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常见护理项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41-03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知识够用、实用为限度,以掌握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为依据。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放在第二位,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系统的专业知识;针对能力目标,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掌握知识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岗位专业知识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形成。如何利用三年学习时间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呢?我校儿科护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明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教学思路
针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我校儿科护理学课题组通过对实习医院的深度走访调研,对护理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本岗位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护理、住院病人护理及常用辅助检查、防治措施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临床护理基本技能操作、常见疾病的护理和危重症抢救的护理知识。职业技能包括:能对患者健康状况作出评估,对个体、家庭、社区进行健康指导和卫生宣教;会运用护理程序、操作规程对常见病和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护理;能够与患者、家属及社区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具有初步开展临床护理研究、护理管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职业素养包括:具备救死扶伤、勤恳敬业、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严谨细致、判断敏捷、反应迅速的工作作风;善于沟通、学习、创新,实施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基于对护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结合专科办学特点,我校大专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区域经济,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的医疗护理、应急抢救、病房管理、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指导和卫生宣教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遵循以人为本、人性化医疗服务的理念,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和能力本位的教育观,确立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树立整体护理、以人为本、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护理理念;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护理岗位任务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内容设计学习内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护士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课题组通过与实践专家座谈调研,将护士职业生涯划分为4个阶段的成长历程:护理人员进入工作岗位最初5年的职业确定阶段,即毕业生到医院各科室轮转,承担病房助理护士工作,完成对医院及组织的认知,完成个人的组织化过程和护理职业定位。通过专科护理进修,在第5~15年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进行专科护理或到ICU等特殊科室承担主管护师工作,经验不断积累,技术日益熟练精湛,相应的人际关系网建立起来,并形成自身发展优势。第15~25年是职业中期危机阶段。此阶段主要承担病房责任护士、副主任护师工作,成为专科护理专家或护理管理者。25年以上为维持阶段。此阶段主要工作岗位是承担病区责任护士、护理导师、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工作,并力争维持现有地位。具体如表1所示。
临床护理属于技术复杂、服务个体差异大、综合能力要求高的职业,从业者必须经历3年以上的专业学习,考取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后方能从业上岗。护士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护理评估(健康史、身体状况、辅助检查、心理和社会状况),提出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在医嘱引导下拟定护理计划、护理目标,在护理导师指导下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完成健康指导。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作出护理评价,通过评价发现新问题,作出新的护理诊断和计划,或对前期方案进行修改、补充,使护理程序持续进行下去,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护士职业水平和护理质量。具体如表2所示。
开发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学习领域,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我校儿科护理学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学生在医院带教医师指导下,借助护理专业临床见习、实习指导等资料,熟悉儿科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儿科疾病整体护理,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和评价,熟练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并在带教医师指导下开展儿科急症的抢救和护理;初步具有进行儿童保健宣教的能力,能够针对儿科常见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初步具有进行儿童保健宣教的能力,能够针对不同疾病进行健康教育;知晓儿科病房概况、病房设备和各项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并具有不断学习、归纳提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学校课题组通过多次与医院儿科临床实践工作者共同对护理专业儿科岗位进行主要任务分析,结合本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选取了护理专业职业生涯前3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选取每个学习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同时具有学习价值的职业活动为载体进行学习任务设计,从儿科基础到儿科各系统疾病护理,设计出3个项目共10个学习任务。将儿科护士岗位的主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融入课程中,开发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主要岗位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主要学习任务,强调儿科常见疾病护理的学习和儿科常见“四病”的预防。注重夯实临床基础,强调体液紊乱患儿的静脉补液及护理内容,使学生熟练达到岗位要求,掌握临床护理要素,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注重服务西部工作岗位群,在学习任务上加强了营养不良患儿的护理学习,以利于学生毕业后服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岗位群。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以及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于教学相应环节。通过本课程常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实现“工学结合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能够进行儿童常见病症护理。
同时,将儿科护士的日常工作任务转化为第三学年儿科毕业实习的主要实习任务。具体包括:(1)正确判断各年龄小儿生长发育情况;(2)开展儿科常见“四大”疾病的病情观察和一般护理;(3)正确测量各年龄期小儿体重、身长、体温、呼吸、脉搏及血压,并进行异常判断;(4)进行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5)进行小儿常见传染病的病情观察、隔离、消毒及护理;(6)进行小儿各种化验的留置法及静脉穿刺;(7)参加小儿各种诊断性穿刺的准备及护理;(8)进行小儿常用药物剂量的换算和配制;(9)开展小儿哺喂技术及喂药技术培养,并指导家长;(10)参与儿科协助治疗的准备和技术操作;(11)进行儿科常见症状的护理;(12)参与儿科常规护理和交接班记录等。通过贴近岗位的培养,培养职业实用型人才,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三环节,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建设三环节情境式学习环境,即多媒体辅助――以临床典型病例为载体的实践课程教学环境,全仿真实训中心和工学结合――医院临床见习学习工作环境,以及医院顶岗实习环境。第一环节通过多媒体、典型病案、疾病教学光盘等辅助课程教学,在熟悉“必需,够用”的儿科护理学理论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初步了解岗位情况。第二环节借助全仿真实训中心、模拟病人、标准病人、电子标准化病人集合训练系统、工学结合和假期社会实践等与第一环节交叉进行,对职业岗位的认识逐渐清晰。第三环节在教学或实习医院顶岗实习1年,全方位、“零距离”地熟悉本职业岗位。
通过仿真场境、真实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总结、改进和提高;通过完成贴近临床岗位任务需要的综合性职业任务,学生职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与升华,达到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发展、学会创造,适应就业后职业岗位发展的需要。教学中加强校企合作,规范校外教学和实习医院管理,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把专业实践课程与直接获取医院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使学生按典型实习工作任务要求,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临床护理技能,强化职业能力。同时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习环节、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以整体护理、人性化、个性化服务贯穿于“教学做”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价内容职业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加强对学习和实习全过程的监督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体现循环递进
课程学习按照各疾病的临床过程、护理程序相同,内容不同的多个循环来组织。第一个项目(任务1~5)是基础,包含儿科基础和部分疾病护理。在第一个项目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掌握儿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入疾病学习,教师在疾病学习中给出每一种疾病明确的整体护理程序,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并实施,领会制定护理方案的基本方法。第二个项目(任务6~8)的每一种疾病给出2~3个不同的护理方案,要求学生讨论选择最优方案并实施。第三个项目(任务9~10)要求学生自己制定各疾病的护理程序并组织实施,教师给予评判,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循环递进(如表3所示)。
顶岗实习按照儿科护理职业日常工作流程设计出的12项主要工作任务来进行,临岗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循环递进地训练学生的临床职业能力。
加强工学结合,突出职业教育的开放性
儿科护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由于大专学历教育时间有限,早期安排学生以“职业人”的角度利用假期到医院、社区卫生中心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尽早体会护士职业角色,熟悉儿科护理学知识,掌握技能,贯穿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并将人文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善良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校内学习与护理实训基地学习结合、校内学习与临床教学和实习医院见习工学交替,临岗学习与顶岗实习结合,临床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强化儿科临床能力和常用护理操作技能。
我校儿科护理学通过岗位任务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学习领域。由于典型工作任务本身是贴近医院临床岗位任务需要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方式,突出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学生顺利实现由护生向护士的转变,为独立胜任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栋,潘寄青.对德国职业能力本位观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23-27.
[2]郭贵龙,李卓英,胡孝渠.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外科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OL].(2010-09).省略ki.省略/Article/CJFDTotal-YXJT201009026.htm.
[3]陈莉,许涛,许晓倩,等.发展医学模拟教学,提高临床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12-113.
[4]钟玉杰,王敏,李勤.从10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9-261.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把“能力本位”课程建设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心。国内高职院校大多数在护生实习前安排了时间不等的综合实训课程,但很多院校仅局限于前期课程的单项操作重复练习[1],缺乏贴近临床的综合训练,护生顶岗实习时机械模仿多,不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培养护理核心能力,缩短学校与医院的距离,我院于2012年开始在护理专业第4学期开设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围绕典型岗位任务设计综合案例创设护理工作情境,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采用任务引领的模式来解决护理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3级护理专业(三年制)472名护生,其中男生22人,女生450人,年龄20岁~22岁,均已完成基础护理学、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救护理等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于第4学期(1周~10周)、护生实习前开设《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共60学时。
1.2方法
1.2.1岗位分析序化高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应首先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将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整合到课程中去,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我院通过广泛调研、邀请省内护理专家分析,将护理工作岗位序化为5大护理岗位群(门诊、病区、手术室、产科门诊及产房、急救中心及ICU护理岗位群)及28个护理岗位(导医台、输液室、注射室、换药室、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烧伤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传染科、妇产科、儿科、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产科门诊、待产室、产房、母婴同室、急救中心、ICU)。1.2.2任务归纳目标设计根据调研及各岗位的护理工作特点,总结该岗位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以儿科护理岗位为例。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入院患儿的评估、处理;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处理医嘱;书写病室交班报告;无菌物品的使用及管理;对各类用物的终末处理。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儿科病房各班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熟悉新生儿温箱、蓝光箱使用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熟悉更换尿布的目的、注意事项、臀红的表现、预防及护理;熟悉小儿约束法的目的、注意事项;掌握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目的、注射部位及注意事项;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掌握小儿心肺复苏术的目的、步骤、操作及复苏评价指标。②技能目标。准确采集患儿健康史,对儿科常见疾病体征进行评估;正确对儿科常见病实施护理和健康教育;正确更换尿布,及时正确处理臀红;正确实施小儿约束;准确执行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正确给小儿实施温箱保温、蓝光疗法;能成功实施小儿心肺复苏、评价复苏效果。③素质目标。具备与不同年龄患儿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对患儿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具有评判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病情观察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慎独”的职业素质。1.2.3学习任务设计参考2010年1月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各个岗位的实训项目。将一个护理工作岗位的多个实训项目综合为一个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如将采集健康史、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法、蓝光疗法、脐部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整合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评估、护理工作任务。课前通过综合案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准备后,带着见习任务到医院(行业一线)课间见习。课堂实训采用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情境,学生将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展现出来。1.2.4典型案例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总课时60学时,实训场所为仿真模拟病房。实施时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采用高职校院合作项目化教材《护理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组织教学,综合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以儿科护理工作岗位为例介绍如下。1.2.4.1课前任务准备以5人~7人(单数)组成1个小组,提前1周进行课前准备。①参考《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教材熟悉儿科护理岗位的岗位设置、工作任务;②按照教材提示,完成本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③复习本岗位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④回顾本岗位重点实训项目的职业标准及安全事项;⑤根据老师给出的见习任务在学习附属医院完成课前见习,比如用一段视频记录下儿科护士的一天,为婴儿更换一次尿布,制作一个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路径的PPT汇报、完成一次对缺铁性贫血小儿家长的健康教育等。1.2.4.2课堂任务实训21人左右小班授课,授课地点为仿真模拟病房。具体实施:①各小组汇报见习情况,视频、护理方案呈现;②教师设计仿真工作过程的综合案例,案例包括一组工作任务,每组抽签决定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抽签后小组讨论决定解决问题方案,最后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工作任务完成过程;③自我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上一步骤的不足,并调整;④分小组情境实训练习。1.2.4.3课后任务总结护生利用护理实训室仿真病房,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实训,完成解决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案,并完成实训日志。1.2.4.4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占50%(出勤、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语言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训日志、课堂提问等),终结性评价占50%(完成典型案例为载体的工作任务,对其完成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2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3.1有助于高职教育理念的实现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方法手段上,与传统的课程不同。我校前期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将临床护理岗位序化,归纳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总结胜任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再以临床真实案例为背景设计工作任务,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由点到面、由单一模块到综合实训的若干学习性任务。该课程更能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体现高职教育服务于行业发展的特色,更好更快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3.2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综合技能
传统实训授课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学生在实训课上往往只关注操作本身,而不能理解在哪种情况下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病情变化后又该采用哪种操作等,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理论和实训分开教学的方式,将理论内容与实训项目相结合,通过任务引领、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操作过程中要明确目的理解原理,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去理解、思考、分析,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操作步骤,操作不是简单的模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2]。
3.3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护理综合实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沟通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其模拟临床工作的环境,充分地应用综合实训将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贴近岗位,贴近临床,贴近学生,尽量缩小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教学活动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专业知识,实践专业技能,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3]。在未来的护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应用软件、网络空间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理核心能力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因此,对护理核心能力的内涵我们要不断挖掘、探索。
参考文献:
[1]冯蓉,夏立平,许红,等.《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护理研究,2014,28(1B):108-110.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444-02
为了适应社会对医疗护理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以儿科护理学教学为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我们对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如下。
1.教学方法更新
1.1启发式教学法。例如对新生儿黄疸,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和学生复习胆红素的代谢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各种病因,是之后讲授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的铺垫。复习胆红素代谢后,接下来再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围绕胆红素代谢这一过程主动地进行后续内容的学习。具体的方法如下:首先利用代谢示意图启发式教学讲授病因,在介绍各种病因时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胆红素代谢的哪一环节出现问题,然后带出临床表现,这样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再如:讲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评估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轻重"感冒"的症状,然后提出问题:症状来自那些器官,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上呼吸道感染有何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就能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是鼻咽喉部粘膜的急性炎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为:婴幼儿以全身症状为主,年长儿以局部症状为主,并伴有高热、惊厥、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与成人不同,这些内容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2采用病例分析的方法。病例分析的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评估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如讲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时,可举出这样的病例:一个1岁患儿,自幼皮肤青紫。现发热、咳嗽3日,晨起哭闹后突然出现抽搐入院。体温38.5度,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可闻及心脏杂音,指端发绀明显。胸部线检查:靴型心。可带领学生分析病情,此患儿临床特点为皮肤青紫、感染,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抽搐。再引导学生给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出临床诊断(法洛四联症)、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及潜在并发症),由于该患儿剧烈哭闹导致脑缺氧而出现抽搐。最后经过讨论为该患儿制订出一系列的护理措施。通过对病例进行分析,可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授课过程中也给一些反面案例,例如由于护士疏忽导致重大医疗事故等案例,让学生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立体,并借此给学生敲响警钟,使他们增强责任感[1]。
1.3实训教学力推复合教学法。为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教学更注重实效性,以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的是操作演示、临床见习、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及以上各法复合使用,在实训课多是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效果显著,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创新意识,而且还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营造浓厚的岗位氛围,效果显著。例如演示法的运用,操作课前,让学生使用视频和电教资料的先对流程了解。教师在演示开始时,先迅速地将全过程示范一遍,使学生对整个技术有更进一步印象,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注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演示后,让学生即刻练习,自己动手才能把他们所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给教师,由此产生师生互动的效果,接下来由小组组长带领练习,学生分组比赛、互做评委,这样可以快速增进学生的熟练程度,对知识有更立体的认识。又如模拟教学法,其目的是为使学生涉足于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些方面,设身处地去体验生活。在护理学中,例如对心脏停搏病人的处置,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模拟病房,一张病床和"病人",一辆抢救车,记录卡等等组织模拟现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每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护士,家属等。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最好配以录像,摄像等辅助教具,角色扮演时间一般为lO一15分钟,表演结束后,一定要进行小组讨论,并不是评论表演者的演技如何,而是讨论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操作项目的熟练程度,以及有哪些漏洞和错误,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加快学习的速度,动手能力也在提升。
1.4充分运用技能比赛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校内外护理专业技能操作技能比赛带动儿科护理学技能竞赛深入到常态教学中,课堂上以练习项目为主进行竞赛,比如开展小儿体格检查项目、小儿体液溶液的配制等比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与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授深课效率;课外以检验成果为主旨进行学生挑战赛,树立典型,展出优秀作品。通过技能竞赛拓展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通过技能比赛打造新型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真正实现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引导学生创新式学习,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1.5参观法。是组织学生在病房、门诊、社区医院等场所直接感知学习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巩固知识、扩大视野的最好方法,也可称之为临床见习式观摩。此方法有很多种形式,如观摩病房,参加查病房,对典型病例进行检查、询问,或对病例进行讨论、讲解、分析等。如:对新生儿特点的教学通常采用参观法,即在病房中通过体检就能很直观地掌握新生儿的特点及相应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进入职业角色,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教材建设
2.1试行校本教材。改革前我校护理生使用的儿科教材以人卫版为主,内容抽象有深度,现在使用的是结合人卫版、科学出版社的优点,由我校儿科教师和附院护士长等参与编写一本适合护的校本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学生可以较快与临床实际接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调整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健康保健措施越来越重要,我们增加了儿科学总论的内容、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增加儿科常见症状和体征的内容,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时数的不足。根据儿科常见的住院病例,结合内科所学的知识要求缩短儿科学的有关章节课时安排,如小儿贫血、肾炎和肾病、脑炎和脑膜炎等[2]。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
3.增强实习前上岗培训
3.1加强临床见习内容。为了增强动手能力,尽快过渡到实习阶段,我们在实习前实行"强化培训"。首先认真制订培训计划,分学习小组,每组6人;细化培训教师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内容,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心电监护仪、蓝光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微量输液泵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对儿科一些特有的疾病,如果临床缺乏相关患者时,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形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加深课堂的记忆,并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深受学生的欢迎。
3.2社区医院幼儿园见习。组织安排学生分组实习前下社区幼儿园2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报告。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市人民医院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总之,上述方法不应固定或单一使用,而应穿插运行,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医护教育改革中,我们应不断创新,启迪学生智能,培养出新型的"应用型"医疗护理人才。
一、教材建设
目前我校护理专科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以后应由我校儿科专家、教授和护士长等尝试着编写一本适合护理专科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二、教师建设
以往历届护理专科生的儿科护理学都是由护理系内儿教研室的教师承担。
以后应有自己的专职儿科护理教师,并充分利用临床的护理教学力量,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既解决了专职护理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较好地发挥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教学中的作用,兼职护理教师每次授课前均要进行试讲,由教学组长严格把关,保证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更新
以往儿科护理的教学是理论授课和生产实习为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脱节。
1 调整授课内容,该精讲的必须精讲
如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一些临床极少见的疾病,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学,如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同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习内容的不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
2 补充见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首先认真制订见习计划,细化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蓝光照射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早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同时组织安排学生下社区幼儿园1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报告。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儿童专科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
加强临床思维改革后我们除原有传统讲授外,增加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情判断能力。
1 精讲课
及时收集教学图片,在讲课时,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在授课形式上采用多媒体幻灯、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模型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深刻的记忆,也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每次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布置2~3题简单病例分小组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2 病例讨论课
在整个课程中组织1~2次病例讨论课。
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分发给同学,每组6~8人,按要求准备该病例的病史、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等。然后课堂集中先由各小组同学代表上台发言, 对该病例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时间为10分钟,其他同学向发言者提问,然后老师总结该病例的病史特点,介绍临床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围绕本病讲课时间 2学时。通过病例讨论课,学生学会收集临床资料、寻找疾病诊断和护理问题。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提 高。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3 自学课
儿科学内容很多,由于学时有限。有些内容只能通过自学来完成。对儿科临床常见住院疾病的某些章节,我们采用自学为主,,根据疾病特点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老师随时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并提高总结归纳水平。通过自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 开展第二课堂
了解学科动态为满足学有余力同学的需要,结合教研室老师专业特色,我们开设儿童保健专题讲座,讲解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意外事故的预防等;儿童心理专题讲座,讲授小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措施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多动综合症等。让学生了解并关注儿童健康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到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全的综合问题,更好地贯彻整体护理的主导思想。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pediatric care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326 cases of pediatric inpatients, randomized single-blind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6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with routine ca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care, plu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Results: com-pared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quality of car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care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their families comparedwith the controlgroup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 Pediatric care;Effect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1中“持续改进”的含义是“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的过渡,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是新时期医院管理发展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灵魂[2]。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儿科住院患儿326例,其中男144例,女182例。年龄4个月-4岁,平均14个月。病程最短3 d,最长25 d。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组(实验组)163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1. 2. 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以期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 2. 2. 1 预测管理是保证 护理管理者从人、物、技术、时间和信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1)时间预测。预测高峰期到来和持续时间。如2009年初夏的高峰期均提早到3月份,且持续时间延长,而秋季腹泻高峰期较以往推迟。2008年的手足口病流行期。在高峰期应尽量避免护士休长假、培训、外出等;高峰期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应急能力。(2)人力预测。预测高峰期的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不足是肯定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使其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最特殊之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和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制定儿科护士专科能力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做到新护士都能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技术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3)物资预测。根据近几年高峰期的状况,提前做好充分的物品添置工作,如最基本的床单位,患儿基本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药品等。防止高峰期时引起护士的忙乱和收治患儿时的时间耽搁。(4)信息预测。了解高峰期疾病的特点,观察疾病谱的动态变化。当有季节性疾病发生的趋势时,应加以警惕,护理管理者应考虑人、物等应急措施,做到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1. 2. 2. 2 弹性管理是手段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是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采用弹性管理的方法,弹性配备儿科护士,即按淡季住院患儿数配备固定的儿科护士,高峰期时,则根据需要增加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缓解儿科固定护士的工作压力。
1. 2. 2. 3 细节管理是关键 高峰期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漏掉一些细节。首先,加床一般有固定的床位号,因此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强调晨间交接班,安排专人做好床位号、床头卡的核对工作。同时要求护士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反应,加强交流,了解护士应对高峰期的想法、措施、存在问题,以便加强支持和协调。启用质量持续改进本,发动每位护士登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缓急,护士长每日、每周进行问题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改进日期、改进情况等,要求护士每日阅读。减少同样问题反复发生,达到护理质量质持续改进的效果。
1. 2. 2. 4 技术管理是基础 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如普及静脉留置针。高峰期绝大部分的工作量是输液,护理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2008年我院儿科高峰期住院患儿周围(头皮)静脉置管率达98%,其月静脉置管达312人次。由于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72-96 h,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即减少了每日重新穿刺的工作量,头皮针输液过程中因穿刺失败而再穿刺的工作量,由于每日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破坏而找血管难,穿刺成功难导致的护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技术进步,让护士有能力完成大量的治疗(输液)任务,同时,可留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护理服务。
1. 3 评价项目方法
设定护理目标,了解服务质量现状,明确患儿的需求。临出院前对每位患儿和家属进行出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分析判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从而决定护理质量的范围,列出重点护理质控项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K-WH检验。α=0. 05。
2 结 果
3 讨 论
儿科是一门集多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儿科服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细节处理。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其中细节的处理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学问[3, 4]。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是依托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平台,借助护理质量数据管理对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自动监控,以护理质量管理系统为评价,实现护理质量基础数据采集,护理质量自动分析、监控,质量风险前瞻预防,并通过护理项目监督、分析,高效率地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达到护理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近年来,我院在儿科病高峰期来临前均召开护士会议进行动员,明确护理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对策,使各位儿科护士积极主动配合工作部署和人员安排,并在高峰期过后进行工作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对于专业护士要安排一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护士来担任。良好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进行来源于良好的工作习惯。众所周知,儿科护理工作琐碎而忙碌,操作技术要求高[6]。每天不仅要完成固定的日常工作,还要处理临时的、突发的一些事情。因此,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尤为重要。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得出:预测管理是保证,弹性管理是手段,细节管理是关键,技术管理是基础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护理管理的过程控制取得了成效,使护理人员能从容地应对高峰期儿科病房繁重的护理工作并取得的良好成绩。较好地完成了高峰期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徐朝艳,郑志惠,张振路,等.个体特征对护士职业紧张与疲劳状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6): 530-532.
[2] 陈卫春.对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5): 450-451.
[3] 董 军,张宏雁.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5): 425-427.
为了更好满足患者需要,儿科门急诊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医师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和双休日休息时间加班开设夜间业余门诊、夜间专家业余门诊和日间专家业余门诊,以满足白天无暇就诊的家长和小病人需要。实行错时上班,根据不同时期患儿就诊高峰时间不同,医生随时调整上班时间,冬天增加中午上班医生人数,夏天早晨提前上班。科室还自己编制《市一儿科就诊指南》,指南中包括就诊须知、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介绍、儿科常见疾病家庭护理等,既方便患者家长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又适时进行了医学常识的宣教。
市一儿科的医务人员深知,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在优良的服务、高超的医疗水平基础之上,为此,全科室上下团结一致,在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
加强内部管理,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为规范儿科各级医师职责和规范,科室制定了《市一儿科常见疾病诊治规范》,确保住院病人诊疗规范,杜绝不合理检查和用药。同时加强科主任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交班制度等,保障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儿科制度执行得分率始终名列全院前茅。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率,在床位紧张情况下,科室内挖潜力,尽可能让非感染疾病患儿、恢复期患儿和感染疾病患儿分开居住。每遇有病人因不解而投诉时,科室主任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总是从科室自身找原因,并以此为鉴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多年来,儿科投诉率在全院一直处于很低水平。
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宣传,努力改善医患关系。为了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每逢节假日儿科走廊都会悬挂各种饰物,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并为每一位患儿准备小蛋糕和小礼品一份。“六·一”儿童节还开展了猜谜得奖等游戏活动,让小朋友开开心心接受治疗。
在医院网页上,科室及时宣传开展的新工作,及时更改儿科网页内容,以便市民充分了解儿科医疗状况;在院刊、报纸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宣传儿科常识;无论是儿科门诊还是病房,墙面都张贴着儿科开展新医疗项目和基础常识的资料。年起儿科还成立了“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每年组织召开会议和培训班,讲授哮喘防治常识和进展;开设“儿童生长发育家长培训讲座”;针对儿科特点,护理人员还制定了《儿科陪客须知》、《儿科健康宣教规范》、《儿科健康宣教手册》等。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尽管人员紧张,儿科仍坚持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室业务学习也从不中断。儿科还鼓励年轻医护人员进一步深造,本科毕业医师申报硕士学习,专科毕业护士申报本科学习。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搞好科研和教学。年以来,儿科新增小儿呼吸专科、小儿内分泌、儿童保健等特色门诊,并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左右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技术、小儿晕厥直立倾斜试验诊断技术、儿童智力和行为评定技术、儿童肺功能检测、儿童过敏性疾病脱敏治疗等新技术项目。年儿科又增设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监护室,使临床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腹泻病、支气管肺炎和过敏性紫癜均为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进行住院治疗是临床上对上述儿科疾病患儿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临床调查发现,在住院治疗期间,患儿受疼痛等症状的影响常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治疗的效果和治疗的依从性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会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1]。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对住院治疗的儿科疾病患儿进行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护理方法的有效性,笔者对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7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72例患儿。这72例患儿的家长均签署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在这72例患儿中,有48例患儿为男性,有24例患儿为女性。这些患儿的年龄在5个月-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1.4)岁。这些患儿的病程在3d-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6±0.5)月。
1.2护理方法
在这72例患儿住院治疗期间,我院对这些患儿均进行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进行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的具体方法是:(1)成立优质护理服务包干小组,护士长负责分组和任命小组长。(2)对各小组负责的病区进行明确地划分,并根据每位护士的护理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3)为每个病区搭配固定的护理人员,并保证每位住院的患儿都拥有自己专属的责任护士。(4)护理人员对其负责的患儿进行持续的病房护理和全面的生活照顾,主要包括入院护理、病情监测、生活指导、康复训练、辅助临床治疗和健康教育等。同时,护理人员要多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对他们进行安慰和鼓励,使用简单、亲切的语言消除他们的焦虑感和烦躁感。此外,护理人员要多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在患儿的床尾设立护理项目表,让护理人员将护理项目的进展情况详细地记录在护理项目表中,并由小组长和护士长进行双重监督。(6)护士长和小组长要根据患儿家长的反馈意见对护理服务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地纠正,并立即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7)在优质护理服务包干小组成立2周后,护士长要根据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每位患儿具体病情的需要和每位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优点和特长对小组的人员组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1.3观察指标
[2]护理结束后,观察并记录这些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和对护理人员的总信任率。其中,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是通过让其填写我院自制的对护理服务满意率调查表获得的。该调查表共有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总满意率=(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患儿的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率是通过让其填写我院自制的对护理人员信任率调查表获得的。此次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填表。该调查表共有完全信任、基本信任和不信任三个选项。总信任率=(完全信任例数+基本信任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2.1这72例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护理结束后,在这72例患儿的家长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者有65例,对护理服务感到一般满意者有5例,对护理服务感到不满意者有2例,这72例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7.2%(70例)。2.2这72例患儿的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总信任率护理结束后,在这72例患儿的家长中对护理人员感到完全信任者有65例,对护理人员感到基本信任者有4例,对护理人员感到不信任者有3例,这72例患儿的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率为95.8%(69例)。
3讨论
近年来,使用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法对儿科疾病患儿进行护理的方法逐渐得到了临床上的认可。临床调查发现,使用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对儿科疾病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更加明确,护理服务更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连续性和个体性,可有效地避免医护工作脱节的情况出现,从而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3]。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这72例接受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的患儿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7.2%,对护理人员的总信任率为95.8%。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提高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秀华 单位: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1]。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1护生因素(1)专科理论知识缺乏。护生在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
(2)主动性差。进入21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差。
1.2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3社会因素(1)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对策
2.1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3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2]。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4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常见疾病-主要疾病-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3]。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4]。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5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晨
2.6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在临床带教中,从护生第一天踏入病房就对护生加强安全教育,并根据儿科特点强化易引起失误的要点。结合实际案例向护生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时,注意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依法做事的思维或行为习惯。
3小结
由于儿科的特殊性给带教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患者对医护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目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不断总结和改进儿科护理的临床带教水平,可使儿科护理临床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力群,李湘苏.简论护理临床见习带教的原则[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66-67.
1儿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
1.1护士方面的原因
1.1.1 护士工作压力大儿科病人多,床位周转快,患儿所需服务项目多,患儿病情变化快,需勤观察、勤处理、勤记录;且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紧张,护士还需耐心解释,大量的工作导致护士值班时精力高度集中,心理压力尤重,如超过承受能力极易发生护患纠纷。
1.1.2 一些社会偏见易致护士心理失衡目前,社会对护士的认识仍然存在偏见。多数人缺乏对护士职业的了解和尊重,认为护士的职责只是打针发药,是侍候人的工作,当患儿疾病治愈或好转时,护士的成绩常常被忽略;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个别医院不注重护士应有的福利待遇,不注重给护士减压。这些因素易导致护士情绪低落和心理失衡,容易将不满发泄于患儿及家属,由此引发护患纠纷。
1.1.3 护士服务态度差个别护士服务意识欠佳,工作责任性差,粗心大意,引起患儿家属反感,是引发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1.1.4 护士“三基”水平有待提高儿科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护理工作难度大,儿科护士既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尤其应懂得儿童心理学。如小儿静脉穿刺是工作中的难点,若不能“一针见血”,或对家属所提出的与疾病相关的问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等,极易引发护患纠纷。
1.1.5 医药费用的问题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家长对某些项目的合理收费不理解,得不到满意的解释,就容易发生矛盾冲突。
1.1.6 护理差错、事故由于护士违反诊疗护理常规,忽视三查七对,责任心不强,出现医疗过失造成患儿人身损害,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引起护患纠纷,这种情况虽少见,但在每个医院都可能发生。
1.2患儿方面的原因
1.2.1 患儿家属缺乏医疗常识患儿入院后,随着病情的发展或药物副作用的产生,会出现一些原来没有的不适症状,家属因缺乏医疗常识,将正常的诊疗或药物副作用归咎于护士操作不当或医生用药不当。
1.2.2 静脉穿刺易使患儿产生强烈的反抗行为,家长焦虑、心疼患儿,要求“一针见血”。
1.2.3 患儿家属不配合诊疗或不遵守规章制度临床工作中,许多患儿家属重医嘱轻护嘱,对护士交待的一些注意事项不予理会,在休息、饮食、睡眠方面随心所欲,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发生意外。如肾炎患儿本应卧床休息,应给予低盐或低钠食物,而家属心疼患儿,任其自由,结果影响治疗效果。却一味追究护士在管理和治疗上的责任,导致护患纠纷。
1.2.4 患方由于经济原因,不愿接受某些治疗、护理方案,如拒做各种检查,以至延误诊断和治疗,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5 患儿家属对治疗护理期望值过高家长总是希望药到病除,而对于有些病情特殊的患儿,以现在的医学技术水平,医护人员尽最大努力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家属却不能充分理解。
2防范措施
2.1更新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改进服务态度、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护理人员行为,从根本上改善服务态度。
2.2深化管理体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员
面对儿科护理巨大的工作量,为儿科病房增加护士编制,平时多了解护士的思想动态,关心护士的生活。
2.3加强“三基”训练,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
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条件,是防范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护士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儿科护理人才,通过提高护理水平,保证好的护理质量,以便减少因技术问题引起的护患纠纷。
2.4提高道德修养,强化服务观念
护士在实施医疗护理过程中,提供温馨服务,即亲切文明的语言、温文尔雅的表情会给病人带来亲切感、信任感,这一切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同时护士还应树立廉洁服务的观念,用正确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抵制不正之风,加强道德修养,在病员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形象。
2.5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防差错事故
医院应经常开展医疗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广大护士增强法制意识,尊重患儿的生命权、健康权和监护人的自以及患方的知情权。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谨慎从事技术操作,遵守“三查七对”原则,严防护患差错、事故的发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40-01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风险不断加大,护患纠纷增多。在所有护理工作中,儿科护理风险更大[1],因其护理对象年龄小,不能表达自己的不适合需求,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加之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儿科护理难度加大,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除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外,还需要掌握护理技巧。我院对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儿科住院的患儿进行护理过程回顾,对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与之对应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4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患儿入院568例,其中男345例,女223例;年龄1.5岁---11岁;所患疾病中,上呼吸道感染224例,腹泻128例,心肌炎99例,脑膜炎62例,手足口病55例。住院期间,接受所患疾病的常规治疗与整体护理措施。所有患儿均允许有1-2名家长陪护。
1.2 护理人员情况 我院儿科有护理人员18名,年龄21--37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8名,护士3名;本科及以上学历10名,专科学历8名;在本科室工作年限最低为3年,最高为19年。
1.3 方法 对患儿所患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对护理情况进行跟踪记录,每周定时开总结会议,对已经发生的护患纠纷进行自我分析,对有可能出现的护患纠纷进行记录并讨论如何解决。每月对本月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讨论提出解决对策,付诸实施。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所出现的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及所占比例。
2 结果
2013年4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患儿入院568例,出现护患纠纷221件,占全部病例的38.9%;其中护患沟通不良占50.7%,护理技术不强占23.1%,法律意识缺失占15.4%,患儿家长因素占9.9%,其他因素占0.9%。
3 讨论
3.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护理安全是是医疗机构开展一切医疗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具体指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整个过程中,不出现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任何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功能造成损害的事件[2] 。在对小儿患者进行护理中,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3.3.1 护患沟通不良:首先,孩子是家长的一切,在护理过程中家长爱子心切,加之获取护理方法、护理要点等渠道丰富,如上网、咨询其他护士等,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挑剔,对所需要的治疗项目质疑、干涉等。其次,护理对象为小儿,进行语言交流苦难,对护理人员的到来有恐惧感,对所需要的治疗如打针、输液等不配合,哭闹,护理工作难以开展,家长怨言多,如果护理人员稍微有些微词,即可引发护患纠纷。
3.3.2 护理技术不强:打针、输液是小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项目。有些护理人员护理技术不精湛,多次静脉穿刺不成功,打针出现差错、对患儿错误用药等,均可导致护患纠纷,造成医疗事故。
3.3.3 法律意识缺失: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在工作中,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责任心不强。如输错液、喂错药、打错针、记录差错等。护理人员之间随意谈论患儿隐私,对病房管理差,对患儿家长缺乏必要的安全提示,导致小儿坠床、触电、烫伤等。
3.3.4 其他因素:人手缺乏:儿科病房护理难度大,工作难,护理人员精神高度紧张,身体疲惫,夜班多,由此导致精神状态不足,对患儿家长的提问不能及时有效的回答,服务态度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各项制度不认真履行,如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三查三对制度、查房制度。护理记录不到位:对每日护理情况记录不到位,不能做到对患儿护理情况了了于心。
3.2 对策
3.2.1 进行护理安全培训[3,4] :每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2次护理安全培训,组织学习与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制度,增强全体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规意识。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使法律、法规深入护理人员理念中,在工作中把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当成一种工作习惯,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 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培养“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工作年限、学历进行不同的培训内容,主要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所有人员均要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要做到娴熟、力争“一针见血”。
3.2.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三查三对制度”,按照要求主动巡视病房,观察患儿病情,及时进行护理记录。
3.2.3 强化护理沟通技巧[5]:在护理工作中,首先要做到与医生沟通,确保对所执行的医嘱准确无误,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以确保正确。其次,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进行治疗护理时,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家长做好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耐心给与解释,并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使用非语言动作如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对大龄儿童经常给与鼓励性语言,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3.2.4 合理安排排班:护士长对与病房现有护理人员状况合理安排排班,使护理人员能够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以饱满的精神进行工作。
通过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我科提高了护理质量,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到了98%,减少了影响护理安全的隐患,提高护理效果,减少了护患纠纷,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璇,杨志英.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医药指南,2013,11(29):504-505
[2] 井立侠.浅谈儿科低年资护士安全防范能力不足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健康大视野,2013,21(1):411-412.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它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改善医护质量,控制医疗费用。自2013年1月开始,我院儿科结合本科特点,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儿科新护士临床护理培训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进入儿科的新护士13人作为实施临床路径培训对照组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大专11人,本科2人;2014年1月进入儿科的新护士11人作为实施路径培训干预组,均为女性,年龄19~25岁,大专10人,本科1人。两组新护士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由资深护士进行带教与指导。
1.2方法
成立培训小组,由护理部教学专干、病区护士长、病区总带教和培训组成员共6人组成。严格执行岗前培训及入科介绍,两组新护士在进岗前均由护理部统一进行岗前培训,为期两周。对照组的新护士由各班的老师进行带教,学习内容按照我院原新护士培训计划完成。干预组实施临床路径培训:(1)护理部教学专干和病区护士长组织培训小组成员,根据培训计划及新护士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结合儿科的专科特点,制定出每阶段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2)新护士入科当天,发放路径表,新护士明确每周目标。根据路径表进行实施,病区总带教定期与老师及新护士沟通,了解培训情况,并定期召开培训小组及新护士会议,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每月底对新护士的业务培训进行考核。
1.3评价方法
(1)专业考核:专业素质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综合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包括疾病观察能力、应急反应及处理能力、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等。综合能力根据我院护理部制定的培训标准进行考核。理论、操作及综合考核每月1次,共3次,总分为百分制,取3次考核的平均值进行比较;(2)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培训结束后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共含20项,分别就带教的师德师风、带教技能水平、带教知识水平、教学管理能力、带教信心共5个维度进行调查。调查表采用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共5个等级。调查项目齐全、无空项的为有效调查表。两组新护士共发放调查表24份,回收24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数据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护士专业素质比较
干预组新护士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的整体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3.1临床路径培训详情
临床路径培训将培训期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各1个月的时间,每月按周进行目标培训。初期,新护士主要熟悉病区环境、设施设备、病房运作、工作流程、工作规范;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护理专业技术;熟悉优质护理相关理论及整体护理的流程;掌握医嘱护嘱执行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制度;掌握儿科常用药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中期,新护士主要掌握儿科门诊各项工作处理情况,儿科沟通技巧;掌握小儿常见疾病、传染病、急症的处理规范。后期,新护士熟悉危重患儿的抢救配合及监护要点,熟悉小儿急救器械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独立完成各班次工作,对于常见的病例能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参加科室举行的业务查房和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完成个案查房和业务小讲课各一次,提高业务能力及教学水平。各阶段病区带教小讲座1次,根据计划完成考核,加强本阶段的薄弱环节。
3.2临床路径培训规范了新护士培训管理体系
设立清晰的临床路径,将培训内容分阶段,可视化,明确化,既规范了带教老师的带教行为,又使新护士对培训内容、计划及目标更加明确,减少了新护士的盲目性和无所适从性。同时在临床路径表中,有计划地将儿科专科知识及护理技能以互动形式传授给新护士,提高了新护士参与培训的主动性。
3.3应用临床路径提升了临床培训效果
在临床路径表的指引下,带教老师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并及时发现新护士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和重点强化。同时,激发老师自发地有针对性地再次学习,更好地掌握专科知识,也更好地发挥临床培训带教的教学信心。病区总带教通过检查能够发现培训中的不足之处,对存在问题及时向护理部教学专干和病区护士长反馈,组织培训小组成员进行原因分析、调整,加强带教,从而提升了培训效果。
3.4应用临床路径提升了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
满意度已成为评价护理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及改进护理培训工作的标准。干预组的新护士对带教的师德师风、带教技能、知识水平及管理水平、带教信心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临床路径能帮助规范和统一新护士培训,全面提高临床培训的质量,是一种适合培养优秀护理人才值得推广的培训方式。
作者:梁美燕 单位: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儿科患者通常年龄较小,不具备较高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在治疗的过程中隐含着比较大的护理风险[1]。儿科疾病通常情况下具有变化快、发病急等特点,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具有较大的护理难度。此外,部分患儿依从性较低,无法遵守医护人员的嘱咐,易发生临床不良事件[2]。风险防范式护理是对具有高风险的患儿予以全面分析,并针对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护理风险。该文择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儿科收治的患儿,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做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该院儿科收治的94例患儿,根据患儿及其家属的个人意愿划分为防范组和常规组,每组47例。常规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范围1~12岁,平均年龄(5.21±0.24)岁,防范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3例,年龄范围1~13岁,平均年龄(5.23±0.27)岁。两组患儿及家属均对该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且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儿接受常规风险护理:①心理护理;②环境护理;③用药护理;④饮食护理;⑤机体锻炼;⑥风险管理:在患儿入院后对其进行宣教,促进患儿的遵医行为,治疗后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在患儿出院前告知其监护人相关注意事项。防范组患儿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风险防范护理主要是从制定预防措施、强化药品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相较于常规风险护理的单纯处理风险,在源头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避免出现风险。(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开展护理工作,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丰富经验的人员构成护理小组,小组成员要对近几年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调查,查找原因和发现风险,评估每个护理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对于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2)科学排班,强化重点:风险的高发时期就是患儿患病高峰期、夜班时段和节假日等,因此应当在这些时段加强风险防范。在护理中,要安排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监督和指导新护士,避免出现临床不良事件;(3)规范制度建设: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查对制度进行强化,保证各项操作能够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有序进行。定期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预后方法、风险防范方法等,根据风险防范守则全面排查常见的护理风险。若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风险,要及时制定紧急预案;(4)药品强化管理:在儿科的治疗中会涉及多种药品,患儿因其年龄较小,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极易出现医疗事故,因此要强化药物管理工作,降低每个环节的药物风险。在日常护理中增加用药管理环节,避免出现用药差错。对于常用的儿科药物,要及时补充、更新,避免药物过期。定期对药物进行核对,如药物的品名、有效期、数量和厂家等,在存放药物处安置警示牌,发放药品时要将相关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告知患儿家属,保证用药安全。(5)风险管理:制定预防护理措施:①保证患儿安全,一名护理人员对应一名患儿,保证治疗的全程安全和病床安全性,预防患儿出现坠床现象,密切关注患儿的体征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在患儿进食时要避免患儿出现呛咳现象,全面评估存在的风险,制定对应方案;②健康教育,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进行疾病健康宣教,对患儿及其家属施以心理辅导,体现人文关怀,缓解其负性情绪如紧张和焦虑等。帮助患儿家属树立治愈信心,并给予适当的饮食指导及早期康复训练指导。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发生不良事件的例数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使用我院自制评分量表,共4个项目: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以及治疗性护理,每个项目0~100分,分数越高则质量越佳;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非常+一般,使用该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共10个问题,分别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应急能力、定时进行病房巡查、注意事项解读、病区相关内容介绍、辅助治疗、疾病相关内容介绍、沟通情况、病房环境、饮食介绍,每个问题10分,总分91~100分为非常满意、71~9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1.4统计方法该组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用[n(%)]、(x±s)表示,行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防范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院的科室中,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临床依从性较差且发病较急,隐含着较大的护理风险,因此患儿家属也较容易产生不满意的情绪[3]。护理工作就是要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进行有效维护,护理风险指的是患者在接受护理时出现的不安全事件,这也是导致医患、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4]。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就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内容,近几年我国医疗业对风险防范的意识也逐渐加强[5]。风险防范护理也因此成为了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相关文献报道[6],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为缺乏护理知识、技术不熟练、沟通不畅、意识薄弱、药品管理不严等,所以在防范护理中要准确评估风险,最大程度地避免不良事件。该研究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并降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与曾倩[7]和周文娟[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此外,风险防范护理中的弹性排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压力,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相较于常规风险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振娟.团队协作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4):290-293.
[3]李晓燕,马玉兰.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8):187.
[4]薛庆凡.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28-229.
[6]张艳华.细节管理与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0):1476-1479.
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查询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本院检验科所有住院患者的检验结果和危急值报告记录,危急值报告的相关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病历号、病区、床号、危急值项目及结果、报告者、报告时间、接收者、接收时间等。
1.2方法
危急值制定标准参照美国临床病理协会的调查报告,依据本院的专科特点,由检验科与临床相关科室共同研究制定,具体项目设置见表1,其中新生儿科患儿白细胞小于4.0×109/L、白细胞大于40.0×109/L、血红蛋白小于100g/L、血红蛋白大于250g/L、血小板小于100×109/L时视为危急值。妇瘤科患者出现白细胞小于2.0×109/L、血小板小于50×109/L时视为危急。产科患者D-二聚体大于20mg/L时视为危急值。危急值报告流程:在LIS中设定相关程序,如果有检测项目结果超过所制定的相应危急值高限或低限范围时,该检测项目及结果等相关信息自动变为红色字体予以警示,当审核该危急报告时,LIS会自动跳出危急值提示框,在确认该项目危急后向临床发送危急报告,一旦信息传送至相关临床科室的护理总站,立即显示出危急值提示框,医生或护士必须输入相应的工号和密码进行查看,并进行后续的相关处理措施,同时LIS会自动存储该危急值信息的相关内容。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危急值的发生率、项目及病区分布等,危急值报告接收时间为非正态数据,用中位数和95%位点表示。
2结果
2.1危急值的发生率
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本院检验测试总数591759项,共报告危急值1856项,危急值发生率为0.31%。
2.2危急值的项目分布
1856项危急值按项目进行分析,危急值报告数排列前5位的分别是白细胞(46.28%,859/1856)、总胆红素(16.92%,314/1856)、D-二聚体(9.81%,182/1856)、血红蛋白(8.51%,158/1856)和血小板(8.03%,149/1856)。电解质危急报告中以血钾危急(2.59%,48/1856)和血钙危急(0.97%,18/1856)为主。此外,降钙素原危急也占一定比例[1.94%(36/1856)]。
2.3危急值的科室分布
报告危急值最多的科室前3位分别是新生儿科(37.12%,689/1856),妇瘤科(23.33%,433/1856)和产科(21.17%,393/1856),其中新生儿科所报危急值以总胆红素、血红蛋白和白细胞为主,妇瘤科以白细胞和血小板为主,普妇科、产科和急症均以白细胞和D-二聚体为主。
2.4危急值接收时间分析
1856项危急值均通过信息化报告程序发送,其护理总站接收危急值所用时间为1~9min,中位数为3min,所有报告均得到相关临床科室确认,无漏报现象。
3讨论
随着《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ISO15189认可和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等一系列涉及检验危急值管理的实验室能力认可体系的逐渐推广,医院检验科或临床实验室建立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已经成为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制度之一。本院于2011年通过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对接,将检验危急值报告纳入到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危急值报告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从而显著地提升了危急值报告管理水平。结果显示采用信息化报告的方式,护理总站接收危急值报告所用时间仅为3min(中位数),且无漏报现象,这就保证了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和记录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及时救治危重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此外,本科还制定了相关的应急预案,一旦信息系统瘫痪或者信息化报告超过10min仍无人接收,立即启动电话报告危急值系统,避免危急值漏报现象发生。刘灿等对2009~201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的检验危急值发生率为1.53%,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本院危急值发生率为0.31%,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差较大,但与国内李军等研究报道较为接近(危急值发生率为0.45%)。这可能与不同医院的危急值项目及范围设置有关。国内张莉等学者通过对深圳坪山新区人民医院、美国麻省和浙医附一院三家医院危急值项目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血钾、血小板和血糖这三项危急值在三家医院接受统计的危急值项目中出现的百分率最高(浙医附一院血糖除外),均在排序的前5名,而本组资料危急值项目所占百分率最多的为白细胞(46.28%,859/1856),其次为总胆红素(16.92%,314/1856)和D-二聚体(9.81%,182/1856),与上述三家医院差异较大,分析原因可能和本院专业设置以妇产科和儿科为主有关。故在对危急值进行分析时,除应考虑界值设置、地域不同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医院病种分布和专业设置因素。基于不同病种对危急值分布设置的差异,通过和各专业科室沟通,本科对个别科室的个别项目危急值进行了调整,对于新生儿科患儿,由于其白细胞存在生理性升高的现象,故其白细胞低于4.0×109/L或超过40.0×109/L时才视为白细胞危急,妇瘤科患者因其放化疗因素的作用,当出现白细胞低于2.0×109/L或血小板低于50×109/L时才视为危急。产科患者D-二聚体超过20mg/L时才视为危急值。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危急值报告的工作量,且通过回顾性分析并未出现真正危急的患者危急值漏报现象。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在所有危急值报告中,白细胞危急总数最多(46.28%,859/1856),且在本院各个临床科室分布中均占相当大的比例,提示动态监测患者白细胞水平变化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术后患者,一旦出现白细胞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或感染等。另外,通过对危急值结果分析还发现:与其他科室所不同的是,妇瘤科白细胞危急绝大多数是低于危急值的低限,这可能是由于妇瘤科患者术后放化疗原因所致,化疗和放疗会导致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应该注意的是,当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时,非常容易发生感染,甚至可以引发败血症,此时临床医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妇瘤科中血小板危急也较为常见,约占5.17%,表明在放化疗期间同时也要关注其血小板的改变,必要时给予输注补充血小板治疗。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形成的最小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血清中含量增高说明机体有血栓形成且有纤维蛋白溶解发生。本组资料中D-二聚体危急在普通妇科和妇瘤科的患者中分别占2.80%和2.37%,D-二聚体升高可能导致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普妇科和妇瘤科的患者(尤其是术后),要重视其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健康孕妇在分娩期体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均发生明显改变,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这一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易导致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本组资料中D-二聚体危急在产科患者危急值报告中居于第二位,表明对于处于血液高凝状态的孕妇来说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增大,因此临床医生应当严密监测孕产妇D-二聚体的变化,预防产后DIC的发生。由于本院急症患者中孕妇占绝大多数,所以和产科危急值分布情况类似,D-二聚体危急在急症患者中也较为常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重症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引起死亡。本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总胆红素危急在儿科危急值项目中居于首位,高达16.92%,提示动态监测总胆红素的变化在新生儿科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电解质危急报告中以血钾危急和血钙危急为主,且这两项报告危急主要集中在儿科,血钙的监测可以提示新生儿是否存在低钙血症,由于新生儿取血时静脉穿刺难,对于血钾危急报告,要注意鉴别诊断标本溶血导致的血钾假性升高和血钾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