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石油贸易流程

石油贸易流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石油贸易流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石油贸易流程

篇1

1.近期国内原油产量难以进一步扩大目前,陆上石油工业是我国石油工业的主体,其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分别占陆上石油总资源的53%和37%),其最终可采储量预计为110亿吨,据对我国石油需求量预测,2000年为1.5一2.24亿吨/年,至2050年则为3.5一5.6亿吨/年,按此推测,下世纪中叶将告馨。而且近年来以大庆、胜利等油田为代表的东部油气区已进入衰减期,只能控制其递减速度以保证产量。西部油气区处于开发起步阶段,开采成本较高,加上运输等原因,短期内尚难形成新的战略接替区,在近期内大量转送到东部的可能性不大。而海洋石油因生产难度较高,产量的增长也十分有限。因此虽然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五大产油国之一(石油开采能力居世界第五位),但由于资源相对不足,国内主要油田大都进入了开采后期,稳产难度较大,原油生产已经日益不能满足需求增长的实际。

2.国内对原油消费需求递增速度加快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原油消费增长迅猛,消费能力在亚洲仅次于日本,1991年一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6.5%。近年消费量为300余万桶/日,据估计2000年一2010年将分别达到420万桶/日(千万T/年)、680万桶/日(1亿T/年)。因此,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探明可开采石油地质储量增长速度低于开采速度,经济的较高增长速度已使石油支撑变得十分困难,从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一个原油净进口国(当年净进口量达998万吨,19%年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2262万吨)。未来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将越来越严重,进口原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国内炼油企业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扩大目前亚太地区现已探明的石油蕴藏量大约是446亿桶,只占全球储量的4.5%,而原油加工能力却很强,我国也是如此,加工能力居世界第四位。经过近50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炼油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形成了以催化裂化为主体的加工体系,全国炼油能力达到2.1亿吨/年,一批初具规模的石化工业基地崛起,目前巳建成20个大型石化企业。

4.国内炼油企业生产加工局限性与国家“九五”计划(到2000年原油加工能力将增加到2.3亿吨/年,其中规模大于500万吨/年的炼油厂23座)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局限。如:装置运行负荷率低、深度加工能力较弱、成品油质量不够高、企业分布不合理等。

(二)我国开展原油加工贸易墓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1.目前我国开展原油加工贸易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开展原油加工贸易的企业从北到南主要有:锦州石油化工公司、锦西炼油化工总厂、大连石油化工公司乏金陵石油化工公司、扬子石油化工公司、安庆石油化工总厂、高桥石油化工公司、九江石油化工总厂、镇海炼化公司、福建炼油厂、广州石油化工总厂、茂名石油化工公司等10余家。基本形成T三种模式:第1种镇海模式。以进料加工为特色,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走过了来料加工、一般贸易、进料加工三步曲,目前进料加工占较大比例,1997年达到206万吨(占当年原油加工量31%,到1997年累计达到1300多万吨,在其650万吨/年加工总量中,来自国外的占70%),成为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炼油企业之一,在全国石化系统近40家直属企业中,利润总额、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创利均居第一,成为石化系统标兵企业。第2种模式大连模式。以来料加工为特色(以大连石油化工公司为代表,中石化系统中此种方式占多数)。该种方式获利较薄(收取工缴费),无法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是原油加工贸易的初级方式。该公司由于地处辽东半岛,以周围大庆、胜利等油田为依托,在加工总量中国内原油占了大多数,例如1997年600万吨加工总量中国内占450万吨,一般贸易70万吨,来料加工80万吨(比例不大,也仅是为了满足装置运行的需要)。第3种模式茂名模式。以一般贸易为特色.该企业由于背靠大西南各省等广阔的成品油消费市场,吸纳量大,加上该区域内没有其它大规模炼油企业,目前尚不存在成品油过剩现象,所以该公司在国际原油价格低于国内价时,更乐意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原油进行加工。例如该公司1997年来料加工仅lon万吨,而一般贸易达300万吨(占了大部分)。上述3种模式中,镇海模式更加具有典型性,基本上显示了我国石化企业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参与国际竞争的缩影。

2.我国原油加工贸易的基本特点①进出口数童大、金额高的特殊重点商品。原油进口一般以船为单位,少则几万吨,多则十几万吨;金额巨大,少则几百万美元,多则上亿美元,因此开展原油加工企业基本为大型企业,并且原油及其加工品属国家战略物资,纳入国家控制监管范畴。②加工工艺不同产品也不同。除了生产企业的类型不同(有燃料型、燃料一油型、燃料一化工型)加工出产品不同外,原油加工工艺和加工深度不同,加工出产品也不同。原因是原油本身是多种烃类组成的化合物,加工中的物理变化可将原油中本来存在的液化气、汽油、柴油和航煤等分离出来,剩下的蜡油、重油等较重部分依不同的工艺流程进行化学反应,可生产出液化气、汽油、柴油、航煤、石油焦和油、乙稀等。加上原油加工对产品的选择性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所以加工后必定有少量付产品。③原油加工为成品油的“收率”具有不确定性。与其它商品不同,原油加工产品的计算一般不以单耗、损耗表示,而是按“收率”表示(可直观地表示单位数量的原油可产出多少产品)。原油及其产品都是由不同结构的烃类组成,不同产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重登,通过不同的工艺流程,可以对产品的品种和收率进行调整(当然调整是有限制的),加上原油加工过程中自身需要燃料且在加工、储存和运输中均有损耗,因而原油收率具有不确定性。④原油质量的优劣一般不会影响产品的合格性。由于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我国炼油厂的性质、设备、安全等角度来说绝对劣质原油都是不可能进口,除此之外,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油通过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都能保证产品的合格性。⑤原油加工的“串料”现象难以避免。由于原油加工是一个连接化一体化的生产过程,原料及其产品在装置和油罐中都有一定的停留时间,所以严格分割原油所对应的产品是不可能的,有时为了装置运行的平衡还需将不同的原油混合,所以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因工艺原因各种原料及其产品的混合不可避免。

二、我国原油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原油成品油管理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局限性

1.原油加工贸易企业分散规模力度不足。如1997年国家削减原何原油(指不同性质原油)中生产出小缺乏竞争力。我国炼油企业总体油成品油进口配额,现行成品油不高标号汽油。从安全生产看,石化上布局分散、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提价,并采取了“压缩加工和开采总行业作为一个高温、高压、易燃、易术含量低,缺少现代化管理经验和量、实行最低限价”措施,但由于企爆的特殊行业,对安全生产有特殊统一规划,从事加工贸易企业也如业装置持续限量或降量运行,固定要求,由于其加工过程是一个多环此,因而一度出现加工企业布局分成本增加,亏损额加大,被迫降价销节、多装置的连续、复杂过程,前后散遍地开花现象,例如1996年度开售。这样原油成品油配置计划和价装置之间的整体物料平衡是保证安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3家之多。格格局被迫打破。另一方面管理职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单一物因而不能集中地利用资源,不能形能不明确、不落实,一度使得油品行料(油种)简单轮换炼制会打破这种成成本和区位优势,难以产生规模业法规、配额管理、跨国经营等各自平衡。因此企业往往根据自身装置效益,影响了企业自身积累和发展,为政,不少领域出现混乱现象,价的配套情况,采用不同油种同号炼这不利参与国际竞争,反而在一定格、流通、运输管理体制在面对国际制或混合炼制,例如镇海炼化公司程度上造成国内成品油市场大量被市场竞争时显得苍白无力。有时一个月安排的油种就多达10外国产品挤占,而国内企业开工不5.资源管理体制未理顺出现了余种,要将这些油种明确区分做到足的窘境。乱开滥采现象。世界各国通常都有“专料专用”显然是不现实的。从产

2.原油成品油价格机制未能与一个集中管理油气资源的机构,在品储存看,由于加工产品需储存在国际市场真正接轨。目前我国油品我国其职能长期属于议事协议机构专用的储油罐中,企业往往建造合价格机制未完全理顺,原油、成品油全国资源委员会(全资委),因而难理数量的种类储油罐。由于同一油比价不合理,长期实行的原油低价以行使政府对油气资源的管理职品性质的一致性(不因投入的原油政策,造成上游企业利润极低甚至能,所以搜自勘探、开发油库资源的不同而不同)决定,企业为降低生产亏损,而下游企业利润不合理偏高,活动屡禁不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成本,减少储存损耗,建造储罐容量因而受利益驱动,下游企业不断新浪费。特别是小炼厂、小企业更是较大(达5万米3/罐或10万米V建和扩建,导致严重重复建设,致使这样,并使我国石油储采比一度降罐),不可能为每种原油加工产品建全国出现7000万吨炼油能力闲置到“国际警戒线”以下。造对应的储罐,“专料专用”在此很(利用国内资源也是必由之路)。

(二)现行海关对原油加工贸易难体现

监管力量不足和能源高消费造成油品走私猖撅目前我国成品油消费不注意节约能源,导致成本猛增,油价攀高,致使能源需求趋高,为能源高消费提供了温床,这是走私猖撅的重要原因。再加上监管区域广阔,受设关条件及监管力量双重限制,海关难以进行全关境严密监管,出现了监管“空隙”,因而一方面一些不法企业加工成品油后搞“假”出口,成品油在海上兜一圈后又转回国内销售,另一方面巨大的利润也使一些人挺而走险,采用多形式海上走私成品油。例如1996年查获走私成品油13万多MT,1997年达21万多MT,1998年约40万MT。尽管如此,作为一种世界上较为普遍的贸易方式,原油加工贸易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表现在一方面在过渡时期我国石化企业难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因为一般贸易需要与国外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直接竞争,由于我国石油行业普遍存在基础差、实力弱现象,所以直接竞争难度较大,风险较大。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比较稳定,而国内成品油价格较高时,一般贸易利润相对较高,风险不大,但国际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居高不下,而国内成品油价价格却不能及时随之调整时,一般贸易就从东利到保本直至亏损。由于一般贸易产品消费市场全部在国内,如果国内市场产品过剩,就会发生“堵库”、“堵车”现象,成品油卖不出去,所以一味从事一般贸易进口,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国内时,其对国内原油生产企业的负面影响特别突出,为规避风险,往往不单一采用一般贸易方式,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缓解我国石化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一般贸易进口牵涉关税间题,原油加工贸易有“保税”的特点,其加工返销产品并不进入加工地所在国市场,因此对返销商品实行“保税”是国际通行做法。“保而不征”对于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例如我国炼油企业镇海炼化公司,以其每年上百万吨的进料加工数量计,如果征收关税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笔款项等同于银行无息贷款,否则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是难以支撑的。所以原油加工贸易对于如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鼓励其开展。

三、对发展我国原油加工贸易的思考

(一)改善管理机制变分散经管向规模经营转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面石油资源、石化产品和技术服务市场,理顺价格机制,实现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在此基础上,选择自身条件好(即有较好企业资信、较强出口产品能力和良好运输条件等)有发展加工贸易能力的企业作为定点企业重点开展原油加工贸易业务,这样促使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国际竞争,从而扩大规模经营,缩小国家管理范围,节约管理资源,可喜的是目前巳将加工贸易企业压缩至3个(即镇海炼化、茂名石化和广州石化)。

(二)形成对原油加工贸易规范化、标准化政策环境原油加工贸易发展需要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这是其持续发展的保证和动力,其带来的综合效益远远高于国家政策优惠的让利代价。需要对开展原油加工贸易企业的设备、原材料、办公用品、交通工具和包装物料的进口关税优惠政策考虑适度的延续。在把握对国内市场冲击程度的基础上,对原油加工贸易内销市场亦可适当开放(这也是一种吸引外资的较大举动)。赋予企业完全外贸自(即拥有一般贸易权),从而使得制约企业两个问题得到解决:企业无法自主决定一般贸易进口原油的品种、价格及需负担的高额代征费用;企业缺乏及时抓住国际市场价格机遇的手段使企业生产经营无法及时与多变而充满风险和机遇的国际市场相适应。

(三)进一步改进海关原油加工贫易管理办法

篇2

另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能源金融衍生产品(例如石油期货、期权等)开始被广泛应用,尽管其引入的目的是主要用于管理、控制风险,然而金融衍生产品本身也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如果运用不当或被用于过分投机,会带来惨重的负面效果。表1列举了过去十几年中金融衍生产品运用不当而导致的公司巨额亏损乃至倒闭的实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二三年涉及中国的两个实例,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石油期权投机交易的5.5亿美元巨额亏损,以及2005年中国国家储备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大量铜期货空头持仓带来的超过1.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些实例都暴露了在当今世界商品市场上进行商品实货和纸货贸易存在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成为世界各国能源(石油)公司以及涉足能源商品贸易的投资银行、对冲和投资基金的当务之急。

一、能源(石油)业务中的主要风险类别

在不同的行业或不同的背景下,“风险”的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本文中,我们将风险定义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其两个基本要素是“损失”和“不确定性” 。

大家都知道,在整个石油产业链中隐含着各种各样的的风险,包括石油勘探、开发的风险,以及石油的运输损失、滞期、价格变化、裂解价差、油品价差、质量不符等等风险因素。整个石油价值链的周期较长(见图2)。除去勘探、开发周期,单是原油从产地到炼厂、经过炼制成油品再卖给最终用户,就要历时2.5~4个月,其间经过储运、炼制、销售等多道程序,涉及许多买卖方,隐含的各种运作及财务风险都很高。表2列举了石油供给及贸易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风险类别。

从一个能源(石油)公司的角度来看,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概括为一个“风险金字塔”(见图3)。在风险金字塔最顶端的是整个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石油是全球性的商品,世界石油的价格受全球石油供给和需求的控制,而全球石油供给和需求又受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制约。这个层面的风险往往很难被一个企业所完全规避,甚至很难预测。在金字塔的中间层面是一个公司面临的其业务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通过知法和严格守规、守法进行有效规避。在中间层面还有企业所面临的行业竞争风险、公司在市场上的声誉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公司战略来降低战略风险。在金字塔最底层的是公司日常业务运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信用、财务流动性、技术、员工、操作以及健康、安全和环境风险等。这些风险是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侧重点,长期有效地管控这些风险是一个企业长足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保障。本文稍后描述的风险管理框架会针对如何管控这些风险展开论述。

二、风险管理的定义和两个基本目标

既然能源(石油)公司的业务活动中隐含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那么,什么是风险管理?在本文中我们将风险管理定义为“识别、测量和评估、呈报和控制所有可能导致公司蒙受损失的各种风险的过程。”

风险管理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有效地管理和提高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二是将公司资源或资本按风险-回报率最大化原则分配使用。

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依赖于一个公司的“风险资本”的充足程度。图4示意了所谓的“风险资本”概念。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量化成潜在的经济损失,综合起来可以计算出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概率或置信度水平下的整体潜在损失。公司同期的预计收益会面临这些不确定性或风险因素,因而公司需要有充足的“风险资本”来应对这些潜在风险或不确定性。这就是用所谓的“风险资本”方法来管理和提高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

关于风险管理的第二个目标,即将资源或资本按风险-回报率最大化原则分配使用,我们先看一下图5所示的两个投资,此投资可以是股票、债券、商品或商业投资项目。投资A或B需要相当的资源或资本,有相同的收益回报期待值,但是有不同的回报概率分布。哪个投资风险较大?或者说如果只选择一个投资,应选择哪一个?

答案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选择A,因为A的风险相对较小。有的读者可能会说,B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因为B有更大的潜在盈利空间。但从风险角度看,B也有很大的潜在亏损空间。综合风险和回报,即从风险-回报率角度看,A有较高的风险-回报率,因而是二者之间较好的选择。

从投资组合角度来看,我们也应按风险-回报率最大化原则选择投资组合,使其成为最有效的投资组合。即按照Markowitz投资组合优化理论,根据Markowitz线性优化模型计算出风险-回报率最优化前沿(或称均方差有效前沿)(见图6)。

三、典型国际能源(石油)公司的风险管理框架

作为一个国际能源(石油)公司,尤其是以能源(石油)贸易、投资为主的公司,其风险管理框架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依据公司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公司整体贸易和投资政策。该贸易和投资政策应明确界定公司许可的贸易产品、工具、限额与授权,以及公司总体的投资决策的指导方针和程序。

2)健全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以此实现适当的呈报机制,并在识别、测量和管理公司主要的风险方面对董事会负责。

3)充分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其涵盖能源风险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财务流动性风险管理、运作风险管理和法律风险管理等,用以支持公司的总体贸易和投资政策。

4)风险管理系统和其他技术性工具的适当运用。以此实现有效的风险测量、监控和汇报。

5)充分、适当的新业务(产品/商业活动)的审核、确认、审批和整合程序。

下面就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流程等进一步展开论述。

1. 以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大多数国际能源(石油)贸易公司都采用如图7所示的一个三级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模式。

公司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整体战略包括风险战略的制定和公司治理。董事会将总体风险管理的责任委派给风险管理委员会,包括建立一个审批授权结构来规定授权批准新产品/业务、贸易限额等方面的各种授权权限。董事会通过委任风险管理委员会,拥有确认和审批风险的主要责任,并通过审计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管理框架的充分性和风险管理具体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至少为每年度的评估。其评估应当确保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管理实践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司实现其业务目标、保障公司的资产、增加股东的资产价值。

风险管理委员会将日常风险管理的责任委派给公司风险会议,公司风险会议由管理层和主要部门负责人参与,由风险部主管、主持,这是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第二级。公司风险会议定期召开(比如每月或每两周),讨论、决策公司的所有风险管理相关事宜。风险部主管负责落实、执行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领导风险管理部门并向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实行双线汇报。

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第三级是所谓的“前台”、“中台”和“后台”,即公司各业务和功能部门。从内控角度讲,“前台”、“中台”和“后台”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彼此的独立性。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会对公司的政策和流程的完善性及执行情况予以监督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汇报。图8进一步示意一个典型的能源(石油)投资、贸易公司的“前台”、“中台”和“后台”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情况。

风险管理部门必须独立于前台业务部门,这是确保有效内控机制的一个关键条件。风险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见图9,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两个主要方面,涵盖包括市场、信用、运作和其他公司业务所涉及的各种风险。

2. 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

以上介绍的国际能源(石油)公司通常设立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只是实施有效风险管理架构的五个基础条件中的一个(见图10)。其他四个基础条件包括:1)风险管理战略;2)公司政策、程序和指导规范;3)对风险的衡量方法和电子系统;4)对风险的限额和控制框架。这五个要素是建立公司有效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石,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风险管理战略

通过制定公司战略规划来确立公司的长期、中期、近期业务战略,以及预期的收益水平。确立预期收益水平之后,可以相应确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或风险资本,也就是确定公司对风险的胃口,进而制定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公司政策、程序和指导规范

在战略明确并清晰定义了预期风险和回报之后,关键是执行计划。确立明确的负责人是执行计划的关键所在。公司政策应该清晰地表明公司规则、程序,明确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以确保政策得到遵守、员工行为得到规范。公司政策应该指导规范例如人事任命管理制度、公司财务制度、公司风险管理守则、反洗钱、员工行为准则、贸易员管理准则等。

(3)内部组织结构

如前所述,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施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应该特别强调责任的明确划分。建立“树型”向上报告的体制或是“矩阵型”向上报告的体制,选择集中化或是分散管理的风险职能部门。

(4)对风险的评估方法和电子系统

需要建立一套详细的标准来指导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各种类型交易工具的数学定价模型、对评估参数的估算、模型的校正、关键的假设等等。企业应采用贸易和风险管理电子系统,因为手工操作或仅依赖于电子表格很容易出错。广泛采用数据自动化可以为业务迅速扩展提供支持,实现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国际上绝大多数能源(石油)行业内顶尖的公司都在电子信息系统上大量投资。

(5)对风险的限额和控制框架

风险除了要得到正确的评估和衡量,还应该由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来监控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并确保与计划承担的风险限额相符。这样的一个风险控制部门监控贸易和投资业务的许多方面,诸如监控“对交易员录入新交易的时间限制”、“用于价值评估的数据的合理性”、“对交易员同对家、中介商进行的交易进行行为分析”、监督“对录入交易的修改”、监控“在财务季度末期的非正常行为”等等。营造一个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和守规文化是保障杜绝风险管理事故、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只有上述风险管理的五个基础条件都具备了,企业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

3. 风险管理流程

公司风险管理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步骤。

(1)鉴别风险

这是实施风险管理的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某种风险没有被正确鉴别,那么接下来的整个风险管理过程都不可靠,可能会导致低估风险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公司在开展所有的新业务之前都应该进行各类风险的鉴别,各个业务及职能部门应从各个角度来确认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公司业务的风险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对风险进行定期重新评估。

(2)记录风险

风险一经确认,应当进行充分的记录和备案。在一个能源贸易公司,将复杂交易(比如复杂的石油期权合同)正确录入交易和风险系统一直是一个挑战,因为简单的风险管理系统可能无法充分记录该合同。如果不能完全记录该交易的风险,就可能会由于市场变化导致大额损失,因为风险系统不能把盈亏变化敏感而透明地体现出来。除了确保系统本身记录风险的充分性外,最根本的措施是防止极个别贸易员的故意欺骗,例如不把交易录入系统而导致巨额亏损。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及2006年日本三井住友(新加坡)石油公司石脑油贸易巨额亏损,就是由于个别贸易员故意隐瞒亏损的交易而造成的。

(3)评估和衡量风险

风险在被鉴别和记录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衡量和评估。一旦建立正确的衡量方法,得到风险评估结果就很简单。但有时采用的假设条件有可能不成立,风险评估也就相应地需要修改。风险评估人员必须能够处理这样的变化。死板地采用系统假设,不考虑例外的情况,就可能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常识往往是最有效的工具,在遇到不合理情况时应该随时提出质疑。

(4)报告风险

对风险进行例行报告,并确保风险始终控制在允许限额之内。风险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目前的风险水平(例如持仓、盈亏等),指出非正常的情况,比如大宗交易、大量的新交易录入错误、交易限额超限等。风险报告应该及时、综合、全面,并在必要时能够相应地进一步细化。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要求关键的风险报告在董事会议上提交以备讨论。

(5)风险的监控和控制

对风险、绩效的监控应该由一个独立职能部门完成。突破交易限额、违反控制程序的事件应当被当作事故记录在案,以供进一步研究分析。一般石油贸易公司的内部控制职能由几个部门组成,包括风险管理部门、合同部门、法律及守规部、财务运营部等,而且各个部门的职能都应有清晰的划分。内部审计同样也是监控部门之一,该部门可以针对潜在的流程失误向管理层发出早期预警。

如图10所示,风险管理流程是一个动态的和周期性的过程,需要根据公司的业务战略目标以及公司的风险偏好的改变,不断地进行重新评估和持续改进或调整。

四、现代能源风险管理从控制职能发展成为战略管理工具

早期的能源风险管理侧重于控制职能,即如何有效地鉴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以控制企业业务运营中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所涉及的风险管理技术复杂程度较小,定性化分析的含量较高,而且是以控制损失为主要目标。各种风险的评估和管控常常孤立地进行,职责分散在公司的不同业务职能部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险管理技术的改进并日趋复杂,现代的风险管理在控制职能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确保企业收益回报的稳定性,以最大化提高公司股东价值。如图11所示,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可以成为一个公司的战略优势,不仅可以帮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确定各项业务风险及回报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决策者在风险回报的基础上考虑分配公司资源并进行绩效考核。企业全面的风险管理开始逐渐成为主导,各种风险的评估和管控集中在公司的专门部门进行。尤其是在美国安然公司(Enron)等一系列上市公司发生公司治理及风险管理失控的事件之后,世界各国的政府监管机构针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令,比如美国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颁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投资者、股东、公司董事会都对风险管理予以更高重视,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在董事会层面设置了风险管理委员会(或由审计委员会兼管风险管理职能),很大比例的公司还设置了风险管理总监职位和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完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能已成为确保公司长效发展的一个战略优势。

五、能源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规则

如引言中所述,能源(石油)企业进行有效的能源风险管理,尤其是对市场价格进行风险管理,就可能必不可少地涉及能源(石油)金融衍生品。能源(石油)金融衍生品业务涉及的“行业规则”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1)受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监管机构指由政府授权监管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的独立机构,比如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英国金融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2) 遵守相应交易所的规则和监管条例。在商品交易所交易能源期货和期权合同时,应遵守相应交易所的规则和监管条例。例如纽约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洲际交易所-包括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xchange)、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都有相应的交易所规则和监管条例。

3)进行场外纸货衍生品交易时遵循行业惯例和规范。比如被业界广泛采用的国际纸货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2002年颁发的场外纸货衍生品交易主合同(ISDA 2002 Master Agreement)。

另外,还有一些行业所推崇的最佳风险管理操作规范,包括G30(Group of Thirty)于1993年和2003年先后推荐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相关标准,以及美国风险管理总监委员会(Committee of Chief Risk Officers)的一系列关于能源风险管理的行业最佳实践白皮书。

六、结 语

在过去20多年中,随着世界能源市场(包括原油、石油产品、天然气和电力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能源风险管理技术已被世界上广大能源生产商、消费者、交易商以及销售商利用。风险管理作为一个职能部门,也越来越多地被能源(石油)公司所采纳。很多上市公司还都在董事会层面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尤其是在当今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能源供应紧张和石油净进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能源风险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石油期权交易巨额亏损事件以来,中国政府、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先后组织了几次大型国有企业的国际风险管理研讨会,并于2006年6月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在中央国有企业中开始实施。笔者深信,随着中国能源、石油行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市场化的推进,风险管理也会被越来越多的能源(石油)公司和企业所重视,中国能源(石油)公司的风险管理将面临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将与国际能源(石油)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接轨。

参考文献

[1] The Group of Thirty. Derivatives: practices & principles. 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Derivatives,1993.group30.org/home.php.

[2] The Group of Thirty.Global clearing and settlement: a plan of action. Group of Thirty Study Group Report, 2003

[3] Committee of Chief Risk Officers.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supporting metrics. ERM and Supporting Metrics White Paper,2006- 02. ccro.org/.

[4] 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asac.gov.cn/gzjg/qygg/200606200105.htm. NYMEX.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Inc. online rulebook.

nymex.com/rule_main.aspx.

篇3

一、汇率变化的概念及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

汇率是指用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汇率在国际贸易与资金融通中起着价格转移的作用,使得各国的商品与服务在各国之间能够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使价格具有可比性。汇率是国际贸易发展与国际结算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贸易的发展,国际间外币进行结算的数量增加,各国间货币转换便形成趋势,进口方就会将本币换成外币购买商品或服务,而出口方便通过出售商品或服务获得外币,这种繁多的国际贸易中,外汇的价格便营运而生。汇率能够代表外汇的价格,也能表示对方国际货币的价格,使得双方能够进行等价交换。

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理解。汇率在短期内收到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外汇的供求关系是表现在虚拟市场中的,与传统商品的价格表示不同,通常是体现在一个电子系统之中,并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报价,参与的交易主体主要为中央银行与外汇银行,而影响外汇汇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便是供求双方交易行为,外币需求增加则外汇价格上涨,本币贬值,外汇需求降低则外汇价格下降,本币升值。目前随着国家贸易的频繁发展,外汇交易的信息传递越来越迅速,各国外汇更能够体现供求双方的实际状况。

从长期来看,汇率主要由各国之间货币的价值决定。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格无法脱离价值无限波动。因此长期来看,如果价值不发生较大变化,则长期汇率偏离值不会太大。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是两国发行货币的价值量的比重。具体而言,首先表现在国际收支状况上,国际收支的变化直接影响外汇市场的买卖力量,如果本国长期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则市场对于本国货币需求增大,便会出现供不应求,导致本国货币升值,反之,当本国长期贸易逆差便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其次,表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为稳定本国经济往往会通过公开市场干预,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买卖操作影响外汇供求从而对于短期内的外汇变动起到影响作用。再次,表现为外汇交易者的心理预期,交易者通过基本面与技术的分析,在不同的阶段作出不同的判断,当大部分对于汇率产生升值预期时,则会增加该货币的需求量,进而导致货币升值。

二、汇率变化引发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

1、账面换算风险

账目换算风险主要指企业存在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或收入费用,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合并中,需要以外币表示的资产与负债或者收入的费用换算成本币表示的相应费用,在汇率出现变动时,便会引起石油企业的账目损失,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报告水平与经营水平。在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主要是根据会计准则进行报表合并时发生的差异。对于资产负债表来说,资产负债表之所有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科目均有可能引发折算风险,在折算的过程中会出现历史汇率与报告汇率两种,分别代表的是资产与负债形成时的汇率以及资产与负债报告时的汇率。在石油企业进场财务报表制作时,如果子公司相对于母公司的货币贬值,或对于负债,子公司相对汇率升值,这样就会造成折算风险。这里的折算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产的折算风险以及负债的折算风险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对于利润表的合并方面,当子公司所在地货币转换为母公司所在地收入与成本时,折算风险同样存在。对于收入,如果子公司所在地货币相对母公司贬值,那么收入的科目存在折算风险,同理如果子公司货币相对升值,则费用科目同样存在折算风险。另一方面当报告期子公司的收入小于历史折算汇率或者子公司的费用大约历史汇率费用,在石油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就会出现账面的折算损失。总之,折算风险是石油企业在子公司与母公司进行报表合并中产生的,由于子公司与母公司所在地的汇率变动,导致财务报表的重新折算,汇率的变动给子公司造成不利影响,使得石油企业承受相应的财务风险。在这种折算风险的影响下会导致母公司在财务报表合并后造成资产和收益的下降,负债和费用上升。

2、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主要是指石油企业在以外币为主要结算工具的经济活动中,在货币的兑换过程中,由于汇率的波动造成的经济活动主体的实际收益相对预期有所偏差,或者是预期与实际的成本存在偏差,从而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损失。对于石油企业来说首先表现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交易风险。对外贸易的活动中风险源于用外币进行结算,当签订结算合同和最终贸易结算时的实际交割出现差异时就会出现交易风险。具体而言,对于进口商来说,要将本币兑换成合约中约定的外币,而针对出口商在交易完成时会收到合约约定的外币并将其折算为本币在本国进行生产支出和使用。货币兑换在签约时产生,但在商品实际交割后才能够拿到现金,在此期间如果出现汇率的变动,就会导致进口企业所支付的成本变化。对于进口商而言,当在合同期与结算期之间本币发生升值状况,就会导致支付之日所需要支付高于合约成本的资金,这样就导致进口商的成本增加、利润下降的财务风险。这种期限内的汇率变动会给国际贸易的双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与财务风险。

交易风险其次反映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当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也要承受相应的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石油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其投资成本与收益主要以本币计算,但在投资过程中的实际发生的收入与支出多为外币计算,这样当出现汇率波动时便会存在交易风险。投资方需要将投资收益与成本兑换成本币。如果出现被投资方货币发生贬值,其收回的以本币结算的收益就会降低,从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交易风险还反映在对于与国外企业有借贷关系的企业贸易中。当外币作为借贷货币,在风险持续期间债权人需要将外币的本金与利息收回并兑换为本币,如果期间发生汇率变动,在借贷期外币发生贬值,则会导致债权企业难以收回同等的货币,导致经济损失。而作为债务方,如果在期间内结算的外币贬值,则会导致清偿之日债务方将承担更多的成本进行支付,从而导致经济损失。

三、应对汇率变化风险的控制对策

1、提升风险管控意识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关系到企业成本的降低与收益的增加,关系到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和控制,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的方向控制工作至关重要,要使得汇率风险的回避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工作,要有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倡导企业员工对于汇率波动的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并提升警惕意识,自觉执行风险控制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降低最低。

作为石油企业,首先要培养和建立汇率风险管控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从培养企业汇率波动风险的文化出发,才能够更好地降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财务风险。目前的员工思想上对于汇率变化的风险认识度不够,需要企业文化来加以引导。具体而言,企业管理层应带头提高对于汇率波动影响的重视,将汇率风险控制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引导员工加以重视。其次,要建立汇率风险控制系统,倡导员工重视并真正执行公司对于汇率风险控制的工作,利用管理系统指导员工进行风险控制。再次,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导充分提升员工践行汇率风险控制的能动性。只有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真正认识到汇率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真正学会汇率风险控制的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的运用方法进行风险、通过对汇率波动影响的估算与风险评估,这样的员工自发积极地进行风险管控才能够达到规避或降低汇率风险的作用。

2、建立风险控制制度

风险控制制度是汇率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础与保障,只有做好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才能有效地进行汇率变化风险控制。首先,石油企业应将风险管控的目标明确化,有效保证管控过程中不出现目标偏离,同时也为公司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参考,以此作为评价员工工作水平的标准,同时也可以通过此来促进员工将汇率风险管控作为工作重点,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防范风险,为企业成本控制和收益增长做出贡献。

在目标设立时应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对外贸易中尽可能地使用本币结算,尽量规避外部结算的风险和外币的使用频率,有效避免汇率风险。在使用外币结算时应通过相应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品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避免一定的经济损失。要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作为目标设立的最主要目标,促进企业的收益最大化。

3、规范风险管控流程

石油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时应规范风险管控的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风险评价几个方面。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在风险发生前对于企业多面临的风险及其原因进行探寻,是企业风险管控的首要任务,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要结合企业的业务实际、国家与行业相关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外国贸易方的情况、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等等,通过科学分析进行风险识别。

风险度量是指对所分析的风险针对风险大小做出判断与量化,评估风险的程度,通过调查问卷、专家咨询和研讨会议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数学模型、财务指标、概率、分析诊断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定量度量,判断风险的大小,为风险管控奠定基础。风险控制是指在识别与度量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控制,这是整个工作的重点,这需要石油企业从众多的控制技术中寻求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控制技术,如多元化风险控制法、风险转移法、风险预防法与风险回避法等。风险管控评价是指在风险控制工作完成后对工作的总结,针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与讨论,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以进一步促进风险管控的能力。

总之,汇率的变化给石油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严重影响了石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利润增长,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控制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有效的汇率风险控制,才能够真正做到降低风险、提升石油企业的收益率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4

二十世纪末,财务共享服务的思想和技术从国外传入我国并得到一些应用尝试,但普遍应用起步较晚。只是在最近五年,有接近一半的我国企业随着经营国际化步伐,开始实施或规划财务共享服务,并积累了一定的海外财务共享经验。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国家改革开放和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这几年一直居于国内企业海外并购领先位置,但对于海外财务共享仍然处于规划阶段。那么,我国企业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有什么经验?我国石油企业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思考?

一、财务共享中心的产生与功能

(一)财务共享中心的产生

一个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集团,在财务职能建设方面遇到的挑战就是重复投入成本高、管控效率低下。为此,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时间里,从美国通用、福特等大型企业集团提出推行财务共享服务理念开始,共享服务作为大型跨国公司的一种有效职能运营模式,被广泛运用于世界上企业集团的财务职能管理。如BP在匈牙利建立欧洲区域财务财务中心,在中国建立亚太区域共享这个运行模式就是从节约成本和有效管控的角度出发,将自身处于不同国家、地区和集团内不同分子公司的财务会计、税务、资金业务安排由一个或几个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统一负责处理,实现集团财务在事务性和价值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提升财务服务质量,提高集团综合竞争能力。

德勤2013年全球共享实践调研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近90%在其财务职能年管理领域应用了共享服务模式,应用的行业主要为电信、零售、金融、能源、消费品、医疗保健。国际上著名的石油公司,如康菲、壳牌、道达尔等公司也都建立有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

(二)财务共享模式的机理

财务共享核心是将大量简单重复的财务工作集中标准化处理,目的是解决集团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职能建设遇到的重复投入和效率低下的弊端。正如布赖恩・伯杰伦在《共享服务精要》书中所言:“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结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在企业众多职能管理部门,最早实现共享的是财务部门。

实践表明,财务共享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账单管理、薪酬计量、费用报销、固定资产等方面。这种模式主要功能是降低成本、统一工作标准、加强财务规范和提升管理效率。通常,一个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财务共享中心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完善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财务共享中心,必须通过完善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快速高效处理集团公司的财务大数据,以保证及时准确出具规范的财务报告。财务共享中心的信息网络环境要稳定、处理速度要快、数据丢包率要在可接受的财务风险范围内。

2.统一的会计核算政策。企业集团,必须有统一的会计政策、格式规范的财务报告,如会计年度、薪酬政策、差旅费报销规定、折旧年限、结账日期,以充分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标准化运作优势。

3.合适的财务人员。海外财务共享中心的管理层人员要有良好的决策能力、必要的组织能力、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复杂局面的控制能力。一般财务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且人工成本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4.简单的股权结构。对于集团公司复杂的股权结构,财务核算、合并处理流程很难统一规范,因此也就很难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优势。所以,我国很多跨国公司,在境内一般都能建立财务共享中心,而在海外常常把财务共享中心作为规划展望设计但没有进行具体实施。

二、我国企业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的经验

德勤2013年财务共享服务调研表明,年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的中国企业超过70%采用了财务共享服务,基本把握了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运行的规律,积累了一定的有中国特色的集团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经验。

1.高管层认可是我国企业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的关键。推行财务共享是财务集中与分散的重新平衡,不仅对财务团队的成员有影响,而且需要人事、系统人员的支持配合和影响采办、市场、生产、行政等各种人员的权力分配,这必然涉及利益的重组和冲突。没有高管层的认可支持,财务共享模式就很难在海外实施,即便推行也很容易夭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需要高管层的充分参与和及时的过程方案决策。海尔能够快速发展国外共享中心就得益其高层领导的共享决策理念与推动力。

2.价值贡献是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根本宗旨。企业的目的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投资回报,没有股东接受企业经营者的亏本管理行为。华为在140多个国家地区提供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陆续建立了七大区域财务共享中心。依靠这七大区域财务共享中心提供的财务资源保障和风险控制支持,实现了华为过去十年的业务腾飞。我国石油企业要在海外设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必须给企业带来价值贡献。

3.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实现海外财务共享的重要基石。财务共享是对传统财务组织管理的变革,实现海外财务共享目标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基础做保障,且这种组织结构要合理。组织结构的合理就是变革前的集团财务组织适合进行海外财务共享,变革后的海外财务共享有利于实现组织效率的提高。集团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即便不能实现全球财务制度、会计政策等标准流程的规范统一,但也应实现一定地理区域内的规范统一。有了这种统一的基础,才可能进行共享服务标准化流程的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

4.持续优化是充分发挥财务共享中心功能的有效手段。从规划设计到具体实施完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横跨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牵涉范围广,需要循序渐进、持续优化财务业务流程中冗余步骤的数据,不断提升会计业务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才能充分实现财务共享对集团战略价值创造的功能。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在海外财务共享领先的企业集团都花费了10年以上时间才实现了从建设到转型的变革。

5.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是实施海外财务共享服务的必要条件。一个集团企业,为了规范统一提高管理效率,势必对政策、制度、规定、流程、知识、经验、信息等进行共享。共享的媒介就是网络信息平台。大数据时代,集团企业必须通过网络信息共享平台跨越地理障碍,进行内部信息快速传输和有效交流,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实施海外财务服务共享,更需要网络信息平台载体进行数据传输。海外财务共享中心,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远程集中运营模式,必须依赖现代先进的科技网络技术,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载体上进行规划、设计、实施流程标准化管理。

三、对我国石油企业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的思考

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在国内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这为其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奠定了实践基础。我国在海外投资的石油企业,按业务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负责作业区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油公司,二是负责为油公司提品或工程作业服务的油田服务公司,三是负责石油、天然气买卖的贸易公司。基于石油勘探开发投入资金多、技术复杂、风险很大和涉及国家安全战略行业特征,海外石油勘探开发一般由多个国家共同投资完成。因此我国在海外勘探开发的油公司,其股权架构复杂,投资方式偏重于战略联盟和参股投资,很少采用独资或整体并购。较之于油公司,我国在海外的油田服务公司、石油天然气贸易公司因资产规模小、投资不大、专业化强等特点,其股权架构相对简单,投资方式偏重于分公司、独资公司或整体并购。所以,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设立财务共享中心,最好采取分步走策略,即股权结构相对简单的油田服务公司、贸易公司率先尝试设立,而后油公司在条件成熟时,再考虑推行海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不管是负责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油公司,还是为油公司提供服务的油田服务公司以及贸易公司,要想成功设立财务共享中心,充分发挥其功能,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区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遍布多个国家地区,因此,鉴于各个国家地区在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准则、人力资源等方面规定要求差异很大,一方面,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不可能只建立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在每个投资或作业所在的国家地区都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功能。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从作业投资地理、政治、经济效益等角度考虑建立区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如在马来西亚建立东南亚区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墨西哥设立北美洲区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2.努力夯实海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石油企业在海外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必须强化基础夯实工作。这些基础包括整合海外财务组织架构、调整财务组织管理模式、搭建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设计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严格规范一致的核算政策报告制度、规定通用认可的沟通语言等等。比如选择决策信息系统平台时,不仅要考虑软件硬件的兼容性和性价比,还要考虑未来安全维护的可行性。有了好的实施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共享功能。

3.加强海外财务共享中心人员队伍培养建设。海外财务共享中心运行离不开财务人员的具体业务操作和信息系统技术人员的及时维护。重复简单的业务操作和不可轻视的国际语言要求,使得我国石油企业在组建海外财务共享中心时很难聘请到能力优秀但薪酬要求不高的人才加入,能聘用到或安排到海外工作的普通人员一般又难以完成共享中心的工作任务。因此,不论在海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规划阶段,还是实施维护阶段,中心人员队伍建设是我国石油企业必须面临解决的重要课题。

4.循序渐进完善财务共享内容。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个系统工程,工期长技术复杂,要合理设置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这个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善维护相关共享内容,从简单、统一、重复、量大、容易集约化处理的业务内容(如税款交纳、差旅费报销、支付供应商货款、收取客户欠款、财务报告编制)入手,由易到难、由低附加值逐步过渡到高附加值业务,分阶段分步骤实现财务业务共享。

5.注意规避海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在看到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机会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带来的风险挑战,如资金汇兑风险、职工薪酬管理风险、税务政策敏感性风险、信息系统管理成本风险和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风险。对于这些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规划设计海外财务共享中心时,必须统筹考虑,事先安排好风险应对与规避预案。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达到一定的集团规模后,为了有效执行集团财务会计政策和保证海外财务管理标准化、流程化,必须借助海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为集团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分子公司的不同业务单元提供规范高效的资金财务税务服务,促进财务人员转型,提高集团国际财务管理水平,实现海外财务管理升级转型,以及增强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当然,海外设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会面临比国内多很多的挑战,如税务风险、信息系统成本和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必须统筹考虑、事先策划和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陈刚.对中石化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3,(4):56-58.

篇5

销售业务价值链

市场是石油产业生产经营的终点,市场营销业务就是把石油及其产品销售到市场上的活动过程。其中,原油销售比较简单,一般采取企业之间直接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商务谈判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合同价格、定货量、输运方式、到货地和时间等方面。成品油销售则环节比较多,既有多级批发又有零售业务,特别是加油站的终端销售还比较复杂,竞争也较为激烈。因此,成品油销售需要加强销售渠道、配送网络及终端市场建设,着力扩大销售量,提高占有率。石化产品基本属于市场竞争性产品,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竞争性营销模式组织销售业务活动。基于石油产品销售业务的复杂性,国内外的大型综合性石油公司大多采取事业部的方式组织市场营销业务。

工程服务业务价值链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战争的愈演愈烈,石油行业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国际油气业务,通过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投资和提供油气田工程技术服务,分散投资、分散风险、占领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的最终价值增值迈出了崭新的步伐。工程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探、钻井工程、测井和录井、井下作业;工程技术服务是中国石油综合一体化优势的关键环节和油气核心业务的重要保障。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二维地震、钻井进尺、井下作业等工作量大幅增长,特殊工艺井技术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以石油钻井工程为例,石油钻井工程是进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主要环节和手段,从寻找石油到生产石油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钻井。在油田生产中,钻一条通道到地下的油藏,使油藏中的原油通过这个通道流到地面来,需要多个工艺过程的组合。石油勘探开发包括探井、钻井、测井、固井、井下作业等多个生产过程,其成本占采油成本的70%以上,而钻井工程又是其中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一口井的投资往往耗费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在勘探开发的总投资中占到50%~80%。特别是随着全球90%的油田进入成熟期,老区产量下降,勘探开发重点不得不向深海、边远地区、油区深层、复杂结构、非常规产区等领域转移,钻井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和发展先进适用的钻井技术是国内外大石油公司降低勘探开发成本的重要举措。如定向井、水平井、丛式井、欠平衡钻井,特别是海上钻井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钻井、固井、测井、录井等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技术含量的增大,完全可以将其纳入到高科技产业之列。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油气田地面建设、炼油化工建设、管道及储罐建设、海洋工程。通过为石油企业内上、中、下游各个公司以及海外业务公司提供油气田地面建设、炼油化工、长输管道与储罐等专业领域的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和监理等辅助服务,参与到石油企业价值链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提供优良的辅助服务,参与价值链的创造过程,从而辅助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以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为例,这是完善油田开发系统、使油田开发进入正常生产阶段的重要生产环节。石油、天然气从几千米深的地下采出地面,高温高压,开采工艺复杂,开发井产出油气以后,还必须经过严密的封闭系统处理后外输到石油、天然气加工企业。为此,在钻井的同时,还要建设齐全配套的采油工艺设施和技术装备,包括建设联合站、转油站、输油输气系统、采油装备,等等。石油装备制造业务是中国石油主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油集团拥有37家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储运、炼油和石油化工等各个领域,产品包括石油勘探仪器、石油钻采设备及配件、石油输送螺旋焊管、直缝焊管、石油专用管材、钢丝绳、物探设备及测井仪器、柴油机及气体发动机、电机、石油化工装置和设备等。

篇6

1 ETRM系统简介

ETRM(Energy Trading & Risk Management)是指能源交易和风险控制系统,是CTRM(Commodity Trading & Risk Management)大宗商品交易的一个分支,专门指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碳交易等能源类大宗商品的交易和风险管理系统。而CTRM还包括农产品、铁矿石等其他大宗商品。

随着各类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不断增强,对经营该业务企业的管理体系、风险控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趋势,采用CTRM系统管理业务及风险控制是业内公司的通行做法。随着交易品种的多元化,CTRM系统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客户的需要,在CTRM或者ETRM系统架构中,多种大宗商品交易共享财务和风险控制模块,每种大宗商品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配置。不同的能源交易商根据自己所交易的品种选择相应模块。因此,集成、模块化的CTRM或者ETRM产品在逐渐取代单一品种的大宗商品交易系统,成为市场的主流趋势。

2 ETRM系统的主要特点

相对通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例如SAP、Oracle等,ETRM行业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一个产品能够适应所有的大宗商品,不同商品类别、不同的贸易规则、不同的客户需求等导致了种类繁多的ETRM系统及供应商。对于投行和对冲基金来说,他们的业务集中在金融类交易,多以现金方式实现结算,较少涉及实货的交割,无需开展租船、执行等业务。像海油这样的上下游一体化专业的石油公司,在贸易中要考虑到租船、合同等一系列的执行工作。对民航类公司,参与市场主要是为了对航油进行套期保值操作,锁定运输成本。

根据需求及行业规则的差异,ETRM行业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虽然有上述的差别,但是ETRM还是会有相当多共性的功能。如:不管哪种商品,市场参与者都需要管理交易头寸、监控市场价格波动、监控交易对手的状态、对交易合同进行全流程的跟踪、交易策略和投资组合等等。

3 ETRM主要功能模块

目前常见的ETRM系统通常是一个模块化的解决方案,主要包含以下模块:

(1)Transaction/Deal Capture,又称交易捕获。大部分大宗商品交易的ETRM系统解决方案是从最初的交易录入功能的实现开始发展起来的。交易录入可以看作是达成交易和发票结算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交易类型复杂多样,包括不同产品的单项交易、组合交易、实货业务、期纸货业务等,因此对ETRM平台的可配置性和扩展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Logistics and Delivery,又称物流及配送。能源产品交易的物流和配送是ETRM平台非常重要的功能。除碳排放交易外,几乎所有能源相关的交易都会涉及到实货交割。不同的大宗商品有不同的实物交割方式。电力通过电网传送,天然气通常通过管网和仓储设施进行传送,煤炭通过船运、铁路和公路等运输。对石油来说,根据地域和国家、公司的实际情况不同,不同程度得依赖于管道和水运。因此,对于不同交割方式的支撑和优化能力是衡量ETRM平台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进出口公司来说,目前在海外交易涉及到的交割主要以水运为主。

(3)Trader tools/Analytics,又称分析工具。交易员作为前台人员,是ETRM的关键用户。通过ETRM平台会提供一系列的工具供交易员使用。这些工具包括但不限于管理、监控单笔交易或者某个策略或资产组合(Book or Portfolio)的潜在价值。

(4)Position management and Reporting,又称头寸管理。管理公司能源投资组合的头寸是一个贸易公司最为核心的工作之一。相应的,从实货和财务方面反映公司能源组合状态的能力是衡量一个ETRM系统好坏的核心指标之一。通过这个模块的功能,系统的最终用户应该能够从多个角度查看交易头寸。例如,从策略、商品种类、交易员、交易对手等多个层面查看交易头寸。另外,可能会包括实时模块,这样交易的变动可以实时反映到头寸管理中。

(5)Risk management and Reporting,又称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对于贸易公司来说非常重要。ETRM系统能够量化并监控多种风险,包括: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价格风险、交易运营风险,各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不同等政策风险。一些特定的能源风险管理功能不一定会包含在ETRM系统中,但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系统商拓展了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能力。

(6)Straight-through processing and Integration,又系统集成。ETRM系统通常在前中后台各个模块是完全集成的,任何一个模块的操作可以实时在其他模块中进行反映。另外,ETRM系统要和财务等专业系统可以进行接口,可以向外部市场的价格信息及智能终端提供良好的实时、安全、可靠的接口功能。

4 ETRM系统对企业的主要作用

对于能源贸易商来说,ETRM通常是其核心的业务系统,通常有以下两个主要作用:

(1)信息共享。ETRM使得公司层面上能够实现共享交易信息、市场数据的目的。解决贸易员的个人小台账问题,为贸易、执行、财务的一体化流程打下数据基础。

(2)风险控制。ETRM的核心功能之一即通过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实时跟踪进行头寸和盈亏盘位的实时计算。ETRM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载体,为贸易企业规避大幅市场波动提供系统支持。

篇7

一、中国石油面临的汇率风险

中国石油成员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有会计风险、经济风险和交易风险。

(一)会计风险

中国石油面临的会计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对外汇资产与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外币转换成记账本位币时因汇率变动产生账面损失的可能;二是海外分支机构在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编制报表所使用的货币转换成母公司的本国货币报送时,因汇率变动产生账面损失的可能。与其他风险不同,会计风险的大小与折算时所选择的具体汇率相关,是会计计量上的差异,一般不影响现金流量,但汇率变动对账面反映的企业经营能力有影响。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因汇率变化引起利率、商品或劳务价格、市场需求量等情况的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进口采购成本、出口销售收入等,并由此产生损失的可能。经济风险主要是对企业未来不确定现金流的影响。如美元汇率变化可能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进而影响中国石油原油销售收入、进口原油采购成本、石油特别收益金等,影响中国石油损益。

(三)交易风险

中国石油面临的交易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外币计价的投资和借贷活动,在合同签署后、债权债务未清偿前因汇率变化而产生损失或收益的风险;二是在油气贸易和国际工程技术服务中,在合同签订后、结算完成前,中国石油承担的汇率变化带来损失或收益的风险;三是在外汇买卖中,中国石油持有的外币敞口因汇率变化出现损失或收益的可能。

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是相互关联的:经济风险主要是针对企业未来不确定现金流的风险衡量,一旦企业签署了合同、形成了确定的外汇现金流量,其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就是交易风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交易风险可以看成是短期内确定的经济风险;会计风险产生于会计报表的不同的货币表述,体现了经营活动的结果,因此会计风险是经济风险在经营成果中的体现。

由于会计风险是会计计量上的差异,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因此对会计风险应不予处理;而经济风险在合同签署后可看作交易风险,因此汇率风险管理应主要集中于对交易风险的控制。

二、中国石油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

交易风险控制的方法大致包括事前防范和事后规避两类。

(一)事前防范

事前防范是指在合同签订时就采取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可由企业经营管理部门自行组织实施,这也是汇率风险全过程管理的一个体现。事前防范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分析汇率变动信息,随行就市调整出口产品、国际劳务价格。企业出口产品和提供劳务,在投标时可考虑大致回款日期,结合汇率变动预期,合理调整价格。

2.合理选择计价结算货币。企业选择计价结算货币时,收入应争取采用汇率稳定或趋于升值的货币,支出应争取采用汇率趋于贬值的货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应坚持借、用、收、还币种一致的原则避免汇率风险。

对于某些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争取使用人民币结算。

3.匹配外汇债权债务。在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对外贸易、提供国际工程技术服务等工作中通过调整借款币种、提前或延后对外付款等方式,尽量使外汇债权和债务在币种、规模和时间上得以匹配,自然抵销汇率变化的影响。

4.分摊汇率风险。对于长期合作伙伴,企业可在合同中签署汇率风险分摊的条款,在汇率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放弃一部分利益,在汇率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减少汇率损失。

(二)事后防范

事后防范是指在合同签署后,无法利用合同本身来弥补汇率风险时采取的措施。具体包括贸易融资工具和外汇交易工具等。

1.使用贸易融资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企业可以使用的贸易融资工具包括:出口企业可选择使用出口押汇、票据贴现、福费廷、保理、远期即付信用证等贸易融资工具规避汇率风险;进口企业可选择远期即付信用证、进口押汇、授信开立远期/延期付款信用证等贸易融资方式。

使用贸易融资工具,可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取得的外汇可以结汇,有效防范进出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

2.使用外汇交易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可通过即期、远期、调期和期权等保值工具,将汇率锁定在一定范围内,锁定未来收入和成本。如中国石油某企业出口一批3 000万美元的设备,3个月后收款。假设当前汇率是$1=¥6.834 1,3个月人民币/美元远期报价是$1=¥6.824 6,企业选择采用3个月远期外汇交易锁定未来收入,那么3个月后企业向银行出售美元取得人民币收入20 474万元。如3个月后人民币升值为$1=¥6.724 4,那么企业减少损失301万元。

使用外汇交易工具需关注保值比例。许多跨国企业采用分层对冲的方法进行套期保值。分层对冲是为较近日期的风险敞口安排较大比例的对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基础敞口的增加而增加对冲。分层保值适用于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有较为稳定外汇现金流的企业。

套期保值还可进行核心保值和技术保值。核心保值是指无论企业对未来市场观点如何都必须采取的保值,目的是将汇率变化对企业未来收入或成本的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一般核心保值应占风险敞口的30%~50%。技术保值则是企业结合对外汇市场的预期判断来安排对冲。一般技术对冲应占风险敞口的30%。

对于外汇交易工具,应确保使用简单的产品,如远期或普通期权以平衡风险。

结算完成后,对于收到的外汇资金,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兑换或保留该币种存量资金。集团企业可建立各币种头寸管理机制和交易平台,实现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

三、中国石油汇率风险管理实施

(一)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

汇率风险管理的根本目标,应在于分散和消除汇率变化对中国石油海外业务收入和成本影响的不确定性,保护企业的利益与价值不受影响。

汇率风险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全过程管理。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相关环节,从合同签订到结算完成都要采取相应汇率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全过程管理。

2.发挥整体优势。发挥中国石油海外业务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统筹安排上市和未上市企业、甲方和乙方计价结算、资金调剂等事宜,利用财务公司平台规避汇率风险。

3.合规套期保值。规范运用金融工具,在相关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择结构简单、流动性强、风险可控的金融工具,合法合规套期保值。

4.控制风险敞口。合理控制非主要货币资金存量,综合平衡中国石油主要货币头寸,适度对冲未来汇率风险敞口。

(二)管理实施

1.汇率风险管理整体思路

中国石油汇率风险管理应主要集中于对交易风险的控制。对于交易风险的事前防范可由企业自行组织实施,对交易风险的事后防范,首先由中国石油所属企业准确测算企业外汇风险敞口,评估汇率风险后,选择合适方法进行避险操作,操作主体应是中国石油所属企业自身。

对于美元、英镑、欧元、港元等主要货币,应由中国石油统一安排,企业首先与财务公司进行交易,财务公司再到外汇市场交易规避汇率风险。

2.汇率风险管理流程

(1)测算外汇风险敞口及风险价值。中国石油所属企业结合以外币计价结算的合同签署、施工进度、结算惯例等预计外汇流入流出情况,反映动态性质的交易风险并计算外汇风险敞口(见表1)。

净敞口=期初余额+当期预计外汇收入-当期预计外汇支出

篇8

基本负荷型LNG 大多采用丙烷/ 混合制冷( C3/MR) 工艺( C3 是工艺代号) , 该工艺是由空气产品及化学公司APCI ( Air Product s and Chemicals Inc. )于20 世纪70 年明的, 全世界大约95% 的LN G 工艺是在该工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该工艺通常采用蒸汽轮机或燃气轮机驱动压缩机, 冷却方式可采用水冷和空冷等。近年来, 随着低温热交换器制造技术的发展, 丙烷/ 混合制冷工艺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 装置的生产规模达到了每年400X104 t。

近期LNG 工业快速增长再次刺激了LN G工艺的技术发展, 也使一些传统的LNG 生产工艺得到了关注, 尤其是混凝土结构的、驳船型、浮式LNG 装置等小规模LNG 项目的应用。例如: Phillips 在大西洋LNG 项目( the At lant ic LNG project ) 中, 采用复迭式工艺, 使该工艺再次受到关注。Pritchard 在PRICO 工艺的基础上对单混合制冷工艺的功耗效率进行了很大改进, 使该工艺能用于陆上或海上LN G 生产装置。

一、比较基础

由于技术内容无法公开获得, 所以在实践中对不同工艺的逐项比较是很困难的。因此, 笔者仅使用相同的条件( 冷却介质、原料气、标准、费用) 对优化的丙烷/ 混合制冷工艺与其他较好的4 类工艺进行了比较, 它们是: 丙烷/ 混合制冷工艺( C3/ MR) 、复迭式制冷工艺( CCS ) 、改进的双混合式制冷工艺( DMR) 、改进的单混合式制冷工艺( SMR) 和带预冷的氮膨胀制冷工艺( 工艺代号为N2) 。为方便比较,假定LNG 装置采用相同的预处理单元。研究的限定条件为: 原料气温度为25 ℃ 、压力为60 MPa; 原料气组分体积含量为甲烷85. 1% 、乙烷6. 5%、丙烷3%、丁烷1. 2% 、戊烷及重组分0. 5%、氮气1. 5%、二氧化碳2. 2%; 环境平均温度27 ℃; 回收的LPG 组分重新注入LNG; 所有的工艺都采用空气冷却系统; LNG 的贮存及装载设施, 通用设施不在研究的范围内。

二、工艺流程简述

笔者选用最新型的丙烷/ 混合制冷工艺作为比较研究的参考。丙烷/ 混合制冷工艺以丙烷作为预冷介质, 混合制冷剂( 氮气、甲烷、乙烷、丙烷) 作为液化介质, 选用一台燃气透平驱动压缩机, 对丙烷进行压缩并经空冷后冷凝。气相和液相制冷剂依次冷却及膨胀, 达到预定的最佳制冷曲线。天然气在热交换器中被液化, 丙烷循环为混合制冷剂及天然气提供预冷冷量。复迭工艺流程是一个复合制冷系统。该工艺采用高沸点制冷剂, 为下一级的制冷剂提供冷量, 使用纯净的单组分。丙烷和乙烯制冷循环通常采用封闭式的制冷循环, 甲烷采用开式的循环, 用釜式热交换器和板式热交换器冷却天然气。使用这种换热器,可以使其传热温差非常大, 当甲烷压缩机的压缩比限定后, 在高于环境温度条件下, LNG 和闪蒸气进入LN G 罐, 尾气经压缩机增压后返回液化单元原料气入口, 构成甲烷循环的一部分。双重混合制冷工艺( DMR) 采用甲烷、乙烯、丙烷和丁烷混合物作为预冷介质, 制冷剂压缩后经过空气冷却系统冷却、膨胀以提供冷量。单重混合制冷工艺( SMR) 中只有一个制冷循环将天然气在环境温度和同一压力下变为LNG。制冷剂为氮气、甲烷、乙烷和丙烷的混合物, 制冷剂在压缩机组级间经空冷器部分冷凝, 气相被压缩冷却并与液相混合后进入板翅式换热器冷却和膨胀。天然气在同一热交换器中预冷和液化。氮气膨胀制冷工艺使用丙烷作为预冷介质, 氮气为液化制冷剂。氮气由丙烷预冷, 冷却后的氮气在三台膨胀机中膨胀。从工艺流程可以看出, 单混合制冷工艺流程、氮气膨胀制冷循环流程工艺简单, 设备数量少, 装置占地面积小; 丙烷/ 混合制冷工艺流程、双复迭式制冷工艺流程、双重混合制冷工艺流程工艺较复杂, 设备数量多, 装置占地面积较大; 氮气膨胀制冷循环流程因其制冷剂单一, 易获得, 更适合于边远地区或海上平台。

三、主要工艺设施

驱动制冷压缩机的燃气轮机常用的有GE??5C( 双轴、可变速) 和GE??7EA( 单轴、不可变速) 两种机型, 都是由GE( General Electric) 公司制造的。这些燃气透平机组在LNG 领域的应用较为成功, 并且自身能耗相对较低。作为预冷及复迭式制冷中的多级压缩机通常采用离心式压缩机, 它们的流量最大, 高效率的轴流式压缩机可用于第一级的混合制冷剂和氮气的压缩。压缩机的选用是以设计工程公司经验及用户对机器的使用反馈信息决定的, 电动机常用作启动/ 辅助及尾气压缩动力。笔者所研究的5 种工艺采用的运转设备见表1。

热交换器

低温热交换器形式为绕管式( SpoolWo und) 、板翅式或者釜式( Co reinket t le) 。选择哪一种可根据经验、介质的冷却特性及用户而决定( 包括尺寸及费用) 。通常条件下低温换热器设备如表2。

四、工艺比较

1.LNG 产量

工艺流程的计算, 其目的是计算在给定条件下如可用燃气轮机、空冷器空冷温度、最大热交换面积下的最大LNG 产量。从表3 可以看出, 除了氮气膨胀工艺之外, 各流程LNG 产量都较高。氮气膨胀工艺中的LN G 产量低的原因是由于氮气膨胀提供的潜在冷量较少, 主要以显热而非潜热的形式提供冷量。

2.功耗

对费用及效率进行的粗略比较基准是工艺系统的单位比功耗, 即产量以t/ d 为单位时LNG 压缩机的轴功率, 计算包括所有制冷压缩机及尾气压缩机功耗, 不包括液体、气体的膨胀功。其结果如表4。

从表4 可以看出, C3/ MR 及DMR 流程的比功耗相对较低; N2 膨胀制冷循环比功耗相对较高。当环境温度较高时, 复迭式制冷工艺存在一定的缺陷, 丙烷压缩机驱动必须装备大功率的辅助电机, 燃机必须高负荷运行。

3.生产线液化装置效率

每套LNG 生产线自身以及部分公用工程所需的燃料主要来自尾气。 装置的液化率可以定义为有效产品( LNG 及凝结物) 量除以进气量。液化装置的效率见表5。

从表5 中可以看出DMR、C3/ MR 及SMR 工艺的效率较高, N2 工艺效率较低。

五、结论

上述的比较研究表明, 对于在热带地区建造的大型LNG 装置, 采用C3/ MR 工艺是最好的选择。其他可以用的工艺是双混合式制冷工艺和单混合式制冷工艺。带预冷的氮膨胀工艺对大型陆上工厂来说不是最经济的选择, 但因其工艺简单, 设备数量少, 制冷剂易获得和补充, 较适合用于边远地区和海上小型天然气处理工厂。

参考文献

[1] 石玉美, 顾安忠, 汪荣顺, 等. 混合制冷剂循环液化天然气流程的优化分析[J] .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0, 21(4) .

篇9

【关键词】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国外高校特别强调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教育。为此,很多发达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美国的KAS实训教学、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和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1]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训课程的设置、开发及教学。但一直以来,很多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不够规范并缺乏科学性。笔者拟结合哈尔滨石油学院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1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开发背景

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已有30多年的历史,很多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实训课程,但现有的实训课程体系和内容缺乏针对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难以适应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综合人才的需求。[5]当前,各高校在提高学生国际贸易实践操作方面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

1.1 企业实习难度大

真实的企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最好方式。学生进入外贸公司熟悉工作环境,了解产品知识,但是现有外贸公司的经营机制和行业现状,使得联系实习基地难度很大。[2]

1.2 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操作方法过于简单

目前的国际贸易实训课程主要以机房加软件的模拟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教师针对每一环节一一进行指导。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实践能力提高较慢。

1.3 单项实训多,综合实训少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课多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实训为主,彼此之间缺乏融合,而且实训内容简单、难度小、不规范。即使有一些独立设置的模拟实训课程,虽注重了课程之间的融合,也是以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训练为主,而综合技能训练内容较少,存在不系统、层次低等问题。

鉴于此,构建模拟仿真的外贸实训平台,解决企业实习难的问题;以公司制进行外贸实训,设立岗位、训练业务流程来解决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加强软条件的建设,规范的大纲和指导手册、操作性强的同步练习、科学完善的测评体系,解决训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当务之急。

2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指导思想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以培养外贸行业进出口业务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公司运营为背景、以岗位仿真操作为前提,以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实际工作为训练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具体来讲,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2.1 仿真性

构建一个比较完备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实环境平台系统,按照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外贸公司的岗位职责要求进行公司制管理。分别设立若干个外贸公司,对公司业绩和个人业绩进行分别考核[3]。

2.2 实战性

主要体现在对抗性上,公司之间为了生存发展在业务上展开竞争,优胜劣汰;业务人员之间建立考评体系。[3]

3 课程开发实践

3.1 实训课程的性质

采用真实的产品和场景,把《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和经贸英语有机地融合。通过模拟公司制企业进行实战演练,学生进行货物的采购、哈尔滨商贸洽谈会的考察、布展、磋商等外贸环节,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工作。

3.2 实训课程目标

突出技能群的训练,以细化的职业技能群为训练重点,针对出口、进口、采购、结算等外贸业务的环节进行分角色的技能训练,并实行岗位轮换;同时,实行角色考评和综合考评相结合。

3.3 实训课程教学组织

在实训的环节中以3-5人为一组,成立若干个公司。根据外贸公司业务的需要设立以下几个岗位:出口部、进口部、结算部、供应部。由公司总经理给各组下达工作任务单,利用虚拟软件,在虚拟的贸易公司中完成任务,并对组内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产品主要集中在当前国际贸易中的大类产品:纺织品、食品和礼品玩具。以公司之间的贸易展开实训、整体上以公司的效益作为考核基础。

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小组作业等多种提高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切实提高实训效果。

4 结束语

本校根据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思路,组织了两次实训。实训目标清晰,任务明确、考评客观、学生可以时时对自己的每一笔业务、每一步操作查询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首先,需要应用性强的实训教材与课程体系相适应;其次,需要结合专业的技能题库细化同步练习;最后,需要一个针对不同岗位职能的,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测评体系,而不是单纯的开卷或闭卷考试。

总之,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完善。我们将以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起点,进一步深化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雅波.贸经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J].学理论,2010(27)

[2]陈爱荣,李雪峰.国际贸易课程建设之实践教学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6)

篇10

1.石油机械应用情况

随着石油机械与石油工业的大量涌现与应用,带来的成效特别显著,促进了健全的石油工业体系的形成,企业的整体实力、经济效益、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时对石油机械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倘若石油机械难以满足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那么不仅会制约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还会对社会经济的前行造成不小的影响。所采用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投入高产出低特点,严重的妨碍了石油产业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到来,对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不仅使得石油机械需求量进一步减弱,而且还加剧了机械的生产成本。

当前,我国部分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提出的具体要求,重建了管理体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的用户们对机械产品的功能、外观、服务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用户们对机械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及智能化要求,就必须将该形式打破。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机械产品由于承受着国外相同产品的冲击,使其压力倍增。随着国内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国内石油机械市场已成为了国际市场上一大亮点。现阶段,已有一些较强竞争实力的国外企业到国内市场发展,这将给使国内石油机械应用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国内石油产业应积极构建国际化经营模式,和国际上成功的石油公司良好合作与交流,建立属于自己的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石油机械的良好运行提供氛围佳的市场环境。

2.石油机械产业发展前景

本文以下从四个方面即技术创新、经营理念、设备利用率提升展开了论述,目的在于提高石油机械应用水平,推动石油机械企业有序发展,为社会良好服务。

2.1管理创新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

加强技术创新对石油机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石油机械企业管理效果好坏与技术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石油机械产业具有投入大、科技高、风险高、效益高的特征,所以加强技术创新己成为必然。技术创新其实就是对企业管理进行改进,从而实现管理手段与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2.2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石油机械产业竞争的日渐激烈情况下,石油机械企业已将目光放在了经营理论上,然而由于我国石油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石油产业人很难彻底的转变对石油产业的价值观。石油机械产业以往中采用的经营模式与价值观已达不到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因此应加强创新经营理念,树立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石油机械企业方可站在市场最前沿,紧跟时代步伐持续稳定的发展与前行。

2.3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装备成本

在石油机械企业中对设备利用率特别的重视,在相关专业人士的积极探讨下,研发了部分能够提高设备利用率的方案与手段,如集中进行设备的使用,这不仅能增强设备利用率,而且还避免了设备出现闲置浪费情况和设备高负荷使用。对于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工作,石油机械企业不容忽视。实际养护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备的规范养护标准,有计划有秩序的对设备养护,一般会遵循以下步骤流程:设备进场检修 设备保养 设备大修 会场检查,根据此养护步骤流程进行,保证设备达到规定的保养标准。通过特车大队保养站,积极有效的进行设备维修,以促进设备完好率与运行效率的提升。

2.4在现有设施、装备的基础上提高在线产品产量

实际中,应激发全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不断强化培训与日常考核,构建并落实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投入充足的资金加大设备的技术改造或引进大批的先进生产设备,切实保证在线产品产量。

篇11

石油企业生产快速推进的同时,对于生产物资的保障和供应要求迅速提高,传统石油物资供应部门由于身处强大能源经济体的包围当中,缺乏良性社会竞争,对企业本身信息化的推进相对落后,其业务流程、业务手段逐渐难以满足需要。在社会物流部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背景下,有必要探讨和研究石油物资供应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优化其传统作业过程,提高物资供应业务能力。

一、石油物资供应部门信息化建设现状

石油物资供应部门由于长期缺乏社会竞争,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均相对落后,业务环节几乎沿用手工操作,信息流以纸质传递,流程冗余复杂,缺乏系统性,对历史数据的再利用更是无从谈起。

1.信息处理设备单一

物资供应部门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虽然颇感兴趣,但大多数采购的计算机仅作为日常办公软件工具,几乎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网络和工作流,信息处理仅停留在表面的从纸张变为数据,再印为纸张的过程。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的信息处理和传递功能。

2.技术装备信息化率极低对于物资的管理需要大量的设施设备,这些设备的购买、使用、维修、保养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缺乏档案资料的建立,数据无法用计算机处理。另外,对于仓储保管的物资,由于缺乏相关的物流标准,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

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标志,石油物资供应作为石油工业建设的后勤保障单位,对于信息化的建设应该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石油物资供应信息化建设初探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石油行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节能环保,建立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随着节能减排措施的深入开展,工业企业也要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粗放经济的发展模式。以信息化推动石油物资供应可持续发展,从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中要效益,是新时期石油物资供应人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认识观念,重视石油物资流动中的信息化开发和管理,才能根本上改变企业原地踏步似的发展模式。

2.加大力气培养后续信息管理人才,同时建设信息技术人才队伍梯队层次,提高员工信息获取、处理能力,鼓励数据挖掘,鼓励知识创新。员工是业务的具体处理者,系统的一线资料基本上都来自于员工,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员工对于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员工的实际业务应用作为前提,在使用中完善信息系统,推进企业信息化。

3.集成协作,全面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不仅仅是某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化、系统化,而是整个业务流程的再造,是全面重新构建信息处理机制的一个系统化工程。在设计物资供应信息系统的时候,要兼顾设施设备以及所管理的物品之间的信息管理,采用国际统一物流标准和规范,对设施设备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同时布置先进的数据采集、处理和传递设备,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数据采集,全自动数据处理。在信息共享与传递方面,还要充分利用企业门户的作用,扩大宣传,将传统供应链上下游衔接与电子商务系统结合起来,通过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技术(POS)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与外界实时更新数据库,处理数据。

4.构建物资数据仓库,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信息化的目的是更加合理有效管理信息,在石油物资的信息管理中,会产生大量的各种数据。在这些大量的数据中蕴藏着巨大的物资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改进革新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必须首先建立物资数据仓库,储存各种结构和各种层次的石油物资数据,并利用相关软件统计分析。在系统建设成熟时可以相应增加决策支持功能,使信息系统更好地为石油物资供应服务,为石油生产服务。

物资供应信息系统的构建成熟时期要与石油公司其他相关部门及总公司信息系统对接,并与总公司财务会计系统融合,真正做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创造石油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系统价值。

三、石油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1.系统架构

随着光纤网络建设的推进,传输带宽和速率已经不再是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需要考虑的问题,此时采取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比较适宜。B/S架构无需在客户端安装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减轻了客户端的负担,同时有利于数据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传输实时,可以将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分开设置,为构建数据仓库提供有利条件。

2.流程优化

以某石油公司物资部门为例,石油物资供应原有设置办公室、财务、仓库、收发、调度、对外贸易六大职能部门。经优化原有设置,综合考虑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再造流程为:计划与采购:计划岗主管分配相应供应员,首先匹配仓储数据库,然后作出是否采购计划。物资入库:仓管员前台接待入站车辆,入库操作。物资出库:库管按领料指示配拣货物。财务核算:会计出具发票、做帐,录入及处理金蝶财务系统。

3.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包括硬件布置和软件布置两大部分。硬件布置:购买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布线,路由器购置,建立专门机房。软件布置:购买数据库管理软件,自行开发实施管理系统,做好数据备份并建立防火墙安全机制。

4.技术设施设备建设物流信息化离不开物流相关设施设备的标准建立,在采集数据时,物资本身的数据化是前提。同时购置光电采集设备、自动分拣设备、条码打印机等技术设备,逐步推进业务过程的全自动化,完成物流、信息流的全自动处理。

四、结语

构建并完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是石油物资供应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物资供应信息化需要石油企业管理层决策意识的转变,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实施可持续制度,逐步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篇12

我国石油行业已经先后经历了体制改革创新阶段,“装备现代化”的规模化发展阶段,正在迈入ERP管理和供应链集成管理的“信息化工业”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石油行业的重组和改制,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中小型石油企业。这些企业既缺乏成本和资源的优势,又承担着市场补缺者的重担。如何改进经营效率和改善发展环境使其真正成为石油经济的催化剂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出发,结合国外先进石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提出了供应链再造模型。

一、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998年国内石油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的原则,分别按地域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化工两大集团公司,加上业务主要集中于上游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形成了国内的三个主供应链体系。中小石油企业是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他们面向供应链的某个特定环节,实施服务性或者辅的经营策略。我国中小石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为:

1.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缺乏整合和优化。目前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几乎没有对自身的核心业务和流程进行彻底根本的定义,定位,评估,获得,控制,倍增和保护工作;也没有联系业务流程的上,下游企业对流程和操作进行整合和优化工作。

2.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物流运作缺乏效率。现阶段石油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编报、物资采购询价、合同管理、质量检验、仓储管理和物资配送等各环节信息还缺乏计算机系统的整合。物流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致使物资计划、采购和储备及生产信息,销售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和交流,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建设管理的系统化、集成化和无缝化。

3.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伙伴关系没有形成,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明显。我国中小石油企业间的关系更多的表现“画地为牢”的模式和高度集权的管理,隔绝了各个节点企业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企业间产权联结和隐性契约使得整个供应链拥有高度“安全感”,造成各企业不关注产品服务而关注关系纽带,不关注效率优化而惰性化严重的问题。

二、国外先进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经验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革新给石油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后,通过实施有效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石油行业的供应链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总结起来,国际性的一体化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或者横向一体化战略,实现企业联合和产业链的重组。实行产业链构建战略有利于石油企业减少成本,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利于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形成进入壁垒从而减少竞争,取得垄断利润。

如BP并购阿莫科使它成为具有更强竞争优势的石油巨头。BP公司原来只是家从事油品贸易的石油公司,并购阿莫科公司不仅加强了其在美国油品零售市场上的地位,还增强了天然气业务和化工业务,增加了专有技术拥有量,实现了技术优势互补,弥补了现有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完成了产业链的合理构筑。

2.通过企业业务外包,实现归核化战略。许多国际石油企业将一些业务进行战略性的外包:钻井,油井服务,地震数据获取和处理,油品运输等,从而达到了集中企业资源锻造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同时,承包企业通过业务量的集中也容易形成专业化和规模优势。

如埃尼集团1992年把核心业务定位在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方面。1992年~1995年通过150多项交易,实现了对非主营业务的剥离,同时集团还围绕加强上游实力的战略剥离了石油技术服务类公司,扭缩了石油产品中的非主导型产品,加强了对上游企业阿吉普公司的直接管理,通过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上游企业的效率。

3.通过企业信息化战略,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根据2000年《财富》石油行业综合排名,位列前50位的石油公司均已采用了SAP公司的石油天然气行业解决方案,如ExxonMobil , Shell ,Chevron ,BP Amoco等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许多企业除了实施完整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及石油天然气行业上游解决方案之外,还实施GFM(集团财务管理),BI(商业智能系统)、SRM(供应商关系管理),EP(企业门户)、SEM(战略企业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协同电子商务套件。

三、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再造策略模型

结合以上关于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国外先进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经验,笔者提出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再造的策略模型:

1.组织边界运动与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相结合。中小石油企业的组织模式是典型的“小而全”模式,将各种生产设备和业务流程,技术措施组织起来,进而把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在企业内部。企业边界运动遵循内部市场化的再造原则要求进行:(1)组织的重组,规模的缩小,管理层次的减少以及业务单元和内部流程的重新设定,将企业庞大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2)业务责任和员工角色的转变,使企业与个人集中精力于市场与顾客而非生产与竞争者本身。(3)建立外部合作机制,更多地依靠外部资源;同时进行业务的归核化,集中战略力量于擅长的领域,对其他的业务采取放松管制,分立,剥离,外购的策略。

积极的供应链管理实现合作的关键是每一个供应链成员拥有独立的,明确的责任,每个企业对于所作的承诺负经济和道义上的责任。供应链中的浪费现象会导致企业合作的效率的低下;供应链中的过度竞争,自利行为会导致企业关系的恶化;供应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会导致企业合作的解体。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供应链成员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建立信任和奖惩约束机制。

2.业务流程再造与供应链成本管理相结合。我国中小石油企业的业务流程定义不清晰直接导致的专业化操作水平低下和创利能力的缺失。石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需要依据石油行业的特性实现高标准的质量性和高效率的过程性,进行基于成本,时间和绩效的业务流程再造,评价提高生产率的范围并且传递最优的绩效模式。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需要结合TQM与CRM的思想实现“为满足顾客的需求而连续的改进质量,为使产品价格低廉吸引顾客从而创造利润而不断降低成本,为使产品服务及时送达顾客而不断改善配送”的目标。

供应链成本管理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降低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供应链的绩效需要从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收益,供应链能力三个方面来改进,分别降低产品的成本,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和提升生产能力过程的成本。

3.信息化建设与供应链知识管理相结合。我国中小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息化建设固定投资巨大,绩效衡量困难,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是把信息视为一种战略性的商业能力,信息的交流和产生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以构建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标准化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为目标。

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的知识确认,沟通,开发,保护是供应链再造的重要方面:供应链组织目的不仅仅是经营,制造或配送产品,更应当是发展人力技能,知识资产和能力以协调和整合链上复杂的技术和流程,创造价值与传递价值。

四、结论

我国中小石油企业供应链面临着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和自身绩效改善的迫切要求,运用供应链再造的措施改进中小石油企业的供应链将激发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供应链再造就是要将条块分割的层级化管理变革为无限接近市场的网络化经营;将业务流程不清的放任管理变革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经营;将信息不对称的链条变革为伙伴合作的价值增值链。而这其中供应链组织结构变革,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和供应链信息化的建设是供应链再造的出发点和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篇13

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要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行费用,推行“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战略是一条有效途径。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明确了管理目标和管理重点:加快中方人员向国际型人才转变,提高中方人员综合素质;加大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突破以中方人员为中心的管理观念,建立同时适用于国际雇员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招聘、考核、薪酬、升迁等制度,做到待遇奖惩、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属地化。通过推行“人才国际化”战略,实现了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国际化和人才评价、人才政策法规国际化。

加快国际石油工程队伍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急需的关键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有效地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对一般操作岗位,根据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逐步加大用工当地化的力度,先后雇用当地员工1100余人,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密切了社区关系,克服了语言障碍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还有效地融洽了与项目所在国政府的关系。国际人才培训走目标化、市场化道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实施双向培训政策,即送出去,在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现场培训人才;引进来,利用外部成熟型和高、精、尖人才,对内部员工进行传帮带。根据国际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需要,精心选拔培养对象,分层次、有重点地安排培训,提高了培训实效。对现有关键岗位人员,利用倒班休假时间安排培训,重点提高外语水平和管理能力。对有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工作经历并有培养潜力的一般操作人员,进行“以师带徒”的岗位培训,培养他们向高一级岗位发展。对项目经理以上的管理骨干,有计划地安排出国进行高层次培训。同时,在全油田范围内挑选一批外语基础较好的大学生,在国内集中培训以后,分期分批地送到海外项目进行岗位锻炼。对现有海外项目的员工,按照岗位标准进行系统达标培训,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海外人才梯队。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涉外队伍中大力弘扬“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和艰苦奋斗、敢战必胜的“铁血之旅”团队精神,不断增强职工的爱岗敬业意识,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稳步发展。

二、强化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资金和装备管理

对于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在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严格评审、科学论证和慎重决策后,按照投入产出比,油田总部向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部提供财力支撑。一是允许专业化公司按本年度国外市场新签合同额的一定比例,从单位成本费用中提取“市场开发费用”,用于国际市场开发人员相关费用支出。二是加大对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对于专业化公司承揽境外石油工程承包项目中标前的项目前期费用,油田承担其中的50%。三是做好项目资金回收工作,实现自有资金的良性循环;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对外部市场资金的监控力度,加大财务宏观调控力度,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产成品库存;核定流动资金额度,加强外部市场前期投入费用的回收。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对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合理利用银行提供的授信额度、委托贷款、出口信贷等融资服务筹措资金。根据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发展的需要,油田集中有限的资金,依据国际市场规模、产值利润率和投资回收期等因素确定设备的购置使用方式,采取融资租赁,购买等多种形式,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现有装备进行更新改造,合理调整设备的型号和系列,补充了电动钻机和车装快速搬迁钻机,对物探、固井、录井、运输等设备进行了更新,从而在装备上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中标率。

三、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是确保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油田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经营成果,分别在两个层面上进行考核:一是考核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作为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者,行使统一管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职能,根据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油田主要考核其国际收入、成本、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利润、国际市场开发工作量、应收账款回收率等指标,以上各项指标均与经理层年薪及公司业绩工资挂钩。二是考核各专业化公司。各专业化公司作为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运行的实施者,行使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等职能,油田主要考核其国际市场收入增长情况和项目综合利润,对国际市场收入和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的单位,给予经理层和职工特别奖励,同时减免部分外部管理费用。

在管理层薪酬激励方面,对境外地区公司、专业工程公司、分公司和项目部的经理实行年薪制,年薪制的标准按经营业绩实行差异化分配。对境外地区公司、专业工程公司主要考核国际收入、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利润、国际市场开发工作量、成本控制、应收账款回收率等指标,年终经油田考核,完成经营业绩指标,兑现年薪,每有一项指标完不成,按未完成的一定比例扣减年薪;对分公司和项目部主要考核产值、工程利润、市场开发新签合同额、贸易额、贸易利润、费用、HSE等指标,对指标超欠情况制订了奖惩政策,严格兑现,加大各级经理人的责任,确保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经营目标的实现。年薪考核机制建立后,油田理顺了外部项目统分结合的管理关系,提高了外部项目的组织效率和运行质量,为外部项目的良性运行提供了机制保障。同时,在两个层面上分别发挥了地区公司综合管理的优势和各专业工程公司现场管理的优势,促进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整体效益的提高。

在员工薪酬分配方面,油田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的薪酬标准,对涉外各个岗位的人员薪酬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钻井、修井、物探等8种境外施工队伍65个岗位的岗位名称、资历要求、工作经历、须达到的技能、须取得的证书、须具备的能力等进行了规范,根据岗位的不同和贡献的大小,拉大分配差距,使国外工作人员的岗位薪酬标准与中等发展中国家同类岗位薪酬标准大体相当,体现与国际市场劳动力价位接轨的原则,为涉外施工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按利润额的5%计提奖励基金并实行统一管理,用于对市场开拓、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特殊贡献或生产经营管理中创造较好效益的项目单位和人员给予奖励;对于带资劳务、区块合作开发项目,视完成的市场开发工作量,按合同额的0.04‰提取奖金,用于奖励在境外机构和总公司有关业务部室以及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四、确立高效规范的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流程

首先是建立合理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为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将项目决策管理和生产管理分离,地区公司机关为决策层,负责地区市场的发展战略研究、市场开发、雇员培训、与甲方和政府的关系协调等;前线基地是项目的执行层,全面负责项目的生产指挥、协调指挥、安全管理、材料供应、成本控制、维修服务等;一线施工队伍为操作层。形成决策、执行、现场操作三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权责到位的三级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

在项目投标阶段,对于每一个项目都组织市场、项目、财务、经营条法、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人员,对标书进行认真研究,按照业主要求,从装备配套、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缜密论证,与施工单位结合,提出投标方案,从源头上规避经营风险,为项目成功运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项目实施阶段,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了HSE管理、生产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管理、薪酬管理等一整套标准,使每一个项目从启动到完工,都能高起点、高标准运行。各境外项目组严格按照甲方指令,精心部署,强化组织。实施项目全过程监督,监督方包括油田自身监督、甲方监督、第三方监督,油田自身监督包括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和油田领导层的监督,监督的方式除了现场监督外,积极发展钻井工程数字化技术,借助网络利用卫星定位、远程控制进行同步监督,有力地保证了项目的安全、优质、高效实施,施工速度、工程质量、项目效益、安全生产等方面创出多项新水平。

项目完工后,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的管理、技术、安全、质量、效益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兑现。做到奖罚分明。通过项目后评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形成完整的评估报告。这种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机制,保证了项目的良性运行和良好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建立适合所在国会计政策和审计要求的财务核算体系

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财务核算管理上,油田建立了高度统一的财务核算归口管理制度,形成了“管理圈闭”。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建立了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首先,油田对境外总公司设立财务总监和计划财务部,统一归口涉外财务管理,并负责境外财务机构的相关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负责对境外财务机构的组织、管理、监督及工作指导。

――对招投标项目进行财务方面的审查,评价,分析财务可行性,力求规避财务风险。

――负责合理纳税、避税及外汇管理等工作。

二是分公司按所在国设置境外财务机构,其岗位一般主要由财务主管、会计(或出纳)两名或两名以上财会人员组成,实行内部分工,并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职责是:

――具体实施和落实总公司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对境外项目的财务经营情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按照所在国的法律法规要求,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拟定各境外项目具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经计划财务部批准后,组织实施境外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建立适合所在国会计政策和审计要求的项目核算体系,提供满足国内外需要的会计报表等各项财务资料。

――编制境外月、季、年度财务预算,及时结算工程收入,合理安排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