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篇1

血脂异常的基本治疗主要是指该病患者要通过合理地安排膳食、改善生活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合理地安排膳食是指要保持饮食的清淡,每天所摄入脂肪的含热量不应超过摄入总热量的10%,每天摄入的饱和脂肪量应低于所摄入总脂肪量的30%,而且每天摄入的胆固醇量应低于300毫克。要做到以上这几点,血脂异常患者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瘦肉、鱼(带鱼除外)、鸡、鸭、鹅和豆制品等,要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的食品,如肥肉、蛋黄、奶制品和动物内脏等。改善生活方式是指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注意控制体重,并要戒烟、戒酒,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等。

一般来说,轻度的血脂异常患者通过合理地安排膳食、改善生活方式等基本治疗,是可以控制病情的。但若通过基本治疗不能达到治疗的目标,则必须进行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者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坚持进行基本治疗,绝不能因为使用了调脂药就不注意饮食的调节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否则是很难控制好血脂的。

二、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血脂异常的药物主要有以下4类:

1.他汀类药物(又叫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最有效的调脂药。该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分泌来降低胆固醇,并能促进肝脏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的合成,具有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以及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另外,血脂异常患者使用该药,可以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舒降之、辛可)、氟伐他汀(来适可)、普伐他汀(普拉固、美百乐镇)、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和血脂康(含洛伐他汀成分)等。

需要注意的是,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肝功能损害和肌病等不良反应,因此人们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该类药物。若在服药期间出现了转氨酶升高、肌肉酸痛、肌无力及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等现象,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由于人体内的胆固醇多在夜间合成,因此血脂异常患者最好在晚上服用他汀类药物。另外,他汀类药物最好不要与贝特类药物合用,否则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2.贝特类药物(又叫苯氧酸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能通过增强人体脂蛋白酶的作用来加速血液中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解,具有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也有轻度降低的作用)。常用的贝特类药有:非诺贝特(力平脂)、吉非贝特(吉非罗齐、诺衡)和苯扎贝特(必利脂)等。由于贝特类药物可引起腹痛、胃肠不适、恶心呕吐和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并可影响肝肾的功能,因此,人们在服用该类药物期间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肝肾功能。另外,该类药物不宜与他汀类药物合用。

篇2

结果:观察组的生存率比对照组的要高,观察组的生存率达到98%,说明中医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结论:中医治疗脑血栓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副作用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医学上是值得推广的。

关键词:脑血栓中医治疗方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06-01

脑血栓在神经内科上是并不罕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多并发于老年人,我国老龄化人口在不断的加剧,促使了这种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的上升。从而使医院人员对这类病情的人本更加重视。这种病情主要促使患者缺血、缺氧、感觉器官受到障碍、瘫痪、语言含糊不清楚,严重者导致身体上的致残甚至死亡。因此这种病情的探究治疗方法一直受到很多医学上的关注,下面是针对我院的100例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探讨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有脑血栓患者进行分组,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人数分别为50例,平均年龄在50岁到80岁之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西医上的溶解患者血管的血栓,这种方法一般适合早期脑血栓患者,另外脑血栓的并发症有很多,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常规性的治疗,降压、降糖、降血脂等。还可建议患者服用一些可以增加脑血流量的药物,建立侧肢循环中药治疗,条件足的患者可以每天采用一次高压氧治疗,因为这样治疗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脑血栓的致残率[1]。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西医治疗法,如对症治疗、抗血治疗、保护脑细胞治疗等,病情稳定后给予一定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如采用中药汤剂口服、基础治疗,天麻15克、钩藤12克、全蝎12克、黄芩15克、桑叶15克、半夏9克、丹参15克、胆南星9克、川芎15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牛藤12克,每日一剂,水煎400毫升,早晚分开服用。待病情稳定后在系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针灸治疗,针灸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手足阳明经穴。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在30天,对于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2]。

对于患者在康复期间,可以适当的做些护理,进行康复训练[3]。因为脑血栓患者治疗好还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可以适当的进行肢体运动,坐位锻炼、站立训练、步行训练,语言训练等从而促使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

1.3疗效标准。以脑血栓患者生存率来划分标准,生活上完全可以自理的为治愈,可以独立行走、生活上可以部分自理的为显效、生活上不能治理的为好转,恶化和死亡的为无效[4]。

1.4统计学分析。上述三组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3讨论

脑血栓是一种老年人容易患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性脑梗塞[5]。脑动脉硬化后导致血管内膜粗糙,官腔狭窄,在血液动力学下就形成了脑血栓。这样的病情通常导致脑动脉闭塞、血流中断、造成供血困难、不足,导致缺血,缺氧,严重者坏死。这种病情发病率极高,如果治疗不当会引起致残,严重者死亡。

就目前我国的西医来讲,目前我国西医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欠缺,因为西医对脑血栓的患者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溶栓及对症治疗为主,可以及时的通闭塞血管,具有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状况,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对于适应症的范围使用还比较欠缺,对于患者的肢体运动恢复和语言恢复相对于中医治疗来说效果上明显更低。本组治疗数据明显就显示了中医治疗上的优势,脑血栓患者也可称作中风患者,气虚、肝风迫血上逆导致脉络阻塞而导致发病,中医上主要以祛瘀化痰通脉为主。本文中采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可以对患者病情进行慢慢调理,最为关键的是,病情稳定后采用针灸,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的疏通血液、改善脑部神经引发的功能障碍、减少致残率的发生,促进患者能够恢复肢体运动。

综上所述,脑血栓的康复治疗越早治疗越好,临床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补气活血等方法来进行治疗,以上的治疗效果充分说明了中医治疗的显著效果,对于脑血栓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对于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帮助,还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因此中医治疗脑血栓患者是值得医学上推广的。

参考文献

[1]董美楠.中医药治法在脑血栓后遗症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1(20)

[2]王东顺,李孟瑞.针灸加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01)

篇3

【中图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81-01

从医学角度讲,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属于基因遗传病。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 多为暂时的,在原发的疾病治疗好了以后,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

1、临床诊断和分级

目前研究建议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上述水平,亦应诊为高血压。我国基本采用了 WHO与国际高血压学会的标准。根据血压水平,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把高血压又分为1、2、3级。按中医理论也分为轻、中、重型高血压。

2、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有效途径

关于高血压防治,JNC-Ⅵ的新观点强调:(1)进一步认识到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是全身多脏器病变;(2)提出高血压患者危险度的分期和分段法,即1、2、3期以此决定治疗方法,而不是仅根据过去靶器官损害分期法进行治疗;(3)高血压的危害不仅取决于血压的高低,还与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4)治疗应更注重个体化;(5)任何年龄(即使老年人)降压均有益,若能适应,血压应尽可能低一些;(6)按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组决定治疗方法改善生活方式。

2.1、非药物治疗措施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指改善生活方式,内容包括:戒烟;限盐(每日摄盐量小于6g);限酒;坚持有氧代谢运动;多食含钾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超重的患者应减肥。

2.2、西医联合用药治疗

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单一用药对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低,一般加大剂量可以提高降压疗效,但同时不良反应也加重了。因此,大多数患者应采用联合用药来提高疗效,使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较少副作用。

2.3、中医治疗途径

①辨证治疗: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与优势,也是其获取疗效的关键。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也不例外。高血压可根据肝阴虚之主线,分为肝肾虚夹瘀,阴虚及阳夹痰两证型,前者以六味地黄丸,后者以天麻丸为主方辨证施治。对于无证可辨者,可根据饮食、失眠、便秘等情况辨证用药;也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如偏阴,性格特征如急躁,个人嗜好如饮酒。以及气候变化,遗传倾向的不同辨证用药。

②辨病治疗:辨病治疗也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同辨证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临床上不容忽视。对高血压病而言,首先要区分开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也应在辨清寒热虚实证型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热证高血压选用夏枯草(偏寒),寒证高血压用杜仲(偏温)可增强药物的降压效果。

③对因治疗:在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 发展过程及药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某一病因,或某一病理阶段,或以抗西药副作用的中药治疗即是对因治疗。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如中药在调节脂类代谢以及控制或减轻血压对脏器的损害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对症治疗:每位高血压患者会有各自不同的症状,或头晕头痛,或便秘耳鸣,或兼而有之。可参照辨证辨病结果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对于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西药处理有时会因病情复杂,药物间禁忌而受到种种限制。此时,中药不仅能克服上述弊端而且能发挥其整体治疗的优势,如葛根既降压又治耳鸣;便秘可用决明子,莱菔子或防风通圣丸。

⑤综合治疗:加强饮食管理低盐低脂,改善心理卫生健康保 ( 持乐观豁达心情)以及合理的体育锻炼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中药浴足,耳穴贴压,药物枕及针灸理疗等应用对于治疗高血压也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可减少用药,而且可多方面调动机体的潜能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选择

3.1、择善用药根据中西药物的不同作用特点及作用途径,

择其善者而用之。由于西药降压迅速,故急性期或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时应立即选择西药降压。但西药作用途径单一,功效相对专一,长期大量应用必然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因此,相对稳定期或血压不太高时尽可能选择中药治疗。

3.2、联合用药

由于中药的成分及作用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对于改善机体功能状态,逆转结构异常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西医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参与,如内皮细胞损伤,血脂紊乱,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氧自由基过剩等。西药只能针对上述某一病因进行治疗,而中药可以发挥其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这一角度上讲,中西医联合应用,特别是在远期疗效方面效果会更突出。

【结论】中医中药虽然在单纯降压方面效果不明显,但是从长期疗效上看,可以弥补西药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前景广阔,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探索与发掘。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临床实践上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寻找高血压治疗上的盲区, 尽可能全方位多侧面的发挥,扩展中医治疗的优势与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张宇清,刘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摘要);中华内科杂志;2000(2l)

篇4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高死亡率、高致残率[1]。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阶段,同时对于老年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时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导致脑血管意外而出现偏瘫情况。由偏瘫引起的患者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地下降,会影响其生活质量。根据以上情况,我院为提高脑血管病偏瘫治疗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偏瘫,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70例。治疗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55-77岁,平均65.7岁。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54-76岁,平均64.9岁。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医治疗方式基础上加上推拿、针灸等中医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中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对于这两种疾病而导致的偏瘫患者在进行中医针灸方法治疗时,要及时进行,时间越早效果越加明显。较早采用中医针灸疗法可减轻患者偏瘫程度,提高自理能力。在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同时,同时要配合西医方式进行综合治疗。我院在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就采用中西综合治疗方式,且对患者在进行发病后立即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2]。

1.2.2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对于这类疾病首先要采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让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再采用中医针灸疗法。所有选择对象针灸治疗时取内关、三阴交及患侧肢体的体针,予平补平泻法,太冲穴予重泻以平肝潜阳。整个针灸过程在30分钟左右为宜[3]。在进行针灸后,患者情绪和血压会出现较大波动,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舒缓烦躁不安的情绪,同时对于患者血压的变化要给予密切的关注,当发现患者出现血压过高的情况,要及时向医生进行报告,让医生采用药物方式对患者进行降压处理。

1.2.3 中药熏疗 对患者进行中药熏疗部位以身体局部为主,首先采用蒸汽对于患者偏瘫部位进行蒸汽熏疗,也可将药液用毛巾浸泡后敷在患者偏瘫部位,然后熏疗一段时间后,将患者偏瘫部位浸于药液中,浸泡时间在30分钟左右。患者需一天进行两次熏疗,持续1个月左右可见疗效[4]。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不畅通而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变。其主要特点是高死亡率和高残疾率,是人类主要致死疾病之一[5]。所以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一些身材比较肥胖的中老年人,因为随着经济条件地改善,大部分中老年人都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情况,同时社会生存压力较大,人们情绪波动较大,这些条件都是极有可能导致脑血管疾病发生的诱因。而且脑血管疾病存在的高致残率,使许多患者出现偏瘫的现象,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严重受到损害。我院为提高脑血管病偏瘫治愈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西药治疗方式还是以常规西医药物治疗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恢复患者知觉。中医治疗方式以针灸治疗和中药熏疗为主,中医治疗方法好处是药物副作用较少,治疗成本较低,同时可以配合西医进行病情地缓解[6]。经我院对比实验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偏瘫效果显著,对于患者活动能力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比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对比后优越性明显。但要将这种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偏瘫进行大面积推广,还需进行更多针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治疗方法的专业性研究,对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真正帮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房显辉,周鹏,周蔚华,等.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4):150-151.

[2] 张丽丽,杜宇征,褚芹,等.近年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6):1240-1243.

[3] 张爱娜,郭威,刘颖,等.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2):345-346.

篇5

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动脉压缩或舒张压的增高,近几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群体中,约90%的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10%的患者为症状性高血压,其中包括慢性肾炎、肾血管病变、主动脉狭窄、柯兴综合征等等。高血压的临床症状以头晕、头痛为主,因此,在中医上,把高血压划分为眩晕、头痛的范畴。采取何种措施能够使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得到提高,是中医临床所一直追求的目标。目前,西药在降压方面具有迅速、可靠的特点。而中药对患者的调理是通过多层次和多环节进行的,中药的这种综合性调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并且,中药还可以使终末器官的损伤得到减轻或者逆转,预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笔者对中医的临床实践进行了多年的观察,认为认清高血压发病机制是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下面将治疗的思路与方法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38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8例,女490例,年龄28―86岁。这些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脾气急躁、容易发怒,心情烦躁,头痛头晕,苔黄舌红等,辩证认为是由肝阳上亢或肝火上扰所引起的;病期较长或者老年患者则主要是因为肝肾受损,虚实症相交杂的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昏、心悸、腰酸乏力,头痛、眩晕并不明显,辩证上总是把其归属于肝肾亏虚、风火痰瘀。

1.2 方法

依据统一诊断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采用采用多层次选择调研现场对1038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了严密观察。

2 结果

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这些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症型表现,与其体质密切相关的常见或相间症型表现为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因此,要对高血压治疗的规律在临症之时综合地、灵活地进行把握,用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作为实证的方法,所选用的药方主要有:天麻、地骨皮、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等。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能够起到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的效果。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的病理因素主要是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属于头痛、眩晕;类。而笔者则认为,高血压早期或者中青年患者多表现为风、火之类的实症。

要遵循临床实验数据,逐步完善对高血压的中药治疗。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在对高血压治疗中,降压治疗主要在于降低血压本身。为了把血压降低到标准程度,多数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甚至同时使用多种种类不同的抗高血压药物。当前,“降血压和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临床试验”揭示出了一些高血压治疗方面的重要问题,因而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这种规模较大的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的预后影响进行对比,在迄今为止还是第一次,它使严格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证明,而且再次肯定了在降压药中噻嗪类利尿剂氯噻酮的作用,这挑战了重要能够比降压药更显著的改善临床症状这个传统的疗效评价观点。在中医临床中,提高中药降压效果很关键,同时,还要积极提高利尿降压中药的应用效应。“降血压和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临床试验”表明要使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其实很困难,尤其是对收缩压的提高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还肯定了把钙通道阻滞剂与利尿剂相结合进行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这有效启迪了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西要相结合应用的开展和相关联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进行[2]。

目前,根据中药的临床实际,采取联合用药,提出合理的治疗策略,对高血压的中医临床处理方案进行逐步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危险进行了分层,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危险性提出不同的治疗策略,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制定的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策略为:以中药为主来治疗低危和中危病人;中、西药联合应用来治疗高危和极高危的病人。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医临床时,要选择应用恰当的治疗方法,才能使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更加合理地达到降压目的。联合用药除了联合使用中药与西药降压以外,还要注重对降压中药种类的选择[3]。

在选择中药时,要以对高血压发病机制进行分析为基础来进行选择。近几年来,中医心血管病学取得了突出进展,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心血管中药药理研究。在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要在对相应的西医学发病机制进行考虑的基础上来应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尽量提高用药水平。

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其表达公式为: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有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其年龄不同表现也不同,年轻的患者多数表现为高流量一正常阻力型,年老的患者则一般表现为低流量一高阻力型。由于“心排血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必须关注心率和脉搏输出量,特别是心率。能够起到减慢心率和降压双重效果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益母草等等。一般来说,微动脉管径的变化对外周血管阻力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血管进行轻度收缩,那么外周血管阻力就会有显著的增加。能够起到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双重效果的中药有:野当归、川芎、银杏叶、葛根、白芍等等 [4]。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不规律以及心脑血管中的内分泌活性因子的改变都会对高血压的发病产生影响 [5]。经过现代中药药理的证实,能够对交感神经兴奋起到直接或间接抑制作用从而降低血压的中药有:黄连、钩藤、葛根、人参等。

把了解型高血压的发病点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开端,结合辩证论治,努力寻找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选择既有降压作用又符合辩证的重要,在现代中药治疗高血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6]。

老年患者的主要类型是收缩压增高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遇到失眠、情绪波动和气候突然变化的情况时,收缩压会突然增高,舒张压不会有太大变化。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发病机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动脉硬化改变;二是肾功能减退。对于老年患者,治疗多以利尿为主,减少血容量和心脏容量符合。

青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高动力循环状态。其发病特点主要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要用清肝泻火之类的中药对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应用中药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要在辩证的基础上使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类型的中药来治疗。

参考文献

[1]尹国有. 中医治疗调养高血压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2]宋海红.中医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进展 [J].光明中医,2010(7),1313-1314

[3]彭丽莉、史大卓.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J].北京中医药,

2010(7),534-536

篇6

逍遥散一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组成,其功用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而设。治疗由血虚肝郁而引起的胸胁作痛、头昏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及骨蒸劳热最为有效。本人根据临床30余年的经验,常以此方为基本方,灵活化载治疗各个系统多种疾病,疗效较满意,将此古方新用总结如下:

1 老年性高血压

临床表现:头昏目眩,喜叹息,胸脘不适,嗳气呃逆,胁胀纳呆,舌边微红,苔薄白,脉弦而细。此证属于中医学“眩晕”和“头痛”的范畴。肝经沿内侧经腹、挟胃、分两胁连目系,肝木性喜条达,横逆犯胃则纳呆、呃逆,郁久化火,肝阴耗损,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则头昏目眩。治疗方法:舒肝解郁,理气行滞。方药组成:柴胡12 g,白芍20 g,茯苓15 g,当归20 g,枳实10 g,钩藤15 g,薄荷6 g,石决明15 g,丹参25 g,川楝子10 g,炙甘草10 g。

2 慢性胆囊炎

临床表现:右上腹胀痛、拒按,胸闷、嗳气、恶心,形体较胖,目不黄,舌苔白微黄,脉弦数。此证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范畴。胆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胆主决断、喜调达、主疏泄。胆肝疏泄失常,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不通则痛,气机不畅上逆则胸闷、嗳气、恶心。治疗方法:疏肝解郁,降逆平胃。方药组成:柴胡10 g,白芍15 g,当归10 g,白术10 g,茯苓12 g,炙甘草5 g,薄荷5 g,生姜3片,元胡10 g,川楝子10 g,郁金10 g,川芎10 g,枳壳10 g,香附10 g。

3 慢性肝炎

临床表现:两胁隐痛时而刺痛,以右侧为甚,腹胀纳呆,倦息头眩,面色晦暗,舌质微红苔白,脉弦而涩。此证属于中医学“胁痛”、“瘀证”范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胁肋痛隐隐,时而刺痛,面色晦暗,均为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气血不畅,脑海不充则倦息头眩。治疗方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瘀。方药组成:当归20 g,白芍15 g,柴胡10 g,茯苓15 g,莪术10 g,川楝子12 g,川朴10 g,麦芽20 g,三七6 g。

4 慢性胃炎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牵引胁背,食后作胀,嗳气吞酸,舌淡苔薄白,脉弦。此证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范畴,胃脘痛的病位在胃,胃与脾互为表里,肝为刚脏,性喜调达,主疏泄,所以胃脘痛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病邪阻滞肝气郁滞,气机不利而痛,肝气郁结,气滞日久,瘀血内结,横逆犯胃,则胃脘疼痛,牵引胁背,嗳气吞酸。治疗方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活血止痛。方药组成:柴胡10 g,白芍15 g,当归10 g,白术10 g,茯苓12 g,炙甘草5 g,薄荷5 g,生姜3片,元胡10 g,川楝子10 g,川芎10 g,枳壳10 g,香附10 g,青陈皮各10 g,佛手10 g,乌贼骨15 g。

5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表现:月经量多,少腹刺痛,胀痛,烦躁易怒,情志不舒,恶心欲呕,经色暗红挟血块,舌红有瘀点,苔黄微腻,脉细。此证属于中医学的“症瘕”、“痛经”范畴。妇女经、孕、产、乳为其生理特点,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郁乘脾,肝脾失调,气血不和,可致月经过多,肝郁气滞,气郁血滞,气机不利,可致痛经。治疗方法:疏肝健脾,行气化瘀。方药组成:当归15 g,白芍15 g,柴胡12 g,茯苓20 g,白术15 g,薄荷10 g,郁金12 g,丹参15 g,王不留行12 g,甘草6 g。

6 慢性输卵管炎

临床表现:月经提前,经少腹胀痛,量多色红,头眩目胀,胁痛纳差,带下色黄、有味,大便干燥,舌质微红,舌苔黄,脉弦细而数。此证属于中医学的“带证”、“痛经”的范畴。任脉冲脉起于胞宫,任脉与肝脾肾三经会于小腹,三经有病可引起充脉任脉不调而月经经期紊乱。郁久化热,则带下色黄、有味。肝藏血,月经以血为本,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则月经不调。治疗方法:疏肝解郁,凉血清热。方药组成:当归15 g,白芍15 g,柴胡10 g,茯苓15 g,白术15 g,薄荷6 g,丹皮10 g,栀子10 g,阿胶10 g。

7 乳腺增生

临床表现:内有肿块,触之痛,可移动,肤色不变,胸闷不舒,两胁作痛,喜叹息,舌淡苔薄白,脉弦滑。此证属于中医学的“乳癖”范畴。中医认为多由情志内伤,郁怒伤肝,忧思伤脾,使气血郁阻乳络而成,气机不利则任脉充脉失调,肝经不疏,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痰湿内停,痰气后结。治疗方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化痰。方药组成:柴胡10 g,白芍15 g,当归10 g,白术10 g,茯苓12 g,炙甘草5 g,薄荷5 g,瓜蒌15 g,浙贝母15 g,桔梗10 g,牡蛎20 g,半夏10 g,桔叶10 g。

8 黄褐斑

临床表现:颜面黄褐斑,月经失调,色暗挟血块,少腹胀痛,胀痛,纳呆便溏,胸闷喜叹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证属于中医学的“瘀血”范畴。中医认为大多数由于平素性情抑郁,肝气郁滞,血瘀于面。或肝气郁结,肝郁乘脾,肝脾失调,脾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肝气郁滞,郁久化热,损伤肾阴,虚热耐蕴,郁结不散,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治疗方法:疏肝理气,调养冲任,健脾养血。方药组成:柴胡10 g,当归10 g,白术10 g,白芍10 g,生姜3片,茯苓12 g,薄荷7 g,香附10 g,川芎5 g,熟地15 g,山药12 g,元胡10 g,甘草3 g。

9 女性尿道综合征

篇7

高血压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并发症, 临床上较为常见, 发病率较高, 位于肾小球肾炎和糖尿病肾病之后, 居第三位[1]。该病若不及时治疗, 极易发展为尿毒症, 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 临床上多采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该病进行治疗, 但疗效并不理想[2], 有研究表明[3],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较高, 山东省潍坊市脑科医院自2012年3月开始对高血压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治疗,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肾病患者, 男61例, 女47例, 年龄15~79岁, 平均年龄(56.92±10.01)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标准[4], 高血压病程7~21年, 平均(10.92±2.13)年, 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耳鸣目眩、手指麻木、夜尿频多、腰膝酸软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54例,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患者治疗前停用其他降压药物, 对照组患者采用苯那普利进行常规治疗, 1次/d, 5 mg/次, 对于服药后血压仍高于140/90 mmHg的患者, 可增加服药剂量或增加服药次数。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处方组成主要有:熟地黄、黄芪、山茱萸、草决明、生大黄、钩藤等, 其中, 熟地黄25 g, 黄芪20 g, 山药、茯苓、地龙、牛膝、山茱萸、菟丝子各15 g, 泽泻、当归、川芎、钩藤、牡丹皮、白芍、草决明、生大黄、各10 g。水煎口服, 1剂/d, 早晚各一次, 分两次服用。所有患者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1. 3 疗效评价标准[5] 临床疗效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4类, 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 肾功能正常, 血压在130/80 mmHg以下为临床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 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 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1个, 肾功能正常或有所改善, 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患者总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

2 结果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07%;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8.89%, 两组数据比较, 差异较大(P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临床控制(n) 显效(n) 有效(n) 无效(n) 总有效率(%)

对照组 6 14 20 14 74.07

观察组 11 21 16 6 88.89a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3 讨论

高血压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并发症, 临床上较为常见, 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压使患者的入球小动脉产生玻璃样变, 小叶间动脉和弓状动脉内膜增厚, 管腔变窄, 造成肾脏缺血, 并导致肾血流量变慢, 形成新月体, 最终导致肾功能损害。该病会对患者的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西药对该病进行治疗, 但单纯西药治疗疗效尚不理想, 祖国医学认为, 该病属于“虚劳”、“水肿”及“溺毒”的范畴, 发病原因多为寒热错杂、正虚邪实、毒浊血瘀, 因此, 治疗该病应以补肝益肾、活血通络为主[6]。

本研究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方中包括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芍、草决明、、当归、川芎、钩藤等, 其中, 黄芪可以甘温补气, 利尿消肿, 且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菟丝子、牛膝、山茱萸可以泻肝火, 川芎、当归、白芍可以养气活血, 草决明、钩藤可以平抑肝阳, 茯苓、山药可以渗脾湿, 地龙可以通络利尿, 地黄可以滋肾阴, 以上药物合用, 可以补肾阴、平肝活血, 对高血压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89%, 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较好,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欧恺怡.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肾病62例.山东中医杂志, 2012, 31(4):261-263.

[2] 荆施展, 杨天伦.伊贝沙坦与苯那普利、卡托普利对高血压肾病患者尿总蛋白排泄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影响的比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24):59-60.

[3] 王景春, 刘霞, 陈宁,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肾病效果观察.青岛医药卫生, 2010, 42(5):321-323.

篇8

1气一元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生存变化、消亡的根源。中医学先贤为何要把气一元论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气的特点

自然界中无处不在,运动变化自如,犹如生命的原动力。

1.2气与人体关系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人的呼吸运动是生命的象征,吸是气体进人体内,呼是气体排出体外,呼吸运动停止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此外,人是一个运动着的机体,除了整体运动外内脏也在运动。

正因为气的特点与人的生命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故而中医学先贤们把气一元论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用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把人的生理活动增强与减弱的特性归究于气的变化、运动的结果。在病理上可把某些病理变化归究于气逆、气滞、气脱、气泄、气乱等所致。在治疗上则采用补气、降气、行气、固脱等治疗方法。把那些具有某些药理作用的中草药分别归属于补气、行气药物等。

在气的理论引入中医后,能比较生动地解释了人的某些生理、病理现象。使中医学便于理解、学习、推广。这对当时的医学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现代西医学的引入与发展,相比之下这些解释确实显得过于简单化,不能精确地反应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也不能精确地反应人的解剖、生理、病理变化及药物的性能。如:呼吸之气。现代西医学已精确地认识到气体在肺及组织的交换过程;气与能量的代谢过程;局部与整体的调节过程等。

根据现有的西医研究资料显示:人体的肌肉运动、能量代谢、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及细菌、病毒感染等与中医学中的气所阐述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这些西医成果引入到中医的气的理论体系中,就有可能进一步延伸气的范围,使气学说能与现代科学接轨,以此来指导中药治疗可能会更有利于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如:甲减、贫血、肌炎、重症肌无力、肿瘤放化疗后等都有可能表现为相同的气虚症状。对此,我们是否都要相同的补气药?若根据西医的病因病机的不同再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哪味或几味补气的中药及相关组合对哪种病更有疗,这样对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及促进中西医接轨可能会更有意义。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先贤为何要把阴阳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引用阴阳学说重点在于阐明什么?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2.1阴阳学说特点

阴阳本指物体对日光的背、向,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它与自然界的寒、热,光明、阴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2阴阳与人体关系

阴阳学说重点是阐述温热与寒冷之间的矛盾。人体是个相对恒温体,当机体温度过高或过低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在某些病理状态下人的体温会产生上下波动,体温的上下波动又会使某些器官活动产生相应的变化。此外人体对环境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正因为阴阳的特点与人的生命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故而中医学先贤们把阴阳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用以阐述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今天我们如何评价阴阳学说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应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第一、我们应当承认它的历史意义。阴阳学说引入中医学后,能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人体的某些生理、病理现象。通过归纳推理使相关的治疗方法能够合理归类,使中医学便于理解、学习、推广。第二、我们也要正确地认识到它的历史局限性。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及疾病的产生、发展和防治的过程,显得过于简单、粗略,不能精确地反应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也不能精确地反应人的解剖、生理、病理变化及药物的性能,相对于现代医学已不能同日而语。如:现代研究证实热能的产生与神经、体液、肝、肌肉及酶化学反应等密切相关。发热与细菌、病毒、霉菌、螺旋体感染及肿瘤、免疫、体温调节异常等有着密切相关,其治疗方法针对性也更强。

目前中医阴阳学说是个相对封闭的医学体系,未能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相衔接,不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严重地限制着中学的发展,使中医一直在原地踏步。如果我们能把现有的医学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到中医的阴阳体系中,它有可能变成一个相对开放的并能与现代医学接轨的新的中医学体系。如: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最基本的作用是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寒热”两方面的矛盾,同时也是指导临床寒热病用药的标杆。那么中医学的阴阳与西医学的人体生理、病理到底存在着那些内在联系呢?根据现有的资料它与甲状腺、胰腺、肾上腺、性腺、垂体、下丘脑、血氧(血氧的交换、饱和、运输、离散等)、炎症介质、心肺功能、肝功能、血管活性物质、能量代谢中相关的酶及微生物感染等都有着密切的关些。若能把这些医学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到中医的阴阳体系中,它有可能变成 一个相对开放的并能与现代医学接轨的新的中医学体系,可能会显著地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乃至每个系统之中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中医学先贤为何要把五行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引用五行学说重点在于阐明什么?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圣贤们通过五行学说类比归纳,用五种物质将人体划分成五大系统,通过生克制化理论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同时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另外,还以此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脏病变的传变,指导疾病的防治等。五行理论的引入,使中医理论框架进一步完善。但对于复杂的人体仅以此五类物质来进行类比归纳、演绎,在当时可能就显得过于简单、粗糙。它明显带有勉强与不完善性。

随着现代西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认识得都比较清楚,五行学说在阐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几乎与现代医学无法接轨、无法同步发展。

4辨证论治与中医学发展及其历史局限性

辨证论治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体现,它的主要哲学思想即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针对这些发展、变化着的事物的处理方法也应当随之而变化。中医学主要运用辨证的思想来阐述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指导临床用药。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学的精髓。辨证论治理论的引入,使中医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中医学得以更好地发展。

在实验医学出现之前,中医学实质即是症状诊治医学。中医的辨证论治学说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但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它的历史局限性,甚至严重困扰着临床医务工作者。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如肿瘤、乙肝、结石、艾滋病等疾病的无症状期,这时是无证可辨的,但此时若加用中医药治疗是很有价值的。其次,如红斑狼疮、类风关、糖尿病、心脏病等很多疾病在稳定期也是无任何症状,无证可辨的。但其实验指标仍然异常,此时若加用中医学治疗对稳定病情,控制复发是非常必要的。其三、有很多疾病表现复杂,难以归类,无法辨证。其四,有很多疾病按现有的辨证论治去选药治疗其疗效很一般或者根本就无效,而根据经验去治疗其疗效会更好。根据我个人的临床经验起码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患者不能按辨证论治去用药。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辨证论治当着绝对真理,只能做临床参考。

5总结与展望

篇9

【中图分类号】G4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85-01

前言;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已逐渐不再局限于西医救人的狭隘思维,而是充分意识到我国中医学的优势,并将其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1什么是中医辨证思维

中医临证思维是通过中医学的方法进行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五行等分析其身体状况,是进行内科诊断、治疗中的有效方法。

临证思维是一种具有哲学思维的方法,其源于《内径》中的阴阳学说以及五行学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中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的结构以及物质过程、人体气、人体之神等,因此是一种全身系统的诊治方法。临证思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其贯彻于四诊收集、辨证分析、确定治法以及建立处方等四个方面,成为内科临床治疗的主要实践方法。

2临证思维方法

临证思维应用到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科学性意义,其是处方开出的主要依据,对我国中医学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大的贡献。

2.1常规法:四诊八纲的辩证法是中医学中治疗的主要辨证方法。其中八钢代表的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在内科临床治疗中,所依据的原则便是“四诊合参”。通过对患者症候资料的研究,从而进行合理的分析诊断。其中八纲辨证法便被运用到诊断过程中来,其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病变部位、证候特征以及病情的好坏。然后再按照八纲辨证方法分析的病情结论开出处方,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这种方法咋临证思维中应用最为普遍,因此属于临证思维中的常规方法。

2.2抓主证法:在哲学辨证法中有主要问题主要分析的理论,从《扁鹊见蔡桓公》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医学中有一种方法叫做对症下药,因此抓主证成为中医学进行诊断的有效方法。在内科临床治疗中,主证顾名思义占主导地位的征候。因此通过发现患者病情中的主要征候进行分析判断,便能够迅速分析出病情,并作出结论。例如当患者出现多汗、恶风以及发热的症状时,便可以判断其为太阳病中风,采用中药桂枝汤服食即可痊愈。

2.3试诊法:试诊法实为探病之法,其出自于明代的《景岳全书》,研究的是中医学的八纲中虚、实、阳、明。其可与常规法结合进行治疗,通过已有的四诊资料进行诊断性治疗,从药物、食物等的反应分析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2.4演绎法:从临证思维来看,疾病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因此随着时间的不同,病人会因各种因素发生征候变化。通过演绎法从患者的脏腑经络入手进行辨证性的诊治,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防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是一种防治性方法,切断诱发患者并发症的病源。

2.5辨病论治:辨病论治法适用于中医学以及西医学,其是通过对临床治疗的哲学性分析发现患者病症中的主要矛盾,从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3如何强化临证思维方法

3.1增加解析性课程:临床实践是中医内科进行医学探索的重要方法。正如章炳麟先生所提倡的“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 。因此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试验中,要珍惜每一次的临床试验机会,通过案例的探讨总结临证思维的优势,使医务人员能够在临床试验中具有更多的经验,及时发现患者的病症因由。

3.2重视中医学书籍:书籍是中医内科医务人员进行强化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书籍中的方法介绍,以及立体化图解,可以让医务人员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书籍作为中医学的典范书籍,是医务人员必须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患者病情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良好反应,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症结点。

3.3重视临床实践机会:临床实践是运用临证思维方法的场所,每一次的临床实践都是一种学习,因此作为医务人员来说,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增强责任感,集中注意力,能够很好地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判断。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应该对实习学员进行指导,并且倾听其看法观点,对其进行点睛。

3.4确定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确定应该满足治疗原则的要求,在中医内科中应用力争思维方法,首先需要明确其治疗方法,是仅用药物治疗,还是运用综合治疗法。在进行诊断时,通过患者的征候明确病标,通过所闻所见,进行病情的合理化诊治,从整体看局部发现问题,并通过局部看待整体,找出病因,确立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的合理选择。

4结语

从目前医学的发展前沿来看,中医学依然是医学界必不可少的断病学科,其充分改变了上个世纪西医学独占的格局,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试验中,临证思维方式利用中医学的方法进行内科疾病的诊治取得了有效的成果,成为内科临床治疗的主要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宁,王新月.中医内科临证思维方法解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6):98-99

篇10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87-01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强调的卫生工作政策。对全世界的医药学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发展的研究要求高度分化和高度结合的统一。宏观整体观测方法是中医学的特色方法,而微观分析方式是西医学的特色方法,两者进行结合是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典型,同时也是推进医学成熟发展的主要方法。

1 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论的探究

(1)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对循证医学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突破口,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如果想要获得突破行的进展,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大力提升临床疗效等方面,将提升临床疗效作为一个突破口,只有提升其疗效,才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先要提高临床疗效,首要要做的就是大力推进循证医学的思路及方法措施,在多年以前循证医学就被提出,获得了全球范围内临床专家的认可。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领域,也应该相应的借鉴循证医学的做法。在临床实践及研究中,可以将循证医学的思路及方法加以借鉴应用进来,可以有效的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而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今对循证医学的广泛使用已经推进了现代医学革命的进步,同样,循证医学的广泛使用也定会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进步。

(2)宏观整体和微观分析进行结合。宏观整体就是将系统论及系统分析法结合来研究中西医学,把医学看作是一个整体,分别将中医和西医视为它的两个分系统,驻足于医学这个整体,观察中西医之间的不同,在根本上防止片面性(比如用西医来解释中医或是用中医来解释西医)。同时将中西医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联系,来掌握中西医学的各自特色本源,进而找到能够深入理解这些特色的思路,推进中西医理论的发展。

微观分析是通过方法论、认知论、语言工具等从内在及深层次原因来分析方向的发展,深入探究,找出中西医学中的相同语言。具体来讲,对中医学的概念、命题、理论进行细微的观察研究,特别是对中医哲学进行大力的探究。

(3)疾病、症状、药物相组合。所谓的疾病、症状、药物结合的研究,基于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涵盖现代医学)为方法,以提升临床疗效为目标,以研究基本为基础,研究症状为重心,研究药物为重点,使疾病、症状、药物有机的进行组合来研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思路,也是科研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方案。

(4)设立动态联系及综合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具有不同的理论观念及特点,中医学对传统哲学思维过于依赖,是一种整体的医学体系,其特点是:整体理念、辩证求因、宏观调整等。中医学最重视的是辨证论治。中医学的基本治疗方式使宏观调整。当代西医学的发展模式依然是还原分析法。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带动了西医学从多层次、多学科向纵向发展,给西医学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尽管中西医特点各不相同,但人类生理病理活动规律不会由于认识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两者是有相通之处的。尽管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诊疗方式不同,但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两者间的相似处慢慢的被发现。可以说两者在医学理论、方法论、诊疗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认识高度,但是有都殊途同归。首先要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中医,吸纳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当代医学想纵向发展,在这种基础上完成现代科学方法和整体辩证思维的结合。在比较静态、独立、简便的基础上设立动态联系及综合的思维方式。

2 发展趋向

2.1深入中西医对比研究

加大对中西医对比的研究,从表面现象的对比到成因分析及实体共性的讨论,以推进中西医的结合。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之上,今后将重点研究深层原因和实体共性。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发现中西医的不同认识视角、不同的方向及不同层面体现出的多样性生命活动。

2.2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给中西医提供了客观的根据。随着当代医学的不断前进,现代科学技术已然成为医学交流的一个平台,它不但为中西医学的共同点找到内在联系的实质,而且对中医学的差异也能很好的进行观察,对各方面的差异做出合理的解释,进而深化科研的纵向发展。比如,中学指出疼痛、疯癫与“淤血”有关,西医学则指出是与神经有关,现代血液流变学指出,不正常的血液流动导致失调的神经活动,而失调的神经活动也有可能是血液流动不正常。所以两者可能从血液和神经的相互作用中,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理论。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前进方向应该遵循一个开放的,多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系统。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是科学家、医学家还是医药公司将会层出不穷的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方向具有科学性、层次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多种类科学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探索发现新的医学认识,界定新的医学界限,创造新的医学成果及技术,编制新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新概念的框架,创建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新体系。推进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结合及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春秋战国。扁鹊姬姓,名缓,字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被称为华夏医祖。是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在当时有着高超的医术,被人称之为神医,并且用神话中的神医扁鹊命名,直到现在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

医学贡献:首先是科学诊断,他把切脉、望色、听声、问病这四种诊断方式发展得相当完整,《史记》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其次,扁鹊的治疗方法有砭法、针灸、按摩、汤液、熨贴、手术等。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了不起的,反映了我国医学发展的高度水平。

生平:扁鹊小的时候在长桑君门下学医,得到师父的真传,擅长看不同的病症,学有所成之后开始了行医生涯,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在当时信服巫术可以治病的时代,扁鹊是非常反对巫术治病,于是扁鹊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带领弟子到各地行医。扁鹊在给秦武王治病的时候,秦太医李醯嫉妒自己的医术不如扁鹊好,于是就找人刺杀了扁鹊,但是他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12-02

中医学的科研立足点在哪里?我们认为中医学的五大优势,即:病因学优势、理论优势、治疗优势、药物优势、经验优势是中医科研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以阴阳五行为基本理论的中医学,在很多时候已经穿上了神秘主义的外衣,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几乎与阴阳先生的应用没有区别,或者难以划清二者的界线,这是目前困扰中医界的主要理论问题,也是中医科研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中医科研要不要涉及中医学这一基本理论核心?这一理论核心又将如何指中医学科研及其临床。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医学的科研和临床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否则中医学真的会陷入近乎“玄学”的境地,为此,本人提出,还原我们先人的生产、生活场境,认识中医学的五大优势,由此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在中医学形成之前,我们的先人一定用他们的劳动和智慧观察、分析了各种自然和生命现象,形成大量的“经验”,同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理论假设,并用劳动和生命验证这些理论,其中不乏各种形式的“人体实验”,部分假设形成了相应的理论,这就是中医的科学精神之所在。阴阳五行就是其中的成果。它也是《临症中医视角》的灵魂,也将是医学科学,乃至现代科学的灵魂。“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阴阳应用永不会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永远是我们临床思维的准则,“五行”关于系统的五个属性的认识永远具有指导意义。以阴阳为核心的哲学理论,以五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注重整体平衡、注重整体调节、因人施治,这样的理论在过去、当今和未来都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这就是医学的理论优势,把这样的理论应用于现代医学研究,这就是中医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在病因学研究中,我们的先人无法明悉细菌及其属性,但是,他们以“瘴气”、“疬气”命名之,这些认识在现代医学科学条件下已经没有优势。但是,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认识到了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认识到了饮食不当,如过度饮食、饮食失衡等对机体的影响,还认识到了过于安逸等生活方式对机体的影响,并积累相应的临床诊断和干预方法,所有这些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关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所有致病因素,这与现代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正是目前中医学临床及科研的重要领域。一直基于劳动和实践的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和方法,有些是上述中医学理论的直接演绎,有些则是没有经过理论的纯粹经验,形成了多样化的临床治疗方法,中药、食疗、药膳、针灸、推拿、贴敷,等等,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规范其临床应用,明确其临床适应症和副作用,这又是中医学科研的重要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更多是在还原论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没有放在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之上,使得这样的研究缺乏了中医学的灵魂,也失去了中医科研的意义,这是需要纠正的。中医科研需要还原论,但不只是还原。中医学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药物应用经验是现代医学所不难比拟的,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当今医学所不及的,这些药物一是可以为现代药理研究提供初选依据,二是,我们要利用阴阳五行理论,对药物进行阴阳五行的基本分类,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先人的应用经验,进行大胆的临床应用研究。对于后者,我们一方面需要对阴阳五行理论进行重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药物阴阳五行分类规范,《临症中医视角》初步分类了常见药物的基本属性。希望同道进行更多、更科学的研究。面对中医学浩瀚的经验积累,有人认为是中医学进步的蕃蓠。我以为,这些经验一是基于劳动人民的真实劳动,二是基于我们先人的智慧,三是其中还有大量的“人体实验”,这些经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是不可重复。所以,我们更应该本着敬畏之心研究这些经验。当然,我们要承认这些经验之本挟杂着很多的偶然,也挟杂着很多的随意,甚至还挟杂着一些故弄玄虚的欺骗。所以整理经验和发掘经验是我们当代中医学科研的又一重要内容。这样的科研必将带来中医学进步。中医学的科研任重而道远,它既需要有现代还原论思想的深入,也需要有中医学整体观的指导。但是,无论如何,这一定基于劳动和实践,一定基于物质和科学。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持,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上的演绎,甚至出现了人文化的倾向,文字记载注意文字上的优美,渐渐失去科学的逻辑性。为此,我们在中医学科研中应重提“逻辑”二字,注意语言逻辑和哲学逻辑,最后实现数学逻辑,实现中医学的现展。最后,我们借用《临症中医视角》的四句话结束本文的论述,希望中医学有更大的发展。假如你爱中医,请把握它的灵魂。假如你爱中医,请你面对它的不足。假如你爱中医,请允许我们对它的大胆。假如你爱中医,请接受或批判这里的观点。

作者单位:315041 宁波江东区白鹤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篇13

中医学是中国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四大发明。古有华佗、扁鹊、李时珍等历代医药学家文明古今,他们对医学的研究与贡献奠定了中国医学坚实的基础。中医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论中医之优、之精,可谓数不胜数......

1、中医是中华千年文化的主要载体。

我们古籍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医籍。中医学时中国哲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田文轩、地理学、农学等学科之集大成者,是东方科学的代表。中医药学是根据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按照阴阳五行所揭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借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和自然界万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之恢复到和谐平衡状态,从而保障人们健康的医学。

2、中医是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理论医学。

曾有不少“学术人士”指出:中医是经验医学,不如西医科学。然后,经过多方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是理论医学,而且是成熟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医学。中医理论可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她运用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能够完整的解释中医的各科学说;能够通过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道明中医药学的原则。

3、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基本的中医理论,已经采用“四诊”;西汉时期,开始运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东汉时期出现了著名医药学家张仲景,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壳手术和麻醉闻名天下,还创立了“五禽戏”;唐朝以后,中医学理论和医学著作更是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和西亚等过;两宋时期,设立翰林医学院,同一了针灸学,出版了《图经》;元代以后,中医开始没落,清末以后,由于西方列强侵略,大量西医学说涌入,中医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青年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人们开始使用西医体系,中国学陷入存废两难的尴尬境地。

4、治疗方法多样化。

4.1 针刺法。

针刺法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的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找准与治疗部位相对应的穴位,然后将毫针刺入皮肉,慢慢调节捻动,针刺之后有酸麻胀的感觉,主要治疗青春痘及肥胖等,运用广泛。

4.2 艾灸。

艾灸是在人体某种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这种温热刺激食物治疗方法,是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演这个、瘢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洗手。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利于产物的排泄。如今艾灸在临床医学上应用广泛,如:艾灸治疗妇科疾病;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于强直性脊髓炎的辅助治疗等。

4.3 拔罐法。

拔罐法有叫“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运用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是之吸着于皮肤,排出体内郁血的疗法。古代医学家长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此法来吸血排脓,后又扩大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先也常用于养身、驱寒、减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