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效果。第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精彩的开始能够引起学生对煤矿安全课程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收集大量典型实例,精心准备。教师一定是在自己精熟的情况下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认真地学习。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教师的讲解应该更形象化、具体化,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它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地挑选集合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手法,更好地结合板书的内容解释有关知识点,最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引言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当前学术科研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了高校,其教学能力与职业理念还有待提升,而且新老教师之间的更替缺乏交流;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良莠不齐,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主性有所欠缺。特别地,相当多的大学生将“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当成一种信念,“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当成口号,渐渐地对大学的课程没了兴趣和积极性,使得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寻求更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与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个优质鲜活的教学课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多媒体的推广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已经成为普遍的需求,立体化教材、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兴起正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其中,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关于立体化教材,国内外有多种说法,“一体化教材”或者“多元化教材”,英文称为“integratedtext-book/coursebook”。我国最早在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其真正含义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以教学应用的主教材、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等传统纸质教学资源为基础,借助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仿真教学系统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并结合学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汇聚多层次更全面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的目的,即媒体呈现的立体化,教学设计的一体化,教学应用的多元化[2,3]。此外,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有效地结合了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与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接受,而是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自主进行新信息的加工与现实意义的建构和整合。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借助多媒介、多形态、多元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教学理念、互动式教学系统,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有效地协调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近年来兴起的翻转课堂正是新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真实体现。然而,尽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立体化教材建设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矿业工程类学科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5]:(1)立体化教材建设数量众多,内容比较繁杂,本质认识尚浅,多媒介、多元化往往只是教材的外在形式,特别是立体化教材设计与教学内容编排匮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很难有效开展。(2)立体化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在编制过程中由于团队或个人制作的差异存在着不同步与不协调,而且新老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得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得不到有效的传承。(3)目前的立体化教材缺乏科学、规范及成熟的评价标准,致使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质量良莠不齐,矿业工程类学科立体化教材建设和开发规范不统一,针对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教学方案,通用性较差,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出现误区。(4)立体化教材建设交互性、互动性不强,没有支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而且,学生能够接触的实践环境非常有限,尤其对女生来说,煤矿领域就是她们的禁区;而偏重理论上的构建,便缺乏具体使用过程和效果的实践研究。这一方面也是矿业工程类学科的立体化教材建设的难点和重点。这样,学生们很难掌握课堂中的知识点在实际应用领域中的真正意义,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实际要求。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基本上是将文字叙述结合图片和有限的视频传输信息,使得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差异较大,甚至在实践活动中出现偏差。因此,完善教学资源,强化教学理念,开发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时代的创新教材,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外,高校生源与教师资源匹配失衡,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匮乏,有些课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开设相关的课程设计以检验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这往往使得学生们在教师有效的时间内得不到全面的指导,特别是大四本科生面临的毕业设计。通常情况是教师们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指导本科生做设计或者论文,而且有的教师还需要时间指导自己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很多时候因为精力有限而不能做好本科生设计或者论文的指导者和督导人。结合当前情况,本研究以作者主讲的《矿井瓦斯防治技术》课程为例,通过教学资源的多媒介、多层次开发与教学手段系统化、现代化应用,编制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时代的立体化教材;并结合博士、硕士、学士梯队式建设的毕业设计理念,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互动互学与团队实践研究,实现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本研究对高校立体化教材建设和毕业设计理念的构建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2立体化教材建设与梯队式毕业设计理念构建
2.1立体化教材建设内容及表现形式
矿井瓦斯防治课程主要介绍矿井瓦斯喷出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特征和分布规律、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与防治技术、矿井瓦斯爆炸灾害及其预防、矿井瓦斯抽采技术等。随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对矿井瓦斯防治工作的强化和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矿井瓦斯的防治与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培养出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等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设计、安全评价,并能够解决生产、管理、事故处理等现场中复杂的安全工程问题,成为具备安全工程师素养,能从事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工程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进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理论知识结合实验实践研究及相应的课程设计以更全面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6]。本课程在选用国家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其他高校矿业工程类学科教材,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课程的改革,从认知规律入手,编排教学内容;并通过实验实践内容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开设瓦斯等级鉴定与瓦斯抽采设计的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对工程实际应用的理解;特别地,应用煤矿仿真模拟教学系统以独特的三维仿真技术将煤矿井下环境完整地呈现,全新的三维仿真交互操作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以多种视角对井下环境进行多维度的学习和认识。首先,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手段的选取,即主教材、参考书、指导书、学术前沿与学科发展资料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的编排与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仿真教学系统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以适应矿业工程类不同学科立体化教材建设。具体来说,1)根据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方案: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学习导言、教学提示、学习提示等。2)以章为单位设置教学纲要:教学基本要求,知识点、要点归纳,要点、难点剖析,典型案例系统分析。3)多媒体教学方案:弥补现有电子教案的不足,及时更新矿井瓦斯防治技术的研究背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方位配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强化学生在实践研究中的理论基础知识。4)矿井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矿井瓦斯灾害防治中的各种场景,打开了女生们不能跨越的煤矿领域的禁区,有效地带动学生们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5)学术前沿与学科发展等教学素材资料库:紧随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搜集整理当前学术前沿与学科发展的最新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变。包括:瓦斯灾害防治技术在煤与瓦斯突出大、中、小不同类别矿区的教学案例、防突措施、瓦斯抽采技术、煤层开采的主要技术与煤层注水、水力冲孔、水力压裂、水力割缝等辅措施,以及应用与实践案例库。最后,根据考核要求选择考试题型,含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综合论述题等。其次,在实验实践环节中,安排布置相关的实验内容:1)了解煤层瓦斯含量快速测定原理,掌握利用WHK-I型煤层瓦斯含量快速测定装置测定煤层瓦斯含量的步骤、方法,能够在煤矿现场进行煤层瓦斯含量测定。2)掌握落锤法测定煤的坚固性系数f的方法、步骤,了解坚固性系数f值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中的应用。3)明确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ΔP)的物理意义及其瓦斯渗透和流动规律;了解WT-1型瓦斯扩斯速度测试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掌握煤的坚固性系数与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的关系。4)通过煤矿瓦斯爆炸实验了解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的主要特征参数和基本特性。最后,进行实验室相关数据的测试分析以及学生的互动交流等。接着,开设瓦斯等级鉴定与瓦斯抽采设计的课程设计中,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完矿井瓦斯防治课程后,进行该课程的实践环节:1)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工作,以矿井瓦斯防治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基础,掌握有关等级鉴定测点布置、测定路线以及相关数值计算方法和技能。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矿井正常生产情况下,依据测点布置原则、测定路线,计算相应的绝对和相对瓦斯涌出量进而判定矿井瓦斯等级。2)矿井瓦斯抽采设计工作,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完成某综采工作面本煤层抽采设计,编写出设计说明书并绘出抽采钻孔布置平面图和剖面图、工作面瓦斯抽放系统图。其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矿井瓦斯防治和相关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计算、绘图和设计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最后,通过煤矿仿真模拟教学系统的顺序模式或者自由模式,实现全新的三维仿真交互操作模式。即要么根据煤矿安全生产的工序流程与提示进行学习与操作;要么按照学生自身需求有针对性的深入学习。学生通过了解与完成在虚拟的井下环境中的相关任务流程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便于深入了解瓦斯防治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
2.2梯队式毕业设计理念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而对于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等的研究,有助于提升高校应用型内涵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经验,以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矿山安全学”为例,构建基于工作工程中,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主要特征,教学方法则强调灵活多样突出“教学做合一”,在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1.《矿山安全学》课程介绍
《矿山安全学》是安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需要通过学习《采煤概论》《通风学》《采掘机械》等课程,对矿井生产系统非常熟悉、对矿井采掘生产过程有所认识,能熟练掌握井下通风工作的技术和安全要求。本课程则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煤层瓦斯赋存基础理论及瓦斯防治技术,矿尘及其性质、矿尘爆炸及预防及矿山综合防尘技术,矿井火灾、水灾防治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灾害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现代计算、设计、测试、仿真分析等工具进行模拟与分析,为将来职业前景规划与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崇尚科学的态度。
2.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讲课过程中习惯于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教材内容简单讲授给学生,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效果,缺少对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训练;第二,尚未在“矿山安全学”课程的教学中尝试或实践基于工作岗位的工程化训练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缺乏基于工作岗位的师资队伍工程化训练,限制了师资队伍积极掌握学科前沿、主动参与工程实践、适应行业发展的动力;第四,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欠缺,理论应用不灵活。
3.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内蒙古乌海市是以煤矿开采、煤化工和氯碱化工为主要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同时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地区经济特点显著。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依据有利的地区经济特点,培养服务乌海及周边地区煤矿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和践行“政校企合作、课岗证融通、教学做一体、学训赛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实施,积累了较丰富的符合本专业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的做法与经验,为专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政校企合作,进一步推进产学结合的深层次发展。
2014年11月26日,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的乌海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学院通过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平台,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积极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政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上迈进坚实的一步。
在乌海市及学院的政策支持下,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办学道路,以学院自治区示范院校和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建设为契机,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成功申报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专业。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在政府及职教集团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先后与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山东安达矿业公司、滨海金地洗煤厂、内蒙古宇生能源公司宏亚煤矿、乌海市帝安爆破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彰显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中赢得了支持,在合作中实现了共同发展。
二、课岗证融通,实现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在构建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煤矿企业的用人标准及专业能力岗位群的需要,积极探索并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课程、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
以煤矿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设计项目为主线,构建地质测量岗位群、采煤岗位群、掘进岗位群、通风与安全岗位群、机电岗位岗位群共五个岗位群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划分多个学习任务,同时每个岗位群对应所需的若干个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专业课程体系学习中可针对不同岗位群,以现代化矿井真实场所为教学的重要阵地,有侧重地进行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融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具备岗位职业能力,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做一体,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围绕煤矿开采技术管理及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为引导,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把校内项目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精选课程内容,彻底打破传统学科式课程设计思路,紧扣采煤技术、矿井通风技术、巷道掘进技术、矿井瓦斯检查等技术岗位标准,构设以工作任务模块为核心,设计和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
1.课程重点的解决方法。
(1)课前参观。课程讲授前,先组织学生到采煤实训室(开拓系统仿真模型、巷道布置演示装置等)进行参观,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练,学生可对煤矿生产系统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课内实践。在实验室对照教材看模型,讲看结合,演练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矿井生产系统。重点问题重点讲授,反复强调,讲清讲透,引起学生的重视。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微课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发挥网络教学的功能,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3)课外训练。利用仿真实训、实验室开放时间,学生可自主到实训室模拟训练。通过课程设计、实践训练,一是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特别是对重点内容的全面掌握;二是锻炼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积累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
2.课程难点的解决方法。
教学地点安排在具有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室或生产现场,教学过处程与组织过程与真实工作情境一致。
(1)将课堂搬到实训室,边看边讲。例如我院的采煤实训(模型)室拥有集声电光于一体的先进的教学模型,种类齐全,形象逼真,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教师重点辅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矿井生产系统及灾变防治等。
(2)将课堂搬到现场,边讲边练。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井上、下实际锻炼,让学生真实地认知矿井通风系统和灾害防治过程。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对难点的突破,利用自己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生动,由静面到动画;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并通过在线答疑网络平台,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3.根据具体任务的工作过程及特点,选择实际操作、顶岗实习等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1)仿真模型室对学生开放。可以随时观看模型,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2)学生毕业实习分组顶岗实习,聘有经验技术人员任现场指导教师,并为毕业设计搜集、整理和分析所需要的资料,带队教师轮回检查指导。
4.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完成任务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的主体参与者,实现教学做合一。
根据煤矿生产和安全技术管理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按照完成采煤技术、矿井通风管理、瓦斯防治工作任务顺序和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多个内容模块、若干个教学任务、若干个实训项目,其中部分任务采用“课堂和实训一体,课堂和煤矿现场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学任务采用模拟工作情境下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
四、学训赛互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积极探索和实施以专业技能竞赛为背景,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将理论学习、实践技能训练、专业技能竞赛相结合的“学训赛互动”教学形式。
“学”是指按照专业岗位、技能竞赛比赛标准的要求,在“赛”的激励下积极学习相应专业技术知识,奠定扎实的职业素养;“训”是指实践技能训练,通过理论学习、技能竞赛和生产过程相对接进行的实际操作训练,具备专业基本职业技能水平,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赛”是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通过各层次、各类型的技能竞赛,展现学生学习、实践成果和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学、训、赛三方面的互相促进、互相融通、互相反馈的作用,全方位地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在学训赛互动教学模式上积极组织实施,根据岗位标准和竞赛规则、标准,优化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积极参加相关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反映出的不足在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中加以弥补,在教学和实践中总结出宝贵经验和创新方法在技能竞赛中的充分展现。
五、结语
实践证明,教学模式的改革既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还要结合地区经济和行业产业特点,针对专业建设现状,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积极争取地区政府和学院的支持,深入开展产学结合,进行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设计,结合学训赛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再与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对接,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杜学胜(1975-),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讲师;赵新涛(1980-),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南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1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2B440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36-02
“矿井通风与安全”涉及矿井通风和瓦斯、粉尘和火灾等自然灾害防治的理论和技术,概括了煤矿安全的主要内容,是安全工程和采矿工程等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矿井通风与安全也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学科领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煤炭开采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中国煤炭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海外开展煤炭资源开发。例如神华集团成立了神华澳大利亚控股有限公司,其下属的神华沃特马克煤矿公司于2009年6月正式开始钻探;而兖矿集团十多年前就启动了“走出去”战略,自从2000年兖矿进入澳大利亚煤炭市场以来,先后收购了多家煤炭企业,获得海外煤炭资源40多亿吨。这些企业迫切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大学英语教育多年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考试,许多学生虽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无法用英语交流,看不懂专业文章。而推行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也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高校非英语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使用英语的机会较少,其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逐步减弱。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很多高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这对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推行双语教学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机会。“双语教学”培养既精通专业科学技术,又能顺利地用外语进行国内外学习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1]
河南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于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及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矿井通风与安全”是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办出专业特色,在“矿井通风与安全”双语教学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一、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目前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一是沉浸式双语教学,指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强调完全用非母语进行教学;二是维持式双语教学,保持着双语几乎同等地使用;三是过渡式双语教学,指由部分使用母语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2]
由于河南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和采矿工程专业以煤炭为特色,属于艰苦行业,学生英语基础偏低;另一方面,授课教师虽然在英语读写方面水平较高,但普遍在英语听说方面水平较差,因此课程教学模式以维持式为主,逐渐向沉浸式过渡。
“矿井通风与安全”属于工科专业课程,涉及矿井通风的基本理论、通风动力、通风网络与风量调节等内容,这些内容即使采取中文教学也属于教学难点,如果采用纯英文教学方式,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循序渐进实施双语教学,在课程初期,可以采用英文课件、中文讲授的方法,浅显的内容使用英语,难点与重点使用中文,及时总结归纳专业词汇。另外,配套的中文教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学生阅读速度得到改善,英文听力与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就可以逐渐提高英文讲授的比重,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回答问题,适时布置英文作业。当学生熟悉了教师的口语和专业词汇后,双语教学的瓶颈会逐步减少,最终实现全英语教学。
在授课时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国内外工程实例照片、现场视频、动画和案例分析等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同时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较难理解的内容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讲解,努力在课堂上营造双语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直接用英文理解、思考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对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影响。目前用于双语教学的教材有原版或影印教材、翻译教材、国内出版教材、自编讲义等。由于各个国家矿井开采的自然和技术条件不同,其安全装备与管理的技术标准、规程也不尽相同,“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国外同类教材与国内教材在内容体系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外原版教材无法满足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选择了由中国矿业大学王德明教授编写,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Mine ventilation and safety》,该教材既反映了国外教材的优点,使学生能较快掌握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实现与国外同类教育的接轨,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成果,适应我国对该专业的教学要求与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另外选用王德明教授编写,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的《矿井通风与安全》作为参考教材。由于中英文教材是同一作者编写的,因此两本教材结合得非常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解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要有合格的双语教师。没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教学师资,双语教学只能成为空谈。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师来说,合格的双语教学教师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方面精通本专业的学科理论,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特别在口语表达方面),具备熟练使用英语授课的能力。[3]河南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师资配置也需进一步优化,年轻教师偏多,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1.人才引进
一是大力引进具有煤矿安全方向博士学位的英语国家留学人员或专家任教;二是引进外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引进的学科带头人要具备较强的双语教学能力,通过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前沿的良好把握提高双语教学的专业知识传授力度。
2.教师培训与激励
在专业教师中选择基础较好的教师去国内双语教学开展较好的大学进行观摩和学习。鼓励教师申请到国外优秀大学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鼓励教师利用现有条件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能力,如主动与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进行交流,听外籍教师上的英语课程,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各类英语主题活动,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各种手段学习英语。
虽然人才引进是师资队伍建设最有效的途径,对学校和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对学校来讲难度较大,是未来学校发展人才引进的方向。现阶段主要采用第二种途径来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四、双语教学与专业外语教学相互融合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一般在高年级开设一门专业外语课程。双语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安全科学知识和能力,最直接的功能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和专业外文词汇、阅读、写作水平,更深层次的功能是掌握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专业外语体现得更多的是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科技英语阅读、写作能力。[4]专业英语应该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但很多学校没有给予重视,课时数较少,没有规范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体系,教师上课随意性很大。目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语言分析+翻译;词汇讲解+翻译;阅读+回答问题;阅读+翻译;阅读+写作;翻译+写作。课程缺乏对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无法学以致用。[5]一些矿山类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授课的主要内容与“矿井通风与安全”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因此在“矿井通风与安全”双语授课模式比较成熟以后,可以将两门课融合到一起,适当延长现有“矿井通风与安全”的课时数,以利于学生在理解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英语水平。
五、结论
双语教学是我国与国际接轨的需求,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培养国际化人才、开拓学生视野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特色专业,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精心安排教学进度和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矿井通风与安全的核心和前沿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真正实现双语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声萍.国家特色专业课程安全人机工程双语教学之探索[J].化学高等教育,2010,(1):63-66.
[2]车雪.世界双语教学模式分析与启示[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7,(3):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