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础护理措施

基础护理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基础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基础护理措施

篇1

1 我科病员护理特点及人力资源配备情况

1.1 我科为泌尿外科,手术病员多、病员周转快、病员以老年病员为主、病情复杂。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泌尿外科所服务的对象,大多数为中年以上的男性病人,尤以50岁以上者更为多见,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老,身心机能逐渐衰退,调节适应能力降低,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性差,容易发生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老年人又常合并有不只一种内科疾患,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脑血管病、胃肠道疾患及障碍等。

1.2现有护士14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6名),开放床位42张,床、护比为1:0.33。

2 转化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2.1 转变角色,换位思考。做一天病员,通过角色转变体验患者的痛苦和需求,感受自身价值和基础护理的重要性。到病房多与病员交流,了解病员的心声。

2.2 组织学习,重视基础护理,不可每天只忙于治疗性的工作,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健康概念有更新的认识,对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病人不但需要为他们打针、送药,他们还要从护士的服务中得到良好的休养环境,整洁的个人卫生,获得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指导等。

3 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责,加强晨、晚间护理,改善护理服务

3.1 加强晨、晚间基础护理内容 :由于科室人员不足,把晨间护理工作分成两个时间段完成。第一个时段早07 :00~08 :00由夜班护士与两名帮班护士一起做好晨间护理。做到一问、二整理,这两个程序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既一进病房便向病员问好,与病员交流,询问病人的睡眠、病情、进食、活动情况,以便了解病人需要和心理状态;然后给卧床病人翻身、叩背,更换床单,整理床上、床下、床头桌上物品,帮助他们洗脸、刷牙、梳头、剪指甲等,以便保持病人保持三短六洁。第二时段为8:20~9:00,白班护士负责自己分管床位病员做到三查、四告知、五记录落实。检查切口敷药情况、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病人口腔情况、皮肤情况、观察病人意识、卧位是否正确;最后告知病员当天需要进行检查或手术病人再次交代术前注意事项,以及病员当日饮食的注意事项等;在晨间护理过程中将病人提出的问题、意见、建议、需要解决的内容记在工作备忘本上,尽快解决。晚上21:00~22:00由一名帮班护士和夜班护士一起做晚间护理,程序和晨间护理相同。

3.2 结合科室特点,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理念,注重基础护理内涵建设,建立亲情护理模式。首先,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其次,结合我科病员的特点,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由于老年病人多,病员依赖性很强,甚至有“返老还童”的现象,爱闹脾气、固执。对待这些老年病人,要像女儿对待父母一样,在生活起居方面多关心他们,能和他们谈心、拉家常,在他们发脾气时,能容忍他们,甚至当他们的发气筒。了解他们的喜好,给他们支持。老年病人除了本专科疾病外,常伴发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多安慰他们,避免情绪紧张,保持乐观,保证充足睡眠,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愉悦心情,并能相互影响。态度要亲切和蔼、语言礼貌、语调轻柔、语气诚恳,同时注意术前术后心理护理的区别和连贯性,让病人始终信任护士,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我们还制作发放温馨服务卡(包括病区特点、医师门诊时间等)、健康教育手册、宣传栏等,将健康知识带给每一个病人。病员出院后,发放出院问卷调查表(含病人基础资料),出院随访(电话随访、家庭随访),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将护理工作延伸至社区乃及家庭,让病人时时刻刻感受到我们的服务。

4体会

4.1 基础护理明显到位,陪护人员数量明显减少。加强晨间护理和晚间护理,护士通过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在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的过程中,不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可起到心理安慰的效果。许多患者反映,“花钱请护工家属还不放心,现在好了,有护士帮忙,只需打打电话就行。”

4.2开展亲情护理,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护理人员自觉的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品位,赢得病人的普遍赞誉和信任。我科实行亲情服务后,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工作,使病房达到了整齐、清洁、安全、舒适、方便的要求。由于每天与患者交流和接触增多,由固定的护理人员给患者做治疗、护理,患者和护士之间关系更加密切,解除了患者住院的恐慌心理健康,拉近了护患关系。现在,每个护士都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疾病等具体情况对患者实行相应的入院宣教和健康教育,制定术前、术后护理计划,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所患疾病的治疗措施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特殊检查的意义,知道用药名称及作用、各引流管道的来源、目的及注意事项。同时实行告知制度,每做一项技术操作对患者及家属实行告知,并征得患者同意,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2010-01-26

篇2

基础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医院护理水平以及整体管理质量的高低[1]。因此,找出基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加以分析,并做出切实、可行、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提高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笔者就此加以总结和探讨,以期探索有效、可行的基础护理工作方法,以便更好的提高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

1 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由于护理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现有的护理人员素质存在一定的缺陷,职业素养不高。现今医院,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不具有钻研业务的精神,不具备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觉悟,相关护理知识跟不上时代步伐,护理知识不平衡,不具备护理专业的特色,并且护理人员工作上缺乏主动性,依从性太强,不能满足新型护理的需要,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繁琐枯燥,易导致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太差。有少数护理人员不具备的职业道德,责任心不强,导致患者病情变化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出现危险[2]。

1.2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措施不到位 目前有很多医院的基础护理工作基本是由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完成的,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措施跟不上患者的需求。资料显示,某家医院的神经外科有1例患者,该患者住院期间由于基础护理不到位,患者的全身多处出现压疮,并且这些压疮护理人员均未在护理记录中记录,所在科室也未就该表现进行讨论分析,更没上报护理部,基础护理措施相当不到位,给患者的康复带了很大困难。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随着危重病患者及长期卧病在床人数的增多,患者及家属对基础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的工作量也就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临床护理人员资源的短缺,一部分护理人员还要忙于治疗及常规的护理工作,因此,患者的生活护理基本上需要依靠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来完成,基础护理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3]。

1.3护理人员思想意识淡薄 现代社会,由于护理人员备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护士仅片面追求经济实惠而缺乏职业道德,不具备现代新型的护理意识,日常护理工作中,常常淡化基础护理工作,临床经常出现重视临床治疗而轻视基础护理的现象,大部分护理人员仅以完成临床治疗、保障安全为工作重心,传统护理观念认为基础护理是否落实,对于治疗疾病是无足轻重的,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缺乏积极有效的心态。因此,基础护理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4]。

1.4护理人员不具有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由于传统思想的存在,大部分患者对护理人员抱有歧视态度,这些患者认为护士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只注重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只重视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人员认为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不高,因此,对于患者健康教育的是不利的。另外,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健康教育知识,这些阻碍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很多医院缺乏对护士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知识结构不完整,不能满足对患者进行完整健康教育的目的。即便开展了健康教育,这种健康教育也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各项检查,并未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患者的体质以及生活习俗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5]。

2 应对措施

2.1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 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鼓励高职称以上护理人员开展专科护士及护理专家的培养,且对专科护士实行分管制,由带教老师竞争上岗;另外,需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派一部分护理人员到别的有名的医院学习。医院应每个月组织一次全院的护理知识讲座,采用多媒体等不同授课方式,多途径、多方位培养护士的讲说能力,并注意突出护理人员的专业特涨,要鼓励护理专家潜心科研。每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质量的自查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及考核制度,并细化护理人员的考核细则,每月进行一次,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措施。随着各项考核制度的建立,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6]。

2.2定期加强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 由于基础护理工作内容的繁多,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技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护士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护理人员通过每月的护理查房,并结合病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分析讨论解决存在的护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护理人员应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定期组织各项基础护理技术知识讲座并加以考核,以期提高护士的基础操作技能[7]。

2.3加强基础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结合护理部的检查、查房结果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曾度等来评估基础护理质量,并将每次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作为下一步护理工作的目标和重心,并结合自己科室制定相关改进措施,使存在问题得到不断改进,进而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8]。

2.4积极开展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健康教育是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应对患者病情的复杂、严重程度及护理工作繁忙的特点,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为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因此,需要开展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其能够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其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9]。

综上所述,基础护理作为护理工作中最常用、最普遍的护理手段,是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通过探讨基础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以期规范护理操作,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护理人员,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舫.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330-331.

[2]黄永红,黄继菊,胡玉兰.基层医院ICU护理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0,47(13):53-54.

[3]张蓉.基层医院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9):391.

[4]张会然.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增刊):10-11.

[5]刘春香,熊靖.护理质量控制中的难点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 26 (23):2156-2175.

[6]杜美芳,刘润兵.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包头医学,2009,33(4):243-244.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71-02

产后出血指产妇在胎儿分娩后24小时内的出血量超出500ml,其发病率在分娩总数量中占3%左右,是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与健康。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救治的1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90例,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外增加产前产中产后的护理应急预案,对照组90例,常规药物治疗同观察组,其余没有应急预案,比较两组的满意度,观察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救治的1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90例与对照组90例,患者的年龄在21-39岁,平均年龄为29.7±2.6岁;孕周在38-42周,平均孕周为39.5±0.4周。两组患者是随机抽取,所以年龄、孕周等方面资料相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产前、产中、产后的应急预案:①产前:增强孕妇保健意识,对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妊娠期的高血压等高危孕妇,要告知其提前入院,在临产前做好急救用药、输液、备血等准备。②产中:第一产程助产士要密切观察产妇产程进展情况,让家属陪伴在产妇身边,避免产程延长。第二产程严格按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护理操作,指导产妇正确的使用腹压,当胎肩娩出后给予产妇肌注缩宫素,增强其子宫收缩,控制出血量[2]。第三产程在胎盘没有剥离前,不要过早的牵拉脐带,或者是挤压、按摩子宫,当胎盘剥离的征象出现以后,及时协助其娩出,检查胎盘的完整性,如果胎盘娩出不完整时,要采用手取或刮宫的方法给予清理[3],产妇如果有产道损伤症状时,要及时给予缝合处理。③产后:第一,产妇在留置产房监护24小时内,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阴道流血、子宫收缩、会阴伤口等变化情况,对高危因素的产妇,要注意静脉通路的畅通,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第二,指导产妇在产后6小时内排空膀胱,避免因其而影响子宫的收缩。第三,向产妇讲解早期给予新生儿哺乳可以刺激子宫收缩并减少产后出血量,鼓励并协助产妇给新生儿哺乳。

1.2.3产后大出血的护理措施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产后大出血,抢救人员要立即到位,一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员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人员应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必要时用留置针头,掌握好补液速度,避免过快过多而引发肺水肿,遵医嘱给予宫缩药,必要时给予适量镇静剂,注意保暖。及时给予患者氧气吸入,维持氧气流量4-6L/min,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氧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吸氧效果,如面色、口唇、甲床等是否变得红润,呼吸是否平稳。用手按摩宫底,使子宫收缩,以促进子宫壁血窦的闭合。协助医师查明出血原因,及时止血。为患者取平卧位,必要时给予头低足高位,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在抢救过程,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协助医师进行紧急处理。同时安慰患者,降低其紧张焦虑情绪,以取得其配合,协助抢救过程顺利进行。

1.3评价指标①产后出血评价标准:术后2小时内患者的出血量超过400ml或者术后24小时内患者出血量超过500ml。②测量方法:将产妇分娩后的辅料重量减分娩前的辅料重量,按血液的比重1ml=1.05g,计算其出血量[4]。③将院内自编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发放患者,由患者本人填写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调查表分五个项目: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5]。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采用T进行检验处理,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产后出血会引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状,早期给予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在抢救过程中应用应急预案与有效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更为程序化、规范化,救护分工比较明确,共同配合,保证抢救顺利进行,降低了产妇死亡率,同时也提升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产后大出血护理的应急预案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并止血,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苏群.36例产后大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03):217-218.

[2].产后大出血的护理应急预案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31):169-170.

篇4

1 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2007年8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脑卒中瘫痪患者330例,其中脑梗死210例,脑出血120例。男182例,女148例,年龄31~75岁,平均53岁,平均住院20 d。按褥疮诊断标准:发生褥疮前期8例,褥疮5例(Ⅰ度3例、自带褥疮Ⅱ 度2例)。褥疮发生部位为骶尾部3例,髋部6例,肩胛处2例,肘部1例,踝关节处1例。

2 护理观察

2.1 脑血管意外发生昏迷或嗜睡的患者,病情危重常合并大小便失禁,无自主进食,给予鼻饲,早期易出现腹泻,表现为量少,次数多,呈水样便。使用抗生素效果差,此时易使患者臀部处于高度潮湿、浸渍及污染状态,加之频繁擦洗肛周及骶尾部,表皮脱落都可成为褥疮发生的原因,本组发生Ⅰ病度褥疮1例。

2.2 脑卒中清醒的患者由于神经功能障碍,一侧偏瘫,对疼痛不敏感,易出现要求陪护人员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放置,不能按护理要求执行,偏瘫侧压迫时间长,本组造成褥疮前期4例,Ⅰ度1例。

2.3 高龄全瘫脑卒中、脑软化患者反复住院,由于感觉障碍,反应较迟钝且生命体征平稳,出院后易被家人忽视对皮肤的观察护理,本组造成Ⅰ度褥疮1例,自带褥疮Ⅱ度2例。

2.4 脑畸形、脑瘤造成头痛引起患者剧烈躁动且频繁不合作,尽管我们以衬垫至骶尾部,肘、髋、膝关节部仍无法避免皮肤摩擦破损,如果破损处正好发生在受压部位,则易形成褥疮,本组发生褥疮前期4例。

3 护理措施及防范

3.1 对于鼻饲患者,首先护士应向家属了解饮食习惯及消化道状况,根据性别、年龄、患者饮食习惯,配置鼻饲食谱,增加营养的摄入,一般最初3~4 d以牛奶、米汤、蛋黄少糖约200~250 mL/次、4~5次/d ,注意饮食保温保鲜,用餐前后进行用具清洁消毒,以防止腹泻的发生。

3.2 已发生大小便失禁、呕吐、出汗者,应及时擦洗干净,衣服、被单随湿随换;伤口若有分泌物,要及时更换敷料,不可让患者直接卧于橡皮单上。应做好肛周护理。1~2 h翻身一次并采取侧卧位,左右轮换侧成45°~90°[1]。侧卧能达到局部通风且便于观察和及时护理患者排便,避免用卫生纸干擦,要求用毛巾醮洗,洗后晾干用鞣酸软膏涂抹。使用便器时,应选择无破损便器,抬起患者腰骶部,不要强塞硬拉。必要时在便器边缘垫上纸或布垫,以防擦伤皮肤。

3.3 对于高龄、清醒患者应从思想上重视皮肤护理,并对固执己见不服从翻身的患者,在取得家属同意的基础上适当制动并建立翻身卡,责任到人,床头交接班,并注意皮肤清洁、干燥,每次清洗后使用爽身粉进行预防,对于已发生Ⅰ度褥疮者按摩受压部位周围皮肤,局部清洁消毒,并涂抹烧伤湿润膏,每日2次。Ⅱ度褥疮者清洁伤口,每日2次用甲硝唑溶液冲洗后,用气垫将患处垫起通风、干燥,经2周后结痂愈合。

3.4 对躁动不合作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要保持床单干燥、平整、松软,有摩擦部位应用软毛巾或海棉包裹(如四肢),局部发红部位用硫酸镁局部湿敷,可尽快改善循环、加快修复。对有导管者,应先将导管安置妥当,翻身后检查导管,保持通畅。

3.5 加强护士责任心,尤其在夜班患者多的情况下,做好交接班,坚持查房确保护理质量,对尿失禁患者选用氟立氏导尿管,防止尿液外渗,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有利地减少褥疮的发生。

3.6 为了避免褥疮的出现,护士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在褥疮的预防上,要求做到6勤,即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

3.7 协助患者翻身时,应将患者身体抬起,再挪动位置,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防擦破皮肤。

篇5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0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产后产妇20例,其中在我院分娩19例,外院分娩以产后出血转入院1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36岁,平均30岁。1例为双胎妊娠,其余为单胎妊娠。分娩方式:剖宫产15例,难产2例,顺产3例。现将临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2临床症状

1.2.1 一般状况 身高85kg者,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增加。

1.2.2 全身检查 如血压>140/90mmHg或较基础血压升高30/15mmHg者为异常;注意心脏有无扩大,节律是否正常;检查肺部、肝脏和肾脏有无异常。

1.2.3 腹部检查 测量宫底高度判断子宫大小是否与停经周数相符,过大者应排除羊水过多或双胎,过小者警惕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或羊水过少。通过四步触诊法了解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和胎儿先露部衔接情况,特别注意有无胎位异常和头盆不称。

1.2.4 骨盆检查 注意有无骨盆畸形和骨盆狭窄,及时识别头盆不称个案。

1.2.5 阴道检查 检查外有无静脉曲张、阴道先天畸形、宫颈松弛或瘢痕、子宫肌瘤或先天畸形、子宫脱垂、附件包块等。

1.2.6 判断有无宫缩及胎膜早破

高危孕妇常表现为紧张、忧虑和恐惧。孕妇可因为前次妊娠的失败而对此次妊娠产生恐惧;在妊娠的早期担心流产及胎儿畸形,孕早期用药后担心对胎儿有影响;在妊娠中晚期则担心发生并发症、早产、因医疗指征需要终止妊娠及胎死宫内或死产,并对分娩过程中疼痛有恐惧心理。当妊娠过程中有异常发生时,紧张、忧虑和恐惧的心理会进一步加重。

1.3辅助检查

1.3.1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有无贫血、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尿液常规:检查有无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葡萄糖和管型。 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

糖耐量试验及检测空腹血糖: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孕妇可于孕24~28周行糖尿病筛查,异常者行糖耐量试验或直接测空腹血糖。

感染检测:主要检测有无梅毒、艾滋病、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

1.3.2 超声检查 通常于妊娠18周起,定期行超声检查。可核实胎龄、了解胎儿发育情况,羊水、胎盘及胎位,还可及时了解胎儿有无畸形。

1.3.3 心电图检查 检查是否有心律失常或心肌劳损,必要时行心脏彩超检查以排除心脏疾患。

1.3.4 高危妊娠的特殊检测方法 包括:胎儿生长状况的监测、胎儿安危的监测、胎儿成熟度的监测及胎儿畸形及遗传性疾病的宫内诊断。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与孕妇进行交流,了解孕妇的心理状态,告知对高危妊娠应理智对待,要重视但无需过于忧虑和紧张。紧张、恐惧的负面心理有弊无益,应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才有利于母婴的身心健康,只要在妊娠期间按时做好产前检查,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就能转危为安,安全度过孕期,平安娩出胎儿。鼓励和指导孕妇家人参与和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2.2 一般护理

2.2.1饮食管理:嘱妊娠期间增加营养,保证胎儿发育需要。对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发育迟缓的孕妇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并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对妊娠合并糖尿病者则要控制饮食;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要减少食盐摄入。

2.2.2卧床休息:可以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减少水肿、避免子宫对肾脏的压迫和减轻由于妊娠而产生的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有利于胎儿发育,减少胎儿窘迫和发育迟缓的发生率,一般取左侧卧位。

2.2.3 鼓励适当地活动:根据孕妇的身体情况不同,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孕妇进行适当的活动能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态,有助于预防各类并发症,降低高危因素。

2.3 加强健康指导对高危孕妇进行高危妊娠有关知识的宣教,教会孕妇自我监测技能(自我监测胎动及自我识别胎动异常),按期进行产前检查,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

2.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注意有无阴道流血、腹痛、心慌、胸闷、眼花、胎动减少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并记录处理经过。产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注意胎心率、宫缩情况及羊水的色、量,做好母儿监护及监护配合。

2.5 做好检查及治疗配合认真执行医嘱并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正确留置检查标本;按医嘱及时、正确给予药物治疗,并做好用药观察,防止不良反应发生;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做好抢救准备;做好各种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和术中的配合工作;分娩中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及抢救配合工作;为早产儿或极低体重儿准备好暖箱,并做好高危儿的护理。

3 结果

孕妇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掌握自我监测技能。孕妇顺利经过妊娠、分娩和产褥期。胎儿发育、生长良好,无新生儿窒息和出生缺陷。

参 考 文 献

篇6

1 临床资料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内科共收治急性脑出血患者156例,发生肺部感染56例,占35.9%.感染时间住院3~14天有41例,占73.2%,14~21天占15例。感染时间为3~21天,高峰为3~14天。其中意识障碍40例,肌力0~3级35例, 吞咽障碍34例,从观察结果看急性脑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高峰时间为3~14天,其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77岁,梗塞后血10例,脑血46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根据《医院感染学》制定的医院感染标准,56例均符合院内感染肺部感染,符合下列3项:1、出现咳嗽、咳痰、胸痛、胸闷等呼吸系统症状;2、肺部闻及干湿罗音,呼吸音减弱或不同程度肺实变体征;3、体温升高大于或等于37.5℃,伴有白细胞大于或等于10×109/L;4、X线胸片呈炎性改变;5、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1.3 方法

对脑出血发生肺部感染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2 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后,56例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中,2周复发为2例,复发率为3.57%,治愈47例,治愈率为83.9%。

2.1 并发肺部感染相关因素

2.1.1 误吸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最主要的原因[1]。脑出血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及颅神经损伤,可有吞咽障碍,反射减弱以及鼻饲等因素,以及脑出血往往有颅内压增高,患者频繁呕吐,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其正常反射由于中枢受损出现减弱或消失,易造成误吸,而导致肺部感染。

2.1.2 脑出血多为老年患者,多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患,免疫功能低,机体抵抗力差,部分患者有肺部基础疾病,呼吸系统退化,肺部抵抗力较差,纤毛运动减弱,排痰困难,易于并发或加重肺部感染,在肺部基础疾病上并发肺部感染,更易出现呼吸衰竭。

2.1.3 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急性脑出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功能低下,痰液分泌物滞留气道内,造成气道阻塞,加之长期卧床,肺循环差导致肺部感染。

2.1.4 呼吸功能障碍,急性脑出血由于病情重,加之脑代偿能力低,短期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低,脑血流量减少,因脑缺血/缺氧而影响呼吸中枢,造成中枢性呼吸障碍,其正常反射由于中枢受损出现减弱或消失,而导致肺部感染。

2.1.5 侵入性护理操作

如吸痰、吸氧等,由于操作损伤鼻、咽部、气道等黏膜,加之脱水剂、抗菌素的使用,从而诱发或加重肺部感染。脱水剂的使用,使机体脱水,呼吸道干燥、纤毛运动减弱,痰液粘稠度升高,不易咳出。抗菌素使用,改变患者的正常菌群结构,耐药菌株的出项,下呼吸道感染率增高。

2.1.6 营养供给障碍

脑出血患者,大多有意识障碍,不能进食,机体所需营养供给不足,机体处于负氮平衡 ,抵抗力下降,易于引起感染。

2.2 护理干预措施

2.2.1 一般护理

急性脑出血患者 宜采取头稍高侧卧位或半卧位,避免口腔的分泌物流入气道,备吸痰器于床旁,及时清除气道的呕吐物及分泌物,定期清除口腔分泌物以减少误吸机会,注意吸痰器吸引管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通风,定时翻身,防褥疮发生,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减少感染的机会。

2.2.2 加强口腔护理

误吸是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的应做好口腔护理,减少误吸的机会,可定时清洗口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留置胃管的患者进食时,必须抬高床头30至45度,注入流质0.5至1小时后平卧,并常规检查保证胃管位置适当,定期评价患者肠蠕动情况,当胃内容物潴留较多或腹部听诊听不见肠鸣音时停止鼻饲,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入气道。

2.2.3 呼吸道护理

吸氧可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减轻脑水肿。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定时翻身拍背,变换,注意操作要轻避免因搬动造成颅内再次血,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患者应鼓励咳嗽排痰及深呼吸,对痰液较多的不易咳出可用沐舒坦、2%碳酸氢钠进行气道雾。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的患者,呼吸道的清除及防御功能减弱,则气道内的分泌物和误吸入气道内的食物或异物不能及时清除咳出,所以护士必须定时观察,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防止肺部感染及窒息。

2.2.4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饮食要做到营养均衡,食物鲜美、可口、清淡,多进食高纤维素、 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困难造成颅内压升高而引起脑再次血。对于排便困难的患者可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肠或使用轻泻剂。对昏迷、吞咽呛咳的患者应尽早插鼻饲管,采用间断鼻饲流质,避免过多、过快导致胃痉挛呕吐。

2.2.5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避免仪器的医源性污染,切实做好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吸痰器及各种管道的消毒管理工作。使用的湿化瓶及各种管道必须每天消毒,用毕终末消毒。

2.2.6 积极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脑出血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高,加之住院时间长、医药费用高等问题,因此往往患者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尽早给于患者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的配合治疗,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尽可能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2.2.7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血氧饱和度低于90%,要考虑气道有阻塞的可能,早期使用抗菌素,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早期协助患者排痰,有利于患者康复。

3 讨论

脑出血有较高的死亡率及病残率,脑出血患者因有意识障碍、反射减弱,部分患者有明的显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出现呕心、呕吐等因素,均可误吸,增加肺部感染发生,部分患者年龄较大、往往有肺部基础疾病、免役力低,也可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而肺部感染往往造成患者死亡率增加,是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因此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在脑出血患者中有重要地位。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口腔护理,鼓励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气道湿化,有利于痰液排除,减少误吸,可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对于昏迷患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粘膜。有颅内压升高,出现呕心、呕吐的患者,给予左侧卧位,及时清除口腔的食物,可减少误吸。护理中要注意操作轻,避免粗糙,因过于活动可加重血。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感染机会,对于已有肺部感染的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有体温明显升高的患者,给予头部物理降温,减少脑部耗氧量,有利于减轻脑水肿的发生。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脑出血患者因并发肺部感染的死亡率。

篇7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 ml。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1]。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4 h 内,表现多样,危害严重,是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预防和护理产后出血尤其重要。为了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提高技术,预防产后出血,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对60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在本院分娩的产妇或由其他医院转来的产妇;年龄22~40岁,平均26.8岁;初产妇占36例,经产妇24例;阴道分娩24例,剖宫产36例;出血量测量以容积法为主,辅以面积法,面积法以敷料血染面积10 cm×10 cm为10 ml计算;出血量500~1800 ml,平均出血量750 ml;发生在分娩后2 h内为41例,发生在分娩后2 h后为19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17例,巨胎和双胎16例,胎盘粘连10例,前置胎盘8例,妊高症5例,疤痕子宫3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

1.2 护理方法

1.2.1 产前护理 加强卫生宣教,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避免和减少人工流产次数。定期接受产前系统检查,在孕期检查中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早发现某些急慢性病,积极治疗。合理休息与饮食,防止产程延长、产妇衰竭而致宫缩乏力。控制婴儿体重;适当补钙。术前要对孕产妇的出血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如交叉备血,静脉通道准备,维生素K补充等。

1.2.2 抢救护理 产后大出血来势凶猛,护理人员应保持镇定,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医嘱,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给予止血和宫缩药,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按摩子宫或术后给予沙袋、腹带包扎腹部,以加强宫缩[2]。

1.2.3 密切观察病情 随时注意出血量和血液是否凝固,严密观察产妇脉搏、血压、呼吸、宫底高度、子宫复旧、尿量、宫缩情况和阴道出血量,特别是在产后2 h 内,观察会阴切口、有无坠胀感,检查宫底时,每次应按摩子宫,将宫腔内积血挤出,以促进宫缩。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产后精确测量出血量,并专人详细做好重危护理记录。待产妇情况稳定后,方可送回病房。若产妇表情淡漠、皮肤苍白湿冷、心率110~120次/min、收缩压80~90 mm Hg、尿量< 30 ml/h,说明休克已进入代偿期,应备好抢救药品,配合医生抢救。

1.2.4 饮食护理 产妇在分娩时因疼痛等原因,进食较少。护理人员应设法鼓励产妇进食,增加产妇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使产妇保持充沛的精力,避免因乏力延长产程,导致产后出血,从而也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

1.2.5 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产妇对出血存在恐慌心理,应在做好抢救及护理工作的同时,以良好的沟通技巧,耐心宽慰患者,避免精神紧张,对产妇细心、热情,解除其紧张心理,使其保持镇静,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尚需对产妇家属说明产妇的出血情况,当出血制止、休克纠正后,要及时告诉家属,并宽慰产妇,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及工作的顺利进行,让产妇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1.2.6 出院指导 指导产妇产褥期卫生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合理饮食、修养,使其早日康复。

2 结果

本组产后出血患者除1例死亡外,均抢救成功,死亡率为1.7%。其中发生失血性休克4例,发生贫血12例。总输血例数20例,输血量200~1500 ml。

3 讨论

产后出血发生快、病情重,是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为产后出血的四大因素。且有流产史、分娩次数越多者,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越高,出血量越大[3]。对产后出血患者需争分夺秒抢救。其处理原则为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预防感染。而防治的关键是宫缩剂的及时使用,尤其是在产后2 h 之内的早期使用。同时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应变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做好围产期保健和产前护理评估,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正确处理。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做好产时、产后预防工作,才能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针对出血原因及时处理,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产科医疗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8

近来有研究显示,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与围产期护理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帮助产妇获得产妇与新生儿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能够有效降低初产妇的焦虑情绪,帮助产妇尽快的进入角色,促进产程顺利,缩短产程,有效的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改善产妇的妊娠结局[1]。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对45例单胎头位初产妇加强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均为单胎头位初产妇,所有产妇均在我院接受正规产检,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产力正常,无明显的高危因素、无明显剖宫产指征;⑵无内科合并症,无妊娠合并症,无早产史、流产史;⑶无乳腺增生,触摸有宫缩。⑷产妇初中以上文化,有正常的思维和语言,无精神障碍。排除死胎、新生儿畸形的产妇,年龄18~42岁,平均(25.4±3.2)岁。孕34~41周。体重53~85 kg,身高154~172 cm。测量宫底高度、腹围或B超估计胎儿体质量≤4000 g。将该组产妇按照床位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利用挂图、板报、健康教育手册、温馨提示语等向产妇进行宣教,介绍影响孕妇分娩的因素、临产先兆、自然分娩过程或剖宫产的过程。产后介绍母乳喂养的好处,使产妇由羞怯拒检到主动配合,由不想哺乳到积极主动母乳喂养[2]。告知产妇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鼓励产妇积极的进行产后锻炼,分娩者在产后6~12 h可起床稍微活动,产后第2 d后可随意做室内活动,教会产妇产后体操,根据产妇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以有助于产妇的体力恢复、增进食欲、促进排尿及排便[3]。

1.2.2 心理护理

采用一对一双向沟通的方式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每天保证有30min的有效沟通时间,告知产妇不良情绪对自身病情的影响,采用鼓励、解释、保证、情绪转移等方法给予心理支持,帮助产妇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教会患者放松训练,充分应用头颈部放松、胸腹放松及四肢放松的方法[4],使患者充分达到精神的放松状态。还可采用音乐放松法,选用轻松、舒缓的轻音乐为干预材料,让患者听15 min。同时鼓励家属,特别是产妇的丈夫多关心产妇。避免讨论敏感话题,如婴儿性别,经济状况等,以免引起产妇的情绪变化。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第一、第二、第三产程的总时间)及产后并发症。分娩方式包括助产、自娩和自然分娩。并发症包括产后出血率(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分娩出24h后,阴道出血量>500ml,采用统一制定的容积法和称重法测量出血量)、产褥期感染、便秘、胀痛等。

1.4 统计学处理

用( ±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用频数描述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比较

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总产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

注:组间相比,﹡P

2.2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在产后出血率、产褥期感染、便秘等并发症方面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注:组间相比,﹡P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往往发病突然,来势凶猛,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后子宫切除重要原因,而子宫切除不仅使患者丧失生育功能,造成心理创伤甚至家庭问题,也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探讨预防产后出血的有效护理方法十分重要。产妇在分娩时,因为突然之间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且很明显的是,在分娩后,子宫肌肉发生了收缩、缩复的状态,所以导致了子宫内出血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如果护理不恰当,就会出现较为不利的后果,可能导致产后大出血的状态,即便是处理得很好,分娩后依然有一个阶段是子宫复旧阶段,子宫内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原来的性能,这个阶段大约在6周左右。所以产后对于产妇来说,依然充满了风险,产后愈后不佳而导致并发症的现象就非常之大,比如在本研究中提出的睡眠质量和子宫出血的问题就是产后孕妇常见的情况。在产妇的整个围手术期或是自然分娩的过程中,护理应该要能够配合医疗的过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门性的治疗。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对产妇的睡眠质量,降低产妇的产后出血率,促进产妇的产后康复,是现代护理的综合干预模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本研究可以提示,护理干预正确,能够提高产妇睡眠质量,以及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可能性。

健康宣教通过良好的保健知识教育和示范,给予产妇持续的心理上安慰、感情上支持、生理上帮助,提高孕产妇对分娩的认知,满足其对妊娠、分娩、哺乳等方面知识需求,减轻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减少了产后并发症的发生[3]。心理护理是人性化护理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整个治疗活动中关键的一环,它通过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觉、认识、情绪、行为等,减轻或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种紧张因素、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研究显示,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消除患者的顾虑,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增加产妇的分娩信心,提高自然分娩率[5]。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显著提高,产程显著缩短,产后出血显著减少(P

参考文献

[1]李雪,罗磊,辜定纤.孕产期健康教育对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1,32(5):748-750.

[2]叶小丽,龚红燕,谭健梅.孕产期健康教育对分娩结果的影响分析[J].右江医学,2011,39(4):453-455.

篇9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3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是临床常见急症,大量出血不仅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还对患者心理产生极大影响。因此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特征,做好心理护理是促进疾病康复,减少出血量和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本科对2008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的6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了真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男52例,女11例,年龄23~82岁,平均55.6岁。入院时情况:呕血12例,黑便26例,呕血+黑便25例,伴休克41例。其中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18例,消化道溃疡出血17例,肝硬化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2例,消化道肿瘤6例。住院最长17 d,最短5 d,平均9.8 d。

1.2 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变化复杂,对疾病的转归不利。本组患者由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出血量的不同,对待自身疾病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

1.2.1 惊慌恐惧心理 消化道出血患者特别是初次出血者,看到自己大量呕血或便血,直接感官刺激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对疾病缺乏认识,担心病情较重,预后不良,救治无望,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不安,多疑烦躁,情绪不稳,反复询问病情[1]。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的病情解释和心理疏导,要保持镇静不惊慌,以和平的心态、良好的情绪去影响患者,及时清理呕吐物和排泄物,保持室内干净、整洁、有序,操作处置要稳、准、快[2],忙而不乱,创造轻松气氛,让患者放松紧张情绪,感到安全舒适。

1.2.2 忧郁沉闷心理 多见于中年男性或反复住院治疗及经济困难的患者,因住院失去经济来源,担心医疗费用,思想压力大,沉默抑郁,少言寡语,忧心忡忡[3]。对此护理人员应详细解释每天的治疗护理措施和计费清单,告知新农合或医保优惠办法、报销比例以及也可先治疗后交费,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同时告知不良情绪是疾病发生和加重的诱因,使患者保持舒畅愉悦情绪。

1.2.3 悲观失望心理 多见于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呕血或伴有肝硬化及肿瘤的患者,因其对所患疾病认识不足,感觉止血不明显,治疗效果差,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情绪低落沮丧,精神萎靡不振,悲观厌世[1]。为此护理人员要把患者急于了解的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及预后、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告诉患者,使其对所患疾病有所认识和了解,通过症状改善事实让患者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保持乐观情绪,利于配合治疗。

1.2.4 焦虑依赖心理 多见于老年患者,既担心影响到子女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又希望多得到医生护士及家人的关心照顾,想让子女陪护在其身边[4]。对此护理人员要勤巡视病房,多接触多交谈,多与患者沟通,做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要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同时让家属子女陪护在身边,精心照顾,做好安慰,使患者放松心情,安心治疗。

1.2.5 轻视乐观心理 多见于平素消化道病史不详或症状不明显、出血程度不重、并能及时得到控制的患者,自感平素体健,病情不重,治疗效果好,有盲目乐观的侥幸心理,不遵医嘱,不配合治疗,不按要求进食或过早活动或急于出院。为此,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饮食休息对疾病转归的重要性,嘱其禁烟酒及咖啡、浓茶,忌食刺激性、粗硬食物,忌暴饮暴食,帮患者建立科学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1]。

2 结果

经过治疗护理,治愈43例,好转18例,死亡2例,治愈好转率达96.83%。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有利于增强诊疗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由于发病急,症状变化快,病情较危重,患者突然面对疾病威胁时,会产生生理、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变化,这些负性反应又会加重疾病的进程及病情,影响疾病的治疗[5]。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心理疏导、护患沟通、健康宣教,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在抢救治疗及护理康复过程中,患者就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的全过程,使病情恢复加快,病程缩短,延长了出血周期,减少了出血次数,取得满意效果。

3.2 富有同情心、加强护患沟通是关键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身心均受到打击和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富有同情心,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与隐私。对患者应态度热情、体贴,操作治疗应轻柔、精心,服务要周到、细致,沟通交流应耐心、温情,语言要和蔼、亲切,让患者全面了解所患疾病的轻重程度、治疗措施、预后转归、饮食宜忌等,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3.3 实施心理护理应及早、主动 患者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病状,心理和情绪就会出现障碍及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故护理人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心理分析,及时采取护理对策。而患者也希望在护患沟通中获得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以配合治疗,从护患沟通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6]。因此,应及早、主动地实施心理护理,用平稳宁静的心境和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和影响患者。通过主动与患者沟通,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的各种负性心理情绪,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7]。

总之,心理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对患者疾病的预后及康复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全程给予心理护理,通过主动与患者交流,分析判断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沟通、解惑、答疑、宽容、引导等方式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孙娜.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护理杂志,2006,3(12):84-85.

[2] 杨淑英.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里护理[J].吉林医药,2010,31(28):5029.

[3] 管新兰,朱剑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及护理方法[J].中国民间疗法,2006,4(1):11.

[4] 禤玉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医学文选,2006,25(4):763.

[5] 赵丹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1,16(11):703.

篇10

高血压脑出血(HCH)是临床急诊科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该病患者的病残率及病死率都非常高,且该病还具有发病急、病情程度重、进展速度快,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1]。本次研究对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抽取86例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患者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61.7±1.4)岁;发病时间1-7小时,平均发病时间(2.7±0.5)小时;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17例;患者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1.6±1.3)岁;发病时间1-8小时,平均发病时间(2.9±0.4)小时。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脑出血疾病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 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内容为:

第一,康复护理。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般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等问题,还有部分患者会发生复发性脑出血,进而对其日后的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此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的解释说明工作,使其形成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并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使其积极主动接受治疗,以提高其术后康复速度。同时,帮助患者实接受早期的肢体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将沙袋置于患者腿外侧,从而避免患者发生肢体外展或外旋。保持患者上肢前臂为半屈曲状态,缓慢伸展手腕和手指,并在患侧关节部位放置棉垫进行保护,避免患者出现关节畸形症状。在此基础上,鼓励患者早期开展自动运动,鼓励其尽量做自理能及的活动,并从简单的字词开始,接受语言功能训练,帮助患者尽快融入社会,改善其社会沟通能力。

第二,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常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其呼吸系统通畅,每天2至4次应用地塞米松或糜蛋白酶,使用青霉素将痰液稀释,以提高患者痰液排出速度,从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在常规呼吸道护理、尿道护理、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操作规范,避免再次发生并发症,保持其营养供给均衡,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以降低患者临床死亡率和致残率。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以及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其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通常显著高于其他患者,且肺组织易受到感染,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和致残率。有关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急性肺部损伤发生率在65%左右,所以,护理人员在日常临床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应关注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

第三,卧床休息。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发生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症状后,需保持4周左右的绝对卧床休息,特别是发病48h后,应严格避免频繁搬动患者,降低不必要搬动的发生率,避免患者出现二次出血症状。在常规临床护理过程中,若患者需要搬动,需抬高其头部,防止患者发生颅内静脉血液回流,一般抬高负担为15°至20°,从而缓解患者的脑水肿症状。

第四,脑疝和脑水肿监控。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导致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脑疝和脑水肿的发生,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20至30min左右时颅内血肿发生率最高的时段,脑水肿发生率最高的时段为发病6至7h,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脑水肿症状会逐渐加重,发病12h后会逐渐发展为中度水肿,发病24h后会发作为重度脑水肿。出血部位脑组织受到水肿的影响,而易发生向对侧移动或是体积增大症状,进而提高颅内压力,对脑脊液和颅内血液循环造成不良影响,最终形成脑疝或是脑水肿。对于CT检查证实出血量小于20ml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可接受保守的内科治疗;对于出血量大于30ml的患者,需做好微创穿刺清除术或是颅脑手术的准备,包括配血、头部备皮等。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总时间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消失,生活能力恢复正常;有效:症状表现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患者生活能力有大幅度改善,但仍需要他人照顾;无效:症状表现没有消失,生活完全不能够自理,或患者处于植物状态,或患者死亡[3]。

1.5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

2 结 果

2.1 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后有14例患者的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17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2例患者治疗无效,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有效率72.1%;观察组经常规护理后有18例患者的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21例患者治疗有效,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有效率90.7%。两组患者急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P

2.2 病情控制时间和住院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8.16±2.51)d治疗后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得到控制,观察组患者经(5.92±1.74)d治疗后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得到控制,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体 会

对临床上患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内科治疗和护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患者的治愈率提高,进一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同时,加强高血压类疾病的临床一级预防,改变我国目前临床上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患者对病情知晓率低、服药依从性低、实际控制率低的治疗现状,可以从根本上使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降低[4]。

参考文献

[1] 刘茂才,黄培新,梁伟雄,等.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救治方案建立的思路[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8(12):111-112.

篇11

结果:经悉心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6.47%,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通过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制定全方位的综合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促进患者恢复具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19-02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而引发的自发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突然,常见于中老年人,且致残率、死亡率高。因此,脑出血急性期的救治与护理对于挽救患者生命、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为53~7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经过CT或MRI确诊,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公布的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降压治疗,保护脑细胞功能,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等。

1.2护理方法。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用药一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士如实向患者家属讲述病情,以及可能产生的突况,使患者家属做好充分准备。遇到不能处理的情况,护士及时通知主治医生。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①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急性期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氧饱和、瞳孔、体温等方面的变化,如意识是否从无到有开始恢复,还是病情加重,瞳孔是否出现形状及大小的变化,心率是否减慢,呼吸是否均匀等,并做好相应记录,以便医护人员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②呼吸观察与护理。急性期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进而导致血压波动,形成再次出血的风险以及肺部继发感染。护士要及时为患者清除口腔的分泌物及呕吐物,吸痰动作要轻柔,帮助病情稳定的患者拍背翻身,方便患者排痰。当患者呼吸出现困难,护士要做好切开气管的准备。若患者气管已经切开,应注意保持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时为患者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③口腔护理。按时为患者清理口腔,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护士也应尽力为患者做好清洁,防止细菌入侵使患者发生炎症感染。患者嘴唇干裂时可使用维生素E涂抹保护。④褥疮的预防。患者住院期间长时间卧床容易产生褥疮,护士应注意为患者更换,保持床单干净整洁,定期为患者按摩热敷,防止患者皮肤破损。⑤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护士要为放置尿管的患者定时排液,防止逆行感染,定时更换引流袋和尿管,为患者进行尿道口清洁,用生理盐水为患者冲洗膀胱,清洗会阴。⑥亚低温护理。患者发病6小时内给予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有助于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局部亚低温治疗应持续48~72h以上。⑦并发症的预防。患者住院期间,护士要注意防止患者因情绪波动、用力过猛导致再次出血,此外还应注意对脑疝以及脑水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⑧心理护理。为促进患者恢复、预防并发症,护士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多讲述成功经验,鼓励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对患者给予贴心的照顾;对患者各种不良情绪要耐心疏导,努力缓解患者的压力和顾虑。

1.3疗效判定。临床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死亡。①痊愈: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效: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恢复,病残程度为1~3级。③好转:患者神经功能有所好转,但低于一半。④无效:患者神经功能未发生好转,或病情加重。以痊愈、显效、好转为总有效率计算的依据。

1.4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8.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效果采用百分比表示,以P

2结果

经悉心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6.47%,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随着年龄升高自身抵抗力下降,活动量减少,加之饮食、情绪等方面的影响,长期的高血压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以及纤维素性坏死,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脑出血不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且致残率和死亡率也很高,因此,急性期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需要在及时救治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的护理,这关系到患者的生存以及今后的生活质量。护理期间,护士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按时为患者进行口腔清洁,预防褥疮及泌尿系统感染,控制并发症,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心态,促进病情好转。本组68例对象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实际制定综合护理措施,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篇12

结果: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采取胃镜诊治的方式,其总诊断率达到了96.6%,而在不诊断后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其总有效率达到了93%。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诊断治疗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在临床内科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97-01

在医院内科中,消化道出血是最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受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和诊断难的影响,其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治和有效护理的实施对其身体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在医院与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龄为16-56岁,病程为3-38个月。同时这60例上消化道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呕血、黑便、上腹隐痛、恶心、反酸等,其中这些症状有相互交杂的情况。

1.2 方法。

1.2.1 诊治方法。所有患者在出血后的1-2天内实施急诊胃镜检查,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出血患者在实施胃镜检查的同时给予止血治疗。其诊治的实施首先补充血容量、输血等纠正休克,对疑有心、肺方面的疾病患者需要做心电图、肺功能等方面的检查。在这个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心电图有异常或原有心血管疾病系统的疾病者,需要对其实施心电监护,同时做好抢救药品方面的准备。同时胃镜常规检查术中所需要的药物和仪器都要在诊断实施前做好准备,在患者的病情有所稳定后在最快的时间内实施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的实施有技术熟练的胃镜医师来进行,在检查的过程中动作尽量轻柔,同时对患者的病情仔细的观察,明确好患者出血的部位、范围和性质,然后给予病理上的检查和实施有效的治疗。其镜下药物治疗的实施中,对病灶局部有出血和渗血等症状的给予20-100毫升含有0.08‰的正肾素盐水进行,并对患者的局部采用1000-2000U的凝虹酶喷洒,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造成的出血患者,在采取药物喷洒止血的方式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采用套扎和硬化治疗,硬化剂为1%的乙氧硬化醇。

1.2.2 护理方法。上消化道出血作为一种消化疾病,其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效的治疗方式,护理方案的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从心理护理的角度来将,其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并贯穿在整个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在心理护理的实施上,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画册的形式将患者病症的发病机制、机理和预防机制等做好说明,增强他们对上消化道出血的了解,增加治疗的信心。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多和患者的家属做好沟通,及时的解答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疑问,使患者在诊治的过程中有个良好的心态。上消化道患者的护理饮食是关键,从其病症出发,在饮食上要以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做到定时、定量而又定质。为了防止便秘的发生,患者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加饮水量,同时禁烟禁酒,严禁辛辣食物。

1.3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对计数资料通过采用X2来进行检验,用t来对计量的资料检验,发现其P

2 结果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采取胃镜诊治的方式,其总诊断率达到了96.6%,而在不诊断后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其总有效率达到了93%。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具有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种状况,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所指的出血点位于患者的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人体中的十二指肠、胃和食管等部位的出血都属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范围,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症状的发生也都是受这些部位的病变所引起的。目前,在医院临床内科上胃镜检查是上消化道出血定位和诊断的首要方法,同时消化性溃疡依旧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因素的首位。而镜下止血作为上消化道患者止血的首选方法,其在有效的治疗后,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的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文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有效的护理方案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减轻了患者及其技术的经济压力与心理负担,使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而这些诊治和护理方案措施的实施,在临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业斌,蔡玲,张泰昌.急诊内镜诊治上消化道出血183例分析[J].北京医学.2005年09期

篇13

1 对工程概况的分析

对隧道状况的分析:

隧道位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之疏勒南山-日月山-尖扎山断褶带,该断褶带之东延段在夏河、碌曲一带强行插入西秦岭地区,洞身最大埋深147m。隧道洞身经过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粉质粘土、碎石土;二叠系下统炭质板岩、板岩、砂岩,三叠系中统板岩、砂岩等。隧道所处为山区,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断层较多,隧道支护易发生变形。

2 对隧道设计支护及具体参数的分析

隧道DK203+057~DK203+091段,设计为Ⅴ级围岩,支护参数为:全断面设I20钢拱架,间距0.5m,喷层厚30cm,边墙采用6.0m长?准22砂浆锚杆,拱部采用6.0m长?准22组合中空锚杆,环纵间距1.0×0.8m。二衬采用钢筋混凝土,拱墙厚60cm、仰拱厚70cm。

隧道DK203+057~DK203+084段,变形最大里程在DK203+085处,5月27日埋设监控量测点,最大收敛变化速率为75mm/d,累计变形量为391mm/8d;最大下沉速率22mm/d,累计变形量为98mm/8d。拱墙部位已出现不同程度的侵入二次衬砌净空,需要拆换初期支护。

3 对隧道具体的施工工艺及技术的分析

拆换初期支护钢拱架时遵循以下原则:拆换拱应坚持先支后拆的原则,即先从外向里支撑,确保安全,然后再从外向里逐榀拆换。拆换完成后,对拆换完成段落安全、施工质量、变形情况等进行评估,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二次衬砌施工。

3.1 对施工准备阶段的分析

首先,要成立拱架拆换施工班组,对施工班组进行岗前培训,使每个施工人员明白所施工段落安全目标和施工技术参数,明确拆换拱的施工工艺和方法,了解施工中的危险源及主要的安全事项,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

同时,为确保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拆换拱施工过程中设置三员带班作业人员,领导及技术管理干部带班作业。完善现场逃生措施,施工台架增设逃生滑竿,拆换段设置“两管两包”,加强洞内抽水措施,抽水机严格执行“用一台装一台备一台”的既定措施,杜绝拆换段积水侵泡拱脚。拆换拱所需材料进场、机械提前准备。

3.2 对拆换前的超前加固措施

拆换时按照既定的加固措施,进行临时加固,规范监控量测。先对DK203+057~DK203+084段设套拱临时支护,套拱采用I20b型钢间距1榀/1.0m。拱墙采用?准42小导管径向注1:1水泥浆,长4.5m,间距1.2m×1.2m。注浆时从下至上依次进行,止浆阀采用?准40球阀进行安装,与注浆管焊接严密,不得有渗漏现象,才可进行压注浆液。注浆判定当注浆压力达到0.8mpa时,终止注浆。

3.3 对拆换台架准备的分析

台架采用洞内挂布门式台架,下部供车辆通行,所有钢结构部件均焊接连接;左右两侧抽拉式结构。工作状态时管拉出至隧道拱墙开完面,上铺?准8mm网板,作为人员工作平台。移动时为防止挂擦拱墙,收回至套筒内。抽拉结构采用100mm钢管内套80mm钢管。顶部平台铺设?准8mm网板。增设逃生滑竿。

3.4 对监控量测实施

对已经更换拱架段重新布设,加密量测点,量测点为5榀/点,频率为2次/d。对未破坏的点位,做到加强保护和观测,频率为2次/d。测点布设做到牢固可靠,易于识别,有利于保护测点。洞内拱顶下沉测点应用红油漆显著标明,水平收敛点应在一侧挂牌标示,标明里程,测点编号。布点时量测桩露出初期支护面尽可能短,严防爆破损坏和机械损坏。

当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5.0mm/d时,表明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停止拆换,重新注浆加固后再处理。当净空变化值在0.2~1.0mm/d时,认为围岩处于缓慢变形阶段,表示围岩向稳定方向发展,拆换拱继续进行。当隧道水平收敛速度小于0.2~1.0mm/d时,即称围岩基本稳定;当位移变化速率小于0.2mm/d时,进行二次衬砌。

根据初期支护断面测量成果,确定初期支护侵限范围,在现场标记出换拱范围,凿除侵限混凝土后,确定侵限钢架长度,割除钢架,人工清除欠挖围岩,初喷4cm混凝土,安装钢筋网后按照设计要求安装钢架。

3.5 换钢架施工方法

拱架拆除时应每次施工一榀,从上往下进行,先用人工配合机械凿除喷射混凝土后,再松动螺丝,螺丝松动顺序为先一端完后,再松动另一端,松动另一端螺丝时,应用机械配合人工稳固拱架,使其两端螺丝拆除完后拱架不直接掉下砸伤人或砸坏物,依次慢慢拆除下部拱架,直至整榀拱架拆除完毕;拆除时,严禁交叉作业。割除侵限拱架、钢筋网片、连接筋,更换钢架并进行可靠连接,挂设钢筋网、连接筋、施作锁脚及系统锚杆,然后喷射混凝土。每榀钢架欠挖节数拆换完成后才可拆换下一榀的欠挖钢架。

喷射混凝土凿除时钢架切割处需多凿除50~60cm,换拱前预先在每榀钢架切割位置下方50cm处,每处左右两侧各打设2根锁脚锚管,锁脚锚管采用?准42钢管,长度4.5m;在钢架上确定侵限范围,量好切割长度。先按原钢架设计要求加工好钢架,焊好连接钢板;我们先把焊接好的钢架结构进行拼装,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在对原有的钢架进行焊接完成之后,使用工字钢进行加强焊接,并在围岩和钢架之间的空隙处,设置混凝土块,保证质量。

3.6 对新换钢架施工工艺要求

(1)我们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加工钢拱架,检查其尺寸、焊接等,要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所用钢材进场时按批量和型号分批试验、检验,内容包括:标志、厂家、品种、数量、外观等,并按规定的抽样做力学性能试验,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

(2)要根据中线、水平、隧道断面和预留沉落量等将钢拱架设在中线方向的垂直面上,并力求整齐,同时,支护之间仍按设计要求设纵向连接筋,构成整体,并与围岩间用混凝土垫块顶紧。新拱架与原拱架间焊接要牢靠、平顺;钢架垂直于隧道中线,上下、左右允许偏差±5cm,钢架倾斜度不得大于2°。

4 对工程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分析

首先,我们要坚持“科学施工,安全生产”的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4.1 对工程人员的安全保证分析

由安质部门专职负责安全和防护工作,工区、工班组设专职安全员跟班作业,形成安全保障体系、监控现场安全作业、围岩变化情况,发现安全隐患用哨声通知左右人员撤离现场、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安全的超前控制,并认真组织督促,确保人员设备安全。项目部和工区设保健人员和必要的抢救设施。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各分队都要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杜绝一切漏洞,保证安全生产。

在进行拆换段前方停止一切作业,安全员必须跟班作业,在完成套拱和注浆加固后方可开始拆换作业,采取由外向内逐榀拆换,一次只能拆换一榀拱架。拆换施做人员由经验丰富的工人担当,在拆换前进行培训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本职工作安全基本知识技术教育操作规程,排除险情和应急措施的教育,遵守规章制度和岗位作业标准教育;建立检查落实制度,做到超前控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应按规定佩戴劳动保护用品和安全用具。作业人员不得穿拖鞋、高跟鞋、硬底易滑鞋;进行拆除施工前,先观察周边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检查临时支撑有无松动,如有,应排除不安全因素后才准进入施工作业。

4.2 对拆除建造过程中的安全保证措施分析

拆除施工前对需要拆除拱架前10m进行临时钢架支撑,同时在前方做好设置警戒线工作,禁止人员进入拆除拱架处前方;拆除作业时,拆除台架应具备足够的刚度及稳定性,拆除台架上应设置符合要求的安全网和护栏。在拆除台架上高空作业人员应佩戴安全带,安全带栓在牢固的物件上,留长不宜超过2m;拆除作业因工作面狭窄,人员不宜过多,防止发出事故后伤及多人;专职安全员全程跟班作业,注意周边变化情况,发现有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及时撤出人员及设备;拱架拆除时应每次施工一榀,从上往下进行,先用人工配合机械铲除喷射混凝土后,再松动螺丝,螺丝松动顺序为先一端完后,再松动另一端,松动另一端螺丝时,应用机械配合人工稳固拱架,使其两端螺丝拆除完后拱架不直接掉下砸伤人或砸坏物,依次慢慢拆除下部拱架,直至整榀拱架拆除完毕;拆除时,严禁交叉作业;在剥离超挖施工前,先喷一层混凝土,防止剥离超挖施工时拱顶零星掉块伤人;换拱前后必须及时做好监控量测工作,分析变形速率,确定合适换拱时机;拆换拱属于高风险作业,为保证拆换拱施工人员的安全,拆换段必须设逃生通道,管道直径为600mm钢管,长度不小于20m。

4.3 对拆除工作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分析

建立从经理、施工队长到操作工人的岗位质量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职责,管生产必须管质量,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将经济效益与质量挂钩;在施工过程中自下而上按照“三检制”实施检测任务。配齐人员做到职能相符,实施质量一票否决制。在严格内部“三检”制度的基础上,认真接受建设单位质量监督和监理单位的监理,接受社会工程监督部门的监督,并自始至终密切配合,严格服从,加强施工组织纪律教育,严格执行经理部的有关质量管理规定以及施工技术部制定的施工质量作业指导书实施细则。坚决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对违章施工、野蛮施工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处理;严格按照《验标》要求做好各类原材料抽检和复检工作,认真把好质量关,对于各类测量仪器,须按规定做好计量检定工作,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发现掌握可能出现的偏差,以保证计量设备的准确。

4.4 技术保证措施分析

工程开工前,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岗前培训,做到人人明白技术要求,个个分担技术责任,要将钢架与岩面之间的间隙喷射饱和达到密实,严格控制水灰比。混凝土喷射层应呈湿润光泽、粘塑性好、无斑或流淌现象,在施工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班长和技术员严格进行质量自检,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监控量测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时时监控,保证换拱完成后初支断面的净空符合要求。

拆换完成,衬砌施作前,对换拱段的安全、质量、拱顶沉降速率等情况进行评估,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二衬施作。

5 结束语

本文从各个方面对隧道支护拆换拱进行了分析,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方法、注意事项、所要考虑的安全、质量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施工方法及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新齐,王冬梅.隧道施工技术分析.河北邯郸出版社,2010.

[2]陈坤祥,黄洞石.对隧道进口支护拆除措施的分析.湖南长沙杂志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