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科入院护理程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础,以住院患儿以及家属为教育对象,增进健康知识[1],改变患儿的健康行为或问题,使健康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儿科护士面对的是语言交流能力不足或理解能力有限的患儿,因而存在诸多与其他专科不同的特点、难点。对此,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儿科健康教育的难点
1.1 儿科护理工作方面。儿科护理工作繁杂、任务重、要求高、护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致使健康教育时间减少。(1)静脉治疗耗时多,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大,因小儿好动,致针头脱出需重新穿刺[2]。用药复杂,输液速度要求严格。(2)治疗护理时间护患不易同步。在常规治疗时间内,患儿可能在进食、排泄、睡眠、游戏,打乱正常工作程序。(3)基础护理量大,需占用大量时间。
1.2 患儿自身因素方面 婴幼儿尚无语言交流能力,对教育方法无法理解。学龄前儿童对健康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易转移。学龄儿童小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要求;使健康教育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1.3 家长方面 因文化程度,生活背景等的不同,其语言理解与接受能力和对健康知识的重视程度差别很大。其次 陪护人员多,不固定 小儿自理能力差,生活护理需成人帮助完成,其需求也要成人代为表达。陪护对患儿照顾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陪护相对固定,便于对小儿的习惯、心理、需要有较多的了解,及时提供患儿准确情况或信息,便于在短时间内学会必要的护理技能。陪护时常更换,健康教育难以做到连续、系统、巩固。
1.4 住院时间短,周转快,护士在短时间内需对多个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没有足够时间与患儿沟通。如腹泻患儿,脱水体征纠正,精神较好时,家长会很快要求出院,这样就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常识性教育,如合理喂养、添加辅食、皮肤护理等。
1.5 农村患儿久治不愈,情绪急躁,难以配合教育,农村患儿大多是经过基层医院久治不愈或未能明确诊断的患儿,家长期望高,心情急躁,由于对病情一知半解,常认为护士了解健康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当过高期望不能很快实现,又失去治疗信心时,不能很好配合。
1.6 护理人员方面 大多数护士的学历层次偏低,以及多年功能制护理养成的勤于动手、疏于动脑,使护士的理论基础和学习动力不足,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缺,主动进行交流沟通和开展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够。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属的情感、爱心、耐心尚不够,情商培养有待增强[3]。其次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工作较忙、护士用于教育的时间有限、不易寻找护患双方均适宜进行教育的时机。
2 护理对策
2.1 儿科属综合性科室,工作任务重,对护士的知识面要求广,护士学会科学合理安排工作程序,如晨间护理时,询问患儿睡眠情况,解答生活问题;静脉输液时,讲解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防治,特殊检查的注意事项。
2.2 了解年龄段小儿的心理特征,投其所好进行沟通,护理患儿时,要面带微笑,目光慈爱,对年幼儿多接触,陪其游戏,鼓励患儿表达自己的需要;年长儿表达及理解力较强,富有竞争性,应多表扬、讲道理;长期住院的慢性病患儿,应多关心、鼓励和沟通。教会其自我护理技能。尽量注意患儿的非语言行为、表情、目光、体态等,及时发现健康需求。
2.3 针对患儿住院时间短、周转快的情况,我们应找出影响患儿的主要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如高热、惊厥的患儿,主要讲解物理降温的方法及意义,抽搐时的紧急处理及注意事项;对急危重症患儿的健康教育,应把握时机避免产生逆反心里。
2.4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除入院介绍外,不在刚入院时教育。刚入院时,患儿家长急切希望患儿得到及时的诊治,加之对环境,人员均陌生,此时宣教效果大多不佳。不在患儿病情变化或哭闹时宣教。此时患儿及家长注意力完全在患儿的身上和其病情上,很难听进其他解释和说明。不作长篇大论的讲述,一次内容不可过多,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可选择下午治疗任务少,患儿及家属情绪稳定的时候进行。
2.5病区的走廊设板报,卡通画、漫画,宣传科普知识,将教育信息浓缩成精炼的科普短文,简炼、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便于记忆,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疾病进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
2.6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尚情操、尽量满足患儿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技术水平,掌握健康教育的时机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提高儿科健康教育的关键;充分发挥陪护人员的作用,是儿科健康教育的特征。
参考文献
患者腕带、医用腕带、母婴识别带、条码腕带等统称一次性识别带[1],主要是管理者对特殊人群进行标识的有效工具,诸如医院对病人的标识、娱乐场所对游客的标识等。患者身份识别[2]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为患者进行身份验证时使用的一种手段,患者身份确认后才可以进行进一步治疗,因此患者身份识别是医疗检查环节的第一步,也是医疗安全的前提保证。PDA腕带识别系统[3]是一种新型住院患者的识别方式。有文献显示[4-5],护理人员每天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核对验证患者身份核对药品,然后才能为患者进行投药、注射等医疗手段,尽管护理人员非常仔细耐心,但是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差错,引起医疗纠纷等。为提高本院儿科的护理质量,减少差错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率,PDA腕带识别系统在本院儿科的使用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荥阳市妇幼保健院于2018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入院的患儿984例为实践组,该组患儿开始采用PDA腕带识别系统;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入院的患儿960例为对照组。实践组男患儿434例、女患儿550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年龄(6.2±3.1)岁;对照组男患儿484例、女患儿476例,年龄4个月~13岁,平均年龄(6.6±3.3)岁。对照组与实践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本研究的护理人员共15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5人,护士4人,实习护士5人。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监督管理下进行。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主要采取对患者的姓名、床位和住院人数通过公开询问进行核对。由儿科护士对患儿家属提问,护士对家属回答情况进行记录,但是儿科病房通常情况下会有患儿哭闹、人员嘈杂等外在因素,会对护士记录患儿情况产生干扰,另外,患儿家属文化水平存在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护士在为患儿建立档案时的准确性,造成导诊误差。实践组:实践组采用PDA腕带识别系统。PDA腕带识别系统[6-7]是应用将二维条码与患者姓名、医嘱、药单等信息相结合。通过扫描腕带和输液袋条形码,医生和护士可以获得一系列相应的信息,如患者姓名、药物位置、输液处方和当前输液状态。当患儿需要换药时,护士需在患儿佩戴的PDA腕带的条形码和输液袋相应位置的条形码上注意扫描,当PDA匹配结果一致时会在系统中显示患儿的正确ID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投药误差。PDA腕带识别系统可以是护理工作信息化、高效化、准确化,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优化儿科护理工作程序,减少护患纠纷。另外,PDA腕带属于一次性医用物品,具有抗过敏、无毒、抗菌等优点,PDA腕带采用新型的医用材料,表面柔软、光滑、防静电,减少对幼儿肌肤的划伤风险。PDA腕带是电子产品,在患儿入院时即将患儿姓名、入院编号、年龄、性别等相关信息录入其中,避免人工手写误差造成的医疗事故,在患儿入院时统一由儿科护士和患儿家属检查并正确佩戴,它可以容纳一指,以防止PDA腕带脱落或绞死。在PDA腕带佩戴前儿科护士要将腕带的使用注意、使用方法和使用意义向患儿家属解释清楚,若因护士失职造成的腕带使用差错,患儿可以拒绝用药。
1.3评价标准
将对照组与实践组在儿科PDA腕带佩戴过程中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质量和患儿满意率调查作比较研究。通过儿科病区护理记录评价护理差错发生率;根据护理检查记录评分来评价儿科护理质量,其中包含:基础护理、安全质量控制和儿科护理质量3因素;满意率采用问卷式调查方式,对儿科就诊的患儿及家属进行满意率调查,包括不满意、基本满意和满意3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以(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
采用PDA腕带识别系统后,护理差错发生率实践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部质检情况比较
采用PDA腕带识别系统后,基础护理、安全质量控制与儿科护理质量比较,实践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
采用PDA腕带识别系统后,患者满意率比较中,实践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志,护理人员为患者更换药物、输液等常规工作虽然看似寻常,但是责任重大。儿科具有患者数量多、患儿情绪难控制、周转快等特点,这就使得护士日常工作量大、重复性操作较多、信息单调等,容易使护理人员产生精神紧张、疲惫、厌倦等不良情绪,PDA腕带识别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这些状况。
3.1PDA腕带识别系统的好处
1.1 护患沟通无效及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欠缺。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自身素质与物质要求的提高,家长对患儿的要求甚是更高。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家里的掌上明珠,如果孩子生病了,家长们都怀有立竿见影的态度。可治疗疾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家长们有时候是不予以理解的。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每天面对形形的病人及家属,难免有情绪,因此很容易与家属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对于儿童依从性、年龄、家庭坏境、入院次数有明显的差异,首次入院及年龄越小的患儿依从性越差[2]。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差,常不能完整的表达疾病的感受和变化[3],所以护患沟通无效,让护理人员不能有明确的目标进行护理工作。
1.2 护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护理工作繁忙的时候,由于要完成在班的工作,难免三查十对制度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没做到位,在交接班时查对交接不严格,用药的剂量交接不准确,加床或频繁调床后的治疗卡、床头卡、一览卡等没及时更改都容易引起护理纠纷。在技术方面有些年轻的护士静脉穿刺不能够一针见血,导致用药延误,患儿家属因此心疼患儿着急患儿的病情导致不满。药物的剂量算不准确,使得剂量过量或不足,影响疾病的治疗。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剖、生理功能,儿童发病快、病情变化快、治疗快。年轻的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做不到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急救技术也不够熟练,不能够争分夺秒的去抢救患儿生命。宣教不到位让患儿及家属擅自离开病房出现意外。护理记录存在问题,从而失去其作为法律证据的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有病情变化,出现护理问题,也有护理措施,但无护理记录。同一时间,护理记录和体温图的生命体征不符[4]。
1.3 环境方面的因素。患儿自身无安全意识,无自我保护能力。如果床栏的设置有些缺陷、床栏的空隙太大,或有些床无床栏、床栏损坏、固定不牢等都可能使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病房及楼道的安全标识不明显或标识脱落,容易发生危险。患儿本身抵抗力较差,病房患儿多、家属多可导致空气中微生物的传播。病房里的通风消毒不到位,不同病种的患儿住在一个病房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洗手指征并严格施行。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各种医疗器械,如暖箱、光疗箱、喉镜、奶具、衣物消毒不严,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5]。
1.4 人力资源的配置。儿科的患儿较多,输液量也多,工作量也大,进行治疗也相对的集中,护理人员不足很难照顾周全。为了尽快的完成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易简化护理程序,降低护理质量,使得护理工作中的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治疗期间护士无暇顾及巡视病房,液体输完没人及时更换,呼叫器响不停。输液中液体外渗、患儿哭闹、针头脱出、护士处理不及时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
2.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当中。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关注患儿的身心健康,还要关注患儿家长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6],所以护士的综合素质就要不断的提高。儿科护士不仅是要提高理论水平,操作技术水平更应该娴熟、准确、迅速的去完成,把疼痛降到最低,让患儿和家长对我们产生信任感。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常规技术操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练就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护理人员还应增强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自觉依法行事,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就能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护患或护士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在护理文书方面要加强管理,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完整地记录好患儿的病情变化为诊疗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
2.2 做好病房环境安全工作。儿科病房的设施和环境以安全为主,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认知、感觉、活动能力都是很差的。因此入院时我们护士应做好入院宣教,向家长介绍清楚病区的环境设施,入院须知,病房的安全守则。病区应定时擦拭地面保持干爽,定时检查床栏、洗手盆、则所及浴室地面。用湿拖把拖地时,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并提醒家长。破损或不平的地面需要及时的修补。医疗仪器的电线需要卷放好,以免松散在地上绊倒患儿。则所走廊拐角的照明设施应保持正常工作。儿科是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要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按照病种安排病房,发热未确诊患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大剂量冲击治疗化疗患儿予以保护性隔离,并加强空气消毒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医院叉感染,时间证明,预防比治疗更具主动性、积极性[7]。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儿科的护理人员当中有年资高的、经验丰富的、也有新上岗的,护士长应根据病区的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动态的安排人力资源。尽可能的减少护理纠纷,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也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从各方面能够去胜任这份工作。我们护理人员要有爱心、强烈的责任心、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来护理患病的儿童。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促使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转,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乃至整体医疗水平高低重要标志,必须引起护理工作人员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8]。
参考文献
[1] 缪薇箐.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祝敏分,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4(2):86-88.
[3] 刘敏.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10),06-163-2.
[4] 刘素品,孙素娟,马素月.儿科护理风险及规避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4.
[5] 杨婷璇.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8):102.
随着患者和病种不断增加,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同时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临床护理人员日常做面临的工作量不但繁重而且细致,不能出任何差错,一点工作失误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精神专注。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受到损害[1]。本研究对我院新生儿科21名护士就工作压力来源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缓解策略,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在岗的21名新生儿科护理人员,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新生儿科工作压力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25.3±5.46)岁;实习生4名,派遣护士6名,编制护士11名;最高学历为研究生2名,本科生13名,专科生6名;按工作经验分:不足1年者3名,1~3年者5名,3~10年者12名,10年以上者1名。按设置岗位分:学生4名,护士6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6名。
1.2调查方法 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对在岗的21名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前后两页,首页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个人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有无换过科室等;尾页采用选择的方式,分为“特强”5分、“较强”4分、“较轻”3分、“一般”2分、“没有”1分等5个选项。主要调查内容包括:①工作强度情况:工作量的程度、加班的程度、休息的程度、急救的程度;②工作环境情况:家属沟通的程度、同事之间的关系程度、晋升的程度、待遇的程度;③业务学习的情况:专业培训的程度、学习开会的程度、发表文章的程度、深造学习的程度;④医患关系情况:家属投诉程度、医患纠纷程度。
2 结果
调查问卷时间为30 min,第2 d对数据统计,4个方面统计分数均>10分,见表1。
3 讨论
3.1护理工作压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3.1.1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性质 新生儿科患儿因其年龄小,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身体脏器尚无发育完全,容易发生疾病,病情发展快,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不良后果。护士在对新生儿进行日常护理时需要记录生命体征情况、精神状况、意识情况,当新生儿出现反常情况立即上报值班医师,做出相应处理;若观察不仔细,很难发现异常情况,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护士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护理新生儿,加之护士人员不足,新生儿众多,值班时间间隔很短,未能做到及时调节,导致很多护士出现生物钟紊乱,个人生理周期不稳定[2]。
3.1.2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性 由于家庭成员对宝宝的过度重视,新生儿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有些家长要求护士扎针时候能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孩子遭受二次痛苦,这对于新来的护士甚至有经验的护士来说有一定难度,有r候会受到家长的抱怨甚至责骂,这对给护理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为了提高自身技术,需要护士更认真的积极的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操作,造成了心理压力[3]。
3.1.3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住院患者及家属认为疾病的康复是主治医师的功劳,护士只是医嘱的执行者,当有不妥时就会将抱怨发泄在护士身上,给护士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4]。新生儿科家属无法看到护士的工作情况,输液前要进行“三查七对”,夜班护士需要每2 h观察孩子情况1次。新生儿科独特的工作性质,时常加班加点,加上节假日照常值班,对家庭未尽到相应责任,容易受到家人的误解和自身的责备。医院环境复杂,科室众多,护士与主治医生、值班医生、上级领导、行政科室、患者家属都存在微妙的关系,稍有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矛盾冲突,陷入僵持的局面,导致自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3.1.4专业技术的提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手段和医疗设备都在不断改进,新设备、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也随之产生。呼吸设备和心电监护设备的不断改进,要求护士对熟练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和作用。对各种护理操作能做到游刃有余,顺手拈来,如静脉留置穿刺、动脉血气的采集等。护士定期进行专业技术操作考试、护理理论考试、学分培训、业务开会学习、各种经验交流等,往往下了夜班得不到休息;进行晋升竞争,等都给护士造成了心理压力。
3.2干预对策
3.2.1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护士的时间主要在家和单位,因此单位的环境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在护理站放置绿色植物、鲜花,在病房内粘贴卡通图画,通过改善护理工作环境调节紧张的心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课余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调节护士的身心,还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减轻心理压力。增加护理人员与家人、朋友、同学的交流,锻炼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抗挫折的能力。
3.2.2加强人性化管理 制定合理排班制度,对夜班护士实行一定奖励,对于加班护士进行记录,每月进行统一上报,也可给予适当奖励。当入院新生儿很多时,值班护士工作出现难度,可启动弹性加班制度,调用备班护士值班,如果人员不够时,可想、向上级部门反映,调用其他科护理人员,适当参加一些工作;入院患儿不多时,及时安排护士休息,通过合理的排班制度达到劳逸结合,缓解日常工作压力。通过待遇倾斜政策,使护士感觉付出和回报同等。定期对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监护室进行岗位轮换制度,做到工作了的公平待遇。对于有困难的护士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使护理人员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3.2.3人际关系的处理 每月进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课,课后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提高业务水平,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促进了人员的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建立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5]。对于入院的患儿家属进行耐心讲解,包括科室制度、治疗措施、护理程序等,希望得到患儿家属理解。建立责任护理制度,每位责任护士最多管理10名患儿,自患儿入院后开始全程负责,包括入院、核对医嘱、完善检查、基础护理等方面,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加了自身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李金蕊,陈琳华,张风梅.新生儿科护士工作压力的调查与分析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6):487-488.
[2]梁红霞,李依M.临床护士职业压力分析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1):65-66.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82-03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Families Anxiety/ZHONG Qiu-xia,ZHENG Ding-r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3):82-8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nxiety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ediatric families. Method: Choose pediatric inpatient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14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7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given speci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rresponding psychological nursing according to the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orbid anxiety. The time of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by the self-assessment lists of anxiety (SAS), 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 (SDS) and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ere compared after treatment. Resul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families of children in hospital with the average crude scores of SAS and SDS were (56.34±8.42) and (53.68±7.56), the control group of families of children in hospital with the average crude scores of SAS and SDS were (57.21±8.96)
and (54.56±8.0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normal domestic norm(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family members out of the hospital of the average crude scores of SAS and SDS were (30.24±8.65) and (32.21±8.76), the control group with family members out of the hospital of the average crude scores of SAS and SDS were (47.21±9.32)and (44.86±6.89),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ildren; Family members; Anxiety; Psychological car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First-author’s address: Fuyong People’s Hospital in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Shenzhen 518103,China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当前的儿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儿科病人由于年龄小,沟通障碍,日常生活必须依靠其家属,护患关系不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护士、患儿与家长的三角关系[1]。所以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经常非常紧张,如何运用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儿科住院部140名患儿家属,均为具有独立能力的成年人,年龄21~40岁,平均(32.5±10.6)岁,其中男52例,女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和其他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进行特殊心理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与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拟问卷进行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问卷设计、实施、评估者均由本文笔者实施,接受过培训;笔者亲自到医院儿科住院部发放、回收。
1.2.2 量表填写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每份问卷由一名家属独立完成,且规定为直系家属如果患者家属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理解问卷的内容,可由问卷实施者逐条给予解释问卷,指导其完成问卷。共发放量表280份,回收280份,回收率达到100%,问卷全部有效,有效率达到100%。
1.2.3 心理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儿家属未进行特殊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特殊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方案是在针对患儿家属心理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其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培养护士的人文关怀护理理念[2]。护理部制组织护士进行人文关怀护理系统学习,使其掌握人文关怀护理的有关理论、实际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动态掌握患儿家属的心理特点及护患之间沟通技巧,并懂得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和隐私。(2)营造温馨的儿科特色病房环境;病房家庭化布置,使患儿及其家属感到有安全、舒适、温馨、整洁的疗养环境;病房墙壁上动态挂置各种温馨的漫画图片。(3)运用人文关怀护理管理程序,责任护士将新入院患儿及其家属亲自护送至病房的床单元处,再主动介绍该患儿管辖的主治医生、住院常规须知及应急服务联系卡等,做好基础护理外患儿还经常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征求其意见。(4)采用人文关怀护理言行,组织高年资的护士制订从儿科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的文明用语规范,交接班时不仅要问好,还要交接患儿病情,并且要重视患儿家属的感受[3]。(5)提供多样化的健康促进教育,除了日常口健康促进头宣教外,还将儿科常见各种常见的疾病的病因、预防及治疗、康复保健知识制成图文并茂的宣教资料或者PowerPoint文档,供患儿及其家属解读。(6)提供舒适心理护理服务团队,成立由护士长、主管护师、责任护士组成的心理护理服务团队,每周一到各个护理单元(每护理单元由2~6名患儿及其陪护家属)进行座谈,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以此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达到充分交流和沟通的目的,运用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工作,从而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4]。
1.3 统计学处理
按照《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中的方法,计算出各量表的粗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属入院时的SAS、SDS的平均粗分值分别为(56.34±8.42)、(53.68±7.56)分,对照组分别为(57.21±8.96)、(54.56±8.01)分,与正常人群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入院时两组患儿家属与国内常模评分比较 分
组别 SAS SDS
对照组(n=70) 57.21±8.96* 54.56±8.01*
观察组(n=70) 56.34±8.42* 53.68±7.56*
国内常模 29.78±10.07 33.46±8.55
*与国内常模比较,P
出院时,观察组患儿家属的SAS、SDS的平均粗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出院时两组患儿家属SAS、SDS平均粗分比较 分
组别 SAS SDS
对照组(n=70) 47.21±9.32 44.86±6.89
观察组(n=70) 30.24±8.65* 32.21±8.76*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儿科病房中护理服务的对象为患儿,患儿家属是患儿利益的保护者和代表者,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的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中的心肝宝贝,一旦患儿住院治疗,牵动着三代人的心,患儿家属会格外紧张、焦虑,期望康复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大都夸大病情,甚至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或无礼要求[5-6]。又因患儿比较小,严重语言交流障碍,难以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所以患儿的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支持,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间接或者直接影响。但患儿家属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患儿家属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上述诸多不利的现象造成的医患矛盾非常紧张,因此有必要就患儿家属产生焦虑的负面情绪进行分析。
焦虑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反应,但当焦虑情绪日渐严重,焦虑情绪就会演变为焦虑症。本文表1结果表明,儿科病房的患儿家属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其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的平均粗分值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国内常模[7]。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患儿其家长入院时对各种儿科疾病缺乏认识,对医院陌生的环境容易引起紧张与焦虑,主要表现为患儿家属反复询问病情,到处打听相关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辖的儿科床位上等。(2)儿童患各种疾病的临床状态转变比较快,快速患儿病情变化容易导致患儿家属产生紧张与焦虑。(3)对儿科各种疾病的了解不全面,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容易产生焦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擅自找来许多书籍或网络信息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与批驳,并以书籍或网络信息上的治疗方案为准,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的地方,引起的对治疗怀疑。(4)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焦虑,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导致患儿家属的恐惧,导致患儿家属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5)导致患儿家属对疾病预后产生的焦虑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非常敏感,其是急、重危患儿的患儿家属,表现得很悲观,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焦虑。(6)由于长期住院,患儿家属背起严重的经济负担,引起的焦虑,表现为患儿家属过多询问治疗所需经费,不安心就地及时治疗,并要求提前出院。
人文关怀护理分为表达性活动护理和操作性活动护理,表达性活动护理是指提供一种真诚、信任且具有希望、同情心及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情绪上的支持性活动护理,如陪伴在患儿或患儿家属的身旁,倾听他们的各种抱怨或者感受,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言语[8-9]。根据患儿或患儿家属的焦虑、恐惧、害怕的情绪,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让患儿和患儿家属从心灵上感受到护理人员是真正要帮助他们的人[10-11]。操作性活动护理指的是提供实际的服务,满足患儿或患儿家属基本护理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熟练的护理技能,动作轻柔的护理技能,主动与患儿和患儿家属沟通交流,提供患儿和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活动护理[1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研究组焦虑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护士的人文关怀护理行为得到了患儿家属的认可,患儿家属得到了高品质的护理服务。
对患儿家长实施心理护理,而且要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给于全面考虑,注重人的整体性、社会性是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护理工作中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真诚坦率,更重视与患儿及家长心理问题的护理,能使患儿及患儿家属顺利配合治疗,促进护患间的友好关系,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和患者住院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郝转妮.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护理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6):68-69.
[2]程蕊,李建丽,李超.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1):626-627.
[3]彭向莉,张宝芸,阮莉妮,等.儿科护士的心理素质与护理工作的连接[J].医学信息,2010,12(6):1594.
[4]杨清玲.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6):156-157.
[5]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40):125-132.
[6]林晓枫,佟香艳,张秀玲.儿科患儿家长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211-212.
[7]马红云.儿科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122-123.
[8]张月霞,韦祁山,康菊梅.儿科病房护患焦虑透析[J].甘肃科技,2010,26(17):166-167,122.
[9]杜英.儿科患儿家长的心理反应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1,13(1):123.
[10]黎小燕.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8(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