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

篇1

心理危机是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早期应激反应,临床上急性创伤患者在遭受机体上的伤害甚至致残打击的同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严重的心理应激状态往往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护理的难度,现代的医疗护理模式已不仅仅对患者实施生理上的治疗,而是进一步拓宽到对患者心理、社会和环境适应等范畴。人的心理变化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组织关注到在抢救急性灾难和急性创伤患者时,建立一个与急救程序相似的危机心理干预平台,进行及时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个体在面对极大的心理困境时提高对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克服由于心理危机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笔者采用了心理危机干预原则对创伤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5 年 8 月 - 2006 年 10 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创伤入院的多发伤患者 66 例,年龄 18~60 岁,平均年龄(37.15±11.08)岁,男 44 例,女 22 例,平均住院日为 27 d,致伤原因:车祸 32 例,刀砍伤 16 例,坠落伤 8 例,撞击伤或摔伤 10 例。疾病种类:轻度颅脑损伤合并肢体骨折的 22 例,刀砍伤全身多处的 16 例,胸腰椎骨折 12 例,胸腹部合并损伤 16 例。入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后参加实验,以汗密顿焦虑量表(HAMA)[1]进行评分 > 14 分,随机将 66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3 例)和干预组(33 例),两组患者均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在年龄、受教育水平、病情程度等因素上相匹配,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用于测定患者的焦虑情绪,共 14 题,均 0 级 ~ 4 级记分, HAMA 评分 > 14 分,分值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1.2.2    干预方法    干预组在评估后的 7 h 内针对性的按危机干预步骤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措施。①危机心理支持与干预:危机干预是短期的紧急心理治疗体系。急性创伤入院的患者均处于这种心理危机状态,所以我们就运用护理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五步骤,并结合危机干预六步法[2]  了解患者的受伤情况、个人认知、个性倾向、心理特征、社会支持等来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个体心理危机问题,制定干预措施与计划。从不同的角度改善患者心理行为等问题,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干预内容为:呼吸调节法、放松训练法、音乐疗法、心理宣泄和心理疏导法等不同干预措施。每周 2~3 次,每次 20~30 min,干预时间为 4~6 周,每周对干预组成员进行座谈并对干预计划进行评估修正,为保证效果的一致性,每评估一位出院患者则由两位参与培训的护士执行。本组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均在认知、情绪、意志上得到了良好的改善。②家庭心理干预:急性创伤不仅给患者本人机体带来损害,作为家属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也带来冲击,家人的情绪会带给患者心理上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家人的配合。护士首先要定期与家属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家庭成员的心理变化及需要,对患者家属给予安慰、关怀并做好宣教工作,同时告知家属患者的心理特点,指导如何给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3]。干预组对患者入院和出院时,和家属进行家庭心理治疗,时间为 20 min,干预内容为:了解家属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要,告知家属调节心理变化及心理需要;告知家属支持方法等。本组通过家属亲人的干预治疗,有 13 位患者在 2 周内恢复心理平衡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1.2.3    心理量表测评    两组患者入院后第 1 天及出院前 1 d 进行 HAMA 测评。在进行心理行为评定量表测试前。所有参加资料收集的医护人员均要进行短期统一培训,采取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讲解填表方法,评定前还应向患者说明其目的及意义,取得患者知情并同意方可进行。

1.3    数据处理

    所得资料采用 SPSS 13.00 软件包,进行检验,对资料数据进行 t 检验等。

    2    结    果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65-0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身心疾病、感情波折、学习压力、经济困难等问题导致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和安全隐患问题已愈发突出。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学校的总体教育体系之中,而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相关研究还不多见。在新形势下,建立针对高校贫困生的、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有效地调动、协调、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

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指那些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少数大学生又称作特困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和高校体制改革的加速,高校贫困学生数量有较大增长。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截至2005年8月,全国有贫困大学生405万人,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6%,这还不包括民办学校、独立学院、分校以及高职高专,估计总数超过500万人。在一些中西部高校,贫困生总数超过30%,特困生超过10%。

为更好地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SCL-90量表及社会支持各因子进行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贫困生在SCL-90总症状指数和各因子分上均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和全国常模,尤其体现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偏执因子,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调查还显示,有高达82.5%的贫困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58.7%的承受着学费上升的压力;48.6%的学生感到很自卑,怕与同学谈到钱方面的事情,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窘迫。这说明,贫困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进而使一些大学生失去心理平衡。

二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含义

危机干预又称危机介入、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其概念最初源于林德曼(Lindeman)和开普兰(G・Caplan)的实践工作。卡普兰( G・Caplan) 1954年就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1964 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1968 年在其主编的心理词典中将心理危机定义为“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主要指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给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极可能是负面的”。心理危机干预,简称为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这些人或人群平衡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服务,一种在紧急情况下的短程心理治疗,突出的特点是帮助的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立见成效的关键。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理论模式有平衡模式(心理情绪失衡状态,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其需要,求得心理情绪的平衡);认知模式(对困难和创伤错误思维和信念,提供改变思维信念的方式――紧急危机情况少用);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从心理、社会、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策略)等。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在实践中摸索出“社工模式”,他认为,一个人出现极端的心理及行为异常,往往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可以通过优化环境来校正行为,社工模式重在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参与优化和校正环境。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体现出很大的效用,但也存在局限。由此让我们更加强烈的认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构建直观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是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四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内容及运行机制

“四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四方面,即危机预防体系、危机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后期跟踪体系。四个子体系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协调和影响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体现了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时效性、针对性。每个子体系都有明确的时效性,预防体系必须在危机苗头出现前运行,预警体系必须在危机苗头出现时运行,应急处置体系在危机发生后快速运行,后干预体系在对危机个体实施干预后运行,这种时效性推动了体系运作的效率。

1.构建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机制。心理危机干预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预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爆发绝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心理危机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第一、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心理建档制度。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建档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能科学、有效、及时地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需建立一套完备的高校贫困生档案动态管理系统,通过教育部组织编订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等工具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尤其是要对单亲家庭及性格相对孤僻的学生进行重点筛查,对筛查出阳性症状的学生进行约谈、评估,筛选出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对象,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跟踪其心理状况的变化。第二,开展各种有益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危机扶助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协会或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举办各种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服务月”、 “心理健康沙龙”等活动,开设 “心理热线”,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的调试能力,并利用学校内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保腱意识。

2.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预警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作为“四维度”心理危机干预的子系统之一,是根据预警指标,对预警对象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识别贫困生中各种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从而获取预警信息、评价危机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以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的一系列运行过程。根据预防阶段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的结果,确定预警范围,以负性情绪、躯体症状、应激强度、个体发展状态、社会环境等作为判断依据,观察预警对象是否出现焦虑、抑郁等异常状况,对预警信息进行搜集、评估,评价其危机的严重程度,经确认无误后,危机警报。

3.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应急处置体系。心理危机应急处置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部分,是阻止、降低、减轻或消除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危害,帮助其平衡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主要包括心理危机治疗体系、心理危机救助体系、心理危机阻控体系、心理危机监护体系。由于危机干预对象的特殊性,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保卫部门、医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后勤服务部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成立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医院、后勤服务部门和危机学生所在的学院领导、辅导员组成的危机快速反应救助小组,救助小组在危机突发状况下进行紧急救助,做到快速反应、快速行动,使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各学院(系)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由学院(系)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任组长,小组由辅导员、学院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部分行政人员组成。同时,学校要畅通与家庭、社会的沟通、配合渠道,形成联动机制,以更好地强化干预效果。在进行干预时,可采用B.E.Gilland&R.K.James提出的六步法:(1)确定问题;(2)确保安全;(3)给予支持;(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5)制定计划;(6)获得承诺。

4.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后干预体系。英国研究者帕里提醒人们,有效的危机干预不仅要致力于帮助当事人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关注危机与未来生活的关系。高校贫困生在得到及时的救助后,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是支持系统的恢复和心理状况的维护,也就是效果强化阶段。此时要对干预当事人进行干预效果的跟踪评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后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恢复家庭支持系统和同伴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

[2] 周红五.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78.

[3] 段鑫星,程蜻.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曹成刚.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初步探讨――对渝西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

[5] 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青年心理,2006,(5).

篇3

正处于生理发展青春期中的大学生,由于身心急速发展,心理困扰因素多,缺乏适当的挫折心理,加上学习任务繁重,面临就业、走向社会和缺乏自我设计等问题,对于性格偏弱及强弱不均型的大学生常常诱发应急心理危机。通过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表明,该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已达成熟,情感世界日益丰富,热情奔放易激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关注自我及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意识增强;表现出具有交往复杂、淡化权威、较强的心理逆反等特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压力集中的阶段,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学业、情感、人际关系、就业,另一方面来自不正常人格发展和早期经历不良影响等。因此,预防和识别应急心理危机的产生以及对己经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实施应急心理救助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构建和谐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生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应急心理危机的识别、预防诱发应急心理危机的对策以及实施应急心理救助的策略方法等四部分给予阐述。

一大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就业求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几率不断增高。当问题表现和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克服和有效解决时,往往产生应急心理危机,极易引发自伤、自杀和伤人、杀人事件。造成大学生应急心理障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成因有五个方面:

1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心理生危机和自杀的重要因素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指大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挫折、家庭中出现重大事件等因素刺激后,心理承受力超过负荷而带来的压力时出现的情绪反应。抑郁心理一般表现为:(1)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但未丧失。(2)感到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3)常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4)自觉懒惰乏力,精神不振。(5)自我评价下降,夸大自己的缺点,不愿接受鼓励和赞扬。(6)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同情。(7)常唉声叹气,易伤感流泪或愁容满面。(8)有想自杀的念头,但内心矛盾重重。目前,媒体和网络经常有一些关于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人的报道。在其自杀的原因中,精神疾病为主要因素。

2人格成长中的挫折与早期经历不良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和睦、紧张)、父母教养方式(民主、专制、放任)、父母人格特征(平和、温情、心胸狭窄、粗暴、偏执、拒绝或过分保护)等。当早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缺乏,随着心理发展和成长,就会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个性,很难与人相处和沟通,因而极易形成人格异常导致心理障碍,最终发生心理危机。自身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带来的矛盾没有很好地顺利解决时导致的冲突和压力,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期(人格形成的关键年龄是3岁、7岁、13岁和18岁,除3岁前在家外,其它都和社会教育有关系)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指导、家庭变故、社会不良唆使、现行基础教育中的应试观念忽视全面素质培养与人格发展,单一强调分数和学习成绩带来的高分低能与心理素质偏差、独生子女固有的依赖、不坚强个性与薄弱意志等。自我中心过强、自我期望、成就动机以及给自己确立的目标过高,而现实中自身能力达不到,就会导致心理冲突和挫折感。心理抑郁,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就极易发生心理危机。

3适应困难、交往障碍与自卑

新生入学往往会出现环境不适应,大一是最困难的时期,处于与父母亲人的心理断乳期。大一没适应好可能其全程学习都不快乐。很多学生会越来越自卑:学习不适应、人际不适应等。一些大学生在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考上大学后,突然目标没有了,心中一片失落和茫然,考上大学的成就感渐渐降温。有的人开始发现大学校园并非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学习紧张、生活枯燥、远离亲友、人际关系不再简单易处。于是许多人开始感到恍惚、迷惘,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抑郁和焦虑心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家长和学校,而不是出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到了大学后,自学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没有了教师的耳提面命,没有了家长的陪伴督促,外在的压力骤然减轻,很多人为让自己彻底放松,开始挥霍时间和精力。一旦发现成绩下降,甚至考试挂了“红灯”,焦虑和抑郁心理便油然而生。有时,一些学生为一件小事而产生抑郁和焦虑心理,这对心胸开阔的人来说不算什么,而在一和心胸不开阔、人格发展不良的人看来,这些事就会在其心理不断放大,最终成为心理危机的导火索。而人际交往不良又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独生子女、性格内向、个性偏激、自私自卑或自负等。自卑心理是大学生的人格缺陷。自卑往往与高考、学业成就、家庭与自身因素问题密切相关;而生理缺陷、相貌不佳、才不如人、家庭困难等也都可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不被群体接纳,会使其内心失落感加重,终日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一般的大学生个体或多或少在自身某个方面都体验过自卑这种消极情绪,但只要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就能减轻或消除自卑心理。如果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里很容易失去平衡。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发生心理危机。自卑的危害极大,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大学生自卑都会导致不良心境,其积淤和不断量变都会导致应急心理危机。

4择业、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烦恼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随着时展呈现出愈来愈大的压力问题,这与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其认知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觉得非得要找个稳妥、长远又固定、有保障的好工作。第二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一定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而现实中,由于我们国家过去是精英教育,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上大学的都是人才;而当今高等的教育已逐步趋向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能上大学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加上就业的市场化,就业人数逐年增多,竞争力逐年增强,其过高的求职期望就很可能与目前这种就业现实产生矛盾。这样,就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烦恼与挫折,当这些烦恼与挫折不断加大和上升时,心理挫折转化为心理危机。第三是对自己不自信,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尤其是那些有自身各种生理缺陷者,更是对自己没信心。在主观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失望,进而对人生丧失信心,压抑久了会使这种心态在恶性循环下升级为心理危机。

5情感与性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

大学校园恋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情感问题是诱发心理挫折的导火索之一。笔者曾对河北理工大学800名大学生做过一次有关情感与性问题的调查,其中,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不可以谈恋爱”的问题上,有90%以上的大学生持赞同态度。这反应了一个不能不重视的现实,大学校园情感问题己经泛化,必需要有良好可行的针对性措施,进行疏通、引导和科学理顺。大学生情感问题也连带出性问题,目前大学生性问题普遍存在三方面表现:一方面是过于保守,这部分大学生所占比率不高。他们不仅在性问题上保守,而且在对待情感问题上也不从众。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较好,用心专一,性格偏内向者居多,其中不乏自我感觉不良、情感不自信者。因为保守,思想意识并不放松,心灵深处过于压抑,其中不乏自卑者。由于不自信,也相应地影响了人际交往,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亚健康或心理障碍。若遇某些挫折打击或突发事件,极易发生心理危机。另一方面是过于开放,这部分学生的比倒也不高,性格外向者偏多。由于受媒体、网络、西方性解放思潮及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如租房、日租、小时租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发生甚至同居;这部分学生学习不是很刻苦,且往往缺少远大目标,注重及时行乐,把主要精力放在异性上,消磨人生。再一方面是居中型,不开放,也不保守,这部分人占学生的大多数。他们在爱情到来时不拒绝,看中某一位也敢追;学习上知道努力进取,有理想目标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情感问题认真而慎重,但是,在面对失恋等情感挫折时,不同性格取向的人心理行为表现和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外向性格的人挫折感轻或无无妨大碍,而内向性格的人往往挫折感较强或重,产生心灵创伤时,严重者甚至发生心理危机。性问题在当今青年人中已不仅仅是性心理困惑问题,还存在道德挑战问题。

此外,还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类人群常见的心理压力是自卑,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学生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吃好的,穿名牌,比享受,请客等,就会给那些贫困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少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也有个别学生连吃饭都成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若处理不好也容易使应急心理危机加重。

二大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的识别

从宏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款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心理危机发生。抑郁心理、孤僻性格、自卑心理、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是引起心理危机、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抑郁心理与孤僻性格往往与人格发展、早期经历不良等因素有关;自卑心理往往与自身缺陷、自我期望过高或过低等因素有关;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是心理问题已经危机化了,并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极端行为。从微观方面来看,识别大学生个体心理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情绪变化

情绪在个体的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绪往往通过表情来表现,是个体行为活动中最复杂的方面。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发生问题的主要因素,异常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足以产生心理危机。异常情绪包括:抑郁、焦虑、冷漠、狂躁等。大学生的情绪突然改变、明显不同于往常,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无故哭泣、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烦恼或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等消极情绪时,就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大学生情绪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自我评价不合实际以及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等。恶劣的情绪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临床表象。

2行为变化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反应,正常的行为活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当个体大学生出现行为异常,如:饮食、睡眠出现反常、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孤僻独行等非常态行为时,就要注意是否有心理危机问题了。行为异常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条件之一。行为变化也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必然导致行为的反常变化。

3学习兴趣下降

如上课无故缺席,常迟到早退,成绩陡然下降,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听课。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恒定、持久的心理能动状态。正常、有效、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前提和标准。当个体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突然丧失了学习这一功能时,就说明是心理状态发生了问题。

4丢弃或损坏个人平时十分喜爱的物品也是十分典型的识别根据。如果个体大学生不能正常有序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平时很喜欢的东西随意丢弃或毁坏等,这意味着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发生了,而且是心理障碍达到危机的程度时,才会出现的情况。

5自杀意图的流露

如谈论自己的死或与死有关的问题,或写下遗嘱之类的东西。有的甚至已经试图采取过某些手段企图自杀。

三预防诱发应急心理危机的对策

1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

(1)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学会心理调节、自我调控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心理压力及时得到宣泄。这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还要教会学生乐观面对困境,要自信、愉悦地接纳自己,同时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有效帮助,以此来提高他们面对挑战、克服挫折、缓解危机压力的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活动课和情绪辅导课。开展心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抗挫力;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的自杀。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开展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心理沙龙、心理热线、网络心理咨询、校园心理报等活动。还要有针对性开设危机干预讲座,让大学生了解自杀心理机制,以消除引发其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充分利用大学生同伴效应进行心理支持、心灵互助、同辈陪伴。最好的教育是同龄人的榜样;最有效的关怀是同伴的接纳与支持。因此,在大学生队伍中努力培养一支可靠、高素质的伙伴心理互助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3)通过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和心理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和自杀高危人群。并重点关注那些有心理应急障碍和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倾向、自杀倾向的大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