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学研究生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学迅速成为全球医学界热议和关注的焦点[1]。急诊医学是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诊治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多界面的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也必然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2]。精准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急诊医学研究生作为未来急诊医学的中坚力量,不仅要有扎实的急诊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同时也要具备缜密的急诊临床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更需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精准医学时代提高急诊医学研究生教学水平,成为了急诊医学专业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源于建构主义理论、整合专业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有效学习机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模式;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等能力,非常适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3-4]。因此,为培养创新研究型和临床应用型高素质急诊医学人才,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将PBL教学模式引入急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势在必行。自2015年,我们尝试应用将PBL教学模式引入急诊医学研究生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作报道。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蚌埠医学院急诊医学专业2014级与2015级研究生23名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2014级10名)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观察组(2015级13名)采用PBL教学模式授课。男13名,女10名,年龄22~26岁。2组学生性别比、年龄、学习基础等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LBL传统培养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以主题为导向”。观察组采用PBL教学培养模式。以4~5名研究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民主推选1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记录。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提出问题,围绕问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一个病例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临床治疗、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研究进展做系统梳理并整理汇报。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设计问题。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精心准备典型的临床真实病例,问题设置包括临床表现、临床检查、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发病机制等内容,汇集成书面形式,课前1周纸质版提供给学生。(2)自主学习。每组围绕教师提供的病例及相关问题开展自学,通过教材、参考书、网络数据库等手段查阅资料,获取疾病的相关知识,分析、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再进行归纳总结,以讲稿和PPT形式在课堂上展示。(3)集中讨论。先由教师利用较短时间概述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基本概念、最新研究进展、急救基本原则等内容,然后进行集中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学生推选1名代表,以PPT的形式阐述该组对所提问题的看法和提出一些急救方案,其他小组同学对该小组的发言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通过辩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若出现争议较大的问题,可由教师引导分析并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控制讨论的范围及时间,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4)归纳总结。学生讨论完毕后,由对各组提出的问题及讨论意见进行归纳总结,阐明思路,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并对各组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
1.3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估PBL教学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1)综合考核。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3项考核指标(分值分别为30分、30分、40分,总分为100分),统计分析2组学生的成绩,评价2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2)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分别对2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进一步优化与改进PBL教学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问卷集中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23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或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2组学生综合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能力考核成绩、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成绩及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22组学生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3讨论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目标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医学人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经从“批量生产”进入了“个性化精英培养”时代。卓越急诊医学研究生应当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储备、独到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与临床实践技能、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科学的信息管理能力,是能够适应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专门人才[6-7]。LBL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过度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厚,自主性探索学习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科研创新能力较低、临床思维能力薄弱等现象。因此,随着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遵循医学教育规律,转变教育理念,革新医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PBL教学法,是基于实际情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8-9]。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把PBL引入了医学教育领域[10]。1983年Schmidt教授详细论证了PBL教学方法的优点,倡议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据WHO报告,全球目前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11]。PBL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情境中临床病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手段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科学知识,梳理分析,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缜密的临床思维方式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终身性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生而奠定基础。PBL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作为导向的临床实际问题、教师引导、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知识总结梳理;PB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临床实际问题对学习过程的导向作用,高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8-9,12]。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能力考核成绩、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成绩及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引入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拓宽科研思路,激发科研创新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使多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以适应和促进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另外,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医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许多边缘学科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在急诊医学研究生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储备的医学知识,在特定的医疗场景中,通过实际临床问题开展讨论,重新构建急诊医学相关知识体系与临床技能,符合多专业交叉综合的学科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是促进学生思考与学习,培养高素质卓越急诊医学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13-14]。综上,在急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可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研究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培养精准医学时代高素质卓越急诊医学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REARDONS.Precision-medicineplanraiseshopes[J].Nature,2015,517(7536):540.
[2]谭光林,李东.开启急诊医学精准治疗新时代[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6):743.
[3]杨春梅.PBL: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整合的有效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7):28.
[4]GALVAOTF,SILVAMT,NEIVACS,etal.Problem-basedlearninginpharmaceuticaleducation: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ScientificWorldJournal,2014,2014:578382.
[5]李杰,肖子曾,卢芳国,等.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117.
[6]黄坚,熊凤珍.医学研究生教育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0):9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53-02
现阶段,与注重实践和应用的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相比,在临床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其科研能力和严谨科研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医学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涉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熟悉具体的实验操作,同时还包括对常见实际实验问题的解决和实验操作研究的具体应用等方面。但在现有传统的医学科研型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多数高等学校中的研究生实验教学多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即通常是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安排的实验内容,一般在实验操作之前,于比较局限的时间内将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主要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等进行简单的介绍,而本科毕业刚入学的尚未对科研工作有完整的概念,对教师讲授的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甚至完全不理解。所以,传统的实验教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实验,而是单纯的动手操作,在这个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很难培养出学生科研方面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2.医学研究生实验教学内容比较局限和抽象。现阶段,医学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多仅开展部分具有代表性、容易操作、比较常用的实验内容,例如免疫组化、核酸提取和PCR、RT-PCR、ELISA、蛋白提取和免疫印迹等,比较少开展需要昂贵仪器、试剂或操作比较耗时的实验内容。然而,在各种实验理论、方法和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已远远不能满足医学科研型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的需求,这样会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另一方面,由于所开展的实验内容比较基础,部分讲解比较抽象,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较为表浅,甚至不理解,多数仅仅从实验结果的表象进行结果分析,简单的完成教学课程的功课或任务。同时,对于实验内容的意义及相应实验在不同领域科研工作中的应用范围的理解比较有限,导致部分学生即使掌握了课堂上所讲授的实验技术,也不会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应用和分析。
3.实验课时有限、教学资源紧张。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现多提倡减少研究生实验课中理论课的上课时间,多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以期提高学生在实验课上主动动手的能力。但现实多少会与理想有些差距。随着研究生实验课总课时的减少,不仅学生理论课的时间减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结果导致学生不仅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不足,更加重了动手操作时间有限的问题,同时限制了学生对实验内容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实验教学经费有限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验课教学的发展。如前所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经常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导致每个学生的动手机会有限,甚至有的学生全程只是观察别的学生操作,完全不进行动手操作;与此同时,由于时间和课时的限制,研究生选择学习科目有限,在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在众多的选修课程中选择培训课程,导致有些学生选择的内容并不适用其后期的发展和研究的应用,而有些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只能选择旁听理论课,失去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改变,提高医学科研型研究生的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为其在后期的科研及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能够提供有效的方案解决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笔者结合学校现状和自身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实验教学工作中
在实验课开展讲授和操作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在该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并为学生普及所进行实验的理论原理和应用范围。我校本科教学《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已将教学课件和视频等内容网络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课前学习相应的内容,在课堂中可以实现有的放矢,每个人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与教师进行有效交流,在充分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课后复习巩固,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期望将该学习模式应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医学研究生的实验课也可以学习参考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将实验课的理论讲解内容课件或视频提前发给学生,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中理论讲授的时间。
二、研究生参与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
部分学校会要求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实验课,或者实验课中的实验技能多为本科室常用技术,因此研究生实验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多会有本科室的研究生参与其中,帮助教师准备试剂、耗材,配置缓冲液,仪器维护等工作,而其他科室的研究生则较少能够参与该过程。如果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前期实验试剂和仪器的准备,预实验的操作,则可以为后期的研究生自己操作实验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也让参与实验课准备工作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机会和思考空间,多提出为什么,而在后面的授课过程中前期参与的学生更可以起到小组指导的作用,提高授课效率。
三、结合科研立题的教学方法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主要是针对本科学生的个体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该项目多是利用课余时间,更侧重整个实验的“研究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虽然没有1~3年的研究周期提供给研究生个体或团队完成一个类似的项目,但在实验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相应的科研立题或在研项目,或者提供相应的研究科研论文或壁报,给研究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背景,学生将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以及相应实验操作的实验意义和应用范围,为日后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四、组建虚拟实验室操作平台
我校“临床技能中心”开展模拟医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临床学生提供了很多的操作机会和平台,为学生以后在开展临床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该部分的教学经验,在实验教学方面,组建虚拟实验室是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核心,按照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计算机系统中虚拟各种实验环境,以提供给实验者进行仿真操作,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由于虚拟实验可以快速、简洁地模拟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科研型研究生提供了比较真实的实验学习环境。针对一些比较大型、操作时间较长的实验,虚拟实验室可以与科研型研究生的实际操作互相补充,将理论和实验很好的结合起来,为实验教学开辟新的天地。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在虚拟计算机的平台上更容易获得相关的知识、科学的指导和迅速的反馈,能极大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虽然该平台日趋成熟,但仍需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可以考虑在同一地区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平台共享,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和教学效率。
五、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实验教学不同形式的考核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并提高其对实验课的重视度,但传统意义上考试并不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和实验后的总结、规范的实验报告的撰写可以反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目的、步骤、操作过程和应用等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体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应认真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发现学生容易犯错的步骤或操作,在后期教学工作中加以注意。另外,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性学习)或TBL(Team-Based Learning,基于团队的学习)是现阶段教学改革和学习方法革新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多个知名院校均将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引入不同领域的教学工作中。在不同的实验课完成后,教师也可以针对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将PBL或TBL等学习方法引入教学工作中,采用具体实验或研究实例,设定不同的学习目的和主要问题,让学生在前期实验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分成不同的讨论组,通过查找文献和教材或其他参考资料,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案,并分析和讨论可能的实验结果,对阳性结果和阴性结果的处理,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troubleshooting,能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使学生掌握并扩展不同实验技能的应用范围和意义,使其不断获得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基础。
实验教学对医学科研型研究生来说,多数是初入研究生阶段对科研工作的首次接触,对日后良好的科研习惯和严谨的科研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对研究生实验教学的重视度,改善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医学科研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十几年来一贯制的做法,社会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颇有微词,广大研究生对英语教学也有不满情绪。为解决这些问题和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各校研究生英语教师和学界专家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医学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
综合国内开展的多项调查,结合自身多年来参加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体会,目前医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和应用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主动性差
桂诗春(1995)指出学习动机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动机特点表明学习动机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也就是以外在动机为主。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特别是临床型和一些医学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认为只要通过研究生学习,自身专业水平能够有所提高就心满意足了,而忽略甚至是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有的学生出于外部原因而学习英语,比如为了通过考试,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或出国留学。其中,找到好工作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我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英语,但是他们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如CET-4,CET-6,硕士英语入学考试和学位考试等。因此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为。殊不知,新世纪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掌握一门外语就多了一把钥匙。
(二)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原因是因为外语的高回生率、生源地域上和专业上的差异。这是一种普遍性、阶段性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参加工作多年又返回学校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医生),由于平时繁重的临床工作任务,几乎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的“错层”现象给课程设置造成了困难和混乱。按程度分班进行小班教学是实施个性化教育、解决“错层”现象的可行性方法。但目前高校招生量扩大,师资紧缺使小班教学显得不切实际。如何面对现实,深化硕士生英语教学改革,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将研究生根据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进行分层次教学,得到了研究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三)英语听说能力与阅读能力差
医学研究生英语听说能力较阅读能力差是我校学生的普遍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中国教育传统的负面影响也有关系。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从理论上讲应该在本科生阶段打好扎实的基础,而不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重复设置课程提高。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研究生专业英语水平和写作能力是限制自身英语论文级别的主要拦路虎。一个好的科研思路和研究成果,因为英语写作能力而不得不选择在较为低档的学术杂志上进行发表。因此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提倡理性的归纳、实践的总结,而不应强调简单的模仿。
二、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策略
针对目前医学研究生面临的英语学习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自身学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加强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纠正不良学习动机
鉴于学生的动机特点,我们应当帮助学生保持较强的动机,尤其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以促进英语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国外研究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Dornyei和Csizer(1998)列出了在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方面的十个策略,如,创造轻松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自主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等等。
(二)构建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
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应符合研究生培养目的的要求,为培养医学专业所需的专门人才,还应充分考虑到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和需要的战略要求。为此,以培养研究生的语用能力为出发点,改革了原来的课程设置。我们对学位课程中的基础英语(含听力、口语、精读、写作)进行了课时压缩,同时,在选修环节专门增设了医学专业英语,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考核要求。
(三)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由于标准学时的限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足,那么第二课堂的开展则起到了互补作用,也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组织开展各类型的比赛或文化活动,比如举办英语原声电影节、英语演讲、英语歌曲大赛、专业英语词汇比拼大赛等,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定期组织专家就英文摘要和科研报告等的写作方法、国际学术刊物及会议论文投稿要求、外文文献查阅方法等内容开展讲座。组织开展硕士研究生英语学术沙龙活动,为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空间。
参考文献:
[1]Dornyei,Z.Teaching and Research Motivation[M].北京外语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引言
SCI论文作为当今世界一流的科学论文收录检索条目,它的写作与发表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衡量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SCI论文写作过程作为了解与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及思路、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的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提高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力。此外,伴随着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不断加强的国际学术交流,以英语为工具语言的学术论文写作已成为众多医学研究者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术成果的必备要素。但是对于一直在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培养模式下成长的医学研究生们来说,他们所具备的写作知识远不能满足现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在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也仅仅是小学时学习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以及通过自己阅读文献的零星积累。因此,要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体制,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能独立从事科研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于医学研究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截至目前,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研究尚为数不多,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从研究对象来讲,多数研究停留在对SCI收录期刊的语篇结构及句法层面的语言特点的分析,旨在为学术写作提供方向导引但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二、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主要有对体裁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但目前并无太多的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文本分析或学生问卷反馈的基础上给出进行体裁教学或探究式教学的建议,缺乏学生的写作的数据分析。三、在研究内容方面,据笔者的调研情况看,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郑家伟(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2011),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杨植(杨植,2012)和第三军医大学的詹小青(詹小青,廖荣霞,陈敏,2010)的研究涉及到具体专业SCI论文的英语写作之外,其他研究均从广泛意义上探讨SCI科技论文的写作及课程建设问题,因而研究缺乏针对性,此外,就SCI科技论文本身来讲,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到特定专业下的具体论文形式写作的探讨。
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不同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SCI论文写作中的影响程度,找到和发现不同教学法下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最佳发展维度对于弥补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的空白,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研究生SCI论文的写作能力发展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具体来讲,本研究重点围绕写作教学常用的体裁法、成果法和过程法来展开,其研究结论如下:
一、体裁法
总体来讲,体裁法对学生语篇结构的影响最大。在教学中,教师分别选用了比较标准的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和临床总结的范文与学生品读,重点讲授了学术论文与学生较熟悉的说明文、记叙文以及一般性论说文的体裁区别。此外,对于学生影响较大的应用文体裁意识,教师也着重进行了讲解和分析,使学生首先从文章样式上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和掌握。反应在写作中,学生一般能基本遵循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做到不落要素,但是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文章各部分结构匹配合理、详略得当。
二、成果法
在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成果法对其学术语言维度的影响功不可没。由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母语因素的干扰,并且长久以来缺乏学术语料的输入,因此,研究生们的写作水平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则基本处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不但缺乏学术词汇的积累,而且在句式结构和表达形式上单一枯燥,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大量学术语料的输入,一方面通过精选真实语料中的高频词汇和表达法来强化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评价纠正学生文本中的语言、语法问题和非常规表达现象。由此,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积累科学词汇和表达,并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应用到真实的写作任务当中。
三、过程法
在实际教学中,过程法一直以组合的形式应用于前两个教学法实施过程之中,通过学生的座谈和问卷反馈分析,过程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依据过程教学法的写前、写中和写后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写前阶段应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写中阶段,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互评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正文本并反思错误原因。在写后阶段,教师除给予建设性的点评之外还会进一步指出学生下一步的改进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求学生对课堂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进行课下反思,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对课堂教学给予评价和建议,反思自我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在过程法中领悟到了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和意义,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行为策略,并能自觉地把这种策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中。学生科研能力水平提高了,其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如何撰写与发表口腔医学SCI论文[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20-429.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l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Guiding Medical Postgraduate by Us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LI Hai-tao1, CHEN Lun-jian2,WEN Hao1, SHAO Ying-mei1, Ayifuhan・Ahan1,
(1.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Xinjiang,China;2.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First People's Hospital,Urumqi 830011,Xinjiang,China)
Abstract: Teaching method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had been a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for medical postgraduate. While, at present, teaching mode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guided by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still be under stage of exploration. We connected EBM with PBL to put it into use in teaching medical postgraduate, it showed ideal teaching efficiency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As a result, it greatly improved the teaching appearance that students being weary of studying and teachers being tired of teaching. It also enhanced total teaching efficacy in most extent, and should be promoted application. However,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EBM and PBL should be fit self-feature of region and university, a king of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superior teaching mode which make for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themselves should be explored for blossoming. At last, it should ha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and it will be revolutionary changes showing scientificity and high efficiency.
Key words: Problem-bsed learn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dical postgraduate; Teaching mode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中较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医学研究生阶段专业知识的教育不同于本科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从被动到主动寻求知识发生了转变,此阶段,大多数医学专业研究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专业的划分更加细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而深化,从而导致相应的教育模式亦产生一定的变化。目前,我国除了通过传统的授课、讲座、带教等教学手段给研究生传授知识外,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现已成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并已通过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教学实践,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1],是当前临床教学的一种趋势。该教学方法是以患者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在导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将PBL教学方式应用于研究生教学模式,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研究生学会独立思考,具备更新自我知识的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2]是医生在处理临床问题时应该将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根据病人的需求,在诊断、预后和治疗等方面作出最佳决策。其核心问题即在于寻找最佳的临床证据。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一种医学新模式。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EBM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在原有EBM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处理措施"。EBM定义的修订强调了在证据、医生技能和患者价值三者结合的基础上使用当前的最佳证据。
PBL和EBM的核心都是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不同的是前者强调于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而后者则注重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但是二者的结合应用于研究生的教育则可能产生"1+1>2"的实际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的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步骤[3]①提出问题:从临床实践中提出明确的需要临床医师解决的具体问题;②搜索证据:根据提出的具体问题搜集文献,寻找最佳相关资料作为证据。③评估证据:严格评估资料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临床医师是否依据此篇文献所获得的结论做出临床决策;④实施证据:应用所搜集的最佳证据,结合患者的价值和愿望等因素,进行临床决策,通过EBM小组实施证据;⑤观察应用证据后患者的反应、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等。那么参照循证医学的过程,我们可将其与PBL教学模式结合作为依据来指导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1提出问题PBL教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以对一种疾病的掌握作为PBL教学目的,需设计相应的临床问题,根据不同的电影剧本的形式,通过患者的问题来引发对一种疾病的深入了解,以某一疾病的临床问题为例,可建立了一个由6人研究生组成的学习小组,首先依据教案设计的剧目提出若干关于患者的疾病问题,如患者的可能诊断,可能与之鉴别的疾病,如何围绕这些可能去询问患者病史及可能需做的相关体格检查盒相关辅助检查,等等。将6人分成3个学习小组,分别就上述问题通过查找教科书,临床科研文献或者互联网等方式寻找并各自列出相应的问题,对于疾病进行相应的诊断,提出质疑,全面完善对该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从而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来强化对某一疾病临床知识的了解。
2搜索证据PBL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EBM中搜索证据是由学生根据所需讨论的病例,去病房搜集证据,掌握规范采集病史及查体的方法,获取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体格检查等的阳性发现,以及一些相关的辅助检查,如血液化验,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等。PBL教学时对应的过程可利用大家对已经比较熟练掌握的临床知识,去分析讨论该疾病的成因,理论机制,病理解剖等等一系列基础知识,当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承担教学任务,各组之间相互讨论,争议,以确认文献资料的科学可信度,从而从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来加深对该疾病的深刻认识。
3评估证据PBL教学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患者的诊断明确后就要进行临床决策,决定对患者实施的临床治疗,当然要综合考虑应用所搜集的最佳证据,结合患者的价值和愿望等因素,也就是评估证据的重要性。PBL教学中每个小组依据自己搜集到的最佳证据提出自己的临床决策,进行讨论争辩,列举出各自认为最有说服力的临床证据,指导老师可适当点评,如各组达成统一认识,则进行教学临床病例的验证。如无法达成统一共识,那么可依据各组自己的主要证据各自验证,当然需要指导教师确保无基本原则的医疗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所找到的临床证据中会去伪存真,加深对一疾病的认识,同时对不同的治疗方式会产生各自的治疗理念,甚至会产生一些新的构思而提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着极大地益处。
4实施证据PBL教学临床病例的验证
实施证据的过程也是验证治疗手段及合理治疗的严谨过程,要观察应用证据后的临床效果,即患者药物或手术治疗后的反应、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等。此时学生对这一疾病已经有了一个很深刻系统的印象。PBL教学中,临床病例的验证治疗可根据见习病例正在进行的治疗或已实施的手术等治疗进行,对于一个见习病例而言,每个小组的可通过不同治疗手段去推断每个病例的预后,并通过综合评价病例的预后来验证小组的治疗效果,验证结果可以相同也可以存在差异,从而反向验证所搜集到的证据是否对病例的治疗产生了最佳的治疗效果。不同手术方式也是如此,比如同样患有肝脏囊性包虫病的患者行根治性完整外囊剥离术和非根治性的外囊次全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是否存在相同的手术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经济学影响,对于患者远期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等等综合因素来合理验证,可加深学生对选择病例临床依据选择治疗方案的客观依据科学并合理的掌握分析,最终更为扎实的掌握一种疾病的相关临床知识。
5观察应用证据后患者的反应、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等PBL教学评价学习效果,对某一疾病全面系统的熟练掌握程度。
实施证据后的后验过程实际上主要体现在患者的综合反映,综上包括了不同疗法的实际效果,对外科而言也就是围手术期患者的病情恢复,临床疗效,患者的安全保障,以及患者及家属的主观精神感受,对整体治疗过程,经济情况等等的一系列综合的效果,同样也包括远期可能的并发症后遗症等,如肝脏包虫病远期是否存在复发或播散的担忧。那么PBL教学效果的体现,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在处理实际病例的综合反应能力以及体验患者的实际诉求,来逆向验证不同疗法的确实可实施性,同样在逆向推断过程中真正把握疾病病例的相关临床特点,掌握其临床与基础相结合,与患者的心理活动相结合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及心理学知识的融合,最终达到对某一疾病全面系统的熟练掌握程度。同样,PBL教学也存在着一个后验的检验过程,即对参与教学的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的考验。
PBL与EBM的结合应用,通过上述的实施过程首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同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学生只有在考试的压力下才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学习几乎全是应付考试,学习效果差。而以EBM思想指导的PBL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首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以2人为小组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了每个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并且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每一小组对不同方向问题的总结,从基础结合临床,使每个学生深入的掌握了疾病的专业知识,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探索性问题的能力。通过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最终达到了使每个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自觉性,丰富性,全面性以及创新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PBL与EBM教学的联合应用在研究生教学上的优势。
同样,教师在系统教学的过程中,以为问题引导,以循证医学方法解决问题,到最终评价教学效果,极大地改变了目前老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得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的良好效果,也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学生问题的提出也提高了自身作为临床医师的循证医学方法的熟练掌握,以及同时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循证医学方法指导的PBL教学模式,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崭新的教学模式[4],使以往枯燥的教学局面焕然一新,极大的改善了以往学生乏学,教师乏教的高校的教学面貌,在很多程度上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能,确实值得应用和逐步推广。但是该教学模式毕竟是新引进我国的教学模式,是否真正地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国情,尚需进一步印证。就目前而言除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外,也存在着很多尚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目前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尚不完善,学生的成绩考评没有规范的评价方法;该教学模式也缺乏规范的教材,其实施的过程缺乏系统的引导,导致很多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PBL与EBM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及评价都需要深入的探索并逐步规范[5]。
总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自引入我国后,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教学优势,以循证医学方式指导PBL教学的模式目前仍在进一步的研究、实施探索过程中,显示了较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这一些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需要结合各个地区,各自院校自身的特点,研究探索出一种更适合每个院校自身的更为合理,优效的教学模式,使其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色,不同院校特色的科学、高效的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Prince KJ, Van Eijs PW,Boshuizen HP,et a1.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J].Med Educ, 2005, 39(4):394-401.
[2]詹思延(主译).循证医学实践和教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0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