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神经内科患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对护理人员要求比较高.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多为老年过年人,并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病情变化快,易发生意外,任何疏忽可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医院带来损失.现将神经内科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总结如下:
1 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
1.1意外损伤
1.1.1跌到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年老体弱,视力减退,运动碍发生率高,如瘫痪,步态不稳,起立与迈步艰难等,常突然发生抽搐与晕厥.如遇到地面滑,床脚移动,坐凳不稳,防护措施不到位更易发生跌倒。
1.1.2坠床烦躁不安患者可以用床档保护,肢体约束.如果肢体约束方法不正确或陪护人员对此重视不够擅自取下床档,约束带;高龄患者对病床不适应或夏天应用凉席,在凉席外移的情.况下翻身导致坠床。
1.2走失精神异常及老年痴呆患者,如防护措施不到位,未做到24h连续看护,特别是进行辅助检查时人员较杂,稍有疏忽容易走失。
1.3窒息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均可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如进食呛咳,可引起食物误吸.鼻饲未严格遵操作规程,如未充分证实胃管在胃内,鼻饲速度过快,鼻饲时床头未抬高,引起食物返流而致误吸。
1.4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尚未达到拔管指征而将人体的治疗性、诊断性导管拔除,包括气管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尿管、胃管、各种术后引流导管甚至起搏导线等拔除[4]。神经内科患者受疾病的影响,意识常常会发生改变。当患者清醒后经常会产生情绪激动、焦虑、恐惧等心理,如患者出现躁动时,没有使用约束带,极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1.4.1加强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教会患者及指导家属使用辅助设施,如护栏,扶手等;对于颈椎病患者,突然改变可能会诱发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等症状,应告知患者在改变时,动作要缓慢;提醒患者生活起居要注意做到3个30s,既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一定要看患者服药到口后才能离开;掌握专科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时有针对性,如脑出血患者,一定要告知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的重要性,以防患者自行起床活动,导致发生再次出血。
1.4.2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病室光线充足;保洁员拖地时应设警示牌;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卫生间安装竖向抓杆,便于患者站起时借力,增设防滑垫。床边监护仪、氧气筒、吸引器应摆放在指定位置,电线应卷放好,以免电线松散垂在地上将患者绊倒;患者的衣裤大小合适;用轮椅护送患者时扣上安全带;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使用呼叫器,呼叫器放置在患者易拿的地方。
1.5管理因素
1.5.1优质护理体系不健全 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去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质量监控不利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1-2],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力,没有定期召开质量与安全分析会,对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分析和总结,没有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及出院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使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无章可循,随意性大,存在安全隐患[3]。
1.5.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护理人员缺编,不能保证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给患者造成安全影响或隐患.当护理人员紧缺,工作超负荷时,多数护理人员无法适应多重角色的转换,而出现角色冲突,长期以往将使护理人员身心疲惫,也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只重视每日的功能护理,对患肢实施治疗和护理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患者住院过程中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随意谈论患者的病情及转归,不坚持原则,盲目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等均可导致护患纠纷。
3 防范措施
3.1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死亡[4],科室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各种法律法规的学习,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3.2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护,士长应随时检查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其纳入考核,年终总结,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5-6]。
4 缺乏有效的沟通
临床表明,多数的医疗纠,纷尤其是护患纠纷都与服务态度及沟通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充分利用晨晚间护理,工作座谈会入院介绍,健康教育,各种操作前,各种医疗检查前与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及告知,必要时给签字.同时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福少山,孙方敏.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
[2]张密香.急诊科护士出诊工作中常见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5.
[3]Ou Shuangli neurologic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analysis of common security risks and preventive care measures[J].World Health Digest,2012,9(29).
呼吸内科为我院重点科室,所涉及疾病多而复杂,主要有哮喘、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1],它们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疾病临床发病率频繁且周期较长,病情反复多变,较难直接准确医治,其发病部位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肺部、气管以及胸腔等器官组织内[2-3]。呼吸困难是我院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其次还有患者体内的血样饱和程度下降,患者多出现精神状态低迷烦躁抑郁等症状,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安全。因此,加强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院呼吸内科128例中重症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和全方位护理干预后,现将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试验组中男46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8±4.9)岁;对照组中男40例,女24例,平均年龄(53.1±5.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护理干预:(1)患者在治疗之前,一般存在一些心理障碍,焦虑、紧张情绪影响着患者的有效治疗。因此,患者在治疗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协助医生与患者进行相关方面的有效沟通,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使之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治疗。(2)呼吸困难是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呼吸不畅甚至呼吸困难时,医护人员应及时的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或鼻导管吸氧护理,保证患者的用氧需求,避免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情况。(3)由于患者器官及呼吸道内的分泌排出堵塞物极易造成患者的窒息,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将其清理清除,防止患者发生窒息的危险。并且,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睡姿卧姿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患者随时保持呼吸通畅,保持一个愉悦欢快的心情,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
1.3评价标准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呼吸通畅,维持生命体征在一个稳定状态,身体各项指标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未消失,呼吸困难症状较严重,病情不断加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严重制约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5.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呼吸内科128例中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常规护理和全方位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70.3%,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3.8%,观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呼吸内科专业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其患者护理有效率高达93.8%,高于常规护理取得的有效率70.3%。因此,加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患者满意度,有效的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一兰.护患沟通在呼吸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1):869-870.
[2]牛瑞兰.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33-34.
[3]徐光辉,于冬.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23-24.
[4]冯海娟.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03-204.
[5]刘秀玲.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4,参考文献11(5):195,85.
[6]李莲花,杨会芹,付玉军.护患沟通在呼吸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158,161.
[7]罗敬蕊.探讨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问题与相应解决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1):165-166.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89-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的是逐渐污染的环境,这导致了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于生活。特别是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往往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重症患者100例,经过治疗后,对其中100例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内容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重症患者100例,虽有患者经临床排查均为呼吸内科重症疾病,无其他心、脑血管并发症。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为55-78岁,平均年龄为(66.3±8.9)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范围为53-76岁,平均年龄为(65.1±10.2)岁。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医院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全方位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达到改善患者病情,加速其康复进程的目的。研究组患者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由于受到疾病的感染,呼吸内科的重症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且会出现头晕、偶读、恶心以及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的体征和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出现如上症状时要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缓解患者的病情,使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定时检测患者的心率、呼吸深度、呼吸频率以及生命体征等指标,并及时坐下记录,便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1.2.2 氧疗护理 呼吸内科的重症患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重则易引起休克现象,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该要注意关注患者的情况,当发现其呼吸困难较为明显时,及时采取正确的氧疗护理如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等方法帮助其呼吸。此外在氧疗护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气雾剂的正确使用,以防发生感染现象。
1.2.3 机械通气护理 在进行机械通气护理时,首先要确保患者的气道顺畅,要仔细观察期气道是否有分泌物存在,若有要及时进行清理。患者在吸氧的过程中,要保证其吸氧的合理,还要避免对患者的黏膜造成损伤。定时对患者的气道采取湿化处理,使其气道保持干净,能够有效防止感染现象的发生。
1.3 疗效标准 显著疗效:经过护理,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呼吸更加顺畅,生命体征也相对平稳,身体的各项指标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有疗效:经过护理,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基本消失,呼吸较为顺畅,生命体征也相对平稳,身体各项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呼吸仍然困难,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9.0生物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法,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病情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中研究组50例患者中,具有显著疗效的有28例,有疗效的18例,有4例无效,总有效率高达92.0%;对照组50例患者中19例具有显著疗效,18例有疗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4.0%。研究组重症患者经过全方位护理干预之后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全方位护理法相比常规护理,不仅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还能为患者提供全面丰富的护理服务,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本研究中,实施全方位护理的100例研究组患者,其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2.0%,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74.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采取全方位护理方法干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燕玉,谢雪华. 探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268-269.
[2] 赖遂华. 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559-560.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70-02
呼吸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且发作起来非常严重,对患者的生活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护理不当还会造成病情恶化、疾病转移,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就以我科在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人性化护理以及常规护理,旨在探究科学有效的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在2012年2月――2013年6月总共收治了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并对其进行了常规呼吸内科疾病的检查,均符合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然后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了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年龄在23-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8岁,病程在2个月-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3年,女性22例,年龄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岁,病程在1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9年;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年龄在25-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岁,病程在3个月-7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2年,女性23例,年龄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岁,病程在15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1],即在心理、环境、药物、呼吸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心理护理:就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心态,并通过语言鼓励、眼神鼓励等,积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并积极配合;环境护理:就是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通风等,并将病房温度控制在22℃-24℃之间,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且要注意病房的阳光照射,但光照不宜过强,使患者休息比较舒服;药物护理: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之前,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情况,必要时,要做实验针,然后选取合适的药物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注射时要注意速度,尽量缓慢注射,并在注射中密切关注患者对药物的副作用,避免发生过敏情况,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呼吸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呼吸道会被堵塞,导致呼吸不畅,因此,护理人员会指导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并保持口腔的清洁,当患者发生呼吸困难的情况时,应及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呼吸通畅情况、护理效果、并发症情况等进行统计记录。
14护理标准痊愈:患者的呼吸完全通畅,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患者的呼吸基本通畅,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者的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没有消失。
15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护理效果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47例痊愈,2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18例痊愈,15例好转,1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6%,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并发症情况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2例发生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12例发生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45.7±2.4)岁。其中支气管哮喘14例,慢性阻塞性肺炎30例,肺癌6例。抽签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者患者在年龄、病情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该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①病情观察。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呼吸、心率、意识等生命体征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具体来说,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过慢或过快现象,若存在则可能会引发呼吸衰竭,为此要及时处理预防;若患者出现持续咳痰、咳血等症状,要加强病房巡查,并给与对症处理缓解病情。②临床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适当给予吸氧治疗,严格控制吸氧浓度(24%~28%)、氧量(1min 1~2L)及吸氧时间。若患者长期卧位,则要帮助患者选取半卧位,以降低下肢回心血量及心脏负荷。同时做好口腔护理、吸痰等工作,预防各种感染。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呼吸畅通。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整体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心理护理。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病程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预后。为此护理人员一方面要加强患者呼吸内科疾病病因、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教育,让患者在了解疾病的同时缓解不安、恐惧等心理,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要多关心、爱护、安慰及理解患者,通过听音乐、看电视、谈心等形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帮助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预后。②饮食指导。重症患者由于病情严重,自身抵抗能力下降,为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及饮食喜好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少食多餐,补充营养。同时保持呼吸道、肠道通畅。③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要定期打扫、消毒杀菌重症病房,适时更换床单、被套等用品,及时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湿度合理。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护理后病情变化(治愈率、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整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上述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情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84%,抢救成功率12%,病死率4%;对照组患者治愈率64%,抢救成功率16%,病死率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情况具体见表2。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复杂且多变,一方面要加强对症治疗,另一方面要做好整体护理工作,更好的发挥治疗效果[3]。为此要不断完善医院呼吸内科护理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从病情观察、临床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指导、环境护理等多方面入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4]。本研究对我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行两种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84%,比对照组高20%,死亡率为4%,比对照组低16%。此外,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率、呼吸频率改善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心率、呼吸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加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探究应用。
参考文献:
[1]何乃艳,王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整体护理模式的研究[J].工企医刊,2013(06):456-457.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60-02神经内科患者由于其情况复杂,一般病情较重,经常发生不良情况,对该类患者尤其是危重型神经内科患者采取谨慎合理的护理意义重大。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预防患者肺部感染,即采取呼吸道护理手段对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对于感染的预防以及预后治疗等都有着重要意义[1]。在此对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间间接受之患者进行呼吸道护理,探讨其应用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以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危重型神经内科患者为对象。其中包括61例男性和39例女性,其年龄自23岁到79岁不等,平均45.4±5.3岁。将该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两组,每组50人,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且可纳入统计学对比。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手段进行护理。包括对患者的药物护理以及病房环境的保持,患者饮食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还对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
1.2.2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情况进行呼吸道护理,护理之前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总结各种可能引起患者呼吸道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的因素,切实防止感染;协助并鼓励患者自主咳痰,以加快肺功能恢复;对患者进行吸痰处理时,应谨慎选择吸痰管,吸痰前后吸氧机吸氧,尽可能缩短吸痰时间,若痰量过多应多次短时间操作,以之保证患者的氧气供给;针对可能造成的感染,护理时应严格采取无菌操作,对操作仪器,如吸痰机等进行高频度的消毒处理,并及时处理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内污物粘液等,预防肺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处理,根据情况给予合适剂量的抗生素等药物,防止感染。分析两组护理后临床综合情况,并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其患者护理满意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特以非常满意加满意率计算护理总满意率。
1.3统计学处理该次研究结果数据均录入Excel数据库整理且所有统计数据全部在统计学软件SPSS16.0上予以处理。组间差异均采用x2予以检验,以结果显著差异表示为p0.05。2结果
该100例患者在护理中,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率分别为12.0%和36.0%,护理组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由于其神经损伤,在住院期间意识模糊,失去自理能力,因此对该类患者的优质护理极其重要。消化道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属该类疾病患者经常发生的并发症,且也是造成患者病情加重,治疗时间延长的重要因素[2]。而危重型神经内科患者则由于自主意识障碍,进食饮水时都经常发生吞咽困难以及误吸和呛咳等情况,再加上多采取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气管切开等治疗护理手段,导致其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同时此因素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故在对该类患者进行护理时,进行呼吸道护理,特别是对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护理,对患者的存活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3]。
在本次试验中,对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危重型患者分组进行护理,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和呼吸道护理方式,进行比较。根据试验结果可知,进行呼吸道护理的护理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几率,远远低于对照组,同时患者就护理满意率明显升高,护理质量也有所增进,患者住院时间也随之缩短,减少了患者的经济压力,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呼吸道护理之所以造成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减少,是因为在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事先就可能造成呼吸道感染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总结,而在临床护理时则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护理,进一步避免了感染发生的可能。减少呼吸道感染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患者住院时间进而缩短,随之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就护理人员事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护理技能有所提升,护理质量有所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因此上升[4]。
综上所述,呼吸道护理对神经内科为重患者意义重大,可有效降低感染等病发生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率,改善护患关系,降低患者住院花费,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参考文献
[1]白漪.呼吸道护理路径表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22:177-178.
0引言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逐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若仅仅考虑到生理方面的护理,并不能完全使呼吸道疾病老年患者得到真正的健康,同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相对于其他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难度较大,呼吸内科患者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不畅,通气换气困难以及胸闷气短等,同时这些症状会令患者焦躁不安,所以呼吸内科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更加需要耐心[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人们对护理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人们提出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施加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2]。如: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恢复状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对患者多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治愈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对患者的护理给予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建立护理小组及时解决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互相分享护理经验等。现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诊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护理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收集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及应对方法,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诊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护理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收集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及应对方法。120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在61~86岁左右,平均年龄为(69.3±7.6)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4例,平均病程13.5年,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6例,平均病程7.9年,其他呼吸内科疾病患者10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系统慢性疾病患者75例。
1.2方法。
对呼吸内科患者均采用传统常规的护理方法,对实验组患者在采用传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具体方法如下: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恢复状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对患者多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治愈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对患者的护理给予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建立护理小组及时解决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互相分享护理经验;摔伤、坠床等隐患: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休息,下床行动的时间减少,容易出现跌倒摔伤等情况,造成患者股骨颈骨折,因此应指导患者家属定期搀扶患者进行下床运动,避免出现摔倒跌伤等问题;窒息、误吸等隐患: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经常出现咯血、痰液等不易咳出的患者,易造成窒息的情况;此外,有些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现象,易造成误吸的情况。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医护人员在日常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吸痰、拍背等动作,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辅助,以促进患者痰液等的排出;此外,医院还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水平。
1.3统计学处理。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数据具有可靠性,可以根据两组数据反映的情况进行理性评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越来越强,患者更加注重术后健康的恢复情况,渴望术后得到较好的生活质量,所以术后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随着空气质量的下降患呼吸类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也多为一些老年人,老年人患者因其自身年龄较大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他们在患有呼吸类疾病的同时往往伴有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就增加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加大了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难度,为了给患者术后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人们提出在传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的新型护理方法[4-5]。如: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恢复状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同时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护理小组及时解决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互相分享护理经验等。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护理问题主要与患者患病年龄、心理、环境等问题有关,在临床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对症处理。综上所述,在患者在呼吸内科的护理过程中加入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可以有效提高呼吸内科患者护理过程中风险因素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广泛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包旭艳.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3:2267-2268.
[2]柳玲玲,翟琳.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8:112-113.
[3]吴春香.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及对策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8:213.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相关意外事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结论:根据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特点制定的护理风险管理办法有助于降低护理相关意外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特点防范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55-02
众所周知,呼吸内科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之一,住院患者具有人数多,年龄大,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易反复,危重病多等特点,所以一旦出现意外有时险情危急,后果严重[1]。在护理过程中,除了较为常见的褥疮、跌倒、坠床风险之外、在氧疗、吸痰、闭式引流这些呼吸内科常见治疗方法过程中也存在着特殊风险,故呼吸内科护理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风险水平高。呼吸是维持生命必须的环节之一,所以一旦风险涉及正常呼吸,患者将极度痛苦有时还会危及生命。
风险种类多。许多老年患者同时患有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疾病种类多,有时均比较严重,故涉及到的风险种类也多。
风险隐匿性。呼吸系统症状较为集中,有时意外发生也与原发病症状难以区分。如吸痰时可能会造成黏膜损伤,但不易发现且症状易与原发病混淆。
风险复杂性。由于大部分老年患者病情复杂交叉,同时具有多系统疾病,故风险也随之复杂化[2]。
为了降低呼吸内科的护理风险,做到安全护理,使得患者尽快康复,我们根据呼吸内科风险特点探究出一系列防范方法,争取防患于未然,将意外发生率降到最低。我院呼吸内科对本科风险的特点制定的风险管理办法进行实施后调查研究,现进行分析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过我院道德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3月-2013年3月的80例住院病人,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41-86岁,平均年龄(61±3.5)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例,支气管扩张31例,支气管哮喘15例,其它疾病5例,病程在2月-9年,平均病程为(3.4±2.9)年。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人为对照组,另外40人为实验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风险管理办法干预[3]。具体为:
1.2.1用心护理。提高护理水平,平时将护理工作细致化,严格遵守章程规范,审核记录落到实处,不偷工减料。如确保双人核对患者、药品分发、注射、医嘱改动等信息,准确及时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记录认真负责。及时询问患者情况并主动向医生反映,主动与家属沟通,积极配合治疗等。
1.2.2心理指导。有些患者病情反复,病程较长,难免产生负面心理,我们要在护理工作过程中主动了解患者心理情况,对需要帮助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增加其治疗的信心,减少负面情绪对治疗产生的影响及意外的发生。
1.2.3防止坠床。针对一些住院患者如协调功能较差的老年人,要反复提醒患者及家属注意休息时要防止坠床,在入院时教会患者及家属床边护栏的正确使用方法。
1.2.4防止褥疮。对于一些需要长期卧床患者,护理过程中需要帮助其每天擦拭身体,按摩、协助其被动活动,在与床接触部位垫软垫或纱布且要保证垫褥透气。
1.2.5注意防滑。患者一旦摔倒避免不了外伤,严重者可引起骨折,重要脏器出血,严重的将危及生命。所以护理过程中要保持室内干净整洁,摆放防滑标志,反复提醒患者及家属尤其是在洗澡或方便的时候注意防滑,年长者最好有人陪同,或者可让其选择购买防滑拖鞋、浴室防滑垫等物品[4]。
1.2.6氧疗监控。掌握氧疗指证,氧疗过程中需要认真填写、核对用氧记录单,确保浓度、时间、流量适宜,严密监控,记录患者氧疗后的情况。患者氧疗时要提醒注意防火、防震、防油、放热,任何人不得在病房内和治疗室抽烟。
1.2.7规范吸痰。痰液积聚有时会使患者呼吸困难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自行排痰有困难者需要及时进行吸痰处理。吸痰过程中需过程熟练,动作轻柔,需正确控制负压,在无负压前提下插管。单次抽吸时间应
1.2.8引流监控。虽然需要闭式引流的患者较少,但要牢记引流时确保引流管通畅,引流管末端应水面的深度为4-6cm,在更换水封瓶时应注意夹闭引流管末端,准确判断肺组织复张还是引流管堵塞。密切观察引流颜色、性状、量,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1.3评价指标。在护理结束后对每位患者的病程记录进行整理总结,将是否出现护理相关意外情况做好记录。同时向患者和家属发放问卷,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及不满意两个选项,实验结束后进行结果统计。
1.4统计学处理。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P
2结果
2.1加用风险管理办法与常规护理意外发生率的比较结果如表1。
3讨论
呼吸内科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之一,以老年患者为主的特点使得其护理风险具有水平高、种类多、隐匿性、复杂性等相应的特点,为了降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做到安全护理,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尽快康复,我们针对其特点制定了相关防范方法,可以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有的放矢,更好的服务病患,变被动为主动,未雨绸缪,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实验结果也证实了我们的风险防范方法是有效的,不仅降低了意外发生率,同时使得病患及家属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更为满意,可谓一举两得[5,6]。针对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制定的防范方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薇,杨明莹,陈家琴等.前馈控制在呼吸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0):112-113
[2]王玉洁,曲红,王幕鹏等.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31(26):4587-4588
[3]宝音其木格.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1):28-2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间的适应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标准,而是没有其他并发症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160例,将160例患者分两组。即常规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常规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为18~68岁,平均(33.4±0.13)岁,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病史最长的有13年,最短为5个月,平均(11.82±0.16)年,主要病症是患支气管炎者28例,患哮喘者29例,患支气管扩张者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7例,肺炎患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发病病程,病症,年龄,等层面的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常规护理程序进行,安排传统排班及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护理常规组患者,安排施行APN护理排班及管床责任制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患者2w以内的体态特征以及情绪恢复状况进行观察。APN排班及管理责任制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排班方法:按照护理工作连续无间断的原则,安排好护士的值班。A班8点-15:30,负责执行医嘱,输液,护理和患者临床体征的检查等。P班15点-22:30,N班22:00-8:30按医嘱对患者进行护理。②整体护理要求:A班护士要负责护理本组全部患者,将患者分组护理,让每名护士了解自己的护理患者,明确职责范围,确保一对一的护理。③明确助理护士职责范围:要求助理护士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及具体职责,爱岗敬业积极做好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的基础护理工作以及技术性护理工作[1]。
2各类观察内容
在进行各种医护措施之前,要对患者首先做好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意识观察,然后是做好呼吸观察与咳嗽咯痰观察,再是做好对生命体征及尿量观察的观察。最后是氧疗的观察。要严格遵循医院内指定的病情监测的操作规程。在对待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对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那些重症患者的病情得到减轻和控制,最终使广大的呼吸内科疾病的重症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以此提高这一慢性疾病的好转率,降低死亡率。
2.1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意识观察:若患者出现表情冷淡、意识不清、头痛头晕、在白天里嗜睡、在夜晚就烦躁不安、脑筋反应迟钝、两手不停扑击等,值班护士应该严格加强观察勤问,将获得的信息迅速报告医师作出诊断意见。
2.2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呼吸观察:呼吸太快或者太慢这就是早期呼吸衰竭的症状,深而且长的呼吸很有可能是酸中毒,慢而且浅的呼吸很有可能是碱中毒,如果出现快而浅表的呼吸症状,很可能是肺部病变严重或其他感染所致,夜间端坐呼吸出现阵发性现象很可能是左心衰,具体表现出呼吸特别困难时常有低头或仰头、点头形式的呼吸。做好呼吸观察能很好的为快速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2.3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生命体征和尿量观察:因心功能不全引起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为低血压、尿量减少、循环衰竭、神经系统紊乱等,所以应密切观察血压和尿常规的改变。
2.4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氧疗的观察: 患者取半卧位,对患者要根据对其血气的分析和临床变化状况进行恰当输氧,同时要对家属或亲属做好的解释工作,阐明低流量给患者输氧对治疗的好处,在输痒过程中不要任意调节氧流量。一般是采取低流量持续鼻导管吸氧,氧浓度24%~28%,氧流量1~2 L/min。在输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发绀等病变,随时对患者作血气分析,便于及时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本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有4例就在吸氧中突发呼吸困难,通过立即替换37 ℃蒸馏水、吸氧15 min后,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所好转。
3各项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由于生活环境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待疾病患者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护士要采取患者容易并乐意接受的方法作心理方面的开导,并且要细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心理,让其具备正常心态,自愿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护士的护理。再者让其对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能够了解疾病的发生具体过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的目的。
3.2环境护理 要及时的保持病室内环境的洁净度,使病室内拥有足够的阳光照射,以此杀灭细菌,使病室内没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风和日丽时要及时地打开门窗,保持通风,使空气能自然流通。将不同病因的哮喘患者分别安置在清洁卫生、氛围和谐、光照充沛、温暖舒适的病房,病室内不能有任何不适应患者的气味出现,不铺地毯,不放花草,实施洒水打扫病室,以此来避免打扫地面清洁时和为患者整理床铺时扬起灰尘。医护工作者要严格加强病室的各方面的管理,重点防止出现交叉感染,而且要对病房要定时行消毒,要使用没有刺激性的消毒液进行消毒,高度保持室内安静,创设舒适并且洁净的环境状况。同时还要严格加强对气囊进行管理。保持气囊的正常压力2.45kPa,每间隔2h进行1次放气和换气。引起急性重症哮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进行氧疗时出现的低氧血症所致,故对氧气流量要进行必要地定时检查,以保证达到准确地给氧量,而且要不断地往湿化瓶中添加蒸馏水。重度发作时患者呼吸困难,应采取舒适卧位或半卧位,衣服穿着宽松、保持温暖。创造清洁、舒适、宽敞的病房环境。
3.3 病情监测护理 因为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时间短暂,所以细心观察重症患者的症状对于病情十分重要。对于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输液观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严格依照护理规程进行操作:首先,要严格查看患者生命体征,过细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如呼吸的频率、呼吸的深浅度,患者的心律、脉搏,血压等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并要按时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利用问诊或交流的方式观察患者思维是否紊乱、反应是否迟钝、情感活动是否异常、语言表达能力是否下降等现象。然后大都数患者因为肺的排毒时间为凌晨,所以需加强凌晨的巡视、观察和护理,以预防哮喘患者半夜发病或未来得急及时给予诊断和处理酿成医疗事故。
3.4药物治疗护理 在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药物使用量,严格控制血药浓度,用药浓度及药物使用剂量。严格按照医嘱监督患者用药,密切观察注射液的速度和用药后患者的具体反映。由于受体兴奋剂类药物具有抑制性介质,可加强气道黏膜的清除能力,所以使用适量的吸入气雾剂,可同时加强患者心律等指标检测。临床常用的药物就是糖皮质激素,在其发挥抗炎、抗过敏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的同一时间,也让其得到及时的关注。因为对重症患者的药物使用量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中毒量,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者将导致死亡,因而一定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 [3]。
4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值比较结果:对照组80例,血氧饱和度治疗前,85%,治疗后95%: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87±9;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40±7;血液(PH值)治疗前7.23±0.21,治疗后7.37±0.33。常规组80例,血氧饱和度治疗前,86%,治疗后90%: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63±10,治疗后82±12;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36±8;血液(pH值)治疗前7.23±0.23,治疗后7.24±0.31。
5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而且呈上升趋势的疾病正在逐渐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尤其是呼吸疾病重症患者。死亡正威胁着他们。他们表现出思想消极,精神萎靡,对生活失去信心,心理是充满矛盾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对这类患者细致入微的治疗和护理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呼吸内科;心理护理;重症护理;效果观察
近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成为临床中多发类疾病,尤其多发于肺部、支气管及气管部位。患者发病后多表现为咳嗽、胸痛、呼气急促等症状,若病情得不到控制,病情发展可能会引发气短、缺氧、呼吸衰竭等状态致残致死。而对于呼吸系统重症患者不仅仅需要有效的治疗,同时也需要针对患者病情状态配合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彭佳等[1]研究认为,通过科学、规范、细致的护理有效提高患者疗效,促进预后恢复。为探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效果,本院通过对重症呼吸疾病患者实行心理干预、环境预防以及呼吸机干预等一系列个体化护理措施,其护理效果令人满意,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呼吸内科2013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重症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6例,女37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59.7±6.3)岁,全部患者均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X胸片检测等确诊符合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其中肺癌9例,支气管哮喘25例,支气管扩张14例,慢性阻塞性肺炎22例,慢性支气管炎23例;采用数字标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60.3±6.7)岁,采用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8.6±5.9)岁,针对患者病情实行心理干预、环境预防以及呼吸机干预等一系列个体化护理措施。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针对患者病情实行心理干预、环境预防以及呼吸机干预等一系列个体化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患者普遍对自身病情知之甚少,其心理多伴有紧张、焦虑之感,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可引发抑郁恐惧等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就需与患者积极沟通,了解掌握患者情绪,给予一定的关心与鼓励支持,行针对性心理疏导,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机械通气护理,机械通气作为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通气状态,促进病症好转,但是机械通气所介入性治疗,若护理不恰当会引发相关并发症为预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对此护理人员需完全掌握通气治疗护理技巧,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机械通气期间注意事项,定期清洁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质及口腔痰液,确保气道通畅,避免呼吸机对抗情况发生,同时及时对呼吸机进行消毒避免感染。③饮食指导,重症患者因疾病困扰导致自身机体缺乏足够的营养,患者体虚;对此护理人员可及时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补充维生素、高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矿物质所需;叮嘱患者适量饮水,调整饮食结构少吃多餐。④药物指导,患者需采用多种药物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需谨遵医嘱帮助患者提供安全的用药保障,讲解其药物使用注意事项,指导药物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适量调整用药。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评估护理疗效。痊愈:经护理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消退,病情恢复;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病情得到控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有效的护理治疗病情后均得到控制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29,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961,P<0.05)。
3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多属于慢性疾病,其病情发展时间长,同时也具有反复发病、呼吸道感染率较高等特点[2],尤其病情程度较重的患者极易引发呼吸道系统相关并发症,为患者生存治疗造成预后困难。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护理时,若护理服务不细心或不全面有较高几率引发呼吸性感染或其他症状,致使患者病情扩展,不利于后期治疗恢复,同时也可能会增加患者治疗期间心理负担,失去治疗恢复的信心。对此,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可在常规护理措施之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以此增加患者病情康复效果[3]。本院通过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用心理干预、环境预防以及呼吸机干预等一系列个体化护理措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4-5],适当的心理疏导为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细致、周到的机械通气护理以及饮食指导等服务为患者降低并发症,保障治疗期间良好的营养膳食补充,科学的药物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一系列全面、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治疗恢复提供了有效保证,本组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护理措施优质的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彭佳.细节护理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0):2659-2660.
[2]王孟.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1):2009-2010.
[3]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22-123.
内科胸腔镜检查是肺科医师或内镜医师应用高科技电视摄影技术和微观腔镜器械设备组合进行的一种全新的胸腔检查的治疗方法。采用局部麻醉或加用静脉麻醉下胸壁单一切口,在直视下完成对胸膜腔的观察或病灶活检[1]。我科自2011年9月~2013年7月对不明原因未确诊的胸腔积液患者实施了内科胸腔镜检查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29例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该29例患者皆常规行肺部CT、胸腔穿刺术或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未确定根本原因,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18~75岁,平均57岁。
1.2方法取健侧卧位,结合B超定位点,切口选择在腋部4~8肋间,常用6~7肋间,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于穿刺处切开一长约1cm的皮肤切口,用组织钳钝性分离皮下各层至壁层胸膜,沿肋骨上缘垂直插入套管trocar至胸膜腔,拔出针芯,置入胸腔镜,胸水多时可吸出部分胸水,旋转胸腔镜按前、上、后、侧、下顺序观察胸膜腔,发现病灶及时采集并保存图像,对病灶或怀疑处作胸膜活检,对粘连的胸膜行松解治疗。术毕退出钳、镜、套管,常规留置引流管,缝合固定,外敷包扎,妥善连接闭式引流瓶。
1.3结果胸腔积液患者胸腔镜检查后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11例(38%),恶性胸膜间皮瘤3例(10.3%),肺癌胸膜转移11例(38%),乳腺癌胸膜转移1例(3.4%),慢性非特异性炎症3例(10.3%),其中恶性胸腔积液为51.7%。术中活检者活检部位有少量出血,活检时诉疼痛,均可耐受,未作特殊处理,血压、呼吸、氧饱和度无异常,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术后平均3~5d拔出引流管。
2 护理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设备及物品准备胸腔镜为Olympus生产的LTF-240型尖端可弯曲式电子内镜,配套器械设备EVIS-240光源和电视系统,胸腔穿刺套管、活检钳、负压吸引装置、吸氧装置、心电监护仪、胸腔镜检查包、品,带侧孔的硅胶管及闭式引流瓶。准备好急救药品及设备。
2.1.2患者准备①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的折磨及对检查的未知,患者易产生焦虑及恐惧心理,应关心体贴患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检查的目的、相关病例诊治效果,安慰鼓励患者,同时告知检查的安全性及注意事项,履行签字手续,取得患者的配合。②指导患者遵医嘱做好各种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动脉血气、肝肾功能,心电图,肺部CT,检查前24h行胸腔B超定位,并作好标记。③健康教育 嘱患者戒烟,保持病室清新,防止受凉,清洁穿刺区皮肤,毛发多者予以剃刮。④术前训练 指导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⑤饮食护理 告知进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食物,提供营养支持。
2.1.3 检查前用药术前30min遵医嘱肌注地西泮5~10mg,杜冷丁50~75mg,予镇静、安神、止痛,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咳嗽明显者遵医嘱予可待因30 mg口服。
2.2术中护理
2.2.1护理 取健侧卧位,腰部垫一软枕,对侧床头放置一床旁餐桌,调节合适高度,将患侧上肢曲肘上举,置于餐桌合适位,可使进针部位肋间隙增宽,又可减少术中上举的疲劳感。
2.2.2做好监测 术中常规予氧气吸入2~4L/min,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穿刺及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如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心悸、脉细、四肢发冷等胸膜反应症状,应暂时停止,必要时用0.1%肾上腺素0.5 mg皮下注射。
2.2.3操作配合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辅助器械的性能,根据病灶的具体情况遵照医嘱使用,与术者默契配合,医护间的巧妙配合和交流对操作的成功至关重要。备好胸穿所需用物,灭菌活检钳,品,协助医生穿刺,穿刺部位按外科手术常规消毒、铺巾,取出灭菌胸腔镜,做好连接。观察胸水的颜色、量、性质,吸出胸水时不宜过快、过多,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协助做好标本采集,如胸水、病检组织等。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发热、呼吸困难;切口处有无皮下气肿、疼痛;敷料是否干燥。
2.3.2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①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 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②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患者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③维持引流通畅 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60cm,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定时挤压引流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促使其通畅,并通知医生。④妥善固定 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⑤观察记录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并准确记录。⑥脱管处理 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⑦拔管指征 48~72h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⑧拔管后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
2.3.3并发症的护理① 胸痛 因切口及胸腔引流管的位置距肋间神经比较近,压迫肋间神经,壁层胸膜活检及松解治疗所致,可遵医嘱予镇痛剂对症处理。②发热 术后患者发热如小于38℃,多为术后机体对胸腔内积血的吸收所致,如体温达39℃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3~5d应予重视,留取痰标本,做细菌培养监测,遵医嘱用药,做好基础护理。③皮下气肿 多由于胸膜腔引流管不通畅及手术切口皮下缝合过松所致,予中流量给氧,建立有效的引流,气肿几天即可吸收。
3 讨论
内科胸腔镜检查是一项简单和安全的技术,可由呼吸内科医生进行操作,是呼吸内科不可缺少的一项有效工具[2]。胸腔镜可窥视整个胸膜腔,能发现微小病灶,在直视下活检能避开大血管,清除病变表面糜烂坏死组织及覆盖物,可任取数块组织,不仅能取脏层胸膜、纵膈、膈面胸膜,也能取肋胸膜及肋膈窦处病变,这在经胸壁活检是做不到的,故胸腔镜对胸水病因诊断阳性率高[3]。随着此项技术的开展与逐渐成熟,该技术为更多的呼吸内科医生所掌握,均由呼吸内科医生完成,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表明该项检查术安全性高;与此同时,内科胸腔镜的护理配合也拓展了微创诊疗护理技术,提高了护理水平,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通过胸腔镜检查术的护理配合,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全面护理评估和心理护理,术中娴熟的护理配合,早期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均是对手术成功良好的保障。在行胸腔镜检查术后,明确了诊断,提高了确诊率,部分发热、包裹性积液患者症状改善明显。该项检查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疼痛轻、康复快、缩短了病程、降低了费用,得到了患者的肯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呼吸内科;护理工作
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多种不安全因素,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情风险,这说明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1~3]。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应用,此种护理优势是可将病人存在的潜在风险有效减少,但是其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为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选取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3.25±10.23)岁。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4.23±10.45)岁。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3.12±10.27)岁。60例患者中肺炎患者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9例,肺心病患者1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5例,呼吸衰竭患者1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状况、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送检痰培养、血常规、血培养,指导患者合理的休息与活动,指导患者适量饮水;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及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有不良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1.2.2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并实施风险护理。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护理中对患者床位进行护理,定期对患者病床进行维修检测,预防患者出现划伤、坠床等不良现象,年龄较大的患者必须有患者家属进行协助护理。将日常清洁用品放置在离患者病床较远的位置,防止意外情况。(2)对观察组患者创建完善的病情档案,对患者心理状况、病情等进行干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审查。协助患者及时服药,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等,对患者做好保暖措施,避免患者出现新的病情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护理方式进行护理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分为护患纠纷情况、风险率、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操作熟练情况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式进行护理3个月后,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观察,经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纠纷率为3%,风险发生率为3%,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为97%,护理人员护理优秀率为1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当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主要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根据相关研究证明,当前对呼吸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有较高风险[4]。主要原因是患有呼吸疾病的年龄较高以及遗传性疾病等,在临床中用药较多并复杂,病情严重,有较长的治疗周期,所以在护理中有较多意外情况。怎样在护理过程中将护理有效率提高,将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时间缩短,是当前重点研究的问题。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在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护理能力等有效提高,使护理人员自觉遵守护理工作中的相关条例,将现有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加以改善,将护理有效率以及安全率有效提高[5]。本次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纠纷率为3%,对照组为10%;风险发生率为3%,对照组为1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为97%,对照组为80%;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优秀率为100%,对照组为8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优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综上所述,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可促进患者及时康复,将护理效果显著增加,可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2,05(10):906-908.
[2]张晓英.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3,31(04):268-269.
[3]安艳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4,02(03):156-157.
呼吸内科是现代西医中的一个科室,常见病症有肺炎杆菌肺炎、急性肺脓肿、肺炎球菌肺炎、哮喘、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肺曲菌病、肺念珠菌病、肺泡蛋白质沉积症、疱疹性咽峡炎等与呼吸相关的疾病科室。为相应"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号召,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降低呼吸内科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呼吸内科未实施优质护理前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后呼吸内科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血常规检查、胸部X线片等检查确诊。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1~60岁,平均年龄(32.5±9.5)岁;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在3~65岁,平均(33.8±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方式:住院治疗前,由导医人员引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情况。在患者入院前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生活护理,遵循医嘱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行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用药指导、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及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病后以及治疗期间大部分会呈现出抑郁、焦躁等消极情绪,所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建立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及时与患者沟通,以缓解患者心理上的问题[3]。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心跳及生命体征。同时,加强病房的巡视,做好清洁、通风等环境护理工作,以保证良好、舒适的环境。用药指导:针对需要用药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耐心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作用、治疗注意事项、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及治疗机理,提高治疗依从性[4]。饮食护理:合理的膳食是保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摄入营养的关键,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要注意多摄入高蛋白质的食物,降低脂肪等食物,并在此基础上嘱患者行适当的运动,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并发症护理: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针对存在痰液残留的患者要及时行吸痰操作,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行机械通气治疗。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便秘、腹泻、尿潴留、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5]。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期间家属陪护率、病情知晓率,并由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情况进行满意度评分,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家属陪护率及病情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家属陪护率15.56%显著低于对照组28.89%,但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3±0.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68,P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一种服务模式。其原则是要建立良好的互换关系,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感受良好[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家属陪护率15.56%显著低于对照组28.89%,但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8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9.3±0.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呼吸内科临床护理质量得到大大提升,患者的家属陪护率也大大下降,专业性有所提升,通过环境护理、指导用药及健康教育等多种措施,大大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知晓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针对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病情知晓率和满意度,有效降低家属陪护率,提高医院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孟世芳.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2):218.
[2]赵波,刘红梅.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71-73.
[3]胡碧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病房降低红灯率的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78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