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技术可行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重要意义
1.1能为我国粮食自给自足和粮食安全性提供精确的数据
为了使获得的农业数据真实可靠并且具有全面性,需要对我国农业科技开展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更快地发展,为国家的相关重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所有要素和数据都进行采集,并进行科学保存和系统分析,以保证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并能以这些数据为依托制定出更符合农业发展特点的宏观决策。此外,做好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也能够同时解决农业环境、消耗资源、粮食产量、农业发展等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能够准确跟踪并掌握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机制[1-2]。这不仅方便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及深入研究工作,还能对未来农业的发展起到预警和预测的作用。
1.2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科学理论创新
从目前农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究其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农业发展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质量下降以及地下水存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应用综合集成技术,该技术整体性较强的特点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整体提升。同时还应该了解到,农业科学的试验性很强,因而就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系统动态监测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掌握。这样不仅对农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对探索自然规律、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在多种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有着较大的帮助。
1.3全面促进农业科技的资源集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基础性工作的重要作用,其对于科学技术的革命和突破有着关键作用。在此前提下,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也在朝着社会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相关的服务和数据资源建设全面迈入数字化时代。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单项技术对生物、信息和工程技术进行了科技创新,并使其呈现集成化的发展态势。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大量基础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整理,这就需要依靠系统的长期性监测数据的支持,从而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现状
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来说也同样适用。我国的专家学者们也基于此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以及创新而努力,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的要求下,我国先后在20世纪60要70年代建成了包括湖南祁阳、山西寿阳以及山东德州在内的多个环境科学实验站,并在“七五”期间投资近700万元建成数据标本库,从而组建了土壤肥力监测网络,对全国进行农业数据的监测和整理分析。编制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观测监测指标清单及标准规范,这些规范在作为后续观测工作的依据的同时也形成了完整的工作体系,不仅在多个方面(如生态环境数据研究、土地质量数据分析等)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也使我国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的科技工作进入了系统化、全面化以及深入化的新阶段。
3存在的问题
3.1规划不充分
传统的农业数据监测通常是将其并到某一个科技项目中执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数据监测工作不是作为独立工作存在,因而对农学数据监测工作的规划就不够充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缺乏长远规划。再加上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众多,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协调机制,这就使当前的农业数据监测工作缺乏系统设计,继而在某些重要的学科领域有空白现象产生。
3.2各监测部门缺乏共用共享机制,监测网络尚未形成
由于各农业科研机构各自为战,严重缺乏合作和互动,这就使各机构不能进行数据互通并实现数据共享。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各监测机构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工作依据,共享方式落后,严重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从而影响研究成果的产出。
3.3对数据缺乏系统分析及正确的处理应用
虽然目前我国通过长期对各区域进行监测取得了大量的农业科研数据,但还缺少一个能将科学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的平台,这也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
3.4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数据监测工作的投资机制还不完善,这就使监测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相关设备比较落后,限制了各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
4建议
4.1农业大数据前沿基础研究
各科研机构应对农业大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数据密集型的知识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并在结合当前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需求前提下,开展对于农业大数据的复杂性研究,从而更快地构建出复杂性模型,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3]。
4.2完善农业大数据的标准规范
应根据农业大数据的特点,基于协同方法对网络化农业大数据采集和监测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针对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和监测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化体系,使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有据可依。
4.3农业生物资源的数据构建
工作人员在进行监测工作时,要注意对农作物的品种、畜禽养殖资源以及产品效应进行数据监测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全面掌握其变化规律,以全面提升农业生物育种效率。
4.4农业生产要素的数据构建
进行生产要素的数据构建,主要是对农田土壤质量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长期的数据监测。这其中包括使用的肥料和农药种类、田间的水分含量、养殖过程中喂养禽畜的饲料类型以及用过的兽药,在对这些要素的长期观测中应掌握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4.5农业灾害数据构建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J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这就是要在科技的支撑下,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持续发展,以不断满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裔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世界农业经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等历史发展阶段,而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为农产品的增长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又给环境保护与农业的继续发展带来了弊端。持续农业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针对农业所产生的弊端,进行替代和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人类活动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为主的历史时期已告结束,而谋求人与自然协调,人与生物共处,保持环境清洁和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新时期行将开始。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持续农业的提出与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持续农业是在70年代桥代思潮的从础卜发展起来的一种战略构思。70年代在发达国家重新崇尚自然衣业,拟在比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力水平L,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超石油农业、超工业农业等,实质上是要在低投人的基础上发展自然农业。这一次的林代思潮,由于对科学技术的忽视一与排斥,导致一r在实践中的失败。此后,经过几80年代初期的酝酿,so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持续农业。oo年代初期在国际上进一步受到重视。持续农业最初是由美国发起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o)提出“2仪刃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制定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同年10月在美国阿肯色州大学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体系学术讨论会。1991年4月,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会议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了实现持续性农业发展的三个战略目标:即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人,消除农村贫困状况;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了有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有118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持续发展与持续农业的观点为全体代表所接受:与会者认为: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不仅来自城市的工业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而且也来自最古老的产业即农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认为,持续农业是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总理率团出会,并承诺要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各项文件。会后我国政府提出了促进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1992年7月2日召开的第23次会议上,决定制定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经验。近4O年来,全国粮食总产由1.1亿吨提高到4.4亿吨,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结构改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中国农民已基本上实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同时,我国的农业和农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均耕地少,而且还在减少,近十年全国每年减少36万公顷,人均粮食不到400公斤。农村欠发达,农民平均收人甚低,而且增长慢,农村人口增长快,文化水平低,农业剩余劳力约占农业劳力的l/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率常有较大波动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投入效率不高,化肥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低,农业生产成本卜升很快、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XX)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巧。我国的农业和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牛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要达到上述目标,除了靠政策、靠投入、继续改革开放以外,十分重要的就是要发展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
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是支撑农业与农村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高产、优质、高效、资源节约(节水、节肥、节能、节农药、节饲料等)型科学技术、品种发掘和改良技术、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等。从综合、持久和整体的角度来看,也可理解为集约化的生态农业型技术。我国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技术,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无论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水平都比较低,这种状况己经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农业环境保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合理利用、保持资源的目标,农业在继续增加生产资料投人的同时,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提高投人效率,以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高产、优质、高效、节本和节约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增殖资源的一致性和持久性;不污染环境,甚至可保护或改善生态环境;可提高物质投人的有效利用率,并有持续性的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致性,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和持续发展;考虑到全球的生态环境,以及全人类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微观和宏观、目前和长远的一致性;研究与开发中涉及面广,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持久性,难度较大。
今后,在科技工作中,要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用于指导自己和所有的科技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特别要重视研究、升发和推广可节约资源、可提高产量和品质、可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开发农业和食品领域生物技术,提供安全丰富的动植物食品。对现有农业技术,要用持续发展的观念,从对资源利用率、产品产量和品质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可持续侄评估,推广其中有利于可持续性的技术,淘汰不利于可持续性的技术。要研究推广提高农业投人物质,如化肥、农药、灌水、农业机构和油、电等利用效率的技术。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动植物新品种,提供优良的新种质资源,加强植物和动物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和开发。建立和完善良种选育和繁殖体系,确保优良品种(组合)的纯度和最高应用年限。要研究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治理和预警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减少病虫灾害损失。积极推动可持续性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特别从财政、设备、实验手段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强可持续性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增加科学技术储备和后劲。重点开展区域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广泛、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县一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和网络的建设,造就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服务。
三、大力研究与开发可持续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一定范围内,已形成了共识,也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是有利的。但是,要把这项全民战略在全民形成共识,并变成全民的共同行动,还要做许多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国21世纪议程》已把保持国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一条战略方针,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问题已被提到首要位置。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会议和科普活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力度,尽快地帮助政府官员、科技人员、企业职工、劳动农民和在校学生,普遍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致力于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持续地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
2.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揽全局C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全球和全人类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伦理的依据,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活动,不能因为一个地域的利益,而损害另一地域的利益;不能因为目前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也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事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和人员,应当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真地检查自己的规划、计划、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及时淘汰那些不符合持续发展的部分,充实有利于持续发展的部分。同时,应当制定科技人员守则,以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道德来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与活动。
3.切实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已制定了不少的法规和政策,我们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真贯彻执行、修正和充实。与农业和农业科技关系密切的内容较多,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以下方针、政策。自然资源保护方针一: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持利用。野生动物保护方针: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并重,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
4.开展对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评估。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农业科技活动和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在制订规划、计划、实施方案,以及进行科学研究、检查、验收、鉴定和成果转化等,都要贯穿着可持续的标准。为了有效地指导和规范科技活动,对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属性,应当进行深人而实际的研究,尽快制定出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1.2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缓慢,没有实践性的作用,技术生产也比较落后,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调整政策来改变现在的形式,加强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对于农业设备加强资金的投入,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付出和回报不相等,所以就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投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还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没有坚实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没有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帮助,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的运用不太理想。
2我国农业技术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分析
2.1加强农业机械中的通信技术拖拉机是我国农业中最常见的使用工具,这也就要求其他的机器也要实现智能化的发展,当然还是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设计。就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机械的设备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安装智能终端,利用光纤来连接其他的设备,所有的机器零件和电子零件都要和总线有准确的接口,这样才能保持数据的畅通和交换,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指令进行工作,完成数据和零件间的交换和传播,使得农业机械和电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彼此间的通信和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2.2农业机械中电子设施的技术支持现在的农业设备渐渐的向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拖拉机设备一般都装有电子产品,也就是有一个可以单独处理信息的电脑智能终端,通过不同的农业环境进行计算和设计,都有相应的标准接口。在国外的农业中在一些大型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监控中都有电子装备技术的运用,每个零件都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控制单元,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指令的传输和农业作业的运行,还可以与外部保持联系,对于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更新内容。
2.3加强机械和人之间的技术交流现在的农业器械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是需要人从一旁进行监控操作,原来的驾驶室里是用的仪表盘,现在换成了电子监控技术,而且原来是数字来表示的,现在是智能化的显示终端,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使得人和农业机械间的交流更加的深入,智能终端的主要界面是采用液晶显示屏,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调控,也就是虚拟操作的方法,实施者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不一样的选择,根据这些设备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图案和声音进行工作的调整和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很高的效率。
天盈种子公司的企业宗旨是服务农民,公司制定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程序,根据所销售的区域公司建立了高素质的服务团队,以高级农艺师为首,带领部分技术人员为农民进行技术服务,走到了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和农民成为了朋友,真正的为农民服务到家,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客户群体也呈梯形增长。通过多年的经营管理,天盈种子公司已成为当地市场的标杆,创立了独有品牌。
2013年,天盈种子公司在监狱党委、农场的正确领导下,全体职工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实现了全年工作目标按计划完成。
在监狱和农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推行“靠科技精育良种、守信誉造福农民”的经营理念,在经营模式和经营思路上都有新突破,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先后在铁力、富锦、方正、同江、佳木斯、庆安、通河、抚远等地成立了分公司,在虎林、迎春、密山、鸡东、庆安、通河、萝北、名山等地设立了经销商,销售区域遍布第二、第三、第四积温带。在佳木斯地区,以莲江口农场种子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莲江口农场为基地的水稻良种市场已初具规模。在莲江口农场,以种子公司为核心的种子一条街,2013年有种子企业50余家,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种子集散地,并吸引了全省各地种业的加入,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态势,带动了地方经济,也带动了地方服务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季节性的经济繁荣现象,同时种业公司的科技指导也使水稻种植水平大大提高,目前莲江口农场水稻种植面积7200公顷,繁种面积近3500公顷,按每公顷增加收入2000元计算,繁种户共增收700万元,农民增产增收激发了种植户繁种的积极性,也为推动种业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经验表明,非农部门的高速增长可以为农业产出的增长提供诸多有利条件。过剩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被非农部门吸收,农业部门长期紧张的人地比例关系大为改善,从而为高生产率的新型要素进入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非农部门成长引致的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物质资本供给的丰裕,使农业部门的资本投入显著增长;土地的工程化改造、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手段的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工业化和市场进程中不仅成为可能,也显现出其有利性;农业生产组织的性质亦由过去的生存型农业转向市场化或牟利型农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非农部门的发展同时给农业总产出的持续增长带来极大的挑战。第一,截止2012年底,全国共有农业农地64 646.56万公顷,其中耕地13 515.85万公顷(20.27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农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从2001年到2009年,户均耕地面积从7.63亩减少为7.12亩。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人均耕地的警戒线为0.05公顷,一旦突破这一警戒线,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即使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也难以保证。目前中国有超过666个县或行政区划单位的人均耕地低于该指标,占全国县或行政区单位的23.7%。其中低于0.03公顷的县(区)达463个,有些县区人均耕地只有0.01~0.02公顷[1]。耕地面积的减少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增长的瓶颈。第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尤其是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大多为青壮年,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多为老龄者和妇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老龄化、女性化成为留乡务农劳动力的主要特征。第三,随着工业化加速和城市化扩张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农业生产中长期大规模和大剂量地使用化肥,由此造成土壤肥力减退、板结等问题。长远来看,化肥的过度使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增长。第四,尽管近年来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逐步加强,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科技部统计,2013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5.2%。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70%~80%之间,德国、英国、法国等则超过了90%。
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一方面,非农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将对粮食形成持续增长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农业用地和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趋势仍不可逆转。因此,从长远来看,依靠技术进步成为实现中国农业产出持续增长的唯一可选择路径。
本文讨论的问题首先与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影响的文献相关。将技术进步视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源泉,是现有文献的基本共识。费景汉和拉尼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将农业技术进步视为劳动力大规模非农转移下农业成功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2,3]。舒尔茨认为,把农业改造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源泉的关键,唯有用高生产率的新生产要素替代已耗尽有利性的传统要素,而新农业要素是“装在被称为‘技术变化’的大盒子里”[4,5]。在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的“诱导技术变迁模型”中,强调技术变迁是发掘农业增长潜力和突破农业资源瓶颈的最重要的解释变量[6]。国内大量文献同样强调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增长的重要意义。程序强调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以及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保障取决于农民学用科技的状况[7]。郭剑雄认为,在农业生产函数中,产出的增长既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变化,也决定于要素生产效率的改进。要素效率的改善有两个源泉:一是技术变迁,二是制度的演化和进步[8]。刘辉阐释了中国农业技术变迁与农业发展的路径,强调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紧紧依靠农业技术进步[9]。储成祥、毛慧琴以江苏省为例,计算得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2.1%。随着社会进步,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助推农业增长[10]。
至于如何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则存在见仁见智的不同思路。(1)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认为,技术变迁是对具有不同供给弹性资源的相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土地与劳动价格相比更高时,农业技术进步作为土地的替代可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因而被发明和采用;相反,当劳动成为稀缺性资源并价格高昂时,节约劳动的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则更具经济合理性。价格机制的诱导,被认为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6]。(2)谢辛斯基把技术进步视作资本积累的函数,其技术进步方程为A=Kb,其中K代表资本总量[11]。罗默开辟了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内生化的一条简捷路径,新资本与新知识之间的固定生产比例表明,K在测度总资本存量的同时,也可以测度厂商所获知识总量。在罗默模型中,K可以看作是一个复合体,投资既导致资本深化,也会推动技术进步[12,13]。(3)舒尔茨强调,虽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离不开新的技术、新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但要确保新的技术带来更多的产出,就需要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在舒尔茨看来,人力资本投资的快速增长才是“技术先进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占优势的主要原因[5]。”纳尔逊和菲尔普斯认为,人力资本水平是新技术的扩散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假定其他条件一定时,人力资本水平越高,技术进步的速度越快,扩散范围越广[14]。卢卡斯也认为是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为提高人力资本存量耗费资源的多少决定了技术进步率的高低[15]。(4)Mario Coccia认为,人口增长率和技术产出之间关系存在一个倒U形曲线,其中人口增长率存在一个中间区域与更高的技术产出相关(必要不充分条件)。适度的人口增长率作为主要的决定要素,与其他社会经济要素一起,决定着技术产出。而人口增长率的中间区域以外的部分,技术产出对人口增长具有负效应[16]。(5)国内文献更多地强调了政府政策等制度性因素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吴敬琏提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是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17]。黄振华发现,当政府财政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力度时,技术进步率随之提高[18]。张永丽,葛秀峰指出土地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各项农业政策,在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动力和支持[19]。朱广其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进步机制是农户在利益支配下能动地技术选择和政府对技术选择推动的有机结合[20]。
人口转型是本文研究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增长关系的切入点。因此,有关人口转型的讨论形成本文研究的另一重要文献基础。与人口学将人口转型限定为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经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过程不同,现代经济学把对人口生产变动规律的讨论扩及到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的关系方面。(1)一些学者注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生育率与人力资本之间的逆向变化。贝克尔发现,家庭生育子女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在家庭收入和时间禀赋的约束下,如果子女数量增加,那么针对单个子女的质量投资将会减少,致使每个孩子的质量下降[21]。贝克尔、墨菲和田村以及卢卡斯等人把生育决策和人力资本积累决策同时整合在一个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将内生生育率和内生人力资本积累率同时作为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的基本解释变量。在他们的模型中,生育率与人力资本积累率之间的关系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发生逆转[22, 15]。Ronald Lee和Andew Mason认为是低生育率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了人口的素质,进而提高了人均消费水平[23]。孙文忠引入“人口素质”变量,将人口发展过程看作为两大阶段:以人口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人口数量扩张阶段;以提高人口质量为显著特征的人口质量内敛阶段[24]。郭剑雄和李志俊也注意到,在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以来,农村生育率一直保持着下降趋势,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在不断深化,农村家庭已由子女数量的偏好向质量的偏好转变[25]。(2)对于工业化进程中人口量质关系逆转的机制,现有文献提供了多视角的解释。贝克尔强调,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由其决定的时间价值的增加,既使生育率因受到成本约束而下降“当资本装备率以及人均收入增加之时,子女赡养费用将会增加,因为工资水平和花在子女身上的父母时间的价值将随着资本装备率的提高而提高。如果收入增加对出生率的积极影响弱于子女赡养费用增加引起的消极影响,出生率就将下降。”参见[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经济学和宏观行为》,《现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12期;《现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年第1期。。又导致对劳动质量的投资因人力资本收益率的提高而加速[21]。卢卡斯直接将工业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收益率的提高视作人口转型的原因,“人口变迁必须包含人力资本积累的收益率提高以作为新要素”,“要解释人口变迁中的生育行为,我们需要强调由积累的私人收益率激发的内生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26]。在Galor and Weil看来,人均收入的增加和人力资本收益率的提高,均为技术进步的结果,由此他们将技术进步因素作为工业化进程中人口变迁的基本解释变量。“在我们的模型中,父母关注点也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但这不是对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技术进步作出的反应。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不平衡’引发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从而诱使质量替代数量。”[27]
应当肯定,无论是对农业技术进步意义及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研究,还是对人口量质关系转变现象和机制的认识,现有文献是富有较高解释力和一定应用价值的。因而它们构成本文研究的基础。本文的研究试图推进的工作是,与第一类文献不同,我们拟将农村人口转型作为农业技术进步,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形成的重要条件加以考虑;与第二类文献的差异在于,我们将关注点转向人口转型的发展含义之一――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方面。笔者认为,农村人口量质偏好的转型,将成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
二、中国农村的人口转型
人口作为资源,涉及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本文所谓的人口转型,即为人口生产由数量偏好(高生育率)向质量偏好(高人力资本积累率)转变的过程。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一定阶段之前,人口生产长期存在着明显的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积累率的数量偏好;进入工业化的较高发展阶段,人口生产则开始转向高人力资本积累率和低生育率的质量偏好。大致始自20世纪末期,由于对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参与,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也开始了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人口转型过程。
进入21世纪,由于农民大规模地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村生育率在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呈下降趋势。农村生育率始终低于1.8,2010年农村生育率仅为1.43[28]。生育率下降的结果是农户家庭规模趋于缩小。农村户均人口数从1990年的4.21人下降到2012年的3.06人(见图1)。
农村生育率的下降可以通过不同年龄段的农村人口所拥有的兄弟姐妹数的变化进一步来观察。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8》(CGSS2008)数据库记录的农村样本,出生于1950-1970年、1971-1980年和1981-1990年三个不同年代的农村被访问者, 其平均兄弟姐妹数依次为3.95个、2.94个、1.71个(见表1)。平均兄弟姐妹数随着出生年代递减的趋势,再一次表明农村人口生产数量偏好的减弱《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8》(CGSS2008)数据库统计的人口出生年限的下限为1990年。限于数据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村人口的兄弟姐妹数未能反映。
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中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数呈递增趋势。1990年,劳均受教育年数仅仅6.20年(达到小学毕业的水平),到2012年上升至8.90年(接近初中毕业水平),22年间受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了约一个教育层级(见表2)。
人口转型的程度可用人口生产质量偏好强度作为测度指数。人口生产质量偏好强度(Q)可定义为人均受教育年限(E)与家庭人口规模(N)之比,即Q=E/N。根据表2所列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数和图1表示的户均人口数,可计算出1990-2012年中国农村人口生产质量偏好强度指数如图2。图3是分东中西部地区计算的农村人口生产质量偏好强度指数。该指数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生产质量偏好强度呈上升趋势,明显表现出在农业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其较西部地区偏大。
总而言之,随着农村人口转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逐渐取代劳动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投入,传统农业生产函数由此逐渐过渡到现代农业生产函数形态;相应地,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也由劳动数量偏向型逐渐演化为物质资本偏向型和包含人力资本在内的广义资本偏向型[31]。
四、人口转型与农业技术进步
关系的经验考察
(一)数据的选择与模型的设定
选择1985-201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其中重庆市的数据并入四川省)。。的面板数据。被解释变量为农业增长指标(农业生产总值YY为以1952年为100计算的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业增长率)。解释变量包括:农业有效灌溉面积LAND,农业劳动力数量L,表征农业技术水平的农用拖拉机数量M和农用化肥使用量F,以及反映人口转型程度的人口生产质量偏好强度QQ代表人口偏好水平,人口偏好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规模。。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历年数据的整理计算得出。
照对农业增长的影响要素,考察土地、劳动力数量、农用机械化程度、化肥施用量分别对农业产值增长的影响。据此,设定模型一如下:
模型一:lnY1=A1+α1lnLAND+β1lnL+δ1lnM+γ1lnF+μ1
为了体现人口转型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模型二和模型三的设定。其中,模型二用来检验人口转型对农用机械使用的影响,模型三用来检验人口转型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两个模型分别设定如下:
模型二:lnM=ε1+α2lnQ+μ
模型三:lnF=ε2+α3lnQ+μ
(二)数据的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对面板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同时为了确定回归方程的效应模型而进行豪斯曼检验。
将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各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均拒绝原假设,说明各变量数据为一阶单整I(1)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对多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较好的方法是以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的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o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拒绝假设“r=0、r≤1、r≤2、r≤3”而接受“r≤4”,说明至多存在四个协整关系,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方程回归残差呈现平稳,对原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较为精确(见表5、表6)。
(三)模型结果分析
1. 技术进步对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在全国数据模型一的结果中,土地使用面积减少0.43%,农业生产总值增加1%;劳动力数量减少0.34%,农业生产总值增加1%;农用机械化水平提高0.39%,农业生产总值提高1%;化肥施用量提高0.93%,农业生产总值提高1%。全国数据检验可知在现代农业中,土地和劳动力数量已不再是影响农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作为体现技术进步要素的机械动力和化肥施用量,对农业增长起到正向的影响。其中,现阶段化肥的施用量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最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增长的影响也较大。体现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对产出的贡献远大于土地和劳动的产出贡献。
分东、中、西部地区的检验结果显示,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土地和劳动力已经对农业增长不再起到积极作用,系数符号皆为负,而西部地区土地的产出弹性为0.12,仍为促进农业增长的影响要素之一,这一点符合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趋势,即东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较快,西部地区较为落后。劳动力影响系数分别约为-0.30、-0.16和-0.17,劳动力数量不是农业增长的影响因素。劳动力数量对农业增长的负影响,说明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边际收益极低甚至为负,外流现象更为严重。中部地区也存在这一现象,而东部地区多数农业人口已经转移,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动幅度变小,对农业增长的影响也就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代表农业技术水平的机械化水平和化肥施用水平,东、中、西部地区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系数分别是:0.51、0.27、0.46和0.41、1.22、0.59,东部地区机械化水平对农业增长影响高于中、西部,中部地区最小,而化肥施用量对中部地区农业增长影响高于东、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影响最小。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水平的对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影响低于东、中部地区,农业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也符合现实状况。
2. 人口转型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全国模型二和模型三的估计结果表明,人口转型不管是对农用机械的使用还是化肥施用量的影响皆为正向,且较显著。印证了农业人口转型对用来表征农业技术进步的农业机械水平与化肥使用量,产生的都是积极作用。
从分东、中、西部地区的模型二和模型三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三个地区人口转型对农业技术进步都起到正向的作用。其中人口转型对中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比东、西部地区更为显著。东部地区人口转型对农业机械水平、化肥使用量影响系数最小,其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耕地的细碎化程度较高,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技术的作用受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伴随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用地的非农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长远来看,中国农业产出的持续增长唯有依靠技术进步。现代农业技术是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新型要素为载体的,因此,农村人口转型带来的农业人力资本供给的增长,将成为中国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人口转型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源于其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农业投资有利性机会的积极影响。经验事实表明,人口转型已成为影响当前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影响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26]小罗伯特・E・卢卡斯.经济发展讲座[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6161.
[27]Oded Galor,David N.Weil,Population,Technology and Growth:From the Malthusian Regime to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9):806828.
[28]郝娟, 邱长溶.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生育水平的比较分析[J].南方人口,2011,26(5):2733.
[29]刘琦,郭剑雄.人口生产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的转变[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50(5):109117.
[30]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8.
[31]郭剑雄.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内生增长: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关系再认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6):7787.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
HANG Fan ,GUO Jianx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