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

篇1

一、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市的职业教育起步于八十年代初,现建有职业高级中学两所----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一所民办新世纪学校;另外还有广播电视大学、建筑学校、供销学校、卫校等四所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部门学校。

市职教中心建于1985年,现有教职工164人,其中专任教师92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78人,实习指导教师22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84人;校园占地14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建有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家电多功能实验室、财会模拟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工艺美术室、家电实习操作车间、汽车维修操作间、钳工、焊接车间、烹饪操作间、缝纫车间等实验实习场所。现开设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烹饪、电子电器、保安、焊接、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等十余个专业,共33个教学班,在校生1299人。其中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被评定为徐州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生有89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9人,专科录取72人,除此以外,其它350名毕业生全部安置就业,就业率100%。

××职中建于1982年,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2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33人;校园占地137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建有oeh多媒体教学网络、闭路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电工拖动实验室、家电七合一实验室、高速缝纫机实习室、烹饪操作室等实训场所。学校现开设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电子电器、电子技术、烹饪、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共有28个教学班,在校生1580人。其中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定为××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共有130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11人,专科录取112人,剩余100名毕业生全部安排在上海、苏州等地就业。

××市新世纪学校作为一所开展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两年培养和输送出电子技术专业学生400余人,就业率达到100%。

目前,我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约36000人,职业学校在校生仅3000余人,与上级要求的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当差距很大,比例严重失调。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富民强市,争创“三先”,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增,而目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数量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可能多的培养技术精湛、技能高超的技师和复合型技术工人,才能不断满足我市工业化进程对各类实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市作为人口大市,每年都要新增10000余名劳动力,这些人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就走上社会,文化层次低、技术水平差,制约了我市的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我市现有的两所职业中学---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省合格职教中心,但两所学校在校生总数不足3000人,且硬件设施不足,设备简陋,师资薄弱,经费匮乏,难以担负我市经济发展对大批技术工人需求的重任,因此,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三、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剩余劳动力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逐步形成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是:紧紧抓住高中阶段生源进入高峰期的有利时机,加快职业学校的校园建设,加大教学设备投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力争在“十五”期间,使我市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1、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重申了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努力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我市的实际也要求合理划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范围,抓住高中阶段生源进入高峰期的有利时机,加大普教、职教统筹力度,积极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提高职、普比例,2005年,全面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要达到3000人左右,市职教中心和××职中要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中;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要达到4000人;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要达到5000人,职、普比大体相当,每校要建设2-3个省级重点专业,3-5个××市级示范专业。版权所有

2、积极推进示范专业建设。职业学校要根据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确定3-5个相对稳定、师资较强、设施齐全的专业作为学校的骨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对照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认真研究制定和实施本校的示范专业建设方案,以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带动职业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今年,市职教中心的焊接专业和车辐职中的服装专业要通过省级示范专业验收。针对国家启动紧缺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市职教中心积极创造条件,计划投入400万元创建板材加工技术培训基地,逐步形成木材加工的专业群,目前论证报告已经报到省教育厅。

3、强化服务功能,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农村新增剩余劳动力10万人,致富带头人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到20%,城镇在职职工年培训率达到50%,下岗人员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

4、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将在使现有的两所职中上规模上档次的基础上,选择××五中、××高中、××中学等三所普通高中设立职教专业班,把一些需要实验实习设施较少的专业如工艺美术、计算机等专业设在这些学校,普中班、职教班同时开设。同时在各镇办好一所职成教中心校,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规模。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每年至少选派20名教师参加省“四新”培训及到企业锻炼;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上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0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90%以上的专任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10%以上的专任教师要具有研究生学历,名师、学科带头人占教师比例20%以上。

6、深化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教师全员责任制和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核定编制下的工资总额包干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人员能进能出,以岗定薪,按劳取酬,盘活学校人力资源。

四、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1、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文明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其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进和调整专业设置,保证毕业生适销对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讲、练同步,教、学结合。选择一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的需要,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实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的紧密结合,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实践教学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3、抓好就业指导工作。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标尺,必须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建设和扩大就业网络,确保毕业生全部妥善安置就业,以畅通的“出口”拉动“入口”。

4、多渠道筹集资金,抓好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努力搞好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场地建设。要对所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高标准制定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方案,以满足和保证教学计划、大纲的全面实施。职业学校要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为受教育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提供条件。

5、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联系的综合课程教育实验。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或业余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就业、升学准备和增强技能、更新知识等多种需要。

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职业教育拨款和成本分担机制,努力改变当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职业高中收费低,学校规模小,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政府部门必须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训、骨干学校建设和扶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应落实市政府规定的“农村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并主要用于职业学校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从人均0.25元提高到0.5元以上,由市政府筹措和统筹安排”。

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职业学校办好实验实习基地、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实现产教结合,增强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政策提高收费标准。

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本着“你投入,我管理,共同受益”的原则,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资职业学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关于职中教师编制的有关规定配齐职中教师,在教师调配和大学生分配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职业学校予以扶持,并将每年从社会上择优招录一批专业、文化课教师,充实到两所职中,以解决师资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加大普教、职教统筹力度,严格执行普高死档线,控制普高规模,提高普、职比例。继续坚持职业学校春季招生制度,今年春季中等职业学校共计划招生3120人,必须严格制定并落实相关措施,确保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对招生的指导工作,针对各职业学校的特点,错位设置专业,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篇2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大批独具高职特色的、有较高社会影响的专业。教育部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共有重点建设的国家级试点专业415个,省级1000多个,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专业设置布局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目前,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到了眼前市场的需要,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缺乏对专业设置科学性的严格论证,忽视专业布局的规划,造成一些专业上马“一窝蜂”,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几年后,势必导致个别专业人才供给过剩,出现就业问题。在专业名称上,随意性较大,过分注意了招生市场的“吸引性”,忽视了对专业内涵科学、准确地定义。专业设置布局的盲目性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成熟性,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善,急需科学的规范与管理。

科学地规划专业布局,是使专业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举措,是专业建设科学化和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步骤。专业布局规划的目标就是使规划期内高职专业的种类、分专业的培养规模与用人市场的需求基本平衡,与承办院校的实力相吻合。

一、专业布局规划的基本内容

无论是区域内部的专业规划,还是学校内部的专业规划,都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都需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研究。其内容既涉及教育内部现有专业、资源的优势、缺陷分析,也涉及教育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既涉及现有专业布局的优化,也涉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专业发展的步骤;既有规范专业内涵的工作,也有保证专业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和其自身发展的持续性。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划专业取向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1999年以后新出现的职业技术学院是这条战线的主力。由于办学时间短,这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够规范,专业的取向各有侧重,带来了同名专业异质或异名专业类似等现象,影响了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也使报考学生产生困惑。因此,要满足招生、用人两个市场的需求,就必须规范专业取向。一要统一名称。高职专业的名称要规范,虽然它不需要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名称完全一致,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服务的针对性,但也应遵守一定的科学定义原则,具有一定的通识性。二要明确专业内涵,要具体、明确地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培养规格,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质和规范专业建设的标尺。三要突出专业主干课程。这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的“特征不变量”,虽然它不是专业的全部内容,但没有它就不足以标识是这个专业。四要完善相关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以应用为导向,突出服务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演示性与参与性相结合以参与性为主;验证性与设计性相结合以设计性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同时,精心安排隐性课程,推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五要体现职业资格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要求,体现在学生“1+X”证书培养上,即在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一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也是专业的必然要求,应加以明确。

(二)规划需求程度

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使学校所设专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社会的需求有一般需求,也有紧迫需求;有暂时需求,也有长远需求;有局部需求,也有全面需求。因此,对于具体专业而言,要明确其社会需求程度。需求程度很难量化。这是由于社会岗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其影响因素变量过多,约束条件不足,难以度量。同时,一个具体职业岗位也并不完全和一类层次的学历要求相对应,所以难以有这样的需求预报。但根据社会发展的走向、一个专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专业设置立度、需求调研等分析方法,还是可以找出这个专业在社会需求中的相对等级,从而定性地说明它的需求程度。可以以星级表明一个专业的需求程度。5星为非常急需,4星为急需,3星为较大需求,2星为一般需求,1星为少量需求,0为无需求。对于一些介于两级之间的程度,还可以用半星表示。在笔者主持的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研究课题中,进行了专业目录开发,在开发表中,就尝试使用了这种办法。

(三)规划发展重点

通过对需求程度的分析,可以明确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从而为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方向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势,要合理规划发展重点,以期尽快满足用人需要。规划专业发展重点,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急。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急需人才。由于社会发展或结构变迁等原因,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急需人才的行业或领域,这是安排专业的重点。比如,随着中国加入WTO,熟悉世贸规则的人才成为急需。再比如,由于前阶段国有加工企业的不景气和学校忽视工科人才培养,致使工程技术类人才短缺。凡此种种,都应成为专业规划中优先重点安排的方面。二是新。伴随技术的进步和职业岗位的变迁,一些新的人才需求不断出现,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些新的专业来满足这样的需要,如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软件编程专业、数控技术等。这样的专业也是重点规划的专业。三是特。即独具特色的专业。这些专业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这样的专业一般办学历史较长,专业建设较规范,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因而也应重点建设好;

(四)规划分布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上,只要学校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原则上都可以设置。但事实上,专业的布局要受到市场发展的制约,要考虑行业、区域、学校的分布。依专业的行业分布分析,专业的布局应与区域重点发展行业定位相一致,新增专业要与新兴行业相匹配。以天津为例,“十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走向也应当服务于这样的定位,并以此需要规范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对于一些新兴的产业,如软件产业、社区物业等,理应成为新兴专业特别关注的方面。从专业的区域布局看,要考虑城区与郊县的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同要求,区域功能与专业配套等。专业的区域布局,主要是专业人才流向的区域性与方向性研究,这固然与外部环境的吸引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有一个政策引导的问题。以天津为例,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集中在市区,郊县学生也多愿意在市区就业,而郊县对人才的需求则存在问题。以我国西部发展为例,西安汇集了众多的国内知名高校,其高教水平不可谓不高,但这并未带动陕西经济的大发展,原因是人才外流。所以,对这样的区域化要求必须采取一些特定办法加以统筹,如采用合同定向培养的办法,专门为特定地区培养人才。此外,一些新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也有特定的人才需求,可通过委培的方式加以满足。专业的布局还包括在学校的布局。一方面,要依据需求与可能原则评估学校的承办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特定专业还要考虑承办学校的行业背景,以此确定专业分布的合理性,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五)规划发展步骤

在明确了发展重点和分布原则之后,还应依据相应的条件,制定出专业发展的实施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施。专业发展最忌“一哄而上”,“热门”需求与“冷门”需求是相对而言、相互转换的。对待“热门”专业,也有一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冷门”专业,则应认真分析其具体情况,不能草率处理。在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上,要考虑政策、市场导向的因素,分步骤逐步理顺,切忌简单的行政命令。在专业规模控制上,应考虑市场需求、学校承载力和人民群众获取学习权利三方面因素,尽量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防止大起大落。对于新建院校或新建专业,一定要采取稳步试验、逐步发展的原则,不能“跟风冒进”。对于“紧缺”专业,要协调有实力的院校共同组建,重点解决。在当前情况下,高职专业的门类基本齐全,除个别短缺空白外,大部分专业应注意统筹自身专业的基准,搭建好通用专业平台,同时延伸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转贴于 二、专业布局规划的基本方法

(一)准确把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相适应的。要规划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首先搞清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首先,要研究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包括区域宏观政策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科技水平发展、劳动力现有数量、结构、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其次,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态势。一方面要搞清现有产业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参考发达地区相似经验,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最后,还要明确区域内行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重点加以分析,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

(二)了解各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

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因。做好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显然是专业发展规划的基础。这项工作,单靠教育机构是无法完成的,应借助业界的力量共同完成。首先,要分析职业岗位的情况。它包括职工岗位的基本要求、数量需求和发展走向,特别是那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相对应的岗位需求,要着重加以分析。其次,要分析所需岗位可能被其他层次教育覆盖的因素。例如,普通出纳岗位对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是合适的,但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出现所谓“高消费”倾向,因此出纳的岗位就不仅是与专科层次对应的,部分本科层次的毕业生也可能占领。另外,还有一些确实属于跨层次的岗位,也需要加以考虑。人才需求的分析不仅要注意现实的需求,还应当考虑较长时期的长远需求,特别是考虑教育的周期滞后性。

(三)分析公众需求领域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的功能已从过去的培养社会精英人才转到为大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服务上来,从发展趋势和国外经验看,满足求学者需要将越来越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分析求学者及其家长的意愿有助于科学地规划专业。一方面,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的专业走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公众希望获得长线专业的愿望更强烈;收入水平较低的公众则希望获得“短平快”、市场收益好、技术性强的专业。另一方面,公众的“从众”心理左右了专业的冷热,导致一些虚假的“需求”,要注意加以分析。招生市场的报考率可以作为分析的参考,适当的问卷调查也是必需的,但规划机构或学校应当学会从中去伪存真。

(四)审视教育资源可利用情况

根据需求信息,分析其所诉求的教育层次与类型要求,同时审视现有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情况。现有教育资源包括与要求相对应的教育机构情况。就高职而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校等都是可利用的显性资源。要从这类院校中分析供求的平衡关系,对于供给过旺的要适当加以控制,对于供给欠缺的可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挖掘潜力。当现有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时,应首先考虑利用现有机构与一些相关单位,如用人单位协作培养,以期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的潜力。确因协作等方式也无法满足需要的,可以考虑新增教育资源问题。但新增工作必须进行严格、科学的论证,针对性强,防止盲目上马。

(五)推测专业需求程度

对具体专业需求情况要给出量的描述,但这样的描述目前只局限在等级量上。等级量的描述方法前已论述。需要指出的是,程度等级是相对的,等级高的属于相对全体而言需求强烈的,但等级低的也不能忽视,因为对用人单位而言,它的需求是100%的,不管它在全体需求中占的比例有多小。程度等级还是变化的,随着供给的变化,等级高的专业势必下降,新的专业又占据高需求等级,因此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也正是布局规划的意义所在。

(六)形成科学的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专业目录规定了专业的划分、专业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信息处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专业目录的作用,一是为家长、学生入学选择专业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南;二是为人才市场、劳动市场进行人才交流、劳动力交流以及用人部门和单位对各类专门人才在选择、使用、管理上提供标准;三是为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分类规格和质量标准方面提供规范;四是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依据。做好专业目录的制定工作,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专业分类,其次要规范专业的名称,还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为体现高职特色和布局规划要求,特别要增加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举例和社会需求度说明。

(七)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措施

做好专业布局规划,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证机制。第一,要建立起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使社会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的现状,同时能适当预测其发展走势。预警机制的建立,单靠一个行业或个别部门是难以准确实施的,需要政府组织协调,有专门的机构运作,这样的机构应该是独立的。第二,规范用人行为。政府应组织规范市场的用人行为,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三者有机协调起来,防止相互脱节造成的偏差。第三,要统筹规划区域内教育资源利用情况,根据学校相关专业“专业设置立度”所反映的指标情况,根据需求状况,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提出分专业的总量控制指导意见,从而调控专业办学行为。第四,要出台一些倾向性措施,如投入资助、招生优惠等,扶植新、急、特专业和特定区域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五,采取项目招标的办法,公开供需信息,通过合同(委托)培养的方式,提高专业办学的针对性。第六,定期进行专业评估。一方面促进学校强化专业建设,及时纠正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了解不同学校的专业强势,做好专业资源整合工作。通过评估,可以遴选出有特色的重点建设专业,便于以后给予重点支持。

三、专业布局规划的步骤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 [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篇3

中等职业教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为各地区及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中初级管理、技能及服务人员,各校的办学目标更清晰,专业设置更切市场实际,办学条件更加改善,社会认可增强,辐射社会功能加大。但仍然存在制约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外部因素:

一、招生困难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尤其高等教育的扩招,掀起“高考热”、“普高热”,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再加之传统的文化意识使百姓把职业教育当做二流教育,中职生源面临严峻挑战,导致生源不足,质量也不如从前。

二、社会环境及百姓认识

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培养更多的是中初级的操作及服务人员,人们把操作工种看做是低级的劳动,把服务业看做是伺候人的工作,受到人们的鄙视,所以,在招生和就业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三、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建设滞后是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实训教材缺乏;有的教材脱离社会需求及经济发展实际;有的教材是从高校教材照搬过来再经压缩而成的,知识结构也体现为理论偏深,内容偏多,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的教材的教学内容上不能及时吸收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教学内容陈旧、重复、交叉,脱离实际的问题也很突出。

四、教学用书与资格考核用书不统一

目前,我校多数教材采用的是教育部统编教材。由于部分专业学生毕业时实行“双证制”,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因此学生毕业前要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鉴定考核,获取中级资格证书。由于职业技能鉴定和考核用书不统一、要求不衔接,其中,多数教材的理论知识内容与现行中职学校的专业所用教材不相符,缺乏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整合,出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内容相脱节的问题。

针对上述影响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解决的对策有:

一、行政部门调控和投入相结合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学校的布局及专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重组。对一些办学条件不好,质量不高的中职学校要进行适当整合;调整中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打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通道,拉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施劳动准入制度,如就业不仅需要资格证书,还包括学历及岗位实习年限等系列内容,这也会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增加对职业学校的投入,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训条件,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设定中职教师进入的标准,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专业理论教学应满足专业(技术)课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课要把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岗位上进行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学到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尤其是与相关企业共同制定系统的实习方案,实习方案要做到岗位安排合理,实习内容全面,考核标准明确,管理制度严格;由优秀教师组织实施。在实习期间,学校与实习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及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行“双证制”,即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为学生毕业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必须同时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四、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

一方面学校自身要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建设与实践教学配套的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同时,要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舞台。

五、教材的更新与改革相结合

教材建设和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其实质是要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水平和市场的变化。教材一要适合中职学生;二要适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自编教材;三要增加实训教材;四是增加多媒体教材如:VCD、录像带、幻灯片、图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电化教材的编制,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于社会发展。

篇4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中职毕业生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技能人才队伍的有生力量。“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计有2800多万中职毕业生进入各行各业,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基本持平。特别是2009年以来,每年中职毕业生人数都超过600万人,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人。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都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持,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明显提高。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教学标准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方面一直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这使得职业学校在实施专业教学中无标准可循,人才培养水平也参差不齐,难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完善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彻落实这一要求,2012年6月教育部组织上海市和天津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以鼓励发达和先进地区重点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接国际产业发展,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推动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互补与共享。

截至2012年11月,上海市、天津市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开发出首批25个专业教学标准。2013年1月23日召开的论证会上,上海市教委和天津市教委分别汇报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整体情况。随后,各论证专家组组长分别介绍了本小组的论证情况,并对进一步深入开展试点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就在这次论证会召开前的一个多月,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提出要求。

2012年12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12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首批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在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等10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填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领域的空白。

据悉,此次标准制定的突出特点是“职业化”,把企业需求与教学要求相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市场,力争使毕业生成为“用得上、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新标准将使高职各专业更加专业化,更加“接地气”。

四项要求

开发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吸引力的有益尝试,也为国家下一步顶层设计提供实践案例和典型经验,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已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总结了四个特点:一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二是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做”一体化;三是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四是促进中高职衔接和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开启学生继续学习通道。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院校将专业标准作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而对于上海、天津正在开发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也提出四项基本要求。

一是明确工作任务。鲁昕要求,会议论证的25个专业教学标准,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完善后,要作为2012年职业教育科研、教改的成果试行。2013年先在上海、天津选取100个专业点试行,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实践案例和典型经验。2012年部署的上海、天津各开发50个国际水准专业教学标准工作,二产、三产要各完成50个。剩余75个国际水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工作,要以现有25个专业教学标准的试点情况为指导,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法,扎实推进国际水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要以专业标准开发为基础,改造传统教材和课程。到2013年底,力争开发出一批紧跟国际职业教育新理念的系列教材,统一封面和前言,建设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品课程和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步推进适应国际水准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的教师培训。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91-02

当今,科技已达到史无前例的进步,进而使经济有了大步伐的提升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职业教育为高度发展中的中国输送了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社会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然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起来,还是存着一定的差距,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条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存能力的道路,以此提高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用以促进我国社会迅速发展。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职业教育的改革,这也是摆在中国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调查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都已越来越被重视,投入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二战后期,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曾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德国二战后经济崛起的秘密武器。从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上看,都有一个对职业教育重视和加大投资的过程。

以浙江省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中等职业教育为本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4年全省共有161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60所,重点职业学校占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达36%,基本实现到2005年“每个县(市)集中力量办好1~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常态化工作,基本达到与普通教育的同步发展。浙江省职业教育鼓励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组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以加强示范专业建设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同时,政府坚持加大软硬件投入,鼓励资源重组,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再有,浙江省省政府高度关注职业教育招生计划,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连续四年中等教育普职招生比基本保持在1∶1的水平。2004年,全省职业学校共招生29.35万人,普职招生比为1∶0.99,校生均规模1500人,在校生3000人以上的学校有40余所,充分形成职业教育的重点和稳步发展。现今的社会发展已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但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却存在着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目前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有中国老工业基地之称的东北地区曾经是“技术工人的摇篮”,却出现了技工荒,应用型技能人才极度匮乏,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同样的,浙江省在2003年也面临着“技工荒”的尴尬局面。在浙江省的人才市场中,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发愁找不到用人单位,同时,用人单位也在发愁找不到具有职业技能资格的人才。而有工作经验的高级技工和复合技能人才更是难以寻觅,一些企业即使打出年薪十几万的高价也无法聘请到所需的高级技术工人。纵观我国一南一北距离很远的两个地域,也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今却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技术荒。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确实与社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平衡现象。

1.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离。为了缓解当前的矛盾局面,各地随之出台了一系列的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等相关政策,但由于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规划,效果甚微。一些职业学校也缺乏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规划,不从实际出发,未对专业做全面的考察和研究,随意设置,目前校内外已有的培训和实习基地,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更阻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再有,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学校由于受到设备、师资等软硬件条件的制约,无法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多的情形同时存在,造成毕业学生进入社会不能很快上手,无法做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离,从而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

2.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由于受到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吸引力不强、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职业教育合格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农村职业教育薄弱、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而造成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专业技术不过关、企业不放心等恶性循环的两难局面。

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改革前景

若要使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配合,有必要改革我国现阶段的一些陈旧观念和现状,将职业教育真正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从而达到无缝衔接,相辅相成。

1.设置专业要以劳动力市场和产业政策导向为依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势要配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需求,发达国家的实现形式虽然各异,但发展思想基本一致,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通过政府立法的方式将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来满足国民对自身发展潜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二是各职业教育机构通过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与预测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三是运用灵活的职业教育政策实施保证职业教育机会的公平。德国的“职业资格早期监测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很多欧盟国家都纷纷效仿,其中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在职业资格的监测过程中加强企业的全程参与。预测的内容不仅包括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其对职业的要求和影响,还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竞争和全球经济趋势对经济发展及职业教育的影响,从而为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和课程开发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和数据,从而达到同步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再有,美国在创业教育方面也做到领先,在2002年全球创业观察(GME)的37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TEA)高居发达国家之首,就是将创业教育融于整个教育体系,全体受教育者都可参与创业教育。另外,以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为目标,依据市场需求,让学生认知自己的明确目标,选取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素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只有符合了本国或地区的产业需求才能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从而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反之,所设置的专业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即使学校办得再好,质量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过剩、积压或没有出路。

2.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之间的差异,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上看,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职业教育,反过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从分配比例上,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投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初等教育投资不足甚至缺失,然而高等教育却投资过大。从比例上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比例低于高中阶段教育,同样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与同层次的本科教育表现偏低。一部分职业教育学校的经费甚至举步维艰,学费作为主要的经费来源,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投资严重短缺,教学质量无法提升,办学效果无法体现,学校招生下滑,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本来有着广阔就业前景的办学形式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更不用说中等职业教育了。职教一直以来被一些人看做“收底学校”,政府认为经费的投入不是很有必要,因此只有甚少的资金投入甚至几乎没有投入。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与分配方式,产生出了不合理的人才结构,技能型人才短缺,研究型人员偏多,造成技工荒的同时又有大学生过剩、就业难的两个极端。社会出现了高薪聘请高级技工,而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这些高学历的人才很难就业的怪现象,势必会阻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希望政府要一碗水端平,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甚至向职业教育的投资倾斜,才能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满足全民对教育的需求,形成安宁稳定的社会环境,达到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目的,才能构建出真正的和谐社会。

总之,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社会的安定和谐,经济的提升一部分体现在职业教育上,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稳步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正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为职业教育添砖加瓦,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6

1 职业生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必要环节

高等职业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应该在职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上具有更多优势。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该着眼于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而这些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在学生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逐步实施和完善的。如果没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则可能成为一个无目标的盲目,最后学生的培养可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无用功,很难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问题也是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就业对口率相对较低的一个直接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目标的必要环节。只有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未来从事的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2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第一年是大量的基础课,第二年是专业课程,第三年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但是很多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和面对就业问题时对职业发展一片茫然,只能片段式地了解一些企业的情况,可以说,很多高职学生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职业。没有得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也很难热爱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这种现状让很多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经历一段非常痛苦的适应和摸索期。一些学生甚至由于职业定位的缺失,造成整个职业生涯的失败。

目前,我国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一般都在最后一学年实施,内容多是思想教育,形势分析等。近些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院校也逐渐意识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起步晚,尚未升华到系统性的理论教育阶段,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上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中主要存在如下一些突出问题。

2.1 领导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职院校还不能根据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与教育。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完善人才培育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配置上未与社会结构、职业发展相匹配,也就不能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因此,作为高校领导、专业负责人,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进行考虑,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

2.2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高职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需要教师分类指导与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相结合。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只给毕业班学生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全程引导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从性格分析、能力解析、专业知识、职业意向、职业行为等多方面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缺乏对学生的“全程式”指导,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甚微,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很多学生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这方面知识能力缺乏。这些能力和知识应该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培养,补上我们在职业认知方面的欠缺。同时,以职业规划为指导的高职学习,会给学生更好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而学,应该如何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指导人员普遍稀缺

职业生涯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要求,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的专业性上。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而不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这些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科学理论。他们所能做的主要是在就业政策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而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教师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的理论和实践技巧,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和选招聘制度也有很好的了解。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不仅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数量少,而且其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技巧。必须承认,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在专门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欠缺。

3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策略

3.1 引入专业机构,培养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国外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呈现出职业化、素质化、专门化的特点。在美国,一名普通的辅导人员,至少需要具备辅导学、咨询学等硕士、博士学位或者心理学硕士、博士学位。而我国很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是由主管就业的教师开设,存在较大的专业不对口性。在目前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较快地解决目前的一些困境,一是将社会上已经比较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引入高职院校中开设相关课程;二是将校内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送到国外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通过不断的交流将国外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引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目前也有很多在各个行业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为高校学生义务进行相关职业生涯指导。高职院校可以多方借力,完善其职业生涯教育,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3.2 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心

世界上最早开展生涯管理与辅导的国家是美国。早在1918年,美国教育协会就明确提出了生涯管理与辅导是其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专门设置了相关的管理研究机构,督促保障学校有效地实施相关课程。它奠定了全美学校生涯管理与辅导工作的基础。美国对在校生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是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不是仅仅指导学生找工作,提供用人信息,而是从学生一进校就引导其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协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美国的高校职业生涯指导贯穿整个高等教育阶段,从学生一进入大学学习就开始进行职业指导,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我国高职院校也应该借鉴其做法,设立专门的机构,随时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解决他们实际面临的问题,充分利用他们的在校学习时间。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师和负责人都应该抱着一种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开展工作。一个学生选择一所职业院校,选择一个专业,就是选择了他的职业人生,每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选择,这是对他一生至关重要的选择。只有抱着一心为了学生的思想去工作,我们的职业生涯指导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如果每个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都能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看成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事情,以科学的方法给予学生系统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科学地贯彻实施,也才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3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认识企业、了解职业的合作项目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项目和机会。这些项目的开展要避免只是在学生毕业前集中到企业实习的简单方式,而应该在入学后便开始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认知和实践中去,为最后的职业选择做好充分的准备。

4 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个系统的、关系到学生人生幸福、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但其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充分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建设有竞争力的高职院校,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就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每一个学生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其综合职业竞争力,这也将是高职院校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靳玉梅.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及启示[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1.

[2] 王秋夜.高职院校推行“学业生涯规划”的探索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64-65.

[3] 李斯杰.国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我们的启示[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4.

[4] 张军.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30-132.

[5] 胡元聪,黄晓梅.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改革方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5):32-34.

[6] 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2):102-105,82.

[7] 王莎什,钱文彬.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教育与职业,2011(6):80-82.

[8] 田爱民.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教育新模式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1):52-55.

篇7

人们在进行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决策或者收获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成果的同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提问,究竟什么力在驱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除了“外部驱动力”外,是否还有“内部驱动力”?这个“内部驱动力”其内涵是什么?这不仅是理论研究工作者,还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决策者、管理者、教师,都十分关注并希望深入研究和掌握的问题。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外部驱动力”已有专题论述,本文仅就“内部驱动力”的理论问题进行探索。

一、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的驱动力问题简述

我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外部驱动力”理论》一文中曾经对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问题进行过分析。我在该文中指出,所谓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驱动力,是指驱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力量,并将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的驱动力分为“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人们发现,在对现代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它与外部“社会需求”和内部“生存、发展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互相依赖、互相驱动、互相制约的唇齿关系。这个关系归纳为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这个“外部驱动力”与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功能相关,而“内部驱动力”则与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在适应力相关,即“社会需求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的共同作用,驱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社会需求力分别来自经济发展需求、政治发展需求、科学与技术发展需求、文化教育发展需求及个人本身发展需求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所形成的合力。我将这个外部合力归结为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的四个“外部驱动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发展驱动;科学与技术发展驱动;政府驱动:人们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驱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主要是指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和职业技术学校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适应能力的驱动力。“内部驱动力”包括四个: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与发展驱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创新驱动: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职员工自身的社会价值、地位、作用的体现驱动: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学生自身发展驱动。

进一步了解与掌握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理论,其目的是给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一个宽阔的视野,建立一个科学分析、正确审视和科学指导的平台。当我们在审视和指导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时,特别是科学管理时,不仅从观念上、理论上有一个正确把握发展变化的东西,而且在解决实践问题时有一个宏观的策略和微观的引导。

二、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分析

(一)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的先天固有性和后天适应性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源自于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时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自我保护功能。这种自我保护功能既采自于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社会元素产生与存在的先天固有性。也就是它固有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来自于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社会元素生存与发展的后天适应性,也就是它在适应社会发展中自我完善、自身发展的适应能力了四个内部驱动力——“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与发展驱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创新驱动,职业教术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职员工自身的社会价值、地位、作用的体现驱动。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学生个人本身发展驱动”中,每一个都包含着它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它在适应社会发展中自我完善、自身发展的适应能力。

(二)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解析

1.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与发展驱动

“生、灭”是每一个社会元素的客观现象。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向现代高技术时代。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但没有灭亡,反而在适应社会发展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前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至于德国、日本将之称为“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这说明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有强大的生存力和发展力,而且有强大的适应力。这种强大的生存力、发展力和强大的适应力,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其先天性源自于固有的优越的发展规律及其功能;其后天性源自于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适应社会发展中长期对社会服务所历练出来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适应能力。

研究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与发展驱动力,其目的除了了解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客观规律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发展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外,最重要的是如何使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增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适应能力,从而加速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增强对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认为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先天的生存与发展力,从而可放任不管,忽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适应能力的培养,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及其固有的优越的发展规律及其功能的发挥,靠的是政府和社会的呵护,靠的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内部各成员的努力和各因素竞争力的加强。竞争力的加强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除了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外,内部的法规制度建设、办学水平、各成员的能力的加强、教学装备建设水平的提高、管理能力提高和发展策略措施的到位等都是不可忽视的。

2.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创新驱动

不改革则无法发展,不创新就没法保持躯体的健康且富有活力。改革作为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后天发展的适应力的加强是不可替代的。一个躯体,要使它健康,必须不断地新陈代谢。改革创新,就是不断去除失去生命力的细胞,补充和增加新的有活力的细胞。在服务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发展时,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应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改革并不是不断变化那么简单,改革以增强躯体活力、提高适应能力为第一目标。

我国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没有创建起自己的模式,因而目前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新造。

我国现代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最早为福建船务学堂。100多年来,主要是向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学习。因而我国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一直贯穿着“学习”这条主线。每次发展都在“学习”中进行。而“学习”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照搬”,因而,所谓的改革大多都在“照搬”和“创新”争论之间渡过,它经历了学美国、学苏联、学西德双元制、学加拿大CBE等几个阶段。我国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实际上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学西德双元制、学加拿大CBE中,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创建自己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理念和发展策略成为改革与发展的焦点。目前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定位、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如何构建、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如何构建、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办学、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管理、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进行产学研结合等等问题,与其说是改革的问题,不如说是重建的问题、新造的问题。1980年代初在学习西德双元制和1990年代初学习加拿大CBE模式时,都曾经有过“照搬”的现象。虽然目前我国有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背景,但学习双元制和CBE模式的本质思想是非常必要的,而“照搬”别人的作法则不妥。因而我国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创建起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创建有自己特色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理念和发展策略,正确处理好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建设、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改革与教学和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结合等等问题。

3.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职员工自身的社会价值、地位、作用的体现驱动

在社会中,人是第一宝贵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职员工自身的社会价值、地位、作用的实现,使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源源不断地得到驱动。在一个强大的、不可替代的人力、智力、管理力、创新力的保障体系下,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才能生存、发展、改革、创新。因而,也可把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职员工看成是心脏,源源不断地驱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在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职员工工作的一个目的是求得自身的社会价值、地位、作用的实现,也就是说教职员工工作的动力之一是求得自身的社会价值、地位、作用的实现。如果没有教职员工工作的动力:也就没有了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动力。教职员工焕发出来的智力、管理力、创新力使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够保持和提高它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没有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投身于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将瘫痪;没有教职员工自身的社会价值、地位、作用的实现,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失去心脏,无力驱动其发展,从而走向死亡。

充分利用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职员工自身的社会价值、地位、作用的体现驱动力加速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我们政府、政府管理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工作,也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4.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学生自身发展驱动

企事业与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学生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两个服务对象,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学生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产品”,企事业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产品”的“采购者”之一。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也是影响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没有优秀产品的工厂不是一个好的工厂,没有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不是一个好的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

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有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二个方面四种。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专业与教材课程建设、教学装备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等一系列的问题都由此引伸而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工作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最复杂在于如何达到“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平衡,如何把握这个“度”。在处理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关系时,常常要处理:①国家目标、地区目标、学校目标、个人目标、专业与班级目标、专业相对应人才的社会需求问的矛盾;②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量和有限时间分配间的矛盾;培养需求与教学装备建设间的矛盾;③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间的矛盾;④班级需求和个人需求、班级培养和个性发展间的矛盾;⑤社会需求要求和学校意愿间的矛盾;⑥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间的矛盾;⑦教材建设质量与速度滞后于社会人才时代需求的矛盾;⑧综合能力培养与动手能力培养间的矛盾等等问题。

科学地认识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学生自身发展问题,正确地、因势利导地运用学生个人自身发展对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发展的影响来推动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发展,也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内部适应力,促进整体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理论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理论既是基础理论也是应用工具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理论与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外部驱动力”理论之所以一体被称为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因为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问题都离不开它发展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点出发,抓住了发展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问题就抓住了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本质和矛盾所在,也就给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管理与发展问题的策略、方法、措施和路径。许多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应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理论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矛盾和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可从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审视和指导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制定出适合时代和经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环境的发展策略和措施。因而,研究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理论,与研究“外部驱动力”理论的目的一样,在于更好地掌握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与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主动地寻找矛盾和解决问题的症结。所以说。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理论,与“外部驱动力”理论一样既是基础理论也可作为应用工具。

2.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理论在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应充分认识到这四个内部推动力是内部适应力的统一体,各有所侧重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是内部适应力的统一体,各有所侧重而又相对独立的。例如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而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常作为重要的侧面进行研究;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不光是改革问题,很多是全面发展、正常运行、常规管理的问题。在目前改革创新时代,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作为重要任务被列到重要汉事日程中来,但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正常运行;常规管理仍然是大量的日常工作。设有这些日常的管理工作,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将是一盘散沙。谈何改革;另一方面,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常规管理改革也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增强动力的举措之一。又如,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职员工与学生,分别作为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人的因素从不同侧面看待。一种是作为管理者、教育者、服务工作者;“制造产品者”的身份,一种是被教育者、“产品”的身份。如何应用他们的影响力推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与发展,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许多学者、管理者、教育者、服务工作者为之探索而付出毕生的精力和不懈的努力。其目的最终还是为提高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部适应力。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②在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应充分认识到目前矛盾和问题出现的症结之一在于高速发展的经济、科学技术与落后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出现的症结之一(另一个症结在于外部驱动力)在于高速发展的经济、科学技术与落后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和人们对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经济、科学技术、政府和人们的教育要求往往不同步。有时,经济、科学技术发展了,而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层次、能力、素质跟不上前进的步伐;有时,在政府的推动下,高速扩张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超越了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当前人力需求的承受力,或者学校培养意愿与企业人才需求实际相脱节,造成学生失业或隐性失业,浪费资源;在鄙视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环境下,虽有政府的推动,但部分政府部门、管理干部、人们群众对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措施并不认可,投资拨款、法规建设、管理措施无力;包括部分办学者在内的办惯了普通教育的职业技术学校的高中层领导和教师,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理念还未建立起来,审视和评价标准还停留在普通教育上:许多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还是普通教育的那一套;学校管理者创建特色学校、名牌专业的意念、路径、措施不对,削弱了自己的生存与竞争能力,使学校的整体适应力降低等。这都说明,只有加强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生存与发展能力。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③在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应充分注意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

管理与发展问题千头万绪,但许多人就是理不出头绪。这在于他们不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思考问题。

在管理与发展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矛盾、内部矛盾”研究方法。内部—四个推动力理论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的几个主要方面。但我们在对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与发展的研究中,不能忽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矛盾、内部矛盾”这个基础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做到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④在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应充分注意到四个内部驱动力理论对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促进作用

研究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四个“内部推动力”理论主要目标在于改善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内部的管理水平,增强其自身的社会适应力,提高其生存与发展能力,因而在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应充分注意到四个内部驱动力理论对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促进作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08-02

做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针对职教的特点,面对职校语文课教学的现状,结合新的职业教学理念,经过反复的实践,研究实施了语文课五步教学方法。对于改善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提高学习成绩,效果显著,并作为教改成果在全校各学科中推广。在此,就职高专业课五步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1.五步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五步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主动学习过程。按照目标分层、分类指导、分期达标的原则组织教学,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该方法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能力的落实,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参与面大、学习兴趣浓厚、师生关系和谐、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五步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

2.1五步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实现四个转变。即: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为"以学生自学为中心";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为"培养方法、能力、兴趣、情感为中心";变"教师以统一一个标准授课为中心"为"以分层分类授课为中心";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学"为学生主动的"我要学"。

2.2五步教学方法的实施要与"目标分层、分类指导、分期达标"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由于职高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层次不均,高低有别。因此该方法强调知识、能力分层,学生因水平不同而分类,不同类型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分期分阶段逐步提高。该方法体现了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照顾全体、兼顾个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有效地遏止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3.五步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

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步:前置测评。考查各层次学生对已学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基本字词、阅读能力情况。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的不同难度,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复习提问。对于差生提问简单的;对于中等生,提问教材中重点掌握的;对于优等生提问有拓展性和延伸性的。如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时,对于差生提问有关生字词读音、释义等相关知识;对于中等生提问有关课文分段、段意感知等相关知识;对于优等生则提问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相关知识。通过提问,一可以增加差生的信心,二可以让中等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三可以使好生得到深化,可谓一举三得。

第二步:自学感知。目的:旨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大部分新知,并能提出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方法: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预习问题的指导下,自学新知或围绕问题展开独立探究。在自学后,让学生分组互相合作讨论,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对学生学习、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收纳总结。按照分层分类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在学习中能逐步进行深入思考,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第三步:教师精讲。目的:旨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方法:在第二步学习的基础上,对收纳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讲解,提升理解、答疑解惑、和谐互动、应用提高,引导学生深刻地探究或讨论,启发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探索方向。教师在讲授中目标定位在中等生,适度兼顾差生和优等生。

第四步:检测训练。目的:旨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检测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做有梯度的A、B、C三类习题。教师要巡视辅导,针对个体差异,实施分层分类的辅导,点拨优等生,指导中等生,特别要关心鼓励差生,以达到全面了解各类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第五步:总结提高。目的:进一步总结提高。

方法:教师对学生在第四步中布置分类作业进行讲评,同时,选择设计与本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探究性课题交给学生探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几点体会

4.1不能把五步教学方法教条化和程式化,应领悟其实质,根据学科及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努力追求多种教法的最佳结合。

4.2五步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培养学生不依赖老师自主学习新知的能力和习惯,不依赖老师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从而最终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4.3评价五步教学方法成败与否的标准是:一看教师是否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二看教师是否对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三看教师是否照顾了好、中、差三类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度;四看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和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五步教学方法重视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新要求,让学生接受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了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有利因素:我毕业即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事业心强,思想上进,热爱教育教学工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很快地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将新理念加以运用,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显著,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师德意识牢固树立。

不利因素:第一,英语学科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英语口语的应用不能做到得心应手。第二,教育教学技术、技能还有待提高,对个别问题学生的教育上有时缺乏耐心与艺术性。第三,学习上对自己有所放松懈怠,教育科研能力较弱,对教学的思考与研究还停留在较浅层面上。第四,工作缺乏创造性。

二、发展规划

首先,树立正确的师德修养观念。因为教师的道德品格、人格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一直认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个教师必须树立的师德观。为此,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用爱心对待学生,同时加强业务理论的学习,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争取做到用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

其次,作为英语老师,在学识上"广开门路"、"广种博收",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要积极听各种讲座,参加各种培训,坚持不断学习,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力求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努力适应今天新时代对老师的更高的要求。

再次,我积极了解教育改革的趋势,关心教育新动向,努力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贯彻实施教育教学新理念。我打算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

篇10

提起课堂规则,许多教师都会感到不以为然。但在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监控中,它却比一般教师想象的重要得多。因为课堂中的大多数违规行为,都不是学生故意而为的。如果他们真正理解和接受了课堂规则,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就等于消灭了许多违规行为产生的时间死角。

从教学监控的角度看,所谓课堂规则,是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一般性期望或行为标准,其作用在于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谈举止,维持课堂的良好秩序。例如,“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经过老师同意之后才可以说话”等,便是典型的课堂规则。当然,除了这些典型的、概括性的规则以外,许多教师还订有一些特别的规则,如“教室里不许嚼口香糖”,“未经老师允许不许动教室里的仪器、设备”等,这类规则是针对某些特定的行为制定的,往往更为具体,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关于课堂规则的作用及其实施,美国教育家肯特(L.Canter)在其果断纪律理论(assertive discipline theory)中有过专门的论述。在肯特看来,教师对课堂负有管理的责任,他应该是充满自信和拥有权威的。在教学监控过程中,教师不但应该清楚、明确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要求,而且应该坚定不移贯彻这些要求。其有关教学监控与课堂规则的具体主张是:

1.教师有权而且必须坚持要求学生具有正当而且负责的行为,学生必须表现出这些行为。这既是父母的要求,也是社会的期望。

2.教师应该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了解在教室里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可行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不可行的,并明确学生遵守课堂规则的积极后果和不遵守课堂规则的消极后果,让学生学会选择,并通过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

3.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建立“君子协定”,而不是靠威吓以势压人。事先的约定可以视为誓言,而威吓则含有伤害和惩罚的意味,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4.教师有权在教室建立最佳的学习环境,有权要求学生表现出适当的行为,有权从学校行政人员和学生家长那里得到帮助。学生也有权要求教师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行为,有权选择自己的行动,并确实了解其行为结果是与其选择密切相关的。

5.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并不相互抵触,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权力能否得到保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决断力。

6.教师应维持自己和其他学生的权力,不许任何学生以任何方式干扰教学过程。教师的态度软弱无力,只会导致失败。

强调课堂规则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作为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课堂规则的建立必须首先考虑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有鉴于此,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堂规则时,通常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项目适中。课堂规则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在团体生活和组织活动中,都会强调严格的规则,以便实现目标。但是,许多职业技术院校在制定课堂规则时,往往将其定得过于繁琐,规定的项目过多。这种做法的致命弱点是让学生无从把握,甚至望而生厌。太多的规则等于没有规则,应该变繁琐的“细则主义”为“温柔的纪律”,让规则的条目尽量少而精,且只是指示方向,使学生主动地去选择适当的行为。

2.把握时机。教师应该把握最佳时机,将规则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解说,以便学生能妥善地适应班级生活。其中有些规则必须在第一天,或是上第一节课时,就要教给学生,才能消除学生心中不确定的感觉,迅速进入正常的学习状况。例如,开学第一天,学生最需要了解的是教师对全班同学的最基本的要求;上第一节课时,学生最急于了解的则是教师对这一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另外一些规则,则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才教给学生,而不一定开学伊始就急着将它们全部交待给学生。

3.全班参与。开学初的前几天,教师所安排的课堂活动,应尽量以全班参与的活动为主。例如,教师应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的措辞把基本的课堂规则向全班同学进行解说,不应有任何一个学生缺勤。如果哪位同学有特殊情况不能上课,事后一定要单独补课。只有这样,才不会使个别学生因为不了解规则,而与班集体格格不入,甚至影响整个班级的活动步骤。

4.融入教学。为使课堂规则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把课堂规则的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列入课时教学方案,并充实相关内容。特别是在有新的教学活动引入时,教师一定要把解释各种活动规则的时间充分考虑进去,不能只考虑学科教学的时间。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不能指望通过一次性学习,学生就能把课堂规则全部理解和掌握。有些规则必须以书面资料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其时时可以参考;或公布在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学生注意。

二、目标一致

目标一致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监控的有效策略。因为共同目标的召唤,会使学生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班级的共同目标一致。而且即使出现了行为偏差,也能愉快接受老师或同伴的批评,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在职业技术院校,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和生活的组织,对于有共同目标的班级,班里提出的象征性目标往往比纪律条文更为有效。

从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看,一定的规则和目标,特别是让人有强烈归属感的集体的共同规则和目标,对人的行为确实具有明显的规范作用。但这种规范作用的发挥,通常是建立在个体对集体规则和目标的理解和认同基础上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固然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不是要扼杀班级每个成员的愿望,而是要使大家的愿望能够尽可能地得到满足。为了尽可能满足每个同学的愿望和形成共同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集体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个人目标,然后经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讨论,形成班级的整体目标。借助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强每个同学对班级共同目标的认同,而且能使班级逐渐成为具有良好“团体气氛”的学习集体。

美国心理学家德雷克斯(R.Dreikurs)的目标导向理论(Goal directed theory)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以行为的选择机会,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在德雷克斯看来,尽管强迫手段在以往的课堂管理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他们不再习惯于受权威的控制,更不会盲目地服从权威。因此,仅靠权威根本无法适应当代课堂管理的要求,必须从人的社会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目标导向理论是一种偏重民主取向的课堂管理理论,它主张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班级常规和奖惩的“逻辑结果”,而且双方都有责任去营造有助于学习的积极课堂气氛。在德雷克斯看来,学生在课堂上之所以会有不良的行为表现,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所选择的行为将会为自己带来社会显著性,即被认可和被重视。德雷克斯称这种“被认可和被重视”的想法为错误目标,并认为学生的错误目标是导致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目标导向理论不主张处罚。因为处罚只教人不要做什么,但却不能教人要做什么。它力求运用行为本身所产生的“自然后果”使学生从经验中体验到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强调学生必须接受自己所选择的行为的自然后果,并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既然学生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目标导致的,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错误目标,并通过分析和观察学生的行为特点,来确定学生的错误目标属于哪一种。如寻求注意、寻求权力、寻求报复、表现无能等。而在确认错误目标之后,教师应直接和学生讨论、分析错误目标中的错误逻辑。在分析错误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宜采用不威胁、不强迫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然后通过沟通,帮助学生认清自己错误行为产生的根源。在发现学生的错误目标并找出错误的根源后,教师应采用各种鼓励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建设,并最终形成一致的班级目标。当然,形成一致的班级目标,需要一定的课堂纪律。但这种纪律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全班学生都愿意遵守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课堂纪律的制定讲求如下策略:

1.要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纪律的制定,这一方面能保证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自觉维护纪律。

2.课堂纪律应少而精,所确定的课堂纪律应是最基本、最适宜的,一般应控制在十条以内。

3.课堂纪律的表述应以正向引导为主,即尽量用积极语言,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而少采用不准或禁止学生做什么,因为积极的语言可使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产生积极的反应。

三、真诚合作

在教学监控过程中,教师还必须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合作关系,使其不但有选择自己行为的权力,而且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的责任和义务。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当教师对每一件事情都替学生考虑了以后,大多数学生会因没有机会去学习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而变得缺乏主人意识,个别学生甚至会故意违纪以表达自己的独立意志。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承担更多的自我控制的责任,并相信学生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也都表明,人究竟如何看待控制自己生活的决定因素,是在自身内部,还是在自身之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控制源来自自己的内心,人们往往就会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例如,“因为我学习用功,所以我考试及格了”,“我忘记了带书是因为我太慌乱了”,“如果我充分练习演奏的话,我一定能演奏成功”。而如果控制源是在自身以外,那么人们往往就会认定一切都是外界力量造成的,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无关。

建立真诚的合作关系,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使班级成为学生通过体验学会合作的场所。在传统的职业技术院校的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竞争原理的潜在或明显的敌对关系。因此,学生体验到的基本上是竞争,最多只能是局部的合作关系。而在基于合作原理的班级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帮助的友好关系。在这里,不但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合作”的乐趣,而且教师也比较超脱,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状态。

关于真诚合作关系的建立,我们可以从史密斯(Smith,M.)等人的“支持性气氛”研究中得到启示。“支持性气氛”的特征是:(1)表现出好友之间的自信与信赖。例如,自己充满了能应适该团体的自信,没有必要伪装外表,无牵挂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与纠葛,即使与朋友感情不睦,也能真诚相处,对成员有积极的感情;(2)作为组织,表现出宽容和相互扶助。例如潜在的敌意少,争执少,组织与角色是流动不定的;(3)关于目标追求,多数是自发且多样化的。例如,追求目标的方法正直、坦率,开放性、上下左右的沟通多,积极因素参与多,全员自发地创造性地参与工作,做出多角度的评价。

如何形成“支持性气氛”呢?首先,应使全班同学都具备如下态度:(1)对于对方的言论和行为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2)对对方的想法不能嘲笑捉弄,尤其重视“创意”;(3)用心发现对方言行中的长处;(4)学会运用“谢谢”、“对不起”、“好极了”之类的用语;(5)提问时注意时间间隔,以便让其从容作答。其次是教师注意教学中或日常生活中的用语,藉助这类用语,将会促进学生良好态度的形成。最后,作为班级团体的结构本身也会左右“支持性气氛”的形成。为此,应打破传统的刚性班级结构,实行柔性结构。柔性结构是直接与“支持性气氛”相通的。因此,在这里必须强调:(1)每个成员的角色定位是不固定的、活动的,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2)根据不同的情境,领导者分别由不同成员担任;(3)不是形成以班长为中心的小团体关系的小组划分,而是根据课题形成小组;(4)没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而是开放性的班级。

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监控而言,形成“支持性气氛”,需要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多给正向意见,避免负向意见。其具体策略是:(1)鼓励学生进步,但不求完美;(2)如果学生在努力克服困难,不要太在意其结果;(3)强调优点,将缺点减到最小;(4)教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强调错误并非失败;(5)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不从外界施加压力;(6)鼓励学生独立;(7)让学生知道你对他的能力是有信心的;(8)鼓励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9)对学生的工作感到骄傲,并将之展示给其他学生;(10)创造保证所有学生都成功的学习情境;(11)要乐观和热情,它们是有传染力的;(12)使学生对权利的需要得到建设性的满足。

参考文献

[1]查理斯(美).教室里的春天――教室管理的科学与艺术[M].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版,第5页.

[2]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页.

[3]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11页.

[4]张向葵,吴晓义主编. 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72-275页.

[5]Dreikurs,R.,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A Manual for Teacher.Harper and Row,1968,pp3-4.

[6]Dreikurs,R.&Cassel,P.,Discipline without Tears[M].New York:Hawthome Books,1972,pp36-38.

[7]Dreikurs,R.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A Manual for Teachers[M].Harper and Row,1968,p123.

[8]Edwards,C.H.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M].John Wiley&Sons,Inc.2000.pp4-9.

[9]Ridley,D.S.&Walther,B.Creating Responsible Learners: The Role of a Positive Classroom Environment[J].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5,pp36-45.

篇11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66-06

一、我国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西部地区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当地党委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中,西部地区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一般”以下的比例高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城乡比较发现,乡镇村的受访者选择“一般”和“比较重视”的比例均低于县城受访者。对西部群体比较发现,一般教师和干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3

(二)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目前西部绝大多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不平衡,其主要根源在于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在对当地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办学经费投入的调查中,东中部和西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如表2所示,西部地区选择“比较充足”的人群比例均低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选择“只能勉强应付日常开支”和“比较困难”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西部和东中部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上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西部城乡比较发现,县城与乡镇村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在西部农村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以及师生比等软硬件指标不达标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对当地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办学条件(硬件)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44.2%的人选择“一般”,选择“较好”的占25.8%,较差达17.9%。区域比较发现,东中部和西部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四)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上忽视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致使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无法形成良性循环。调查发现,公众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价值取向均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农村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学生进入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素养为主要任务,恰恰忽略了培养从事第一产业(农渔牧林)素养的重要性。在对农村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以培养学生进入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素养为主要任务”的调查发现,全国数据库中,认为“比较合理”的人群占到总数的52.7%,选择“一般”的人群占20.7%,认为不合理的人群占2.2%,平均评价等级M为2.38,见表4。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无明显差异;西部城乡比较也无明显差异。

(五)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在对县(区、市、旗)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选择“较高”、“一般”和“较低”的人群比例分别为20.1%、56.0%和17.2%。西部地区选择“较高”、“一般”的受访者比例均低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受访者,见表5。东中部与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六)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衡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教师业务素质的调查发现,全国数据库中有41.3%和31.7%的人群分别选择“一般”和“较好”,选择“较差”者占9.5%。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七)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在对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53.9%的人群认为“一般”,26.2%和12.5%的人群认为“较好”和“较差”,见表7。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八)教学方式单一

在对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教学方式(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途径、形式等)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54.4%的人群选择“一般”,28.5%和10.3%的人群选择“较好”和“较差”,见表8。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在教学方式上,西部与东中部农村职业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的现象;二是过多强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结合;三是由于实训基地和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实训类课程教学无法达到课改要求。

(九)招生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

在对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招生制度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47.6%的人群选择“一般”,26.9%和14.0%的人群分别选择“较好”和“较差”,见表9。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0.05,无明显差异。从西部群体比较看,一般教师、干部群体、其他群体的显著性检验值p=0.525>0.05,无明显差异,其中两两分别比较,据显著性检验值判断亦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西部地区一般教师、干部群体、其他群体对招生制度的评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十)对于提高当地农村从业人员素质的作用有待提高

在对职业教育对提高当地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所起作用的调查中,全国被调查者中有37.2%选择“作用一般”,35.4%选择“作用较大”,4.9%选择“作用很小”,见表10。东中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50=0.05,表明西部和东中部地区有显著性差异。西部地区县城与乡镇村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62>0.05,表明县城和乡镇村在该问题选择上无明显差异。西部群体比较,一般教师和干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8

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受到西部农村自然、人文、社会等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也受到西部农村教育内部系统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问题,实为上述诸多因素的交织影响所致。

二、促进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根据上述目标,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三农”、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农民和各类人才为己任,坚持和完善“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努力实现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以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使命

我国西部农村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都不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在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中,主要以老年、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为主。从“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最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中部发达地区。譬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或文化程度,在“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等评价指标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的绝大多数地区,在“高中程度”、“中专程度”、“大专及以上”等评价指标上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1。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劳动技能方面,有着其他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在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认识,加大对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西部农村特别是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穷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有效改变西部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以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大招生制度改革力度

首先,西部农村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结构层次及学校分布等实际情况来看,西部农村在县级城市和乡镇应以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为重点。其次,西部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服务于中考或高考落榜青年、农村成年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职工等的职业预备教育、在职教育、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教育与培训的繁重任务,培养能力亟待提高。从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和紧迫性来看,有必要部分甚至完全实行免试入学、注册就读、宽进严出的招生试点改革,以有效扭转西部职业学校长期以来存在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四)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西部农村职业学校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形成适应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加强和本地工商业的联系,与雇佣单位和相关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其次,西部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因此,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模式上,应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和发展符合西部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需要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2]。

第三,加强课程、教材及教学改革。西部农村职业学校课程设置,要根据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2.33.

Problems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West China and the Reform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a National Survey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E Guang-quan1, LIAO Qi-fa2

(1.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ult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篇12

安徽省职教工作会议也于去年年底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基于作为安徽次中心城市的芜湖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本刊记者走进芜湖,走进校园,听这些职业学校的掌门人谈管理经验,谈所遇困惑,谈发展愿景,并把这些经验和做法记录下来,以期在安徽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芜湖电缆工业学校校长孙泉来: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学校坚持以德立校,践行“做人为本”的育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形成了“德育工作大家做、学生管理人人抓”,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多年来,学校师生无一例严重违纪或违法事件,学校先后被评为“无为县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无为县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和“安徽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转变观念,坚持德育工作处于首要地位。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学校紧抓师德教育,引导教职工转变观念,围绕升学、就业“二元制”开展素质教育,改变“抓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是班主任的事”的想法,改变抓智育硬、抓德育软的做法,解决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出了问题大喊大叫”的问题,树立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生“先成人再成才”的思想,做到德育工作“全员化”,保证每一项德育工作内容都能落到实处。

整合资源,构建德育工作网络系统。为了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学校施行“多元化”管理模式,构建德育工作网络系统。以党支部、工会、校团委为一个系统,主管教职工政治学习、师德建设、学生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建立起“自尊、自强、自信”的氛围;以学校行管人员、年级组、学生会为一个系统,负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确保校纪、校规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以分管德育副校长、政教处、校外法制辅导员、班主任、家长委员会为一个系统,建立家访和家长接待日制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加强德育工作内涵;以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研组、学科教师为个系统,挖掘学科课程育人因素,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将德育工作构建成一个合理的网络系统。

以人为本,明确德育工作主体性质。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和引导人作为德育工作准则,真正将“管、卡、压、罚”转变为“疏、导、育、帮”,明确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从1750名在校生中选拔出102名优秀学生,组建了新一届学生会和团委会,目的是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教育、锻炼成长,进而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学生会和团委会开展的“我的样子”“学生的时尚”征文以及“校园之声广播比赛”等活动在校园内引起强烈反响,集聚了正能量,学生干部在学校和班级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重视过程,提高德育工作实际成效。根据全国和安徽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芜湖市、无为县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在提升德育工作内涵上狠下工夫,淡化结果,重视过程,切实加强学生养成教育。职校生文化课基础整体较差,言行上还存在诸多不良习惯,如乱扔乱丢垃圾、诚信度不高、文明用语不够、守时守纪不强等问题,这些看似是行为习惯问题,其实是学生内在素质的外化。为此,学校德育工作采取“由表及里”的思路,促成学生“形式的改变”。学校把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工作重点放在新生养成教育上,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从能看得到、做得到的小事做起,如开展“不乱扔纸屑”“我不说假话”“班级每周德育报告”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通过学生会各个部门所开展的检查和值日来培养锻炼学生,影响感化学生;尽可能多设立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通过竞争上岗,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通过系列“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朱贤忠:而今迈步从头越

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直属于芜湖市教育局,是一所国家级重点综合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目前已通过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验收。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校根据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制定措施,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2014年11月,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未来五年我省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芜湖市委市政府在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产业高端化、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全市中职教育的排头兵,我校紧抓机遇、迎接挑战,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主动适应芜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全面实施学校“181”提升战略,以招生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做好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提升工作。力求五年内把学校办成中高职相融合、就业与升学相衔接,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我校以招生工作统领全局,着力推进以下八项重点工作:立德树人,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利用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服务经济,提升专业建设品质。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抓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顺应市场变化,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使课程与专业更加契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转变思路,构建教学新模式。积极调整办学思路,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隔膜的藩篱,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构建“工学交替”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推进理实一体化、分层次教学,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结构,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从学校发展规模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师德建设为抓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国培、省培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专业突出,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引领优秀教师的快速成长。多元合作,架构中高职相衔接的“立交桥”。统筹培养中高职一体化人才,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工作,完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衔接。逐步增加五年制、“3+2”合作招生专业,探索 “3+4”合作新模式。校企融合,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优化资源配置,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避免重复建设,有效节约办学成本,实现学校在企业中、企业在校园里的构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和就业平台。拓展渠道,加大社会培训力度。依托良好的软硬件资源,为企事业职工培训、技能鉴定及社会培训提供服务。继续加强学校函授站教学及管理工作,为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再教育提供平台。

搭建数字平台,促进学校精细管理。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为学校数字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实现制度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

芜湖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邬余俊:在逆境之中奋力前行

芜湖信息工程学校为省级中职示范校,是“芜湖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联盟”发起单位之一,全国中职校动漫联盟副会长单位。自隶属于全国首批、安徽首所国家示范性高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以来,充分发挥高校办中职的优势,实现了与学院在师资、专业设置、实验实训多方面的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学校现有五年制高职、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高中后对口升学班三个层次四种办学形式,其“中高职衔接”省级课题研究荣获“2014年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围绕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学校明确了“转变观念、推进治理、巩固成果、重点突破”的工作新思路。围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专业特色。我校的办学主体是五年制高职,这也是学校作为芜湖市唯一的高职院校附中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学院拥有的特色专业和国家示范专业的强势,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办学特色。

加强理实一体向工学结合转变,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基于学分制下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的试点,通过试点企业——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试点专业——电气技术应用,在前期“德豪”班的基础上做好工学结合、产教深度融合的探索。我校此项试点改革,在满足总学时和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学制和教学计划,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实行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徒弟的现代学徒制,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有机对接,实现学生、家长、学校和企业“四方共赢”。

加强招生工作及其制度改革,实现规模有效增加。拥有一定数量、素质的生源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目前严峻的招生形势下,如何全方位宣传学校的招生专业、就业优势、教学特点,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选择学校,除了我们必须提高自身内在的办学内涵,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吸引力外,还必须加强招生工作及其制度改革。鼓励、引导中职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通过邀请学院创业中心领导、专家和高校学生中自主创业的典型,来校进行创业启蒙教育、培训和引导,鼓励中职生心存高远,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客观上有利于调动在校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将来人生出彩的途径和桥梁。积极开展校内外培训。学校充分发挥技能鉴定站的功效,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和考级鉴定工作,并积极依托学院不断拓展校外各类培训工作。

加强教学督导和教学科研工作,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聘请学院资深专家“推门”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听、评、议、查(教案、备课笔记)”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责任心。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省市级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通过开展各级教科研活动,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接地气”。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强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教师应当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最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58-02

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存在着天然的、特别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对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教育体制中投资体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灵活、教学体制缺乏创新、教育结构层次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培养人才结构错位和能力结构单一等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性的问题。建立多元的投资体系、集职前、职后、终生教育于一体的中职教育办学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亟须进行的课题。

一、完善中职教育体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建立多元并存的教育投资体系,提高中职教育融资能力

1.落实成本分担制度,完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一是确定好政府、用人部门、企业、学生分摊职业教育成本的比例。二是对公办学校,在拨款总量与标准总体上应当与普通高中拨款总量与标准相持平,成本较高的职业教育应当高于普通高中拨款的标准。三是对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与非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其产值落实对职业教育成本的分担。四是根据教育成本――收益原则,确定个人交费标准,预期收益较低的职业教育杂费交付,应低于预期收益较高的普通中学。

2.采用多种融资手段,提升职业教育融资能力。一是采用投资、入股、联营、借款、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各种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二是政府对办学企业在税收上给予相应削减。三是充分利用企业实习设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四是对众多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实施职教费(税)制度。五是建立和完善学生贷款为主的学生资助制度。六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手段等,尽量扩大中职教育的有效供给。

(二)实施以生为本的人本管理,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要做大做强,达到“留住教师,留住学生”的目标,单靠行政命令式和市场奖罚式的管理显然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人本管理。

1.完善人本管理的约束机制,提高管理制度效力。一是工作安排实行“五定”。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定岗位职责,只有做到“五定”科学和合理,才能达到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人尽其才的管理效果[1] 。二是认真制定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校长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教学质量考评制、工资分配制等。三是制度管理与情感激励相结合。对教师要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

2.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树立“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 的现代教育思想,满足个体的现实需求。首先,服务于学生的身心。教师、教育管理者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自觉履行职责,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其次,服务于学生的学业。管理者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最后,服务于学生的就业。

(三)创新校企合作基本模式,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1.实施“双元化”合作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一是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介体,把职业学校办成既是学校又是企业,同时兼行“校企”双重职能――既能出色完成传授技术理论知识,又能有效训练实际操作技能的场所。二是与企业行业开设“订单培养”。首先,通过举办企业“冠名班”实现招生―学习―实习―就业一条龙。其次,根据企业需求量,采取联合订单方式。通过学校每年一届“实习就业推荐会”了解企业需求,联合组班。最后,由行业协会牵头,综合本行业协会企业成员所需,与学校签订用人订单,学校根据相关专业新生志愿组班。

2.实行校企联合共建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职院校所设专业要符合本区域产业发展,专业设置、调整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吻合,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实行校企合作设置专业。一是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社会急需专业。二是挖掘和培育新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对于那些经过市场调研和论证确实需要的、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最前沿、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专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创办。三是积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点。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

二、调整中职教育结构,配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中职教育师资结构

职教师资不同于普教师资,它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现有的职教教师多数是由普教师资队伍调整而来的,有些连基本技能都不具备。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是激励现有专业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出一批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出一部分名牌专家型教师。二是大力创造优惠条件,引进学有专长的本科生、研究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增添职教师资活力。三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前提,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实实在在的“双师型”教师为目的,采用外引内培、脱产学习、带薪进修等方式,加强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培养。

(二)加强中职专业结构调整,促使中职与产业结构配套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中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 [3] 。在专业结构问题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强专业建设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大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的力度,努力做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动态耦合。

三、准确定位人才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依据产业结构状况,搞好人才需求预测

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中等职业教育能否为经济建设服务,还体现在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即由学校所设置的专业来具体体现它的服务方向 [4] 。设置的专业,不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即便学校办得再好,质量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过剩,积压、改行。各校均努力发挥自身的强项专业,尽量不相互重叠,避免浪费师资和设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做到为本地区服务,妥善选择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关键问题。要使职业技术较好地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和它的需求。也就是要了解清楚本地区经济发展都有那些产业部门,哪些是优势主体产业,哪些是劣势次要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搞好人才需求的预测。

(二)依据岗位能力结构,做好人才规格分析

中职人才的能力结构是构建具有中等职业特色课程体系的基础,是确定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根据对中等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定位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等职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应该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来构成。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革的始发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丰富“接口”能力。中职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当前中小型企业较多,在职培养的能力不强,要求毕业生上岗后能较快地胜任工作,自我发展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挺斌.浅谈中专学校应建立“以人为本”管理的新机制[J].福建轻纺,2005,(7):18-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