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4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10-02

一、前言

军训第一天,在一张张可爱稚气的面孔中,看到一个特殊的男生小A。他小小的个子,面容却透出骄横,眼睛时不时扫教师一眼,认为教师没注意到他的时候,就会找旁边的同学说几句话,或伸手打旁边的同学一下。经过一个上午的观察,意识到他将是一个比较难管的学生,而且很可能成为影响班级纪律的“点”。于是,班主任决定任命他为临时体委,用职务来“约束”他,同时与他多谈心,慢慢了解他、教育他。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他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与他母亲交谈得知,他曾偷过东西,还曾用木棍打伤同学,至于顶撞老师、欺负同学、拖欠作业更是家常便饭。看来,对他的教育还任重道远。开学第三周,一个网吧老板找到学校德育处反映情况,原来小A暑假时偷了该网吧摄像头和U盘并卖给他人,所得赃款已挥霍一空。于是,学校请小A母亲到校共同处理问题。在与其母的交谈中得知,小A是其母婚前私生子,生父至今不肯承认他,继父嫌其顽劣不肯与其共同生活,所以,他只能随年迈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很严厉,只要他一犯错误就拳脚相加,用皮带抽他也是家常便饭。三个星期过去了,班主任进行了一次班级表现最差学生的无记名投票,全班36票,小A得到35票。有同学反映小A有抢夺别人食品、欺负同学的行为,科任老师也反映小A上课管不住自己。更有甚者,小A竟然到检举他偷东西的同学家进行威胁。班主任立即召开班委会讨论,大家一致决定撤掉他的体委职务并要求他做出检查。光惩罚不能解决问题,针对他的情况,班主任决定对他重点进行品德养成教育,让他知法懂法,规范行为习惯。

二、严格规范日常行为习惯,犯错误时进行必要的惩罚

小A请班主任帮忙做事以后,班主任则要求他说“谢谢”,学会感激;他上课回答问题,则要求他先举手;他和同学说话若态度不好,就要求他立刻道歉,并告诉他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要让他认识到:这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班级,自己必须注意言行举止,不能违规。针对他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班主任利用晨检时间专门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全班同学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手册》,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并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对小A,更是要求他结合自己的行为每两周写一份学法认识。小A逐渐认识到偷窃、抢夺他人财物、上门威胁他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他在学法认识中这样写道:“通过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手册》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我才知道,我以前干了那么多违法的事情,只是因为我是未成年人,才从轻处理了我。等我满十四岁,很多事情我就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后,我再也不干那些违法的事,否则我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进未成年犯管教所。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端正认识以后,行为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改正。在初一上学期,再也没有出现抢夺同学财物、殴打同学、偷窃的行为。

三、生活中多关注,时刻给予爱和关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针对小A的情况,班主任应该在生活中多关心他,让他从感情上接受班主任,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沟通和交流。小A的生活费,他母亲一个星期给一次,他没有零用钱。在学校一些临时性的活动中,不等他开口,班主任都主动替他垫上钱;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班主任为他购买七十多块钱的食品;班主任还四处联系为他找到法律援助,解决他的抚养费问题;在他生日的时候,买小礼物送给他。这样的细心关怀,感动了小A。一次他跟班主任聊天时,流着泪说:“老师,您说吧,我应该怎么做才对得起您?”看着他难得的眼泪,班主任趁热打铁,跟他说:“希望你不要光想到对得起我,更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你自己的青春,对得起所有关心、爱护你的老师和同学,对得起你的家人。”他点头答应。一次,班主任偶然说起没吃饭,他就立刻送来一个月饼。对小A来说,这块月饼是对老师的回报;对班主任来说,是教育成功的喜悦。

四、抓住教育契机,及时端正学生的认识

小A从小缺乏管教,虽然在班主任的教育下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某些根深蒂固的不良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在初一下学期的一天,他又被请进德育处,原因是他动手打别班的同学。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那个同学瞧不起他,先骂他。这次打架事件,让他受了学校的处分。一些同学认为他给班级抹了黑,不愿意理睬他。小A被同学冷落,开始破罐子破摔,上课开始讲话,作业也开始偷工减料。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教育他,以前的教育将功亏一篑。于是,班主任放弃说教,精心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宽容与理解”。并设置一个小游戏:在教室中间放上一把椅子,让一个学生坐在那里,每个人都说他的缺点,再让这个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个学生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特别难受。由这个例子,班主任教育大家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被这样对待,也会是同样的心情;看人应该多看优点,对待别人犯的错误,应该多些宽容和谅解,应该帮助同学改正缺点,而不是一味批评或者干脆不理睬。然后,又进行“人生AB剧”的小游戏,让学生看到与他人发生摩擦时宽容处理和冲动报复的两种结局。最后,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小A的优点。很多同学都说小A是一个热爱班级、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的同学,有的同学甚至写下小A在平时偶尔做的一件好事。看着这一张张纸条,小A流泪了,同学们也感动了,大家纷纷表示要继续帮助他。这次主题班会,既教育了小A,让他明白处理问题时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又融洽了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感到同学们的爱心,及时回到正轨。

五、勤于思考,多改变教育方法

用小A的话说,他以前进德育处的次数比进教室的次数还多。因此,一些常规的管理办法他都习以为常,根本不奏效。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向德育处老师、年级组长、其他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同时结合小A的情况,想出一些管理小A的“招”。比如,在每周的小组竞赛中,把上课爱说话的学生编成小组,由最爱说话的小A担任组长。为了争取好的名次,小A不但自己克制上课说话的毛病,还能监督本组的其他同学。又如,在初一年级的建队仪式中,推荐小A担任小主持人,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结果他表现得非常优秀,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再如,让班里的每位同学写出小A的优点和缺点,让小A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然后同学们自愿组成帮扶小组,负责监督小A的上课纪律、督促小A完成作业。一个学期过去了,对小A的品德养成教育初见成效。一个刚入学时的“顽劣”学生有了起码的行为规范,不再有偷窃、殴打同学的行为,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期末考试英语达到及格,语文达到良好。在年终评优中,小A更是被同学们选为“赶超先进最突出的同学”。拿到奖状的时候,小A露出高兴的笑容,并由衷地说道:“老师,谢谢您!”

六、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小A的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对陶行知先生的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认识到班主任责任重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对待道德认知模糊、缺乏必要行为规范的学生,班主任千万不能只凭经验随意处理,一定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认真研究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策略,同时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把学生品德养成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去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I:

[1]王敏敏.体验教育与品德养成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6).

[2]张庆敏.浅谈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06).

[3]俞土昌.抓品德课堂教学促学生养成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

篇2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他还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小就应该通过一种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从而终生享受着它的利息。”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哲人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养成教育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课题。

一、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学校教育,不是好的学校教育;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

充分认识强化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养成教育,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育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基本素质程度,决定了整个民族的素质优劣。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当今时代,独生子女的现状以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愿望也向我们学校提出了加强养成教育的迫切要求。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也要求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基。我们强调养成教育正是抓住“成才必先成人”这个根本,通过强化养成教育,为将来各个层次的人才奠定坚实的优质基础。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严格训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情商,提高自治自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多维视界着眼,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课堂学习、实践历练、竞赛活动、参与管理、检查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遵规守纪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自我管理习惯及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以此通过制度建设,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等,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引导、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抓养成教育的内容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培养爱祖国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规范日常行为,遵守公民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二是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积极的创造精神等。三是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魄,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等。四是社会交往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办事、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应变的能力。

在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面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将对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不断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我校办学的特色。

二、养成教育的途径

1.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2004年3月,教育部新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把这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变为行为习惯,就是养成教育既切实可行又极为重要的内容。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研究的起始点和切入点,从基础抓起,从规范入手,修订并细化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出各年级学生的德育目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学生在校常规要求》、《优秀学生评选条例》及《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标准》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了详尽具体的规定,简单明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这些《细则》和《要求》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认真调查研究的结果,因而切实可行。不难相信,学生只要自觉按照这些“规矩”去做,久而久之,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能得以养成。

以学生一日常规为起步,以军训为突破口,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目的,把养成教育分解为纪律、礼仪、卫生、安全、学习、劳动、科技等七个方面的教育有机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行动中得到教育,得到启迪。

对养成教育的七个方面内容的贯彻落实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实效。在纪律方面,要侧重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秩序,侧重社会公德的培养;在礼仪方面,要侧重尊老敬长,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教育;在卫生方面,要侧重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如学校把保卫环城作为学校常年的课外活动就是很有远见的;在安全方面,要侧重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把消防安全作为重点训练,增强了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卫、自救能力,是未雨绸缪之举;在学习上,要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终生追随自己无形老师。城镇中学的学生补课多、家教多,拔苗助长,很容易窒息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劳动方面,要侧重知艰识苦、热爱劳动和合理消费的教育。据学校调查统计,2000多名学生,今年春节的压岁钱共117万,全校学生每天的零花钱平均1.20元。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镇先行是大势所趋,但是,要坚持“再富不能富孩子”的原则,对孩子们的消费引导也是刻不容缓的;在科技方面,要侧重网络、多媒体的知识教育,引导孩子们认识、了解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防止网吧、游戏厅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长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中,注意考评,进行量化评比,并与创先进班级挂钩,与评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挂钩,与操行评定挂钩,调动了学生规范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坚持常抓不懈,注重强化训练。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只有不断的学习训练,才能巩固下来。因此,抓养成教育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要经常地、长期地抓下去。

2.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搞好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任何活动的目的都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各种活动对学生影响是一个综合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又是一个整体发展过程,只有把教育的要求通过活动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方式,才能取得实效。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

如学校开展“五爱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代代传”、“中华古典文化名篇颂读”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自觉自律、自尊自强的品格。与工业园区、植物园等多家单位联系,建立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开展学科活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分析、思考的习惯。把艺体学科作为特色学科,开设了多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1-2个兴趣小组,并配备专用器材和教具,让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3.优化育人环境,创建家校联系教育网络,是搞好养成教育的可靠保障。

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养成教育要向学生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和向未来延伸。向家庭延伸就是要提高家长的文明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家教氛围;向社会延伸,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努力以实际行动优化社会大环境;向未来延伸,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竞争的能力。

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使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之鼎的一个得力支点。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许多学校把养成教育的方法通过家长学校传授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我校在家长学校的教学中,强烈要求家长以身作则,不迷恋牌桌,不酗酒,不粗暴待人,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建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师生同步,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条件。

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的大,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学校里养成,从教书育人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教为重点,培养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素养,注重良好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

师生同步,养成教育相得益彰。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会事半功倍。许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都要求领导班子带头,教师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如我校订出《教师师德师风行为规范》11条,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养成教育集训,开学时举行全校养成教育汇操表演,教师走在前列,以饱满的精神、整齐的队列以及得体站姿、坐姿、待人、接物等常规礼仪规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可提出领导当养成教育的排头兵,从领导和教师做起。有句老话说:“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居首;身教、言教、物教,身教为先”。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养成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师生同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收到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效果。教师师德师风养成教育规范化、职业化,是中学强化养成教育工作的一条好经验,值得推广。学校自开展养成教育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习惯越来越趋向规范。礼仪的教诲,使孩子们心灵上早已深深地烙下了文明礼貌的烙印,行队礼、见人问好、尊老爱幼已成为孩子们的自动化习惯。道德的熏陶,使孩子们能够据章就矩地生活和学习。

篇3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让世界人民艳羡的历史文化与文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已经跨越了国界局限,跨越了时间局限。可是,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外来文明的融合对于祖国未来一代成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于孩子们品德养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身心“保本”、“逐源”的同时在“融合”中健康发展。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来谈谈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影响。

一、意义呈现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发展的“根”,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文明优势。我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璀璨的文化瑰宝,里面蕴含着文化、思想、伦理、道德、亲情、社会责任等丰富的内涵,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各个领域辛勤的探索和创造。这些经典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思想支撑,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保障。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先进文化育人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课题。以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以德育为目的,加厚少年儿童文化底蕴、道德修养是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我们要倡导诵读经典,在和经典的对话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策略分享

1.充分利用传统文明素材影响学生

国学中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内容即使是到了时展的今天依旧如“陈酿”般醉人。应用这些素材内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其作用无疑是不容小觑的。如:孝敬父母、学习礼让:以前有好东西想不起父母,就是自己吃。现在能先把好吃的让给老人,不独占了。以前只知道让父母照顾自己,现在在父母生病时能主动问候,并送水送药。因为他们知道“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不比物质比进步:原来喜欢和小朋友比漂亮衣服、鞋子,现在他们明白该比什么,因为《弟子规》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物品用后放原处:以前经常让父母替自己收拾用具,或者物品乱丢乱放,现在不用了。学习专注有定力:以前读书东张西望,现在知道要“心眼口、信皆要。”团结友爱不告状;孩子们有个特点就是诿过他人爱告状,甚至有的孩子还模仿别人的不良行为。到了大班学了《弟子规》,他们在行为上明显自律了很多,而且他们还知道劝解别人的不良行为,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因为“扬人恶,即是恶。”“过不规,道两亏”呀。

2.让学生学会品味与感悟

通过经典诵读,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其内容的言简意赅,字字千金。而对于“坐不住”的小学生来说,通过诵读经典让他们“坐住”了。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品味与感悟,而其品德水平也同时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可见诵读国学锻炼了孩子的静功。孩子们都爱动、坐不住,是很让父母头痛的事,但是诵读经典之后,当成人要求孩子静下来,或者是他们看书的时候,他们都能安静很长时间。每天的诵读,让孩子不那么浮躁了,能踏实下来做事,注意力保持时间也比较长。

3.营造文化氛围润化品德教育

小学生同样具有能力,他们对于外界环境有着属于自身年龄段的独特的感悟能力。为了使经典诵读收到实效,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从育人环境入手,在校园中营造了诵读活动阵地,建设“经典诵读、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长廊”。我们在校园中建设了几十个专版,精选了古今在我国经典名句、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大贡献、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以文字、画面、人物等形式形象地展现于长廊,可谓“上下五千年,浓缩校园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受到润物无声的经典文化熏陶,感受到这校园文化长廊中负载着的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

4.让学生学会批判

知识的获得过程,能力的提升过程,品德的养成过程,离不开受教育者对于各种资源的思考与批判。通过我们诵读经典的尝试,孩子们受益良多,家长也收获很多,班里的老师也从经典中学到了很多教育理念。但是,即使是经过历史的荡涤和考验,经典中仍有一些不符合时展的内容,作为老师,要教会孩子批判地继承先贤的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才是科学的继承方法。

篇4

一、提升自身素质,言传身教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1)师生共同遵守校规校纪。校规校纪是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形成的。所以,师生应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见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结合课堂知识,渗透思想品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人受益一生。而小学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故而十分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

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的学习和生活。

三、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小,其活动范围不外乎家庭、学校及社区,其行为习惯形成的地方也主要在这里。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首先搭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桥梁,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需要从复提醒来巩固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差,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从复提醒不断强化。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8 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 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篇5

[作者简介]方钫妍,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48-03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由墨子所创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日:“世之显学,儒墨也。”墨子认为凡是能够实现“兼爱相利”的人便是具有高尚品行的人。他赞赏“兼士”而反对“别士”,认为“兼爱”与“相利”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要求。从“兼爱相利”的品德扩展开来,道德境界再上一个台阶,墨子又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一、墨子的德育思想及启示

概括来说,墨子的道德含义,主要为兼爱与相利两个方面。众说周知,孔子的道德含义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由此可见墨子的道德观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在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兼爱”思想

“兼爱”是墨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视人若已,爱人若爱己。墨子说:“爱人若爱其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二是爱另Ⅱ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括为:“有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为什么“兼爱”?墨子以求因的方法,对“不相爱”的后果作了分析,他认为: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起不相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悔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为什么不相爱?墨子认为:凡“不相爱”均产生于人类自私性的放纵。他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那么人怎样才会首先放弃个人的私欲而爱他人呢?墨子提出,应以“三表”为准绳,:AA的行为结果是否符合“兴利除害”的道德效果论出发。他认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与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相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也就是说,当社会公利受到损害,社会公德失范,就谈不上私利的满足,更谈不上建立一个理想的、和平的社会共同体。

在现代,我们可以理解“兼爱”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首先,墨子认为“兼爱”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就是说,应当不分厚薄亲疏,都施以同样的爱,不但要爱一切人,而且要给一切人同等的爱。其次,墨子认为“兼爱”亦是感情层面的要求,强调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己与人双方都要承担“爱”的义务,也都享有“被爱”的权利。如果人人都能将别人的身体、家庭、国家当作自己的一样认真对待,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不孝不义不忠之事。这里,墨子体现出理想主义的一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呼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我―你”关系,打破当时的“他一我”关系,突破了儒家尊尊、亲亲的一面。但在以家庭为社会基础的国家中,爱是有层次和等差的,无差等的泛爱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墨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爱的差别性和等级性,这是他的历史局限。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的社会根基,对加强当代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很有启示。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如有的人际关系脆弱,群体性对抗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处处表现唯我独尊,对他人缺乏同情和关心。针对这些现象,德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遵循“视人若已”换位思考的原则,切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同时,要关心弱势群体,建立普爱原则。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多构态的弱势群体,即使仅在高校中也存在诸如贫困生、综合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学校有责任借鉴墨子的“兼爱”思想,引导大学生关心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从而将这些学生同样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相利”思想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直截了当地大谈功利的人,他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墨家集团的奋斗目标。墨子以利人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倡导“有道相教”,认为叫人耕织者,教天下以义者,强说人者,其功劳和贡献非常多。他还主张“义利统一”,“合其志功而观焉”,即从动机和效果两个方面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这些思想是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的。

墨子所言之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所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所追求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大众之利。“利”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只要能使人喜欢的事物,都可以归入利的范畴。但由于墨家代表当时手工业小生产者的利益,他们劳动和生活简单、实在、朴素而不尚繁琐、虚浮、奢华,墨子本人也过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生活。因此“诸如衣食、舟车、住宿、工艺品等物质材料才是墨家之利的重要内容”。所以说,墨家所言之“利”非常朴素具体,以“实在”合于“民用”为主体,其实质为天下百姓人民大众之“利”。

墨子的“兼相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义”,“交相利”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利”;“爱人”者必“利人”,“利人”是“爱人”的表现。“兼相爱”必然要求“交相利”。所以,“义”与“利”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这种以实际功利为立论前提的功利主义及其义利统一思想成为其“立本”道德教育思想的立论基础,同时也使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

在墨子看来,“兼爱”与“交利”、人文与功利,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能够统一的。首先,二者互为因果。兼爱是互利的原因,交利是兼爱的结果;同样,交利是兼爱的原因,兼爱是互利的结果。爱人时必须给对方以实惠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实惠。墨子总是将“爱”、“利”并提,“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此自爱人利人生”。这样相互地爱就成了相互交利,“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从而“万民被其利”,“天下皆得利”。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自己会从爱别人中得到喜悦和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有时我们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愉悦。爱人的感情是与利人的行动紧密相连的,爱与利是

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交利才能使兼爱落到实处,从而使空洞的道德说教走近人民大众的道德现实生活,使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道德高标变得触手可及,易于被接受。

墨子以“义”为中心、以“利”为根本、“义利”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为世界道德教育思想史之首创。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对今天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以深刻启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首先,重视利人利己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坚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标准高要求,致使很多人因达不到而放弃自我道德化了这种观念,但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利人必损己”甚至“利己必损人”的思想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协调和解决人己关系、义利关系,不仅是社会经济利益问题,也是社会道德教育问题。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利人利己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兼相爱,交相利”,既可利人也可利己,人己和谐,义利统一,二者是互爱互利的统一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共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提倡“利他”教育,有利于提升道德境界。墨子道德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利天下为之”,以“利他”作为墨家团体成员的奋斗目标。其实,“利他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更能体现人本价值的观念,是一种更能指导人道德行为的思想。无论马克思还是马斯洛都认为,人类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生存是第一需要,安全是第二需要,第三需要就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前两项需要主要从“利己主义”出发,第三层次的需要必须通过“利他主义”的行为才能实现。“利他主义”也是一种个体心理情感体验,它其实潜伏在人们心中,只不过平时很少被激发出来。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都想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都希望自己的存在对他人有价值,都希望自已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崇高和伟大。“利他主义”是个人利益与个人社会价值相协调而产生的一种互惠双赢的道德理念,是对互爱互利公共道德的拓展和延伸。利他主义道德教育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理想追求。当前,我们尤其应当在高校提倡并加强对全体大学生的“利他主义”道德理想教育,从而提升其道德境界。

二、墨子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启示

(一)身体力行的实践示范法

在道德教育中,墨子以自我为示范,以身教感化学生,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又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墨子认为,要真正做到上行下效,就必须言行一致,即“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比如,要教学生节俭之义,他自己便作“苦行僧”,生活清苦,“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并说:“务言而缓行,虽辨必不听。”通过这样的教育,他的学生也能够穿“短褐之衣”,吃“黎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这种近似苛刻的艰苦生活没有高度的自觉是不能做到的,由此可以洞察墨子的教学效果。此外,墨子也比较重视实践和联系实际,强调“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他强调实践,言行一致。他认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一个人不在于多说话,而在于身体力行,如只说空话,或只注重说话的修辞漂亮,而不去实行,别人是不会听从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并反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言义而弗行,是犯明行”,说明墨子要求言行一致。墨家反对“言过而行不及”,认为话说得多与说得漂亮而不实行,就得不到好效果。只有“以身戴行”,也就是说,只有用“兼爱交利”的道理指导实践,见诸行动,才能成为“兼士”,才能通过实际行动来教人,才是道德高尚的人。

受墨子实践示范教育方法的启发,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身体力行,为大学生树立典范。其次,应该从知与行两方面入手,将课堂理论授课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结合起来,不能使大学生仅仅明白要养成哪些优良的品质,仅仅把明白的道理挂在口头上,还要引导大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做到盲行一致,在“知”与“行”的良性互动中逐步接近真理。

篇6

在开展案例式教学的时候,教师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融入到案例中,积极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案例教学还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起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增强学生对诚信的理解,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比如教师让学生针对“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进行讨论,在该案件中:三鹿奶粉为了牟取暴利,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造成了许多食用该奶粉的婴儿出现了。肾结石。不仅对婴幼儿的生命造成了巨大伤害,同时使整个乳品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销售额减少了150亿,严重打击了人们对乳制品行业的信心。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个案例来对下面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蒙牛集团老板牛根生为什么会获得成功?诚信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三鹿集团为什么会破产?学生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就会了解:对于企业来说,只有诚信经营才会实现长远发展,任何追求短期利益的不诚信企业行为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三鹿奶粉企业不诚信经营所造成的后果对整个食品行业来说都是一个警醒,告诫企业要诚信经营,同时也警醒学生要诚信待人。让学生明白诚信对人,他人才能够诚信对自己,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修养。

二、讨论式教学开展诚信教育

讨论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意见,实现教学目的。在授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对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教学“做诚信的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郭庆刚这个“最美中国人”进行讨论:郭庆刚和同伙经营大姜生意,当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后,合伙人携贷款120万逃跑。面对上门讨债的债主,郭庆刚一个人打起了这些债务,四年时间省吃俭用,终于还清了欠款。教师让学生针对这样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分析郭庆刚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以及他为什么要坚持诚信经营。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就会明白,诚信是人的最基本品行。这样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够向郭庆刚学习,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也能够不忘初心,坚持自己,诚信待人,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不断的约束中,学生就会将良好的品德融入到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中。

三、体验式教学开展诚信教育

篇7

我国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初中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内容繁杂,学习任务中,体育课程作为“小三门”之一,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意志品质对空间、环境和情景有特殊的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强调侧重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既包含学生身体素质,也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初中的体育教学,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学生全程参与相结合,通过对教学形式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增强对学生品质意志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将素质教育作为主旋律,体育课所肩负的任务超越了体质的锻炼,强调身心全面发展。初中时期是学生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及形成学生意志品质的关键点,注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对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课题,刻不容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内涵的需求,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物质的极大丰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学生独生子女所占比重大,“421”模式家庭中,作为“1”的独生子女占据家庭的核心地位,受到家长的极大重视和宠爱,过多的替代学生做学生本该通过自身完成的事情,娇生惯养之下的学生养成了怕苦怕累的生活习惯,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坚韧性、自觉性差。家长的越俎代庖使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幅度减弱,心理素质差,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对事物发展的方向估计不足,慌张惊恐,面对问题退缩逃避,不敢面对现实,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一丝一毫的挫折就会悲观失望,消极情绪产生,自信程度差。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和高标准的用人要求,学生目前的适应力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意志品质的培养迫在眉睫。

初中体育教学能够在培养学生体质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增加学生勇敢顽强,不畏困难,果断刚毅,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通过竞争合作培养学生敢于进取,增强心智,不断磨练自身的意志,实现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品质坚毅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注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性、果断性、自制性、自觉性、坚韧性五个方面的意志品质,从内在气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在青春期养成勤勉刻苦、遵纪守法、持之以恒等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作用

(一)有效性

意志品质来源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体质是教学的重点,它强调运动训练技能,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教育形式,在教学中强调将知情意行完美结合。在意志品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情绪、认知情况都与意志品质的培养息息相关,将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与学生意志品质的特质相结合,使意志品质的培养真实有效。

(二)全面性

初中体育课程模块的设置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形形的困难从形式上相一致,也就是说,要面对各色的困难,人们总要积极的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面对困难的纷繁复杂,方法也变得多样化,初中体育教学的各个设定环节,与学生主动性、果断性、自制性、自觉性、坚韧性五个方面的意志品质紧密相连,体育教学的多样性确保了学生品质意志培养的全面和多元,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在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训练时,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就会得到培养;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耐力和持久性就会被激发,耐久跑就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意志的重要环节;在对器械进行训练中,要求学生冷静沉着,学生的自律自觉就得到了培养;而在竞技项目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的精神就会得到激发;在要求学生体现身体素质的时候,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策略

(一)教师要适时的更新教学观念

思想指导行为,教师要在教学上有所建树,观念要先行。教师要适时的更新教学观念,这是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基础。教师要充分肯定体育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同时要认同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将学校实际与新课标紧密结合起来,全面了解体育价值的性质和价值,在自身思想观念提升的基础上来调动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增强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要适度丰富教育因素

篇8

引导自我教育的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教育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参与实践,获得自我认识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民主化观念,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其次要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往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识,不断增强有信心,从而萌发自我教育的动机。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活动:①参与拟定教学目标。比如,让学生自读课文,共同确立教学目标。②参与发问。让学生自行探索,提出问题。③参与设计活动。如:自行设计辨析题,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矛盾心理;自行设计品德行为模拟表演;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行讨论学习方法、总结经验等等。④参与辩论,从正反两方面展开争辩。⑤参与评价与自我评价活动。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以课外延伸的形式开展某些宣传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等。

二、自我悟理能力的培养

自我悟理能力指学生对品德行为观察、分析,从而正确掌握品德和品德规范要求的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自我悟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自行寻找品德行为,提高识别能力;二是要抓住品德行为的细微处,分析思想品质;三是要引导学生概括品德概念和品德规范要求。培养说理、评价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评介,可深化学生品德认识,提高学生自我悟理能力。常用的说理方法:①正反说理法,即人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②多重说理法,即针对某一品德行为,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说理。③例证说理法,即从事例证明某一道理的说理方法。④追因说理法,即从某一品德现象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得出结论的说理方法。⑤条件说理法,既让学生说明要实现某一品德要求必须创造哪些条件。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辨明是非是深化品德认识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①品德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辨析相近的品德概念,弄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品德行为的辨析。训练学生将品德规范要求与品德行为实践相联系起来,进行品德评价。③问题情境的辨析。即创设情境,揭示学生的心理矛盾,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三、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

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对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①观察中体验。这种体验能直接激发学生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②说理中体验。学生说理实际上是在相应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说服。③氛围中体验。情感氛围感染力强,教学中应营造情感氛围。方法有: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品德情境;教师自身品德情感外露;榜样感化和学生间相互形成正确舆论等等。④表现中体验。让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品德情感。⑤联想中体验。让学生从某一品德行为联想到一系列与之相近的或相反的品德的品德行为,并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正确的品德情感。⑥对照中体验。让学生将自己过去的行为与品德规范要求进行对照,从而出现满足情感或不安情感。总之,品德情感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自我体验”才能有效地实现自我教育。

篇9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现状

1.小学不重视这门课程的教育和学习

有些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认为思想品德课与孩子的教育无关,老师只注重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的教学和成绩,为他们上中学打下扎实基础。甚至有些老师让小学生在这门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或者让他们玩耍。学生面临社会众多诱惑,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需要学校进行教育和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2.有些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有些小学老师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对孩子进行机械式教学,较为死板地按照课程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讲解,没有从实际生活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而且课本中有些案例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解难度较大,有些老师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二、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1.劳动锻造一个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个爱劳动、勤劳的学生必然拥有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现在很多孩子不爱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差,凡事需要靠父母。而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只要他们把学习搞好,其他一切事情父母搞定。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所以,小学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性,带领孩子去亲自动手,做一些小事情,逐渐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老师与家长以身作则,做好示范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较差,与他们相处密切的成人往往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成人的文明行为往往是小学生学习的好榜样。所以,老师和家长应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带领学生共同努力,逐渐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培养品德应该从生活中做起。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我班距离饮水机很近,地面时常有水,很容易脏,几乎每天都要拖一次地,天真的小学生问我:“老师,你怎么每天都拖地啊?”我告诉他们因为你们把地面弄脏了,我只能把它拖干净呀。有一天,外面下着雨,我走进教室,发现放在前门、后门的拖把都湿了,门口也是湿湿的,刚拖干净,我说:“是谁拖的地呢?”学生告诉我:“老师,是王小美拖的。”我微笑着问她:“你怎么想到要拖地的?”她说:“他们到外面玩,把门口踩得很脏,我看到你每次进来都把门口拖一下,我就学着你的样子拖地了。”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在学习。所以老师应该做好榜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他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在生活中家长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逐渐带领孩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篇10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道德情感;培养路径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倘若学生在早期就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认知,日积月累,将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应着力于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渗透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结合我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不仅能够丰富学科教学理论,还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予以理论上的指导。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性

小学生正处于感官、神经系统的巨大变化期,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是充满希望和培养良好品质的黄金时期。对于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来说,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属性与教育功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良好的道德品行,并督促他们在生活及学习中加以践行,实现自我道德行为的调节,加强道德自律。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从点滴抓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寻找契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知识的渗透教育,从而端正他们的思想,实现人格的完善。

二、当前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有些教师仍旧沿用呆板的授课模式,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他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在授课中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内容授课,教导所谓的道德原则,s没有将道德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思想品德教学逐步走向一个死胡同,即教学未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未能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析,学生无法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育带有盲目性,学生在这种盲目的教学模式中,逐渐丧失学习能力,走向学习误区,不仅降低了对道德的认知能力,还阻碍了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道德教育成果并不理想。

三、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路径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精力旺盛,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趋新”心理和行为倾向。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出发,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出发,从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的规律出发,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氛围,把知识点和情境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内心深处的情绪进行激活、带动和渲染,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情感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抚育我”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母爱的伟大,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书包放在肚子上模仿妈妈怀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经历“挺着肚子”爬楼梯、弯腰系鞋带等活动。刚开始时,学生都觉得很搞笑,一边模仿,一边嬉戏,但是慢慢地他们就体会出了其中的艰辛,由嘻嘻哈哈转为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抓住教育契机,教育学生:“你们只是经历了几分钟就觉得辛苦了,但是你们的妈妈要坚持十个月,那是怎样的一种艰辛,你们可以想象吗?”在教师的教育中,学生都陷入了思考,真实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2.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的,而不是仅依靠理论知识的教授。教师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唤醒身上潜在的本能,并自由自在地表露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课堂活动应从如下方向实施:第一,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活动的本质,并产生创造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书本理论知识内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第二,通过多种环境,由深化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引导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3.结合课外活动,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

课外活动的实施是德育教育的推动力量。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整体性的内涵,并重视渗透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目标,达到良好的教育结果,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当然,要想在实施渗透教育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只有把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寓于课外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再现品德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外活动的渗透教育功能。

例如,在教学“讲不完的家乡故事”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一周给学生发放调查表,让学生调查家乡地名的来历、传说、名人、贡献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相互交流所得的调查情况,在交流中,学生都体会到家乡拥有的悠久历史以及独特的传统。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家乡的名人、英雄人物是如何为家乡做贡献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家乡之所以有今天的新面貌,离不开家乡人的付出,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随之而生。

4.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校应深入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放飞梦想,铸就希望。例如,在学习“腾飞的中国”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思想教育节目,如大型公益电视节目《我的梦・中国梦》,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这些公益电视节目大多采用专题短片、演讲、互动的形式,形式新颖,生动活泼,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展现理想信念,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内涵。在观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开展“放飞心中梦想,行动铸就希望”的活动,选取一些丰富而新颖的内容,让学生畅谈理想,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体现了德育教育的本质,促进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性,并立足当前的教学现状,推进教学改革,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实现德育目标,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篇11

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体育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有更多机会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和影响,抓住学科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和可能,如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等,持之以恒地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他们健全、完美的人格。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竞争意识和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由于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竞技性、多样性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学生鲜明的特点。体育游戏、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能力。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的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刻意安排长跑、球类等难度大、强度高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和良好的审美观念

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关,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胆怯与自卑等表现也尽在其中。作为体育教师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进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我曾带的一个班有位女生身高一米五三,因为身高原因以前几乎没有未上过体育课,每次上体育课,由于怕同学笑话她总是躲在队伍的后面,甚至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请假休息。经过多次找到她私下谈心,讲励志故事,谈我从事体育的亲身经历等逐渐引导其克服胆怯心理,树立自信心。针对当时进行的篮球训练项目,我找一个和她关系好的同学陪她练习,并单独教她定点投擦板球,经过几个星期的努力,她的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在后面的一堂课中我故意点名练习,她的球进了,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她笑了。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让其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健美、武术、技巧、体操、跳高、球类等多种比赛的场面,让学生带来一些美的享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参加体育运动”为“我要参加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人体美的发现和热爱,对运动本身的深刻认识,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美就在我们身边,美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外在的美,而且更重要的内在美,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崇尚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已,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篇12

一、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做法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依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根据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所面向的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我院的质量检测特色,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把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全部内容分为三个大模块。

1.理论知识模块。

理论知识模块是基础。要求学生了解营养学的起源、营养学的演变、食品营养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掌握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各类人群的合理膳食、膳食结构与营养配餐、食品卫生基础知识。这一模块的教学,突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实践与多媒体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氛围。

2.实践技能模块。

实践技能模块是关键。拓展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能使本专业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要求学生掌握膳食调查、营养评价、营养餐配制、食物中常见成分的测定。

这一模块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实践操作、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实训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营养配餐技术采用集中实训,分项目各个突破,使学生在学习基本营养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以达到快速理解和掌握实践操作技巧。

3.综合知识模块。

综合知识模块是提高。根据本课程内容较贴近生活实际的特点,灵活运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情景设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考核方法灵活渐进。

随着社会的需求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打破原有期末统考加实验的单一模式,结合教学模式,依据评价主体多样性、评价指标过程化、评价范围全面化的原则。设计了层次多样、覆盖范围广泛的评价体系,满分100分,即理论考核(30%)、技能训练测试(30%)、职业资格证书(10%)、顶岗实习和日常行为规范考核(30%)。课程考核注重多样化、过程化和全面化。弱化理论教学的学时,把原有的实验课改为实训,强调学生技能的训练;把职业资格考试纳入课程考核范围,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锻炼;另外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习完本门课程后,安排定期的顶岗实习,让学生走人社区、家庭、学校进行膳食调查,并对特殊人群进行食谱设计,写出顶岗实习心得。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展望

我院食品与化工系《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是河南省特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更好的适应食品营养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还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硬件等方面继续探求发展。

(一)构建与职业资格相融合、课证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证结合是实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关键。在项目的选取上,我们紧紧围绕公共营养师四级的各项要求,尽可能按照职业岗位活动,同时从社会层面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项目的选取既考虑其典型性,更要考虑教学条件实现的可行性。例如膳食调查、营养配餐项目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分组组织对在校生进行膳食调查,并为项目指定人群进行食谱编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二)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食品与化工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21世纪,具备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控制等各领域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掌握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熟悉技术监督和质量法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等技术性人才。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技术、管理、策划、食品生产及教学、实验等相关工作,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为行业、企业培养输送符合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加强实训室与网络教学的建设。

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建设好实训室,配套足够的教学设备和用具,才能有效地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系现有校内实训室2个,基本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在实训项目的开发上,如能结合多媒体,利用网络教学,仿真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加强实训室设施设备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同时,在配备相关多媒体软件时,应尽量考虑符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为学生以后顺利通过技能鉴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任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任务是一种活动;任务与现实生活关联度高;任务的完成度较高;任务的评价以完成度相关联。任务是任务导向教学的核心,任务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学生主导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1 任务设计目标明确设计的任务应要求明确,便于学生领悟要求。教师可将采用任务导向模式教学的内容分解细化为容易的完成小任务,任务要涵盖某一阶段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完成小任务达到总的学习目标。

1.2 任务应可操作,难度适中教师要深刻理解教程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紧密的教学内容,具有可操作性,难易适当,设计的任务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前提下,符合绝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可实现任务的能力,从而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可以顺利的完成任务。

1.3 任务的设计应有助于教师监控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加以引导和组织,及时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时充当观察员、协助员、学习顾问的角色,从总体上监督引导任务的进展。

2 任务导向教学法在《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中的应用

在《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按创设情景,提出任务,教师指导,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成果展示,任务评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提出蛋白质营养与与人体健康脂类的营养与人体健康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膳食纤维的营养与人体健康维生素的营养与人体健康大学生的家乡饮食认识食品添加剂身边食物的保存我的饮食习惯饮食与疾病食物污染食物中毒共12项任务。

2.1 任务的提出将任务不知不觉的提出,融于情景之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脂类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为例,脂类是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的一类化合物,营养学上重要的脂类有甘油三脂和磷脂、固醇,脂类在膳食中的重要性和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同学中存在着恐脂症的错误认识及不良节食的行为,单纯的课堂讲解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错误行为,先在课堂中讲解,评价人体的体重指标(BMI),先正确认识自己的体重,讲解脂肪的相关知识,提出脂类与人体健康这一任务,明确此任务的知识目标是能描述脂类的分类,脂类的生理功能,食物营养价值的评定指标,脂类的食物来源,脂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正确认识胆固醇。

2.2 学生自主学习在任务导向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真实任务,在脂类营养与人类健康中,我们把任务转化为实际生活中,每一位同学每天摄入的脂类的量,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给出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图书、期刊、专业的网站等,在任务的要求下,学生主动探索,因为同学的知识储备不同,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可完善各人不同的知识要求,而且使学生及时了解与相关知识的最新动态,累积了完成知识所需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既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学生任务分解任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把学生分组,学生可先自由组合团队,一般5人左右,在课程期间成员基本不变,但每个任务可推不同的负责人,负责人负责协调某项任务的完成,在任务的完成规定期间内,组织同学按任务实施目标和要求制订任务实施计划,任务实施计划确立后,团队成员在分工的基础上按照计划推进。

2.4 成果展示任务完成结束后,团队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成果或作品,汇报任务完成中的主要任务分工、实施步骤、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交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任务的结论。由于任务导向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具有特殊性,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用试卷作为评价学习的唯一方式,可规定学生制作相关的PPT或微课,制作PPT每组选派一名学生讲解7~8min,教师加以点评,确定哪些内容讲解不够深入,哪些内容只需一带而过,如何展开教学内容,校正模糊的认识,并加以总结,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制作10min左右的微课,学生可本人出镜讲解,教师在课堂可根据学生微课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食品营养与卫生的问题,学生加以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等应作为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评价内容。

3 任务导向教学应用的效果分析

在当今社会,网络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方便。在食品专业课程中尝试教学改革,针对《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特点,运用任务导向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 加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因有共同的任务目标,要求在一定的的时间内能完成,同组的同学必须团结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同学相互了解,取长补短,而且在交流中学会对知识的评价、接纳和反思,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2 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避免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学生对老师有疏离感,而且可借助于QQ群等现代的社交平台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和探讨。融洽了同学间、同学与老师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让同学与家人关系更为紧密,以前多是家长关心学生,现在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关心家长,将所学的营养知识传导给家长。

3.3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自行查阅书籍资料和文献的能力,在归纳、总结等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训练下,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知识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学生将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能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比如脂类与人类健康的学习,很多同学能更理性的认识脂类,关注自己的饮食和身材。

3.4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使自己具备综合的理论知识、宽阔的视野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在不知不觉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进行任务导向式教学的尝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本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教师要解决各种专业和非专业的问题的提出,任务设计要合理。另外,采用任务导向教学,其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教师走下讲台,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和督导,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通过自己思考和小组讨论不能解决时,要及时指点和指导;在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不能很好配合时,要督促其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或遇到共性问题时,要走上讲台进行归纳、总结,把问题讲清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