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的道德标准

教育的道德标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的道德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的道德标准

篇1

 

2008年,教育部修订颁布了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等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然而,截止当前,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并没有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不一,标准不一。因而出现了诸多师德问题。随着时代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给予了重点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当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笔者结合特教工作实践,认为特教教师职业道德应当具备以下几点。

 

一、无歧视性,以人为本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特殊儿童,他们或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就对特教教师提出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无歧视性、公平公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以种族、肤色、信仰、性别、国籍、年龄、政治活动、家庭、社会背景、性倾向或异常方面的不同而歧视特殊人群;(2)在测量和评价过程中,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儿童,而非因人而异,随性而为。

 

二、尊重人格,维护儿童自尊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尊重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其中当然包括特殊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可以说特殊儿童对于自尊和尊重有更加明显的需求。在教育实践中,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尊重需要和心理需求,保障他的人格和尊严,切忌简单粗暴对待、讽刺挖苦、冷漠、无耐心、管教过严等行为。

 

三、客观准确,实事求是

 

特殊教育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这要求教师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教育训练、管理和咨询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事实资料、准确数据为依据,客观准确地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价,向行政部门、同仁和家长提供资料。

 

四、保护隐私,坚持原则

 

我国法律规定,个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特殊儿童的个人隐私更应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操守是保护特殊儿童的隐私,对特殊儿童的各项资料进行严格保密,绝不向任何商业机构、非法团体或个人泄露特殊儿童的隐私信息,或以非道德的方式以特殊儿童的隐私来获利,而是在尊重彼此隐私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五、注重合作,畅通渠道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特教事业的发展,服务特殊儿童和特殊群体。特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也离不开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因此,特教教师应和其他专职者、相关人士、特殊儿童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相互合作,相互鼓励,共同努力,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畅通特殊教育服务渠道,促进特教事业发展。

 

六、提高专业,激发潜能

 

特殊教育教师是一个专门化的职业,也是一个随着时展不断变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职业岗位。特殊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营造合适的环境,采用恰当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向特殊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潜能。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

 

七、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为保证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特殊教育教师应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专业会议等继续教育计划,参加专业学术团体的活动等来保持对特殊教育和相关教育领域先行研究和文献学术动态的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八、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教师的道德水平集中体现在对待特教事业的态度上,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根本要求,也是根本的师德要求。因此,热爱教育事业是特教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搞好特教工作的前提和动力。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用行动践行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绝不容忍、也不做违纪违法违规、有损职业操守的事。

 

篇2

知荣知耻,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八荣八耻”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指出方向,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长期建设提供了遵照标准。因此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要靠自我修养和督促教育相结合而生成。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中,要从素质教育入手,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业务技能培训齐头并进,相互结合。“德”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根本,“才”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只重才而不重德、或只重德而不重才都是不正确的。为此.要把育才与育德紧密地结合起来,渗透到会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在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剖析反面典型与宣传正面典型并重。运用反面典型进行直观、形象、具体的警示教育,可以使会计人员从中吸取教训,洁身自爱,防微杜渐,做到自重、自治、自警、自律;运用正面典型进行示范教育,大力宣传表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奉公守法的会计人员,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增强会计人员恪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造假可耻的环境。

处理好“剖”与“析”的关系。近年来,各地报刊杂志披露了许多会计造假和会计职务犯罪的案例,旨在通过剖析这些典型案例,探寻造假者和违法犯罪分子蜕化变质的人生轨迹,教育警示在岗会计人员抗住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但是,有些案件存在剖多析少的问题。即:摆事实,讲经过的多,从违法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处查找原因的少;披露违法犯罪手法的多,结合案件进行宣传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和分析寻找并弥补管理制度缺陷的少。

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会计环境结合起来,实施正确引导。通过典型案例教育感化会计人员,使那些有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者充分认识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彻底摒弃侥幸心理,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处理会计事务中,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秉公理财,“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要以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公民道德标杆,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大力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加强会计理论创新和会计实践创新,身体力行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不断探索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创造新经验,紧紧抓住会计人员的心理,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法治与德治并重,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篇3

目前,在区域教研员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选择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教研工作。当前,教研员通常是从区域所属学校选调而来。选调的条件一般是教学成绩在区域内优异;选调的方式基本上是基于经验判断的行政选调。条件粗略、经验判断可能会造成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走眼”的尴尬局面。

二是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被冠以区域教学专家的教研员也要专业发展,但目前对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理论思考。发展目标的缺失也造成优秀一线教师入职教研员后专业成长的步伐开始减慢,远不能达到一线教师所期望的状态和水平。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区域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

二、教研员专业领导力的内涵

教学研究(即“教研”)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或方向,需要专门的学问,因此作为该领域的专门从业人员(教研员)的专业身份是不容质疑的。但教研员作为专业技术工作者的同时,在一定区域内还担任专业“支持”“引领”的领导角色。宋萑认为“专业领导”一词能充分体现教研员的角色定位。[1]

目前,“领导力”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关键词,如“道德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关系领导力”等。“领导力”顾名思义就是影响、激励他人或团队去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目标或任务的能力。在这里,引用“专业领导力”描述教研员“支持”“引领”的“专业领导”能力。

教研员的“专业领导力”是指在支持和引领区域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与能力以及专业权利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对课程、教学及教师发展的综合影响力。[2]

教研员的“专业领导力”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课程领导。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发展,“课程”成为了区域教研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区域教研机构或教研员要引领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做出正确的课程规划,发展区域课程政策,参与到地方课程规划和设计,指导并开发校本课程。

二是教学领导。学科教学指导是教研员的常规必备工作,但长期以来,学科指导只停留在“优质课打磨”上。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引领“新理念”,构建课堂教学区域特色,成为教研员应有的“使命”。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教研员作为区域教学专家,凭借个人魅力和专业权威“领导”区域教师发展,是其专业领导的重要内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激励区域内教师之间彼此学习、相互促进,为优秀教师提供更有激励意义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空间。[3]

三、构建基于专业领导力的专业发展标准

(一)构建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的基本理念

1.以德为先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热爱教育事业和教学研究工作,具有服务学校、服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专业为根

坚持专业为根的职业宗旨,认同教学研究的专业性及教研职业的不可替代性,突出和强调教学研究的专业权威。

3.服务为本

坚持把“服务”作为教研工作的理念或核心指导思想,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实践发展需要。

4.能力为重

不断提高与完善区域课程规划、领导课堂教学、引领教师成长等方面的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强化专业能力的提升。

5.终身学习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学习作为提高和发展自身的不竭动力;及时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共享优质教研资源。

(二)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的内容构建

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的构建基于图1框架,该框架以专业领导力为核心,分专业理解与态度、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三个维度[4][5],具体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

表2

表3

(三)基于标准的专业发展策略

1.激发专业发展意愿,发展专业理解及态度

教研员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教研对区域课程建设的意义,激发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提升自身素养的主动意识,要经常思考“什么是教研”“教研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的教研优势是什么”等关于教研工作的本质问题,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发展专业知识

构建区别于学科教师的教研员专业课程体系,发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领导力,是教研员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笔者认为,教研员专业课程体系应由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基础课包括课程原理、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基本教育教学理论,专业课包括教研基础、教学设计学、教育测评技术等内容。教研员帮助学科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问题的工作重心,决定了专业课内容应更偏重于设计与技术。教研与课堂的紧密联系,决定了专业课素材应来源于课堂实例。

3.立足“岗位成长”,发展专业能力

教研是一项实践性、技术性的工作,是由现象聚焦问题、由方法解决问题、由理论提升问题的过程。研究需要教学实践的支撑,教研员要利用距离教学实践近的优势,走上讲台,执教新课程,体验新课程,与教师平等地交流与合作,观察和研究自己“领悟”的课程和自己“运作”的课程之间的差距,从教学一线教师的角度反思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活动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变化或变革,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课堂教学洞察力、有效思维能力、反思和发掘问题能力,实现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萑.中国教研员作为专业领导者的新角色理论建构[J]. 教师教育研究,2012(1):18~19.

[2] 毕盛楠.中小学校教师领导力生成机制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篇4

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首先要认真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体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课改的基本精神体现在课标修订的基本不变的方向性、稳定性中,也体现在与时俱进的调整修正之中。比如,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在本次修订中仍然是灵魂性的,一方面体现在对国际经验的研究与借鉴,另一方面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及时反映,体现在与时俱进合理吸收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崭新成果。再如,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标修订更多地从儿童立场,从儿童健康成长的要求设计课程。又如,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视角是超越学科中心,这就带来了课程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增强课程综合性;改进学科课程;激活地方和学校课程;构建选修课程;倡导探究性教学;推进多元化的评价;等等。这些设计思想在课标修订中得到进一步彰显。课程改革方向性、基本性的精神是超越课标又是贯注所有课标的,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的。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朗读指导 完善化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执行的今天,教师需要面对严格的专业标准考验,和全面的课程标准考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也让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基于标准,加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指导显得十分重要。做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促进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朗读教学的时间不足

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让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将效率视为第一发展要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希望向学生传递更多的学科知识,讲解的时间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没有充足的朗读学习时间。在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朗读学习过程较为匆忙,形式上的朗读并不能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前朗读课文,寻找生字与生词。但大多数小学生很少自主朗读,朗读能力无法提高。

(二)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课堂中让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地接课文。看上去小学生都参与到了朗读学习中,但教师并没有对小学生的朗读提出要求,也没有在小学生的朗读过程中给予指导,缺少朗读教学反馈。小学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课文、如何朗读课文,甚至有小学生觉得朗读课文缺乏实质性的学习意义。

(三)朗读教学的范围过小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偏爱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教学中,会十分自然地将更多的朗读机会分配给这些学生,他们读得好且快,能够保障课堂教学效率。这就使得其余的大多数学生只有听的份,没有朗读的机会。学生只听不朗读,其朗读能力是无法提高的。教师的朗读教学范围过小,影响学生整体朗读能力的提高。

(四)朗读学习指导过于机械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朗读教学指导过于枯燥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时,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只顾着小学生站在课文中角色的角度去调整自己的语气。这样的指导意见,对于部分小学生来讲并不容易理解。学生不能理解教师的朗读指导意图,就无法规范自己的朗读行为,朗读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

二、基于标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朗读指导工作方法

基于标准要求去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以下几点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先给学生做亲身示范或者给小学生放课文朗读录音。在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听教师读或者听录音,只能获得最初的情感体验,并不能与文本进行深入互动。要加强朗读指导,就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要给小学生时间自由朗读。朗读的过程,是对文本进行二次创造的过程。高质量的朗读,有利于情感的内化,也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在小学生正式学习课文前,组织小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中遇到生字生词,及时翻阅工具书解决问题。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排除了朗读的阻碍,成就感增加,朗读的兴致也会得以形成。

(二)利用生活经验指导朗读

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他们的朗读学习过程中,让小学生更加感性地去理解课本学习内容。课文是情感与事件的载体,如何运用文本,是做好朗读指导工作的关键。为了促进小学生在语文朗读中获得充足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重视课文重点语句与段落的朗读指导。

例如,在学习《王二小》相关知识点的时候,“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英雄王二小”就是一个情感变化较为激烈的句子。教师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指导,提问学生“如果在你写作业时,突然听到爆炸声是什么感觉?”,让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并引导学生将这种感觉投入到“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这一句子中。再利用坏人杀掉警察的故事,引导小学生找对感觉,朗读下一句。生活经验的迁移,有利于小学生朗读技巧的提高,为语文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三)丰富朗读活动的形式

朗读活动形式的丰富,能够调动小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教师要考虑到朗读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具体需求,给全体学生创造公平的朗读学习平台。教师可以打破自己示范读与跟随录音读的传统模式,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中角色扮读、配乐读或者竞赛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时间不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角色扮读的方法让学生练习朗读,并给予指导。也要鼓励小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选择自己认为符合文章风格的曲子进行配乐读,将自主录下所读文章,带到课堂中与大家分享。新鲜的朗读方式,会让小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朗读技巧,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做好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认清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不足,并积极开发朗读教学的方法,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教育学上,把课程教学评价分为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两个环节,教学测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一种客观检验,教学评价则是建立在测量基础上的对教学成效的主观评定,具有反馈——调节和激励——动机功能。笔者在本文中,介于教学测量内涵、方式等的不断拓展,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统称为教学评价。并认为,只有评价标准的客观全面,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真实现状,有效评定教学得失,促进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学生“学”的评价上,传统的评价拘泥于书本知识和内容的记忆与复述,忽视了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并不是衡量学生德育优劣的好方法。更严重的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相应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与德育课程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必须将学生的德育表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一些内隐的素质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应该考虑过程性评价(如平时课堂表现等),重视质性评价(如品质优良与否),突出表现性评价(如参加各项德育活动加分等),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

在教师“教”的评价标准上,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传统评价标准主要关注教学基本要素的齐备(如授课计划、教案等的完备),教学环节的齐全(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齐全,有无小测、下班辅导、听课、批改作业等);还有的学校将课时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质的评价;有的将教学督导、同行专家评教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将学生评价只作参考。这种评价仅是一种至上而下的教学监督管理,并不能有的放矢地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老师,基本素质应该高于一般,停留于基本教学管理的评价标准偏低。另外,忽视学生评价,这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需要不相符合。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评价标准创新思考

1.学生“学”的评价标准的创新思考

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评价,应强调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学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德育的发展过程以及效果,使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结合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采取多样化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改变其枯燥的理论教学模式,必须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而多样化教学,就必须进行多样化评价。如学生参与课堂讲座、案例探讨会,第二课堂的辩论演讲、知识抢答、社会调查、民族文化活动等多形式教学活动,应该结合其相应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该成为期评成绩的一部分。

(2)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自我评价以及开展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在学生之间开展互评,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比较反思自我,促进相互学习,自觉调整自身行为。

(3)重视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例如,可将学生整个学业成绩细分为:课堂提问占10%;课堂学习表现(含课堂纪律表现、参与学习的态度等)占20%;平时课后练习作业占10%;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占30%;期末考试占30%。使平时(含课堂表现、作业、实践等)过程性考核比例上升至70%,终结性考核如期末考试等占30%。

(4)建立学生德育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形成长效跟踪。德育档案的内容以记录学生在读期间参与各项德育活动以及平时的德育表现为主,可以采取积分制,每有一项参与和表现,均获得一定的分值,根据不同的分数评定为不同的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有效的学生德育成长档案可成为学生评先评优评奖的参考。

(5)设定加分项,鼓励学生创新及积极地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德育科目,而对学生的德育评定不应该拘泥于单纯的一场理论考试。可以在常规考察之外,再拟定加分项,促使学生自发地为自己加分表现。如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突出表现,在家庭评价中表现优异(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老节俭)等等。学生的这些真实表现,是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客观反映,应该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的内容。

2.教师“教”的评价标准的创新思考

对教师“教”的评价能够促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具体而言,结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实际,结合课程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之举措:

(1)注重评价标准中质与量的结合,评价标准内容中既要有对教务管理“规定动作”的评价,又要有对教师“创新动作”的评价。要将教师实践课组织及成效、创新教学方法等纳入评价体系中。

(2)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将学生评价作为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其在教师评价中的所占分值和权重,结合同行专家、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的各种评价一起形成最后的综合评价。

(3)由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资薄弱,可鼓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教师积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自觉进行学历教育、职称提升等的应该给予肯定评价,例如可在综合评分中给予加分。另外,对于老师参加教学比武,组织学生参加对外比赛获得优异表现的,应该给予加分。进行课题、专著、论文等科研活动的,也应该在教师评价中予以加分。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进程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作为当今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者,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难看出我国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点的重视程度。本文试图对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要求,就如何强化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能力,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以分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教育水平

 

目前还普遍存在着对“辅导员”这一职位工作职能认识的不足,对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缺点。[1]辅导员不仅仅需要在课堂教育上发挥理论课教师的职能,更要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发挥辅导员自身易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条主渠道中进行拓展。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直接取决于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一名优秀称职的辅导员,不但要对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有所涉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有所了解,更要做到能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过硬的基本素质也是必需的。所以,高校辅导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

 

(二)改变理论教学模式

 

在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射式”与“填鸭式”的教学还占了大部分的比重,这种教育方式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良好的教育应当是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脱离辅导员独自学习,而是希望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承担起引导者的作用,发挥与学生密切联系这一优势,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但扮演着教育者,更是扮演着领路人这一职责,让每位大学生在学习中从“被动填充”逐渐走向“主动诉求”。[3]

 

(三)网络虚拟拓展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到,把握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趋势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做好的工作,熟练地运用微博、微信、qq、博客、网络社交等一系列新型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工作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理论教育向网络虚拟拓展,更是要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更容易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线上教育”。[4]网络资源具有丰富蔽性的特点,一是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更多的理论依据,二是可以利用网络的隐蔽性通过网络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升华,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实践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方针。将实践教育作为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并与理论教育相辅相成。由于实践教育具有操作性强、反馈及时的特点,能很大程度上与思想教育内容契合。《能力标准》更加清晰地定义了辅导员的职能,高校辅导员不但要对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和认识,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辅导员应充分认识自身的工作性质,实现从单能到多能的改变。[5]将零散的工作点穿成线,再将线织成网,全面系统地实现职业功能的升级。《能力标准》提示了能力、社会、文化、心理、互助、规划和指导等多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是辅导员从业工作中将要面临的大方面。而想要提升工作能力,明确工作路径,为学生们提供可靠的保障,辅导员就有义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为其全面发展做出指向作用。

 

(一)参加和引导社会实践活动

 

辅导员应与大学生一同,杜绝面子工程,形式主义,切实地引导和配合学生做好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真正锻炼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互帮互助的品格。在基于社会实践的同时,更能有助于形成其完整的意识形态。诚然,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种种的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结果差强人意,形式主义成了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最大问题,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实践其实并没有实现其最初的构想,更是与社会实践本身的意义差之千里。很多学生观念上将社会实践看做取得学分的途径,反而更注重形式,有时可能就是为了一个公章。而造成这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与明确的方向。流于形式的宣传并不能做到对学生心理的触动,更不要说改善其固有的观念。想改变现状,还需从根本入手与学生共同参与,一对一反馈,了解,对学生偏离的思想及时矫正,予以指导。辅导员实现企业、高校、个人三方面的转换连接,将组织、宣传、实施多方面整合,形成凝聚力,做到齐抓共管的形式,共同努力,将其带入社会实践的行列,使其从内心里接受社会实践这一程序。

 

(二)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篇8

本次研究选取2009年7月~2012年7月在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67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比标准与微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2012年收治的67例肾结石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3例微通道:男20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为(50.5±10.6)岁;肾结石平均直径为(27.4±10.2)mm;观察组34例标准通道:男21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为(51.9±9.8)岁;肾结石平均直径为(28.1±11.4)m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34例患者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治疗方法, 首先对其行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选取膀胱截石位, 经尿道将F6或F5的输尿管导管逆行插入结石侧输尿管至肾盂, 让患者保持俯卧位置, 垫高腹部或者腰部, 在11肋或者12肋下腋后线和肩胛下角线之间进行穿刺, 按照结石具体分布情况以及肾盂、肾盏合理选取穿刺点。然后制作人工肾积水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 在超声监视下将肾穿刺针插入到目标肾盏, 尽可能通过肾盏穹窿建立通道。将针芯之后可见有尿液流出。将斑马导丝插入肾穿刺针芯至肾盏、肾盂内, 将肾穿刺针鞘推出来, 运用筋膜扩张器逐级扩张, 沿着导丝置入带鞘的14Fr~18Fr扩张器, 将扩张器拔除, 将(微创)经皮肾镜(Wolf9.8/12Fr)插入扩展鞘, 此时可用输尿管镜检查通道建立无误后, 继续逐级扩张至24 F扩张器, 最后放置24 F Peelway鞘至肾集合系统内,成功建立通道之后将导丝退出[1]。在经皮肾镜下将结石寻找出来, 用EMS气压弹道碎石机击碎解释后清除, 如果肾镜无法到达盏内肾石, 需要依据具体情况用注射器加压冲出。手术结束后拔除输尿管导管, 送入斑马导丝直至膀胱, 顺着导丝留置双J管。认真检测各肾盂、肾盏是否有结石残留, 通过B超证实结石残留情况及双J管位置, 同时留置固定肾造瘘管。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成功后, 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 改变成俯卧位, 然后制作人工肾积水。在超声引导系实施穿刺, 然后退出针芯置入斑马导丝, 将筋膜扩张器从原来的8F扩张到18F, 并需要留置Peelway鞘, 置入相应的8.0/9.8F输尿管径, 运用钬激光击碎肾结石, 再用灌注泵把结石清理干净。在手术后用超声仔细观察结石残留情况。并留置肾造瘘管, 其术后处理和观察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观察记录, 并比较两组一期、二期碎石率等。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用t检验计量资料,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

2 结果

从下表可知: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 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肾结石多存在肾盂、肾盏中, 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 可以分为胱氨酸结石、嘌呤结石以及磷酸钙结石等。治疗结石方式有很多, 以往治疗肾结石的主要方法为开放手术以及体外冲击波碎石 。而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 经皮肾镜取石术渐渐成为治疗尿路结石的主要方法之一[2]。当前经皮肾镜取石已经成为处理肾结石的重要方式, 其具有创伤小、效率高且并发症少的优点, 经皮肾镜术式常常会选择标准通道以及微通道取石方式。

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道小、对肾实质损伤很轻, 并且出血少, 手术后安全系数较高。但视野狭窄, 很容易被结石堵塞, 并且在取石以后常常需要加压冲出或者用石钳取出, 操作较复杂。同时为了获得良好的视野, 提高清除结石的速度, 需要不间断地高压灌注生理盐水, 可能会导致患者肾内压力增大, 术后出现菌血症、机体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3]。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的通道相对较大, 并且视野良好, 在实施手术时在相对较低压条件下就可实现, 结石很容易取出, 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总之, 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患者, 手术时间短、结石清除率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55-04

《专业教师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作为“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养资源项目”的子课题,旨在“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以高素质‘双师型’师资培养为目标,以完善职教师资标准体系为宗旨”对专业教师的能力素质进一步规范与细化。为了顺应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及社会分工明晰化,引入工作过程的概念具有适切性:第一,可面向职教学生就业岗位,适应人才培养规律。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个工作任务而获得的工作成果所需的完整工作程序。《标准》强调知识本身是依附于工作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具体、形象,可以直观感受。第二,可贴近职教教师岗位要求,增强工作过程体验。由于涉及的教学内容远远超出教师专业领域,教学的学科化需要向教学的综合化转变,专业教师需要懂得工作过程教学,更需要以工作过程作为依据,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工作过程观,才能促使教师在工作实际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理念和思路:以工作过程重组能力结构

职教教师具有双重属性,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具有工程师和教师的特征,需要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将这些专业技能教授给学生。因此,具体到某一专业的专业教师教学活动就会涉及两个工作过程,需要教师对两种能力进行重构。

(一)互相嵌套的两个工作过程

1.工作过程一:专业岗位操作

专业岗位操作要求教师具有专业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育的目的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输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劳动者,教育面向岗位、面向就业。教学原则是注重通过行动来学习。为了促使教师和学生跟踪生产工艺的变革,走向生活实际,需要教师首先面向企业的生产实际,了解岗位需求,熟悉工作过程,具体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等完整的行动过程。某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就要有一整套从事该专业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与岗位技能。例如,机电类专业要进行机电设备制造加工,需要了解现有的设备、材料、场地、工作环境、产品用途等与加工相关的资讯;根据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与绘图的工作;同时进行决策,如分工、合作,向上级汇报,向下级下达命令;然后根据前期准备进行工作实施;最后是检查与评价,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手段对产品进行检查,检查是为了评价。这样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就是适应岗位需要的工作过程。教师对这种工作过程的准确理解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如这种机电类的工作过程不仅仅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工作实际,也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2.工作过程二:专业类课程教学

专业类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专业教学能力。专业教师除了需要专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以外,还要有将这些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师即使知道所有操作过程,能够解决所有实际问题,但要把这些过程性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工作情境中学以致用,还是存在一定难度。因为教育本身包括一个个复杂的工作过程,专业教学与普通教学活动又存在很大区别。例如,要把上述机电设备制造加工的工作过程知识教授给学生,教师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行动过程,就需要首先获得教学内容、教材、学生相关信息等基本资讯;依据资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决策部分可以是与其他教师进行学科内部沟通交流或跨学科碰撞,如没有也可以略去此过程;然后进行教学实施;最后进行检查和评价。

事实上,真实情境中两个工作过程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两个工作过程不能孤立存在,也不是简行或者相交的关系,而是一个工作过程套一个工作过程的结构。对于专业教师而言,教师教学的工作过程凌驾于专业类工作过程之上,要求教师需要兼顾自身教学岗位的工作过程与机械电子工程类岗位操作工作过程之间的关系。这种专业教学能力需要教师运用特殊的教育手段才能实现。

(二)相互融合的两种能力重构

有了两个工作过程,对应的就会有两种能力重构。

第一种能力重构指的是具体专业工作过程对应的专业理论的重构,需要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来实现。学科体系存储的知识显然对职业教育是不适用的。那么,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将已有的存储在头脑中的学科知识体系打破、解构,重新编码成一套工作过程知识;另一方面,对专业知识的获取也要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用这样的方式获得专业知识,形成一种全新的知识逻辑,传授给学生。显然,从专业理论到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是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可以拿到技能证书,成为实训师。

第二种能力重构指的是具体专业教学的工作过程所对应的教育理论的重构,需要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来实现。通俗地讲,教师要具备“如何上课”的能力,而专业教师则要具备“如何上专业课”的能力。原来的教育理论都是根据学科体系形成的,知识体系庞杂,只有极少部分是教师真正会用到的,教师也未必懂得调用这些知识。同时,这些教育理论对于具体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的传授是不适用的。这就涉及对教育理论的教学实践这样的工作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对重构的专业理论(工作过程知识)进行传授,知道怎样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培养会进行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

(三)以工作过程重组能力结构

开发《专业教师标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种能力重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实现这两种能力重构,需要以两个工作过程作为载体,如图1所示。专业教学工作过程建立在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础上,为了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要通过两种工作过程的实践重构两种能力。而工作过程与工作过程之间、能力与能力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或干预。例如,专业能力有可能是专业教学能力的基础,而专业能力的不足将会直接阻碍专业教学能力的获得;反之,专业教学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专业能力的获得。工作过程之间也会找到很多类似的对应,通过两种能力重构最终获得专业能力与专业教学能力。

那么,两个工作过程之间是如何叠加而生成两种能力呢?在具体专业工作过程的职业实践中,教师将重组专业理论知识,获得专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在具体专业教学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重组教育理论知识,获得专业教学能力。而在实际教学情境中,两种工作过程可能同时存在,教师必须同时掌握两种能力,显性输出的就是专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以及专业教学能力这种“双师型”教师所必备的能力单元。

二、研究成果:机械电子工程类专业教师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形成《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师标准》。内容包括4个维度、16个领域、80项基本要求。“职业理念与师德”和“职业教育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主要以通用《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现对“专业知识与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两个维度加以分析。

(一)专业知识与能力

如图2所示,左边框图部分是对工作过程的提炼思路。对于机械电子工程类专业教师而言,要懂得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机构部件制造、电子线路装调、系统传动与控制难度逐级递增的过程性知识。每一个领域都可以提取出若干典型工作过程作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参考点。而这些领域的设置都是以“点”串“线”,以“线”促“面”,以“面”带“体”,逐级递升的。通过对能力要求的设置,促使教师获得机电一体化操作的知识与能力。

培养专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专业教师不同于岗位一线技术工人,他们还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教师不仅要能够规范地进行专业操作,独立承担校内综合实践教学的任务,还要能够将操作技能和教材理论知识点相互转化与融合,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导向教学。同时,专业教师要能够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或开展技能培训,明确岗位实际所需的能力,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良好对接,有利于培养更适合于企业的优秀技术型人才。最终按照项目办在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资源开发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关于项目成果开发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定综合为四个领域:学科基础知识与能力、从事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行业岗位实践能力、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这四个领域涵盖了左框图的所有能力要求。

(二)专业教学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依据自身已掌握并内化了的基本原理创设实际工作情境,将原理知识分解为易于领会的环节,使工作原理和解构的知识点穿典型工作任务中进行教学。学生在实训中掌握要领,经过多次经历重复动作,将其内化为动作记忆。教学要突出原理解说和动作示范,使学生反复地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过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每一步工作程序的进展进行评价和反馈,如图3所示。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学评价,专业教师尤其要掌握技能性知识的评价能力,掌握表现性评价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对学生加以引导。

三、《专业教师标准》的应用

《专业教师标准》不仅是对已有《教师专业标准》在学科专业层面的具体化、细化和深入,更重要的是可为将来制定专业教师培养标准,开发课程资源提供重要依据。从几个主要标准的关系来看,《专业教师标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图4所示。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专业教师标准》是合格的专业教师所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是教师职业准入标准,是从事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专业教师标准》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增加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更强调教师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准备从事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工作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提出最基本的要求,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同时,《专业教师标准》可以用于培养标准的开发和借鉴。

引入工作过程的概念符合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律,不仅遵从了专业教师自我发展要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基本逻辑,而且可全面促进专业教师两种能力的重构,可以说工作过程使《专业教师标准》在特定专业中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可行性和实践性。从专业教师长远发展来看,完善的标准将是专业教师自我成长的指南。

当然,在研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如何把工作过程与能力要求紧密联系起来更为适宜”的困惑,这就需要做大量的文献阅读、调研、访谈、分析等工作,将工作过程真正作为一条线贯穿于教师能力的要求,从而使工作过程理念真正融入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工作和认知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2(11):5-7.

[2]徐涵.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53-57.

[4]李树峰.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J]. 教师教育研究,2014(3):17-22.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Working Process-Oriented Professional Teachers' Standard

WANG Zhang-ni,ZHANG Mi

篇10

高速铁路的目标是在规定时间内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及旅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安全问题的良好解决,可有效保证高速铁路的运输能力和社会效益。在铁路高速、重载情况下,为保持和提高高速铁路运输能力及安全,以前很多学者对于铁路信号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系统可靠性的研究,目前已扩展到对系统可靠性(Reliabi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可维修性(Maintainability)和安全性(Safety)的全面评估,即RAMS评估。

伴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进程,行业技术标准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和动车组等技术标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从探索到成熟,各方面的技术标准显著得到了提高。而国外轨道交通RAMS工程技术发展相对成熟,RAMS已成为先进轨道交通行业普遍采用的关键技术,法国、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在轨道交通方面成功地实施了RAMS工程。其中以欧洲国家为代表,不仅建立了RAMS系列标准,使RAMS工程实现了系统化发展,还在其产品技术平台上推广RAMS工程,使轨道交通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和安全性等指标得到了显著提高。如香港地铁、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等世界知名运营商和企业,在公司内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要提高轨道交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开展RAMS工程,多数铁路运营单位和地铁公司已经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国内轨道交通在2003年左右也已开始接触RAMS,但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

1 RAMS标准体系及相互关系

有关铁路RAMS的最早标准是英国标准协会制定并颁布的EN50126:1999《铁路应用--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安全性的规范和验证》。该标准是目前铁路行业实施RAMS的基础,该标准对系统的RAMS(reliability、availability、maintainability和safety),即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定义,同时规定了安全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对RAMS的管理和要求。为了达到所规定的RAMS要求,必须在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内有效控制影响RAMS的各种因素,即系统的随机故障和系统故障。图1所示为影响铁路系统RAMS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我国GB/T21526-2008《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对轨道交通应用RAMS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和说明。表1为RAMS标准对应关系。

2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轨道交通RAMS

英国标准协会制定并颁布的EN50126:1999《铁路应用--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安全性的规范和验证》自正式生效以来,已成为欧洲各国轨道运营商和供货商广为采用的RAMS标准,也是目前轨道交通行业实施RAMS管理的基础。后来又相继推出了轨道交通应用的安全标准:EN50128《铁路应用-通信、信号和处理系统-铁路控制和防护系统软件》和EN50129《铁路应用-通信、信号和过程控制系统-信号的安全相关电子系统》等。

了解上述系列标准后,欧美国家结合本国的特点,把轨道交通RAMS的评估要求列入本国的相关法规或技术标准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覆盖轨道交通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其它国家和地区也以欧美的做法为参考,相继开展了轨道交通的RAMS研究和评估。

欧洲铁路从生产厂家开始就重视RAMS评估,如铁路用户在招标购买列车时,不但对列车的结构形式和性能(速度、功率、牵引力和动力性等)提出严格要求,而且还要对列车的RAMS提出定量指标。如庞巴迪、西门子公司等很注重阶段性的RAMS的研究和评估,把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分为不同的阶段,要求在不同阶段提交不同的RAMS文件,只有前一阶段的文件得到批准,才能进入下个阶段。庞巴迪参照的标准主要有EN50126(IEC62278)、IEC61508、美国军用标准MIL-STD-785B,MIL-HDBK-217F-N2和MIL-HDBK-472。同时庞巴迪在项目投标阶段在RAMS方面也会广泛征求承包商的意见,对所提指标是否合适,经过反复的沟通,使RAMS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EN50126:1999《铁路应用--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安全性的规范和验证》,该标准虽然成为欧洲各国的国家标准,但该标准主要是定性的规定,没有给出定量的分析方法和模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就规定了机车的可靠性定量指标;日本国家铁路于20世纪70年代对新干线高速列车大力开展RAMS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日本拥有一套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的独特方法,不采用传统RAMS的方法,而是将质量和可靠性工作融合在一起实施。美国各铁路公司、机车车辆制造公司应用RAMS技术建立了完善的可靠性信息系统,并将RAMS技术贯穿于机车设计、制造、试验、使用、维修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形成了系统工程。由此可见,国外轨道交通行业RAMS工作的研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并可为工程应用提供有效的支持。

3 国内轨道交通RAMS现状

2015年3月31日国家铁路局组织召开了第一次铁路行业的技术标准专题会议。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截止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如今,高速列车以200~300km/h以上,甚至500km/h(高速磁浮列车)的速度运行。但我国在RAMS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我国轨道交通产品的用户和制造商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轨道交通行业RAMS工程的重要性,在2008年11月1日实施了GB/T21526-2008《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指导性文件,虽等同采用了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IEC62278:2002,但通用性不强。国内大部分RAMS规定参考的标准为国家军用标准,例如,GJB299C《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GJB841《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我国目前只是局部建立了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利用各研发单位、生产和使用单位提供的质量与可靠性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重点产品已开始应用RAMS工程技术,例如基于安全系数的可靠性工程设计、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EMA)、可靠性框图分析、故障树分析、GO法、事件树分析法(ETA)、马尔科夫模型、Petri网、可靠性试验等。这对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不够系统,可靠性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受到很大局限。

目前,由于在轨道交通行业,不同的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同,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标准规范,同样国内与国外的客户也不同,使得展开RAMS评估工作的难度相对更大,总的来讲,目前国内轨道交通RAMS标准的特点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缺乏行业RAMS标准和指导性文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求,一些企业已经陆续开展FMEC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RACAS(故障信息闭环管理系统)等专项的RAMS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程效果。国内各大主机厂也很重视RAMS工作,主要开展的RAMS工作有故障信息闭环管理系统(FRACAS)、可靠性建模、FMEA、FTA、ETA、全寿命周期费用(LCC)、维修性预计分析等。但由于国内各大企业之间存在竞争,都对各自的技术进行保密,资源很难得到共享。同时各个供应商与主机厂的沟通不够,虽然在签订的技术条件中要求提交RAMS的相关文件,但对供应商没有进行全程管控,即使是设计和生产阶段。只在检验的时候看看是否有RAMS的相关文件,如果有就可以了,对于文件的正确与否不做研究。导致对文件的审核完全变成一种应付或是走过程。这直接导致影响安全的措施整改不到位,RAMS水平很难提高。要提高RAMS水平,如果供应商的主动性不能调动,整个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不可能得到提高。对于关键供应商应定期开RAMS评审会,随时掌握情况,相互交流,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和补偿措施,进行设计优化。轨道交通RAMS是个行业工程,只有全国铁路相关企业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相互配合,才能提高行业整体的RAMS水平。

3.2目前的RAMS工程技术尚不能完全满足行业需求,缺乏RAMS专业人员

RAMS的专业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熟悉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使用等每个环节。尤其要掌握怎样通过实验暴露产品的故障以及怎么排除故障。同时要掌握质量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知识。因为这些人员是企业可靠性工作组织、监督和控制的主要骨干力量,同时还指导可靠性的相关工作,所以他们也应具有善于与人沟通、相处和管理的能力。但实际上,在企业很难找到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同时又能做好RAMS工作的人。

3.3 没有建立系统的RAMS工程体系

目前,国内对于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建模、可靠性预计与分配、危害因素分析、安全性分析、综合定量评价等方面都是一些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但这些专家学者很多都是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际的系统或产品结合少,尤其是试验数据缺乏,导致这些分析结果没有真正影响设计,没有找到故障率高的元器件、零部件。企业设计人员或设计团队没有开展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但RAMS文件大多数由团队自己完成,因而系统或产品故障模式分析不全面,发生概率估计不准、预防或纠正措施过于笼统,导致很多估算结果具有不可操作性等。最终设计工作与RAMS工作脱节,导致设计没有考虑可靠性、维修性等指标与经济性指标的权衡。可靠性评审是可靠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国没有或很少做可靠性工程方面的评审,可靠性评审是一种运用及早告警的原理和同行专家评议的原则,充分利用专家群体的智慧和经验弥补开发团队和个人可能的不足和局限,对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可靠性设计、制造、试验等各项工作进行监控的管理手段。RAMS评审与设计评审必须同步进行,同时有关工艺、质量、售后人员都应参与。

3.4 缺乏行业RAMS信息数据库

RAMS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故障数据库,现我国缺乏行业RAMS基础信息数据库,有些企业建立了FRACAS(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但由于不能共享,导致RAMS很难开展;另外还有些企业建立了FRACAS系统,但是记录的信息缺乏参考价值。企业建立FRACAS就是对故障加以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企业可靠性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如果运行的效果好,既能有效改进和提高新研制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又能给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中提供借鉴,防止类似故障的再次发生。

4 结束语

以上通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RAMS标准规范及现状的对比分析,国内外轨道交通RAMS技术及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轨道交通都建立了统一的标准规范,有专业RAMS工作团队,制定了工作程序,技术管理水平高。国内轨道交通对于RAMS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薄弱,缺乏专业的RAMS工作团队。要提高我国轨道交通RAMS标准水平,必须从源头即铁路供应商、运营商、到各大系统集成商等开始抓起,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统一的管理理念,资源共享,严格评审,才能做到RAMS标准水平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瞿建平,郭其一.轨道交通RAMS国家标准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 铁道技术监督,2011(12):6-14.

[2]周桂法,邵志和,曾嵘.轨道交通RAMS工作的理解与实施[J].机车电传动,2014.

[3]IEC62278:2002 Railway applications-The specification anddemonstration of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Maintainability andSafety (RAMS)[S].

[4]IEC 62278-3:2010 Railway applications-Specification anddemonstration of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maintainability andsafety(RAMS)-Part3:Guide to the application for rolling stockRAM[S].

[5]IEC 60706-2:2006 Maintainability of equipment Part 2:Maintainability requirements and studies during the design anddevelopment phase[S].

篇11

一、首先对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引发低效层面的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展开的角色扮演活动的效率是相对来说比较低下的

在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因为角色扮演相关活动和初中生的年龄特性之间的适应性是相对来说比较强的,能够在时间的过程中逐渐的培养出学生学习英语这一门学科的兴趣,所以很多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相关活动的教师都非常细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但是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某些教师无谓或者过度的使用角色扮演活动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是相对来说比较乏味的,能够产生的互动效果是相对来说比较差的。

较为重视氛围的热烈性,较为轻视怎样运用语言。教师片面的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参与到角色扮演活动中去,课堂教学的氛围相对来说比较热烈,就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但是学生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是怎样对语言进行使用的却不是教师所关心的,能否在表演的过程中将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也容易在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下被忽略;在现阶段教师使用角色扮演活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较为重视的创意的开放性,但是却不重视对主题进行规范化处理。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出来,教师对这一个要求形成的认识是不够全面和深刻的,在他们所开展的角色扮演相关活动中,虽然是大胆的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展现出来,但是却没有制定出来一个大致的范围,致使学生想要展现出来的内容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从而就会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学生在接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的过程中的学习效率是相对来说比较低下的

在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相关要求中,学生长时间以来所形成的过分的以来教师的学习方式和教材中所包含的创造性内容之间呈现出来了一种相互矛盾的关系,学生们基本上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知识灌注,在教师的辅导下展开学习,对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是相对来说比较不适应的,在离开了教师的辅导之后基本上就不会自出的去进行学习了。在此背景之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因此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自然就会下降。学生之所以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学生内在层面心理因素导致的。

动机缺失。在长时间以来学生所形成的学习习惯中,对学习这个概念形成的认识不是十分的全面,并没有充足的动力去学习。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只被动的,要在教师的辅导、督促下才能够将学习任务完成,即使在教师的辅导和督促下也不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二、对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的有效性的过程中所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所应当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并在实践的过程总逐渐的构建正确的教学理念,这能够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的有效性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兴趣是人们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启发学生的思维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它能够为学生所需要展开的思维层面的活动提供动力,并且能够在某些层面上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以便于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素质教育所提出来的要求是教师所开展的课堂教学相关活动是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对来说比较密切的,反之也是相同的道理,在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并不能够替代学生的学,否则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的进行就不能够起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以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完善等各个方面的作用了,应当逐渐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以此来调动出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于在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将学生占据的主体地位呈现出来。

例如笔者在针对it’s my classroom这一个章节进行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的时候,在向学生们展示遮掩了一部分的动物图片的时候,让学生对这是何种动物进行猜测,以便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在向学生们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what’s this这一个句型,也为后续学习相关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结 语

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的有效性程度高低能够从直接的层面上将教师的教学素质水平展现出来。有效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课堂教学相关活动,不管是在课堂教学活动正式开展之前的预期性准备阶段还是课后总结阶段都应当有效果、高效率、有效益。逐渐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构建出来一个效率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课堂教学相关工作,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方式方法进行优化,并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总而言之就是对一切有可能对课堂教学相关活动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优化。效率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课堂教学相关活动是教师所应当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霍李娜.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翁华.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课堂管理有效性的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篇12

初中数学作为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着关键性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升学与学校的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着力点是通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掌握必要的探究方法,尝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自主探究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只有充分尊重数学的教学规律,深入的进行教学研讨才能不断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不够

初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开拓精神较为强烈。在数学学习中,初中学生一般怀有较强的疑问精神,对于数学难题有较强的探索精神。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将学生的这种探索发现精神充分的鼓舞,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长。而当前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教师过分的注重了数学知识的教授,没有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原有的积极探索精神,导致学生的思维较为定势,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开发。

1.2教学手段与方法较为落后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对于很多同学来讲都是枯燥无味的,很大程度上使依靠自制力进行强制性学习的。如果数学教师教学方法不恰当,沿用传统的、落后的方法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必定会导致学生更加的反感,不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当前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师对于先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掌握的较少,不能根据学生与教学的需求进行灵活的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是陈述课本,拓展习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时以教师为中心,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1.3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过少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大都集中在课堂当中,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授,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对于大多数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在普通不过的常理。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对于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机会就几乎为零,很少有教师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数学实践教学,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数学课堂当中。数学实践机会的丧失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思考能力有着毁灭性的影响,学生对于所学的数学知识很难进行实践应用。另外,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的结合现实实际,使学生理解数学的真正用处,增强数学学习的实用性观念,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2.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完善途径与措施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着指导性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的教学探索,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效果。

2.1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数学兴趣的培养与保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定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探索,实现学生间的沟通,达到整体提高的效果。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断进行问题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在日常教学中,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设置不应过大,以免影响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形成盲目的悲观。难度设置也不能过小,造成学生盲目乐观的心态,不利于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进行相关的跟踪指导,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是遇到的较大困难教师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指点,增强学生解决问题成就感,这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2.2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科技在教学当中的应用不断的深入,有效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教学,不断提高授课的现代性与时代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较为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实现态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深入运用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在多媒体媒介下进行数学学习能够更加投入,学习效果也会大大的增加。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更多的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掌握并能熟练的运用多种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现代科技手段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数学课堂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益性。

2.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思维发展较为关键的时期,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需要进行相关教学,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在教学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学习的自主性。数学的课堂应更加的开放,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的局限于课本的相关知识,教师还应进行更多的数学拓展,联系实际进行发散思维的引导,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课本的理论知识,还能开拓思维,发散思路,这对于今后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互通式立交数量越来越多,部分已经建成的互通式立交交通转换能力不足,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相关规范的弊端频现,迫切需要全面审视公路和城市道路规范的差异及其影响。公路建设在城市以外的地区自由度相对较大,而城市互通式立交受制约的因素较多,公路与城市道路两者的设计标准和技术指标采用值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及城市道路的互通式立交设计,产生很多的问题,如在城市周边的互通式立交设计中有关指标常常难以选用,因此互通式立交设计标准如何协调统一等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般而言,在公路与城市道路大规模建设的形势下,提出并加强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以期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车辆设计分析

公路与城市道路线形是三维立体线形,其建筑形态是在大地上呈条带状展布的土木工程,主要供汽车行驶使用。汽车自身的动力行驶特性,加之汽车的外轮廓等控制要素决定了公路、城市道路的几何设计。另一方面,车辆设计必须满足道路设计控制指标的要求,尤其是车辆的外部轮廓尺寸、动力配置和路幅构成、视距以及弯道半径宽度和纵坡等因素,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国内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下简称《公路标准》)以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 (以下简称《城市规范》)相关条文的规定可知,公路以及城市道路设计车辆均以国家标准《汽车外廓尺寸限界》(GB 1589-1989 )的规定为依据,然而与《公路标准》以及《城市规范》二者相比较,其标准值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公路、城市道路设计标准中的设计依据各不相同的三种车辆,在公路标准中将他们称为是载重汽车、小客车以及鞍式列车,但在城市规范中则将它们称作小型汽车、普通汽车以及铰接车。实际中可以看到,上述三种车型基本上可以涵盖所有的车型,车型整体宽度基本是一致的,除载重汽车、普通汽车尺寸保持一致外,小型汽车、小型客车以及鞍式列车、铰接车等,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虽有自身特点,但在交通运输中并未对规定该类车辆的行驶范围。基于此,公路、城市道路中的上述三种车辆设计,可采用同一个标准,使用统一的外廓尺寸。

2、道路建筑限界分析

实际上,为确保公路、城市道路上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将道路净空高度、路幅宽度范围内的正常障碍物安全空间界限界定为道路建筑限界,净空高度、路基宽度通常由道路等级确定。《公路标准》规定的净高为: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等,高度为5米,而三、四级公路的高度应当为4.5米;根据《城市规范》之要求,其净高值为:轨电车道净高为5.5米,汽车道净高为4.5米。对于城市有轨、无轨电车而言,它们属于特殊交通工具,因此应当对这些车辆运行道路的净高值进行特别规定。对于国内汽车运输载货车辆而言,其高度值一般限制在4米左右,车辆的外廓最大高度4米,然后再加上大约0.5米的安全高度。同时,还要认真考虑道路路面的维修与加铺状况,路面是否存在着积雪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和运输行业的发展,大件运输持续增多,由此,现行《公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以及一级、二级公路的净高为5.0 m,《公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因此该设置较为合理,鉴于一些特大城市中已经出现过下穿过江大桥的道路因为净空高度较小而损坏桥梁的事故,公路净空高度的设置同样适用于国内城市道路,同时,部分城市的主干道路面曾经都加铺过,因此城市规范应根据道路的服务目标和功能作用,从长远考虑其发展、改造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提高城市道路的净空高度标准。

3、竖曲线极限半径

所谓竖曲线极限半径,实际上就是指汽车行驶在纵坡变坡点时,为了缓和因车辆动能变化而产生的冲击,确保前后车辆之间的有效视距,必须满足的最小半径数值,对于公路、城市道路计算理论而言,在这一方面是完全一致的。然而比较《公路标准》和《城市规范》所规定的标准值,部分细节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通过对竖曲线最小半径计算值试验分析可知,当车速超过40公里/小时时,其半径应当根据实际视距情况进行具体控制,当车速降至40公里/小时以下时,则主要是缓冲要求管控;车速在60公里/小时时,城市道路与公路半径标准值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停车视距不统一,导致上述数据差异性,如下图所示。

计算行车速度(公里/小时)

根据城市规范之要求,计算数值应当在30米左右,但却与视距要求不相符。当车速为40公里/小时,城市规范与缓冲要求计算数值应当小于40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大大降低了行车舒适感。对于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而言,它主要是由离心力因素决定,把公路和城市道路标准值进行相互比较和分析,除车速在80公里/小时时二者存在不同外,其他速度时基本相等,而且车速在80公里/小时时,缓冲最小半径大约在1780米左右,而公路标准中则要求最小半径为2000米,而《城市规范》使用的是1800米,均符合缓冲的最小半径要求,二者标准应该达到统一。

4、停车视距分析

所谓停车视距,主要是指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正常行驶中自看到前方障碍物至其达到该障碍物可安全停止的最短距离,对于停车视距而言,其主要有反应距离、安全距离以及车辆制动距离等三部分。公路标准与城市规范中关于停车视距的要求有所不同,比如车速60公里/小时时,依据公路标准是75米,而后者则要求70 米。除上述不同外,其余均相等。这说明基本原理一致的道路设计标准应用过程中,公路和城市道路二者完全可以实现相互统一。

5、变速车道长度分析

对于互通式立交变速车道而言,通常可分为加速车道、减速车道。其中,加速车道长度确定主要是为了能够确保车辆自匝道安加速至可以与主车道合流速度的车道长度,减速车道长度确定则与之相反,主要是为了降低高速行驶的车辆,由主车道安全减速至可进入匝道的车道长度。实践中,当前国内公路设计对于日本的标准为参照,日本将车道主线车速设计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假定主线车速非常的高,则匝道设计中也应当注意车速确定。这一标准或原则,在国内规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种假定难以经得住推敲,比如主线车速不变,互通式立交匝道车速设计相差很大,甚至有些已经超过了2.6倍,因此难免会造成变速车道长度差别;城市规范中,将主线、匝道车速设计一起作为一个主要参数来确定,即将变速车道起点与终点车速作为取值基础,这与互通式立交实际状况较为符合。

结语:互通式立交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多,技术含量较高,对于交通流的顺畅快捷转换至关重要,虽然公路和城市道路系统交通量各有不同,也带来了公路与城市道路常用设计标准差异性,基于解决交通转换这一根本问题,只有两者进行融合趋同,才能更好地保证互通式立交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娟. 公路与城市道路连接问题的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0(01) .

[2] 彭庆艳,蒋应红. 城市化进程中公路与城市道路关系研究——以上海市嘉定区道路系统为例[J]. 城市交通. 2007(02)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