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前的电子商务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并且在社会各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相比传统商务,具有诸多优点,主要体现在打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促使企业物流以及信息的交流渠道得到了有效增加,最为主要的是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一般情况下,人们常说的电子商务其实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并且处于开放的形式下,世界各国或者各地区之间进行的商业贸易活动,其主要依靠计算机上的浏览器或者服务器的应用,买卖双方在不相互碰面的背景下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以及服务贸易活动。换一种说法,就是消费者能够依靠网络实现购物以及消费,企业之间能够在网上进行一系列商业活动,从而实现经济贸易以及电子支付等经济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商务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工程技术,同时加以其他辅助互联网技术形成的电子商业贸易活动。
一、电子商务对经济社会效益的作用
电子商务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强大,目前,泉州市形成了一批以泉州购、一品嘉供应链云平台、环球鞋网、茶多网、拍鞋网、中兴尚品、58食品网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这些电商平台各具特色,成绩斐然。泉州购平台短短5个多月时间地方馆的供应商入驻数量迅速增长到808家,产品数量近30万个,总交易额约276万元;一品嘉供应链云平台、环球鞋网、茶多网、拍鞋网等年销售额超10亿元。同时,培育了迈途户外运动、家世比家具、新时颖服饰、千纸鹤服饰、唐丰陶瓷等国内外知名的网络品牌。跨境电商方面,建成了泉州跨境通公共服务平台。2016年9月13日泉州跨境通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全年平台累计报关单量407.19万件。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产生,打破了传统商务活动时间以及控制的限制,对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现对其进行一一分析:(一)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电子商务主要是依靠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实现了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活动,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分别是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寻找更好的贸易伙伴。1.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能够有助于降低公司成立的门槛,其原因在于电子商务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从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机会。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方式,即不需要固定在同一地点进行经营、面对固定的消费者。中小型企业内能够有效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并且基于互联网技术,面对广大消费者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一个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最为主要的是能够促进国民就业,从而有效增加内需。2.寻找更好的贸易伙伴,在上述分析中,可以了解到电子商务是依靠互联网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企业能够借助互联网寻找对自身发展有利的经济贸易伙伴,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能够借助互联网查询更多的经济贸易伙伴,能够从中加以对比挑选,有利于寻找更好的贸易伙伴。(二)电子商务有利于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降低。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交易成本的降低,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降低办公用地与办公用品成本、降低宣传成本以及降低人力资源成本。1.降低办公用地与办公用品成本,电子商务主要依靠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不像传统商务经济贸易一样,需要固定的销售场地以及销售时间,其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网上在线经济贸易活动,从而减少了办公用地与办公用品成本。2.降低宣传成本,企业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其主要是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实现交易活动,所有的商品销售都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商品的宣传,不需要像传统经营模式一样,耗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商品宣传,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商品的宣传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宣传效果,还有利于降低资金支出,从而有效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3.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采取电子商务技术相对而言较为灵活,最为主要的是经营时间、经营地点比较灵活,并且可以减少销售部门的建立,从而有利于减少人力资源成本。(三)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上述分析中,已经说明电子商务有助于企业商品的生产成本以及经营成本的降低,从而有利于商品降低销售价格的情况下,保障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面对同一类型的商品时,往往是选择价格较低的购买,为此企业生产的商品就能够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电子商务的出现,促使网上购物得以实现,人们在家就能够进行购物,根本不需要出门即可完成交易活动。由此可见,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快商品的流通,促使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从而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将会扩大生产,从而使得其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二、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措施
(一)企业领导重视,目标明确。为使电子商务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就需要企业领导重视,并且制定相对应的发展目标。需要企业领导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倡导企业经济业务流程的电子化,从而使得电子商务的应用在企业经济活动当中得到推广应用。(二)组织机构保障,实施高效。为更好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实电子商务项目的实施,就需要企业在组织机构上提供保障,促使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基础。对于组织结构的建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其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企业经济业务骨干,对于机构的具体事务的开展需要总调度室带头处理,对于机构组成人员,一般情况下根据具体的经济业务加以确定,并且在确定之后,根据经济活动的需求进行人员的调整。如此一来,就可以确保电子商务项目的高效实施。(三)创新技术,提高能力。为使电子商务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就需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基于此,企业需要紧跟互联网技术进步发展的脚步,不断重视互联网有关技术的发展,促使电子商务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需要注重技术的创新,才能够构建业界主流设备以及技术的新构架,从而使得电子商务应用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四)业务驱动研发,全员参与。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不同一般的商务业务流程,其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并且极易发生变化。为此,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时,有必要采取自主开发模式,从而有利于满足市场快速变化需求。此外,在日常的电子商务系统运行当中,需要结合实际问题,不断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完善,从而有利于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型的电子商务贸易模式的产生是必然的,满足了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当电子商务得到广泛的应用之后,就说明一个全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为此,有必要创新电子商务应用,不仅仅有利于电子商务模式的完善,还有利于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振兴,吴岩松,林春景.创新电子商务应用提高经济社会效益[J].厦门科技,2015(04):13-16.
[2]郑国凯.论大数据与电子商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J].电子商务,2015(11):70-71.
[3]张艳秋.浅谈电子商务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3(32):242.
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意义
测度是数学概念,测度理论是实变函数论的基础。目前,测度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如可持续发展测度、信息测度等,主要还停留在测度方法的研究上。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日益依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成效是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度量档案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成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课题,既能丰富档案开发利用的理论,也能更好地指导开发利用的实践,使我国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得以更深层次的开发和更为有效的利用,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理论方面,档案开发利用理论以往多侧重于开发利用的策略、方法等研究,对开发利用效益研究不多,而探究档案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问题,可完善对档案开发利用效益的评价,丰富和深化开发利用的理论。实践方面,这项研究能有效指导档案开发利用实践,促使档案信息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首先,测度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力,有助于坚定档案开发利用的正确方向,档案开发利用是对档案所承载的信息资源加工、输出、接收与运用的过程,以实现档案的使用价值,即档案信息对国家、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有用性,从而实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这项研究可促使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努力方向。其次,有助于发现档案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促使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更加科学、高效。第三,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档案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开发工作水平,使档案开发利用的目标更明确,成果更实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信息资源。
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实质和原则
2.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实质测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的实质,就是对档案开发利用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估。测度作为数学概念,要求测度的指标和结果尽可能量化,但档案开发利用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是较为抽象的概念,不可能完全用量化的手段来准确测度。这个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应该如何进行测度?笔者认为,采用测度的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更实事求是,即通过科学评估档案开发利用活动的绩效,达到测度档案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这一目的。绩效就是对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情况的综合评价,本身就含有成绩和效益等内容,投入包括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产出包括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绩效既包括工作结果,也包括工作行为,目前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甚至用在公共部门来衡量政府活动的效果。绩效评估是从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三个主要角度对管理活动进行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测评,因其综合运用了科学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社会组织或个人的业绩、成就和实际作为做尽可能准确的评估,因而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组织或个人的绩效状况。绩效评估涉及很多方面,仅从基础理论框架上划分,绩效评估体系就包括评估对象及要素、评估主体、评估价值取向、评估的内容及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绩效进行评估,就是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估原则和方法,对一定时期内档案开发利用活动中的种种数据及其成效等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2]。因此,测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可以借助档案开发利用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2.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原则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是动态的。为能较为准确地衡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必须遵循科学规范的测度原则,这对测度工作尤其是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2.2.1目的性原则测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指标体系的制定、建立、执行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希望通过测度,找出问题和差距,寻求改进的方法,以达到更为优化的效果,为后续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方案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所以,测度指标的选取必须目的明确,指标要客观、本质地反映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测度出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力,从而全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
2.2.2科学性原则一是测度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指标的选择与层次划分要符合逻辑思维习惯,且各项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含义和目标导向,不能太抽象或似是而非,应为可量化的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不能仅仅是定性的,还要避免选择模糊含义的指标,以免出现互相矛盾、标准不一、越界划分等错误;同时,指标层次之间的界限要明晰,但各层次指标并非孤立、分散使用的,而是要成为一个系统化的完整体系。二是测度方法的科学性。不能只选取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来进行测度,而应采用多种方法结合进行测度,这样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更真实有效。三是测度选取的代表性指标的科学性。对于有关的测度指标要进行筛选,所选指标必须典型、有代表性,能科学反映档案开发利用的水平及影响。
2.2.3模糊性原则人们构思一个复杂、系统的测度指标体系时会发现相当一部分指标可能属于定性指标,而且某些定量指标也很难用准确的数值表达,这是被测度对象的属性决定的。同时,测度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决定论”的体现,往往是测度者观察角度不一、测度方法多样。因此,借助模糊,将数学抽象思维模式应用于档案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领域,在追求准确完善的前提下还得允许一定程度的置信区间存在,以系统综合的指标效应反映总体的质量层次,测度效果将更为理想。
2.2.4动态性原则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应有不同的建设策略和工作内容;同时,用户新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总是不断显现。由于测度对象始终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档案开发利用影响力测度也应适应其规律,不断总结、改进,修正测度标准,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以获得有效的测度数据,为完善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3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测度指标体系是测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的重要环节,如何使指标体系更科学、合理,须遵循科学的方法,本文在分析经济社会环境下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初步设计了以下测度指标体系。
3.1测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需要考虑的因素档案部门是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的一个要素,必然与其相互作用,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档案部门的行为,因此,测度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不仅要考察档案部门内部影响到档案开发利用的因素,还要考虑这一行为与外部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只有全面考察这些因素,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全面、科学。
3.1.1档案部门因素档案开发利用就是由档案工作人员通过若干工作环节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及时输出档案信息,满足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档案部门内部影响开发利用的因素,主要有档案工作人员、馆藏量、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程度、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与法规等五个方面。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关键要素,其整体素质和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档案馆藏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丰富的馆藏和优化的馆藏结构有助于提高开发利用的效率,无馆藏就谈不到开发利用。档案用户除了需要原始信息,往往更关注经过分析、预测的综合信息,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科技信息,这要求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深加工,下大力气做好层次深、专指性强的二次甚至三次性的信息开发。目前,档案部门的信息服务还不能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需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大档案网站和数字档案馆建设力度,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我国当前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对档案信息的管理缺少协调和沟通,致使档案信息传播的不同系统职责不清,各行其是,成为制约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
3.1.2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反映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产生开放和开发档案的方针、政策,档案开发利用政策也影响着政治环境,如档案开放、公布制度的实施,配合了政府信息公开,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从而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包括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等在内的经济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规模、速度、水平和效益。档案开发利用是服务性的科学劳动,需要大量经费投入,档案工作者主体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越发达、投入的经费越多,开发利用工作发展得越快。而档案部门只有做好开发利用,产生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切实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得到认可,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文化因素指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档案资源有必然的利用需求。档案真实记载了人类科学进步、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情况,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储备形式。这一属性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科技因素指科技进步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互为影响。现代科技大大加快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了档案部门深入开发档案资源的能力。同时,档案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信息,运用先进技术对其深层次发掘并服务于科技工作,既充分实现了档案自身价值,也有力推动了科技进步。
3.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指标体系设计据以上测度原则及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的测度指标应包括三大类,一是档案开发利用规范,二是档案开发利用方式,三是档案利用效益。这三类指标中,开发利用方式主要反映开发利用活动的过程或行为,利用效益主要反映活动的效果,这两项指标都反映了档案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的直接影响;而规范是开发利用方式及效果的制度保障,对经济社会间接发挥着影响力。
计算方法的特征及应用结果说明
创新和管理是现代企业保持发展的必备要素,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一个监理企业想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就必须创新企业管理。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自身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对自身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新,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
一、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企业创新管理指的是企业按照市场的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变化来改革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以便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材料,不断创新自身的产品或服务,最终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它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技术升级的目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管理改良活动。
企业不断创新管理能够使在经营理念、科学技术、设备工具等方面始终与时俱进,保持一种锐意进取的发展态势,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得以有效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企业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与此对应,进行管理创新也必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包括管理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多领域的创新,并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整体,最终构成企业管理的整体创新。在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将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在整体提升的情况下,使企业在整体管理能力提升情况下依然保持国有企业的自身特色。
1.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促使原来的“粗放型”管理逐渐向“精细化”转变
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在于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其他方面的创新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是其的外在具象化表现。国有企业想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只有管理者在理念上和思想上认可管理创新,这项工作才能进一步在整个企业顺利开展。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使国有企业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运营能力和效益。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体制和社会正在进行转轨和转型,而国有企业的政企分离改革仍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所以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和管理模式仍然会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有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严重滞后,他们不积极学习甚至抵制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导致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很难开展。所以对于监理企业来说,企业管理创新一定要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的创新。
2.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具象化表现,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状况。一个没有完善制度的企业的日常管理必然会是杂乱无章的,也就无法使企业保持长久的发展。对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完全固化的管理制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当前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国有监理企业想要创新管理制度,就必须要在保持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及时的根据市场和自身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保持管理制度拥有良好的动态性,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具体来讲,国有监理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度。在很多国有企业中,由于管理的松散,出现了“人浮于事”、“人岗分离”的乱象,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逐一的将每一项工作安排到相应的部门,并将工作具体的分解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然后编制出清晰明了的岗位职责制度,使责任明确到岗,明确到人,实现用制度来管理员工的目标。(2)建立员工激励制度。过去国有企业实行“”以岗位定工资”的制度,员工工作的再好也都只能拿到一样的钱,所以造成了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态度散漫、毫无积极性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建立员工激励制度后,企业根据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会极大的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3.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创新型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准。所以,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要重视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加快构建创新型信息化管理。国有监理企业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网络之后,就能够更加及时的将企业的监理业务与经营报告汇报给管理层,从而使公司能够更加精准的掌控市场发展动态,做出更加科学的发展决策;另外,创新型信息化管理的构建,能够使企业各个监理项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最大限度的运用企业的各项资源,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4.创新企业文化,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运用企业文化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的,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随着人们对企业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逐渐成为很多企业提升自身市场核心竞争力一种重要手段。对我国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所以国有企业不断创新其企业文化,打造具有国企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更加重要的。想要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首先必须清晰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使企业与外界联系实现信息交换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要结合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力度努力拓展国企文化的塑造与创新工作,并不断消除对企业发展形成妨碍的落后的文化,提升文化创新的广度和内涵,最终形成与内外环境发展相匹配的独具特色的国有企业创新文化;(2)坚定“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所以创新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企业员工,“以人为本”。只有秉承着这种发展理念,企业才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员工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给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3)创新企业制度要与创新企业文化良好结合。良好的企业文化覆盖了企业的各个层面,所以在创新企业文化时要结合企业制度,从而使创新的企业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执行中,提升员工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创新企业发展理念,促使企业由“单一型”发展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型
企业理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理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发展作用,它指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企业要想继续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形式变化逐渐创新自己的发展理念。当前,越来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企业都开始推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模式能够很好的分摊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在恶劣的环境中国较好的保存自身的实力。国有监理企业也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发展理念,推行“以监理工作为主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创收渠道,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结论
法律功能说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内部结构和社会中出现的,可以在进行一些行为时产生一些后果,来使自己在社会里有了不一样的地位的情况,它表现出了社会与法的关系。从法律的基本功能上分析,能分成社会功能与规范功能这两个各类。
2.经济法功能的不同体现
(1)从整体上对经济法的功能进行分析。学者对经济法的研究成果破丰,比如,在研究经济法利益分配的之后发现,其根本是如何分配集团的利益,分配的目标不是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是集团利益;在研究了经济法里的促进型发现,促进型经济法不但要将功能最大可能的发挥保守性与诱致性,还要通过不同方式来规范市场活动,指引市场动向,将促进尽可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2)从功能配合与互补的角度分析。行政法和经济法的区别在于,行政法的作用是保证经济自由、行政权力,而经济法的作用是保证秩序、控制市场竞争,它们的功能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单独存在的;民商法和经济法的配合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经济法处于社会本位,它可以对民商法进行补充。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主体契约不是绝对自由,所有权被限制、当平等性减弱时,民法里的弱点就体现出来了;在对社会法和经济法的配合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社会法可以配合经济法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法可以保证社会整合的作用,而经济法可以发展社会整合作用。
(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法其主要表现在三点:首先,在研究时无法做到全面性,现在针对经济法的研究一般是经济功能的研究,而社会功能研究的比较少,或者只注重研究经济功能。一般会把社会功能当作一种从属功能,而不是特别鼻祖。其次,重点研究经济法的各种功能,不过对各种不同的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不够,比如怎样平衡不同功能间的矛盾等。最后,重点研究别的部门和经济法的配合和组合,更倾向于从外界的数据来分析经济法的功能,而不是深入了解经济法里的消化功能和不同功能的协同工作。
3.经济法的经济社会二元功能
以上研究表明,经济法存在社会二元功能。通过其产生效果的方面可以分成文化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这里面的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会对我国的发展产生明显的作用,而且这两种功能的联系也相对来说更紧密,它们组成了经济社会的二元功能的体系。总的来说,在经济领域的功能能看作是经济功能中的一种,而在社会领域里的功能可以看成是经济法里的社会功能。
二、经济法之经济社会二元功能之冲突
1.经济法之经济社会功能的冲突
(1)经济法的经济功能。经济法中的经济功能可以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平衡的发展、效率的发展。社会功能是说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安全、正义、公平的目的。这两种功能的目的是一样的,社会功能可以使经济功能更好的发展,经济功能可以帮助社会功能展开。因为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作用核心不一样,所以两者的功能也有着一些矛盾,会制约彼此发挥其相应作用。社会功能主要目的是社会更好的发展,尽可能的体现社会效益,但是经济功能的重心是经济的提高,它们的不同的目的会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使得经济法中的两个主要功能间存在了隐患。
(2)经济法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冲突的内在根源。经济法里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矛盾主要是社会生活和经济里的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尽管每个人对效率和公平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不过一般来说,效率主要是人们对经济效益和经济功能的看法,公平是人们对社会效益和社会功能的看法。经济法里的这两个功能一直是一种冲突的状态,当最大化的体现一个功能的作用时,可能就要相对来说的降低另外一功能的作用,这是现阶段不可避免的。
2.经济法之经济社会功能在具体领域中的冲突
(1)以收入分配领域为例。收入分配对我们国家的人民的经济、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否正常的运作,也会影响到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们的社会正义公平和利益能不能达到,所以其拥有非常大的社会意义。不过站在经济法的经济功能的角度来说,想要提高效率就要尽可能的优化收入分配,这样可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不过站在社会功能的角度上来说,就要利用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尽管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不是独立运行的,在某些特殊的时期,它们的作用核心又是不一样的。另外,经济法中的这两种功能的矛盾不是仅仅和经济法律相关,它还和我们国家在某个时期的相关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与经济社会产关的政策可能会激化或缓解经济法中的这两个功能的矛盾。现实生活中,假如站在经济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视角来说,我们国家目前关于工资的立法难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是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的矛盾的更高层次的体现。
(2)以房地产市场领域为例。在房地产领域中,经济法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也不是一样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对立的。比如,站在经济功能的角度来说,地产行业的壮大可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这点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实例。不过由于以前的政策等限制,地产行业的社会效益受到了重视,经济功能的强调,使得经社会能的体现不再是重点。但是如果经济功能的作用使得我们国家的民生出现了问题,社会功能又会被重新重视。所以,事实证明,在我们国家的地产行业中,经济法里的两个主要功能没能很好的协同合作。
三、经济法之经济社会二元功能的平衡
1.经济法之经济社会功能的平衡
(1)社会法对经济法的经济社会二元功能的平衡作用更为直接。社会二元功能的平衡受到的社会法的作用更明显,原因是,尽管社会法与经济法在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中的考虑重点不一样,不过,它们同时有着经济社会二元功能,有着社会和经济的两个作用。所以,可以使用社会法来补充经济里的社会功能的缺点,在体制里面直接产生效果,作用更明显,效果更好。有些专家说,在经济法中,社会功能不受重视,强调经济作用,就是说的在市场经济体制里面产生的效果。经济法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需要社会法来平衡其社会二元功能的,这非常有必要。这种情况可以利用社会法的规定、制度等来表现,比如,就业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它也是一个经济现象,这个问题是经济法与社会法都要考虑的,不过社会法从外而内的作用的效果更好。也有一些专家说,想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社会法的作用倾向于修正和社会增效,而经济法倾向于经济增效与防范,它们的功能必需要配合、协同工作,才可能更的解决的问题。
(2)经济法是为了弥补民商法的缺陷而产生。民商法中是一些不足的,经济法可以完善这些不足,民商法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会有一些缺点,而经济社会的二元功能中的经济法可以对其进行完善,补充;同样,想要充分发挥经济法的社会功能,也需要民商法的支持。所以,可以说,经济法里的社会经济二元功能同样需要民商法的平衡,它们彼此需要。将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做为分析对象,民商法可以利用侵权责任制度与合同违约制度来弥补消费者的损失,这就体现了民商法中的经济功能;经济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消费者的权力,来维护他们的权力,这就是经济法的社会功能。比如在土地管理和产权的领域,尽管经济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有着经济作用,不过它主要表现的还是社会作用;在房屋拆迁与土地征收时,民商法能使用一些经济补偿手段来弥补相关人员的经济损失和权力,这样就可以对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平衡。
2.经济法之经济社会功能在具体领域中的平衡
(1)以财税法中的税法为例
以财税法里的税法为例:我们国家的税收里的大部分会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上,比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社会保障,所以站在税收的角度来说,税法也有一些社会功能;因为税收不但是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也是我们国家调控经济的一种方法,所以税法也有很强的经济功能。除了明确的制度,税法里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矛盾与张力还可以在民生改善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所体现。首先,我们国家可以收取合理的税务来改善民生和加快国家的发展,相反,不科学的税收也会阻碍民生的提高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税法里进行科学的改变来尽量使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达到一定的平衡,尽可能的降低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张力。比如,个人所得税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个税里有关薪金、工资所缴纳的费用是阶梯式的。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的生活成本都不同,所以我们国家会有针对的对税收进行调整。利用这种手段,可以体现税法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国家在通过税收来改善民生状态时也可以利用税收所得来加快经济水平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 F 29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500(2012)06005603
在我国,县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重要衔接点,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都给县域土地的利用带来诸多的问题,使得本来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的县域土地情况更加严峻。因此,应当针对县域土地利用中的诸多问题转变利用方式,解决县域土地的供需矛盾,开展县域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不断提高县域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分析庄浪县土地利用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评价方法,对庄浪县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提出促进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针对性措施,旨在为庄浪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参考。
1庄浪县土地利用现状
2材料和方法
2.1数据来源
文中涉及的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庄浪县统计年鉴(1996~2008年)》、《平凉市统计年鉴(2009年)》、《庄浪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庄浪县林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庄浪县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庄浪县统计局政府网等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庄浪县国土资源局。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时,主要采用庄浪县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 51号)的要求,将统一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转换为土地规划分类数据,即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原始数据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将其转化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分类体系,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3大类。
2.2研究方法
采用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法[2-8]。
2.2.1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二、经济法之经济社会二元功能之冲突
1.经济法之经济社会功能的冲突
(1)经济法的经济功能。经济法中的经济功能可以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平衡的发展、效率的发展。社会功能是说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安全、正义、公平的目的。这两种功能的目的是一样的,社会功能可以使经济功能更好的发展,经济功能可以帮助社会功能展开。因为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作用核心不一样,所以两者的功能也有着一些矛盾,会制约彼此发挥其相应作用。社会功能主要目的是社会更好的发展,尽可能的体现社会效益,但是经济功能的重心是经济的提高,它们的不同的目的会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使得经济法中的两个主要功能间存在了隐患。(2)经济法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冲突的内在根源。经济法里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矛盾主要是社会生活和经济里的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尽管每个人对效率和公平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不过一般来说,效率主要是人们对经济效益和经济功能的看法,公平是人们对社会效益和社会功能的看法。经济法里的这两个功能一直是一种冲突的状态,当最大化的体现一个功能的作用时,可能就要相对来说的降低另外一功能的作用,这是现阶段不可避免的。
2.经济法之经济社会功能在具体领域中的冲突
(1)以收入分配领域为例。收入分配对我们国家的人民的经济、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否正常的运作,也会影响到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们的社会正义公平和利益能不能达到,所以其拥有非常大的社会意义。不过站在经济法的经济功能的角度来说,想要提高效率就要尽可能的优化收入分配,这样可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不过站在社会功能的角度上来说,就要利用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尽管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不是独立运行的,在某些特殊的时期,它们的作用核心又是不一样的。另外,经济法中的这两种功能的矛盾不是仅仅和经济法律相关,它还和我们国家在某个时期的相关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与经济社会产关的政策可能会激化或缓解经济法中的这两个功能的矛盾。现实生活中,假如站在经济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视角来说,我们国家目前关于工资的立法难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是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的矛盾的更高层次的体现。(2)以房地产市场领域为例。在房地产领域中,经济法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也不是一样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对立的。比如,站在经济功能的角度来说,地产行业的壮大可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这点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实例。不过由于以前的政策等限制,地产行业的社会效益受到了重视,经济功能的强调,使得经社会能的体现不再是重点。但是如果经济功能的作用使得我们国家的民生出现了问题,社会功能又会被重新重视。所以,事实证明,在我们国家的地产行业中,经济法里的两个主要功能没能很好的协同合作。
三、经济法之经济社会二元功能的平衡
1.经济法之经济社会功能的平衡
(1)社会法对经济法的经济社会二元功能的平衡作用更为直接。社会二元功能的平衡受到的社会法的作用更明显,原因是,尽管社会法与经济法在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中的考虑重点不一样,不过,它们同时有着经济社会二元功能,有着社会和经济的两个作用。所以,可以使用社会法来补充经济里的社会功能的缺点,在体制里面直接产生效果,作用更明显,效果更好。有些专家说,在经济法中,社会功能不受重视,强调经济作用,就是说的在市场经济体制里面产生的效果。经济法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需要社会法来平衡其社会二元功能的,这非常有必要。这种情况可以利用社会法的规定、制度等来表现,比如,就业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它也是一个经济现象,这个问题是经济法与社会法都要考虑的,不过社会法从外而内的作用的效果更好。也有一些专家说,想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社会法的作用倾向于修正和社会增效,而经济法倾向于经济增效与防范,它们的功能必需要配合、协同工作,才可能更的解决的问题。(2)经济法是为了弥补民商法的缺陷而产生。民商法中是一些不足的,经济法可以完善这些不足,民商法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会有一些缺点,而经济社会的二元功能中的经济法可以对其进行完善,补充;同样,想要充分发挥经济法的社会功能,也需要民商法的支持。所以,可以说,经济法里的社会经济二元功能同样需要民商法的平衡,它们彼此需要。将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做为分析对象,民商法可以利用侵权责任制度与合同违约制度来弥补消费者的损失,这就体现了民商法中的经济功能;经济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消费者的权力,来维护他们的权力,这就是经济法的社会功能。比如在土地管理和产权的领域,尽管经济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有着经济作用,不过它主要表现的还是社会作用;在房屋拆迁与土地征收时,民商法能使用一些经济补偿手段来弥补相关人员的经济损失和权力,这样就可以对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平衡。
2.经济法之经济社会功能在具体领域中的平衡
(1)以财税法中的税法为例以财税法里的税法为例:我们国家的税收里的大部分会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上,比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社会保障,所以站在税收的角度来说,税法也有一些社会功能;因为税收不但是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也是我们国家调控经济的一种方法,所以税法也有很强的经济功能。除了明确的制度,税法里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矛盾与张力还可以在民生改善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所体现。首先,我们国家可以收取合理的税务来改善民生和加快国家的发展,相反,不科学的税收也会阻碍民生的提高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税法里进行科学的改变来尽量使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达到一定的平衡,尽可能的降低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张力。比如,个人所得税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个税里有关薪金、工资所缴纳的费用是阶梯式的。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的生活成本都不同,所以我们国家会有针对的对税收进行调整。利用这种手段,可以体现税法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国家在通过税收来改善民生状态时也可以利用税收所得来加快经济水平的提高。(2)以金融法中的社会保障基金法律制度为例。将金融法里的社会保障基金法律制度做为例子来说,这种基金是想要避免特殊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可以说是我国人民的维持基本生活的基金,所以针对这种基金所设立的制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性质比较强。不过,假如这个基金是一个静态的基金,它是无法抵抗CPI的冲击的,所以要使用一些方式来经营,达到保值甚至增值的目的。而且,这个基金的数目越大,在经营它的过程中也会对经济产生一些促进作用,所以社保基金法也有着经济功能与经济性。怎么样来平衡社保基金法里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是一个关键问题,它是我们国家现在比较关注的问题。不过,在我们国家的现阶段,是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的,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利用经济法中的自我调整来平衡社会保障基金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2建立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有机统一和最佳结合的生态经济制度制度是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共同构成的。生态经济制度建设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工业文明的发展目标是单纯追求GDP,用消灭生态价值来创造经济价值,在获得最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毁灭了巨大的生态价值。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始终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达到尽可能地更多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物质产品的目的。人们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忽视生态上的要求,这种在生态上的巨大缺陷不仅不能实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而且造成了当今巨大的生态危机,更谈不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最佳结合。伴随着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人类要摆脱这场生态危机,呼唤一场文明形态的全面变革。这场变革就是生态文明的转型,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开始对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政府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到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我们党开始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要求,并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不断深入,建设生态文明自觉性在不断增强。同时,党的十报告还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崭新概念,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站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样一个高度,我们清楚地知道,生态文明新时代应该具有以下本质特征:(1)生态时代不仅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是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两种发展关系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2)生态时代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是人与社会的社会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是人与人的生产关系;(3)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是生态时代的自然属性,人与人的协调关系,是生态时代的社会属性。这两种属性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生态时代的本质,这两种属性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生态时代的自然史和人类史,并推动生态文明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因此,生态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来,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一体,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8]。在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里,我们要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标。要想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更蓝的天、更绿的地、更青的山、更净的水,我们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十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坚持生态立国的基本国策,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和最佳结合的生态经济制度。生态经济是一种与地球的生态系统保持和谐关系的经济,是人们在为实现自身利益努力的同时,将更加关注生态利益、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生态市场经济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相结合的经济,能够正确反映生态系统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和全部成本,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市场经济发展中不顾社会成本、环境代价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缺点,使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优化生态辩证统一起来并实现三者协调发展。因此,贯彻和落实“生态立国”的基本国策和生态经济优先发展的根本方针,其实质就是经济社会活动全过程的生态化变革,其目的就是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整合过程[5]11。
中图分类号:G3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160-02
一、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的本质含义是信息工作者或省情研究人员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特定需求,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有目的地搜集和占有省情信息资料并通过整理、评价和筛选,运用数理统计、综合分析、分类评估等手段,对有关省情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概括提炼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再创造活动[1]。它实际上是在数理统计、综合分析全部或大部分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出综述性文献的研究性工作,具有信息资源的荟萃性、研究的宏观性、研究过程的综合分析性和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是一项信息再处理和深加工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取增值了的、具有决策支持作用和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分析与研究产品,为领导决策机构、科学研究人员或有关需求者提供概括性的专题知识和信息集成,为人们进行决策或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提供借鉴、指导和方法[2]。因此,它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我们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省情研究,为各行各业的宏观决策和微观指导提供实际有效的服务。其次,它有助于我们参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运用掌握的省情信息以及各种系统性、专门性研究的成果,向各级政府决策部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和从宏观到微观的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主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再次,它有助于我们预测省情的发展趋势,开展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远景规划研究,引导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而这些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我们能否生产出高质量的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产品。
二、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
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既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信息服务的高级形式。由于它对其研究对象具有整理、评价、预测、反馈的重要功能,这就决定了它主要着眼于宏观问题和关键环节,着重于进行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的综合性战略情报信息研究。
(一)社会政治、经济信息研究
与现实问题密切相关的省情研究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有关省情研究部门和信息服务机构应该收集、筛选、分析、综合全省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各地区在现实经济活动及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大量信息,为了解、研究和宣传省情提供系统的社会背景信息,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各类参考信息。特别是要着重于以下诸方面:能够反映甘肃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或现实基本情况的连续性、资料性信息;能反映甘肃各条战线事业发展与实际工作情况的系统性、动态性信息;联系实际研究和探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理论性和学术成果信息;反映甘肃社会政治思潮和社会环境意识、地方观念的舆情信息;反映甘肃社会意识、公众舆论的信息;反映甘肃经济发展道路、模式的信息;有关研究甘肃的理论学术动态信息,包括国内外学者对甘肃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评估、建议和反映的信息。从而为甘肃省的社会政治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甘肃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管理性信息研究
省情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社会服务。因此,进行决策性、预测性和战略性的信息分析研究是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管理性信息研究主要搜集和提供为有关部门进行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规划和各级党委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可以参考利用的信息。这种信息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无形产品:计划、方案、建议和措施等信息,它是决策和有关工作行动所需要的“智慧和知识”[3]。管理性信息分析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具有阶段性。我们在进行管理性信息分析与研究时,要善于根据决策的阶段性,系统收集和提供以下管理性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导向研究报告;在决策前提供有针对性的预测信息;在决策进行中提供有分析对比的信息;在决策后提供反馈信息等。二是信息内容的多维性,诸如背景信息、预测信息、环境信息、对策信息、战略信息等。
管理性信息分析与研究的另一方面内容是预测性信息研究。它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以现有的资料、信息为根据,结合有关参考数据,进行归纳和推理,探索全省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与趋势。预测性信息分析与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战略决策的预测性信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发展重点的预测信息研究等。要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要能够对各级政府决策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起到启迪作用,并对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
(三)政策理论性信息研究
它主要对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理论和政策法规进行分析研究,是从政策理论角度进行信息的收集、筛选、评价和分析。其研究产品着重信息内容的理论价值、政策价值,学术性较强。研究内容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荟萃有关的理论学说、政策分析、学术观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科学理论知识、事实、数据等。同时,还包括有关方法的信息。
三、加强甘肃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工作的具体措施
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再创造劳动,它要从省内外纷繁复杂、数量庞大的文献信息中,捕捉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信息工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理解力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同时,信息分析与研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加工方法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第一,必须加强甘肃省情信息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省情信息研究成果的质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省情信息资源的占有程度 。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省情信息资源的积累,就没有高质量的省情信息研究成果。掌握丰富的省情信息资源是开展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的基础和保证。当前,加强甘肃省情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注重内部资料的搜集整理。省情信息资源的相当一部分是未曾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告、公文、统计数据等内部资料,这些资料或是统计数据,或是调研报告,或是分析材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就要求有关信息服务或研究机构及时了解有关省情的各种资料的出版发行信息,尽可能齐全地搜集整理省情信息资料[4]。二是在搜集方式上要注重利用行政力量,积极争取省上领导和有关单位的支持,通过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来搜集省情信息资源。要建立健全省情信息资源搜集整理的长效机制,畅通省情信息资源的搜集渠道,通过行政力量来保证省情信息资源搜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三是要注重结合甘肃的实际,结合甘肃当前的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集中搜集、整理和研究相关的省情信息资源。要把省情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和当前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着眼于服务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着眼于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系统搜集和整理有关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四是要着眼于省情信息资源的服务和利用,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省情信息系统。
第二,紧紧围绕现实需要确定选题。确定选题就是根据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有关用户的需要以及省内外已有信息资源的客观现状,决定甘肃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的题目或重点。它是工作的出发点,选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分析与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定甘肃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选题应当遵循一些原则,一是政策性原则。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是为科学决策、R&D和市场开拓活动服务的,其选题必须以各项政策为依据,在政策指导和约束下进行。二是必要性原则。就是要求选题要与全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与用户的信息需要相一致。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战略需要与战术需要之间、长远需要与当前需要之间的关系[5]。三是可能性原则。就是要分析研究具备的条件,量力而行,特别是要选择有能力研究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课题。四是效益性原则。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在确定选题过程中,要充分调查用户需求,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抓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既要把握时代性、区域性,又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还要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源情况,认真分析,慎重确定。现阶段选择课题的重点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有关课题;涉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重点的有关课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实践中产生并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整装备制造业、建设文化大省等方面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争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长点方面的问题;新理论、新思潮、新问题研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动向、苗头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
第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队伍。省情信息的分析与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苦的工作,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有严谨的科学治学态度、能吃苦、脚踏实地的研究队伍。从这项工作的特性出发,这支队伍不仅需要省情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不仅需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政府部门、企业参与,更需要信息服务咨询机构的参与,还需要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参与。省情信息分析与研究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和敏锐的学术眼光,能够随时掌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具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当前甘肃省的实际来看,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现有的省情研究人员和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重视省情信息的分析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另一方面要整合资源,加强合作,组织力量对省情研究的一些重点课题进行集体攻关,争取快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并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队伍。
参考文献:
[1]易克信,赵国琦.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282―283.
[2]鲜鹏等.甘肃省情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149―156.
[3]易克信,赵国琦.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289―290.
[4]商晓帆.面向本省实际搞好省情文献信息服务[J].图书馆建设,1997,(02):49―50.
1引言
引大入秦灌溉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省的大通河水自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天堂寺取水,东调至永登县秦王川,至白银市武川区、白银区的跨流域供水工程,地跨甘青两省六地市县区,是甘肃省规模较大的跨流域自流灌溉工程。灌区每年设计引水量4.43亿m3,总灌溉面积5.73万hm2,可以解决秦王川地区36万农民脱贫致富,年均农林牧业总产值可达3.84亿元,工程自1994年投入运行以来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灌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断提高灌区群众生活水平,稳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人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对改善灌区的气候,建设兰州新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引大工程地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农业供水定价和民生水利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引大工程农业供水定价现况、成本测算分析、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价格机制与民生水利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2引大工程农业供水定价现况
引大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91 mm,多年平均蒸发量2 210 mm,区内没有天然地表水,地下水埋藏深,且矿化度高,农田必须依靠工程调节来灌溉。引大工程通水前由于没有有效水源,农业灌溉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民对水商品意识淡薄,水资源合理利用率低。党和政府修建引大水利工程就是用于解决农业灌溉和农村饮水问题,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当地老百姓誉为“幸福工程”。引大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具有灌溉、农村人畜饮水、城市供水和生态保护等综合效益,从发源于青海的大通河引水,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1.90亿m3。通过工程调节,平均每年可向灌区输送水4.43亿m3,受益区域有永登县、皋兰县、白银市景泰县、武川区。它的建成投运,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用水的灌溉保证率,扩大了灌溉面积,为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另一方面工程农业供水定价政策推动了地区农业供水管理的发展,缩小了供水管理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引大灌区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农业供水定价体系已初具规模,农业供水平均水价为0.15元/m3,平均灌溉定额为470 m3/亩,每亩所需水费为70.50元。以小麦和玉米的平均产量来核算每亩平均收入,每亩年产小麦400 kg和玉米500 kg,按引大灌区2010年的市场综合收购价小麦2元/kg、玉米1.80元/kg计,每亩年平均总收入为850元,由于该地区大部分单季种植,水费占每亩平均收入的8.29%,而下游部分灌区间作套种,水费占亩平均收入较低,水费成本均未超过亩产值的5%。总之都在农民的承受范围之内,农业供水定价发展潜力较大。
3工程农业供水成本测算分析
经对引大工程形成的农业供水固定资产的分析测算,农业供水的完全成本水价为0.45元/m3,其成本由工程折旧费、大修费、运行管理费、贷款利息费构成。如果按此标准进行水价核算,水费将占亩平均收入的24.87%,与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相比,所占的比例偏高。鉴于引大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农民的实际收入情况,原甘肃省物价局在农业供水水价时充分考虑了农民的实际困难和承受能力,将不完全成本水价0.45元/m3分三步到位:第一步按不完全单方水成本执行农业供水水价0.10元/m3;第二步执行农业供水水价为0.15元/m3;第三步达到不完全单方水成本0.45元/m3。第一步不完全单方水成本水价从1995年开始执行,第二步从1998年执行,第三步至今仍未启动,实际上少部分灌区仍在执行0.10元/m3的水价。水价的分阶段实施和逐步调整到位,其目的就是使工程农业供水定价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水价测算充分考虑了改革的进度和农民承受的程度。
4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引大工程水资源相比较用水面积较为丰富,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4.43亿m3,实际供水量为2亿m3左右,目前总的灌溉面积为3.33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2.67万hm2,林地为0.67万hm2。庄浪河沿线河灌区和井灌区灌溉面积有约0.53万hm2,未用引大水灌溉。目前引大工程能有效引水占设计流量的不足50%,按设计引水总量可灌溉面积5.73万hm2,因此引大工程还灌溉保证率较高,灌溉保证率达到了90%以上,每年可保证的灌溉次数1~4次,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从引大工程的综合效益情况来看,引大工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较好,尤其是节水灌溉技术挖掘潜力较大。目前的节水灌溉只进行了渠道衬砌防渗,低压管道、普通的喷灌、微灌,真正高效的喷、微灌面积相当有限,几乎没有,绝大部分灌溉面积都是粗放式的灌溉农业。如果通过改善灌溉技术,能将农业灌溉用水定额进一步降低,还可节约用水,扩大灌溉面积,扩大供水范围。为了适应灌区发展需要,必须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解决民生水利的基础性问题。
5价格机制与民生水利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供水;成本定价分析;社会经济评价;民生水利
1引言
引大入秦灌溉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省的大通河水自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天堂寺取水,东调至永登县秦王川,至白银市武川区、白银区的跨流域供水工程,地跨甘青两省六地市县区,是甘肃省规模较大的跨流域自流灌溉工程。灌区每年设计引水量4.43亿m3,总灌溉面积5.73万hm2,可以解决秦王川地区36万农民脱贫致富,年均农林牧业总产值可达3.84亿元,工程自1994年投入运行以来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灌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断提高灌区群众生活水平,稳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人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对改善灌区的气候,建设兰州新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引大工程地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农业供水定价和民生水利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引大工程农业供水定价现况、成本测算分析、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价格机制与民生水利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2引大工程农业供水定价现况
引大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91 mm,多年平均蒸发量2 210 mm,区内没有天然地表水,地下水埋藏深,且矿化度高,农田必须依靠工程调节来灌溉。引大工程通水前由于没有有效水源,农业灌溉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民对水商品意识淡薄,水资源合理利用率低。党和政府修建引大水利工程就是用于解决农业灌溉和农村饮水问题,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当地老百姓誉为“幸福工程”。引大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具有灌溉、农村人畜饮水、城市供水和生态保护等综合效益,从发源于青海的大通河引水,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1.90亿m3。通过工程调节,平均每年可向灌区输送水4.43亿m3,受益区域有永登县、皋兰县、白银市景泰县、武川区。它的建成投运,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用水的灌溉保证率,扩大了灌溉面积,为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另一方面工程农业供水定价政策推动了地区农业供水管理的发展,缩小了供水管理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引大灌区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农业供水定价体系已初具规模,农业供水平均水价为0.15元/m3,平均灌溉定额为470 m3/亩,每亩所需水费为70.50元。以小麦和玉米的平均产量来核算每亩平均收入,每亩年产小麦400 kg和玉米500 kg,按引大灌区2010年的市场综合收购价小麦2元/kg、玉米1.80元/kg计,每亩年平均总收入为850元,由于该地区大部分单季种植,水费占每亩平均收入的8.29%,而下游部分灌区间作套种,水费占亩平均收入较低,水费成本均未超过亩产值的5%。总之都在农民的承受范围之内,农业供水定价发展潜力较大。
3工程农业供水成本测算分析
经对引大工程形成的农业供水固定资产的分析测算,农业供水的完全成本水价为0.45元/m3,其成本由工程折旧费、大修费、运行管理费、贷款利息费构成。如果按此标准进行水价核算,水费将占亩平均收入的24.87%,与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相比,所占的比例偏高。鉴于引大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农民的实际收入情况,原甘肃省物价局在农业供水水价时充分考虑了农民的实际困难和承受能力,将不完全成本水价0.45元/m3分三步到位:第一步按不完全单方水成本执行农业供水水价0.10元/m3;第二步执行农业供水水价为0.15元/m3;第三步达到不完全单方水成本0.45元/m3。第一步不完全单方水成本水价从1995年开始执行,第二步从1998年执行,第三步至今仍未启动,实际上少部分灌区仍在执行0.10元/m3的水价。水价的分阶段实施和逐步调整到位,其目的就是使工程农业供水定价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水价测算充分考虑了改革的进度和农民承受的程度。
4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引大工程水资源相比较用水面积较为丰富,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4.43亿m3,实际供水量为2亿m3左右,目前总的灌溉面积为3.33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2.67万hm2,林地为0.67万hm2。庄浪河沿线河灌区和井灌区灌溉面积有约0.53万hm2,未用引大水灌溉。目前引大工程能有效引水占设计流量的不足50%,按设计引水总量可灌溉面积5.73万hm2,因此引大工程还灌溉保
编辑整理本文。
证率较高,灌溉保证率达到了90%以上,每年可保证的灌溉次数1~4次,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从引大工程的综合效益情况来看,引大工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较好,尤其是节水灌溉技术挖掘潜力较大。目前的节水灌溉只进行了渠道衬砌防渗,低压管道、普通的喷灌、微灌,真正高效的喷、微灌面积相当有限,几乎没有,绝大部分灌溉面积都是粗放式的灌溉农业。如果通过改善灌溉技术,能将农业灌溉用水定额进一步降低,还可节约用水,扩大灌溉面积,扩大供水范围。为了适应灌区发展需要,必须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解决民生水利的基础性问题。
5价格机制与民生水利
工程农业供水的发展,既受水资源、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力度、管理技术水平的影响,随着引大灌区的进一步开发,特别是兰州新区的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对引大工程农业供水的管理与发展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与灌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有不相适应的现象,这是引大灌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制约因素之一,也是制约引大工程综合供水效益进一步发挥和扩大的制约因素。因此,提高工程农业供水管理水平是当前引大管理和兰州新区建设引起的社会比较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关系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关系到水管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兰州新区,白银、景泰、皋兰等城市供水的重大政治问题。解决好价格机制问题又是供水管理的主要任务,一方面价格机制要体现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另一方面水价杠杆要能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保证引大工程的利益和工程安全运行,使农民自觉节约用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2000年国家财政部将水利工程水费正式转为经营性收费,把工程供水价格纳入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的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彻底解决了水利工程水费性质问题。从此,水价核算开始以价值为基础,供水定价体系也初步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水价核定充分考虑了水管单位的经济状况和工程的运行维护需求。近些年来,供水定价体系改革已促使水管单位和地方政府、灌区群众、用水户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调动了其加强管理、加强经济核算的积极性,促使了水管单位在体制、机制上转型。同时供水定价体系的发展还全面推动了水管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为合理调整水价提供了准确的会计成本核算资料,使工程农业供水水价更加科学合理,真正让利于农民。但是,引大工程绝大部分供水工程都建设在偏远山区,施工条件艰苦,运行管理环境较差,工程造价高,运行管理成本也相对较高,农民的实惠与农业供水水价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供水水价按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完全成本进行核算,水价往往偏高,再加上这些地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土壤保墒性差,灌溉管理技术相对粗放、落后,导致灌溉定额较高,按此标准核定、缴纳农业供水水费,容易超出农民的承受范围,农民无法真正得到最大实惠。二是农业供水水价若不按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完全成本进行核算,势必造成工程因运行管理经费不足,导致工程长年失修,管理技术人员待遇较低,人才流失严重,管理水平滞后,运行管理困难,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受到威胁。近几年虽然引大管理局开始全面推行水管体制改革,省政府对公益性资产的运行费用进行了补偿,但由于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并没有把由原来的经营性资产在运行管理过程中转变成公益性资产的运行费用进行补偿,造成工程管理链的脱节。因此,继续在引大灌区对引大工程全面落实好农业供水定价政策,建立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农业供水定价体系,对促进区域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有着深远意义,也可有效促进引大工程供水结构的全面深入调整,充分提高引大工程为城市供水的保证率和范围,逐步提高引大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发挥工程应有效益。
水资源是一种具有多种属性和功能的自然资源,可用于生活、生产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其最基本的要求,而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密切相关。
1.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及理解
水资源优化配置泛指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开源与节流并重,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利用系统科学方法、决策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统一调配水资源;注重兴利与除弊的结合,协调好各地区及各用水部门之间的利益与矛盾,尽可能地提高区域整体的用水效率,以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就是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将区域或流域水资源在各子区,各用水部门间进行最优化分配。水资源优化配置使水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目标值达到最优水平。
2.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为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居世界第85位。从水资源总量上看,我国属于丰水国,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也较为丰富,但从人均占有量上看,我国实居世界缺水国之列。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至西北内陆依次减少,水土资源组合不相匹配。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年内年际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幅度大,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夏秋多雨,春冬少雨,汛期集中在夏季。
我国干旱、洪涝灾害频繁。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洪涝、干旱灾害问题更加突出。水污染情况严重,范围广,治理困难,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2.2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目前我国企业的循环用水率仅为25%--40%,而发达国家的污水回用率达75%--80%。我国万元工业产值的用水量也比西欧、北美等地的一些发达国家高很多。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主体,但大部分地区采用大水漫灌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容易使化肥农药随水流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水能资源开发技术不足,水能资源――这一绿色能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美国目前建有大小水坝82000多座,水库总库容约为13万亿立方米。我国水坝数量比美国还要多,但水库总库容仅约为5800多亿立方米。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还有相当于6亿吨原煤的水能资源等待开发。水能资源开发的滞后至少造成了每年向大气中多排放了6亿吨原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导致很多地址问题,威胁人类安全,破坏生态环境。
3.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1 水资源优化配置能有效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水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利用系统科学方法和决策理论并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统一调配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工矿企业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污水回用率,减少污水排放,使地区的污水排放量控制在河流纳污能力范围内,进而减少污染,使已污染的水体逐步得到恢复,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农业生产上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防止由于大水漫灌而造成的农药化肥随水流扩散,污染湖泊、河流、海洋,进而有效防止赤潮、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其次,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促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技术得到充分发展后,又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据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合理调配水资源,并通过一些政策来实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协调各用水部门间的矛盾,使有限的水“用到刀刃上”,如通过完善水价体系来控制居民生活用水量,使节约下来的水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经济价值,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保障。
经济技术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消除人们的“生态愚昧”,一些偏远贫穷地区的村民为了省钱,而非法大肆砍伐树木用来建造房屋、引火取暖等,导致近年来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这种现象仅通过政府强力禁止是无法杜绝的,百姓没钱就会想方设法地做到,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没必要那样做了,“生态愚昧”问题才会得到真正的杜绝。而水资源优化配置正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遇到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使有限的水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是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3.2 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生态环境保护使大部分河流得到保护和治理,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比以前充沛,有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取得更显著的效果,而水资源优化配置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此进入良性循环。
结论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反过来又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二者良性循环互相促进,因此水资源优化配置对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应大力提倡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其为科学依据,合理调配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左其亭,窦明,马军霞.水资源学教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许新宜,王浩,甘泓著.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理论方法.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
[3]张博庭.水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专家论坛.中国三峡.2008.1.
[4]侯西勇,.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
[5]张霜菊.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几个生态学问题.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日益资源枯竭的煤炭矿山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因煤炭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的地表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废气及其它废弃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这些都是在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大型煤炭矿山企业对的资源开发而逐步形成的城市或城镇,因资源枯竭、地面沉陷、水土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造成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有时后者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为严重,如我国东北的阜新、抚顺就是因煤炭资源枯竭而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阻滞。
这些情况表明,如何解决我国大型煤炭矿山企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每一个大型煤炭企业必然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每个企业的必然选择,也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根本解决上面所陈述的这些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的定义,矿区可持续发展可定义为:在矿区矿产资源开发中,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提高矿产资源采收率和减少环境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矿区内的各种资源,使矿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环境优化型的新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上的重要表现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循环经济要求经济的增长必须以资源有效利用和绿色生产技术来实现。
煤炭循环经济模式是针对传统经济模式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而提出来的。传统的经济发展不仅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不仅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急剧下降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也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及大型煤炭企业的特点,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综合开采,是指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将与煤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统筹规划、综合开采,并进行加工利用。煤矿应推广使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拉动难采煤层的产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同时要加大煤炭洗选力度,坚持把煤炭洗选加工作为洁净生产的重要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发展洁净能源生产做出积极贡献。发展绿色开采技术,使矿区生态环境受损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