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诊断影像学急诊

诊断影像学急诊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诊断影像学急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诊断影像学急诊

篇1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103-03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ordomas

WU Haisheng1CHENG You2

1.Deparment of Radiology,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2.Deparment of Radiology,Foshan Jun’an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3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differential dignosis of chordoma. Methods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ordoma in 29 cases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this series of29 chordoms,the lesions located at the region of sacrococcygeal region 15 cases(51.7%),at the skull base in 13 cases(44.8%) and 1 case(3.5%) outside the axial skeleton as an extra-axial chordoma or parachordom. Bone destruction in the areas near skull base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could be found on radiography;On CT,chordom typically appeared as a expansile soft-tissue mass that arises from the clivus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with associated extensive lytic bone destruction;MR imaging was considerably superior to CT in the delineation of lesion extent. Conclusion CT shows bone invasion easier than MRI,but MRI can well display the extent,interior structure of tumors,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nerves andvessel,and therefore benefits the decision of surgical project and the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Tumor;Chord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uterized tomography

脊索瘤(chordoma)来源于残存或异位的胚胎性脊索组织,是一种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骶尾部及颅底蝶枕软骨结合处[1]。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3月~2010年9月经本院神经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9例脊索瘤患者,其中骶尾部脊索瘤15例,颅底脊索瘤13例,外周软组织脊索瘤1例。

1.2检查方法

29例病例均行MRI检查及增强扫描,20例同时行CT检查,16例摄头颅或腰骶椎正侧位片。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检查仪器为 MRI:德国西门子1.5T超导8通道MRI;CT:日本东芝超高速螺旋CT;X线:美国GE的DR和德国AGFA的CR。

2结果

骶尾部脊索瘤:15例骶尾部脊索瘤中,平片及CT均见以骶骨为中心膨胀性生长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MRI则为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较均匀软组织信号影;其中11例向前突入盆腔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局限于骶椎,2例向后波及骶管。颅底脊索瘤:13例颅底脊索瘤中,病变局限于斜坡者4例,CT表现为斜坡的骨质破坏,常伴圆形或不规则的肿块及点状钙化影,病灶边界清楚。向上突入鞍区及蝶窦侵润性生长者9例,CT表现为鞍区的不均匀软组织影,蝶骨见骨质破坏,MRI显示垂体及视交叉受压或包绕, MRI见蝶窦区肿块向前生长,充填鼻腔和副鼻窦。外周软组织脊索瘤:臀大肌内脊索瘤1例,MRI显示为长T1长T2的软组织信号影。

在脊索瘤的影像学检查中,均显示病变边缘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影,MRI显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若肿瘤内有出血则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1]。29例脊索瘤均行MRI增强扫描,10例呈较均匀轻中度增强,其余19例强化不均匀。

3讨论

3.1脊索瘤的发生部位、临床表现及病理

脊索瘤多发生于躯干轴心骨骼由颅底至骶尾部的任何部分,这与脊索的组织发生学有密切关系:胎儿出生后,脊索组织残存在骨组织的迷走脊索组织。Horwitz氏认为脊索在其终端特别弯曲且多分支,可移行于椎体中,故颅底或骶尾部脊索异位的机会多,脊索瘤发生的机会亦大[2,3];脊索瘤发生于骶尾椎最多,约占50%[4],文献报道发生于颅底约占35%,颈、胸、腰椎最少见,约占13%。

脊索瘤临床上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症状不一,发生于颅底的脊索瘤向颅内突出,造成脑神经及垂体功能障碍,引起相应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等;肿瘤向前、下侵犯鼻咽部及筛窦,引起鼻塞、听力下降等。病变位于骶尾椎者,压迫直肠、膀胱或相应的神经引起大小便异常。

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外形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质软呈胶状。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蓝白色,半透明有光泽,肿瘤内可见纤维分隔,包膜界限清楚,瘤内有时见出血、囊变、钙化、骨组织。

3.2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

不同影像方法对脊索瘤的诊断价值不同。(1)X线平片的价值主要是发现病变,如表1所见,X线平片发现显示病变的概率为60%~92.3%,平均76.1%,而正确诊断仅为38.5%;一般仅能发现膨胀性、融骨性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边缘可见硬化(图1A),邻近可见软组织肿块影。(2)CT检查可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及内部结构(图1B、图2A)。表1所见CT显示病变的概率为83.3%~100.0%,平均91.0%;而正确诊断为46.7%~50.0%,平均48.0%;骶尾部肿瘤表现为膨胀性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病灶向前侵犯形成软组织肿块,伴有点状钙化影(图1B)。颅底脊索瘤表现为以斜坡或岩骨尖为中心的不规则肿块,边缘清楚,内有点状钙化影,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强化。总之,CT对显示小的骨质破坏和钙化较MRI敏感(图1B、图2A)。(3)MRI由于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情况,对临床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5];表1所示,MRI发现显示病变的概率为100.0%,正确诊断的概率为61.5%~80.0%,平均70.7%;MRI显示脊索瘤呈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图1C、图2B、图3C)。若肿瘤内有出血则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不均匀“蜂房样”及“颗粒样”强化,其“蜂房样”强化为脊索瘤的特征性强化方式(图3B),动态增强扫描提示脊索瘤呈持续缓慢强化

3.3脊索瘤的鉴别诊断

(1)巨细胞瘤:病变呈膨胀性、偏心性生长,常见“皂泡征”。(2)畸胎瘤:CT显示肿瘤内有囊变区,为低密度的水和脂质成分;MRI可显示分化较好的畸胎瘤内有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的并能被脂肪抑制序列抑制的脂肪信号。(3)转移瘤:转移瘤常常是多个骨或多个椎体的融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无硬化边,多有原发肿瘤病史。(4)鼻咽癌:鼻咽癌好发鼻咽腔,常见咽隐窝狭窄,钙化少见,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而脊索瘤动态扫描呈慢进慢退。(5)鞍区肿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垂体瘤病灶主要位于鞍内,向鞍上生长明显时可见“束腰征”;颅咽管瘤是多位于鞍上的囊实性混合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囊壁强化。(6)软骨类肿瘤:肿瘤的破坏区膨胀程度低,破坏区边缘模糊,邻近骨质常受侵犯;MRI上肿瘤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总之,脊索瘤有其较典型的好发部位,影像学上又有其较典型的特征性表现,依据脊索瘤的上述典型改变,一般诊断不难;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充分掌握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X线平片的主要价值是发现病变,但对脊索瘤不能进行定性诊断;CT能清晰显示脊索瘤的骨质破坏及钙化,尤其是对小的骨质破坏及钙化较MRI敏感;MRI由于其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和软组织及血管等信号丰富的特点,所以对该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判断病变的大小、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综合来说,目前MRI 检查是脊索瘤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梁碧玲. 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9.

[2] Dislere DG,Miklic D. Imaging in toumors of the sacrum[J]. AJR,1999,173:1699-1706.

[3] Wippold II FJ,Koeller KK,Smimiotooulos J G.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cervical chordomas[J]. AJR,1999,172:1423-1426

[4] 白人驹,马大庆,张雪林,等. 医学影像诊断学[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0.

[5] Erdem E,Angtuaco EC,Van Hemert R,et al.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ntracranial chordoma[J]. 2003,23(4):995-1009.

篇2

肺炎性假瘤(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是肺实质内一种炎性增生性瘤样病变,肺炎性似瘤又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或增生,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属良性病变。本病根据其主要细胞及间质成分不同,可分为浆细胞性肉芽肿、纤维组织细胞瘤和假性淋巴瘤等。国外文献显示患者平均年龄29岁,而国内报道平均年龄为48岁左右,这可能和国外经常体检制度有关,也可能与处于肺癌好发年龄段时发病,误诊率较高而选择手术有关。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以下就炎性假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1 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

假瘤可发生在肺的任何部位,以右肺下叶居多,病变多位于肺的较表浅部位,靠近斜裂、横裂或纵隔旁,呈圆形、椭圆形结节或肿块,直径大多为2~4cm,边缘多清楚而光滑。但有报道少数肿块巨大,直径可达三十几厘米,还有的呈不规则形,少数可毛糙或有毛刺样改变,以及伴粗大血管纹理者,这与肺炎性假瘤的周边病理变化有关,边缘光整者多有假包膜形成,而无假包膜的病灶周边有增殖性炎症或渗出性炎症,表现为边缘毛糙、不规则。“桃尖征”由炎症在吸收与局限过程中邻近肺组织或胸膜与炎性假瘤的假膜粘连牵拉所致,被认为是肺炎性假瘤的特征性表现。

病灶在肺窗及纵隔窗所显示形态大小比较一致,密度比较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少数有空洞,但其内壁较光滑;少数可有斑点状钙化;较大的病变内可有空气支气管征,此为肺部炎性病变的另一重要特征。

肺炎性假瘤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无特异性,部分病人肿块胸膜缘可见尖角样改变,出现肥厚、粘连。,病灶周围的炎性反应、邻近胸膜增厚、粘连在肺癌中表现显著,这也是诊断炎性假瘤的有力佐证。

CT增强扫描与肿块的组织结构内血管成分不同可出现均匀强化,肿块周围部强化或肿块无强化,有学者认为肿块周围增强程度高于中心部是炎性假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Murata等认为净增值常大于60Hu,其时间密度曲线往往呈迅速上升型。

2 CT诊断及病理基础

肺炎性假瘤根据病变成分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炎性纤维组织细胞型及浆细胞肉芽肿型。镜下所见病变肺组织结构完全消失,代以梭形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其中梭形细胞缺乏明显核异型性、病理性核分裂及凝固性坏死。病变内可伴小的液化坏死灶及囊肿形成,液化坏死物排出形成空洞或空泡。因不呈急性坏死,而多无气液平面。肺炎性假瘤各型的细胞虽然增生,但分化良好,无恶性肿瘤证据。炎性假瘤对邻近组织只有压迫作用,而无浸润破坏现象,这有别于真性肿瘤。病灶边缘多清晰、规整,密度可均匀,少部分病灶内伴有小空泡及液化坏死区。肺炎性假瘤因邻近段支气管开口受压变窄,可造成阻塞性肺气肿或邻近段代偿性肺气肿。肺炎性假瘤可以呈慢性肺炎吸收后的改变。病灶本身的机化纤维化收缩过程可造成病灶的边缘呈特征性的向心性“弓形凹陷征”,肺癌肿瘤间质纤维主要包括胶原纤维和强力纤维,其细胞膜下可见平滑肌微丝,既有收缩功能又能分泌胶原。肺癌向周围生长时首先沿毛细血管、肺小间隔及淋巴管浸润,使其变僵硬,在瘤内收缩功能牵拉的作用下,受侵犯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及肺小间隔变直、变尖,呈“毛刺征”。由于生长过程中的生长速度及阻力不同即产生“分叶征”,这两种征象可造成病灶的外形饱满呈“膨胀形态”。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停止原始炎症的发展,转为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性机化过程,或转为病因不明的良性瘤样变的另一种状态的慢性发展过程。病变反复变化,造成其特有的“收缩形态”的CT表现。而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在各种细胞类型的特点下快速或缓慢生长、增大,病变发展单纯,呈特有的“膨胀形态”的CT表现。段钰认为,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PET)和CT结合,诊断恶性病灶的灵敏度为92.8%,准确性为85.9%。

3 鉴别诊断

3.1 肺炎性假瘤与肺癌鉴别 肺部CT上大多表现为单个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影,可发生于两肺各叶及肺段内,好发于两肺上叶、下叶背段及舌叶,与肺部炎症、结核、肿瘤的好发部位相似,不能根据部位作出鉴别诊断。我们将中央型肺癌结节视为“癌头”,由肺癌结节侵犯阻塞段支气管而引起的肺段阻寒性肺炎或肺不张视为“癌尾”,其综合形态为“癌头尾”征。肺炎性假瘤一般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瘤体增长缓慢,病史较长,可有小空洞、充气支气管征,病灶周围一般无卫星灶,病灶增强显著均匀,病灶基底可广泛贴于胸膜,局部胸膜粘连增厚,但无胸水及胸痛,可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但无融合征象,这些均可提示肺炎性假瘤的诊断。肺炎性假瘤的密度同周围型肺癌相比偏低,在统计学上有差异,其原因为病灶内仍有未完全机化的炎性渗出物,而且多数病灶内部因出现钙化、空洞、空泡及充气支气管征而表现密度不均匀,如果在结节内发现钙化,并结合其形状、含量及分布等特点,对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文献报道,CT增强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肺癌小病灶内肿瘤血管的特征性表现:“异性血管强化征”,而肺炎性假瘤和结核球病灶内不出现该种血管病理征象,认为此征象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3.2 肺炎性假瘤与结核球的鉴别结核球边缘清楚,密度较高,可见斑点样钙化或边缘性小空洞,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边缘强化,周围可见“卫星灶”,胸膜钙化、(1)结核球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2)肺炎性假瘤胸膜增厚较为广泛,而结核多出现胸膜钙化、胸水征象;(3)增强扫描肺炎性假瘤多呈均匀性强化,很少病例呈厚薄不均的周围环状强化,强化程度高;结核球的强化方式往往为包膜样强化,少数无强化。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有下列情况应考虑到肺部炎性假瘤的可能:(1)病史中多有呼吸道感染史,病程较长。(2)肿块生长缓慢,可长时间无特殊变化。(3)影像学表现:肺野内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多发于肺叶周边,有胸膜粘连征象而无胸膜凹陷征,有桃尖征,无钙化,纵隔淋巴结肿大不明显或无肿大等。(4)无周围器官受侵及转移征象。(5)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大多数为慢性炎症。由于肺炎性假瘤虽是肺部良性病变,但术前很难与肺癌鉴别,少数有恶变倾向,故对于肺炎性假瘤及肺部不明性质的肿块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治疗上仍依靠手术,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明确病因及确定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屈大望,张熙曾,苏延军,等,肺部炎性假瘤的临床诊治(附178例报告)[J],中国肿瘤临床,2000,27(6):455―457

[2]崔允峰,任德印,武乐斌,桃尖征对肺炎性假瘤的x线诊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1988,7(1):10

篇3

胎盘肿瘤分为原发性滋养细胞瘤及继发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胎盘囊肿、胎盘畸胎瘤等[1],临床诊断胎盘肿瘤主要依靠超声等影像学手段[2],本研究就胎盘继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处理做综合概述。

1 胎盘继发性肿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超声诊断

1.1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发生于绒毛间胚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0.5%~1%[3]。它可以生长在胎盘及脐带的任何部位。主要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超声图像可见:①胎盘发生体积和形态上的变化;②肿块可以发生在胎盘内靠近胎儿面或母体面,也可位于胎盘边缘部位;③肿块为类圆形或椭圆形,有包膜,边界清楚,大多从胎儿面凸出,个别可悬浮;④肿块内部依其所含血管和结缔组织的比例不同,回声也有所不同:血管成分多者为低回声,结缔组织成份多者则回声增强;⑤常伴有羊水过多,尤其是肿块靠近脐根部,直径在5 cm 以上者;⑥一般不伴胎儿畸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肿块内血管丰富,比胎盘组织血流明显增多,有多条红蓝两色并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分别显示持续低速的小静脉血流频谱与搏动性小动脉血流频谱,其频率与脐动脉一致。追踪血流源头为脐带动、静脉血管[4]。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应注意与下列情况鉴别:①副胎盘:为一胎盘的副叶,附着于胎盘与主胎盘之间有胎盘间隔,并有血管相通,形态扁小圆形,内部回声及血流显像与主胎盘一致;②子宫肌瘤:大的黏膜下肌瘤合并妊娠极为少见,肌瘤应位于羊膜囊之外,与胎盘无必然联系,亦不会有血管相通;③胎盘早剥、血肿形成:起自剥离胎盘下缘母体面的暗隙,包膜内血液暗区并有弱点状回声或杂乱分布的机化膜,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其内无血流信号;④胎盘静脉湖:一般体积较小,定期复查体积变化不明显。子宫肌壁的局限性收缩动态观察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5]。另外陈春贵[6]等报道胎盘血管瘤误诊为骶尾肿瘤一例;寇海燕[7]等报道胎盘梗死误诊胎盘血管瘤1例。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常为单发且体积较小,一般无临床自觉症状;血管瘤较大者往往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如:羊水过多/过少、贫血、胎儿水肿、心衰等,对血管瘤的治疗主要针对并发症。如:针对羊水过多行羊水穿刺引流,以及脐血采样、宫内输血纠正胎儿贫血、改善胎儿水肿等。然而对该病本身的治疗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有对血管瘤激光消融或注射无水乙醇的报道[8],但目前国内开展较少(尤其是后者),我国普遍处理为:加强产前超声检查,若发现直径>5 cm的血管瘤需严密监测及选择时机,终止妊娠;若瘤体直径

分娩方式的选择:肿瘤大或有并发症者选择剖宫产;肿瘤小或无合并症者选择阴式分娩。[9]

1.2 胎盘囊肿 临床上约有10%~20%的胎盘有小囊肿形成, 囊肿直径常在0.15~2 cm之间, 偶尔可大到8~10 cm ,非常少见[10],病理改变为胎盘隔内或绒毛间的类纤维蛋白烃化或液化区域, 声像图特点为:囊肿多发生在胎盘的胎儿面, 向羊膜腔突出, 亦可发生在胎盘的母面及实质中, 有包膜, 内呈均匀无回声区, 透声好, 无超声多普勒信号。

超声诊断胎盘囊肿应注意与下列肿物做鉴别:①胎盘静脉血池:胎盘静脉血池是胎盘绒毛叶中心部分无绒毛处,在胎盘实质中呈现为一较大的近圆形液性暗区,偶而实时超声观察其中可见致密细小回声突然由侧壁流入暗区,犹如飞雪状,系血液湍流所致,超声多普勒可发现血流差频[11];②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声像图表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质,以实性组织为主。胎盘囊肿对妊娠及分娩无临床重要性。而绒毛膜血管瘤直径5 cm以上或生长部位靠近脐带附近,可压迫脐静脉伴发羊水过多。其他如产前出血、早产、产后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低体重儿等偶可发生;③另外,此囊肿应与胎儿骶尾部脊膜膨出、脐带囊肿相鉴别, 三者的临床诊治是不同的。鉴别的关键是找出囊肿的出处。此外胎儿骶尾部脊膜膨出无血流显示, 并多伴有羊水过多; 脐带囊肿则有脐血流附着。超声检查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囊肿大小、内回声、囊肿周围血流情况以及最为关键的囊肿出处。

胎盘囊肿对胎儿及母体无严重危害, 因大多囊肿较小又多突向羊膜腔, 故对胎盘无明显压迫, 胎盘功能不受影响;不需做特殊处理。但应注意若有囊肿破裂因可引起局部出血, 严重时引起胎盘早剥, 危及母婴安全,故需严密观察,选择最佳时机终止妊娠[12]。

1.3 胎盘畸胎瘤

胎盘畸胎瘤临床较多见,其声像图特点为:①胎盘明显增大,尤其是胎盘厚度>3.8 cm;②肿瘤多位于胎盘的胎儿面羊膜盒绒毛膜之间,有时在胎盘边缘的胎膜上;③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其内部回声为多种多样的

囊实性。内有强光团,后方有声影[13], 本病的产前诊断主要靠B超,产前检出胎盘肿瘤有利于分娩方式的选择。

2 胎盘继发性肿瘤的其他影像学诊断

近年来,三维超声也已逐渐运用至产前检查,尤其对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三维超声的应用能更清晰显示肿瘤内的血管构成[14]。除超声外,核磁共振成像(MRI)也开始用于产前检查,刘彩霞[15]等报道运用MRI成功鉴别出2例胎盘血管瘤及一例胎盘囊肿。

胎盘是胎儿获取营养的重要器官,它的病变对于胎儿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目前产前检查运用二维及CDFI已能大大提高胎盘继发性肿瘤的检出率,与此同时更多影像学诊断技术如三维彩超、MRI的加入,为临床提供更多更确切的诊断依据,有利于临床决策,提高优生优育率。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32.

[2] 吴忠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91,146.

[3] Ghourab S. Ultrasound in the management of Chorioangioma .Saudi Med J, 2001, 22(7): 585 589.

[4] 郑玉凤.21例胎盘血管瘤的超声诊断分析,福建医药杂志,1999,21(5):1314.

[5] 何晓红.胎盘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4):227229.

[6] 陈春贵,阎敏,李玉兰.胎盘血管瘤误诊骶尾肿瘤一例.内蒙古医学杂志,1993,13(4):19.

[7] 寇海燕,张宏.胎盘梗死超声误诊血管瘤1 例.武警医学,2004,15(07):541.

[8] Quarello E, Bernard JP, Leroy B, et al. Prenatal laser treatment of a placental chorioangioma. Ultrasound Obstect Gynecol, 2005,25:299301.

[9] 杨慧琳,姜红伟,张雅琦.胎盘血管瘤临床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19(6):371.

[10]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54.

[1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1741176.

[12] 刘志娟,黑冬梅,牛振英.胎盘囊肿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9):701702.

篇4

[摘要] 目的 探析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宫外孕73例(60.837%)、急性盆腔炎24例(20.00%)、黄体破裂11例(9.17%)、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6.67%)、胎盘早剥4例(3.33%),上述急腹症均具有各自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为临床医师快速准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论 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准确率高,无创、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等优势,在急腹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超声影像学技术;妇产科;急腹症;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94-03

妇产科急腹症是临床急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患者在发病后病情复杂,进展快,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复杂多变,由此,患者在治疗前迅速而准确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随着超声影像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因其具有快速、准确等优势,妇产科中广泛应用[1]。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旨在明确超声应用于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笔者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29.16±19.28)岁,患者入院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急性腹痛45例(37.50%)、慢性腹痛有突然加剧30例(25.00%)、阴道出血28例(23.33%)、呕吐17例(14.17%),本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本组120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使用飞利浦HD11型超声仪,探头选择C5-2,频率为3.5Hz,腹部检查前均适当充盈膀胱,如果情况紧急则通过导尿管向患者膀胱内注入适量0.9%生理盐水,但阴道检查时要排空膀胱内的液体,检查针对患者子宫及两侧附件部分进行多切面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子宫的大小、子宫内膜的厚度,观察子宫内部是否存在胎囊样结构,观察子宫附件以及其周围区域是否存在包块、观察盆腔内是否有积液现象。将超声诊断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超声诊断准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宫外孕73例(60.837%),超声提示子宫旁或子宫底出混合回声肿块;急性盆腔炎24例(20.00%)、超声声像图提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改变;黄体破裂11例(9.17%),超声声像图提示基本正常的子宫形态大小、内膜增厚;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6.67%),超声声像图提示附件区囊性,并增大了张力,有较大的内透声差;胎盘早剥4例(3.33%),胎盘和宫壁间轮廓不清,不规则液性暗区,胎盘局部增厚,不均与实质回声。

3 讨论

妇科急腹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病情十分急骤,据临床研究资料报道,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主要有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黄体囊肿破裂、胎盘早剥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的基础[2]。超声学检查是临床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辅助检查方法,其具有无创、反复性强、价格便宜、操作方便等优势[3]。随着超声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技术不断进步,其声像图更加清晰,组织分辨率不断提高,多普勒技术更加成熟,在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3.1宫外孕

本组宫外孕73例(60.837%),超声检查提示宫外孕患者子宫旁或子宫底出混合回声肿块,未破裂前胎囊在附着区表现完整,超声能见胎芽和胎心搏动,超声检测附着区发现回声异常的包块则提示宫外孕破裂或者流产,在早期破裂时回声多为混合回声,包块内部结构复杂紊乱(见图1),相反表现为实性包块回声则为陈旧宫外孕[4]。子宫轻微增大,子宫内回声较多且未见胚囊和胚胎。肿块内见较强的动静脉血流信号;宫外孕患者多数存在不孕或者慢性盆腔炎病史,阴道出血异常,可见盆腔内含混合型包块。

3.2急性盆腔炎

本组24例(20.00%)急性盆腔炎患者超声声像图(详见图2-a~d)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改变,其中18例子宫轻度长大、6例明显长大,最大前后径达6.0 cm,有15例患者显示模糊不清的子宫边界,有18例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炎。通过超声显示,逐步增强了子宫内膜的回声,厚度比14 mm大。宫内有低回声区,有3例患者出现输卵管炎,通过扩张的输卵管,充满液体的管状结构是其显现,有回声的管壁有着清楚的界限,外形布满皱褶,突向官腔;输卵管卵巢囊肿2例,超声显示形状近圆形,混合性包块主要是以弱回声为主,有细小的光点在其内部、光带回声,有较厚的囊壁,呈现不规则形状,表面并不光滑[5]。有22例患者盆腔内出现暗区,早期出现少量的无回声游离暗区,随着不断增长的炎症,也逐渐增多了积液的点状回声和量。

3.3黄体破裂

11例(9.17%)黄体破裂患者,有基本正常的子宫形态大小,是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同时增厚了内膜,没有清楚的边界和规则的形态。没有连续的卵巢包膜,变形的囊性暗区在其内部存在,液性暗区出现在盆腹腔,并增强了相邻肠管蠕动[6],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脾破裂,通过探查腹腔积液时发现,月牙形液性暗区存在于脾包膜下,术后证实同时存在黄体破裂和脾破裂(见图3A、3B),由此可见,在采用超声探查妇科急腹症时,首先要对要肝-肾-脾间隙进行常规检查,查看左右髂窝以及盆腔是否有正常的积液,如果患者没有显著的停经史、则可和异位妊娠进行鉴别。作为一种妇科急症,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时,有表现较少的特异性。在临床表现方面,其和异位妊娠的症状均表现为阴道少量流血、腹痛、停经。尤其是有较短的停经时间,采用超声检查宫腔内未发现胚囊组织出现,需针对临床医师的经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时,进行辅助检查,并注意鉴别右侧黄体破裂和阑尾炎[7]。

3.4卵巢囊肿蒂扭转

8例(6.67%)卵巢囊肿蒂扭转超声声像图显示附件区囊性,并增大了张力,有较大的内透声差(见图4)。若患者不完全性扭转者,则有杂乱的肿块回声,强弱不等,无回声区出现在子宫直肠窝,是由系炎性渗出引起;子宫稍增大,右侧附件区可见囊性包块,考虑右附件囊肿蒂扭转[8]。

妇产科急腹症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能可提供大量的信息,作为临床医生诊断的依据,对于患者不易鉴别诊断,应及时随访并密切观察,重复探查,动态观察患者超声声像图的变化,对诊断的正确性做出保障,进而对临床治疗工作进行指导,促进患者早期康复。论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准确率高,无创、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等优势,在急腹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王秀玲,库尔米拉,德文洁,等.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51-52.

[2] 张环宇,陆永萍,黄燕玲,等.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价值与超声影像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9(7):211-212.

[3] 江桂琼.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11(23):3174-3175.

[4] 张银燕.探讨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必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6):167-168.

[5] 郭蓉,张雯娟.超声诊断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90-92.

[6] 欧晓华.经腹部超声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4):7218-7219.

[7] 王驰,于芳,隋丹,等.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13(19):39-40.

[8] 纪术成,宋喜良.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技术,2014,26(1):13-14.

篇5

一、X线在疾病诊断的应用

1895年伦琴发现的X射线在二十世纪被医学界广泛应用。X线成为诊断和治疗方面最有效的手段。它以绝对的可靠性引导着医师的诊治。普通放射诊断是现代医疗机构确诊病人患病的重要手段。今天,每一个有声望的医院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X线部门,并备有做疾病诊断和治疗所用的设备和装置。

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主治医师通常让病人做的诊断检查是透视或照相。透视是使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优点是能够看到心肺、横膈及胃肠等活动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转动患者,做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因此,在术前病人一般都需要进行透视检查,观察多系统的器官。检查人身体机能是否适合手术。对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检查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同时也能够观察病变与周围的关系。

照相亦称为摄影或摄片,X线通过人体后使受检部位在胶片上显影,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和对胶片的感光作用。这种影像诊断方法比较昂贵,但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然而它的缺点是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仅反映一个(即照相位置)。因此摄片可适应于各系统、器官疾病,如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的检查。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普放诊断原理主要依据X线成像原理。它与X线的性质、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有关,X线能穿透人体是由X线的性质所决定的。X线成像原理是:X线的基本特性和人体组织器官密度与厚度之差导致各个不同密度的组织相邻排列,吸收及透过X线的量不同,产生透视或照片上的影像。凡是密度大的部分(例如骨骼)吸收X线最多,通过X线很少,故在照片上显出白色影像;反之,密度较小的部分(例如空气或是软组织)在照片上出现黑色影像。这使X射线技术立即为外科所采用,用于骨折、骨病的诊断及异物的识别。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二、CT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影像不同于普通的X线影像,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影像,医疗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已成为很多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1)普通扫描(平扫) 系不使用对比剂的常规扫描,扫描范围通常从肺尖到肺底,也可根据定位片所见,进行选层扫描。对多数胸部病变,乎扫能满足诊断要求。

(2) 增强扫描通常是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为以静脉快速注射含碘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包括动态增强扫描和CT灌注扫描。主要用于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

(3)高分辨力扫描高分辨力CT扫描技术为薄层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主要用于病灶的微细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突出效果,它是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

(4)多层面CT扫描系X线管一次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得4、8或16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可对肺部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且具有肺结节分析功能、肺支气管成像、肺含气量测定及支气管仿真内镜功能等。

三、影像核医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篇6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12月到2012年12月因外伤来98医院急诊和门诊的1027例脾破裂患者,男752例,女275例,年龄7~82岁,平均32.7岁,中青年多于老年幼童。其中交通事故伤占81.27%,高处坠落伤占13.51%,碰跌刀棒击伤占5.22%。急诊来院时间为受伤0.5~8 h。

1.2仪器和方法

二维超声:先后采用便携式GE Logic Book、Sonosite Micromax、GE Vivid 7以及Siemens AS2000等超声仪检查,探头频率为2.5 ~5.0 MHz。患者取平卧位,必要时右侧卧位或坐位,沿肋间及肋缘下多切面扫查。密切观察和记录脾脏大小形态,包膜完整性,包膜线中断部位(脏面、膈面),包膜下有无积液,脾实质回声均匀性及有无异常回声(减弱、增强、混合),异常区域CDFI情况(无、微弱),腹腔积液情况(脾周、肝肾隐窝、肠间或全腹)。超声声学造影:采用Siemens AS2000超声诊断仪,声学造影剂为SonoVue(声诺维)。患者取仰卧位,先行脾脏二维超声检查,然后将造影剂冻干粉融入5 mL生理盐水,经肘静脉团注2.4 mL,再注射5 mL生理盐水冲管。必要时可重复以上操作,以观察其他可疑损伤脏器,两次注射时间间隔10~15 min。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启动超声仪内置计时器及录像记录,实时观察记录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等显影情况,约3 min。造影后的图像资料由2~3名医生共同分析,最后作出脏器损伤情况的诊断报告。

2结果

1027例中935例超声诊断明确,符合率91.04%(其中二维895例,造影40例)。漏诊60例,占5.84%,其中49例为肝脾联合伤伴腹腔大量积液,11例为迟发性脾破裂;误诊32例,占3.12%, 其中19例为肠系膜血管伤伴腹腔大量积液,7例肠管破裂伤伴腹腔积液,4例为腹腔积液、脾形态异常,1例为脾恶性淋巴瘤伴腹腔积液,1例为胃刀刺伤伴腹腔积液。935例脾损伤的超声表现和分类见表1。治疗决策选定:749例行手术治疗,与术后病理标本及手术记录对比;186例行保守治疗,并多次复查B超监测,前后超声图像对比,或与CT、超声造影对比。脾破裂多见于脾下极实质,常并发左下胸肋骨骨折、血气胸。

3讨论

本组资料分析其超声对脾外伤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91.04%,似略高于已有文献报道的88.4%[2],但二维超声的诊断符合率则与报道非常相近(895/1027,87.15%)。其诊断符合率的提高主要与近期采用了超声声学造影技术有一定相关。在本文漏诊、误诊的92例中,其绝大多数来自在未应用超声造影之前。

脾破裂分为中央型、包膜下和真性破裂3种:(1)中央型脾破裂 本组85例。破损在脾实质深部,声像图表现为脾脏增大,包膜未见连续性回声中断,脾实质深部局部回声杂乱,可表现为减低、增强或混合性回声,CDFI大部分未见血流信号,少部分可见微弱血流信号;脾周及腹腔其他部位未见积液(图1)。(2)包膜下脾破裂 本组176例。破损在脾实质外周部,声像图表现为脾脏增大,包膜线未见回声中断,脾包膜下可见液性暗区,脾实质外周部局部回声改变,可表现为减低、增强或混合性回声,亦可只见包膜下线状或条带状液性暗区,CDFI包膜下未见血流信号;脾周及腹腔其他部位可有少量积液(图2)。(3)真性脾破裂 本组674例,占大多数。破损累及被膜,声像图表现为脾体积增大为主,亦可正常,脾包膜线连续性回声中断或不规则性缺失,脾实质内异常回声呈增强、减弱或混合杂乱,CDFI未见异常回声区血流信号,脾周及腹腔其他部位见游离液性暗区(图3)。

图1中央型脾破裂

图2包膜下脾破裂

图3真性脾破裂 (1)了解受伤时间,选择合理监测的时间点,对分析图像,避免假阴性有较大帮助。伤后尽早超声检查对发现伤情固然重要,但过早的超声检查却易造成“假阴性”的出现。伤后早期,部分近脾包膜实质的挫裂伤,破口小,包膜断裂不明显,超声分辨率有限,易造成漏诊,形成“假阴性”。对于此类“假阴性”患者,应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连续动态的超声监测,本组935例样本中有142例为短小浅裂口,经入院后8~26 h复查B超,发现原先的短小浅裂口发展为脾内血肿增大或明显的脾破裂。对于此类患者,超声监测时间点的合理选择十分必要。(2)对左侧胸肋骨骨折、“脾区”疼痛而急诊超声检查无明显阳性所见的可疑患者不能轻言放弃。在检查中发现,大部分的真性脾破裂易于诊断,但短小裂口的真性脾破裂、与脾实质回声相近的中央型脾破裂以及位置“隐匿”的包膜下脾破裂有时较难于发现。此时应结合外伤病史的受伤部位和受伤类型,多切面仔细扫查,对于脾上极及膈面易受肺气体遮盖的区域嘱患者深吸气后反复扫查,并及时追踪随访,警惕迟发性脾破裂(DRS)的发生,必要时建议行超声声学造影。千万不能一次“阴性”就放松警惕,思想麻痹。据报道,迟发性脾破裂的误诊率、病死率要明显高于一般的脾破裂[3]。(3)留意脾分叶畸形,避免误诊为脾损伤。本科有4例脾分叶畸形伴腹腔积液的患者误诊为脾破裂,和文献[4]报道相似,故对脾分叶畸形应格外留意鉴别。两者的鉴别方法是,脾分叶畸形其脾实质内裂隙状低回声带十分整齐,境界清晰如“刀切状” ;而脾破裂的回声多不规则,边界不清,断端回声杂乱不光整。(4)超声、CT互补应用。多数患者为胸腹联合伤,左侧血气胸常致皮下气肿,左下胸壁的皮下气肿强反射回声干扰容易造成脾图像不清晰,而患者伤后特殊的限制性也会造成检查不便,许多患者因疼痛不能积极配合转换。此时,应建议及时腹部CT检查,以免误了最佳抢救时机;若伤情许可,等皮下气肿消散后再行超声检查。

常规二维超声虽然是临床医师首选的常用方法,但是脾损伤回声变化多样,不典型的新鲜挫伤灶回声可与脾脏接近,或略高或略低于脾脏正常组织回声,在普通二维上与正常脾组织声阻抗差甚小,容易造成漏诊[5];而陈旧脾内血肿回声却可呈极低回声,甚至为有假包膜包裹的无回声[6],易误诊为脾占位性病变或脾囊肿。声学造影能很好地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可通过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造影增强结果的对比,判断该组织器官中有无局部灌注异常和异常范围等来作出诊断。超声造影脾损伤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充盈缺损或者片状散在充盈。超声造影与二维超声相比,除比普通二维更清晰、直观,以及和普通二维一样可用于监测血肿的变化外,还发现造影时其损伤病灶普遍较二维超声测值大(本组有25例测值范围增大,平均增大11.3 mm×5.1 mm),且能发现二维超声未显示的某些损伤病灶(本组8例),提高不典型脾损伤的检出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本组3例随访观察至血肿吸收消失,余脾脏血肿先后行手术治疗)。(图4A、图4B)然而,超声造影和普通二维超声一样受气体反射以及骨组织对声吸收衰减等因素的影响,若病变位置较深,受肺气和肠气强反射干扰时仍需注意防止漏诊。

图4A二维超声示脾破裂图4B声学造影示脾呈多处破裂据研究,脾脏在免疫系统中有独特的重要性[7],还可减少伤后暴发性感染、败血症的发生,在防止血栓形成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全功能并减少手术治疗的附加损伤是损伤控制的重要理念[8],脾损伤时尽量采用简单易行、保全脾脏功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已成为趋势[9-10],传统的脾切除术将越来越少采用。超声检查有着经济、直观、无放射性的特点,比CT更灵活机动,更适用于跟踪随访,更符合该临床趋势的变化,它可反复观察脾实质内损伤病灶的回声变化,范围有无扩大,腹腔积液量有无增多,把及时可靠、动态变化着的超声诊断提供给临床,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笔者建议,脾脏质脆和血运非常丰富,发生真性破裂时往往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性休克,此时必须行脾切除术以挽救患者生命;对于中央型及包膜下的小破裂、小血肿则选择合理复诊时间,在超声反复监测下掌控伤情变化,尽量多保脾、少切除脾脏或做脾修补手术,青少年患者更应如此[11]。笔者体会:检诊时间、损伤类型、损伤范围大小和血肿变化是直接影响脾破裂治疗决策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洪霞. 超声检查在腹腔脏器破裂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7):555.

[2] 张宇靖,孙立群. 超声与CT在急性肝脾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6):1983-1984.

[3] Parithivel VS , Sajja SB, Basu A, et al. Delayed presentation of spleen injury: still a common syndrome[J]. Int surg, 2002,87(2):120-124.

[4] 刘宏科,田建秦,翟乃会. 脾分叶畸形误诊脾破裂1例[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19(3):179.

[5] 吕发勤,唐杰. 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外伤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5):797-799.

[6] 周永昌,郭万学. 超声医学[M].4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902-902.

[7] 刘祥俊. 外伤性脾破裂28例非手术治疗体会[J]. 广西医药,2008,30(2):285.

[8] 黄志强,损伤控制:外科学新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10(1):60-62.

[9] 陈强谱,王庆华. 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3):258-259.

[10]严强,张国雷,茹利新,等. 联合选择性脾动脉造影和栓塞治疗闭合性脾损伤[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2):1318-1319.

(收稿日期:2013-04-2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2.031

篇7

[中图分类号] R814.4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77-02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起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如诊治不及时,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及时明确诊断和发现并发症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诊断急性胰腺炎主要依靠血尿淀粉酶的检测,但淀粉酶增高的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判断并非正相关,因此仅依靠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来诊断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将有约30%的患者被漏诊[1-2]。近年来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包括彩超、CT、MRI等影像检查,大大提高了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水平,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成为早期诊断胰腺炎、对胰腺炎程度的判定、临床治疗方法的指导及临床疗效的评估的主要客观依据[3]。

1 彩超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超声具有无创、简便迅速、灵活、可重复检查等特点。

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内部呈片状低回声,边缘轮廓清晰;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胰腺明显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出现不均匀的低回声和强回声区,胰腺边缘模糊,包膜连续性中断,胰周有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区,腹水明显。

超声对了解是否胆源性胰腺炎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了解胆道梗阻情况,探查胆管及胰管内有无结石及异物[4]。对于胰周积液、假性囊肿等情况还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诊断性穿刺或引流。

超声可以多切面、大范围的全腹扫查,不仅能观察胰腺本身的病变情况,还可以了解周围组织器官以及整个腹腔的情况,对病变的程度、病变对周围脏器的侵犯范围及腹腔积液的情况了解更全面[5]。超声较CT、MRI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费用低,无辐射,可以重复动态观察胰腺炎的演变过程,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还可见评价临床疗效。因此,可以将超声作为检查与复查的首选。但超声对于肥胖或者腹腔胀气的患者,胰腺往往显示欠清,有报告约30%的胰腺炎患者超声显示不满意[6]。

超声造影是应用含微气泡的超声造影剂,经外周静脉注入,超声波使其发生振动爆破,从而产生散射回声信号,使供血区显影。造影剂可以增强胰腺异常区域和正常实质的对比,准确地检查出胰腺坏死灶,提高了超声检查的敏感性。胰腺的超声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胰腺感兴趣区的血供及血流灌注情况,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有报道,超声造影与CT相比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胰腺炎的首选影像方法[7]。

2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随着现代CT分辨率的提高,CT不受肠道内气体或患者肥胖的影响,对胰腺及周围组织有很好的显示及分辨能力。

急性单纯水肿型胰腺炎的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密度可正常或轻度减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轮廓模糊;肾前筋膜增厚,部分可见胰周积液。增强扫描时,胰腺呈均匀强化(表示无坏死区)。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表现为散在点状、斑片状或大片状低密度灶或在密度减低区夹杂密度增高影;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胰腺轮廓模糊,肾周包膜增厚。增强扫描时,坏死区不强化或强化减弱,正常胰腺组织强化,因此可以确定胰腺坏死区域及程度,有利于预后的判断及疗效的评估。

CT扫描可以检测病变的CT值,判断病变的性质,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分析病变是水肿、蜂窝组织炎、出血还是化脓阶段[8]。CT扫描还可以发现脓肿、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及其范围;还可以观察胰腺周围血管,是否有门脉系统的血管闭塞和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CT增强扫描在显示胰腺炎早期或小范围坏死、出血方面较CT平扫更敏感和精确。有报道称CT动态增强扫描被认为是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是检出胰腺炎时坏死灶的金标准[9]。但增强CT也存在患者对造影剂过敏、造影剂对肾脏的毒性损害、可能会加重胰腺的缺血坏死等局限性[10-11]。

3 MRI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发展迅速,凭借较高的组织分辨力,以及呼吸门控序列扫描,脂肪抑制技术(FS)、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灌注成像等技术的应用[12],大大改善了磁共振对胰腺病变的显示能力。

急性胰腺炎的MRI表现:①轻型胰腺炎时,胰腺呈局限或弥漫性肿大,T1WI上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或高信号,并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和胰周信号异常改变。重型胰腺炎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T1WI为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可见环状低信号,增强时不均匀强化。②胰腺及肾周被膜水肿增厚时T1WI不容易显示,T2WI表现为线样或窄带状高信号。胰周及腹腔积液时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有研究报道,MRI显示胰腺形态轻微改变较CT敏感,对胰周炎性渗出的变化更为敏感。CT增强扫描和MRI均可显示胰腺坏死,但区分坏死部分与坏死周围的积液,MRI较增强CT更敏感[13]。T1WI上坏死部分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周围积液则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无强化。磁共振对出血的显示也优于CT,当有出血时,顺磁性物质高铁血红蛋白,使T1时间缩短,在T1WI上出血则表现为高信号。

MRI具有无放射性、无造影剂过敏等优点,孕妇、造影剂过敏者及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可进行MRI检查。然而,MRI检查更贵,时间较长,这使得在病情特别重的患者及常规使用中受限[13]。

磁共振胰胆管显影(MRCP)是一种新的影像检查手段,在显示主胰管病变上与ERCP相一致,还可以清楚显示梗阻胰管远端的病变情况及与胰管不相通的假性囊肿,与MRI联合可全面了解胰腺实质及胰腺周围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是一种安全而敏感的检查方法。

4 其他影像学检查在诊治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能显著减少患者的腹痛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另外它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能有效地降低胆胰管压力,改变胰腺病变,为择期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时机[14]。另外,超声内镜、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治疗术等影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5-16]。

综上所述,彩超、CT及MRI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上各有优缺点,因此,有时需要联合检查,相互弥补不足。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检查方法越来越多,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临床治疗中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依据,在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杨玉萍.胰腺炎的彩超诊断价值评估(附51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2):257-258.

[2]Kitano M,Kudo M,Maekawa K,et al.Dynamic imaging of pancreatic diseases by contrast enhanced coded phase inversion harmonic ultrasonography [J].Gut,2004,53(6):854-859.

[3]梁海毛,蔡曙耘,吴凯宏,等,急性胰腺炎CT、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2):35-37.

[4]马纯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32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21-22.

[5]武先聪.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超声现象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1):1326-1327.

[6]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98-899.

[7]黄春旺,王光霞.超声造影在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6):718-720.

[8]贾,刘丽君,张海斌,等,早期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35):6515-6516.

[9]陈克敏.影像学检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1):5-6.

[10]Stimac D,Miletic D,Radic M,et al.The role of nonenhanccd magnetic resonace imaging in the early ass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 Am J Crastroenteral,2007,102(5):997-1004.

[11]Viremouneix L,Monneuse O,Gautier G,et al.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nonenhanced MR imaging in acute pancreatitis [J]. J Magn Reson Imaging,2007,26(2):331-338.

[12]张继,田为中,陈锦华.急性胰腺炎的MRI特征与评价[J].海南医学,2010,21(23):101-103.

[13]潘华山,张小明.急性胰腺炎的MRI评价[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3(1):34-37.

篇8

目的 探讨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应用。方法 对12例输尿管囊肿患者的静脉肾盂造影(IVP)、CT、MRI及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行IVP、B超检查,2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均作出了正确诊断,左侧4例,双侧3例。结论 IVP结合超声检查对诊断输尿管囊肿具有较高可靠性。

【关键词】 输尿管囊肿;静脉肾盂造影;超声;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输尿管囊肿是泌尿系统少见的先天发育异常,是输尿管末端在膀胱黏膜下囊性扩张,并向膀胱内突出,也称为输尿管膨出。根据输尿管开口部位不同输尿管囊肿有异位和正位之分。

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12例输尿管囊肿的临床资料,就有关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6~53岁,平均39.5岁,囊肿大小1.0~2.5cm,临床表现:尿频、尿痛7例,反复腰痛6例,全程肉眼血尿伴下腰疼痛3例,间歇肉眼血尿1例,排尿困难2例,排尿不尽感1例。

1.2 检查方法 本组12例患者检查中,腹部平片12例,IVP12例,超声检查12例,CT 2例,MRI 2例。

2 结果

2.1 腹部平片 腹部平片12例,仅3例在患侧肾区及盆腔中部见结石影。

2.2 IVP IVP12例,均明确诊断。表现为膀胱内一侧或双侧圆形充盈缺损7例,随膀胱内造影剂充盈完全,充盈缺损越清楚,边缘越光滑、锐利,大小在1.4~2.5cm,其中3例见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2例左侧,1例右侧;4例囊肿侧输尿管下段扩张;2例囊肿内含结石,此例临床上罕见,另外5例显示“蛇头征”样充盈,大小在1.5~2.2cm,边缘见环状透亮影。

2.3 B超检查 B超12例,11例明确诊断。6例见患侧输尿管下段明显扩张,输尿管末端囊性扩张呈液性暗区,大小在1.0~2.1cm,5例囊肿者有间断收缩及膨胀。3例见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1例有肾盂积水。2例发现输尿管下段结石。B超11例明确诊断。8例为正常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内膨出,3例为异位开口的膀胱内膨出。

2.4 CT表现 CT检查2例,CT平扫囊肿为类圆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缘较光滑,位于膀胱轮廓线以内,囊内密度均匀,与膀胱内尿液等密度,囊壁厚度均匀一致,为环形。

2.5 MRI检查 MRI检查2例,患侧肾盂扩张,全程输尿管扩张,患侧输尿管末端可见约1.0cm×1.2cm大小类圆形病灶,边缘呈环状T2低信号,中心部分呈等信号。

3 讨论

3.1 分型、病因及临床表现

3.1.1 分型 根据输尿管开口部位不同输尿管囊肿有异位和正位之分,正位输尿管囊肿多发生于单一输尿管,囊肿常常较小,多见于成人女性;异位输尿管囊肿的开口于膀胱内或异位开口于膀胱颈或更远端,囊肿多较大,常见于女性婴幼儿,左侧多见,80%发生在重复肾上极肾的输尿管异位开口末端,常合并有上极肾的发育不良和积水。

3.1.2 病因 关于输尿管囊肿的发生,儿童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而部分成人则可能是后天性因素,其可能的学说有:(1)在胚胎第4~7周时,自中肾管分出的输尿管,其下端有分隔,输尿管和膀胱的薄膜正常情况下薄膜可被吸收,如果不能被完全吸收,可以造成输尿管异位开口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继而逐渐形成囊肿。(2)输尿管下端壁的先天性薄弱合并输尿管开口狭窄。(3)输尿管膀胱壁段过长、过斜,过于弯曲。(4)输尿管口本身和周围炎症、外伤等引起的瘢痕狭窄,因为本病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因此可以伴有泌尿系统的其他畸形,特别是异位输尿管囊肿者[1]。

转贴于

3.1.3 临床表现 此病早期无症状,如果有则为囊肿梗阻及其继发感染引起,输尿管及肾积水能导致腰腹胀痛,囊肿增大阻塞尿道内口可导致排尿不畅,尿液潴溜,女孩由于异位性输尿管囊肿的开口部位多低于尿道外括约肌,常因不断滴尿而裤裆常潮湿,而男孩异位开口的部位通常高于尿道外括约肌,往往不见此现象;有的学者将正常排尿、持续尿淋漓及一侧肾功能低下列为此病的三联征,认为有此表现提示存在此病;而最常见征象往往是泌尿道感染,肋腹部疼痛,也可出现脓毒症、脓尿、血尿、膀胱刺激症状、副睾炎以及因肾盂积水而扪及“肿包”,女孩若囊肿脱出可见粉红色“肿物”堵于尿道口等[2]。

3.2 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3.2.1 腹平片 腹部泌尿系统平片无诊断价值,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若囊内形成结石,可于平片上相当于输尿管末端部位发现结石,并根据结石部位偏高或靠外,不随改变发生移动的征象,提示为囊肿内结石[3]。

3.2.2 IVP IVP是显示输尿管囊肿的基本方法,单纯型输尿管囊肿:可以清晰的显示膀胱三角区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的异常密度影,其密度取决于囊内尿液的所含造影剂的浓度(与膀胱内尿液所含造影剂浓度对比),浓度高其密度亦高,反之亦然。在膀胱内造影剂与囊内充盈造影剂的衬托下,囊肿的壁所形成的环状透亮影即光晕征,加之输尿管下端扩张,全长片显示整条输尿管酷似头向下潜入膀胱内的“眼镜蛇头”,此为输尿管囊肿的典型X线征象[4]。本组5例可见此征象。当肾功能受损时,囊肿显影的密度比膀胱的密度低,呈淡薄而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异位型输尿管囊肿:膀胱内仅见透亮的充盈缺损,做逆行造影或膀胱尿道造影,有时可见异位的输尿管开口。患侧重复肾下肾之肾盂肾盏向外下移位,肾盏数较正常少,其最上缘与肾上缘距离增大,输尿管偏离中线较健侧远等表现,提示输尿管囊肿合并肾、输尿管重复畸形[5]。IVP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肾脏形态、功能,输尿管的走行全貌还能借助监视系统观察其排泄情况,可作为诊断输尿管囊肿的首选方法。

3.2.3 超声检查 输尿管囊肿表现为光环出现,呈圆形、椭圆形位于膀胱三角区偏一侧,光环时而膨大,时而缩小,有节律性改变,光环内偶尔可见一移动性虚线光点,是由输尿管排尿所致[1]。B超由于具有快捷、方便、分辨力高,价格经济并可观察囊肿变化,诊断正确率亦较高。但有时受仪器性能及检查者水平的限制,同时;对于异位型输尿管囊肿与来源于盆腔的囊性病变,如附件的囊性包块、膀胱憩室、前列腺囊肿等鉴别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其诊断价值不如IVP[6]。

3.2.4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边缘光滑的类圆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如果囊肿内并发结石可一起显示。CT检查不做为常规检查项目,因其检查费用高,无法动态下进行观察,不能显示囊肿的舒缩变化。

3.2.5 MRI及MRI水成像检查 可清楚显示肾、输尿管、囊肿大小及囊壁厚度,可准确诊断囊肿开口及囊肿分型,当囊肿内液体与原液信号相同时,定性诊断较为困难,检查费较高,临床应用较少。

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IVP和B超联合应用,相互补充,可对此病作出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822-823.

2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91-692.

3 吴恩惠.贺能树.李景学,等.泌尿系统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7-218.

4 Chavhan GB. The cobra head sign.Radiolofgy.2003,225(3):781-782.

篇9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radiography,CT and MRI of chondroblastomas, and to explore its diagnosis value. Methods The X-ray, CT and MRI findings of 17 cases with chondroblastomas proved by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lesion was located in humerus(n=5),femur(n=9),tibia(n=3). The chondroblastomas were presented with lobular-and-oval bony destruction in bone with peripheral sclerosis and sclerotic border,interrupted cortex and soft-mass. Periosteal reaction was seen in a few cases.The chondroblastomas were hypointensity on T1WI, heterogenous intensity on T2WI. The lesions had asymmetric or relative homogeneous enhancement,and there were enhancement in areas of edema within bone marrow and adjacent soft tissue and periosteal reaction. Conclusion Chondroblastoma has characateristic imaging features.The correct diagnosis can be made with MRI in combination with X-ray and CT.

[Key words] bone neoplam;chondroblastoma; radiography;tomography; X-ray compu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肿瘤,既往其X线、CT表现国内外有不少报道,但多侧重于X线及CT检查[1,2],对其MRI表现特征研究较少。笔者对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证实的17例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其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的准确率。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1~47岁,平均19.7岁。病程2周~1.5年不等。临床表现为受累部位及相邻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出现病理骨折时症状加重。

2.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5例行CT扫描,9例行MRI检查,其中3例增强扫描,CT使用Picker PQ 2000型CT机,螺距1.5,层厚4mm,间隔3mm,个别病例加扫2mm薄层扫描。MR使用Marconi 1.5T超导型扫描仪,表面线圈,层厚5mm,间隔1mm,采用FSE T1WI(TR/TE 500/15ms)、T2WI(TR/TE 3500/96ms),脂肪抑制(FAT-SAT)序列T2WI(TR/TE 2000ms/90ms)分别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增强扫描使用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肘静脉缓注(0.2ml/kg体重)。

1.病变部位及形态 肱骨5例,其中肱骨头4例,肱骨大结节1例;股骨9例,其中股骨下端5例,股骨头2例,股骨颈1例,股骨大转子1例;胫骨上端3例;16例病变发生于骨骺,7例同时跨越骺板累及干骺端,1例单纯位于股骨颈未累及骺板或骨骺;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偏心性11例,中心性6例。

2.X线平片表现 病灶位于长骨骨骺,其中11例呈偏心性生长,7例同时跨越骺板累及干骺端,呈浅分叶或类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缘可见硬化缘(图1),10例呈膨胀性改变;3例邻近皮质断裂或局部局限性缺损;6例有钙化,呈斑点状、条状、团状、片絮状;2例见骨膜反应,呈线状、条状;2例见软组织肿胀。

3.CT表现 病变形态与平片所见虽大致相同,但CT检查可以充分显示病灶内的结构、有无钙化及其形态和密度、边缘硬化的情况,还可以明确解剖结构较复杂的部位病灶的范围,更清楚地显示骨皮质以及软组织和关节情况。病灶伴有钙化的9例(图2、3),有3例X线平片未能发现;边缘硬化带13例,其中1例X线平片不明显,9例硬化带较完整,4例不完整或中断;10例边缘类圆形、浅分叶状;2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密度与邻近肌肉相似;骨膜反应3例,均位于干骺端,呈薄层状、线状高密度影;邻近关节积液3例,显示关节囊饱满,关节腔及周围水样密度影;软组织肿胀7例,表现为软组织内边界模糊的片状较低密度影。

4.MRI表现 病灶呈不同程度的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边缘为连续或不连续的长T1、短T2信号(图4~7)。病灶在T1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图4、6、9),T2WI呈混杂信号。其中病灶内可见点状、条状、团状或不规则片絮状更低信号钙化或骨嵴4例(图4、5),3例内见液-液平面(图7),平面上部为长T1长T2信号,下部信号强度在T1WI较上部高,T2WI上低。在脂肪抑制T2WI上,病灶周围均见骨髓水肿,周围骨质内异常信号范围多超过X线和CT所示骨质硬化区;邻近软组织肿胀,病灶内可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图8、10)。骨膜反应4例,表现为干骺端边缘皮质外并行的规则薄层、线条状长T1、短T2信号(图6、7);软组织肿块3例,表现为突出于皮质轮廓外的稍长T1、长T2信号(图8~10);关节腔积液7例,表现为关节囊或其周围囊状长T1、长T2信号影(图8、9)。增强扫描:3例中1例病灶强化较均匀,2例病灶强化不均匀,其内可见点状更高信号区,周围肿胀软组织及滑膜亦可见强化(图10)。

软骨母细胞瘤也称成软骨细胞瘤,起源于成软骨细胞或成软骨结缔组织,占原发性骨肿瘤的2.7%,好发于股骨、肱骨上端和胫骨近端。本病具有一定侵袭性生长特点,并可发生恶变和其他脏器转移[3,4],根据1993年WHO骨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类[5],把本病分为软骨母细胞瘤和恶性软骨母细胞瘤。根据本组病例,在此仅对(良性)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特点、征象及病理基础进行以下讨论。

软骨母细胞瘤发年龄较轻,大多数发生于20岁以下,最多见于10-20岁,本组10-20岁占13例,男性多见,与文献报道一致[1]。临床上病程进展缓慢,症状轻,可有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

X线平片和CT上,典型的软骨母细胞瘤发生于骨骺,可跨越骺板累及干骺端,表现为分叶状或类圆形溶骨性骨破坏,内见斑点状、条状、团状和片絮状钙化,为软骨钙化和软骨化骨[6],本组9例可见钙化,其中3例非常明显,几乎将软组织密度部分掩盖(图3)。病灶边缘清楚,硬化,相邻骨皮质可有膨胀、变薄,甚至消失,有时可见软组织肿块突出皮质轮廓之外。少数有骨膜反应,多为层状、条形。

软骨母细胞瘤在MR T1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信号混杂。Weatheral等[7]研究发现,软骨母细胞瘤内钙化、软骨基质以及液体和/或出血形成信号不均匀的“鹅卵石”征具有较高特征性(图8、10)。软骨母细胞瘤伴有动脉瘤样骨囊肿成分时可见液-液平面,平面上部为长T1长T2信号,下部信号强度在T1WI较上部高,T2WI上低。病灶边缘呈连续或不连续的长T1、短T2信号,周围可见大片状骨髓水肿,边缘模糊,多跨越骺板。骨膜反应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条状低信号,部分呈层状,低信号与皮质之间及低信号之间为线样较高信号,常不与病灶相邻。病变穿破皮质则有软组织肿块,侵犯关节可有关节囊肿胀,积液。本组有3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其中2例发生于肱骨近端,可见软组织肿块突出皮质轮廓,引起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腔积液(图8~10)。

增强扫描时大部分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点状、小片状更低信号影,若病灶内囊性成分较多,则整个病灶强化可以呈分隔状。有学者认为分隔样强化可能与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关[8],骨髓水肿、软组织肿胀及骨膜反应均可见强化。

综上所述,软骨母细胞瘤发病年龄较小,多位于长骨骨骺,可以跨越骺板并侵犯干骺端,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偏心性生长,内可见钙化、骨嵴,边缘有硬化带,部分伴有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等征象,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或较均匀强化,骨髓水肿、软组织肿胀和骨膜反应均可见强化。因此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较有特征性,结合MRI和CT、X线表现较容易作出正确诊断,但要注意和骨巨细胞瘤、骨骺干骺结核、内生软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和软骨肉瘤等疾病相鉴别。

参考文献

1. 孙英彩,崔建玲,李石玲,等.软骨母细胞瘤临床及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7):608-610.

2. 高德培,丁莹莹,谭静,等.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2):39-45.

3. 徐爱德,徐文坚,刘吉华.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157-160.

4.Ramappa AT,Lee FY,Tang P,et al.Chondroblastoma of bone[J].J bone Jonit Surg,2000,82(A):1140-114.

5.杨世勋.软骨母细胞瘤临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7(3)164-166.

篇10

超声:简便易行,对受检者不造成痛苦和创伤现已成为许多单位定期进行体检的主要项目之一。

CT:定位准确率可达百分百,目前最可靠的诊断肾癌的影像学方法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及邻近器官有无受累,与术中所见基本符合。

MRI: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性与CT相仿在显示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累、周围器官受侵犯及与良性肿瘤或囊性占位鉴别等方面优于CT。肾动脉造影:肾癌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当疑有肾癌时可以清楚显示病变

X线:平片和尿路造影对于肾癌诊断的价值不大,作用有限

贴士:通过胸部X线片、肝脏B超、同位素骨扫描、脑部CT等检查可以帮助确诊转移病灶。

专家提醒:40岁以上男性要定期体检

多数早期肾癌缺乏明显的症状表现,因此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肾癌的根本方法。对于40岁以上,尤其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家族肾癌病史的男性,每年体检一次尤为重要。

肾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单纯性肾癌切除术和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肾动脉栓塞术:通过经皮穿刺选择性肾动脉插管,注入栓塞物质,使动脉闭塞。有以下作用:

①栓塞后肿瘤发生广泛坏死、缩小,为手术创造条件。还可使术中出血少,容易分离肿瘤并缩短手术时间。

②减少肿瘤细胞播散,控制和缓解病情。③对于难以切除的巨大肿瘤,栓塞后可以增加手术切除的机会。

④用于治疗肾癌的大出血,是一种损伤小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常用卡介苗、干扰素、白介素来促进和调节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晚期肾癌的作用。

友情提示:肾癌小心误诊漏诊

肾癌临床并非都有典型表现,患者常会以消化道和其他器官症状为主诉。患者求治于消化科或其他科室,很可能误诊漏诊。肾癌易误诊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疼痛虽是肾肿瘤病征之一,但疼痛往往不甚剧烈。

②无痛的血尿呈间歇发作,易被患者忽视。

③个别肾癌病人由于癌转移发生较早,转移癌的病象可能已经明显,而原发癌的病象尚未被发现,易被患者及医生忽略。

专家提示:

治疗心态最重要,良好心态预后效果佳

治疗疾病最怕悲观消极的患者,心态乐观,正确面对癌症,积极配合治疗,这就是患者能活到自然年龄的法宝之一。

肾癌是在癌症中预后较好的一种,其手术治疗效果非常好。术后5年是复发的高峰期,保持良好身体与心理状态,做好术后康复工作,便能大大减少复发可能。

健康饮食降低疾病风险

肾癌患者的饮食清单

不偏食,也不要反复吃同一种食品。

忌食发霉、熏焦食物及不洁净的水。少食烫食、盐渍食物。

食用具有分解致癌物亚硝酸胺的食物如胡萝卜、豌豆、南瓜、豆芽菜、龙须菜等。

食用具有增强机体抗癌作用的食物如蘑菇、香菇、荸荠、薏苡仁、大麦、黄豆等。

每日一杯茶肾癌风险可降低15%

咖啡和茶可以保护饮用者免遭肾癌侵袭。每天喝杯咖啡的人患肾癌的可能性低了16%,每天喝一杯茶的人比不喝茶的人患肾癌的可能性减少15%。

多吃“胖鱼”可防肾癌

每星期至少吃一次高脂肪冷水鱼,如大马哈鱼、三文鱼、鳗鱼、鲶鱼等,与吃低脂肪鱼的人相比,患肾癌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含鱼油高的鱼类中富含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D,可降低肾癌发病的几率。

食疗验方助恢复

适合化疗的食疗验方

枸杞海参瘦肉煎

做法:枸杞子15克、海参250克、猪瘦肉100克。先将海参浸透、剖洗干净,后与猪瘦肉均切成片状,加水适量共煮至烂熟,调味食用,分次服完。

牛奶蛋清莲子糊

做法:鲜牛奶250毫升、鲜鸡蛋2个、石莲子50克。将石莲子磨粉,加水适量煮成糊状莲子粉,放人冰糖调味。再放人牛奶和鸡蛋清拌匀,煮沸即可服食。每日1次。

砂仁淮山炖猪肚

做法:砂仁15克、淮山药50克、猪肚1只。砂仁打破,猪肚洗净去脂肪。砂仁、淮山药纳入猪肚内,加水适量,慢火炖至猪肚烂熟,加盐调味即可。

适合放疗的食疗验方

梨汁蔗浆荸荠露

做法:雪梨汁1份,甘蔗汁2份,荸荠1份。三者和匀冷服,或加热后温服。

乌龟猪蹄人参汤

做法:乌龟1只、猪蹄250克、人参10克。先用沸水烫乌龟使其排尽尿液,截去头爪,去除内脏,与猪蹄均切块。加水适量,慢火炖熟烂,分次服用。

术后食疗验方

黄芪虫草炖老鸭

篇11

肺癌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因绝大多数来自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上皮,故又名支气管肺癌,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青年人患肺癌的报道呈逐渐增多趋势,应引起重视,因此,对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势在必行,现将有关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及新进展报道如下:

1 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1.1胸部正侧位片

优点:能观察胸部各结构的全貌,能大致确定肺内肿块、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胸腔积液,横隔位置等,故常规胸片是阅读CT片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依据。缺点:密度分辨率低,前后组织结构相互重叠,密度低的病灶以及隐蔽部位的病灶容易被遗漏。

1.2体层摄影检查

优点:消除体层面前后结构的重叠,分为纵隔支气管体层和肺部病灶体层摄影。支气管体层摄影可显示支气管病变,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狭窄、阻塞以及支气管管壁浸润增厚、管腔内外及管壁肿块等。在正位体层片上可显示两侧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其尖支、右中间段支气管、下叶基底干、左下肺支气管等。侧位倾斜体层摄影除能显示上述支气管外,还能显示向后走行的支气管,如上叶前后段、中叶和下叶背段支气管。因此,疑中央型肺癌者应首选支气管体层摄影。与CT检查相比较,体层摄影能显示支气管的连续性,且整体观念强,不会遗漏。但如支气管被完全阻塞,阻塞远端无气体则体层就不能显示阻塞远端的情况。体层摄影检查对显示支气管管壁、管内及管外轻微的改变敏感性不及CT[1~3]。

1.3 CT扫描检查

CT扫描检查是横断面成像,消除了周围的干扰,适于检查平片和体层摄影不易发现的隐蔽部位的病灶,如肺尖部、心后区、奇静脉食管窝、后肋膈角及脊柱旁沟的病灶,其密度分辨率高,对密度低的病灶如胸膜下结节,在肺门的纵隔淋巴结的显示及肺癌的分期方面优于胸部正侧位片及体层摄影。以CT值区分病灶的良恶性,有人提出CT值大于175 HU的为良性,低于149 HU良性机会少。实践证明CT值的绝对数不可靠。目前国内外采取CT值净减法,增强前后比较来区分良、恶性,CT值增加幅度30 HU以上者为恶性,小于20 HU者都为良性[2~4]。CT值的幅增主要反映病变内血供的丰富程度。因肺癌多数血供丰富,增强前后幅度大,而结核球内几乎无血管,增强前后的幅度小或者完全无增强。CT值的测量应避开钙化、空洞,不要靠近病灶边缘,以免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并且尽可能用区域值,增强前后用同一层面、同一部位。

1.4 MRI检查

优点:无X线损伤,三维成像,对肿瘤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如侵犯胸壁或纵隔的评估优于CT;不用造影剂即能显示血管结构,对肿瘤是否累及血管壁,有无静脉瘤栓形成,分辨肺门处血管与肿块或增大的淋巴结,对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的显示优于CT[5,6]。缺点:MRI检查时间长、费用高、空间分辨率差,不能直接显示叶间裂、肺部微细结构如小支气管、肺间质的小病变以及病变周围的微细结构改变。如肺癌的毛刺征象,MRI的显示不及CT,故CT、MRI不能相互取代。

1.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

由于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DSA成像技术应用广泛,如用于肺癌的供血动脉的寻找[7~9]。肺癌供血动脉的DSA表现如下:①供应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增粗、扭曲,分支增多;②肿瘤内出现肿瘤血管,瘤内大量的纤细、扭曲、杂乱无章的新生血管;③出现肿瘤染色,即在造影的毛细血管期,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显影,导致肿瘤密度普遍增深;④出现血管湖和血管池,由于肿瘤破坏血管使造影剂在肿瘤组织内溢出而产生团状或片状的密度增高区;⑤肿瘤对血管的破坏使血管短路或分流,导致从支气管动脉注入的造影剂不仅仅从支气管静脉引流;⑥转移的淋巴结显影,即转移的淋巴结产生与原发病灶相同或类似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

2肺癌的表现及转移方式

2.1黏液嵌塞

见于中央型肺癌。肿瘤向支气管内生长,将支气管堵塞,阻塞的远端支气管有黏液潴留,支气管内分泌物和黏稠的白色黏液、脓液或其他分泌物聚集浓缩,构成气管“铸型”,故称黏液嵌塞。CT表现为一条或几条梭形条状或分叉状软组织密度影,其长轴指向肺门,肺门影增大,增强扫描肺不张在被强化的肺叶内,含黏液的支气管未强化,呈低密度条状影,常伴有支气管扩张征象[8,9]。

2.2肺血管的改变

癌组织直接侵犯邻近血管或癌性肿块,肿大的淋巴结压迫邻近血管,导致血管狭窄变形,形态不规则或中断,伴随支气管梗阻而出现肺血管的改变。如肺不张时相应的肺叶内肺血管移位和聚拢,若局部肺气肿时血管变稀少,中央型肺癌常对纵隔肺门区域的大血管如上腔静脉、肺动脉浸润,粘连包绕。增强CT扫描显示肺动脉充盈造影剂后的管腔形态及肿块与血管的关系,当肿瘤浸润血管周围脂肪时,原低密度的脂肪层密度增加,肿瘤包绕血管时,可见血管壁不规则增厚,边缘模糊[9,10]。

2.3胸腔积液

肺癌患者胸腔积液多在同一侧,与普通胸腔积液不同的是,不产生明显的占位效应,纵隔不向健侧移位,膈肌的位置下移,多为合并肺不张所致。无论在胸腔积液中是否找到癌细胞,都意味着胸腔转移和侵犯。CT显示胸膜不规则增厚及壁结节更加支持胸膜受侵的诊断。

2.4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肺癌导致淋巴结转移时患者预后较差,CT扫描显示无名血管周围、器官前、主-肺动脉窗、隆突下,奇静脉组、肺门淋巴结增大。其长径大于1.5 cm,短径大于1.0 cm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2.5肺癌的转移方式

中央型: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直接侵犯、气道播种;周围型:胸膜和胸壁的浸润、纵隔的直接侵犯、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的转移。

[参考文献]

[1]董伟华,肖湘生,李惠民,等.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癌血供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7):612.

[2]Osaki T,Oyama T,Takenoyama M,et al.Feasibility of induction chemotherapy using bronchial arterial mfusion for locally of induchi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a poilot study[J].Surg Today,2002,32:772.

[3]孙应实,韩铭钧,黎庶,等.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其检测能力评价[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113-1117.

[4]李红,杨仁杰.中央型肺癌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354.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结节病学组.结节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第二次修订稿)[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12:243.

[6]顾占军,潘纪戌,于经瀛.不典型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303.

[7]潘纪戌.CT与高分辨率CT在胸部结节病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295-298.

[8]钱兵.结节病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265.

篇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44-02

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学科与临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重要桥梁,其教学效果是影响整个临床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问诊、体格检查、培养良好正确的临床思维习惯是近十几年来医学教育界不断探索而又始终未得到理想方案的一个特殊难题。从上个世纪70,80年代开始国外就已经开始大范围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D教学,我国也于90年代开始应用,目前大多数院校已经使用CAI教学。笔者就CAI在诊断学教学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了解CAI对临床本科诊断学成绩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2医学本科学生共607人,随机抽取120人,再随机分两组,其中两组的大课讲授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实习课。分为未使用CAI教学的传统授课组和CAI教学组。每组60人,分4小组,每小组15人,授课老师相同。

1.2授课方法

传统教学组:教师使用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先给学生上小课,对理论知识初步回顾,再以一个学生为模型,演示诊断学具体的检查方法,到病房选择患者进行特殊表现的检查,使学生对正常表现及常见病理表现都能很好地掌握。

CAI教学组:教师同样给学生先上小课,对理论知识初步回顾,再给学生放录像,演示体检过程,同时老师在场,对学生不是很明白的地方加以讲解,并反复看录像。使用模拟人进行各方面的检查、特别是心肺的听诊,正常及病理性的都进行练习。经过实验室的培训后再到病房看患者,特殊病例在患者身上操作。平时学生可在宿舍或图书馆登陆学校网站看录像,实验室定时开放,学生可在模拟人身上反复练习。

1.3评分指标

课程结束后,由学校教务科根据教考分离的原则,从学校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形成试卷,在同一时间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考试,以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期评成绩进行比较。

期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50%),操作技能(占20%)。

1.4统计学方法

操作技能和期评成绩用均数+标准差(z+s)表示,做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使用SPSSl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比较两组学生的成绩是否有差异性,从而了解哪种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

2 结 果

两组学生的成绩情况见表1、表2,使用CAI教学方法的学生期评成绩和操作技能成绩均较传统教学方法组的学生要好,且两组成绩比较均P

3 讨 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不管是期评成绩还是操作技能成绩,CAI教学组的学生成绩均比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要好,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采用CAI教学在诊断学的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效果要好,学生的理论,操作水平较好。

篇13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是为了让医学影像临床诊断达到一个全新的标准,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水平做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要求检查项目要根据现有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的进行开展,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达到相应的水平,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率,杜绝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但就目前我国广泛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医疗设备不完善,导致在不同地域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在水平和设备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所医院也存在这多种型号设备搭配使用的情形。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建设加强就刻不容缓了。

1 岳普湖适时提高医学影像操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淘陈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显缩短了,医学影像学作为高新影像学设备中的一员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其运用知识范围涵盖的面积也就会随之增加。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会涉及到许多广博的计算机领域知识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要将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融入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去。

新的医技理念的树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运用一切工作闲暇时间对自身英语的写、读、听、说、翻译能力进行稳步而快速提升。医学影像数字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选择、界面显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处理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以英文显示为主,英语既作为一门基础也是医学影像规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随着我国的医学事业与国外的接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会愈发的频繁,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只有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才能做好图像处理功能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和开发,科学、高有效的发挥新设备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学习知识领域,对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IT网络的专业和通俗刊物进行筛选性的学习和阅读,了解一定的网络的运作模式,对医学影响技术中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储存和打印等相关概念要做到彻底的掌握,并在与网络和编程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 医疗影像系统的组建

医疗影像科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将患者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可简单的理解为病人和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回复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影响工作室从接收到申请到反馈检查结果报告单是要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

建立和临床应用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有效进行,既可将患者的病历进行数据化储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断水平,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将公开、透明的理念渗透到就诊顺序中,使就诊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进一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提高,对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影像网路的建立使医疗信息共享真正的实现,让病人在不同医院所拍摄的X线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图像和诊断报告通过远程转诊或会诊到其他的医院进行咨询、诊断或治疗时仍可作为有效参考,不用对病人重复进行检查,既可以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减少了患者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将以往的二十四小时缩减到如今的二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是逐渐增长的工作量也是现在各个医院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尽可能的缩减患者的医疗诊断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能落实这一点,应尽量将现有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科学的将各个环节的耗时缩减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传递性,让每个环节运作流畅显得尤为重要。

3 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3.1 规范基本程序 医疗文件中相对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诊断报告,是主治医师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一项重要根据。高质量的诊断报告既能充分体现科室的诊断水平,也能对整个科室的水平和发展程度进行代表。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员要通过阅读病历,前面了解病情,进而实施观察,系统分析再结合临床进行对病情的鉴别、对照,综合得出报告作出结论。

3.2 规范基本格式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格式是一种固有模式,其内容必须能将符合质量要求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充分进行反映。当前国内业界的诊断报告书写形式种类繁多,长短与简单复杂程度也不统一。但是从质量的保证和控制的角度出发,医学影像的诊断报告书应有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的署名签字即一般资料部分;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和一般资料部分。

3.3 规范基本要求 为了能使报告的内容简单明了,要对书写进行基本的规范。将重要的内容或部分尽量靠前,并回答临床医师的各种要求;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响特征现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检查的结果,常规项目的一般项目不能缺失,有顺序的进行描述,分开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医师描述部分与临床诊断的结论一致。另外,字迹要工整,无语法语病,专业术语规范。

4 总 结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影像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紧迫程度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设备需求,调高临床医学影像的准确性,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为广大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