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propos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then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effective way.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blem, the effective way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社会、 城市经济、 城市环境资源为达到可持续的目标而做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即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最少的劳动、 技术、 资金和资源消耗,在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以人的观念更新,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取得城市增长、 城市结构变革和城市进步所产生的聚集效益,从而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挖掘,使城市的功能、 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因此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应是以社会、 经济、 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 协调性和聚集性为基本特征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规模是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确定合适的规模对城市建设发展影响很大。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一定是建立在对城市性质明确定位,对城市经济发展状态有一个理性和科学的思路和对承载城市发展自然资源合理测算的基础上。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城市的建设规模不是经过科学合理的测算得出的,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员盲目最求省市建设大规模,思想上具有规模越大就越显示发展能力与决心的倾向。而这种不切实际的城建规模导致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的确定、城市物质空间的布局、城市基础设置的安排以及自然资源统筹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为城市良性发展留下很多遗憾和弊端。所以说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单纯追求规模扩张,更应从效益入手,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经济中心和城乡联系纽带的作用,从而是城市规划更加合理,城市建设更加科学。

2、忽视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如果一个城市内部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物质循环系统等众多组成部分。创造一个有利于各种系统良性运转、互相促进,是城市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生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今很多城市管理者与规划人员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从目前很多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省市,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片面最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问题的做法。即便顾及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仅仅停留在水体与绿化系统的布置安排这种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难以真正的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和谐发展。

3、城市空间布局杂乱。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城市形态功能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健康稳定的发展。城市形态的形成由很多要素决定的,如城市的性质、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征等。城市形态的形成是一个很自然又很客观的结果。而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对城市形态的考虑有失偏颇,大到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小到一个单位的设计,设计人员总希望在形态上有所突破、有所寓意。盲目追求一种纯粹的图面效果去迎合一些社会追求,使城市状态的创造走入一种误区,城市空间布局杂乱。要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布局,除充分考虑城市的性质特征与规模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好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与城市的气候特征,使城市的物质环境更好的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创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空间,这才是城市空间形态创造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城市建设走上一条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三、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城市的目的在于有利于人的工作方便的生活。因此,城市规划一定是以人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城市规划中一定要以方便人的活动为前提,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建设清洁优美城市为目标。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诸多方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居民的住房、行路、用水、用气、卫生、娱乐等条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学、玩等生存和生理需求,同时还要满足生态环境和精神心理需求。

2、坚持规划先行。

要有效控制城市这个大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研究制定一个战略性、总体性、综合性的城市规划体系,确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宏观要求和综合策略。只有以规划为龙头,城市才可能从总体上实现有序、有效、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使城市规划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需要。积极规范城市建设发展蓝图,使其既能指导城市的长远发展,又能指导当前的各项建设。既有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的目标,又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在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中,要做到同与城市土地管理紧密相结合,重点解决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严格进行各项建设用地的规划与审查,坚决制止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组织功能,要逐步克服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分散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工业、住宅建设不配套等问题,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建设的活力和综合效益。城市规划与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互为依据,相辅相成,要切实搞好两者的衔接。

3、注重生态环境。

要实现和谐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就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应该注意城市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居民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交通运输状况积极规划对城市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城市作为一个包涵众多因素的整体,任何一点的确实都会影响城市建设的科学进行。城市建设中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简单主要包括水、陆、空三部分,即优质的水资源、清新的空气及良好的绿化。只有全面做好这三方面的生态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与保护城市环境资源,大力营造城市生态环境,有效疏解城市功能,降低建筑密度。保留和控制好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多地创建园林式社区、园林式单位、园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城市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4、坚持城市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延续。

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古代建筑、历史街区、传统风俗、传奇人物、浓郁的风情都延续着历史的文脉。城市建设就是一部史书,它凝聚着各个时代文化风貌。我们有古老的文明和灿烂辉煌的古建筑文化,要坚决制止对古城古建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同时,也要抵制建设中的盲目“西化”。中国建筑要体现民族特色,但也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古建筑、古城保护中的成功做法,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古城风貌,继承和吸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5、重视科技创新。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世纪之交的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见图1)。

图1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示意图

图1仅对产生总体规划方案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在其后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都应按照类似的步骤考虑环境与资源的约束。

由图1可见,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1所示的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篇3

1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

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今很多城市管理者与规划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从规划的实践来看,对生态城市的概念理解仅仅留在大手笔的水体与绿化系统的布置安排这种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难见真正的生态城市规划实例。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研究的问题很复杂也很全面。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纲,要综合分析各种要素,系统考虑各方面问题,集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

确定城市人口适宜容量,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强度,产生结构演进模式,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防止城市污染,保护城市生物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的原则,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又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的地形地貌、城市的水源容量、城市的地质分布状态、城市的植被条件以及城市的气候特征等因素,都是影响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的限制性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在综合考虑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必须慎重考虑这些自然条件。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建则筑,宜林则植。

设计结合自然应该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也是彰显城市特色的主要设计手段之一。山地城市、湖畔城市、海滨城市、沿江城市、水乡城市、平原城市、高原城市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结果。设计结合自然也是城市建设最经济方法,更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首要的原则。

城市规划由于前瞻性的要求,对很多问题的考虑都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自然安排适当的水体与绿色是应该的,但不顾地形地貌及气候状况搞“大水面”、“大草坪”是不应该的。这种“度”的把握,充分反映规划师的专业素质。

2 生态园林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变。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召唤。

老龄化社会对园林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公园、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散步、健身、娱乐、休闲和交往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

3 花园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对比

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花园城市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和花园城市相比,生态城市更符合目前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需求,花园城市虽然观赏效益高于生态园林城市效益,但其高昂的维护成本让很多城市设计者望而却步,我国目前正在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节约节俭的生活方式,更应该关注在生态型园林城市上。

4 结论

创造一个有利于各种系统良性运转、互相促进,是城市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规划有必要综合考虑和研究各种系统的特点与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努力在城市物质形态空间的布局方面为城市各系统复合共生创造条件,营造一个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篇4

园林绿化是城市里仅有的带有生命的绿色公共设施,可以极大的发挥美化城市居民生活坏境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这些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在城市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园林是重要的组成内容,在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贯彻“以人为本”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要的生态举措,是现代城市规划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逐渐对城市园林规划的重视,各个城市都加强了园林绿化的工作,提高了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但是,从目前城市园林规划的整体情况来看,城市的园林规划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园林规划的科学水平,解决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目前,园林绿地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普通市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是基础的城市公共设施。人们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可以在生活的闲暇去享受绿色,使人们的户外活动有了更多的去处,实现人们亲近自然,提高生活品种的愿望。同时还能使人们的娱乐、锻炼、户外活动等各项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园林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园林能够把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都吸收,对空气进行净化,留住水源和保持土壤等。人类的生存环境中空气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影响人类居住的最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借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把城市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吸收变为氧气,同时大量的树木还能把城市中众多的汽车尾气和粉尘进行吸附和阻挡。很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城市的污水有着极强的净化作用。大量的署名还能净化城市的土壤,借助繁茂的地下根系把大量的有害物质都分解到地下,对土壤起到净化和保护的作用。第二,园林还能对人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人们生活在绿化较好的园林环境周围,可以让人保持充足的活力,内心也十分的安宁,有利于城市居民的保持良好的情绪。城市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容易损害人的健康,而树木可以有效的吸收各种噪音,降低噪音的分贝,使城市居民感到生活舒适。第三,园林还有效的改善城市的小气候,缓解城市的热岛现象,在夏天降低城市的温度,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节省大量的电力资源。第四,园林绿化还能为城市增添很多的人文景观。在城市中进行园林规划的根本目标是使人与自然可以协调发展,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极大的改善环境,还能增加城市的文化而后艺术底蕴。优秀的园林规划可以为居民提高很多的人文景观,改变城市的面貌,让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要求,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城市居民的艺术文化修养的提高。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城市对外的魅力,使城市充满了吸引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有利于吸引外地的人才和企业来本地投资。因此园林规划对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极大促进作用,如果园林规划搞的好,城市的文化和经济也会更加的繁荣。

二、我国城市园林规划中常见的问题

㈠片面的重视景观建设,对生态效应重视不够

目前广西的一些城市由于缺乏园林规划的经验,往往简单的把园林规划作为城市景观的附属品,而不能对园林的生态效益仔细的考虑,不考虑园林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在规划时也不能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特点。对城市园林的规划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味的追求园林绿化规划的广阔形式、具有视觉上冲击力以及整体的对称,放松了园林改善环境的设计要求。表现最为直接的就是不少的城市规划出的城市广场和公园看上去十分的美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表现力,但植物的品种十分的稀少,往往都是比较好看单一植物,没有遵循园林坚持植物群落的原则。还存在着很多居民小区以及城市公共绿地只是简单的种植一些树木的现象,虽然这样起到了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但很容易导致城市的生态布局不合理,整个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现象。因为这些不合理的园林规划,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园林功能的发挥,不仅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耗费大量的资金,还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㈡园林规划只重建设,日常管理比较松懈

当前广西的一些城市对园林建设的热情很高,而对园林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得很不好。这导致了很多地区用于园林日常养护的经费较少,平时的养护设备比较陈旧和不足。城市的园林部门应该对建成的园林实现统一的规范管理,把防治病虫害、除草、浇水、修剪和施肥等日常的养护工作完成好,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城市园林规划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一些城市对园林的管理很不规范,平时不注意管理,造成很多种植的树种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了生长也很慢。往往是面临上级检查或者有重大的活动时,才会突击对园林进行养护,很难把园林管理好。

㈢园林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不合理

生态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种类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能够保证整个群落的稳定发展。要保持整个城市园林系统的生态稳定和协调发展,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时要考虑树种配置的多样性。但一些城市在园林规划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对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甚至出现了在一块园林中种植了上百种的树木,而且很多城市只是一味的追求名贵树种,这表明园林管理部门对园林规划的认识不科学,存在着很多的误解,这种只是简单的增加树木的种类,而不考虑这些树种的具体生长情况,很难真正的形成稳定的植物生存环境,不利于保持园林生态结构的稳定性,很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园林规划的改进措施

㈠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广西地区各个城市的自然条件有较大的差异,必须根据各个城市的气温、土壤和纬度等条件,设计出符合本地特点的园林规划方案,提出的方案要能体现出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新城区土地资源较为充足,可以采用大面积种植的方法,而老城区因为可以用于种植的土地不多,园林规划时可以对原有的地块进行改造,针对所在地区的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造,为居民提供活动休闲的空间。同时应该精心规划,把城市的园林规划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在园林中要合理的配植树种,多挑选些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树种,广西的气候特点是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要根据这一情况挑选那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成本低、容易养护的树种。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人力资源是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储备,对城市发展影响非常大,在城乡一体化、生态城市等理念的引导下,人力资源的节制、约束效果被充分突显出来。就目前城市人力资源劳动状态来看,复杂性劳动和机械劳动一样,都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建设作出贡献。

一、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由人才、劳动力、消费群体三者构成,作为人力资源中的精华,人才对城市建设的主导能力更强,因为人才的劳动行为是极富创造性的,它可以在原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建节能、高效建设模式。

1.1人力资源结构

城市发展必须与人力资源结构相适应,如知识老化、操作能力不强的人力资源,在推动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强。为此,技术领先者、高操作能力的人力资源,更受发达城市、发展中城市青睐。据统计,2012年全国发达城市的技术型人才数量做多,发展中城市劳动型、创业型、技术型人才相对均衡。

1.2人力资源使用率

市场化经济给企事业单位、个人带来了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但是要想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却十分困难,人才饱和、人力资源转移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正常发展。资料显示,即使在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其人才使用率都不高,在45、36%-67.23%之间。因此,人力资源使用率与城市建设的科学性直接挂钩,人力资源要为城市建设服务,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同样,城市建设也应该为人力资源创造更多的岗位,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

二、提高人力资源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谐关系的对策

2.1提高劳动力素质

现代经济,以生产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开始转型,科技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科技是人力资源最特有的经济优势,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劳动力素质。任何一个城市的土地、水、生产等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劳动力素质是无限的,素质水平高、应用效果强,城市建设的项目、资本会更加完善科学、充足丰富。因此,人力资源必须加大劳动力素质培养,以从本质上解决劳动与建设脱离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竞争力。目前,大部分城市依然没有摆脱劳动力素质低的困境,在随后的几年里,正处在资源矛盾发展阶段的城市,需大力拓展职业化教育,推行义务教育,从教育入手,优化城市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

2.2注重人才开发

众所周知,工业经济是支撑城市建设的核心,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以网络、科技、信息为主导的经济三元素成功侵入人力资源,占据主导城市资源的有利地位。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需要新型人力资源的支撑,因为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在发展中掌握主动,在建设中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城市建设发展依赖地区经济,专业化、规模化的专业建设项目,而这些发展内容的源动力都来自人力资源。

2.2.1引入“金字塔”工程

将人力资源划分为若干各层级,按照技术、专业、操作能力分类,构成人力资源“金字塔”,最顶端的人力资源是城市核心人才,它不仅可以为城市创造丰厚的效益和价值,还能培养、训练出一支劳动力素质非常高的团队。因此,在开发人力资源时,城市要不惜一切代价,培养人才、抓住人才。

2.2.2制定开发目标

首先,评估城市建设的大体环境和发展前景,围绕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确定资源总体实力、知识储备、操作能力等要素,并按照城市建设岗位的按劳分配,制定不同种类人才的开发方案;其次,创建人才市场,利用规范机制、合理配置,将人力资源集中起来,发展融合型资源,吸收国内外先进知识、技术;最后,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将一个城市的人才资源汇总,根据资源信息,制定城市建设阶段性计划。

2.3强化人才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2.3.1创建人才培训工程

对不同种类的人才资源进行数量、能力评估,并结合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拟定初步人才培训计划,培训的范围包括:重点科学、专业技术人、高新技术项目开发、企业家后备、金融保险、涉外经济活动、城市管理等人才。将这些资源汇成一个集合,让城市建设的每一个项目都围绕这个集合开展活动,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2.3.2优化报酬分配制度

针对技术型,存在明显能力优势的人力资源,城市建设应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首先,建设项目引进利润分红机制,让人才得到应用工作报酬,鼓励他们应用创新思维创造更大收益;其次,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科技工作者,在佣金制度的基础上,创建补偿劳动基金,由政府和受利企业共同承担,让人力资源在有效帮助下,拓宽资源能力;最后,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工资分成类别,以工作任务、责任、内容为基准,让工资报酬在压缩空间下实现“按劳分配”。如此一来,人力资源的发展会更加契合企业建设,技术革新、节能材料应用、科学规划建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2.3.4发展“产、供、销”一体化

相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力资源升级的潜伏期更长,城市可以依靠一个“标志性工程”带动经济、政治发展,使城市在短时间内腾飞。而人力资源则不同,其变化幅度小,但是延伸范围非常广,可能极其微小的数据变化,便能影响城市一个领域、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为此,城市必须注重发展人力资源的“产、供、销”一体化,学会引入、培训、输送人力资源,通过资源链条向城市建设源源不断的提供技术资源、知识资源。此外,在“采购”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城市也应完善制度,如户籍、住房、养老保险等制度,这些制度可以将人力资源集中在一个控制空间内,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通过上文对人力资源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人力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固有资本,资源的能动发展、导向作用,可以改变城市一个发展时期的建设道路。为此,人力资源发展应独具慧眼,建立大的发展观,从城市建设的基础项目入手,有目的、有规划、有程序的完成每一个建设目标。总之,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控制要求很高,只有资源稳定了,城市建设才能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环境资源,城市要想蓬勃发展,必须专注于资源建设,抓住每个重要资源的发展动向,走赶超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12):110-124.

[2]张向前.人力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福建省泉州市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23(05):131-134.

[3]黎民.城市人力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武汉市人力资源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02):140-143.

篇6

作者简介:张丽丽(1974-),女,佳木斯市园林风景区管理处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观赏植物与栽培技术、园林植物保护;

胡兴启(1974-),男,吉林省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研究中心副主任,工商管理硕士,吉林民革省直科教支部主委,吉林省整治和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监督员;

罗志文(1975-),男,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佳木斯生态环境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联络员。

中图分类号:S73;TU985.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1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我们国家要建成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要想达到这样目标需要我们国家不断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和改善城市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环节。

东北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受低气温的影响较大,同时也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通过多年的园林建设实践我们已经发现,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中存在着若干瓶颈问题:一方面城市不断扩大,农田绿地面积急剧缩小,建筑和水泥地面占有面积的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也在增强,这给城市生态建设带来了威胁;另一方面,东北城市处于纬度高区,园林植物生长期短,冬季相对寒冷,这给园林绿化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进步,是我们北方城市建设追求的理想目标。

一、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一)城市生态园林

城市生态园林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类型、建立与地区气候相适应、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而成的绿色生态网络[1]。

(二)基本特征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园林植物为主体,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具有经济效益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特点,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文明的最佳城市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生态园林与传统园林

生态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生态园林是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并不降低对园林审美质量的要求,把园林绿化推向功能更齐全、高效,经济更合理,形式更具有现代特色的新阶段。

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原则

(一)注重生态功能

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的准则,同步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生态绿化达到健全生态效应的同时,要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构建丰富的生态景观,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绿化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通过乔、灌、草和藤的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栽培中要尽量选用阔叶常绿树种,以提高群落制氧能力,还要选择能消除环境污染、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园林绿化植物。

(二)保持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主要取决于其复杂性和稳定性,生态环境空间大、组成结构复杂、生物多样丰富、食物链复杂,而环境的内在调节机制就完整,稳定性也大。建立物种多样性和合理的园林绿化植物群落,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保持物种多样性的同时,要注意丰富园林植物的栽培品种,加强当地野生植物的筛选和驯化,按照生态规律与原理,根据植物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形成与城市气候相适应、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以森林植被为核心的城市绿地系统[2]。

(三)坚持因地制宜

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要注重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挡、修饰和弥补功能,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因时制宜。植物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不需要高代价的特殊维护;物种间协同共生;对消除不同的环境污染有功效,对人体有益无害。

(四)提高文化品位

城市生态绿化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融城市景观为一体,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利用园林植物丰富的寓意和象征,通过合理种植设计,丰富和提升生态绿化的内涵和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增加绿地品位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健康的需求。

三、生态园林建设建议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追求的是长期生态效益,要达到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建设时,应创建丰富的地带性植被环境,建立乔、灌、草三者有机结合的园林植物群落。

(一)草坪绿化要适当

草坪是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草坪可以大面积绿化和美化生态环境,但它具有稳定性差、需水量大、结构简单、管理成本较高,对改善生态环境效能较低的特点,就生态效益来讲,相同面积的乔、灌、草植物群落比单一草坪的绿地率高8倍,综合生态效益高4-5倍。

(二)大树绿化要适量

树体高大或树龄较大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木,其枝繁叶茂,叶面积大,能进行强有力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大量的叶片能够减少尘土,截留雨水,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大树绿化,立竿见影,效果显著,如与乔、灌、草搭配运用,能使绿化效果空间化、立体化。

森林是一个整体性强的群落,将大树连根挖掘取走,会对周围环境引发连锁反应,使伴生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易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大树在移栽后,要进行修剪才能提高成活率,这将改变树木原来的面貌,减少绿量、降低生态效益,且移栽后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尤其是一些老树。部分大树移栽后,因不适应环境条件而枝枯叶落,降低了园林绿化效果[3-4]。

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前景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理想城市,是按照城市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与进步,物质、能量与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现代城市规划不是城市空间的机械性分布设计,而是要把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绿地建设是生态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调节城市气候、减弱噪声污染、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大气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代和未来的城市生态园林,应该是一种高科技、多元化、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功能的园林。生态园林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和改善适宜的人居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确保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园林建设还要发挥“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传统优势,通过古今中外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塑造生态城市的新形象,陶冶人们情操。建设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风景城市园林,跨行业的多边科学和综合艺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广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外企业家,2007,(09):90-92.

篇7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1.生态城市规划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5.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城市人防规划和城镇人防规划,是指导城市和城镇人防建设、地下空间战时开发利用的法规性文件,应严格执行,不能有随意性。科学合理、可持续地进行人防工程建设,是城市建设实现从横向发展向立体建设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拓展城市整体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承载功能的有效途径,使城市地面环境更加接近自然、与自然协调,是促进城市生态改善的根本需要。

一、人防工程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人防工程的一般定义为:在战争时具有能抵抗一定武器效应的杀伤破坏,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护工程。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人防工程是提高国家整体防卫能力,提高城市抗御自然灾害和防空抗御能力的生命线工程;同时人防工程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防工程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末,人防工程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我国已经建成了一大批质量高、幅员大、效益好、种类齐全的人防工程。但是,许多人对人防工程建设的现状不了解,认识还停留在70年代,以为人防工程就是防空洞。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防工程已经改变了过去的面貌和形象。新的人防工程在建设前经过了可行性论证,既考虑到战时防空的需要,又考虑到平时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双重功能。同时,人防工程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从土建到装修都注重质量。建成投入使用后,取得了显著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过去单纯以对空防御的人防工程正在向抗灾救灾的民防工程转变。

三、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一)城市发展与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结合。促进人防工程建设,必须从人防工程建设的源头抓起,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制定人防建设规划,并在建设中认真落实规划。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坚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地确定人防工程建设目标。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实际,着力解决人防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人防工程建设协调发展,突出“结建”工程建设。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立足实际,着眼急需,合理布局,保障重点,可持续发展。

(二)把好执行政策关。坚持依法行政,杜绝违法减免现象的发生。坚持“以建为主”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好“建”与“收”的关系。应当做到“以建为主,应建尽建,以收促建,应收足收”。坚决执行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不能把减免人防工程修建和缴纳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来自有关方面的“抄告单”、“招呼”,要本着有理、有据的原则,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并予以抵制。国家对人防设施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国家鼓励、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投资进行人防工程建设;人防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这就为多渠道筹资建设人防工程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提高人防部门的自身素质。人防部门只有培养自己的专家,加大对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新型建筑材料等科研、新技术开发和教育等的投入,广泛引进愿为人防事业献身的科技、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和施工队伍,拥有自身的强大技术支持,才有权利和能力在领域中对人防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提出自己的方案而拥有发言权;才有能力搞好人防工程建设,才有能力逐步深化对人防工程的管理和对已建的人防工程进行改造和实施功能转换。

(四)城市建设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对于城市中心、居住区中心和机场、码头、车站等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对外交通枢纽和人群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地上、地下综合规划,统一施工,必须考虑防空、防灾的地下人员掩护空间,避免自然灾害和空中袭击所造成的人员大量伤亡。在规划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时,如地下水库、地下输配电站、地铁工程等,应保证它们有足够的防灾抗震等防护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抗御灾害能力。

(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的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实现人防建设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防止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倾向。二是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谋求快速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人防工程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工程,在人防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未来战争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质量关。三是自我创收和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关系。

(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民防空建设,对于巩固国防、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总之,发展人防建设与发展城市建设是紧密相联。城市建设给人防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人防建设也将为城市建设夯实基础。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吸取国内、国外开发经验,在大规模旧城改造和人防建设的同时,应对城市自身实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开发利用。只有这样,现代化城市和“立体城市”的概念才是有实际意义,才能全面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让我们共同努力,搞好人防工程建设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全球迅速迈向信息社会。城市作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字城市概念的提出,就是人们在信息时代认识和把握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数字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探求数字城市和城市持续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1 数字城市与城市持续性发展

1. 1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在城市区域的具体化和扩展,现已成为各国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关于数字城市的研究,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尚处在探索阶段。数字城市源于数字地球的战略构想。自从1998 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以来。在国内“, 数字北京”、 “数字武汉”、“数字辽宁”等发展计划也纷纷出台。到2002 年,我国668 个城市中已有120 个建立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有40个大中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根据我国学术界的综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数字城市的内涵应该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工程、城市3S 应用和城市整体信息化的有机综合,最终形成智能、敏捷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

运用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如数据挖掘、知识提取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城市中广泛的、多源的空间信息的有效集成和管理。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子系统,其实质是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提供给公众和企业的将不仅是虚拟的用户界面,以实现所谓的“数字生存”,更重要的是它将辅助政府制定城市管理的综合决策,如城市规划,市政运作,社区管理和紧急事故响应等,实现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的框架基础含三项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宽带网络、计算机服务系统和网络交换系统;二是数据,特别是空间数据。因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信息有80 %与空间数据有关。海量数据是数字城市运行的基本元素,离开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就成为虚有其表的空架子;三是人,管理数字城市和使用数字城市的人。建设高度发达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和数字文明,将从根本上变革城市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社会进步。

1.2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质量,其核心是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其中,社会发展是目的,经济发展是基础,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框架下加以讨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资源角度看,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从而达到资源的保护、再生和开发的平衡;从环境角度看,强调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环境资源共享,社会发展以富有生机、稳定和公平为标志,从而减少贫困和犯罪等。《21 世纪议程》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中国21 世纪议程》也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目标,即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快速和持续增长,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2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数字城市指的是信息化城市,是现实城市的虚拟对照体,是对实体城市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的功能。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是现实世界,尤其是人类居住的实体城市。如何解决城市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数字城市的建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两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通过实体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2. 1 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数字城市建设是遥感、计算机、空间技术、通信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数字城市正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在城市的具体体现,数字城市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可以通过仿真技术和预测模型较准确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由于城市地域的广阔性和城市发展的不可重复性,许多不可能实际进行的发展实验,可以在数字城市的虚拟实验室中,通过仿真技术和虚拟模型来完成。例如城市经济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社会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生态环境虚拟模型、城市设计虚拟模型等等。在数字城市的各种信息系统中,本身就包含了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城市的决策模型可以在众多的决策方案中,选择实现城市决策的最优化。

2. 2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

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支持。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就会陷于停滞状态,从而使数字城市建设失去实体基础和动力来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将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首先,城市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强大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推行数字城市战略的不少中心城市,相继开展的“人才高地”建设,就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其次,数字城市战略需要大量的投资,这只有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方可顺利实施,一个没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是不可能支撑数字城市的建设的。再次,高度文明、稳定、进步的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美化的城市,是数字城市建立和健康运行的环境基础。

3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变性

3. 1 城市发展的部分旧有动力失效,可引发可持续发展危机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其管理模式,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这些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工业社会“规模即实力”的论断在信息时代变得不那么准确,一些曾在城市发展中起过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由于不能实现信息化转型而丧失竞争力,一些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会因为落后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而陷于边缘化状态。这种“信息差距”现象导致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表现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明显冲击。这种冲击对目前仍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由于城市经济从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化,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人口的显形失业和隐形失业都会相对上升,部分产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从而导致社会的“信息贫困”现象。动摇社会的稳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信息差距”和“信息贫困”造成的“信息化鸿沟”,将进一步扩大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富人和穷人的现有差距,造成更大程度的发展失衡,从而广泛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3. 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停滞将导致数字城市建设丧失根基

数字城市作为人类城市的崭新形态,它本身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因此,它不可能脱离城市实体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一个毫无生机的城市是不可能建成所谓数字城市的,一个生态灾难严重的城市即使实现了数字化,对于人类来说也毫无意义。如果数字城市的盲目建设导致对城市社会的严重冲击,造成所谓断裂性发展,从而中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过程,这将是数字城市的最大悲剧。所以,是推动还是阻滞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就成为衡量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根本标准。离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建设就失去了实际依托,丧失了根基,成为真正的“数字泡沫”,毫无现实意义。

4 结束语

数字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强大的影响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它将积极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冲击和负面影响。克服这些冲击,将开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完善数字城市的研究工作和建设工作。在我国,数字城市刚刚起步,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会有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数字城市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只是对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肤浅分析,更深入系统的研究需要大家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本文就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突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所谓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是指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城市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等主要内容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也可以定义为,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具体范围之内,通过对发展的不断完善,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市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以最小的经济、技术、资金、资源、劳动等内部消耗,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既满足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需要,同时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

城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城市都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生活、工作等主要的场所。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本文就是从城市的空间结构出发,提出探讨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就是利用有限的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地资源科学设计,克服“城市化病”带来的各种矛盾。倡导再生原则、节能原则、公平原则等是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和任务

1.当前城市化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前20年前,某城市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差距与国内拉大,但近几年来该市城市发展速度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城市建设发展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城市体系结构与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市区通往各区街道的公路较窄,规划不合理,空间过于分散,规模偏小,规划和建设良好的城市物质载体系统,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城市化赋予城市规划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2.环境与资源保护成为突出问题。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人口压力,区域与城市环境和资源正在面临严重的形势。我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区域和城镇环境与资源被破坏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很好的加以解决,通过规划有效实施来加以保护控制。要通过城市体系规划的确定和实施,建设区域生态屏障,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加强城市环境与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快速发展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强化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

3.WTO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WTO规则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带给城市规划工作的冲击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向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性、公益性和长远利益方向转换和强化。也就是城市规划要加强对区域、各类空间资源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进行整体和长远的有效控制与合理分配。②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规则向与WTO规则接轨方向转换。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与WTO规则要求不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管理规则需要改变,如全面推行城市经营性土地由市场招标供给等。③城乡规划调控的功能、目标和途径日益复杂。规划部门肩负的城市各类资源保护的职责日益繁重。 

四、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1.城市规划不合理,盲目追求大规模。 城市规模是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确定合适的规模对城市建设发展影响很大。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一定是建立在对城市性质明确定位,对城市经济发展状态有一个理性和科学的思路和对承载城市发展自然资源合理测算的基础上。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城市的建设规模不是经过科学合理的测算得出的,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员盲目追求省市建设大规模,思想上具有规模越大就越显示发展能力与决心的倾向。而这种不切实际的城建规模导致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的确定、城市物质空间的布局、城市基础设置的安排以及自然资源统筹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为城市良性发展留下很多遗憾和弊端。所以说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单纯追求规模扩张,更应从效益入手,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经济中心和城乡联系纽带的作用,从而使得城市规划更加合理,城市建设更加科学。 

2.城市空间布局杂乱,形态功能得不到成分发挥。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城市形态功能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健康稳定的发展。城市形态的形成由很多要素决定的,如城市的性质、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征等。城市形态的形成是一个很自然又很客观的结果。

而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对城市形态的考虑有失偏颇,大到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小到一个单位的设计,设计人员总希望在形态上有所突破、有所寓意。盲目追求一种纯粹的图面效果去迎合一些社会追求,使城市状态的创造走入一种误区,城市空间布局杂乱。要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布局,除充分考虑城市的性质特征与规模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好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与城市的气候特征,使城市的物质环境更好的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创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空间,这才是城市空间形态创造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城市建设走上一条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3.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如果一个城市内部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物质循环系统等众多组成部分。创造一个有利于各种系统良性运转、互相促进,是城市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今很多城市管理者与规划人员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从目前很多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省市,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问题的做法。即便顾及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仅仅停留在水体与绿化系统的布置安排这种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难以真正的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和谐发展。 

五、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1.合理规划城市整体布局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多采用“单中心”规划模式,将会带来市中心人口密集,导致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均,人口密集程度大等弊端,因此建议城市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中心”的方案,即确定城市是由多个城区组成,相互之间具有独立地位,但是分工协作,共同构成城市和谐的整体。

2.维护便捷的交通条件 

四通八达的交通干道相当于城市的脉搏,向城市输送动力和资源,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交通道路的便捷和安全性是关系到城市真正现代化的关键。首先对于道路布局,应以市中心为中心呈整体放射状,环形或者井字型设计,便于交通的四通八道。其次,道路宽度应当因地制宜,和周围相关环境相配套,既要便捷交通,也要合理用地,盲目扩道也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最后,在交通指示路标、专用车道、限行标准等设置要明显合理,这样才能各行其道,便于城市交通出行。 

3.设置优良的公共设施 

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便利、质量和安全,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中,优良的公共设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舒适的公共场所,可以给居民美的享受,成为放松城市压力和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场所的亲民性应当放在第一位,贴近居民区,商务区,便于市民的休闲交流。其次是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因为公共设施具有普遍性,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故而要更具安全性。以城市的排水系统为例,如果城市排水系统设置不好,遭遇大雨或者暴雨就有可能造成人们的出行不便,甚至威胁生命财产的安全,排水系统的设置要以城市以往降水量的最高数为标准,就高不就低。 

4.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个城市的灵魂不在于它的当下而是它的历史底蕴。在我国有很多文明古城,沉淀了我们传统的美德和文化,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将城市的文化之美展现给每一位异乡客,而不是撕碎给大家看。这可能面临到新旧城区的冲突,这就要求在规划时注重两者的衔接,或者呼应或者对比,从而更能突出地方特色。 

六、结束语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才能更好的满足经济的发展、人民的需要。优良的城市布局,健全的公共设施也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95-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进步,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制约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而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倡导下,做好城市建筑给排水的设计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世博会场馆和案例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到反思和启迪,以指导城市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希望可以提高城市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水平,促进可持续城市的建设。

一、 因地制宜,坚持本土化的发展战略

在世博会,展出的很多建筑都体现了因地制宜、强调本土化发展的理念。如杭州“五水共导”案例馆。建筑给排水技术包括很多,不同的地区适合不同的技术,因此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和本土化发展的理念。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反思和启迪:

(一) 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合适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在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建筑给排水的设计更是处于尴尬的地位。本文建议坚持兼收并蓄的原则,积极的选择和吸收合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理论和技术方法,从而建立起适合当地地域和气候等特点的建筑给排水设计体系。并且还要认真的对传统民居的绿色技术进行研究,在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对给排水系统进行更新。

(二) 雨水的综合控制和利用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加大,因此本文建议对雨水进行综合的控制和利用,在相关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当地相适应的雨水控制和综合利用的策略,这样既可以提高城市的防汛能力,又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大量水资源。另外,还要倡导采用生态途径来控制雨水径流的污染,以降低对城市的冲击和影响[1]。

(三) 建筑中水的回收和简易净化

一般来说,对建筑中水的回收和净化经济效益偏低,以此,在回收建筑重视时要做好相关的技术分析工作,并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的采用简易的净化措施进行中水的净化工作。

二、 和国情相符合,提倡简约化设计

坚持简约化的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世博会中汉堡的“新耐久性建筑项目”案例馆得出如下启迪:一是大力倡导建筑绿色,限制机械绿色。这主要是说积极采用价格适中、简洁方便推广性较强的绿色节能技术,而不是过度的追求“高新”。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因此切记盲目求成,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注重建筑的性价比,提高建筑的生命力。在对给排水方案进行设计时,要提前对所用系统和技术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免出现投资和产出不相符合的情况。另外,注意点和面的结合,关注对城市化的影响。首先,注意建筑给排水设计要和城市微环境协调统一。其次,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2]。

三、 效益评估,加强精细化分析

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应该要充分的考虑技术、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同时加强精细化的分析。通过分析,本文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增量成本和增量利润的分析。二是对原有建筑的绿色更新。三是加强对效能的监管。另外,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标准化的建设。在对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给水排水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有适度超前和科学完善的规范和标准来提供技术支持。一是国家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标准。二是不断的修订地方特色标准[3]。

四、 注意均衡发展,重视系统化的集成

坚持均衡发展的理念主要是为了适应建筑给排水工程已经从传统单一的技术向多系统集成、复合技术发展的情况。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设计集成。二是模块化施工。同时,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产业化发展。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政府的引导下,将全生命周期理念融入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之中。本文建议政府针对从事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建设等单位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用以鼓励可持续技术的发展[4]。

五、 绿色人文,积极推动普及化教育

通过绿色人文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行为以及意识,从而促使绿色、健康高效的建筑给排水理念和系统进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要想尽快实现这一点,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充分发挥示范型绿色建筑的引领作用。二是加强对全民的可持续理念的教育。另外,还需要加强交流和沟通,注意跨界化的发展趋势。所谓的加强沟通和交流,就是指积极的关注新的建筑形式以及新的建筑技术,从而不断的更新和丰富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给排水的设计技术和方法。面对新建筑形式和新技术的冲击,有关人员要积极的研究和引进有关的先进技术,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方法[5]。

结语

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行世博会,其中展示的许多建筑都特别符合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理念,并且显现了比较前沿和先进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技术,有效的体现了人、自然和城市的和谐发展。探寻并借鉴世博会给我们的启迪,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城市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伯仑.可持续城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后世博反思与启迪[J].给水排水,2010,36(7):95-99.

[2] 张佳杰.浅析大连腾飞软件园6#楼广场水景给水排水设计[J].中华民居,2014,(3):81-82.

篇12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也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公益事业。它同时有促进文化传承,保护生态多样性,提供城市休闲旅游场所的功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不仅要提供便捷的交通,顺畅的购物环境,高覆盖的医疗体系,同时也需要城市中园林建设所提供的绿化、景观等自然环境。

1.园林的建设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性

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城市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生态的平衡,建立一个不仅满足生存容量的空间,更重要的满足生存质量。”

我国城市建设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忽视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把城市可用的建设空间都用来发展工厂建设、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设。一味的追求城市的容量,追求经济价值,忽视了城市的绿化建设。带来的问题是:环境出现了恶化,城市上空飘着黑黑的云彩,空气中弥漫着汽车的尾气,以北京为例,北京在实施重大工业项目外迁之前,城市里全年有2/3的时间看不到蓝天。

园林绿化可以弥补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给人们带来生存环境的深层次危机,建设城市园林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广大市民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在城市的大空间环境中,建设大型生态园林景观,在小型社区中,根据小区环境,因地制宜的建设相应的生态空间。园林使得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活起来,城市的绿地不仅使城市的风景更美了,也促进环境的改善。建设的园林景观,可以使空气保持清新,同时净化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

2.园林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原则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要让我国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是人类集聚的产物,人性的要求人类要生存在自然和社会双重条件下。所以,城市建设中要不断打造城市的自然性,尤其是随着我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城市的自然性要求将会不断提高。比如人们在一个城市选购住房的时候,会把周边是否有大面积绿地,是否有公园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居住在城市,满足了吃、穿、住、行等生活基本便利之后,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也更加迫切。

自然和谐的城市,应该是居民既能享受到城市带来的便利,快捷的交通,宽敞舒适的住房,又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谐提出的第一要求是能够保障到最基本的需求,人们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基本的需求要求能够达到空气的新鲜,水质的纯净。这样才能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在满足温饱后,对精神文明要求会不断提高,人们需要有休闲娱乐场所,让人置身其中感觉精神愉悦。园林建设可以提供大片的绿地,富含韵味的人造景观,以供人们欣赏。园林融入到了城市之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得益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园林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建设后,居民在工作之余,有了可以进行组织户外活动的空间。园林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优质休闲娱乐场所,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居民可以在园林里散步、下棋、打牌,可以在园林里读书学习,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人们在园林中观赏着自然和历史景观,漫步在林荫下,绿地边,有利于人们进行曲艺和诗歌等文化创作。

4.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篇13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

2.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经济增长的唯一评价指标是产值的

高低。企业在生产时只顾追求产量的提高, 对于生产过程中排放物、

污染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用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评价当时的生产状况, 就是不惜以削弱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能力为代价, 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自然资源特别

是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枯竭,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物种灭绝, 土地沙漠

化。而自然回赠给我们的就是自然资源耗竭、全球气候改变、地下水

污染、海水赤潮、沙尘暴……这些现象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于是人们认识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系统

与经济发展是融合在一起的, 有着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关系。其中, 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

受到生态环境系统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态环境系统为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必须的环境;二是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使经济系统的发展具备必要的物质和能量;三是生态环境系统为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提供了必需条件。

3.如何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3.1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3.2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3.3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结语

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人类聚居地,它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的过程,也就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以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当今城市的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城市生态规划就是以人—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对城市的结构功能、资源利用、生态关系进行社会、经济

和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的调控,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