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沟通技巧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52-02
护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以照顾患者为主要内容的支持性工作。通过与患者沟通,护士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感受、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护理和关怀。精神科护士作为护士中的一份子,需要承担更多的职业压力。一项对精神科护士与精神疾病患者沟通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对患者的理解能力和与患者恰当的沟通对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团队心理教育是一种可以使医疗机构获益并能增加参与培训人员的满意度的方法。团队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培训人员提高知识和技能,这项教育方法在全世界内都被广泛使用,技能不足的培训人员可以从训练中获益[1]。目前,国内对精神科护士沟通技巧的培训工作相关研究甚少,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在重庆市精神病院精神科病房进行,研究对象为精神科病房护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完成时、培训完成后1个月三个阶段采集。第一步,将精神科病房具有护士执业资格的护士纳入研究,向其解释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第二步,如果原意参与研究,参照Holms和Rahe压力量表对其过去12个月内的主要职业压力进行询问,然后得分低于150分,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进入团队心理教育培训。有57名护士工作于重庆市精神病院精神科病房,其中有3名拒绝参与研究,有2名Holms和Rahe压力量表评分超过150分,最终有52名护士参与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6名,实验组男性12名(46%),女性14名(54%);对照组男性11名(42%),女性15名(58%)。
1.2 方法
对研究对象的职业心理压力测定采用问卷研究方法进行,问卷依据塔夫特-安德森问卷和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量表(PNOSS)制定。问卷包括34项问题,每个问题包括0~3分4个不同的级别,0为无压力,1为轻度压力,2为中度压力,3为高度压力。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102分。问卷涵盖6个领域,9个项目为应对受威胁事件,4个项目为资源缺乏,9个项目为个人冲突,5个项目为工作规划,4个项目为工作负担,3个项目为对精神科病房职业压力的准备不足。得分少于40分被定义为低压力,得分在40~62分为中度压力,得分超过63分为高度压力。
在分组之后,实验组在3周内分6次进行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团队心理教育培训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集中提高护士在精神科病房与患者建立关系的沟通技能,教育方式包括讲座教育、问题解决方法讨论、成员间经验分享和讨论。在培训开始前、培训完成时及培训完成后1个月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进行职业心理压力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问卷结果数据被提取并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方法,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名(实验组26例,对照组26例)参与研究的对象中,44%为男性,56%为女性,大部分年龄为25~35岁(88%)。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及年龄因素方面无统计差异。结果显示在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职业压力评分分别为(63.3±12.1)分和(63.2±11.5)分,属于高度压力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培训完成时实验组平均职业压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4.9±10.7) vs (63.9±11.9)](P = 0.04)。在培训完成后1个月,实验组平均压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4.8±9.8) vs (64.3±11.2)](P = 0.03)。方差分析显示,实验组成员在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较培训开始前显著降低(P < 0.001),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8)。而对照组在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与培训开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7)。具体见表1。
3 讨论
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是对护士工作的一项专业要求之一,并且沟通技巧是一名护士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部分[2]。护士与患者恰当的沟通是对患者精神健康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精神科护士对精神疾病患者护理所必需的手段。与患者的沟通和关系被认为是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虽然所有的护士都接受来自与患者沟通所带来的职业压力,但是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及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导致精神科护士容易受到更高的职业压力影响[3]。在精神科病房工作常伴随着更高水平的职业压力。精神科护士所护理的患者经常出现特殊情况或紧急情况,如逃逸、自杀、攻击等,给护士工作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甚至因为患者的攻击、妄想等导致护士人身安全受到伤害,可能致使护士离开精神科护理工作。有研究显示,低水平专业能力和缺少足够知识与患者建立恰当关系的护士更容易受到精神疾病患者带来的人身伤害[4]。不能建立恰当的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护士因为相关教育不足而导致缺少足够的沟通技巧。尽管沟通技巧的训练是护理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实际情况显示理论性的沟通技巧不能被完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工作,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教育仍很重要[5]。
团队心理教育最常用的方式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与问题相关的必要信息,讨论怎样解决问题[6]。它是对需要改进技能的护士最恰当的教育方法。通过团队心理教育,可以帮助精神科护士对问题有更广泛的认识并提高其识别问题和采取应对策略的技能。
本研究使用问卷方法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水平进行研究。有研究报道,精神科护士需要面对高水平的压力,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是压力的主要来源。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环境也带来很强的压力,精神科病房的不良环境也是导致护士与患者沟通建立适当关系的障碍。在很多情况下,缺少与他人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导致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有时候,不恰当的沟通还可能导致误解和额外的压力。研究显示,沟通技能是一项重要的适应能力,可以改善职业压力[7]。Mullan BA和Kothe EJ[8]对护理学生第一年学习沟通技能培训对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相比,在培训结束后学生对护理学习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有明显提高。Delvaux N等[9]评估了沟通技能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对肿瘤科病房护士压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心理压力没有显著的差别,然而在教育培训后3~6个月试验组的参与者压力水平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压力水平没有改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团队心理教育对精神科护士进行沟通技能培训能够在培训完成时及培训完成后1个月均显著降低其职业压力水平,由此,笔者认为改善精神科病房护士的沟通技能对护士的工作压力有明显的帮助,而团队心理教育是一种良好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 Rimondini M,Del Piccolo L,Goss C,et 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psychiatry residents-- how do they handle patient concerns? An application of sequence analysis to interviews with simulated patients[J]. Psychother Psychosom,2006,75(3):161-169.
[2] Nikendei C,Bosse HM,Hoffmann K,et al. Outcome of par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or pediatric residents[J]. Patient Educ Couns,2011,82(1):94-99.
[3] McGrath A,Reid N,Boore J. Occupational stress in nurs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1989,26(4):359-368.
[4] Edwards N,Peterson WE,Davies BL. Evaluation of a multiple component intervention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 best practice guideline on nurses′ communication skills[J]. Patient Educ Couns,2006,63(1-2):3-11.
[5] Heaven C,Clegg J,Maguire P. Transfer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rom workshop to workplace:the impact of clinical supervision[J]. Patient Educ Couns,2006,60(3):313-325.
[6] Bethany J,Phoenix RN. Psychoeducation for Survivors of Trauma[J]. 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2007,43(3):123-131.
[7] Farber BA. Introduction: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burnout in a changing culture[J]. J Clin Psychol,2000,56(5):589-594.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03-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患沟通已成为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各个阶段[1]。护患关系是组成护士人际关系的主体,护患沟通是通过语言和情感交流体现出来的。护士应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生理和心理需要,同时应掌握语言技巧,对不同社会地位、社会背景、不同层次的患者采取不同的交淡方式,通过语言的交流,使其对护士产生信赖感,从而流露出自己的感情,表达出自身切实的需求,以及对诊疗的依存度。情感的交往是相互的,但在交往中,护士起主导作用,因为在护患交往中,更多表现为服务与被服务、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护士对患者应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对患者的高度同情是促使患者病情缓解和身体康复的重要条件,这是处理护患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良性的护患沟通能够增进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了解,使患者更加信任医务人员,配合医务人员的各种医疗行为,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达到最佳康复效果。
1 护患沟通的方法
1.1 语言的交流奥妙无穷。心理处于相对弱势的患者(家属),他们对医护人员的语言特别敏感,因此我们应用知识和智慧去解开患者的心结。工作中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要学会全神贯注倾听患者的意见,护士语言要具有规范性。词汇要通俗易懂,用词要朴实、要准确、要明晰,尽量口语化,禁忌用医学术语或者医院常用的省略语。语法要规范。语言要符合语法的要求,不能够任意的去颠倒省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词能达意”,让病人一听就明白你要所说的内容是什么样的意思,来配合你一起去做。在注意语音、语速、语调的同时注重应用如下语言 1)礼貌的称谓性用语 2)中肯、婉转商量性用语 3)耐心的询问性用语 4) 亲切、简明的指令性用语 ,5)礼貌、明确告知性用语 6)含蓄、关爱、体贴的劝慰性语言7) 朴实、真诚、温和的歉意性语言 8)热情、诚恳道别性用语[2]。
1.2 非语言交流即身体语言也称“行为语言”, 有时无声的动作要比语言沟通效果更好,主要通过神情、动作、姿势达到沟通的目的, 要自然而不做作,对语言交流起到加强和辅助的作用。出于对专业的需要,对病人接触和触摸是种无声的安慰,它可以使不安的病人安静下来,脆弱的病人变得坚强。特别对听力和视力不佳的病人。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主动搀扶;对于咳嗽痰多的病人应轻拍背部帮其排痰;给无人照料的病人送水送饭等,将对病人的关心、呵护体现在细微的动作中,给病人以温暖,安慰与希望,可增强沟通效果。护士在工作中不仅要业务熟练,技巧精湛,还要具有健康、典雅、含蓄、内蕴、静穆、柔和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热情亲切、不卑不亢、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良好的行为维持病人良好的心情,消除病人的疑虑;给病人以安全感,信赖感。如果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板着面孔,表情冷漠、傲慢、紧张,既使为病人做了许多,但仍不能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得不到病人的理解和尊重,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治疗护理效果。
2 护患沟通的技巧
护患沟通有许多技巧,首先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护理理论同患者交流沟通,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患者接受沟通才是成功的护患沟通.
2.1 护士应在仪容仪表上给病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仪表整洁端庄,举止得体,语言动作表情上表观出对患者的友善同情和温和如站立迎接,主动问候.使用尊称,热情接待和介绍,给病人的渴望以满足,痛苦以安慰,恐惧以保护,处处体现慈爱、关怀和体贴,把握说话的语调、语气,语速,使病人产生亲近感,即提高病人接受治疗护理的情绪,也为今后的沟通,交流打下基础。
2.2 护士要了解不同病人的知识背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文化和职业,性别选择谈话内容与方法,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解释疑难,多应用开放式淡话方式,鼓励病人陈述。 并用点头“嗯”表示接受或重复病人的陈述等方式鼓励病人。对病人的提问不可急于回答,应先了解病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或问题,以便获得某些人有意义的资料。对一时不能解答的问题不可断然拒绝,可请人稍等,告知我一会来帮你解决或对不起,我帮你查一下等语言并付之行动。
2.3 护士在为患者进行任何护理技术操作时.应耐心地向患者解释,因为患者有权知道护士将为他们进行的是什么护理操作,护士有责任向患者进行有关方面的指导,要鼓励患者提问题,并且做出合理承诺。良好的解释能够使患者理解,愿意配合操作。操作前解释解释本次操作的目的、患者的准备工作,讲解简要的方法及在操作中患者会产生的感觉。操作中指导具体交代患者配合的方法,使用安慰性语言及鼓励性语言鼓励患者。操作后嘱咐询问患者的感觉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交代 必要的注意事项,感谢患者的配合。
2.4 环境是保护患者康复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情绪,护士与病人交流多在病房,且24小时观察了解病人.关心他们一事一物,故在完成护理工作时,时刻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在治疗处置时时刻关注病人,了解其病情进展感受,及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在评估病情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间,环境对病人的病情、治疗、预后方面的问题要有科学依据,不可主观臆断,根据病情变化及时修改医嘱,这样可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促进双方的沟通且淡话内容应通俗易懂。
2.5 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用精湛娴熟的护理技术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依赖性和安全感。
2.6 护士对患者的某些行为应给子谅解,学会换位思考,因为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社会构成是各种各样的,他们的社会地位、生理、心理都不同,作为护士应一视同仁。既使在遇到某些情感冲动的情况下也应及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耐心向患者解释,以自己的真诚态度说服患者。通过沟通可以掌握患者的一些个人基本情况、病情、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资料,能更好地制定护理措施,使病人心情愉快的接受治疗。
2.7 牢记他人名字在护患交流或者在社会交往中,牢记他人的名字和恰当的称呼,可以帮助你加大沟通成功的概率。一位心理学家说,在人们的心目中,唯有自己的名字是最美好、最动听的。做到了这一点,无异于会让我们的病人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在护患沟通中,沟通中就加大了成功的概率。 恰当的称呼,是拉近护患关系的一个方式。护士在任何时候对病人,都要使用尊称主动的问候对方。
3 体会
沟通是成就护理事业的载体,沟通从心开始,用心灵守护我们的病人,用心灵呵护我们的事业。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整体护理的进展,使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同时又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高尚品质.建立一种同患者彼此平等、宽松和谐的心理气氛和人际环境。沟通时既要有方法。又要掌握沟通的技巧,使护患沟通起到药物治疗起不到的作用。
沟通从“心灵”开始,要与学生有良好和密切的沟通,首先要扫除学生的“畏师”心理。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观念,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保守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起来,积极起来,勇敢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更平易近人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吐露真言”和“表现自我”,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特点、性格特点,从而因材施教。
二、主抓“两头”的沟通方法
学生素质,性格和成绩是各种各样的,差别很大。所以,沟通时要讲究策略。主抓“两头”的沟通方法,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些差异性,对其使用不同形式的沟通方式。具体点说,就是根据观察,按学生的沟通难易在心底里把学生分为:善于沟通,普通,不善于沟通。对善于沟通的学生,可以将其当成学生中的“龙头”,让他们成为师生沟通的中介和助手(比如有些课堂游戏可以先和他们约好,让他们在做游戏时主动配合等),通过他们达到与其他学生加深沟通的效果;而对于“不善于沟通”的学生,也要特别重视,要多花点时间,了解他们内向、自卑、成绩差、不爱交流的原因,要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的道理,通过“龙头学生”或他们亲密的同学,迂回地亲近他们,鼓励他们,关心他们。
抓好了学生中的“龙头”,并克服沟通中的“难点”,你离做一名善于沟通的优秀教师就不远了。
三、争取课堂上的沟通时间,避免课余花太多的时间
教师课堂上讲课要精讲,每堂课讲授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一节课的50%,留给学生当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其他的游戏、沟通、训练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样讲授的时间不会太长,学生不会听着累、烦(特别是自学能力好的学生),而且节约下很多双向互动的师生、生生沟通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做作业或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辅导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和感情。
有些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很长,课余又用太多时间与学生沟通,这既占用了学生的太多课余时间,又占用了教师自身太多的生活时间,搞得学生和自己都很疲惫,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也是不可取的。学生除了学校生活,他们还要有其他生活空间;教师也是人,也要有其他生活空间的。
四、课堂倾听的沟通艺术
倾听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功能很多的沟通艺术!然而在“师道尊严”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统治课堂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倾听的教育价值。教师课堂倾听的弱化,从本质上说便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声音的“缺席”,学生的声音被不同程度地漏听、遗忘或拒斥,这很不利于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更谈不上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通过话语,同时也通过表情、身姿、动作表达自己的欲望、需求、情感和思想,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倾诉”,适时改变授课方式,增进与学生的互动沟通。
五、利用网络、电教设施等与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
—、家校沟通零距离。
家访应是英语教师和家长相互认识、加强了解、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 英语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教育孩子的观点、方法、孩子的个性、孩子在家表现等。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并反馈孩子在校表现,争取家长配合英语教师的工作,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家访成功与否,取决于家访的技巧。 家访前,英语教师要明确家访要达到的目的,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1.了解学生。 掌握和收集家访学生的所有信息 ,做到有备而去。
2.了解家长。 为了提高家访的效率 ,对其家访对象的家长要进行了解,包括: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对子女的教育心态与方法等。
3.准备谈话的内容与策略 。 由目的决定谈话内容 ,并制定策略,掌握家长心理,随机应变,把握谈话主题。
4.家访应注意的问题。
(1)切忌对家长以言相激 ,打学生的小报告 。 家访最忌告状,并借家长之手教训孩子,这样不但达不到目的,反倒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家长的反感,降低自己的威信。
(2)切忌居高临下教训家长,态度要诚恳,言语要谦和。 尤其是进行问题式家访时, 一般都是孩子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容易把这些情绪发泄到家长身上,甚至教训家长,这样最易引起家长的反感,达不到家校共同配合教育的效果。 教师应本着教育好孩子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言语谦和才能让家长首先从心底里肯定你,真正达成共识。
(3)要注意就事议事,实事求是,多沟通,多交流,不要一言堂。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就事论事,不要翻孩子的陈年旧账。实事求是,不能因想达到更好的效果而夸大事实。 对孩子、对家长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三方沟通,找出问题的症结。
(4)注意维护好孩子的自尊,肯定孩子的优点。 如果孩子在场,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避免过激言语,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每位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的,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其亮点,应当场肯定孩子的优点,让家长、孩子充满信心。
现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很多,如电话、短信、书信等。
当问题不大或只出现苗头时,可采用以上方式,毕竟家访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但是想尽快熟悉一个新接的班或走近一个孩子,家访应是最佳方式,达到的效果通常比其他沟通方式更快、更明显。
二、家长会———家校沟通的重要载体。
家长会是家校交流的平台, 家长会一般是班主任主持,但是,英语教师也应积极参加,教师与家长的双向交流为教育好孩子提供了机会,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在校英语学习状况而提升家教水平。 教师也能从家长的信息中及时改变教育策略,从而让教师与家长互动来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三、书面联系———家校沟通的纽带。
书面联系是由学生负责传递的教师和家长相互联系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 它可以将学生在校或在家里的英语学习等情况分别记录下来。 教师与家长定期或不定期地互通情况,交换意见,以便掌握学生情况,共同教育学生。 书面联系是大面积、高效率、常规性联系学生家庭的方式之一。 书面联系,通常以“告家长书”、家庭联系卡(或本)、成绩通知单、周记、考试卷等形式进行。
1 护患沟通的形式
分语言性沟通与非语言性沟通两种,二者之间无绝对界限,以语言沟通为主,配合非语言沟通。有效的护患沟通是二者相辅相成的结果。
2 护患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2.1 非语言性沟通
2.1.1 护士的仪表姿势 护士应着装整洁,化淡装上岗。避免过度修饰或不修边幅,同时应注意坐立行走符合职业规范,操作时要轻,保持自己的美好职业形象,赢得病人的信任。
2.1.2 面部表情 与病人沟通时表情亲切自然,要不时用目光注视对方,显得投入,提倡微笑服务。
2.1.3 形体语言 有时无声的动作要比语言沟通效果更好。出于对专业的需要,对病人接触和触摸是种无声的安慰,它可以使不安的病人安静下来,脆弱的病人变得坚强。特别对听力和视力不佳的病人,可加强沟通效果。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主动搀扶;对于咳嗽痰多的病人应轻拍背部帮其排痰;给无人照料的病人送水送饭等,将对病人的关心、呵护体现在细微的动作中,可增强沟通效果。
2.2 语言性沟通应注意的方面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语言应通俗易懂,简单明确,避免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医院常用的省略句,应使用温和的语调、适中的语速进行沟通。(2)应使用礼貌语言,尊重病人人格。(3)应使用安慰性语言。病人有病求医来到陌生的医院,首先期待的是同情、体贴、温暖的话语,满足情感的需要。因安慰性的语言可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产生信赖、安全感。但安慰性语言并非说假话,去欺骗病人,而是在语言上讲究委婉,有针对性地解决病人提出的问题,对于有关诊断,治疗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回答时应留有余地,不要轻率地做结论。(4)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并采用特殊性的语言沟通。个体差异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社会家庭、文化背景不同,要求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应有所不同。(5)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要尊重病人的隐私权,对于患者及家属比较敏感的话题要征求他们的意见。有准备地与病人沟通,语言要委婉、含蓄,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