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98-2

1 相关背景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在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更加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更加壮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探索进步条件更加成熟。一方面,大学生心理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事情有好的一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事物又会导致新的问题出现。20世纪以后,尤其是近五年,互联网,尤其是手机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无处不在。当代大学生作为能够玩转网络的一代,自然那而然也是网络的先行者,受网络的影响也最大,最直接。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网络进入青年学生的生活当中,和青年人的创造力,创新力相结合,转化成呢了巨大的生产力。手机APP,网店等新形势的创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应有之义。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冲击,同时,青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以互联网为主要途径得以扩大。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要探索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的方法,就必须首先认识清楚网络的特点,以及网络对人心理的影响途径,同时还要认识清楚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和青年人的心理需求,从而做到解决方法有的放矢。

2 原有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解决思路

高校的心理工作人员的主要以原有的教材和思路去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原有的教材和解决方式覆盖了发生在青年学生身上的大部分和重点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较强的指导性和系统性,从某种层面上说是融合了世界心理健康研究范围内的重要成果,是经验和实践总结的产物。但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从新的心理问题上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法,才能将心理健康辅导的影响和作用发挥到最大。

2.1 关注认知观

认知观是大学生的重要观念之一,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的控制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关注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社会的认识,对于情绪的控制,着重于解决自我意识的调试,良好情绪的培养。

2.2 关注交际观

作为一名社会人,正常的与人交际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有交际才有社会。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分析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调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培养青年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单方向教育占了更大成分

首先,针对网络背景下新型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高校的大学生心理课程讲授。教科书上,网络心理问题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理论终归理论,避免不了雨过地皮湿的情况出现。再有就是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老师等心理工作者为学生答疑解惑。但是,这种辅导是事后的辅导,具有滞后性。再者,这种谈话式的辅导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未必能够达到最良好的效果。

3 互联网时代和新型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技术和互联网的思维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青年人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去进行人际交往,学会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创业和创新,实现自身价值,学会了利用互联网便捷的特点接受远程教育,他们是玩转网络的一代。但同时一些以前出现的新型心理问题开始出现在青年人的周围,对青年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3.1 面对面人际交往困难

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也是社交的一项重要技能和手段。但是网络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和聊天工具的不断发展,日趋丰富,人们的面对面交往出现了困难,这在青年人的群体当中有凸显。青年人热衷于“微信”、“微博”等线上的沟通方式,把“抢红包”、“点赞”作为主要的交流手段,以至于低头族越来越多。这将带来不利的影响。一方面,青年人不愿意用语言等传统沟通方式进行交流,而对网上的交流体现出无比的狂热。另一方面,长时间地缺少面对面的沟通使得青年人的语言沟通内力减弱,这实际上也是网络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新型的心理问题,也是这几年社会上热议的问题。

3.2 网络空间成为精神垃圾站

青年大学生个性比较张扬,善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事物,因此产生了许多的不同意见甚至说是不满情绪。另一方面来说,网络的应用往往是匿名的,不会暴露个人的信息和隐私,监督管理相对来说不是十分严格。基于这两点原因,网络自然而然成了青年人发表现实生活中不敢或者说是不想表达的言论的地点,成了青年学生发表心中不快的场所,自然而然,网络空间成了精神的垃圾站,容易充斥各种负面的情绪。以往青年学生的心理不快都用好的缓解渠道,但是正常的渠道一旦完全被网络空间代替,网络的负面效应就会被无限放大,产生多种不良的影响。

3.3 独立思考能力减弱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源泉,保持和提高大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是大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极大的便利。“有事找度娘”成了大学生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常态。但是真理越辩越明,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才能够真正指导学生的实践。便捷的网络一旦无休止地滥用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也成了一种新型的心里问题。

4 新型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4.1 充分利用传统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指以课堂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以及学校的心理咨询专家针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的辅导。这种教育方式是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仍然会在心理教育体系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不断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要不断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的心理问题不断系统化并寻找出解决方案,添加的教学课本当中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课上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4.2 主动出击,开展多种类型主题活动

篇2

当前,心理疏导广泛被运用在医学、教育等领域。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开展心理疏导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主体则是进行过专业训练的心理疏导工作者,包括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学辅导员、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等。心理疏导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扰,从而为促进大学生个性、才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

1大学生负面心理动态调查

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如果得到来自亲朋好友及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与物质支持和帮助,往往会提高心理应激能力。相反,如果得不到社会上的支持,会产生悲观失望,进而可能发展为仇视、对抗社会的心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在高校要开展心理支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促使彼此提供关怀,从而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压力,减少不良的心理状况的产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高校,心理疏导的心理支持功能,主要体现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的接纳和倾听。在倾听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的老师要尽可能地接纳学生的一切言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当时的心情,减轻其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把自己内心世界所有的不顺真实地说出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有人愿意真心地倾听他,关心他,从而使学生得到内心的安慰与支持。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获得他人的理解,无疑是对他们莫大的安慰,可能一点点安慰,就会让他感受到生活处处充满阳光,使他重新自信起来,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因此在高校,心理疏导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心理疏导老师的支持和关怀下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心理疏导内容不科学、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心理疏导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心理疏导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利于高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前心理疏导的方法也必须适应其实际需要,这样就会增强说服力,产生好的效果,反之,就被实践所否定。“但实际工作中,搞‘注入式’、‘填鸭式’,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冷冰冰的说教,‘一刀切’、‘一锅煮’的教育方法,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阶段,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引起他们的真正共鸣。”这样的心理疏导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往往会导致学生非常被动的去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一旦学生自己去咨询心理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是这种心理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此外,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往往导致其不会主动地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这样就不利于心理疏导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心理疏导教师只是简单问问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情况,并不会为其制定解决心理问题的规划。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心理疏导方法,只有这样,高校心理疏导方法才能不断发展和丰富。

3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路径选择

3.1心理疏导内容要有针对性

高校在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每个咨询者的具体心理问题出发,采取适合其本人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内容和方法。不能把一套心理疏导的内容和方法用于所有的心理咨询者。因为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心理问题,开展不同的心理疏导。高校要对心理疏导教师不断进行培训,从而掌握更加多样化的心理疏导途径,丰富心理疏导内容。鼓励高校的心理疏导教师,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这样不仅帮助了那些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生活的突然变化而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还能够积累一些处理心理问题的实际经验,以运用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上。

3.2促进心理疏导的内容与现实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内容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但是,当前高校开展心理疏导教育的一些内容明显滞后、陈旧,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进展慢,心理疏导的内容,对于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有效地解决方法,特别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择业难问题、腐败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社会公平等问题的思考,如果大学生对这些缺乏深刻的教育内容,就会遭到学生的极度厌倦,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大学生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和特定的心理特点,在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时,应当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

4结束语

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心理疏导内容不科学、心理疏导机制尚不健全、心理疏导队伍结构不合理和传统的心理疏导方法落后等等。所以,现阶段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研究,探析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路径,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篇3

引言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多和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加大,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大学生由于面临着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学习与就业等问题的压力,进而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阶段适应性问题

不少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入学后,包办的生活被复杂的校园生活取代,依赖性向独立性的转变造成了他们对新生活的迷茫、恐惧,加之大学里竞争激烈,学习内容复杂难懂和专业前景不甚理想,从而怀疑自己;尤其是贫困大学生,更要承受来自经济贫困的压力。

1.2 爱情和学业的关系问题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性早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低年级大学生恋爱的比例直线攀升。在这种大环境中,那些没有恋爱过的学生有时会被视为另类而备感压力,很多就盲目跟风找了异性朋友,在接触后又发现不合适而分手,这样也造成了不少问题。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在校时的恋爱成功率很低,而且他们应对感情挫折的承受力极低,因此高校内因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1.3 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宿舍问题、社交问题,经常会引起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很多同学在入学时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一旦有小的挫折,便失去了耐心和宽容,一再报怨其他同学太自私、太难相处了。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说别人的缺点与错误,这样无形中就使很多学生都感到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

1.4 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扩招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也越来越难,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大学生也从以前的天之骄子变成了当今的大众人物,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便引发了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情绪,诱发了大学生就业焦虑症。

1.5 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大学校园中富裕的和贫困的学生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现代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很强,很多富裕学生有种天生的优越感,而来自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生活压力还要大。他们的自卑心理使其极度自尊,造成同学关系紧张,又因不能及时宣泄,使其长期处于极度压抑之下,进而产生心理变态和扭曲,最终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和解决方法

2.1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不同年级而采取相应措施:

①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进行分类,逐步确立目标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逐个帮扶与跟踪指导。②加强对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正确的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③对中年级学生开展情感系列以及青春期性保健知识类讲座,普及医学科普知识,树立正确婚恋观。④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考研及就业方面的指导,明确奋斗目标,加大支持力度。⑤对各年级贫困生、残疾学生进行心理创富和心理辅导教育,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⑥针对女大学生开设青春期心理生理卫生系列课程,使女大学生了解自身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开展针对女大学生不同阶段心理问题的专题讲座;开展多形式的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等。

2.2 成立专职心理辅导中心

目前很多学校基本设置校级学生心理咨询员和校级心理健康组织、院学生会心理部、班级心理委员三个级别的心理健康辅助组织,并以此为框架扩大学生心理咨询员队伍,利用这些心理咨询员和同学们接触频率较高、了解较方便的特点,来达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提前干预的目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普及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学生身边。

2.3 学会自我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如情绪调适法:培养乐观处事的态度、学会自我放松调适法:深呼吸、按摩头颈部、转移注意力等;自我暗示法:自我鼓励,充分相信自己,培养自己的自信心等。

2.4 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首先要改变特困学生的不良认识,生活的贫困并不是特困生自己的错,他们不应该认为这是一件可耻的事。再次是改变特困学生对勤工俭学的不良认知。现有不少在校特困生为解决自己的生活困难,选择了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的方式来赚取生活费。勤工助学本身不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善特困学生的经济状况,而是要通过社会实践,克服、战胜困难,是战胜心理自卑的很好办法。特困学生要努力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受现实,把贫困的生活当成对自己的考验,变成前进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结语

没有良好的心境就没有健康的心理水平;就没有豁达的人品与良好的性格;没有良好的性格,就没有美好的前程。性格决定前途,心理健康源于幸福,只有具有幸福感的人才会带给别人快乐。当代大学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海荣,赵冰洁. 高校班级心理保健员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校园心理. 2009年10月第7卷第5期.

篇4

目前已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也涉及很多心理健康知识。但该课程不能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实际操作,才能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包头医学院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为基础,加上课堂上与同学们紧密结合的心理问题相关话题的讨论以及心理学专题讲座、心理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教材的选择。由包头医学院心理教研室教师参与编写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符合包头医学院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实际状况,实用性与针对性较好,使学生学而有用,学而能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要避免纯理论知识的讲解,应加入现实中的案例并进行讨论分析。如有选择地播放涉及大学生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的《心理访谈》节目的视频,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及个人内心的剖析,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2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层级化的心理预防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反馈、沟通、交流、干预,形成普查-反馈-评估-辅导干预-跟踪咨询的心理健康预防机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可以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师生共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组织全校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协调并督导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协调院(系)部间的学生活动。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个朝气蓬勃、温暖友善的环境。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创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刊,开展各种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如包头医学院心灵驿站,并且在每年的5月25日,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举行各种活动,如校园广播、专题讲座、宣传栏以及心理学电影鉴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以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心灵;有目的地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如社区服务、义务劳动、医院实习等,让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增强自立意识,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学教研室举办各种心理讲座,给学生以多层次、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文化陶冶,并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团体辅导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形式,通过学生群体参与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探讨,彼此启发、支持、鼓励,达到消除紧张、缓解压力的目的。此外,有经验的教师或心理学专业教师支持、辅导与干预有严重心理问题及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

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对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相关心理学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日趋专业化;要选较有敏锐的观察力的学生做为班级的心理委员,及时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状态与情绪体验,遇到问题或难题要及时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汇报,寻求解决方法,并在业余时间参加心理教研室开展的各种辅导和培训,方便更好地为班级同学解决难题。

篇5

DOI:10.15938/ki.iper.2015.03.034

中图分类号: B844.2;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134-04

一、前言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依据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针对来访者或咨询者的心理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协助对方维护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1]

哲学咨询是指受过哲学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运用哲学方法对因认知和伦理问题受到困扰的大学生进行咨询或疏导的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2]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主要是依靠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的,但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否存在心理咨询无法解决的领域?哲学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否有着其不可忽略的作用?

本文将根据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测量与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困扰自己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中哪些属于心理咨询的问题,哪些需要通过哲学咨询来寻求解决,哪些是属于需心理咨询和哲学咨询互补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1)确定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常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减轻压力或消除思想困惑的途径选择,以及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效用等。

(2)设计调查问卷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心理咨询、哲学咨询的相关特点,设计了自编问卷,问题设计简单明了,共6题,均为选择题。

(3)确定调查对象 以中南大学主校区学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生及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

(4)资料收集 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92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355份。

2.个案筛查统计法

(1)确定调查内容 根据筛查统计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各类问题在咨询原因中所占比例如何,哪些是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

(2)确定调查对象 以中南大学主校区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学生个案访谈记录进行了筛查统计,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归类整理。

(3)资料统计分析 共统计175份记录,其中173份有效。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对采集的信息分类统计并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2.分析

第一,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正在不断增强。以中南大学为例,就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为学生提供帮助。但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方法及力度上难免会不到位,加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做很好的区分,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必定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由表1可见,当接触到“心理咨询”一词时,有66.2%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有了心理问题才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有17.46%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开发自己的潜能,有16.34%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与自己无关。这说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多在于心理咨询可以解决心理问题,但除心理问题之外,如人生目标、自我成长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却未必能够通过心理咨询找到解决方法。

第二,心理咨询的实际效用到底如何?由表1中问题3和问题4可见,大多数学生因失眠或莫名的烦躁不安而考虑接受心理咨询,也有多数学生会因为情感问题选择求助于心理咨询,比如人际交往及恋爱等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不少同学也会因学习压力和道德两难问题去做心理咨询。对于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心理咨询只是部分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有20.85%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并没有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只有10.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确实得到了解决。这说明,虽然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等原因,仍会有一些问题是仅靠心理咨询所不能解决或者不能彻底解决的,比如道德两难问题从大学生角度而言,多数情况下会使大学生感到难以抉择甚至内心惶恐不安,但又不知应当如何应对,其困惑的产生是由于价值及伦理层面的自我内心冲突。这时的问题显然不是基于问题诊断及原因发现、强调价值中立的心理咨询所能解决的,而哲学咨询却可以解决,因为哲学咨询更强调重视理性前提下的概念澄清,且具有价值导向功能,能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行再次审思[1],从而做出理性选择。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不同还在于,心理咨询重视思想启发性原则,强调助人自助的咨询目的,而哲学咨询在于引导对方对现在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出全面的分析、估计,考虑多个可行的解决方法,力求彻底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这一点来看,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哲学咨询是可以作为心理咨询的补充而推广并发挥作用的。

第三,大学生入校之日起,也意味着进入了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成长经历,难免会遇到困难和困惑,那么大学生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困惑?他们又会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由表1的问题2和问题5可见,大多数学生常常每天忙于琐事或消磨时光,想想自己的信念又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但又不想随波逐流一事无成,也有很多学生虽然有目标,但又因担心自己会达不到目标而苦恼。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又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之后的角色转换,难免会出现目标不明确、信念不坚定,以及自我认识不清等问题,这时候便可以求助于哲学咨询,通过交谈和概念澄清等,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目标追求,并树立自信,勇敢执着的追求目标。

第四,除心理咨询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压力和消除思想困惑?由表1显示,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倾诉,30.7%的学生会向老师求教,24.51%的学生会通过哲学课上的学习和讨论,17.46%的同学认为也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帮助自己。其中,哲学课和思想品德课都可以作为哲学咨询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消除思想困惑的途径,比如“哲学原理”是我国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它所阐释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投身国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3]。除此之外,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遇到压力不能排解或思想困惑时更愿意选择向朋友倾诉的方式,这就启示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仅仅依靠建立咨询室,完善设备,等待学生主动来寻求咨询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一点上,与心理咨询不同的是,哲学咨询不是基于一种干预式的主动询问,而是与咨询者建立一种平等的交谈关系,这样哲学咨询就能通过对话法、聊天式的交谈等方式来使学生体会到与朋辈交谈时想要得到的的满足感,也有助于建立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信任。除此之外,哲学咨询还可以借助其他形式迎合学生希望向朋友倾诉的愿望,如哲学咨询网站、哲学咖啡馆、哲学沙龙等多种形式。

第五,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个人发展、情绪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焦虑抑郁、个人认知、强迫症、适应性问题、网络成瘾、自闭与自卑等。其中,个人发展问题占了18.50%,个人认知问题占了5.20%,这些都是心理咨询不能解决,而哲学咨询可以解决的问题。哲学咨询作为一种朝向未来的咨询方法,主要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未来发展问题,通过对来访者的引导及基于理性的概念澄清,旨在帮助对方重塑自我世界观及价值追求,从而在内心深处找到走出困惑的出路。在个人认知方面,对人自身的认识,人是什么,人从何而来将去向何方,人能否决定自己的命运等问题,始终都是中外哲学家积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哲学咨询所能帮助人们的就是通过理性的分析,来明确自我及人生定位。

四、调查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统计结果较准确地反映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及需求,以及心理咨询的实际效用,并就此对哲学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能发挥的补充功能作出分析,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也有利于为当代大学生在解决困难和消除困惑时提供更多形式的帮助。

1.在高校“哲学课”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内心潜能的发展,以及外在的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促进发展、促进内化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哲学教学应该以指导大学生成才为目标,让学生会客观地、辩证地分析自身、他人及社会上各方面的事情,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将诸如“原理”等高校公共哲学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融合,应当首先从教学任务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寓教于学,旨在引导学生重塑世界观、人生观及自我价值体系,还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走出高校公共哲学课带给学生的呆板无用的现状,还能真正是学生在课堂中提升自己,改变“哲学无用”的传统认知。

2.将哲学咨询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弥补心理咨询的不足之处

哲学咨询是一个新的领域,从人的生命意义的视角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哲学咨询是一个混合的学科,在临床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之外,使用哲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一种咨询形式。[4]它处理健康人的问题,帮助人们了解他们所在的世界的结构和可能的生活世界。它涉及到以社会群体的形式参与对他们共同世界的联合探索。它假定世界的社会结构并发生在公共领域,而不是偷窥以及像大多数心理治疗那样的私密性。这是植根于自苏格拉底以来就践行的哲学的洞察和方法。

哲学咨询的基础在于将哲学的使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对任何医疗诊断的问题来说,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治疗都有效。不过,即使没有承诺咨询能立即减轻症状,哲学咨询还是会使你更加清楚你的价值观;帮助你决定如何实现目标;获得更多的自我了解;学会如何自我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发现生活中更重要的意义;学会应对困难的情况。哲学咨询能帮助解决许多医疗或心理咨询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两难决策问题;关系问题、关于爱的情感以及朋友关系问题;职业变化问题;伦理的、道德的以及性的问题;信念和不确定性的问题;有关信仰与宗教的问题;寻找更有意义的生活;学会审视自己的生活。哲学咨询还有助于解决焦虑和沮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哲学方面的(如道德观念冲突),而不是心理上的。在这方面,除了进行心理治疗外,哲学咨询是很有价值的补充。例如哲学能帮助人们解决“存在性焦虑”,帮助人们从整体上观察事物,从而进行辩证的思考,以及客观认识自我。“焦虑”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描述现代社会状态和人类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范式,在人们众多的焦虑现象中,有不少是因找不到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看不清世界的本真面目所引起的。美国著名系统哲学家欧文・拉兹济指出:“越来越多的人们由于看不到人生的意义,被迫进行精神治疗,他们抱怨一种内在的精神空虚,具有一种完全和终极的无意义感。”[5]存在分析治疗的创建者弗兰克认为,今天的心理治疗家面临的病人很多是找不到生活意义而苦恼和不快的人。[6]这类人面临的焦虑就是一种“存在性焦虑”,这种焦虑不同于一般的病理性焦虑(如神经性质的焦虑),它是由于人看不到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引发的焦虑。要帮助人们走出“存在性焦虑”的困境,仅靠包括心理学在内的科学行不通,因为“科学并不涉及终极意义和终极真理的问题”,[7]因而不可能解决不涉及具体问题的“存在性焦虑”。而哲学能“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8]所以,哲学能通过人们认识事物的参照系的转换,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给人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存在性焦虑”的问题。[9]

3.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可以寻求结合,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哲学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有不同的声音,但一般认为,心理学是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的。其实,究竟是哲学从心理学分离出来还是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这个问题并不重要。从方法论意义上来说,不论哲学咨询还是心理咨询,都是为了探寻应当采用怎么样的途径去认识和改造人类所面临的困难与困惑,因而两者是可以选择相容而共生的。

“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简称SFBC)是近20多年来形成的“一种与来访者个人及家庭共同合作,指向帮助来访者解决发展历程的短期咨询模式。”[10]它是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妇及其同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密尔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简称BFTC)发展起来的。这种咨询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受后现代哲学观的影响。后现代哲学强调人必须通过自身积极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强调对事件的多元意义与互动性。这种观点对心理咨询理念产生了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强调个人正向能力的思考与学习,扬弃病理模式的分析;鼓励个人从叙事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建构新的心理健康的环境与行为习惯,积极开拓个人视野,从而重塑个人的自尊与自信。这些心理咨询理念也正是SFBC的核心理念之所在。[11]SFBC模式的广泛应用也正是验证了哲学与心理咨询的融合的可能性。

总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基本上走的是心理咨询这一独木桥,然而经调查显示,并非所有问题都由心理分析所假设的深层或模糊的心理原因所引发。特别对大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理解和澄清自己的人生哲学有助于预防、解决或处理许多人生问题。因而,在当前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探寻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问题的解决途径时,除了心理咨询外,还可以借助哲学咨询,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掌握反思和自我调适的方法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余展洪.论哲学辅导与心理咨询的交融[J].思想・理论・教育,2005(Z1):117-119.

[2] 冯刚.坚持立德树人 注重提升质量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4.

[3] 于金秀,张会蔚,车轩玉.心理咨询在高校“哲学课”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66-69.

[4] Cohen,E.“Philosophy with Teeth: The Be Wedding of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actices,” IJPP, Vol.2.2,Fall 2004:5.

[5] 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8.

[6] 张小乔.心理咨询治疗与测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08-109

篇6

有学者提出,心理危机主要包含:“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惯常的应付方法失败,导致当事人在心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那么,大学生心理预防可以说是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要阻止不好事情的开始与继续发生,当冲突发生后要小心学生产生不好情绪并受到这种情绪的干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其实等于疏通大学生一些不好的心理情绪和思想,防止那些不健康的心理活动驱使他们制造出一些不利于自己和他人的事。

二、为什么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能感受到的竞争会比之前增强,这就给他们施加了不小的压力,对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也增大。而且随着学生入学年龄的减小,很多学生纵使进入了大学,自身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心理上的不成熟,他们的抗压能力比较差,对事物的认识也比较不全面,因此很容易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关于大学生事故的报道,给室友投毒、自伤或伤害别人、跳楼等事件屡见报端。据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有不少大学生都受着心理疾病的困扰,还有小部分大学生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这样的情况的出现很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一方面,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是时代的新希望,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这样就不利于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不利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出现问题的话很容易影响到社会其他群体,这是一个很不安定的因素。而且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群体,他们还在成长中,各方面都还不是很成熟,保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帮助他们成长,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好的影响,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大学生心理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一种现象,现象的主体是大学生,事件是他们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现阶段,很多高校都逐渐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预案,也有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建立了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建立正在不断完善中,这个完善首先体现在信息沟通这方面越来越方便,不少学校都在网上建立了大学生心理问题收集系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收集,并为他们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法,还开通了在线心理测评,让学生可以更方便地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我检测。也有不少学校建立了在线交流平台,在网上与学生就心理方面进行交流或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在线治疗,这样就客服了一些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现在人们想出了各种心理预防的方法,学校成立了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学校相应的组织也筹划了一些的心理预防活动,创设了一些来预防心理问题的组织。像有的班级有自己的心理方面的班干部,让这些班干部来留心同学们的心理情况。还有学校社团开展各种预防心理疾病的宣传活动等,也有一些学校专门请心理咨询师来校与同学们交流,通过讲座来宣传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另外,大学生的心理预防与干预体系还有不少缺陷需要得到修复。由于受到各种资源的限制,一些学校的心理预防体系的构建不够全面与系统,有些学校的网上咨询活动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坐诊”,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根本没有得到解决,也有的学校是出了事才想到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信息沟通的方式和程序都不够规范。要了解一个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要通过对学生多方位的了解,不仅要向其身边的同学朋友收集资料,还要与学生的家长有相应的交流,而很多学校忽视了与学生家长交流这一环节,这样收集的资料其实是不够全面的。

因此,为了建立完善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体系,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与途径,对症下药。

四、途径与方法

(一)首先要开展比较常规的预防和教育活动

有哪些常规的预防和教育活动呢?比如心理安全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安全普查与指导、心理健康预防相关的宣传……有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能够给同学们输入有用的心理健康信息,使学生们有方法地去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科学地调节,以便他们知道怎么去进行自我心理健康的预防与治疗;定期开展心理安全健康普查,可以让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根据收集的资料来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学校有各种社团,也有校园广播,还有校报等资源,这些资源都应该被利用起来,通过社团活动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号召同学们参与到这些活动中,通过广播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让同学们对这些问题有一个了解,从而达到自我提醒的作用;通过校报的心理健康专栏,可以广泛地传播这方面知识。

(二)要建立系统的信息收集机制

篇7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近年来心理辅导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面发挥了独特和良好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育辅导方式。心理情景剧是在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之上,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出发,以体验为主要途径,通过演绎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它寓教于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成长。

一、心理剧特点

心理剧是美国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Moreno)1921年所创,主要目标是诱发患者的自发行为,以便直接观察他的病情。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诱导出当事人的自觉性,增强其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与普通的相声、小品不同,心理情景剧注重的不是娱乐性,而是找出现实中蕴涵的心理冲突点。抓住针对人群的心理冲突,用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往往能起到比单纯的说教更好的心理疏导作用。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作用

1.校园心理情景剧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校园心理情景剧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学生们在快乐活动中自觉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了心理调适方法。它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不仅为学生们营造一种心理自助的氛围,还提供了同伴心理互助平台。校园心理情景剧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表演者能从中体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发现问题本质,明确症结所在,找到解决方法,领悟其中的道理。同时还通过舞台表演,让更多的学生观众从中受益。因此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看者都能受到深刻的启发与教育。可以说校园心理情景剧正以其独具的特点和魅力,越来越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同学们的青睐。

2.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心理教育活动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个性比较张扬,喜欢展示自我,校园情景剧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直接展示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情境,它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作欲望,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另外校园心理情景剧生动形象,参与性、互动性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反映学生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提供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方法,整个环节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接受、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因而已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项心理教育活动。演员在编写、演出的过程中使压抑的心理得以释放,缓解了内心的心理压力;剧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精彩表演、心理独自,也深深触动了观赏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反思,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我校第四届心理情景剧大赛中剧目《阳光总在风雨后》中,由残疾女孩扮演的残疾女孩毕业求职、屡败屡战,最终风雨过后,终见彩虹的故事中,主人公精彩的表演和她的一句话“我相信心理健全一定可以弥补身体的缺陷”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憾,引发了同学们深深的思考。

3.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

校园情景剧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改编而成,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因而参加表演和观看的学生能有更真切的体会,学生能在剧情中有所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感悟,这为他们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了更直接经验。同时校园情景剧结合学生实际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冲突搬上舞台,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真实,丰富了他们对困难情境的应对方式,通过分享讨论,更利于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获得心理的修复和改善。如心理情景剧在亲子关系的改善、自我心灵的成长等方面,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们都知道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学校,与社会接触有限,这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校园心理情景剧《心声》、《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家长的辛劳和良苦用心,能设身处地理解、体谅父母;通过观看心理剧《小护士》、《阳光总在风雨后》,让学生深切明白生活并不总是阳光灿烂,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逃避永远解决不了了问题,面对挫折需要的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这些剧目不仅对表演者有益,同时也有利于观看者的自我成长。

4.教育生动直观,效果明显突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感知中所取的态度,对于感知对象的选择和理解有很大的影响。感知的态度取决于感知的对象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兴趣和活动的任务,同时也与当时的情绪状态有关。若对感知对象采取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它;若对感知对象发生兴趣或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就能加深理解而获得清晰和完善的感知。校园心理情景剧生动形象,参与性、互动性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反映学生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提供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方法,使学生在快乐活动中不自觉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找到心理调适方法。这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近几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成长影响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单纯是大学生个人的健康问题,它已发展为影响学校教育环境,干扰校园安全管理和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本文旨在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希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未来社会人才的良性发展。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难等,对大学造成了很多的影响。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经常发生因为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休学或者退学。据北京医科大学一项调查,发现20.23% 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精神分裂症之类的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往往与家庭、社会和学校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学生多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1.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与同学的相处关系,从本质上看,他们更重视在他人眼中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与他人相处时,如果与周围人关系融洽,心情就会舒畅,关系冷淡或紧张,就会心烦意乱,感到孤独和寂寞。同时由于人际交往障碍会派生出自卑、忧郁甚至恋爱等相关的心理障碍问题。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把人际关系和谐视为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准,而从统计数据显示,人际交往障碍在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所占比例最高。

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陷于孤独、孤僻之中;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

2. 学习压力大。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因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他们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或者从一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升本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却发现大学前“惟我独尊”的情形不存在了,他们为了保持自己以前的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因为对手今非昔比,个个都强,使得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从没有经历过挫折,这次是一个考验,使得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感到困惑,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

3. 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种很强的依赖感,在心理上又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往往表现为比较自负要强,自尊心强,而在大学里他们发现自己优越感消失了,生活上的不能自顾和心理上的失落感使他们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对大学生活有某种过于理想化的幻想,一旦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想象有差距,心理上的落差被放大而不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会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困扰,对于大学老师一堂课讲十几、二十页,完全靠自己课外自习的学习方式很不习惯,导致课业的落后,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大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 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人数日益增加,而且越来越早期化。恋爱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限制他们恋爱是不实际的,只能正确引导。围绕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表现:有的因没有异性朋友而难耐孤独,烦躁,情绪不定;有的一厢情愿陷入单相思,无法自拔,引绪低落;有的面临几个追求者无法选择;也有的发现两人不合适想中断关系的;有因误会或为误解、猜疑所困扰,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的;有为失恋痛不欲生,并由此而产生强烈自卑、忧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等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易于给人带来痛苦。因恋爱引发的抑郁、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他杀,在大学校园也不在少数。

5. 就业压力。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更为敏感,心理问题也相对要更多一些。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

1.加强入学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入学教育是使学生了解、适应新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较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教育资源等,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新生入学时的军训,是新生互相认识,建立感情和友谊,结交新朋友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学生摆脱离开父母所带来的孤独和不安,以良好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和生活。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从被动型变主动型,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2.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高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教育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增长才干。在知识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所以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树立人生目标,怎样学习和求知,掌握求知的方法和途径,确保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也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现在的普通高校都已设有心理咨询机构,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实质性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排解心中忧难,还能帮助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4.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起到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还可以借助于校园网络文化,以形成一个高科技的学校教育环境,使校园网成为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有令人担忧的一面,但如果我们能正视现状、正视矛盾,拿出积极的办法来应对,是必然能够有所作为的。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为培养接班人作出的一份贡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37-02

朋辈辅导(Peer Counseling),又被称为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自愿参与的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集体感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越来越多,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实施心理咨询等工作,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育工作,但是这些工作、活动往往形式单一、专业化程度高,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朋辈辅导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2]。大学生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是高校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它在高校的运用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只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有少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心理援助的状况,让全体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和原动力,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3]。大学作为个体成长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个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偏重研究个体心理的辅导模式,被引入大学生成长教育中,它的及时性、情感倾向性、灵活性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并在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发挥良好的作用[4]。将朋辈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同时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更好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更进一步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和谐发展[2]。虽然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因其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总体而言,高校朋辈辅导在大陆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等问题[5]。因此,本文认为,要想充分利用朋辈辅导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应充分认识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策略。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总结其解决的方案,希望能够为朋辈辅导更好地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一、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朋辈辅导在美国产生,它的产生源于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约在20世纪70年代,朋辈辅导开始在台湾地区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5]。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发展较晚,最早是在2000年左右,在个别高校,如上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现了在朋辈辅导[5]。今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应运而生。朋辈辅导以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得到了高校的青睐。作为一种为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朋辈辅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实践表明,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与优势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朋辈辅导由于发展较晚,仍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5]。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一)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

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实施体系的不完善等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的高校的发展仍存在问题。朋辈辅导和专业的心理咨询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深入心理的层次也不一样,因此是否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待考察。并且,现在的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思考模式,那就是年轻人没有经验,无法将事情做好,这样的观念在前,学校对于朋辈辅导的重视自然不充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5]。

(二)朋辈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情绪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朋辈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朋辈互助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阳光的心态、较强的同理心、亲和力及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能力[6]。由于学校专业心理人员师资紧张,分散在各班级的心理委员任职期间缺乏系统指导与督导,使得朋辈互助员进行心理辅导时经常会感觉底气不足,大部分辅助员对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筛查、监控等环节的工作还缺乏必要的能力,且学校没有意识到应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活动,如果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多或比较严重,他们就会应付不来,或者解决效果上不显著。这样力不从心的解决状态会使存在问题的学生逐渐失去对他们的信心和信赖,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时期,如果与之沟通不当,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不好的现象。

朋辈辅导员在进行心理问题解决的时候,首先就是倾听学生们的诉说,这些诉说中普遍是悲伤、愤怒甚至是消极的内容。因为同处于一个年龄段,他们很容易被带进学生的情绪,再加上自我调节的能力差,容易陷在其中走不出去[7],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也为后续的心理指导教育工作制造了麻烦。

二、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准确实施

(一)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加以重视

朋辈辅导在外国的实施有显著成效[8],成功事实放在眼前,我们更应重视起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本土化应用。首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们普及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对于心理问题有所了解。同时讲解面临心理障碍的时候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时候都有哪些舒缓情绪的方式。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同学们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心理问题不害怕、不恐慌,正确面对心理上的差异。另外,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点,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朋辈辅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方式[9],同龄人之间的兴趣爱好普遍差异不大,使交流更有话题,朋辈辅导员在与学生们的沟通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那么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就能掌握学生的具体心理信息,心理咨询师也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所以,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了基础性的作用,让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

学生们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总是有一些抵触情绪,他们觉得这样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就代表者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因而,他们不愿意找老师或者是心理咨询师,导致心理问题恶化。朋辈之间的辅导可以降低学生们的抵触心理,使其在同龄人之间畅所欲言,抒发心中的情绪。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基础,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在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只有将它重视起来,加以完善,才有利于未来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施。

(二)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重点培训

朋辈辅导员是朋辈辅导的中心力量,所以学校在对其的甄选过程要严格把关。面试的时候,具体考核应聘人员的知识积累、语言能力、性格特点等等,保证为学生选拔一批合格的、优秀的辅导者。学校务必要开展相关培训课程,在朋辈辅导员入职前进行具体、细致地培训。在培训中,讲解他们的具体负责事项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些有效方法,并对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普及以及解决方式的传授。同时要培养辅导员自我情绪的调节能力,避免在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将自己带入对方的情绪,导致辅导没有进展或失去辅导意义。辅导员入职之后,学校也不能放松对其的培训,要定期的组织学习活动,加深朋辈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理解与分析。将前期选拔和后期培训落实到位,对朋辈辅导员总体质量、综合素养严格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执行的更彻底、更全面。

结束语

(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中之重,心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人生轨迹的偏差,学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朋辈辅导在心理问题的疏导上有其优势以及意义,同龄人之间更易沟通,朋辈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掌握上更能抓住重点,然后针对其情况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学校将朋辈辅导重视起来,为培养心理学生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本文提出了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实施的两点建议,一是提高学校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的重视程度,二是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进行重点培训。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提供指导。同时,朋辈辅导并不是通过文字就能阐明清楚,还需要研究者、高校管理者、教师以及朋辈辅导员等在日常的实践中深入探究,不断总结,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海涛.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2015,31(3).

[3]高翔.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论坛,2012,4.

[4]丁兴旺.朋辈辅导模式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工作研究.

[5]刘取芝,闫明,赵东伟.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用现状、问题及展望.教育教学论坛,2014,49.

[6]王萍,梁宇嫣.高校朋辈互助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28).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61-01

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关乎着国家乃至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适应问题

90后的大学生在家里多数是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初次离开父母亲人独立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换,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大幅度改变,都会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如未能及时与同学、朋友进行沟通或接受心理辅导,时间稍长就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学习困扰问题

学习上的困扰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很显著。有的学生经历了中学的竞争与拼搏后,在大学阶段便厌倦了学习,但是又不甘落后,所以总是有一种压力感在困扰着;有的学生没有目标,没有奋斗的动力;有的学生专业兴趣低,只是硬着头皮去学,内心很是痛苦和矛盾。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90后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不受约束和管教。加之现如今人际交往关系在大学校园已变得不那么纯粹,复杂的关系让一些学生畏惧交往,产生“闭锁心理”;有的同学在与人交往时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不成熟的交流也会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精神压力。

(四)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中后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与性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加之现今大学校园内,谈恋爱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因此随之会出现单相思、失恋、热恋中的行为不当、恋爱遭家长的反对等现象并引发相关心理障碍。

(五)对手机、网络等过分依赖问题

现今社会网络相当发达,90后大学生一旦不能及时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很容易网络成瘾,导致学业不能及时完成,严重者四年学业全部荒废。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成瘾是继网络成瘾之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由于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使用者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受损。该问题在90后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六)就业和发展问题

当今大学生数量庞大,90后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是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还是直接选择就业,竞争压力都非常大。担心一毕业就失业,担心考研考不到自己理想的学校等,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迷茫胆怯。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条件的变化

在学习内容上,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是基础性的,大学期间学的知识专业性较强,有些同学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学;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期间都是老师家长督促安排学生学习,然而,在大学主要是靠自己安排学习,加之大学没有月考之类的考试,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主动学习。

在生活环境上,中学阶段大部分同学每天晚上回家休息,吃穿由家长负责,在学校遇到的事情可以跟家长述说,在大学班集体和宿舍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吃饭,穿衣都要靠自己,心里不适应,产生了诸多问题。

在交往人群上,中学阶段交往的人群主要是同学,家长,同学大都是邻村,邻小区,邻街道的。生活方式、语言等都没有很大的差异。在大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生活方式、语言、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2.主观条件的变化

有的学生在上大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很理想很神秘,上大学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由此引起了落差和失望;有的学生在中学时非常出色,是学校和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后人才济济,不受重视了,由此产生了失宠感,内心无比失落。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1.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摸底调查并及时指导

学生会要成立心理调适部,每年开学初都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找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然后辅导员约请这些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分析诊断,根据诊断结果,确定不同的心理问题类型与程度,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2.开展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也能够使学生之间增强沟通,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团日活动或者课余时间开展集体活动,保证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3.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

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该课程中,除了系统的讲解和学习外,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有特色实用的学习和论坛活动,向学生系统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并掌握心理维护及心理恢复的方法。

4.实施阶段化、个性化、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问题。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要不同。对于大一的学生,主要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可以通过俱乐部、社团等形式帮助他们把课余时间利用好,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二的学生,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立性、自信心,可以通过素质拓展等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主要是做好他们的升学及就业指导,做好升学和就业过程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教育方法上,利用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可以通过通信和网络等途径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辅导,比如设立QQ在线心理辅导、开设心理辅导热线、在校内网上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页等,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广泛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效道.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徐静,李洋洋,黄莉.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4(12):147-149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68

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案。

1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 可以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合格的大学生基础是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如果失去这一点,那么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只有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其思维才更加的广泛和活跃、学习时意志才更坚定。才能有助于其知识的吸收,相反则对大学生的发展不利。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1.2 可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受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往往不够,从而使其道德水准出现偏差。实际上,心理健康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只有以心理健康为前提的思想教育才会对大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1.3 能够促进以人为本观念的发展

对于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它是指导学生实践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准确的洞悉,还应按照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学生放在主导的位置上。可以通过咨询与辅导等方式,对不同的群体特别是心理上存在一定差异的青年进行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心理。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2.1 不能够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应试教育使得我国的学校教育变成了以知识学习为主,而对心理健康的培养很少关注,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采取的管理方式仍然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的是思想政治上的教育而不是以人为本的心理辅导。从认识上和资金的投入上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对心理教育不重视,这样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并且很难发现和治疗。

2.2 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存在一定的不妥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通过一张试卷就可以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而是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能忽视,因为这很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对人才的定义不仅停留在掌握多少知识,有多大的能力,其起初还应该有一个完善的人格,这是新形势下,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是和谐社会应有的和必须的现象。

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

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本区域内,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样使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缓慢且难以接受。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尤其是对于还没有适应新环境的高校大一学生。不管是适应能力上还是心理素质方面都应该做好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在其接触东西增多的大学阶段,更应该教会其怎么区分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同的事件和人,从而使他们的心智越发的成熟,为未来走向社会做好铺垫。

3.2 建立不同的心理档案,使心理辅导具有针对性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逐一进行辅导,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完全记住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建立心理档案就十分重要,在下次调查和辅导时就可通过档案准确的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从而进行及时正确的辅导。并且建立不同时期的心理档案,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有利于培养他们更加完善的性格,也使他们更加明确的认识自己。

3.3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重视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

心理机构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后能够进行及时的辅导,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存在不同级别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不是特别的完善。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力度。并进行合理适当的宣传,从而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在整个大学期间,大一和大四是两个敏感时期,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出现波动,新生的压力来源于不适应,而毕业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这时候的学生很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念,教师应把握住这两个时期,并且在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下,使这个时期的学生能够平稳过度,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3.4 建立良性运行机制,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

每所大学都有其特点,因此对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设置也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具有良性机制的心理机构,并且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这样能够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使心理教育的水平和机构,师资力量等不断的完善,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4 总结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命运,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校内展开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目前看来并不完善,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对心理健康机构的资金投入和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12

引 言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内因的作用,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等交流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同学间缺少沟通,师生间缺少交流,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没有可以宣泄的环境,他们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愤怒压抑在心理,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就产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健康是全面的健康,而不能只是生理意义上的健康。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心理健康应有的关注,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徘徊在被阳光遗忘的角落。对于性格“怪异”的学生,老师不喜欢,同学也不愿意与之相处,长期的被忽视和恶劣的人际关系就像催化剂一样,会致使学生的“怪异”性格演变为心理问题,更可能因此引发一系列的悲剧性事件的发生。尤其是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悲剧性事件,更是把大学生心理问题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作为提高物质文明建设的后备力量,其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因素。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观念和经验,性格开朗,独立,更富于挑战性,不在为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同时他们与同龄人相比,更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但是,也不能忽视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大学生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随着传播媒介手段的日趋丰富,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充斥市场,这些都对求知欲强,但辨别力不强,崇尚科学,但欠缺辨证思维的大学生产生误导;当今面临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式,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二重性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此外,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重大的影响。随着角色的转换,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与中学显然是不同的。相对轻松的课程,热烈的生活氛围都使他们在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上作出了调整和改变,但是个体自身与环境变化的脱节,还是产生了适应性的问题以及矛盾冲突。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怎样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变成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正规普遍地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关注。把他们心目中的心理健康提高到与身体健康、智力发展、能力的提升同等的地位。教学在内容、形式上都应该结合各大学的实际情况开展。例如可以边讲相关的理论知识边与各院实际案例相结合分析,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让大学生更能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邀请有关心理学方面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座谈会。让大学生参加学习并展开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结合案例用编导话剧、制作电影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扩大教育成果。此外,还可以设置心理健康咨询信箱,以便于不愿找心理医生面谈的大学生咨询心理问题,也可利用网络设立专门的咨询处或开通心理健康热线亦可收到相同效果。

2.2开辟大学生社交渠道

心理不健康大部分原因是缺少积极沟通与交流,由于当前大学生几乎都为独生子女,内心孤独,社交方面达不到实际效果与需求,因此,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交与礼仪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更容易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引导大学生关注、热爱集体,自发地组织“心理健康协会”。让热爱心理学或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大学生们本着助人为乐,助人自助的宗旨开展个中心理健康宣传和活动,在宣传与相关的活动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以达到帮助他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2.3大学生应自我调节

要健全大学生的心理不能只依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靠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必须先正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层次,健全自己的健康观念。社会形势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心理健康教育同自我心理调节结合起来,达到健全心理、完善自我的目的。首先应进行自我意识调节。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角色意识对人的情绪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大学生自我意识失控时,可借助这些外力进行调节。大学生要会用自我暗示来进行调节。对自卑、不合群、紧张、怯场等现象可采用闻名世界的自我暗示调节自己的心理。比如暗示自己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我不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力。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转移注意力来调节心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是:换个地方,换个想法,散散步,参加娱乐活动或体育运动。新的环境新的想法新的刺激都可以使人忘却不良的情绪甚至营造出良好的情绪。除了调节之外,大学生还应注意控制情绪,由于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出现思维狭隘,这会加快不良情绪的发展。强烈的恐惧容易使人失去理智造成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心理行为。因此,不论遇上什么情绪都应该先唤起理智,三思而后行。此外,大学生在遇到不开心,不顺利的事情时要学会合理地宣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不管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快乐又或是悲伤,大学生们都应该学会适当地宣泄。只有把喜悲适当地宣泄才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勇敢地面对未来。

结束语:

综合上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因此,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加强其心理辅导,大学生自己也要适当的做自我调节,通过外界的帮助与自我帮助来完善心理的健康,才能顺应进步的社会形势。

【参考文献】

篇13

(一)不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为了考入大学,埋头苦读,有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会有父母的全程照顾。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会有很多熟悉的同学和朋友在周围,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起自己的考大学的目标。但是,当考上大学后,大学生要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上学。在大学里,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独立能力,学会照顾自己。这个过程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在大学生的适应中,大学生会遇见很多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会很难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二)学习的困扰

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班里的佼佼者,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到了大学后,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却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学的学习节奏不像高中的学习节奏那么紧张,有时一周的课程和高中的一天的课程差不多,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一些大学生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失去学习动力,整天沉迷在玩乐中。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却没有调整学习方法。毕竟由于学习环境和内容的差异,大学和高中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没有调整学习方法,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变得低下,学习成绩也不会上来。这种结果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人际交往问题

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的失调得来的。在大学中,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不同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格特征决定的。人格不是由单一的特质组成的,是有多个相关的特质组成的。各个特质的相互和谐才能保证我们和外界的和谐相处,这样才能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才能使得我们能够正常的生活,能够无人和谐的相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是一样。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人格,举一个最明显、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算是那种双胞胎也会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上有一些不同之处。人格的社会性,体现在人在社会中要与社会中的其它成员和谐相处的,要懂的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有更好的发展。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和个人的原因,性格比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是比较差的,因此,在交往中是很困难的。(四)未来的迷茫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未来的迷茫。这种迷茫是很可怕的,会使一些人走向犯罪。大学生对未来的焦虑是会影响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从而使自己失去了目标。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特征差异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心理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特定的遗传因素能决定一个人的心理特征。(2)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存在着很大差异。(3)朋友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了。这个说法体现了,一个人接触的朋友的层次对一个的人格的特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朋友的好坏能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选择。(4)受教育程度: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常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教师的气氛中,学生常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格特征受教育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应该重视人的受教育程度,把它作为培养良好人格的重要方式。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方法

(一)个案工作的介入

这种方式是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的自身能力,从而推动服务对象的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方式也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的,打破了传统的方式。个案社会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工作方法。对于大学生的同一类型的问题它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都是不同的,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二)小组工作介入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的社会心理问题,促进自身的发展。组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互动,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