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科护理诊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危重症患者指的是病情复杂、严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此类患者是治疗、护理关注的重点,如果没有及时、准确掌控患者的病情变化,会影响疾病的预后[1]。对于儿科病区而言,由于婴幼儿难以准确表达自身病情,且危重症患儿往往病情发展迅猛,护理工作难度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且能够认真观察、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为了解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的知晓情况,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7月~2015年7月对长兴县人民医院儿科危重症患者,按照护理部制定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护理质量检查,被检查护士共30名,年龄20~45岁,平均(27.2±6.9)岁,工作年限1~14年,平均(4.1±1.2)年,包括护士10人,护师14人,主管护师6人,学历包括中专1人,大专14人,本科与本科以上15人。
1.2方法
1.2.1制定调查表格参照文献[2]中关于危重患者检查标准,结合护理部提出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调查表格的制定,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治疗方案与用药、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每项调查指标根据调查结果计分,不掌握记0分,部分掌握记1分,完全掌握记2分。1.2.2调查方法由护理部主管护理质量控制的主管护师1名、儿科护士长1名和护理管理人员2名组成质量控制调查小组,每月对病区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了解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儿的病情知晓情况与对应的处理措施,由调查小组对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综合打分。
2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30名护士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一般。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知晓情况
从本文统计数据来看,30名护理人员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知晓情况一般,虽然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较差。这说明儿科护士更注重患儿一般病情的掌握,能够很好的遵医嘱进行治疗,但未能深度察觉患儿的治疗需求,对于心理、并发症、康复计划等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差。
3.2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儿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完全掌握仅达到76.67%,这说明仍有近1/4的护士不够重视患儿的阳性体征检查。由于危重症患儿的病情复杂、发展迅速,因此儿科护士要在掌握患儿诊断、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及时把握阳性体征改变,了解相关检查指标,才能及时、准确评估病情变化,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做好抢救准备提供依据。有文献[3]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5%以上的护士更注重患者的常规治疗和皮肤护理,忽略了患者其他的治疗需求,未能体现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当做好相关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学会观察患儿的阳性体征,确保能够及时做出病情评估,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3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掌握情况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临床更注重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护理人员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正确服务思想,而非以疾病为中心[4]。儿科的专科护理要点是要以危重症患者特有的体征、症状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为依据而进行的。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护士难以对患儿的疾病特点进行概括和描述,而是对常规护理内容进行不断重复,这充分表明了护士在患儿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需求方面的空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完全掌握患儿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护士仅占63.33%,不掌握的护士占6.67%,说明危重症患儿的专科、心理护理诉求被忽略,超过40%的护士未能重视患儿这方面的护理需求。考虑专科护理不足的原因可能与护士未能熟练掌握患儿的阳性体征和预判并发症有关,而心理护理方面的不足,则可能与传统的护理思想影响有关。对于护理管理者而言,要加强护士的全面培训,提高护士的现代护理认知,要强调对患者身心需求的满足,鼓励护理人员加强在职学习,补充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身,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3.4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掌握情况
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必须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对症护理。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能够完全预知并发症情况的护士占到80.00%,考虑原因可能与护士难以主动了解患儿病情有关。由于患儿难以正确描述自身感受,因此当患儿症状不明显时,护理人员在护理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下难以判断出是否存在潜在并发症[5]。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一帮一的形式带动新护士,增进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积累。
3.5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仅有63.33%的护士能够完全掌握康复计划的相关知识,并制定出康复计划,仍有较多数的护理人员不知道如何制定危重症患儿的康复计划,甚至不知从何入手,这会严重的影响患儿的康复[6]。护理管理者要针对性的拟定培训方案,加强护理人员制定康复计划的意识,制定相关流程以供护理人员参考,满足危重症患儿的护理需求,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症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够全面,尤其对于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不佳,应当加强培训及管理。
参考文献
[1]封在李,张宗艳,尹梅香,等.病情知晓对强阿片类药物止痛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J].肿瘤药学,2014,4(1):59-61.
[2]洪峰,张炜敏,贺晓新,等.北京医护人员结核感染控制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2):69-72.
[3]沙珊瑚,陈永浩,张志杰,等.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23-24.
[4]王婧,冯泽东,孙彭赛男,等.甘肃省武威市中小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6):98-100.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 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 PBL 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doi:10.14033/ki.cfmr.2017.1.0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073-03
儿科患者年龄小,相比于其他科室的护理,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进展困难,护患纠纷较为突出,因此,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加强护患沟通,解决那些由于语言使用不当、护患信息不足、技术不够专业、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解释不到位等原因而带来的护患误解或引起的患者及家属的不满,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对提升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有着重要的意义[1-3]。为了进一步完善儿科的护理工作,本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2-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就诊的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工作中常规沟通和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下的护理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就诊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14岁,平均(6.4±1.7)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14岁,平均(6.7±1.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沟通方式,在日常巡视中询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和感受;观察组患者行有效的护患沟通方式,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具体包括:(1)预防性沟通,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在对患者病情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病情的基本情况、发展及诊断结果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告知其医院采取的检查项目及后期治疗方法,使患者和家属能够对疾病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对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告知,避免出现误解;仔细聆听患者和家属的想法和心声,耐心解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在治疗中,对每日的医疗费用清单逐一讲解,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费用了解并认同,在费用较高的检查及用药时及时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避免误解的发生;(2)集体沟通,对于流行性疾病及时令季节性疾病的治疗,可采取座谈方式对患者家属解释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认真听取家属的意见,提升患者和家属对科室工作的满意度;(3)书面沟通,对于儿科经常出现的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措施及预防手段等进行整理,编制健康教育宣传单,分发给患者及其家属,加深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提升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保证治疗效果;(4)统一沟通,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促使患者及家属适应角色转换,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日常沟通,了解其病情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患纠纷的发生情况及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对护患纠纷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探究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患者对护理满意评分通过调查问卷来评测,评分分值80分以上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儿科护患矛盾纠纷发生8例,发生率26.67%,观察组儿科护患矛盾纠纷仅发生1例,发生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1,P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技术服务和基础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一切合理需要的综合,是在护理过程中形成的客观表现,直接反映了护理工作的职业特色和工作内涵[6]。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观念不断转变,现代护理工作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儿科护理工作中患者年龄较小,沟通困难,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比其他科室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儿科护理工作重视患儿及家属的认可度,对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7]。儿科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与家属沟通中,恰当运用友好的语言、热情的服务态度及丰富的专业知识,采用多种沟通方式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对于构建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健康的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8]。
对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采取预防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及统一沟通多种方式结合,在患者入院后,对医院及病房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患者能够适应医院环境,更好地配合治疗[9]。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沟通,能够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对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告知,同时,对治疗和护理的相关费用进行沟通,避免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出现误解,影响护患关系;对于流行性疾病及时令季节性疾病主要通过集体沟通的方式,采取座谈方式对患者家属解释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同时减轻护理工作人T的工作强度,提升护理工作质量[10];编制健康教育宣传单,分发给患者及其家属,加深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从而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11]。
在沟通过程中对患儿及家长要给予尊重和理解,对患儿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耐心,尽可能的满足患儿的需求,在与患儿交谈时要尊重其兴趣爱好,多鼓励和表扬,对患儿恐惧、焦虑和哭闹等不良情绪要耐心对待,并以友好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同时,对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与患儿家长详细讲解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消除家长的不良情绪,增强信任度,有助于积极配合治疗[12-13]。在本次研究中显示,观察组儿科护患沟通较好,仅发生了1例护患纠纷,护患矛盾纠纷发生率为3.33%,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为患者家属对治疗过程不了解导致误解,在护理人员的耐心解释后化解,患者及其家属跟医护人员关系融洽,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儿科护患沟通不佳,共发生护患纠纷11例,护患矛盾纠纷发生率为36.67%,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双方均有责任,由于护理人员态度不佳、责任心不足及家属对治疗了解不足、对治疗不良反应不能接受等导致护患纠纷,在医院与家属多次沟通后予以解决,患者及其家属跟医护人员关系不融洽,矛盾较多,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66.67%。结果证实通过多种沟通方式结合沟通技巧进行儿科护理沟通,护理效果较好,护患纠纷发生率较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运用恰当的护理沟通技巧,通过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统一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雅荣,刘雪利.探讨儿科护理过程中改善护患关系的方式和技巧[J].心理医生,2015,21(17):144-145.
[2]戚玲玲.护患沟通技巧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87.
[3]郭美英.沟通技巧的运用对儿科护患关系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36(9):714.
[4]何惠英.浅谈护患关系和护患情感交流[J].中国医学创新,2010,7(6):93.
[5]王梦华.护患如何巧妙沟通技巧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4):139-140.
[6]张慧敏.护患沟通技巧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5.
[7]徐美.护患沟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0):78-79.
[8]年红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8):165.
[9]向凤玲,郝洁.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9-70.
[10]崔妮,闫秀梅,赵晓虹.浅儿科护理纠纷常见原因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281-282.
[11]冯琬淇,陈全景.儿科常见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117-118.
实践第一科就被分到儿科,那一个叫惨啊!好在那三个星期的见习没白费,为我在儿科实践打了点基础! 半个月以来跟着老师学会了做雾化、做理疗、打针、配药、画体温单… … …老师提的问题都回答得上来。带教老师是个兢兢业业的师长,做任何事情对我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我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做事随叫随到、有问必答赢得了护士长、带教老
儿科,故名思义,是专收儿童病人的。儿童与成人的差别可谓是天壤之别。用药的方法、剂量、浓度,治疗的方案与手段都与成人有着天大的差异。所以,我都会很小心谨慎做好每一个操作。
能否让我顺利地完成每个操作,关键还是与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沟通是否有效。。。
在儿科,认识了温柔可爱的戴子老师,幽默可爱的覃老师,可爱又搞笑的雯姐。她们都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有福同享、有难你顶的国家栋梁之材。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019-03
哮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组织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会组与1988~1990、1999、2000年对我国城市0~14岁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累计哮喘患病率为0.25%~4.63%,平均为1.97%[1]。在哮喘治疗方案中,吸入疗法是目前全球治疗哮喘的首选疗法,又是哮喘防治创议(GINA)一再强调的方法[2]。近年来,我们对哮喘患儿的调查研究证实,在患儿进行吸入疗法的同时给予基础护理、饮食、教育管理等一系列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 年9 月至2006 年6 月在本院儿科病房和儿科门诊就诊的哮喘患儿58例,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5~14岁,平均10.2 岁,均符合1992 年10 月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南京会议制订的哮喘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类标准[3],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5~14岁:②无智力和认知障碍:③不合并气体慢性疾病。
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29例,男13 例,女16 例,年龄5~14 岁,平均10 岁:对照组29例,男12 例,女17 例,年龄6~14 岁,平均10.8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等方面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诊断[4]
①年龄≥3 岁,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②发作时双肺闻及以呼吸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④排除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对各年龄组疑似哮喘同时肺部有哮鸣声者,可作以下任何一项支气管舒张试验;①用β2受激动剂(β2激动剂)的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②0.1%肾上腺0.01ml/kg皮下注射,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3ml。在作以上任何一项试验后15分钟,如果喘息有明显缓解及肺部哮喘音明显减少,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可作哮喘诊断。
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有医生根据患儿的哮喘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药物进行吸入治疗;两组每人均接受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示范的指导,均正确掌握了吸入疗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2.1 对照组采用上述常规的吸入疗法,除此之外,在心理、饮食、运动、相关疾病的教育管理等方面未做护理干预。
2.2.2 治疗组常规吸入疗法外,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其干预方法为:①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吸入治疗过程。患儿因喘憋而感到恐惧,特别是首次发作的,应耐心的解释,使患儿了解哮喘是可以控制的疾病,发作时胸闷不适是短暂的,不良情绪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通过护理干预缓解患儿的紧张心理。还可以让哮喘缓解的患儿现身说法,利用暗示法,让患儿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可将患儿暴露于不同程度的哮喘发作患儿面前,观察其发作和治疗的全过程,同时解释如何配合治疗,还可以让家长陪护,满足患儿的安全、爱与归属的需要。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的影响[5]。②教育与管理。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通过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哮喘基本防治知识的教育,调动其对哮喘防治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依从性,避免各种触发因素,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哮喘防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为患儿及其家长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使患儿及家长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相信通过长期、适当、充分的治疗,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达到治疗目的;了解哮喘的触发因素,结合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找出各自的触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简单了解哮喘的本质和发病机理;熟悉哮喘发作先兆表现及相应处理方法;学会在家中自行监测病情变化,并进行评价,有条件的记录哮喘日记;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了解常用平喘药物的作用、正确用量、用法、副作用;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MID或储雾罐用法);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与医生共同制订出防止复发、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案。③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环境、舒适,并有适当的温度及湿度,注意保持空气新鲜,改善呼吸困难,劝其保持安静少说话。更换汗湿衣服,防止再度受凉感染,劝其多饮水,鼓励咳嗽、排痰,同时作好腹式呼吸。④饮食指导:有些患者对牛奶、鸡蛋、鱼、虾、蟹、禽类等物过敏,可诱发哮喘发作故发作期间应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饮食宜清淡并注意避免进食过甜、过咸、冷饮或海产品,缓解期间到医院专科进一步检查确定致敏食物的种类,大多数哮喘病人,尤其是成年哮喘患者,不必过分强调忌食,以免造成营养失衡,只有确诊哮喘的发作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时才考虑禁食。
2.3 疗效诊断标准[6]
经随访0.5~1 年后,以临床表现、发作次数和用药剂量为主要指标,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标准[7]。分为:①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要用药即可缓解。②显效:哮喘发作次数减少2/3,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仍需用气管舒张剂和(或)皮质激素,但只需要既往用药量的1/3。③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发作次数减少1/3 以上,仍需用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舒张剂,用药剂量不能少于原来的1/2。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
3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见表1。
4 讨论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性炎症(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 AAI ), 以气道高反应性(broncho-hyperreactivity,BIR)为特征。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的最好方法,吸入的药物可以较高的浓度到达病变部位,因此起效迅速,且因所有药物剂量小,即使有少量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也可在肝脏迅速灭活,全身不良反应较轻。吸入方法因年龄、生活环境、心理等因素而异,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训练指导,以确保药效。
国内学者提出:加强哮喘患儿的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 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哮喘教育,可显著地提高哮喘患儿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病和预防,达到减少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健康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个别指导、床边教育、阅读手册、板报等,成功地将哮喘的防治教育寓于体育、娱乐活动中,加强了哮喘患及家庭的防治信心。我们通过上述一系列简易而任职的管理教育活动,将哮喘防治知识教给家属 和患者,调动了他们的抗病积极性,达到减少哮喘发作或临床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2] NHLBL/WHO Workshop Report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prevention-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Maryland:NIHN,1995,25.
[3]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1993,31(4):222~224.
[4]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国儿科杂志.1998,36(12):22~24.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