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经济运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农业经济趋于平稳。1月-6月,农林牧渔预计实现增加值达到11550万元,同比增长6%。其中,种植业实现增加值3000万元,畜牧业增加值8550万元。
(1)农作物旱情得到有效缓解,棚室果蔬生产、观光农业等总体趋势较好,棚室果蔬产量达到14350吨,产值约6500万元。
(2)畜牧业由于育肥猪销售价格走低以及生鲜乳价格下调、饲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发展放缓,1-6月份全区奶牛存栏4845头,较去年同期增长0.9%;出栏肉牛、生猪、羊、家禽各3510头、26558头、8650只、8.15万只,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分别是18.3%、10.1%、3.5%、6.5%。总计产奶9800吨、肉类4430吨、蛋类610吨,与去年同期增长幅度分别是0.82%、5.9%、5.35%;1月-6月,产鱼约453吨,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较小,影响微弱。
2、规上农产品企业考核指标。大庆市华洋数码彩印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1-6月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805.8万元,同比去年增速75%,预计全市排名第三。
3、下步工作打算。一是抓好田间管理,做好种植业保险,保障大田稳产丰收。二是抓好棚室秋茬移载,为果蔬反季节销售做好准备。三是抓好奶牛、肉牛标准化生产,扩大规模养殖,增加牛的存栏和产品产量。四是调整牛群结构比例,培育优良品种,增加产能。五是抓好鸵鸟、狐貉等色养殖,扩大养殖规模。
1.粮食生产态势良好。夏粮生产基本稳定,秋粮有望丰收。晚稻长势较好,丰收有望。
2.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水果保持增势,茶叶产销平稳,蔬菜稳步发展,食用菌质效提高,中药材面积继续扩大。
3.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深入推进,新实施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工程建设继续推进。
二、闽台农业合作持续先行
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1-8月批办台资农业项目56个,合同利用台资8900美元,实际到资5400万美元,福建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393个,合同利用台资31.8亿美元,实际到资18.2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的数量和规模继续位居全国第一。1-7月闽台农产品贸易总额5.27亿美元,同比增33.3%,其中出口4.53亿美元,同比增34.8%;进口0.74亿美元,同比增25.1%。
三、农产品出口继续增长
1-7月,福建省农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66.2亿美元,同比增12.4%。其中出口40.6亿美元,同比增10.0%;进口25.5亿美元,同比增16.3%。
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新成效
一是农业“五新”深入推广。坚持单项示范与组装配套、集成创新推广相结合,深入推广农业“五新”。截至9月10日,建立了水稻、茶叶、蔬菜、食用菌、水蜜桃、中药材、生猪、蛋鸡等10个省级农业“五新”集成推广示范基地,已建立农业“五新”示范片276个。二是精心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成立了福建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协调小组,统筹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等19项重点活动。三是实施新品种示范工程。四是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新提高
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较高,开展了今年第一、二次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蔬菜合格率96.9%,生鲜乳合格率100%,生猪尿样全部为阴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进度较快,在8个区市(厦门除外)选择了15个试点县,在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生猪、鸡等产业的17个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持续农资打假高压态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保持好势头。
六、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持续有效
一是重大动物疫情稳定控制。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指挥部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认真做好举报疑似疫情的核查和处置工作,加强省际动物及动物产品监管和外疫防堵。二是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
七、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落实
一是积极争取财政支农政策与资金。二是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畜牧业生产补贴政策。三是推进水稻(制种)和蔬菜种植保险工作。四是加快农垦危房改造。
在全县上下全面贯彻全市年中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奋力实现各项工作上档进位的热潮中,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迎来了全市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在我县隆重召开。在此,我谨代表县四家班子和全县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地处河池西北部,总面积3192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16.8万人。县情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城、三县、三乡、四基地”。“一城”:就是红水河上第一城。广西母亲河——红水河流经的第一个县城就是我们,红水河穿城而过,整个县城位于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3a景区中,目前正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三县”:一是国家林业大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02%,排在广西第一位,今年4月份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有6个国营林场和一个自治区级保护区,林朵林场荣获“全国十佳林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二是水电大县。我县水电资源占红水河流域总蕴藏量的45%,是中国第二大水电站—龙滩水电站的所在地。三是库区移民大县。龙滩水电站一期工程库区搬迁安置移民近3万人,约占全县人口五分之一。“三乡”:就是中国油桐之乡、中国金花茶之乡、中国山鸡之乡。全县有油桐面积45万亩,金花茶13.3万亩,山鸡年饲养量达164.3万羽。“四基地”,就是广西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库区生态淡水养殖基地、珍稀植物种植基地、电力能源产业基地。另外,我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十大景区景点,其中有2个3a级景区,是休闲养生的好地方,目前正在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力争明年创建成功。近几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兄弟县市区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3年获得“广西经济发展进步县”称号,有1年获得“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称号。
一、20__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农业生产增长较快,主导产业势头良好。20__年我市农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1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种植业产值61.55亿元,增长9.1%;林业产值12.99亿元,下降1.4%;牧业产值13.06亿元,下降2.4%;渔业产值1.83亿元,增长5.6%。同时我市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0.24千公顷,粮食总产量56.37万吨,下降9.5%;主导产业蔬菜、茶叶、发展势头强劲,食用菌产值12.08亿元,增长9.3%;茶叶产值7.48亿元,增长19.9%。食用菌产值17.4亿元,增长15.1%。生猪存栏55.5万头,增长7.5%,出栏67.53万头,增长5.4%。家禽存栏520.37万羽,下降3.3%,出栏1395.48万羽,下降9.6%。
2、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20__年,我市进一步加大水电路气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市水利建设项目投资8.87亿元,解决36.91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完成15座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开工7座,同时完成127座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完成377.8公里河道整治;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堤防加固开工41.54公里,完成33.8公里。电气化建设项目累计建成2个新农村电气化县,23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498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康庄工程项目总投资9.08亿元,建设道路总里程2316.6公里,其中:路基__5.1公里,路面1171.5公里。农村沼气项目总投资1785万元,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100户。
3、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保障体系逐步强化。20__年我市多举措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快中心镇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市非县域城关镇的10个中心镇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加快市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思考》课题,为推进中心镇培育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市中心镇培育考核暂行办法》,提出“下发一个文件、建设两个平台、抓好三项规划”考核内容,围绕目标,年度对列入的20个中心镇进行考核。20__年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深入推进政策性“两农保险”,全市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农户54.46万户,保费收入817.51万元,参保率达97.01%;理赔金额969.55万元,简单赔付率为118.60%。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758户,保费收入634.75万元,参保率为77.36%;理赔金额910.25万元,简单赔付率为143.40%。
4、农村投资继续加大,国债项目进展顺利。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市紧紧抓住中央扩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从加快推进中央新增投资农口项目、政府主导性投资计划农口项目的建设入手,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共争取到中央四批新增投资农口资金8499万元,计划总投资52375万元,主要有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村沼气、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防护林等共102个项目。通过努力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截止12月底止,已完工75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456万元。
5、“三农”投入不断增加,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市财政“三农”支出在全球金融危机对全市财政收入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下,依然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__年全市财政预算内“三农”资金投入47.73亿元,增长21.55%。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93.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44.17%。全年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9989笔、金额8.66亿元,占年度目标5亿元的173.2%。我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投入涉农金额共计2443余万元。
6、政策措施成效显现,农民收入不断提高。随着我市农业生产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6+1”工程的全面实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多渠道增收效果明显。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03元,增长12.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4.2 %,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1.9%,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14.0 %和12.0%,呈现全面增收局面。
二、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年看,我市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农业农村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好地发展态势。在充分肯定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整体趋好的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中也面临一些新问题需要密切关注。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难度加大。20__年我市在上年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是受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差等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并不稳固,特别是农村
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现状在短期内难于明显改变,因此,统筹城乡任务任重而道远。二是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发展的难度不小。农村经济要持续增长制约因素很多,发展受耕地资源、技术和资金等因素制约,如种植业受气象节律变化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养殖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存在风险性,劳务经济受输入地影响存在不稳定性,其增长性有限;其次是我市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未出现质的转变,增收渠道仍很单一。因此,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不容乐观。
三、20__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展望
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经济复苏向好的基本面确立之后,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下阶段我市将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精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更科学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围绕“两增两转”——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农民就业方式转变,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精品农业,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1、注重民生,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中央新增投资、政府主导性投资等农口项目为抓手,突出抓好对农民增收、生活改善有重大作用的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百万亩喷微灌设施、林区作业道等项目,继续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堤、水土保持、防护林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二是抓好项目前期,科学安排项目,积极申报和争取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主导性投资、省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前期和省公建项目投资计划。扎实推进好溪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积极推进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三是加强检查监督,对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确保达到“三个百分之百”(项目100%开工、地方配套资金100%落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100%整改到位),今年对列入省投资计划的项目加大监督检查。四是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市、县各级财政在资金安排上向“三农”倾斜,优先保证中央投资农口项目地方投资的需要。做到建一项,成一项,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2、注重培育,增强农民增收整体实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要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在全市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协会),形成有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产、供、销及信息技术方面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市场建设,发展乡村超市,为农产品快速流转提供平台。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再就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2012年,农药行业产量稳中有升、产值稳步增长、效益大幅增长,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较好地满足了极端天气、病虫害偏重等条件下的农业生产需求。 一、产量稳中有升,年中小幅波动 2012年,我国生产农药(原药、折纯,下同)354.9万吨,同比增长19%。按防治对象分,杀虫剂81.3万吨,同比下降12%;杀菌剂14.4万吨,同比下降7.1%;除草剂164.8万吨,同比增长41.5%;其余剂型94.4万吨,同比增长54.2%。
从年度走势看,上半年,受市场需求拉动,农药生产保持在较高水平,除1月份外各月产量均在30万吨以上;三季度,市场转入销售淡季,产量环比下降,由6月份的32万吨逐步下滑至9月份的26万吨;四季度,受东南亚及南美市场需求拉动、国内农药冬储等因素影响,生产逐步恢复到较高水平。二、产值稳步增长,效益大幅增长 2012年,农药行业实现产值2440亿元,同比增长24.4%,高于石化产业平均增速11.5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农药2113亿元,同比增长22.1%;生物源农药327亿元,同比增长42.1%。全年实现销售产值2363亿元,产销率96.9%。
2012年,我国玉米粘虫、水稻病虫等病虫害较往年偏重,农药需求旺盛,产品价格上扬,如草甘膦价格年均涨幅达40%。全年行业实现利润175.3亿元,同比增长40%,较上年提高近19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农药147.6亿,同比增长36.7%;生物源农药27.7亿,同比增长60.1%。行业资产利润率10.7%,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增强。三、投资小幅增长,发展势头放缓 为进一步优化农药产品结构,2011年颁布实施的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部分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列为限制类。同时有关部门联合进一步禁限用高毒农药的管理措施,明确了自2011年10月底撤销(撤回)苯线磷、地虫硫磷等10种农药的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停止生产。虽然全年行业投资仍呈一定增长态势,但发展势头放缓,调控措施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逐步显现。
由于上年施工及新开工项目较少,2012年农药行业完成投资349亿元,同比增长6.7%,较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低于石化产业近21个百分点;施工及新开工项目分别同比下降12.1%和11.8%,较上年回落7.2和7.5个百分点。四、外贸增速回落,结构有待改善 2012年,我国进出口农药96.6万吨,贸易额3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1%、18.7%,双双较上年回落13.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6.89万吨,进口额5.9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3%、21.2%;出口89.7万吨,出口额2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7%、18.2%。除草剂作为出口量最大的农药品种,出口量59.9万吨,同比增长19.4%,占产量的36.3%;出口额16.7亿美元,同比增长28.8%。 虽然2012年农药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创新高,贸易顺差22.7亿美元,同比增长17.5%;但农药出口平均单价仅为3188美元/吨,只相当于进口平均单价的1/3左右,这表明我国出口的农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