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及社会风险

经济及社会风险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经济及社会风险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及社会风险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9-0055-04

一、引言

1956年,国际金融公司(IFC)正式成立,其运营宗旨是通过 “鼓励成员国,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私营企业成长”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私营部门发展。虽然隶属于世界银行集团,但是IFC更像是一个“银行”而非公共投资机构――IFC的投资并不会得到政府担保,完全由自身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并从中获取利润。因此,IFC较早地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与方法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将其融入企业文化、政策设计、组织构架、管理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等各个方面,特别是积累了丰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经验。基于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强烈需求,IFC比其他向私人部门融资的多边金融机构更注重投资的可持续性。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促成了由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政策、绩效标准以及相关措施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为IFC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打破多年来学界以及业界对可持续发展口号式认知的局限,本文将探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对IFC商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怎样的作用,即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如何影响IFC的财务绩效表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二、国际金融公司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变革的历程

私人投资领域将环境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开始得较晚,并且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停留在“环境保护超出了商业领域范畴,仅仅是为了政治目的”。同样,在时间上,IFC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关注并不占优势。20世纪80年代末,IFC在筛选投资项目时依然以投资回报率等财务指标作为唯一标准;在这一阶段,没有独立的环境、社会政策与流程来管理融资项目,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管理的职能岗位。直到1989年IFC才聘请了第一位专业的环境评估师,正式开启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之后,随着全球范围对环境与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IFC针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在理念转变、政策建立、内部职能设置、具体管理工具与措施等多方面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最终形成了在国际金融领域具备领先地位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变革历程的重要转折点出现在IFC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即从防御型风险管理理念逐渐向主动寻求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IFC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对投资项目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实际上是以某种合规要求来规范项目,是一种被动的风险防御方式。2001年可持续发展倡议的提出,标志着IFC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2006年可持续发展框架的正式推出,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配套政策出台,并付诸实践;2012年IFC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框架。该框架由环境与社会可持续政策(描述IFC如何致力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社会绩效标准(规定客户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责任与角色)以及信息披露政策(规定IFC在透明度与可计量性方面的责任)组成。该框架的核心是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八项绩效标准,这一绩效标准已经成为私人投资部门的最佳实践标准,同时也被公共投资部门所采纳,例如欧洲发展金融协会。

在不断变革与实践过程中,IFC逐渐认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经营宗旨的最好方式是“在商业规则下对私人部门借贷行为中,传播以及实施IFC解决环境与社会问题的专业能力,从而有能力在高风险区域获得盈利;增加IFC金融服务附加值,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激励员工,留住人才;消除贫困与帮助私营部门发展。”

三、实证分析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IFC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与企业成长(财务表现)之间的关系,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model, ARDL)进行分析。

[CFPt=α0+i=1mαiCFPt-i+j=1nβjESGt-j+ρtControlVariablest+εt]

[εt?IN[0,σ2ε]] (1)

其中CFP表示财务绩效变量;ESG表示环境与社会风险衡量指标;Control Variables表示控制变量; m、n分别是CFP与ESG的最大滞后期。

ARDL模型由佩萨林和申(Pesaran和Shin)于1996年提出,在之后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得以推广。ARDL模型的出现为研究变量之间长期关系提供了有效工具。该模型的优势在于,相较于标准的协整模型,ARDL模型不需要各个变量的时间序列一定是同阶单整,即便样本量处于非平稳状态,都可以用ARDL模型来检验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并可以得出有效一致的估计结果。

(二)数据样本

1. 环境与社会风险衡量指标。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度量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这一难点被国际金融公司所建立的项目评价体系所化解。IFC独立评估小组(IEG)及时、无偏向地对该公司投资项目的发展成果进行评价。IEG在项目周期的各阶段对发展成果进行实时跟踪、独立测评,采用27个指标对项目的环境与社会绩效进行测评,所得结果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国际金融公司年报(2006―2014)与可持续发展报告(2000―2005)。

图1:国际金融公司环境与社会绩效评分

2. IFC财务绩效衡量指标。当前,用以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市场类收益指标和会计类指标。其中,市场类收益指标主要基于资本市场的交易数据,反映对股东的回报。如果采用市场收益指标来检验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市场有效性问题。如果企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确实能够改善企业财务绩效,那么关于企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一旦传递到一个有效的市场时,该企业股价应当迅速发生变动。因此,市场收益作为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适用于采用事件研究法来分析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会计类主要基于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反映整个公司的经营成果,而不仅仅从股东角度出发。此外,本文旨在探究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行为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长期关系,因此,本文采用会计指标来衡量企业财务绩效。在企业众多财务指标中,根据格里芬和马洪(Griffin和Mahon)对相关文献进行的梳理,本文选取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资产收益率(ROA)作为主要财务指标变量。

3. 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可能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影响的不可或缺的变量。本文选取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其中,总资产取对数(LNTA)表示IFC公司规模。在规模效应理论支持下,通常认为公司规模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资产负债率(DTA)是企业调节财务管理的一个杠杆,是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财务绩效指标与控制变量均可以从IFC年报中获得。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模型检验与估计

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根据单位根的ADF检验,ROA、LNTA、DTA3个时间序列均是非平稳的,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寻求这3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协整秩的检验结果表明,存在唯一一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也就是说存在唯一协整关系。

鉴于样本数据量有限,根据不同滞后期回归后调整的可决系数、AIC、SC准则等,得到滞后期数为3, ARDL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与财务绩效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如下:

ROA=1.721+0.182LNTA+0.155ESG+0.357DTA (2)

(15.87) (6.85) (3.21)

[0.0527] [0.0247] [0.0084]

由于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引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期放在方程的右边,所以需要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LM检验和White异方差检验等,结果显示,残差序列不存在异方差且接受无自相关的假设(结果见表2)。因此,上述回归结果具有可靠性。

(二)结果讨论

首先,根据长期协整关系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确定,IFC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对财务表现具有正面作用(协整方程中ESG系数为正);其次,DESG当期与DESG滞后一期对DROA均呈现出显著负向作用; DESG滞后二期对DROA呈现正向作用,但是统计结果并不显著;DESG滞后三期对DROA呈现出显著正向作用。也就是说长期来看,IFC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实施措施对其财务绩效的表现具有正面影响;然而当期以及滞后一、二期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对财务绩效的正面作用不显著,甚至出现了负面作用,直到滞后第三期才呈现出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正面作用。这一结果是容易理解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需要耗费公司资源,特别是对具体项目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在短期有损直接经济利益,即表现出对财务绩效的负面作用。长期而言,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实施,全面提升IFC的风险管理能力、人员专业化程度等,这些方面的改善都增强了IFC运营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增强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难以在短期的经济利益中显现,即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对经济显现正面作用在时间上会有一定的滞后。

五、小结

本文通过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来探讨国际金融公司实施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与财务绩效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相关关系,以及前者将对后者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措施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为正,而且这种影响是显著的,这些措施在短期内或许是增加成本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其对自身企业的管理、员工的培养,特别是重视对合作企业的帮助,都有利于其财务业绩的提高。特别是,国际金融公司的投资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面临投资环境复杂、项目技术难度大、需要克服困难多等一系列复杂情况,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政策的建立、实施对项目融资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此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具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已经使得国际金融公司在全球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国际项目融资中,国际金融公司的参与常常被作为一种项目可行性的标志,这是自身品牌价值的体现。

综上所述,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由内而外地提高了国际金融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对内,打造自身深厚的专业基础;对外,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增加公司附加值。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相关措施翔实规范。加之国际金融公司的宗旨及其特殊角色,使得其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国内商业银行尚未从理念上真正认识到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往往只是将其作为口号或者仅仅是为应付监管层面要求而设立的,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的具有可行性的措施。

本文的研究初衷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内部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与IFC财务绩效的长期正向相关关系,对商业银行是一个重要的激励。虽然短期看,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确实增加了成本,对企业财务业绩具有一定负面作用,但是这些成本并不是沉没成本。对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从而获得长远利益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整个业务流程中,从而增强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IFC.1990 Annual Report 1990,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Washington,D.C.

[2]IFC.1999. Annual Report 1999,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Washington,D.C.

[3]Stone,D. 2006. Global Knowledge Networks and Global Policy’,in Stone,D. and Maxwell,S. (eds) Global Knowledge Network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Bridges Across Boundaries,London:Routledge.

[4]IFC.1998. Annual Report,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Washington,D.C.

[5]IFC.1989.The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 of IFC Operations,Economics Department,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Discussion Paper No.5.

[6]IFC.1998. Procedure for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eview Of Projects,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7]WORD BANK. 2005.Implementation Completion and Results Report,First Programmatic Development Policy Loan for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Report No. ICR00001982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8]The World Bank and Governance.2002.a Decade of Reform and Reaction. Routledge/Warwick studies in globalisation. Routledge,Abingdon,UK.

[9]Hu and Li.2013.A Comparative Study on Environment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10]IFC. 2012. Annual Report 2012,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Washington,D.C.

[11]Pesaran,Hashem,Shin.1996.workingpaper,LongRunStructuralModelling,Manuscript,UniversityofCambrige.

[12]Pesaran,M. H.,Shin,Y. and Smith,R. J .2001. Bounds testing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level relationships. J. Appl. Econ,(16).

篇2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历过不断的演变,从最开始的有限责任的组织形式,转变为到现在的以合伙制为主的格局。之前是独立的分散格局,现在是全国性的布局。以往是国际四大垄断行业高端市场,现在国内多个异军都可参与到竞争中来,竞争机制更加的合理。新三板、债券等新兴的业务也在不断地成长起来,这些种种既是机遇,但无不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审计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从事社会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就要重视对审计工作风险的防控,将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控制到最少。

一、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社会审计机构模式问题

目前,社会审计机构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模式体制的不合理。现阶段事务所大多是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有限责任制又占了比较大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导致了项目管理人员对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这,也是为什么事务所群体在社会公信力差。

(二)审计业务质量控制问题

审计业务质量存在控制上的问题,也会使得审计风险的程度逐渐偏高。具体来讲,首先是目前我国的会计、审计事务所成立的基本条件还是比较低的。容易造成我国的会计事务所中发展不平衡。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也会使得事务所群体在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制度不完整。事务所直接项目人的考评、项目复核程序只是走形式主义,而没有实质性的复核。

(三)市场恶意竞争问题

某些资质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下,为了自身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收入,产生恶性竞争。变相的降价,用不符合规范的方法获得业务,从而使得审计质量变差,风险加大。这些都是由于国内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的门槛不高所造成的。

二、建立防范审计风险的相关措施

社会审计对于国家的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事关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如何加强对审计业务质量的把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规范业务操作程序

保护公众利益是我国审计准则的制定标准。因此要做到从制度上明确执业人员的责任,严格审计程序,充分展现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实务,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这样一来就有利于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公开性和促进行业的自身发展。作为社会审计最直接、根本的法律依据,每一个单位都要遵守新的审计准则,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达到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完善审计工作的目的。

(二)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

风险意识是每一个执业人员都所要具备的。作为审计单位的供需主体,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起一个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规范好每一个环节,确保服务的业务承接、业务的开展、人员的配置合理,明确对顶责任限制、报酬。用高水平的服务质量降低事务所的风险。因为岗位自身的性质、项目审计实务操作、工作程序和人员管理不当都有可能会带来风险,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要围绕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这三大方面来控制审计风险。

(三)制度机制上也有可能会存在风险,因此要在工作制度机制重点寻找,预防因为权利失控和行为示范而带来的风险

在审计方法上面,相较于传统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会的优点更加突出。这是因为风险导向模式一方面可以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能够多层次、多方位对客户的经营活动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与属性评估,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审计人员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能力,从而大大降低了审计的风险。

(四)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识别与风险处理能力

审计人员在做审计工作时应该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准则,不、不。

第一,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的审计的独立性。事务所本身和被审计单位不能存在相关的利益关系。第二,从业审计人员要有不断增强自身职业技能的意识。为此需要做到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执业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在大多数的单位内部审计业务倾向于采取外包的形式的前提之下,外部审计的发展空间不可不谓是广泛。社会审计机构应该认识到自身是一个服务机构,应该要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作为前进的目标。因此,社会审计机构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更新自身的理念,将审计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更加好。审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全面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水平,扩大审计业务的覆盖面。

除此以外,要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加强引进审计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力度,使得审计人员的水平不断地提高,更好为审计机构服务。社会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国家和地方事业,重点要解决的是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的是绩效和责任。要实现这一目标,创新就要从审计的理念、内容、方法、技术各方面展开。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防控,全面提升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的认真负责就是审计工作的强有力的保障。

三、各级协会和事务所应做好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

(一)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每一个注册会计师都要具备基本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法律责任意识,规范操作,做到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就要积极地进行相关宣传教育,分析审计风险在执业中的各种具体表现和由此造成的相应利弊得失和造成的法律责任。不仅让注册会计师能够了解自身的职业,同时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基本特点。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

注册会计师要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熟悉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提升自身额职业技能,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中,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更好地为上市公司服务。

(三)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

我国曾经发生国几例由于源于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和审计准则造成的社会审计过失。相关人员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者受到了法律的惩罚,戴上了违法的镣铐。因此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切实,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

(作者单位为宣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池小丽.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4(48).

篇3

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信息经济,在资源配置中,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财务报表信息的应用,提高了经济决策的科学性[1]。因为,企业管理层是财务报表的责任主体,财务报表编制中,极易受到利益驱动,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对此,做好审计工作,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了审计风险,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企业发展壮大。本文就现代经济社会下的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展开探析。

一、审计风险的简单概述

审计风险的含义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注册会计师所认为的公允会计报表,并未能够依照会计准则准确反映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与财务变动,甚至存在错误的信息[2]。一方面,注册会计师所认为的错误会计报表,实际是公允的。面对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应重视风险的存在,针对性制定措施,规避并控制审计风险,发挥审计工作的效果。审计风险主要包含三种风险:固定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本身经济业务以及关联账户特定导致的风险;控制风险,主要是指账户单独抑或与其他相连账户发生报错、漏报现象,未被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并控制的风险;检查风险,主要是指账户单独抑或与其他相连客户出现报错、漏报行为时,未被审计程序发现的风险。

二、现代经济社会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主观因素在现代经济社会审计过程中,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有:其一,审计实施主体问题。在审计决策制定过程中,若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导致审计决策极易存在发生失误的几率,增大审计风险;若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过于亲近被审计对象,将影响审计意见的公允性;若审计机构编制审计方案不够严谨,将影响审计人员责任分工的明确性;若法律法规运用不合理,也会增大审计风险。其二,现代化社会选择审计方式的问题。在现代经济社会,审计证据的收集中,若采用的方式不合理,将增大审计风险。ERP系统、会计电算化是常见的审计方式,新型审计方式的应用,传统财务工作被颠覆,审计环境被改变,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多数审计证据以网络传输,传输过程极易被恶意更改数据,增大了审计风险。虽然,以计算机对审计数据进行处理,能够避免人工的差错,但是,计算机处理程序却面临程序错误、信息被篡改等问题,增大审计风险。若审计人员拘泥传统审计方式,若发生错误、舞弊行为,则很难被审计人员发现,导致审计风险。

(二)客观因素现代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相应转变,导致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其一,审计质量的控制标准未明确。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活动过程中,规范审计业务的操作,明确审计人员审计质量的考核制度,有助于控制审计水平。然而,现阶段,我国对审计质量的控制标准并未明确规定,导致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判断依据并不一致,审计业务的操作制度、质量考核制度仍不完善,增大了审计风险、其二,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较为复杂。社会在迅猛发展,经济活动、经济关系越发复杂,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越发复杂,直接导致审计活动由单一的财务收支状况审核扩展到利润分配、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3]。然而,传统审计方式并未将新业务包含其中,给审计过程带来影响。其三,新兴商业模式影响。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传统商业模式被颠覆,增大了审计活动的困难度。如:近年来,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好多顾客直接在网络上便利地进行交易,而审计部门仍按照传统商业模式开展审计工作,订单核实的困难度增大,审计风险增大。

三、现代经济社会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审计人员执业能力,控制审计实施主体问题审计工作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对审计人员的技术能力求较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审计质量,影响着审计风险防范水平。面对审计实施主体问题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如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审计人员独立性不足、审计方案编制不合理、法律法规应用不规范等,应对审计人员执业能力展开培训,通过讲授专业知识与审计实践,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加强法律法规的内容宣传,增强审计人员对相关法律规范的合理应用;加强编制能力的培养,增强审计方案编制的可行性。同时,构建独立的审计部门,明确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降低外在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有效降低外在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采用科学审计方式,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新形势下,传统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管理需求,但是,新型审计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对此,科学采用新型审计方式,针对性控制审计风险,有助于审计作用的发挥。首先,对于会计电算化,因其普及与ERP系统的广泛应用引发的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应重视计算机软件的测试,加强计算机安全的检查,以此避免信息传递过程出现问题,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在ERP系统应用中,应全面掌握审计业务流程,如材料采购与付款、产品制造与销售等,都存在固定环节,审计人员应根据不同活动的运行特点展开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审计风险,为采取切实措施进行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奠定基础。如:某日,A集团企业应收账款明细账显示B煤矿有一笔4275万元的欠款。这是一笔有争议的欠款,A集团销售给B煤矿的矿产机械已经在此前安装完成,并据A集团执行总裁M称该机械已在B煤矿成功运转,但是B煤矿却拒绝支付第三期款项。该笔应收账款数额巨大,占公司税前净利50.89%,主营业务收入的2.28%,总资产的3%。A集团对该笔有争议的应收账款应该提取适当的坏账准备,否则将会存在高估应收账款的问题。对此,注册会计师必须采用科学审计方式,深入了解该笔应收账款存在争议的原因,以此解决应收账款的争议,控制审计风险。

(三)明确审计质量标准,细化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审计质量标准,主要是对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的质量评价标准,为提升审计质量提供了依据,为审计业务提供了作业规范,有效控制了审计风险,实现了审计目标。面对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问题,要对项目计划制定质量标准,规范项目计划的编制依据、编制内容与编制程序;对审计工作方案制定质量标准,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对审计报告制定质量标准,保障审计报告结构、报告内容与审签要求的规范性,降低审计风险。对于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应积极利用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细化审计对象和内容,科学管控、快速识别、尽早防范审计风险,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带来的损失。

篇4

2.货币信用风险货币信用是伴随着以金银为固定等价物进行交换而产生的一种信用关系。后来,由于金银具有不易携带、磨损成本高等缺陷,纸币代替了金银来执行货币职能。当然,纸币只是一种由国家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但是这种货币符号却在商品交换和发展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货币得以产生,电子货币进一步提高了人们支付的便利性。不过,在便利性提高之余,风险也同样在不断增大,这一不断增大的风险亦即货币信用风险。实际上,马克思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到:“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⑦也就是说,自从货币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货币信用风险的种子。所谓货币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货币流通和信用领域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货币信用风险“只有在一个又一个的支付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只有在人们对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才会发生”⑧。今天货币市场非常广阔和活跃,潜在的货币信用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质上,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不管是纸币,还是电子货币,它们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无疑是大众的信用和日常经济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因此,如果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货币信用平衡被打破,那么,所有债务或者款项都被要求以实物提前支付,那些以信用为载体的观念上的、虚拟的、电子的货币将不复存在。这种货币危机如果蔓延到商业领域和其他领域,那么,一场因货币信用危机而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就开始了。

二、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典型案例

“传统文化中并没有风险概念,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这个概念。”⑨然而“,现在,发达文明中存在一种风险命运。”⑩犹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輯訛輥而随着这一“新的可怕的武器”亦或称为“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的“崭新的力量”不断发展变化,信用风险及其社会危害也在与日俱增。

1.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国,很少有人买房时全额付款,购房抵押贷款(简称房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来说,买房时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无法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这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差而被银行拒绝贷款的人,往往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所谓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贷),是指一些贷款机构为追求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得多的贷款利率,而向偿还能力较差、信用程度较低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由此可见,次级抵押贷款就是信用被放大之后而产生的借贷关系,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经济泡沫和“911”恐怖事件,美国开始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连续多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从而为房地产市场活跃与发展创造了一个利好的政策与经济环境,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有调查研究表明,2006年美国有差不多500万个家庭牵涉次贷,而且规模金额巨大。然而,2007年初,随着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还款利率开始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房屋出售变得更为困难,进而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就难上加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者不能按期还贷。由于贷款人到期欠款无法偿还,银行和贷款机构也就无法收回贷款,因而只能收回作为抵押的贷款人的房子。然而,经济萧条,购卖力下降,房产不断贬值,收回房产的银行和贷款机构没办法完成手头房产的买卖,从而就导致资金周转紧张,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显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信用被无限放大,却缺少保障信用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危机发生之初表现在次贷购房人无法还贷而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和投资基金被迫关闭,随后危机波及金融体系,进而影响了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席卷全美,并且蔓延全球。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引发的危机持续恶化,最终酿成了一场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波的全球金融风暴,它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自2008年11月至2013年12月,美国已推行了4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也相继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国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的这股“货币海啸”,无疑又会进一步引发全球货币信用风险。正因如此,与其说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倒不如把它归结为一场信用缺失危机。

2.欧洲债务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恢复了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迅速崛起的欧洲各国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而结成联盟。实践表明,欧洲联盟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1999年1月1日,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货币的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欧元区国家内正式流通。毫无疑问,欧元的发行与流通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推进了欧洲社会文化的融合。然而,由于欧元区一些国家,比如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各国政府为了提升本国竞争力,缩小同其他欧盟国之间的差距,盲目追逐短期利益,隐瞒政府的财政赤字,过分的透支政府信用,使政府面临着巨额的债务(这些债务来自政府为应付财政支出而大量发行的、无法按期兑现的债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上述各国在发债时根据预测是能按时还本付息的。之后,由于受到全球危机的冲击,各国经济疲软,失业率激增,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从而导致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于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实际上,在加入欧盟前希腊等各国就已经开始隐瞒其财务状况,比如希腊就借助高盛公司掩盖了其真实债务状况。加入欧盟之后,变本加厉透支政府信用,大量举借外债购买金融衍生产品,这与希腊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偿还能力是不相符的,从而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边是日益扩大的政府财政赤字,一边是不断透支政府信用来刺激消费,最终酿成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债务危机。不难看出,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欧盟对某些成员国一味的经济纵容和货币保护,使得政府对国家信用无限度透支,让原本就已存在的问题愈发严重,直到无法掩盖和隐藏,最终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这一场由政府信用透支而引发的债务危机,简单说来,就是一场货币借贷到期无法偿还的信用危机。从危机源头上来看,欧债危机是由希腊债务危机而引起的、波及整个欧盟的债务危机。希腊一国的大量无法偿还的外债使得欧盟其他成员国因为无法回收债务而陷入债务危机的链条。而欧盟早期没有陷入危机的一些成员国,如法国、德国等,为了维护整个欧洲的利益和地位,以保住欧元的稳定,就必须不断向危机爆发国注资。这一拯救欧债危机的举措使得法、德等救援国国内的流动性货币减少,自身经济发展也受到牵连,最终导致了整个欧洲经济的衰退。

3.中国温州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温州就因其繁荣的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温州所产的眼镜、打火机、皮鞋等小商品也远销海外,享誉盛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个江浙沿海的小渔村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大都市。由此,温州一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的模范城市。然而,在民营经济取得成功的同时,温州的民间借贷也逐渐兴盛。这种古老的借贷方式在宽松的经济环境和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慢慢地变质,这就为温州危机埋下了隐患。温州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自爆出一件件老板因债务跑路、甚至跳楼事件开始,温州就被推至风口浪尖处,温州爆发的这场严重的民间借贷危机引发了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也引起了人心惶然。面对温州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原本以民营经济而闻名全球的温州面临如此困境?很明显,温州经济发展中后期,很大一部分企业主偏离原本经营良好的实体经济,将资本转移到房地产等巨额利润的投机行业,以致实体经济日益空心化。同时,温州人热衷于高利息率的借贷(即我们常说的民间高利贷),它是一种靠信用关系维持的私人放贷,而且放贷的资金并不全是个人自有资金,还包括各种来自亲友的资金、信用卡和银行贷款而来的资金等。輰訛輥因此,一旦这种没有任何法律安全保障的“关系借贷”没办法按期归还,一旦资金链在某处断裂,所产生的后果就变得非常严重。一方面,企业家们不仅要填补实业的资金短缺,还面临高额利息率的巨大债务,企业因为严重的资金短缺,没办法正常生产运作;另一方面,这复杂而广泛的借贷关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无法避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表面上看,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加上中央收紧信贷,导致了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实际上,温州现象主导因素是货币的借贷泛滥超出了这个城市本身所能承受的范畴,高利息率的借贷打破了货币流通的平衡。中国房市不断攀升的房价让大部分温州人尝到了借钱生钱的甜头,纷纷将投资目标放到房市等金融领域,使发家的实业经济开始衰退并日益空虚。当国家加大对楼市的打击力度,限制楼盘的炒价,这给借钱炒楼的温州人以沉重一击,最终诱发了一场严重的债务偿还危机。在这个被高额利润诱使的、以信用为基础的私人借贷链条中,银行也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所以,当个人信用透支,资金链在某一处断裂,银行借贷中的货币没办法按时收回,一场因个人信用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就在温州爆发,并向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蔓延。

三、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有效规避

通过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马克思论及的商业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和货币信用风险相比,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社会信用风险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从失信主体来看,信用风险由微观个体向政府主体蔓延。与早期的个人和企业违约有所不同,今天政府失信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从欧洲债务危机到美国债务违约风险都反映了政府失信风险在不断加剧。二是从金融工具来看,信用借贷由传统金融工具向衍生金融产品转化。作为在传统金融工具(包括货币、债券、股票等)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产品,衍生金融产品(包括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同、互换合同等)由于能够转嫁风险而得到“青睐”,但这种新型金融产品高度的财务杠杆作用加剧了信用风险的危害程度。三是由引发领域来看,信用危机由生产制造业向房产地产业转移。1929~1933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直接原因在于制造业生产与销售之间供求矛盾的尖锐化,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则是房地产的泡沫化。基于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新变化和新特征,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以有效规避现代经济社会的信用风险。

1.强化国家债务管理,规避政府违约风险2013年初,尽管美国两党达成了“财政悬崖”阶段性协议,但其政府未能摆脱“关门危机”。实际上,自1960年以来,美国债务上限已经上调了79次(平均计算每8个月就上调一次),如果以现有利息增速判断,十年后美国债务仅仅利息的支出就将增加到1.1万亿(占其GDP总量的4.7%),也就是说,美国未来十年必须保持GDP增速不低于4.7%,才能支付国家债务的利息。輱訛輥2009~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时,欧洲五国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也分别高达130%、120%、94%、83%和63%。2013年9月5日国际清算银行(BIS)有关报告显示,2007年中旬全球债务规模为70万亿美元,到2013年已经增至100万亿美元,而各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债务的最大制造者。由此可见,规避国家信用风险,防止政府债务违约是防范现代经济社会信用风险的首要任务。规避国家信用风险,防止政府债务违约的最好办法是避免政府的过度负债。这就要求政府量体裁衣,量入为出,将国家债务尽可能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对现有国家债务应该强化管理,构建反映债务危机和债务风险的管理系统,建立政府债务预警、化解和救助机制。比如,调整国家债务期限结构安排,避免债务过度集中偿付;加强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G)等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多渠道监管各国政府债务风险;联合设立跨国债务危机救助的专门机构等。

篇5

――从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存在的问题看,”十一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发展任务依然繁重。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经济社会有长足的发展,但整体经济仍然处在工业化的前期阶段。2004年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6%。由于人口相对多、基础差、经济欠发达状态偏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市内现有各类资源总量和利用水平对经济快速发展支撑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特别是农牧民增收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大,农村牧区扶贫工作任务重;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公益性文化等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

――从我们所面临的宏观形势看,“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出现的恢复性增长和以高新技术、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结构大调整,对我市间接拉动效应日趋明显;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重化工业化的推进步伐加快,客观上使资源相对富集的我市处于比较有利的发展地位;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将为我市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为直接而有力的带动力;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初兴阶段的加速发展期,随着自治区“三大通道”及我市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济自身发展累积效应的显现,赤峰市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日趋凸显,实现快速发展正具备着多种有利条件。

当然,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机遇,对其它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都是均等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先进地区更强、更快的发展压力,面临周边地区对资源、资本、人才和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的挑战。

因此,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及早抢占先机和制高点,最大限度地争得竞争中的主动,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思路上,“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大战略”,统筹把握资源转换、投资拉动、项目建设三个着力点,加速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在发展的具体基本方略上,考虑我市仍然处于工业化前期和加速资源转换的阶段,而自身的资源又难以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我市应着眼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面向东北经济区和京津冀地区,突出重点,积极向北拓展联资源(包括俄蒙资源,重点是煤炭、有色、黑色金属资源),向东(东北地区,重点是辽宁)向南(京、津、唐)发展接产业,自身集中力量加快技术、产业孵化搞加工,构建“北联、东进、南下”的开发、开放和发展战略格局。

――在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我们初步设想,在现有的基础上,用五年或略长一点的时间,把赤峰建设成面向国际国内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东北地区能源、重化工业重要基地,国内金属原材料重要基地,草原生态和地质旅游胜地,蒙东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和物流中心。

――在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上,“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1%以上,到2010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达到1000亿元,经济总量力求保持在蒙东地区的领先地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050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到2010年达到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2000亿元,比“十五”期间扩大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6 %,达到 29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2.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0%,到2010年分别达到12500元和4500元。同时对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其它方面的目标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划。

为实现这些目标,“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始终把握住五个直接关系加快发展的基本点:一是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要着眼点,特别是搞好与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融合;二是把投资拉动和项目建设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投资和项目建设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三是积极主动地从更大范围配置优势资源,为培育形成区域性的优势产业基地提供保障;四是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聚集规模和资源配置效率;五是切实发挥好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支撑作用。

――在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及重点建设上,“十一五”期间,要切实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扶持“三农”力度,推进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在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农牧业,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速农牧业的结构调整,特别是突出抓好为养而种,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尽快实现农牧业经济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的根本性转变,力争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农牧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程度有显著提高。在主导产业和项目上主要包括:1.设施农业工程。到2010年温室大棚蔬菜达到60万亩,新增50万亩。2.肉羊产业化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肉羊种源基地、养殖小区和防疫改良体系,2010年肉羊饲养规模达3000万只,出栏1600万只。3.奶牛产业化工程。围绕赤峰伊利液态奶生产线等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奶牛饲养小区,2010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26万头。4.肉牛产业化工程。到2010年全市肉牛牧业年度存栏达到210万头,出栏 80万头。5.肉鸡养殖产业化工程。围绕草原兴发集团等龙头,到2010年,肉鸡出栏1亿只。6.肉鸭养殖产业化工程。围绕塞飞亚集团肉鸭生产线的扩产改造,到2010年肉鸭出栏4000万只。

二、扩大工业经济规模,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行大中小项目并举、自我发展与引联合作相结合,积极建设能源、冶金、制药、重化工业四个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中心

能源工业。在组织实施元宝山电厂三期4号机组、赤峰热电厂四期工程、大板电厂、克旗经棚热电厂,以及赤峰煤矸石电厂、平庄热电二期、元宝山热电三期工程等一批市内用电电源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元宝山电厂四期2×60万千瓦机组、林东电厂2×60万千瓦机组、阿旗绍根煤田坑口电厂(一期2×50万千瓦机组)等电源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适时开工建设。以达里诺尔、赛罕坝、灯笼河、翁根山等风电场为重点,建设一批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上的大中型风电场。促进500千伏外送东北电网通道和与华北电网联网通道建设。到2010年电力装机及在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750万千瓦、风电装机150万千瓦。

冶金工业。按照“内外联合建基地、域内重点搞冶加、集聚发展扩规模”的思路,重点抓好黄岗铁锡矿区、白音诺尔铅锌矿区、拜仁达坝多金属矿区、大井子银铜矿区、敖尔盖铜矿区等一批重点矿区的开发和扩建改造。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市内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市外以及俄罗斯、蒙古国的金属矿山资源开发,建设大基地。推动现有企业与国际、国内大企业集团的联合重组,实施远联年产300万吨钢铁扩建、红烨三期年产5万吨――15万吨锌锭扩建、白音诺尔年产3万吨――10万吨电解铅扩建、林西锡冶炼扩建、金峰年产6万吨阳极板铜和金剑铜公司年产3万吨――6万吨电解铜扩建等冶炼项目。同时,抓好一批后续加工项目。到2010年全市金属矿山日采选能力达到10万吨,年冶炼能力:锌20万吨、铅20万吨、铜20万吨、锡1万吨、钢铁300万吨。

制药工业。围绕建设自治区重要的医药生产基地,重点抓好赤峰制药集团、伊泰丹龙公司、大吉生化药业集团等骨干制药企业的扩张发展,加快赤峰制药集团巴柳氮钠和地红霉素等原料药年产150万吨、翁旗众鑫生物工程公司3000吨L――苯丙氨等项目的实施。

重化工业。围绕打造自治区重要的重化工基地,重点抓好阿旗绍根煤田年产1000万吨开发、平煤集团老公营子煤矿年产120万吨和红庙矿年产180万吨等煤矿的扩建改造,推进绍根、太平地等油田的开发,在集通铁路、赤大白铁路沿线的重点旗县区建设一批以煤转化及其它高载能为主的大型重化工项目。到2010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3000 万吨,石油产量100万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达到300至500万吨。

食品工业。围绕建成辐射周边区域的食品加工中心,重点抓好草原兴发、塞飞亚、东方万旗、锦绣大地、远大等肉类加工企业建设;加快宁城塞飞亚集团5万吨熟食制品加工、赤峰伊利乳业公司新增700万吨液态奶扩建等饮品加工企业的改扩建;积极培育以玉米、优质绿色杂粮杂豆为原料的粮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敖汉30万吨玉米深加工、阿旗绿豆深加工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到2010年全市肉羊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只、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到50万头、禽类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5亿只,液态奶日处理能力达到1500吨,啤酒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白酒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

三、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全面推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重点培育流通、旅游和房地产三大主导产业。一是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产业,加强以赤峰、大板为主枢纽的客货运输场站和物流园区建设,优化商贸流通布局,发展和壮大赤峰西城菜市场、赤峰同兴市场、万商大院、林西统布活畜市场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积极构建大流通格局。二是组织实施《赤峰市旅游总体规划》,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重点建设西部草原生态地质奇观旅游区、北部辽文化旅游区、中部沙湖湿地旅游区、南部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综合旅游区。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加快实施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乌兰布统旅游区、喀旗清亲王府旅游区、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新城区公园等一批重点旅游工程,积极建设草原生态旅游胜地,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三是适应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和市政公用事业,引导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兴办以便民利民为主的商业、卫生保洁、托幼养老、餐饮娱乐、家政服务、医疗保健、职业介绍等社区服务业,扩大就业,提高社会化服务功能。

四、完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持体系建设,主要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大板和天义两个次中心城市、七个城关镇和二十五个重点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四级城镇体系。到2010年或略长一点时间,中心城区要建设成为人居环境较好、吸引辐射力较强的百万人口城市;次中心城市达到或超过国家县级市标准;七个城关镇和二十五个重点小城镇成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完善的中心城镇。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

五、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

生态方面,围绕建设京津和辽西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草牧场植被恢复、国家重点公益林等工程建设。

水利方面,重点兴建三座店、德日苏宝冷、莲花泡子水库和黑哈尔河引水工程,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继续实施主要河流和城镇的堤防加固与险段治理,提高供水、灌溉、防洪能力。对海拉苏、英金河、甸子、山湾子等大型灌区及28处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交通方面,要把公路、铁路建设的重点由连接市内行政区域转向连接周边城市、资源富集地和产业聚集地,为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构筑高效快捷通道。“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快建设赤大、赤通、赤朝高速公路,促进赤承高速公路、经棚至锡林浩特高速公路赤峰境内段开工建设,推进赤峰至天义、国道303线凤凰岭至天山和国道111线赤峰至老府一级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建成以“二横一纵两出口”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建成赤大白铁路、巴彦乌拉至阜新铁路,推进林东至白音华铁路建设,促进实施叶赤线、锦承线、京通线扩能改造工程及集通线扩能改造;建设军民合用机场,积极策划克旗经棚、右旗大板支线机场。

六、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科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支持卫生、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需求。

七、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抓好“两个确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生产基础上,积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八、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