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科护理心得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45-01
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是各种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由于儿童药物用量较成人复杂,需要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给药量,用量随年龄、体重不同而各不相同。而临床上每种药物的溶媒量各不相同,又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常导致抽取药液不够准确。通过对门诊输液病人用药的调查,我科制订了相应的药物配制标准,保证了儿科用药的准确性。现介绍如下。
1 儿科用药剂量准确性的抽查。
由于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实际工作中药物有效剂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1]。为此,在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对我院儿科护士使用药物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查。共计 508瓶药物,实际使用药物剂量误差9.09%,每瓶误差量最少为0.01ml,最多达0.99ml。抽查结果分为以下3种情况:
1.1 溶解后每瓶液体容量不增加或无明显增加,临床实际抽查用药剂量符合要求。
1.2 溶解后每瓶液体容量明显增加。熟练护士可掌握且抽取时剂量基本准确,但新护士则不易掌握,存在着计算有误差,操作欠规范等情况。
1.3 操作不够规范,造成药物剂量误差。个别护理人员操作不够规范,在加溶媒时由于瓶内压力较高,造成注入溶媒外溢或者用10ml、20ml注射器配制小瓶装药物,使注入溶媒液量误差较大,仍按标准计算剂量,达不到所需要的治疗量。
2 保证儿科用药剂量准确的有效措施
2.1 制订需溶解药物的统一配制标准,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
根据剂量及玻璃瓶的容量,经过反复实践制订“常用药物临床配制参照表”。在科室组织实施并反复督查,不定时抽查。在科室内药物剂量准确换算考试上,还开展了药物剂量准确换算的竞赛,使全科护士的计算准确性与速度明显提高,并且将药物剂量准确换算作为护师带教的重点内容之一,进行规范化带教。对小瓶装儿科用药规范操作,要求护士必须根据药瓶容量,严格按照 “参照表” 配制液量,当瓶内压力较高时要求边注入溶媒边回抽空气,并且必须使用2ml或5ml注射器进行配制,避免护理操作中因瓶内压力较高造成液体外溢或者注射器过大而造成的抽取药量误差。
2.2 建立药物溶解后的回抽评估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要求护士严格按本科室统一标准及规范化操作要求配制药品,而且对药物溶解后的每瓶实际液体量在执行前进行回抽评估,对未达到要求或操作中已造成的外溢溶媒进行事先补足,避免实际使用中的误差。
2.3 把儿科用药准确性要求提高到法律的高度进行教育。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由于肝肾功能、酶系统及血脑脊液屏障等均未发育完善,并且一次用药剂量少,往往只需一瓶中的几分之一。因此,儿科用药有其特殊性。我们将准确应用儿科药物剂量提高到法律的高度,通过学习使科室护士明确意识到药物管理和使用的重要性。经过学习,科室护士都能努力熟悉所用药物的作用与副反应,并按规范化要求统一配制,做到剂量准确。
3 规范配药方法和操作程序的意义
3.1 便于护士准确换算,提高工作效率。
在科室统一了每种药物溶媒量后,使每种药物溶解后的每毫升药液所含药物剂量相同,我们基本上稀释10倍,特殊药物牢记即可。这样的标准统一,便于护士长检查工作,又可提高临床护士在实际工作中的换算速度。
3.2 减少了交接程序,有效避免了护理差错。
由于规范了每种药物的溶媒量,在临床护士换岗或护士科室间轮转时,不必再为每人的配制方法不同而进行交接,避免因习惯性操作而引起的用药剂量错误,统一了全科护士对需溶解药物配制的工作程序,通过实际操作反复强化记忆已经熟能生巧,有效地杜绝了工作繁忙时,药物剂量换算错误而造成的差错。
3.3 应用于临床带教,明显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适应能力。 药物剂量的精确计算一直是护理带教中的难点,以往新进儿科的护士药物剂量的换算速度较慢,有的甚至计算错误。还有的配药程序及方法不够规范,或抽药注射器不符合要求。本科统一了药物配制程序及方法后,通过规范化的带教,在评估中发现,她们对儿科用药剂量准确换算方法、 程序基本掌握,换算速度明显提高,没有发生计算操作中的错误和抽药注射器不符合要求等情况。
总之,通过制订 “常用药物的临床配制参照表” 并对科室护士进行培训,规范了科室护士用药操作,杜绝了用药环节中的药物剂量误差,提高了药物使用的准确性,满足了临床对儿童疾病治疗的剂量要求,避免了剂量过少影响疗效,剂量过多增加毒副反应等情况,避免了一些治疗纠纷,甚至法律纠纷,明显地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上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138-146.
(接第1944页)
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和肿瘤大小的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反应。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协助医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治疗过程。因此,全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情感关怀和严密的观察,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提高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是非常必要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实习是我踏出临床工作的第一步,等待着我的是重重坎坷和艰辛,我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工作”这座大山等待我无畏地攀爬!
随着人类不断进步和现代护理理论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儿科护理模式以转变为整体护理的模式。整体护理是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有一定的困难,二强调人文科学,重视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今医院现代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儿科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营养预防保健知识及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掌握小儿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心理方面及社会方面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满足患儿的健康需要,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我们通过对我院儿科成立以来87例住院儿童的心理观察,患儿入院后主要表现为缺乏安全感、焦虑、反抗、任性、自卑等心理反应,我们按不同年龄阶段总结患儿的心理反应特征及护理心得,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婴儿期(从出生后到1周岁)
1.1心理反应:婴儿出生后就具备了多种感觉,2个月后就开始认识母亲,跟母亲接触时表现为快乐满足,6个月时会对母亲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感。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的状态主要取决于健康状况及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吃饱睡足就会有愉快、肯定的情绪,反之,当饥饿和身体不适时就哭闹,受到突然的刺激则产生惊吓等不良情绪。这个时期是母亲和婴儿逐步了解适应、婴儿寻求满足的时期,住院后环境的变化及身体的不适使婴儿感觉、知觉、动作、情绪、注意力和记忆等受到一定影响,其心理反应表现为恐惧情绪,如哭闹不止,寻找父母,拒绝吃奶。
1.2护理措施:6个月前的患儿要与护士建立信任感,多进行身体接触,如搂抱、抚摩;减少不良刺激,如大声的吵闹,强烈的光线。6个月后的患儿,主要措施为建立医患依恋:①密切接触,营造一个温馨祥和的环境,如与家长交谈,认真仔细听家长叙述病情,及时满足患儿的各种要求;②满足患儿的感情需要,护士要尽量固定,提供连续护理,建立相互信任;③了解患儿生活习惯,并尽量保持一致,将患儿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到医院,给予心理抚慰;④保持婴儿与家长的密切接触。
2 幼儿期(1~3岁)
2.1心理反应:此期间幼儿对家属有很深的依恋,害怕陌生环境和接触陌生人,职能发育较突出,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能用语言来表达情感,能进行想象和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但反应很单纯,以哭闹为主,入院后对新环境及治疗产生畏惧心理,表现为疑虑,产生不合作、反抗情绪,甚至出现神经、心理发育的退步现象。此反应可阻碍患儿自主性的发展和健康发育。
2.2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对患儿态度亲切、和蔼,主动热情的同他们交流,建立安全感,尽量在有患儿父母在场的情况下接触患儿,满足幼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引导患儿熟悉医院周围环境,减少焦虑情绪,丰富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如陪同幼儿玩游戏、玩具等。
3学龄前期(3~6岁)
3.1心理反应:此期间患儿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并努力发展自己的主动性,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住院后存在的问题有分离性焦虑、惧怕陌生环境、惧怕身体完整性受到损坏。学龄前儿童开始应用防卫机制以应对住院危机,如见到其他患儿哭闹时,他们极力反抗,要求回家,拒绝治疗等。
3.2护理措施:在治疗护理中,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住院的原因,使患儿确信住院是一种有利行为,并非惩罚。对爱漂亮的孩子,称赞他漂亮、干净;对争强好胜的孩子,称赞他勇敢自信;对胆小的孩子,则给予鼓励,多数患儿都能顺从的接受治疗。另外可以将患儿组织在一起游戏、绘画、看电视,使儿童有机会释放恐惧焦虑情感,增强安全感。
4学龄儿童(7~14岁)
4.1心理反应:此期间患儿已进入学习阶段,控制、理解、分析能力加强,有一定的个性,自尊心很强。此时期患儿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担心学业、身体完整性受到损坏、因怕羞对体格检查不能配合、疑虑会受到惩罚而隐瞒或否认疾病,此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忧虑,因此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告诉其身体形象的改变时暂时的,增强患儿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鼓励患儿接受治疗,此期患儿都能自觉地接受治疗。
4.2护理措施:护士主动介绍自己,亲切询问患儿的乳名、年龄、学校等,缩短彼此距离。鼓励患儿参加集体活动,保护患儿的隐私,鼓励布置其床旁周围的环境,可贴上自己的图画,吊上折纸或卡片,同时注意病房的安静、整洁。给予适当的选择权利,增强独立性,也可提供参与护理的机会,使其体验到成就感。
5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当患儿患病后,家长和孩子一样,会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反应,而患儿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父母的倾向可以转化为患儿的倾向,这直接影响了患儿的医患配合和患儿自身的康复,作为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向他们介绍情况,做好安慰、解释工作,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不良者,应用委婉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面对患儿疾病,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6总结
1、对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婴幼儿时期患儿的语言表达力差,大多数患儿总是用哭来表达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由于患儿人院后,对周围环境陌生,对静脉穿刺尤其害怕往往哭得很凶,以致影响了其它患儿的休息和治疗。为此需要护士主动、亲切地接近患儿了解患儿的特殊生活习惯和爱好,如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听哪些爱听的话等。多抚摸接触患儿,让其逐渐熟悉护士,感觉护士阿姨并不那么可怕,也并非是疼痛的象征,切忌突然将患儿从父母怀中抢抱进行静脉穿刺,在患儿哭闹时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利用非语言性沟通、动作、根据了解到的特殊习惯和爱好来安慰患儿,逐渐与患儿建立感情,得到患儿的信任。与此同时穿刺动作尽量轻柔,尽可能不要让患儿感觉到剧痛。这样首次静脉穿刺成功也给以后两三天静脉穿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感到静脉穿刺并不那么可怕。
2、对学龄前期患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懂些道理,但对静脉穿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知道“扎针”疼,因而十分惧怕静脉穿刺,一看见吊瓶即表示拒绝,不喜欢护士阿姨,认为护士就是疼痛的象征。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应首先和他亲切交谈,告诉他们阿姨扎针会很轻的,是感觉不到疼的,要坚强。同时可选出穿刺时不哭的患儿作榜样,让这一小朋友亲口告诉其他同伴:“护士阿姨扎针不疼”。这样使患儿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身心得以放松,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
3、对学龄期以上患儿静脉穿刺的心理护理
这个时期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已很强,对疼痛已有一定的克制力,但他们毕竟还是儿童,对静脉穿刺仍然十分恐惧,他们懂得“扎针”是为了治病这一道理,因而不拒绝静脉穿刺,但嘴里常说:“阿姨慢点,轻点扎”,眼睛里流露出不安的情绪和害怕的泪水,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展现给患儿关心、自信、真诚、和蔼的姿态,操作过程中不断与患儿交谈,讲些患儿比较关心的话题,问一问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启发他们在学校里的趣事。告诉他们静脉穿刺时坚强不哭,别的小朋友会向他学习,他就会成为小英雄。
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疼痛的信心,穿刺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时间较长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输液时问长久(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肾炎等)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因血管大都已破坏,穿刺不易成功。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每次穿刺前患儿紧张、烦躁、惧怕那一刻的到来。年龄小的患儿(学龄前期幼儿期包括婴儿期)害怕见护士,对于这样的患儿,护士尽量减少对其刺激。每次穿刺前找技术最熟练的护士为其输液,缩短穿刺时间。并在穿刺前根据患儿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尽量放松,从而减轻痛感。
5、患儿家属对静脉穿刺心理护理的影响
1.儿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1.1耐受力低,反应性强
三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处在生长发育初期,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耐受力低,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十分敏感,稍有不适或有疼痛,表现出急躁不安。哭叫不宁,婴幼儿的哭声是一种生理需求的反应,应当引起父、母亲和护理人员的重视。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迅速,表现出兴奋性明显高于抑制性的特点。因此。常表现为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等。护士应注意观察,多接触婴幼病儿,仔细分析微小的变化,掌握其心理需要和变化,做好针对性的护理。
学龄前期儿童,脑神经发育接近完好,并大至接近成年人。由于依恋父、母亲或者其他亲人的心理十分明显,对陌生的医院、疾病的痛苦会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有的儿童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赖性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当他们生病,特别是住院时,由于离开家、离开亲人、离开熟悉的环境,常表现为哭叫不安。情感不能自控,往往会出现要回家、要爸爸、^妈、发脾气、乱骂人等现象。为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有一颗慈母之心,关心、爱护他们,新近他们,给病儿以亲切的安慰和良好的照顾。
1.2恐惧和不安
住院病孩的心理变化是十分繁杂的,由于小孩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表现为兴奋过程占优质,因而易于激动、注意力集中不持久、转移快。对外界的刺激耐受力低,使病儿处于一种急躁不安的状态。常表现为愤怒、惊骇、烦闷、不安等。并影响病儿的生理、神经体液等一系列变化,甚至发生夜惊、尿床等。
1.3独立感和自尊心
孩子生病,常常受到家长和护士的格外关怀,表现出分外的同情和。因此,放弃了正确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很不利的。学龄前期学龄期的孩子,独立性逐渐增强,自控能力也逐渐增强,这就在护理工作与病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之间产生了心理冲突,应当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同时少年儿童的成人感,要积极支持这种心理因素。这部分孩子往往不愿别人把他们当成小孩看待。对各种限制往往产生反感和抵制,要求有独立的权利,护理人员在面对这些病孩时,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要,对他们表现出尊重、热情、体贴和爱护,要以理说服,而不能强迫、恐吓。否则会加重病儿的恐惧感。
2.儿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2.1关心和
孩子一旦生病,不论是离开母亲来住院,还是由母亲陪伴来医疗,护理人员都要以高尚的护理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病孩,去关怀病孩,对孩子要有和善、亲切、微笑的面孔。在护理操作中,动作要轻巧、敏捷、熟练。以减少对病孩的不良刺激。护士要创造条件,使小病人尽快地适应住院环境,同小病友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以增强病孩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对大一点的病孩,给他们一定的监督医疗护理权,尊重他们对护理的意见,密切护患关系,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2.2细心观察,耐心解释
护理小孩可不能像护理成人那样,等待病人的主动反应,必须仔细检査病儿的系列生理、病理变化,收集病情资料,以利正确估计病情,作出护理诊断和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对大一点的病孩,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力。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做到细心观察,耐心解答。护士要努力树立好自己的职业形象,对病孩热情安慰和解释。通过语言或非语言交往,增加双方的信息交流。护士应把患儿当做朋友,在接触交往中应使用礼貌性语言,并注意语言的温柔和亲切,使患儿在陌生的医_环境中感到心情安定,达到配合治疗护理,取得疗效的目的,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
2.3人性化的服务
在儿科治疗及护理中,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造成患儿痛苦;恐惧的主要原因。如输液、注射等均可给患儿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恐惧和肉体上的痛苦,导致患儿产生反抗行为。因此,在治疗护理中要抓住患儿的心理特点,巧妙地使用亲近的动作,鼓励、暗示的语言,排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争取患儿的合作。消除患儿见医生就哭、谈针色变的畏惧心理。治疗时要用娴熟的操作技术,稳、准、轻、快地完成治疗及护理工作。让患儿顺利完成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的心理转变。
2.4特色化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引导与教育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的一种教育过程。在对儿科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我们采取了符合患儿特色化的健康教育,因其健康教育对象是患儿家长及患儿,我们首先针对患儿疾病特点,指出其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案、注意事项及预后等,开展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患儿,则按不同年龄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如运用儿童喜欢的图案、积木等作教具,结合本次的病情,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患儿喜听、易记、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进行讲解和诱导。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