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篇1

一、体育活动中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

1.深刻而稳定的女生动机

针对高中所学的知识逐步增加,认识辨别能力的不断提高,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的认识渐趋于正确化,更为深层次的对社会性体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对此,针对那些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彼此关联较为密切的间接动机,一定程度上激发女生对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动机,既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也是一种学习的理智态度,又渴望获得现实中种种满足与认可。

2.增加兴趣全方面的选择度

高中阶段,女生对体育的兴趣及其态度分化将更进一步加深。男生侧重于热爱竞赛性活动,与初中生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女生则侧重于喜爱动作优美、运动力度与强度都相对适中的体育项目。与此同时,部分女生对体育欠缺正确性认识,或体育基础不牢的女生,则对开设的体育课及体育锻炼产生了厌倦消极的态度。特别是女生,因为自身性特征的明显变化,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要求技巧性较强的活动产生顾虑,由此而产生的惰性在体育活动中也更加突出。

3.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育的正确引导下,高中女生基本上明确自身毕业之后,不管是继续走求学之路还是走就业之路,都需要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强硬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明确了身体的健康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及其未来事业发展的利害关系。由此,她们不仅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而且开始注重体育实用价值的讲究,侧重于探究体育与人生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全面提高女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得、技能的熟练程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主要通过女生完成某项活动的具体状况来评测能力的高低。比如体育老师的熟练讲解、示范以及组织教学技能,并结合女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操作、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女生到底具备怎样的能力,对自身的认识度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兴趣和能力是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培养兴趣和能力,意义很大,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与女生的主动积极性相结合,只有当女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时,兴趣和能力才能最有效地形成。

二、强化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地去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同时,气质是人的情感和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速度以及平衡性、灵活性等动态心理特征,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气质类型的不同特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多血质的女生反应迅速、灵活、精力充沛、热情,但易见异思迁,坚持性不够。对这样的女生教学内容应多样化,练习中要有一定间歇。粘液质女生细心、沉着,但不够灵活,缺乏激情,反应慢,很能坚持学习,成绩和情绪也较稳定。抑郁质的女生缺乏战斗精神,技术差。所以任何一种气质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要求老师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各种气质的女生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运动过程中,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必须克服种种困难, 如练习时的肌肉疲劳感觉,中长距离跑时出现的极点现象;以及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练习。如天气变化、上坡跑等,可见克服困难是运动过程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困难,必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坚强的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勇敢精神、自制力、纪律性等。

体育教学中对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通过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结合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需要强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工作,协助女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教育女生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纪律,遵守各项运动规则,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作风。(3)根据女生的具体状况,体育授课的特点,巧妙地使得具有计划性的教育与抓好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正确的结合起来。比如,对女生在运动时出现疲劳感时,要使用生动灵活的教法使女生的兴奋和抑制及时转稳;对个别女生欠缺自控力、好冒险时,老师需要耐心认真地做好思想工作,并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及时实施有效地安全措施,进行保护。(4)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女生的运动水平和项目特点,对教学难度、运动负荷量、女生心理品质等方面提出恰当的要求,使女生能顺利地掌握运动技术, 增强女生自身的信心度。

三、针对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的关注点

1.适当地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创新

在开展的体育教学全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对女生系统化的讲解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明确掌握体育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另一个关注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详细讲解技术方面的问题,语言具有吸引力、形象力以及简洁化,并能准确地运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入实际生活中,因人而异,对女生讲解一些适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洁易懂的,并能长久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与锻炼技巧,使女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中,处处收益。

2.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与女生之间的传教、女生与女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人际交往的特殊表现之一,它不仅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对女生个性的丰富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心理特点的角度来考虑,高中女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尊性较强,渴望老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并在尊重、敬爱老师的基础上,同样得到老师的尊重。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女生尊敬爱戴老师,同时,老师尊重女生、爱护女生,增强女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师生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到体育的教与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女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极大乐趣,并转变思想,真正懂得体育运动带来好处。

3.因势利导,发挥女生的个性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教育,相对于其他教学比较容易些。一样的女生,个性却相差千里。不仅重视纪律方面的教学,还要注意技术技巧方面的个性教育,因势利导。由于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甚至部分差别较大。老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保证全面地指导课程顺利进展,更需要针对每位女生的实际,着重于个别教育。在准备授课前,老师需要明确每位女生的实际情况,尽最大的可能性掌握每个女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甚至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待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当我们明确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之后,即可有效地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培养他的性格。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对女生形成优良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表现出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果断性、顽强性、勇敢、机智、灵活、自制力、必胜的信念、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等。

篇2

一、体育活动中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

1.深刻而稳定的女生动机

针对高中所学的知识逐步增加,认识辨别能力的不断提高,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的认识渐趋于正确化,更为深层次的对社会性体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对此,针对那些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彼此关联较为密切的间接动机,一定程度上激发女生对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动机,既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也是一种学习的理智态度,又渴望获得现实中种种满足与认可。

2.增加兴趣全方面的选择度

高中阶段,女生对体育的兴趣及其态度分化将更进一步加深。男生侧重于热爱竞赛性活动,与初中生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女生则侧重于喜爱动作优美、运动力度与强度都相对适中的体育项目。与此同时,部分女生对体育欠缺正确性认识,或体育基础不牢的女生,则对开设的体育课及体育锻炼产生了厌倦消极的态度。特别是女生,因为自身性特征的明显变化,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要求技巧性较强的活动产生顾虑,由此而产生的惰性在体育活动中也更加突出。

3.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育的正确引导下,高中女生基本上明确自身毕业之后,不管是继续走求学之路还是走就业之路,都需要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强硬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明确了身体的健康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及其未来事业发展的利害关系。由此,她们不仅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而且开始注重体育实用价值的讲究,侧重于探究体育与人生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全面提高女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得、技能的熟练程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主要通过女生完成某项活动的具体状况来评测能力的高低。比如体育老师的熟练讲解、示范以及组织教学技能,并结合女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操作、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女生到底具备怎样的能力,对自身的认识度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兴趣和能力是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培养兴趣和能力,意义很大,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与女生的主动积极性相结合,只有当女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时,兴趣和能力才能最有效地形成。

二、强化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地去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同时,气质是人的情感和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速度以及平衡性、灵活性等动态心理特征,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气质类型的不同特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多血质的女生反应迅速、灵活、精力充沛、热情,但易见异思迁,坚持性不够。对这样的女生教学内容应多样化,练习中要有一定间歇。粘液质女生细心、沉着,但不够灵活,缺乏激情,反应慢,很能坚持学习,成绩和情绪也较稳定。抑郁质的女生缺乏战斗精神,技术差。所以任何一种气质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要求老师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各种气质的女生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运动过程中,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必须克服种种困难, 如练习时的肌肉疲劳感觉,中长距离跑时出现的极点现象;以及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练习。如天气变化、上坡跑等,可见克服困难是运动过程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困难,必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坚强的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勇敢精神、自制力、纪律性等。

体育教学中对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通过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结合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需要强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工作,协助女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教育女生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纪律,遵守各项运动规则,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作风。(3)根据女生的具体状况,体育授课的特点,巧妙地使得具有计划性的教育与抓好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正确的结合起来。比如,对女生在运动时出现疲劳感时,要使用生动灵活的教法使女生的兴奋和抑制及时转稳;对个别女生欠缺自控力、好冒险时,老师需要耐心认真地做好思想工作,并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及时实施有效地安全措施,进行保护。(4)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女生的运动水平和项目特点,对教学难度、运动负荷量、女生心理品质等方面提出恰当的要求,使女生能顺利地掌握运动技术, 增强女生自身的信心度。

三、针对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的关注点

1.适当地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创新

在开展的体育教学全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对女生系统化的讲解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明确掌握体育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另一个关注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详细讲解技术方面的问题,语言具有吸引力、形象力以及简洁化,并能准确地运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入实际生活中,因人而异,对女生讲解一些适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洁易懂的,并能长久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与锻炼技巧,使女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中,处处收益。

2.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与女生之间的传教、女生与女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人际交往的特殊表现之一,它不仅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对女生个性的丰富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心理特点的角度来考虑,高中女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尊性较强,渴望老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并在尊重、敬爱老师的基础上,同样得到老师的尊重。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女生尊敬爱戴老师,同时,老师尊重女生、爱护女生,增强女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师生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到体育的教与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女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极大乐趣,并转变思想,真正懂得体育运动带来好处。

3.因势利导,发挥女生的个性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教育,相对于其他教学比较容易些。一样的女生,个性却相差千里。不仅重视纪律方面的教学,还要注意技术技巧方面的个性教育,因势利导。由于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甚至部分差别较大。老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保证全面地指导课程顺利进展,更需要针对每位女生的实际,着重于个别教育。在准备授课前,老师需要明确每位女生的实际情况,尽最大的可能性掌握每个女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甚至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待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当我们明确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之后,即可有效地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培养他的性格。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对女生形成优良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表现出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果断性、顽强性、勇敢、机智、灵活、自制力、必胜的信念、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等。

篇3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入手,都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心理健康状况,教学方式、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技能,教学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方式来授课、来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交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爱上学习,也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学习力的学生。

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去深入了解学生。从哪些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心理?一般来讲,教师要清楚学生的知识水平,知道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以及他们的品德方面,也就是他们的情商发展状况。也就是从智商和情商两方面入手。

初中生,其年龄一般是12―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阶段,内心是既充满着独立性,又有依赖性,既有自觉性,又存在幼稚性,是一个错综矛盾的心理时期。

一、初中生心理特点

(一)活泼好动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初一新生,他们刚刚从小学走进初中的大门,所以小学阶段的一些特点还比较明显。比如,一下课就冲出教室,相互追打,做课间游戏,在性别上男女也不分界限。表达需要特强烈,比如,上课教师提问时,就会发现主动举手争取发言的人很多,发言很踊跃,这是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有明显的区别,高中生心中知道答案,举手回答的相对来说并不那么积极、人数也相对来说少些。

(二)模仿性强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性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在初中阶段,这一特点仍然表现得很强。比如,好的容易学,坏的也抑制不住要学,兴趣容易变化,一会喜欢文学,一会又爱好天文等容易改变。

(三)记忆力强

初中生正处于记忆力发展的顶峰时期,当然主要是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只要在这短时记忆的基础上稍加重复即可获得。初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来说不是很多,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适当地引导学生去记忆一些必要的东西,去发挥他们的这一“特长”。

(四)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

初中阶段是小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过渡,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前期,也就是初一,学生大多还弥留着小学阶段时的特点,而到了初三,学生经过这两年的学习成熟了许多,与高中阶段也有了相似之处。所以,初一的学生很乖,很听话。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说什么学生就会执行什么,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接受教师的教导。这也能从学生与教师很容易打成一片看出来。初二的学生虽然会有些叛逆,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即便心里有些不满也都会挂在嘴上,不会像高中生那样,放在心上。

(五)独立性强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独立性发展很快,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与父母交流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想表现出自己已经长大,是个成人了,想有自己的主见和行动,虽然很多时候这些行动,往往还是需要家长的帮忙。所以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成长的空间,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同时还要在适当的时候、恰当的时机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以上五点是初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才能因材施教,教育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材、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都离不开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正确分析和把握。

二、初中语文教师应注意的几点

(一)先抓基础后抓稳定

基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师要在初中一开始就要狠抓基础,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生活习惯的锻炼和交友的技巧等。初中学生的记忆力强、模仿性强以及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影响,教师就要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面发展,对有向负面发展的苗头教师一定要加以制止,争取把这个基础打好。基础打好了,就得让学生稳步发展,在知识的条理化上、系统化上、深度上发展,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学生产生分化,掉队。任何知识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这个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去放纵学生、一味地去要求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复习、练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比较。

(二)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

虽然每位初中教师都知道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年龄段,但要从心理上去真正地认识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还需要教师去摸索。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既不是小学生,不需要一一地去教,也不是高中生,不能一味地输入知识点。教师应对所教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语言上要口语化,要让学生听懂。还要特别注意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表达需要,要多给学生机会去发表意见,切忌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

(三)信任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初中语文教师要信任学生。可能有些事情上学生做得还不够好,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切忌轻易点名斥责,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四)做好家长工作

篇4

一、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普遍特点

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相对比于内地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往往并不仅仅针对于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更多表现在思想及生活学习态度上。

(1)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由于升学途径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出现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尤其以生物理论知识为代表,由于初中生物教学较为侧重于常识性与理论性知识,不加以记忆很难具备相应基础。而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程与初中生物课程有较多的延续性,这就导致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存在一定障碍。

(2)自我认同程度相对较低。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出于社会或家庭观念,往往对于自身认识具有一定偏差。社会主流观念对于学习成绩具有极强的认同心理,加以家庭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对比及影响,往往容易导致民族地区高中学生通过对比,从而产生一定得心理落差感。自我认同程度是一个人自信与否的重要因素,自我认同程度降低,往往导致学生对于生活学习产生自卑、畏难、厌恶等负面情绪,对于以后的成长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3)学习态度相对浮躁。民族地区高中相对于普通高中,对于实践将更加重视,但这也导致一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实践是可以脱离理论。从而导致部分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过于重视实践,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抱有浮躁的情绪。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实践是要以理论为基础,只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实践中对理论加以应用,同时激发创新性思维,激发创新灵感。

二、影响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课堂效率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消极心理。同时,民族地区高中学生更加注重实际与应用的心理特点,也是影响其在生物理论课堂中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1)由于消极心理因素导致的课堂效率低下。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消极心理因素是其课堂效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而消极心理则包括:由自我认同程度降低导致的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以及处于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的学习热情程度低下等。根据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普遍特点不难看出,由于学生们基础知识薄弱很容易在理论课学习中,出现畏难消极的情绪,而高中生物更注重理论学习,这就极易降低课堂学习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学习态度浮躁的心理特点,往往对于晦涩难懂,或者考试分值相对较低的科目出现一定的排斥或不重视情绪,这也不利于生物课堂的高效进行。

(2)由于过于注重实践而对于理论课程的轻视心理。由于高中学生的心理更为成熟的心理特点,他们在学习上往往具有更强的功利心理,对于应用性相对较弱的科目就表现出不在乎的态度。例如高中生物,由于这门课目在高中阶段主要是针对于生物的基本知识及生物技术基本应用的介绍,并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就导致民族地区高中学生从心理上对于高中生物的不重视,而这种排斥的心理状态,对于生物课堂效率同样具有极大地影响作用。

三、关于影响课堂效率因素的对策

通过分析得出了影响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生物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再对问题加以解决,就可以很轻松的得到解决途径,接下来,将通过课堂授课技巧操作与课外学生心理辅导两个方面,得出提高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堂效率的对策。

(1)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度。由于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需要通过教学手段的改变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理解的目的。①自主性教学模式。自主性教学是近年来针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分组式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手段,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并针对学习内容查找资料,加以思考。②探究式模式。探究式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中延续创新性教学,引入实践内容,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更加要求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2)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同度。由于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度,就成为解决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方式。高中生物相比于其他学科,学生更容易提高生物成绩,在课堂上对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予以注意,并通过课下补习的方式,就可以使得学生的生物成绩较快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度。

四、通过教学实践关于提高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教学效率的个人总结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应用,本人在提高民族地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上也取得了一定得经验与成绩。接下来通过实际经验的分析讨论,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36-01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是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生物比较难学,内容抽象微观,不易理解,即使把教材的内容看会了,一到练习时就不会应用,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学生所掌握的生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生物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中生物教学难度很大。处理好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对学好高中生物很重要,同时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因此,初高中生物课程的衔接成为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做好初高中生物课程的衔接并不是指教师简单地将初中的相关知识再拿到高中课堂上复习一遍,而是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有目的、分步骤地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在每个模块教学前对初高中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学生初中生物学习情况,哪些知识在初中学过,哪些知识虽学过但学生没有掌握好,哪些知识还有待于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我认为搞好初、高中生物课程的衔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教材内容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将衔接的知识点梳理归纳后,教师要根据高中阶段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区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提供挂图或插图、列表比较等直观手段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促进已忘知识的再现和巩固,而不能认为初中已经学过,学生就一定掌握。例如,在进行受精作用教学时,教师出示初中教材的植物受精过程的示意图、生男生女图解,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入受精作用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样,将初高中知识联系起来,教学就比较完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理想。而对于高中阶段要求较高的重难点知识,则要重点学习,通过一定的练习以及习题课讲解进行巩固。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并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原因,通过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体验假说演绎法,引起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提高学生“温故”而“知新”的能力,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能力,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二、从教学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要求教师通览教材、课标,重点理解和把握初高中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初中生物知识的复习,作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生物学知识。另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讲述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其中涉及了不少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讲述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时需要用到数学的概率和统计方面的知识,讲述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需要以化学的物质结构作基础,讲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需要物理的力学方面知识,等等。

三、从学习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突破“死记硬背”的简单模式,初中结业考试对学生要求较低,有时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生物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而高中阶段主要是面向高考,对于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学生的观念没有及时的转变,仍然以旧的方式来学习生物,显然是无法适应的。初中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仍有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死记硬背”,他们学习生物的方法主要是记忆、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刚进高中时,一些学生不重视生物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模式,有部分学生或缺乏兴趣、或学习方法欠佳,往往出现不会、不想学习现象,生物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学生开始有兴趣,开始找到方法时又为时已晚。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

篇6

人是社会性的智慧生物,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通常都是具有社会性的,说极端一点,哪怕是“宅”起来,他也是有社会性的。人和人之间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人们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

高中生处于青年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作为高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对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将有莫大的帮助。同时,如果能恰当地利用这种人际关系,对建立良好的集体主义班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有着深刻的意义,这也是灵活多样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在我们学校的传统德育教育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个人思想品德教育,不重视,甚至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品德问题。

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人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当中,而高中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被忽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高中学生由于处于心理上的一个“伪熟期”,其人际关系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依据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将其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校内人际关系。在校内,高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其中包括本班和外班同学。对于本班同学来说,学生之间在表面上往往十分融洽,一般来讲,本班同学之间很少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在学业的竞争和集体中地位高低的竞争、消费上的竞争、交际面上的竞争等等,由于高中生“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稳定,性格的意志力日趋提高”,他们较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因而这些竞争如同一股潜流,暗暗在班集体中涌现。高中生人际关系往往受到这样的竞争因素影响,同时依据自己的爱好、个性等来决定交际程度的深浅,很少能看到那些“竞争对手”能结成好朋友的。在班级中,优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分化较大,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深的来往。但奇怪的是他们却常能和外班成绩与自己差异较大的同学结成朋友,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他们之间往来不影响彼此在班集体的地位,因而,高中生常与本班同学大多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但都经常与外班同学结成好朋友。高中学生的一般交际范围大多在本年段之内,很少与比自己高的年段的同学来往。除了学生干部之外,对与自己不同年段的同学往往只会知其名而少交往。

二是校外人际关系。高中生在校外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常会在交往中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在校外,高中生人际关系常有以下两种特点:首先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一般和原来初三的同学往来密切,课余时间常在一起活动,节假日也常结伴外出。但这种状况,会随着在新班级与新同学的逐渐熟悉而改变,高中新生的交往重点转移到新结识的同学,而与原来初中同学的来往则缩小到为数不多的好友,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范围地聚会来交流各自学校的情况。同时,随着与新同学的友谊进一步加深,还会出现新旧两个交际圈的交叉,从而出现了彼此的人际关系拓展,此时的高中生与原初中而现在非同班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将逐步淡化,来往会逐步减少,但也会出现少数好友随年纪的增大,而发展成为持久的友谊。其次,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成人化靠拢,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在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已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而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

第二个误区是:高中生升学压力大,人际关系对高中生的影响不大。其实不然,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因而每个高中生都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他们如果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恶劣、充满冲突和冷漠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变得言语谨慎、情绪压抑、性格内向,或是与之相反,出现性格暴躁、易生猜忌等不良性格。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因而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不仅要从他们自身思想入手,还要善于从他们的人际交往中找突破口,帮助他所改善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友爱的班级人际关系氛围。这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将会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优等生则应鼓励他们扩展自己的交际范围,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们交际圈的扩大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其他同学。同时,还应教育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和同学发展一种正常融洽的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增加自信和力量并在交往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做到心理相容,使高中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特点,严于律己,尊重社会整体意志和他人需要,宽以待人,以诚恳、公平、宽厚态度对待别人,理解并容忍他人无关原则的短处。在心理相容之下,正常交往,共同建设一个团结互助、朝气蓬勃、融洽向上的班集体。

第三个误区是:现在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上内容鱼龙混杂,无法对高中生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其实,信息交流的普及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双向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人际交往的范围得到了最大化,其概念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升华。另一方面,各种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迅速。对此情况,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正确地运用。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因势利导,结合信息时代的具体特征,在更广泛的范围采取更多种的形式开展人际关系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对信息化时代所形成的新型人际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与原有的交流沟通方式相比较,提出了新的理解和建议,尤其是对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明确的解说。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亲和力,而且可以清醒地认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问题,从中汲取经验,避免自身在寻求发展过程中出现缺憾,如,有的教师主办了心理辅导网站,有的建立了“开心阿姨”聊天室,有的教师主办的心理辅导方面的微博广受学生欢迎和跟帖。他们的出现为信息时代下积极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新工具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高中生营造了全新的和谐健康交流的空间,是值得鼓励的有益探索。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对高中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的培养,创建校园和谐的人际环境,意义不但在于单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情感、健康人格,这是学生成就学业,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在竞争中发展自我,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能,这将促进他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小芳,林俊.论高中生人际交往距离的重要性.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

篇7

有好几次,学生拿着诸如“淡看人生”“淡定”“心灵的宁静”

“寂寞”等等作文题目,愁眉苦脸地来问我怎么写。

我问:“题目哪来的?”

学生说:“老师让写的。”

听罢,我无语,也有点儿悲哀。

我悲哀的是,对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我们语文教师怎么就想到了这类作文题目呢?合适吗?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也许很多。

要么,就是这些教师没有时间思考,不管三七二十一随意地就挪用了别人现成的题目。

要么,真是他们自己出的题目,也确实是他自己的人生感受。由此,我想到现在的语文教师该如何拟定作文题目的问题。

首先,从教师这方面说,我们得有起码的中学生心理学的知识,去因人施教。对高中生乃至初中生,语文教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思想特点,他们的兴趣特长,生活经验,乃至他们阅读的积累,总得有个比较透彻的了解吧。

反之,如果对学生没有起码的了解,硬生生地把我们教师成年人的感受和体验,强加给这些还在做着美梦的孩子们,把这些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扔给他们,他们有得写吗?愿意写吗?能写好吗?如此,是不是太为难他们了?

其次,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以为,如果我们现在就让孩子们“淡定”“淡看人生”“心灵宁静”乃至“寂寞”,真是非常不妥。因为任何生命,他(它)们,都有一个由抽芽到长叶,到开花结果,到最终落叶的过程,我们怎能就轻而易举地掐掉学生生命中长叶、开花的这个过程呢?

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我们掐掉青春生命中的这个美妙如花的季节,过滤掉他们人生中很多值得经历的过程,他们的人生会不会残缺不完整,会不会有遗憾?

作文,说到底,应当是生命过程中春夏秋冬的更迭演绎,是人生心灵驿站的先后承续,是人格状态和精神思想的成长写照。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让处在人生春天中的孩子们,用灵动的笔触,勾勒青春的风景,书写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绽放出青春最美丽、最年轻、最鲜活的思想,我们难道就没有责任?

篇8

相对而言初中知识比较基础,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弱,以及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初中并没有独立的生物学科,而是将生物知识穿插于科学课本,就知识点而言初中生物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如简单的动植物分类、常见的几种动植物及其结构特点等等)、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8个单元,对于学生要求并不是很高。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二、初高中教师教学要求的差异

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围着教师“转”,没有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教学,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中更加重视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对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了解的成分更多,达到掌握的学科知识相对较少;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

三、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差异

初中毕业中考对学生要求较低,大多数的初中学生一般要等到中考前才在学校的组织、要求下,集中优势时间攻克中考大关,而且一般都能在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就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生物只要考前背一背就行。而高中阶段,面向高考,对于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学生仍然以初中读、背的方式学习生物,显然是行不通的。

四、对于初高中衔接的几点建议

1、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保证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延续性。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在各章节中都有与初中教学内容相衔接的部分、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不同,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脱节”现象。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凡是涉及到初中生物知识如:“原核生物”,学生只要看到“菌”和“藻”就把它归为原核生物,甚至有些学生把病毒也归为原核生物、还有“三大有机物的代谢”中的食物的消化后的产物和代谢后的产物、营养物质吸收的途径;“神经调节”中的神经元、反射、反射弧、感受器、效应器;“体液调节”中的内分泌系统、激素;内环境的稳态中的内环境的成分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做好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都应该研究。如果高中教师不清楚学生在初中学了什么,没学什么,应该学好而没有学好什么,那么,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就是一句空话。例如高中相较于初中多了很多实验内容,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3、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初中,学生做生物实验方法主要是跟着老师重复、简单模仿,而高中实验教学中,则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假设、并能通过实验设计解决问题。通过这样长期逐渐的熏陶,使学生慢慢地掌握做实验的基本程序。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等等,同时对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这些对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调动和激励作用。

篇9

激趣艺术是基于我国教育情况和我国初中生心理情况的有一个创新的教育方法,该教育方法把重点放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上面。与其逼学生学习,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学习,两种的区别在于,学生是否喜欢去学习,激趣艺术是一种攻心方法,让学生从心里开始喜欢上英语学习。

一、激趣艺术教学理念

1.激趣艺术的概念

激趣艺术就是激发学生对教学、学习等的兴趣的方法,一般来说,有趣的东西或语言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果能把让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加入教学之中,学生自然会有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许多单调的初中教学当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激趣艺术在教育中的意义

激发学生兴趣,直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初中生还处于未成年时期,很多时候自己的行为被情感所控制。比如说很多初中生都知道街头的烧烤会引起癌变,但是因为自己喜欢吃,就忍不住去买路边的烧烤。同样的道理,初中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充满动力去做,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做起来就无精打采。激情艺术就是为了帮助初中生用情感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去学习。

3.激趣艺术使用效果

长期的教学经验发现,激趣艺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同时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以往抱怨记不住英语单词,提高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之后,学生也发现自己背诵英语单词效果明显好了。

二、初中生心理特点跟激趣艺术的关系

1.上课缺乏注意力

初中生还不能像高中生那样控制自己上课的注意力,上课走神是初中生的一大问题,有的学生本来想控制自己认真听课,但最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就走神了。但是根据了解,即使是最容易分神的初中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也能很好地集中精神。目前很少能找到打游戏也能分神的人,主要原因是游戏比较有趣,吸引了玩游戏的人。同样的原理,原因教学只要使用好激趣艺术,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对强迫性教学存在抵制

老师如果不注意正确的教学方法,只顾着去逼学生听课、交作业、做练习册,那么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容易出现抵制和应付的心理,即使按时交上来的作业,也可能是抄袭,没有把心放在学习上,这样下来,不管老师布置多少作用,学生的吸收量都很低。而激趣艺术是帮助学生主动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人心理。绕开了强迫教学的错误方法。

3.感情用事较多

初中生感情用事情况比较多,初中生的成绩好坏有时候也跟是否喜欢对应科目的老师有关,或者跟是否喜欢该科目的教学有关。初中生不像高中生,有高考压力,同时内心成熟,不得不自己逼自己去学习,而初中生多数看自己的情感去选择性学习。

三、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使用激趣艺术

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英语老师要适当地使用一些激趣艺术,来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

1.采用多种教学资源

如果教学资源比较单调,学生没有什么新鲜感,自然会感到英语教学无聊,所以初中英语老师要把丰富的教学资源用于英语课堂上,由于多媒体设备进入了许多初中学校,这给英语老师提高了展示丰富教学资源的机会。初中英语教材许多知识来源于美国人的生活环境,英语老师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精美的图片、视频、音乐、对话等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饱满眼福的情况下喜欢上了英语教学。

2.选材注意主观美

并非所有的教学资源和所有的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英语老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所有讲课内容都具有主观美。主观美就是能让一般人感觉良好,可是是图片的颜色漂亮、人物可爱、对话有趣等等。同时英语老师也要注意自己身着、举止行为,至少不让学生厌恶就行。美的东西是一种享受,学生甚至会多花时间在美的事物上,就连女生也喜欢看图片中的美女,也是同样的道理。英语课堂上,既然找不到图片资源,也比找到让学生感到恶心的图片更好。不是老师没有注意到这点,以为只要有更多教学资源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却忽略了教学资源是否引起学生厌恶。

3.与时俱进的语言

老土的讲话方式也是影响初中生听课热情的一个原因,对于满嘴都是让学生听不懂的英语老师,学生会失去兴趣。由于网络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火星文、网络语言,例如“神马”、“有木有”、“坑爹啊”。这些语言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老师可以多关注一下新的语言方式,适当地使用学生喜欢的潮流语言。基本上学生能听到老师用他们自己时代才有的语言讲课,不仅会提高兴趣,同时还能增加亲切感。

参考文献:

[1]崔艳波.激发兴趣是英语教学的关键[J].中等职业教育,2004,(10):43-44

[2]郝小雯.因材施教 激发兴趣――试析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科学咨询:下旬,2011,(24):117-117

篇10

有过中小学教育经验的人大部分认同一个事实,就是相比较于小学生和高中生,初中生是最难管教的。“他还是个孩子”与“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往往并行不悖地被成年人用来评判这个阶段的孩子。把他们当小孩看时,往往会忽略他们身上的问题,把问题简单化;把他们当成年人看时,又容易误解他们的一些所作所为,结果就觉得他们难以管教。

本文将简要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初中生提出一些管理策略。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阶段正处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之间,这个时期在心理学分期上称作“学龄中期”或者“少年期”,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认知特点,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常常得不到成人的正确理解。

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尽管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身体迅速发育与心理急剧变化相交融

初中阶段正值身体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一周岁左右),身高体重增长迅速,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机能急剧发展,性成熟期开始。同时,心理发展进入了幼稚与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冲动性错综并存的所谓“心理断乳期”,是个不折不扣的“多事之秋”,属于糊涂期和危险期。

2.摆脱童年期的依附型心理,自我意识萌发,追求成人感

(1)进入初中的学生,在心理变化上最显著、最重要的变化是,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了,产生了鲜明的“成人感”,但这种成人感充满矛盾。由于身体发育异常迅速,而心理发育则比较缓慢,身心常常失去平衡,因而理智往往控制不住情感,以致表现在行为上经常出现一些使人难以理解的过失。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屡教不改”现象,体现的就是这种“理智”与“情感”的错位与失衡。

(2)成人意识使得初中生要求独立、要求自主的意愿不断增强,对父母、教师的依附不断减弱,因而常常喜欢自作主张,以致表现在行为上不再听话,有时甚至公开顶撞,亦即逆反心理很强。

(3)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很强,模仿性很大,但是又不怎么懂事,因而什么都想学想做,却很少考虑后果,所以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诸如抽烟、喝酒、赌博等会在这一时期集中表现出来。

3.异性之间的爱慕意识日趋明朗化

初中生的异慕意识的萌发是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中一个不可无视的问题。异慕的实质是一种“青春觉醒”的表现。但这种少年期必然出现而且复杂的心理特征往往被父母、教师简单地归结为“早恋”,并且常常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应对,结果往往加剧了与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

初中生对别人和对自己评价的标准已发生质的变化。他们开始考虑行为的动机和原则性,但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评价别人时开始学会从实际出发,较全面、客观地作出判断,而多数情况下往往会对自己性格上的优点作过高的评价,对自己的缺点不大了解,也不承认,有时还不能理解自己与别人发生冲突而自己失败的原因,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受到批评时会感到委屈,这说明初中生的自我批评还是不完善的。

5.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变化

与小学相比,初中生学习的课程门类增多,学习内容加深,学习强度和压力增大。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产生分化,甚至有部分初中生有较明显的厌学情绪。

二、初中生的管理对策

归结起来,初中生的“难管”有两大原因:(1)初中生本身的原因,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正由事事依附父母、教师的童年期向具有独立人格的青年期过渡,介于“听话”与“懂事”之间,其特点是既不听话又不懂事,必然问题很多。(2)成年人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普遍存在认识不充分的毛病,有时把他们当小孩看,有时把他们当成人看,不能真正了解他们内心微妙而复杂的变化,结果往往出现沟通困难,当问题出现时要不就简单粗暴地解决,要不就是束手无策。

对初中生的管理应当紧紧围绕他们的心理特征寻找对策,下文试作简要建议。

1.努力优化初中生的成长环境

环境会深刻地影响初中生的成长。这个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也包括家庭环境。社会、学校、家庭应保持畅通、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为初中生提供一个健康、友爱、安全的学习环境。

2.宜“疏”不宜“堵”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很强烈,甚至有少部分人纯粹只为了与大人“对着干”,以显示他已长大成人,不再是小孩子,并不会考虑事情的是非曲直,不考虑后果。因此管理上应力避简单粗暴,力避压服,应以疏导为主,宽容对待,但要做到引导而不迎合,信任而不放任。

3.引导树立理想和奋斗目标,抓好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帮助树立理想目标,引导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养成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的习惯,开展青春期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4.做好违纪甚至违法初中生的超前预防工作

管理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要有针对性和应急性,要有爱心、耐心和信心,要合理而且有效地运用奖惩机制,注重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策略。

5.管理中要注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每个人都能在集体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

少年期是个性发展的转折点,是一个人一生中独立意识的萌发期和成人感的表现期。这时,如果家长、教师、周围的人不了解自我意识发展的这个特点,而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行动,无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遇事小看、讥笑、训斥他们,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使他们的“成人感”遭到挫折,从而产生诸多冲突和麻烦,所以对初中生的管理要从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着手,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才会找到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267-01

国内的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普遍偏低,而对于身处渝东南地区的中学生又有着自身的地域原因。在笔者看来,被视为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界占据重要地位的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无疑为研究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本文通过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尝试对渝东南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对扭转当地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低下的现状,而培育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中学生有所裨益。

一、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核心思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水平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服从权威和权威规定的规则。习俗水平,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持社会的传统秩序。后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认识到尊重规则的重要,而且开始认识到法律、规则的人为和相对的性质普遍的原则。”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从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来看,国内大多对价值多元化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很少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而国外的研究更倾向于从区域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其更能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基于此,本课题以调查价值多元化时代渝东南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为基础,以分析造成该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低下的原因为出发点,最后根据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养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教育对策。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调查问卷进行研究。

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地处渝东南地区的黔江中学、酉阳实验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203,有效率为81.2%。为了与渝东南地区中学生做对比,还抽取调查了重庆三中的学生,发放100份,回收86份,回收率为86%,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60%。

三、渝东南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

通过对科尔伯格两难故事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渝东南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的现状。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规则,是前习俗水平的反映。“如果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展开思维和行动以及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科尔伯格将这种个体划入习俗水平。“如果个体不再把规则、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认识到规则是人为的、灵活的,甚至个体基于自己的良心或人类的普遍价值标准判断道德行为”,将这种个体划入后习俗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地处渝东南地区的中学生,男生处于前习俗水平占9.9%,而女人占4.9%。从习俗水平来看,男生占19.2%,女生占19.7%。从后习俗水平上看,男生占20.2%,女生占26.1%。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初中生占6.9%,而高中生占7.9%,在习俗水平阶段,初中生为14.8%,高中生为24.1%,后习俗水平阶段,高中生占19.7%明显低于初中生的26.6%。从总的来看,渝东南地区高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水平低于初中生。通过对渝东南地区与主城区的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呈现不同的特点,道德判断能力高的和低的都比较偏多,他们在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1.7%、30%、48.3%。而渝东南地区中学生所占的比例依次为11.7%、50%、38.3%,渝东南的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集中处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

四、结果与分析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渝东南地区处于道德判断能力高端的人数比主城少,出现这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渝东南地区处于山区,经济、教育比较落后,素质教育推行不力,大力推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十分重视分数,分数被视为学生的“命根”。“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德育让位’的现象,形成了重成绩、轻能力的现状。甚至有些学校,德育课程只在非毕业班中开设,多数把德育目标定位于重点生,对大量的普通生缺少必要的教育。”其二,渝东南地区的学校在采取的德育方式上,采取一种强制性的价值“灌输”。在价值多样化背景下,这种做法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当学生面对新的道德情景时往往会无所适从。其三,德育内容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空洞、固定、僵化,脱离学生生活,致使道德教育工作未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当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渝东南地区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德育,从广义上说德育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做为德育的全部,是对其的错误解读,学生对其感到乏味,不仅对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不显著,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对这些观念、思想的盲目顺从,会加剧道德判断能力的降低。

从渝东南地区中学生所处的年级来看,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高中生所占的比例为19.7%,明显低于初中生的26.6%,高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低于初中生,这与科尔伯格的理论关于学生16岁后趋向于向后习俗水平发展的观点相违。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成人没能在这个关键的阶段,做好德育的引导工作,没能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教材,以合符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开展德育,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五、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措施

笔者在对渝东南地区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的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当地的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一)道德校规化

道德教育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性,但不是万能的,我们只有将道德制度化,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对于地处渝东南地区的中学生来说,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必须将道德校规化,当前中学学校的规章的制订通常只注重制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忽视其可行性,因此校规不仅需要反映中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体现主流文化,还要让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务必遵守,对违反相关校规的学生进行一定惩罚,这不仅对学生明白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很有裨益,而且对那些内心不想遵守的学生起到威慑的作用。

(二)整合课程资源

整合课程资源是提升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应然追求。德育这门课程相对于自然科学课程来说,比较特殊,它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拥有众多的流派,因此整理这门课程比较困难。我们在整合这门课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不要将那些没有多大价值意义的老故事编入课程中,可以结合渝东南当地的风土民情,将其有益的部分纳入课程内容中,使其具有新颖性,多样性,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进行德育。

(三)进行自我反思教育

道德教育应该从个体的自我出发,才能回归道德的本体,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注重个体,如在每周例会的时候,让每个学生对自己上周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开展自我批评,写出反思报告,同时制定自我约束、自我改进计划,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

中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脚踏实地,仰望天空”的事业,必须注重实践,回归生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渝东南地区中学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知行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道德教育效果不显著。教育家杜威曾告诉我们“做中学,学中做”。因此,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必定要以一定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加强知行统一。除了上课之外,组织学生观看道德教育类的电影,比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参加公益活动, 帮助孤寡老人,带领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风光,亲近自然,都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 陶冶情感。对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很有必要。

篇12

根据教育部门于2016年9月20日正式《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体育和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将一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录取计分科目。可见本次改革充分肯定了“体育”在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那么,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的研究资料,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解答。

一、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

(一)生理特点

初中阶段,从外观上可看出是学生身体出现较大变化的阶段,诚然这一时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在该阶段虽然学生的身体易疲劳,肌肉力量弱,身体机能水平一般,神经活动过程主要以兴奋过程为主,且都活泼好动,但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却是不断加快,骨骼弹性较好,心肺功能逐渐增强。

(二)心理特点

就心理活动方面而言,敏感、焦躁、多虑等是初中生的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学生个人信念和世界观逐渐开始形成。同时,随着身体的快速生长发育,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极度重视外在形象及考试成绩等一些能体现个人竞争力的因素,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外,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逆反心理严重。

二、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作用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变时期,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正因如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更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体育教育恰恰能对学生的生理及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再者,体育在中学阶段的最大功能是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何为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于是乎,在中学阶段,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锻炼及体育活动的时间、加强体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育促进体质健康及身体发育

1.我国中学生的体质现状

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到1995年期间,青少年学生的肌力、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2005年学生肥胖率检出比2000年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学生的近视率2005年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76%,大学生为83%。2010年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为13.33%,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的“安全临界点”,城市学生视力的不良检出率超过80%,且向低龄化方向发展[1]。

综上可见,反映学生视力、肥胖和超重的健康指标,其检出率均呈逐年飞速上升的趋势。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已成为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国家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现状,毋庸置疑的是,从教育方向上制定的主要措施应当主要来自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

2.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体育教育对青少年身体的各系统、机能、器官、形态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体育运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力量、耐力、柔韧、肺活量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另外,初中阶段是运动能力的突增期,男学生在各种运动能力测试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各项身体素质的平均值都在提高,而女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般提高到13岁或14岁为止,随后变化较小[2]。保证必要的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缓解视力疲劳,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学生近视。因为体育课程大多安排在室外,学生无须面对书本,眼睛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

此外,体育运动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学生身体发育不良和不协调的现象,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自信。中学阶段是人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然而因为自身及家庭的不重视,许多孩子在这一阶段出现身体发育不良或不协调的现象。如果在这一时期强化体育教育,敦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更好地刺激人体分泌生长激素,使身高在原本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出现更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同时也使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遏制肥胖及超重态势。另外,一定的体育锻炼能提高食欲,当学生摄入的营养物质足够充足时,身体自然发育良好。

(二)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育是经过一系列的体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并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学习内容,它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体育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和自尊,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1]。

在通过对八个实验班(初中及高中)的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性研究中,得出这样一组结论:干预教育前,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28%。但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总测试人数的59.04%。这表明了干预教育的必要性和应时性。干预教育后,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无问题人数较干预前上升12.72%,有中度以上问题的学生下降0.74%。实验组学生在自尊、自信、情绪、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各项总分与前测相比,变化值分别为:6.76,14.60,-5.07,8.80,8.6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改善幅度显著。结合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3]。

通过研究,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干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充分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合理教学方法的采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及孤独倾向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体育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健康

体育有体育的道德需要遵守,例如:尊重教练、尊重前辈及对手、遵守比赛的规则、服从裁判的判决、体育比赛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爱护场地卫生及运动设备器具等等,诸如此类的体育道德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用以约束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体育规则。

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皆需要道德来维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为人处世的准则与规范。体育道德与社会道德是相通的,学生在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当中,必须遵守体育的道德,通过不断的学习、活动及比赛,他们会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将这种习惯迁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同样是学生道德健康的重要教育部分。

(四)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的基础在于学生自身的特点,生理因素是前提基础,心理特点是核心关键,社会适应是表现形式。影响中学生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

季浏于2003年9月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提到体育课程的本质是“运动认知性课程、生活教育课程、综合性课程、情意性课程”。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学会感受生命力,体验情感和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知识内容丰富,其中包括体育、健康、生理卫生、娱乐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运动认知过程中还涉及身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综合性[4]。体育教育因其自身极具鲜明综合性的特点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创造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能力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已成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体育教育辅助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显得比较特殊,因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活动和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过程。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可以发展身体基本素质及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外,还可以通过体育课程释放学习压力、让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获得身心的愉悦。此外,体育教育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多项能力,如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增强注意力、强化视力和大脑的记忆能力等。

上述体育课程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对于文化科目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体育课程虽然不能直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成绩,但是它却是校园辅助学生文化学习的一大利器,这一利器可以让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保持欢乐的心情,还能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浮躁情绪得到宣泄,有效解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带来的紧张和压抑。

三、国内外学生课外运动时间对比

充足的运动时间和正确的运动方式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多项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严重不足。对我国中小学生每天课外运动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初中二年级0.15小时。国际上中小学生每天课外运动时间的均值则为:初中2年级1.4小时[5]。日本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多于中国,每天体育锻炼两小时的日本学生为21.3%,中国为6.3%。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00年对中国、美国、日本的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小组的初中生仅为8.0%,而日本初中生为65.4%,美国初中生为62.8%[6]。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及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小组的学生人数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我国需要在这方面提高重视,在下一步的改革中继续完善。

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组成部分,它要求体育教师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在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在促使学生不断提高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同时,掌握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从而达到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付道领.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篇13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