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民族文化差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湖南文理学院语言教学中心,湖南 常德415000)
摘 要:
英语和汉语习语,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练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它指的不仅仅是固定短语和谚语,还包括一些俗语(colloquialism)和俚语(slang)。本文将采用对比分析法,从习语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分析习语的形成及其差异,以求达到两种文化准确、生动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习语;民族;文化
前言:习语是谚语、成语、等的总称,是语言宝库中绚丽多姿的瑰宝,其生动形象、寓意深刻、韵味隽永,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闪耀着语言艺术的光彩。习语存在于每一个民族语言当中,说明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共同性原则,但每个民族语言的产生、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不尽相同,文化背景亦不相同,因此造成语言差别,语系中各语素在语境中的差别,以及同一语素在不同语言中所指也不相同,而习语又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语素,追溯这些习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正确理解这些习语的关键所在。英、汉民族在生态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习语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各有特色,由于英、汉习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具有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正确理解并使用这些习语。
1英、汉习语的民族特点及文化差异
1.1经济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对习语的影响
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对航海和航运事业非常有利,因此有相当大一部分习语来源于航海业,如:“cast an anchor to wind ward”(未雨绸缪、“hoist sail while the wind is fair”(趁热打铁)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洞不堵要沉大船)。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Still waters run deep.(静水流深)。这些习语极其重视海洋的影像。有关航海的其它习语有:when one’s ship home(如果变成富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会儿);trim one’s sails(见风使舵);to clear the deck(准备战斗);in deep water(处于水深火热之中);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起初,这类习语只是船员使用,但由于表达力强,后来逐渐被陆地上的人所采用,在更广泛的范围上比喻相类似的事物,成为家喻户晓的习语。例如:on the rocks(触礁),现在用于形容事业或婚姻出了问题。当然汉语里也有一定数量的有关航海的习语,但是中国虽临海,而且海岸线漫长,但航海业一直比较落后,与水有关的民俗习语也就相对要少得多,常见的有:同舟共济、一帆风顺、随波逐流等。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所以汉语民俗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农耕生活的,如“五谷丰登、青堂瓦舍、粗枝大叶、树大招风”等。由于地理、生态环境的不同,英汉民俗、习语的许多比喻形象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汉语常用“雨后春笋”来描绘某物(常常是有价值的东西)突然间大量涌现,英语却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反映了中、英两国各自的生态特征:英国不生长竹子,bamboo在英语里是一个借用词。英语的“plentiful as black berries”出自“黑莓遍地,俯拾皆是”的生态环境,汉语说“多如牛毛”,则因为牛是中国农民的最好帮手。我国和地貌特征相关的习语很多,形容沙漠的有:不毛之地;形容陷入困境的有:深陷沼泽;形容道路崎岖的有:自古华山一条路。和发达的英国航海业相比,我国一直秉承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这可以从有关习语中看出,如:拔苗助长、瑞雪兆丰年、瓜熟蒂落。称商则为:奸商。有时候,简洁的语言常常让人不知所措,有些关键字让第二语言学习者望文生义,产生误解。说“pullover”时,不是拉翻了的意思;在快餐店里,店员问“for here or to go?”,初到国外的人往往不知所云;give me a ring.可不是用来求婚的;drop me a line.更不是要你排队站好,“pullover”是把车子开到旁边,for here or to go是在这里吃还是带走,give me a ring.是打个电话给我,而drop me a line.是写封信给我,party animal 是喜欢参加舞会的人,而不是开party时带个小动物。改革开放以来,年轻人的“N多”,“酷毙了”,“帅呆了”更是信口拈来。有些学者认为,计算机领域是语言的屠宰场,如“boot”不是靴子,而是启动;blue tooth用来描述终端进行数据输入、输出和交换的意思。(黄碧蓉 2005. P102-103)
1.2动、植物习语所反映的民族心理
英、汉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自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心理状态。例如,英汉文学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动、植物形象描写,这些形象是特定民族心理的积淀,承载着人们对动、植物的崇拜。自古以来动、植物就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对象,人们对动、植物自然属性和作用的认识虽然基本相同,但各民族对其有用性的感受程度和崇拜是不同的。不同民族对动、植物的偏爱在民俗习语中可以得到验证。从他们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态度即可看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及动、植物在习语中具有的不同的象征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要想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一门语言,就一定离不开该语言所在的地域文化。不同文化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如对狗所表现出的态度便是这一差异最好的例证。“狗”在汉民族的文化史上从来就是卑劣低贱的代名词,常被用来形容坏的东西或反面人物,例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彘不如”等等。而在英、美人的眼里,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并赋予狗忠实勇敢的品质。因此,英语里跟狗有关的习语常用来表达良好的、温柔的情感。尽管英语里有时狗的寓意具有明显的贬义,如blush like a black dog(厚脸皮) “狗”在西方民族传统观念中是“人之挚友”(man’s best friend)。“狗”在英汉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也是截然不同的。当“dog”用以指人时,其意思相当于fellow,非但没有任何贬义,相反还略带褒义,使语气诙谐风趣,这种寓意和语气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dog in a double(果敢坚决的人)。当然,有时狗的寓意是中性的,没有明显的褒贬情感色彩,如underdog(失败者),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dog’s treat(大众不喜欢之事), dog此时相当于“man,fellow”。在我国猫头鹰(owl)也称夜猫子,与蝙蝠一样是一种专门夜间出来活动的鸟类,由于它的啼声凄厉,人们把它的叫声与死亡相联系。“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大祸临头,厄运将至,人们把猫头鹰看作是厄运的征兆。而西方人把猫头鹰看作智慧鸟,是智慧的象征。“牛”是汉民族生产劳动的好帮手,所以中国人对牛有一种偏爱,汉语中常见的有关牛的习语有“九牛一毛、气壮如牛、风马牛不相及、俯首甘为孺子牛”等。英语中以“horse”构成的习语较多,这是因为英民族早期用马耕地,与马结下了缘分。例如:horse of another color(完全是另一回事)、back the wrong horse0(下错赌注)、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事后弥补为时已晚)等。英、汉习语中,由不同的动物名称所构成的习语都是英、汉民族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心理倾向。
2英、汉习语的文化心理对比
不同的民族心理产生不同的民俗文化。民族语言在其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蕴含着与语言相关的种种民族心理因素,英汉民俗习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魏云 2005. 102-105)
首先是生存方式。英汉民族因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生存方式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我们从生活方式上来看,因为华夏民族长期受农耕社会滋养,中国人心理上有一种固守家乡、依恋故土的感情。“叶落归根”、“月是故乡明”的情感,在我国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如青岛啤酒厂针对港台地区的广告语是“喝一口青岛啤,等于喝一口家乡水”;另一则针对海外华人的旅游广告词则是“分享历史的荣耀”,两则广告均有唤起思乡之情的作用。西方人不断追求新奇,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人们处在不断流动、不断奋斗之中。根据资料统计,美国人一生中搬家达十几次之多,平均三至五年搬一次家,家乡观念淡薄。“Where do you come from?”,是美国人初次见面开始交际的话题。激烈的生存竞争对英语的变化影响也很大。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号召人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解放自己,倡导自我奋斗精神;“Keep up with the Joneses”(赶上富邻居,争比阔绰)等。
其次从生存状态。英汉民俗习语从饮食、服饰、住所、婚葬、节日喜庆、交通工具到游艺习俗规则,反映各自的民情习俗,丰富多彩。与饮食相关的民俗习语如:汉语中有“大锅饭”、“生米煮成熟饭”等;英语中有“in the soup”(在困境中)、“a piece of cake”(很容易的事)、“earn one’s bread”(谋生,糊口)等。汉语表示服饰的习语有“黄袍加身”、“戴高帽”等;英语民俗习语中的“take the gloves off to someone”(毫不留情对付某人)、“pull one’s socks up”(摩拳擦掌,大干一场)等均与服饰有关。汉语民俗习语中的“洞房花烛”、“金榜题名”、“鸣锣开道”等,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习俗;英语民俗习语中的“above the salt”(尊为上宾)、“a red letter day”(重大喜庆日)、“a feather in one’s cap”(成绩卓著,荣誉的标志)等反映了英语民族特有的习俗。表示住所的词语在英汉民俗习语中也非常活跃,如汉语中的“青堂瓦舍”、“土阶茅屋”;英语中的“build the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put as poke in the wheel”(阻挠计划,阻止发生)、“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s”(本末倒置)、“back-room deal”(幕后交易)等,从中可以看出英汉民族不同的居住条件。有关游艺习俗的民俗习语也不少,如汉语的“摆龙门阵”、“马后炮”、“舍车保帅”等;英语中“play one’s trump card(s)”(打出王牌)、“a card up one’s sleeve”(取胜法宝,绝招)和“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出,木已成舟)也是有关游艺习俗的习语。
再次就是礼仪规范。不同文化衍生出不同的礼仪规范。中西方人对称赞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英美民族对频频出现的称赞语从肯定方面坦然接受,并表示感谢对方,以“Thank you”作答。而中国人却往往做出自我否定或淡化赞扬的反应,以示谦虚。因此,汉语社交活动中的自谦语比较多。如“承蒙夸奖、才疏学浅、不吝赐教”等。送礼和受礼在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社会规范。汉族人将心意的表达同送礼的轻重相联系,礼物的轻重表示心意的轻重,与受礼人的关系密切程度有关。英美人重在心意表示,小小礼品重在表达情意。在受礼习惯上,汉族人表现得更含蓄。英美人收到礼品决不推辞,并当面打开加以赞扬,以示感谢。汉语赠受礼品时的自谦语有“礼物微薄,不成敬意,略表心意,请笑纳”等。
最后可以来看看其颜色取向。颜色词是构成民俗习语的一个重要语素,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极其丰富的表现力。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系统,对颜色刺激的感受从理论上讲并无质的区别,英汉民俗习语表现出共同之处实属情理之中。如“颠倒黑白(call black white)、开绿灯(give sb. green light)、白发老人(gray-haired man)、当绿林好汉(go to the green wood)”等。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环境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对颜色的感受往往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喻义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取向上的差异也很明显。汉民族自古喜爱红色,因为太阳和火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红色象征幸福、喜庆、欢乐、热烈、成功、光明、发达、吉祥。因此,人们把结婚称作红喜事,新娘要穿红衣,顶红盖头,新郎要披红绸,戴红花;过年过节门上挂红灯。与红色有关的民俗习语有“红光满面,看破红尘,红颜知己,红颜薄命”等。但英美人则视“红色”为不祥之兆(red for danger),斗牛士激怒牛用的红布被喻为“令人恼怒的东西”。英美新娘结婚礼服穿白色表示纯洁、美丽、高尚。黄色在中国历史上象征着神圣、皇权、尊贵、庄严,源自皇帝黄袍加身。英美民俗习语“born in the purple”(出身豪门,出身王室)出自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君主穿紫色的袍子,因此,紫色就成为尊严、豪华和
权力的象征。同样,“in the red”(亏损)、“blue Monday”(讨厌的星期一)、“blue mood”(闷闷不乐)、“in the black”(盈利)都有各自特定的含义。(陈莉莉1996. P.91-93)
3英、汉习语的特征
习语具有特别的语言成分,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征。语言中的词汇与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则是词汇中对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社会文化生产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习语的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使得它在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上,比其它语言成份在体现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习语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形式体现出语言系统中不同的修辞手法。尽管英汉习语在起源上有很大的相似胜,但两者在影像的选择和内涵意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正确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3.1习语的修辞手段
习语一般都运用恰当的比喻来生动地说明人或事物的特性,如汉语中“猫哭老鼠”、“海底捞月”等,英语中有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坠情网),a snake in the grass (潜伏的危险),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针及时省九针)等,通过比喻,这些习语给读者留下一幅幅生动的图像,比直截了当的语言有力得多,也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1) 相同的比喻形象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见
世界各地的人同住一个地球,有些经历和意识是相似的,因此,英汉两种语言有时会用同一事物或概念来表达相近的意思,如全心全意―heart and soul;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鱼目混珠―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等。
(2) 不同的比喻形象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见
由于英、汉、民族是在不同的社会地域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的民族,因此,在表达同一意思时,会用不同的比喻形象,这是习语的民族性的典型表现,例:雨后春笋―mushrooms,缘木求鱼―to fish in the air,狐假虎威―like a donkey in a lion’sshade,挂羊头卖狗肉――to cry wine and sell vinegar等。
(3) 同一比喻形象在两种语言中表达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所以同一事物对不同民族可能引起不同的感情,中英两个民族对狗的喜恶,前面章节我们已经对此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在此就不再重复。
3.2习语的音韵和谐
除了生动形象之外,习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利用声音的和谐来达到易懂易记、顺口入耳、主动有力的目的,许多英语习语利用头韵(Alliteration)和尾韵(Rhyme)、重复(Repetition)及对仗(antithesis)等手法来增加语音美感和修辞效果。
(1) 头韵:我们传统上称之为“双声”。汉语中有“伶俐、参差、淋漓”good as gold([小孩]很乖),might and main(竭尽全力),hot and heavy(猛烈地),Money makes the mare to(有钱能使鬼推磨)。
(2) 尾韵:汉语中有“仓皇、逍遥、从容、窈窕”等,我们传统上称之谓“叠韵”,英语中也有art and part(策划并参与),By hook or by crook(不择手段),high and dry(孤立无援),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中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3) 重复:在英、汉语中重复是常用的修辞手段,如汉语中的”热腾腾、眼睁睁、头头是道落落大方”等,英语中有”step by step(逐步前进)、measure for measure(针锋相对)、call a spade a spade(直言不讳)、neck and neck(不分上下)等。
(4) 对仗:如汉语中“大同小异、古往今来有勇无谋”、“朝令夕改”等,英语中“fair an soul(风雨无阻)、weal or woe(祸福甘苦)、no and over(机不可失)、sooner or later(迟早)”等都是常见例子。
3.3习语的独立性、固定性及整体性
汉语中我们常说的“装蒜、倒霉、落花流水”等习语对于只知道单个汉字意思的外国人来说无论如何也猜不出其意思,同样,英语初学者对英语中的“to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to 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等习语也会感到困惑不解,而bring down the house(博得满堂彩),to pay through the nose(被敲竹杠)等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因为习语是语言中独立、固定的成份,我们只能说“雪中送炭、乱七八糟、露出马脚”,而不能说“雪中送煤、乱六七糟、露出牛脚”,英语也同样”A stitch in time save nine”中的”nine”不能用其他任何数字代替,”as fit as fiddle(神采奕奕)也决不能望文生义。
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的民族及文化特征、文化差异、文化心理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我们能把握英、汉两种语言间的某些语言共性。“语言教学亦文化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出现的一些习语可以从文化背景、修辞、音韵等方面,采取比较教学方法,使语言形式、词汇意义及文化内涵同步并学,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习语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敏感性,逐步了解英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增强他们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Gernando, C. Idioms and Idiomaticity[M]. Oxford: OUP, 1996
[2] Bolinger. Language and Culture[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35
[3] Smith, L.P. Words and Idioms[M]. London: Constable. 1925
[4] Mcmordie, W. English Idioms and How to Use Them[M].Oxford, OUP. 1978
[5] Gary R. Weaver,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relations,[M] Boston, Mass. Pearson, c2000
[6] 魏云.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兼容.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5: 102-104
[7] 黄碧蓉. 翻译视角下的习语文化差异探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5.5: 102-102
[8] 陈莉莉. 试析汉英颜色词的社会文化差异[J]. 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2): 91-93
[9] 金惠康.英汉跨文化交际翻译[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
[10] 郑寒冰. 试论英汉习语的文化传译[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 180
[11] 刘永红.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J]. 英语学习.2000.1:50-51
[12] 胡文仲.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3] 蒋磊. 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14] 张学英. 汉英、英汉习语大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7
[15] 覃先美.英语动物文化考释[M].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在文化传播中,有这么一个规律,“愈是世界的就愈是民族的”,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东西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动画是一种文化产业,是从文化产业再延伸到经济范畴的,自然也带有自己本国的文化内涵,动画片的发展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美国无疑是世界动画强国,他们的动画电影、动画连续剧在全球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以动画人物、场景为中心的迪斯尼乐园更是赫赫大名。中国是一个正在急起直追的动漫发展中国家。双方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性都在自己的动画片中有所呈现。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主题、情节设计或画面设计、故事取材、商业运作看这些动画片中所呈现的民族文化特点。
1、主题:中国的动画片大多脱不了一个目的――教育,“寓教于乐”,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都在奉行的传统。无论是早期的《三个和尚》、《骄傲的将军》还是后来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或者是现在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都脱不了这一痕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华德育故事》、《弟子规》这些动画片,更是致力于面对儿童传播中国传统美德而制作的。
和我们强调教育相比,而美国动画则不同,自诞生以来,它试图带给人就是欢笑和快乐。就是为了娱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国动画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被特别强调。但是也并不是不讲究教育,他是在娱乐的基础上以一种类似“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对孩子输入一些价值主流观。比如 “励志"一向是美国动画大片的主打特色。《狮子王》中那只叫辛巴的小狮子经受了各种考验,懂得责任,成为草原之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奋斗的重要。
2、情节设计或画面设计:孩子是想像力丰富的,作为孩子是主要观众群的动画片便要特别强调幻想特性。同时孩子又是纯真的、天真烂漫的,所以动画片应强调趣味与想像的结合,回避那些过于现实、复杂的东西。美国迪斯尼动画片的特点以剧情为主,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动作表演生动夸张。如《猫和老鼠》,整部动画片中几乎没有配音,孩子们可以通过动画片中主人公夸张、调皮的动作与表情对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猫鼠追逐,斗智斗勇。体型巨大的猫却总是被小巧机灵的老鼠打败,洋相百出。中国的动画片想象力和夸张手法上比不上《猫和老鼠》,节奏也比较缓慢,但值得一提的是,早期中国的动画画面形式采用了多种民间艺术方式,如《铁扇公主》把中国山水画和戏曲艺术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影片则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而《大闹天宫》的人物设计更是在当时震惊了世界。 Ww
3、故事的题材:我们的动画片一般大量的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去挖掘、改编,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华德育故事》,《至善之道》,沈阳动漫产业基地在央视播出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一部反映我国历代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系列木偶动画剧。《百花公主》、《福娃娃开心游记》、《憨娃》、《淘气宝贝》、《中国神话故事》和《字字龙》等1l部作品也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没有本土文化,其文化基本是综合欧洲和其他世界各国的文化而产生的。所以美国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但美国在经济上的优势使得美国文化也处于强势的地位。这也在动画片中体现出来。美国的动画片除了自己原创出《米老鼠与唐老鸭》、《猫和老鼠》这样优秀的作品,也喜欢从别国的文化中去吸取养分,从《白雪公主》到《花木兰》,美国动画电影也有很多是改编自欧洲、亚洲的经典名著和童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加以美国式的诠释后,“返销”到故事的原产地,大多获得成功。其中《功夫熊猫》更是集合了“功夫”和“熊猫”这两个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不但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这一点已经在中国的动画创作界引起极大的思考。
4.要有很强的商业导向 :衡量竞争力的标准是出口能力。商业世界里,谁拥有了市场谁就拥有了成功。2002年,英国的儿童市场中美国大制作占了74.5%,其中单单迪斯尼就占了37%的市场份额。而2000年,英国的《小鸡快跑》大获成功,也是主要得益于美国梦工场的帮助。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都很强,但市场意识薄弱,市场的开拓不够,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宝莲灯》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这部国产动画“大片”改变了“动画片赔钱赚吆喝”的惯例,投入产出基本持平,在当时被称为奇迹。然而当初《宝莲灯》只做了VCD、CD光碟和故事画册、笔记本等衍生产品就仓促收场。好莱坞的一部动画片投资4500万美元的《狮子王》,其票房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7.5亿美元。有专家针对这种现象指出,国产动画要崛起,必须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国产动画片在国外动画的冲击下缺乏竞争优势,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动画片的输出大国美国、日本等在输出动画片的同时,也输出了他们本国的文化。而文化侵略在那些大国,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减弱过势头,每一个国人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个忘记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李三强.中美动画文化精神之比较[J].探讨与争鸣.2007(1)
[2]杨阳.试论中国动漫的传统文化表达与发展[N].山东大学 2009
汉英两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传统,英汉两种语言都是丰富而又发达的语言。英语、汉语都有很多极富民族文化语义的词语。然而,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门对某些事物及其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英汉对应词的民族文化语义有共性,其民族文化语义基本相同。例如,汉语中的“狼”和英语中的wolf具有基本相同的民族文化语义,两者均可表示“残忍凶暴”或“贪婪成性”。汉语说某人“狼心狗肺”,则是说他心肠狠毒,忘恩负义;说某人“有狼子野心”,则是指此人如狼一样,毫无良心。此外,汉语中有色狼之说法,英语也有类似说法。又如,“狐狸”和fox,有相同的民族文化意义,两者均表示“狡猾”、“多疑”。例如,英语的cunning as a fox和汉语“像狐狸一样狡猾.,英语an old fox和汉语老狐狸均有“老尖巨滑、诡计多端”的民族文化意义。
同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词语在构成比喻中具有相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如,英语的“stone-hearted”和汉语的“铁石心肠”英语的”meek as a lamb“和汉语的“驯服得像羔羊”英语的“light as a feather”和汉语的“轻如鸿毛” 英语的“pure as the driven snow”和汉语的“洁白如雪”,英语的“sweet as honey”和汉语的“甜如蜜”等等。
二、 民族文化语义部分相同
汉英语言中有些对应词,其民族文化语义只有部分相同或相似,即对应词只在某些方面其民族文化语义相同,而在其它方面则不同。也就是说,在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共同的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就民族文化语义相同的方面而言,它们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对于在其它方面所引起的不同联想说明了汉、英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即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着个性的差异。以上这类词语不少,如,英语的“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西方和中国有着相同的文化语义,即都象征着“爱情”。但是,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民族文化语义却是“秘密、沉默”的象征。再如,owl和“猫头鹰”在英、汉两种言中都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民族文化语义。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俗称“夜猫子”由于它在夜里发出凄历的叫声,所以被人们将其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并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它落到谁家,谁家就要遭殃。民间有忌讳“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其意是指猫头鹰能带来厄运。这就是英语、汉语中对应词语owl和“猫头鹰”的共同的民族文化语义。但是,英语却有汉语没有的“精明、智慧”,“神情严肃的人”等民族文化语义。
三、 民族文化语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汉英语言中对应词在各自的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语义,有些语义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径庭,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由于英、汉语言是使用这两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的不同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而英、汉民族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与英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差异性。除此,英、汉两民族的不同,以及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英、汉语言中的对应词的民族文化语义差异。如:“西风”和west wind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当西风吹起来的候,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季节,而中国,则正至深秋或隆冬。
再如,“龙”与dragon在汉英文化中有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在汉语中,“龙,,象征吉祥、尊严、权力等,如,“龙凤呈祥”,“龙颜”,“望子成龙”等等。中国人甚至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称“龙年”为大吉大利之年。然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是“神话中的一种妖怪,口吐火焰,全身长鳞,长有双翼,爪子和长尾”,象征邪恶、灾难、凶狠等。A dragon year就是a disaster year(灾年)。注意到了西方dragon的民族文化语义,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就译成了four tigers,因为英语的tiger有褒义的民族文化语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自己文化中的某一意义套用到其它文化中。
一、刺绣艺术的民族性
(一)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不同的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经济基础与风俗习惯,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在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局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地域的独特属性,但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定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从而形成符合这个民族习性的艺术。
(二)民族艺术的世界性
民族艺术的世界性体现在各民族艺术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时间和新旧程度是不一样的。与你是新的,与我却是旧的。与你古代的,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各个民族的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它艺术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艺术要向前发展,不仅是本民族自身绝对的、纯客观的东西,还要借鉴其它民族艺术中好的东西。因此,艺术的发展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是在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在交流中彼此融合,越发丰富多彩。
二、中西方地域文化差异性
(一)中西方的文化特征
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存在着众多差异。其中文化内容差异最突出的是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而西方的文化则是一元化的。钱穆曾说过,“西方文化主要在物,可谓是科学文化。中国文化文化主要是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可见中西方的文化确实有其区别。在194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英国人将刺绣艺术带到美国。所谓美国文化,基本上是英国、德国、荷兰、法国等欧洲等国家的风格文化艺术,而本土的文化反而很少受到重视。中国是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区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和风俗,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中国的文化相对于美国来说更加的多元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中国,著名的刺绣就有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等,也称之为四大名绣。
(二)中西方民族性差异对刺绣的影响
刺绣是印第安人的主要传统手工艺,有棉线刺绣、绒绣、珠绣、羽毛管刺绣、发绣、补花等。在美国,靠北部的森林地区,最古老的印第安人的刺绣属羽毛管刺绣。他们大多以捕鱼为生。在当地的人们除了捕鱼之外,鸟禽也是主要的食物之一。因此,鸟兽身上的羽毛管自然成为了制作刺绣的原材料。珠绣则是在分布在美国南部最为著名的刺绣,这与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是息息相关的。南部地区离海近,所以大多就地取材。所制作的珠绣中,有贝壳珠,珊瑚珠,也有果核珠和粘土珠等。珠绣的品种繁多,人们大多在庆典节日上穿着带有珠绣的饰品,服饰上修修满珠绣图案,光彩夺目。
中国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性传统工艺之一。刺绣与养蚕、缫丝是分不开的。所以,刺绣又称为丝绣。中国刺绣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养蚕。所以中国的刺绣原料都以针线为主,刺绣品的图案丰富,色彩清晰。在中国,刺绣文化多采用象征手法,早期的民间刺绣纹样都从刺绣工艺的角度反映了传统图案的精神品格。最早的刺绣图形是天子褒服十二章。这种手法代表着古代刺绣图形的设计思想,历代传承,不断拓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创作原则。
三、中美文化在刺绣中的表现
(一)美国印第安人的刺绣文化
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美国印第安人的刺绣充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宗教、信仰和思想观点等。他们所创造的传统刺绣,特别是珠绣,羽毛管绣,在世界艺坛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技法和民族艺术的风格,是一份宝贵的艺术财富。如今,美国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提高,人口有所增加,即使受到白人的侵略,他们也顽强的保守着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文化。印第安人在刺绣上使用的色彩是和他们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以及等密切联系的。比如他们很少用红色,红色象征着战争和流血。黄色是印第安人的主要谷物,是玉米的色彩,寓意着五谷丰登;绿色似乎温暖的色彩,象征着万物复苏;蓝色则代表平静、温柔。在平原地区,以农业为主,崇尚太阳神,祈求五谷丰登,草木繁盛,所以大都喜爱白、黄、绿等,居住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大都以游牧和狩猎为主,性格粗矿,所以就更偏爱黑色。
(二)中国民族传统的刺绣文化
中国的刺绣用品涉及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刺绣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华”可谓恰如其分。传统刺绣展现其独特魅力,刺绣也辐射各族人民的喜爱。通常也要做出相应的更改,以确保民族服饰刺绣图案的完美表现。中国的民俗节日丰富多彩,一年12个月基本月月都有不同的传统民俗节日,各地的人们也在用各自的方式在欢庆着这些节日,大多节庆活动中也少不了精美的刺绣工艺。居住在山寨的喜用花卉、鸟兽构图,以绿、蓝二色为主;居住在溪河边的多取材于鱼虾、人物之,以红、黄二色为主;还有凉亭、佛塔、寺庙和各式各样的几个图形。中国刺绣是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在特定的文化、思想、的孕育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刺绣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精神,这决定了它不单是形体。民族刺绣是一种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艺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也自然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造型和独特风格。
四、结语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和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的传承具有了艺术价值。本文主要将美国和中国的刺绣进行比较,对比中西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刺绣文化的历史形态。彼此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格局,才使得世界艺术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郑珊珊.刺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一、民族关系的现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维、汉、哈、蒙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维吾尔族人口为1011.98万人,汉族人口为841.96万人,分别占了全部人口的46.42%和38.99%。占据新疆人口总数前两位的族群关系是影响新疆政治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共同的经济生活将各民族的利益更加紧密、直接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初,有100余户汉族农民自发来疆并在维吾尔族人聚居的民丰县定居,当地各级政府帮助他们解决住房、用水、用电、子女入学等问题,维吾尔族农民主动为其中的贫困户、缺粮户捐钱捐物,以后这些汉族农民带头进行科学种田,传播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等方面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经济交往的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各种文化因其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碰撞甚至冲突。
二、民族文化的差异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使人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实际上,在民族关系的整个过程中,文化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文字
人类交际工具的种类是繁多的,有手语交际、旗语交际、音乐等多种形式,但语言文字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交际工具。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其使用的语言为标志的。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是这个民族认识、解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与此同时,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以及自己对于环境做出反应的一些经验积淀在自己的语言中。在民族关系的实际中,差异最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符号化行为中。
人类的思想文化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语言的差异导致文化的差异是必然的。维吾尔族是以维吾尔语为母语并作为日常生活用语,而且保留了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民族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成为了两个民族隔阂的重要因素,语言的不同,言语的不理解,思想文化表达的制约成为交际的阻碍因素。由于语言的不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的民族意识,弱化了彼此接纳的心理,进而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差异。
2、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大约在十世纪初,即我国唐末至五代时期,比中原地区晚了两个多世纪。大约在十五世纪伊斯兰教取代了其他的宗教,成为全体维吾尔族共同信仰的宗教。从此,伊斯兰教就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内,宗教属于文化的重要要素,维吾尔族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表现在维吾尔族的经济、社会生活当中。维吾尔族的行为准则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典籍《古兰经》以及“圣训”为指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维吾尔族的里的禁忌:维吾尔族不食自死的牲畜,维吾尔族不食猪肉、狗肉、兔肉、驴肉、骡肉等等,不食一切动物的血。在维吾尔族的清真餐厅吃饭,不能把非清真的食物带入餐厅,这样是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的不尊重。
汉族不是一个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汉族对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吸收并成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在整个汉族群体里,是不同的。
之间因的不同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以伊斯兰教和非伊斯兰教尤为突出。部分伊斯兰教信仰者总是在强调自身与异教徒的对立,强调正统与异端的区别,由此构成了不安定的因素威胁着新疆的政治稳定和安定团结。
3、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人们积久而成的风尚和行为模式,是一定社会中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规范。风俗习惯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维吾尔族风俗习惯主要是依托《古兰经》伊斯兰文化而形成的独特的、完整的民族风俗。维吾尔族喜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物,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最重大的节日是“古尔邦节”。
(1)饮食禁忌。穆斯林的饮食禁忌种类很多,但几乎都是对动物性食品及其脂类,而且要求比较严格。禁食猪、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禁食未经宰杀而自死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禁食不是穆斯林宰杀的牲畜。这种禁忌的行为准则来源于《古兰经》以及“圣训”。
(2)生活习惯。维吾尔族在生活上是非常严谨的民族,维吾尔族忌讳洗过手后甩手,忌讳在别人面前剪指甲、擤鼻子等不雅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汉族文化中没有对饮食的禁忌,也没有严格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生活习惯。
三、民族关系需要和谐发展
民族交往需要两个民族彼此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并需要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里相互协作、协调发展。民族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两个民族的团结发展,两个民族的团结发展是建设和谐新疆,使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之间的交往障碍主要是由于语言的不同、的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时候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中,维吾尔族学习汉语语文显得尤为重要。维吾尔族学好汉语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学习到更多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在维吾尔族学好汉语的同时,同样对汉族也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的地方工作的汉族干部,只有掌握好维吾尔语,汉族干部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够更好地与维吾尔族群众沟通交流。
新疆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在市场经济日趋深入的现代化进程中,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隐含的封闭性、排他性和落后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本民族的发展,这就需要维吾尔族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与其他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只有在不断交往中才能够凸显出自己民族的先进与落后,才能够推进文明与进步。两个民族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彼此之间的长处与文化精华,逐步使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拉近,逐渐淡化彼此之间的文化分歧。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强,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世界犹如一个大的工厂,需要一种高度统一的高效率的管理来指导、协调和组织社会生产,而经济活动的本质是无民族差异的。因此,在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需要新疆民族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扬弃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模式,认同与接受适应社会化管理与发展的新文化观念,新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①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②彭岚嘉,陈占彪:《中国西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③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④牛丽红:《新闻报道中的西北民族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
⑤蔡帼芬、徐琴媛:《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
⑥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
⑦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除文化的围墙》[M].黑龙江出版社,2000
⑧[英]・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⑨陈青,《跨文化传播中的中西方差异及传播策略》[J].《声屏世界》,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