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措施

儿科护理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护理措施

篇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生命最首位的方法,在儿科因为小儿不谙世事,易动、易哭,所以给小儿静脉输液的难度较大,况且因小儿缺乏表达能力及理解力,这就给护士操作工作带来了难度,使护士的输液工作极为繁重,短时间内大批输液易出现护理缺陷,因此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对患儿静脉输液的管理,可避免因多次穿刺的不良影响,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患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取住院输液患儿300人次左右,其中5例因换瓶不及时输液器内进气泡,2例输液不当引起肿胀,1例护理不及时引起针头堵塞,引起小儿家长的不满而发生纠纷现象。

2 护理缺陷分析

①巡视不及时;②换瓶不及时;③护理操作不当;④护理技术不熟练;⑤固定不到位;⑥病房光线不足;⑦选择血管不恰当。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让患儿与家属参与协助穿刺操作,对较大的患儿进行安抚、夸奖、鼓励、减轻其紧张感与危机感,使之配合,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前也应情绪稳定,不要总想着注射失败后会受到患儿家长的指责,心理上的不平衡,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3.2 改善输液环境 病房应宽敞明亮,加强卫生管理,随时清扫污物,保持室内外清洁无异味,夏天无蚊蝇。

3.3 加强技术培训 入科人员上岗前一般要做好带教工作,由年资高的护士手把手带教,熟练掌握小儿输液技术。针对儿科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高度的责任心。

3.4 操作技术熟练 护理人员加强查对,防止忙中出错。加强巡视意识、查对意识、态度及责任心意识,严格三查七对,无菌操作,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待患儿热情、耐心和蔼,对不合作的小儿配备玩具及图书,每注射完一名患儿,跟踪至留观室,观察滴速及患儿表现。及时巡视,早期发现外渗,液体滴完现象,克服不按时巡视、坐办公室等患者叫的不良习气。对于液体瓶内还有少量液体的患儿做到心中有数。

3.5 选择血管 操作者还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穿刺是否成功,找血管是一个关键环节,小儿可选择头皮静脉,因为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较大的患儿一般常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肘窝静脉及踝静脉。

3.6 灵活应用穿刺的手法可按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按压局部,以暂时趋散皮下水份,显露静脉后立即穿刺,失血的患儿,穿刺时不易回血,可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生理盐水,在后接头皮针,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再接输液器,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一般很难看到,但静脉有弹性,较固定,据其解剖位置,用指尖顺着静脉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手指甲轻轻下压,在皮肤上留下指甲的静脉穿刺时还应注意:①扎止血带的距离与松紧度要适中,一般小儿止血带在静脉的上方4~5 cm处,如对胖大儿止血带应扎紧些,对新生儿,早产儿及皮肤细嫩者,应适当松些;②对长期输液的患儿,首先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由远而近,由细到粗,以保护静脉,为以后输液作长远考虑。实践证明,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在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的同时,必须在临床中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的技术,作到准快、稳,一针见血,从而减少患儿不必要的痛苦。

3.7 正确穿刺手法 进针选用直刺法,在欲穿刺的静脉正上方进针。额前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要小,5 °~10 °为宜,此处血管较表浅;正中及头皮其他部位血管,进针角度宜选用10 °~20 °针头刺入皮肤后直接刺入静脉,进针速度不可过快[1],因头皮静脉较细,血管内压力较小,回血较慢或不见回血,使判断失误而至输液操作不成功。

3.8 固定恰当 穿刺时,由于患儿哭闹,张力增高,易鼓针,且固定有一定难度[2],输液时尽量有2名护士一起操作,进针前,患儿固定恰当,进针后,做好输液夹板固定,头皮静脉要用3M胶布固定,避免患儿出汗及躁动而至针头松脱。

4 总结

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减少护理缺陷,是护理人员的首要任务。通过在人员、技术、环境、设施上的改善,不但提高了儿科输液穿刺技术,赢得了家属的赞扬,同时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患儿痛苦,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服务态度,使家长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

篇2

1 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医疗科学技术也随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医疗事业这类行业的风险比较高,对于医疗单位来说,儿科护理所承担的风险最大,因为,与成年人患者相比较,儿童患者更具有特殊性,比如其身体机能比较弱、语言不能够表达清晰以及检查的过程也比较困难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医疗和护理方面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无论在进行医疗护理时,出现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医疗护理相关的纠纷,在临床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产生不满意情绪,从而导致护理纠纷,尤其在对幼儿进行护理时,由于服务对象是小儿,生命比较脆弱,疾病常带有来起病急、势凶猛、病情变化较快和死亡率较高等特点,与此同时家属对儿科护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以患儿为中心,提高护理的质量,减少护理方面的纠纷,确保护理的质量和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的秩序,是护理者当前遇到的又一个新课题。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医疗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都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其中,儿科护理的医疗纠纷较为明显,但是护理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各种各样问题和麻烦,同时也会对医院和护理人员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不仅耽误开展正常的工作,还会造成不良的医疗气氛,所以,对幼儿患者进行怎样的护理,显然已经成了目前儿科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次对我院2012年出现的50例在进行儿科护理是产生纠纷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性资料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院我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儿科患者,将50例患者分为满意组和不满意组,年龄在3岁至9岁之间,平均(4.25土0.33)岁。其中,有18例患者发生护理过程中的纠纷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而引起的护理纠纷有9例,因为技术差而引起的有4例,因为收费问题而引起的有2例,最后,因为少量的患儿家属自身引发的纠纷有3例。

2.2 护理方法

我们对满意足采取了全面而综合的护理措施,挑选护理技术熟练、态度热情和护理技术高的护理人员,组成综合素质高的的护理队伍,对他们进行严谨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加强和患儿家属的交流与沟通,综合考虑家属感受,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密切地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效避免长期存在的护理缺陷问题。对不满意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有规律地检查并记录患儿的病情。

3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满意组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于不满意组,只有2例发生了医疗护理纠纷,不满意组的25例患者,有15例发生了护理纠纷,这大大降低了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 讨论

4.1 发生儿童护理纠纷的原因

因为儿科护理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并且患儿年龄较小,身体素质相对成年人较差,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的关系也转化为护理人员与家属之间的关系,又因为目前的患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属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增加,期盼也增加,同样也期待着更高的护理要求,不管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发生矛盾,那么,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静脉穿刺技术的先关因素,因为患儿皮肤比较娇嫩,如果在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后,发生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向外渗出,导致出现头皮局部红肿,没有及时检查以及和护理质量相关的因素;服务态度和高职不到位的相关因素;医疗费用的相关因素;服务意识和患者的期望值的相关因素等。

4.2 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做到“一针见血”,强化护士的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尤其是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关系;建立一日清单发放、签收制度;把患儿当作护理的中心,合理更新护理的观念,而护理的管理者需要根据幼儿患者的特点,增强护理管理,完善并落实各项检查,要着重检查对危重患儿的护理质量,在对待护理纠纷时,要做到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在进行处理时,要保持冷静理智和客观的态度,积极地解决,以组织其恶性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护理纠纷。总之,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护理人员,我们都应该正确对待儿科护理中的细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职业素质,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基层医学论坛》杂志2012年第16卷下旬刊主题词索引[J].基层医学论坛,2012,36:4921-4937.

[2] 邓子平.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373.

篇3

1.1 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

1.1.1 高危时段,如中午班、夜班、节假日尤其是工作大忙季节,由于儿科疾病的可变性及病情的难预料性。如值班人员少,护理工作稍有不慎和疏忽,就容易引起护理差错和纠纷

1.1.2 高危人员,如新上岗护士、轮科护士、无执业资格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年轻护士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在抢救窒息患儿时,需要进行吸痰,就可能由于护士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损伤呼吸道粘膜而导致患儿呼吸道黏膜水肿、出血,加重呼吸困难。在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时,由于专科理论知识不熟悉,对异常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体温未能及时识别而贻误了最佳救治时机,这些都无疑增大了护理风险机率。

1.1.3 高危病人,如危重病人、特殊体质病人,接受特殊治疗的病人。

1.2 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1.2.1 护士责任心不强:儿科素来被称作“哑科”,其有关资料完全靠家长的叙述及护士的观察所得,如果护理人员不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没有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则很容易发生医疗事故及纠纷;其次,儿科用药非常严格,用药剂量非常小,一般是按公斤体重计算,如果责任心不强,造成用错药,用药剂量过大或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引起患儿不适,也极易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2.2 护理管理方面:人员配置不足,儿科护士严重缺编,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要求,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护士引入,也给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其次护士长工作的多面化。除正常业务管理工作外,还要忙于奖金核算及其他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因而疏于对护理质量的监控。

2 防范措施

2.1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做到护理工作制度化、常规化。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安全知识,建立护理缺陷登记报告制度。

2.2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安全管理小组

各护理单元由护士长具体负责,主要抓护理安全,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在三级质控下,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患者安全,护士长合理排班。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和人员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加强高危时段的人员力量。

2.3 强化风险意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对高危人员,加强岗前培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强化“三基”、“三严”的培训考核,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技能,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护理文件的书写记录必须要真实、及时、准确、规范、完整,不得随意篡改。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谨、谨慎,谨言、慎行”,许多的新业务、新技术层出不穷,要动脑筋去思考、去更新,光凭经验只会是有害而无益。

2.4 随时检查抢救药品、物品、设备,确保完备无缺和性能良好。

2.5 实行人性化管理,管理者要爱护护士,关心护士的生活和家庭,掌握每位护士的性格特征,有目的加以引导,尽可能的保证护士的休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大家工作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以增强科室的凝聚力

篇4

关键词: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干预措施

0引言

儿科比较特殊,因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当生病入院后家人十分焦虑与紧张,对医护人员要求也会提升[1]。护士不仅要与医师配合对小儿疾病予以治疗,还要将小儿年龄、心理需求与性格特点及家长情绪需求考虑进来。因此,儿科护理难度大且复杂,医疗纠纷较多,这就要求儿科护士要学习人文知识,在开展医护操作及治疗疾病时还要对患儿及家长心理需求予以关注。现选取我院儿科住院患儿100例,分析常见不安全因素,且制定相应干预措施,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州人民医院儿科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儿100例,其中59例为男童,41例为女童,年龄为1.5-12岁,平均(5.7±2.4)岁。患儿一般资料与病例资料均齐全且记录详细。1.2一般方法。回顾100例患儿护理中出现的不安全情况,采用自制表对病例记录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其占比,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

2结果

结果显示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为护患沟通不良、护士因素、患儿和家长自身因素、基础设施,详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是四个方面:①患儿及家属自身因素:占比为21.0%。因患儿多数畏惧白大褂,恐惧治疗及护理操作,配合度低,导致无法及时开展各项医护操作;家长对患儿过于关心,因此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认为医护治疗不顺利是护士的错,故而不满意感明显,可能发生违背医嘱的不安全事件。②基础设施:本组占12.0%。儿科病床设置与成人无异,但患儿年级尚小,无安全意识,易从床上跌下;儿科病床陪护人员较多,易导致院内感染;且患儿易哭闹,家长有时心烦也会吼叫,不利于患儿休息,降低身体抵抗力[2]。③护患沟通不良:本组占34.0%。患儿年级尚小,无法顺畅表达自身感受,增加护理难度;生病住院时家长十分焦虑,对护理要求高,导致护患间沟通难度大。④护士自身因素:本组占33.0%。部分年轻护士因护理技能水平或熟练度低无法确保优良效果,影响患儿治疗或导致家长不满;部分护士工作态度较差,交接班疏忽后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3.2针对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干预措施。3.2.1强化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对医院基础设施予以检查,及时整改不合理之处;添置婴儿床旁餐椅;制作优护专栏,张贴宣传版面,制作双语健康宣教图谱和安全管理须知;专人维护病房环境卫生,每日消毒二次,且定时开窗通风;限制病房陪护人数,避免空气污染,防止病房过于吵闹;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夏季病人减少时,及时洗晒被褥;按照疾病种类将患儿分别隔离在不同病房,防止出现交叉感染事件。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安全事件,同时将家属满意度提升。3.2.2强化家长健康宣教:本院为三甲医院,儿科接诊数量较多,护士需对家长一对一开展健康宣教,并制作双语健康宣教图谱,为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家长提供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知识,提升家长对患儿疾病的认知水平,纠正错误认知,让其充分了解护理工作的必要性,对护理工作更加支持。指导家长协同监护,预见病情变化也能简单处理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利用微信、宣传栏等方式满足家长信息需求;同时让家长了解自身态度对医护操作顺利性有较大影响,以确保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年龄较大患儿护士也需开展单独健康宣教,应用童趣化语言,拉近护患距离,提升配合度。护士在巡视期间也要对家长知识掌握情况予以评估,开展针对性宣教,同时适当心理疏导,安抚家长焦躁心情,获取家长信任。3.2.3将护士责任感与操作水平提升:护士要有三心才能确保质量优良,即耐心、爱心、细心:对患儿要保持爱心,在护理期间要细心,对家长抱怨、患儿不配合要耐心。科室需组织护士学习儿童心理学与护理心理学,学会对不同年龄段患儿开展阶段性护理;同时强化培训各项法律法规学习,规范各类操作规范及规章制度。工作中发生差错会导致严重后果,需严格遵医嘱实施各项操作,发现用药不对或剂量过大时应勇敢质疑并与医师核对,最大限度确保患儿安全。护士只有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与丰富的护理知识才能及时找出患儿病情变化并救治[3],为此科室需注重培养护士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医院也需提供护士进修机会,及时更新护士知识结构,引进新技术,提升专科护理水平。3.2.4注重护患沟通:护士需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将患儿作为中心。与患儿沟通交流时保持热情,多应用逗乐方式拉近护患距离;分阶段开展健康宣教,出院后电话随访或家访,使家长与患儿感受到关爱;充分利用沟通技巧,在巡视病房或开展护理操作时要确保用语文明与仪态优良,将家长满意度提升;学会换位思考,对患儿及家长心情保持充分理解;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减少呼铃次数,一旦呼铃及时响应。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安全因素,科室需积极干预,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确保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凯.分析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0):193-194.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99-01

医疗安全和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患者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护理工作以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和优质的服务为宗旨,是防范以及减少医疗事故的重要环节。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不能正常诉说症状、不配合、陪护多、工作繁重、琐碎、风险大等特点,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困难性。父母爱子爱女心切,对护理人员有很高的期望,常引发各种护患纠纷和投诉,本文对我院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防范措施。

1 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1.1 制度原因:各种制度不够完善健全。2002年09月0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增加了许多制度以及条例,对制度进行修改、添加、完善,使医疗事故处理得到了更规范的制度。

防范措施:落实健全的制度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前提,防止出现事故,提高护理质量,及时修改和添加各种规定的制度,完善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流程。如标本管理、物品清点、手术室安全制度、查对制度等防止出现差错的各种制度,并由专门人员定期检查制度落实的情况。狠抓人员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及时对护理人员进行素质考核,且考核要到位。对潜在的危险因素做出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要分析、讨论,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预演。

1.2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承受着繁重的医疗任务,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导致精神疲乏,应变力差,使工作效率降低容易发生事故。护理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导致护理差错;约束力差疏忽大意而出现医疗事故;护理观念滞后,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专业技术不熟练;知识面窄对新问题应对能力差,缺乏创造性思维;个别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言语不够谨慎。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对患者和其家属态度冷硬,不能耐心回答家属提出的问题,由于患儿的家属内心都非常不安、焦虑,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冷淡很容易引发护患矛盾。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出现漏写、漏签、错写,工作不认真,医护记录不一致。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发错药、打错针,家属有异议,护理人员知识、技能不全面,操作不规范、基本功不扎实,操作中不能一次性完成,给患儿带来痛苦,引起家属不满等,会造成矛盾。防范措施: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搭配,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护理人员加强素质培训,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强化整体法律意识。提高专业技术素质,进行岗前以及在岗培训,对专业技术不熟练的人员强化和弥补。新上岗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操作规范化培训,针对肢体小静脉、股动脉、头皮静脉以及其他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专科疾病护理、重症监护、专科检查配合、儿童用药机理等,培养具备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积极配合抢救的能力。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转变护理理念,提高沟通技巧,树立换位思考的服务理念,多与患儿家属交流沟通,对患儿家属的要求尽量满足,耐心详细地回答,用恰当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和精神安慰,树立护理人员职业的神圣感。护理人员要掌握各项操作技术,在工作中加强学习,练好基本功,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狠抓护理文书,要求护理人员书写及时规范。

篇6

护理风险识别对潜在的和已经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及过程,这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能降低风险的发生。

1.1 管理方面因素

1.1.1 核心制度落实不力,不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①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儿科用药品种多、剂量小,给药时只喊床号,不对姓名,没有严格三查七对。②不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不按时巡视病房、病情观察不及时。③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措施不到位。

1.1.2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不达标,工作量大,病人高峰时期,护理工作量明显增加,患儿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患儿家长催促,护士忙中出错。

1.2 护士自身因素。

1.2.1 年龄因素。新上岗试用期和5年内工龄护士占科室护理人员比例大,学历较低,专业理论及技术不熟练,且处恋爱婚育期,工作易分心。

1.2.2 技术因素。年轻护士穿刺技术不娴熟,心理素质差,家长对护士穿刺技术要求高,易引发护患纠纷。

1.2.3 护理文件书与不规范。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及有主观成分,缺乏连续性,未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等,均存在纠纷隐患。

1.2.4 感染管理意识淡薄。每个环节的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因病房条件有限,不同病种的患儿安排住在同一病房,进行护理操作时没有注意先洁后污的原则,没有执行手的依从性。

1.2.5 护理服务意识淡漠。不能站在病人的立场为病人着想,解释不耐心,不恰当,缺乏沟通技巧,语言生硬,不严谨。

1.3 病人因素。

1.3.1 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医护人员、患儿及家属的多重关系,护士对患儿实施的一切治疗、护理性操作均在其家长目睹下进行[3],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

1.3.2 家长疾病知识缺乏。家长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护士不信赖,不接受治疗所必须的转归过程及康复期限。

1.4 环境设施因素。儿科治疗环境嘈杂,孩子哭吵,家长对护士的操作告知等常无心聆听;各种安全警示标识不显著或缺失;床栏设置有缺陷,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

2 防范措施

2.1 明确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职责。护士长负责护理风险管理,科室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分析当前科室护理问题及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2 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加强重点人、重点时段及环节管理。①督促护士掌握并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定期考核护理质量,各项工作常态化。②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排班时新老护士搭配,均衡每班的技术水平、能力,合理安排节假日的班次,可排备班、二线班。③对于重点患儿严格管理,每班床头交接班,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2.3 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定不同层次护士的培训计划,重点做好科室新上岗试用期护士的培训,包括护士礼仪服务规范,儿科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护理安全,医院感染相关知识,通过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年轻护士自身素质。

2.4 护理文件记录符合法律规范。护理文件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护士必须从法律角度去规范的健全护理文件记录,做到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病情,护士长每周对各项护理文件进行审查、把关。

2.5 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儿科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严格按病种安排病房,执行传染病及保护性疾病的隔离措施,严格手的依从性,做好自我防护。避免发生医院感染。

2.6 转变服务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沟通技巧,构建和蔼的护患关系。作为一名儿科护士要经常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感受,做到耐心、细心、爱心。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患儿角度思考问题,不但掌握与患儿的沟通技巧,还要学会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使患儿家长理解信任我们,提高满意度。

2.7 改善就医环境及设施,保证安全实用。儿科病房地面防滑,各种安全标识醒目,病床使用有双面护栏的儿科病床。做好家属的安全宣传教育,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我院儿科病房通过提高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和护士抗风险能力,增强护士依法施护的意识,使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纠纷文件明显减少,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 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篇7

1.一般资料。

收集了2014年以来在我院就诊的儿科患者35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2例,女184例。年龄在一个月到9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其中有162例患儿采取了防范措施前就诊作为对照组。

2.方法。

分别记录两组患儿在医院内的投诉情况和患者的反应,分析风险因素,观察防范措施实验前后的护理效果。

3.结果。

相对比较,经过防范措施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比较少,患儿家属投诉的比例比较少。

二、风险因素分析

1.患儿的特殊性质。

儿科护理和其他护理最大的不同的就是面对的是儿童。第一,儿童由于年龄比较小,对于自己本身的情况不是非常的清楚,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不能及时的处理。第二,由于患儿在住院的时候由于病痛常常哭闹,患儿的家属疼惜孩子,对护理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医院的期望比较高,希望患儿能够一下子就好起来。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沟通的时候难免缺少重视,对于护理知识不够了解,常常提出一些困难的要求。护理人员在面对这些无理的要求的时候,常常不会理会,造成患儿家属的情绪不高,对于护理人员的误解,出现投诉的情况。第三,由于儿童的皮肤比较细腻,血管比较细小,护理人员在操作的时候容易出现失误,患儿家属面对操作失误和患儿的哭闹事情会产生不满。

2.护理文件书写错误。

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需要做好护理的记录。但是护理人员常常会在护理记录上出现问题。第一,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入院的基本情况的记录不重视。护理人员对患儿初次入院的记录上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的沟通不及时,对于患儿的情况记录不详细。比如:患儿对于某种药物过敏,如果不记录清楚,很容易出现极大的风险。引起医患之间的纠纷。第二,对于病情记录不够清楚和完整。护理记录不仅能够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和健康情况,也是能够反映护理过程的依据。对于每一个阶段的护理过程都求有着完整和仔细的记录表现。比如:患儿经过了物理降温过程,但是在记录当中没有记录。第三,护理记录不规范。一些护理人员对于护理记录的书写不够规范,字迹不清,签名随便。

3.特殊的护患关系。

由于患儿的年龄比较小,在患儿住院之后,护患关系涉及到患儿、医院、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再加上患儿常常会大声的哭闹,导致家属特别的焦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极大。如果护理人员处理一时不慎,容易产生医患纠纷。

4.护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操作。

儿科患者常常会出现患者集中患病的高峰期,容易出现护理人员的工作数量极多,需要的工作强度大,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理人员为了减少工作的数量和任务,降低工作难度,在护理的过程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把操作程序简单化,存在偷懒的心理。出现护理人员对于病房巡视和护理的遗漏情况。

三、防范措施。

1.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技能。

作为一个儿科的护理人员,必须有着爱心,细心和同情心。儿科护理人员面对患儿的时候,要有着宽容和忍耐,学会哄劝患儿,对于不配合的患儿,一定要耐心的沟通,学会春风化雨式的温暖和笑容。面对患儿家属的不理解,一定要使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解释,避免发生冲突。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需要进过严格的培训,能够熟练的处理各种情况,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急救、头皮针、静脉穿刺等基本技能。

2.加强沟通的技巧。

由于医院的工作量大、压力大、护理人员的脾气不好、服务意识不强。和患者发生纠纷多数是护理人员的缺少耐心,和患儿家属沟通出现问题。护理人员要学会交换位置,体谅患儿家属的心情,加强和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主动为患儿及其家属提高高质量的服务。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3.严格执行健全的护理制度。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严格的执行医院的护理制度,不能因为贪图方便就放弃护理的规章制度。避免出现拿错药等错误执行医院的护理规章制度,交接班要交接好任务,平时注意护理的记录,要求书写规范,记录详细。护理记录过程要完整。落实责任制,确定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基本责任。

篇8

关键词:

儿科护理;护理差错;事故原因;防范对策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新时期的新背景使得社会对于儿科护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儿科护理不同于普通护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通常情况下发病都较急,病情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儿童患者并不会准确地描述出自身的病状。而一旦儿科护理出现差错事故,轻者导致患儿康复的拖延,重者将直接对儿童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1]。因此,儿科护理工作中对于差错事故的防范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儿科护理当中差错事故出现的原因与防范策略,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儿科住院部共有护士人员48名,护士人员类别结构见表1。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儿科护理出现的差错事故共计39起。对出现差错事故的当事人进行分类,总结事故出现的原因。

2结果

在共计39起差错事故中,不同编制的护士人员差错事故发生情况见表2。从表2与表3中得知,不同编制和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的差错事故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具体事故差错表现为责任缺陷19起,管理缺陷8起,技能缺陷12起。其中包括配药错误、医嘱转抄错误、样本采集错误与患儿照顾不周等。

3讨论

3.1儿科护理差错事故原因分析

3.1.1责任缺陷:研究结果显示,合同制儿科护士差错事故发生率占比总数的97.43%,能够看出相比之下,这部分护士责任感稍差。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部分护士缺乏一定的责任心,每天重复性的工作已经使其形成思维定势,制度的建设也就沦为了一纸空文,很多护士进行各项操作都凭经验,比如对不同患儿的输液频率都无差异,或者疏忽大意,使被保暖患儿低温烫伤等,并且在忙乱之时过分依赖于患儿家长,导致很多问题处理不及时。3.1.2管理缺陷: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使各项规章制度难以有效被执行。加之院方存在管理不当之处,儿科护士分工合理性不足,对实习护士的关注度不够高,很多本应有经验护士处理的问题却交由实习护士处理。诸多问题凸显出了管理缺陷。

3.1.3技能缺陷:儿科患者病情不稳定,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并且无法与患儿直接形成有效沟通,也就为儿科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技能缺陷所引发的儿科护理差错事故也是一大主因,比如输液速度、输液顺序、对患儿病情变化的掌握程度不足导致耽误救治等情况。本研究显示,工作年限越久的员工发生差错事故的概率就越小更是充分证实了这一问题。

3.2儿科护理差错事故防治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需要重点从相对应的三大方面进行整改。首先,完善合同制护士的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儿科护士的责任感。对此,院方应当加强对护士的思想道德意识建设,使护士能够热爱本职工作,进而通过良好环境的创设使每位护士人员都能够不断提升综合素质[2]。另外,还要重点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护士激励机制,加强对合同制员工的关怀,提高合同制员工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进而提高责任感。与此同时,完善对在编护士的考核指标。其次,加强管理,这也是所有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作为儿科医护人员,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是基础,但仅仅凭借个人道德意识形成约束显然不现实。因此院方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大力开展法律与护理相关知识的普及活动,同时巩固制度的约束力。管理层人员应当贯彻规范化管理,加大监督力度以确保各项工作都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同时确保各个部门能够对所有问题形成有效沟通,避免工作出现断档情况,共同保证患儿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最后,就是应加大培训力度,使儿科护士人员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不断上升,这是确保降低儿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在医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新时代背景下,儿科专业知识也随之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发展态势,对于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就必然有所提高[3]。对于减少患儿的痛苦,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具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应当对儿科护士进行定期培训,包括技术、业务与素质教育等,同时加强考核,确保培训的有效性。总之,防止儿科护理差错事故需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保证工作衔接顺畅、提高护士责任心、严格管理和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等。

参考文献:

[1]王艳娟,张永男,翟淑娟.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分析及防范[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2):181.

篇9

【关键字】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对儿科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使广大医务人员深刻意识到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因为服务对象具有年龄小,认知差,依从性缺乏,陪护人员多,护理工作琐碎,加之儿童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发育未完善,防御功能差等特点,决定了护理工作存在一些特殊性。为了使孩子生病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认为应提高主动防范意识,控制或消灭潜在的危险因素,可尽量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一2010年12月住院患儿2922人,其中新生儿976例,小儿内科1170例,其中存在护理风险的有724例,占住院人数的24.78%。

1.2 方法 对所有新入院患者由入院处置事发住院满意度调查表,出院时由家属自己填写后投入意见箱、听取在院患者对医院护理及住院环境的评价及建议;每周进行护理质量安全控制检查和各病区组织护理质量分析会;护理部调查处理纠纷的记录;对三种途径的反馈意见进行综合归纳分析。

2、 结果

2.1 社会因素部分媒体对医务工作的负面影响,医患之间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当今媒体报导有关医疗纠纷时多从患者出发,常常忽视医疗这个特殊服务行业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点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社会各层对医护人员信任度降低,要求更高。家长认为看病花钱了就应该满足其所有要求,无论其要求是否科学合理或符合医疗规范。

2.2 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童患病后,特别需要父母及家人的照料,这时,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家属的注视下进行,因此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线关系,而是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的三角关系。儿科护理任务重,技术性强,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而家属往往爱子心切,又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护理人员挑剔、苛求,对必要的操作项目过多地干涉、不配合。因此,在出现不理想治疗护理效果时。其态度上护理人员和家属往往有归因偏离,若护理人员不能积极、妥善处理,则极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家属的不满情绪而导致纠纷发生。

3、 原因

3.1 护理人员因素

服务意识不强,护患沟通不到位,导致护患冲突加剧。护理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自尊、有情感的,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做好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支持,从而使病家配合治疗护理。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差,而患者维权意识强,儿科护士工作负荷过重,思想压力大,职业认同感差。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忙,还要面对家属的种种不理解、质疑、挑剔、高要求,使护士感到思想压力大,身心疲惫。儿科护士技术水平有限,有些操作护士难以达到1次成功,家属不满意。另外由于个别护士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不能按操作规程办事,也可导致护理缺陷。

3.2 管理方面因素

儿科护士严重缺编,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要求,特别是工作大忙季节,病房不断增加床位,门急诊输液人数剧增,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护士引入,也给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护士长工作的多面化。除正常业务管理工作外,还要忙于奖金核算及其他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因而疏于对护理质量的监控。护士长对护士执行规章制度考核力度不够,存在偏差。某些客观因素造成护理服务流程不尽合理。

3.3 患者因素

患者依从性缺乏,护患沟通无效等各种原因均可影响患儿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造成治疗用药方案的持续性中断或检查手段未及时实施,从而影响诊疗效果;患儿的依从性与年龄、家庭环境、入院次数有明显差异,首次入院及年龄越小的患儿依从性越差。【1】

3.4 环境设施因素

①床栏设置有缺陷:床栏空隙太大,幼小婴儿有坠床的危险。②用热设备标志不明显:热水管标识脱落或住院环境介绍不到位,容易出现烫伤的危险。

篇10

1.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一直是医患关系纠纷中最为复杂的因素之一。由于媒体的负面报道,社会上往往将医患双方分割成对立的两方,而且多数媒体及社会往往会将患者放在弱者的位置上,又加上公众对医疗知识的相对缺乏,就经常会忽略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和高复杂性[1]。

1.2 护理人员的原因

1.2.1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也不断增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差,如静脉留置针、PICC的应用,主要指患儿临床查对问题以及药物使用问题,同时还包括输液输血以及标本送检等问题。

1.2.2 护理人员服务观念、理念落后

表现为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生硬,沟通能力差。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作风不严谨,未能体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态度不够亲切、护理技术不娴熟、护理操作不及时等行为。

1.2.3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欠缺

表现为因工作繁忙护理记录不书写、护理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等,使得作为医疗纠纷中的重要证据失效。

1.2.4 护理记录不规范

护理记录在处理医患纠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可以客观有效地反映医疗活动情况,在进行医疗事故的鉴定中成为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护理记录不能清楚明确记录下治疗的过程,或记录不全面以至于所及内容与实际不符合,甚至会出现错误,没有真实还原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那么都会为医患纠纷的出现埋下巨大的隐患。

1.3 护患沟通不利影响治疗

儿科患儿在身心方面都没有发育成熟,具有特殊性,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患病儿童的不依从,这样会影响疗效。另外儿童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尚缺乏,使护理人员难于与之更好的沟通获得有效信息[3]。

1.4 医疗管理制度不完善

护理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不能及时提醒护士们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医德医风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导致护理人员认识不到位。

2.危险因素的防范办法

2.1 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

媒体作为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积极正面的媒体报道能够使医患之间的社会矛盾减弱,也可以使人们对待医患工作人员有更加公平公正客观的态度。医疗卫生是一种高风险高压力的特殊工作,如果整个社会能够多给医护工作人员一些理解和鼓励,那么将会使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对于提高医护工作的质量和服务也会有更大的帮助。

2.2 加强护患沟通,改变护理理念

护患双方加强沟通,能够各自从双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医护工作人员要多从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减轻和缓解家属的忧虑,并在良好的交流中让家属能够理解特殊的护理工作,同时与家属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彼此相互支持,这样才能从源头杜绝医患纠纷的出现。

2.3 重视职业素质培养

医护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决定一个医护工作人员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医护工作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明确是非曲直,工作态度端正认真,对患儿负责,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才能把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降到最低[2]。

2.4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技能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的用药安全性,同时开展科学的护理教育以及管理,全部儿科注射用药均需要通过两人核对并让家属参与核对后正式执行用药治疗[3]。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各种先进的精密仪器,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另外,基础护理操作必须熟练掌握,然后进行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对低年资的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提高护理记录书写内涵。

2.5 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不断完善儿科护理制度,针对儿科护理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不同护理单元均需要针对一般护理常规以及临床症状护理常规、疾病护理常规等进行制定和修订等。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儿科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全面了解《护士管理办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具体内容,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各项知情告知义务。

3.结语

儿科护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更容易出现风险,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对于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就需要更高,专业技能更是不允许出现半点马虎,因为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就要以人为本,在工作过程中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尊重和爱护患病儿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结合患病儿童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化操作。有效的护理工作能促进患儿尽早痊愈,同时护理安全是权衡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对护理人员和管理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11

在日常的护理中,容易使个人因素造成不良影响和纠纷。当患儿病情发生变化时,护理工作者没有及时记录其变化,随着患儿病情发展变化,缺乏完整的患儿入院时间、具体用药、抢救经过、生命体征记录等护理文件,从而造成护患纠纷。

沟通技巧的缺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娴熟的和患儿家属沟通,护患沟通不畅是很多护患纠纷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这其中又包括沟通时的态度、语气及方式。护理工作者在受到自身和外界环境不良的影响时,极易采用不当的方式、不礼貌的态度及生硬的语气,对患儿及其家属的不理解、不耐烦,这些都易造成呼唤纠纷的发生。

医院的方面:患者在医院看病治疗,必须经过规定的种种程序,涉及多个科室部门,程序繁芜复杂,这也会成为护患纠纷的原因。再者,不合理、不透明的收费也常常引起护患纠纷;在使用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药品时,往往会增加费用,如果提前没有和家属沟通,也容易导致护患纠纷。改进与对策提高责任意识,做好护患的良好沟通:加强护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培养,以负责任的态度来为患者服务;与此同时,要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解,并表示理解和支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对其需求进行了解并尽可能给予满足,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对于患者的疑问,要给出诚恳的、积极的回答,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提高专业水平:对于护理工作者,要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途径。对于年轻的护理工作者,通过严格的"三基、三严"训练,要求其理论知识扎实,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充分的了解;临床操作娴熟,对各种儿科的临床操作熟练掌握。

提高法律意识,完善工作制度: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护患纠纷,提高了防范意识和保护自己。对于护理工作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以此提高护理质量和避免纠纷的发生。

篇12

【关键词】儿科 护理安全管理 防范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疗护理水平的有限性和差异性与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过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医疗市场已成为高风险的行业,儿科护理的风险性更大[1]。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是医院生存的根本。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意外事件多,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护士工作量大,容易发生差错事故。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对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

1 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1.1 护理人力资源因素

1.1.1 工作负荷过重 :儿科病房护士严重缺编,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床护比例,工作量大,职业认同感差,使儿科护士身心疲惫。

1.1.2 护士法律意识薄弱,风险意识差: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护士必须不断学法,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用法,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1.1.3 护患沟通不到位 : 儿科护士要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患儿,与此同时还有患儿的家长。 由于护理工作繁忙,护士与患儿及家长无法更多的沟通,无暇顾及家长的情绪与心情,导致家长的不满,甚至引起纠纷。还有健康宣教不到位,回答家长的提问态度生硬等。

1.1.4 专业技术水平不过硬 : 每年都有新护士进入儿科病房。有的新护士专业知识缺乏、技术生疏,表现在静脉穿刺水平低,对患儿病情观察不到位,不能及时汇报给医师,也是护理管理很大隐患。

1.2 病房管理因素 :病房是患儿治疗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应加强管理。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 患儿多, 房间拥挤, 恢复期和急性期患儿共处一室, 如果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易发生交叉感染, 这些也会成为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管理不完善、风险告知不及时、管理监督不得力而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2]。

1.3 患儿及家长因素 :患儿年龄小,不配合治疗。一些家长缺乏医学常识,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擅自离院,拒绝采血化验和必要的特殊检查,这些行为也给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带来影响。这些年,患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爱子心切,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如静脉穿刺要求一针见血,一针没成功就给脸色,甚至破口大骂,这给儿科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2 护理对策

2.1 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护士职责意识 : 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是护理的法宝[3]。我们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条例》、护理常规、规范、操作规程为标准,结合儿科的具体工作情况,制定临床护理工作中需遵循的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如操作流程、疾病护理常规、急危重病人的医护抢救配合流程、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设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制度、风险应急预案等以保证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及安全有效,并且在每月的护理质量监控检查中进行考核。

2.2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加强“慎独”修养 : 经常加强医疗安全教育,提升学法用法意识。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应尽快使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维护正当权益。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要严格执行护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

2.3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护理安全 : 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有直接联系,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基础。针对不同年资的护士,培训的目标和内容有所不同,使每一位护士均能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强化儿科专科知识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急症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病人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护理,以防范护理风险[4]。经常进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力争一针见血。实践证明, 加强对儿科护士业务技能训练,每人精通业务,是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重要保证

2.4 加强病房管理,改善患儿的就医环境 : 分流患儿,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儿童,减少探陪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地面湿式打扫、病室内每日空气消毒2次、每日开窗通风2~3次,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保持温湿度适宜。特别对新生儿室,应加强新生儿皮肤和脐带护理、室内器械及空气的消毒、严格无菌操作。每月对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物品、消毒液进行检测。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5]。

2.5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在患儿入院当天、治疗期间、康复期、出院后等不同时期提供健康宣教,出院以后电话随访,使患儿及其家长感到医护人员的真诚和关心,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此外,还要学习护患沟通技巧,规范护士在输液、晨间护理、巡视病房、患儿入院、催促费用等各项工作时的文明用语和仪态,以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使护理服务规范化、程序化、人性化。要求护士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和家长的心情,加强对病人的巡视,减少呼叫铃声,及时解决隐患,保证护理安全。

3 小结

儿科的护理安全是减少儿科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只要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安全监控,强化安全管理,巩固安全底线,就能使护理质量提高,最大限度降低护理缺陷,确保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红兵.儿科护士审读教育与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41

[2] 何元凤.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与分析[J].现代护理,2007, 13 (1) : 38~39

[3] 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21(6) :67

[4] 黄蔚,周青.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7:13

[5] 刘新.儿科急诊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5,37(8):24~25

作者单位:201900 上海市曙光医院宝山分院儿科

(上接第136页)

即鼓励病人深呼吸,主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20-30°,注意加强对肢体肿胀、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的观察,认真听取患者主述,发生异常及时处理。术后患者常规静脉应用血定安扩容或利伐沙班,预防血栓形成。每日定时协助作患肢肌肉的向心性按摩,同时应用下肢肢体气压泵按摩,使用气压泵前应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协助诊断。

4 出院指导

嘱患者坚持正确功能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定期复查X片检查,定期随访每2-3月一次,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嘱患者术后6-8周内屈髋不要超过90°,三个月内侧卧式,两腿之间需夹软枕,半年内不易做关节内收外旋及过渡屈曲等动作,做到不盘腿,不侧卧,不负重,不坐低矮沙发、椅子,坐在椅子上时不可将身体前倾,不可弯腰拾物,防止假体脱位。

5 结语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老年患者有多病共存及特殊性的心理现象,因此在护理中要针对不同病人身体情况制定合理护理计划,实施针对性护理,重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提高预见性,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功能锻炼,促进病人髋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因此加强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保证疗效、减少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生根,毛强 31例有并存病的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2008.16(6):10-11.

[2] 贺爱兰,张明学 下肢骨折病人的护理[J]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2004,5:123.

[3] 程凤敏.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7,6(6):396-398.

篇13

儿科护理;纠纷;防范

作者单位:450000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护理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责任心、服务质量等要求较高,极易发生医护纠纷。本文就我科 2007~2010年发生的15起护患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1 产生纠纷的原因

1.1 护理工作人员方面

1.1.1 责任心不强

部分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服务意识淡漠,表情冷淡,说话生硬,缺乏责任心。对护理核心制度落实重视不够,不按要求随时进行病室巡视,对于危重、意识丧失、躁动婴幼儿没有及时采取必要安全防护措施,没有履行腕带标识佩戴等。有统计显示75%的医疗纠纷起因是被医务人员的态度和缺乏沟通而激发[1]。本组15例有5例因护士责任心不强而引起。

1.1.2 基础理论知识有限,技术操作不熟练

护士平时不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对家属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或者与医生的解释不一致,使家属失去对护士的信任认为护理人员水平低,不负责任,引发矛盾。静脉穿刺不成功在纠纷中占了很大比例。本组15起纠纷有6起是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

1.1.3 法律意识淡漠

护士不能严格按照护理文书进行书写,在护理记录病情描述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过于简单,对患者的突发的病情变化描述不清或根本没有描述,甚者迟记、漏记等;危重患者抢救后,抢救用药补记、抢救过程的病情描述等与医生记录不一致,甚者漏记、错记,在病历中留下凭证,为纠纷埋下隐患。本组有2例因医护记录不一致而引起纠纷。

1.2 家属及患儿方面

1.2.1 家属方面 患儿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父母、长辈的精神寄托。往往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会很高,希望所有医护人员把自己的孩子作为重 点关注,如孩子病情恢复不好或反复,常常把怨气发泄在护理人员身上。有些贪玩的患儿,将水果刀、充电器等带入病室,均增加了护理不安全因素。

1.2.2 患儿方面 患儿年龄较小,缺乏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有限, 需求或不适都需要护理人员细心观察和照料。往往会表现出烦躁、哭闹、跳床,用摇晃床档、用头撞击床档等以不配合治疗或拒绝治疗,容易会出现针刺伤或液体外渗情况,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1.3 其他原因

住院费用高:高新医疗设备的引进和新特药的应用,高额费用使许多患者无力承受。

药物包装大:儿童用药剂量小,很多药物是成人药物包装,造成资源浪费。一日清单不清:未做到一日清单制、收费项目填写不完整或发生错误。仪器设备维修不良:输液泵控制液体滴速,运行时间不同,配件无法配齐。本组有1例因一日清单没有及时记录,1例因药房没有小剂量包装而用了大剂量包装,浪费了药物,费用增高而产生纠纷。

2 防范对策

2.1 完善加强各项管理制度 每年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核心制度培训和考核,加强医疗安全意识教育,让每个护理人员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牢记心中。及早发现些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对一些出现的不安全问题,及时整改。

2.2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订培训计划,采用在岗培训、短期学习班、专题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更新知识,加强“三基 ”培训,特别要加强静脉穿刺的培训,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以赢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和尊重。

2.3 改变服务观念,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转变护理模式,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要有爱心、细心、耐心,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体现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

2.4 加强护患沟通 工作中保持自己美好的“白衣天使”形象,着装整洁大方,坐立行走符合职业规范。与患者沟通时微笑 、真诚、亲切、自然。沟通时语言通俗易懂,避过于专业化,语调温和,尊重患者及家属,对患者家属提问要耐心解释,对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解释应留有余地,并且注意与医生的解释一致,避免让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和疑虑。

3 小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