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

篇1

(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湖南冷水江417500)【摘要】目的 探讨对急诊科采用整体护理模式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5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观察组接受急诊科整体护理,对照组接受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6%),观察组的不满意率(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满意率(24%);结论 急诊科整体护理模式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

【关键字】整体模式;急诊;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27-01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此病多为急诊科的常见急重症,其中脑出血居多,急性期还可并发很多并发症,其死亡率和伤残率均高.据我国近年来的统计表明[1],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2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治和优质的护理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急诊室内应采取整体护理措施,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我院急诊科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了整体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汇报如下:1、一般资料:所有资料均选取2009年7月~2011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15例,年龄41~85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后核实,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死19例。有高血压病患者41例,有意识障碍29例,意识模糊7例,其中昏迷5例,嗜睡8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而观察组采整体护理措施,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评分比较3.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具有显切口感染著差异性(P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一整体护理在我国已广泛开展。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2]。但急诊科因开展整体护理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普遍认为急诊护理工作重点应放在治疗抢救上,使急诊科成为开展整体护理的难点和盲区,落后于医院其他护理单元[3],通过我科实践证明,急诊科完全可以运用整体护理,且在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鲜继淑等.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J】,2004,20(3):20[2]徐萍.整体护理模式在手术室应用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医生【J】,201O,48(18):68.[3]曾丹等.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探讨【J】现代护理,2002年,12:979-980

篇2

本人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基本掌握了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规程。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急诊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责任心强,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基本掌握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等技术操作,圆满完成实习计划。

我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实习态度端正,实习动机明确,工作主观能动性强。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严格“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现已了解了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诊常见疾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掌握了洗胃、心肺复苏、除颤等急诊专业技术和**********急救仪器的操作、维护。

我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实习态度端正,实习动机明确,工作主观能动性强。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严格“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现已了解了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诊常见疾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在急诊科得到老师的肯定,今后会更加努力.

篇3

急诊科是医院中危重症患者最集中、急救任务最为繁重、疾病种类最多的科室。对于入院的危重症患者,急诊科有效的急救措施是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1]。大多数危重症患者病情较为危重,处于昏迷状态,丧失了语言能力,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影响了正常的治疗效率,医疗拥堵现象严重[2-3]。本研究对给予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期为临床更有效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2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2013年9月我院开始引入集束化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休克、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心律异常、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等。其中2012年10月~2013年9月的10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63例、女37例;年龄在16~86岁,平均年龄(57.4±2.5)岁。研究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在17~89岁,平均年龄(59.1±2.3)岁。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检查,抗感染、营养支持、呼吸支持等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医院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应在电脑HIS系统进行吸氧、心电监护、影像学等急诊实验室检查组套以及疾病种类药物治疗组套。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中,应迅速接诊、评估病情,在4~6h内对患者完成检查、治疗等措施。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情况:包括留观时间(h)、住院时间(d);②两组治疗效果情况:包括漏诊、误诊率,死亡率,漏诊、误诊率=(每组漏诊患者例数+误诊患者例数)/每组总患者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性,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留观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的死亡率,漏诊、误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急诊科室是接触患者的第一科室,可直接观察患者的病情,是抢救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科室,因此在急诊科需要合理适当的治疗措施,从而达到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4-5]。经验丰富的医生可在抢救黄金期间对急诊患者做好初步的急救处理,为其他科室的进一步讲究鉴定良好基础为患者的存活率提供一定保障。因此,对于急诊科室危重患者的急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6]。以往的临床治疗中,针对危重患者的治疗仅采用基础的治疗方式,如给予患者基本的抗感染药物,吸氧,输液等,但对于个别患者并不能有效缓解病情,因此,对于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显得尤为重要[7-8]。有研究表明其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并且临床应用显示其具有正确判断,利用HIS系统可快速制定相应的方案,整体操作性强[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留观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且研究组患者死亡率与漏诊、误诊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针对急诊科危重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整体而言集束化治疗的目的是在针对患者采用基础的临床治疗基础上,针对患者病情的不同研究个体化治疗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患者病死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科患有危重症的患者采用集束化治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又可避免患者的病情加重,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率,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丽娟.优质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住院护送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3):88-90.

[2]郭亚丽.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抢救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4):1026-1027.

[3]易力华,刘小琴.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133-135.

[4]张华萍.全程优质服务在急诊中的应用及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3):842-843.

[5]Dellinger RP,Carlet JM,Masur H.Early bundle therapy improve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nd septic shock[J].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2012,20(7):619-621.

[6]巩越丽,刘春艳,赵淑玲.质量控制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55.

[7]孙蕾艳.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预防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误吸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7):239-241.

篇4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患者家属因为担心患者病情,情绪多较为激动,导致该科室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较大。如在工作中实施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1]。为了研究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小1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31.13±3.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8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35.02±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结果有意义。

1.2入选标准

(1)于我院急诊科进行全程治疗的患者;

(2)无严重威胁生命的组织或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3)精神正常,神志清楚,能完整流畅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有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的患者;

(4)在研究人员的讲解下,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熟悉,自愿参与其中,并在书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患者;

(5)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2]。

1.3护理方法

在实施相同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3.1优化就诊流程

急诊科的传统就诊流程为先挂号再治疗,患者等待时间较长,易延误治疗,故急诊科可实施先治疗再挂号的就诊模式,保证患者在入院后能及时得到有效就救治;患者因为对医院各病室的结构陌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到达诊疗地点,浪费时间,故护理人员应对就诊患者做好引导工作,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增强患者的信任度,急诊工作繁重,压力大,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时,应时刻保持镇静从容,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证各项护理措施有序进行,让患者及其家属看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3]。

1.3.2提升服务质量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多换位思考,顾及患者主观感受,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的生活要求,重视基础护理,保证质量[4]。

1.3.3弹性排班管理

急诊科相对于门诊,主要收治夜间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保证护理质量,夜间值班护理人员人数应适当增加,保证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能及时进行有效抢救;值班护理人员应新老搭配,以保证护理质量[5]。

1.3.4提升护士专业素养

为保证在短时间内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吸纳临床新知识,科室内也可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提升其重视程度及学习积极性[6]。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药物管理、安全风险管理,每项满分100分;

(2)焦虑抑郁评分:通过SAS焦虑评分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判断,分数低于35分表示心理健康,分数高于65分表示重度焦虑;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判断,总粗分上限是41分,分值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

(3)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根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代表满意,80-90分代表部分满意,8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上的比较

比较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评分上的比较

在进行治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无显著差别,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上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6.67%,对照组仅76.67%,观察组显著更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科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的缩影,体现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该科室的工作相对较忙,突发状况多,对医疗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人际交流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对于收治入急诊科的患者,在积极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意义重大[7]。优质护理服务不同于传统遵医嘱行各项护理操作的模式,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各项护理操作的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高,保证各项治疗措施顺利进行,保证治疗效果;弹性排班可以有效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使其在工作时间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保证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室相关疾病的知识讲座,使其有效掌握各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减少护理不良时间的发生几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较对照组较好,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改善急诊科患者的不良状态的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疗效显著,且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程度,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2]李娟.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8-29.[3]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557-558,559.

[4]张晓霞.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诊自毒中毒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差异[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7):104,100.

[5]程云芳,石燕.流程化护理对急诊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97-1198,1199.

篇5

由于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才能更好的配合治疗。本院为了验证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了部分急诊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对患者的表格调查统计并对比了两组患者评估的就诊环境、护理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等方面,现将对比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的急诊科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35~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5.2)岁;对照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7~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6.1)岁。排除两组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老年痴呆以及意识障碍等,使得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及指标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护理即可。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培训急诊科护士的护理理念,通过会议方式对全体急诊科护士进行优质护理方案的学习,学习期间可以分组讨论护理方案和护理方法,加强护士的理解。同时加强护士急救知识和急救流程的培训,提高其急救和应急能力。第二是分配岗位责任制,所有护士应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安全制度,细化护理工作,明确岗位职责。第三是排班制度,排班要人性化,医院会最大程度保障急诊科的护士数量,根据岗位、工作量及专业技术进行合理化排班。第四是优化诊疗过程,由专门人员负责将急诊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保证严重的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采取一卡式电子服务,方便于患者挂号交费及拿药输液,保障用药安全。第五是确保患者舒适的医疗环境,护理人员先引导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帮助患者解决生活所需,保证患者身体舒适的同时平衡心理状态,降低患者的紧张、恐惧及不安等消极情绪,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本院通过自制的调查表让患者对两种护理服务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每一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

1.3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属于大多数医院的重要科室,也是所有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后的第一重要渠道,集中了病种最复杂、抢救管理任务最繁重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升高,尤其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在保证常规护理效果的基础上坚持新型服务理念。同时不断深化护理人员的内涵和专业技能,满足患者基本的生活所需,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消除患者由于突发重病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通过具有亲和力的交流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旨在更好的配合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本院通过分组对比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为为患者提供了更舒适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好,护士的仪表让患者感觉舒服,护理水平更高,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总的来说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更利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芬.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4):238-239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为2016年1月~12月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期间的急诊患者60例,研究组为2017年1月~12月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期间的急诊患者60例。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抢救期间死亡、自行转诊者。研究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1~78岁,平均(48.21±3.21)岁;心血管疾病23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其他10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0~77岁,平均(48.17±3.20)岁;心血管疾病25例,消化系统疾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其他1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流程,包括入室就诊后,立即按照急诊护理流程进行病情评估、抢救治疗等。研究组则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内容如下。

1.2.1成立急救小组

按照急诊科实际情况,成立急救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定期组织急诊科护士进行急诊护理程序化管理培训,使其掌握优化后护理流程及各工作操作要点,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采用等级责任制,实施8:00~15:00、15:00~22:00、22:00~8:00三班倒,护士24h在岗。

1.2.2优化急救护理流程

(1)优化接诊流程:接到急救电话后,快速准备抢救相关药物、物品、器械等,3min内出诊;途中以电话方式联系患者或现场人员,给予有效指导;缩小急救半径,控制接诊时间。(2)开放绿色通道:落实“一站式”管理理念,缩短医患等待时间;创建先诊疗再挂号、先抢救再收费等人性化急诊制度,以提升抢救效率;坚持“三前三后”原则,先看病后挂号,先治疗后付费,先住院后办手续,确保急救工作有序进行。(3)优化病情评估流程:联合应用入院初评、早期检查及再评估。初评时间约30s,包括意识、呼吸、疼痛等;入室后及时检测心电图,实施早期检查及初期抢救;协助医生进一步评估病情,掌握动态病情信息;及时送检血液样本,检验单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缩短检验时间。(4)优化急护流程:实施定人、定时、定位、定责原则。定时为入室2min给氧,检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5min内完成监测心电图、创建静脉通道等工作;定人为责任护士协助医生救治特定患者,护士长负责救护协调工作;定位为护士长位于患者右侧,及时告知医生心电图监测结果等;定责为责任护士及时完成除颤、心电图监测等工作,于患者右侧压胸,同时给予恰当心理干预。(5)优化护理文书:简化急诊护理文书书写,以表格形式为主,实时记录;必要时在电脑上操作,缩短书写病历时间。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1)观察两组抢救成功情况及抢救效率,其中抢救效率包括接诊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操作时间、心电监护时间、治疗操作时间;(2)出院时,以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满意度(患者不便填写时可由家属替代),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能、病情评估、健康教育、环境设施,各项均为0~2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且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n>40,但1<T<5时,用校正χ2检验;n<40或T<1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60/60),对照组则为90.00%(54/6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36)。

2.2两组抢救效率对比

篇7

急诊科承担着全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同时承担急诊留观和突发事件处置等任务,任务相对繁重,对护理工作要求高,稍有不慎,极易产生各种医疗差错或医患纠纷。急诊静脉输液是急诊抢救和治疗中一种迅速、有效给药途径,在急诊科抢救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本人2013年3月~2014年3月选择76例急诊静脉输液患者,对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急诊静脉输液患者,本次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患者,男19例,女19例,患者年龄14~70岁,平均(40.3±1.4)岁。观察组38例患者,男20例,女18例,患者年龄15~71岁,平均(41.1±2.5)岁。疾病种类:中暑8例,外伤18例,药物中毒5例,消化系统疾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4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的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主要内容为以下方面。

1.2.1输液前护理 ①护理人员通过查看病历和询问医生及患者了解病情、过敏史,对患者正确评估[2],制定出相应输液计划;②向患者进行输液知识及疾病和用药知识宣教,针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增强治疗的信心;③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仔细检查药品和输液用品质量,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使用方法。

1.2.2输液期间护理 ①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输液过程的护理和观察,可及时发现输液不良反应并迅速应对,同时尊重患者知情权,通过患者满意度;②选择正确的穿刺方式和血管,严格无菌操作,调节好输液速度;③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输液情况和病情变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启动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如遇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置[3-4]。

1.2.3输液后护理 ①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再次评估,告知患者并记录;②交代患者输液后的注意事项;③正确处理输液用品,做好消毒;输液疗程结束后由医务人员和患者分别填写治疗效果评价表和满意度调查表。

1.3评价指标 急诊静脉输液患者按以下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①显效:在整个输液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情得有效控制,身体各项生命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治疗目的;②有效:在输液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情基本处于稳定,身体各项生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基本达到治疗的目的;③无效:在输液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身体各项生命指标未恢复至正常甚至出现恶化状况,未达到输液治疗目的[5]。总有效=显效+有效。患者满意度评价是根据本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满意度等比较: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73.6%,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临床路径护理是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质量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在急诊输液患者中设施临床路径护理,整体护理贯穿输液的整个过程,使过去简单的输液过程变得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规范了输液流程,有效降低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提高了急诊输液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本组临床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7.3%,明显优于对照组73.6%,对照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科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可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谭巧君,杨春霞.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5):84-85.

[2]陆佳南,许莉,戚志英.临床路径和常规路径对急诊输液患者护理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370.

篇8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急诊患者2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成不同组:常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7例、43例,年龄段18-78岁,平均(46.3±1.3)岁;干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8例、42例,年龄段19-79岁,平均(46.4±1.4)岁。200例患者的年龄段、男女例数等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急诊科的基础护理管理,如:按照本院所制定的相关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等实施按时、不按时的培训、考核等,并结合急诊科日常需求安排护理人员。同时,还需讲解急诊科的相关抢救、护理等工作;干预组患者则实施PDCA护理,包括:①制定护理计划。临床PDCA护理模式实施前期,科室领导需带领全科室医护人员参加培训,并从中挑选表现良好者组建护理团队,由各小组对自身所分配的项目行护理质量、现状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规范、科学的护理内容。并且,还需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学习;②实施护理计划。小组组长负责相关护理项目质量的评估,护理过程的监控,护士长则对管辖区域内的护理质量进行管理,促使每位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护理中,提高护理服务意识[2];确保护理工作落实到人,做到有规可循;③临床检查。护理团队组长需每月于固定时间内行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检查,一旦发现不良现象,需立即纠正;从所发现问题中找寻潜在性漏洞,并制定预防、改进措施,预防不良事件;④总结、反馈。每月于固定时间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召开研讨会,分析、探究日常护理中潜在性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相关措施落实到底,以形成相对完善、有效的反馈系统,提高护理质量。

1.3评定项目 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统计其护理满意程度,标准:将急诊科所制定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发放到每位患者手中,让其填写结束后统计总分,分数在90分以上,表明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上,表明比较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下,表明不满意临床护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处理数据,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程度均属于计数资料,均借助%表示、χ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抢救成功率判定 调查结果表明,100例干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93例,占比93.0%;100例常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80例,占比80.0%,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的成功抢救率有区别,P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84例急诊胸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电脑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0±2.5)岁;发病时间0.5~10h,平均发病时间(5.0±0.5)h;疾病种类:心绞痛1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肌炎8例,夹层动脉瘤3例,自发性气胸8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5.3±2.3)岁;发病时间0.5~12h,平均发病时间(5.5±0.5)h;疾病种类:心绞痛9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心肌炎9例,夹层动脉瘤4例,自发性气胸7例,其他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护理人员带领家属排队挂号,简单分诊后实施抢救。试验组实施优化护理流程:(1)所有主治医师及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服务技术等;定期开展模拟急救训练,提升综合护理能力;制定急救流程及管理制度,规范急诊操作。(2)优化分诊,接到出诊通知后,护理人员在2min内出诊,接诊途中联系家属,了解患者病情,指导家属帮助患者采取正确,告知患者不必慌张,以最快速度完成接诊;告知科室医护人员患者当前状态,做好急救准备,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评估严重程度。(3)为危重患者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对症治疗,如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生命体征监护、绝对卧床并吸氧,肺栓塞患者平卧、保持气道通畅、请专家会诊,对于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直接送放射科检查[3]。

1.3观察指标

(1)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2)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4];(3)不良事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发生率[5]。

1.4数据分析

选择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5.24%,护理满意度为92.86%,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6.19%,护理满意度为69.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篇10

急诊科实习小结的经验分享,在急诊实习期间,我积极主动,遵守急诊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各项急诊护理操作技能,认真完成各项护理工作,细心听取各位老师的教诲,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急诊实习期间,通过各位老师的热情指导,耐心言传身教,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到护士工作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急诊是抢救病人生命,照顾危重病患的第一线。作为一名急诊护士,不仅要熟悉各科专业的理论,更要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还要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耐心和爱心;要在紧急情况下,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真心真诚的态度对待病人,认真地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通过在急诊实习的这段时间,使我对护士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将牢记急诊严谨求实,认真谨慎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护士。

2.

篇11

1.2忙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因此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尤其遇有交通事故、集体急性中毒、传染病流行等,患者常集中就诊。所以急诊工作十分繁忙,要做到紧张而有秩序[1]。

1.3多学科性急诊患者病种复杂,疾病谱广,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常需多科人员协作诊疗。因此要有高效能的指挥组织系统和协作制度。

1.4易感染性急诊患者因无选择性,常有传染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5涉法及暴力事件多如服毒自杀、车祸、打架斗殴的刀伤等。因此,要遵守医疗法规及要有高度的自控力,防止发生医患冲突。

2急诊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2.1承担急诊护理工作对病情紧急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能得到及时诊治和处置。

2.2承担急救护理工作制定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方案。对急危重患者以及成批伤员,要上传下达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对急诊留观的重患者应及时配合医生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必要时给予监护。

2.3承担急诊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急诊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急诊护理人员的抢救水平,加速急诊护理人才的成长。

2.4开展急诊护理领域科研工作开展有关收集急症、危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和护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可总结诊治、护理等方面的经验及规律,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进一步找出问题,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检控。

3护士在急诊医疗中的多种角色

3.1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主力军护理工作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医师所制定的治疗和抢救方案固然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关键在于确切地执行所指定的方案。如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抢救,就应严格地做好雾化、翻身拍背、吸痰、观察病情、无菌操作,如有一环失败,即前功尽弃。

3.2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先行官急诊护士也就是“一线人员”,在24h内与患者保持密切接触。患者一进急诊科,首先接诊分诊的是护土,是分诊护士把他们安置在抢救或诊治场所;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首先接诊的又是抢救护士,根据病情即作紧急处理;如患者留置在急诊科,又是护士进行巡回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所以护士是首先接触患者、首先抢救患者、首先发现病情变化的“先行官”。

3.3护士是急诊工作的管理者为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负责管理全科的一切设施,负责医疗物品的领取,负责抢救仪器的管理,从而保障了医疗用品的供应,保障了抢救仪器的完好备用状态,保障了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

4急诊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是抢救、护理急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主要成员。因此,急诊护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是[2]:(1)急诊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动作迅速,思维敏捷,身体好,还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2)急诊护士必须具有各科急诊临床知识和经验,并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和基本抢救技术。(3)掌握急诊分诊原则,鉴别分诊快而准,以缩短候诊、分诊和诊疗时间。(4)要熟练掌握抢救技术操作,掌握监护仪器、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技术。掌握心电图的操作和阅读,掌握气管插管、除颤及小伤口的清创缝合术。(5)熟练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名称、剂量、药理作用、用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6)掌握急诊常用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7)抢救患者时,按规定有权调度医院有关人员来急诊参加抢救。(8)急诊护士要举止端庄、文明礼貌、作风严谨、语言精练贴切、能宽容患者并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超级秘书网

5急诊护理工作的制度和常规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各项工作制度、各岗位职责、抢救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制度、规范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护理人员职责明确、有章可循。(2)健全常见疾病抢救常规,如呼衰、心衰、脑出血、心跳骤停、心梗、休克、中毒等的抢救常规,使抢救工作规范化,护理人员配合程序化。(3)健全抢救护理常规,如CPCR、昏迷、出血、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三腔双囊管等护理常规,使护理工作规范化,护理操作程序化。(4)建立急救物品的保障制度,要求急救药品、物品、器材齐备,性能良好,合格率100%。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补充[3];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消耗性物品要定位、定量、无过期。

【参考文献】

篇12

急诊科作为医院中一个重要科室,其所面对的一般也都是一些病情较急和较重的患者,如果护理工作实施不当,可能引起患者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如何提升急诊危重患者护送时的护理质量也就成为急诊科面临的一大迫切课题。优质护理作为新兴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在临床中的有效应用,有效的改善了传统护理工作质量,更好地满足了患者需求,有效缩短护送时间,为患者争取抢救机会,在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方面效果尤为显著。接下来,我们就以200例急诊危重患者针对优质护理在急诊护送时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实证探究,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为时间节点,从这一段时间内我院护送的急诊危重患者随机选择200例作为样本病例,所有患者都属于危重病患者。将200组患者均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100名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处于15~36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3±3.4)岁,病程处于0.5~3.5年,平均病程为(2.3±0.4)年;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处于16~37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2±3.5)岁,病程处于0.5~3.6年,平均病程为(2.5±0.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基本信息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了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进行常规性检查。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护送前护理:一方面,在护送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护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在之情的情况下签署转运同意书。另一方面,及时通知相关科室进行急救接诊,将需要提前准备的救护工具和物品提前准备出来。1.2.2护送中护理:在急诊护送过程中,抢救工作具有着突出的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护理人员在接到急救通知时,要在第一时间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工作[1]。护理人员应当具备熟练的抢救技能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必要情况下可进行气管插管或留置引流管等,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在护送过程中护理动作要轻、缓、稳。在进行急救时最好与患者家属做好解释避免产生误会,全程做好记录,为患者诊断提供必要依据。

1.2.3护送后:护送到相关科室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病情评估工作,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紧密监测,同时做好相应的皮肤护理和各种管路的护理工作,做好护理记录,及时联系相关科室,认真填写病人转科交接单;在患者转移过程中要利用医院设立的绿色通道,并全程由护理人员配送,充分保证患者能够安全舒适的到达病房。

1.2.4优化护理风险管理:进一步加强急诊危重患者护送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强化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所有护理工作的实施都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执行,确保护理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患者能够享受到一种无缝隙、全程化的优质护理服务[2]。第二,加强急诊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操作和急救技能再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开展急诊急救演练,并针对相应的培训与演练工作进行考核,以此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1.3观察标准

详细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护理纠纷概率、护送时间、科室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科室和患者满意度以调查问卷形式展开。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用(_x±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样本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送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送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纠纷、科室和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纠纷事件、护理差错及被投诉的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急诊患者进入医院的必经渠道,是医院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急诊科同时是对医护人员素质和能力要求最高的地方。多数急诊患者都是因为突发状况,患者情况紧急,患者和家属情绪极为不稳定,因此对急诊服务的要求也很高,稍不注意就有造成医疗事件,给患者和医院造成巨大的伤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能力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日渐提高[3]。以上因素决定了急诊科需要比其他科更加优质的服务。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其本质是综合考虑人力、物力、时间等关键因素,为患者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适用于急诊患者病情凶险、患者和家属心情焦虑这样紧急状态。其不仅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心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患者及家属信任,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并提升护理质量[4]。急诊护送不是单单护送病人过程,而是就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将患者的信息上报相关救治科室,同时综合监护、护理和治疗。鉴于急诊患者的本身情况,急诊护送是一项风险高、专业性强的活动。我院在逐步推广新的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服务,以期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为临床疾病抢救提供更好的基础[5]。医护人员在要执行最基本的急诊护送,还同时对病人要评估风险、协调科室间工作交接。相关研究[6]优质护理在住院护送过程中已被证实能提高护送成功率。通过本次实证研究表明,优质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的有效应用,不仅有效的提升了患者满意度,而且还显著的降低了护患纠纷,有效缩短了护送时间,效果尤为显著,因此,优质护理模式也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丽红,陈嘉辉,张秀明.优质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住院护送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2):1693-1694.

[2]张力,陈明慧,姜颖.优质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住院护送中的应用效果[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8,7(02):125-125.

篇13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得到推崇。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其医疗护理质量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和口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患者满意度情况已经开始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急诊科护理过程中为患者进行全方位、有效的护理时提升急诊科患者满意度的有力举措。本次研究以急诊科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整体满意度情况的作用为课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取得了良好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急诊科4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0例。研究组男126例,女104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8.6±3.8)岁;其中心血管类疾病患者79例,消化道类疾病患者87例,呼吸道类患者64例。对照组男108例,女122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5.1±2.3)岁;其中心血管类疾病患者74例,消化道类疾病患者92例,呼吸道类患者6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本院治疗流程给予日常护理干预,给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外提供全方位优质护理措施,包括病况监察、各项生理指标检测、修养环境等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包括如下。

1.2.1优质护理服务升级

结合急诊室实际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完善,采用“一对一”护理方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安排临床经验较少的医护人员接手入院手续、病况考评等护理内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辅助核心护理业务操作,使得护理效果达到最大提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2.2推出特色护理

急诊室的护理工作离不开医患交流,对患者治疗进度和病况的跟进具有较高的必要性,所谓“对症下药”便是对患者不同阶段的质量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包括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心理护理是在基础护理基础上提出的特色护理,通过对患者治疗期间心理变动及时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以此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更好的配合医师治疗,为临床治疗和患者后期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1.2.3提高沟通效率

为了提升急诊室的整体医护服务,使得患者感受到医院的贴心护理,对患者治疗需求进行全面评估,结合治疗循序渐进的灌输相关健康常识和康复知识,为日后患者快速康复提供保障。从患者日常饮食、起居、心理等多个方面做相关安排,通过高效的沟通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

1.2.4简化医护文书

为了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急诊室医护人员需要借助多种特定格式的文书记录医护服务中的各项举措和效果,以便于后期的查阅。但基于各项护理项目繁杂,文案记录带来了较大负担,将文案记录工作简化势在必行。

1.3观察指标

以月度为单位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记录、汇总满意度情况,评价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以非常满意以及一般满意统计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研究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基础护理在整体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结合心理、生活习惯护理兼顾康复知识教育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劝慰,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培育良好的医患关系。此外针对患者治疗需求给予早、晚间专项护理,对患者相关身体指标进行及时监察,一旦出现突发状况,第一时间上报医师并给予相关急救护理。由此可见人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可以大大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口碑。此外相关医护人员从患者入院开始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和宣导,结合患者的相关病况及治疗进度、用药情况、饮食状况情况对患者家属展开培训,使得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并掌握日常基础健康护理技巧。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将患者全程治疗病例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梳理,针对不同阶段的临床治疗给予相关健康知识教育,从而提升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综上所述,急诊科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有效的提升护理效果,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