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智慧农贸

互联网智慧农贸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互联网智慧农贸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互联网智慧农贸

篇1

为切实加强我区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局长作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局长分管此项工作,由商务股负责商务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监管好流通行业的食品安全。通过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今年来,我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上街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在“双创”工作开展期间,在联系社区、大院开展食品卫生健康宣传,共发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倡议书80余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40余份。

三、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依托服务业强区项目,在市区建立的互联网+智慧农贸市场:蜀天姚桥农贸市场、蜀天西城农贸市场、蜀天兴茂农贸市场、蜀天平安农贸市场和蜀天穆家农贸市场。在市场内建立食品安全监测室,提供食品检测设备、试剂等必备物料及专业的检测人员,由“国测”提供技术支撑,检测数据端口与政府链接,保证食品供应安全,并建立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提升食品安全体系。

四、专项整治到位

今年为搞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工作,我们按上级和区食安办的工作要求,我们组织了多次集中行动,包括节假日食品安全督查、打击假冒伪劣侵权专项行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既宣传了食品安全的政策、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这些行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20人次,出动车辆4台次。

五、存在的问题

因在招商引资、商贸流通等方面工作任务重,执法人员严重不足,导致监管工作到位不理想。

篇2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蓬勃发展,传统金融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互联网金融服务客群更加广泛。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促进了小微企业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另一方面能够为客户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一大批被银行忽视的小微客户群体,成为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客群基础。2.互联网金融服务时空更加多元。传统银行依托物理网点,服务时间和空间均受到较大限制。互联网金融却可以提供24小时持续金融服务,并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充分彰显“普惠金融”的特征。3.互联网金融服务更贴近客户需要。传统商业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升了客户购物和支付服务体验。在商城超市、便利店、餐厅、咖啡厅、菜市场、农贸市场等百姓生活场景中,人们只需拿出手机,就完成了消费支付,互联网金融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务。4.互联网金融服务更加经济实惠。互联网金融服务不断延伸和融合线下商业模式,极大地改变了用户线下消费的方式和体验。客户使用滴滴、快车等出行软件,可以享受更加经济实惠的交通服务。互联网新型支付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

(二)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金融跨界竞争下的机遇

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把握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金融跨界竞争下的机遇,寻找跨界融合的发展良机。1.效仿互联网金融思维,转变金融服务思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绝非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与互补。转变商业银行服务思维,是互联网金融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借鉴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思维和经营用户的商业逻辑,推动银行发展向“数据驱动型”和“客户价值型”转变。2.积极融合互联网金融,挖掘渠道优势潜力。发展电子渠道建设,并不是简单效仿互联网金融的优势,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互联网金融销售渠道的丰富内涵。传统金融机构仅具备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功能,潜力挖掘仍是远远不足,还要发挥自身优势,将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后的服务渠道功能做到更深的层次,为金融客户提供线上线下渠道一体化的金融服务。3.创新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传统金融机构创新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目标在于增强客户粘性,提升客户金融服务体验。一是使物理网点成为促进和提升客户关系的重要阵地。要提供与客户生活无缝连接、一气呵成的金融服务,使客户金融应用场景生活化。二是建立客户大数据库,分析数据库中有效数据,结合消费群体特征,提供和设计相应金融产品,开展数据库营销。三是开展线上线下场景营销。采用社会化传播模式与客户互动,使用特定话语体系,加强客户对产品服务的参与度,进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美誉度。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下邮储银行渠道营销策略的突破

(一)渠道创新从改善客户关系、提升客户体验入手

近年来,传统银行与互联网融合成为最重要的供给侧改革途径之一。在“互联网+”的时代,满足人们在某一活动场景中的金融需求体验的“场景金融”,逐渐被传统银行关注和重视。传统银行如果仅是将线下金融业务简单复制到电子渠道,只注重产品推动却忽略客户的使用体验,客户使用起来就没有吸引力。对于邮储银行来说,近年来电子渠道发展迅速,客户突破一亿,但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更要走出去挖掘场景,在渠道创新、场景金融上,满足客户特定消费场景下的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秉持金融这一实质,以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场景下的综合需求,即找准能够体现自身优势的“场景”,加强场景金融的服务体验渠道建设。以居民旅游消费为例,2014年全国国内旅游达到了36亿人次,出境旅游达到了1.09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1%。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旅游”模式也实现了突破。对于有少量资金但有强烈出游需求的客户,提供旅游分期消费产品可以大大减轻客户的资金压力。抓住这一需求,邮储银行创新与旅游公司、线上旅游电商平台合作,借助自身资源与渠道优势,打通消费支付流程,进一步挖掘潜在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粘性。结合线上客户需求,推出“邮储悦享中秋宝岛行”信用卡分期活动,为客户提供景区门票、餐饮住宿、购物门店等在线销售服务。客户通过银行电子银行入口选择上述服务的公司微信公众服务,当客户选择了经典旅游线路后,就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安排在岛的活动,在线享受个性化的旅游订制服务。同时将相关金融产品嵌入互联网金融消费场景,通过“邮享贷”覆盖优质客户客群,通过邮薪贷覆盖外部优质客户和广大普通收入人士,构建全方位的立体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体系。

(二)打造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跨界融合拓展金融服务渠道

传统银行要以消费金融转型升级为契机,整合消费金融服务渠道,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拓宽互联网平台服务触角的延伸。在这方面,邮储银行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继集邮网上营业厅之后,开展了11185机票手机银行购票、农村电商合作、邮乐网营销合作,进一步拓展邮务类业务的线上发展。同时将第三方平台互联网金融服务优势与传统金融发展趋势融合,积极通过跨界融合拓展金融服务渠道。2017年5月,邮储银行作为首批支持银联云闪付二维码的商业银行之一,实现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邮储手机银行客户在任意一家支持银联二维码的商户,均可通过主扫或被扫方式完成交易。为了适应互联网企业客户消费特点,邮储银行加强与蚂蚁金服、腾讯的全面合作,积极拓展聚合支付业务,跨界融合拓宽金融服务领域,使得其市场占有率有了充分的保障。

(三)建设“体验+智能”的智慧银行和直销银行,提供全程响应的智能化服务渠道

发展智慧银行和直销银行,是未来银行类电商的发展方向。智能化服务渠道融合线上线下金融服务,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互动方式。比如客户进入智慧支行只需刷一下身份证,就能同时做到业务分流、客户识别和排队叫号,也可以在到达网点之前通过手机终端进行预填单和预约排队。相比之下,银行传统销售网点的运营管理思维就是获得客户,内部考核指标有多少客户量、有多少VIP客户维护率等,在此考核指标下,侧重在获得客户,而不是满足客户体验上。智慧银行和直销银行则突破了银行的机制惯性,侧重于提供生活化服务、与合作伙伴合作、嵌入生活圈和服务链等方式,实现对客户的多维度服务,让客户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中处处感受到银行的存在。与传统银行网点明显不同的是,直销银行在互联网上覆盖人们旅游、健康、读书、游戏、购物和金融,实现客户现实世界、网络世界服务的一致性。例如工商银行发展直销银行,以开发游戏切入客户对人脉值的变化和关注需求,使用“工银e支付”,查看人脉值,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发展直销银行关键要发展电子银行渠道,较好的直销银行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已经达到90%以上,而邮储银行电子银行渠道的替代率仅为70%,在此方面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实现“互联网金融+农村电商”,线上线下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渠道

1.充分发挥邮储银行与“三农”联系紧密的优势,挖掘“三农”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探索融合“本地特色、金融契合、电商平台”的一体化电商平台,将一些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输送到城镇市民手中,实现城乡农产品的互通,以应对互联网金融巨头对农村金融造成的冲击。2.搭建金融服务站点,以“农村金融服务站”和“金融服务便民点”为依托,建设以物理网点为主体,金融服务站、助农通、商易通为辅助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按照“大村建服务站、小村建便民点”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全覆盖,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3.借助“宽带乡村”工程,发展电子渠道和直销银行,培育线上线下、跨区跨境等多种消费业态。通过电子渠道发展,为农民随时随地提供直接、便利的转账缴费、个人贷款、农产品销售、日用品采购、医疗挂号服务等日常消费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满足农民朋友更加多元的金融需求。

(五)创新物理网点渠道,变革传统金融网点服务功能

变革传统金融网点服务功能,要围绕坚持电子银行优先发展战略定位,以科学、有效发展为指导,深入贯彻全行零售网点战略转型目标,切实推进网点转型和降本增效,逐步推进全行网点智能化。具体做法:一是推行网点智能化建设工作,完成网点新型智能设备配备。实现网点全面应用自助填单功能,提升自助设备整体运行质量和服务能力。二是加速网点智能设备配备,重点推进ITM应用。以ITM作为网点智能化建设主要抓手,强化自助设备对网点柜面业务的分流替代作用。三是围绕客户体验优化,强化IT系统支撑。实现人脸识别授权、关联交易链接、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授权信息共享等优化,持续丰富自助设备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勇.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2]李耀东,李钧.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廖强.互联网银行———美国经验与中国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篇3

智慧基础设施逐渐成熟

2013年,无锡凭借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民生、智慧管理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蝉联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评估第一名,超过浦东新区、宁波、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城市和地区。

目前,无锡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已跻身国内一流水平。无锡基本实现了“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光网城市建设目标。无锡城区、集镇FTTH 已普遍覆盖,农村覆盖率已经达到90%,全区光网覆盖能力超过409万户,比2012年增长近100万户,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已经达到1.3T,比2012年增加了340G。

无锡全市免费无线热点已达6000个,2014年将新增2.4万个,力争2015年上半年达到4万个,覆盖无锡两市(县)七区;社区智慧信息屏预计到2013年底可建100个,明年新增400个。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宽带提速等重点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推进。

在无线无锡建设的基础上,一些“智慧”应用将越来越完善。如“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2013年将把旅游中的购物、娱乐、餐饮元素纳入该客户端平台上,让无锡的游客用一只手机就能解决购物、娱乐和用餐的需求。游客在出行时也可用手机按键实现随地随时叫出租车。

2013年,全市4000多辆出租车都纳入统一的招车系统内,用户用该客户端可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周围出租车的数量,待自己发出招车信号后就可以看到被招车辆的车牌号和离自己所在地的距离。

目前,该系统出租车终端数字模式正在升级为地图模式,将来终端接收到招车信号后会显示一张地图,愿意搭载这名乘客的出租车司机在上面能看到乘客的位置和电话号码。

此外,无锡还将以城市智能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为重点,在交通信息的传感与采集、数据融合处理、服务的推送与应用等方面推进交通的智能化。

无锡还在国内率先探索市场化运作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新模式,与中苗科技和德亚科技分别就“无锡公共免费无线热点”和“社区智慧信息屏”签订协议,由政府负责引导和规划,企业负责建设和运维。

以智慧产业带动智慧城市建设

发展智慧城市首先要发展智慧型产业,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是一个高科技研发孵化园,在产业园内,随处可见低能耗、高产出的智慧型产业,不断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效益。随着无锡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正成为无锡建设创业型城市的一个不断崛起的新增长极。

目前,园区累计建成“三创”载体100万平方米,累计引进IBM、HP、软通动力、英科睦、巨人网络、今日动画、文思创新、东软、墨西哥Softtek、泛联物联网、埃卡内基国际高级IT人才学院等各类新兴产业企业近1000家。集聚人才万余名,新兴产业年产值90亿元。初步形成二校、四所、一基地的人才支撑和三业、四园、四平台的发展格局。

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是最早投入云计算和物联网建设的园区之一,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园区内拥有众多的将“云”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企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江苏太湖云计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在2007年前仅仅只是公共服务平台的IBM全球第一个云计算商业运营中心,然而随着无锡现代服务业和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在2010年便实现了市场销售2000万元,并且拥有市民中心、民政局、人保局等几十家用户,成绩斐然,开创了云计算服务在中国商业化运作的时代。

物联网感知智慧生活

自无锡启动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以来,一批创新应用成果正让城市生活变得更“智慧”。

为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从2012年下半年起,无锡的一批超市和农贸市场开始试点推行“肉菜溯源系统”。到2013年年底,无锡市区范围内将全面建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无锡还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溯源管理物联网基础技术平台,扩大基于RFID (射频识别技术)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范围,进行源头供应、处理、流通(包括批发、配送、零售和团购等)和消费各个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管理,实现对地产环境和农产品相关信息的实时采样、传输、处理和远程监控的智能化。

篇4

2002年11月15日实施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然而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仍放纵未成年人上网。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眼下虽然大多数超市在执行“限塑令”,但在农贸市场和街头小店,“限塑令”却成了摆设。

2011年5月1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实施。但从实施最初,禁烟的理想预期就遭遇了现实的尴尬。在全国各地的商场、游戏厅、出租车等一切禁烟的地方,仍然有烟民在吸烟。

除此之外,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制度、禁止摆放流动早点摊、限制犬只养放、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都同上述禁令一样,有令未行,有禁未止。

究其原因

一大批本应执行的禁令陷入了“休眠”的尴尬局面,究竟是相关部门执行不力,还是禁令本身缺乏可行性呢?

消费习惯难以改掉。很多年轻消费者没有带塑料袋、环保袋上超市的习惯。在超市里面对购物车上大堆的物品,许多消费者对塑料袋的依赖显然无法抗拒。而菜农在限塑令出台后仍免费提供塑料袋也是无奈之举,“别人卖菜都有袋子提供,你要没有的话,别人就不买你的菜。”

经营者因利益未执行好禁令。市场的竞争机制造就了各通信运营商对客户的争夺,从而导致面对“无名”手机卡问题时,运营商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成都市任意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点,都能轻易购得一张没用身份证登记的手机卡。

缺少处罚规定。家住呼和浩特新城区的李先生说:“我知道有(禁烟)这么个规定,但是从来没听说谁因为在公共场所吸烟被处罚了。”

为“尴尬”禁令解围

现如今,这些“禁令”正像久置的“稻草人”一样,被钻空子的人摸清了底细,成了摆设。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要保证令行禁止,需要公众的普遍认同和尊重。只有每个人自觉遵守禁令,大家才能受益。在这方面,政府有广为宣传的义务,要让公众知晓出台禁令的目的和意义,只要室内公共场所吸烟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使用塑料袋会造成怎样的环境破坏这些理念深入人心,遵守禁令就会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篇5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滞销现象一次次检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考验着学者们的思维和智慧。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构想,农产品若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流程再造能力,不仅对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无法解决的种种问题有所帮助,而且能激发中国农业换发新的生命力。

2015年5月8日,我们选择陕西省黄陵县参加技能培训的 150位农民学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涵盖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认识和希望三个方面,设置了38个问题,回收有效问卷150份。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筛选,利用SPSS13.0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对这些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农产品销售模式进行利弊分析,提出了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新模式。

一、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1、销售方式被动

黄陵县的150名农民受访者中,在农产品销售中被动等待的占55.33%,到当地小市场买卖的占20.67%,这两种方式成为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方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简单、被动。如图一。

图一:农产品的销售方式

2、销售渠道狭窄

从图一可以看出,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民自己找市场的占54%。二是等待中间商收购的占47.33%.三是政府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作用较小,仅占3.33%。农产品销售渠道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渠道狭窄、被动,二是都是在现实市场中进行实物交易。

3、滞销现象时有发生

调查显示,经常卖不出去的占8.6%,偶尔卖不出去的占33.33%,而农民应对滞销的方式68.67%是便宜卖出去,赠送亲戚的占8%,除此之外就是倒掉或任其腐烂。农产品滞销中表现的两个特点,一是谷贱伤农,农产品滞销;二是农民应对方式简单、无序。

二、农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

1、缺少大数据引导,滞销涨价并存

从这几年农产品滞销的表现来看,几乎每个省份都表现为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去。农产品滞销,除了难以预测的天气因素影响外,主要因素是供过于求、适销不对路。其原因一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闭塞,难以获取有效的决策信息;二是农民对市场行情预判能力不高、不精准,盲目生产,产品结构不合理;三是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或生产,造成供大于求,导致滞销现象。

2、分散经营,难以应对复杂市场

在对150位农民调查中发现,一是农业生产分散经营程度较高。可耕地在10亩以下的105位,25亩的只有5位。二是在农产品市场交易中缺乏自。农民自己确定农产品价格的占只10%,以对方给出的价格成交高达30%,在农产品滞销期100%由卖家定价。三是36%的受访者认为,农产品滞销的原因是分散经营,难以获得定价决定权。市场经济具有社会性、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活动都卷入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市场中,成为开放的、社会化的生产,我国农产品分散经营现状,难以应对开放性的复杂市场。

3、销售模式简单,难以适应网络时代需要

从图二可以看出,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农民在价格制定方面比较被动,特别在农产品滞销阶段,几乎是任人宰割。二是农户获取销售信息的渠道较少,容易出现盲目生产,导致产销脱节,这是造成农产品风险大,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网络时代的市场具有便捷性、定向性、精准性、感触性、互动性等特点,对产品及产品的销售方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销售模式很难适应。

图二:现有销售方式的缺陷

4、缺少品牌意识,难以形成竞争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产品零售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更关心的是农产品的数量、价格、是否短斤少两,品牌意识非常淡漠。在对黄陵县的调查中发现,注册商标的只占2%。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以产品为核心,由于缺少专业技术难以提供更高级别的产品,这种脱离市场、比较落后的意识,不仅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困难,而且也阻碍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对网络营销认识不足,难以跟上物联网步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0%的受访者听到过运用网络营销农产品的事例,56%的人对互联网销售农产品不了解,或认为不可行,66%不愿意把农产品放在网络上卖,对于互联网销售农产品,他们存在较大心理障碍,100%受访者担心网络信息不真实,会被骗,41%则害怕没有固定的客源,不稳定,25%则认为自己不懂网络,交给别人又不放心。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农产品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今后会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龙头。

三、打造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

我国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企业家和学者并没有停止探索,期间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褚橙、柳桃、潘苹果,更是具有代表性,其中“三只松鼠”在互联网带来的电商热潮中脱颖而出,成立仅1年,营业额就达到3亿,仅2013年“双十一”当天就销售3562万元,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也发现广大农民已经意识到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弊端,迫切希望了解和学习农产品网络销售知识,因此,农村示范、推广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基础,构建综合运用电商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运用大数据细分市场,解决农产品适销不对路问题,打造农产品B2C2B网络营销模式

在传统的农产品销售中,农民对农产品顾客群体不确定、泛化,对其需求不了解,这种无法有效识别顾客的现象,不仅造成农产品适销不对路,而且加大了营销成本,企业将营销费用花在价值较低,甚至是无需求的顾客身上,影响了企业效益。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让大规模地处理个人信息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根据网络平台上参与、浏览人数、年龄、性别、区域等等数据,对受访群体进行细分,准确了解消费需求,运用B2C2B模式(电子商务的一种创新模式,是英文Business-to-Consumer-to-Business的缩写,即商家对消费者再对商家。)开发精准农产品市场,首先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针对网上顾客群体的需求特征、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模式提供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以精良的客服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开发精准而广阔的农产品市场。其次,把商家资源聚合放大,发展为农贸商圈对农产品消费者再对所有的商家,建立商家-消费者-商家互惠互利的良性关系和销售模式。

2、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解决农民盲目生产问题,打造农产品网络市场和生产良性互动营销模式

农产品生产、销售密不可分,盲目生产、泛化营销是农产品的两个相互制约的顽疾。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数据资源打造农产品网络市场和生产良性互动营销模式。在大数据领域,电信运营商是海量大数据用户的拥有者,仅移动用户数一项,三大运营商总数已经达到了 13 亿。庞大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财富。政府应该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网络销售中对这些数据资料加以甄别和分类,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结合政治、经济、社会、气候等等因素对农产品供求进行分析、预测,让农民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确定农产品种植规模,对农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实现良性而科学的市场与生产互动。

3、把生产环节引入销售领域,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打造农产品互联网品牌营销模式

传统农业发展不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品牌,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无利可图。褚橙、柳桃、潘苹果之所以那么火就是因为借助了互联网的强大品牌营销能力。打造农产品品牌营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互联网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助推器。农产品品牌概念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在我国交易市场,品牌农产品已初具排除无农产品的能力,消费者依赖性较强的品牌产品逐渐占领了市场,开始形成了由强势品牌和大型企业占据领导市场竞争局面。[1]因此,打造农产品品牌是企业和农户必须树立的商业意识。而互联网对农产品品牌创立有着天然的优势,网站建立和营销、服务的低成本性、空间的无限性,可以使农产品以低成本营销方式得以广泛传播。

(2)物联网是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克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农产品发展最大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通过二维码将生产全过程植入农产品销售环节,消费者在手机扫描后就可以看到这个产品耕种、采摘、包装日期等生产全过程信息追溯,再加上质检等权威机构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协同创造出真正的透明供应链,重拾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农产品蔓延现象,让消费者真正吃上放心食品。而这都需要互联网、物联网、网络视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大力支持。

4、政府搭台、技术唱戏、各方支持,为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全方位服务

动员各类社会化媒体及通讯工具为农民提供服务平台和指导,解决农民互联网应用技术障碍,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低廉的营销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费的资源,没有任何行业能够像互联网人那样容易地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并以此推销产品。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和发展及普及力度,对农产品网络销售提供更多、更实惠的技术、学习及优惠政策,帮助农民快速掌握互联网相关技术,使农产品快速插上互联网、物联网翅膀,帮助农民快速致富。

【注 释】

[1] 冉净斐.从金龙品牌战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J].创新科技,2001(11)53-57.

【参考文献】

[1] 刘韵.通过产品产品质量维护大品牌企业声誉及消费安全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2(12)233.

[2] 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定位及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2)90-92(107).

[3] 胡开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问题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2007(2)56-59.

篇6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E-commerce; intelligent logistics

1 杭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情况

1.1 农产品电商有一定集聚

(1)有一定数量的电商产业园。①临安市共有两个电子商务园区,分别位于城区的临安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临安西部龙岗镇的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②余杭区北部新城利用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资源优势,成立了正易国际电商园和小洋坝农产品冷链物流园。③淳安县拟于千岛湖镇珍珠半岛区块建设电商产业园,面积5 000平方米。④江干区正在建设的九堡电子商务一条街、花卉电商产业园前景看好。

(2)县级平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市6个区县市共建成了7个县级平台,其中在阿里巴巴上建设4个第三方平台,自建3个县级平台,提供服务面积达到11 371平方米,共为575家农业电商企业提供服务,2014年平台电商销售额约为1.6亿元,县级平台在集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产业电商化程度不断提升

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了产业与电商融合比较紧密的集群态势,整体上呈现梯度发展趋势。从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禽、蔬菜、竹业、水果、干果、蚕桑及制品、中药材、蜂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看,均已不同程度地与电商进行了融合,其中茶叶、花卉苗木、竹业、干果、蚕桑及制品、蜂业等产业的电商融合度比较高,属于第一波融合发展的产业。如临安已经出现不少只做线上电商的山核桃经营户。而水产、畜禽、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因储存、物流、保鲜、包装和标准化等问题,发展相对滞后,但目前已经出现众多模式创新,势必成为产业电商化的第二波发展。比如,杭州农副产品网络公司依托勾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互联网农产品批发市场,2014年实现交易2 500万元;杭州安厨电子商务公司采用“电商平台+配送中心+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模式,全面推进订单农业,2013年成立至今已实现生鲜电商销售1 000万元以上。另外绿城农业、佑康等公司均在探索生鲜电商配送体系的建设。

1.3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模式多样化

物流是电商的关键环节,电商与物流的有效衔接和模式创新给农产品物流提供了新思路。如临安康太炒货食品厂的物流模式提高了电商的竞争力。而生鲜宅配中智能储物柜低温保鲜模式的创新,使生鲜配送体系建设出现了新的生机。产品包装的创新是花卉产业电商化的关键一环,江干区国美园艺在花卉包装上的创新,使鲜花电商走向了全国。

1.4 一批智慧物流研发基地应运而生

杭州已经加快建设杭州临江传化综合物流产业园、杭州空港物流园区、顺丰(杭州)智能电商物流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着力推进顺丰速运全国航空快件基地、长安民生杭州汽车零部件制造配送项目、青山湖科技城国际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并依托重点企业和园区,建设形成国家高新区(滨江)智慧物流研发基地、大江东智慧物流装备和供应链管理示范基地、未来科技城智慧物流科创基地等三大创新基地,让智慧物流成为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1.5 智慧物流大数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去年“双11”,淘宝物流订单同比翻了近一倍,但是整个物流体系运作却非常顺畅,没有出现以往的爆仓情况。究其原因,这得益于物流大数据的应用和信息共享。此前,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已根据快递公司开放的物流数据,结合买家预售及商家备货数据,对成交量进行了精准预测,使得准备和应对更从容。不仅如此,信息化的电子面单配合电子拣货系统,使得商家的发货效率至少提高了30%。杭州市已经加大支持物流运输与配送智能化技术研发和应用,依托重点企业,加快建立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订货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手持射频无线终端、条码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物流技术体系。

1.6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杭州市已从公路、水路、港口、航空等方面入手,加快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绕城西复线(二绕)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总长度100公里,计划总投资240亿元;继续推进运河二通道规划研究,适时开工建设;继续推进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航空港建设等。同时,杭州也为智慧配送管理环节想了许多办法。外围配送方面,已经着手研究在杭州外围城郊接合部的交通大枢纽区域和绕城内小互通区块建设城市共同配送网络体系,构建区域网络化城市物流配送基地(平台)。在对部分枢纽互通用地论证的基础上,计划在杭长高速紫金港枢纽、瓶窑枢纽等互通区域发展城市物流配送项目。

1.7 农产品电商递进发展,生鲜配送发展加速

杭州市农产品电商最初以坚果炒货、茶叶为主,在全市前10位农产品电商中占了7家,解决了农产品“进客厅”的问题。而随着农产品电商的繁荣,一些便于包装、运输的制成品(如熟食类)及调料品完成了“进餐桌”的问题。而消费者需求又进一步引发了不少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开始尝试生鲜蔬菜的电商直配方式,探索农产品“进厨房”的模式。虽然前期按周、按月通过电商销售“组合套餐”的生鲜直配模式步履艰难,但目前已经出现对生鲜配送中物流环节和小区智能低温保鲜柜的创新,通过锁定小众目标群体,避开与农贸市场的竞争,其商业盈利模式已逐渐成型,使生鲜配送发展加速的趋势明显增强。

2 基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杭州市智慧物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具备适合电商模式的产品,如果供应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物流成本、营销成本相对就比较高,自然就难以发展,而反之,则能较好地与电商物流进行融合,从而快速得到发展,临安的坚果产业及其他电子商务村的电商物流发展已经成为实证的样本。

从全市十大农业电商企业的区域分布看,除了临安市因先发优势和产业优势占了3席,其余7家分布在萧山、余杭、江干、滨江、名胜等城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的技术服务、人才流动、物流服务、融资服务等更为便利,电商的生态系统较为完备。而从14家电子商务村的分布情况也可以看出类似的问题,电子商务村的集聚发展吸引了技术服务商、物流企业的对接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电子商务村的繁荣与发展。为此,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和举措,引入技术服务商,加强人才培训,建设物流体系,提供融资便利,建设产业园等,创建不同层面的电商物流生态系统。

2.2 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农村电商物流人才基本上都是分布在乡村,人才既难招又难留,关键的营运人才一直十分难得。为此,一方面,政府要提供专门的高素质人才培训,另一方面则依靠电商物流进乡镇、进农村以及电商物流产业园的建设,推进分工的精细化与专业化,缓解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

2.3 城乡一体的流通市场不完善

由于生鲜农产品易腐烂变质等特性和网络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电子商务和生鲜农产品物流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衔接,一方面是农产品零售市场价格昂贵,另一方面是农民手中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难以体现农产品物流的优越性;流通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农产品的需要;物流技术落后,难以承担起农产品对其较高的需求。在国内,曾经把物流“下乡难”看作制约农产品电商的主要因素。

3 基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杭州智慧物流体系构建策略

3.1 首先解决货物存放问题

(1)布局规划,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就近存放农产品

依托杭州市原有的农业产业布局,对全域农业产业的布局进行适当的规划调整,引导农业产业的集聚发展,从而促进产业与电子商务物流的深度融合。如江干区的花卉、萧山的苗木、临安的坚果竹笋、淳安的高山蔬菜等。通过规划调整,一方面使农业产业更加集中,有利于产品、物流、人才、营运服务等要素的集聚,减少货物的采购、运输、存储等成本,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各区县之间的农业产业得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有利于全域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的有序发展。

(2)建立适度的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

由于农产品的特性,对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尤其需要。杭州市应该在农产品比较集中的区域或者生鲜产品集散中心(比如勾庄)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应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订单运营、分拣加工、客户服务等功能进行整合,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感知技术,提高货物信息在仓库管理流程中数据录入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货物流转情况,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通过商品编码技术,提高各类订单需求的出入库处理能力,对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实现智能盘点。利用信息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及时掌握所有库存货物所在位置,提升物品拣选、传送、识别等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以使得生鲜农产品保质保量地送到广大消费者餐桌上。

3.2 其次解决配货问题

(1)建立标准化管理模式,降低生鲜商品在物流中心内的损耗

由于生鲜商品的保质期短,很多企业会在原产地建立加工与物流中心,大宗生鲜商品到达物流中心后需要进行加工、包装、装箱等流程。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和自动化水平的物流中心,企业都应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包括从收货到入库、上架,采用标准的容器,使用标准的包装,采用标准的作业流程,控制商品在各个温度带的标准停留时间等,以保障生鲜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并且,物流中心的设备选择应以提高流通速度和保证食品安全为前提。在设备的配置方面,也应尽量减少用于存储的设备,而以拣选和分拣设备为主。例如,瑞士的生鲜企业GMOS就在其配送中心内使用存储与拣选相结合的方案。在该方案中,整箱的生鲜商品被直接存放在地面上,同一品类的料箱被码成一垛,系统收到订单后,由龙门架机器人拣取相应的料箱,并送到指定的位置,这不仅提高了生鲜商品的存储密度,也实现了高效率的拣选。另外,选择的物流设备要满足食品安全需求,无论从材质、设计和运行稳定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避免对生鲜商品造成污染和损耗。杭州的生鲜配送中心也可以借鉴此方法。

(2)充分利用电商布局农产品冷链

发展农产品电商智慧物流,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参与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的电商来解决配货的问题。我国最早的生鲜电子商务出现在2005年,主要以易果生鲜网为代表。随后,又出现了莆田网、沱沱工社、优菜网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垂直生鲜电商。2012年,我国大型电子商务和快递龙头企业也开始纷纷进军生鲜冷链领域,生鲜O2O因此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态势。第一,顺丰优选:顺丰集团于2014年9月25日正式推出了“冷运”新品牌。“顺丰冷运”是在整合顺丰现有物流、电商、门店等资源的基础上,为生鲜食品行业客户提供冷运仓储、冷运干线、冷运宅配、生鲜食品销售、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其针对的客户包括食品企业、生鲜食材市场、餐饮企业、生鲜电商等;其服务结构包括生鲜速配、大闸蟹专递、冷运仓储、冷运干配、冷运零担、冷运宅配等。第二,京东商城:2012年7月,京东正式推出生鲜频道。目前,京东已经完成了对全国及同城配送的战略布局,通过O2O模式将线上、线下进行深度整合,利用零售门店本地物流体系,再次升级物流服务;同时,京东推出的“1小时达”、“定时达”、“15分钟极速达”、“上门体验”等多项服务也使消费者享受到了更迅速、更个性化、更优质的物流体验。此外,还有1号店、天猫的喵鲜生、苏宁易购、亚马逊等都开展了农产品冷链相关业务。杭州市可以充分借用这些电商成熟的经验来开辟农产品智慧物流的又一渠道。

3.3 第三解决车往哪儿走的问题

(1)建立科学有序的智慧化物流分拨调配系统

篇7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升级期,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正在经历从以往的大规模、同质化消费,向差异化、高品质消费转型。

品质消费倒逼市场变革

买菜,你去农贸市场,还是大型超市?

周丽习惯用手机应用下单,预定后半个小时就能收到冷链配送的新鲜有机食材,便捷又健康。这种农场直供蔬菜价格略贵,但像成都市民周丽这样的普通工薪家庭可以承受。

挑质量、挑服务、挑品牌……像周丽这样“挑剔”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人们不再一味追求低价,而愿意为了更好的产品掏更多钱。市场研究机构尼尔森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个人护理品销售额和销售量分别增长7%和1%。销售量基本持平、销售额却大幅增长,这意味着高价高端产品正在走俏。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杨继瑞认为,衣食用住行的体验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从满足刚需到追求品质”的转变正在发生。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前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需求侧的“品质革命”不断倒逼着供给侧的市场变革。作为家电行业“老兵”,四川长虹曾被对手逼至墙角,但消费需求升级带来了机会。凭借多年用户数据积累,长虹智能电视在业内率先实现个性化内容精准推荐,后来又相继推出系列智慧家庭产品,逐步掌握市场主动权。

新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国产品牌将在品质保障和品牌提升的倒逼下加速优胜劣汰。

玩出来的大产业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方式早过时了,一定要玩出个性、玩出品质。”在手机应用上订机票,在Airbnb、住百家等境内外在线平台上选民宿,上网“租”个导游……这已经成为旅游爱好者蓝迪的休假常态,

定制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认可:因真人秀节目走红的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在主题公园领域多项指标上连续超越香港迪士尼,2015年接待游客2780多万人次。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国家旅游局预测,下半年旅游业将持续领跑宏观经济。国内旅游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出境旅游将维持4%左右的增速。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当前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超过10.8%,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

他说,在2015年市场数据中,旅行社组织的游客数量在全部国内旅游市场份额中只占不到3%,绝大多数游客更青睐自由行。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康国明分析说,老百姓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化、精细化需求,迫使旅游企业跟踪和捕捉市场的细微变化,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增加新供给。

养老消费成投资风口

居家养老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万一出现突发状况怎么办?

在上海的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专人负责监看全市10多万户老人家庭的实时数据。一旦老人按下随身携带的“紧急救助”报警器,或者传感器监控到水管或煤气泄漏,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联系老人,上门服务。

这家养老服务机构是一家民营企业,自从3年前进入养老产业,企业已经投入近30亿元。

普华永道的全球养老产业趋势报告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养老市场消费将超过10万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7%。

记者注意到,一些国内企业正在加快布局养老产业。万科集团养老业务负责人王永飚表示,万科从2010年起就开始在北上广深等地启动了养老地产项目。

中国养老产业还吸引了国际资本关注。在浙江乌镇,由美国IDG资本、红杉资本联合国内云峰基金投资75亿元的养老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法国四大养老院品牌之一的高利泽集团将未来5年内的投资重点放在中国老年住宅、老年护理员培训以及失能失智老年养老机构管理等领域。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国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以来,引入养老产业领域资本的总量已超过2000亿元。

体育消费成大众时尚

你在微信朋友圈晒过自己的“全天步行数”、健身计划进度吗?

北京市民严绍承是一名运动爱好者,常去外地参加马拉松比赛,每年购买装备、去外地参赛的费用超过万元。他认为这样的花费值,因为运动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而且代表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常年参与长跑活动的人数超过1000万。《2016中国体育消费生态报告》显示,2015年京东用户体育消费金额比2013年增长4.6倍,其中运动手环、跑鞋、运动手表等体育装备的销售额增长尤为迅猛,与游泳、垂钓等相关的销售额也一路上行。

冬奥会热潮效应逐渐显现,冰雪运动持续升温。2013-2014年度,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景区接待游客数量为18.5万人,2015-2016年度增至超过45万人。

德国沃克雪具中国总齐勇说,近一两年来,全国玩滑雪的人数平均约有30%的增长。

招商证券体育行业研报指出,2013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3136亿元,GDP占比仅0.6%,与发达国家超2%的占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互联网+文化”旋风

北京市民王悦在故宫淘宝店购买了一张绘有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鼠标垫。故宫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她“忍不住想买”。

篇8

于都县地处江西南部、赣州东部,总面积

2 893 km2,辖23个乡镇352个行政村。于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属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范围,2012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经济振兴试验区。于都是百万人口之县,总人口109.8万,人口规模居全市第1、全省第4。于都不仅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乡村劳动力资源达47.43万人,而且还是资源大县、生态大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于都是农业发展大县,是国家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全县耕地面积34 417.2 hm2,r业主导产业有脐橙、油茶、优质稻、商品蔬菜、奶牛等。于都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9.7℃。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别是8.2℃和29.7℃,极端气温为39.9℃和-8℃,年均降水量

1 507 mm,4~5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7%,年日照时数1 621.9 h,年均无霜期305 d。水资源充足,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梅江、贡江穿境而过,河流总长

1 283 km,江河水面约10 805.4 hm2。土壤肥沃,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占全县总面积的67.8%,水稻土占11%。交通优势明显,构建了以铁路(含高铁)、公路、高速路为主的“三位一体”现代大交通网络。赣龙铁路(高铁)、兴泉铁路、323国道、319国道、厦蓉高速、宁安高速、宁定高速穿境而过。建有赣龙铁路于都货运站(中型)、兴泉铁路桥头货运站,距广州、东莞、厦门、深圳等港口城市和省会南昌均只需4 h左右车程。

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增效,在对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初步的建议,供参考。

1 产业成效

1.1 基地规模化与栽培设施化不断提高

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稳步增长,2016年播种面积10 672 hm2,同比增长1.9%,产量达26.08万t,产值10.43亿元。全县新增33 350 m2规模以上蔬菜基地18个,总面积3 145 572 m2,设施蔬菜和规模基地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新增钢架大棚

1 259 963 m2、喷灌80 040 m2、滴灌286 810 m2。从规模上看,新增33 350~66 700 m2规模基地8个,总面积264 132 m2;新增66 700 m2以上规模基地11个,总面积1 721 527 m2;新增千亩以上规模基地3个,总面积200.1 hm2。

1.2 蔬菜种植效益与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蔬菜价格与往年同期比较,批发价格和销售价格都是2015年同期的2倍左右,如萝卜、结球甘蓝价格较长时期稳定在2元/kg以上,苦瓜、茄子较长时期稳定在6元/kg以上,特别是早春大棚设施栽培蔬菜,销售时间长,价格高,效益好,得到了菜农的普遍认可,罗江、梓山等地的种植大户都表示要扩大生产规模;市场上蔬菜品种多,除季节性、品种间结构矛盾外,叶菜类蔬菜实现了自给,时鲜蔬菜市场供应充足,其他蔬菜保障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1.3 蔬菜优势种植区和聚集效应正在形成

全县上下认真落实蔬菜产业规划,布局趋于合理,规模种植基地相对集中,新建了以罗江乡苏坑村、梓山镇下潭村、段屋乡胜利村等为核心的大棚蔬菜基地3个,总面积约为2 401 200 m2。其中段屋乡胜利村千亩富硒绿色蔬菜基地,流转土地面积700 350 m2,已完成连体钢架大棚约546 940 m2,搭建育苗中心4 480 m2;罗江乡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流转土地面积967 150 m2,已建单体钢架大棚482 241 m2、连体大棚约20 010 m2,种植蔬菜

362 181 m2;梓山千亩蔬菜基地已流转土地面积

733 700 m2,后续工作正在进行。罗江苏坑、梓山下潭、段屋胜利、葛坳窑背蔬菜种植优势产区正在形成,一批外来蔬菜投资主体也来于都围绕建基地、搞加工进行洽谈。

1.4 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配套服务及时跟上

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智慧农业实现了突破,新建的段屋千亩富硒蔬菜基地,引进了物联网技术,建立了物联网控制中心,集中温、湿、光、水肥等智能系统和互联网、物联网等智慧系统,实现线上控制基地生产和网上智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设施栽培得到广泛运用,积极推广春提早、秋延后反季节生产,立体吊蔓、基质栽培等生产技术,喷灌、滴灌等管理技术及太阳能杀虫灯等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在规模蔬菜基地实现了全普及。通过招商引资、大户联合等形式,全县新建蔬菜保鲜库4座,贮藏保鲜能力达到3万t。3个蔬菜基地与县内3家大型超市、驻市高校建立了产销对接。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于都县蔬菜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种植、市场化运作、商品化销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

2.1 种植较为分散,规模优势不够明显

虽然近年来蔬菜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全县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种植水平还偏低。目前仅有罗江乡苏坑村、梓山镇安和村、岭背金溪村、段屋乡胜利村等村组有一定的规模,绝大多数村组还没有形成规模,传统的贡江镇红峰村、东溪村,桥头乡历迳村等蔬菜种植区,发展水平还不高,蔬菜种植存在零星分散、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2.2 组织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

全县蔬菜产业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流于形式,没有在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信息服务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多数农民仍然是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小农经济模式,种植品种杂乱,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不高,菜农往往既要管生产,又要忙销售,应对市场风险能力普遍不足,影响了种植效益和积极性。

2.3 产业发展缺劳力,专业技术人员紧缺

随着近年来城市劳动力缺乏,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村青壮劳动力普遍认为种菜不如打工、种菜缺乏保障,多外出务工。蔬菜产业是一个资金需求量大、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的产业,留在农村的多为中老年人和妇女,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低,影响了种菜的产出和效益。对农民的宣传、培训、引导工作不够深入细致,观念D变慢,参与度不高,蔬菜产业发展仍然过多地依靠政府推动,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激活。

2.4 基层重视程度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

目前,全县蔬菜产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级组织对这一产业发展的认识还有差距,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像抓脐橙产业一样重视蔬菜产业发展。一些乡镇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不够清晰,基层干部对设施蔬菜的种植技术了解不多,缺乏对蔬菜种植的有力指导。

3 发展对策

3.1 扩大蔬菜种植规模

继续加强对外招商,引进大而强的蔬菜种植、销售企业,发展规模化、产业化蔬菜种植,加大对内培育力度。积极鼓励本地的企业、种植大户、农民大力发展蔬菜适度规模种植,引导现有蔬菜基地巩固提升,鼓励返乡农民创业,发展适度规模蔬菜种植,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连片种植。坚持政府规划引领,统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标准粮田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集中改善蔬菜种植区域灌溉水渠、生产用电、道路通达条件,快速提高蔬菜基地产能。发挥现有标准化蔬菜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连点成线成面,把于都打造为赣州市的设施蔬菜生产重点产区。

3.2 加快科技推广应用

蔬菜产业的发展,关键靠技术、品种、品质、必要的设施和好的经营管理模式。针对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结合蔬菜从业人员现状,要走请进来、走出去的路子,分层次组织技术人员、合作社负责人、规模基地种菜大户和菜农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在全县打造几个实训基地,多采取现场观摩、田间学校等农民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引导发展钢架大棚、喷滴灌、预冷库等设施,提升蔬菜产量、质量和档次。将富硒蔬菜作为于都蔬菜的品牌,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品质优良、受消费者好评的名优蔬菜品种。依托梓山、段屋、罗江蔬菜基地,引进示范试种推进适合于都的蔬菜新品种。采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市农科所等外援单位的合作,联合开展蔬菜设施结构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等工作,引进推广适合本地生长的新优品种。

3.3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推进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争取早日动工新建于都县(梓山)蔬菜批发市场,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加快蔬菜产品流通。完善农贸市场布局,改善农贸市场交易环境,建设若干个标准化农贸市场,加强市场周边环境整治,方便市民买菜和菜农卖菜。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用好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引导蔬菜种植大户、合作社和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各种网络直销模式,培育蔬菜产业新业态。大力培育蔬菜购销经纪人队伍,做活流通文章,支持发展冷链等蔬菜流通企业,引导企业、学校、酒店、社区与蔬菜基地直供直销,促进产销有效衔接。加强与目标市场的交流合作,与赣州华东城市场建设互补调剂的流通合作关系。开辟厦门市场,为对口供应的蔬菜基地搭建销售平台,建立互利合作的产销关系。

3.4 积极培育蔬菜品牌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源……,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成败之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下面本人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关制约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及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阐述。

一、制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一)教学策略比较单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自古以来,教师的核心角色一直都是知识的传播者。当前有部分政治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过分依赖课本,单纯传播知识,忽略能力的培养;观念尚未更新、教法单调,缺乏创新,课堂上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把“对话”变成单一的“回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屡见不鲜,教师创设的情境甚少,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服务,让学生倍感枯燥、乏味。

(二)教学策略相对落后

这主要指政治教师的教学策略较为陈旧,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灵活地使用“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电脑、互联网、教学软件、实物标本、图片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三)学生的学习策略呆板

新课程倡导尊重差异,提升个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被动接受,背记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相对弱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上述因素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尊重、关心、赏识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放活课堂、放活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要允许学生“无中生有”、“有中生异”、“异中求新”,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启迪创新思维

孔子问:“疑思之始,学之端” ,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心理学告诉我们,“疑”是学生兴趣的思维源泉,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设疑设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认识结构上产生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在创设新环境中去碰撞,开拓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创造力。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时政热点的学习和探究,围绕“提出建议”、“举例说明”、“提出对策”等方面引领学生分析、论证问 题,增强探究活动的时代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合理推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教学手段引入了课堂,比如:录音、录像、DV、投影仪、互联网等,这些现代教学手段,图文并茂、音形展现,直观生动,身临其境,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形象。特别是互联网,能弥补传统教学中信息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为学习构建知识平台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并且实现了教学“数字化生存”的革命,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新的途径。因此经常要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时事政策信息,组织学生讨论。比如:查阅央视国际网(省略)等网站,让学生详细了解“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冰灾”、 “嫦娥奔月”、“台湾大选”、“叙利亚问题”、“伊朗问题”、“党的十”即将召开等国内外重大事件。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讨论,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等。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因此我们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下面我就围绕“组织参观访问和组织社会调查”谈谈认识。

1.组织参观访问。

通过参观访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增长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高一《经济常识》关于我国农业这一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农村参观访问:①实地了解传统种植、特色养殖,现代农业等方面的情况。②请镇农业干部介绍党的“三农政策”和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等。③学生整理材料写观察报告,通过开展参观访问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思考。

篇10

――老子

今年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的全民热词。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全新生活形态,每个人应该都能感受到。网络新经济带来的全新商业模式变革,体现在市场变化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重要性似乎超过了一切其他生产要素,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于是,人人皆谈“互联网+”,希望能够做个新时代的飞猪,希望能够赢得奇迹般的成功。

但是,“互联网+”并非魔法,也没那么简单。它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风口,而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大势;也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创业机会,而是重构经济社会形态的创新浪潮。今天,无论新公司的初次创业,还是成熟企业的再次创业,都需要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重构价值创造的方式,这决定着创业能否成功,也决定着企业能否成长。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主导技术,驱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商业价值的创造模式。没有电力技术的发展,电灯不可能出现,爱迪生的电气王国不可能成就伟业。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windows不会出现,全球首富的光环不会长久地停留在比尔・盖茨头上。而在这个互联网唱主角的时代,新的创业传奇正在不断上演。但是,大多数时代弄潮儿的成功,凭借的都是主导技术的“用”,而非其“有”。

在这个倡导创业的新时代,如何“用”好互联网?需要探问:“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它所带来的创业机会与挑战是什么?“互联网+”时代运行的底层机制是什么?因此应采取的创业法则是什么?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追求“互联网+”所带来的恐怕不是创业传奇,而是创业闹剧;不是改变世界,而是糟蹋资源。

可见的现象: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形式

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对于业界实践和讨论的回应。三年前互联网业界兴起的关于“互联网思维”话题,冲破了互联网的行业边界,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参与。在泛财经领域,人人都在热议互联网,都在思考自己可能抓住的机会以及面临的挑战。从2013年至今,“用互联网思维改造XX行业”一直是流行的商业宣传口号。

今天许多新兴的行业,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如智能手机、移动App、移动社交和互联网金融等等目前最火的新兴行业十年前还未见踪影。从市场的边缘开始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渐渐成为主流,正在逐步改变着越来越多的行业,改变着整个社会经济的面貌。BAT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市场巨头了,而社会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也越来越深刻地互联网化。

互联网确实正在越来越多地“+”于各行各业,重构各行各业,从而孕育与创造着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全面的重构,意味着全面的机会。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市场从业者,都在积极地寻求“+”互联网的机会。

在“互联网+”新经济时代的大势之下,我们如何才能辨明市场机会,作出明智的创业决策与行动?换句话说,“互联网+”表现出来的形形的创业形式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创业成功?

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的规律会重演。我们有必要走进商业史的长河中寻找启示与智慧。事实上,所谓的“……+”时代,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隐形的逻辑: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机制

历史上的那些“……+”时代

20世纪初是工业的鼎盛时期,电动机正在改变着商业世界和社会生活。当时西尔斯百货曾经销售过一款“家用中央电动机”,提供一个现代家庭所需的所有动力。于是,打蛋器、电扇、搅拌器、磨粉器和砂轮等等家务活需要的工具都可以接入这样的动力,带来更多的便利,更高的效率。这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电动机+”时代。家用中央电动机早已没有了踪影,每一个家庭中却仍有无数的电动机在工作,空调中、电视机中、电脑里、手机里……正如施乐PARC实验室首席科学家Marc Weiser所洞察的,“电动机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它都不见了”。因此,发展电动机不再是最重要的,发展基于新动力的应用性产品和服务更加重要。

80年后,PC热潮席卷全球,工业制造、商业服务以及普通家庭都越来越多地依赖计算机,形成了事实上的“计算机+”。但是,科技先知凯文・凯利(KK)当时的分析结论是,“计算机技术也正在走向隐形”。这一预言正在被证实――孤立的台式计算机越来越少,虽然计算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计算”却越来越多地发生在计算机以外的地方,比如智能手机,比如可穿戴设备,甚至是电视、冰箱、热水器、电灯等普通家用电器里面的智能芯片。套用Marc Weiser的说法,“计算机是如此的成功,它将会消失不见”。因此,发展计算机不再是最重要的,发展基于计算能力的应用性产品和服务更加重要。

电动机的“消失不见”,计算机的“隐形”,这是否是对一切新技术的未来可能性的隐喻呢?互联网又会怎么样呢?

电动机看不见了,但是动力一直都在发挥效能,并且发展得越来越强大;计算机正在隐形于不同的设备之中,但是计算能力仍循着摩尔定律在飞速发展。新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广的“+”的同时,其形态却越来越不可见。

正在消失的“互联网”

今天,所有的电子设备都已经或正在通过接入互联网而实现更多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互联网+”。

不同于电动机和计算机,互联网原本就是无形的。而它最主要的呈现形式web,早在5年前就被宣布“已死”――2010年,时任《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总结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提出著名的“网页已死,互联网永生(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

但是,当时风头正劲的网络应用(APP),在五年后的今天也日渐式微,light APP、H5等新模式层出不穷。。

互联网真正能够“永生”的特质,既然不是Web,也不是App,会是什么呢?今日风头正劲的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是不是也会有消失的一天呢?

随着技术和产品的衰亡,Web时代的明星们也同时在陨落――门户网已经沦为“传统行业”,Yahoo今日的市场地位依靠明智的投资而非门户主业支撑;Google把搜索做到了巅峰,但是正受到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威胁;阿里京东的上市,标志着电子商务的成熟,但是来自移动社交的潜在威胁让他们放不下心来享受胜利的果实。除此之外,传统线下零售的O2O逆袭、新兴垂直类电商的创新实践,更是不断丰富着这个快速增长的新市场。

与此同时,新贵们则汹涌来袭:社交有了许多新花样,Facebook、Twitter已经显出颓势,WhatsApp、Instagram、Snapcha成为社交新宠;Uber、Airbnb则把网络和社交落地到了实实在在的线下商业和生活。更重要的是,“网络”正在突破互联网的边界,在金融、制造、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的面貌。互联网金融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智能硬件也正慢慢成为主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也一样会衰亡消失。

互联网正变得无处不在,同时也正在消失不见。谁又真正见过“互联网”呢,所见的不过都是互联网的“用”罢了。

用“减法”连接一切

互联网最初是作为一种通讯技术和工具进入社会生活和商业世界的,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连接的力量。而建立连接,主要是通过减少信息传播的阻力来实现的。

“互联网+”正是对这样一种连接力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扩展,直到社会生活和商业世界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更快速、更直接、更丰富、更低成本的“连接”。此外,伴随着数据技术的发展,同时实现可见、可知、可管理的“更清晰的连接”。

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互联网+”,我们看到的“加法”,其实只是种种表现形式,背后隐藏的机制实为“减法逻辑”。

“减法逻辑”,是一种从信息连接机制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规则,能够不断地消减市场沟通成本,实现更高的管理效率、更优的资源配置、更好的价值创造。

三年前最早正式提“互联网+”的马化腾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互联网+要先做减法,才能加进新东西,未来瞄准核心业务‘连接’和‘内容’”。可惜,我们却很少注意到这个重要的“减法”前提,自然也难以把握其中蕴藏的巨大挑战和机会

可用的工具: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法则

互联网的“减法逻辑”带来的,其实是通讯的革命,而在今天,通讯就是一切,用凯文・凯利的话来说,“通讯就是经济”。于是,“减法逻辑”正在带来巨大的商业规则变迁,并由此重构创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程。

具体来说,从“减法逻辑”出发,创业组织至少可以参考三个创业法则:一是基于“减闲置”的新资源分配模式;二是基于“减边界”的新竞争模式;三是基于“减冗余”的新管理模式。

创业减法1:

减闲置,塑造新资源分配模式

以Uber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是当前最有生命力的新兴商业模式。这一商业模式通过连接和聚合闲置的社会资源,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创造更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其实是一种新的资源分配模式,从整合商业资源,进入到了整合社会资源的阶段。并且让商业越来越多地具有了公益色彩。

滴滴、快的、Uber上演的从“出租车大战”到“专车大战”的连番大戏,以及破天荒的“补贴”模式,让用户和市场都深刻认识共享经济的好处。抛开背后的微信、支付宝大得益处的衍生效应不谈。滴滴、快的本身在竞争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两家公司都是2012年成立的,至今年2月最终战略合并,估值已经高达150亿美元。从当前的发展结果来看,乘客得好处、司机增加收入、Uber们得到了发展、资本获得了收益。完美的多赢结果。

以减闲置为核心的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在今天成为可能,其实是互联网影响力的深化和变形:与消费者直接连接的技术障碍被极大地消除了;与分散的社会资源连接的技术障碍也已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促成更便捷的消费的交易成本日益趋近于零;分散资源的管理成本因为数字化的发展而不断下降;消费者权益和自主意识的增加。

与用户的直接连接。直接连接是移动社交网络最为显著的特征,通过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每个人都成为了精确的网络节点,可以被快速地连接和聚合。互联网时代没有可能发展滴滴快的这样的打车软件,因为无法连接到移动状态的乘客,也无法那么精准和简便地对接资源、促成交易。

与资源的直接连接。打车软件公司本身没有或者很少拥有出租车,外卖软件公司也并不自己经营餐馆,洗衣软件公司大可不必自己替用户洗衣服,美甲软件公司也不必自己雇佣美甲师,而Airbnb也并不自己经营酒店。这些创新公司之所以能够促成便捷的消费,除了连接用户,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可以连接和聚合外包资源。这让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快速地发展,也可以快速地被超越――商业战略的生命周期被大大缩短了。

交易成本趋近于零。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促成实在的交易。上述这些增益了社会福利的创新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用户-资源对接的快速实现,很大程度上是通讯网络发展引致的极低的交易成本。今天,通讯网络的花费大幅下降,人们可以用很低的费用享受实时在线的通讯便利,许多的商业模式因此成为可能。比如说,相比较于低价打车得到的好处,为此支出的通讯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需要应对的,是一个交易成本趋近于零的商业环境。

管理成本不断降低。不过,即使有了快速、便利和低成本的连接,要实现资源的聚合,以及有效的分配,还需要科学严谨的管理。这给商业世界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算法”。Uber最值钱的不是公司本身,甚至可能不是它聚合的用户,而是它独特而又高效的算法。正是因为有了高效的车辆调派、计价、结算系统,数百万的社会车辆才能有序地运转。而促成公司高速发展的用户补贴、司机补贴模式,依靠的也是运算而非管理经验。今天,计算和分析技术的低成本,让社会资源的高效分配成为了可能,也让社会价值的实现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更多的用户权利。互联网赋予了普通用户更多的权利,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及其他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最初因为消费者缺乏必要知识而不得不让渡给企业的利润,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其生存的空间。

我们身处的社会还有许多社会资源仍在闲置。教育、医疗、扶贫、环保、能源等领域,以增益社会福利为先导的商业模式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共享经济模式,以及“慕课”、远程医疗等新兴商业模式的兴起,有可能在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带来更多的社会公平,增进广泛的社会福利。

创业减法2:

减边界,塑造新竞争模式

就商业竞争环境来说,这是个“我不犯人,人要犯我”的时代。以前的竞争对手很清楚,就是行业内做同样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对手有可能从完全不相干的地方,以让人看不懂的方式打过来。

蚂蚁金服,名字虽然还有几分陌生,却是让所有银行都夜不能寐的可怕颠覆者――这是一家旗下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和网商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公司。2013年之前,支付宝还只是用来在淘宝上支付网上购物的工具,但是一夜之间,它的产品余额宝成了中国最大,全球第二的金融理财机构,资金规模达到7000亿。而与之合作的天弘基金也顺势成为了最大的基金公司。就这样,电商支付工具变成了传统银行的噩梦。

2015年6月25日,蚂蚁金服筹建许久的阿里网商银行正式开业,“狼”终于真的来了。面对一家不需新建网点,开发新客户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也不需要教育用户使用习惯的对手,拖着沉重的线下网点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传统银行怎么应对呢?

跨界明星当然不止是阿里。小米以手机起家,已经广泛地进入了包括电视、充电器、手环、空气净化器、路由器等消费类电子行业,甚至传说还要在家装、汽车等领域一显身手。小米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政策壁垒,它的成功,集中体现了“减法逻辑”的力量对技术壁垒、中介壁垒、基础门槛的消减。而直观反映出来的,就是“带着粉丝去跨界”的巨大势能。

从以上案例来看,新竞争模式有着以下几点“减法”特征:

政策壁垒消减。金融行业的保护性垄断政策开了口子,2014年腾讯、阿里等5家公司分别拿到了民营银行牌照。政府此举是为了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引入新的玩家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却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而放心试水新的可能。

技术壁垒消减。凭借着早年淘宝、支付宝的积累以及后期在无线端的迁移,支付宝早已成为国内装机量最高的几款应用之一,并且用户形成了熟悉、熟练的操作习惯。同时,因为大量商家及个人的交易记录、整体商业环境的数据积累,以及信用评级建设,阿里的信用评价能力已经非常成熟。央行牵头的中国的信用评价体系都邀请了阿里加入。近期正式建立了芝麻信用体系,致力于替代传统信用卡的部分业务。可以说,阿里已经完全能够胜任传统的金融业务了。

中介壁垒消减。与传统的金融业务不同,阿里的网上银行,办理业务完全不再需要网点、柜台、人员等专业的服务设施。各类第三方支付、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P2P平台已持续对用户教育数年。因此,与用户直接对接的业务操作完全没有障碍。

基础门槛消减。金融理财是非常专业的知识密集型工作,传统上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来开展业务、维持运作,这些都是基础的行业进入门槛。但是因为垂直分工的解体和外包的兴起,即使是高度专业的金融业务,也可以引入外包合作伙伴来共同完成市场拓展。天弘基金+支付宝就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合作案例。

今天,市场的颠覆,往往会从不可预想的地方打过来。面对移动社交网络时代的跨界新打法,传统企业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创业和创新,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市场的边界。

创业减法3:

减冗余,塑造新管理模式

自九十年代末以来的互联网创业大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个个成功而又新奇的新兴商业模式。从阿里、QQ、360,到小米,大多经历了被各色竞争对手“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学不会”的颠覆式创业历程。

但是在现象的背后,创业能否成功,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能力是否具备,是以组织的执行能力为保障的。没有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很难成就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互联网英雄们所创造的“叫人看不懂”的奇迹,多半也有着“雷人”的组织管理模式为支撑。

相对于传统管理模式来说,新管理模式有着浓厚的“减法”特征――减掉组织管理中一切不必要的冗余和成本。主要体现为:减少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控、减少中间层级的金字塔结构、减少信息的不对等不透明、减少部门界限的资源隔阂、减少组织边界的创新阻隔等等,最大可能地在消除科层制、官僚化的影响。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企业快速、灵活、高效的市场应对能力。

成功打造小米手机,并且不断扩展消费类电子商业版图的小米,在“粉丝经济”、“让用户尖叫”等奇葩的商业运营模式背后,更有着叫人大跌眼镜的组织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没有绩效评估(KPI);管理层很少;不开会。

小米的这三个管理特征,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因为今天App的更新周期是“周”,相比以“年”为更新周期的软件快了52倍。而这样一种快速反应、灵活机动的管理模式,又会反过来影响和形塑组织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形成一种可以在飞速变迁的时代中持续取胜的核心竞争力。

据内部人士分享,阿里内部“充满了各种雷人的事儿,各种不靠谱的计划此起彼伏,绵延不断”,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淘宝、天猫、支付宝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而支撑这种野蛮生长的,其实是一种不断成长的“自组织”式的“生态化的组织形态”建设。对此,阿里有自己的清晰认识――所谓更生态化的组织形态,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会减少;与此同时,横向之间的主动连接会更多,基于兴趣、靠任务结合起来的项目和自组织的业务会越来越多,这跟原来金字塔结构的组织形态大不一样。

从小米、阿里,以及360等新锐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管理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减法逻辑”:

管理,从纵向到横向。灵活应对市场,需要真正的放权,而非有限的授权。纵向的上级管控越来越少,横向的业务部门合作越来越多。阿里在2013年启动改革,调整集团既有业务架构和组织,成立25个事业部,业务发展将由各事业部总裁负责。陈春花教授有个形象的提法,“把指挥权交给听得到炮火声的人”,也就是让一线员工掌握应对市场变化的主动权。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很好的绩效,另一方面,也激励员工的斗志,提升组织的能力。

层级,从长链到扁平。从金字塔变为更生态的组织,这个越来越横向连接的过程,必然导致中间层级的逐步消减。传统的经理管理专业人员,转变为专业人员带项目。小米在成长初期的基本模式是七八个合伙人,下面分别有个主管,管理着七八个小组,然后就是普通员工。管理异常扁平化,把职能拆得很细。

信息,从模糊到透明。这是生态型组织的基础保障机制,如果信息不能平等化、透明化,是形成不了自组织的。Twitter和Square的创建者杰克・多西认为透明度和信任度是企业运作的原动力,他坚持每一位为他工作的员工都要知道这家公司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多西确实身体力行这一原则,也收获了员工的高度忠诚。

资源,从阻隔到连接。资源配置模式是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实质所在。横向连接的增多、中间管理层的减少、信息的透明,将资源配置的模式,从“整合”慢慢变为“聚合”,不再是控制、命令、计划、预算等传统手段,而是靠激发、鼓励、指明方向、自下而上的促成事业的发展。包括内部部门界限的打破,以及外部的组织界限模糊化两个方面。许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里,项目团队的人员缺口,很少是集团统一调配,而是自己去说服别人愿意跟你干,是聚合资源。就像一个个风火轮,能力足够大就会吸引更多的能力、资源。以一种市场的力量,生态系统的力量来配置资源。资源的流动是靠项目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行政命令。

想要留在原地,就得发力狂奔;想要不断前进,就得另谋出路。在这样一个新的商业环境中,新创的事业如果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没有创新,不可能赢得市场的成功。

“互联网+”的可能性:

格莱珉手机的故事

在不起眼的穷国孟加拉,一场由手机引发的变革和发展,悄然发生在移动通讯飞速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末,这场相隔不远,并且仍在继续的变革,对于我们理解“加法”的可能性,及“减法”的力量,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是相对为世人熟悉的。创始人尤努斯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他通过向村民发放小额贷款的模式,成功实现了有效的扶贫,也建立了高效且成功的新商业模式。但是除此之外,孟加拉还有另外一家值得尊敬,值得研究的公司――格莱珉手机,它从信息传播机制创新入手,同样实现了有效的扶贫,同样构建了高效且成功的新商业模式。

格莱珉手机成功的商业模式,正是建立在“改变连接模式”的基础之上的。其创始人伊克巴尔的信条是“连通性就是生产力”,从小在落后乡村生活的经历,以及在美国学习工作获得知识让他认识到,无论在哪个领域,便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都是非常必要的。

1997年,在手机还只是“专门给雅皮士准备的玩意儿”的时候,在手机的持有及使用的整体花费高达2000美元的时代,伊克巴尔成功地将这一昂贵的通讯工具变成了高效的生产工具。格莱珉电话公司帮助穷国孟加拉贫穷的农民获得了独立经商的机会,也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升。并且,它还创造了一个孟加拉国政府无力创造的公平竞争的平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国家的面貌。

手机可以让农民提前联络镇上的商店,少走冤枉路,少耽误时间。手机也可以让农民定时获得农贸市场的最新资讯,让他们知道最新的需求变化和价格波动。手机还可以让农民充分协调收割和运输,这样在计划和操作上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互联网所建立的连接和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格莱珉手机在孟加拉的作为。随着互联网的作用机制正日渐深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商业实践之中,“互联网+”行动计划,有着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无论格莱珉手机还是“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影响,发挥作用的基本逻辑,其实是一种“减法”――减少时间、障碍、边界、成本的,更快速、更直接、更丰富、更低成本的“连接”。

篇11

中图分类号:F047.3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85-02

当前,我国重要城市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期,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逐步向消费驱动转型,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与生产、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新消费成为引领经济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力量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十三五”时期,社会发展应抓住新消费变革的历史机遇,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着力培育壮大新消费需求,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动力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十分重视新消费增长点,笔者通过对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大型商场、部分企业单位等的走访调查,并与有关专家的研讨,经综合分析,对加快培育形成城市新供给新动力有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杭州市消费升级的现状与特点

2015 年,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697.23 亿元,比2010年增长99.0%,五年年均增长14.8%,而同期GDP 年均增长9.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增强。总体来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新的消费格局正在形成。

(一)从消费阶段来看,由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发展型、

享受型消费转变。2015 年底,杭州人均GDP 超过1.8 万美元,进入富裕国家水平和“富日子富过”的消费阶段,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中用于即期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十二五”期间,杭州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14.8%)、个人消费贷款年均增长率(14.6%),远远高于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7.66%、9.16%),显示出消费者正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生存型消费,向主动超前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二)从消费热点来看,由商品消费逐步向服务消费转

变。根据国际经验,当收入水平达到6000 美元以上,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生活品质与精神追求,对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信息通信等需求明显提升。2015 年,杭州市居民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服务消费日趋旺盛,支出占总消费支出三分之一。居民消费的热点不断扩大到绿色环保、信息电子、旅游休闲、文化体育、教育培训、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电影票房、艺术品交易、语言培训等收入规模都居全国城市第三。新的消费形式与消费业态层出不穷,如健身、跑步、自行车等新兴体育消费日益受到青睐。

(三)从消费内容来看,由大众消费向品质消费、个性

消费转变。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时尚、绿色消费,个性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进口食品、婴童产品等高品质产品持续旺销,跨境购物井喷式增长,跨境电商综试区成立1 年进口商品超过40 亿元,跨境备案企业2381 家,网易考拉、速卖通等跨境平台快速发展。根据淘宝的《海淘十年报告》,杭州消费者海淘成交额位居全国第三。H&M、ZARA、优衣库等国际快时尚品牌纷纷入驻杭州,瑞典IKEA、韩国modernhouse、日本NITORI、法国Habitat 等全球四大知名家居店进入杭州。生态有机、非转基因、低糖等绿色饮食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等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商品消费呈增长态势。自由行、自驾游、城市休闲、民宿、主题酒店等渐成旅游主流,出境游、定制游、邮轮游等高端化、个性化旅游发展迅速。携程网数据显示,2015 年杭州市私家团出游同比增长超过35%。

(四)从消费方式来看,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不断分流传统实体销售市场。2015 年杭州市百货业销售增长6.8%,超市业增长3.1%,世纪联华、麦德龙、家乐福等三大超市销售额同比增幅均为负数。而同期网络零售总额达到2679.83 亿元,增长42.57%,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05%。线上线下相融合的O2O 消费模式,催生了团购式、体验式、上门式、配送式等线上到线下融合新业态。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应用的普及,以及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APP 的推广,使得O2O 线下消费、在线支付成为常态。蚂蚁金服的“2015 年支付宝年度账单”显示,杭州消费者线上点餐外卖、手机打车均排名全国第一。

(五)从消费领域来看,由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转变。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催生更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信息消费等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兴领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消费量大幅增加,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新型信息产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信息服务快速增长,手机游戏和手机阅读增长迅猛,2015 年动漫节现场交易消费金额就达54.92亿元。据《中国互联网消费趋势报告》,杭州互联网视频、漫画、同人文、游戏等衍生产品消费额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五。同时,互联网汽车、互联网家政、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领域全线突破,网络服务消费加速发展,智慧生活引领消费时尚。

(六)从消费场所来看,由单一消费向综合体验转变。

居民对消费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购物,更追求综合的体验与休闲娱乐。传统市场由于功能、环境升级不足,销售逐步萎缩,如杭州大厦营业收入、利润、单店效益从多年排全国同类商场第一变成近三年连续大幅下滑;全市293 家专业市场销售收入仅微弱增长。而大型的综合体提供吃喝玩乐游购娱等“一站式”购物消费体验,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杭州已建成商业综合体29 个,在建30 个。西溪印象城、城西银泰城经营业绩大幅攀升。同时,便利店、快餐店、美容美发、农贸市场、家政、维修等连锁社区型业态,也随着居住区增加而快速增长。

二、杭州市促进消费升级存在的问题

杭州市释放新消费培育新动力,面临着消费主体、消费供给、政策体系、消费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一)优质消费供给不足。无论在商品消费还是服务消

费均存在优质消费短缺,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供给不足、供需失衡。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够。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公共投入与市场化水平存在“双低”,导致海外留学、海外代购、海外就医大量产生。医疗服务方面,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高端医疗机构少,难以适应高端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二)政策体系支撑不够。一是财政扶持政策与消费升

级不匹配,缺少如“十城万盏”等引导绿色消费的消费补贴制度,补贴往往给生产企业而不是消费者;存在着重商品消费、轻服务消费的现象,缺少支持服务消费的财政政策。二是消费金融不发达。目前,各家银行除住房、汽车消费贷款这两种消费信贷业务以外,其他信贷品种较少,贷款数量不大。个人信贷业务手续繁琐,信贷利息偏高。同时,适应新消费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不足,无法满足企业与消费者需求。三是服务消费缺少质量标准,导致消费服务参差不次。

(三)消费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商贸设施建设缺乏统筹。

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制定缺乏统筹机制,全市商业网点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商业综合体过剩;部分新建社区商业网点少、业态不丰富,部分开发区、园区等商业配套不完善,农村商

业配套落后。二是消费投诉增多。2015 年,杭州市共收到举报投诉咨询总计198150 件,同比增长64.09%。商品质量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网络消费、跨境消费、服务消费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农村消费产品质量问题严重。一些生产者与经营者缺乏法治意识、诚信意识,消费维权寻求补偿难。

(四)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一是缺少与新消费相匹配的管理体制。消费涉及领域广、部门多,消费相关主管部门又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复等情况,不能有效统一管理消费促进工作。二是服务消费没有纳入发展目标。2016 年,北京市提出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总和力争突破两万亿元的目标,同时将服务消费的增长作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杭州市消费增长目标还仅限于社零总额。三是统计监测体系不够完善。北京市建立了以最终消费支出为统计方向的统计监测体系,对服务消费专门制定一套新的指标体系,真实反映了社会消费水平。杭州市消费统计没有囊括服务消费,无法全面反映社会消费真实情况。

三、加快释放新消费培育新动能的相关建议

新常态下促进消费升级,激发新消费的新动能,必须立足实际,综合施策,建立全面促进消费升级的新机制。

(一)逐步提高消费能力。一是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加大力度推进居民增收,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及养老金,保护居民财富性收入。二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加快事业单位市场化转制步伐,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决策咨询等服务领域,进一步提高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比重。三是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外来人口在四县(市)入户,带动提升购买力。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农村宅基地流转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整理,逐步把固着在集体土地上的财产转化为货币化收入。

(二)加大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一是丰富服务供给层次,满足多样化服务消费需求。注重服务市场细分,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供给。通过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通过市场化手段,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层次高、个性化强的旅游、保险、美容、健身等服务需求。二是实施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强化农产品、食品、药品、家政、养老、健康、体育、文化、旅游、物流等领域关键标准的修订,严格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服务企业建立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加强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鼓励“老字号”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建设,积极向国家争取优惠政策,加快进境免税店落地,合理扩大免税品种,增加免税购物额,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国外产品。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健全促消费政策w系,促进服务消费稳定增长。将家政、养老、教育、保健等服务消费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健全促消费政策体系,引导服务消费稳定增长。二是推动民资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下放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审批权限;另一方面,加大审批项目的服务与跟踪,加快民资和外资进入教育、医疗、文化和养老领域。同时,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支持,调动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的积极性,满足多样化的服务消费需求。此外,建议加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的通知》(〔2013〕号)贯彻力度,稳步推进全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和职工疗休养制度。

(四)拓宽居民消费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消费信贷业务,完善配套措施,加强消费信贷宣传,转变消费观念,促进居民消费。一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政府贴息、低息等特殊信贷鼓励政策,切实降低过高的信贷消费成本,提高消费信贷吸引力。进一步放开消费金融公司,支持杭银消费金融公司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条件,扩大贷款对象,让更多的普通居民有资格贷款消费。二是完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为在杭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法律政策支撑,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提高个人失信成本,完善消费信贷信用环境。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观念,营造良好的信贷消费环境。

篇12

大交通推动大发展。从2010年拓荒建园,到2015年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铜仁高新区逐渐成为铜仁黔东工业聚集区的新引擎。

打造产业支撑平台

清晨,位于铜仁高新区电商产业园的“农村淘宝”铜仁市运营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分拣包裹。每天近千个订单,交易火热。

2014年12月,铜仁市与阿里巴巴集团联手,在铜仁高新区推动“农村淘宝”试点工作,开启了高新区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序幕。

短短一年多时间,铜仁高新区电商园已形成了集产品研发制造、物流分拣配送、电商孵化培育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链,集聚了“淘宝网・特色中国”铜仁馆、宅尚电子商务、西拓e创电子商务等70余家电商及物流快递公司,以及IBM大数据培训中心等多家电商培训机构,成为铜仁市推动电子商务的重要基地。

电商的蓬勃兴起,是铜仁高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铜仁高新区前身是铜仁市大兴科技工业区,2012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铜仁市明确把高新区作为黔东工业聚集区的关键节点、新型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高新产业发展集聚区建设发展。

建设以来,铜仁高新区高端定位,围绕“一园三城五产业”(一园即临空高新产业园,三城即智慧创新、产业集聚、生态宜居之城,五产业即新能源新材料、LED光电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医药大健康、以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构建“工业化带动、产业化聚集、城市化推进、生态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铜仁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要建成产城一体、城乡统筹、规模合理、富有活力的科技新城,打造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基地。”铜仁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梁颖说,铜仁高新区发展潜力大。

目前,高新区内道路、供电、供水、通信、保障住房、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已建设完备,超市、公共食堂、大小餐馆、农贸市场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40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园、11万平方米的电商产业园(一期)全面建成。

以园区促产业聚集,以产业强城镇支撑。如今,十余个专业园区正全面加紧建设,300余家企业落户于此聚集发展,一座现代化的生态科技新城雏形初具。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

“我们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干。该放权就放权,该让利就让利,该扶持就扶持,该服务就服务,全力支持高新区发展。”铜仁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寇启聪说。

围绕制约开发区发展的主要问题,铜仁高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按照打造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和建设全方位服务型高新区的要求,铜仁高新区逐步完善管委会领导和各部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做到“每个企业都有一名班子成员挂钩负责,部门全方位跟踪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

在企业项目前期审批手续的办理上,大部分手续均由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代办;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积极与铜仁学院、铜仁职院对接联系,帮助企业加强员工招聘和培训工作。

在人才引进上,铜仁高新区紧扣“服务企业,人才优先”这一主线,注重六结合,努力创建人才特区,构筑高新区人才集聚“洼地”,建设经济引擎“高地”。

铜仁高新区始终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政策。通过贵州人才博览会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鼓励专业人才前往从事科研和技术合作、咨询、招商等服务,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智力引进。

同时,铜仁高新区积极利用省市有关平台,共引共用中高层次人才、领军人物、创新人才,共享引智资源,建立“一方聘请,多地受益”的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共享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跨地区服务,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为提升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铜仁高新区着力打造了四个平台,即创业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平台、检测服务平台。在这些创新平台支持下,园区企业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企业的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转化得以大幅提升。

管理体系也在创新。铜仁高新区创新投融资方式成立大兴高新开发投资公司和建材实业公司,建立了政府融资平台,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问题。

科技孵化园是铜仁高新区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筑面积共41万平方米,包括科技孵化中心、独栋研发楼、标准厂房、人才公寓、公共食堂、以及商业服务中心和配套酒店等设施。目前,科技孵化园已吸引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省科学院铜仁分院、省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中心铜仁分中心、铜仁学院大学科技园等机构入驻。同时,互联网+众创空间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也已挂牌。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孵化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型。

吹响创业集结号

如今,铜仁高新区不仅成为了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高地,也成了创业者们成长的沃土。

在铜仁狂野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门口,一辆满载摩托车的大卡车正缓缓驶出。“去年共销售摩托车15万辆,今年的目标是销售25万辆。”公司负责人陈猛介绍。

2012年,陈猛带着在外务工挣到的“第一桶金”回乡创业,从事高节能电动、燃油摩托车的装配、销售。如今不仅占领周边大部分市场,还远销湖南、重庆等地。

陈猛是铜仁高新区众多返乡创业者当中的一位。近年来,铜仁市在实施“雁归工程”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宽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走在铜仁高新区高新人才区域内,一家名为“梵灵创客”的咖啡屋格外引人注目,表面看这与普通咖啡屋无异,实则包含有书吧、开放式办公区、多功能厅等,还具有人才培训、沙龙讲座、项目孵化等功能。

梵灵创客咖啡是一家为创客服务的开放式创客空间,由园区13位返乡创业农民工以众筹方式创立。

“梵灵创客咖啡志在推动创客精神成为一种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新力量,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以政策集成服务、法律综合服务、专业金融服务、多元信息服务、特色创业服务、品牌战略服务等全链条增值服务。”咖啡屋的总经理吴冰说。

目前,他们正在关注几个创客项目,其中一个是铜仁高校学生创客团队的发明项目。“若通过公司管理团队初审,并经评审导师团的最终认可,将进行重点帮扶,跟踪服务,直到成果落地。”

为响应铜仁市“雁归工程”的号召,铜仁高新区大兴镇大兴社区的村民陈慧也回到村里,成为了一名“创客”。她经营了一家农村淘宝服务站,2015年初开业以来,平均每天都有10多单生意。

篇13

当前我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在我县城市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执法部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和执法任务,面临的形势则更为复杂。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执法水平,按照《政协第十三届宝清县委员会2017年……协商工作计划》要求,3月24日,县政协副主席……牵头组织部分委员,以及城管、交警、物业、社区、环卫、教育、精神文明办等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城市执法管理情况对口协商座谈会”,了解我县城市执法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征求委员及有关单位的意见建议。

委员们一致认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城市管理执法局始终坚持创新思路,革新举措,狠抓落实,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优化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品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紧紧围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关于各类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广告清理、牌匾规范、夜市烧烤和乱停乱放等六类专项整治活动;二是为强化便民服务,对夜市、早市、牛马市摊位加强管理,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扰民和街路污染等问题;对全县临街经营业户开展门前秩序、卫生、绿化、清雪等“门前五包”活动,签订协议1000余份;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提升城管执法形象。通过组织开展法律业务培训,执法人员的案件制作和业务能力大幅提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强化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等服务措施,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树立了务实、清廉、高效的城管部门良好形象。虽然目前我县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城管体制改革推进困难较大,矛盾突出;违法建筑制止查处难度增大,屡禁不止;露天经营难以管理,缺少固定的露天市场等突出问题。围绕推动我县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委员们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现汇总如下,供参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城市管理执法中既要坚持原则严格管理,也要换位思考,运用疏堵结合管理与教育并重的方式,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其次是必须坚持严管重罚的原则,对一些影响坏、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违法当事人,争取强硬的严管重罚措施以一警百。再者就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原则,把城市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最后是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切实依法行政,文明城市需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来管理,执法队伍应受到良好的训练,行为规范体现城市的风貌,代表城市管理素质,其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公开公正合法,体现良好的执法素质。

二、盘活存量引进增量,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一是引进增量。要按照市场化经营的要求,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城市停车产业化。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停车设施建设。二是盘活存量。要深入挖掘潜力,鼓励现有富余停车资源的单位开放共享、有效利用,提升停车信息化水平。

三、规划先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始终坚持把城市管理纳入城市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原则,从源头加强城市管理。要实行城市规划一张图,建设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加强环卫设施、停车场、各类行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建议将农贸市场、旧货交易市场、洗车场、机动车修理场等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本着“规划先行、管理优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打造规划配置科学合理、市场化运营的各类专业市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