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35-01

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但是大多数作品缺乏内涵,无论是对动画剧本的理解、角色的塑造,还是对动画艺术本身的认知程度,大都浮在表面,角色造型模仿较重,一些单调而重复的造型充满荧屏。无论是动画片还是卡通动画形象,缺乏艺术生命力。在动画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设计的角色总是缺乏艺术生命力;对外来动画形象也只是局限于简单模仿,让观众难以接受和认同。

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期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将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传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这已经不仅仅是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中国老一辈的动画师相继退役,而年轻一代刚刚起步,面对动画技术的不断变化,如何在动画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确不容易。当今动画产业的一线人员,大多是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掌握了动画制作的基础知识,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在我们这一代传播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很多我们自己的动画片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缺乏创新,缺乏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我们必须深刻的反思,动画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产业,我们虽然暂时落后,但借助文化的优势和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应该有能力赶上动画大国的发展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市场和观众的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动画原创这一条生命线,中国的动画产业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动画艺术形象。为了占领中国的动画市场,除了日本大批量的向中国市场投放日式动画片外,美国的动画更是不断从中国文化寻找动画艺术语言,《功夫熊猫》和《花木兰》就是两个典型例子。为什么美国动画设计师能够从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找到动画基因,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阐释中国的文化现象,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关键问题是我们没有重视自己文化,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传统,长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观念制约着我们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同,缺乏信心,缺乏责任感,缺乏原创性。

篇2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意境深远,汲取儒佛道之思想精髓,构成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也形成了茶文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茶艺表演以饮茶为主要内容,融合传统音乐、舞蹈艺术、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多元化艺术形式;如以采茶、制茶等为内容的采茶歌、采茶舞,彰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如历朝历代的茶诗歌,蕴藏着古代文人审美情趣与高雅的内在修养。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站,其对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精神品格、审美修养,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语文学习。

1.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

儿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图形或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尤其视听结合的形式对于儿童更具有吸引力。茶艺表演艺术形式作为茶文化精神载体之载体,其在优美的环境氛围中生活化地、艺术化地展现茶叶泡饮过程,尤其是舞台上茶艺表演,融合了传统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元素。[3]幼儿园老师可以将茶艺表演引入日常教学中,这种形象性、动态性、具体性又具有趣味性的视听结合的表演方式,与儿童思维特征与认知习惯相契合,让儿童优美的表演中,领悟中国以茶待客、交友的传统习俗,体味中国本土音乐、舞蹈等艺术审美文化,感悟茶文化的独特形式与精神意境。学前教育引入茶文化教学,从小处说对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文化,丰富儿童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处着眼,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各国的竞争已从政治、经济等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1.2学习茶文化为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需要学生从小开始积累语文知识,由于我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处于断裂、脱节状态,小学教育正规、严肃,各科都有明确教学要求,比如语文要学会拼音、掌握多少生字词;而幼儿园教育以娱乐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说读等基本能力,但无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尤其是幼小衔接语文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文修养,帮助幼儿积累语文知识,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唐诗宋词可谓是传统文化之精粹,其中不乏描写种茶、制茶、饮茶等诗词歌赋。如范景文的五言诗《蕉雨轩尝水》:“便泼洞山芽,雪花泛冰蕊。泉味与茶香,相和有妙理。细嚼润枯喉,泉脉湿灵肺,”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而又不缺诗词的意境之美,作者勾勒了一幅清冷空灵的品茶图,细致刻画了泉水与茶香身心感受。钱选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等等诗句,传达文人悠然闲适的雅兴,以自然山水、林泉、松竹等为友的审美情怀,他们通过品茗的感官体验,展开心灵对话,从品味茶性中思考人格与精神,达到茶我统一的“和”美境界,因此,茶品及人品之说。[4]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配上音乐与图画用形象而直接的方式让幼儿感受饮茶文化中幽香雅韵精神意境,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锻炼幼儿的由表即里的认知规律,帮助其积累语文知识。笔者只是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但实践教学中仍需要老师根据幼儿的认知与兴趣合理选择茶文化教学内容,如小班幼儿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老师们可以选择茶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民俗节日,让幼儿扮演角色置身其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茶文化。大班幼儿的学习可以适当引入茶诗词歌赋的内容,在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之下,体会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文化意境,丰富幼儿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2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重要性

2.1强化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情感教学是当前幼儿教育中重要方式,其对幼儿行为发展、思想认识等方面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个体的年龄越小,情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并且情感发展对社会个体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5]中国茶文化中蕴藏着儒道佛思想的审美情感与文化基因,儒家中和之美在煎茶烹饮中突出了恰到好处的精致雅趣,与中华民族温和、内敛的民族性情有密切关系;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生命的超脱与茶性的俭而清和、自然淳朴相契合,于是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进而有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为历代茶人追求的生活目标;禅宗思想丰富了茶文化的超脱精神,通过喝茶来达到超越实体达到悟的境界,由此可见茶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儒佛道思想形成的不同的茶道精神,如庄晚芳的廉美和敬、陆羽的精行俭德等都有助于幼儿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强化幼儿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2.2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存在,无论处在何种阶段,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人相处,幼儿由于自身特点,在与同龄人、老师与父母的相处中时常出现问题,尤其当代的幼儿,家庭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性格较为普遍,学前教育融入茶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文雅、尊师、友善、谦逊等的良好品德,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等风俗历史悠久,茶文化思想中体现传统待人接客、为人处事之道,也表达“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价值观,这些无不体现在茶艺表演、茶诗、茶歌、采茶舞茶文化艺术形式之中,使得茶文化历经千古依旧成为当代社会交际的重要方式。学前教育中引入茶文化学习,可以熏陶幼儿的性格与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道德思想的同时,也让幼儿们了解自已与他人相处中,应该多点宽容、忍让,懂得与人分享,让他们明白“以茶雅志,八方来客,一壶茶笑谈天下事”的社交方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战略强国的时代要求中,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但通过怎样的科学策略将茶文化引入学前教育,是当前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由于幼儿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等的特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与接受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家与社会应该予以关注,可以将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改编成动画卡通的形式,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接触茶文化;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中老师应该钻研茶文化教学形式,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茶文化。通过这些方式在学前教育阶段扩大幼儿对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作者:张玉暖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魏登云,冉光彩.论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J].兰台世界,2014(36):86-87.

[2]周亚军.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篇3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缺失。

1、不懂怎样尊重别人。

现在的学生,在平时的与人交往中就几乎不尊重别人的感受,用时髦的词叫“非主流”吧应该?在课上随意扰乱课堂秩序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为人方式,歪风邪气盛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融让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尊敬师长”等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都不复存在。

2、不知如何诚信待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而现在的学生对于诚信来说,越来越不在乎,越来越不当回儿事,小到上课迟到,旷课,作弊等,大到对人对事接物等,关于“诚信”二字,根本不放在心上,把这种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内涵都抛之脑后,淡薄人性!

3、脆弱的心灵承受。

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下,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公主”“王子”,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从小经受的挫折也相对很少,抗打击能力太差,如果脱离了自己的依赖对象,那么整个人都不知所以,脆弱的心灵让现在的学生更容易逃避现实,沉迷虚幻的网络之中。其实针对这种现象,也是说明现在的学生正缺少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

其次,由于缺失传统文化教育而造成的问题。

1、文化素养不够造成的问题。

在现在的学生中,通过谈话交流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素养略知一二,虽然稍作了解,但也只是表面上的,肤浅的了解,并没有真正领会到精髓所在,更没有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重点!因为学生不具备自信的原因,一般高职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择业的问题时,缺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使自己迷茫不前,搞不清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弄不明白自己的未来计划是什么,还有很多学生只会抱怨自己在学校学的知识太少,但他们不能明白的其实即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素质的缺失。

2、缺少美德教育造成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美德教育方面也是比较缺失,主要表现为现在的孩子感恩、诚信的思想较弱,很多孩子在与人交往中,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不善听从他人的建议,与老师、同学之间表现极度冷漠;不懂如何尊重别人及其劳动成果;对自己的父母缺乏孝心等。人性淡薄,没有感恩之心。

3、对自己的生活思想错位造成的问题。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是指做人应有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不要总是依赖别人,要学会靠自己“自强不息”,面对坎坷的人生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在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领悟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从而让生活思想错位,造成不必要的问题。

再次,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怎样看待传统文化教育。

1、让学生学会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继承传统文化精华。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自古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宝贵知识,我们现在的年青一代有责任,有义务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培养学生学会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取精华,弃糟粕”,结合现代的文化素养,更好的梳理加固,认真的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2、让学生学会新旧结合,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但对于时代的影响,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善于结合现代的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做出有益的补充,不能原版原套,墨守成规,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进行有益的改革,结合时代气息,不断发扬光大!

3、让学生学会张弛有度,弘扬传统文化。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础,是每一个人取得别人尊重,赢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于目前的社会而言,假如我们都具有这种条件,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也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教育家孔子提出道德是立国之本,大学中也曾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千年前的中国人的祖辈们都能把个人修为与治国平天下相关,那么在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在高等教育职业院校中,更应该主张倡导学生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弘扬下去!

第四,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素养提高的具体办法。

1、创造古色古香的阅读氛围。

利用高等院校的各种条件设施,开展各种适合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阅读能力,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渗透优良的传统美德!

2、开设各种以渗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为了更好的让我们的高职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选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方法,运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调动学生们参加的兴趣,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区,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自主形成优良的品质美德!

篇4

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使我们的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才能说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我们应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搞好语文教学。

一、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美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育学生,审慎、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所倡导、所尊崇的文化主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种古今文化相契合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去感悟、去体味。从而使他们的心灵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便成为他们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最终成为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标准。

例如,当我在教学《小儿辩日》时,可以让学生去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韵味;在教学《论语》时,教师提到孔子,自然就会想到一个慈祥的长髯老者,带领一群门徒,风尘仆仆,辗转各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却“知其不可而为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孔子那似一棵坚忍不拔的树,虽经历贫困、饥饿、嘲笑、驱逐的风风雨雨,却能始终坚毅地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凡此种种,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分量,将其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使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来,进而能够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精神。

二、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毋庸讳言,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得到发扬光大,而且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几乎是空白,那种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所剩无几,而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腐败和缺乏公德的事例倒让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神圣而庄严的社会重任,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文本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识,增强自身的民族观念。

如我在讲授古诗《青松》时,在讲述古诗含义时,适时插入讲述的民族气节,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英雄是何等刚毅和坚强。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英雄们的气势,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语文知识来得更为重要。

三、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对学生性格的塑造

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说到庄子,自然就会想到一个在山间云游的仙人,是一个濮水边钓鱼的老者,是一个思想奇幻的思考者。在做“宁其死为留骨而贵”的神龟与做“宁生而曳尾于涂中”的活龟之间,他毅然地抛弃了前者;而在文章里,他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盗跖声色俱厉,庄周幻化蝴蝶,文思跳跃,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唏嘘不已。显而易见,在教学中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反映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我们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春节之前,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诵读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时节让学生摘录杜牧的《清明》,感受诗人的情感;端午节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请学生带着问题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找。

篇5

一、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含量的片面性

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的确,对一种自然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底蕴及其多层面背景有相当的了解,是成功习得该种语言并运用其进行文化交流的心要条件。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无论是汉语“交流”,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ion”(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news,ideas,or opinions,etc.)一词,其所表示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跨文化交流绝不仅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如果说,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多层面交流障碍(主要是“理解障碍”),那么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我们不难观察到,许多具有相当英文程度的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 (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译为“门修斯”的笑话。有些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势在必行

作为拥有上下5000余年华夏文明的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与自然界不懈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东方文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已成为世界人们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流传下来的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更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有义务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上个世纪,辜鸿铭、林语堂、钱钟书等一个个中国学人,以各自令人惊叹的完美英语,对世界述说着中国,对祖国表达赤忱。在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读者感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奋力捍卫,惊叹于他那登峰造极、令人仰止的英语造诣。书中他力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犹为特殊;而林语堂老先生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如“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曾经轰动欧美文坛,并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作品被美国大学选为做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作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而钱钟书,更是在有生之年被文坛誉为中国当代的“文化昆仑”,学贯中西、闻古博今。

然而,同时也应该清楚在继承、弘扬中华文明方面,尤其是在将中华文明向全世界推荐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当今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经历了第一个阶段,正顺利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让世界了解中国更是迫在眉睫。许多中外学者都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的世纪。然而,在短期内使汉语成为国际交流的主体语言,显然是不可能的。面对英语作为实际的“世界语”的现实,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是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使学生轻松自如地用地道的英语为表达出自己所观察、所想到的,让他们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理解、认知并接纳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在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的热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使学生最终形成并有效地展示出他们作为来自文明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现行的外语教材改革中,将本土文化中有本民族特色的精髓纳入新型的外语教材势在必行,且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引言

1.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2.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篇7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厚重博大,到了近代却不敌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的机器文明,从此便开始了中华民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苦难历程。而今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力的强大,人们又不时地回忆起那曾经令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的、辉煌的文明史。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又将我们推人了深深的思考中,“西方:是唯一的,而不是普遍的”(The west: unique, not universal)ol}}我们将如何应对?

当今,面对现代化的未来,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似乎不再被某些人着成是一种财富,而是一种负担,我们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间题?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对民族传统的特性造成巨大冲击,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在融人国际大循环的同时又保有民族性?因此,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在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和文明相互激荡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文化重新回顾、审视、反思和定位。

一、伦理与政治一体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宗法血缘制

—中国传统伦理的基石

在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业社会中,由“忠”“孝”所链结起来的宗法血缘伦理,始终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历史的变迁使中国社会由氏族制到奴隶制,再到封建制,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杜会结构的基本组织还是由血缘所链结起来的群体,而“忠”“孝”则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并最终形成了伦理与政治的一体化。

“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相对于家庭伦理而言的,它要求子对父奉养、尊敬和服从,表示的是封建社会里父子之间的人格隶属关系,也是父子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反映。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先改于父之道,谓之孝央0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父老也。}f31

“善事父母日孝。^IeJ

儿女孝顽父母,赌养父母是人伦之常情,同时也是维系家庭伦理的根本所在。《孝经·三才》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抬高到“天经地义”的高度,因而“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儿子不孝是大逆不道,是最大的罪恶,《孝经·五刑》中也说:“五刑之数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对父母应做到“生,事之以}L ;死,葬之以札,祭之以礼。”闭《论语·学而》亦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因此,孝是一个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是一个孝子,那他就能做好其他一切事悄。在《水浒传》中宋江之所以被称为“孝义黑三郎”,就是与他的孝有关。例如,当宋江杀了阎婆惜逃难时,接到其弟送来的其父亡故的假信时,“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为“不孝逆子”,这就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最深厚的人伦情感。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孝”这一伦理观念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伦理中.另一个重耍观念就是“忠”。其本愈是指对人对事的正当的心理状态或态度。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整个古代杜会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式国家社会,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和氏族集团。在宗法性伦理的主导下的杜会结构中,家族、国家都是在家庭的基础上扩大而来,都带有一定的家族血缘关系。因此既然国是家的延长和放大,那么,作为家庭伦理核心的“孝”便可推衍为维系家族和国家关系的、根本的道德品质。一国之君即为全国大宗族的“宗主”或全国老百姓的“大家长”。君臣关系也是亲情关系延展。在这样的社会组织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孝”便扩展为“忠”。可见,宗法关系,既是血缘亲亲,又是等级尊严;既肃穆威严,又含情脉脉。[6]

w孝者,所以事君也。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梯,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当“孝”进化为“忠”时,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伦理,首先就由敬父爱母延伸到爱社被国家,同时也把“尊尊”“亲亲”的价值观念和诉求扩大到整个社会群体中。这当然是人类社会集体梢神的伟大张扬,反映在民族意识上,则积淀为维护民族利益和民族团结的祟高品德,表现为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这也是培养了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沃土。

再进一步分析,我们便可以看出,由“忠”“孝”演变而成了两种关系:一种是父子兄弟族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社会伦理;一种是君臣上下之间的政治关系,即政治伦理。前者的主干是“父权”,后者的主千是“君权”。即用父权来维持血缘关系、社会伦理,而用君权来调整政治关系、政泊伦理。由此,以“君权”为轴心所形成的国家组织系统和以“父权”为轴心的社会组织系统—伦理和政治的一体化,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

二、伦理与宗教的互补:伦理宗教化,教伦理化

—中国传统伦理的委身和选择

几千年来,以儒家伦理主体和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对于培养、形成和强化人们的伦理观念起了重要而深刻的作用,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宗教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主要包括夏商周以来的正统宗法性宗教,东汉产生的道教及外来的佛教。}"[10〕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必然要反映并维护它的社会基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即在儒学取得独尊地位的情况下)。

传统伦理的任务,是为了确定、调整并维系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并使之适应以“父权”和“君权”为中心的封建人伦关系。而宗教则是将这种人伦关系神圣化(不是神化。对于这种情况,王沪宁认为,神化是指人与超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神圣化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font)

在殷商时代,其时人事无巨细几乎都要通过占卜,求“老天”唱示。大至国家之间发动战争的大事,小至日常起居生活琐事,皆凭占卜而后行。稍加分析便可以发现,不论“老天”昭示什么、巫人怎么解释,最后还是由股代统治者发号施令。“老天”只不过是个幌子,为统治者的行动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而已。

在周代,统治者不仅把一套宗法性的伦理宗教化、神圣化为天命所定的行为规则,同时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伦理原则,即“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他宜称,既然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是天命之所定,那么上天对人间之事如何处理,便以人的言行动作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为转移。“上夭”因此便具有了伦理的属性,夭命里渗透着伦理的内容。“幻这样,宗教便伦理化了。 在汉代,大儒董仲舒通过“天人感应”说,完成了伦理宗教化的工作,将封建宗法社会的伦理规范的集中表现:“三纲五常”,演绎为“道之大原出于夭”的神圣准则,使之具有了无比神圣的地位。同时,其他一切宗教如果要在中华大地上扎下根来,也必须把儒家神圣化了的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作为该教的伦理观的基础,以此为准则去塑造该教中各个神灵的道德形象。[13)

东汉以来的道教所宜扬的关于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基本理论,成了封建社会中人们遵守和实践封建宗法伦理的巨大推动力,是伦理宗教化和宗教伦理化得以实现的重要契机。而外来的佛教在经过长期的进化和融合后,不仅完全接受了“三纲五常”的封建宗法伦理,而且佛教本身所具有的“灭欲净心,忍辱无争”等道德规范也来维护封建制度。再加上其所特有的那一套“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信仰,起到了传统儒家伦理学说所不能起到的社会作用。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役有宗教调动“各路神仙”来宜传儒家伦理,而仅仅靠孔子、孟子那样完全通过世俗教育的手段,儒家伦理观念是不可能那样深人人心、根深蒂固的。“在这方面,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宗教故事,胜过许多卷‘子曰’‘诗云’的孺家经典教条”,“没有宗教化的伦理道德,枯澡无味,僵死无力,既不神秘也不神圣”,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运行的动力。宗教所神圣化的伦理是以儒为主的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这样,便把封建宗法伦理道德及其下面的种种人际关系和封建宗法制度,用神圣化了的伦理‘混凝土’预制起来,变成了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便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超稳定的结构体系中,被驯化为儒释道的信奉者。^[14]

三、非理性:伦理的绝对化和人的个性的泯灭

—中国传统伦理的缺憾

所谓非理性,不仅仅是指传统伦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自身所包含的价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错误和功能上的悖谬,更主耍的是指由其价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错误和功能上的悖谬所带来的人的主体性的失落。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就其所涵益的某些价值和精神来说,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仍然有粉闪光及合理的成份,即使在我们迈向现代化的今夭,也仍需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上以家族和宗族为墓础、以杜会群体为本位的价值趋向和诉求,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凝琅和整合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其所具有的巨大历史局限性,特别当这些伦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进化中被片面化和绝对化后,它的许多真价值、真精神被“阉俐了”,[ is〕变成了值死的教条,缺乏理性,导致了人个性的泯灭。

在孔孟时代,孺家文化的伦理观念还是充满理性精神的。但是到了汉代孺家手里,就变成了片面的关系和义务。例如,早期儒家虽讲“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但他们仍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充分肯定了人的欲望和人的价值。可到了汉孺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之说.则便成了绝对的东西。父为子纲,儿子就要听父亲的,儿子做错了事,父亲可以动用家法,打死也不犯法;夫为妻纲,妻子就要听丈夫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君为臣纲,做臣子的就要服从国王.“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由此,这种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伦理规范湮没和抹煞了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当它作为一个社会的普遍的伦理道德规范被绝对化和片面化时,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便无处可寻。

宋代程朱理学家们所提倡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泯灭个人欲望,维护封建伦理,不允许“我”惫识的存在和出现。只承认伦理道德和群体价值,不承认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这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主体的失落,人的失落和人的价值的失落”。[160〕说到这里有一件事不能不提,现在人们常常叨念诺贝尔奖,其实我国至少有一次机会可以评上,那就是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科研成果。可那时国人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号称“要上一齐上,要下一起下”,提交给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名单上的发明人竟有14人之多,而诺贝尔奖只奖励有突出贡献的1-2人,最多不超过3人,结果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这一事件在今天看来犹如一场闹剧,靠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豪感,张扬集体主义原则,无异于缘木求鱼,自我嘲讽!

篇8

引言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英语教师文化教学意识不足,即便是开展了文化教学,往往也是针对语言输出国一方的文化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很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讨论异国文化的时候滔滔不绝,而说道中国文化的时候,只会吞吞吐吐。实际上这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非常不利,当然更加不利于中国传统的传承、发展与普及。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中国文化,普及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即便是外部教师,它也承担着发展、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这就要求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这即是对英语教学外延的拖延与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强化中国文化渗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全面提升中国学生辩证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1.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渐频繁,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交往不断增多,作为拥有5000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具有非常巨大的文化魅力以及研究价值,同时也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对象,因此作为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承担其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深深体悟中国文化,只有这样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国家,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从这个方面来看,英语教学中强化中国文化渗透,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2.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彩夺目,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闪亮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研究多年来从未停止。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也从不曾减退,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与扩散,是世界文化不断发展需要,也是强化中国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感召力与凝聚力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所渗透本民族文化,应该成为一种责任和习惯,而作为一名现代化的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连本民族文化都知之甚少,对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都漠不关系,那么又何谈,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所以说,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3.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

在学英语教学,要将中西文化差异作为背景,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清晰的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理解特点、语境特点等等,从而更加顺利的完成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帮助体悟、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要渗透中国人文、典故以及风俗等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方面能够实现更好的鉴赏与理解,掌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交际特点,在交际中能够有意识的调整交际方法以及措辞。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综合两个语言系统中不足与优势,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辩证的文化意识,做到既不妄自菲,也不狂妄自大,能够变成的接受事物。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与深厚底蕴,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积极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要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同时兼具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中国英语教学的这些特点,要将中国人语言交际习惯与文化特点渗透到教学中。具有中国文化与国庆的英语教学,主要从音译、意译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比如表示食物的词汇:豆腐(tofu),乌龙茶(oolong);表示文化的词汇:功夫(kungfu)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译词汇,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目前中国大多数的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部分的内容基本是空白的,学生能够随口说出复活节、圣诞节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但却无法说出清明节、元宵节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对这些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来,在教学中用英语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和阐述,将词汇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译解释出来,这些教学可能在学生未来也不应会使用到,但是这是一种文化储备和文化传承,并不是以“是否用得着”为学习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以英语的思维,去理解中国文化,体悟中国文化,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积极探索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适时输入中国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能使两种文化的差异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习者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批判性学习。西方人重理性,擅长逻辑思维;中国人重悟性,喜欢形象思维,所以中西方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以数字为例,在中国人心里,“五”是和谐、优美的象征,所以汉语中含有“五”的词语很多,如:“三皇五帝”、“五谷丰登”、“五光十色”等;但在西方five就不那么美好了,如:five-fingers表示“三只手”,即“小偷”,the fifth column表示通敌的内奸,the fifth wheel的本义是汽车上的备用轮胎,而其比喻义则是“多余的人或物”。在中国人眼里“六”是最吉利的数字,中国古时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成语“六六大顺”,官制设有“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或“六师”,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但“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如:at sixes and seve(乱七八糟),当然,这样的现象在英语学习中比比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能习得语言,又能洞晓文化,在对比中深化了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理解。

3.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跟阅读息息相关,大量的阅读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境,地道的语料。为弥补英语课时少,信息量狭窄的不足,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后阅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向学生传授寻读、跳读、略读等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推荐课后阅读书目、报刊杂志,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心的同时,领悟了本国的文化,也习得了英美语言;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故事大意,也可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批判性阅读,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多个侧面去理解材料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日渐频发,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前提下,显得更加紧迫。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失语症”的问题,非常普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学生使用英语思维,解释中国文化,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际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丰富文化底蕴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篇9

美国著名建筑家查理士摩尔认为,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蕴涵着一种人类赋予的“文化能量”,可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地位,并熟悉喜爱属于自己的环境。任何“新的创造”都不可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由此可见,要继承和发挥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形式的模仿,而是要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并加以现代体现,以求得当代创新。

一 室内设计的概念

所谓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上述含义中,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即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为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二 当代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辩证的、因果的、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事物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禅宗理念,与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和谐、转化、重整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相吻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来做设计,往往更容易找到设计思维的灵感并且能够很好的促进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

三 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设计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施行自己的设计理念,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必定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表现手法、空间语言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体系、审美观点等都影响这设计师,任何一个现代大师或者后现代大师都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2)室内设计反映传统文化:不管是何种风格的室内设计,他都是用相应的文化来支撑的,作品在传达设计师的精神,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现特定的文化风貌。所以说设计形式来源于文化,并且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四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留给我们借鉴和传承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当代室内设计必然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先民对自然的关注表现出崇拜和信仰等情节,我们得到了先民传承下来的万物有灵论,在室内设计中表现为注重室内外环境及空间的对话,更好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室内设计集中表现为严格的等级概念。在室内设计中,空间划分形式为虚实结合,既隔又通。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在空间表现形式上大多有制有序。强调布局的严谨性,按照辈份划分室内空间及结构形式。在色彩与室内装饰上例如屏风、雕刻、壁挂、钟鼎以及其他小的装饰品等,不仅形式多变,而且在内容上起到了烘托点题、教化等作用。

五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一方面在物质层次设计的方面上,指室内装修和家具的材料以及电器设备的选用必须以安全性、节能性作为选择标准。现在的装修材料正在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不会对人体和周边环境产生产生危害,更新的旧材料也可以比较容易的自然降解并转换或作为再生资源投入再生产。如再生壁纸、无毒涂料等。使用清洁能源可以保证能源的可持续性,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目前使用广泛的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可以自然融入到建筑物当中,不会为室内设计的工程带来任何麻烦。但是我们要对太阳能的配套产品产生的污染做合适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体现在精神层次设计方面上,即室内的陈设和装饰应该有生态性等等。我们可以把绿化、庭园和植物装饰导入室内装饰,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空气中的细菌,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作为技术上的可行性,现在已经发展起来了无土栽培技术、防水处理技术等。

从精神享受方面来说,我们追求素雅、朴实和自然。民居中常用的竹藤家具、根雕家具,装饰中有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木雕。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等等。现在越来越多的民间手工艺品进入了现代家居装饰行列中,为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添了几丝乡土气息。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当代室内设计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用现代的表现手法进行设计,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当代的室内设计不是对传统文化形式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并且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深深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使室内设计更富有时代特色。我们在做设计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到对传统文化的合理理解,最后做出有创意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欣然接受。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对先民为我们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加以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才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里历史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丰富资源。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应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在世界室内设计中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篇10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发展史中形成、积淀、流传,影响人们生活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赋予了一个民族深厚而睿智的思想,民族的观念、情感、价值取向等都被涵盖其中,并且人们从事的所有活动都在无形中受其支配。高等院校的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批判地继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

2.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改善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没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结合当前大学生道德现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如爱国主义情怀、诚信品质、艰苦奋斗精神等,应该将其中的精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校教育整个过程,用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言传身教法、因材施教法、内省式教育法、陶冶情操法、实践教育法等,可以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不断凝聚、更新、整合,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个性张扬的大学生,我们将中华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与时展、现实社会、学生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实践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人格道德修养的教育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提炼出了进取精神、包容精神、博爱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一系列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用这些民族精神武装头脑,可以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思想渗透

文化历来都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多元的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由此带来很多的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涉世未深、信仰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而言,全球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熏陶感染,能提高大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46-001

一、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催化剂。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上,教师与学生很少关注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文化导入的观点,但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只单向地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忽视了作为交际主体之一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这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诞生。即很多英语学习者只是单向地、被动地学习到些许的英美文化知识,而做不到对等地、主动地“输出”本族的文化知识。

基于此,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测试、问卷等多种方法,提出了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所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如在讲授《美国文化的五个象征》时,许多教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些象征性事物。为此,他们还特意准备了一些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图片,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个象征。大部分学生兴趣高昂,但面对他们所司空见惯的诸如剪纸、旗袍、唐三彩、对联、兵马俑、四大名著等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时却面面相觑,尴尬之情与遗憾之义无以言表,原因只在于他们无法从自己学了十年左右时间的英语里找到对应的表达。因此,英语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也要培养学生的“双文化”意识。

二、中国文化导入的具体举措

1.教材编写

当前,大学英语教材所选材料几乎皆出自英美出版物。其中,中国文化含量微乎其微。尽管学生能学到最真实的英美文化知识,却不知怎么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播只能靠师生们随意性的自我传播。所以,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适当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势在必行。教材编写者应在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加教材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强化具有中国文化色彩词汇的英文表达。[1]至于教材资料,可选取中国通晓英文的作家所写的英文著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的中国经典作品以及精通中国文化的外籍作家的作品等。

2.课程设置

为了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可给非英语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历史概要”或“中国文化概览”等汉语选修课程;给高年级学生开设“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概况”或“英美文化概况”等英语选修课程。这样,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既继承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又学习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从而促进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3.教师引导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与国情教育基本局限于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少。[2]因此,教师要力所能及地、有目的地训练中国学生们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比如,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当讲授西方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学习两个节日文化的习俗差别;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中国人的英语文学作品和英语本族语作家写的有关中国的作品等;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除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外,要鼓励学生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实践证明,把文化的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鉴赏能力、强化他们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有效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也能够增加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表达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自信。

4.评估系统

《课程要求》仅宽泛地要求学生要“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在教学目的、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却缺乏进一步的、详细的以及系统的描述。所以,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实施与评估也就缺少了具体、系统的指导和监督。[3]在如今中国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大环境下,如果所学内容无法在考试中显现,师生就肯定不会对其重视,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如想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使他们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为自己的文化呐喊,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就必须在各级相关的英语测试中增加相关的文化知识的考核和测评,促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更加重视中国的文化,从而实现以测促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双文化”渗透的协调与统一

由于目前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讲授文化知识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了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上,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渗透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但绝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意向。总之,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西方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的共同渗透教育,使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坚持“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传承、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双文化”渗透的协调与统一,是外语教学工作者和大学生都必须承担的共同使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双文”渗透,“两性”统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途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13q081)。

参考文献:

篇12

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在传统文化层面也比较多样化,一些有着良好内涵的文化内容在当前的教育中加以应用,对促进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让学生的全面素质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的科学融合,就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通过从理论上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传统文化融合研究,对实际教育发展就有着积极意义。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分析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我国的小学教育发展比较迅速,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下,小学教育发展从整体上有了进步,在教育的整体面貌上有着改变。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加强深化实施,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和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对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能进一步深化[1]。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教育问题,没有注重将德育和智育进行协调发展,对学生的成绩比较重视,但是在德育教育层面没有注重,这就造成了德育和智育的发展不协调。

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在教育的思维上相对比较落后,在教学的方式上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德育教学必须要和时展步伐相协调,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得到了创新,才能有助于德育教育的整体效率提高。但从实际的德育教育现状来看,在教学的方式上没有创新,学生在德育知识的学习上缺乏积极性等。这些都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最终效率。

小学德育教学中,在师资力量层面相对比较薄弱,在整体的教育布局层面没有合理科学性呈现。教师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着重要性作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引导作用。但从实际的德育教育现状来看,在老师的结构还存在着不协调,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整体上看农村和城市的德育师资队伍的差距比较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对新技术的应用,从而造成了德育教育的效率比较低[2]。

(二)小学德育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

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融入比较重要,我国自古就是崇尚道德的国家,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文化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挥上能充分体现,这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学生的文化内涵也有着积极作用。少年强则国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对整体学生的素质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对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就更为重要。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的措施

为保障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其最大作用,笔者结合实际对传统文化和德育教学的措施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对小学德育教育发展就有着积极作用。

第一,对小学的德育教育要充分重视。价钱小学的德育教育就要从思想观念上及时性转变,将传统文文化能和小学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有着诸多先进的思想,天下为公以及舍生取义等到的主张,都是对当前的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的重要保障[3]。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注重从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和新时代的发展相跟进,将先进的思想和德育教育相融合,只有从这些基础层面进行加强,才能有助于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

第二,加强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加强,将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就要在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层面不断强化,提高德育教师整体素质,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教师自身的德育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所以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加强就显得比较关键。从具体的方法实施上来看,就要对德育师资队伍进行扩大化,对青年教育的培养工作要加强,在内部培训工作层面要不断加强,老师只有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更高的将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紧密融合。

第三,加强德育教育的方式创新。对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进行深化,就要从教育方式上加以创新,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一种方式,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用。德育教育中,在将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的时候,就可将新的教育技术加以应用,将传统文化进行动态化以及丰富性的呈现,这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就比较有利[4]。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传统文化能够情境化,或者是演示方式呈现,这些都比较有利于教学课堂的丰富性以及活泼性呈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德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就要从实际出发,注重传统文化的针对性以及恰当性的融入,这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质量水平提高就有着积极作用。通过从理论上对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分析,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入研究,就能从理论上对实际德育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J]. 新课程(上). 2016(09)

篇13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也有着要求上的提升,加强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比较有助于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从理论层面,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研究,对实际发展就有着启示作用。

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价值和应用现状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价值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文化底蕴方面也比较深厚。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将传统文化应用其中就有着积极作用发挥,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就能形成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有着诸多价值体现。传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了发展的生命力[1]。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创作的融合,对民族特色的体现就比较突出,能够展现出民族性的优秀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能起到良好促进作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也能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性得到有效增强。能在传统文化的应用下将设计的作品在文化底蕴方面能得以充分的加强,从而将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能有效实现。不仅如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传统文化融入,能对设计的含蓄性得以充分体现,将传统文化的含蓄在设计中加以呈现,能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加以体现。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具体谁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有着仿制的现象。没有注重对传统文化应用的创新性。这样就不能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环境艺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也比较不利[2]。还有是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作品相对比较少,这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一定影响。再者,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西方的一些设计理念的影响比较突出。由于对西方的一些现代环境艺术水的理念盲目的崇拜,就使得在传统文化的应用方面就相对比较少,在设计的作品上比较缺少传统文化的特色。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美学得以充分重视,在对一些民俗民风等方面的认识还没有全面。这些方面不仅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有着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良好发展。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重要性和应用策略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将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加以应用有着其重要性,在传统的文化发展传承方面,这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保障。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对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理念以及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化,从而不断的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得以有效提升[3]。我国传统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有着不同,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文化的底蕴就比较的深厚,通过保障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才能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得以促进和推动,才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上占据优势地位。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策略

将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应用,就要能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继承以及创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通过传统文化在设计中加以融入,对设计的风格独特性就能得以呈现。在艺术的形式下对传统文化的元素加以应用创新,对弘扬传统文化就有着积极作用,能通过传统文化的精神传递带给人新的体验。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入,结合实际的设计内容针对性的选择传统文化元素,这样才能有利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应用要充分重视。一些设计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提炼进行设计创新,然后和实际的设计情况及时性的加以转化,将文化的精髓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展现,就比较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4]。如上海的经贸大厦就是对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一个例子,其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呈现出的新的艺术设计形态,达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可将传统的物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应用,也能起到良好的设计效果。通过东西方的文化结合,将传统事物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载体,将现代化的理念在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比较有利于设计的独特风格呈现。在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就要能对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详细考虑,通过将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呈现,就能达到双向的发展目标,也就是既对传统文化有了传承,也能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5]。为能够对设计的要求相符合,就要能够在实际的设计中,对适应的文化元素加以选择,能够让设计的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美。例如在进行陈设设计中,就可通过雕花纹饰以及绘画等传统文化加以应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就要能够充分注重传统文化的科学的运用,只有通过多方面的考虑,将传统文化的应用中,和实际设计的目标相契合,将设计者的意图能得到准确的表达,这样就能实现设计的优化目标。此次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对实际的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彬.从生态文明角度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5(34)

[2]廖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品牌.2015(06)

[3]msright,Claydies.设计是一个开放词[J].设计.2015(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