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疾病护理措施

儿科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科疾病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疾病护理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64-02

儿科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抢救新生儿及危重病患儿的场所,劳动强度大、风险高,加之小儿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护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导致ICU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远大于普通病房的护士,其过重的压力易对护士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1]。本文就目前儿科ICU护士压力源的产生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ICU护士压力源分析

1.1 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

儿科ICU收治的患者年龄大多为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大多数患儿对自己的病情不能准确叙述,加之ICU患儿的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这需要护士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凭借其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密切观察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情况。另外,由于儿科ICU采取无陪方式进行护理,护士除了完成必需的治疗外,还需完成患儿的所有生活护理如翻身,擦洗,同时,护士需将患儿的病情及时告知家属,让家属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并与患儿的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因而其护理工作量大而繁琐。

1.2 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

在儿科ICU中,多数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被常常视为“小公主”或“小皇帝”。在医院,患儿家属对护士有较高的期望值,但是,由于儿科ICU面对的护理对象较为特殊,患儿的情绪复杂,难免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况发生,导致护理工作很难进行[2],同时,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及法规的的实施和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目前民事医疗诉讼案例日益增多,这无形中加重了护士的精神压力。儿科ICU中急危重患者多,病情发展迅速,变化较快,患儿随时都面临生命危险,病死率较高。有时患儿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仍不能挽回生命,家属仍要求继续对其抢救甚至无理取闹,或提出高额的经济赔偿,致使护士精神上需承受较大的压力,并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加重其心理负担。

1.3 工作环境较差,薪酬福利低

在儿科ICU中, 患儿的哭闹声和各种监护仪器发出的警报声不断刺激护士的的听觉;严肃紧张的抢救场面,家属询问病情时悲哀激动的面容表情无形中对护士造成压力。长期以来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敬和任何,但护士在医院的地位较低,护士群体得不到重视,工作付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补偿,往往工作量很大,但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较低,导致护士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4 ICU护士技术要求高

ICU护理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同时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不断更新,给护士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护士在完成紧张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目前,在国内一些医院尤其在一些基层医院,大多数护士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知识层面较为狭窄,而ICU收治的患儿多为跨学科,常常合并几种疾病,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广博和深厚的专业知识[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ICU仪器不断更新,各种新的检查和抢救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这对ICU护士提出更加严格的职业素质要求,以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身心准备适应社会的要求。

2 应对措施

2.1 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使命感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而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需具备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真正去关心和爱护患儿。在工作时,应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患儿身上,仔细观察每个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4-5]。

2.2 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实施人性化管理措施

护士长应注意护理工作压力对护士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根据护士需求并结合医院及科室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护士编制,合理调整科室人员配置,实行灵活的弹性排班制,以合理安排,有效分配人力。工作忙时可适当增加人员,以减少工作压力,保证ICU护士合理的休息和足够的的睡眠,以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调整。

2.4 创造和谐科室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建和谐的医护、护患关系及和谐的科室氛围,对于减轻儿科ICU护士心理压力十分重要。护理管理者应对护士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团结及进取的工作氛围。对于护患关系,保持冷静平和与理解的心态,与患儿的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属的心情,对患儿多一些爱心,用人性化工作服务于患儿,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其家长的理解和信任[6-7]。

2.5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ICU护士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医院应鼓励ICU护士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仪器的使用,提高应对急危重症和突发事件的判断处理能力、操作技术水平、应急能力[8]。如有条件可定期对ICU护士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操作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以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减轻心理压力。

2.6 注意自我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当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ICU护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会自我调节,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及寻找释放压力的正确渠道,提高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同时,如有条件医院可邀请护理心理专家定期开展讲座,帮助ICU护士进行心理沟通,语言沟通的技巧训练,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

3 小结

儿科ICU护士作为特殊的护理职业人群,承受很强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如果护士长期处于过重的心理压力中,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造成其身心疲惫,从而直接影响到儿科ICU的护理质量,因此,医院应采取相关措施努力减轻儿科ICU护士的心理压力,提升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护士自身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1-109.

[2] 郑旭娟,刘华平.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39-43.

[3] 张爱霞,蔡巧妹.儿科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115.

[4] 翟红,晏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2006,35(21):1942-1943.

[5] 宋锐.儿科监护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11):319.

[6] 赵黛.儿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心理压力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79.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3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24-01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在危重症患儿的治疗与抢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降低患儿死亡率、改善患儿生命质量的重要病房。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而言,保证护理安全是决定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避免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1]。由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更应保证患儿诊断与治疗过程的安全。本文就该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儿共78例,其中男性患儿共44例,女性患儿共34例,年龄为1个月至1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5岁。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在护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安全相关因素。经过研究可得,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相关因素主要可分为护理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病房自身因素。

1.2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对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积极的防范与整改:①护理管理因素。医院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具备指导性、科学性以及灵活性。由于PICU患儿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在进行护理操作时缺乏监控力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除此之外,PICU还存在设备管理不妥善的问题,大多数病床前未配备X光机,对于危重患儿的病情动态监测造成影响。由于医院医疗设备有限,因此不能随时进行血气分析与血糖测定,使医生无法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进行以下防范与整改措施: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并要求每位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交接班时必须做到“三查三对”,重点检查消毒与隔离情况、患儿病情记录、药物使用情况、检查项目与仪器到位情况等。护士长应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并召开例会对头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提出,并商讨出相应的防范措施[2]。②护理人员因素。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要求具备耐心、爱心、责任心、细心,但由于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巨大,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对于细节问题容易忽视,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一些年轻的护士由于临床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娴熟、服务态度不到位等,均可能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医院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与整改:根据PICU的工作性质与特点,重新制定排班任务,对于重点时段与重点患者增派护理人手,其他时段弹性排班,以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奖金直接挂钩,以达到激励其努力工作的目的。③PICU工作性质特殊性。PICU与其他病房不同,其工作性质特殊,因此在进行护理过程中安全因素较为突出。由于儿童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无法进行准确表达,与护理人员沟通时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在进行护理时,难以达到准确监测患儿病情、了解患儿需求的目的。因此本院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范: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首先让其在护理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因护患纠纷而造成其受到人身伤害。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能够更耐心地了解患儿的生理与心理所需,以改善护患交流的效率,提高护理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1.3统计学方法对于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本文78例患儿通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后,除3例患儿因病情过重最终死亡外,其余患儿均脱离生命危险,并最终转至普通病房进行治疗与护理,死亡率为3.8%。

3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治疗与护理危重病患儿的地方,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忽视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引发护患纠纷、影响患儿健康等。PICU常见的护理安全因素主要如下: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服务意识淡薄、与患儿及其家属交流不畅、责任判断不明确等均是导致PICU发生护患纠纷与护理差错的原因。②护理管理因素。院方对于PICU护理工作的管理不科学、人员分配不合理、物资管理不妥善等,均会造成PICU护理安全隐患。③PICU工作性质。PICU与其他科室相比具有特殊性,不仅因为患儿病情均较危重,还因为儿童对于自身病情的表达能力有限,与护理人员交流存在障碍。

根据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管理制度、注重基础护理、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巩固其法律常识等,能够显著改善PICU常见的安全问题,使患儿能够享受到安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并从根本上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对策儿科是一个以小儿身心发育、保健、疾病防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医学科室,凡是涉及到儿童健康与卫生的问题均属于儿科范畴[1]。鉴于儿科患者年龄普遍较小,缺乏良好的认知及自控能力,日常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对的风险系数相较于其他科室而言更高,引发医患纠纷屡见不鲜,给患者及医院均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如何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概率成为儿科临床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围绕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展开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5岁~10岁,平均年龄(5.5±1.5)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35例、消化系统疾病28例、神经系统疾病25例、内分泌疾病12例;病程3d~1.5个月,平均(25.5±1.5)d。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儿科疾病者。②无肝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严重病变者。③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①特异性疾病者。②年龄>14周岁者。

1.2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针对患儿临床资料展开深入分析,着重总结诱发护理安全隐患的风险因素,继而以此为依据提出对策。

2结果

儿科患儿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相较于其他科室,儿科无论患者还是疾病类型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风险系数;特别是近些年来家长对于儿童的溺爱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儿科临床护理纠纷屡屡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当前本就紧张的医患对立形势。因此,针对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提高临床服务质量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其具体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因素。儿科护理人员作为与患儿直接接触的群体,其护理行为中的一举一动均会对临床服务质量带来直接影响。摆在儿科护理工作面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35%)、服务态度差(25%)、业务水平低(20%)三方面,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将会导致其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各项细节护理不到位,使患儿出现滑倒、坠床、烫伤、窒息等安全隐患的概率大幅提高[2];服务态度差则将会造成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哭闹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往往以粗暴行为对待,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充满了恐惧心理,影响其今后身心发展;业务水平低则表现为面对日常护理工作中突发意外情况,如:患儿窒息、食物中毒等的处理上手足无措,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甚者出现死亡情形。因此,护理人员因素已经成为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②患儿及家属因素。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偏小,对于病情缺乏足够的认知,此时家长肩负起了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沟通桥梁的重任。但是,由于儿科疾病类型多样、病情复杂,患儿家长对此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不知道如何与护理人员展开沟通,致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误会被进一步放大,最终引发医患纠纷或者是医疗事故。特别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的患儿及家属因素影响更为严重。③环境因素。受制于医疗机构规模的限制,儿科病房数量及病床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患儿就诊需求,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被安排在一个病房内,在空气流动的传播下,多种致病菌以此为递质大面积扩散开来,使得医院感染发生概率大幅提升,对患儿治疗及护理工作开展带来不良影响。

3.2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本次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以供儿科管理工作的改进借鉴参考。首先,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儿科管理者应坚决贯彻落实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工作理念,将儿科各项管理制度,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等严格落实到各项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再教育培训工作,将最新护理知识及技能传授给护理人员,在约束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护理行为的同时确保患儿能够享受到优质临床医疗服务[3]。此外,还应加强日常监督巡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查儿科护理工作成果,对护理人员护理态度、行为做出科学评价,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以为改进护理工作提供帮助。针对屡屡违反规章制度规范要求的护理人员,应给予通报批评、待岗、留职等处理,以从主观上起到震慑作用[4]。其次,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护理人员应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将儿科疾病类型、特点、危害性、具体的处理措施等内容传授给患儿家长,以促使其能够对儿科护理工作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转变患儿家长存在的错误认知,继而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开展;同时还需要患儿家长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去学习、了解儿科工作的复杂性及艰巨性,换位思考,以给予儿科护理人员足够的尊重,使得二者之间沟通渠道更为畅通,共同为患儿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做出努力。第三,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应开辟更多的就医通道、提供更多医疗资源给儿科,促使患儿能够随治随走,提高病房、病床的周转效率。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强化消毒措施,每日定时对儿科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以最大程度降低致病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儿科病床与病床之间应采用病床隔帘将其隔离,一方面能够降低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交叉感染的概率,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空间能够给患儿从心理上带来安全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是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有效措施,应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梅.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2):151-153.

[2]谭秀梅.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在防范儿科护理纠纷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08,27(36):113.

篇4

关键词:

风险防范护理;儿科;价值

儿科患者基本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难以准确的进行评估和预计,同时患儿对于治疗措施难以给予良好的配合,因此优质的护理干预管理尤为重要[1],本文中对在绍兴第二医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患儿21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50±0.50)岁;联合组患者110例,男70例,女40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50±1.00)岁,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比例等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排除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遵医嘱在明确诊断后,进行静脉药物应用、局部皮肤处理、环境保持干净整洁、定期空气消毒、每天对室内外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等措施,同时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并且实施汇报临床主治医生,帮助医生实施掌握患儿的疾病变化及时给予针对的治疗和处理[1]。联合组患者110例,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同常规组。风险防范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首先对患儿的年龄进行分组,同时对不同年龄患儿安置在不同的治疗病房中,对患儿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对患儿的疾病情况、年龄、家长的管理情况等均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明确患儿的危险发生性。针对患儿发生危险性制定适宜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计划[2]。严格依据预定计划进行实施和管理,在住院治疗前同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沟通,对患儿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讲解,同时对预防和管理措施进行讲解,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和同意,避免发生监管中误解发生纠纷[3]。对年龄较小的患儿进行时时监管,对每个治疗室内配备专职护理人员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监管,严格控制室内电源的高度和使用,同时对室内物品例如桌子、凳子等菱角进行安全软垫粘贴,避免发生碰撞受伤。对存在静脉留置针、引流管或是留置导管等患儿加强安全护理管理,24小时由家属联合护理人员监控管理[4.

1.3临床评价标准

对患儿住院期间发生安全事件的比例进行统计、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对护理措施的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

1.4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发生安全事件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和安全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2。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

3讨论

儿科治疗患者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估计明显不足,同时也较容易发生危险事件和造成护理纠纷,给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态度等均是较大的挑战,同时在儿科治疗中患儿的摔伤、坠床等事件较常发生,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增加。伴随近些年来医疗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对于儿安全护理干预逐渐受到的重视和关注[5]。因患儿年龄较小对自身行动中危险性估计不足,因此行为难以控制,尤其是年龄偏小的患儿进行相关的置管或是留置针等操作和日常维护中,常发生患儿自行拔出,造成危险事件发生。同时在治疗中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和干预也尤为重要,能够避免患儿误吸、误服等发生,给患儿造成损伤[6]。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难以针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事件的评估和管理满意达到最佳的护理管理效果,在护理措施的实施中较为笼统,缺乏细致和针对性,同时同家属的沟通不佳时还会导致家属的误解导致纠纷发生[7]。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措施,在患儿出院后进行护理干预管理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单纯常规护理管理患者(P<0.05)。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患者的疾病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管理的基础上,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的安全事件发生,明显改善护患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使护理干预措施更加细致化、针对性强,依据患儿的年龄给予安全事件防范措施,增加患儿住院治疗的安全性,同时也更好增加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8]。

参考文献

[1]李小兰.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外医疗,2014(8):141-142.

[2]左世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5):191-192.

[3]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85-186.

[4]刘妙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104-106.

[5]黄爱娣,范圳南,刘晓芬.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25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3):116-118.

[6]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9):92-93.

篇5

院内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入院之前没有感染发病,而是在医院治疗时新出现的感染性疾病,并且不包括患者在入院前就有的潜伏期感染疾病。患者的院内感染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项目之一,院内感染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对于治疗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安全也造成一定的威胁。优质护理服务是基于临床护理提出的新型护理方法,其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加强基础护理,还要对护理人员实行护理责任制,从护理专业的角度出发,提升整体的护理质量[1]。儿科院内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因此对儿科进行降低感染护理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优质护理服务用于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12月收治的儿科患者2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且按照护理时间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选入标准:患儿均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并且患儿在入院前没有感染疾病。男145例,女115例,患儿年龄2个月~11岁,两组参与实验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不纳入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中。同时,对两组患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最终P>0.05符合临床对比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基础护理,护士要向家属讲述医院管理的基本制度,并且进行安全教育,保持病房内的干净、舒适,若是呼吸系统高发疾病的时节,要对空气进行消毒。患儿在入院后进行体温检测,发现异常要采集标本进行检验,感染的患儿要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对患儿的日常进行教育,并且详细的记录。实验组在对照组患儿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要转变护理的观念,转为责任制护理,对于患儿治疗期间加强管理,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之间加强护理,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护士要结合儿科感染疾病的特点和护理基础要求,观察患儿的各项指标,强化口腔、皮肤、引流管、留置管等护理,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途径[2]。护士要采用温和的语气安抚患儿,一般来说儿科患者的起病急,病情恶化快,患儿年纪小,不易配合治疗,因此要提升护士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减少医患之间的纠纷。护士要理解家属焦急的心情,详细的告知患儿疾病的治疗方法,让家属配合治疗[3]。护士要定期的对患儿的各项生活用品进行采样检测,严格洗手,减少病菌的传播。

1.3护理效果评价 医生要仔细观察患儿的感染情况,对于患儿出现的感染病例详细的记录,主要包括患儿基本信息、感染情况、主治医生等,并且经由院内专职人员检查核实。

1.4统计学方法 行SPSS17.0对儿科所得数据进行检验,将感染发生率用[n(%)]表示,患儿感染率采用χ2检验,并且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率为6.9%,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7.5,实验组患儿的感染率要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将人文化的护理观念应用到患者的护理中,为患者提供基础、专业的人性化护理,并且加强对患者的交流,提升医患之间的关系[4]。在护理中要采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包括护理行为,护理态度、语言等,对患者的生活、病情、用药、恢复指导等进行护理,从而减少患者出现意外情况,应用在降低儿科院内感染情况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优质护理服务中,要以患儿为护理中心,并且加强各个环节中的护理,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患儿的年龄不同,在护理中要根据患儿的理解能力,采用患儿易懂的语言、温和的语气进行护理。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不要让患儿在病房内大小便、随地吐痰等,对患儿的日常物品进行清洁,保持病房内的通风,严格的进行消毒和采样检测。护士要及时的发现易感传染源,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避免易感患儿感染上疾病。

综上所述,在儿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有很好的护理效果,患儿感染的情况减少,医患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提升,护理意义积极,可以在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付晓荣,贾鲲鹏.浅谈儿科院内感染控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6(6):5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