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血管外科手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血管外科手术

篇1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rdiovascula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blood group antibody release accident situation.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4 to our hospital for surgery for the blood of 6284 patients, the micro column gel method for screening patients with serum antibodies, antibody and antibody screening positive specimens identification. Results: in 6284 serum samples were separated and detected unexpected antibody positive, positive rate was 0.54%. Among them, the male 22 cases (64.71%), Women in 12 cases, accounting for 35.29%, the positive rat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ccident has history of immune antibody positive (19 cases), accounting for 55.88%; Accident no immune antibody positive history, 15 cases (44.12%); In 34 antibody positive samples, in the majority with 51 to 60 years old, 32.35%; Total inspection specific antibody 27 cases (79.41%), And did not check out the specific antibody in 7 cases, accounting for 20.59%. Conclusion: the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cardiovascular surgical patients accident antibody distribution, to establish accident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database, thus for clinical guide difficult blood typing, blood, etc) to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y basis.

Keywords:cardiovascular surgery; Surgery patients; Accident antibody; Distribution

在心血管外科临床中,患者在术中、术后往往需要输入大量的血液[1]。尽管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技术中自体输血(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已经熟练的应用与大血管、心内直视手术,既可以节约库存血,又可以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的传播,且不用检测血型及交叉配血实验,但手术时特别是小儿心脏手术转机时的预充量、停机前的超滤等都需要血液的充盈,需要使用去白红细胞,停机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机采血小板减少术中创面渗血等措施仍需要大量输血。近年来临床输血意外事故的频发,使人们提高了对临床安全输血的重视。合理分析与了解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中意外抗体的分布规律,对临床安全、有效输液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我院对6284例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意外抗体筛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3年9月~2014年12月来我院行择期手术备血的6284例患者,其中男3260例,女3024例,年龄1个月~80岁,平均为(34.6±3.2)岁。

1.2试剂与仪器

仪器为全自动血型配血仪(西班牙Diana公司生产)、Diamed Techno全自动血型配血仪(美国强生公司生产)。Diana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与抗体筛查细胞;DIAMed 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检测卡与抗体筛查细胞。

1.3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与室温盐水法进行血清意外抗体的筛查,根据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对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行2种抗筛细胞筛查,然后送至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抗体鉴定。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用百分值表示,以p

2 结果

2.1抗体筛查

2.1.1性别的差异

在6284份血清样本中,共检测出意外抗体阳性34份,阳性率为0.54%。其中,男性22例,占64.71%;女性12例,占35.29%,不同性别之间的阳性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1.2免疫史的差异

在34份意外抗体阳性样本中,意外抗体阳性有免疫史者19例,占55.88%;意外抗体阳性无免疫史者15例,占44.12%;免疫史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3年龄段分布

在34份意外抗体阳性样本中,以51~60岁居多,占32.35%,显著高于11~20岁、21~30岁、31~40岁、71~80岁年龄段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抗体鉴定

在34份意外抗体阳性样本中,共检查特异性抗体27例,其中2例为多系统混合抗体,分别为抗-c,E和抗-Jkb、同种抗-C,e 和自身抗体,占79.41%;而未检出特异性抗体7例,占20.59%,其中2例无特异性自身抗体。

27例特异性抗体中,除了2例(7.41%)为多系统混合抗体外,其余25例特异性抗体主要包括MNS系统(多为抗-M)13例,占48.15%;Rh系统(多为抗-E)7例,占25.93%;Lewis系统2例(多为抗-Lea),占7.41%,Duffy系统(抗-Fyb)1例,占3.70%;Kidd系统(抗-Jka)1 例,占3.70%;Ii系统(抗-I)1例,占3.70%。

3 讨论

在心血管外科临床手术中患者由于出血比较多,故在术中、术后往往需要输入大量的血液。随着现代临床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因ABO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不断减少,因此对ABO血型系统以外的血型系统抗体的鉴定显得更为重要[2]。本研究中,在6284份血清样本中,共检测出意外抗体阳性34份,阳性率为0.54%,与正常人群意外抗体0.2%~2.5%相符[4]。其中,有免疫史者的检出率55.88%,略高于无免疫史者的44.12%。而且本研究中男性阳性检出率为64.71%,明显高于女性检出率的35.29%,可能和我国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有关,因本研究例数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特异性抗体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种血型系统中:MNS系统、Rh系统、Lewis系统、Duffy系统、Kidd系统、Ii系统。其中MNS系统抗体分布的频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血型系统;且多为抗-M 抗体,该抗体主要以IgM抗体为主,其活性在4℃下最强,而在37℃下基本无活性,故在人体中不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5]。需要指出的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由于大部分患者需行体外循环或超低温麻醉,若此时输血容易因患者体温过低,使IgM抗体激活补体而引起溶血反应。所以,掌握特异性抗体的分布频率对保证手术中输血的安全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便于快速找到与患者血型相同的血液;(2)有利于预防在体外循环或低温麻醉时引起的溶血反应等安全隐患;(3)能更好保证择期手术的如期进行。另外,本研究中Rh系统意外抗体占25.93%,仅次于MNS系统,明显高于其他血型系统。在该系统意外抗体中以抗-E抗体居多。若在术中向E 抗原阴性者输注E抗原阳性者血液,则会产生抗-E抗体[6]。由于Rh(E)系统检测并没有列入到临床输血前常规检查项目中,导致临床中因输注Rh(E)血型不合的血液而产生免疫性抗体的病例比较多。因此,在临床手术治疗前,应将患者的Rh(E)抗原检测作为一项常规项目进行检查,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另外,虽然Lewis、Duffy、Kidd、Ii等系统的检出率比较小,但在输血时也应提高对这些系统的重视,以降低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在输血前应做好对意外抗体的快速检测及鉴定。

在临床中使用一种抗体筛查细胞,虽能发现阳性标本,但难以准确鉴定抗体特异性。而联合使用另一种筛查细胞,通过比较两种筛查细胞,并排除可疑的阳性抗体,且在进行抗体鉴定的同时,还能进行筛选式交叉配血,从而确保手术的如期进行。而且,在明确意外抗体为IgM的抗体时,不仅要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相合外,还要行盐水法相合后才能输注。综上所述,研究与掌握心血管手术患者的意外抗体分布规律,并建立意外抗体分布资料库,并根据其分布频率及结合抗体筛查结果,从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阳丽梅,黄旭慧,眭玉霞,等. 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评价[J]. 中国药房,2013,16(6):486-489.

[2]列海涛,叶水军,谭泳泉. 1217例输血患者意外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 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7(3):218-220.

[3]徐继勋.输血前意外抗体筛查与临床安全输血[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0,28(23):464-466.

篇2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倡导旨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1]。优质护理服务拓宽了手术室护理范围和深度,包括手术相关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等过程。对于手术治疗患者,其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好坏对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有一定的影响[2]。因此手术室需要改进护理模式,建立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

由于心脏手术风险大,操作程序复杂,需要手术团队(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3]。为了保证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笔者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组织手术团队共同外出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手术室的护士参加病房及监护室的各种培训,了解病房监护室的工作内容,流程及性质;病房及监护室护士到手术室参观学习,了解手术步骤,手术配合及术中观察要点;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培训团队(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对各个专业进行培训。现将本院手术部在心血管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在本院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712例,其中男439例,女273例,年龄0~78岁,平均(38.34±6.21)岁。

1.2 术前准备

1.2.1 手术室护士准备 术前1 d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宣教计划。采取向患者发放心脏外科知识宣传手册,利用图片、视频等工具,讲解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发生原因,形成机制,常见症状以及危害,提高患者对心脏疾病的认识,了解预防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性,并提高术后对心脏疾病的警惕。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且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教育,从而使患者以较为良好的状态进行手术治疗[4]。手术当日巡回护士在术前应备好术中所需一切物品,将患者安置于合适的,注意保暖,开放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医生诱导插管及做好颈内静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等操作。给患者做留置导尿,放置直肠和鼻咽温度探头,安置患者于手术,充分暴露术野,同时要注意手术患者易受压部位皮肤的保护,均应加衬垫。

1.2.2 病房护士准备 术前备皮,准备患者用物(手术衣、病历、影像学资料、术中用药)。

1.2.3 麻醉医生准备 做好术前谈话,签好麻醉协议书,按照手术物品准备清单,认真备齐术中所需物品。

1.2.4 手术医生准备 完善各种检查项目,手术所需特殊物品,标注于手术通知单,做好术前标示,如有特殊情况,提前于手术部护士长联系。

1.2.5 体外循环医生准备 根据手术医生习惯、特殊要求及患者情况备齐手术所需物品。

1.2.6 确保患者安全从病房至手术间 心外科巡回护士不参加晨会,确保手术患者接到手术室后可以直接进入手术间,确保患者安全。危重患者,有主管医生提前通知麻醉师及手术室,以便提前做好准备,由病房护士或者监护室护士及主管医生将患者安全送至手术室。

1.2.7 细心的护理配合,提高团队的服务意识 手术室护士应提前对其所准备配合的术式及主刀医师的手术习惯作一个详细明确的了解,在术前做到心中有数,在手术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5]。只有团队配合默契,医生心理放松、愉快,手术才能顺利完成[6]。提供无缝护理,要为患者提供安全、科学、优质的全程化手术室护理服务。仅仅靠护士把工作做好还不够,需要多部门的团结协作,让优质护理贯穿整个手术过程[7]。

1.3 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术中护理要点

1.3.1 褥疮的护理 心脏直视手术是一项艰巨而细腻的工作,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过程中需进行体温的升降控制,使患者全身抵抗力受到明显影响,因此极易产生褥疮[8-9]。制定压疮风险评估表,对于高危手术患者采取防护措施。(1)防护措施:平卧位时,骶尾部、足跟是人体承受压力较大的部位,用弹性较好的垫衬垫。在摆放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移动时,避免因拖拉等动作引起皮肤表皮擦伤。如果皮肤组织耐受性下降,使用褥疮贴或贴上透明水凝胶敷材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2)持续护理: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继续采取防褥疮措施,对于臀部有压红的密切观察其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

1.3.2 体温护理:近年来,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体温的监测和调控越来越受到重视。低温可引起寒战、心肌缺血、低氧血症、使效能延长、切口感染、延迟恢复等。体温监测有助于尽早发现低温,尽快对症处理,避免引起不良后果。(1)防护措施: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现代化层流净化百级手术室环境温控可调设备、变温毯、热气加温仪、输液输血加温仪、输入的液体和使用的冲洗液均经过设定温度为37度的恒温箱恒温),努力维持患者体温[10-11]。特别在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期,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患者低温而造成不良影响,以保证手术结束时,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2)持续护理:继续采取保温措施,及时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

1.3.3 出血的护理 体外循环可造成血小板聚集、黏附、变性并激活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同时激活纤溶系统,引起凝血机制紊乱,以及手术后早起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不足,都易引起出血[12]。(1)防护措施:查ACT及时中和肝素,防止出血;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减少血液的浪费;准备婴幼儿及成人开胸止血箱在紧急情况下可在监护室进行抢救,事先备齐用物赢得抢救时机。(2)持续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有无低血容量;观察引流管的颜色及性质及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堵塞心包填塞。

1.3.4 血钾的护理 CPB过程中由于血液的稀释,低温等往往会导致钾浓度降低;术后血糖应激性升高时,尿量急剧增加,血钾浓度也相应降低。应用胰岛素后,细胞外钾离子转入细胞内,血钾浓度降得更低,易诱发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均应密切观察血钾变化。

1.3.5 血糖的护理 CPB周期间,由于血液的稀释、麻醉、降温和复温过程以及大剂量肝素和皮质激素的应用,共同导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多导致高血糖。

1.3.6 管道的护理 正确标明,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1.3.7 患者隐私的护理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必须暴露隐私部位的操作时,应主动给予遮挡或保护,应从时间和程度上尽量减少患者的暴露;特别是部分患者在异性面前过多的暴露肌肤会自觉有损自尊和形象。患者进入手术室和送回病室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3.8 患者安全转运的护理 确保患者从手术室转至ICU,事先准备并检查好呼吸机、微量泵、监护仪,并确保其正常使用。提前通知ICU做好一切准备,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4 术后交接 完善交接制度,确保患者安全建立手术室与病房。ICU患者交接制度和流程,确保手术患者交接安全。

1.4.1 术后交接内容 交清麻醉情况及注意事项;交清患者手术情况、部位、病情等;交清各种引流管的名称、放置部位;液体的名称、浓度、液量、开始输入的时间,必须有输液条。

1.4.2 术后监护内容 心电监护、呼吸机、颈内静脉、气管插管、桡动脉、引流管、尿管。

1.4.3 术后随访 术后第2天前往病区进行回访,让患者更感重视和温暖。先查看患者术后的病历资料,了解病情,询问术后恢复情况,例如切口情况、大小便、饮食、术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等。观察固定处皮肤有无压伤、是否有引起神经循环障碍,就患者不适的现状给予解释、安慰及恰当处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后注意事项,询问患者对围术期护理的满意度及意见,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使患者在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5%增长为98%。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护士的自身能力,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3 讨论

手术室通过开展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形成了主动为患者和手术医生服务的理念,使患者在顺利接受手术时心灵亦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化解了医护、护患之间的矛盾,还增强了医务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建立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是手术室改进护理模式,拓宽服务范围的需求,也是手术室优质护理的内容,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开展。

参考文献

[1]梁丽珠.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手术室中的开展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1):76-77.

[2]于水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66-68.

[3]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80.

[4]何谏齐,张志慧,曾秀仪,等.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建立[J].广州医药,2011,42(6):73-74.

[5]李福宣,白晓霞,敬洁,等.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35-137.

[6]曾成.舒适护理干预对机械通气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48(45):116-117.

[7]颜仲敏.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30-331.

[8]李佳春,李功宋.体外循环灌注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5.

[9]藤野彰子,长谷部佳子.护理技术临床读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2.

[10]陈京缦,韩小红.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体温变化及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6,12(7):648-649.

篇3

【中图分类号】R6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7-02

血管外科复合手术多应用在复杂性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且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大大改善了以往单纯的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效果,且血管外科符合手术治疗能够对介入或手术无法治疗的疾病、情况进行治疗。虽然此种治疗方式效果非常理想,但患者术后仍然存在感染的风险,术后感染会给患者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我院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对血管外科符合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讨论,旨在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几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35例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3.6±24.5)岁,男性18例,女性17例,35例患者中下肢动脉闭塞症16例;腹主动脉瘤修复术2例;颈动脉狭窄3例;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5例;主动脉墙内修复术2例。

1.2一般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要了解患者综合情况,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案,并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根据患者手术要求准备手术相关用品,减少术中出入手术室的次数,降低空气污染几率。术前要叮嘱患者洗澡,并要做好术区皮肤消毒工作,消毒要彻底,消毒范围以手术切口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约为20cm,消毒2次。

1.2.2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守要求,预防性用药在术前半小时和术后即刻,预防性用药是为了在手术过程使患者体内保持一定的抗生素浓度,降低患者感染的几率,若超出时间范围则达不到预防的目的。

1.2.3手术室环境控制:手术室内要进行彻底消毒,包括物品表面和地面。手术室内空气也要进行严格杀菌、消毒,每做一台手术都要对手术室空气进行净化。手术室禁止非医护人员进入,对于来参观学习的医师或实习生也要做好管理工作,告知其不可随意走动,并与手术医师保持一定距离。

1.2.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师在手术前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洗手,手污染是导致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手术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血管外科复合手术的床要比普通手术床大,因此在铺单过程中要加铺无菌油布,若术中铺巾单滑落或打湿要即刻进行更换。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管理好手术器械,保证手术器械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菌状态,非手术人员不可触碰手术器械,若手术器械滑落或污染要立刻更换。

1.3效果观察

对患者术后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所有内容均由患者主治医师进行调查,并将内容进行整理记录。

2.结果

35例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患者仅有1例患者术后切口出现感染,切口红肿,占比例的2.9%,在经过对应治疗后切口Ⅱ期愈合;其余34例患者均无感染表现,切口Ⅰ期愈合。

3.讨论

血管外科符合手术在复杂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是治疗复杂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们认为导致患者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术前准备。由于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操作非常复杂,术中需要使用的器械非常多,不仅要准备常规的手术器械,同时还要准备一次性物品、特殊物品以及腔内手术物品和耗材,因此,若其中一个物品出现污染就会导致患者术后感染[1]。(2)手术室环境。手术室环境也是导致患者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手术室由于经常有参观学习人员,加之手术人员较多,很容易导致室内带菌微型颗粒进入室内,降落到手术器械和敷料上[2]。(3)手术区域皮肤状况。手术区域皮肤状况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是否感染,患者手术部位通常在腹股沟,腹股沟皮肤褶皱非常多,若术前消毒工作进行不彻底很容易导致残留,增加患者感染几率[3]。(4)手术配合以及无菌原则执行情况。手术操作方式以及医师、护士无缘原则的执行力度也与患者是否感染有着直接的关系,若手术参与人员无菌原则执行不严格则会大大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

我院根据手术特点进行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抗菌药物使用、手术室环境管理等等[4]。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35例血管外科复合手术患者仅有1例患者术后切口出现感染,切口红肿,占比例的2.9%,在经过对应治疗后切口Ⅱ期愈合;其余34例患者均无感染表现,切口Ⅰ期愈合。说明我院执行的预防和管理措施有效,能够达到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目的。对我院的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在手术的过程中医师不仅要掌握手术的操作技巧,同时还要提升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程度,尤其是护理人员,要了解不同医师的手术习惯,提升配合程度,减少术中操作时间,降低患者感染几率。在手术的过程中还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管理,有研究表示,若患者体温过低则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5]。因此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要调高手术室温度,防止患者出现体温过低表现。

总的来说,术前准备、抗菌药物使用、手术室环境管理、手术配合、都是控制和预防患者术后感染的方式,医护人员要充分做好手术准备,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杨明聪,鲁云.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0:129..

[2] 刘苏健,银彩霞,丁明超,王意忠.血管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7:4295-4297.

篇4

(1)扩张性疾病: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2)缺血性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颈动脉狭窄症、肠系膜血管病变。

而静脉疾病包括:

(1)倒流性疾病: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

(2)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布加综合症、Cockett综合征、静脉血栓后遗症。

篇5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病症,高发于颅内动脉管壁部位,发生破裂后,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出血,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预后不良。临床治疗方案有多种,但治疗效果不同,此次研究将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针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诊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患有器质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分组经患者同意和伦理委员会通过,对照组患者39例,年龄为36~72岁,平均(52.1±8.3)岁,男21例、女18例。发病部位:基底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17例、后交通动脉19例。观察组患者39例,年龄为34~73岁,平均(52.0±9.1)岁,男22例、女17例。发病部位:基底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16例、后交通动脉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操作如下:给予全身麻醉后,经股动脉插管行脑血管造影,确认肿瘤所在位置,观察大小及周边血管走行,在直视下于动脉瘤部位安装导管,将微导管置于肿瘤颈部1/3处,在透视下将EDC可脱弹簧圈送到动脉瘤内,确认安置后解脱,根据残留动脉瘤大小继续栓塞。

观察组: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操作如下:给予全身麻醉后,行标准翼点入路,在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打开视交叉池,释放脑脊液,暴露动脉瘤后用合适的动脉瘤夹夹住动脉瘤颈,实施止血处理,用含罂粟碱的棉片将分离的动脉瘤覆盖,时间5min,如果动脉瘤颈部较宽,可采用弱电流将其缩小后再行夹毕处理,确保安全后,常规关闭颅腔。

1.3评定标准认知功能评分标准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满分为30分,分数越高,认知功能越好。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满分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标准:I级死亡,Ⅱ级植物生存,Ⅲ级重度残疾,Ⅳ级中度残疾,V级预后良好且能正常生活。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相关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28.3±0.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1.1±9.5分)高于对照组(26.5±0.6分)、(50.6±9.4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6±0.5分)低于对照组(4.5±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I级34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0例、V级0例)好于对照组(I级22例、Ⅱ级11例、Ⅲ级5例、Ⅳ级1例、V级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低于对照组(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其发病率约占脑动脉瘤的70%~80%。颅内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动脉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几种: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

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术式为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栓塞。血管内栓塞是介入性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一种,具有一定优势,分析如下:(1)血管内操作不需要接触脑组织,机体颅内压和血管痉挛等病症对其影响不大,可避免手术牵拉而造成的脑组织损伤,能大大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风险,也避免手术创伤而造成的颅内血肿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2)血管内栓塞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阻断载瘤动脉,可使用球囊辅助,这样操作时间也可大大减少。(3)血管内栓塞的操作创伤较小,对机体干扰情况少,术后恢复较快,对于合并严重全身性疾病的病例接入治疗,可以让难以忍受手术治疗的部分患者得到处理。(4)Remodeling技术和支架植入技术的发展会让部分复杂、宽颈动脉瘤成为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