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诊断

儿科护理诊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诊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护理诊断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危重症患者指的是病情复杂、严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此类患者是治疗、护理关注的重点,如果没有及时、准确掌控患者的病情变化,会影响疾病的预后[1]。对于儿科病区而言,由于婴幼儿难以准确表达自身病情,且危重症患儿往往病情发展迅猛,护理工作难度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且能够认真观察、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为了解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的知晓情况,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7月~2015年7月对长兴县人民医院儿科危重症患者,按照护理部制定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护理质量检查,被检查护士共30名,年龄20~45岁,平均(27.2±6.9)岁,工作年限1~14年,平均(4.1±1.2)年,包括护士10人,护师14人,主管护师6人,学历包括中专1人,大专14人,本科与本科以上15人。

1.2方法

1.2.1制定调查表格参照文献[2]中关于危重患者检查标准,结合护理部提出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调查表格的制定,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治疗方案与用药、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每项调查指标根据调查结果计分,不掌握记0分,部分掌握记1分,完全掌握记2分。1.2.2调查方法由护理部主管护理质量控制的主管护师1名、儿科护士长1名和护理管理人员2名组成质量控制调查小组,每月对病区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了解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儿的病情知晓情况与对应的处理措施,由调查小组对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综合打分。

2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30名护士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一般。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知晓情况

从本文统计数据来看,30名护理人员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知晓情况一般,虽然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较差。这说明儿科护士更注重患儿一般病情的掌握,能够很好的遵医嘱进行治疗,但未能深度察觉患儿的治疗需求,对于心理、并发症、康复计划等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差。

3.2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儿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完全掌握仅达到76.67%,这说明仍有近1/4的护士不够重视患儿的阳性体征检查。由于危重症患儿的病情复杂、发展迅速,因此儿科护士要在掌握患儿诊断、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及时把握阳性体征改变,了解相关检查指标,才能及时、准确评估病情变化,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做好抢救准备提供依据。有文献[3]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5%以上的护士更注重患者的常规治疗和皮肤护理,忽略了患者其他的治疗需求,未能体现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当做好相关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学会观察患儿的阳性体征,确保能够及时做出病情评估,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3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掌握情况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临床更注重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护理人员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正确服务思想,而非以疾病为中心[4]。儿科的专科护理要点是要以危重症患者特有的体征、症状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为依据而进行的。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护士难以对患儿的疾病特点进行概括和描述,而是对常规护理内容进行不断重复,这充分表明了护士在患儿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需求方面的空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完全掌握患儿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护士仅占63.33%,不掌握的护士占6.67%,说明危重症患儿的专科、心理护理诉求被忽略,超过40%的护士未能重视患儿这方面的护理需求。考虑专科护理不足的原因可能与护士未能熟练掌握患儿的阳性体征和预判并发症有关,而心理护理方面的不足,则可能与传统的护理思想影响有关。对于护理管理者而言,要加强护士的全面培训,提高护士的现代护理认知,要强调对患者身心需求的满足,鼓励护理人员加强在职学习,补充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身,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3.4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掌握情况

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必须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对症护理。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能够完全预知并发症情况的护士占到80.00%,考虑原因可能与护士难以主动了解患儿病情有关。由于患儿难以正确描述自身感受,因此当患儿症状不明显时,护理人员在护理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下难以判断出是否存在潜在并发症[5]。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一帮一的形式带动新护士,增进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积累。

3.5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仅有63.33%的护士能够完全掌握康复计划的相关知识,并制定出康复计划,仍有较多数的护理人员不知道如何制定危重症患儿的康复计划,甚至不知从何入手,这会严重的影响患儿的康复[6]。护理管理者要针对性的拟定培训方案,加强护理人员制定康复计划的意识,制定相关流程以供护理人员参考,满足危重症患儿的护理需求,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症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够全面,尤其对于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不佳,应当加强培训及管理。

参考文献

[1]封在李,张宗艳,尹梅香,等.病情知晓对强阿片类药物止痛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J].肿瘤药学,2014,4(1):59-61.

[2]洪峰,张炜敏,贺晓新,等.北京医护人员结核感染控制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2):69-72.

[3]沙珊瑚,陈永浩,张志杰,等.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23-24.

[4]王婧,冯泽东,孙彭赛男,等.甘肃省武威市中小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6):98-100.

篇2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 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 PBL 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篇3

doi:10.14033/ki.cfmr.2017.1.0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073-03

儿科患者年龄小,相比于其他科室的护理,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进展困难,护患纠纷较为突出,因此,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加强护患沟通,解决那些由于语言使用不当、护患信息不足、技术不够专业、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解释不到位等原因而带来的护患误解或引起的患者及家属的不满,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对提升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有着重要的意义[1-3]。为了进一步完善儿科的护理工作,本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2-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就诊的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工作中常规沟通和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下的护理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就诊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14岁,平均(6.4±1.7)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14岁,平均(6.7±1.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沟通方式,在日常巡视中询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和感受;观察组患者行有效的护患沟通方式,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具体包括:(1)预防性沟通,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在对患者病情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病情的基本情况、发展及诊断结果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告知其医院采取的检查项目及后期治疗方法,使患者和家属能够对疾病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对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告知,避免出现误解;仔细聆听患者和家属的想法和心声,耐心解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在治疗中,对每日的医疗费用清单逐一讲解,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费用了解并认同,在费用较高的检查及用药时及时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避免误解的发生;(2)集体沟通,对于流行性疾病及时令季节性疾病的治疗,可采取座谈方式对患者家属解释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认真听取家属的意见,提升患者和家属对科室工作的满意度;(3)书面沟通,对于儿科经常出现的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措施及预防手段等进行整理,编制健康教育宣传单,分发给患者及其家属,加深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提升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保证治疗效果;(4)统一沟通,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促使患者及家属适应角色转换,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日常沟通,了解其病情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患纠纷的发生情况及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对护患纠纷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探究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患者对护理满意评分通过调查问卷来评测,评分分值80分以上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儿科护患矛盾纠纷发生8例,发生率26.67%,观察组儿科护患矛盾纠纷仅发生1例,发生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1,P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技术服务和基础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一切合理需要的综合,是在护理过程中形成的客观表现,直接反映了护理工作的职业特色和工作内涵[6]。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观念不断转变,现代护理工作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儿科护理工作中患者年龄较小,沟通困难,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比其他科室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儿科护理工作重视患儿及家属的认可度,对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7]。儿科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与家属沟通中,恰当运用友好的语言、热情的服务态度及丰富的专业知识,采用多种沟通方式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对于构建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健康的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8]。

对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采取预防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及统一沟通多种方式结合,在患者入院后,对医院及病房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患者能够适应医院环境,更好地配合治疗[9]。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沟通,能够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对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告知,同时,对治疗和护理的相关费用进行沟通,避免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出现误解,影响护患关系;对于流行性疾病及时令季节性疾病主要通过集体沟通的方式,采取座谈方式对患者家属解释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同时减轻护理工作人T的工作强度,提升护理工作质量[10];编制健康教育宣传单,分发给患者及其家属,加深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从而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11]。

在沟通过程中对患儿及家长要给予尊重和理解,对患儿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耐心,尽可能的满足患儿的需求,在与患儿交谈时要尊重其兴趣爱好,多鼓励和表扬,对患儿恐惧、焦虑和哭闹等不良情绪要耐心对待,并以友好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同时,对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与患儿家长详细讲解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消除家长的不良情绪,增强信任度,有助于积极配合治疗[12-13]。在本次研究中显示,观察组儿科护患沟通较好,仅发生了1例护患纠纷,护患矛盾纠纷发生率为3.33%,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为患者家属对治疗过程不了解导致误解,在护理人员的耐心解释后化解,患者及其家属跟医护人员关系融洽,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儿科护患沟通不佳,共发生护患纠纷11例,护患矛盾纠纷发生率为36.67%,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双方均有责任,由于护理人员态度不佳、责任心不足及家属对治疗了解不足、对治疗不良反应不能接受等导致护患纠纷,在医院与家属多次沟通后予以解决,患者及其家属跟医护人员关系不融洽,矛盾较多,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66.67%。结果证实通过多种沟通方式结合沟通技巧进行儿科护理沟通,护理效果较好,护患纠纷发生率较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运用恰当的护理沟通技巧,通过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统一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雅荣,刘雪利.探讨儿科护理过程中改善护患关系的方式和技巧[J].心理医生,2015,21(17):144-145.

[2]戚玲玲.护患沟通技巧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87.

[3]郭美英.沟通技巧的运用对儿科护患关系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36(9):714.

[4]何惠英.浅谈护患关系和护患情感交流[J].中国医学创新,2010,7(6):93.

[5]王梦华.护患如何巧妙沟通技巧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4):139-140.

[6]张慧敏.护患沟通技巧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5.

[7]徐美.护患沟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0):78-79.

[8]年红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8):165.

[9]向凤玲,郝洁.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9-70.

[10]崔妮,闫秀梅,赵晓虹.浅儿科护理纠纷常见原因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281-282.

[11]冯琬淇,陈全景.儿科常见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117-118.

篇4

实践第一科就被分到儿科,那一个叫惨啊!好在那三个星期的见习没白费,为我在儿科实践打了点基础! 半个月以来跟着老师学会了做雾化、做理疗、打针、配药、画体温单… … …老师提的问题都回答得上来。带教老师是个兢兢业业的师长,做任何事情对我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我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做事随叫随到、有问必答赢得了护士长、带教老

儿科,故名思义,是专收儿童病人的。儿童与成人的差别可谓是天壤之别。用药的方法、剂量、浓度,治疗的方案与手段都与成人有着天大的差异。所以,我都会很小心谨慎做好每一个操作。

能否让我顺利地完成每个操作,关键还是与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沟通是否有效。。。

在儿科,认识了温柔可爱的戴子老师,幽默可爱的覃老师,可爱又搞笑的雯姐。她们都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有福同享、有难你顶的国家栋梁之材。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019-03

哮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组织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会组与1988~1990、1999、2000年对我国城市0~14岁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累计哮喘患病率为0.25%~4.63%,平均为1.97%[1]。在哮喘治疗方案中,吸入疗法是目前全球治疗哮喘的首选疗法,又是哮喘防治创议(GINA)一再强调的方法[2]。近年来,我们对哮喘患儿的调查研究证实,在患儿进行吸入疗法的同时给予基础护理、饮食、教育管理等一系列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 年9 月至2006 年6 月在本院儿科病房和儿科门诊就诊的哮喘患儿58例,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5~14岁,平均10.2 岁,均符合1992 年10 月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南京会议制订的哮喘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类标准[3],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5~14岁:②无智力和认知障碍:③不合并气体慢性疾病。

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29例,男13 例,女16 例,年龄5~14 岁,平均10 岁:对照组29例,男12 例,女17 例,年龄6~14 岁,平均10.8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等方面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诊断[4]

①年龄≥3 岁,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②发作时双肺闻及以呼吸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④排除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对各年龄组疑似哮喘同时肺部有哮鸣声者,可作以下任何一项支气管舒张试验;①用β2受激动剂(β2激动剂)的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②0.1%肾上腺0.01ml/kg皮下注射,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3ml。在作以上任何一项试验后15分钟,如果喘息有明显缓解及肺部哮喘音明显减少,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可作哮喘诊断。

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有医生根据患儿的哮喘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药物进行吸入治疗;两组每人均接受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示范的指导,均正确掌握了吸入疗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2.1 对照组采用上述常规的吸入疗法,除此之外,在心理、饮食、运动、相关疾病的教育管理等方面未做护理干预。

2.2.2 治疗组常规吸入疗法外,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其干预方法为:①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吸入治疗过程。患儿因喘憋而感到恐惧,特别是首次发作的,应耐心的解释,使患儿了解哮喘是可以控制的疾病,发作时胸闷不适是短暂的,不良情绪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通过护理干预缓解患儿的紧张心理。还可以让哮喘缓解的患儿现身说法,利用暗示法,让患儿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可将患儿暴露于不同程度的哮喘发作患儿面前,观察其发作和治疗的全过程,同时解释如何配合治疗,还可以让家长陪护,满足患儿的安全、爱与归属的需要。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的影响[5]。②教育与管理。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通过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哮喘基本防治知识的教育,调动其对哮喘防治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依从性,避免各种触发因素,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哮喘防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为患儿及其家长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使患儿及家长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相信通过长期、适当、充分的治疗,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达到治疗目的;了解哮喘的触发因素,结合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找出各自的触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简单了解哮喘的本质和发病机理;熟悉哮喘发作先兆表现及相应处理方法;学会在家中自行监测病情变化,并进行评价,有条件的记录哮喘日记;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了解常用平喘药物的作用、正确用量、用法、副作用;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MID或储雾罐用法);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与医生共同制订出防止复发、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案。③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环境、舒适,并有适当的温度及湿度,注意保持空气新鲜,改善呼吸困难,劝其保持安静少说话。更换汗湿衣服,防止再度受凉感染,劝其多饮水,鼓励咳嗽、排痰,同时作好腹式呼吸。④饮食指导:有些患者对牛奶、鸡蛋、鱼、虾、蟹、禽类等物过敏,可诱发哮喘发作故发作期间应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饮食宜清淡并注意避免进食过甜、过咸、冷饮或海产品,缓解期间到医院专科进一步检查确定致敏食物的种类,大多数哮喘病人,尤其是成年哮喘患者,不必过分强调忌食,以免造成营养失衡,只有确诊哮喘的发作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时才考虑禁食。

2.3 疗效诊断标准[6]

经随访0.5~1 年后,以临床表现、发作次数和用药剂量为主要指标,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标准[7]。分为:①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要用药即可缓解。②显效:哮喘发作次数减少2/3,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仍需用气管舒张剂和(或)皮质激素,但只需要既往用药量的1/3。③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发作次数减少1/3 以上,仍需用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舒张剂,用药剂量不能少于原来的1/2。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

3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见表1。

4 讨论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性炎症(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 AAI ), 以气道高反应性(broncho-hyperreactivity,BIR)为特征。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的最好方法,吸入的药物可以较高的浓度到达病变部位,因此起效迅速,且因所有药物剂量小,即使有少量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也可在肝脏迅速灭活,全身不良反应较轻。吸入方法因年龄、生活环境、心理等因素而异,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训练指导,以确保药效。

国内学者提出:加强哮喘患儿的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 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哮喘教育,可显著地提高哮喘患儿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病和预防,达到减少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健康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个别指导、床边教育、阅读手册、板报等,成功地将哮喘的防治教育寓于体育、娱乐活动中,加强了哮喘患及家庭的防治信心。我们通过上述一系列简易而任职的管理教育活动,将哮喘防治知识教给家属 和患者,调动了他们的抗病积极性,达到减少哮喘发作或临床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2] NHLBL/WHO Workshop Report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prevention-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Maryland:NIHN,1995,25.

[3]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1993,31(4):222~224.

[4]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国儿科杂志.1998,36(12):22~24.

篇6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医学院,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目前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由教师来选择与教学相符合的案例,将学生引导到教学情境中,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和教师提问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如今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活动基本上是结构式的课堂教学。具体讲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显现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学生普遍反映儿科护理学涉及疾病多来势凶猛、变化多端。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案容易混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既能让学生主动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学生能从案例分析中切实明确儿科护理学中每种疾病的重点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使学生变成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病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非常必要。

二、儿科护理学中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1.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突破常规,应注意选择那些典型的、时效性强的案例,把抽象的、呆板的内容用形象的、生动的案例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所选的案例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所选的案例要贴切、恰当,能够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能反应教学内容。(2)案例要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案例要难易适度,容易被学生理解。(3)问题的创设要基于内容的重点难点之上。笔者讲授肺炎引起的心脏病设计了如下病例:患儿,男,11个月,发热、咳嗽3天,气促、尿少1天入院。近3天来患儿发热,体温达39℃,呼吸增快,达55次/分,脉搏168次/分,鼻翼煽动,唇周发绀,肺部听诊双肺底闻及细湿啰音,心音低钝,腹部软,肠鸣音弱,肝大肋下4 cm,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右下肺小片状阴影,诊断小儿肺炎合并心衰。通过分析病例,引导学生评估患者的健康史,讨论分析肺炎合并心衰病人的病因有哪些;通过分析该患者的现病史,进一步分析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通过分析患者的病情,来评估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列出护理诊断,并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课堂的主要内容设置到案例情境中去,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达到了增强教学目的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实施

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分组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

(1)展示案例

利用多媒体先播放短暂的有关肺炎合并心衰患儿临床表现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展示本次案例的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在教授过程中,可以适时提问,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学生参与到本次课堂活动中来。

(2)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8~9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案例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对肺炎合并心衰的患儿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到提出护理诊断,提出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分析讨论。教师所提供的情境十分接近真实情况,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欣然接受案例教学,按照计划进入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对所提供的案例进行讨论。这样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总结阶段

每组选派1名学生发言汇报该组观点,然后由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4)教师点评

教师对案例分析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补充。

三、案例教学法对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影响

1.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

案例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与“用”的结合,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枯燥。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为以后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影响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悉案例,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对内容理解产生歧义时,教师要进行纠正,促进活动顺利开展。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在各个方面做出表率,做到教师育人的目的,从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表明:将课堂内容设置到案例的情境中去,从临床角度提出护理问题,一方面能够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简单易懂形式教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案例教学法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儿科护理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肺炎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非常常见,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病程长,病情重,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的特点,对家庭和社会具有一定的负担。在儿科肺炎治疗的过程中,优质护理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28例儿科患儿进行优质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确诊并收治的56例确诊为小儿肺炎的患儿,其中女26例,男30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4.9±2.58)岁;56例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到两组。观察组患者女11例,男17例;对照组患者女15例,男13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诊断标准 研究对象主要是通过《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来确诊患儿。患儿具有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以及肺部湿音等临床症状,患儿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1];排除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患有严重其他疾病的患儿;患儿及监护人必须知情同意。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所用药物相同,并经同一个医生治疗。两组都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3.1建立舒适的病房环境 给予观察组患儿舒适的病房环境,病房内的温度、湿度都在患儿的最佳接受范围,研究表明病房温度在20℃~24℃、湿度在50%~60%患儿的状态达到最佳[2]。本文充分考虑到患儿的行为及心理,患儿对病房的单调和沉闷会感到排斥和害怕,本文在病房的墙上装饰一些儿童喜爱的贴图,且为患儿设置一个活动室,尽量使患儿的病房充满童趣。患儿的床上用品、窗帘及一些患儿的护理工具均采用暖色调,为患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1.3.2密切监测患儿病情 对患儿血压、心率、呼吸等其他的生理指标,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一旦发现患儿出现危机时刻,如患儿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跳加速等,应快速进行处理并及时应通知医生。

1.3.3心理护理 患儿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影响着患儿对治疗的配合度和疾病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为患儿提供一些充满童趣的书籍,或放一些音乐帮助患儿放松心情等;护理人员应该态度和蔼,拥有足够的耐心来满足患儿的需要,及时发现患儿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和交流,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消除患儿及家长的负面情绪,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1.3.4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 对患儿的饮食给予指导,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的食物,禁止使用高热量、高脂肪、辛辣、调味过重的食物,嘱患儿合理运动,多喝水。开展儿科肺炎的健康宣教,告诉家长该病的发病特点和护理的要素,并告知家长避免带领患儿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做好保暖措施,定期做检查和接种疫苗。

1.4评断标准 临床疗效评价主要参考《临床呼吸病学》,主要分为三个等级:痊愈、有效、无效,分别指症状完全好转,症状有所改善和无效。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打分制,90分以上为很满意,60~90分为部分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完全收回,且有效率100%。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规定P

2 结果

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和满意度,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82.14%,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科肺炎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对临床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有着很大的提高。给患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定期监测患儿的病情发展,及时做出正确的护理,关注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变化,及时的给予疏导,消除不良的情绪,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康复率。本文研究中,经过优质护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82.14%,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儿科肺炎护理优质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的有效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的质量,护患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篇8

【关键词】新生儿 肺炎 护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新生儿是刚离开母体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部血液丰富,其次,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

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类:前者包括产时吸入羊水、胎粪、血液,产时阴道黏液、乳汁,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后者包括在宫内或产时,母体有传染性疾病时由血行或淋巴系统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所致。

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咳嗽、不发热、阵发性青紫或苍白、呼吸困难、拒乳易呛咳,死亡率高,所以,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临床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新生儿肺炎的康复。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收治的126例新生儿肺炎,其中重症肺炎56例,合并有心衰者32例,有惊厥者21例。全部病例均经病史、体征及X线证实。

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肺部体征与X线改变往往不完全相符。利用胸部X线拍片对诊断新生儿肺炎有其重要性,尤其是高质量X线照片,可为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提高重要依据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在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中:(1)以拍胸片为主要检查手段;(2)拍新生儿胸片时,要做到操作快;(3)按照、曝光条件和曝光时机要掌握准确;(4)掌握新生儿胸部拍片的特点,这些都有助于新生儿早期肺炎的诊断。

2 结果 126例患者均获临床痊愈。

二 护理方法

1 加强疾病护理的宣教:注意患儿的保暖、休息应随外界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随时更换潮湿的衣服,以免发生反复感染。必要时应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等。

2 呼吸道护理:反复吸净口咽、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入,引流,定期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每2~4小时翻身、拍背、更换,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60°,以使肺部扩张,减轻呼吸困难,利于分泌物排出。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或止咳化痰药。雾化吸入后轻扣背部,协助排痰。

3 供氧护理:供氧有低氧血症时可根据病情和血氧监测情况采用鼻导管、面罩、头罩等方法供氧;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可给予正压通气治疗。如果出现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喘憋、呼吸困难加重等表现,立即给氧。缺氧明显者宜用面罩给氧,新生儿或鼻腔分泌物较多的患儿,可用面罩、头罩、鼻塞或氧帐给氧。如果患儿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口吐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表现,应立即吸入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每次吸入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4 抗生素治疗护理:金葡菌肺炎可用耐酶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或丁胺卡那霉素;革兰阴性菌或绿脓杆菌对一般抗生素耐药者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选用氨苄青霉素与青霉素治疗,3天后用大剂量青霉素,疗程10~14天;李斯特菌肺炎可用氨苄青霉素;单纯疱疹肺炎可用阿糖胞苷或无环鸟苷;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用病毒唑雾化吸入3~7天;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静脉滴注;衣原体肺炎可用红霉素,剂量为50 mg/(kg?d),共2~3周。即根据不同患儿使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

5 中医介入的护理:根据小儿肺炎起病急且易传变的临床特点,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客观上存在缓不济急的矛盾, 因此发挥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炎的特色优势,需重视应用现代诊疗护理技术,加强对重症肺炎患儿的监测和护理;重视中医药扶正疗法在新生儿肺炎阶段的早期介入治疗和护理。针对婴幼儿服用中药汤剂依从性相对较差的矛盾,普及既保持中医护理特色又具简、便、廉、验的中医外治法及煮散剂的应用,加强中药给药途径及剂型改革;针对中医特色疗法在小儿肺炎防治中的作用,开展对常用特色疗法的临床验证及技术规范研究。

6 密切观察心力衰竭的表现:新生患儿如果出现面色灰白、烦躁不安、气喘嘘嘘等症状,短期内心率加速(幼儿>160次/min,婴儿>180次/min)、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等心力衰竭等表现,要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减慢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镇静药物,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减轻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7 按时服药、打针: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打针痛、吃药苦等问题而忽视给孩子及时治疗,甚至有些家长虽然接受了治疗,但孩子一旦病情有点好转就停止用药,这样的迁就孩子。可结果往往是过几天病情又加重,有用药,以至于病程迁延不愈,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8 恢复期的护理 :新生婴幼儿要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睡眠,要避免使他们过度劳累比如长期的啼哭等。同时要加强营养供给,要保证高蛋白、高纤维素食高营养食物的供给。

对于新生儿肺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治疗,以遏制病情的进展。多数新生儿肺炎经过积极有效的救治是完全能够治愈的,并不留下任何后遗症,而且也不会复发。但严重的肺炎又合并了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或损害,就会有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因此,要正确认识新生儿的肺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早给家长和患儿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刘世超.新生儿肺炎200例X线诊断体会.实用儿科杂志,2008.

[2] 卢升梅.儿科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王慕狄.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 古锐,余加林.用PowerBuilder建立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及抗菌药物变化动态监测系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

[6] 许植之.新生儿肺炎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2007.

[7] 陈伟君,姚庆华.早产儿肺炎的X线诊断与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

篇9

1.1调研儿科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通过教师对临床医院的儿科护理专家、毕业护生进行访谈和临床一线见习,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日常工作流程、儿科护士的岗位职责,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等。根据儿科护理岗位调研结果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要求,与临床一线兼职教师一起整理归纳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如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小儿喂养技术、各年龄儿童的保健护理、预防接种等;新生儿科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正常新生儿护理、早产儿护理、各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新生儿专科护理技术等;住院儿童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小儿营养性疾病护理、各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小儿传染性疾病护理、儿童专科护理技术等),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需要掌握的工作流程、各种护理文书书写和和相应的职业素质等。

1.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标准①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制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儿童护理基础知识、社区小儿保健预防知识、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护理的专科知识、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专科护理知识、小儿传染病的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目标(具备规范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和常用检查配合的能力;按照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患儿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素质目标(具有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知识迁移和终身学习能力;亲和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②设定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结合儿科护理岗位(儿童保健护士、计划免疫室护士、新生儿科护士、各临床科室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整合为“社区儿童保健、新生儿护理技术、患病儿童护理技术”3大模块,共16个工作项目、53个工作任务。③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护理程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④考核方式采用三段式突出能力考核,包括平时考核(能力、态度、方法)、工作任务过程实施考核(即模拟实践考核)、期末考核(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利用40个临床护理案例,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教学方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护理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为平行、递进、包容的关系。以临床病例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学习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架构相关的医学知识、护理技术、沟通方法、职业素养,把课程体系同职业活动中的行动体系衔接起来。

2实施方法

2.1工作情境设置利用儿科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模拟人、护理仪器和设备,按照学习单元教学方案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求来布置仿真的工作情境。

2.2教学组织安排选择“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窒息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肺炎患儿的护理、腹泻患儿的护理、贫血患儿的护理”六个教学内容,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技能课教学融为一体,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和思考”。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分配工作任务。课前准备:护生自己预习、查阅资料、寻找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每小组的护生分别担当护士、家长、患儿角色参与相应任务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展开学习过程,把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工作过程相衔接;教师围绕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医嘱内容、护理措施等提出相应问题,启发护生独立思考,培养护生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各小组分工协作,教师采用引导启发、任务导向、角色扮演、小组协作、交叉检验等教学方法,最后护生互相点评,教师总结。

2.3课程案例例如“腹泻患儿的护理项目”工作情境。患儿,男,7个月,吐、泻2d,伴发热,大便为蛋花汤样或水样,大便次数每天约20次,自昨夜起尿量明显减少。体格检查:T38.8℃、P120/min、R50/min,体质量7kg。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干燥、樱桃红色,呼吸深快,肺部听诊未见异常,心音低钝,腹稍胀,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0.8×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25,淋巴细胞比值0.70,血清Na+140mmol/L,血清K+3.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2mmol/L。大便黄色,呈稀水样便,WBC0~1/HP,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门诊以“小儿腹泻病、中度等渗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收入院。该患儿长期医嘱如下:儿科护理常规,Ⅰ级护理,无乳糖奶粉喂养,更昔洛韦40mg、10%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复方乳酸菌胶囊0.33g口服,3次/d,蒙脱石粉1/3包口服,3次/d。临时医嘱如下:10%葡萄糖溶液200mL、5%碳酸氢钠溶液30mL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缓慢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100mL、10%氯化钾溶液2mL缓慢静脉滴注。任务一:评估患儿的健康状况。①与患儿、家长沟通,收集病史(一般资料、健康史、家族史、近期治疗和用药情况、心理状况)。②为患儿进行护理体检(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③查阅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检查记录。任务二: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①阐述临床诊断和护理诊断的依据。②分析疾病的病因。③为什么会发病(发病机制)。④有哪些治疗方法。任务三:制定护理计划。①阐述该患儿的护理目标。②制定该患儿的具体工作方案。③指出该患儿实施Ⅰ级护理的原因,Ⅰ级护理有哪些要求。④该患儿为什么用无乳糖奶粉喂养。⑤该患儿为什么使用更昔洛韦,临时医嘱为什么要求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⑥如何观察该患儿的病情变化。任务四:实施护理计划。①与家长一起制定小儿饮食。②评估脱水的程度和脱水性质,制定第1天的补液方案。③为患儿做臀红护理。④护生为患儿做物理降温;⑤护生对患儿进行病情观察;⑥护生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出院后健康指导。任务五:护理评价。根据患儿的症状是否缓解、护理问题是否解决、评价护理计划是否正确、有效。

3效果

3.1护生访谈护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增加了对上课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增进了对未来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的了解,增强了到临床一线工作的信心;目前的授课方式,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护生们体会到护理人员只有掌握大量的护理专业知识,才能正确完成观察患者病情等工作;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授课模式上课,不仅夯实了他们的各项操作技能,也提高了他们的专科护理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也培育了他们的职业情感。

3.2教师访谈通过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工作过程将医学理论知识系统化地融入护理临床实践中,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减少了医学知识重复学习的现象,减轻了护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课改能力。护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患者的感受,培养了护生的人文关怀和敬业精神,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3课间实习带教教师对护生评价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并向专业化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但课间实习时间较短,以往护生由于缺乏对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的了解和体验,缺乏与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常常手足失措。进行课改后对带教老师进行访谈,儿科带教护理教师评价:护生适应临床岗位能力强,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会沟通,做事很沉稳,有团队合作精神;体贴患儿,责任感较强;护生的整体护理能力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对待临床问题能用系统化的护理思维方法处理。

4体会

篇10

镇静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1]。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一些简单的环境变化、机械通气等情况的影响而使得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2]。采取必要的镇静护理对于患儿的生命保障越来越重要。优良的镇静护理质量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变的越来越广泛。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资料齐全的64例重症监护患儿进行镇静护理效果研究。64例患儿中,男性患儿有41例,占64.06%,女性患儿为23例,占35.94%。所有患儿的最大年龄为7岁,最小年龄为9个月,患儿的平均年龄为(4.8±1.5)岁。患儿由于不同情况进入重症监护室。

2镇静护理

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采用的镇静类药物多数是心血管以及具有呼吸抑制作用的药物,严格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主要观察患儿的呼吸、血压、瞳孔等变化情况。对于各项指标,每过20min记录一次,对血压等指标进行观察记录。对患儿的输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每天定时诊断患儿的镇静和焦虑程度,对患儿的一些并发症等进行诊断。

对患儿的镇静护理,还应该包括对于环境的控制,一定要把握好严格的无菌操作。对于环境的控制,包括环境的光线,安静程度,噪音的干扰等,都应该严格控制。患儿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多和患儿进行沟通,让患儿处于一个自己认为温馨的环境当中,更利于病情的治疗。

3结果

经过镇静护理,所有64例患儿中,有41例患儿取得了较好的护理和治疗效果,有22例患儿发生肺部感染,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好转,有1例患儿死亡。

4讨论

镇静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3]。对于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一般需要持续用药。然而,持续用药的一个弊端是容易影响对于患儿病情变化情况的观察。采用定时中断镇静治疗,对患儿的镇静和焦虑程度进行评估,是一种可行的办法[4]。通过对患儿的镇静和焦虑程度进行评估后,判断患儿是否发生并发症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情况。对于患儿,需要适当的减轻应激反应,抑制躁动状态,为进一步的特殊治疗打基础。同时,还需要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稳定患儿的心理波动,消除患儿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对于患儿镇静的观察内容,主要是指检测患儿的心率、呼吸、皮肤颜色以及对于药物的反应等方面[5]。患儿常用的镇静类药物,很多都会对心血管和患儿的呼吸系统产生抑制作用,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儿的变化情况,对于患儿在呼吸、血压、瞳孔等方面的检测指标要检测到位,保护好患儿的健康[6]。有资料表明,在对患儿进行呼吸监测的时候,如果能够配合听诊呼吸音等,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监测效果。作为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儿在接受镇静治疗时所采取的药物可能引发的反应,注意观察相关指标的变化。对于镇静剂的用量和用药时间等,也需要进行严格的记录。每天定时中断镇静治疗,评估镇静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对于重症患儿进行镇静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患儿由于机械辅助通气等而影响了自由活动,变得躁动。在治疗的过程中,患儿由于被长时间固定而感到不悦等,多个方面的原因使得对于患儿进行镇静护理变得必要。

现阶段,对于儿科的镇静护理,常用的评分系统包括Ramsay量表、舒适量表及舒适-行为量表等。对于不同的评估量表,评分有不同的标准。有资料表明,如果能够把舒适-行为量表和镇静标准加以结合,能够很明显的减少患儿所需镇静剂的剂量。同时,如果能够建立一套可以执行的镇静标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有资料显示,通过医护合作建立的镇静标准,可以明显的降低与呼吸相关的肺炎疾病的发病率。

在医学的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人们对于医疗和护理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治疗过程中的舒适程度的要求也变的更为突出。对患儿进行镇静护理,能够通过药物或者是非药物的作用而使得患儿趋向于一种舒适的状态,从而能够更积极的配合治疗。相信在医学的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儿科重症病房的镇静护理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白锦兵,徐丽华.镇静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10):2727-2729.

[2]姬红玲.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3):74-75

[3]许菊芳,聂玉琴,王艳梅.循证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镇静疗法的应用[J].新疆医学,2010,40(07):82-85.

篇11

高职教育中《儿科护理学》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调动一切因素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情境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设置生动、形象的相应情景,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高职《儿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1情境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而教学情境一定要是能够促进学生情绪发展的,并且是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临床护理中,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疾病护理情境,在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护理知识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具体的学习情境能够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在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儿科护理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难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而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就能够增加课堂容量同,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情境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2.1教学情境的课堂设计。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儿科护理学中比较典型的临床病例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例如学生比较少见的病症,如夏秋小儿乙型脑炎,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类病例来导入教学内容,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比较常见的儿科病症来设置教学情境,如小儿低血糖症、儿童精神性厌食症等,通过这些病例让学生们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2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设置教学情境。多媒体设备能够将图片、声音以及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的一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如今在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所以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学习那些重点、难点知识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关于儿科临床护理的图片或是相关视频展示在学生面前,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比如儿童护理的临床表现或具体的护理操作等内容,可以通过反复播放,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3通过设置应用性的问题来进行情境设计。高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所以教师的教学思维应该进行创新,不能只是教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将所教学的内容运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思维活动也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设置教学情景的设计应该要从激发学生思维出发,通过设置运用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时,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归纳、总结以及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2.4通过角色扮演来设计教学情境。在高职《儿科护理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实践中,所以要实践教学中也要应用情境教学。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对实际临床护理进行模仿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来扮演对患儿的诊断和护理,教师可以扮演患儿的家长,学生可能扮演护理人员和患儿,学生来根据教师对病情的讲诉来进行诊断,并提出实施方案。在这样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护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有效提高了学生护理能力。

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中理解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对实际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通过设置合理、有效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对护理知识的深刻理解中,也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作者:尹杰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篇12

临床上对患儿实施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并非所有患儿都能够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而患儿家属的心理也大多都处于非常焦虑、担忧的状态,如此一来也会影响到患儿诊治、护理的开展。就儿科患儿的护理工作而言,护理人员如何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降低可能发生的护患纠纷,则需要从自身的护理工作出发。为此,许多医院也就儿科护理工作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1]。其中,儿科中医特色护理逐渐得到应用,该护理模式是以患儿为中心,以中医护理为主展开的护理。并且,在中医特色护理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进一步采取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提升护理效果和质量。就该模式和方法的护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此次也通过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8例患儿展开了观察,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8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将所选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各为39例。对照组患儿当中,男女分别为22例、17例,年龄为3~10岁,平均年龄为(5.4±2.7)岁;患儿疾病当中,消化不良14例,咳喘12例,上呼吸道感染13例。观察组患儿当中,男女分别为23例、16例,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6±2.8)岁;患儿疾病当中,消化不良15例,咳喘11例,上呼吸道感染13例。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所选患儿当中,无严重心肝肾疾病患儿,无重大心理应激患儿,治疗方法以中医治疗为主。对于此次护理观察,院方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中医特色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针对消化不良患儿,护理人员结合医生对患儿消化不良的中医类型诊断,采取相应的情志和辩证护理,使患儿心情放松、愉悦,缓解患儿消化不良的情况;结合患儿穴位贴敷、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实施护理干预;②针对咳喘患儿,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当中,重点展开辩证护理,如患儿为痰浊咳喘,则以祛痰降逆、健脾燥湿为原则进行护理,若患儿为风寒咳喘,则重点进行祛风散寒为主进行护理,告知家属为患儿添衣、防风等;③针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患儿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同样可进行中医辩证护理,此外还可就患儿以中药治疗时的相关注意事项予以指导,以护理配合治疗,如以刮痧、中药泡洗等护理予以干预。针对观察组患儿则在中医特色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就消化不良、咳喘、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接受中医特色护理过程中,优质护理服务可重点从患儿的精神护理、饮食护理两个方面入手:①精神优质调护:护理人员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儿沟通和交流,按照中医治疗方法,以专业的手法进行配合,由此在患儿面前建立专业严谨但不失可亲的形象,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使患儿相信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而后,结合中医辨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如患儿情绪低落、躁动不安等,可通过与患儿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或者倾听患儿内心的感受,配合其家属是疏导患儿的情绪、不良心理状态等[2-3];②饮食优质护理:针对患儿病情,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时还可通过中医饮食护理达到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例如护理人员可就消化不良患儿,为其制定中医饮食方案,或者告知患儿家属可以南瓜粥、小米粥、清蒸鸡蛋黄等喂食;咳喘患儿可以用梨、冰糖煎水服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可以喝鸡汤、多吃萝卜等;在以上饮食当中,若患儿不喜欢,可改变进食的方式,帮助患儿在饮食上得到相应的调理。1.3护理效果判断标准在患儿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及其家属发放78份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评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观察和记录患儿的住院时间。由此,综合判断对儿科患儿的护理效果。

1.4统计学意义

应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

依据回收78份的调查表统计,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4.6%,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2.3%,后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

篇13

[作者简介]秦爱华(1980- ),女,河南睢县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河南 商丘 476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28-0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是每一位职业教育者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由于小儿的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且儿科疾病病情发展变化快等原因,使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士的思想道德素质、护理技术、沟通交流、病情评估等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儿科护士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独立实践者,不仅要对小儿和家庭提供直接的护理,还需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和促进康复、促进合作与协调、维护小儿和家庭的权益,因此,要求儿科护士的素质具有特殊性和多元性。要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要从教育阶段开始抓起,不断完善儿科护理的教育体系,将儿科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在护士教育阶段充分地体现出来。不管是护士教育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还是教育阶段的实践实习、见习,都要紧紧围绕以后的专业工作需求展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高职护生儿科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满足临床对儿科护士的需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儿科护士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儿科护理事业,对患儿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和耐心,尊重和爱护小儿,对患儿应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并具有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廉洁奉公的精神。对待小儿要不偏爱、溺爱,不嫌弃、漠视,更不能拿小儿的缺陷取乐,伤害他们的自尊,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小儿,具有为小儿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除对小儿进行疾病护理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工作,应做到对患儿高度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做到视患儿如亲人,满腔热情地主动关心和体贴患儿,为患儿提供最舒适的休养环境,为小儿的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始终贯穿对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时地对儿科护士进行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只有护生真正地热爱儿科护理工作,深深地体会到患儿的身心痛苦,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儿科护理。在校期间可安排适当学时的见习时间,让学生去医院的儿科病房或门诊见习,让护生体会和了解患儿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要求。在理论课堂上应用情景教学,多设置一些情景案例,让护生采取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患儿、家长、儿科护士,从而培养护生对患儿的同情、热爱,对儿科护理工作高度的责任心,逐步培养护生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职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科的理论和技能,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将教育、教养、指导、沟通等方面融入护理工作,寓教育于护理实践之中。患儿在住院期间,儿科护士不但要满足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需求,还担负着对患儿教育的角色,使患儿在疾病治疗期间身心的发育不受负性的影响。因此,儿科护士还应具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儿童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患儿住院期间的需求,特别是对学龄前期、学龄期的患儿,其疾病期间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护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引导护生多读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一些幼儿喜爱的读物,如故事书、漫画、绘画等。在与患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利用故事或绘画等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既分散了患儿的注意力,减轻其对疾病治疗的恐惧,又丰富了小儿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

三、精湛护理技能的培养

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应具有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并对儿科疾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急患儿的治疗、抢救和护理工作。

1.基本理论、操作技能的培养。儿科护理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内容琐碎,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例如不同年龄小儿身高和体重的计算、小儿的液体疗法等,给护生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出现厌倦心理。教师可依照各个章节的知识特点,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儿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中可选用病案分析法教学法,选用典型的病案引导、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让护生独自列出疾病的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急的能力、病情观察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护理,。

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出符合临床儿科护理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儿科护理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可在周末或其他时间开放实验室,确保护生有足够反复练习的时间,不断强化技能操作,确保实训课的效果。另一方面,所开设的儿科护理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应贴近临床儿科护理的实际应用,避免实训内容、实训用物的陈旧,与临床应用出现脱节,造成护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时的“二次”学习现象。同时应多开展护生临床见习,了解临床儿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开拓护生的视野,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应加强实习期间的带教管理,从实习医院的选择、带教教师的遴选、实习科室的轮转等方面应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地接受和反馈护生的实习信息,确保实习阶段的实践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护生的针对性培养,可使护生具有扎实的儿科理论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护理技能。

2.临床常见儿科疾病的整体护理技能培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还包括儿童身体、心理、社会平衡发展的维护和促进等方面,对小儿实施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对于患病小儿,特别是住院患儿,他们身体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处于陌生的医疗环境,并接受一些检查、治疗等操作,患儿除了忍受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外,容易产生对医护人员、治疗、护理的恐惧,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患儿的影响,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协助患儿在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顺利接受治疗。护士应与患儿多接触,关心和爱护他们,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探视等手段,使小儿的生理、心理活动状态与周围社会相适应。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逐步深入护生对整体护理的认识,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时,应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儿疾病的影响。可选用情景或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护生体会到儿科疾病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促进患儿的身心发展,促进患儿的健康的恢复。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稳定的情绪反应,具有宽容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言行举止,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支持、配合与理解。以良好的心态、整洁的仪表与规范的行为教育和影响小儿,使小儿受到良好形象的熏陶,促进小儿的身心健康。与同事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合作完成各种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中,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儿科护理的科学研究,逐渐丰富和完善自我。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护生有效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不断涉及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使其认识到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承担繁重的护理工作。随着儿科急诊、急救和监护技能的提高,儿科病房的新生儿和早产儿日渐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工作和生活,但过大的压力会有损身心健康,应选用一些适当的方式缓冲压力,可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旅游等使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针对性地培养护生学会休息和放松的方法,使身心得到很好的调整,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乐观、豁达的情绪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去。

五、良好沟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还应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的技巧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因为大多数患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病痛和自身的健康问题,且幼儿的病情经常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稍有疏忽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小儿不正确喂奶后,即可造成呛咳、窒息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观察到患儿细微的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时刻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变化,争取较早的治疗时间。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融入小儿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引导护生端正服务态度,对患儿充满同情、关爱,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可设置情景案例,设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的小儿,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探索和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设置一个学龄期的儿童为了逃避住院和疾病治疗给其身心带来的痛苦,往往在护士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时,不愿真实表达疾病的实际情况的病例,让三名护生分别扮演儿科护士、患儿、家长,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编排情景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完后,在教室演情景剧。这样既能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儿科护理的临床应用,锻炼了护生的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护生认识到了沟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儿科学、儿科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患儿及家属儿科护士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儿科护士扮演的角色及专业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护生在校期间,就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科护士应具有的崇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沟通技能等,这样才能为合格儿科护士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差距,满足临床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