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临床医学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1忽视培训考核,训练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医院的临床科室都存在忽视临床技能考核的情况。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出现病史问询顺序不合理、思路不清晰的问题,使得入院记录无法全面有效的反映患者疾病的诊断。在进行病历记录时,对于有助于诊断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不能有效观察和分析,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中过于依赖辅助器材,未能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局限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发散,也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2]。另外,一些临床医学生在问诊、查体中,不太善于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病史问询中,言语生硬,拘谨,在问诊中不及时告知患者病情,也未能给予患者安抚,未能感受患者的心情,缺乏人文精神。可以看出,临床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待加强。
1.2缺乏考核约束,激励不力
当前,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来管理医学生临床实习技能水平、实习质量等,进而造成临床技能考核不到位,考的好和坏结果都一样。同时,带教老师间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存在吃大锅饭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带教老师的积极性[3]。另外,临床带教责任重大,耗时耗力,一旦不甚则易出现医疗纠纷,进而影响到带教老师的职称晋升,以致于临床医学技能教学中,带教老师会出现逃避、应付的情况。同时,带教老师的实习质量意识不高,未能看到临床带教的重要性,往往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不善于通过典型病例、教学查房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
1.3培训方法陈旧,医学生主动性不足
目前,医院的临床带教模式较为单一,培训方法缺乏创新,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医学生的要求不甚严格。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大多数是让医学生在旁观察,带教老师讲授,仅仅让学生参与一些较为简单的工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现代医疗检测和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工诊断和体格检查,让学生形成过分看重现代诊断技术,而忽视临床诊疗经验的积累,不利于医学生掌握临床技能。
2 提高临床医学技能培训水平的措施
2.1重视师资培训,强化理论知识教学
应充分重视体格检查技能的教学,强化专业理论教学。首先,应重视师资培训。临床带教师资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学生的学习质量。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临床带教师资的水平。比如:青年医生在竞聘带教老师时,可进行“试讲”,由医院资深临床专家或教授评判,以找出青年带教教师存在的不足,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只有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带教”水平,才可真正提升临床实习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及临床意识等素质。其次,科学安排临床教学。应将临床实习作为从诊断学教学到毕业临床实习的一个完整、系统的工程。在此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应积极配合和渗透。诊断学教学应摆脱以往一次性教学的影响,在后续各个临床学科培训中,均应给积极配合。
2.2创建培训基地,增强学生临床技能
临床医学技能是临床医学生最为基础的一项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而临床实践是获得临床医学技能最为主要的途径,所以在临床医学技能的培训过程中,应有效调整既有的课程体系,提高临床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临床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提供更多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另外,要调创新和该机带教方法,在临床带教中带教医生不但要指导学生动手,更要采取科学适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临床带教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比如:Iclass多媒体胸部检查教学系统的应用,可开展心、肺及腹听诊和触诊的临床技能训练。通过教学模型培训,强化模拟训练,有助于培养临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且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良好地掌握临床医学操作技能。
2.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带教理念有待转变
上述内容中提及的“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双重身份的定位,与导师的带教理念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过去十几年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医疗环境评价机制中,科研成果占了较大的权重,研究生水平的高低几乎以科研能力决定[6]。因此很多专业学位导师可能还沿用以往传统的带教方式,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对核医学的了解不够到位,认为其在医疗过程中的地位无足轻重,故在此期间占用部分时间来用于科研,忽视了从不同角度来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导师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临床轮转期间多思考、多发现,激励学生多与自己交流及反馈意见,可以轮转期间任一科室中发现的与自身所学内容相融合的临床问题为研究方向,尽量做到从临床实践转化到临床研究,再将临床研究应用到临床实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转化。
3培训方案过于笼统,缺乏个体化体现
不论是属于何类二级学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核医学科的轮转时间均为1个月,特别是对于与核医学科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分泌科及普外科等科室而言,这样的安排略欠妥当。如对于内分泌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其需要了解涉及的内容包括门诊、住院病房、显像及功能检查等。主要包括:第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辅助用药种类,以及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与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各自的优缺点及相应的治疗前准备与后期随访问题。第二,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甲状腺平面显像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应的注意事项。第三,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用药的异同。了解上述内容后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会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但若时间与仅要求对核医学内容略有知晓的神经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样的话,其能掌握的知识必定有限,了解的深度也仅限于表面,不够透彻。因此可制订个性化的轮转计划,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出现,适当延长与核医学科联系相对紧密的部分科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轮转时间,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核医学的理解度,于未来的医学实践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学生学习积极性欠佳
核医学专业作为影像医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辅助科室,建科时间短,目前未引起充分的认识,而且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接触较少,了解知识甚少。但要在短短1个月内,不仅要了解课本知识,还需要学习影像图片的阅读,如此重的学习任务及略有无聊的学习内容都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整体学习积极性欠佳。面对此类问题,带教老师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如采用基于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的三基培训﹙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联合应用;以循证为基础的教学法为中心的科研能力培养[7]。带教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等网络电子平台,推送各类讲座通知及提醒、理论授课和疑难病例讨论会讲课课件,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提供大范围的互动式教学平台,以便于学生有选择性地对各自感兴趣的内容或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能[8]。另外科室可以制定一些日常管理考核制度及出科考核制度:如在岗情况督查、自我学习评价、相关专业常见疾病报告书写质量考核、所涉及相关专业核医学知识的理论考核等,来适当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6]。
5带教老师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计划
1.1忽视培训考核,训练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医院的临床科室都存在忽视临床技能考核的情况。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出现病史问询顺序不合理、思路不清晰的问题,使得入院记录无法全面有效的反映患者疾病的诊断。在进行病历记录时,对于有助于诊断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不能有效观察和分析,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中过于依赖辅助器材,未能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局限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发散,也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2]。另外,一些临床医学生在问诊、查体中,不太善于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病史问询中,言语生硬,拘谨,在问诊中不及时告知患者病情,也未能给予患者安抚,未能感受患者的心情,缺乏人文精神。可以看出,临床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待加强。
1.2缺乏考核约束,激励不力
当前,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来管理医学生临床实习技能水平、实习质量等,进而造成临床技能考核不到位,考的好和坏结果都一样。同时,带教老师间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存在吃大锅饭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带教老师的积极性[3]。另外,临床带教责任重大,耗时耗力,一旦不甚则易出现医疗纠纷,进而影响到带教老师的职称晋升,以致于临床医学技能教学中,带教老师会出现逃避、应付的情况。同时,带教老师的实习质量意识不高,未能看到临床带教的重要性,往往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不善于通过典型病例、教学查房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
1.3培训方法陈旧,医学生主动性不足
目前,医院的临床带教模式较为单一,培训方法缺乏创新,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医学生的要求不甚严格。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大多数是让医学生在旁观察,带教老师讲授,仅仅让学生参与一些较为简单的工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现代医疗检测和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工诊断和体格检查,让学生形成过分看重现代诊断技术,而忽视临床诊疗经验的积累,不利于医学生掌握临床技能。
2 提高临床医学技能培训水平的措施
2.1重视师资培训,强化理论知识教学
应充分重视体格检查技能的教学,强化专业理论教学。首先,应重视师资培训。临床带教师资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学生的学习质量。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临床带教师资的水平。比如:青年医生在竞聘带教老师时,可进行“试讲”,由医院资深临床专家或教授评判,以找出青年带教教师存在的不足,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只有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带教”水平,才可真正提升临床实习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及临床意识等素质。其次,科学安排临床教学。应将临床实习作为从诊断学教学到毕业临床实习的一个完整、系统的工程。在此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应积极配合和渗透。诊断学教学应摆脱以往一次性教学的影响,在后续各个临床学科培训中,均应给积极配合。
2.2创建培训基地,增强学生临床技能
临床医学技能是临床医学生最为基础的一项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而临床实践是获得临床医学技能最为主要的途径,所以在临床医学技能的培训过程中,应有效调整既有的课程体系,提高临床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临床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提供更多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另外,要调创新和该机带教方法,在临床带教中带教医生不但要指导学生动手,更要采取科学适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临床带教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比如:Iclass多媒体胸部检查教学系统的应用,可开展心、肺及腹听诊和触诊的临床技能训练。通过教学模型培训,强化模拟训练,有助于培养临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且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良好地掌握临床医学操作技能。
2.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既往医学研究生“重基础科研轻临床实践”、高学位与临床能力不相称的矛盾引起了广泛关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增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我国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发展。相对学术型学位而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型学位。以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本要求,以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标。它的建立,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实践
我院从2014年开始在部分研究生中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这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和成就未来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也促使医院不断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
1.完善培训工作的规章制度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将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硕士研究生组成一个培训班,各科室成立专科医师培训指导小组,由临床科室副主任及个人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为了提高我区专科医师培训质量,医院作为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完善了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完整的硕士研究生专科医师培训计划;成立专科医师培训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在临床科室建立轮转学习导师负责制;建立培训前一周的军事化训练制度;成立院内临床技能专项培训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每月病历修改,体格检查、心肺复苏、穿刺等多种技能培训;建立班主任负责制,由班主任负责分管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管理、考勤、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补贴发放及培训手册填写等。
2.提供有力的培训保障
在培训期间,为研究生提供以下保障:给予工资和补贴以及本单位同年资职工的同等待遇;提供规定的社会保障;妥善解决人事档案和工龄累计;办理研究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开放实验室、技能操作场所、标准化模拟人及图书、文献检索平台等条件。
3.培养综合能力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使住院医师达到某一临床专科(包括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专科医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医师的医教研的综合能力。
医疗:临床能力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和基础环节,其强弱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硬标准。每个临床科室由临床业务能力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任研究生带教老师,辅导研究生采集病史、体格检查、阅片、检查报告单分析、诊疗、病历书写,采用专业知识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操作演示等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充分、系统、规范的临床综合能力培训。临床能力考核分为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毕业考核,采取理论考试、实践操作与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出科考核通常在本科室完成,而阶段考核和毕业考核分别在医院和大学的考核基地完成。为保证考核质量,医院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和标准,将考核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训的全过程。医院每年还组织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专题培训、参加临床技能大赛,以此促进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教学:医院要求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必须在听课、集体备课、撰写教案试讲后进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本科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讲授示教课程,进行教学查房,进而组织简单的病例讨论:也可以参与科室的小讲课、通过讲授临床理论课程等形式完成。基地还采取观摩教学、示范教学、教学比赛、教师听课等方式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科研:医院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结合科室特色和优势,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与临床实践脱节。课题来源广泛,类型多样,涉及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包括调查研究、经验总结、随访研究、实验研究等。基地研究生在科研训练的同时,还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参与研究生学术论坛,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激发创新潜能。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基地还经常邀请知名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也进行开题、预答辩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过程监控。医院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一般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完成。
综上所述,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使培养的研究生一毕业就具有医疗机构所要求的临床实践能力,增加竞争能力,利于实现就业;反过来,也可以提高招生吸引力,使招生一培养一毕业进入良性循环,做出研究生品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卓越医师。
参考文献:
[1]张晓枫,粱万年.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与专科医师的培养.心肺血管病杂志,2006,25(2):125—126
[2]梁军,曾甫清.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3-24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1-09)[2012-01—12]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 of training on a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Methods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group visit were carried out to survey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knowledg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related work ability in 155 postgraduates who had been trained and 79 who did not join the training cours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untrained, the knowledg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work ability of the trained were much superior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χ2=14.67-17.03,P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information knowledge; appraisal of effectiveness
医院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医生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决策走向与病人已知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相结合的医疗决策,这就对临床医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医学信息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对作为未来医生的临床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医学生的必备能力。当前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现状与临床工作对医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这种差距愈发明显。近年来,我们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本文对经过系统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用人单位回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问卷调查,其中经过系统培训者155人,男78人,女77人;未经过系统培训者79人,男42人,女37人。两组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5~30岁,专业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主要采用入院强化信息能力重要性意识教育、系统整体理论知识讲座、医生工作站等临床实际应用操作训练、临床教师教学实践指导及工作运用等系统化以网络运用为主的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相关问题调查。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的认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5.90%。并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临床指导教师6名,采用小组访谈的方法,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培训效果,同时对7家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及PPMS 1.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培训后,分别有92.26%、85.81%、84.52%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医生工作站、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及其他数字化医疗设备;有92.90%的同学认为通过系统培训能更快地掌握医学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知识整合能力;认为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后有利于明确临床诊断、缩短临床诊断治疗时间的同学分别占93.55%、94.19%;认为通过系统教育,掌握该项技术后能够给病人提供更方便、快捷和连续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学生分别占97.42%和96.13%。
2.2 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充分、相关工作能力大幅提升
参加系统培训的医学研究生掌握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者达94.83%,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所在医院的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一般了解者占78.4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4.67,P
2.3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未参加系统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途径的调查显示,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学生中67.09%的人主要靠网络、图书馆资源和相关计算机类书籍等途径学习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其中88.16%的同学认为这种途径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另有15.19%的同学则是通过向科内带教教师学习该技术,但其中只有19.75%的同学认为能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17.73%的人没有任何学习途径。通过对临床指导教师访谈,教师普遍认为,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掌握并应用该技术,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4 用人单位回访结果
7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评价良好,尤其是在计算机信息能力方面,一致表示能很快熟练应用所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帮助极大。
3 讨 论
目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仅涉及基础知识和操作,甚至有些院校还没有开展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2],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已远远跟不上医院的现代化发展速度。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忙于临床工作和论文写作,很少接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造成了医院的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但学生的应用能力却较低下,使医院的硬件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3]。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及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教育现状,建立了以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为主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调查结果表明,98%以上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90%以上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系统教育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对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整体认识,还是临床工作能力都较未培训者有明显的提高,95%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对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有帮助,培训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有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认识,可提高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和临床知识的整合能力、临床诊治能力和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软件应用模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研究生临床诊治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的医疗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