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信息化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0引言
在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类数据潜在的价值已具备充分挖掘的可能,通过搜索、分析、总结等过程,数据产生的价值将不可估量。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包括农业机械行业的各个领域,但我国农机水平起步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应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大数据背景下农机行业该如何发展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相关部委都对我国发展智慧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农业机械的研发、购买等进行补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和能源、材料等共同成为驱动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各个传统行业发展的驱动剂。如,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环节的漏洞,可以及时发现哪些农业机械不按时年检、逃检等问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让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具备定位、测量、计算、管理、自动调度等功能,使得农业机械使用和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2大数据在农机方面的应用前景
2.1开展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控制
我们可以开发专门的系统,利用遥感、传感等技术手段,采集农业地理、土壤、气候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归类、分析等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再将这些数据作为农业机械操作的决策依据,帮助实现精准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如,可以根据土地的肥力等因素,进行变量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灌等,大大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节约了成本。也可以用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农业机械的操作提供决策。以收割作业为例,运用信息技术,不需要人工对作业的场地进行测量,只需通过GPS的定位就可以得出农业机械的运动轨迹,把经纬度进行计算,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对参与收割作业的机械的行驶速度、割台、脱粒等零部件的参数进行动态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收割物的掉籽率、机械故障率。还可以对收割作业的仓库进行监控测量,不仅可以精确计算出收割地的产量,还可以有效评估农业机械操作员的效率。
2.2对大规模机械作业提供调度决策
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各类农业机械进行定位、导航和联动调度,大大提升了农业机械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系统作业时,如果没有借助信息技术,管理者很难对作业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很容易造成农业机械的闲置或冲突,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协同效率。如果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各个农业机械的工作情况,通过专门的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根据作业场景的模板给出决策数据,帮助管理员对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合理的调配。另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管理,可以对各个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评估,为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空驶率提供帮助。
3加快农业机械信息化应用的建议
3.1为农业机械信息化制定行业标准
为了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为行业量身定做产业链标准,如统一数据格式、编写数据接口规范等。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农业机械的作业信息与农业地理信息、气候信息、土壤信息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还要开发一个便捷、直观、数据可管理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系统,并引入虚拟管理技术,让管理系统具备智能化、网络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实施集中化管理。
3.2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将农业机械化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必须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大科研院所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力度,多给一下政策性引导。大力发展农业高等院校中农业信息类和农业机械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的培养,要支持和鼓励产学研联合技术研发,从实际生产中的难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突破瓶颈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加强现有农业机械化设备操作人员的水平,安排一些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3.3加大对农业机械智能化产品研发的政策支持
要重视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快国内信息化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相关农业化机械产品的供给能力。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多引导和鼓励相关行业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对产业链中的电子控制单元、数据采集器、数据传感器、B/S平台、3S技术(GPS、CIS、RS)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行业的技术革新。同时,也要加大对农业企业购买智能化农业机械和大型、高端农业机械化装备的补贴力度,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的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忠富.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63-71.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在农业上得到应用,还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还不能通过现代化的渠道进入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1.过度依赖政府
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还是专家的选派上,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起着作用,如果离开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参与,农村信息化的实现只能是一个泡影。
2.资金瓶颈限制
农村前期的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主要是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而企业和其他资金相对投入不足。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前期主要靠国家和政府投资,中期或者后期的投资主要依靠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协会的投资。但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巨大,而企业和其他组织又因为信息化短期经济效益不高而不愿投资,这就造成农业信息化资金短缺。
3.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
由于我国农村大部分条件相对落后,同时也缺乏对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新型人才有吸引力的政策,因此造成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信息人才大量缺乏的现象。
二、如何增强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2、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1)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2)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
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的力度。建立涉及政策法规、农村经济、宏观经济、农产品价格、世界农产品、农产品进出口、新优农牧品种等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数据库,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
3、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人,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乃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一些农业信息开发经营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农业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低而收费高,严重挫伤了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培养新型人才。
4、重视农业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政府、科研机构和商业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管理决策等环节提供的信息化服务,都是建立在全面、可靠、及时的信息内容基础之上的。为此,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二是加强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搜集。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农业。利用航空、航天手段对地面的情况进行遥感监测。
5、健全农业信息化规划、协调机制
农业信息化要能真正实现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否则将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应提高对农业信化建设的认识,将其纳入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要设立农业信息化领导部门,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研究和制定具有较强统筹性、前瞻性、渗透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阶段目标。加快制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构建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6、农业信息化要因地制宜、走低成本之路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农业信息化必须走低成本之路,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走发达国家大投入、高成本建设信息网络的道路。在现实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完全依靠信息网络铺设延伸到村、到户是不现实的。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落后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花钱购买高级设备,而在于有没有信息化意识和具体措施,是否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切实可行的多种手段整合信息资源,让更多农民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只有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各层次信息资源,采用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多手段、多层次传递给农民,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信息化。
三、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不但可以大力推进我国农村改革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丰收,而且还可以M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建设。
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现代科技尽快融入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中。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纽带
目前,城乡之间的差别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推进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可以大力推进农村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公共信息的均等化,从而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四、结语
总之,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不断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会不断完善,从而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一、引言
科技的发展推动这各个行业在工作内容、管理方式及发展方向的改变,农业经济管理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已经省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节奏,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有效的突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将有效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候、空气、土壤、水分及生物等因素都是保证农业生产有效的资源保障。根据这些农业信息资源,借助于信息技术来收集、分析并处理和共享这些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服务,才能使得农业生产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仅包含基本的农业资源信息,还包括农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现代农业已经不是传统的人工农业作业方式,而是在农业科学知识、技术及农业人才的支持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因此构建农业教育和科技信息化网络能有效的推动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农业水平。另外,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可以及时有效的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生产资料、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生产资料信息使得农民选择生产资料的空间加大,能够买到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同时还了解到了农产品的市场发展走向,增加也农业生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业管理信息化,现代农业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在此模式下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有力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管理实现标准化、便捷化,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传统农业的转型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是改变传统农业理念及作业方式的契机,将传统的农业模式转变为知识型的农业模式。传统农业的资源和信息化农业资源差异较大,信息化技术下的知识型农业能有效利用生物工程进行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及生产结果的改革,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目前我国农业依然是资源型的农业模式,因此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农业方式,使得我国农业走向知识型农业。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的推优┮挡业化的发展。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将农业产业推向世界竞争的环境中,借鉴其他国家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积极改革和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理念及思路,使得我国农产品逐步走向国际之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各类网上贸易,建立农业产品及服务贸易,为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销路,实现产供销一体的信息化。
(三)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传统的农业方式使得农民增收不增产,归根结底是信息的滞后和匮乏,使得很多农产品信息无法传递出去,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浪费。在信息时代,借助于市场经济的背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的推广,为农民增加收入,调动他们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通过信息技术使得农民了解市场,提前规划生产经营计划,从根本上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四)有利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1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的问题
1.1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
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一项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工作,许多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在农业系统里紧缺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缺少“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就是对农业和信息技术都了解。通过对全市、县两级专门研究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人员调查得知,毕业于植物病理学论文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人数还不到5%,他们主要是在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自学,然后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岗位上。因此,基层单位只能从事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就直接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2 农民信息应用能力较差
因为受到落后的农村文化经济、低程度的信息化以及很多农民淡薄的信息意识影响,在加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普遍是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都较低的农民,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认识不到信息作用的结果。
1.3 农业信息供给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种需求
农民、农业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纪人以及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等是农业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由于信息产品使用者的不同,因此他们对信息的内容、精度及质量的要求上就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要求农业信息供给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要求。可是目前农业信息网络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新闻时政、农业科技类及转载其它网站的,市场前瞻性的、综合分析预测的信息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少,不能展示区域经济特色。
2 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一项集成的大系统工程,它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而且它还在市、县、乡各级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只要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将一切有利于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条件充分利用好,仔细筹划,统一部署,才能顺利实施,因此,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政府必须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发资金和农业农村信息系统日常运行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统筹管理,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2.2 加快农村信息化
基地建设示范是一种形象教育,它的优点就是直观、现实、可供仿效,它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工作,在农村建设中所占地位低,农民对它的了解少,因此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示范建设有它的困难之处,同时这项工作也因此显的特别重要。选择一批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好的乡村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采取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办法,实现示范基地60%以上的农户拥有计算机,并能通过网络查询和获取信息,营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老年体育科研论文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2.3 做好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当今信息网络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及存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且互联网凭借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多点互联、无时空限制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一些信息传播上的问题。而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合理分工,才能提升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产业化的发展,我们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3 结语
目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新兴的、开创性的事业。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就是从农业机械化走向农业信息化。因此,如果想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那么就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这是最有效的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它的必经之路,主动迎接正在兴起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不断带动农民走向新农村建设的金光大道。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农业科学规划、农业产量评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农业灾害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的采用等等各个方面,都影响巨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相关要素划分的,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市场信息化
农业市场信息化具体是指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还应有农业科学技术(如农业图书影像资料,农技宣传推广材料)等其他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广大农民朋友们提供即时、可靠、准确的市场信息,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了解市场上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准确、及时而又可靠的信息对于他们的农业生产指导来说意义重大。
2.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
农业教育与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指运用建立网络信息的方式推动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与运用。向广大农民提供一个能够广泛学习,普遍交流的信息平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健康化、规范化、规模化不仅需要农业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撑,而且还需要坚实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平台作为其坚固的保障。
3.农业资源信息化
农业生产需要各种各样类型的资源,而各种资源之间又需要科学合理的调配,才能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农业生产需要气候、空气、土壤、水、生物等许许多多的农业资源给予保障。农业资源信息化就是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搜集、分析、处理、分享这些农业资源的相关信息,以此为农业的正常生产提供信息服务,走因地制宜的符合本地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4.农业管理信息化
现代大农业在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之后,应同时注重农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模式下的农业生产需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管理向标准化、 便捷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施应用
1.实行科学的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
首先要根据当前信息业在全球的发展总趋势,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为恰当的技术集成和组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经济管理发展规划。 而且要根据发展目标列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步骤,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实施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既要避免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冒进和形式主义,也要防止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错误、程序紊乱和重复建设等现象,浪费不必要的资源。
2.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
如今,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与管理规划过程中,对于农业经济数据库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甚至一些农业部门的官员和农业科学工作者对于农业经济数据库的概念还不甚了解。在我国农业经济数据库的建设与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是十分的欠缺,相对的,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农业信息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的开发生产与农业实践环节应用脱节严重,使得农业市场不能很好地为农民服务,从而导致了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难以提高,更难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提高。我们只有在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的同时,完善农业信息的服务体系,建设功能完备的农业数据库,才能更好地满足农业市场的各项需求,切实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起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就可以实现更为科学的信息化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18-01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时刻都离不开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方式已逐步由传统型向产业化经营型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新的经营方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破解我国“三农”问题中优势凸显,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市场信息,它贯穿于经营过程的始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市场信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导向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的企业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它延长了农业产业的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非常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我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展现了希望之光。
市场信息是指对市场上各种经济关系和各种经济活动现状、经济活动的变化情况以及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各种消息、情报、图表、数据资料的总称。市场信息来源于市场,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市场信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当然起导向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的目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一个地区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准何种主导产业组建龙头企业、发展多大规模进行产业化经营。除了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外,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广泛收集与该产业密切相关的市场信息,并对它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遴选、运用。按照市场需求指导主导产业的选定和龙头企业的生产,龙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占领国内外市场;农业产业才能做大做强,产业化经营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否则,农业产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产业化经营将血本无归,出现“粮贱伤农”的现象。前些年有些地方不以市场为导向,不认真研究市场信息而盲目调结构、办产业,造成农产品“卖难”的情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此,紧紧依靠市场信息的导向来选产业、兴办龙头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至关重要。
二、市场信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资源起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其配置情况往往通过一系列市场信息表现出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无论是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还是经营,都必须清楚地了解市场信息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急需要的部门和环节中去,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序推进,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德江县“鸿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依靠市场信息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二0一三年该公司紧紧抓住“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契机,发展万亩白茶基地,充分整合资源,使公司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短短五年的建设,目前已拥有茶叶固定基地12000多亩、带动农户2300多户 、知名品牌 5个。真正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三、市场信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拓展市场的作用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市场信息是龙头企业的重要资源、无形资产,是龙头企业寻找市场机会的重要依据。龙头企业通过市场信息所反映出来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可以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经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发掘经营机会、制定经营战略与策略,从而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品市场份额,达到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产、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
市场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随时掌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情况,树立信息观念,才能发挥企业优势,不断开拓市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德江县“鸿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依靠市场信息不断拓展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8月,在“第三届香港国际茶展与名茶比赛”中,该企业生产的“鸿泰茗珠”茶叶产品荣获绿茶组“第三名”,是贵州省唯一获得名次的茶产企业;2012年5月9日,在“北京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及茶艺博览会”上,“鸿泰金毫”、“鸿泰春葵”两个茶叶产品获金奖。目前,该公司的产品不仅在省内占有一定的市场、在全国也有一席之地,正在向国际市场进军。
四、市场信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发展市场农业。该经营方式是以市场 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在整个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带动尤为重要,“龙头”企业和农户一定要根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立足长远,用营运约束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正常进行。这就为龙头企业提出了很高的严格要求,要使单个农户经营的边际生产率大大低于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边际生产率;在保证本企业利润不断增长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农户的利益,必须要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的收入明显提高。这就要求龙头企业根据所掌握的大量市场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运用,制定多个生产经营方案,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组织实施。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农户收入的最大提高。
德江县“鸿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努力打造“云露清羽”成为“中国著名品牌”,并对基地和产品进行有机茶产地、有机茶产品认证,使公司经济效益有了质的飞跃。2013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收入是上年全年的三倍多,联接的农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市场信息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资源,各龙头企业只有对它进行广泛收集、运用,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更多农户致富;才能使广大农民早日圆同步“小康”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业务指导全书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低碳经济在最近几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经济发展的热语。对于低碳经济,一般来说,就是以技术、制度和思维创新和变革为途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趋向,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借此确保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简单地说,低碳经济就是在尽量减少污染的情况下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以便既能为当今人类提供比较充分的生存保证,也能给后代人留下青山绿水。提起低碳经济,一般人会想到烟筒高高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制造业、造纸业、化工业,对于农业企业往往认为问题不大,进而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对于农场型现代化企业而言,低碳经济提出的挑战或揭示的问题更为严峻及急迫,下面从必要性和严重性两个角度论述:
1.从必要性方面来看。目前的农业是以机械化和化学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尤其是在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农场型现代企业中,无论是小麦、水稻的种植还是鱼、猪的养殖,都对机器设备、农药、电力设备等工业品投入有相当大的依赖性,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工业品,现代农业企业无法发展。而这些工业品的存在及其应用又不可避免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进而对水体、空气甚至土壤都造成严重污染,形势严峻,这为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不容无视的现实基础。
2.从严重性方面来看。虽然工业企业在改革开放期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大,但对于低碳化发展而言,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农业企业涉及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及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化及可选择性不同,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是硬性的,是不可短缺的,粮食、蔬菜、鱼肉等在根本上制约了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不具有替代性,尤其是水稻和小麦这样的主粮,任何其他物品是无法取代的。二是范围广阔的农村。在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因为有广阔的农村作为稀释污染程度的纵深,人类依旧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如果广阔的农村也普遍被污染了,人类就面临着没有退路的危险。可见,农产品和农村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的意义是根本性的,而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偏偏涉及这两个方面,这决定了其低碳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意义
基于如上所言的迫切性及严重性,农场型现代企业除了低碳化发展外没有第二选择。农场型现代企业低碳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自身产生的碳排放及相对应经济效益量度的测量,对此从单个农场型现代企业角度来看,最佳路径是推行低碳财务管理,其行为要素之一是彻底、准确而科学地推进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所谓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给出的定义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① 通俗地说,环境成本就是特定企业为了缓解正常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所需要的费用,是企业组织关注环境问题最直接的表现。
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环境成本信息主动、及时而真实地披露是对于其低碳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标志。农场型现代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标语及文件中,而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对此,最关键的表现莫过于敢于并主动在预算中为治理污染减少碳排放安排转型资金,并据此支撑形成体系化的措施,确保预算执行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定期向外界主动披露相关预算执行情况和环境成本信息,确保低碳化发展名至实归。其次,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保证。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也是相关部门及民众监督企业是否彻底落实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着眼点之一,更是环境审计项目的核心内容。外界可以通过评判、监督、审计其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真实性、充分性及合规性来审视该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情况,防止某些企业弄虚作假。在这种倒逼的压力下,企业管理层将会充分考虑企业信誉风险及政府部门相关处罚带来的资金损失甚至被关闭停止运营的风险,会更自觉而主动地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确保其低碳化发展措施得到落实。
三、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
对于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条目,可以借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7年通过的《环境信息公开的办法》①的相关规定,结合农畜业的特色及特定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置。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来说,一般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为避免、缓解污染而产生的费用支出,比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过程中基于环境要求整改畜禽舍结构及设施、对养殖区进行消毒杀菌、通过沼气厌氧发酵等技术处理粪便等措施产生的费用、物力及人力成本。
二是企业委托给社会公共管理负责部门处理相关污染问题产生的成本,比如每年付出的水资源费、猪场排污费、绿化费等,该成本主要以费用为主。
三是企业运转造成的资源消耗、污染损失。任何企业都会产生适当的资源消耗甚至污染损失。前者一般由相关部门通过碳足迹核算解决,后者一般由因此造成的政府环保违规罚款等损失来衡量。
四是环保机构设置产生的成本。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大多数企业均设置了一定机构或者专门岗位负责环保问题,会产生一定额度的管理、薪金及所负责环保设计的购置、折旧费用。
五是企业承担相关社会责任产生的费用。农场型现代企业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在特定农村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作为典型企业公民会主动协同地方政府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会产生捐款、捐物、技术支持、排污咨询等方面的成本。
六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企业发展成本。类似情况会使其面临信誉风险,地方相关部门可能会依法作出有关惩罚,这从根本上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带来的预期成本。
七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社会成本,包括周边被污染地域的民众在健康、饮食等方面损失及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治理相关问题付出的代价。
八是企业在用材林、生态林等方面的支出,包括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每年的更新和维护支出。
四、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模式及其选择
对于如上成本的披露模式,目前国内外没有定论,一般而言包括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常规财务报告中增加相关信息,这种模式比较简练灵活,重点显示关键信息,不过缺乏全面性。二是独立报告模式,这种模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全面而系统,不过不利于受众快速把握核心内容。应该说,如上两种模式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甚至都谈不上绝对完美而合适。其实,对于特定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及频率选择方面应该在充分考虑如下几种方面的基础上灵活动态把握。
一要考虑企业规模因素。一般而言,规模大的公司在治理、管理及财务运行等方面比较复杂,涉及的利益分歧比较大,往往也是的重点,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二要考虑所在地域因素。在不同的地方,环境基础、承受污染的程度、民众及政府关注度不同,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经营的企业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三要考虑股权情况因素。在股权方面起作用的有两点:一是股权结构的复杂程度,股权相对单一的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低,反之则要求高;二是国有股所占比例的高低,国有股基于国有经济的特殊性,需要在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方面起带头作用,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详细程度、标准额度等方面的要求高。
四要考虑企业能力因素。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需要一定的企业能力为基础,否则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里所涉及的企业能力主要有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能力,其中前两者是决定企业披露企业环境成本信息频率和水平的根本因素,后者通过影响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具体质量制约具体披露模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肖淑芳,胡伟.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 会计研究, 2005(3).
[2] 许家林,王昌锐. 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 2006(1).
[3] 伍飞英,罗虹. 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 知识经济, 2009(13).
[4] 杨桦. 我国环境会计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 2010(2) .
[5]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6] 王小红,高民芳,宋玉. 低碳经济下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例[J]. 会计之友, 2011(20).
[7] 李晓花. 低碳时代的环境信息披露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
[8] 李.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1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处于农业经济的转型期,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重要性可见一斑。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提高了农业科研的能力,一大批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增加了农业经济的收入,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切实提高,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 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要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农民群众获得信息的方式还较为落后。
2.2 信息资源开发缺少前瞻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所含有的信息量很大,但能够指导、预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却少之又少,这显现出我国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缺少一定的前瞻性。
2.3信息化建设人才相对不足。人才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因为信息的采集、分析、储存等环节都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来操作。但现阶段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并不多,这大大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4 信息化意识淡薄。农民群众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计算机知之甚少。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淡薄。另外,有的地方的政府部门也没有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足够的重视。
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一个健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关的部门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认识到其对农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巨大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实现网络的户户相通、家家覆盖,使各种信息能够实时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组织农民群众关于互联网的讲座,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及时获得需要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应用于农业生产。
3.2 信息共享,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管理农业信息的交流平台,将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也就是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广大农民群众就能在此查询到需要的信息,也就是农业公共数据实现了共享。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发掘,使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不仅如此,涉农企业和相关的部门也能够实时获取需要的信息。要积极挖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中来,争取与通信运营企业和广播电视传媒等企业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合作,这样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建设的成本,还能够提升服务水平,使服务向着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向发展。
3.3 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各大高等院校不仅要教授信息化人才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综合型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可见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人才是关键。应提高这方面人才的薪资待遇,使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留在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将学到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也可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将更多新的知识得以推广,为人才不断充电,保持知识更新,加快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速度。
3.4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培训
(1)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工作,普及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信息化的意识。
宽带入户,网络致富,提高了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找到了“商机”,尝到了甜头,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农民上网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这种培训既克服了集中培训方式中存在的众口难调、难以重复、效果欠佳的缺点,又解决了科技下乡中存在时间短、次数少、覆盖面小等问题。农民想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市场前景如何,想学什么,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学习、了解;行政部门想推广什么、培训什么、传播什么,方便快捷。现代远程培训为农民提供了有技术可找、有技术可用、有问题可问的一个技术信息平台。
1.2促进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推广,增加了农民收入。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汇集各类农业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各种信息 ,具体指导良种选育、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综合栽培技术等。通过互联网,农民不出家门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真正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四是缩小了城乡“信息鸿沟”,引导农民群众进入文化新生活。一直以来,农村被人们称为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要突破这“最后一公里”,环境是基础,环境不仅指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设。硬环境就是设备配置、网络稳定和服务平台内容;软环境也就是培养农民了解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上网找信息的学习环境。晋城市的农业信息化使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在给农民带来技术信息转化增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真正缩小了城乡“信息鸿沟”,做到了信息城乡统筹发展进步。
2对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2.1真正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政府主要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能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实现“村容整洁”。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社会长治久安,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和基层“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当作新时期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2.2充分发挥政府信息资源作用。
目前,各级政府上网工程搞的较多,但其信息资源收集与信息产品提供方式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向上流动的统计信息主要是为“上面”服务的,信息质量与农业生产者的关系不大;向上流动的信息农民感兴趣的也不多,信息流与物资流的分离现象十分明显。因此,政府信息服务引导应当尽可能改变这种局面,提高信息的针对性、适用性。
1前言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长久以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于国内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个不争的事实。就此,随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这种生产力水平低导致竞争力弱问题更为突出,大大制约着国内农业发展走向世界的脚步。为促进国内农业的高水平发展,非常有必要加快国内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良好的农业信息资源交流,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最优配置,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在此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2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1农业信息化是带速传统农业发展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高科技发展产物,现如今的时代,信息技术与任何产业的结合,都将很好地助推本行业的倍增发展。同样,与农业产业结合,同样会起到意想不到增速效果。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发展,都处于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虽然农业劳动力成本较低,但是,同样管理、技术、经营等综合素质水平也不高。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注意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最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带动传统农业的飞速发展,将实现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
2.2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在经过的大量农业市场调查中,对本地市场中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不少农户不能适时地进行掌控和了解。农业信息上的闭塞,往往导致农业种植的盲目性,待本农产品上市收获时,往往不再有那么大的市场潜力,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极为惨重的,同样会浪费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对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在此,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农业市场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只有充分发展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使农业信息资源得以快捷准确的流通,使农民真正掌握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3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作一种产业来规划发展
由此,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是带速传统农业发展的倍增器,另一方面我们洞悉到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此,非常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农业信息化更是已成为科技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产业之一。
3借助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1完善健全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
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完善,同样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某种程度上来讲,信息化指标的高低,同样反映了本地区、本行业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完善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则重点由如下几部分构成:1)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2)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3)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4)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3.2利用农业信息化系统保障粮食购销的安全稳定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保障地方粮食购销安全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信息的实时交流,全面了解市场粮食购销情况,能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避免种植农产品没有销路。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4结论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则体现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信息技术作为高科技发展产物,能更好地带速传统农业倍增发展。二则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非常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科技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产业之一。借助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首先应该完善健全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其次利用农业信息化系统保障粮食购销的安全稳定,应该全面了解市场粮食购销情况,预警粮食购销的潜在市场买家,避免种植农产品没有销路。
参考文献
[1]林宝洁,谷永丽,魏晓军.呼伦贝尔市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6):114-116.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基于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应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的信息化,主要指土地、土壤、气候、地形地貌、农业生物品种等;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包括种植面积、病虫害、种养品种、种养数量等;农业科技信息化诸如农业科研状况、农业科技最新动态、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农业科技专利等;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如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农业产品信息化,如粮食、水果、家畜、木材等的产量、质量及国内外市场价格与供求状况等。
2 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才逐步开展了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资源规划、生态保护、灾害预防等方面。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起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系统。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欠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部分科研院所开始探索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普遍地、规模化地推广和应用,与大规模、广泛地发展产业化农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3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信息技术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某些领域研究成果具有较高水平,但在农业信息化领域还存在一定问题。技术不配套,研究项目内容单一,目标分散,适应面窄,缺乏多学科专业综合应用研究;缺乏具有综合性、多项信息技术集成、多功能、智能化、网络化的应用成果;缺乏具有适用我国农业国情的二次开发农业系统信息工具,且农业信息软件对上服务较多,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生产实用的还比较欠缺。
3.2 信息资源开发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
我国已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现代的农业数据库速度慢、规模小、门类少、水平低;许多数据库只能单机使用,本部门使用,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有的数据信息过时,更新系统不完备;数据信息库专业分布不合理,共享性差;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公用信息重复收集,传输不畅。
3.3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信息意识较差,获取信息技术的渠道有限,对信息技术需求愿望低。而农业科技人员,由于计算机普及率低,知识不足,导致利用信息能力偏低。这是目前许多农业研究重复研究、低水平研究、盲目研究、甚至研究出结果后才发现与现实有很大差距根本无法应用等问题的症结所在。
4 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4.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数据通讯骨干网,相应的数据交换标准,以及一些基础软件。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安全、可靠、多功能的数据通讯网技术环境。此外,还应包括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以及能体现公益性原则的收费标准。我们应把农业信息网当作农村与农业公用事业来对待,力争使农业企业及农户能用得上、用得起。目前,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应着重于广播电视网、有线与无线电视网、公用分组交换网、数据库标准规范、农业企业管理数据查询的基础软件等等。
4.2 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的过程。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本文就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提出对策,为信息技术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广的特点
1.1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已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和中心任务。高度集约式的生产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农业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 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物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现代农业生产已形成。
1.2 在农产品流通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好的流通渠道才能带动高质量的生产,在农产品流通方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和物流通道,将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信息化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应用和开发,通过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为农民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资源共享信息的服务, 以便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解决供需矛盾,从而实现了农产品在流通方面的信息化,这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有重大意义[1]。
1.3 在产业升级方面
随着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推广,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已不是孤立的,而是紧紧围绕着产业链。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其本身已成长为一个新型的支柱产业,信息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和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更重要的是将信息资源转化为价值,发挥农业信息效益的最大化,在提升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同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和升级,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造就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型农业专家和能手,带动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同时,农民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并且通过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整体效益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目前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业信息化意识淡薄,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工作一直是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对农业信息化的意识不强,对政策内容把握的不到位,以及对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再加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及其流通是由多个部门管理,职权相对分散,标准又要求不一,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信息储备也就不完善。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受阻。
2.2 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匮乏
尽管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突飞猛进,但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农业的影响,落后设施仍然在一定时期占有主导地位。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处理方面,缺少在信息采集、科学管理、现代化智能操作及处理方面的人才,使得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较为缓慢。
2.3 农业IT行业协会组织缺失,农业信息化体系不健全
农业IT行业协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协调组织,它具有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的基本功能[3],是农业行业协会和IT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市场化原则和方式、介于农业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一个社会协调性组织,它主要包括政府、科研机构、IT软件企业、涉农企业等,是代表一个区域信息化发展的权威机构。然而现阶段农业行业协会单一,大多数都属于官办型,政府的宏观干预较少,各部门自成一体,缺少统一规范的管理。因此,很难在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
2.4 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落后,服务水平不高
在我国,信息化的工作主要是IT行业,由于技术的专业性,使他们绝大数人的工作环境在IT行业。关于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专用人才较少,直到目前还没有一只稳定的队伍为现代化的农业服务。再加上现有的农业各部门专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指导人员严重缺乏,信息储备不足等种种原因使得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缺少独立维护与开发信息服务的能力,最终影响了信息化工作队伍的服务水平,服务的质量也不高。
3 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广的对策
3.1 加强政府引导,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要提升政府农业信息化的意识,让政府带动个人。政府需要做到降低农民们使用信息的成本,以鼓励农户加强农业信息化,同时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并加大对相关教育方面的投资[4];要提高农户的农业信息化意识,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方式,还需要对新的农业信息技术多加了解和应用,加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全社会农业信息化意识,仅仅是政府和农户提升信息化意识还是不够的,因为农业信息化涉及到各个领域,只有整个社会都提高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才能够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2 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我们不难看出,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的引导外,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也都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作为信息化管理体系组织推动者和监督管理者,按照市场导向,建立信息基础设施的保障体系,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及推广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种农业信息化组织管理的方式是农业信息化在管理方式上转化的一个重大突破。
3.3 鼓励农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
充分发挥农业IT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和基本功能,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产业升级的优势,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从而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4 加强农业信息化的普及和宣传,建立基层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机制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宣传,重视基础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培养和选拔“拔尖人才”,结合地方现代农业的发展特色和水平建立专家资源库和人才储备库,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农户掌握和使用农业信息技术的能力。
总之,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运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服务的信息化、农业耕作的现代化、流通的信息化,使我国的特色农业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万林,张港红,李桢,等.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6-78.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of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hope to be able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Keywords: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来装备现代农业,依靠数字化和信息网络来进行农业的管理经营,以实现农业的管理、生产、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提高农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的经营决策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应用空间。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阶段,如何实现农业的市场化、知识化、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难点之一。农业的信息化,能够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又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科技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解决农业现代化中遇到的困难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才能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得到应有的保障。
农村的现实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的配置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民的劳动成果最终要由市场来进行检验。而发展农业的信息化,能够给农民决定生产经营、实现增产增收提供了良好的科学依据。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让农民对产销的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引导农民对农业的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农业产业化得以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稳定的目标。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客观选择
农业能否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农产品是否有质量和特色方面的优势。而农产品在质量和特色方面的优势,取决于农业技术的优势。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和进步,促使其职能和技术的更新;能够迅速抢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把最新的技术和科技成果传授给广大农民,促进生产技术的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把农业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来,能够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职能。
当前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农民素质普遍不高
农业信息化最终的受体是农民,然而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据统计显示,我国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中,40岁以下打工或者务农的农民,具有初中学历的大约只有60%,其中有高中学历的约有20%,而具有专科或者以上学历的人几乎没有,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民的学历层次就要更低。农民群体文化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农民在信息意识方面的薄弱,对于网络、电脑等知识的接受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缺乏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的积极性。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尚没有在整个农村的层面范围之内开展,由于政府部门对城镇信息化的建设较为偏重,致使农业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着严重的不足,网络、电话、电视等信息设施的使用还没有覆盖整个农村地区。目前,中国的农村有90%左右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电子化,农村计算机的使用和联网率只有15%-20%,尽管近年来农村网络用户的规模有所扩大,然而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速率仍然较为缓慢,还出现了省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缓慢,导致了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低下,为城乡统筹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制定详细的政策和规划,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投资。然而当前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依然不够,近几年国家财政基金在农业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下降,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也有很大幅度的下降。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经费不能够满足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导致了某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停留在刚刚起步的阶段,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信息产品方面的普及和应用程度依然不够,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专门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人才培养系统的投入也比较少,缺乏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人才队伍。某些农村地区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和更新的速度缓慢,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还有很多信息工作人员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之中,不能够主动进行专业水平的自我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缓慢,难以适应目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政府发挥扶持作用
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门高投入、高技术的社会公益性的项目,必须要依靠政府资金的支持才能发展。因此,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相关创新实践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信息发展的示范和引导,并且对其中成效比较好的方法进行宣传和推广。
加快基础网络建设
国家应该注重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任务,加强电视、电信、计算机网络等农村信息通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村网络和电信服务价格予以规范,保证农民能够承受通讯信息网络的使用价格。还应该进一步放宽农村信息、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营准入资格,实现农村三网合一的突破。把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列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范围之内,在农村地区应该建立多用途的社区公共接入点,以向农民提供互联网等通信资源的接入服务。
强化对农民的培训
农民群众是农业信息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民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利用能力得到增强的关键。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利用电视远程教育、农村广播等途径来进行某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以及基层信息人员的培训,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小学、职业中学、技术学校等进行短期培训或者远程教育,对农民群众传授农业信息的搜索服务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通过这些教育培训方式使农民的信息意识得到提高,让农民能够有信息的收集、应用和反馈的能力。
出台相应的法规
农业信息的采集质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的建设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加强农业信息采集的质量,就应该出台相应的信息采集标准。政府农业信息化的监管部门应该重视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编码规则、数据的格式、名词术语、技术规范、质量等进行统一的规定,以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提高农业信息采集和使用的效率,促进信息的整合。此外还应该建立全套的数据分析机制,对历史数据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有用的知识,达到知识的再传播和再利用的目的。
四、结语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强,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手段和主要的动力。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信息化的加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非常迫切的任务,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