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发展方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发展方向

篇1

    1、节水农业的发展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预测,在2030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紧迫性。

    2、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根据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252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800处,有效灌溉面积25506千公顷;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80处,有效灌溉面积13771千公顷。2004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

    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000万元左右。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约580亿元,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4、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4.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篇2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现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

 

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几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农业技术的选导性、农业要素的选导性、农业功能的多导性四、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农业效益的综合性、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二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有完整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 如良好的道路和仓储设备;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生产高度社会化、专门化;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

 

方式之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之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之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之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之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之空间。第三,精细形态之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之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

 

3.信息农业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之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之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之过程。

 

三、都市型之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之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之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之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用现代科技装备之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之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之控制,使农业生产中之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还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之加强,对食物品质之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之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之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之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之污染。为都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健康、新鲜、高质量食品和为市民提供休息、体育活动、农业体验等之产业;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上之农业概念,发展大农业,使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扩展、延伸。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之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之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之农业现代化之模式,取而代之之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之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之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之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之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之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之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篇3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80 — 02

一、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毗邻太平洋,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业已形成,是上接长江三角洲、下连珠江三角洲和辐射华中地区旅游网络的重要纽带,加之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受闽台农业合作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具有发展休闲农业较为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借助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福建省自20世纪80年代末厦门、漳州两市最初兴起以体验农家生活和品尝农家美食为主体形式的休闲农业始,历经三十年发展,休闲农业业态逐步迈向多元化,由早期单一的观光型逐渐发展为农业体验、展示教育、休闲度假等多种类型,至今已建立起农家乐、采摘果园、生态观光茶园、休闲农庄、农耕文化园区、生态休闲度假区等不同特点的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业产业也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10年底,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接近1000家,投资总额约270亿元,直接吸纳农村地区从业人员约10万人,年接待游客达3500余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35亿元,尤其是社会经济基础较好的福州、厦门和泉州等地已初步显现出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雏形。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亦从自发发展逐步迈向规范化过渡,从个体经营为主逐渐转向企业规模化经营为主,随着近几年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逐年增多,规划科学、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企业正在逐渐形成。休闲农业已然成为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憩的广阔天地,为城乡社会经济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成为福建省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二、从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理念看福建休闲农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是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闽台合作的深化为提升福建休闲农业提供了新模式,福建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合理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为福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的丰富经验,对找准福建休闲农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理清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意义重大。

(一)差异化经营

休闲农业综合利用当地自然、生态、文史等资源和农村、农业生产景观为基础,融合旅游和服务等综合经营,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福建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各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习俗不尽相同,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各地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从客源市场目标定位出发,考虑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力求与同地区休闲农业产品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台湾地区在其制定的“一乡一农渔园区计划”中,通过对区域农业资源的整合,使得各个地区别具特色,十分讲究休闲农场设计的主题鲜明性,达到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实施差异化经营的效果。在差异化经营基础上形成的休闲农场品牌差别,不仅可避免落入同质性竞争激烈的恶性循环,还可激发游客兴趣,刺激其消费欲望,最终凝聚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在引导休闲农业产业进行差异化经营的过程中,亦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全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从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发展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城乡结合,构建覆盖全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科学规划体系,使得休闲农业经营者可以从宏观布局环境出发,进行符合其资源条件的特色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

(二)文化性挖掘

在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衬托下,休闲农业经营者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使得农业的价值在为人们提供的一种在回归自然过程中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同时实现其在休闲农业产业中的一次升级。但由于缺少文化因子的注入,深层次开发不足,使得休闲农场模式单一、技术含量低、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为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就要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广袤土壤,通过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让农业在汲取更多农耕文化的养分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其价值再一次升级,同时也可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进行休闲农业开发时,应围绕农耕文化这个核心来进行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如旱田、水田、梯田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耕景观建造,用于耕耘、灌溉、捕捞、收割、晾晒等方面的农具展示,弹棉花、磨豆腐、酿酒榨油、摇纺织布等传统手工艺呈现等基于有形农耕文化和岁时节日里的农事活动、农事诗谚等开发等基于无形农耕文化,可令农耕文化借田园风光及农民传统生活方式为载体得以演绎的同时,休闲农业开发得以向纵深拓展。与此同时,加大对闽南乡土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海洋文化、畲乡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力度,积极推动乡土文化创意产业与休闲农业的融合发展。

(三)体验性设计

体验经济具有非生产性、短周期性、交互性、不可替代性、深刻的烙印性、价值的高附加值等特征,使其在西方发达社会得到大规模开发,并被美国和欧洲国家称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亮点。如今,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趋增强,越来越青睐于对旅游过程难忘经历的追求,在国外,大众观光旅游在总体旅游比例中不足三成,其余市场为休闲和特种旅游所抢占。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开发过程中亦十分注重体验项目的开发,如通过喂养小牛、挤牛奶、制作牛奶饼干等体验环节的设计,将农产品的简单销售转为体验商品的价值升级,同时亦达到农业教育的良好效果。

(四)教育性延伸

教育农园是台湾休闲农业经营主要形式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进行加工,并配有教学和体验活动的场所、解说词和讲解员,实现农业生产与教育的结合。通过挖掘农园中所种植的农作物和果树、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农业设施等资源的农业教育内涵,使人们可以在休闲的同时接受农业知识。教育农园的设计使得休闲农场面临的客流非均衡性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即周一至周五以接待学校师生学习参观为主体,周末以吸引城镇居民度假休闲为主,避免陷入市民正常工作日和双休日客源振荡造成严重忙闲不均的经营困境。当然,这与台湾地区教育主管当局对中小学生户外农业体验教学较为重视关系密切,对福建省而言,加强对休闲农场教育性内涵的开发和建设,配合教育部门提升对中小学生农业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可以成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锻炼重要基地,还可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良性健康发展。

(五)综合性配套

休闲农业做为一种在农村、农业环境中的休闲形式,从田园风光的介绍到农业知识的介绍,从农产风味的品尝到农业文化的解读,以及农家住宿等,均需要进行休闲度假的综合配套建设,并配备专门的服务队伍。其设施条件虽不及城市及成熟旅游景点标准,在环境的整洁度、居住的舒适度、餐饮的卫生性、出行的方便性、基本设施的安全性,以及接待人员周到热情的服务等方面也有着相应的要求。台湾休闲农场服务设施一般较为齐全,包括餐饮、住宿、农产品制作与加工、农具展示与存放、教育解说、安全警卫、凉亭、眺望塔台、公共厕所、安全防护栏网、停车场、指示标示牌、登山及健步道、园区内道路、休闲广场建设等方面的设施配套,并拥有一支相对较为稳定的休闲农业服务队伍,往往以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建设,最大程度地为游客享受休闲农场提供便利。

(六)信息化建设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农业与旅游业的综合,信息化平台尤其是网络平台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休闲农业信息的有效提供,具有降低交易成本,促成交易的作用,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网站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相关新闻、园区景点介绍、园区游览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区展示、特色餐饮推介,且注重网站在线上预定住宿、门票、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服务。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使游客人可以充分了解景区的各方面状况,不仅方便了游客,也为该景点做了很好的宣传。福建省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较为缓慢,应充分利用中国休闲农业网、海峡旅游网等各类信息网络和手机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平台,积极宣传福建休闲农业场所、推荐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应在旅游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加紧福建省休闲农业信息网建设,提高休闲农业信息入户率。

(七)品牌化带动

把握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机会,在福建省已有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基础上,鼓励引导福建省在生态环境、产业优势、发展势头等方面经营基础较好的休闲农场进一步发展。遵循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加强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产标准、经营集约、服务规范、功能多样、内涵丰富的福建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引领休闲消费热点,提升产业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强化产业示范带动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经济社会效益。

(八)规范化发展

台湾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法制化和规范化,通过《休闲农业辅管理办法》、《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申请作休闲农业设施所需用地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建筑物设计规范》等一系列有关休闲农业的法规的制定实施,对休闲农场开放过程中涉及的土地使用、观光游憩、环境保护、农产品安全、餐饮、住宿、标示等多方面做出规范,使得休闲农业经营业者得以依法从事生产运作,避免了产业的无序发展,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权益也受到较好地保护,从而增强休闲农业的可信度,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福建省亦需要积极借鉴相关行业管理经验,一方面加紧制定和实施休闲农业行业标准,以规范休闲农业的管理,完善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和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鼓励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并引导其加强行业自律,促进福建省休闲农业规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茜.从台湾经验看大陆休闲农业发展〔J〕.今日财富.2007,(12).

〔2〕林国华,等.海西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3〕汪宁.借鉴台湾经验发展大陆休闲观光农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篇4

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2000~2006年)。随着设施栽培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01年农机局开始实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把有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列为创新示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电动卷帘机械等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与机具进行了创新示范,通过财政资金予以扶持。机械化技术的普及与革新(2006年后)。2007年省农机局将大棚电动卷帘机纳入当年农机补贴范围。2008年7月,农业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加快促进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省进一步加大了设施栽培有关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2010年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对设施农业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将与日光温室大棚相关的机械与设备列入补贴目录,几乎涵盖了日光温室大棚所需的机械与设备。这个时期是设施栽培技术机械化技术快速普及的时期,并且电子技术开始在设施栽培中得到了应用,一些自动化控制设备开始应用到设施栽培中,涌现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色的设施栽培生产基地,并开始引入物联网进入设施栽培生产中。这些基地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2设施栽培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比国内外设施栽培技术发展,结合设施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在设施栽培技术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栽培设施建造标准低,高档设施少。85%以上的设施栽培仍是以简易塑料大棚和塑料拱棚为主,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对设施内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空气等环境因子的调控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恶劣气候条件,设施栽培作物就可能减产,甚至绝产。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来看,栽培设施的档次决定了栽培设备的发展应用,在一个普通的冬眠式塑料大棚里面,也很难用得上自动化的工厂设备。

二是设施装备机械化程度低,电子技术少。传统意义上的设施栽培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农民工作强度大。近几年来,随着设施栽培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设施栽培技术与机具装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仍然不够完善,现有的设施机械装备只能说部分替代了劳动力,但整个生产过程仍以人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不高。电动卷帘可以有效解决人工卷放温室覆盖物费时费力的问题,但自动化程度也不高,仅限于机械卷帘替代人工卷帘放作业。另外,设施栽培中仍有大量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秧蔓的定期拉放、果实采摘等没有相应的机械设备可以代替。

三是设施栽培管理水平低,信息技术少。近几年,由于看到了设施栽培给农户和社会带来的显著效益,各级政府也围绕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做工作,压缩粮食面积,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但是,现有的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一家一户中实施,栽培管理主要靠个人经验,栽培设施内温、湿度调控以人工调节,肥料营养、病虫害防治还处在凭经验决策时期,加上现有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致使现有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难以上档次上水平。特别是有的地方信息化程度低,农户信息不灵,市场流通不畅,丰产不丰收,直接影响到菜农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

四是设施栽培土壤质量低,无土栽培少。一些多年耕种的温室大棚,土壤质量问题已经明显显现,土壤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矿物质增多、板结,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微生物含量减少。由于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了设施栽培蔬菜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无土栽培虽然优势明显,但由于目前生产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健全,尚未被农民接受。无土栽培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是主要用在观光农业示范园。

3今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向

关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机械化、电子化程度在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农业发展的有利政策,抓住发展设施栽培技术的机遇,加快设施栽培技术中的机械化、电子化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是要提高设施栽培机械化装备水平。设施栽培机械化装备不同于一般的大田作物,由于设施栽培作物品种多,农艺要求千差万别,要想实现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有一定困难。究其主要原因,标准化程度低,种植多样化是制约农业机械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栽培设施建造标准化工作,为未来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成熟的机械化技术与设备,要分作物分环节重点突破,比如目前可以大力推广温室栽培中需要迫切的小型农业机械耕作技术、温室智能化环境、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低量与超低量喷药植保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物理农业技术等。然后,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尝试引入电子控制系统与设备,走分区、分层、分级实施的推广路子。

篇5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073-02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 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 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

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 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 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篇6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72-02

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于河北省十三个环首都经济圈县区之一,具有五千年的农业耕作史,历史上素有“千里桑干、唯富涿鹿”之说。涿鹿县总面积2802km2,耕地面积3.1万hm2,总人口33万,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占总人口的88%,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粮食和蔬菜两大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农业支柱产业的稳固地位,农业产业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发展现状

涿鹿县立足生产实际,以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为方向,加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力度,按照“优粮扩菜”的总体思路,根据“成方连片,集约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合理推进产业升级,全力促进县域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粮食产业

201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3.1万hm2,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69万hm2,主要包括玉米1.67万hm2、谷子0.6万hm2、马铃薯0.17万hm2、豆类0.08万hm2、稻谷0.03万hm2,粮食总产达到1.77亿㎏;经济作物面积0.41万hm2。到2012年,全县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3.16万hm2,其中粮播面积2.7万hm2,主要包括玉米1.73万hm2、谷子0.43万hm2、马铃薯0.29万hm2、豆类0.09万hm2、其他谷物0.13万h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45万hm2,以蔬菜、花生、向日葵等作物为主。2012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87亿㎏,比上一年增长7.47%,农民人均纯收入6309元,比上一年增长12%。

1.1玉米

玉米是涿鹿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为了提高玉米单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全县春玉米大面积增产,涿鹿县连续4年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8个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重点推广了“一增四改”关键技术和郑单958、农华101等紧凑耐密型晚熟优质高产品种。通过科学管理,取得了预期效果,示范方玉米单产每年递增10%以上。2009年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896.75㎏,创下了河北省万亩连片玉米单产最高记录,同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示范方的带动,玉米单产得到明显提高,为涿鹿县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1.2谷子

在抓好玉米产业的同时,涿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谷子产业作为提高丘陵区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举措,积极争取了省级杂交谷子良种补贴项目,重点推广了“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等杂交谷子。在推广过程中,以提高优良谷种的普及率和种植面积为重点,加大政策、项目倾斜力度,通过宣传培训和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强化农户科学种田的能力。2011年推广面积0.6万hm2,全县总产达到2853万㎏。2012年推广面积0.43万hm2,总产达到1960万㎏,有效增加了旱作农业的生产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1.3马铃薯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涿鹿县不断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在大堡镇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推广优质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马铃薯产业的标准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近年来,主要引进了冀张薯8号、夏波蒂、荷兰15等高产优质种薯。从2011年开始,在马铃薯主产区大堡镇示范推广马铃薯高起垄栽培和滴灌技术,通过深松、起垄、深施肥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了2668公斤,比当地农户常规种植亩均增产1000多㎏。

2.蔬菜产业

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涿鹿县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划分生产布局,加快了蔬菜产业发展步伐。截止2012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0.33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7%,其中设施农业面积已发展到0.08万hm2,较2011年增加0.06万hm2,蔬菜总产2.1亿㎏,蔬菜产业已成为涿鹿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按照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模式,涿鹿县瞄准错季生产,发展蔬菜越冬生产,抢占“错中错”时段,着重引进新、特、优蔬菜品种、着力优化蔬菜品质结构。建立了以东小庄镇洪大有机蔬菜示范园、红庙农庄蔬菜示范园、高庙设施蔬菜示范园、益林设施蔬菜示范园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园区主要利用冬暖式大棚发展越冬蔬菜;在矾山、辉耀、保岱、五堡、黑山寺等乡镇建立了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利用自然和气候优势,进行无公害蔬菜错季延后生产;在大堡镇大力发展“错中错”蔬菜生产。涿鹿县大堡镇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处于坝上坝下气候过渡地带,针对北京南部地区蔬菜7月份停止生产,坝上错季蔬菜8月中下旬到9月上中旬集中上市的情况,适时发展“错中错”蔬菜生产(大堡镇蔬菜比坝上蔬菜提前并延后了生产期),蔬菜产品在7~9月份大批量上市,填补京津市场空档,抢占先机。

二、存在问题

目前,涿鹿县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照现代农业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农业结构比例不合理

我县农业优势区域建设力度不大,特别是经济作物生产有所滑坡,全县47.4万亩的播种面积中只有6.8万亩是经济作物,粮播面积达40.6万亩,粮经比为5.97∶1,种植业结构严重失调。

2.农产品品牌认证不多

涿鹿县现有的农产品以大路型、低档次、普通型、原料型产品居多,而优质型、高档次、专用型、深加工产品少,投入产出比率低,品牌效应、品牌优势没有形成。

3.龙头作用不明显

全县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转化农副产品的能力较差,在带动相关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

4.科技应用水平低,小农意识强

高素质农民外流严重,留乡从业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不够解放,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新品种不能及早的得到普及推广,农民抱观望、等待等态度强烈。

三、今后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涿鹿县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今后农业发展方向。

1.粮食产业

以粮食高产、优质为主攻方向,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争取把涿鹿县打造成全国粮食生产大县。

1.1玉米产业

依托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和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加大优质品种、配方施肥和机械化耕作等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做好产业升级换代,适当调减种植面积,做到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品种结构,力争全面实现玉米生产的优质化和专用化。

1.2谷子产业

要按照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的思路,抓好丘陵区优质谷子带建设,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产业效益。积极培育一批生产、贮藏、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拓宽流通渠道,延长产业链条,带动谷子产业发展。

1.3马铃薯产业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加强商品薯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新、特、优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粉条、淀粉加工等后续产业,实现马铃薯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2.蔬菜产业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走“规模扩张、科技推广、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围绕首都地区日益增长的绿色有机蔬菜消费需求,在品种结构上,突出优质、高产、高效;在品质结构上,主攻“有机”,全面实现“绿色”。

2.1蔬菜基地建设

篇7

一、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将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的双重挑战。农业经营面临市场化、信息化以及国际化,严谨的管理会计体系协助企业经营迫在眉睫。因为,外部环境的高速发展,迫使农业企业的管理会计能够顺应这种趋势,以便于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可是,管理会计体系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故而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总体上,管理会计体系在未来的应用,将由此前以单一方式的应用为主,转变为涉猎一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综合协作型管理会计体系。具体如下:

(一)作业链分析与价值链分析相结合

作业成本管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运用广泛且实践时间较长,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的成功运用,我们发现,通过对农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有效了解其成本状况,把握动态的农业企业市场需求,从而帮助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若想通过作业为消费者预期提供价值,或者从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来源中获取更多利润,就必须通过作业链分析,来确定农业的增值和非增值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发运和辅助其他的产品销售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各种作业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作业完成的过程也是价值创造的过程,通过工作的转移,实现价值的创造,最后以产品的形式移交消费者,因此,作业链又可以表现为价值链,价值链是从货币和价值的角度反映的作业链。我国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分析,从中发现并减少那些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业务和财务融合

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业务和财务分离的管理模式将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信息时代,企业要想谋求更好地发展,就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思维模式,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做出相应的战略决策,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强大推动力实现行业转型,提高现代精细化农业管理水平。而业务和财务的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而且还能有效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实现高效的分析决策。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农业的资源计划系统的广泛应用连接了整个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公司财务。它通过一个单一的软件数据库系统来实时收集各种相关数据并及时传送到各个软件业务系统中,使得整个软件业务系统信息的相互共享成为了一种可能。借助于农业价值链,生产和市场分销两个职能部门已经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市场供需的变化,这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农业企业提供了市场信息,从而实现供需平衡,达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也能减少因消费需求减少,农产品大量堆积导致的损失。

二、业财融合视角下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应用

(一)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财务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农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项目,预算管理的质量与农业的整体发展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实现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农业管理的迫切需要和时代选择,高质量预算管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业财融合运用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解决企业成本控制问题。业财融合的运用实现了农业管理会计的动态管理和运营成本的精准控制,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在企业财务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绩效管理是现代农业完成绩效评价的重要手段。现代农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财务人员高绩效的工作,使得会计人员达到工作绩效最优。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农业管理会计可以完成农业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绩效评价、优化农业的经营战略以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在农业发展决策中的应用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融资活动,而管理会计能够对农业的投融资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农业的投资行为经常面临各种风险,一旦风险过大,超出了企业的预计承受范围,就会使得其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甚至导致其破产。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管理会计能够根据企业的投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降低其投资风险,减少其损失,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三、“大智移云”背景下数据共享的特征及对农业企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大智移云技术,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所谓“大智移云”,是指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结合在一起,是产业互联网重要技术的载体和推动力。而数据共享是互联网时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通过数据共享,将各部门联系起来进行信息运输,从而减少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等重复劳动产生的费用,提高经济效率。数据共享的特征主要包括:(1)信息传递便捷性;(2)信息反馈及时性;(3)财务核算集中化;(4)业务流程标准化;(5)成本控制有效化等。另外,“大智移云”意味着信息不断更迭,技术不断进步,庞大的数据流能够给农业带来潜在的商机。业财融合与互联网结合,农业企业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是近几年农业不断发展的结果。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部门效率低下等问题。而我国农业企业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根据顾客需求来调整产量供给,实现由以前的先种后买转变成先买后种的经营模式,从而减少其成本以及避免农产品堆积滞销的问题。此外,信息时代下,机器逐渐代替人工,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将更多地依赖于数据,通过数据将业务和财务两个部门连接起来,“大智移云”为业财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将数据共享的理念运用到农业企业上,有助于其在解决相关问题上采用新思维,推动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加之数据共享传递信息及时性这一特点,使得其在数据处理上更加高效,增加了其数据的准确性,也节省了人工计算的大量时间。大数据的广泛运用,让其更加注重培养管理类人才,并鼓励会计人员提高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这不仅改变了会计人员传统的思维观念,提高了自身的技术能力与社会价值,也为农业企业培养了新人才。

四、业财融合视角下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与创新

(一)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农业管理会计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成本和效益问题、供需结构问题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而通过实施管理会计,利用财务数据来进行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等,不仅能有效加强农业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能准确把握市场价格,促进农产品在市场中的顺利流通。

(二)提高农业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体系不断深入,企业应鼓励财务人员学习业财融合的相关理念,培养业财融合的高素质管理类人才。

(三)提高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健全信息化建设

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数据发展将成为未来的一大主流,但由于大多小农业企业资金有限,要想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农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则需采用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和会计信息化建设同步兼容的方法,以推动其持续发展,提高其管理水平。通过大量的信息流与大数据获取顾客需求以及价格走向,从而迅速做出相应的决策。总之,业财融合与互联网相结合实施管理会计是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一大创新,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赵晖.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其创新发展[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2):10.

[2]郑石桥,李宇立.关于管理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6(05):46-47.

[3]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02):60+63.

[4]门昕燃,陈晓园.我国管理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1):87-88.

篇8

1.1自然条件优越

苏南地区境内水域面积广阔,地形多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有浓厚的农耕氛围,农业生产的形式多样,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苏南地区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境内村庄内有种类齐全的山、水、果园、林等。境内水资源丰富,河网纵横交错,特别是苏州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水乡泽国”,其水域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就超过了40%,其中面积超过6.7hm2以上的湖泊有90个左右。苏南地区植被资源也非常丰富,山地面积超过2万hm2,全部覆盖植被。

1.2区位优势明显

苏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佳,有很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以环太湖地区为例,当地到周边各城市已经形成了2h交通圈,将太湖与周围各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凸显出明显的区位优势。经过走访观察,节假日时苏南地区很多休闲农业景点附近都会停靠大量的外地牌照的车,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1.3经济发达

苏南地区是江苏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20世纪当地提出了“苏南模式”之后,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实现了小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实现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收入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更加的关注,在繁忙的休闲之余城市居民迫切需要远离嘈杂的大都市,到乡村体验生活,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实施,苏南地区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不断丰富农业生产的内涵,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式上也更加的多样化,包括采摘、疗养、娱乐、购物、度假、参与等,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中。虽然近年来休闲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苏南休闲农业最开始时多数是自发状态下形成的,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休闲农业的真正内涵,没有进行科学规范,发展比较盲目,总体布局意识不强,造成很多休闲景点雷同,没有新意,未实现多样化规模经营。二是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虽然有的地方在景区等级的评定上都制定了标准,但实施的管理办法却各不相同,造成多头管理、多头规划的现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三是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多数集中在采摘、观光农业等方面,均处于比较初级的农业活动,缺乏浓厚的乡土文化内涵,甚至还有些休闲农业景点为了争取客户采取不正当价格手段,这些均不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3苏南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3.1统一认识,开辟新路径

根据苏南地区的优势资源,将其潜在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积极促使其转为经济优势,达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效果。目前农业生产效率高,将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推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休闲产业上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起步比较晚,要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摸索出适合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3.2结合当地特色合理规划

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特点及文化特点,要结合当地的特点从总体上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进行规划,将苏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乡土风情等充分挖掘出来,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在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结合特色,不断创新,充分整合各种农业资源,发挥出乡村旅游集奇趣性、益智性、参与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作用。

篇9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02-1

1 九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2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长春市级龙头企业15家。天景公司、金锣公司、朱老六食品等3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天景公司1家获得中国名牌,英俊食品、吉林亚泰等8家获得吉林省著名商标,田野泉酱菜、德莱羽绒等6家获得吉林省名牌。上市公司1家,准备上市公司3家。逐步形成了以天景公司为代表的特色玉米加工系列、以金锣公司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系列、以雨田米业为代表的优质大米系列、以朱老六食品为代表的大豆加工系列、以亚泰医药为代表的中医药系列、以向宇果仁为代表的特色类加工系列的六大系列产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是加工企业数量还不够多,不能够满足农产品加工需求;二是各加工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不高,精深加工企业数量不多。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近几年,九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不够快,没有新建大的新加工企业;二是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企业开拓新市场能力不强;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3 九台市农产品加工业特点

2012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预测实现189亿元,占地区总值的40%,比2011年的118亿元增长60%。

3.1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规上企业由2011年的42家增加到2012年的56家,新增投资26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趋于完善,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发展优势的经济支柱产业化格局。

3.2 企业加工量不断扩大

金锣公司2012年屠宰生猪85万头,比上年55万头增54.5%;天景公司2012年仅玉米饮料就生产2.1万吨,比上年1万吨增110%;朱老六食品经过增产扩能,2012年生产6.8万吨腐卤副食品,与上年相比,产量翻了一翻,由全国第四位越居为仅次王致和的第二位。

3.3 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天景公司、田野泉酱菜、吉科生物等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企业自有发明专利4项,天景公司已研发3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目前投产30多个品种。

3.4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以天景公司为例,“天景”系列产品原料种植从1996年开始实施订单农业,实行“市场+公司+经纪人+农户”的运作方式,种植基地辐射九台6个乡镇70多个村屯,至2012年基地面积达12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

4 九台市农产品发展方向

2013年,争取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投产。其中投资3亿元的雍达大豆酱菜已经进行土地平整;投资40亿元的欧洲食品工业园、投资5亿元的金针蘑项目、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等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正在洽谈中。计划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数量达到80家,新增投资80亿元,产值实现260亿元。

2013年到2017年五年,每年争取连续新增投资30亿元以上,年增产值50亿元以上,到2017年,农产品规上企业发展到160家,加工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5 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的措施

九台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做好粮食产销加工、畜牧产品加工、蔬菜生产加工及都市农业发展四大优势产业,制定政策、鼓励融资、建设园区、扩大规模。

5.1 制定奖励政策

市委、市政府出台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和支持少数民族乡发展政策,财政列预算5000万元,其中农产品加工基金2000万元。同时安排稻米加工企业整合、企业争创名牌、商标奖励资金。

5.2 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九台市农村商业银行,三年为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22亿元,多的如田野酱菜1.2亿元,少的如雨田米业也达1500万元。向宇果仁在贷款的扶持下,不断扩大产量,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2011年创汇800万美元,比上年430亿美元增86%。九台市政府还组织了两家担保公司,一家是九实公司,一家是农业担保公司。

篇11

2设施栽培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比国内外设施栽培技术发展,结合设施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在设施栽培技术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栽培设施建造标准低,高档设施少。85%以上的设施栽培仍是以简易塑料大棚和塑料拱棚为主,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对设施内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空气等环境因子的调控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恶劣气候条件,设施栽培作物就可能减产,甚至绝产。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来看,栽培设施的档次决定了栽培设备的发展应用,在一个普通的冬眠式塑料大棚里面,也很难用得上自动化的工厂设备。二是设施装备机械化程度低,电子技术少。传统意义上的设施栽培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农民工作强度大。近几年来,随着设施栽培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设施栽培技术与机具装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仍然不够完善,现有的设施机械装备只能说部分替代了劳动力,但整个生产过程仍以人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不高。电动卷帘可以有效解决人工卷放温室覆盖物费时费力的问题,但自动化程度也不高,仅限于机械卷帘替代人工卷帘放作业。另外,设施栽培中仍有大量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秧蔓的定期拉放、果实采摘等没有相应的机械设备可以代替。三是设施栽培管理水平低,信息技术少。近几年,由于看到了设施栽培给农户和社会带来的显著效益,各级政府也围绕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做工作,压缩粮食面积,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但是,现有的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一家一户中实施,栽培管理主要靠个人经验,栽培设施内温、湿度调控以人工调节,肥料营养、病虫害防治还处在凭经验决策时期,加上现有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致使现有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难以上档次上水平。特别是有的地方信息化程度低,农户信息不灵,市场流通不畅,丰产不丰收,直接影响到菜农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四是设施栽培土壤质量低,无土栽培少。一些多年耕种的温室大棚,土壤质量问题已经明显显现,土壤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矿物质增多、板结,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微生物含量减少。由于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了设施栽培蔬菜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无土栽培虽然优势明显,但由于目前生产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健全,尚未被农民接受。无土栽培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是主要用在观光农业示范园。

篇12

1我区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

1.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我区地处西北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区用水量的84%,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种植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约为40%~50%,机井灌溉区约为7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区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单方水效益为1.10 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2~3 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1.2认识上存在偏差目前,节水农业的发展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是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三是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政府注重灌区建设,农业部门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协调发展。

1.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从整体上看,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我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内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农业节水需求,是摆在我区节水工作面前的重大课题。

1.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1.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目前在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

1.6节水农业投资力度不足长期以来,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这几年我区尽管建设了一些农业示范区,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正在实施中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2006年度工程,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着节水农业的发展。

2今后我区节水农业发展的几点方向

2.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区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区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区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将灌区已有的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加强管理和不断完善,是目前的重要工作。

2.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发展,是目前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政府应该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一要建立科学的农业水权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水权的同时,也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权水价政策;二要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三要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四要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2.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且是涉及到全区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应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应该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到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我区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篇13

市发投集团公司:

4月24日至4月27日,我司一行8人在市发展投资集团的带领下,赴凉山州农投集团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我们带着问题,虚心求教、求取真经;看一路、学一路、议一路;当地农业发展活力之足,发展水平之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考察学习,洗脑清脑,使我们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发展战略方向,达到了考察学习的预期目的,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到达凉山州西昌市后,凉山州农投集团对我们一行人员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之情,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向我们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会上,凉山农投集团董事长张伟一直强调“天下农投是一家”,对我们这次取经也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将他们集团公司三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凉山州农司于2016年成立,由于凉山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及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作为最涉及民生的国企,凉山农投成立之初便承担着凉山州委、州政府及当地百姓的殷切期望。而企业刚刚成立,资金短缺、制度混乱、人员紧张、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体制内,对企业管理毫无经验等问题深深困扰着每一位凉山农投人,可以说每一天都在面临企业生死考验,各种艰辛自不需赘述。

经过对自身定位及企业发展的思考,凉山州农投集团理清思路,致力于四项主要措施推动企业发展。

1.土地综合整治,既完成政府安排,打造民生工程,又兼顾保障公司利益。

2.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陕西海升集团,组建凉山州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全州规划投资蓝莓、大樱桃等精品果业项目。拟采用“会东模式”将在西昌、会理、宁南、盐源、越西、甘洛、昭觉、普格等县市布局高品质现代果蔬种植基地。

3.农产品加工贸易流通,建设占地30亩,日生产营养餐5万份的中央大厨房。生产经营正常后,向周边县市以及成都地区复制推广;开展“以购代捐”和农产品销售业务;与成都益民集团、简阳汇众农投共同组建成都大凉山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

4.农业投资金融服务,与四川众信资产共同发起设立了凉山州首支产业私募基金——众农基金。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农保筹建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一系列有效措施,凉山农投集团2019年实现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0%,营业利润1114万元,既完成了政府的一系列惠民任务又保证了公司的收益,实现了双赢。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说明了凉山农投集团的经营理念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次考察,凉山州农投集团的成功经验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同样作为农司,可以说我们与凉山州农投集团有太多相似之处。同样是组建不久,同样是体制内人员担任负责人,甚至同样是资金、人员紧缺。我们公司又该何去何从,要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和企业发展方向,如何发挥国企的社会责任,如何保障企业的长足发展等成为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

作为企业首要保证盈利,企业发展上要破除行政思维,建立健全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树立市场意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敢作为、善作为、有作为,做实资产、做强主业,搞好公司经营工作,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但是作为国企,尤其是像农投这样涉及民生的国企又不能只考虑盈利,要有国企的社会责任感,不能把自己当做普通私企来运营,否则国企和私企又有什么区别。我想区别就在于私企不能做的我们国企可以做,涉及民生的农业项目,国企要不计利益,政府要求的工程,国企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老百姓可以做的我们国企不做,老百姓自己可以动手参与盈利的我们国企坚决不涉足,对于农业这样前期投入大、风险大的产业,企业、尤其是国企,和私人作坊式竞争是不具有优势的,也没有必要,我们农业国企的存在就是为百姓起示范作用、带头作用,我们要主抓项目,引进技术,提供资源,增强群众的市场意识,加强现代种养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标准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产业的改造升级,产业园区农业创新发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国企应该保持这样的经营思维,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时刻不忘社会责任。把农业发展和百姓增收双赢作为工作目标,在每一项农业工作的推动中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产业意识和致富本领,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标准化水平,积极探索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新路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全力实施好农口系统工程项目。在保障民生工程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优势,以高质量实施项目保障民生发展,以高标准完成项目来带动公司发展,实现双赢。

二、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广安蜜梨产业作为广安市“三大拳头产业”之一,受到广安市委市政府、华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我公司受市委市政府安排,将重点围绕基地建设、管护以及创建五星级园区等方面做好蜜梨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项目资金,高标准建成蜜梨产业园,并借鉴“云南褚橙”的管理模式,抓好蜜梨的管护工作。待蜜梨产业园挂果后收成品果的形式充分发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既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致富又盘活了项目资金,为公司的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