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

篇1

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开展,XXX充分发挥执纪监督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下好“先手棋”,强化监督责任。协助镇党委、政府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整体工作大局中,研究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监督执纪问责方案,对执纪问责的对象、形式、方法、内容和程序等做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对镇党委确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片区、重点项目、重点工作进度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定期情况研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证。

走好“关键子”,强化监督检查。开展专项督查,专门听取各村、各部门、各工作组的情况汇报,严格检查乡村振兴项目申报、实施、验收、资金分配、政策公示等情况,对数额较大或群众较关注的项目资金及招投标、集中采购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收好“一盘棋”,强化执纪问责。对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执行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不力、作风不实、工作不到位的典型问题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整改,对违法违纪的给予问责查处。同时拓宽举报渠道,发动群众对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违纪行为进行举报,确保“乡村振兴”举措落地落实见效,擦亮“乡村振兴”新发展名片,不断放大“乡村振兴”的战略果实,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篇2

增城区区委、区政府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产业优先,推动乡村宜居和乡村治理,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独具增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作为农业大镇、旅游强镇的派潭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城乡融合”,努力探索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此次派潭镇代表广州市出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并收获第一名的好成绩,是增城区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成果。离不开派潭镇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的工作方针。

篇3

今年以来,渑池继续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和考核指标,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推动农村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城乡环卫一体市场化运营实现全域覆盖,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有效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有序推进,农村“一户多宅”治理全面开展,农村“脏乱差”问题得到初步有效解决。

(一)实施垃圾清零行动。以抓巩固促提升为方向,以抓结合集中攻坚,抓督奖重罚为手段,抓住春节前后和夏收后关键时间节点,实施农村垃圾清零行动,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由行政村、中心村向自然村延伸推进。目前,全县236个行政村1297个自然村卫生死角逐步消除,每年投资近4000万元的城乡环卫一体市场化运营实现全域覆盖,垃圾收集设施、转运设施配置到位,近1700名保洁员全天在岗,农村保洁长效机制运转顺畅,农村环境卫生管护实现常态化。

(二)全面开展农村“一户多宅”治理。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宅基地规范整治实施意见,着力治理“一户多宅”“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占地行为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村容破败,重塑田园风光,提升村庄整体面貌。累计拆除旧危房屋10450间,平整土地2000余亩,复垦、绿化1810亩,建设游园22个,农村空间格局趋向规范。

篇4

 

根据《泰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实施泰州市2021年度人才工作“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泰人才办〔2021〕2号)精神,制定2021年度人才工作“走进乡间田头,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紧扣服务“六保”“六稳”主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工作重心下沉,走进乡间田头,服务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着力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竞争力,促进乡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强特色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力争到2021年底,新培育10亿元级以上产业2-3个,为全市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农业科技人才工作力量。

二、工作举措

1.梳理需求清单。4月上旬,市农业农村局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开展集中梳理,确定2021年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详见附表)。4月底前,各市(区)围绕本地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乡村特色产业核心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品牌及人才、技术需求等情况,梳理汇总需要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形成需求清单。

2.组建专家服务组。5月底前,各市(区)针对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当地人才办,从乡土人才、科技镇长团以及省“333工程”、市“311工程”培养对象中,遴选涉农人才,分类别组建相关专家服务小组,建立专家服务小组结对服务机制。

3.开展结对服务。6至10月份,按照“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一个小组服务一个产业”的要求,组织专家服务小组定期开展“一对一”服务,走进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地帮助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指导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各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地专项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并根据总体安排,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做好各项协调服务推进工作。

2.加强部门配合。专项行动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扛起工作责任,主动进位,切实加强与当地人才办、科技镇长团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专项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3.确保活动实效。各地要高度重视“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落实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具体负责专项行动相关工作。要抓紧组织需求调研,组建专家服务小组,建立定期结对服务机制,开展专家服务工作。要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注重宣传典型案例,切实扩大活动影响,确保专项活动取得实效。市农业农村局将定期对各地专项行动相关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

请各地于4月17日前,将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姓名、职务、手机号码发至邮箱409841966@qq.com。联系电话:86893949。

 

    附表:2021年各市(区)重点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附表:

2021年各市(区)重点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市(区)

产业名称

靖江市(2个)

休闲食品、草莓

泰兴市(4个)

生猪、肉鸭、江沙蟹、苏翠梨

兴化市(5个)

香葱、大闸蟹、稻米

海陵区(农业开发区)(2个)

种子种苗、罡杨鲜花小镇智能花卉

高港区(1个)

鲜花园艺、动物疫苗

姜堰区(2个)

特色菌菇、溱湖簖蟹、肉鸡

 

 

篇5

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要通过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文化宣传、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凝聚着x大地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重要价值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生态宜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明乡风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互促共进的孪生体。农村的生态宜居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乡风文明蕴含着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劳朴实、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强大动力。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治理有效”创造有利条件。乡风文明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引领作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全景式呈现。如村民通过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实现邻里互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不仅彰显了乡风文明,还为农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更加丰富的内涵。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能够赋予农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农产品文化品牌效应,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实现文化禀赋和生态资源的深度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农民增收。x特色文明乡风的培育还会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达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效果。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路径选择

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一是开展x乡村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明确牵头单位,并会同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对全省乡村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现状进行登记造册。二是立足全省,制定保护和传承规划,研究制定分类保护、分级管理方案和相关政策,同时对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进行相应划定,构建高效的联动机制。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资金支持、荣誉奖励、建立乡村博物馆等形式,让村民认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工作,增强人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加强x优秀文化宣传。一是在农村地区大力弘扬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x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把乡风文明宣传融入农民生活。积极组织开展体现x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对标先进,反思错误或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