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疾病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64-02
儿科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抢救新生儿及危重病患儿的场所,劳动强度大、风险高,加之小儿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护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导致ICU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远大于普通病房的护士,其过重的压力易对护士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1]。本文就目前儿科ICU护士压力源的产生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ICU护士压力源分析
1.1 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
儿科ICU收治的患者年龄大多为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大多数患儿对自己的病情不能准确叙述,加之ICU患儿的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这需要护士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凭借其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密切观察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情况。另外,由于儿科ICU采取无陪方式进行护理,护士除了完成必需的治疗外,还需完成患儿的所有生活护理如翻身,擦洗,同时,护士需将患儿的病情及时告知家属,让家属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并与患儿的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因而其护理工作量大而繁琐。
1.2 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
在儿科ICU中,多数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被常常视为“小公主”或“小皇帝”。在医院,患儿家属对护士有较高的期望值,但是,由于儿科ICU面对的护理对象较为特殊,患儿的情绪复杂,难免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况发生,导致护理工作很难进行[2],同时,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及法规的的实施和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目前民事医疗诉讼案例日益增多,这无形中加重了护士的精神压力。儿科ICU中急危重患者多,病情发展迅速,变化较快,患儿随时都面临生命危险,病死率较高。有时患儿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仍不能挽回生命,家属仍要求继续对其抢救甚至无理取闹,或提出高额的经济赔偿,致使护士精神上需承受较大的压力,并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加重其心理负担。
1.3 工作环境较差,薪酬福利低
在儿科ICU中, 患儿的哭闹声和各种监护仪器发出的警报声不断刺激护士的的听觉;严肃紧张的抢救场面,家属询问病情时悲哀激动的面容表情无形中对护士造成压力。长期以来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敬和任何,但护士在医院的地位较低,护士群体得不到重视,工作付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补偿,往往工作量很大,但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较低,导致护士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4 ICU护士技术要求高
ICU护理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同时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不断更新,给护士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护士在完成紧张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目前,在国内一些医院尤其在一些基层医院,大多数护士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知识层面较为狭窄,而ICU收治的患儿多为跨学科,常常合并几种疾病,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广博和深厚的专业知识[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ICU仪器不断更新,各种新的检查和抢救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这对ICU护士提出更加严格的职业素质要求,以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身心准备适应社会的要求。
2 应对措施
2.1 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使命感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而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需具备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真正去关心和爱护患儿。在工作时,应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患儿身上,仔细观察每个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4-5]。
2.2 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实施人性化管理措施
护士长应注意护理工作压力对护士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根据护士需求并结合医院及科室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护士编制,合理调整科室人员配置,实行灵活的弹性排班制,以合理安排,有效分配人力。工作忙时可适当增加人员,以减少工作压力,保证ICU护士合理的休息和足够的的睡眠,以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调整。
2.4 创造和谐科室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建和谐的医护、护患关系及和谐的科室氛围,对于减轻儿科ICU护士心理压力十分重要。护理管理者应对护士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团结及进取的工作氛围。对于护患关系,保持冷静平和与理解的心态,与患儿的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属的心情,对患儿多一些爱心,用人性化工作服务于患儿,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其家长的理解和信任[6-7]。
2.5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ICU护士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医院应鼓励ICU护士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仪器的使用,提高应对急危重症和突发事件的判断处理能力、操作技术水平、应急能力[8]。如有条件可定期对ICU护士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操作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以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减轻心理压力。
2.6 注意自我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当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ICU护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会自我调节,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及寻找释放压力的正确渠道,提高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同时,如有条件医院可邀请护理心理专家定期开展讲座,帮助ICU护士进行心理沟通,语言沟通的技巧训练,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
3 小结
儿科ICU护士作为特殊的护理职业人群,承受很强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如果护士长期处于过重的心理压力中,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造成其身心疲惫,从而直接影响到儿科ICU的护理质量,因此,医院应采取相关措施努力减轻儿科ICU护士的心理压力,提升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护士自身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1-109.
[2] 郑旭娟,刘华平.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39-43.
[3] 张爱霞,蔡巧妹.儿科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115.
[4] 翟红,晏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2006,35(21):1942-1943.
[5] 宋锐.儿科监护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11):319.
[6] 赵黛.儿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心理压力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7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3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24-01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在危重症患儿的治疗与抢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降低患儿死亡率、改善患儿生命质量的重要病房。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而言,保证护理安全是决定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避免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1]。由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更应保证患儿诊断与治疗过程的安全。本文就该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儿共78例,其中男性患儿共44例,女性患儿共34例,年龄为1个月至1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5岁。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在护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安全相关因素。经过研究可得,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相关因素主要可分为护理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病房自身因素。
1.2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对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积极的防范与整改:①护理管理因素。医院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具备指导性、科学性以及灵活性。由于PICU患儿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在进行护理操作时缺乏监控力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除此之外,PICU还存在设备管理不妥善的问题,大多数病床前未配备X光机,对于危重患儿的病情动态监测造成影响。由于医院医疗设备有限,因此不能随时进行血气分析与血糖测定,使医生无法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进行以下防范与整改措施: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并要求每位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交接班时必须做到“三查三对”,重点检查消毒与隔离情况、患儿病情记录、药物使用情况、检查项目与仪器到位情况等。护士长应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并召开例会对头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提出,并商讨出相应的防范措施[2]。②护理人员因素。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要求具备耐心、爱心、责任心、细心,但由于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巨大,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对于细节问题容易忽视,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一些年轻的护士由于临床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娴熟、服务态度不到位等,均可能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医院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与整改:根据PICU的工作性质与特点,重新制定排班任务,对于重点时段与重点患者增派护理人手,其他时段弹性排班,以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奖金直接挂钩,以达到激励其努力工作的目的。③PICU工作性质特殊性。PICU与其他病房不同,其工作性质特殊,因此在进行护理过程中安全因素较为突出。由于儿童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无法进行准确表达,与护理人员沟通时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在进行护理时,难以达到准确监测患儿病情、了解患儿需求的目的。因此本院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范: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首先让其在护理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因护患纠纷而造成其受到人身伤害。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能够更耐心地了解患儿的生理与心理所需,以改善护患交流的效率,提高护理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1.3统计学方法对于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本文78例患儿通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后,除3例患儿因病情过重最终死亡外,其余患儿均脱离生命危险,并最终转至普通病房进行治疗与护理,死亡率为3.8%。
3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治疗与护理危重病患儿的地方,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忽视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引发护患纠纷、影响患儿健康等。PICU常见的护理安全因素主要如下: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服务意识淡薄、与患儿及其家属交流不畅、责任判断不明确等均是导致PICU发生护患纠纷与护理差错的原因。②护理管理因素。院方对于PICU护理工作的管理不科学、人员分配不合理、物资管理不妥善等,均会造成PICU护理安全隐患。③PICU工作性质。PICU与其他科室相比具有特殊性,不仅因为患儿病情均较危重,还因为儿童对于自身病情的表达能力有限,与护理人员交流存在障碍。
根据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管理制度、注重基础护理、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巩固其法律常识等,能够显著改善PICU常见的安全问题,使患儿能够享受到安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并从根本上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对策儿科是一个以小儿身心发育、保健、疾病防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医学科室,凡是涉及到儿童健康与卫生的问题均属于儿科范畴[1]。鉴于儿科患者年龄普遍较小,缺乏良好的认知及自控能力,日常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对的风险系数相较于其他科室而言更高,引发医患纠纷屡见不鲜,给患者及医院均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如何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概率成为儿科临床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围绕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展开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5岁~10岁,平均年龄(5.5±1.5)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35例、消化系统疾病28例、神经系统疾病25例、内分泌疾病12例;病程3d~1.5个月,平均(25.5±1.5)d。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儿科疾病者。②无肝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严重病变者。③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①特异性疾病者。②年龄>14周岁者。
1.2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针对患儿临床资料展开深入分析,着重总结诱发护理安全隐患的风险因素,继而以此为依据提出对策。
2结果
儿科患儿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相较于其他科室,儿科无论患者还是疾病类型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风险系数;特别是近些年来家长对于儿童的溺爱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儿科临床护理纠纷屡屡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当前本就紧张的医患对立形势。因此,针对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提高临床服务质量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其具体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因素。儿科护理人员作为与患儿直接接触的群体,其护理行为中的一举一动均会对临床服务质量带来直接影响。摆在儿科护理工作面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35%)、服务态度差(25%)、业务水平低(20%)三方面,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将会导致其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各项细节护理不到位,使患儿出现滑倒、坠床、烫伤、窒息等安全隐患的概率大幅提高[2];服务态度差则将会造成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哭闹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往往以粗暴行为对待,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充满了恐惧心理,影响其今后身心发展;业务水平低则表现为面对日常护理工作中突发意外情况,如:患儿窒息、食物中毒等的处理上手足无措,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甚者出现死亡情形。因此,护理人员因素已经成为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②患儿及家属因素。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偏小,对于病情缺乏足够的认知,此时家长肩负起了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沟通桥梁的重任。但是,由于儿科疾病类型多样、病情复杂,患儿家长对此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不知道如何与护理人员展开沟通,致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误会被进一步放大,最终引发医患纠纷或者是医疗事故。特别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的患儿及家属因素影响更为严重。③环境因素。受制于医疗机构规模的限制,儿科病房数量及病床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患儿就诊需求,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被安排在一个病房内,在空气流动的传播下,多种致病菌以此为递质大面积扩散开来,使得医院感染发生概率大幅提升,对患儿治疗及护理工作开展带来不良影响。
3.2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本次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以供儿科管理工作的改进借鉴参考。首先,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儿科管理者应坚决贯彻落实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工作理念,将儿科各项管理制度,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等严格落实到各项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再教育培训工作,将最新护理知识及技能传授给护理人员,在约束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护理行为的同时确保患儿能够享受到优质临床医疗服务[3]。此外,还应加强日常监督巡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查儿科护理工作成果,对护理人员护理态度、行为做出科学评价,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以为改进护理工作提供帮助。针对屡屡违反规章制度规范要求的护理人员,应给予通报批评、待岗、留职等处理,以从主观上起到震慑作用[4]。其次,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护理人员应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将儿科疾病类型、特点、危害性、具体的处理措施等内容传授给患儿家长,以促使其能够对儿科护理工作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转变患儿家长存在的错误认知,继而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开展;同时还需要患儿家长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去学习、了解儿科工作的复杂性及艰巨性,换位思考,以给予儿科护理人员足够的尊重,使得二者之间沟通渠道更为畅通,共同为患儿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做出努力。第三,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应开辟更多的就医通道、提供更多医疗资源给儿科,促使患儿能够随治随走,提高病房、病床的周转效率。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强化消毒措施,每日定时对儿科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以最大程度降低致病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儿科病床与病床之间应采用病床隔帘将其隔离,一方面能够降低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交叉感染的概率,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空间能够给患儿从心理上带来安全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是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有效措施,应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梅.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2):151-153.
[2]谭秀梅.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在防范儿科护理纠纷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08,27(36):113.
关键词:
风险防范护理;儿科;价值
儿科患者基本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难以准确的进行评估和预计,同时患儿对于治疗措施难以给予良好的配合,因此优质的护理干预管理尤为重要[1],本文中对在绍兴第二医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患儿21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50±0.50)岁;联合组患者110例,男70例,女40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50±1.00)岁,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比例等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排除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遵医嘱在明确诊断后,进行静脉药物应用、局部皮肤处理、环境保持干净整洁、定期空气消毒、每天对室内外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等措施,同时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并且实施汇报临床主治医生,帮助医生实施掌握患儿的疾病变化及时给予针对的治疗和处理[1]。联合组患者110例,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同常规组。风险防范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首先对患儿的年龄进行分组,同时对不同年龄患儿安置在不同的治疗病房中,对患儿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对患儿的疾病情况、年龄、家长的管理情况等均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明确患儿的危险发生性。针对患儿发生危险性制定适宜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计划[2]。严格依据预定计划进行实施和管理,在住院治疗前同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沟通,对患儿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讲解,同时对预防和管理措施进行讲解,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和同意,避免发生监管中误解发生纠纷[3]。对年龄较小的患儿进行时时监管,对每个治疗室内配备专职护理人员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监管,严格控制室内电源的高度和使用,同时对室内物品例如桌子、凳子等菱角进行安全软垫粘贴,避免发生碰撞受伤。对存在静脉留置针、引流管或是留置导管等患儿加强安全护理管理,24小时由家属联合护理人员监控管理[4.
1.3临床评价标准
对患儿住院期间发生安全事件的比例进行统计、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对护理措施的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
1.4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发生安全事件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和安全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2。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
3讨论
儿科治疗患者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估计明显不足,同时也较容易发生危险事件和造成护理纠纷,给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态度等均是较大的挑战,同时在儿科治疗中患儿的摔伤、坠床等事件较常发生,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增加。伴随近些年来医疗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对于儿安全护理干预逐渐受到的重视和关注[5]。因患儿年龄较小对自身行动中危险性估计不足,因此行为难以控制,尤其是年龄偏小的患儿进行相关的置管或是留置针等操作和日常维护中,常发生患儿自行拔出,造成危险事件发生。同时在治疗中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和干预也尤为重要,能够避免患儿误吸、误服等发生,给患儿造成损伤[6]。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难以针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事件的评估和管理满意达到最佳的护理管理效果,在护理措施的实施中较为笼统,缺乏细致和针对性,同时同家属的沟通不佳时还会导致家属的误解导致纠纷发生[7]。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措施,在患儿出院后进行护理干预管理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单纯常规护理管理患者(P<0.05)。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患者的疾病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管理的基础上,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的安全事件发生,明显改善护患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使护理干预措施更加细致化、针对性强,依据患儿的年龄给予安全事件防范措施,增加患儿住院治疗的安全性,同时也更好增加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8]。
参考文献
[1]李小兰.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外医疗,2014(8):141-142.
[2]左世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5):191-192.
[3]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85-186.
[4]刘妙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104-106.
[5]黄爱娣,范圳南,刘晓芬.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25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3):116-118.
[6]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9):92-93.
院内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入院之前没有感染发病,而是在医院治疗时新出现的感染性疾病,并且不包括患者在入院前就有的潜伏期感染疾病。患者的院内感染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项目之一,院内感染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对于治疗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安全也造成一定的威胁。优质护理服务是基于临床护理提出的新型护理方法,其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加强基础护理,还要对护理人员实行护理责任制,从护理专业的角度出发,提升整体的护理质量[1]。儿科院内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因此对儿科进行降低感染护理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优质护理服务用于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12月收治的儿科患者2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且按照护理时间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选入标准:患儿均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并且患儿在入院前没有感染疾病。男145例,女115例,患儿年龄2个月~11岁,两组参与实验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不纳入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中。同时,对两组患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最终P>0.05符合临床对比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基础护理,护士要向家属讲述医院管理的基本制度,并且进行安全教育,保持病房内的干净、舒适,若是呼吸系统高发疾病的时节,要对空气进行消毒。患儿在入院后进行体温检测,发现异常要采集标本进行检验,感染的患儿要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对患儿的日常进行教育,并且详细的记录。实验组在对照组患儿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要转变护理的观念,转为责任制护理,对于患儿治疗期间加强管理,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之间加强护理,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护士要结合儿科感染疾病的特点和护理基础要求,观察患儿的各项指标,强化口腔、皮肤、引流管、留置管等护理,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途径[2]。护士要采用温和的语气安抚患儿,一般来说儿科患者的起病急,病情恶化快,患儿年纪小,不易配合治疗,因此要提升护士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减少医患之间的纠纷。护士要理解家属焦急的心情,详细的告知患儿疾病的治疗方法,让家属配合治疗[3]。护士要定期的对患儿的各项生活用品进行采样检测,严格洗手,减少病菌的传播。
1.3护理效果评价 医生要仔细观察患儿的感染情况,对于患儿出现的感染病例详细的记录,主要包括患儿基本信息、感染情况、主治医生等,并且经由院内专职人员检查核实。
1.4统计学方法 行SPSS17.0对儿科所得数据进行检验,将感染发生率用[n(%)]表示,患儿感染率采用χ2检验,并且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率为6.9%,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7.5,实验组患儿的感染率要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将人文化的护理观念应用到患者的护理中,为患者提供基础、专业的人性化护理,并且加强对患者的交流,提升医患之间的关系[4]。在护理中要采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包括护理行为,护理态度、语言等,对患者的生活、病情、用药、恢复指导等进行护理,从而减少患者出现意外情况,应用在降低儿科院内感染情况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优质护理服务中,要以患儿为护理中心,并且加强各个环节中的护理,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患儿的年龄不同,在护理中要根据患儿的理解能力,采用患儿易懂的语言、温和的语气进行护理。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不要让患儿在病房内大小便、随地吐痰等,对患儿的日常物品进行清洁,保持病房内的通风,严格的进行消毒和采样检测。护士要及时的发现易感传染源,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避免易感患儿感染上疾病。
综上所述,在儿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有很好的护理效果,患儿感染的情况减少,医患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提升,护理意义积极,可以在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付晓荣,贾鲲鹏.浅谈儿科院内感染控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6(6):53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04-02
中医护理理念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临床辨证、现代管理、营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进行保健与疾病防治的护理技能,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中医护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儿科与其他的科室相比而言,有着一定的特点,小儿机体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之中,在生理、形体与病理方面均有着独特之处,且患儿年龄越小,这种特点也就越加的显著,因此,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也具备一定的独特之处。
1 中医护理辩证施护观念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领域为保护人类健康、防止疾病形成的一门专门性的学科,也是研究预防疾病以及中医预防保健的中医护理技术的学科。
中医护理精华是中医整体衡动观的集中体现,其主要依据为中医的“病因、八纲、经络、气血、脏腑”,以“和阴阳、顺四时、均劳逸、慎起居、节饮食、勤锻炼、调情志”为辩证施护原则,并以疾病个性与共性为出发点,因时、因地、因人的开展护理,以达到护病求本、扶正驱邪、标本缓急的目的。
中医护理理念强调辩证,即将望闻问切等资料、体征与症状收集,通过综合的分析理清疾病的性质、原因、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根据以上治疗确定好具体的护理方式,辩证理念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也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原则,是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的原则,即使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护理理念重视人、病、证的三位一体,强调疾病与人体的共性和个性,并根据这些共性与个性制定出法、理、护一致的护理措施。
从中医理念而言,人与自然、人体自身均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开展护理工作时不仅需要关注患者局部的病变,还需要将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有机联系。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医护理观念与现代护理观念中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类的健康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
基于以上的观点,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护理人员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的掌握好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再根据辩证护理的原则制定出完善的护理措施。
以小儿发热为例,此类疾病是小儿群体中的常见疾病,很多家长不熟悉病因,往往比较紧张,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实际上,对于小儿发热,除了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之外,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些简单的应对措施,如酒精擦拭、冰袋降温、温水浴、饮食疗法、通便疗法等多种护理措施,当然,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对症治疗,切忌病急乱投医,如果处理措施不当,反而会导致患儿疾病加重[2],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必须要采取辩证护理的原则进行治疗与护理,对于不同病症的处理措施如下。
表需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有汗、尤怕风、稍怕冷、或欲呕、或有喘,此类发热主要由外表受风引致,皮肤内外调和不均,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固表调和法进行辩证治疗。
表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怕冷、发热、无汗,周身不适,主要由外表受寒凉导致热量难以正常散去积聚在皮肤位置所引致,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解表散寒法进行辩证治疗。
里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大便不通,精神无异常或尤为充沛,或伴随腹胀、腹痛与手足潮热出汗,主要由于大便不通导致的内热。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通便泄热之法进行治疗。
里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且热度较高,全身大汗,伴随口渴、口干或者乏力,主要由于无形之热过度散发,皮肤难以收敛,大量散热,加之内在阳气被消耗而导致,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以选择冰袋降温法进行治疗。
以小儿腹泻为例,该种疾病也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会引起患儿营养不良、生长障碍甚至死亡的情况,对于此类患儿,可以采取以下的中医护理措施:
腹部穴位按摩:用拇指、中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次选择2、3个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min,80-200下,肚角以3-5下为宜,丹田则以50-100次为宜。按摩时用力要适当、手法要轻柔,以患儿舒适为佳,一般1次/d即可。
中药灌肠:在灌肠前对患儿即家属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取得患儿信任,灌肠时关好门窗,注意患儿的腹部保暖,灌肠完成后,开窗通风。
将以上两种护理措施相结合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芦金萍等将120例腹泻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按摩加中药灌肠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方式,护理结果,见表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36-02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尤其儿科病房,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1护理安全隐患
1.1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认真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护士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意识教育,科室考核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护理资源。
1.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差,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专业理论水平及护理操作技术差,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对儿科用药特点掌握不全面,主动巡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3护患沟通因素
儿科面对的病人大多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加之陪护多,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家长主动有效沟通,甚至有时对家长的提问,表现不耐烦,回答问题语气生硬,做各项治疗、护理未履行告知义务,出现护患纠纷。
1.4家庭因素
一方面患儿绝大多数是独生之女,家长对他们平时过于溺爱,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住院后认为自己是上帝,护士就应当伺候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值高,要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用药后病情很快好转,花费低,住院时间短;另一方面陪护及探视人员多,难于管理,易造成患儿院内感染,家长出现不满情绪,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招到家长训斥、谩骂,发生护理纠纷。
2防范措施
2.1管理方面
2.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ㄍ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组织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培养高尚医德,认真执行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规程。
2.1.2科内建立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制定工作职责、计划、考核目标,检查科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2.1.3护士长对急救物品、药物应做好“五定”管理,充分利用护理资源,做好弹性排班,保证病人多时护士多,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2.2护理人员方面
2.2.1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培养其“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士年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通过培训使护士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专科技术水平提高,熟练掌握儿科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与医生配合密切。
2.2.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病人做到“八掌握”,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仔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2.3护患沟通方面
2.3.1护士面对的不仅是病人,更重要的要面对家属,首先提出先服务家属在服务病人。[2]儿科病人陪护多,家长频繁更换,这就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心情,对所提问题以真诚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释,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2护士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都能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慰籍,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3]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
2.4家庭方面
患儿入院护士应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查看患儿病情,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完成治疗和护理,介绍医院住院须知,针对一些家长缺乏疾病知识,没有安全感,采取不同的健康指导,如:疾病知识、检查的目的、饮食指导、如何护理患儿、如何配合护士的治疗及护理、安全防护知识等,使家长消除不安心理建立信任感,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
3结论
儿科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心爱护患儿。其次,要加强病房管理,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做到病人及家长满意。
参考文献
儿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疾病类型相对较多,患儿发病后由于年龄较小,不免出现哭闹等情绪。同时,部分患儿在用药时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案,使得患儿用药过程中安全性较差,如:误服、漏服等,造成患儿长期治疗效果欠佳,治疗预后也比较差。近年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用药安全性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了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和常规方法在儿科用药安全中的护理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儿科疾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80例儿科疾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儿用药过程中不同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儿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3~10.9岁,平均年龄(6±0.8)岁,患儿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5.9d,平均病程(3.2±1.1)d;对照组有患儿38例,男27例,女11例,患儿年龄为1.8~10.7岁,平均年龄(5±1.3)岁,患儿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2~5.8d,平均病程(3.4±1.6)d。患儿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儿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法如下: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病史等向患儿宣传相关疾病知识,告知患儿及其患儿家属日常用药情况,并叮嘱患儿每天多休息;同时,患儿用药过程中应该加强儿童用药监督,密切观察患儿用药过程中的并发症等。实验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法如下:①设置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为了保证儿科用药安全,儿科门诊根据其实际情况成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注重儿童用药管理、环节质量控制,并对儿科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如:漏服、多服、错服等[1]。②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口服给药详细的流程图,每一位护士必须记住持续治疗方案中的内容,消除护理安全隐患,保证儿科用药的绝对安全。在新的工作流程中如果存在新的问题,应该再次进行全科讨论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不断纠正和修改,评估持续质量效果[2]。③加强宣传教育。儿科用药过程中护士应该加强患儿及其家属宣传教育,构建安全用药的氛围,并做好医护沟通及正确用药指导;同时,患儿用药时还应该加强饮食指导等,提高药物疗效。④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理部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进行改革,实行新老搭配、弹性排班。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中午班、夜班要增加人员,或安排帮班协助工作。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或为重患者的抢救都可以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要结合医院实际工作,重新修订《护理管理制度》,制定《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能操作规范》、《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等,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质控小组加大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加强夜间查房工作,系统地观察护士自律性。在对护士执行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同时,必须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严格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体现文书书写的及时、客观、真实、准确,规定对一些关键操作、创伤性的护理操作,不管患者是否选择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知情同意,重要的告知教育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
1.3统计学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
2 结果
本研究实验组92.5%服药依从,92.5%能够按时用药;97.5%患儿口服用药方法正确,95%患儿家属掌握药物相关知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儿科门诊在医院中占据重要的作用,该科室收治的患儿疾病类型较多,且患儿病情变化也比较快,患儿治疗过程中需要口服用药。但是,患儿由于年龄相对较小,了解的内容相对较少,使得部分患儿口服用药过程中容易产生药物安全隐患,如:误服、多服等现象,从而影响患儿治疗预后。近年来,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门诊用药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3-5]。本研究结果和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相仿[6]。持续护理质量和其他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该护理模式主要以完善质量控制关系网络体系为主、改进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并建立信息报告分析系等,该护理模式是建立在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护理过程中更加注重儿科用药的过程管理、缓解质量控制等,它护理方法能够充分的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从而在科室内形成人人参与局势[7]。同时,持续护理质量的实施能够提高儿科用药安全性,为患者提供全程、高水平的全科护理。此外,通过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够通过科室的调查、分析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做到持续的改进,使得儿科门诊用药更加安全、更加有序,并且这种护理模式恩能够给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整改,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这种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设备等要求相对较低,能够保证患儿能够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治疗治疗依从性,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综述,儿科用药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理想,能够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以及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晶淼,杨萍.在临床中建立护理安全等级的构想[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48-349.
[2]张成普.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4):27-28.
[3]董瑞华,王福茹,周德珍,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4):96-97.
[4]贾勤,张晓英,朱红英,等.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5):366-367.
0引言
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患者没有遭受超出法律界限的损失或功能缺陷,即为护理安全[1]。在我国目前的儿科护理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护理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某医院2014年1~9月的儿科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把60例患儿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分析,对在护理过程中进行不安全因素的干预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次研究的资料选取某医院2014年1~9月的6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都在3~12岁,平均年龄(6.7±0.5)岁。随机的将60例患儿分为两组,每组30例。这些患儿中,属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有12例,消化系统疾病的有15例,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8例,循环系统疾病的有9例,外科疾病的有5例,其中疾病1例。两组患者必须在基本条件上差距不大(P>0.05),要保证一定的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儿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时对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干预,而对照组患儿的护理只采用常规护理即可。常规护理就是对患儿的基本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对身体和生活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护理。干预护理措施指的是在护理过程中,对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对策,提升护理的效果,加快患儿的康复。1.3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着包括患儿及其家长、护理人员、医患及家属之间的沟通,还有疾病本身等多方面不安全因素,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干预,能够使护理的效果明显提高,避免发生不安全事故,帮助患者尽快康复,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
3讨论
3.1存在的不安全因素。3.1.1患儿及其家长;儿科护理的患者年龄普遍较小,对护理会有一种自然的恐惧感,不容易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而家长方面则是因为家长对患儿的关爱给患儿形成了一种依赖感,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利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至于出现护理事故,对患儿的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胁。3.1.2护理人员;目前我国的护理人员数量较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在进行患儿的护理工作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一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进行患儿护理时粗心大意,尤其是交接班的转接工作做得不到位,只是患儿的护理工程出现问题,身体健康受损[2]。此外,一些特殊的护理中需要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本身患儿因为疼痛不会过多的配合,如果护理人员的手法不熟练,更是会大大影响护理的效果。3.1.3沟通方面;由于患儿本身年龄比较小,在表达能力方面不是很擅长,无法将自己的真实需求清楚的表达给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无法得知患儿的真实意愿自然也就无法很好的进行护理工作。还有就是,家长由于担心患儿的健康,可能会对护理人员提出比较苛刻的要求,进而引起医患纠纷,这也使得护理工作的开展十分不便,很可能造成患儿健康受损。3.1.4疾病本身;一般来说,儿科患者的病情比较凶猛,发病比较快,如果医务人员来不及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很有可能会延误治疗,导致患儿发生生命危险。3.2针对不安全因素的干预措施。3.2.1加强家长的护理教育;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患者家长的医学知识十分有限,对护理工作的进程不了解,往往会因为对患者的担心而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患者不能及时的接受护理。因此,必须要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疾病知识和护理常识,了解护理工作的流程,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护理。3.2.2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因为儿科护理本身的难度比较大,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在进行护理时,能对突况冷静的进行处理,对各种不安全因素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耐心的对待患者,使患者能够放松的接受护理,提高护理的效果。3.2.3多进行沟通;医患矛盾是目前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长多进行沟通,了解更多患者资料的同时,与家长营造一种和谐的的氛围,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鼓励夸奖,使患者对自己产生依赖感,从而减少对护理的恐惧感,能积极的配合护理工作,提高护理的满意度。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着来自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这些都对护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必须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提高护理的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实现医患双方的共赢。
作者:杨凯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妇幼保健站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15-01
为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自身体会,供临床工作者参考。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56例儿科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给予其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1年7月-2012年2月收治56例患儿,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14岁,平均(7.9±2.7)岁,病程1~24 d,平均(5.6±1.9)d。其中25例为上呼吸道感染,18例为小儿胃肠炎,13例为小儿心肌炎。家长年龄为22~45岁,平均(29.4±3.1)岁,文化程度多为大专以上,占89.5%,其余均为高中以上。
1.2 健康教育护理措施
首先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方案的制定,所有人员均参与讨论,实施期间定期进行方案的研究,随时根据开展情况进行方案的修改整理,并由专人负责记录。住院后首先了解患儿基本情况,包括其家庭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患儿家属一般多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特别关注。了解患儿病情后做出相应评估,告知患儿家长疾病发生的病因,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告知家长此疾病的好发季节,在此时期应多给患儿补充营养,注意防寒添加衣服。在流感高发期间应多进行室内通风消毒,饭前洗手,少去公共场所。高热患儿告知家长如何进行物理降温,并给予其指导,告知注意事项[1-3]。胃肠炎患儿应告知患儿家长注意患儿的饮食卫生,发病期间应多补充水,避免脱水情况。心肌炎患儿应告知家长让患儿尽量休息,避免劳累,以促进疾病康复。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尤其应注重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在与患儿沟通时应注意语言,多夸奖儿童,微笑面对,可准备一些玩具,配合语言沟通。与患儿家长沟通中应注意语气,多为家长考虑,治疗护理过程中劝导家长劝导患儿配合,以顺利进行治疗护理。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在出院时均进行满意度调查,并与上一季度儿科满意度调查情况进行比较,对患儿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并与上一季度患儿平均出院时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病患出院满意度较上一季度明显上升,为99.8%,上一季度满意度调查为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向患儿及家长传输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家长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穿插地为其讲授此方面的知识,加深其认识,为日后预防疾病有促进作用[3]。另外健康教育还可加深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在治疗中给予积极配合,促进治疗护理疗效[4]。
本组资料显示,病患出院满意度较上一季度明显上升,为99.8%,上一季度满意度调查为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为患儿及家长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不但可避免患儿发生并发症,还可加深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信任,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5]。儿科实施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应注重于患儿及家长沟通,通畅的沟通有利于护理治疗措施的开展,促进患儿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陈素敏.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疾病控制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3,19(4):63-65.
[2]童春晓.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小儿哮喘治疗依从性及哮喘控制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8-21.
[3]王,赵世武,歧晓红.小儿哮喘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6):51-53.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029-01
Pediatric holistic nursing care in the psychological
XIE Lilong1 ZHANG Jumei2 ZHAO Xuejia1
(1.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mother and child care courtyard 750000;
2.Ningxia Shizuishan third People's Hospital 753400)
【Abstract】Objective Explore pediatric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of methods and skills. Method 52 cases in our hospital in children 1-6 years of age in the overall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are were reviewed.Result 52 cases for children, through observation, holistic nursing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are,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Conclusion Pediatric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is indivisible,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werful guarantee patients recover smoothly.
【Key words】Pediatrics Holistic Nursing Psychological Care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即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而开展的优质护理。因此,护理人员掌握一些心理护理技巧并合理运用十分必要。
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自2006.4―2008.4接治患儿52例,其中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15例,幼儿期(1―3岁)16例,学龄前期(3―6岁)21例。护理人员在进行整体护理中运用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现就有关心理护理情况探讨如下:
1.1 对家长的心理护理
1.1.1 焦虑和紧张
由于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和对疾病本身的认识不足,引起家长的焦虑和紧张,经常表现为反复地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希望找经验丰富或年龄稍大的医护人员管理。
1.1.2 恐惧
家长对疾病的预后和对孩子采取各种注射及侵袭性检查产生恐惧感。他们不敢正面观看各种的处置或对疾病的转归采取回避态度。
1.1.3 怀疑和不信任
对治疗方案或医疗设施的怀疑和对医护人员年龄、言语、着装等外在因素引起的不信任。
2 护理措施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热情、耐心、细致地为家长介绍医院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情况、相关服务及各种相关规定,尽快帮助家长熟悉就医环境。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通过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增强家长对孩子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通过加强巡治,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对因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护理人员可多用语言进行鼓励,让家长看到希望,给家长以心理支持,使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针对家长对治疗方案或人员的怀疑和不信任,护理人员要主动与家长沟通,认真解释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从而消除家长的疑虑,并通过优质的服务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赖。
2.1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
2.1.1 恐慌不安
儿童一入院就会感到十分不安,出现哭闹、拒食等现象,产生惶惑不安和恐惧心理。
2.2.2 疼痛因素
患儿大多数对疼痛都非常敏感,加之大多数家长动辄以“不听话就打针”、“打针很痛”等言语的暗示,造成患儿一见到白大衣就产生恐惧感。
2.1.3 反抗心理
稍大儿童出现大哭大闹,吵着要回家,对抗治疗,用一种消极、不愉快情绪表示抗议。
3 护理措施
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讲故事、唱歌、抚摸、交谈、交朋友等,分散小儿的注意力,增加小儿的信任,减少小儿的恐惧心理和反抗行为。并或通过转移注意力、刺激对应的健侧皮肤等方法分散患儿对疼痛的注意。
3.1 在进行护理时的注意问题
3.1.1 要有同情心。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1.2 树立良好形象。良好的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整洁的仪表、和蔼的态度、周到的服务、亲切的语言及家长依赖的基础。
3.1.3 注意沟通技巧。注意倾听患儿及家长的陈述,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要,鼓励并认真回答提问等都需要技巧。
通过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疑虑,使他们能够主动配合治疗,使护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一定帮助作用,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佩君;论当代儿科护士角色的功能[J];齐鲁护理杂志;2002,3
[2]马立平 陈颖.论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时护士必须具备的交流技巧[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9):491-492.
1.1 护患沟通无效及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欠缺。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自身素质与物质要求的提高,家长对患儿的要求甚是更高。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家里的掌上明珠,如果孩子生病了,家长们都怀有立竿见影的态度。可治疗疾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家长们有时候是不予以理解的。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每天面对形形的病人及家属,难免有情绪,因此很容易与家属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对于儿童依从性、年龄、家庭坏境、入院次数有明显的差异,首次入院及年龄越小的患儿依从性越差[2]。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差,常不能完整的表达疾病的感受和变化[3],所以护患沟通无效,让护理人员不能有明确的目标进行护理工作。
1.2 护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护理工作繁忙的时候,由于要完成在班的工作,难免三查十对制度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没做到位,在交接班时查对交接不严格,用药的剂量交接不准确,加床或频繁调床后的治疗卡、床头卡、一览卡等没及时更改都容易引起护理纠纷。在技术方面有些年轻的护士静脉穿刺不能够一针见血,导致用药延误,患儿家属因此心疼患儿着急患儿的病情导致不满。药物的剂量算不准确,使得剂量过量或不足,影响疾病的治疗。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剖、生理功能,儿童发病快、病情变化快、治疗快。年轻的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做不到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急救技术也不够熟练,不能够争分夺秒的去抢救患儿生命。宣教不到位让患儿及家属擅自离开病房出现意外。护理记录存在问题,从而失去其作为法律证据的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有病情变化,出现护理问题,也有护理措施,但无护理记录。同一时间,护理记录和体温图的生命体征不符[4]。
1.3 环境方面的因素。患儿自身无安全意识,无自我保护能力。如果床栏的设置有些缺陷、床栏的空隙太大,或有些床无床栏、床栏损坏、固定不牢等都可能使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病房及楼道的安全标识不明显或标识脱落,容易发生危险。患儿本身抵抗力较差,病房患儿多、家属多可导致空气中微生物的传播。病房里的通风消毒不到位,不同病种的患儿住在一个病房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洗手指征并严格施行。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各种医疗器械,如暖箱、光疗箱、喉镜、奶具、衣物消毒不严,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5]。
1.4 人力资源的配置。儿科的患儿较多,输液量也多,工作量也大,进行治疗也相对的集中,护理人员不足很难照顾周全。为了尽快的完成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易简化护理程序,降低护理质量,使得护理工作中的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治疗期间护士无暇顾及巡视病房,液体输完没人及时更换,呼叫器响不停。输液中液体外渗、患儿哭闹、针头脱出、护士处理不及时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
2.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当中。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关注患儿的身心健康,还要关注患儿家长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6],所以护士的综合素质就要不断的提高。儿科护士不仅是要提高理论水平,操作技术水平更应该娴熟、准确、迅速的去完成,把疼痛降到最低,让患儿和家长对我们产生信任感。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常规技术操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练就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护理人员还应增强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自觉依法行事,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就能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护患或护士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在护理文书方面要加强管理,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完整地记录好患儿的病情变化为诊疗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
2.2 做好病房环境安全工作。儿科病房的设施和环境以安全为主,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认知、感觉、活动能力都是很差的。因此入院时我们护士应做好入院宣教,向家长介绍清楚病区的环境设施,入院须知,病房的安全守则。病区应定时擦拭地面保持干爽,定时检查床栏、洗手盆、则所及浴室地面。用湿拖把拖地时,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并提醒家长。破损或不平的地面需要及时的修补。医疗仪器的电线需要卷放好,以免松散在地上绊倒患儿。则所走廊拐角的照明设施应保持正常工作。儿科是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要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按照病种安排病房,发热未确诊患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大剂量冲击治疗化疗患儿予以保护性隔离,并加强空气消毒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医院叉感染,时间证明,预防比治疗更具主动性、积极性[7]。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儿科的护理人员当中有年资高的、经验丰富的、也有新上岗的,护士长应根据病区的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动态的安排人力资源。尽可能的减少护理纠纷,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也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从各方面能够去胜任这份工作。我们护理人员要有爱心、强烈的责任心、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来护理患病的儿童。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促使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转,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乃至整体医疗水平高低重要标志,必须引起护理工作人员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8]。
参考文献
[1] 缪薇箐.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祝敏分,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4(2):86-88.
[3] 刘敏.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10),06-163-2.
[4] 刘素品,孙素娟,马素月.儿科护理风险及规避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4.
[5] 杨婷璇.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8):102.
【abstract】 analysis of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in pediatric care and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nurse’s own factors, factors and family factors in children, and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communication measures accordingly, and thus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reduce care disputes.
【key words】 pediatric nurs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沟通是将思想、感受、意念传递给对方并为对方所接受,是接受、了解对方的双向过程,是人类特有的需求[1]。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家长对患儿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儿科护理工作中做好护士与患儿,护士与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融洽护患关系,可以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同时还能满足患儿及家长的身心需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 影响因素
1.1护士自身因素
1.1.1护士的素质。
护士对患儿缺乏爱心,语言生硬,态度差。由于儿科住院病人多,环境嘈杂,工作繁重,劳动强度大,易使护士身心疲惫,从而产生烦躁厌恶心理。患儿多护理人员少的情况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只能机械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无暇顾及耐心的解释工作及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宣教,或回答问题简短、生硬,致使家长对护士的态度产生反感引发矛盾。
1.1.2护士工作压力大。
儿科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承受较大的压力[2]。护士在每天繁忙工作的同时,还要保证自己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技术操作上不出半点差错,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因而也没有办法保证与患儿及家属的有效沟通。
1.1.3护士的沟通能力差。
在临床工作中,部分护士由于工作时间短,临床工作积累不够丰富,工作中表现出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信心不足,加之在校时人文社会类课程少,导致沟通知识及沟通能力的欠缺。
1.1.4专业知识不够丰富。
儿科护理是以儿童为中心优于疾病为中心的过程,儿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患儿”,而不是“病”,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疗、护理、营养、预防保健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及技巧,特殊的护理技能。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生理、心理需要,予以全面的护理,了解儿科常用药物的剂量、作用及用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科已具备先进的临床护理技术、抢救技术及检查技术,儿科护士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相关的技术,才能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3]。
1.2患儿因素
1.2.1患儿住院时,对医院及病房的环境,医护人员及病友均感到陌生,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1.2.2住院患儿由于疾病影响,改变了日常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环境,使其无归属感。
1.2.3患儿住院期间,由于各种检查及治疗,特别是一些侵入性治疗,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腰穿,骨穿等等,使患儿对医护人员产生恐惧的心理,甚至见到护士就哭吵,从而造成了与之沟通的障碍。
1.3家属的因素
1.3.1紧张与焦虑
由于家属对疾病缺乏认知,总是从最严重的方面考虑,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而产生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希望得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治疗,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而延误治疗。
1.3.2恐惧与不安全感
家属由于担心疾病预后以及对孩子的心疼,对各种检查及治疗,特别是侵入性治疗产生恐惧的心理。表现为对相同疾病孩子的预后敏感,不敢正视孩子的各种操作,比如头皮静脉穿刺时家属不敢看等等。
1.3.3知识缺乏
由于家属缺乏基本的医疗就诊知识,希望用药立竿见影,一旦治疗无进展或失败,就误解医护人员。有的家属甚至将正常的操作或药物的副作用归咎于护士操作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3.4怀疑与不信任。
由于近年来各种负面报道的影响以及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护人员年龄、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挑剔住院条件,对医护人员水平不信任, 有的甚至要求更换主管医生和护士,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3.5费用纠纷
孩子生病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经济及心理负担,家长在费用上有疑问都会问护士,如解释不到位矛盾就会激发。
2 沟通应对措施
2.1提高护士自身的素质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工作中应当以理解,友善,平和,忍耐和博爱的心态,为患儿提供帮助[4]。对患儿有爱心及耐心,工作中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应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与患儿及家属沟通。还要加强心理卫生保健与美学知识的学习,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5]。
2.2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
尽量安排固定的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的护理。熟悉的护士会使患儿有安全感。尽量满足患儿住院前的爱好和生活习惯,主动为其介绍病友,减轻患儿焦躁的情绪。与患儿共同讨论其感兴趣的玩具及动画片等,帮助减轻患儿的恐惧和担忧。提高操作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
2.3与家属的沟通
儿科护理中沟通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与家属的沟通,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6]。由于患儿受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的限制,很多治疗及护理都无法顺利的进行,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7]。
2.3.1减轻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
患儿入院时热情接待,详细介绍病房环境,住院须知,主管医生及护士以及相关检查的注意事项等。对于急性患儿如高热患儿,多观察,多询问,及时提供帮助,对家属的提问耐心的解释,以实际行动让家属放心。
2.3.2消除家属的恐惧
家属的恐惧绝大多数来源于对穿刺的担心。因此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操作时耐心的解释是减轻家属恐惧的最重要措施。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让家属暂时回避,同时也减轻护士操作时的压力,更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2.3.3消除怀疑与不信任
主动与家属沟通,以真诚的态度设身处地为患儿及家属着想,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以良好的心态和行为教育和影响患儿,注意仪表,保持职业的风度,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8]。
2.3.4减除家属对费用的疑问
对家属的疑问,详细的解答,提供每日清单。对确实困难的患儿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催缴费时护士要换位思考,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及肢体语言,巧用说话技巧[9],避免态度生硬,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 沟通的方式
3.1预防性沟通 将可能发生的情况尽可能告知家属,对有问题苗头的家属作为重点沟通对象,多询问,多关心、多解释。
3.2书面沟通 将疾病的相关知识以书面的形式发放给家属,让其有更多时间去理解如何护理患儿及配合治疗[10],可以发放宣传单、宣传册、壁报等形式。
3.3集体沟通 可以开展座谈会的形式,对时令季节的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护理及预防措施与家属进行沟通。
4 讨论
护患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存在于护理工作的每一环节。护士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时,要有诚心、爱心、热心、耐心以及责任心,同时掌握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及技巧,创建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黄萱,胡景明.论护患沟通技巧[j].护理学杂志,2005,20(17):65.
[2] 张菊明.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应对[j].天津护理.2005,13(1):41.
[3] 李淑霞,刘月梅.当代儿科护士素质要求探讨护理[j].实践与研究,2007,4(4):(61).
[4] 张静芬.临床护理(下册)[m].北京卫生出版社,2004,4:778.
[5] 张红.临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234.
[6] 邵晓华.儿科护理中对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现代护理,2009,no4:124.
[7] 冯秀红.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8,28(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