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疗卫生精神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64
医疗卫生系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特殊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因此作为一名事关群众生命安全的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在亘古至今都显得尤为重要,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体现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整体素质。随着全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中,国家和社会要求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师对患者、医院和社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科室由于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医师对自己的使命产生迷茫,不能顺利解决医者、患者、社会三者的利益。当今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革命在不断推进,社会各界特别是患者对医院、医师的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医患关系恶化且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在目前形势下重新审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医患和谐关系非常紧迫和必要。
一、医学人文素养与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医学人文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以医学价值为核心,以哲学思维推理追寻、探究为方法,以人和人的世界(医学人和医学人的世界)目的为归宿,以“我思”(医学思想、医学精神)寻找医学灵魂,从而获得医学界和医学人“我在”的综合性学科。医疗卫生行业职业精神指的是医务工作者在医学行为中的主导思想,是在实践医学临床服务中建立和凝炼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国家社会倡导并肯定的基本价值取向、执业理念、职业素养及职业风尚、行为准则的总和[1]。这是在长期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慢慢沉淀积累而成的,并非一朝一夕而就,这种精神要求广大医者时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呵护病人的健康,用自己的所能维护病人的最大利益和身心幸福,在医疗服务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精益求精,按照现代循证医学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防止差错事故,自觉地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这才能真正体现出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
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形成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历来受到古今中外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和修炼,从15世纪中叶就先后提出了“大医精诚”、“主修神养”、“救死扶伤”等职业精神的雏形,但由于当时的通讯技术和地理环境的原因没有形成世界统一、全民公认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标准。直到2002年,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倡议,并获得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共同《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这一宣言的诞生得到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支持和认可,从根本上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2]。《宣言》从医学本质、医学道德、医学人文、医者内涵、医学伦理、执业准则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业务能力救死扶伤、提高医者素质、维护患者利益、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其核心是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专业都要秉承“高尚诚实的道德品质、尊重生命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技术”,这是当今广大医务工作者乃至医疗卫生系统对自己的价值和职业行为的反思和规范[3]。因此,在《宣言》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本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的实际情况,把传统的医学文化和新时期的医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当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思考和概括,对“尚德敬业、精诚济世”在我国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三、尚德敬业、精诚济世的内涵探析
“尚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章》,“德,国家之基也”,本意为品德为先、敬业修身、唯真至善、诚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1204LX323)。
作者简介:王东栋(1981-),男,广西陆川县人,助理馆员。
通信作者:农乐根,男(壮族),主任技师。
信立人。古代的医疗卫生行业,百姓对医者的德行要求非常高,常曰:“医无德者,不堪为医”。所以,古人认为“崇尚道德”是成为“良医”的必要前提。“崇尚道德”,是指行医之人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心行仁道,手施仁术,正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所提倡的“医者,是乃仁术也。”培养高尚的道德、纯正的品行、实事的态度、悲悯的情怀,这是医者怜悯生命、仁爱社会、救死扶伤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施行人道主义的仁爱精神贯彻到临床医疗工作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的要求。
“敬业”本义为专心致力学业,爱好与业内同行探讨、切磋学问。《礼记·学记》中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之说,“敬”者,重也,时刻追求为之奋斗,甘愿为理想事业贡献毕生精血。“业”者是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称谓,是指医院技术人员之专业技术和医院建设发展的大业,涵括了医院、职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健康而奋斗的目标。“敬业”一词为今天大众广泛应用,其要求勤奋、好学、执着、奉献的品质以及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的思想尽含其中。明确了把从事生命健康作为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去追求奋斗,告诫我们要不谋私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贡献给人类的健康事业。
“精诚”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大医精诚》一文,唯有达到医术至精、医德至诚之境,方能成就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苍生“大医”。“精”,指专业熟练、医术精湛。在当代,医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积极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方法,精益求精,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才能用手中的医学知识解民病痛、保民健康。“精诚”是精于医学、诚于人品之义,反映了医务工作者对良好医风、高尚品格的不懈追求。“精诚”要求医者时刻救死扶伤,常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对待有疾求救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如至亲之苦,感同身受地一心赴救。同时还不可恃己所长,邀射名誉,经略财物,在诊疗服务、治学科研、为人处事上都要言行诚谨,戒弄虚作假。 历史就有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济世的说法,《后汉书·费长房传》典有“悬壶济世”一词。“济世”指普惠天下,救济苍生,守护健康,关爱生命,解救患者于病痛之中。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及“古之大医者悬壶济世”,告诫医务工作者要运用所学之医学知识和技术,以博爱之德、仁义之行,惠人济世,救死扶伤,为人类、为社会、为守护生命和健康做出贡献。 这也如我们国家提倡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疗卫生精神相同相累。
“尚德修业、精诚济世”是 “中国医道”和“西方医学”思想的结合体,从本质上凸显了医者本色,具有鲜明特色个性。前者传达医德修养,核心为“德”;后者诉求当今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医技、精神、价值,核心为“济”。知行一体,融汇贯通,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激励告诫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树立崇高理想,培育高尚品格,追求渊博学识,谨记职业操守、爱岗敬业、仁爱生命,达到精湛医术与优良医德完美结合,用“精诚之心”全心全意践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最高使命,它包含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着时代文明的崭新内涵,是现代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最好诠释,是全国医务工作者在医风和人格上所遵循的原则、规范与准则,折射出“中国医者”的人生感悟和共同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们医疗卫生行业所追求的文化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明捷,张前德.医学人文与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9(4):304307.
为解决美国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和药物滥用问题,一些富有远见的医疗服务提供者采取了多种手段,对行为学和医学健康服务进行整合只是手段之一。尽管各种策略不尽相同,但是却全都牵涉到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以便能够在抑制患者治疗整体费用的同时增加行为医疗服务的访问。
纽约市孟特菲尔医疗中心精神科副主席布鲁斯·施瓦兹博士表示,国家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转化为增加心理健康和药物滥用治疗提供了机遇,在健康之家和可信赖医疗组织中,提供高质量、经过验证和有效的医疗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在涉及医疗系统的进化问题时这将尤为重要。
当前精神卫生诊疗的形势
行为健康失常,包括心理疾病、药物滥用和类似问题赌博等成瘾行为,在美国的医疗服务系统中一般作为一种事后情况进行处理,它们构成了最大的国民卫生保健负担之一。
美国医院协会今年1月份的趋势观察数据显示,近半数美国人将会罹患一种心理疾病,而大约27%的人在其一生中将会受到一种药物滥用问题的折磨。在任何一年,都会有25%的美国人口经历一种心理疾病或一种药物滥用问题。
行为健康问题经常会与身体疾病一起发生。约翰逊基金会近期所做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年有17%美国成年人会同时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疾病的困扰,这些共存的问题往往会相互加剧恶化,增加治疗的难度和费用。
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疾病共存患者,其治疗费用往往会更高,其中绝大部分花费都用于身体疾病的治疗。这主要是因为同没有行为健康问题的患者相比,那些患有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往往更差,他们更可能会在出院之后不久再次住院。
根据约翰逊基金会的报告,共患抑郁症的慢性疾病患者比无抑郁症的相同慢性疾病患者的每个月要多花费560美元。尽管行为医学服务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目前却存在一系列的发展障碍。
首先,行为医学服务的治疗容量严重不足,而且呈现出日趋恶化之势。根据美国国家心理疾病联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的报告,一半以上的美国农村没有执业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或社会工作者,仅仅27%的社区医院有一个精神病住院单元。
与此同时,很多州对其精神卫生的预算进行了大幅削减,而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加剧。很多州正在关闭由政府拨款的精神病医院,并不断降低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和住院治疗的支付比例。
借助远程医疗提升容量
南卡罗莱纳州的行为医学服务提供者严重短缺,在该州,平均每一万名住院患者才拥有大约10到12名精神病医师。目前,一个全州范围内的远程医疗计划正在着手解决这一短缺。患者和精神科医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计划进行连线,这将有助于急诊处理和治疗策略制定。
在南卡罗莱纳州精神卫生厅、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和南卡罗来纳州医院协会以及医疗救助计划的共同努力之下,远程医疗项目于2009年启动,现在有25家医院参与其中。迄今为止,使用医院急诊科设置的24小时可用的视频会议系统已经进行了超过9700次的远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南卡罗来纳州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与行为科学系主任和南卡罗来纳州精神卫生厅研究方案主管米拉·纳史穆罕博士表示,这一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远程医疗计划解决了一个为大多数医院管理者所熟悉的问题:精神患者寄宿于急诊室而医院工作人员则在疯狂地寻找床位。美国医院协会的观察数据,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美范围内初步诊断涉及心理疾病或药物滥用的急诊数量大约增长了19%,高达五百多万次。通过远程医疗,患者可以迅速地与精神科医生连线就诊,一般持续30到45分钟。会话结束后,精神科医生可以向急诊医生电子传送有关诊断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份有签名的咨询建议,以允许患者出院、住院或者转入其他机构。“采用这种方式,急诊科拥挤的床位将不会再被占用,可以留给心力衰竭等类似患者使用”,纳史穆罕博士说。
有关急诊科医疗服务的对比研究表明,远程精神病诊疗可以减少入院,缩短入院患者住院天数,并提高出院后续治疗的依从性。据纳史穆罕博士介绍,在南卡罗莱纳州,通过远程精神病诊疗分类的患者入院率为10%,而接受标准急诊治疗的患者住院率为18%。与此同时,接受远程精神病诊疗的患者住院平均天数为4天, 而没有进行远程精神病诊疗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5天。如果考虑到费用节约,两组之间的差别则更为显著,每位接受过远程医疗的患者大约可以节约2500美元的费用。此外,项目似乎还增加了出院后照护的数量,这可能会有助于减少未来的急诊就诊量。在急诊中进行远程诊疗的患者在出院后三十天内接受门诊随访的比例为51%,而对照组则只有28%。
在一个正常社会,医务工作必然是高尚的事业,医生护士必然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和人群。医务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和生命形态。而近20多年来医患之间利益取向发生了严重错位,医患信任危机日益严重,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受到挑战,不断升级的医患矛盾令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医务工作者心寒无奈,许多人出现精神迷茫和职业信仰相对淡漠,被误解和歪曲的天使需要用职业理想、职业信念托起生命之重,其落脚点是敬畏生命。
我们在卫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将“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进行渗透和强化,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行为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并教育引导,旨在使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心怀一颗仁善之心,对生命心怀敬畏,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高品位文化修养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骨干人才。
二、生命伦理的诉求是构建医患和谐的基础
通常来说,生命是理解人类所以活动的根本源头,我们只有有效地把握了生命,才能真正地理解人类所创造文化的不同形式。在我国长期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各门各派的哲学家都曾经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对生命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论述。例如,叔本华就一直认为:“世界,指的并不是理论上可以认识到的范围,而是指在整个生命的进程中,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也就是说,在更多的意义上,认识活动并非是“逻辑统一”而是生命体验。而文化哲学则认为,无论是哪一种的文化形式,都属于生命的符号形式,我们如果想要对这些生命本质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就必须要不断的依靠陶冶、唤醒和体验来实现。例如,狄尔泰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生命存在的过程有体验、表达和理解这三种,同时我们也将其中的“体验”来作为教育的本体论起点。同时,对人的生命进行关注,并进一步走进受教育者的生命世界,来使得影响能够更加顺利的向着生命个体的无限未来绽放异彩,从而全面实现生命意义上的不断超越,并以此来充分地启发和引导生命的人格意志、情感、创造冲动与整个生命个体的和谐、完整的发展,使之成为卫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起点和主要追求。
三、“敬畏生命”伦理理论解读
基本内容:“敬畏生命”这一伦理学理论是由著名的哲学家、法国医学家以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托·史韦兹(Albert schweitzer)提出的,是一种与传统伦理学不同的伦理学。其所主张的主要观点是:善,是一种能够被用于保存生命,并促进生命,来促使可发展的生命来实现其自身最高价值的存在。而与之相对的恶,则更多的是一种能够伤害生命甚至毁灭生命,使得生命的发展受到压制的存在。因此,世界上的人类,就必须要像敬畏自己的生命那样,去敬畏世界上存在的所有的生命意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中的大事。
在“敬畏生命”这一伦理学理论中,其所追崇的基本要求,通常指的是给予任何生物所有的善意,并在此基础上来克服盲目的利已主义世界观,同时也要关怀自己周围的所有生物的命运,给予他人真诚的帮助,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共同努力,进而帮助人类实现自我拯救。敬畏生命是医护人员的使命,是一个一旦穿上白大褂就要严肃、严厉甚至严苛履行职责的人的使命!敬畏生命的工作在医院层面应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个系统的医护工程,是一个温馨的治疗环境,是一个个感人的生命故事。这才能赢得病人和家属的赞扬,赢得医护工作的最佳状态,赢得生命历程的一个个奇迹!而医务工作者自身的乐趣和境界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升华。
四、用“敬畏生命”伦理理论诠释职业尊严与欢乐
对于人成年以后的生命活动来说,职业生活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生活的质量情况,往往能够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生命质量。因此,如果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就必须要为自己选择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职业,并在此基础上,来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去促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使自己能够在这个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来充分地享受其所产生的生命力与欢乐。医务工作是智力与体力要求很高的创造性的劳动,而结果的评判尊严的获得却不是完全与付出成正比,敬畏生命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医务工作者寻找到了医疗职业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起对于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更多的还是其对于从业者——医生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同时也在这个价值的找寻与发现过程中看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统一基点,且该基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医务工作者从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来获得外在与内在统一的尊严以及欢乐的源泉,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康复”。尤其目前医患纠纷愈演愈烈职业的内在尊严是支撑我们做好工作化解矛盾的动力。作为医务工作者扪心自问你的职业劳动质量,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内在尊严与欢乐?我们所说到的这些问题,必将会引导者职业主体的个人去进行自我职业行为与职业意识的全面反思,让自己进一步转化成能够自觉创造职业内在尊严和职业生命的主体。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生命的创造。
五、“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渗透和强化在卫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即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要实现人的自我和谐。我们研究重点是将“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渗透和强化在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先实现医务工作者的自我和谐消除目前的医患关系现状带给从业者的抱怨,通过职业行为的改变促进医患和谐。在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时时强调尊重生命的价值,用生命伦理教育和指导医疗工作每一环节,在具体工作情境中推行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感受和谐的欢愉。
道德教育,是一种能够正确引导人类不断走向完善的教育,其在根本上所涉及的往往是人的灵魂与心灵问题。例如,古希腊的一名著名哲学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类应该追求永恒的真理,并寻求最高的善——智慧,来实现人类自身灵魂的改善。”再如,柏拉图也曾经提出过“教育将引导人心灵的转向”。就近代来说,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曾经提出了一个新型的概念,那就是“道德理性”。在这个概念中,其主要是对自律精神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进行了相关的明确,并进一步将浩瀚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法则来当作是两种应该被人们所敬畏与赞叹和的伟大事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人类对于善的追求和向往。所以说,道德教育能够引导人类向善发展,使其过上一种更加有意义的生活,这也就自然而言的促使道德教育成为了时代的呼唤。不过,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道德教育领域来说,由于其往往会受到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与思维模式的作用与影响,爱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单纯的道德规则与知识的灌输,这种知性论的道德教育不仅会使得其原有的目的发生偏离,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队人的头脑祈祷束缚与禁锢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存状态决定其道德学习行为和动机出现的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从每一个体的实际出发,细心、耐心地保护和支持其道德学习潜能的生长和强大。
六、“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在内化成职业成为的过程
1.“敬畏生命”道德内化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引导
对于这种意义上的世界来说,其更多的是由伦理与道德所建构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够帮助人类,来全面摆脱近代以来技术文明与物质文化所造成的精神危机而建构的。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的生命意识也被日益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立在生命哲学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就必须要更好的去引导受教育者,来使其能够在个体生命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生活体验。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不仅仅需要实现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来促进人类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使其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同时也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达到和谐与完满,积极引导生命个体在无限的未来中能够绽放异彩。也就是说,以生命为起点的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包含伦理与道德的基本内涵,其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意志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全面对话,使得自然生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来不断地向审美生命与智慧生命发展提升。这样一来,当我们在生命哲学基础上,来进行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时时,就能够真正的跳出以前狭隘的圈子,快速的走出误区。
进行“敬畏生命”伦理学教育不是简单的纯理论的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一两次培训就可讲授清楚的,必须把“敬畏生命”伦理学融入卫生思想工作教育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慢慢渗透和强化其伦理学观点。
2.医务工作者善与爱的生命表达在理解中得以丰满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其所需要的生命表达,往往是在医疗服务实践中,来进行真实自我的独特展示,进而帮助其能够更好地在生命叙事中,来寻找出生命存在的意义。前者所主张的更多的是自我性情的展现,主张生命个性不应该被教条式的道德规则所束缚,来进行一个生命存在的真实展现,让人们能够在生活的舞台中去做自己了,而不是刻意地去模仿他人,使其拥有自己的思想,并合理的按照自我的选择来行事,同时也要对每一件事情都能进行自我评价与判断;后者则更多地是,在一整个生命的历程中,来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审思与反省,并对原有的体验进行相关的总结,来使之形成自己的生命故事,并且在进行自己生命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来与自我和他人形成一种时空上的意义关系。
总而言之,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因此,生命也必须要充分地依照其原有的内容与体验来进行表达。这就要求敬畏生命伦理教育,必须要积极引导医务工作者来做到更加适切与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与工作,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地促使道德教育内在于生命,并进一步引导生命更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
【关键词】: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升麻葛根汤加味、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103-02
Treatment of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by ShengMaGeGen Tang:A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26 Cases
Dong De-cui,RenMin hospital in HaiYang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hengMaGeGen Tang for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Methods:26 cases of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were treated by ShengMaGeGen Tang, 6 days constituted a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was continued for 3 courses. Results:26 cases were all cur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ing 100%. Conclusion:ShengMaGeGen Tang possesses a grea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or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and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is short. It'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zona sequela neurodynia.
Key words:The zona; The sequela neurodynia; ShengMaGeGen Tang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在带状疱疹消退后,患部长时间遗留的疼痛,多见于老年患者和免疫力低下的病人。该病多侵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分布区、颈丛神经等。疼痛大多呈灼痛、刺痛、胀痛等。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更久。近年来,笔者运用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患者经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疗后,疱疹消退,但患部遗留顽固性神经痛。
1.2 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均系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33~50岁8例,51~60岁12例,61~75岁6例。
2 治疗方法
2.1 以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处方:升麻10g,葛根20g,白芍30g,甘草10g,紫草30g。气虚重的酌加黄芪30g,阴虚重者酌加生地30g,血虚重者加当归10g、鸡血藤30g,口苦者加龙胆草10g、柴胡10g,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服。6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3疗程。
3 治疗结果:26例均痊愈(患部瘙痒及后遗神经痛完全消失),其中1疗程内痊愈者3例(11.5%),2疗程内痊愈者16例
(61.5%),3疗程痊愈者7例(26.9%)。
4 病案举例
刘某,女,60岁,2003年7月15日初诊,3个月前右侧胁肋部皮肤出现许多疱疹,小水疱沿皮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局部灼热刺痛,经当地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经西药治疗后,7天疱疹消退,但患部仍灼热刺痛,其间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诊见:患者痛苦面容,右胁肋有排列成带状的色素脱失斑,拒触摸,舌红,口干,脉弦数。证属:余毒未尽,气阴不足,气血瘀滞。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解肌,通络止痛。处方:升麻10g,葛根20g,白芍30g,甘草10g,紫草30g,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服用。药进6剂后,疼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6剂后,随访诸症尽消。
5 讨论
当事人有权选择任何一种途径解决事故争议。医疗事故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意,决定选择行政处理程序,由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调解手段解决争议;也可以直接选择司法程序,提起民事诉讼,由人民法院解决争议。
但是,当事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途径解决医疗事故争议。医疗事故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不能同时选择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解决争议问题。只能选择一个途径解决双方争议的问题。如果当事人选择了行政程序,行政程序并不否定当事人仍有继续选择司法程序的可能。
已经进入民事诉讼程序的,则不能进行行政处理。通过司法程序,是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最终途径,是民事救济的最终手段。对于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当事人都必须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