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泛在知识环境下,网络遍及用户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泛在网络获取信息服务或知识服务。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图书馆需要变革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泛在化的服务,嵌入到用户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中。其中,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即: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馆员与院系专业教师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图书馆泛在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际上,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大多是学科馆员,他们与教师合作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拟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主要嵌入模式
学科馆员和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对用户(包括学生和院系教师)和图书馆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学生而言,将信息素质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素质教育,不仅局限于信息资源的检索方面,而且面向学生解决信息问题的全过程,力求真正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学科馆员可以向教师提供一些课程建设方面的文献资源支撑,承担学生的某些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节省教师的工作时间,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对图书馆而言,通过提供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学科馆员能够直接参与专业课教学,加强了图书馆与院系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拓展了图书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和地位。
根据学科馆员嵌入课程教学的深度来划分,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嵌人式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嵌入模式:一种是学科馆员部分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简称为“部分参与式嵌入”;一种是学科馆员全程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简称为“全程参与式嵌入”。
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2.1 国内高校图书馆
根据文献调研,我们发现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开始尝试与院系教师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中。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嵌入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和《英文报刊导读》两门课程,分别采用一次介入式(即:部分参与式)和全程跟踪式(即:全程参与式)的嵌入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_4]。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土木交通学院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船舶结构设计”课程中,学科馆员在三次单独的课程中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与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也与院系合作,分别参与到临床医学和莎士比亚作品研究的课程中,对学生利用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指导。
我们也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一些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式教学的案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历史系教师合作讲授“美国公民权史”,与信息管理系教师合作讲授“商业信息检索”,学科馆员参与这两门课的教学都是部分参与式嵌入。学科馆员与法学院教师合作讲授的“法律写作与法律检索”就属于全程参与式嵌入,学科馆员参加三分之一的课程教学,参与作业评分,而且被列为正式教师,在教务处备案。又如:湖南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和本校外国语学院教师合作讲授“网络资源与阅读”,学科馆员承担两次授课任务。
总之,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尚未全面普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学科馆员主要采用的是部分参与式的嵌入模式,采用全程参与式的嵌入模式很少。学科馆员和教师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
2.2 国外高校图书馆
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了一些嵌入到院系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涉及的合作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如:丹尼尔韦伯斯特学院(Daniel Webster College)的学科馆员为英语学院的学生共提供八次信息素质教学内容,包括:图书馆研究导言和课前测试、图书馆的纸本馆藏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参考引文的使用、特定作者的文献查找、新闻和录音稿的检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小组讨论和课后测试,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改变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而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院系开设的“妇女研究导论”课程中嵌入了信息素质教育,采用了主动式的教学法,通过设计一些开放讨论的问题,如;美国妇女的定义是什么?由谁定义的?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网络信息源查找分析信息,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
此外,还有少数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利用虚拟学习环境平台辅助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如:纽约城市大学学科馆员与史泰登岛学院护理专业的教师合作,嵌入到“文化探索”的课程中,并利用Blackboard开发了专门的图书馆指南。在这个虚拟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如下内容:课件、护理专业数据库、与跨文化护理有关的网站、关于某一种族的期刊论文参考目录和论文写作指导等。
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程中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1)学科馆员与院系教师合作程度深,两者建立了持久、稳定而密切的合作关系。(2)学科馆员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合作效果和教学效果的评估。(3)积极利用新型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素质教育。
2.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有很多共同之处。如:嵌入的学科范围都比较广泛;采取的教学形式都是以面授为主;教学内容都以专业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为主。
但相对我国而言,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更为普及和成熟。在教学形式上,很多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都利用了网络平台协助教学,还有部分利用了虚拟学习环境Blackboard辅助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国外高校图书馆既有部分参与式嵌入,也有全程参与式嵌入,学科馆员和教师合作的程度比较深入。在教学效果上,国外高校教师和学科馆员都十分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估。
3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案例分析
3.1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2003年正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从那时起,馆领导就积极鼓励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多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目前全馆部分学科馆员已经尝试开展了嵌入院系专业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案例见表1。
如表1所示,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学科馆员根据具体院系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从参与合作的院系来看,既有文科类的院系,如:美术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也有理科类的院系,如: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可见其覆盖的院系和学科范围都比较广泛,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具有学科普适性,完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从嵌入的课程来分析,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适合嵌入的课程有其特点,多数为研究方法导论、论文写作等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如:“社会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也有少数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认为学生需要在课程中掌握信息检索能力,也适合学科馆员进行嵌入教学。如:生命科学学院为研究生开设的“昆虫生态”。
从授课次数和对象来看,学科馆员多数为一次性授课,当然也有少数学科馆员授课次数比较多,但从介入整个专业课程的程度分析,还没有达到全程参与式嵌入的强度和深度。在授课对象上,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一般而言,学科馆员对本科生的授课主要是一次性授课。对研究生的授课则次数更多。
在授课内容上,主要侧重对学科专业需要的馆藏资源利用进行讲解,也有学科馆员根据院系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拓展授课内容,如: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免费学术资源利用、论文格式编辑等。相对而言,学科馆员面向研究生的授课内容更为丰富、深入。
在授课起因上,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多数是由教师主动提出要求,也有少数是学科馆员主动向教师自我推荐。学科馆员对教师主动提出的需要会很快做出积极反应,并主动跟教师沟通,了解具体的教学需求,尽量满足院系教师的需要。学科馆员主动提出授课需求之前,应做好详细的教学计划,才更容易被教师所认可和接纳。
3.2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不足及对策
尽管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具体实践中还面临一些难题,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改进。
第一,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学科馆员从整体上是以部分参与式嵌入教学为主,主要体现在:学科馆员对学生的授课和指导主要集中在参与的一次或者几次课程中,之后的课程作业、考核等主要是由院系教师负责,学科馆员对专业课程的参与度以及与院系教师合作的密切程度还远远不够。
虽然学科馆员对院系课程的参与和介入是渐进的过程,需要从部分参与式嵌入教学开始,逐渐深入,逐步扩大影响。但学科馆员可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答疑、课后提供专门时间进行辅导等手段,提高和院系教师的合作深度和合作效果。
第二,学科馆员的工作时间难以保障。如果实施全程参与式嵌人教学,需要学科馆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教学计划及背课、参与批改作业和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与评估等。现在,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均为兼职,学科馆员除了承担学科服务外,还需承担信息咨询、资源建设等其他业务工作。在这种兼职模式下,学科馆员的工作时间有限,难以实施深入的、全程参与式的信息素质教育。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对部分重点院系的学科馆员实行专职模式,这有利于提高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深度和质量。此外,也可通过招聘学生助管等方式,减轻学科馆员事务性工作的数量,有利于学科馆员更深地融入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好地开展嵌人式信息素质教育。
第三,学科馆员对学生的专业信息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学科馆员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容易找到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学科馆员一般都具备专业学科背景,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大致了解,但任何专业知识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学生对专业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相对于院系教师,学科馆员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有相当差距,而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常常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学科馆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将直接影响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科馆员可通过浏览专业核心学术期刊、关注专业领域学术活动以及直接旁听相关专业课程等途径不断更新、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随时了解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热点,了解学生的专业信息需要,进而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中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4 推进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建议
4.1 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目前,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实施还远未普及,主动提出嵌入需求的院系教师并不多。因此,各馆在实施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之初,主要靠学科馆员主动联系合适的院系教师,商议如何进行合作并尽快开始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在实施之初,学科馆员不可能在全校各院系全面铺开,可采取抓典型的方法,首先开展与一个院系某门课程的合作,取得初步成效后,再逐步在其他学科和院系推广和实践。
作为抓典型的院系,在选取时可考虑如下因素:第一,有国家和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的院系,可为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人力和物力条件的院系。第二,对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较为认可的院系。由于学科馆员、教师等各方面的努力,有些院系目前的学科服务已取得明显成效,院系教师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较为信任和尊重,有利于学科馆员与教师开展多层面的深入合作。
相应地,院系合作教师的选择可从如下方面考虑:第一,在学科服务中表现比较积极、与学科馆员沟通比较多的教师。第二,其承担的课程适合嵌入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师。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嵌入信息素质教育,一般而言,专业基础课更强调对教材知识体系的介绍,与信息素养知识结合并不多。因此,可选择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々业选修课程进行嵌入。如:“学科前沿与发展”、“学科研究方法论”、“学科论文写作”等。
4.2 制定计划,积极宣传
学科馆员在与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所嵌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然后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对没有院系教师主动提出嵌入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更要精心考察和选择适合的课程与合作教师,制定有关合作教学计划,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说服院系教师进行合作教学。
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目标。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多体现为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信息的获取、检索和利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学科馆员参与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检索算符及检索式的制定、学科有关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论文写作与投稿、参考文献管理等知识。(3)教学形式。一般以当面授课为主要教学形式,方便学科馆员与学生直接交流和沟通。同时也可利用网络学堂等软件辅助教学,方便学生自学。(4)教学时间。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制定周详的计划后,还需对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进行宣传,寻求合作机遇。由于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有限,很多院系教师还意识不到学科馆员对其教学的参与能力和支持作用。因此,学科馆员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十分重要。可通过发邮件、打电话、召开座谈会、全校教师大会等多种途径,对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进行广泛宣传。
4.3 巧用技术,优化教学
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以学科馆员部分参与的嵌入课程为主,多数是一次性的嵌人与合作。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虚拟学习环境平台延伸学科馆员的教学空间。虚拟学习环境具有时空开放性、资源丰富性、利用交互性等特点,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中利用虚拟学习环境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发挥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
国外很多高校在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时,引入了B1ackboard等虚拟学习环境平台,促进了学科馆员和教师的合作。利用虚拟学习环境,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质教育对学科馆员和教师都是新的挑战,需要双方及时有效地沟通,而且利用虚拟学习环境提供的诸多课程元素,如通知、讨论区、作业题库等,有利于拓展信息素质教育的范围。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9-03
一、顶岗实习教师素质的理念及其模型架构
顶岗实习即师范类本、专科高年级学生修完学校规定的主干课程,经过教师教育公修课程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培训等一系列系统的岗前训练后,选派优秀干部或教师带队,经当地政府部门认可,到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中小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活动。
顶岗实习是一项改革教师教育的举措,顶岗学生、师范院校、实习学校、地方政府均从这一政策中受益。顶岗实习既是高校师范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师范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使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得到持续的、较高水准的师资补充。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同时实习学生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初步掌握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技能,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事业心。
作为开展顶岗实习支教事业先驱的河北师范大学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实习点遍布全省各个县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笔者通过与在青龙的顶岗实习实践的学生的面谈、实地考察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认为顶岗实习对师范生教师素质模型构建主要有如下方面:
1、吃苦耐劳精神
河北师范大学实行的顶岗实习是以河北各地教育的具体情况为依据,选取若干个符合要求的农村中学作为基地来进行师范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培训。选取的顶岗实习基地大多在乡中,条件较为一般,所以要求实习学生有服务社会,贡献乡村的精神,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放弃自己大学生所谓“天之骄子”的架子,能够真正深入到教学一线,不怕苦,不怕累,切实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实习中大部分实习生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踏实扎根乡村,服务当地,奉献自己,磨练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
2、过硬的政治素质
顶岗实习教师的政治素质包含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师德、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主要是指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决定着教师的政治信念和宗旨,制约教师的道德规范,影响着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及自身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看作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负责地从事着平凡而光荣的教育工作。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教育观念和理念。就当前教育改革特别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言,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民主观念、人本观念、终身观念、未来观念以及教学中的新的教材观、教师间的合作观、新的评价观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在青龙顶岗实习中实习生在当地学校接受政治业务培训并在临时党支部的指导下,形成了较高的政治觉悟,“为中国而教”是各位顶岗实习生的共识;在一学期的顶岗教学实践中,各位顶岗实习生热爱教师岗位,关爱学生,形成了较好的师德修养,教师素质塑造成绩显著。
3、渊博的知识
教师的知识素质主要包含专业技能知识、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的知识。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实现其社会自身价值的直接能力。教育是超前的事业。现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现代教师要加强学习,形成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能力结构。而现在,教育内容社会化是现代教育的心趋势,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能源、国防等教育。在多学科对同一学生的施教过程中,要求各学科教师要有相互配合的意识,应善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4、较成熟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具备较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与教的心理、知识生成的原理、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具备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分享研究成果,善于汲取他人的成果,丰富更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总是站在科学前沿。要从应试教育的巢臼中走出来,转变教育观念,抛弃传统陈旧的教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业务能力,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为你的才能所吸引,心悦诚服地跟你学。
当前素质教育的观念正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主题。但是在实践领域内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却收效甚微,究其缘由,和我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认识失之偏颇有重大关系。因此,辩证地认识两种教育模式的关系,为素质教育寻找生长的基点,将有助于其全面而深入地实施。
首先,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人们有一种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就不难发现: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在素质教育的试行阶段为什么就期望要完全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呢?应试教育中包含了素质教育因素,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和营养素,因此,这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欠妥的,它造成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的一些困惑与迷惘,使很多中小校的领导和教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其次,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是与教育永存的,只要有教育,就离不开考试。现在有两种不正确的看法,一是认为取消考试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二是认为一谈到考试就是搞应试教育。他们把考试不是当作一种测验手段来掌握,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来贯彻,我们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对考试作研究,充分显现考试的科学性,发挥考试的整合功能,利用考试这个手段来检测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它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我们在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时,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考试与升学作为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在素质教育中也适用,只不过素质教育的考试不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教育的手段。
最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虽然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有一个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难以评估,难以操作;应试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病,但它却是现阶段无法超越的一种选择。针对这一客观现实,我们要把素质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和整体性与应试教育中的合理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或者采取另一种提法,即素质教育的范畴应该更大,它包含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在这种结合中,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即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既克服了只抓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升学率这个现实问题的思想,又制约了只有把素质教育作为点缀,而阳奉阴违地推行纯应试教育的倾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我们便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我相信,通过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社会上每个人对教育的关注,最终会实现这一美丽的理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50-01
一提“应试教育”,有人就认为一无是处。我真想不通,如果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是完全的失败教育,那么,我们国家怎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哪会有那么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中大显身手?诚然,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试教育”有它碍于教育发展的一方,但也有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我们怎能彻底否定呢?我相信,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大多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大多是“惟有努力,才成大器”的应试能力较强者,对“应试”有着深切的体会,所以对“应试”的分析要从实际出发。现在世界各国都有考试,在我国,律师、会计师要考,硕士、博士生要考,公务员招聘要考,公司招聘也要考,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能行吗?应试应该是竞争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个人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考试、取消考试,而更需要关心教什么、考什么、怎么考。而这之前首要问题是理清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其中必然包含着应试的许多成分。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个范围广、一个范围小。如果说过去的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不能说它是完全错误的,而是我们在一个狭窄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施教。
教育与考试是相伴而存在的,只要有教育就离不开考试,不论是私塾式教育还是公共学校式教育莫不如此 。考试是教育的督促手段和检测方式,取消了考试,教育也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关键不在于考试本身,考试说到底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最关键的在于教育和考试的内容。人们对考试之所以持否定的态度,在于现行的考试制度确实存在不少弊端。
二、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我国目前的学校考试制度,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目前我国学校的考试制度,其显著特点是选拔性。高考作为选拔考试不同于形成性或终结性的水平考试,它具有为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选拔功能。但它年复一年的进行,构成教育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考也含有选拔的成分,其竞争的剧烈程度不亚于高考。高考、中考同学校教育连成一体,对学校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导向的功能。因此,形成了各类学校的考试都围绕着选拔的需要,层层选拔。这种选拔考试使学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整个基础教育都严重存在应试化的倾向。
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病之一,是不适当地强调了考试的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把考试当成了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各类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过分夸大了考试的作用,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成绩的惟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就是应试教育弊端的生动写照。
应试教育弊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校内考试的异化:不区分校内考试与校外升学考试,校内教育盲从于升学考试,完全按校外考试的要求来规范校内考试。具体表现在:测量目标的错位,一切为了升学考试;测量内容上严重偏倚,一切围绕升学考试的内容运转;测量水平盲目仿效升学考试;测验题型上盲目模仿升学考试;考试形式也模仿升学考试等等。应试教育的恶果使大多数学生“谈考色变”,校长、教师则长期心力交瘁,疲于奔命应付考试。特别是实行标准化考试之后,各类学校都掀起了题海战术,各种试题训练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同时,目前学校学生的大题量训练未必就是提高了社会所实际需要的能力,充其量是提高应试能力。
三、改革考试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考试的内容、方法等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和不断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我们要加强研究考试、改进考试。关于改革考试大体可从如下两大方面作努力。
一、问题: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的困惑
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搞下来,谁也说不清素质教育是什么了。搞理论的人习惯在书斋里海阔天空,还热衷于满世界地寻找高深的学问,把谁都可以明白的道理说得玄乎其玄,原本是个常用词语的“素质”,原本通俗易懂的“素质教育”(注重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如今成了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而为了重建与重构这种全新的教育,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批判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并且把它高度概括为“应试教育”,它不是新事物,而是需要以“转轨”的办法淘汰的旧事物,人们依据自己的实践智慧,普遍地把它解读为“应对考试竞争的教育”。而现实是怎样的呢?应对考试竞争的势头未减,而且还在愈演愈烈,因此,所谓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其实就是现实存在着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需要满世界找学问来解释其合理性,也不需要掩饰,因为全社会都在实实在在地维护它、支持它。那么,生活在现实中的教育实践者,既然挣不脱考试竞争,也就不容易弄懂素质教育的真谛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向素质教育“转轨”绝不像理论家们在纸上谈兵那样轻松,“转轨”意味着教育这列机车需要改道,他们就像是铁路上的扳道工,面对的是呼啸而来的列车,承担的是生死攸关的责任,如何能不困惑?
然而,是否真有一种素质教育,它仿佛可以超越过程、超越社会评价,超然于考试竞争之外,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初中不问能否考上高中、高中不问能否考上大学)而享有高质量教育的社会声望?是否真有一种“应试教育”,它可以厘清与人的素质之间的联系,把活生生的人培养成仿佛并非血肉之躯、仿佛没有真善美之心的考试机器?我们提出这样的疑问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人们倡导素质教育必定要与考试竞争划清界限,人们执著于应对考试竞争必定要以素质教育百般遮掩,尽管它们就在人们心照不宣的默许下并行不悖,但是谁也不想实事求是地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在这个困境中,我们把素质教育描绘得就像不食人间烟火,让误解它的人们敬而远之,把考试竞争简单地概括为“应试教育”,让误解它的人们愈加误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此截然不同、泾渭分明的两种“教育”,可能是用形而上学最省力的办法杜撰出来的,在这样的虚假前提下讨论的问题可能不是真问题。进一步说,所谓“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也并不合逻辑,它把教育评价和教育目标并列起来了,而且还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只要有考试竞争就不能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考试竞争。正是在这样的意味中,我们时常听到人们调侃说:“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那么,这种调侃到底是说教育出了问题,还是说人们对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的解释出了问题。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战场吗?是否还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现实呢?有一种说法是“宁要高素质的人才不要升学率”,这如果不是蓄意羞辱潜隐抵制素质教育的话,就只能是百倍愚蠢吧!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我认为有几个朴素也浅显的问题很需要进一步思考。
二、基点: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基础教育
说基础教育是培育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的教育,这应当没有异议。那么,解读这个基础的性质,只要借鉴建筑学意义上的“基础”来审视不同建筑物的不同基础,就不难弄清楚。越是规模宏大的出类拔萃的建筑就越是需要深刻厚重而且扎实的基础,这应当毫无疑问;任何基础都必须是全面的、均衡的,最薄弱的部分也要合格达标,这应当不难理解;任何基础的表面粗糙都不是问题,它无须舍本逐末地在表现形式上苛求精致,这也可以说是个尽人皆知的常理。依据这样的极浅易的解读,我们就可以极浅易地解读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了,也就可以理智地以验收基础工程的标准来实践并且评价基础教育。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底线合格,首先培养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具备体智德美劳基础素质的、能够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是实事求是的基础教育目标。我们之所以说“首先”,是因为这无疑也是一切卓越的精英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如果把握不好这样的基础,必然把握不好以此为基点的素质教育,同时也会背离以此为基点的考试竞争,这就会造成上述的问题以及由问题造成的困惑。我在《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一文中,从这样的基点出发详细论述过当代基础教育的方向偏差及改造对策。认为方向偏差的根本就在于选择了顶线评价趋向,同时舍弃了底线评价或合格性评价,背离了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混淆了现代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性质,也由此混淆了高等教育要支持差别原则对均等机会的优先性,而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均等机会对差别原则的优先性的教育法则。其实基础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的地位,就像金字塔厚重的底层基石,所以它必须均衡;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性质,就像工艺流程中不同阶段间的关系,基础教育就是它的原料生产阶段,所以它只须质地纯正却无须精雕细刻。选择顶线评价趋向的偏差在于,它实际上是在基础教育中演绎高等教育特征,这就像是引导金字塔的每块底层基石都与塔峰径直相对,这必然造成全社会人才的结构性失调;还像是引导原料生产都要制造半成品,这就必然造成高等教育的僵化与低起点。
而如果把握好这样的基础,就应该明确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目标。这与顶线评价选拔精英的目标不同,但从本原的意义来说,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是任何健康社会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的精英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基础教育如果希望“真正公平地为每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奠定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就应该理智地选择底线评价或合格性评价,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基本目标。我们通常说的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目标,其实只是一种事实判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不是基础教育应当承担为高等教育输送有限定性规格的人才的责任,而是高等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的已经达到普通劳动者基本目标的人才中选拔人才。高考是高等教育的起点,但不是也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终点,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必须从基础教育评价中剥离出来,惟其如此,基础教育才可能回到合适的基点,它的素质目标和考试竞争才会摆脱两难困境。
三、目标: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辞书里说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并且成熟的。以此来解释素质教育目标,至少不够充分或恰当。解释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素”字的解释显然是关键,辞书里对“素”字的解释有多种,其中有一种说它是指质朴的、本色的、不加修饰做作的,这比较接近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的“素”。这种解释取源于《淮南子·本经训》里的“其事素而不饰”,这个“素而不饰”中的“素”与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孔子说的“绘事后素”中的“素”的意思是一致的。老子的观点有些激进,孔子的观点比较温和,但就解释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而言,孔子的观点更为贴切,因为孔子就此与学生讨论过教育目标问题,甚至就是教育中的不同目标的比较和取舍问题。孔子说的“绘事后素”,直接的意思是说色彩绚丽的绘画是因为洁白素净的底色,他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把这个意思引申到道德教育目标上来,认为实施礼仪教育要以仁义为基础,因为礼仪是道德行为的形式目标,它可以修饰也可能做作,但仁义是基本的、本色的、普适的德性目标,它无法修饰也不可以做作。
我们依据这种解释就不难概括出作为现代教育目标的素质的含义,在教育中它是指人的最基本、最本色、最具有普适性的身心品质。这样的解释其实与日常用语中的解释一致,所以我们才认为素质是个常用词语,平常百姓对待平常事,常常很自然地关注素质而且以素质为依据,譬如,农民评价庄稼通常会说“长势”好坏,依据的是庄稼的成长势头和生命潜力;工人评价建筑物基础通常会说“敦实、扎实”等,依据的是负载、材料质地等,他们关注或依据的就是类似“素质”的品质。我们在许多专业领域尤其是特色专业领域中评价人的时候,经常直接使用“素质好”一词,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使用“素质”一词的多数情境往往是遭遇某些目标冲突的,或者需要进行非常规选择,或者需要以潜质代替当下,人们就会使用“素质”一词,譬如挑选运动员、艺术特长人才、各种专业人才的时候,遇到僵化测试指标不合格的情况,人们就不仅会以“好苗子、好材料、潜力大”来解释冲突,还会以“素质好”来支持选择,这里使用的“素质”就是素质教育中的素质。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解释?注重培养人的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这样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而我们对素质教育发生误解,症结就在于我们把目标解释成了教育内容,这与我们误解全面发展教育是一样的问题。由于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在解释教育目标的时候,往往会习惯于注重物质性和结果性目标,忽视功能性和过程性目标。譬如我们解释全面发展教育,一直以来就注重“全面”的意义范畴的分析解释,不厌其详地解释教育的内容,却把智力、体力、发展等素质目标放在附属的位置上;而我们解释素质教育的时候,同样注重“教育”的意义范畴的分析解释,还是不厌其详地罗列丰富的教育内容,却把素质目标放在附属的位置上。我们依据这样的解释实施素质教育,结果就依然是全面的教育和随意性的素质目标。最普遍的所谓“全面发展加特长”的解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人们真正重视的还是“全面”而不是“发展”,是对某些所谓特长进行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不是“素质”。我们蔚为大观的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应试者或仅仅是为了器乐考级而加盟艺术,甚至竟然是因为文化课考试无望而转攻艺术,他们所张扬的艺术素质的肤浅,不能不说是对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嘲讽。因此,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是什么,而是教育的普适性的素质目标是什么,这是个教育目标观念转换问题。
教育目标观念向素质转换,其实不是什么新思想。因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就是素质目标,而我们一以贯之的教育如果真正以此为目标,应当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只是我们的教育学分析和解释出了偏差,使人们执著于营造全面教育却疏误了发展,才造成素质目标失落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谈不上“转轨”的问题,它与考试竞争中的如何考试、如何竞争、竞争什么之间是亦此亦彼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任何教育几乎都需要考试这种评价方式,而任何考试也几乎都避免不了竞争,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有相适应的考试竞争,或者说我们必须把考试竞争融入素质教育系统中。转贴于
四、对策:我们到底该如何改造考试竞争
“应试教育”是教育考试竞争的极端恶性形式,它的另一极端则是超越教育考试竞争的“素质教育”。这是种极端化判断,极少成为真正的事实,真正的事实在它们中间,有意义的思考也应该在它们中间。教育教学评价和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促进教育和教学而不是选拔。学校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是它的社会责任,履行这种社会责任是个系统工程,工程中包括了必要的考试竞争。但是,如果学校教育撇开自己的社会责任,转向应对选拔性考试,甚至以选拔性考试竞争为唯一宗旨,就会扭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制造所谓的“应试教育”。如果真有这样的教育,它的荒谬性昭然,已经无须批判。因此,我们应当思考的是现实的考试竞争有什么问题,它对实践素质教育有什么伤害,我们该如何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造考试竞争。
现实的考试竞争疏离了实践素质教育。人们用考试竞争的结果代替教育价值,这种代替享有一种无形的权威,它在教育和教学价值的判断中把实践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弄得形同虚设(学生仅以高分就可以被高校录取),也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和兴奋都聚焦于局限性的几门课程以及局限性的考试竞争中来。这种注意和兴奋像瘟疫一样恣肆蔓延着,冷漠并且疏离了我们实践素质教育的责任。因为没有人关心试卷和分数背后的教育和教学,没有人关心创造这些试卷和分数的各种不同角色的成人和孩子到底生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和主体发展价值。实际上,在我们追逐考试竞争并且强化考试竞争符号(成绩或分数)价值的同时,我们遭遇到了教育的双重价值失落,这种失落被考试竞争符号遮蔽了,而符号价值的肤浅和权威,则相辅相成地步入了恶性循环。
死揪上课补课和考试训练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人们不得不容忍它的肤浅是因为不得不屈从于它的权威,人们把考试竞争喻为“指挥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僵化落后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挥棒所促使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教育者和不懂教育却粗暴地干预教育的家长群体,都宁可相信一种判断:提高考试竞争力,唯一有效的选择就是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我们不能不觉悟,也正是这种判断,把实践素质教育逼到了一种尴尬境地。有许多禁止节假日上课补课的规定都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倡导素质教育为理由。这种理由的潜台词是:实践素质教育宁可退出考试竞争。而坚持节假日上课补课的辩解理由是向学生的前途负责也替家长分忧解难。这理由也有潜台词:考试竞争必须抱残守缺。令人遗憾的是,谁也不肯相信,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应对任凭多么落后的考试也会有竞争实力。
现实的考试竞争不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僵化的尖子主义的考试竞争把基础教育窒息在一个精英化的旋涡里,高分名校的狭隘目标和残酷的选拔淘汰,把教学什么和教学为什么都淡化了,它必然架空新课程改革的种种努力,把新教育思想异化成教条,使实践素质教育很难在实质上有所作为,教育正义甚至也无以伸张。譬如近年来教育中发生的恶性事件,多数与无聊学习制造的痛苦、考试竞争制造的压力相关;近年来基础教育中雨后春笋般地生出了不少富丽堂皇的名校,高考后的舆论媒体上则会莫名其妙地捧出不少名人。相比之下,基础教育中维护民工子弟受教育权利的呼吁,高考后人们对无缘竞争和竞争失败者的关爱,对同样付出心血的他们的老师们的理解,是否太过苍白?而后者同样是国民素质的注解,我们的考试竞争实际上是以忽视普遍意义上的国民素质基础为代价的。
所谓精英人才或卓越人才如果只是考试竞争胜出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基础很可能比失败者更糟糕,胜出可能只是意味着获得了一块敲门砖。我们说的糟糕有三方面依据,其一是以“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为特征的考试竞争,使他们没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养成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他们越是“出类拔萃”就越是疏离普通公民;其二是他们即使成功也未必热爱敲门砖,未必热爱自己的专业,未必热爱由专业追求所建构的事业,我们集中优质资源培养选拔卓越人才的良好愿望很可能事与愿违;其三是考试竞争如果迷失了实践素质教育的路向,很容易步入教育的歧途。“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以复活?许多人竟浑然不知这是陶行知先生早已批判过的陈腐教育观念,在如此的歧途上行走,如何能养成做人中人、平民人、知天下之人的良好素质基础?
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造考试竞争。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我们选择走出困境的路径,这从根本上说是个端正教育思想的问题。当人们意识到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瓶颈”的时候,正是现行的考试竞争必须重新改革的时候,而这种改革只能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并轨”。我们面临的事实,不是实践素质教育附庸扭曲考试竞争,而是考试竞争在适合实践素质教育宗旨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
我们首先需要澄清误以手段为目标的问题。实践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因为它与旨在促进教育和教学的评价不冲突,也与高层次人才选拔不冲突,任何意义上的教育评价都没有理由拒绝高素质的人才。实践素质教育并非是要全新设置教育内容,它依然以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为载体,我们之所以会误解为全新内容,只是因为现行的考试竞争内容不全面,那么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驾驭这些内容载体,如何不限于僵化地记忆、熟练、掌握而误了发展,如何实现素质目标。而考试竞争毕竟不仅关系到促进教育和教学,而且关系到高层次人才选拔,它如何与实践素质教育的宗旨相适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试想,如果考试以素质为目标,其本质上就是素质测试了,还会有什么冲突?诸如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把儿童青少年整得厌恶学习的战术,说到底不过是低层次非素质目标训练而已,如此,哪里能寻到素质教育的真谛呢?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弄清现行考试竞争的局限性。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而现实的考试竞争的成功或失败依据的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指标?它们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如何判断?曾有一位美国的大学校长在研究了中国高考试卷之后,说它是“捉弄人”的考试,并且说他们学校里的来自名牌大学的与来自二、三流大学的中国研究生,就发展潜能而言只有几个月的差别。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些已经被考试竞争淘汰了的学生,如果给他们机会,其发展也不会有太大差别。泰勒在著名的“八年研究”中,曾经利用实验班学生免试升入大学的规定,证明了他的“那些特定科目学习达不到要求的中学生,许多依然在大学期间取得成功”的假设,诚然这种证明说的是美国中学的考试竞争的发展局限性,但是也足以启示我们思考我们的考试,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
我们应当在实践素质教育中改造考试竞争。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地实践素质教育,也实实在在地应对考试竞争,是否是实事求是的选择呢?这里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是实实在在地应对考试竞争。我们以储备丰富的知识仓库、以数不清的考试或模拟考试来应对考试竞争,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最笨拙的办法,这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或者负效?这就像足球队只练踢球甚至只练临门一脚不练其他,或者像长跑运动员从早到晚只练长跑不练其他,能否算是有效训练?能否算是实实在在地应对比赛?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迫使学生和教师们共同忍受沉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失落的是什么?学生和教师们滋生着心理焦虑与紧张,抑郁失落与无聊,学生厌恶学校学习,教师冷漠教育教学,能否算是实实在在应对考试竞争?
如果我们把实践素质教育或者实施新课程改革,从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或者重建与重构的虚拟境界拉回到现实中来,融入现实的教育和教学之中,也融入考试竞争之中,是否能形成一种冲突的和谐呢?我们似乎谁都没有认真地回答过一个浅显问题:超负荷的上课补课,即使是应对考试竞争,真正有用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此表示过异议,他确信为差生补课是最不理智的,赞科夫曾经对此提出过建议,认为后进生尤其需要在发展上下功夫,他们的主张其实都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主张。天津南开中学的康岫岩校长,以一种有容乃大的教育家气派实践着素质教育,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也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大智慧应对着考试竞争,在高考进入倒计时的“严峻”时刻,她依然与高三学生到农村参加体力劳动,其结果不仅没有影响考试竞争,反而“考得更好”。当中国的现代农民都已经摆脱了“只有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才可以提高质量”的理念的情况下,教育为什么不能寻求科学教学呢?有些家长已经觉悟到“学生应有自己的时间去消化”,有些学生则萌生了“希望有时间自己调整、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的觉悟,教育何以就不能支持如此的觉悟呢?
参考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语文高考、中考等关键性考试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不仅在考试形式、题型上有了创新,在命题思想、检测指向等方面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念,在评价上闪耀出“新课标”蕴涵的人文火花,考试内容逐步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走进学生情感世界,鼓励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这些新变化理应得到人们的认同。然而,恰恰对这个教育上最敏感的问题——考试,仍有一些语文教师却表现出麻木不仁、醉迷不醒,他们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抱定应试教育的看家本领,简单地采用“题海战术”,运用“灌输”、“填鸭”等方法霸占学生的思维空间。为考试而熬得面黄肌瘦的学生极度不适应当今考试的新变化:书本上现成的东西好像没考多少,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却频频出现,让学生在那些本来与自己生活实际更接近的问题面前却表现出一片恐慌、无所适从。原因是老师并没有教会他们灵活地运用“万能钥匙”。于是学生们惊叫:“课堂上学语文没有多大的用处!”一些语文教师便指责出卷人“脱离实际”、“脱离书本”,是“坐在地面揽月亮”。有人感叹:以前搞“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有本可依”,容易操作,容易取得“成果”;而现在搞素质教育,搞课程改革,在光彩四射的新思想、新理念的辉映下,大家反而难以调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前的“应试能手”现在变得手足无措。更有甚者,有人干脆将考试没考好的原因直接归咎于素质教育。
这种状况凸显出如今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考试指向发生“错位”。出现“错位”的原因是:(1)语文考试的改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代化考试应当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语文教学改革在价值追求上保持目标一致。现代化考试内容的选定应当坚持两个“有利于”的原则:一是有利于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二是注重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利于考查学生个性化语文素质状况。这种理想的考试境界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行为上不断调适的过程。考试改革的发展过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必须步调一致。而“步调一致”又是“考教分离”考试机制顺利运行的一个大难题。“错位”现象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代化考试任重道远。(2)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持续性过程,新课程改革疏通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主渠道,给广大师生搭建了编织教育理想之梦的彩色舞台。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难以形成明显的分水岭,我们不可能将素质教育“催化速成”。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但新世纪的语文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讲,按照“新课标”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理想,仍然要付出探索、创新和冒险的艰辛。“错位”现象也昭示出语文教学实践中亟待更新的许多观念和行为。(3)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磨合”更需要有一个对接、适应的过程。“应试教育”主张教学为考试服务,教师教、学生学,都是一心为了考试。考试考出好成绩,学生就可以“脱胎换骨”成为“上等人”;考试打了败仗,学生就被冷落,被视为“废物”。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我们则是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和考试的关系问题: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考试,相反考试则要为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考试则要为教学实现这个目的排除干扰,推动教学顺利运行。语文教学和考试要携手实现共同的目标,两方面都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宗旨,“教”“考”对接,共同绘就语文素质教育的理想蓝图。双方“磨合”好了,实现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行为的“合一”,那么两者的“错位”现象就自然消失。而这仍然需要一个逐步“磨合”的漫长过程。
1.割裂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目前我们都在提倡教育的“两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其实,两全的目标模糊,在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在大班额、师资素质不高等情况下,“两全”的教育思想是没法真正落实的。我们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就会发现,教育方针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解决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问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统帅了教育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展和变化。可以说,贯彻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就是素质教育需要的目标和方向。任何割裂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认识都是不够科学和全面的。
2.异化考试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许多人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较,列举了素质教育的各种优点,分析了应试教育的种种错误。一种感觉,对素质教育的爱有多深,对应试教育的恨就有多深。各种考试被当成了应试教育的代言人。这实在是一种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偏见。考试是一种方法,一种检测手段,其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考试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一种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考试对于“选才”的公正性、公平性是其他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可相比的。无限夸大考试的作用,给考试强加上附加值,逼迫考试异化,才流落为应试教育。错误不再考试本身。应考能力也是一种素质,考试也是检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考试,我们应认真、谨慎地探索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把考试用好、用巧、用妙,而不是给考试扣帽子。
3.混淆了素质教育点与面的关系。有的人认为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而有的人则认为学生考级或得了比赛奖项就是素质教育的成果等等。其实各种课外活动只是学校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点。如果将其作为素质教育来谈就值得研究了,让其代替整个素质教育,作为“面”来理解,就歪曲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的特征,它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中,任何一项具体工作都只是“素质教育”这个整体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以点带面的认识和做法是偏颇的、不全面的,是有碍于素质教育健康推进的。
4.忽视家庭与社会的素质教育效能。成功有效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它们的教育对象相同,教育目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因“学校”、“家庭”、“社会”在不同时空承担着各自特定的教育任务,如何把三者统一起来,共同促进教育对象朝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引的方向前进,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和实践的问题。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事。现实中“家庭”和“社会”没有有效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还极不和谐,没有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存在推诿现象,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5.急于求成的功利做法。素质是人最本质的东西,是积淀在人身上轻易不会改变的、深层的、稳定的、持久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培养一个学生的素质,一定要通过日常积累,要假以时日,不能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素质教育相应的应该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不加快对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不提高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就会出现一些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现象,就容易造成素质教育的盲目、无序和低层次发展,最后预速不达,事倍功半。
二、提高认识,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使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使大家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和意义;使大家弄懂素质教育“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为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一场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找准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创造经验,抓好典型,及时推广,理智地推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活动平台搭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素质教育的成果,加深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感性认识,优化素质教育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54-01
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不仅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巨大工程,而且关系到我国民族振兴,国力繁荣,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全面发展的,不仅在物理课,而且在其它自然科学上都要均衡的发展。因此从教育观念上,就不应该着眼于考试,而应该着眼于那些最基本的对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科学的方法以及创新知识的培养上。
1优化物理教学,落实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结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开展优化物理教学,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优化物理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1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物理教学目标,要紧跟时代步伐,全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综合考虑,符合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所以在制定物理教学目标时,要力求使制定的知识目标难易适度,内在联系自然;能力目标的制定要合理、易于操作。就要求物理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仅掌握大纲要求,更要彻底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素质状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教学目标。
1.2优化教学程序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善于生存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正确处理好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人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
1.3优化教学方法
一节课教学的成败,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观察实验法。教材分析法,发现教学法等,不同教法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2改革物理考试模式.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目前在我国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阶段,而现行的应试教育物理考试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否找到一条对素质教育检测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素质教育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建立一套适应素质教育的考试模式呢?根据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结合我自己的物理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想法:
2.1考试手段要多样性
(1)帮学考试。一次考试后,学生成绩有好有坏,为了达到全体学生携手共进的目的,我采用好生帮差生的教学方法,经过帮学,找出差距,总结提高,再组织下一次考试。对后一次考试中的后进生进行表扬、鼓励,同时对帮学别人提高的学生给予奖励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友谊,真正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2)制作考试。因为物理学科学生的实验操作性较强,所以我在章节测试时有时采用小制作或小发明来代替试卷考试。如学完“光的反射”一章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制作一个潜望镜。根根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从能否反映物理原理、外观设计、材料是否能就地取材(废物再利用)等综合考试给学生评分。(3)小组竞赛考试。由于采用小组评分制,大多数学生好胜心很强,每个学生都不愿给自己小组丢脸,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全班学生学习成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凝聚力。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教育教学领域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服务的。因而,教学改革随之推陈出新。
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因而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我积极投入到教改的浪潮中来。我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摆脱“应试教育”,进行“素质教育”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把学生训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因为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谈奖金、职称、晋级、住房等。结果呢?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党的教育方针也没有真正贯彻。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改变“闭卷考试”的教学方法,探究“开卷考试”的策略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考时政治采取闭卷考试。因而,导致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于200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铲除旧课标的束缚,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初中政治教学要想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打破铲除旧课标的束缚。这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初中课外活动共8节;课内活动共26类391次;“活动课”的设置是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活动课是活动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标志,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其次,活动形式多样。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尤以初一教材最为典型。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对在社会发展常识中一向较为重要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而且纯属理论的多数章节都被删减了,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诸如“三个代表”、“七一”讲话、“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而且在考核时对于简答题、判断说明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实施考试,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不管知识点来自课内课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同时对有创新的观点还要加分,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一反过去初中政治课“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应试框架,构筑起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2.开卷考试的弊端
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意见很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按国家规定开齐开足课程,特别是音体美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学校开不齐,有的学校随意调减课时,开不足,学生的基本素质得不到保证。二是随意加班加点,超量布置作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侵占学生的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三是仍将考试分数作为考核学生、教师的唯一标准,过分强调考试的甄别功能,忽视其促进发展、改进教学的功能,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做法,必须坚决予以摒弃。针对这几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为规范办学行为打牢思想基础。2004年以来,我们连续几年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大讨论、读书工程等活动,引导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准确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澄清推进素质教育的误区和模糊认识,使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清醒地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必须上升到法的高度,不搞就是违法;实施素质教育到今天,不能光停留在“喊”的层面,必须动真的,来实的;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和升学率,而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靠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向有效的学习时间要质量,靠高效的教育科研上水平;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变以往考试过多过频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真正发挥考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是没有负担,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目前,这些思想认识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二是建章立制,靠制度加强规范。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和文件要求,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课程开设、学生作息时间和作业改革、考试评价等问题进行了重新规定。强调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开齐开足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必须对课程实行刚性管理,任何学校、个人都无权随意增删和调减课程、课时,要求县市区实行课程表审查备案制度,坚决纠正以往音体美等课程开不齐开不足的问题,同时要求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开设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我市在各县域范围内统一了学校作息时间表,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并发动社会力量予以监督。按照“控制总量,降低难度,优化设计,提高效度”的思路,积极进行“五类型,四自选”学生作业改革实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规范考试行为,强调分数是学生个人的隐私,严禁按考试成绩公开排队甚至张榜公布。
三是动真的、来实的,严肃查处不规范办学行为。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对学校办学行为进行督导检查,对各种不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全市通报并严肃处理。去年10月份,我们对检查中发现的不按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仍按考试成绩分快慢班、张榜公布考试成绩、走读生上早晚自习、自习时间过长、公休日违规上课的34所学校,在全市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学校及主要负责人三年内评先选优资格,已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的立即予以摘牌,已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报请省教育厅予以摘牌。这一举措,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震动。12月中旬,我们又召开了全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视频会议,全市4000余名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参加了会议,进一步强调必须从法律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查处,决不姑息。我们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全部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做到有举报必查,查实必究。
二、不断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中小学办学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小学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考试评价制度有问题,如果考试评价制度不改革,推进区域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是进一步总结、完善、推广招远中考招生“一评二挂”经验,构建教育工作评价的新机制。中考招生“一评二挂”,是通过建立和运用科学的评估体系,实现对初中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与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和各种评先树优挂钩,使初中学校由升学竞争变为办学水平的竞争。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招远市首创,并在全市普遍推行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对于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风、减轻初中学校间升学竞争的压力和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发挥“一评二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招远经验进一步进行总结完善,出台了《关于深化中考招生“一评二挂”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意见》,强调各县市区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并根据评估体系做好各项评估工作。把规范办学行为、中小学安全工作、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等列入重要评估内容,加大评估权重,加大评估结果与中考招生指标分配挂钩的力度。这对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办学,靠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求县市区不断创造条件,进一步把“一评二挂”从与中考招生挂钩,推进到与整个基础教育工作的评先树优挂钩,使之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是积极推进初中升学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进一步引导初中学校规范办学。我市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按照“一考多录、全面考核、分类计绩”的原则,将课程全部纳入中考科目,以此促使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与此相配套,我市又将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录取条件,改变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同时,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改革先从省级规范化高中做起,从“三限生”计划中拿出一定比例,由普通高中在线下30分内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自主录取。对违反办学行为规定比较严重的初中学校,除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外,还要适当削减该校中考招生指标,取消学校参加当年高中自主招生的资格;对评估成绩优异的学校,则要适当追加中考招生指标,并在高中自主招生等方面予以倾斜。
三是进行学生评价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我市在继续坚持小学实行“等级+特长+评语”评价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品德个性发展情况,建立中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教师作为评价唯一主体的做法,建立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的多元互动评价模式,将评价变成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四是建立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机制,把素质教育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权重,引导县市区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将素质教育规范落到实处
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因此,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可见,在大众眼中,考试成了素质教育的“天敌”,以至于出现考试的“存废”之争。在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的今天,考试真的没有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了么?搞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减少考试,甚至与考试绝缘么?这些问题可以从考试的反拨效应看到答案。反拨效应是指测试对教师和测试者产生的影响,也就是他们由于这项测试而去做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反拨效应在语言测试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Alderson和Wall认为,测试的反拨效应可以从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包括对教学和学习的内容、方法、速度、顺序、程度和深度的影响,对教学和学习的态度的影响等进行分析讨论,测试的重要程度不同,反拨效应程度也不同,且因人而异。中国自隋朝开始,创设进士科,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读书、应考和选拔三者就紧密结合了起来。文官考试制度从此开始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直到今天,考试形式和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变而发生了变化,但其选拔、传递和强化文化的功能没有改变,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更没有停止。不仅如此,考试还促进了教育理论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变革和发展。
不难看出,考试自诞生以来就存在对教育的反拨,并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要求是不同的,考试对学生的反拨自然不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此有非常精到的辨别和要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也就是说并非要反对考试,只是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需要减少考试次数,这是针对应试教学和应试学习提出的硬性要求,也是避免因考试产生有害反拨效应的措施。而针对高中阶段教育,《纲要》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也明确指出要“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可以肯定地说考试与应试教育不能画等号,考试也不是站在教育的对立面的。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功能,考试的反拨效应可以激励学生提高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积极性。坚持素质教育方向的科学的考试可以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并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当然,教育考试能否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非常重要,只要放松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试就会进入传统考试的轨道。这不仅因为教师轻车熟路,还因存在急功近利的诱因。克服传统考试惯性的唯一办法就是牢牢把握素质教育评价的方向,改变传统考试中的错误做法。
二、考试内容的反拨效应
把握考试的素质教育方向,首要的是把握教育考试的命题方向,不同类型的考试都要在试题命制上下工夫。避免出现“国家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惯性循环。彻底改变考试是学习指挥棒的教学惯性,杜绝“学生为考试而学,学习为了考试,教师为考试而教,教学以考试为中心”的不正常现象。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检查与评价反馈功能,通过考试让师生双方获得双向反馈信息,及时总结教与学的成果,发现不足,为后续的改进打下基础。校内教育考试的类型很多,规模大小也不同,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单元检测、专题考、阶段总结测试等,也有以年级为单位的章节考、模拟考、期中考、期末考、月考等,还有校际联合命题的联考等。这些校内教育考试具有过程性、多样性、调控性、低利害性及非终端性等特点,主要具有检查、诊断、预测、反馈、激励、矫正、导向等功效。例如,在学完新的章节后,像数学、物理、化学等一些理科学科就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年级的监测考,考试以巩固基础知识和考核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命题内容仅限所学章节,难度控制在0.8,难度比例控制在8∶2,能力结构考查分布80%为掌握层面的知识,20%为理解应用层面。
通过考试,大部分的学生可以拿到中等偏上的分数,较好的成绩反馈会激励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对于能力强、学习好的同学通过理解应用层面的试题给予分数激励,保持其研学的积极性。而考试内容设定在所学章节的评定与评价上,这就帮助了教师和学生系统准确地了解学习状况和教育进展,及时诊断、矫正学习和教学中不适宜的做法,调适教与学的方法,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高。校内模拟考的频率可根据需要灵活控制,特别是在难度和内容上要做好调控,避免为“针对高考”,为“一步到位”而命制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试题,甚至出现“超范围”试题,导致学生因考分过低而出现信心不足,对考试和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等现象,这样的考试“鼓励一两个、打击一大片、教学没效果、学习会生厌”,在校内考试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所以,校内考试应在考前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科任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命题,同时在考后也要做好充分的分析,为教学改进提供资料。以下表1和表2为某省级重点中学设计的考试质量控制分析表。在实际应用中对考试评价分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监督作用。评鉴教育考试和大规模教育考试通常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规模大、利害性高、影响较大。比如以教育质量检测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测定为目的的学业水平考试,以选拔、鉴别、评价、测量考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为目的的中考、高考等。这些考试在组织的范围、方式方法、作用、影响等多方面均超过一般教育考试,它们对教育的反拨效应也随其重要性和利害性而加强,对基础教育产生很强的导向作用。
因此,这类考试的试题命制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试题设置、能力考核方式等都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对教育产生有害的反拨效应,使考试丧失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课程改革前的会考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在经历多年的考试后,会考的题型趋于稳定,而且连考核内容甚至试题也非常稳定。教研部门和老师在考前会针对考试内容划知识点甚至划题,几乎将试题透明化,这样较差的学生只要在考前努力,对近两年的会考试题进行模拟训练,记住试题,会考也能取得较好成绩。其结果是在开考后十几分钟一些学生就要求提前交卷。显然,如此进行试卷设计和考试在考生中丧失了公信力,试题也丧失了能力考查的功能,将教育导向了应试教育的方向。而且考试的隐性反拨效应不好,学生没有必要重视学习反馈与评价,直接运用应试教育方法学习就能应付考试,对教育的过程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课程改革后,学业水平考试改变了指导思想,从学业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试题命制,试题逐渐灵活,体现能力考查,着眼能力区分,努力实现对学业学习进行检测评价。这种改变对基础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反拨效应,80%以上的中学教师和学生欢迎这样的考试。虽然考试不像以前那样有定心丸可吃,有把手可抓,考试也开始让教师和学生重视和紧张,但教学过程却因此开始关注过程学习和能力培养,学生也更加重视自主学习和积累理解。学生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具备了所要求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高分。虽然有部分同学可能出现低分甚至不通过现象,但从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这种试题设计无疑是可喜的,也是受欢迎的。再如,中考和高考关系到入学和升学,其反拨效应更大,社会影响更大。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制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突出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不仅做到基础性,突出综合性,在协调处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挖掘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和功能上同样做得很好。试题以现实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设置情境,考查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考后的调查情况看,社会各界对试题的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试卷充分和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能力要求高,整体难度适当,较好地实现了选拔功能;题目选材新颖、贴近生产生活,试题构思巧妙,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综合来看,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考试,其反拨效应一定存在,但反拨效应有益还是有害是可以通过过程控制进行调节的,特别是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一定要趋利避害,将考试与评价相结合,与素质教育方向贴近,考试必将产生有益的反拨效应并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成绩分析的反拨效应
有人认为,推行素质教育,就是对现行教育的全盘否定,就是要推倒重来,建立全面的新的教育运行体制。这种理解既背离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违反了教育方针,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我们强调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不是对现行教育的否定;现行教育中的一些好的传统、成功的经验和科学的方略,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仍须继承和运用。素质教育是对现行小学教育的继承和完善,是以现行中小学教育为基础、通过改革构建与现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小学教育运行机制。
二、实施素质教育并非只抓特长教育
也有人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就是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的情况,就是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衡量一所学校的素质教育抓得好与否,主要看学生的特长发挥得好与否,也就是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教育。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造成的错误认识。
我们应当明确,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只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不是它的主要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实施素质教育并非排除智育
实施素质教育还要不要抓智育呢?回答是肯定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劳动技能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因此,毫无疑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智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智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发展其他教育的必要条件,并且智育教育过程中也渗透了其他各种教育。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不能相互代替,更不能重此轻彼或顾此失彼,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推行课程改革以后,作为山区农村的学校,农村中学尤其是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师资的良莠不齐、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设备设施的落后、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等等。所以,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在相当一段时间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又如何着重化学这一学科的素质教育呢?
一、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化学教师队伍,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社会是大前提,家庭教育很重要,学校是关键。而学校能否起好关键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针对农村信息闭塞的弱点,千方百计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老师把准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实施素质教育,要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颖的师生关系。要充分认识教学内容、手段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树立注重实践,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观念。
( 2)针对化学骨干教师、特长教师缺乏的现状,应充分重视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培养。农村(山 区)由于经济、交通、地域等因素,应以当地培养为重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师资教育,充分发挥化学骨干教师的领头雁作用,通过教学示范课等活动,带动一校,一地区,提高全体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等的关系
(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不是教师的整体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就上去了?显然不是的。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公民。那么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抓住了“应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不行的,经验表明,教师除了上好课 ,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因素。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初中更要注重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九年级教材中拥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实验正是学生爱好的敏感区,我们应抓住这一兴奋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把爱好从化学实验迁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教师往往可以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和探究心理。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设置一些出色而诱人的教学情景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化学课的新奇性、趣味性、实用性,寓教于乐。
三、化学教学中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对化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为多样,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优化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情景教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重视实验教学。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还应该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中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没有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而忽视实验教学。
(3)重视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搞社会调查和组织参观化工厂等等。
(4)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地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练习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实用性强,且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又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体现,从而增强学生自学的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在教学中重视双基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紧紧把握住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在山区的农村中学中,在学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