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学教育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专业认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44-03
Study on the reform of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ZHAO Wanhong ZHU Ming'an YAN Hongchun ZHU Kegang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guarantee of higher education external quality.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demand for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summarizes the five following aspect of reforms: taking the content of recombinant education, making education reform by selecting organs as the center; reducing the time of classroom lecture, improving the time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outstanding heuristic teaching; optimiz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basic medicine; enhanc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ll these reforms can make nursing be through the authentication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nursing tal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ternationla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医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2015)。
[作者简介] 赵万红(1970-),男,陕西宝鸡人,医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理学及医学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内部的自我质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质量保障也不可或缺。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20世纪末,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作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国[1-2]。
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2006年。其中,《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于2009年初步制定,并于2010年首先在吉林大学进行护理专业认证。截至目前,有6所高校的护理学专业通过认证。普遍认为,专业认证很好地促进了现代护理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促进了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护理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的发展[3-4]。鉴于此,本文对《标准》的有关内涵进行剖析,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进行探讨。
1 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标准》提出,“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注意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对医学基础课程,鼓励开设包括基础各学科内容的创新性、整合性课程”[5]。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前期知识容易遗忘,需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过多,教师、学生负担较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前期教学不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形态功能疾病药物治疗(药理)”的认知规律,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按系统重组为若干个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如呼吸系统模块:呼吸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系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优秀教材;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单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6-8]。
2 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健康保健需求”[5]。
现行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周学时在25~30之间,平均每天5~6学时,再加上学生的业余活动,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居于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力求涵盖书本的全部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很少留给学生自学时间,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显然,这与当前医疗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与《标准》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都是不适应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是要给学生学习时间。因此,必须修改课程计划,减少讲授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行,减少不同学科间重复内容的讲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师讲授。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学生自由的可学可不学,而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教师做好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大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启发式教学
《标准》要求,护理学院(系)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关注沟通协调能力的养成,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关于教学方法,鼓励应用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5]。2009年,教育部、原卫生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有一致的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千百年来,在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护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例外。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护理人员也不是简单的分发药品、换药和打针,还要指导患者就医治疗全过程,要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要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良好的护理在患者身心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当前,主要的教学改革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resources-based learning)、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research-based learning)、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ask-based learning)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eam-based learning)等[9-10]。这些模式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各院校、不同学科可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 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标准》课程计划要求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在主要课程中对护理专业实践做了具体的要求。对医学基础课的要求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必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护理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5]。
在以往的课程计划中,对基础医学实践课的要求与临床专业相似,安排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学时也相似或略少,都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等。笔者认为,按照《标准》的要求,基础医学主要是为护理学专业课程打基础,对实践要求不高;护理专业毕业人员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的人员几乎没有;在护理工作中,也很难用到与基础医学实践有关的技能。所以,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要求相比临床专业应大幅降低。当然,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角度来说,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也是必要的。但应该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理论,同时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减少实践教学时数,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或增加专业课的教学时数。
5 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要求,护理学院(系)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必须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或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开展具有护理特色,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科学研究活动[5]。这说明,《标准》主要要求学生多参加和护理专业课程有关的科研活动,而对于与基础医学有关的科研活动,主要是提倡,而非必须。所以,应该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申请有关基础医学的学生科研项目,或参加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方法和道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护理专业人才。但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科研过程,关注科研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结果,毕竟学生的精力、基础有限,而且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此。当然,对于学生的科研也应该有激励机制,否则,学生缺乏兴趣,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总之,专业认证是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现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护理学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常规化的护理专业认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国际化护理人才[11]。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2] 袁东敏.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发展之路径选择—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 12(4):86-89.
[3] 吴云,付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陈敏,邱伟华.美英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92-96.
[5] 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S].2009.
[6] 沈杭丽,卢丹,罗东晓,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61-1062.
[7] 张萍,解玲.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2,18(4):381-382,384.
[8] 何云,周晓帆,郝嘉.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浅谈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57-1059.
[9] 赵万红,龚应霞,蓝星莲,等.药理学PBL教学实践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9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58-02
美国人巴罗斯(Barrows)于1963年首次提出了标准化病人的概念。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P),也称模拟病人(simulated patient),或者病人指导者(patient instructor),指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病人经过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用于医学生及初级医师的培训和考核,具有被检查者、评估者和指导者三种能力[1]。目前在国内外医学院校中,标准化病人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和医生临床能力的教学、评估及职业素养的培育等领域,如美国执业医师考试、香港外科学院住院医师第三阶段考试等[2]。我国自1993年开始,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三校在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协会的援助下,在联合培养了第一批标准化病人之后,标准化病人便被开始运用于医学和护理课堂及临床教育,这种教学和考试方式能有效解决临床病人缺乏的状况,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病人的机会,并提供标准统一、客观公正的教学和评估,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和人际沟通技巧[3]。
一、标准化病人产生的社会背景
1.教学资源缺乏。从1997年以来,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教学医院病床数却增加不多,造成每个学生管的病人数达不到要求,从而导致学生临床能力下降。
2.学生动手机会减少[4]。从1999年《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医师的执业走向法制化,但该法对医学生没有明确的定位,使得医学生不能合法地进行医疗操作。此外,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患者有权复印其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手术同意书、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和麻醉记录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使得医生的医疗行为更加透明,执业医师为避免因医疗操作造成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医疗操作均由执业医师亲自完成,导致医学生动手机会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有些患者拒绝医学生为其进行医疗操作,这也使得医学生动手机会减少,临床教学质量受到负面影响。
综合上述,标准化病人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这对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标准化病人的应用
1.系统问诊。标准化病人应用于医学教学是通过扮演病人的角色来完成的[5]。正常问诊教学训练包括问诊内容和问诊技巧两方面[5]。问诊内容的教学是通过标准化病人仿真不同主诉的成人、儿科病例,当学生询问时提供恒定一致的病史资料,包括主诉、现病史、过去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和女性病人的月经史、生育史)及家族史[5]。问诊技巧包括问诊的组织结构、时间顺序、过渡语言、问诊进度等[5]。通过标准化病人的评估与反馈指导,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问诊的技巧,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如: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使用过渡性语言、如何安慰病人、如何更好地获取病史资料等[6]。
2.全身体格检查。在体格检查教学中,标准化病人接受学生全身体格检查,应做到被动顺从、恒定一致,绝不可给以任何暗示或不合作[5]。在体格检查完毕后,标准化病人发挥教学指导作用,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此外,在体格检查训练中,标准化病人指导学生重视人文关怀的教育,如自我介绍,体格检查前当着病人的面洗手、暖手,在体格检查中关心、体谅病人等。
3.临床技能考核评估。在问诊和全身体格检查的训练过程中,标准化病人必须对学生的每一个问诊和体格检查的步骤、顺序、手法暗记在心,一旦训练完毕,迅速填写评估表,对学生的查体技巧、交流沟通、职业形象等方面进行评分,并及时反馈和指导[7]。
三、标准化病人应用于教学中的优点
1.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临床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充足的机会锻炼问诊和体格检查的能力,并及时得到评价和提高,学生面对的是标准化病人,不涉及伦理问题,学生可以更专注于能力的学习与掌握,而不必担心医患关系的问题[8]。
2.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9]。
四、标准化病人的局限性
1.标准化病人虽经过一定的训练,能够模拟出一些病人的症状与体征,但不能模拟出所有学科和所有病种的症状或体征。比如呼吸困难可以模拟,可病人由于呼吸困难而出现的紫绀和三凹征等体征却很难模拟;再如肝肿大、水肿也很难模拟[10]。
2.标准化病人扮演的都是典型患者,而临床上经常会碰到不典型的患者,学生从中获得的临床经验很有限。
3.标准化病人要经过专人招募与培训,要付给一定的报酬,需要有一定资金的支持,由于国家在医学教育投入上经费有限,使医学院校在此方面经费压力较大,面临财力和投入的问题,给标准化病人的应用带来了困难[11]。
参考文献:
[1]鲁建国,赵华栋,南菁,等.对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286-287.
[2]赵峻,陈未,叶葳,等.标准化病人应用于医学教育过程中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J].协和医学杂志,2012,3(3):361-363.
[3]刘霖,沈洁,叶旭春,等.“标准化病人”考试方式优化策略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47-348.
[4]韦思明,戴玉英,蒋建平,等.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88-90.
[5]杨耀防,涂明华,占永平.标准化病人技术与临床技能多站考试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3,2(1):23-25.
[6]吴丽萍,张建军.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4):441-442.
[7]唐红梅,邹杨,黄钢.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J].医院管理杂志,2007,14(8):610-611.
[8]李晓丹,李伟峰,韦莉萍.临床医学教育中培训和使用标准化病人的意义初探[J].现代医院,2007,7(12):140-142.
[9]钟玉杰,王敏,李勤.从10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9-26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4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医学事业实现国际化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为提高高校医学教育水平、医学国际竞争力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开展中外医学教育标准对比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外医学教育标准以及比较
1.中外主要医学教育标准
目前,在世界上比较重要的医学教育标准有《IIME标准》《WHO西太区标准》《WFME标准》《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1)《IIME标准》。《IIME标准》的全称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制定于2001年,内容涉及总结性个人评估并以保证医学毕业生的质量为目的。
(2)《WHO西太区标准》。其于2001年制定,包括促使医学院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内容。
(3)《WFME标准》。其于1999年制定,其内容涉及培养高素质毕业生、提升教育质量和完善教育改革等。
(4)《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内容主要涉及对医学毕业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等方面。
2.中外医学教育标准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比较
基于不同的国情和思想意识形态,中外医学标准在人文教育方面有着较大差异。
(1)知识目标上的差异。国外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均强调了建立社会医疗体系的重要性和医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在其标准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特点,并学习如何公平有效利用社会公共卫生资源以及掌握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方法与态度。而在国内,我们对这些尚无关注。实践证明,现在的医疗已经不仅仅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身体上的病痛,更涉及对社会和心理等诸多问题的重视。在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之时,应更注重其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益性。
(2)技能目标上的差异。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在医学上的理念就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认为在医疗体系之内的人应作为消费者而不应是患者,医生是为其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之人,双方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双方在相互探讨中商讨医疗方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沟通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就变成了医学技能培养中的重要内容。沟通包含着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两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正确获得当前情况并为之做好准备;第二层次是医生与社会媒体之间的沟通,两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医疗方的情况快速被社会所知并能获得社会上各方面的支持;第三层次是医生之间的沟通,两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并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也有着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疾病的研究复杂多变,在治疗时应考虑各种情况而不盲从权威;另一方面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医生必须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并能够终身学习。
(3)职业价值观上的差异。在国际标准中,个人情感、人文思想和文化背景都是被尊重的,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应有着负责、正直、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虽然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疑难杂症也逐渐被攻破,但技术的进步与人们对健康的永恒追求比起来,其中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在医学教育中必须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作用,明确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体验与关切。然而此种内容却未能在我国得到具体体现。
二、标准比较对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启示
我国在医学院校人文领域的建设中,应结合国外的先进文化与先进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关怀。
1.加强对医学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医生是一门崇高的职业,在从业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个人文化和背景的差异,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减轻伤痛,在治疗中保持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在国外的医学院校当中,人文教育是独立学科,人文教育的意义是使得医生从人而非简单从病出发看待病患,注重身心协调,在从业时能够有效与患者沟通,其临床的行为能够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应该与医学的发展、文化背景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卫生需求相适应。
2.加强对沟通能力的培养
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排在第一位,彰显了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得到治疗与照顾,更需要被尊重,而能够与患者沟通并理解其在病痛中的感受也是医生的职责之一。此外,在医学教育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与同行之间的沟通能力,从而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应培养学生与卫生管理机构之间的沟通能力,以了解政策法规的最新动向并能提升自己相应的职业技能。
3.丰富医学人文教育和社会体验、志愿服务类课程
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医学生的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国情,考虑以传统文化、生死教育等课程丰富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内涵,以医院志愿者服务和各类社会实践和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到临终关怀、敬老孝老等社会体验中,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情怀。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学人文教育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突破,以带动未来医生群体人文素养的提升,这改善对于医患关系,创设一个公平、有序、有责任感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 威,谢长勇,潘 晨,等.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
[2]彭 丽,冉素娟.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5).
所谓“标准化病人”,又称“专业化模拟病人”,是指没有医学知识、但经过训练能准确表现病人临床症状的健康人,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
对于有些媒体把“标准化病人”简单地称为“模拟病人”,同济医学院教务部副部长李正莉强调:“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医学上的‘模拟病人’(“SP”)专指模拟真人设计的人体模型,通过软件和电脑控制,模仿健康人或病人的体征;而‘标准化病人’是真人,他‘扮演’某种病的患者,不过只接受医学生的问诊和体检,并不会接受任何身体伤害性的操作。”
为什么要用“标准化病人”呢?据悉,“标准化病人”最早于20多年前产生于美国。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之前,国内只有北京协和医院、沈阳医科大学等少数医院和高校在学生临床考试中应用。而在临床教学方面,国内过去大都是请病人帮忙做“道具”,但不久前开始实施的《职业医师法》彻底禁止了这种做法。
妇科医生陈岚说:“现在,很多患者都不愿意被医生当作‘教材’。特别是在妇产科,一两个学生进来看看还可以,人多了不行,动手就更不行了。还有,小孩生了病,医生问诊后,实习医生又问诊,家长在旁边看着心疼,脸色往往很难看,甚至有的还发火。但我们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的医学院学生到妇科实习,这显然就产生了矛盾。”
湖北省妇女儿童保健医院主任医师肖梅认为,按2000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医学研究应遵从伦理标准,对所有的人加以尊重并保护他们的健康和权益。可以说,“标准化病人”的产生是大势所趋,是一种更符合人文关怀的选择。
临床教学难贴进“实际”
事实上,同济医学院早于年初便让“标准化病人”参加了一次学生考试。但效果如何,业内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支持方意见很明确: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解决患者就医与医学院教学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病人健康和医学科学发展,值得推广。李正莉说:“根据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标准,医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还应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而标准化病人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同济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吴汉妮还说:“过去考试,不同学生给不同病人问诊,病人症状不同,给学生的打分标准就不同,无法做到公平,‘标准化病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标准化病人”毕竟没有“真病人”体征,学生从中很难掌握实际经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甚至表示,这种“模拟”病人的做法很可笑。因为每个病人的病症、病理都不一样,比如同样是高血压,但病因、病理都有微妙差别,治疗方法也不同,病情不同是根本无法模仿的。
采访中,持质疑立场的学生也有不少。首先,“标准化病人”只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而难以模拟疾病的客观表现。同济医学院2000级硕士陆长峰举例说:“一个肝癌的‘标准化病人’,可以模拟陈述病史,但他无法模拟晚期肝癌患者典型的“恶液质”体征,因为这是一种严重衰竭的状态。”
其次,“标准化病人”能模仿的疾病种类和症状是有限的。同济医学院99级骨科学生白万山分析说:“我感到‘SP’和实习中遇到的真实病人有两大差异,一是‘SP’没有真实体征,所能表演的病种比较有限;二是‘SP’扮演的都是‘典型’病人,而临床所遇病人的病症并不都是典型的。”
“模拟教学”路有多远
虽然“标准化病人”一直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真病人拒绝实习医生治疗毕竟是事实。人们不禁要问,“模拟教学”在医学领域究竟有没有可能?
经过3到4年的医学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实习,将书本知识感性化并尽可能多地接触病例,是我国当前医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同济医学院舒展老师介绍说,目前同济医学院的实习、见习医生都要在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巡视查房”,对患者的病情做记录。但他又表示,为了遵守《职业医师法》,为了尊重人权,我国的医学教学也必然向“模拟教学”迈进,与国际接轨。
一些专家认为,在当前国情下,“SP”还远远没有“职业化”,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工作时间、工作报酬都十分有限。同济医学院给首批“SP”的报酬是培训期每次10元,工作时每小时20元左右,但他们只参加少量考试,时间很短。“SP”有的是下岗人员,但也有很多是退休人员、在职人员和学生。
一位有稳定职业的“标准化病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愿做“标准化病人”,这和有的人愿意无偿献血的道理一样。我国的医学发展水平、医生数量和质量都还有许多不如人意处,我愿意为医学事业发展做点事。据悉,同济医学院计划与“标准化病人”签订为期3年的聘用合同,以稳定这支队伍。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章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37―04
一 构建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背景
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是高校的永恒主题,而健全、合理、公正、公平和权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构成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各高校相继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化、标准化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趋势。
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其后,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制定《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国际医学教学教育委员会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2009年我国正式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这些标准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特别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并对医学教育办学过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也依据国颁标准开始组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各医学院校围绕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本科教学改革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检验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发现存在以下不足[1][2][3]:
1 评价模式单一
现有评价工作大都局限于以教师作为评价对象,缺乏教师自评和以学生为对象的评价模式。其中,以学生为对象的评价能够帮助老师掌握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等;而教师自评模式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认定和自我提升。因此,只有评价模式多样化,才可以促进整个评价系统更加全面和科学;
2 评价指标固定、灵活性差
目前很多学校使用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仅仅立足于本校和眼前的实际情况,并未充分考虑教学改革的多样性和发展性,从而造成各项评价指标呈现固定化、指标计算模式简单化等现象。这样不仅无法检验现有教育改革成果,而且陈旧的指标会严重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 过于注重评价的量化效果
缺乏定性因素辅助,造成评价过于片面化和机械化。引入定性评价、如评语,评价系统就可以捕捉到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更真切的印象,部分评语或许还能更直接地反映教学的突出点;
4 缺乏对评价信息的监控、分析和反馈
现有很多学校将评价信息统计当作评价的最终目的,其实,评价的意义在于利用评价系统这个平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决策者和教师提供教学改革思路。整个评价体系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改革和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只有引入评价信息的监控、分析诊断和反馈,才能将评价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针对上述不足,本课题在广泛参考国际国内各种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4][5][6][7][8],围绕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立足于为汕头大学医学院建立适用于新教学模式[9]改革下教学评价要求的评价体系,提出建立一套不断循环的、完善的“评价-监控-分析-反馈”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拟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动态的指标体系、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时监控和反馈机制、有效地分析诊断机制等功能,最终建立符合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学改革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二 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
1 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就是紧紧围绕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转变教学观念,尽可能体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授课为主”向“自学为主(网络教学资源)”、以“注入式为主”向“交互式(PBL、CPC、床边教学、小组讨论)”、以“评教为主”向“评教、评学相结合”、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综合考核)”的转变。建立“评价-监控-分析-反馈”新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全面而动态的指标体系、严谨而公正的监督机制、有效地分析诊断模型、实时的信息反馈机制,并最终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图1为高校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模型。
2 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
体系的构建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多样化的评价模式能够扩展评价范围,获取更多评价数据,以便更容易发现突出的问题。课题将分别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和教师自评三种模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全面实现学生评价教师、专家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教师自评等功能。
(2)建立动态、全面的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体系的核心是建立指标库和指标模型,并实现外部调用接口。其中,指标模型的实现重点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和综合指标值的计算。本课题在建立评价指标时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强调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并借鉴现有成熟的指标权重,将其付诸于软件实现,并完成外部的调用接口。
(3)实现完善的信息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可以保证评价公正、公平、稳定地进行,研究中对参评率、评价修改、评价统计分析结果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障评价体系的公平性。
(4)实现评价信息分析与诊断机制。评价信息本身是独立而零散的,统计评价信息只是汇总评价的最终表现,却容易忽视了评价的过程和细节,对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与诊断能够很好地补充统计的缺陷。新型体系主要增加了每门课程的评价分析、学生评价分析等,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所有评价指标的分布情况,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各项指标方面的表现。诊断是将分析结果与历史数据和同行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的一些参考结果,这有利于决策者看到评价对象的变化以及和同行之间的差异等,能够通过诊断及时自动地发现存在的问题,起到有问题早发现的效果。
(5)实现信息实时反馈机制。对于受评者,他们需要实时了解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了解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领导层,他们需要了解全院甚至全校的评价统计信息和所有评价信息,为教学改革和人事改革提供依据;而对于教学改革决策者,他们需要了解评价信息的分析及诊断结果,以便为他们的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针对上面三种应用情况,本课题拟将建立一套完整的实时信息反馈机制,重点实现评价信息实时反馈、统计信息反馈、诊断结果反馈等功能。
三 新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实现
1 系统功能
通过上述的研究以及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新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功能结构。图2为新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功能图。
2 系统模块设计
系统以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理论依据,实现了评价、监控、分析与诊断和反馈四大主要功能模块,具体设计如下:
(1)评价模块设计
评价模块共需要设计四种评价功能,即学生评价教师、专家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和教师自评四个子功能。四种评价功能都与每学期的“班级-教师-课程”学期数据以及指标数据息息相关,其中学期数据控制着评价任务,指标数据保证评价指标项,我们将以学生评价教师为例,介绍学生评价教师的整个过程(见图3)。
(2)监控模块设计
监控模块主要包括两方面监控功能,一方面是对教师、学生参评情况的监控;另一方面是对教师、学生、专家修改评价的细节监控。前者主要依靠角色的评价状态来实现,每学期评价启动后,都建立“教师-班级”状态、“学生-课程-教师”状态,因此可以根据两种状态的变化了解学生、教师参评情况;后者主要依靠在每一次评价记录上增加一个修改项modify和有效项disabled。当评价操作者修改了评价,系统将会有两条同操作者,同操作对象的记录,但通过modify和disabled项来区分两条记录,modify为0时,表示未修改,1表示已修改;disabled为0时表示可用,为1时表示无效。因此修改成功后,则前一条记录的modify将为1,disabled为1,而修改后生成的记录的modify为0,disabled为1。这样系统可以监控到修改前后的细节变化,并对修改的各个指标项的分数进行方差检验,判断出修改前后的相似度,如果相似度太小,则表示评价者观点有出入,该记录可成问题记录。
(3)分析与诊断模块设计
教师和学生的分析策略是不同的,教师的分析对象是学生、专家对该教师的某门课程的评价信息。分析的内容是对评价信息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汇总,形成一个分布图,可以直观了解该教师的某门课程各项指标的优劣分布情况;学生的分析对象是教师对班级的评价信息,分析的内容是对班级评价的各项指标的分布情况。分析的结果可以进行做诊断处理,比如同课程,不同教师的分析对比,或者同一个老师,不同时期同一门课程的分析对比等。图4是系统分析结果效果图。
(4)反馈模块设计
信息反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疑问的反馈,一种是对问题的反馈。前者系统主要通过短消息来实现的;后者系统主要根据分析诊断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
3 系统实现的技术与难点
本系统采用基于B/S的开发模式,选用开源的流行开发工具组合“PHP + Mysql + Apache”,使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共建立16个独立模块,方便未来功能模块的扩展,设置六种角色,实现角色的访问控制功能。系统实现过程碰到一些技术难点,典型的有:(1)评价细节保存问题。评价指标项数目因不同课程、不同班级而不同,无法预先建立一个表来保存各个指标项分数,解决办法是将整个评价细节作为一个单位字段进行保存;(2)效率问题。系统不仅提供评价操作,还提供评价浏览、统计分析诊断浏览等,所以系统的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压力较大。本课题采用两种缓存机制有效降低web服务器和数据库的压力,一种是数据库数据缓存策略,对于一些稳定的基础数据,如指标项、学生、教师、单位、课程、班级等数据,都可以先生成数组文件保存到硬盘上,待到系统需要调用这些信息时候,直接从文件引入,试验证明,该方法虽然用内存换速度,但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库的访问量,同时也提高了web服务器的运行效率;第二种是采用数据库级别的缓存策略,利用Memcached缓存技术,对每一次数据库查询进行缓存,有效地增加了数据库访问效率,也降低了数据库的压力。
四 结论
教学质量评价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现代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学评价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学习、借鉴其他成功的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提高是必然趋势。新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参考和总结了很多高校的先进评价理念,参照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并结合汕头大学医学院自身教学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题组根据这套体系实现了符合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目前系统已经成功运作,取得很好效果,在2009年11月8-12日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进行现场演示,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同时,我们还将不断的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努力打造符合高校发展趋势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香华.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晕评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00, (2) :47-48.
[2] 陈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困惑与思考[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 97-99.
[3] 陈蓓.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江苏教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4(2) : 44-46.
[4] 李守福. 国外大学评价的几种模式[J]. 比较教育研究, 2002, (06): 44-48.
[5] 余艺文.美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 (11) : 71-74.
[6] 骆排, 林晓言.高校学生评价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J]. 价值工程, 2004, (6) :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