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化学学科的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而课堂教学改革最终应该指向课堂教学文化的改变。课堂教学文化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学改革的深化程度。教学作为一种过程应该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同时应该致力于生成、创造新的文化。本文将试图以德育课教学为支撑,探索和谐德育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何为和谐课堂教学文化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智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谓课堂教学文化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在《教学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一文中,肖正德博士对课堂教学的文化研究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界定――教学的文化研究,即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背离了学生本位这一根本出发点,学生置于被安置、纵的地位,学科至上,知识本位,学科教育目标单一,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类的学校尤为突出。
本文认为,课堂教学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从整体上来把握课堂教学的文化特质,在深层体现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信奉的教育理想,共同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旨趣、价值观念等。课堂仪式、课堂制度规范等等都属于课堂教学文化的范畴。从教学上来讲,可以分解为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不同层次上发生的相互作用。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教师难以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内化为其自身的教育信念和教学行为,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来自文化的冲击使教师处于认知不协调、行为不统一、态度不一致的困境中。教学改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只有从文化建设和改革的高度来透视和设计教学改革,才能够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文化是制约新课改深入的重要原因,适宜的教学文化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石。因此,聚焦课堂文化,构建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是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和谐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
(一)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石。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从而降低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捕捉问题的能力。现代意义上的课堂是一个学生和教师进行交往的场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人文情境,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进行“面对面”地真诚交流。教师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应该为学生的社会交往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从而介入课堂交流与对话。在这一情境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向导,更是学生的朋友,是课堂交流主题的设计者。
在职业院校,德育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职校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管职校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并不比其他学生差,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自尊心可能更强。因此,对德育教师来说,要想学生配合自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应该注重在课堂上甚至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只有认为教师是自己的朋友时,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观点。
(二)尊重差异,促进课堂和谐
课堂教学是产生分歧与偏见的场所,也是产生差异的场所。差异是和谐的前提,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使各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适应新的人才竞争。那种“异口同声”没有异议的课堂并非是和谐的课堂,而是思维与灵性被窒息的课堂。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出发,将平等、和谐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展示教师的人文关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但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无原则地让步,盲目地顺从学生的意志,甚至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就应该分析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教师既要保护思维活跃、踊跃发言的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关心照顾相对弱势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本身的特殊性出发,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细心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研究其思维特点,找出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从而充分展示自己。
(三)教学生活化,提升课堂价值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贴近生活,要建立“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的理念,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走进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教学需要的素材,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个性和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教育的起点,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将生活中的问题恰当地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上重回他们熟悉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到亲切,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将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作为载体,将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作为教学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德育课堂融人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课堂不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是学生通向现实生活的起点。
(四)合作学习,打造和谐课堂
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直截了当的答案,使得教师一个人的思考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独立思考,弱化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主体需要。课堂互动只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否认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近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其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更愿意倾诉与交流。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会意识到教师给的答案可能不是他们满意的答案,而在他们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周围同学合作学习的需要就出现了。合作学习是否真实有效,关键在于学生自身是否具备主动合作学习的品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行为是否具有自主性和真实性。
合作学习倡导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和谐、民主、开放的经验交流氛围中,学生更愿意表达,也更敢于表达。在这里他们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习者之间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尊重,每个成员都有机会,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倾听其他人的观点,在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交流、质疑、发展思维和品格,并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而教师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话者与合作者。
总之,课堂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我们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文化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应该把学生看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和谐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
2.吴也显,《课堂文化重建的重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
3.刘冬岩,《和合而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
生态学中的“生态”指的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本文中的“生态”则包含平衡、绿色、健康、和谐之意。化学生态课堂是指由教师、学生、课堂自然环境、课堂人文环境4个要素组成的动态平衡、开放有序的微观生态系统(见图1)。
如图1所示,化学课堂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素是学生和教师,客体要素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教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课堂布置、卫生状况等;人文环境包括化学课程内容、班级文化氛围、师生文化素养、师生关系、男女性别比等。化学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客体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维护化学课堂的和谐、平衡。
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开放有序。从生态学的观点看,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化学课堂作为一种微观生态系统,也是开放的。化学课堂生态系统不仅要与外界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输入与输出发生联系,而且其系统内部各组成因子之间也在发生信息的输入和输出。[1]教师通过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使学生认识化学的作用,学会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学生之间也在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交流。
2)互利共生。共生性是进化过程中生命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互利共生是指双方的共生关系有利于彼此的存在和发展。化学课堂中的互利共生,表现为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教师的教学推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两者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3)多样性。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按照生态学观点,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比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更为稳定。化学课堂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这表现在:化学课堂中学生是多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也是多样的。
4)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化学课堂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重任。化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递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使之学会终身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二 构建化学生态课堂的途径
构建化学生态课堂需要从7个方面着手。
(一) 创设良好的生本学习环境
良好的生本学习环境是开展有效化学教学的前提。良好的生本学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部分。在自然环境方面,要建设生态化的校园自然环境,保持教室内充足的光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合适的颜色搭配,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设施等;在人文环境方面,要吸收学校的文化历史底蕴,营造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提高师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
(二) 树立先进教学理念
化学教师应树立以下先进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把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既重视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增长发展潜能;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使之追求更好的发展。[2]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建立开放有序的生态课堂。
(三)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新课程强调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转变思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从学生角度看,要尊敬教师,虚心接受教师的正确指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日常学习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等。
(四) 丰富化学课程内容
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意指:当某一生态因子不能满足个体的最小需要量时,就会阻碍个体的正常生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丰富化学课程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何丰富化学课程内容呢?教师要善于发现、搜集和整理社会中的热点化学问题,找出化学与工业、农业、环境、材料、能源和生命方面的联系;注意整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大气、水、土壤的污染与防治,居室和厨房里的化学知识等,将这些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丰富课程内容时要遵循生态学的最适度法则,即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自己的适应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提供的课程内容不能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 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生态学观点强调:要通过丰富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各种简单与复杂、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交往,使课堂呈现动态的特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营造学生互帮互助、良性竞争的生态环境。
(六) 开展绿色化学实验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师生对话的教学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积极展开对话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还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学模式存在的重要意义
(一)积极将数学知识活化,构建活跃课堂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若想使其达到更高层次的效果,首先就要对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需求充分满足,使数学教学并不再只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而是集情感、知识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向教师反映,进而得到教师正确的指点和建议。
(二)带动学生的活跃性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使用师生对话教学模式,不但能将学生自身存在的困惑向教师展示,让教师对其因材施教,进而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水平,还能让学生在与教师探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开发自己的心智,活跃思维,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一)由单向学习模式向双向互动模式进行过渡
在新课改的不断创新完善下,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自身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由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形式展开,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被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对话的教学模式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但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使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其不但能够将数学知识过渡成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还能将数学和生活进行有效统一。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其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日后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强调相关概念,而是要带动学生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如在对■、■、■进行比较时,教师向学生提问:“这三个分数哪个最大啊?”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最大”,教师问:“为什么啊?”学生:“■表示将一个苹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3份,还剩6份,当然是■最大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拿一个苹果进行实际操作:“将同样的一个苹果,■表示总共有3份,吃掉1份;■表示总共有9份,吃掉3份;■表示总共有6份,吃掉2份,结果证明都是吃掉了苹果的■Σ欢裕俊毖生:“对”。由此可知,分数的大小一定要在完全化简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不能只看分子的大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进而有效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最大限度地诠释数学的真正内涵。
三、怎样实现更加高效的小学数学师生对话教学
(一)学会尊重学生是展开师生对话的基础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其内在声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高效交流对话的目的。其次,教师还要从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想法,对于学生一些奇思妙想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学会接受,并对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及时纠正。最后,教师要在与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不同闪光点,进而逐渐培养其交流的勇气和信心。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展开小学数学教学时,若想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氛围中,可以合理利用情境构造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一课时,教师可以积极带领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进而让其对圆柱和圆锥的容量观察对比,教师先往圆锥体内部倒入细沙,然后再将同样的细沙倒入圆柱体内部,一边倒一边引导学生进行数数:“一、二、三”,从而发现“圆锥体的体积=圆柱体体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不断完善下,教师的职能已经不再是传统形式上的单项传递,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展开平等和谐的交流对话,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收获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96――01
新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为此,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才能较好的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呢?本人认为,关键要突出以下有关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个特征。
1 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性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知识与技能,它指的是课程中的知识与相应的操作技能与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它强调的是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必须是自己的主动探究和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的行为态度、精神状态、心理感受、思想认识等综合表现。因此,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的基础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的发展性目标,而过程与方法则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途径与策略。
相对传统的教学而言,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要彻底转变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如“电解质的电离”的知识学习,如果教师采用讲授的方式从固体与液体的物质结构的特征来阐述电解质电离的微观机制,学生能理解“电解质的水溶液或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原因,这种教学仅实现了知识的目标。如果能让学生分别做氯化钠晶体、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学生就会发现氯化钠晶体不能导电而氯化钠溶液能导电的问题,随之而来就会激发学生试图解释这个问题或探究这个问题的主动性。显然,这种学习的过程特征是学生的主动思考或主动探究,认知的模式是发现问题一探究问题一解决问题,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态度与思想情感都是积极向上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能逐步掌握科学研究与科学探索的方法,这就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所在。
2 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碳的多样性”的课题导入时,除了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安排的有关“溶洞、煤块、珊瑚”三个图片外,教师应该介绍更多的自然界中或者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有关含有碳的物质或材料。应该说,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材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区域差别而言,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与增补,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应该有自己的“活化性”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在于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如“探究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活动,如何开展探究性的比较实验是这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因此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关键性内容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分别由什么元素组成?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碳酸钠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碳酸氢钠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某些物质反应后的生成物有何异同?这些问题,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有利于促进或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师生生命价值的彰显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16-02
1 小学课堂师生对话现状分析
一方面,小学数学课堂对话内容过于形式化,很多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均缺少实质性内容,比如老师发问学生一呼百应;“同学们,老师今天所讲的内容听懂了吗?”学生再齐口回答:“听懂了。”老师再接着问一句:“还有其它问题吗?”学生再共同回答:“没有!”这种“口号”式对话形式根本无法达到师生对话的根本目的。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为了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会对课堂师生对话进行特殊“包装”,这些形式化的课堂师生对话连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都达不到,就更谈不上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对话形式过于单一,要么在课堂中老师占据对话的绝对主导地位,要么就是少数优等生占用了课堂师生对话的绝大多数机会,普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机会甚少。
这种课堂师生对话现状不仅会压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得不到应有尊重,他们无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缺少对话与沟通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师生对话的无效性与形式化,导致学生无法向老师反馈真实的学习情况,而老师一味闭门造车对学生的学习越来越缺乏了解,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必须遵循的原则
首先,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与传统数学课堂中“师尊生卑”的教学理念不同,新课程改革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的师生对话要遵循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原则。老师的权威性仅体现在其知内储备量更多、生活经验更丰富、人格更完善等方面,而课堂学习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因此要尝试以一个小学生的立场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特别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要多采用鼓励性、引导性的语言;此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提问方法,在照顾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同时,又能够引导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其次,师生对话要遵循准确性原则,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学科,而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不仅是其知识水平及其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更是会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数学课堂语言要求准确、简洁、精练,而老师本身要保持清晰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学习“数位”相关知认时,如果说“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就不够准确;再比如教学“位置”时,不能简单地说“豆豆在左边,或者果果在前面”的话,学生容易产生歧义,而是要明确说明“豆豆在果果左边”,否则老师的语言错误会将学生思维引入误区,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失败。
最后,直观性原则。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其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通常主要通过直观的认知而获得知识,而数学中很多概念、公式的描述均比较抽象,因此老师要将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采用直观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学习图形面积计算,就可以借助具体图形进行表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3 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方式
3.1老师“善问”,实现师生对话的本质目的
课堂教学过程,很多学生表面上看似已经理解了知识点,但是在做练习题时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师生对话才能反馈出来,因此要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老师就必须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看起来“没问题”背后的“真问题”。其实在课堂上,小学生脑海中所浮现的是形形、千奇百怪的问题,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几乎还是空白,当遇到一件新鲜事物时所产生的想法也与成年人大相径庭,而这种奇怪的想法加以合理引导,即可形成其创新能力。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抓住学生问题的实质,为学生及时、合理的解决问题,前提就是与学生保持平等,“俯下身”倾听学生的讲述,研究学生真正的问题。
当然,老师不仅要“肯问”,还要“会问”,即抓住教学重点内容与核心问题向学生提问,以保证问题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课程中,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美羊羊装修房子需要铺地砖,现在所有样品都在这里,你都认识哪几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这几种图案有什么不同?”“正方形有几条边?”“长方形有几条边?”学生发现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均有四条边,即可引出四边形的概念。老师善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老师善问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到答“问”的过程中与老师产生的交流的乐趣,从而实现问题向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这才是师生对话的目的。
3.2通过师生对话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因此,老师要通过和谐、平等、有效的师生对话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动手合作、探索实践的学习氛围,通过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其勇于表达,与同学共同交流学习心得。这个过程中,老师充当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选择学生中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及意见展开讨论,师生共同分析问题答案。比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关知识点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数十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课堂上直接出示本节课所学内容:求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已进行课前预习,因此知道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但是他们仅知道体积计算公式的“表”而不知“里”,即对公式的掌握还停留在简单套用的层面,因此老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可能的生长点,关注求解结果的过程对学生的启发与影响,带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进行验证:要求将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积木摆成长方体,然后计算正方体的数量,学生动手操作,并随时向老师汇报相关数据,老师则用板书将数据记录下来,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长方体共有几层?最下面一层有几排?每排又包括几个?这种老师问、学生答的师生交流,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长、宽。
3.3建立多维度、开放式的评价机制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效果进行了解,学生通过练习、提问、回答问题等向老师反馈自身的学习情况,老师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修正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评价过程中,老师不能单纯地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如考试分数,而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充分关注,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水平,并考核其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及态度,帮助其建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评价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考试、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但是任何一种评价方式均不如师生之间的交流来的更直接、有效、客观,在老师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语气神态判断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其是否存在畏难情绪等,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激发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查艳.呵护童心,快乐交际--关于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对话的分析[J].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2):167.
[2]韩国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对话的案例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3(8):147.
[3]刘丹.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策略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3):214.
[4]祁建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10(4):87-88.
[5]苏春景,孙晓莎.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病态对话”现象及其消解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11(11):26-3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新课程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从当今化学教育的发展来看,化学实验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对新教材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一、实验更具有自主化
旧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基本上是给出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让学生“照方抓药”,主要属于验证实验。在“实验习题”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而新教材“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将制备实验、性质实验、物质检验等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原理、方法等系统地归纳和整理。
新教材中加强了实验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探究中:我在上课时增加了实验用品,铜片、锌片、碳棒、CuSO4溶液。学生首先按书上进行摸索,了解了一点原电池的原理。接着由于好奇会从实验用品中继续选出材料、用品进行探索。四个同学一组,全班得出好多结论。比如:电极全是铜片、锌片时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但如果是锌片和碳棒时实验明显;电解质换成CuSO4溶液时也能成功。学生对于自己的发现非常兴奋,知识落实较好。乘兴追击,我布置化学电源中的自我设计原电池。要求学生收集各种废旧干电池,分解出有用的东西,从家庭中找出各种电解质溶液。设计好原电池后在班级检验它的电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设计了好几款原电池。有些电流较大,如选用白醋,纯碱等;有些电流较小,如采用水果汁,酸奶,饮料等。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电池还真的能发出电来,学习兴趣顿时高涨起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成功的愉悦(自己动手得到的成果),学习效果能不好吗?
二、实验更具有趣味化
趣味化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实验板块也要增加一些趣味化实验,实验不仅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工具,而且可以提供丰富而真实的学习情境,还是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思考实验原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的速率时,新教材改为在试管口套上气球,通过气球涨大的快慢让学生直接观察出反应快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准备家中的自然水,矿泉水,我在课堂利用蒸馏的方法制备蒸馏水。当学生看到自来水中滴加AgNO3溶液后立即出现了白色沉淀,而向从自来水蒸发制出的蒸馏水中滴加AgNO3溶液,就没有了明显的现象,学生感到很有意思,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该实验既使学生掌握了蒸馏实验的操作原理,蒸馏实验的作用,又学会了Cl一离子的检验方法,生活中的水一般是用Cl2来消毒的。对市场上的矿泉水检验,发现有些品牌不含Cl-,有些不标准有Cl-。学生学以致用特别感兴趣,还问我其他离子如何检验。不仅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是一举多得。还有,用苹果或西红柿制作一个原电池的实验,当学生看到水果竟然能发电,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这些趣味性实验,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离他们更近了,体验到化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得更容易,理解更深刻,教学效果能不好吗?
三、实验更加生活化
随着中学化学实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化学实验,其中家庭小实验的形式很受欢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的机会,新教材上增加了“家庭小实验”。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是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做实验药品。如从学生最熟悉食盐中了解加碘盐,学生可在家中做,也可在课余到实验室做。大部分同学事后说刚开始直间加入淀粉溶液中都没有变蓝色,加AgNO3溶液也没有黄色沉淀,冥思苦想后学生就翻阅资料、上网查找或问同学、哥哥、姐姐等,才知道加入了碘酸根;最终使实验成功。过程的艰辛得到的喜悦可相而知。再如,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的实验;用氯水漂白鲜花的实验;用苹果制作原电池的实验;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青橘子的实验等
二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象揭示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奥妙。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要求学生对雨水pH进行测定,了解当地雨水状况,分析是否是“酸雨”;让学生收集家里旁边河道的水进行PH测试,学生从自己的结论中深感保护环境的重要。这比空洞的说教要好很多,而且很多学生也开始向家人作宣传,不仅知识提高,无形中环保意识也提高。通过胶体的学习本质了解多种墨水不能混用。通过做“铝热反应”的实验,使学生联想到铝热反应能用来焊接钢轨,对化学反应竟然能放出如此高的能量感到十分惊奇等。
四、实验更加微型化
为了使实验绿色化,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减少药品的用量,采用微型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比如:在做铜与稀硝酸反应时,可在注射器的活塞上先放上一小片铜片,再吸取少量稀硝酸,立即在针尖上钆上橡皮塞密封起来,将注射器竖立起来,产生的气体先将活塞推开,当铜片与稀硝酸脱离时,反应自行停止。可以观察到一氧化氮气体的产生,再打开橡皮塞,轻轻拉动活塞,吸入少量空气,一氧化氮立即转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现象非常明显。
由于微型化实验不仅可以减少实验药品的消耗,节约药品,而且可以减小实验的危险性,减少污染性物质的产生,使实验操作更简单,便于学生一人一套实验仪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和细致观察分析的机会。因此,微型化学实验将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得到推广。
五、实验更加系列化
为了更好完成课堂教学或复结,使有关知识、技能结构化和系列化,可以设计一些系列化学实验,把几个相联系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按照一定次序相对集中起来,安排为一系列实验。比如:对于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旧教材是用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分两次实验加以比较的,过程比较复杂;而新教材上改为“4%双氧水加热和常温比较,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加FeCl3溶液加洗涤剂观察气泡产生的速度”。将两组对照实验一起完成,操作简单,易对比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习题也属于系列化实验,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系列的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起到梳理知识的作用。在复习课中也经常将部分实验系列化,例如:硫元素价态变化的串联实验、铁元素的循环实验等元素化合物类型的实验;分离与提纯、检验与鉴别等实验操作的系列实验等等,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六、实验更具开放性
贾樟柯和他的电影作品
贾樟柯于1970年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因为在“”中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农村当一名语文教师,直到今天,贾樟柯还有很多亲戚都在农村生活。这种家庭背景对他今后的电影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和小人物尤其的关注和关爱。同时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在《山西文学》上发表过文章,十六岁时,已经开始了小说创作。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动要吸收他为会员。后来高考失败后,他来到太原,参加了当地的美术培训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这部电影改变了他的人生理想,转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从此之后,他对电影的喜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立志要做一名电影导演。几番波折,终于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在专业学校系统地对电影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他后来的电影拍摄与风格的奠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纵观贾樟柯的电影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青年实验小组时期的作品
还是在学生时期,贾樟柯和他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青年电影实验小组,他们凭借着对电影的喜爱和执著,克服了资金和设备上的困难,先后拍摄了一系列的小短片,包含《有一天,在北京》《小山回家》《嘟嘟》等作品,这些作品的拍摄方式、拍摄内容、拍摄理念等,都是有别于传统的学院派风格的,例如《有一天,在北京》讲述的是在天安门广场上国旗下的士兵、修整草坪的员工、外地来北京游玩的客人等。也正是因为这种长期的体制外的拍摄,使得他的作品受到主流意识的影响较小,初步形成了个人化的风格特征。
(二)地下电影时期
这一时期,贾樟柯逐渐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拍摄,自己担任编剧和导演。先后有《小武》《任逍遥》《站台》等作品问世,其中《小武》让他崭露头角,受到了国内外电影人士的充分肯定和关注,电影评论家们认为他的拍摄手法和张艺谋、陈凯歌的拍摄方法完全不同,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打开了一个新的方向。影片通过对山西省汾阳市一个普通小偷梁小武终日偷窃生活的真实记录,展现了中国普通小县城里人们的生活风貌,刻画了小武被女朋友和家庭所抛弃,沦落在街头让警察抓住的真实遭遇。
(三)电影创作的大发展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贾樟柯也越来越走向成熟,少了许多年轻时代的冲动和粗糙,而是静下心来,潜心的思考究竟哪些东西是自己的电影中最需要表现的,这种艺术理性思考让他不断有佳作问世。例如《世界》,他把视角从生活在故乡的汾阳人的身上转移到了在异地打工的汾阳人身上,关注于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下的生存状况;《三峡好人》采用两段式的叙述,用“烟、酒、糖、茶”的隐形线索贯穿全片,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的怀念,该片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这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首次在世界三大传统电影节上捧得大奖。迄今为止,贾樟柯还在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念,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流淌在岁月中真实的事情和真实的人物,贾樟柯用他的电影为我们诠释了平凡人的鲜活和真实。
贾樟柯电影中的文化意蕴和美学特征
(一)对于纪实性电影风格的执著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贾樟柯作品的最大特点,那么这个词只能是纪实。作为生存在中国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之间的贾樟柯,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继而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这是一个需要潜心、执著、无助、勇敢的探索过程,注定要遭受很多失败和非议。他摒弃了第五代导演追求画面完美精致的追求,转而关注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使得他的电影更加显出生活的本色。“他的作品能够在国外著名的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很好的吸收和消化了西方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特别是对巴赞的推崇和继承,成为中国现实文化语境下对于巴赞电影美学的强有力的回应。”[1]
贾樟柯这种强烈的纪实性风格首先表现为对于长镜头的充分利用,他很少使用蒙太奇,而是大量地使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从而获得一种不为外界所干扰的、最真实的客观记录。例如影片《小武》中,小武把西服搭在身上,纵身一跃,上了村口的路障栏杆,身体晃来晃去,栏杆也发出吱吱的摩擦声音,想到家人对于自己的漠视和自己的小偷身份,小武这种内心的失落和怅然,被这个长镜头表达得淋漓尽致。《三峡好人》中,作者用一个接近三分钟的长镜头,将船上所有的人物来了一个大写真,有十七八岁的姑娘,有带着麻袋行李的民工,还有的在吸烟、玩手机、打扑克,等等,完整细致地展现出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为渲染影片的气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任逍遥》中,斌斌最后的歌唱,长镜头只对着他那张毫无表情、麻木的脸,这时候观众已经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但是贾樟柯还是予以坚决的展示,这个长镜头一直拉长到了最后一幕,观众在震撼中回到了现实。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摄影机开始运转的时候,我希望永远能问自己一声,眼前的一切是否是你真正的所思所感。”[2]这种带有强烈责任感的创作理念,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
(二)独特的小城镇情节
前文中提到,贾樟柯出生于农村,父亲受到“”的冲击,被下放到农村当了一名语文教师,后来汾阳由镇省级成为县级市,成为中国标准的小城镇。贾樟柯丝毫不避讳自己的农村背景和小城镇情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使得他对小城镇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他用波澜不惊的叙事方式和故事情节,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讲述了一个个小城镇中发生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陆小城镇的面貌和小城镇人物的生存状态。对于对小城镇题材关注度远远不够的中国电影来说,贾樟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贾樟柯的这种关注并不是盲目和没有原则的,他在客观的展现城镇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审视着城镇文化,成为城里人之后,他有了更好的视角和反差,去对城镇文化进行体味和感悟,他在积极地思索着由于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然后用镜头,展示给观众,让观众去思考,去发现解决的办法。例如《任逍遥》中,描写了两个要抢银行的无业青年,其中有一个青年,他的目的居然不是为了钱,而是要向一个女子证明自己的爱恋之情。表面上是对两个青年人的描写,深层之中,却唤起了我们对于小城镇人群深层次精神变革的思考。用电影这种方式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城镇的变化,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贾樟柯选取了在他看来最具代表性的地点,依托于这个小环境之中,把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保存在影像中,让小城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了记录和传承。或许身处繁华大都市的我们现在感受不到这种价值,但是往往是我们觉得值得保留和记录的时候,它们已经消失了。贾樟柯用他的前瞻性、先决性,忠实地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对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深切关注
跟贾樟柯年纪相仿的新生代导演,大多都有着都市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所以他们对于个体的关注,都是都市生活的边缘群体,如北漂一族、行为艺术家、摇滚歌手等。而贾樟柯独有的小城镇情节,让他把眼光投向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关注他们的生存体验和生命历程。中国大约有十亿人口都在农村和小城镇中,他们在友情、爱情、事业等所遭遇的种种动荡,更具有普遍意义。在贾樟柯的镜头下,既不夸张粉饰,也不可以贬低,而是用最真实的态度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在这种真实下,我们看到了一种人文情感的关怀和对小人物的肯定,他努力挖掘隐藏在他们身后的人性的光芒,并且在积极地思考着,在这个繁华世界的背后,是哪些人为这个社会作出的贡献最大,付出的代价也最大,他用自己的电影作出了解答。正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的评委对他的颁奖词所说:“因为他富有想象力地运用电影媒介,正确而现实地描绘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和道德的异化。”[3]
《小武》中的小武,虽然自己是个小偷,但是他身上仍然有着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他对父母孝顺,对女友体贴,对朋友仗义。然而在金钱崇拜和价值失衡的现实中,他的这些良好的品质并没有换回他所期待的结局,家人对他不屑一顾,爱人离他而去,朋友对他冷眼相看,最后落得一个被警察铐在街头,游街示众的结局。《站台》中几个青年人,满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一心想在大城市中混出个名堂,但是渐渐地他们发现梦想是那样的脆弱,个人的力量又是那么的渺小,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种渴望改变命运的尝试却是值得鼓励的。《三峡好人》中,韩三明为了和妻子复婚,需要凑够三万元钱,于是他不得不回到山西继续从事挖煤的工作,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但是这是他的选择,他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哪怕这种代价是自己的生命。沈红知道自己丈夫有了新的家庭后,撒谎说自己也有了相好的,主动要和丈夫离婚,她用最极端的方式挽回了一个女性的尊严,因为她从三峡的变化中感悟到了人的变化,每个人只有在变化中作出决定,才能找到自己的未来。贾樟柯曾说过:“艺术家负责揭示生存状态,至于改变,那是政治家的任务。”[4]贾樟柯很好地完成了一个艺术家的任务。
综上所述,电影的本质是要让人们记住历史、确认真实、确认自我,确认时间,贾樟柯的创作之路表明他就是一个独特的艺术文化行者,他不断地为中国的电影事业进行尝试和探索,那种真实的创作态度,展示出的真实场景,始终如一的人文情感关怀,使他的电影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他让更多喜欢电影的人树立更多的信心,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中国电影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停滞于主流叙事的圈子里停滞不前。作为电影导演,有的一直在名利场上乐此不疲,有的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电影理想,默默地耕耘着,贾樟柯显然属于后者,他用他最真实和最质朴的生活体验,激发更多的人来从事电影业,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潘先伟.论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苦难意识与文化意识[J].艺术评论,2007(06).
[2] 程青松,黄欧.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导演档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二、基本特征
1.未知性与问题性
化学探究性课堂的最根本特征是围绕化学科学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活动,经历科学的工作过程。这种未知性取决于人类的一种基本特质———好奇心。探究性课堂重视并利用学生的这种本能的学习冲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2]可以看出,探究性课堂迎合了孩子的心理特点,符合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利用未知性创设问题性,这是探究性课堂的最大特点。
2.发现性和探索性
认知主义教育观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探究性课堂提供了充分有你的而理论支撑。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知识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效力,学生正是要利用这种结构使知识在自身原有的固着点上生长出来,而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遵循认知结构去发现和探索,使生成的知识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或者说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发现与探索之旅,在旅途中,学生体会的是本能的满足,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发现到深入探索,一切都是自然的、自发的,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生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增长,很多潜在的、隐性的种子在悄无声息地萌发着。
3.过程性与开放性
探究性课堂不应是一条通往知识库的康庄大道,而应是星罗密布的交通网,每一条旁逸斜出的小路上都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有额外馈赠,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过程性既遵循了知识生成的结构特征,也尊重了人们发现知识的认识规律。开放性则体现了知识的可生成行和个体的差异性。我们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性的,或者说给学生留下的是知识的活路———可以继续延伸的路。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对于预先设计的课堂可能产生我们没有计划到的结果,这种可贵的隐性结果是学生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我们应该生育捕捉这种意外之财,让学生在探究性课堂中真实的发展。
4.主动性与互动性
探究性课堂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必须亲力亲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中,这种体验是不能假手于人的。教师扮演的是合作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说教师给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而执行者只能是学生本人。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自己走出的就是路。主动性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更好地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互动性则为主动性保驾护航,师生之间的反馈、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诠释了探究性课堂的活的灵魂,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与沟通,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分析讨论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题,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借助电子白板强大的技术优势,可以创设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的真实探究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联网灵活地获取信息,甚至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资源共享和协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探究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受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交互性强的外部刺激,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甚至可以走上讲台,在白板上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深化自己的学习感悟。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在教学时间上,要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让课内时间成为分享交流,师生互动生成,完善知识结构的时间。现在学生面对的课外阅读背景也是广阔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借助网络平台,让课外时间成为畅游网络世界,收集、整理资料,自主构建知识的时间,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BF]
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的多样性构筑了多元发展的评价课堂。根据主体,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因此评价主体是三维的。根据方式,课堂评价又可以分为口头评价、动作评价、书面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预习复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检测评价,等等。可以说:一个充满评价的课堂,必然是一个跳跃灵动思维与充满发展力的课堂。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多元需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还能激发教师教学的多元发展能力,是现代教学多元课堂的发展方向。
2文化展示的多元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和特殊效果,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丰富的、全开放、多维度的教学资源平台。时空界限被打破,师生角色更加丰富,教学相长的特色更加明显。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展示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传统的事物、投影展示以外,还有构思巧妙、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情景展示;有精彩的、互动生成的课堂片段或者突破重难点的录像“回放”展示;有教师设疑问难、激趣导新的“拉幕、遮罩”功能展示;有灵活批注、即时修改,生成鲜活课堂资源的操作展示;有查找资源的“链接”、库存功能展示;甚至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利用“展台”或者直接在白板上展示自己思维成果。在这种不同媒介、不同对象的多维度互动课堂中,我们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鼓励他们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评判教学的优劣,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实施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
3积累沉淀的多元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和灵活的交互方式,有效克服了传统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倾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在这样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思维都变得异常活跃和开阔,教与学双方的思想在不断的交织碰撞中必然产生火花,对于同一问题,也可能会产生千奇百怪的答案。对于这种“多元文化”,尽管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学生的多元反应也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假如学生的“体验”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评价就要及时地发挥诊断功能,运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避免学生步入思维的误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与教师艺术的引导,从文本的研读出发,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语文深远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情感的陶冶得到升华。
任何一个艺术种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史中都有其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脉络,这其中皆包含人类对于大自然改造与征服过程中对于艺术的基本认知与探究。在从实用到艺术的逐步发生与发展中,无不体现人类对于美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艺术积淀。
古老的中华先民对漆的发现和使用可谓是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使用天然漆最早的国家。有文献记载:早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时,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髹其内,这可谓是最早关于漆器的一些记录了。以我国所出土的文物实考而言,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髹涂朱红色的漆碗,足以证明中华民族制作漆器的历史已有七千余年。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使用便非常普遍,近年来,如河南信阳战国墓、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一号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漆器,种类丰富,并装饰有精美的图案或画面。这时期漆器造型手法多变,漆色已发展为多色的彩漆,并利用金、银、铜、玉、贝等多种天然及人工材物来镶嵌装饰,以显示其奢华性、贵族性。随着制作漆器材料的丰富和制作技艺的发展及在日常的生活中实用性的大大需求,到了唐代漆器才较为明显地在民间开始使用,直至宋代则普遍起来。宋代已产生了漆行、漆器店等商业行为,大量出售漆材、漆器。漆器在满足实用的前提下以其独特的色彩、图案、装饰体现了人们对精神审美愉悦的无限追求,也是创作者审美理想的物化之体现,“所谓物化,是自己随物而化,主客合一的极致”。所以到明代时期漆艺的发展达到了繁盛阶段,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出现了漆艺、雕漆的高峰。据明代漆工黄成的《髹饰录》中记载,此时漆艺的装饰之技艺繁华富丽、无可比拟。
漆器、漆艺、“漆画”无论我们是从实用的或艺术的角度去探究的时候,都会发现深藏于形式之下的所散发的民族与地域、历史与文化的气息,它是中华大地民族深层内在心理与精神本质及审美心理的体现。
2、早期的“漆画”
这里我们所关注到的漆画,作为艺术的形式而言,其并未具有真正的绘画独立性,在漫长的中国漆艺发展历程中,漆画几乎一直依附于漆器及其多样性的形体之上。在与漆器的结合中,中国古代漆画的艺术形式多变、表现内容丰富,诸如神秘的抽象性、生动的写实性、宗教的寓意性等艺术特质在悠久的漆艺中都有大量的作品出现。如马王堆汉代漆棺画、长沙南郊黄土岭出土的战国人物漆画、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彩绘锦瑟、浙江宁波的明代竹编五彩描金漆盒,这些漆艺代表的不仅仅是器物的本身,更是一种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体现了先民们的独特审美观照及民族的审美本质及其审美的倾向。所谓美的观照即“向某对象的心的作用,在究极上,乃是现实意识的基本构造之自身”我们在对器物本身视而不见的时候,依附于其上的漆画本身已经具有了作为绘画的独立存在的价值及审美的独立性,生动的场面、饱满的构图、色彩的搭配等诸种艺术表现元素的体现与独立的其他绘画艺术相比不分上下,只是由于与器物的结合而未能成为独立的漆画艺术作品。
20世纪下半叶中国独立的漆画艺术的出现与崛起,同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漆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外来漆画艺术的影响与融合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当代漆画艺术在发展中的“境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如当代漆画艺术家乔十光先生所说:“开漆画独立之先河的是越南。中国漆画的独立便是在越南磨漆画的刺激下,在现代艺术观念的启发下,在当代中国漆画家创造性劳动中完成的。”
3、漆画的独特性
漆画以“漆”为主要载体去表现的一种绘画形式,大漆为主要的媒介,漆画是我国传统髹漆工艺与现代艺术、现代工艺与现代材料的结合体。
漆画材料的独特性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材质、技法是漆画最基本、最物质性的构成因素,是漆画艺术表现作品的关键。
漆液、矿物颜料、漆板这些材料是漆画独特之根本。漆画材料涵盖之广,是其他绘画艺术种类难以比拟的。大自然造物力量之神奇给我们的视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材料资源,不同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也会展现出不同的视觉美感。如金箔、银箔、蛋壳、沙子、植物叶、螺钿等等。这些丰富的可以为漆画所采用的物质在漆画中他们表现出来的审美语言是不同的。与此同时漆画材料的创新及延展性也是其他画种所难以比拟的,不同艺术家在漆画创作中随观念的改变、题材的变化、画面效果需求等往往会自觉地寻求不同的、新颖的材料来展现自己艺术作品的特质。
不同材质的属性决定了其展现的美的艺术价值,艺术家在漆画的创作中对各种材料的选择、加工、创新代表了个体的艺术创作观念和审美追求,尤其是对材料选择和加工的主观性、偶然性更增加了漆画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当然艺术家的创作观念是统领整个艺术创作的根本。总之漆画材质的属性美与材质的独特性是漆画艺术的一大特点。
漆画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其表现技法的独特性。
丰富的、变幻莫测的漆画工艺手段,以及某些特殊的工艺具有偶然性表现形式及表现效果,构成了漆画艺术特殊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质。
漆画的创作周期较长,对于操作的技术要求较高,其难度主要是对天然漆画材料的掌控与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同我们熟知的水彩、油画有一定的差别,这也是材料的物理性决定的。漆画的表现技法非常丰富,有打磨、彩绘、镶嵌、磨绘、刻填、堆塑等多种表现形式,技法掌握的难度较大,需大量的实践方能在艺术表现上有所建树。在制作中不同的艺术处理技法会产生各异的艺术效果及意想不到的视觉美感,最终达到材料与技巧、漆性与画意的完美结合,这也许正是漆画艺术神奇之处吧。
二、当代漆画艺术的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我们这里讨论的被边缘化涉及诸多方面,包括艺术自身发展中的自我自律及影响艺术发生、发展的他律性问题。简单来讲是指我们民族漆画艺术被边缘化的客观原因:即历史、经济、文化、地域等多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漆画发展的多元因素。其次在漆画艺术发展中本身自省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被边缘化的现实
中国悠久的漆艺自唐朝始传入日本,这个在大和民族看来是“舶来品”的东西却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日本的本土民族发扬光大,“漆器”似乎已经成为日本的代名词,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也足以说明一个民族对于优秀文化的遵从与渴求,同时对于我们漆艺的原创者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警醒”,一种对待文化“自觉与不自觉”的警醒。就像西方人提到陶瓷就能想到“China”一样。日本的漆画艺术同我们自身的漆画艺术之间产生的角色调换,难道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的问题吗?众所周知,最早最精美的漆器是在中国,而如今最会做漆的则在日本。
越南漆画起步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20世纪30年代年法国人维克脱尔·塔尔丢为越南漆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法国人并没有把西方的教学体系完全强加于越南学生,而是鼓励越南的学生挖掘本民族的艺术元素与潜质,发掘、发展本民族自己的艺术。他们甚至把民间艺人请进课堂,开始尝试把传统的漆艺技法融入绘画中,越南真正的漆画艺术由此开始。在之后的不断探索、实践、成长中,漆画(磨漆画)在越南画坛中逐渐发展成为他们的“国画”,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这里不再探讨漆画艺术谁是源头、谁是追随者的问题,无多大意义,历史总是要发展的,我们不能总是拿着我们祖宗的荣耀来谈论今天的现实,这种鞭策也许是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的自我觉醒与创作动力吧。
2、目前国内漆画艺术现状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漆画艺术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但是任何一个艺术种类的发展演变必然会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其中有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偶然性存在,这其中包含有历史、地域、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现代漆画虽然从上世纪30年代已经起步,但是几十年来了解与关注它的人可能并不多。漆画艺术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既然存在了必然会经历发生、发展与衰变的一个基本规律。漆艺在我国的传统实用美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在大众审美活动中多数人仍把它当美术工艺品一类来看待,这是存在的现实。对于一个从事非漆画艺术的其他艺术工作者来说可能对漆画艺术都知之甚少,更别说普通的百姓大众了。再者,在新时代艺术教育极大的发展中,漆画艺术可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像国、油、版、雕等这些专业一样受到应有的重视。艺术教育在当今的市场化、功利化的影响下变的愈加现实,以至于漆画这个专业逐步被排挤于主流艺术之外,在其后的发展中也就相应地受到一定的影响,漆画艺术这种境遇的“尴尬”对于漆画艺术自身而言无疑是一种发展的阻碍,所以后来在漆画最初被纳入全国美术展览时引起很大争议。
一、具有学生主体性
对话教学情境中,老师早已不再是始终把持话语权的人,他们只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指导与陪伴,甚至可以说,教师在对话教学情境中有时也是受益者,能从学生的观点与质疑中获益良多。可以说教师更多的是以一种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的。在相互探讨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的身份和学生是平等的,不再是一种权威的象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与关系下,老师和学生均是相互关爱与信任的,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师生间的尊重。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不仅是教师的态度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那种平等、民主的氛围,还要注意课堂环境上面的布置,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和谐的氛围。
二、具有教学上的拓展性
笔者认为,教学情境思想之所以成为目前最具有可探讨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思想,正是因为它本身具有这种教学上的拓展性。教学上的拓展性主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注意对话教学情境当中教师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决定了教学的外延,如果你的课是更具开拓性的,对学生的观点是更具包容性的。那么显然,学生愿意接受这种非强制性的知识,而且在接受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的具有创新性,不是主观迎合老师的想法,这也是对话教学情境最大的优势特征。其次,我们谈到的教学上的拓展性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它是更具有拓展性。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资源越是多样化、新颖化,越是让我们感受到整个课堂上学生的活力与参与。这样新鲜的教学资源也让我们知识更具有话题性,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而且更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教学资源,往往是更具实用性的。在这样具有拓展性的教学环境中,何愁学生的注意力不提升。
三、师生关系上的亲密性
笔者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有能够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时,才是有利于教学进行的。而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关系,是那种在平等、和谐之上,更具亲密性会获得更为难以想象的教学效果。古语早已有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那么良好的对话教学情境中,更多的是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有权利表达自己,而不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老师的任务不再是传声筒,强制性地传授知识,而是在具有生成性与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独立的思考与学习。学生是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花的种子,如果暂时没有开花,那么是他的花期还没有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其实是一颗大树。所以恳请各位老师用更多的爱与宽容来营造我们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孩子能够怀着更为积极、大胆,具有创新意识地去吮吸知识的养分。
二、理论基础
郑长龙教授根据系统科学理论,提出了“教学行为对”和“教学行为链”等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总是成对发生和存在的,称之为“教学行为对”(IBP)。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对之间按照一定的联结方式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和价值的有序整体,这个有序整体就是“教学行为链”(IBC)。根据课堂教学系统的CPUP模图1型理论,在基元系统(PrS)中一个教学行为链(IBC)对应着一个基元活动 (PrA),基元活动是课堂中最小的教学活动若干个基元活动之间按照一定的联结方式组合而成单元活动(UA),并按此方式依次M合而成了板块活动 (PA)和课堂活动(CA)。(如图1)
三、新手-熟手型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特征的比较研究
本文以福建省某中学的熟手和新手两位女教师的常态课《化学平衡状态》为案例,根据课堂教学系统的CPUP模型理论对两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特征进行比较。
1.课堂教学行为对的特征比较
娄延果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通过对大量的课堂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把化学课堂上的20种教学行为对归纳成了2大类和7小类,并给出了每一种教学行为对的操作性定义。郑长龙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对该类别系统进行了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修正成了2大类和7小类,共24种教学行为对,见表1。
(1)教学行为对类型特征比较
将两位教师课堂中的“讲”“问”“展”“控”“思”“动”“交”等七小类教学行为对的频次进行统计(见表2),从而分析两位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要方式及其特征。
由表2和图2可以看出,在“化学平衡状态”的课堂中,新手教师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行为对有73次,占整体教学行为对的62.39%;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行为对有44次,占整体教学行为对的37.61%。熟手教师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行为对有43次,占整体教学行为对的45.75%;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行为对有51次,占整体教学行为对的54.25%。从整体上来看,新手教师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行为对的频次高于学生为主的教学行为对,而熟手教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行为对的教学高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行为对。说明,新手教师的课堂更多是以教师的讲授或者是提问开始,而以教师的总结结束,而熟手教师已开始注重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建构。
此外,从统计上看,两类教师课堂上的“讲”和“问”都占了比较大的比例,特别是新手教师更是占到了整体教学行为对的52.13%,这可能是本节课内容主要是概念教学和学校一直在倡导问题教学有关,虽然问题的设置及提问方式有待改进,但教师课堂上有这种问题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生的“思”和“交”的比例严重偏少,特别是新手教师甚至只有3和0,而熟手教师的“交”也只有3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2)教学行为对所用时间特征比较
将两位教师课堂中的“讲”“问”“展”“控”“思”“动”“交”等七小类教学行为对的所用进行统计(见表3),从而分析两位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及其特征。
由表3和图3所示,新手教师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行为对所用的时间共有1475s,占整体教学行为对所有时间的57.17%;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行为对所用时间共有1105s,占整体教学行为对所有时间的42.83%。熟手教师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行为对所用的时间共有1262s,占整体教学行为对所有时间的48.91%;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行为对所用时间共有1318s,占整体教学行为对所有时间的51.09%。从统计数据来看,新手教师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行为对所用的时间明显高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行为对,主要是在“交”的教学行为对所用时间为0,极大影响课堂学生的行为,这也体现了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常态课中还是以教师为主,虽然学生“动”的行为对所用时间占所有教学行为对所用时间的
32.44%,是最高的,说明教师也意识到学生活动的重要性,但学生的参与活动只是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上,学生的“思”和“交”偏少。而熟手教师情况有所不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行为对所用时间要略高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行为对所用时间,说明熟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教材的把握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注重学生每一次参与的质量,从课堂上看,非常注重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留给学生的时间充分,以确保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行为对顺利进行。
根据两位教师教学行为对所用的时间可以看出,教师的和学生的“动”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特别是新手教师,教师的“展”“控”和学生“思”“交”仅占据整体课堂时间的少部分,这与教学行为对频次的统计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也体现了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主要是在教师的“讲”和“问”中实现的。这样的课堂虽然学生有参与教学,但不深入,只是流于表面,应加大学生“思”和“交”频次和所用的时间,进一步增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2.课堂教学行为链的特征比较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链的样态多种多样,通过大量课堂观察,把教学行为链归纳为5类,如表4所示。这5类分别是 “直授型” (E型链)、 “自答型” (D型链)、“直答型” (C型链)、 “交流型” (B型链)和 “自主型” (A 型链),从 E型链到 A 型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逐渐增强,教师的控制程度逐渐降低。
从表5和图4 可以看出,新手教师的课堂上共用了44个教学行为链。其中C型链的次数最多,占整节课教学行为链次数的68.19%,其次是E型链,占整节课教学行为链的22.73%,然后是D型链,而A型链和B型链的次数为0。熟手教师的课堂共用了45个教学行为链,同样是C型链的次数最多,占整节课教学行为链次数的62.22%,,其次是D型链,占整节课教学行为链的22.22%,B型链和E型链都不到10%,熟手教师也没有用到A型链。
A、B和C型的教学行为链中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教师控制较高,它们属于高水平的教学行为链;D型链和E型链在教学行为链中学生参与程度较低,教师主导较高,它们都属于低水平的教学行为链。对比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两者都使用高水平的教学行为链的比例都较高,说明都有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但新手教师使用的高水平教学行为链全部是C型链,而B型链和A型链教学行为链使用为0。熟手教师虽然没有用到A型链,但B型链,虽只占所有教学行为链的6.67%,但说明熟手教师比新手教师更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参与和课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重要性。
无论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都没有用自主型(A型链)的教学行为链,也就是未做到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导课堂,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方面在常态课堂中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掌控课堂以确保目标的达成;而另一方面自主型的教学行为链的驾驭对教师自身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充分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学情,因此,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较少用到。在课堂教学中与新手教师相比,熟手教师在安排和使用各类型的教学行为链时更为合理。
(2)教学行为链所用时间特征比较
在对新手型和熟手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他们课堂中各类型教学行为链所用的时间进行统计(如表6),从而分析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时间的特征。
根据表6和图5所示,新手教师的课堂上,C型链占所有教学行为链所用时间的51.71%,高水平的教学行为链所用的时间略高于低水平的教学行为链。熟手教师的课堂上,C型链最高,占所有教学行为链所用时间的40.23%,B型链占37.33%,高水平教学行为链所用的时间共占77.53%,远远高于低水平的教学行为链。
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的课堂中,高水平教学行为链所用时间都要高于低水平教学行为链所用时间,说明,两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的时间安排上,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主动通过活动来建构学习内容。但新手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中,A型链和B型链的使用为0,且C型链的使用都是通过提出问题-学生直答-总结讲授完成的。而熟手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链的使用中,虽然A型链的使用时间为0,但B型链所用时间仅次于C型链,说明熟手教师在水平较高的教学行为链上投入的时间比新手教师要多,在水平较低的教学行为链上投入的时间比新手教师要少,这体现了熟手教师比新手教师更愿意使用高水平教学行为链,也进一步说明熟手教师在各类型的教学行为链所用时间的把握上比新手教师好。四、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1.研究结论
根据课堂教学系统CPUP模型理论,对新手型和熟手型两位教师“化学平衡状态”中课堂教学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主要分析了课堂中教学行为对的频次、所用时间特征以及教学行为链的频次、所用时间等特征。得出如下结论。
(1)两位教师的课堂所出现的教学行为对基本涵盖了所有种类,除了“自主型”教学行为链外,熟手教师其余4种教学行为链在课堂中都有出现,而新手教师只出现了“直答型”“自答型”和“直授型”三种教学行为链。
(2) 熟手教师课堂上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行为对的频次和所用时间明显高于新手教师,而新手教师主要是体现以教橹鞯慕萄行为对,特别是教学行为对中最能体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交”在新手教师的课堂中没有出现。在课堂上,新手型教师多注意于自己的教学,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熟手型教师以学生为核心,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熟手教师表现出相当的耐心,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后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思考讨论,在学生没有马上答出问题时,也会一步步的耐心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新手教师则相对耐心不足,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回答问题或是思考稍长,新手教师就急于提示,甚至代替学生回答。
(3)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对于整节课中采用的各类型教学行为链的所用时间比例分配上,熟手教师比新手教师更合理。整体而言,熟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了高水平的教学行为链上,而新手教师虽然在“直答型”教学行为链上用了近一半时间,但只是停留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直答-总结讲授上,有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但只是在课堂上的你问我答上,且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低水平的教学行为链上,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链中的自主型和交流型没有用到。这说明了熟手教师更愿意在高水平的教学行为链上投入时间,更关注于高水平的教学行为链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重视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和方式,鼓励学生思考、发言和讨论,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所学的内容。熟手教师比新手教师更愿意尝试高水平的教学行为链,体现了熟手教师更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
(4)在这两堂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熟手教师还是新手教师均未使用 “自主型”的教学行为链。原因可能有三点:其一, “自主型”的教学行为链本身常态课堂教学中比较少用。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和赶上课时进度,教师通常不会采用该类型的教学行为链;其二,该类型的教学行为链,开放性程度极大,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对于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而言,实施难度很大。第三,由于两位老师教的都是平行班,学生素质与培优班有差距,且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开展自主学习比较困难。
2.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为顺利完成新手教师到熟手教师甚至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更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在日常教学中,新手教师应积极准备好每一节课,进行精细化设计,在学生活动的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多观摩其它高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改善自己教学行为习惯,与他们相比,所欠缺的是教学经验,表现在课堂上则是教师对教学行为链的选择和驾驭能力不足。基于此,新手教师有必要多观摩课堂,模仿他们对不同教学行为链的处理和实施过程,并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尝试、训练和改进,以提高自身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2)新手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尝试多采用一些高水平的教学行为链,并多投入一些时间在高水平的教学行为链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关注于每一个教学行为链的实施质量的提升,从而提高整节课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3)新手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探寻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特征。要持续不断地监控和诊断自己的课堂教学状况,利用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有录播室,可以把自己的课堂进行录制,自己或与同事进行分析评价及深度反思。
[中图分类号] P59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73-1
肯德可克矿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西南缘,隶属青海省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管辖,坐标:东经 91°45′30″―91°46′15″,北纬 37°00′45″-37°01′15″。
1矿区地质
1.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OT)、局部发育晚泥盆世和晚石炭世地层以及第四纪沉积物。滩间山群与矿床的铁、铜、铅锌、钴,金矿化直接相关,自上而下发育硅质岩夹钙质板岩、大理岩;硅质岩夹碳质钙质板岩和矽卡岩化杂砂岩;大理岩夹白云质大理岩,底部与硅质岩接触部位磁铁矿、铜磁铁矿层接触。总体上上泥盆统不整合于滩间山群之上。
1.2构造
1.2.1褶皱构造
滩间山群(εOT),在地表表现为一单斜构造,组成矿区基底构造层,地表出露部分(矿区中、北部)走向呈北西西―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 30°-40°。矿区南部的石炭纪地层则构成一轴向近东西的肯德可克向斜,该向斜挤压紧闭,产状总体上北陡南缓,西端仰起。
肯德可克向斜为矿区北缘东西向区域性逆断层作用的结果。向斜轴部及其靠近轴部的两翼(包括其下的不整合面),形成层间剥离(虚脱)与纵张裂隙。这些都为导矿和控矿提供了通道与空间。控制南矿带石炭纪地层中部分多金属矿的形成。
1.2.2断裂构造
矿区内的断裂构造形迹是区域性构造的表现,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北西向和北西西向区域断裂在矿区内汇合,表现为复合构造特点;另一方面,受长期挤压、推覆作用的影响,韧性剪切作用很强烈。
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可分为三组:即东西向断裂组、北东向断裂组及北北西向断裂组。
1.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不强烈,地表仅见零星的华力西期、印支―燕山期小侵入岩体出露,出露面积仅占矿区面积的2.5%。钻孔中亦仅见有花岗闪长岩、石英斑岩脉。矿区内脉岩分布较广,多呈脉状、岩枝状产出,岩性由酸性到基性均有,但以闪长玢岩为主。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不同期次的岩浆岩均与成矿有关。
2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2.1矿石及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与典型的岩浆矽卡岩相比较,肯德可克矿体围岩常量元素岩石化学特征显示为三类:一类属于高钾、低钛的钙碱性系列类岩石。第二类为特殊的岩浆矽卡岩,TFe 含量 12.04×10-2;MnO 含量 0.42×10-2,比典型的岩浆矽卡岩要高的多,反映了原岩中含了大量的泥质岩成分,但岩石中高钙低钠钾的特征又反映出为矽卡岩特征;第三类岩石为典型的白云质碳酸盐类特征,即高钙镁、低硅、铝、钠、钾及烧失量大特征。总的说明了肯德可克矿床围岩的组成种类复杂多样。
2.2稳定同位素特征
从肯德可克矿床的硫、氧同位素组成特征中可看出,肯德可克矿床中δ34S值组成大部分为正值,其值范围在-1.48~5.96%,样品最大频数集中在数值1~3%。其平均值为+1.896%。本区矿床与国内不同类型矿床之硫同位素(δ34S)相比,明显区别于砂岩型(δ34S为-1~3%)的组成;与斑岩型(δ34S-3~+5%)的组成和火山岩型(δ34S为-3~+10%)的组成相差不大;与矽卡岩型(δ34S为-2~+7.5%)的组成较为一致。
肯得可克矿床与不同环境及地质成矿条件的氧同位素(δ18O)相比,明显区别于大气水(δ18O为-20-25%)的组成;也不同于建造水(δ18O为0―-10%)的组成和变质水型(δ18O为+10―+15%)的组成;也不同于岩浆水(δ18O为+3―+25%)的组成;而地下热水(δ18O为+0.37―+2.37%)的组成相似。也与大洋水(δ18O为0%)及亏损洋壳(δ18O为+1―+4%)的组成相近。肯德可克矿床从硫、氧同位素资料可以判断出其成矿物质来源来自地壳下部。
2.3放射性同位素特征
Rb-Sr同位素可以作为示踪地球上各种地质过程的基准与依据。可以根据其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和放射性母子体元素地球化学分异而造成的同位素成分的变化,来研究成矿物质的来源、元素的富集及其过程。同位素计算Rb的衰变常数λ=1.42×10-11/a,矿源层年龄取自468Ma;成矿年龄取自2146Ma。
肯德可克矿床围岩(前三个样品)的Rb与Sr含量值均高,Rb/Sr值高及(87Sr/86Sr)i值均处于上下陆壳值之间且围岩富含87Rb,反映其围岩在长期成矿的过程中受到上陆壳环境的混染与改造。
肯德可克矿床矿石(后两个样品)的Rb与Sr含量特别低,而其Rb/Sr、87Rb/86Sr也特别低,但(87Sr/86Sr)i比岩要高,反映了二者的物质来源和地质历程明显的不同。从Rb与Sr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围岩物质来自主要上下地壳的重熔,且受到轻微混染。而矿石的Rb与Sr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出其成矿物质来自上地幔等深部环境且受成矿环境及钠长石化的影响比较明显。而成矿经历复杂。
3成矿机制与矿床成因
肯德可克矿床位于祁漫塔格早古生代弧后裂陷盆地内,以铁、铜、铅锌、钴、铋、金矿为主,形成时代为海西期-印支期。通过该矿床矿物共生组合、矿脉穿插关系及控矿条件分析,该矿床明显受构造、岩浆岩和热水沉积建造联合控制,且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成矿作用,该矿床属后生改造型矿床类型。
(1)奥陶纪热水喷流沉积作用:海底火山喷流带来了铁、钴、金、铜、铋、镍、铅、锌、铁等成矿元素,并使其初步富集。同时在盆地内形成了富含钴、金、铜、铋、镍、铅、锌、铁等成矿元素的硅质岩及碎屑岩,为后期热液改造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2)海西、印支期矽卡岩化热液改造成矿作用:为主要成矿期。该期经历区域构造变形之后,深部岩浆活动提供热源,促使深部热液沿构造裂隙发生运移,导致硅质岩、含碳泥硅质板岩发生 Si、Ca 双交代,形成矽卡岩化,同时带动了成矿物质运移,沿构造带在破碎的矽卡岩内并富集成矿。
(3)燕山期中温热液铜钼矿化作用:该期矿化规模小,仅在弱矽卡岩化的硅质岩内发生,其形成的矿脉穿切矽卡岩小裂隙,明显晚于矽卡岩化。
综上所述,肯德可克铁多金属矿为热水喷流沉积-多次热液改造叠生型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