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神经内科患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对护理人员要求比较高.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多为老年过年人,并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病情变化快,易发生意外,任何疏忽可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医院带来损失.现将神经内科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总结如下:
1 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
1.1意外损伤
1.1.1跌到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年老体弱,视力减退,运动碍发生率高,如瘫痪,步态不稳,起立与迈步艰难等,常突然发生抽搐与晕厥.如遇到地面滑,床脚移动,坐凳不稳,防护措施不到位更易发生跌倒。
1.1.2坠床烦躁不安患者可以用床档保护,肢体约束.如果肢体约束方法不正确或陪护人员对此重视不够擅自取下床档,约束带;高龄患者对病床不适应或夏天应用凉席,在凉席外移的情.况下翻身导致坠床。
1.2走失精神异常及老年痴呆患者,如防护措施不到位,未做到24h连续看护,特别是进行辅助检查时人员较杂,稍有疏忽容易走失。
1.3窒息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均可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如进食呛咳,可引起食物误吸.鼻饲未严格遵操作规程,如未充分证实胃管在胃内,鼻饲速度过快,鼻饲时床头未抬高,引起食物返流而致误吸。
1.4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尚未达到拔管指征而将人体的治疗性、诊断性导管拔除,包括气管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尿管、胃管、各种术后引流导管甚至起搏导线等拔除[4]。神经内科患者受疾病的影响,意识常常会发生改变。当患者清醒后经常会产生情绪激动、焦虑、恐惧等心理,如患者出现躁动时,没有使用约束带,极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1.4.1加强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教会患者及指导家属使用辅助设施,如护栏,扶手等;对于颈椎病患者,突然改变可能会诱发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等症状,应告知患者在改变时,动作要缓慢;提醒患者生活起居要注意做到3个30s,既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一定要看患者服药到口后才能离开;掌握专科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时有针对性,如脑出血患者,一定要告知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的重要性,以防患者自行起床活动,导致发生再次出血。
1.4.2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病室光线充足;保洁员拖地时应设警示牌;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卫生间安装竖向抓杆,便于患者站起时借力,增设防滑垫。床边监护仪、氧气筒、吸引器应摆放在指定位置,电线应卷放好,以免电线松散垂在地上将患者绊倒;患者的衣裤大小合适;用轮椅护送患者时扣上安全带;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使用呼叫器,呼叫器放置在患者易拿的地方。
1.5管理因素
1.5.1优质护理体系不健全 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去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质量监控不利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1-2],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力,没有定期召开质量与安全分析会,对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分析和总结,没有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及出院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使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无章可循,随意性大,存在安全隐患[3]。
1.5.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护理人员缺编,不能保证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给患者造成安全影响或隐患.当护理人员紧缺,工作超负荷时,多数护理人员无法适应多重角色的转换,而出现角色冲突,长期以往将使护理人员身心疲惫,也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只重视每日的功能护理,对患肢实施治疗和护理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患者住院过程中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随意谈论患者的病情及转归,不坚持原则,盲目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等均可导致护患纠纷。
3 防范措施
3.1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死亡[4],科室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各种法律法规的学习,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3.2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护,士长应随时检查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其纳入考核,年终总结,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5-6]。
4 缺乏有效的沟通
临床表明,多数的医疗纠,纷尤其是护患纠纷都与服务态度及沟通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充分利用晨晚间护理,工作座谈会入院介绍,健康教育,各种操作前,各种医疗检查前与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及告知,必要时给签字.同时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福少山,孙方敏.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
[2]张密香.急诊科护士出诊工作中常见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5.
[3]Ou Shuangli neurologic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analysis of common security risks and preventive care measures[J].World Health Digest,2012,9(29).
呼吸内科为我院重点科室,所涉及疾病多而复杂,主要有哮喘、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1],它们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疾病临床发病率频繁且周期较长,病情反复多变,较难直接准确医治,其发病部位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肺部、气管以及胸腔等器官组织内[2-3]。呼吸困难是我院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其次还有患者体内的血样饱和程度下降,患者多出现精神状态低迷烦躁抑郁等症状,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安全。因此,加强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院呼吸内科128例中重症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和全方位护理干预后,现将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试验组中男46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8±4.9)岁;对照组中男40例,女24例,平均年龄(53.1±5.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护理干预:(1)患者在治疗之前,一般存在一些心理障碍,焦虑、紧张情绪影响着患者的有效治疗。因此,患者在治疗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协助医生与患者进行相关方面的有效沟通,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使之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治疗。(2)呼吸困难是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呼吸不畅甚至呼吸困难时,医护人员应及时的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或鼻导管吸氧护理,保证患者的用氧需求,避免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情况。(3)由于患者器官及呼吸道内的分泌排出堵塞物极易造成患者的窒息,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将其清理清除,防止患者发生窒息的危险。并且,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睡姿卧姿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患者随时保持呼吸通畅,保持一个愉悦欢快的心情,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
1.3评价标准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呼吸通畅,维持生命体征在一个稳定状态,身体各项指标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未消失,呼吸困难症状较严重,病情不断加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严重制约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5.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呼吸内科128例中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常规护理和全方位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70.3%,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3.8%,观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呼吸内科专业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其患者护理有效率高达93.8%,高于常规护理取得的有效率70.3%。因此,加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患者满意度,有效的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一兰.护患沟通在呼吸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1):869-870.
[2]牛瑞兰.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33-34.
[3]徐光辉,于冬.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23-24.
[4]冯海娟.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03-204.
[5]刘秀玲.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4,参考文献11(5):195,85.
[6]李莲花,杨会芹,付玉军.护患沟通在呼吸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158,161.
[7]罗敬蕊.探讨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问题与相应解决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1):165-166.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89-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的是逐渐污染的环境,这导致了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于生活。特别是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往往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重症患者100例,经过治疗后,对其中100例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内容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重症患者100例,虽有患者经临床排查均为呼吸内科重症疾病,无其他心、脑血管并发症。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为55-78岁,平均年龄为(66.3±8.9)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范围为53-76岁,平均年龄为(65.1±10.2)岁。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医院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全方位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达到改善患者病情,加速其康复进程的目的。研究组患者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由于受到疾病的感染,呼吸内科的重症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且会出现头晕、偶读、恶心以及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的体征和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出现如上症状时要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缓解患者的病情,使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定时检测患者的心率、呼吸深度、呼吸频率以及生命体征等指标,并及时坐下记录,便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1.2.2 氧疗护理 呼吸内科的重症患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重则易引起休克现象,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该要注意关注患者的情况,当发现其呼吸困难较为明显时,及时采取正确的氧疗护理如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等方法帮助其呼吸。此外在氧疗护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气雾剂的正确使用,以防发生感染现象。
1.2.3 机械通气护理 在进行机械通气护理时,首先要确保患者的气道顺畅,要仔细观察期气道是否有分泌物存在,若有要及时进行清理。患者在吸氧的过程中,要保证其吸氧的合理,还要避免对患者的黏膜造成损伤。定时对患者的气道采取湿化处理,使其气道保持干净,能够有效防止感染现象的发生。
1.3 疗效标准 显著疗效:经过护理,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呼吸更加顺畅,生命体征也相对平稳,身体的各项指标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有疗效:经过护理,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基本消失,呼吸较为顺畅,生命体征也相对平稳,身体各项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呼吸仍然困难,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9.0生物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法,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病情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中研究组50例患者中,具有显著疗效的有28例,有疗效的18例,有4例无效,总有效率高达92.0%;对照组50例患者中19例具有显著疗效,18例有疗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4.0%。研究组重症患者经过全方位护理干预之后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全方位护理法相比常规护理,不仅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还能为患者提供全面丰富的护理服务,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本研究中,实施全方位护理的100例研究组患者,其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2.0%,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74.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采取全方位护理方法干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燕玉,谢雪华. 探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268-269.
[2] 赖遂华. 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559-560.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70-02
呼吸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且发作起来非常严重,对患者的生活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护理不当还会造成病情恶化、疾病转移,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就以我科在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人性化护理以及常规护理,旨在探究科学有效的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在2012年2月――2013年6月总共收治了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并对其进行了常规呼吸内科疾病的检查,均符合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然后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了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年龄在23-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8岁,病程在2个月-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3年,女性22例,年龄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岁,病程在1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9年;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年龄在25-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岁,病程在3个月-7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2年,女性23例,年龄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岁,病程在15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1],即在心理、环境、药物、呼吸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心理护理:就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心态,并通过语言鼓励、眼神鼓励等,积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并积极配合;环境护理:就是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通风等,并将病房温度控制在22℃-24℃之间,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且要注意病房的阳光照射,但光照不宜过强,使患者休息比较舒服;药物护理: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之前,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情况,必要时,要做实验针,然后选取合适的药物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注射时要注意速度,尽量缓慢注射,并在注射中密切关注患者对药物的副作用,避免发生过敏情况,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呼吸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呼吸道会被堵塞,导致呼吸不畅,因此,护理人员会指导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并保持口腔的清洁,当患者发生呼吸困难的情况时,应及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呼吸通畅情况、护理效果、并发症情况等进行统计记录。
14护理标准痊愈:患者的呼吸完全通畅,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患者的呼吸基本通畅,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者的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没有消失。
15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护理效果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47例痊愈,2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18例痊愈,15例好转,1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6%,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并发症情况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2例发生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12例发生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45.7±2.4)岁。其中支气管哮喘14例,慢性阻塞性肺炎30例,肺癌6例。抽签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者患者在年龄、病情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该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①病情观察。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呼吸、心率、意识等生命体征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具体来说,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过慢或过快现象,若存在则可能会引发呼吸衰竭,为此要及时处理预防;若患者出现持续咳痰、咳血等症状,要加强病房巡查,并给与对症处理缓解病情。②临床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适当给予吸氧治疗,严格控制吸氧浓度(24%~28%)、氧量(1min 1~2L)及吸氧时间。若患者长期卧位,则要帮助患者选取半卧位,以降低下肢回心血量及心脏负荷。同时做好口腔护理、吸痰等工作,预防各种感染。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呼吸畅通。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整体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心理护理。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病程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预后。为此护理人员一方面要加强患者呼吸内科疾病病因、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教育,让患者在了解疾病的同时缓解不安、恐惧等心理,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要多关心、爱护、安慰及理解患者,通过听音乐、看电视、谈心等形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帮助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预后。②饮食指导。重症患者由于病情严重,自身抵抗能力下降,为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及饮食喜好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少食多餐,补充营养。同时保持呼吸道、肠道通畅。③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要定期打扫、消毒杀菌重症病房,适时更换床单、被套等用品,及时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湿度合理。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护理后病情变化(治愈率、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整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上述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情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84%,抢救成功率12%,病死率4%;对照组患者治愈率64%,抢救成功率16%,病死率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情况具体见表2。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复杂且多变,一方面要加强对症治疗,另一方面要做好整体护理工作,更好的发挥治疗效果[3]。为此要不断完善医院呼吸内科护理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从病情观察、临床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指导、环境护理等多方面入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4]。本研究对我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行两种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84%,比对照组高20%,死亡率为4%,比对照组低16%。此外,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率、呼吸频率改善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心率、呼吸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加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探究应用。
参考文献:
[1]何乃艳,王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整体护理模式的研究[J].工企医刊,2013(06):456-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