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

篇1

在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因其特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人们渴求索取的目标,信息资源共享的手段与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使如何拓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空间,让数字图书馆更好更快地发展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数字化为先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领着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指图书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系统,对图书馆各种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存贮和传输。也就是说,数字图书馆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各种载体文献的加工与服务,并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组织用户访问馆外数字化文献信息,如电子期刊、声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

资源融合是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人力资源是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

数字化资源是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就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科技发展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这是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

篇2

档案,作为电力企业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和资源,是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电力企业管理工作在当下要紧跟时代和电力企业的发展步迈,要以管理创新、知识服务为主要工作目标,严格和规范档案整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并切实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展企业档案工作新领域,从而为电力企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促进电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电厂企业档案管理的整体原则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复杂的局面。而由于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其档案管理就尤为显得重要而艰巨。电厂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应从档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入手,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这些基本的理论素养。对归档的材料遵循最基本的整理原则,电厂档案材料整理的基本原则是:寻找材料之间的形成规律,探索和保持材料之间紧密而有机的联系,对文件材料做不同的价值区分,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同时,对声像档案进行严格管理。在时间上,应在摄录工作完成后的一个月内归档。在材质上,必须是原版、原件,照片和其相应的底片应一并归档,应没有污迹、水斑、磨损和未发生变质。

二、电厂企业对档案文件的整理方法

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所在企业摸索出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档案整理方法。即以“件”为单位的、分别进行分类、排列、编号、编目等过程,并使之形成有序的联系,以达到档案管理的要求。

分类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笔者所在企业的对档案分类的主要要求是:对归档的材料根据年份、问题(主题、机构)、保存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一个全宗内(企业给立档单位编制的代号)应采用统一、稳定的分类方案。在这个总体分类要求下,具体再进行细分。比如,凡企业内比较齐全、职责固定的机构,均采用“年度―机构―保管期限”的分类方法;企业里,简单或职能交叉不便分类的机构,采用“年度―问题―保管期限”的分类方法;产生档案文件数量少的、内设机构规模较小的,可采用“年度―保管期限”分类法等。

此外,笔者所在企业对档案的保存期限做了划分。凡是反映企业历史面貌和重要职能活动的档案文件以及对企业和国家建设有影响和长久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需要进行永久保存;记录企业一般的生产活动,在一定长度时间内有参考价值的档案文件,进行30年的定期保存和管理;在一定时间内对企业有一定参考和利用价值的档案文件,划为10年的定期保管。

从机构规模和时间性需求两个方面对档案文件进行厘定,解决文件的保存和主次等问题。一般来说,经过装订、分类等处理之后,归档章表现出一个规范、条理的面貌,其具体内容包括: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类别、页数等。在此分类原则下,再对归档文件进行逐件编目。对归档的文件目录设置件号(填写归档文件的排列顺序号)、责任者(制发文件的组织或个人)、文号(文件的发文字号)、题名(文件标题)、日期、页数等项目。此外,归档文件目录要制作和编制目录索引,索引的主要内容包括:保管期限、所在页数、起止件号、备注等项目。最后,归档文件整理完毕,企业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按照年度分别填写年度归档文件的整理说明。在这些说明中,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要说明年度归档文件的总数量,注明该年度归档文件补充、修改、移出等情况。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注明归档材料的负责人。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所在企业对声像档案的分类基本按照“年度―问题”分类法,比如,“1行政管理”“2经营管理”“3生产业务”等。声像档案按载体形式分别分为:照片、影片胶片、录音磁带、录像磁带、计算机光盘等。其中后四种载体的声像材料的母胶片或原带、原盘与其拷贝片或复制带、拷贝盘不分别设类、以相同编号的正、副本方式区别之。同时要求在录音、录像带分类时要把永久性和周转性的分开,机密性的和一般性的分开,不同版本(原版、复制版、播出版)分开。

经过这样一个有序化的档案整理过程,档案呈现出有序、富有逻辑、可资利用的信息架构,从而让档案成为企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依据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电厂企业档案数字化处理

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档案数字化是企业档案管理和建设中的一个终极指向。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笔者所在企业在档案管理、整理方法上所做的大量工作均为档案的数字化做了富有“技术含量”和富有“逻辑成效”的工作。主要如下内容:印刷品档案的数字化、照片档案的数字化、音像档案的数字化、实物档案的数字化等。同时要求,如果对室藏档案无法一次性全面数字化,可以按照特殊载体优先、重要程度优先、共享性强优先等原则分步实施。

对档案数字化设计了一系列的环节,主要包括:数据转换、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成果管理等。在档案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笔者所在企业对档案数字化做了进一步严谨的要求,以确保档案数字化质量。比如,强调和规范档案里面的相关目录内容;在不去除装订物情况下,影响扫描工作进行的档案,应拆除装订物等。

一个基于良好方法论和数字化逻辑的档案信息系统,是一个现代化的电力企业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电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追求目标之一。电厂企业对档案管理模式和数字化高度重视,并不断探索,以努力适应和满足企业制度和信息现代化的要求,助推电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琴.电力企业档案管理:问题、成因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1(9)

篇3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保证供电质量,以及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已成为电力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承担着电能转换、分配、控制和管理的任务。近年来,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变电站自动化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上智能设备等技术的日趋成熟,促使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的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成为可能。

一、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

数字化变电站以数字化且低功率的新型互感器取代常规互感器,并以数字信号直接替换大电流和高电压信号。数字化变电站内设备间经高速网络完成信号的相互交换,而二次设备再无重复功能的I/O接口,此时具备常规功能的装置转化成了具备逻辑功能的模块,即基于标准化的以太网技术完成资源和数据的共享。图一展示了网络化信息流程,该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间隔层与过程层间的信息交换(或间隔层的装置与过程层的执行器及智能传感器间自由地实现信息的交换);间隔层内部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各间隔层间的彼此通信;变电站层与间隔间间的通信;各变电站层设备间的彼此通信。研究表明,数字化变电站的信息交换网络化特征具有如下优点:可完全基于实际需要选取与之完全对应的网络拓扑结构,可基于冗余技术完成整个电网系统可靠性的提高,而变电站功能的正常作用不会受到改变着的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以网线取代导线可实现变电站二次回路连线数目的减少,进而实现系统可靠性的提高。

二、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常规变电站采集的一次设备的模拟量,通过电缆将模拟信号传输到测控保护装置,装置进行模数转换后处理数据,然后通过网线将数字量传到后台监控。同时监控系统和测控保护装置对一次设备的控制通过电缆传输模拟信号实现其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变电站

数字化变电站就是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完全数字化的变电站。全站采用统一的通讯规约IEC61850构建通信网络,保护、测控、计量、监控、远动、VQC等系统均用同一网络接收电流、电压和状态信息,各个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数字化变电站一次设备采集信息后,就地转换为数字量,通过光缆上传至测控保护装置,然后传到后台监控系统,而监控系统和测控保护装置对一次设备的控制也是通过光缆传输数字信号实现其功能,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化变电站

三、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包括高稳定性的非常规传感器、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信息的同步性等,本文主要从前两个关键技术展开讨论。

(一)、高稳定性的非常规传感器

研究证实,数字化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电气测量系统的稳定性能。所谓非常规互感器(NCIT),其是一种区别于电磁型电压或电流互感器的互感器。需注意的是,无源式互感器具有测量结果偏差大且精度不稳定等局限性;有源式互感器具有对工作电源的依赖较大等局限性,而基于激光供电技术完成对高压侧电子模块的供电却受制于有源互感器与激光供电合并单元间的物理间距,且激光供电器件的稳定性对互感器的使用效果存在直接性的影响,则务必要就传感线圈予以严格屏蔽处理。所以,新型互感器的广泛应用为数字化变电站一次应用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二)、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数字化变电站对网络系统的依赖特别突出,而其实时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变电系统可用性的直接性影响。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多依赖于冗余技术和可靠性高的网络拓扑结构。图三为基于冗余技术的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实现方案:每一个 IDE均附有双网卡,支持分别与不同的交换机相连接;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均使用了环形拓扑。实践证实,此方案可实现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提高。网络系统设计是对网络系统的优化,该优化步骤务必要就经济性、可靠性等予以综合性考虑。

四、数字化变电站的工程实现

投运数字化变电站国内外的报道屡见不鲜,但是,实际上这些工程只是数字化变电站初步具备了局部特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数字化变电站的推广一步到位,各地实际情况需要根据分阶段逐步实现。

方案一:采用传统一次设备的过程层,在间隔层和变电站层实施IEC 61850标准。

由于运输安装要求高,电子式互感器造价高,造价太高的国外智能一次设备,国内很少有产品替代,使用传统开关和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可以节约昂贵的成本通过传统的保护测控装置。

方案二:过程层采用传统的互感器和一次设备加装智能终端,间隔层和变电站层实施IEC 61850标准。

在一次设备附近或本体加装模拟式智能控制单元和输入合并单元完成过程层设备的智能化。间隔层设备中开入和开出、模拟输入全部取消,仅按照IEC61850-9-1/2通过通信与合并单元、按照智能控制单元与GOOSE连接,测控装置采用数字式保护;过程层、间隔层完全通过数字化连接,大量点对点硬接线连接被取消。

方案三:间隔层、过程层和变电层全部实现数字化。信息合并单元,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数字化电度表,智能化一次设备,实现信息传输、采集、输出、处理,控制全部网络化、数字化。

实现信息的同步性,电气量的幅值和相位为了避免产生误差,在二次设备的同一个时间点上一般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为避免由传统互感器输出模拟信号不产生这种问题,数字采样信号由合并单元输出的就必须含有时间信息,如图3所示。

图3 数字化系统信号示意图

时间同步准确度在合并单元进行数据采样时应在现场进行试验来验证,以满足控制和系统测量的要求。对时间同步的要求IEC61850分为T1-T5共5级,其中T5要求最高,为1μs;T1要求最低,为1ms。由于以太网传统自身的限制,在网络内通过多种方式很难实现时间同步,因此以UTC作为时钟同步源的IEC61850,实现不同设备间采用SNTP的同步采样。

四、数字化变电站关键技术的展望

综合国内外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本文认为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应适时解决如下问题;数字化变电站内电子式互感器运行的可靠性问题;数字化电气测量的变换问题等。

(一)、数字化变电站内电子式互感器运行的可靠性问题

研究证实,一次测量设备等一次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数字式光电互感器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常见设备,其保证了互感器电流和电压信号与二次设备间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对计量、保护和测量系统的可靠发挥保障性作用。现阶段,电子式互感器的实用性及电子器件、光学器件对互感器易耗元件的影响要求就互感器运行的可靠性做深入地研究。

(二)、数字化电气测量的变换问题

研究证实,电气测量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数字化变化的成败。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非常规互感器功能的扩展,即稳定性测量的关键设备;对设备发挥电磁干扰作用等。非常规互感器包括光线二次回路网络和光电传感器,其对数字化变电站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总之,建立数字化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全面数字化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攻关解决。

数字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数字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应从生产上的迫切需要出发,考虑技术上、管理上的现实可能,积极探索,稳妥推进。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运动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出现、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会计核算手段也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全面机械化、电子化和网络化。

一、电子商务会计的概念

关于电子商务会计的概念,学术界探讨极少,至今没有明确的解释。庄明来教授认为“所谓的电子商务会计,是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完整的会计反映,包括电子商务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电子商务会计立足于实际运作的电子商务活动,但它又必须有一整套理论框架作为其基础。它既要对完全电子商务加以核算,也要对不完全电子商务进行核算。”

二、电子商务会计对传统会计确认的冲击及其确认方式

会计确认在手工会计中并非新的话题。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在原有经济业务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型业务,比如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在线采购和销售商品、在线提供和接受劳务、在线支付或收取款项等。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成本、新的产品形式―数字化产品的确认、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面临一些难题。本文仅对其中电子原始凭证、数字化商品、网站建设成本等确认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电子原始凭证的确认

会计确认即通过会计账户要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确认其对应的会计要素,同时,确认各该经济业务要在何时进入所对应的会计账户之中。在将经济业务转化为会计账户之际,首先涉及的是各该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认定。

1.会计电子原始凭证对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冲击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审计依据、税务稽查的书面证明。会计主体发生任何一项经济业务,完成该项经济业务的有关人员应及时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在会计凭证中详细记录该项经济业务的内容,为明确经济责任,记录人员要在会计凭证上签名或盖章,审核人员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并签章,经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作为记账的依据。

(1)电子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确认

一切企业单位,在办理各种经济业务时都必须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电子商务过程所产生的凭证必然是电子形式的凭证,不再是传统的纸质凭证,这类凭证由于其是会计处理的数据源,故其确认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电子签名法》中的数据电文应当已经包括了电子的原始凭证,因而电子签名的会计原始凭证合法性自然应当被承认。但是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中并未提及电子原始会计凭证,这就给电子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确认带来困难。

(2)电子原始凭证的真实性确认

随着信息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书签名已被新的数字认证手段代替。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数据的确认标记应当是电子签名,对于电子原始凭证中的电子签名,由于其处于肉眼看不到的网络之中,数据的认定远比手工会计中的纸质数据认定困难。

2.会计电子原始凭证确认策略

由于《会计法》是指导会计工作的主要法律规范,因此我国应当尽快修订《会计法》,确认电子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尽快研究电子发票等重要的会计原始凭证,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认其合法、有效性。

在会计工作中及时采用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相结合的最新方法。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手段对电子数据的确认,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的一种技术手段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印章使用的习惯与高科技技术的融合,就是采用电子印章。

(二)数字化产品的会计确认

数字化产品指的是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一种产品,包括实体商品的电子形式,如计算机软件、多媒体产品、专业数据库以及电子出版物等。

1.数字化产品对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冲击

首先,数字化产品是一种技术性资产,在一个以生产和经营数字化产品为主的企业,销售数字产品是其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出售而取得收益,数字产品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企业在数字产品的开发上是排斥他人的,为了自己的数字化产品能够占领市场,企业通常会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以其能够具有优势以区别其他企业的产品,其研究开发支出可以合理、可靠计量。

其次,用于出售的数字化产品不应当作为存货确认。从特征上看,数字化产品与传统的存货在功能上具有类似之处。数字化产品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与物质产品制造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形产品一样。但从另一方面看,又不具备存货的特点,因为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三类有形资产。而数字化产品是无形的,数字化产品不需有形仓库保存,一次性开发或再次开发成功后就可以投入销售,而且可以不断复制再销售;可以说产品的生产过程是虚拟的,它的成本构成和收益大小也具有不确定性。

再次,用于出售的数字化产品不应当作为无形资产确认。虽然数字化产品符合无形资产的部分特征,但是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为了生产经营,即利用无形资产来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他人或为了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虽然传统无形资产也可以通过销售实现收益,但这并不是它获取超额收益的主要方式。数字化产品的开发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出售收入。

2.数字化产品的会计确认设想

刘良惠学者认为“数字化产品既不同于有形产品,又有别于传统会计中的无形资产,但它又确实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项资源,应该确认为一项资产。根据其特殊性,应该单独设立‘数字资产’项目,将数字化产品确认为‘数字资产’。至此,资产这一会计要素就应分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数字资产三大类,有形资产又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两类。”对增设“数字资产”项目,笔者非常赞同,但对于哪些应确认为“数字资产”,则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提出建议:

(1)增设“研究开发支出―网站开发成本”

在资产项下增设“研究开发支出―数字商品开发成本”。数字化产品研究开发过程的支出,首先作为该项目确认。

(2)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

外购并自用的数字化产品的取得成本应当于取得时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阶段支出(除硬件设备外)于研究开发成功时,如果数字化产品为企业自用,并预期能够产生收入,应作为无形资产确认,并按预期使用期限摊销。研究开发结束,申请专利权的有关费用,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

(3)增设“数字资产”

在资产项下增设“数字资产”。如果数字化产品用于出售,则应于数字化产品研究开发完毕时确认为“数字资产”,并按预期可使用期限结转成本。开发成功出售交付他人时,作为收入实现确认。

外购的数字化产品,于采购完毕时作为该项目确认,并按预期可使用期限结转成本。出售交付他人时,作为收入实现确认。

(4)确认为固定资产

为数字化产品服务的硬件产品,确认为固定资产

(5)确认为费用

在外购或开发数字化产品之前的计划、调研阶段支出,应当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研究开发失败,不准备继续研究开发的,其已发生的支出,也确认为费用。

(三)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

对于电子商务的销售收入,无论是在线实现商品销售收入,或是在线实现服务收入,都面临着确认问题,即何时将所确认的经济业务进入会计账户。

1.电子商务收入对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冲击

存在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难题在于,电子商务尤其是数字化产品的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时间较短,会计规范滞后。如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并未涉及电子商务的内容。

确认难题之一,在线销售数字化产品收入究竟是销售商品的收入还是使用费收入。当有形商品可转化为数字商品时,网络使得销售收入和使用费收入之间的区别变得不确定。当有形商品被数字化并通过电子商务网络进行电子化传送,买方出售的仅是商品的使用权,而自已仍然保留所有权,在这种情况下销售收入似可视为使用费。但有些数字化商品如电子版图书仅仅是实物的代替品,这些支付也可以看作是销售收入。但有些人则认为,由于版权仍为转让者所有,故支付应当视为费用。由于受让者有权为了运作而在其业务范围内复制多份拷贝,故在大多数情况下,所得又可视作商品销售收入。

确认难题之二,数字化产品的收入与费用如何实现配比。对于电子商务时代,数字化产品的前期研究开发费用过大,而陆续的生产成本很小,这一原则的适用性变得有些牵强。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受益期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进步所造成意想不到的淘汰,都使得收入和费用配比这一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变得不确定。这种变化,致使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成本费用的期间分割及配比假定显得缺乏一种严谨实在的基础,表现出某种随意性和人为性。

确认难题之三,在线销售数字化产品何时确认收入实现。2006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规定销售商品收入予以确认同时满足五个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4)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己发生的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这些规定对于传统交易的规定非常明晰,但没有涉及电子交易。

2.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策略

针对以上难题,会计理论界应当进行深入讨论,以指导会计实践。目前对上述收入的处理,会计实务界处理很随意,多是根据自身判断处理。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将电子商务的收入,尤其是数字商品的收入处理纳入会计规范,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正具有可比性。

首先,对于第一难题,在线销售数字化产品(包括实体产品的电子形式)其收入应当确定为销售商品的收入。原因在于,销售传统商品时,也仅是商品本身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转移,其商品商标品牌的所有权和生产该商品的权利并未随之转移。电子形式销售数字化产品,具有与销售传统商品同样的特征,客户支付费用即可得到所购数字化产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客户可以对所购数字化产品进行处置(包括复制多份拷贝,但也有产品不允许复制),符合上述收入确认条件。

其次,对于难题二,数字化产品销售可以相对配比。对于传统商品销售,其收入与支出也并不可能实现全部合理、准确配比,只是按照会计法规操作,实现比较准确、合理的配比。在电子商务时代,对于外购数字化产品再销售,其外购的金额与销售所实现的收入很容易实现配比。对于自创数字化产品用于销售的配比,可以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其前期研究开发过程为数字化产品生产过程,其发生费用即为生产产品的成本,作为研究开发支出(类似传统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可以扩展生产成本的内容,因为数字化产品生产情况较特殊,应增加研究开发成本)确认。并预测数字化产品的收益期限,定期摊销进入成本,实现收入、支出相对配比。

再次,对于难题三,交付商品时确认收入实现。收入确认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购销合同、服务合同、原始凭证已基本消失,传统中会计核算的签字、盖章、复核、出入仓库等控制制度和措施已大大减弱。取而代之的证明交易已发生或者货款已收到的是电子原始凭证,如电子发货单、收货单、电子发票、电子银行支付凭证等,为确保其真实,电子原始凭证需要电子签名。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凭证形式只是由纸质变为电子,其内容、性质、作用并未改变,因而完全可以根据电子凭证确认收入实现。比如开出发货单,交付商品时确认为收入实现。

结语

电子商务给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会计环境的急剧变化动摇了会计假设;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对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范围、标准和计量的方法带来了挑战。电。本文对这些内容作了初步性的分析研究,但不够深入、透彻,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许永彬.电子商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283.

[2]张乃荣.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的全方位创新[J].会计之友,2004.12:79-80.

[3]庄明来.电子商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80.

篇5

这一转变无疑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大众媒介传播理论及其基础之上的大众媒介传播实践。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也就是说,基于技术手段的媒介本身形态的变化对于整个世界的革命性力量不容忽视。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字化成为了世界各国比拼的新的竞技场,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力争成为这场竞赛的领跑者。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新世纪全球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甚至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对于数字化作一全面解析无疑是具有

数字化技术下的媒介融合

电波媒介和纸质媒介内部虽先期融合,但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这一切。电视和广播开始采用同一种载体――数字来传播,它们无须再通过不同的播放器传送,而是可以混合使用共同的播放器。这就使得电视和广播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融合。而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混合了电视和广播,人们既可以专心听音乐或别的广播节目,也可以边听别干别的事情,还可以看到声音所传递的讯息――如FLASH产品等。

此外,数字化技术也大大加强了广播节目的生动性:虚拟合成、更加逼真的音效、更加好的听觉效果,而且数字化技术提供的额外服务也加强了广播对于受众的服务性:如显示所播放的节目或歌曲的详细信息、可以即时保存所播放节目等,这些都促使了广播与电视娱乐性质的融合,也为其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创造了良好条件。

而杂志和报纸也开始呈现出靠拢的趋势。数字化技术催生的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报纸也不得不将视线转向分众市场。越来越多的报纸扩大版面,越来越多的专业性强、出版周期长的报纸诞生,报纸正在趋向于杂志化。而技术也使得杂志的时效性进一步增强,杂志的出版频率趋密。

电波媒介和纸质媒介的界限逐渐模糊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波媒介和纸质媒介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一方面,电波媒介的节目内容可以被很方便地保存下来,并以DVD光盘的形式出版发行,以至于演变为“电子杂志”。近年来很突出的“探索(Discovery)”系列科教节目就是一个范例。同时也由于其可保存性,电波媒介的节目内容也开始向深处挖掘,尝试一些深层描述和剖析。电波媒介的娱乐功能渐渐被教化功能分去了一部分领地。

另一方面,纸质媒介为了求得更加生动的表达和更为互动的沟通,纷纷制作电子版。它们不仅建立因特网站,将传播内容以可视、可看的形式,还可以以更好保存、容量更大的光盘形式储存并发行。此外,数字化技术也使得“电子报纸”、“电子杂志”成为可能。我们不仅可以在屏幕上而不是纸上进行全新的阅读体验,还可以在类似印刷物的载体上欣赏生动的画面和声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报纸和杂志的娱乐功能开始加强,“新闻娱乐化”、娱乐版块、体育版块的大量扩版便证明了这一点。

当人们在电视上看报纸、杂志,可以像挑选过刊一样随时播放自己喜爱的电波节目;当人们可以在类似报纸、杂志的载体上看电波节目;当学历、地位各异的人们都在因特网上娱乐、游戏、了解新闻和国家大事,电波媒介和纸质媒介那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在技术的熔铸下一点点愈合。

传媒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区别开始消失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我们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面前混淆了传媒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概念。过去,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这二者,就是:一群人面对大众的传播活动叫做传媒产业;一个人面对一个人的传播活动叫做信息产业。但是,在数字化技术使得所有信息都以同一种载体通过同一种渠道传输之后,传播活动可以是一群人面对大众、一个人面对一群人、一个人面对一个人,还可以是一群人面对一个人等等,传者还可以同时是受者,受者也可以是传者……总而言之,就是传播活动的源头、终点、传播顺序、传播渠道及传播内容都有了无限种可能,再也没有了明显的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清究竟什么是传媒产业,什么是信息产业。而大众传播也突然被纳入了广义的信息传播的洪流,由此,不仅大众传播的内涵和外延起了变化,也带来了行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变。

驱使大众媒介加强资本活力

中国的媒体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其市场规模如果按2003年年广告费总额是712亿美元的话,那么媒介市场就可达到1400~1600亿元。

正因为有了这样巨大的市场,就推动了媒体的极大的规模化,而规模对资本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更加加强了传媒产业对于资本的需求,这是因为:

首先,数字化技术创造了无限广阔的媒介内容空间,需要产业化、专业化的内容市场形成。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媒介空间,而这些空间都需要用内容来填充。中国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市场的,至多只有一些零星的萌芽,而这些萌芽显然满足不了大众传媒数字化以后的发展。而内容市场的形成,无疑急需资本的启动。

其次,数字化技术使得大众传媒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则成为规模经济的首要需求。规模经济是大众传媒产业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大众传媒产业极低的边际成本要求它必须扩大规模才能够获得足够的效率,数字化技术在拓展传媒发展空间的基础上,也带动了传媒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以极高的层级递增。

再次,严峻的国际数字化传媒竞争形势呼唤资本。在全球媒介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媒介市场始终是西方国家非常看重的战略要地。目前全球六大媒介集团无一例外的进入了中国市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索尼、贝塔斯曼、迪斯尼以及新闻集团等,已经从期刊合作、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创作、生产和发行各个媒介环节进入中国媒介产业和娱乐业。“理解、配合,尔后求发展”,成为西方媒介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谨慎而实用的道路。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以及机构投资者势力的增强,使得各国内部分散的资本市场的交易体系出现了统一化的趋势,遍布世界各地的资本市场和证券机构也日益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推动了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势头。资本市场的全球化扩大了媒介上市融资和交易的范围,媒介实体的扩张与资本市场的统一及互相促进大大推动了媒介的全球一体化进程。

数字化对传媒经营方式的影响

我国发展数字化技术是从电视开始的,就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数字电视的发展战略。国家有这样的战略安排:2003年是有线电视先行,2005年是直播新业务,到了2008年全面推广地面的数字电视,2015年就是全部停止模拟电视的播出。

在这样的情势下,大众传媒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其次要解决内容问题。技术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传者和受者互相沟通、实现互动的网络和接收终端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在通过机顶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机顶盒时代之后,各种大众传媒的数字化将开始迈入具有真正意义的阶段,从机顶盒到数字电视、到真正的数字广播、数字报纸和数字杂志。

而技术问题解决之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构建新的产业平台、形成新的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大众传媒体制改革……大众传媒和大众传播活动将以和以往完全不同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数字化给大众传媒的经营造成的不同于以往的改变主要在于这样几方面:大众传媒消费者细分加剧;大众传媒与受众的互动性空前加强;接收终端的音画质量大幅提高;大众传媒需要进入资本市场积极融资。

这些改变实际上是对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营销要求:即以技术为核心手段,以市场为出发点,提高节目质量,打造属于传媒自己的品牌。传统的大众传媒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品牌并不包括在核心竞争力中,大家做好做坏区别不大。但是在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之下,传媒不得不改变经营理念,将考虑的重点从国家政策向市场需求转移,并一改笼统粗略的眼光,开发适合重点目标市场的节目。而在节目开发和制作方面,大众传媒需要及时利用“互动”的技术优势,积极编制受众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节目,增强受众的接近感,提供尽可能周到、有效的服务,使人们生活更加愉快、便利。而建立在这一切努力之上的,就是大众传媒机构的品牌效应――节目促成品牌,品牌带来利润,将成为数字化时代传媒的经营法则。而传媒也要学会利用品牌进行营销,积极推销自身优势。

对于融资的运作,更是如今我国大众传媒机构的一个软肋。长久以来在没有资本引入的情况下生存,大众传媒已经变得对资本比较陌生,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而资本运作人才又缺乏传媒经营经验。数字化时代,大众传媒对于资本的渴求使得他们不得不开始了艰难的摸索。组建传媒集团、买壳或借壳上市近年来在中国方兴未艾,这些都给大众传媒带来了全新的经营模式。

建立崭新的数字化大众传媒产业链

篇6

Abstract: mine survey for the min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work it is indispensable, also is very importa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e production in mining will first find mine; Mine surve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e production basic work, is also related to the mine safety of the important work.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mine surveying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es, the digital measurement is the key links in min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n digital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 mine to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digital measurement; Mine survey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D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我国矿业产品的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对矿山建设与生产的要求,矿山测量领域的数字化建设也是各矿山企业必然的发展趋势。矿山企业要认识到矿山测量数字化的重要性,对其提高矿山开采安全、保障矿山生产人员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任何疏忽或误差都会影响矿山生产的安全甚至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积极运用现代测量技术提高矿山测量精度已经成为矿山测量质量提高的关键。

一、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概述

随着现代矿山生产对测量工作的需求,矿山测量工作已经成为影响矿业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不仅关系到矿山开采、生产的科学进行,同时更是关系到矿山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运用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进行矿山测量工作能够有效提高矿山测量的质量,提高矿山测量精度,为矿业企业生产指明方向,提高矿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效果。三维数字化软件技术、全站仪、GPS定位测量技术、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技术、数字化地形图等技术的应用极大的降低了矿山测量劳动工作量,提高了测量工作效率与测量质量,为矿山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由于数字化测量技术对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现代矿业企业必须认识到运用现代测量技术开展矿山测量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测量工作投入、提高测量质量,为矿业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需要矿业企业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测量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对企业测量人员技术的要求,以科学的测量管理体系构建为基础,加大测量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测量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同时还需要测量人员认识到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过程中测量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以自身能动性为基础提高矿业企业测量技术水平,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是区别于传统单一测量科学的综合性科学,是综合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及计算机相关设备采集矿山地里生产与储量数据,并利用CAD等软件绘制成图的数字化测绘技术。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必须以有关规范为基础依据,按照测量重点以及测量工作质量控制因素进行的工作。在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过程中还要根据测量工作地点(地面、井下)以及其测量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其测量过程进行控制,以此达到运用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提高测量质量的目的。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应以矿业企业测量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基础,提高测量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以及了解、认识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操作要点,以此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在其应用过程中,矿业企业测量部门或测量企业要以自身对测量工作的重视以及对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的重视,加大投入以此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电子经纬仪、全站型仪器、GPS接收机和多种地面或岩层移动变形监测仪器等数字化设备仪器在矿山测量的应用提高了地面测量与数据采集工作效率与精度、降低了测量工作的劳动强度,为矿山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过程中,测量部门或企业还要认识到同一类型测量仪器中先进性的选择,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时,测量部门或企业应选用具有先进性与综合性能优异的设备仪器,提高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效果。

GPS、GIS、遥感和计算机等技术是现代测绘学科的核心技术,也是矿山测量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中的关键。随着近年来矿业建设与测量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也为我国矿山测量过程中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数据处理与机助制图、电子速测仪、GPS技术、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和GIS等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一些矿区的应用使一线矿山测量技术人员亲身感受到现代测绘仪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优越性,同时内业数据处理、图形绘制数据的数字化工作也使得内业测量人员认识到现代测绘数字化的优点与便捷。随着现代数字化矿山进程的不断推进,积极运用数字化矿山系统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已经成为矿业企业工作开展的关键。

三、采用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的优点

1)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分层)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而且一目了然,【基本上改变和弥补了传统产品线条、符号和数字、文字等综合包罗】,非具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读懂的缺陷;

2)数字化测量产品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可以随时补充修改,随时出新图提供使用;

3) 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可以对产品的各种要素进行数据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而且还可以随意对图形进行拼接、缩放,用途更广泛。

四、结束语

矿山测量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发展和进步与采矿技术和矿业工程的发展、测量科学技术与仪器设备的发展、其它学科如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测绘技术是建立在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光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并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等一系列优点。现代测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必然会促进矿山测量的进一步发展。以现代测绘技术、矿业工程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矿山测量,必将会形成集数据采集、处理、管理、传输、分析、表达、应用、输出为一体的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系统,为矿区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性的资料,促进矿山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移动电子商务掀大潮

据易观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2.88亿,市场规模达637亿元,同比上涨64.2%。预计2012年用户数将突破6亿,超过互联网用户数。这意味着近3亿中国人同时生活在线上空间和线下世界中。从数据可以看出,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巨大,那么,移动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通信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前期,多数业务都跟通信有关,主要业务以短信和彩信服务为主。李岩认为,短信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对于众多拥有庞大销售网点的大型企业而言,其需要和分散全国各地的终端网点进行沟通,需要给在各个终端网点的工作人员发送最新的公司销售政策、评价信息、公司通知,也需要利用这种方式和客户、会员进行深入沟通,举办推广活动等。亿美软通曾为中粮集团、可口可乐等大型企业提供过这种服务,企业只需向一个特定的号码发送短信,后台软件就会将其库存和销售信息汇集到数据库里。

WAP时代。在李岩看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前3G时代,手机以非智能机为主,在通信模式上采用WAP方式。在这个阶段,其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上并没有大的进展,因为其不能有效地解决复杂系统的沟通问题,在效率和使用的便利性上也不如短信,所以,WAP时代是一个过渡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3G网络、终端智能机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商务进入繁荣阶段。李岩认为,移动商务的演进,实际上是传统经济逐渐被数字化的过程。多年来,亿美软通之所以能够保持行业领先,一是专注于移动商务技术不动摇;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产品研发方向。因为专注,所以能够生产出移动商务领域最好的产品,既有为企业销售人员和库管人员使用的手持终端设备,又有为市场提供的二维条码的扫描终端,通过后台系统的配合,完成电子优惠券的发放和回收,在软件、后台以及前端的终端生产上,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使其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帮助消费者改善消费体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产品,紧贴市场需求使亿美软通的产品得到客户的一致认可,同时确立了其行业领导者的地位。面对移动电子商务大潮,亿美软通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打造和完善智-惠城市平台,以帮助企业实现销售管理的全程电子化和数字化,使其能在销售与市场领域实现全速发展。

O2O商业模式的前世今生

当前,网络零售异常火暴,但实体经济的市场主导地位依然不可动摇。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O2O商业模式应运而生。O2O是指从线上寻找消费者并将其带到线下实体店中的“从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模式,即Online2Offline,它让网络变成线下交易的前台,正在颠覆并超越传统电子商务模式。

O2O模式的缘起和本质

李岩认为,O2O模式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趋势。从B2B到B2C,再到O2O,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近年,B2C能够得以爆发式增长,既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得益于社会金融业、物流等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数字化在实体经济中不断扩散的过程。

不过,在B2C网络零售之外,人们大量的消费依然聚集在本地的生活服务方面,而这样的实体经济内容以前是无法纳入传统电子商务版图的,比如餐饮、健身、美容美发等。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一块产业开始被数字化,并逐步进入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因为移动互联网能够支持人的位移,这样就产生了O2O的商业模式,即线上营销,线下消费。

O2O模式的出现解决了B2C模式解决不了的一些商品零售,特别是必须到店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如看电影和演出、餐饮等。O2O模式使消费者兼得线上订购的便捷实惠和线下消费的完美体验,其本质是实体经济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是B2C的进一步升级。

O2O模式的挑战

实际上,实体经济数字化的空间还未起步,所以O2O商业模式既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一是市场培育需要时间,二是技术亟须突破。从B2C到O2O逐步演进的过程中,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只有通过有效引导来激发消费者关注的热情,商家才会关注。在技术层面,最大的拦路虎是扫码器等终端设备的成本依然偏高,只有尽快降低终端设备的成本,才能快速有效地吸引更多商家进入,使其得以快速发展。

智-惠城市:数字化移动营销平台

亿美软通推出的智-惠城市(省略)是中国第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手机为用户终端、以城市为区域建立的高效、互动、本地化的O2O商业模式的移动商务平台。智-惠城市和传统短信服务有比较大的区别,短信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它能快速、精准地到达每一个消费者或者销售人员那里,实施企业的管理意图;而移动互联网在技术丰富性上要远高于短信,除了信息传递功能外,智-惠城市为企业提供一个全程数字化的移动营销平台,是企业的移动销售平台,是针对企业需求的一个重大升级。

在这个平台上,实体经营者可以实现线上流量向到店客流的转化,消费者可以享受在线获取、到店享用的便利和实惠。其实现的过程是全程的、可计量的数字化营销。

“在这之前,企业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多是分开进行的,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处于模糊状态。做了市场推广,也带来了客流,却分不清市场投入和销售的比例关系。究其原因是没有数字化,或者说数字化链条没有延伸到达成交易。”李岩分析道。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市场和销售呈现融合趋势,其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市场推广的渠道开始成为销售渠道。比如,企业在互联网上借助搜索等工具推广产品时加入二维条码,用户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下载条码,再持条码到实体店进行消费,企业通过后台可以看到条码在哪个门店、什么时间被使用,通过数据的筛选,可以有效地判断对广告感兴趣的人有多少,又有多少人转化为实际销售。从广告投放到用户行为转化,再到销售达成,是一个闭环的全数字化管理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营销效果。

“智-惠城市不仅是一个移动营销平台,更是一个移动销售平台。把网页浏览量变成客流量,最后变成销量,亿美软通通过自己的技术,将实体经济充分数字化,并让其以数字化的手段,更精准有效地提高营销效果,达成销售。这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整个销售与市场体系的一个重大变革。”李岩说道。通过消费者与企业互动,帮助企业实现精准的数字营销;同时帮助消费者找到更加优惠,更加适合自己的个性化产品。智-惠城市目前在全国各个城市寻找运营合作伙伴,建立运营中心,然后在本地寻找实体商家,商家可免费在智-惠城市平台进行移动营销,只需按照效果付费。收费的依据是优惠券的下载数量,消费者只有输入真实的手机号码才能下载优惠券,所以可以确保每一个下载优惠券的消费者都是真实、有效的。如果实现了在线移动支付,企业则可按照成交比例来付费。

目前,智-惠城市平台已在北京市有关行业进行了试点应用,早期参与应用的知名商家包括星光天地、沃乐玛山姆会员店、华堂商场、美廉美超市、眉州东坡酒楼、麻辣诱惑、面包新语以及京城数十家电影院线,都获得了良好反响,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应用经验。目前,智-惠城市应用正在全国范围渐次铺开,已有杭州、宁波、合肥、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开通了智-惠城市平台,向当地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服务。在未来3年,智-惠城市应用将覆盖全国100个大中城市,为超过10万家企业提供移动商务应用平台,其服务将惠及3亿以上的手机用户。

李岩认为,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的实施,将使智-惠城市平台进一步放大。首先是“点亮”。智-惠城市平台要实现覆盖全国100个大中城市,为超过10万家企业提供移动商务应用平台,服务3亿以上的手机用户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做重点推广,以点带面,逐步放大。其次是“汇聚”。智惠平台一旦在一个城市的一个行业或者一个行业的若干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就可在这个城市汇聚成消费者优惠网。以此为基点,如果将全国各个城市的消费者优惠网汇聚起来,就将形成全国性的移动消费者优惠网络,形成一个规模化的网络平台。最后是“融合”。在智-惠城市平台,一旦汇聚了一定的商家和消费者资源,平台就会开放API,为其他企业提供系统技术支持,形成一个大的商业生态。

由于O2O商业模式既承载实体企业,又承载着在线的消费者,所以,亿美软通其要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建立持久的优势,既要挖掘和满足用户需求,又要不断升级产品,降低企业进入门槛,还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和服务,以此建立一个完整的移动营销网络和平台。通过智-惠城市平台,手机用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获得许多便利和实惠;商家和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一体化营销,让消费者及时分享各种优惠。

移动电子商务的未来

篇8

关键词: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分类,冠以“民间”二字,就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贵族艺术”等有所区别。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的民间艺术,是指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美术和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择业形式也越来越多,从事民间艺术的人则是越来越少。因此,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已刻不容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方法。

1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现状

相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更大的遗失风险。民间艺术作为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而积累的文化精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民间艺术也是了解一些地区民间习俗、文化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技术,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这样数字化以后的0和1就是各种信息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示,这就可以使书本无法记录的民间艺术得以流传下去。此外,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也很愿意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如浙江大学在1989年就开始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即CAD&CG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七五”计划建设项目,1990年对外开放,1992年建成并通过国家的验收,1997年开始对敦煌艺术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科技成果。我国的民间艺术保护工作者虽然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还是有一些民间艺术未能很好的保护起来,从而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上海嘉定的竹刻,在明清时期,那是相当的繁荣,而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从前的竹刻工作者都已年过半百,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福建泉州的南音,是我国的四大古音乐体系之一,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据东方网报道,泉州城里有个“南音社”,一位老南音艺术家开办了免费学习班给人授课,即使如此,现在参与南音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2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措施

民间艺术由于覆盖面较广,内容复杂,致使其缺乏必要的归类整理,严重阻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此外,相关部门和单位缺乏对民间艺术的广泛宣传,导致人们对民间艺术没有充分的认识,也不了解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价值。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各省市可以根据本省的民间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字博物馆,实行“收藏优先”的原则,并配合民间艺术生态博物馆,建立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料库和数字民间艺术资料馆,使民间艺术得以很好的保护并传承。

2.1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首先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对民间艺术要进行实地考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工。具体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民间艺术大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做好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首先就要对民间艺术的资料进行收集。

2.2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其次是资料的整理工作

大体上讲,民间艺术覆盖面较广,包括皮影戏、剪纸、绣花、狮子舞等,都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各类民间艺术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内容十分的复杂,如果紧靠书本进行人工整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用虚拟现实的方式创作民间美术作品,利用三维技术制作出作品的效果图,这样就可以节省在制作中的材料成本并缩短制作时间。[2]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间艺术进行分类整理。

2.3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要建立民间艺术网

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民间艺术网,将民间艺术的数字化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免费向人们宣传。网站作为民间艺术资源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宣传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讨论和补漏的途径,如论坛等,这有利于人们补充遗漏和讨论民间艺术及其保护方法。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提高,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在科学技术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人们反而更加向往多姿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民间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些民间艺术面临着消亡的窘境。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民间艺术主要以非物质遗产的形式存在,其保护的难度相对较大。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民间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新的途径。利用数字化先进技术,将民间艺术很好的保存下来,使得人们可以很好的去欣赏民间艺术,也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发扬光大及传承。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篇9

一、智能变电站结构

1.1智能变电站和智能电网

智能变电站和智能电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智能电网中包括了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的设计是建立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之上的,智能变电站的存在保证了智能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互动化等多项特点,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支撑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有着统一的标准和信息模型,可以保证智能电子设备的互动性,为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奠定基础。智能变电站要建立在数字化的前提下,有着性能优良、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并具备自我检测和诊断的能力。通过以太网交换技术,能够确保智能电网的精确度,使数据能准确、快速的传输,为智能电网提供数据基础。通过稳定智能变电站中的电子设备完成动态数据、稳态数据和暂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工作,提高智能电网的数据处理能力。

第二,加强全网联接。变电站是智能电网能量传递的重要枢纽,因此智能变电站的存在能保证电网中各个节点的有效连接。当智能电网中发生事故时,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提高电网的事故预防能力,保证电网的稳定性[1]。

第三,高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能够满足智能电网中对高压输电网架的要求。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智能电网中的主要输电网架都是高压线路,必须要通过高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进行调节,能够解决高电压线路中大容量点电能传输所存在的问题,保证我国高压输电网架的稳定,促进我国电力建设的完善。第四,通过中低压智能变电站,可以同时支持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为智能电网提供了中间歇性电源“即插即用”的功能。第五,为智能电网的实时监督提供了保障。在智能变电站中,通过大量先进电子设备的应用,可以获取到电网中的运行数据,对设备的维护检修提供基础,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

1.2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变电站

数字变电站是确保智能变电站实现的基础,相比之下,数字变电站更注重过程,而智能变电站更注重结果。和数字变电站有所区别,智能变电站强调的是物理集成和逻辑集成。强调了智能设备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负责传统设备的测量、控制以及监测等各项功能,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计量和保护等。智能设备是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之间的组合,有着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等特征。而逻辑集成指的是智能变电站注重逻辑集成,通过对系统的虚拟装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智能变电站的区域性或总体性的协调,支持在线决策、协同互动等多种应用。智能变电站和数字变电站的区别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出发点不同。数字化变电站的目的是满足变电站的自身需求,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通信平台,在变电站内部实现一次、二次设备的通信,注重的是变电站内部的设备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而智能变电站是建立在整体电网的要求上,建立全网统一的信息通信平台,更加注重电网中各个智能变电站之间的联系,以及变电站和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提高电网中的通信水平。另一方面,智能电网中还可以支持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多种清洁分布式电源,满足“即插即用”的要求。

第二,设备集成化程度不同。数字变电站具备一定的设备集成和功能优化,在以太网技术的基础上,将一次、二次设备之间相融合,符合了智能电子装置的标准。和数字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的设备集成化程度更高,智能设备体现的更加全面,促进了一次、二次设备的一体化进程[2]。

二、智能变电站数据通信网络性能要求

通信网络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和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数据通信网络是否稳定、高效、实时是判断系统信息化、自动化的重要标准。在智能变电站中,数据通信网络是各种设备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纽带,要满足相应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建立统一的通信接口。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进行传输的数据越来越多,对数据通信网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数据通信网络必须能够应对目前大量的电量数据、操作数据以及故障数据等。另一方面,目前对数据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和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因此在对数据通信网络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网络的冗余性能和无扰恢复能力。从总体来说,对智能变电站通信要求的性能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分层结构。智能变电站的分层结构是由分层架构决定的,数据通信网络的分层是确保智能变电站分层架构的前提,根据对智能变电站的不同需求,要选择相对应的网络通信技术和结构。

第二。实时性。在智能变电站中,需要对大量的实时运行信息和操作控制信息进行处理,这些信息往往都具备一定的实时性,所以在建立数据通信平台时要注重数据传输的实时性。第三,可靠性。电力系统有着连续运行的特点,这就意味着智能变电站的数据通信系统也要一直处在运行状态,一旦数据通信系统出现运行故障,会对智能变电站的整体运行产生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伤及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数据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是在设计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第四,电磁兼容性。变电站在日常的运营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电源、雷击、跳闸等,使得通信系统常常要在强磁干扰的环境下工作,因此对网络的电磁兼容性有着一定的要求,要避免强磁干扰而产生的通信障碍。

三、智能变电站数据通信结构体系

3.1智能变电站结构设计

根据我国电网公司对智能电网出台的相关规定,在建立智能变电站时,要包括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在过程中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一次设备;在间隔层中包括继电保护装置、系统测控装置等二次设备以及一些控制器和传感器通信系统;站控层中包括各种自动化监视控制系统,对通信系统中的实时情况进行监督,对智能变电站中的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控制以及信息交互,保证变电站数据采集、监视控制、电能量采集等多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数字化变电站相比,智能化变电站的设备集成化程度更高,更好的实现了智能设备的作用,将一次、二次设备一体化,提高了变电站的工作效率。除了过程层中的测量和控制功能不变之外,智能化变电站通过集成将间隔层中的保护、控制与监视融合到过程层中。这样一来,这些智能设备除了能够进行测量和控制之外,还具备保护、监视的功能;另一方面,智能设备通过标准化接口接入电网的高速网络后,能够更好的实现智能设备和变电站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智能变电站中的数据通信网络进行结构设计[3]。

3.2智能变电站总线设计

在传统的数字变电站中,总线设计分为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两种方式。站级总线指的是变电站层和变电站层之间的通信方式,通过站级总线,各个变电站之间能够进行数据通信,并可以和上级运行中心以及调度控制中心相联,传输相应的数据信息。过程总线指的是在过程层和间隔层之间的通信。通过过程总线,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通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实时性。如非常规互感器采样值的传输、保护装置控制命令的传输等。根据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的特点,数字变电站中有两种组网模式:独立过程总线模式、站级总线与过程总线结合模式。独立过程总线模式中,间隔层的智能电子设备要通过两套以太网接口,分别接入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在这种模式下间隔层和过程层的数据难以进行共享;站级总线与过程总线组合模式下,变电站中的一切智能设备同时接入同一个物理网络。无论是变电站层之间的装置还是智能电子装置之间,都能实现共性和交互,但是由于网站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很容易引发网络资源竞争问题。和数字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中只有站级总线一种总线模式。在智能变电站中,逐渐开始淡化过程总线的概念,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数据信息传输通过变电站中的智能设备进行。设备以及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通过以太网技术实现,保证了数据通信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安全结构设计

智能变电站中的数据通信是建立在以太网技术上的,有效降低了变电站的成本。但是在智能变电站中,面临着各种网络安全威胁。其中既有变电站内部的威胁,也有来自变电站外部的威胁,其中主要包括非法使用、截获信息、篡改数据信息、恶意程序、权限管理不当等。智能变电站是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以太网技术建设的,通过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容错技术等多种方式对安全结构进行完善[4]。

篇10

关键词:

艺术传播;文化产业;互动关系

一、艺术传播

艺术范畴极为广泛,其目的在于传播。将艺术作品传递给受众,包含了艺术信息、艺术传播者、艺术受传者和艺术传播媒介,这就是艺术传播。在各种艺术借助现代传媒传播过程中,原先艺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的产业化多是借助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制性来实现的,艺术的经济价值得以凸显。艺术品的复制和销售,借助技术复制性生产可以把艺术带入产业化模式。但不同艺术形式借助传播实现其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因此,借助传播来研究艺术的产业化也有很大意义(王廷信,2009)。艺术传播搭建了艺术和产业之间的相连平台,促进了艺术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艺术传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二、艺术传播的影响范围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文化产业已经发生了显著转变,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文化产业的集团公司不再是一个特定的文化产业专门化生产,如电影、出版、电视或记录,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生产企业。在此背景下,数字化、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已经成倍增加,受众更容易接受到文化内容的传播,就算是小规模的生产模式,也可以送达到大规模的消费者。信息技术企业与更多的文化企业相链接,微软、谷歌、苹果和亚马逊等已经成为像新闻集团、时代华纳和索尼等公司了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Hesmondhalgh,2013)。一般而言,艺术传播具有认识、审美和教育三个方面的价值,而艺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艺术传播讯息的内容和形式的内在因素,人的因素、来源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因此,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传播(曾耀农、潘晶,2006)。从需求侧来讲,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对文化休闲时间的追求。另一方面,艺术传播影响着艺术功能的转变,显示出时代性的特征,改变了文化产业功能的结构和转型。数字化的艺术传播方式改变了消费者对于艺术产品的消费模式,网上博物馆、活动美术馆等也跨越了区域限制可以完成审美和教育功能。从供给侧来看,艺术传播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途径。众筹、众智和众包等方式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单一创作,比如被许多实践经验证明成功的电影或电视项目的众筹方式,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以实现媒体融资。艺术传播过程有效利用众智的发展策略,可以减少文化产业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特别是书籍、漫画、电影或电视的续集推广。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众包资金操作,可以创建特定的虚拟社交网络的文化资源提供者,实现创意和资源的衔接。艺术创作需要受到受众对于艺术信息和内容的选择,承担着消费偏好的不确定性。随着文化产业化进程,出版社、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艺术馆等艺术传播机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创作到生产、到传播、到流通、到最后的消费环节,传播的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艺术传播功能的创意者或策划人运用经济手段将艺术文本创作者的成果传播给受众。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艺术传播与产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出现了大众化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艺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互动的有机体系,推动艺术功能的发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前提条件

文本创作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源,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最终是传达到受众者,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源于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扩散,应该形成的是“文化+艺术+传播+产业”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集聚群。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空间集聚的现象,比如广东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北京的宋庄原创艺术区、湖南的动漫产业园区、上海的田子坊艺术区等等。艺术传播是文化产品扩散的有效手段,不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换关系决定了传播效果。当一个成功的艺术创意被应用到商业化过程之后,使得通过大众媒体或人际关系等传播渠道沟通了信息。大众传媒包括交流会、展览会和媒体推介会等,人际关系包括正式的合作者、行业协会,非正式的包括人才流动、媒体宣传等。一方面,这个创意由艺术工作者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创作为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生产者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时,就以知识的形式在行业内传播。另一方面,当艺术进入产业化过程后,需要体现艺术产品的多元化价值,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在消费市场上进行扩散。

1.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角色是文本创作者,如音乐家、画家、作家、编剧、艺术家等,他们运用自己的技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进行艺术创作,而相关从业者将作品与现代科技或传统技艺相结合,并把文化元素融合到作品中,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中开拓不同的市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的使用价值,并将其与现代技术等相结合进行产业化运作。艺术传播不但为文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要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元素相支撑。

2.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集群经验和知识共享的内在需求

文化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更加依赖于艺术创作氛围的营造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文化产业的集群属于创新型,需要具有良好的工作创意环境,是一种非线性复式集群模式。艺术传播在特定的文化产业集群区域进行,从而促进艺术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提升集群地区的产业优势。文化创造性的工作都会涉及到中心位置的集聚,该地区靠近其他的艺术家、雇主、作家和评论家等等,并在该领域的推动下向外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便于艺术家的培训和发展过程,像蒙马特、格林威治村和SOHO这样的视觉艺术集聚区就提供了有力的证据(Caves,2000)。在文化产业的目标消费市场中,艺术传播更好地辅助集智式创意设计和集群式规模生产,通过艺术传播的最大化影响力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优势和知识共享。比如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重心的变化,这些工厂区原有的优势地位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消失。在市场的影响之下,各种创意、艺术、动漫、时尚等产业相继选择并集聚在这里,原有的工厂也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室、画廊、文化公司等文化艺术机构的办公地,逐步形成了文化创意空间集聚区。

3.网络传播是艺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新媒介

在“互联网+”下的媒介融合,创新网络传播渠道形式,网络传播需要在各个环节创新,形成媒介创新的动力。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过程,体现了传播者和传播内容之间的融合,也表现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中的传播发展,从而促进艺术产品的创新。在较低成本的优势下,互联网使内容所有者可以直接处理个别客户或群体。在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环境中,网络媒体的传播比其他传播模式更加立体化,比单向的互动关系更体现了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分享性和自由性,具有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网络媒介传播应该承担着更好的作用,给大众提供更多的艺术知识,培养更好的鉴赏理念和更全面的收藏和交易平台。发挥网络传播在文化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作用,需要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强公共艺术信息网络平台的共享,使文化产业政策、信息咨询以及后期服务可以更加高效地为文化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巩固技术和融资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及保障,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促进艺术传播效果的提升。

4.社交媒体创新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新平台

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发展特点就是参与式文化,媒体内容消费者以内容评价者、内容生产者和内容创造者的身份参与到媒体产品和服务中(Jenkins,2006)。参与式文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新一代消费者从小就依赖于数字媒体体验和参与媒体创作的经验。此外,新一代人习惯于在网上分享他们的媒体创作和媒体经验。社交媒体网站已经为特定媒体的消费者创造了分享他们的媒体产品的评价的机会。事实上,一些商业网站(如亚马逊)在其服务产品中包含了消费者的评论和建议。同时,现在数字媒体制作工具和编辑使消费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创造中,并且贡献自己的内容作为替代或补充专业制作的媒体内容。分享类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成为艺术传播和文化产业内容互动的重要平台。众筹作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资金活动来源,包括特定创作和虚拟社交网络的增长,为人们提供了文化生产资源(Luca,2014)。通常情况下,文化创业者在一个互联网基础上的众筹活动,通过资金网络平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交流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理念,使得第一时间内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完成相应的作品并推广给相关的人群。此外,为了获取市场力量,媒体行业进行了大量的并购行为,形成了新兴媒体融合环境,作为媒体和通信行业数字化结果,传播通过不同的平台媒体内容增加了可用性和可获得性。

四、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效果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效应慢慢显示出来。以电影产品为例,在文化产业链上从创作、前期制作、制作、后期制作到分销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信息,尤其获得市场竞争差异的信息,捕捉目标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文化项目的运作跟踪和管理,通过艺术机构和团队进行协作和联络,收集市场偏好信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最终将文化成品投放到市场。这样的互动效应发挥了艺术传播的最好作用,将文化产业链上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流畅,最终会带来文化产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

1.文化产业为艺术传播提供了原动力

首先,“为艺术而艺术”若脱离了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艺术就会失去持续性发展的作用力。艺术的商业性和大众性需要产业运作的平台。艺术产业化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动力,扩展了艺术传播的影响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艺术家本身的传播影响(高尚学,2011)。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费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文化品牌的植入发挥着推广作用。比如,好莱坞模式开发的电影没有地域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挖掘各个不同地区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的全球布局,并将表达美国精神文化元素的电影传播到世界文化市场(朱琰,2010)。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形成自己的艺术形式,通过扩大和延伸文化产业链,串联产业链的相关传媒机构和文化企业,最大限度地跨界融合,为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氛围,形成具有自身特色消费市场,将文化产品推广到国外市场。

2.艺术传播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艺术与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艺术传播在文化产业尤其艺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传播通过品牌效应塑造了文化企业形象,艺术传播中包含重要的文化特征,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某种程度来说,艺术传播的过程可以增强艺术素养的形成,而艺术素养的形成可以建立长期的消费市场。艺术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可以促进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艺术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强了城市的活力。艺术传播促进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主要包括印有艺术作品的相关生活用品以及与艺术元素相结合的收藏品等,增加了产业附加值。艺术的传播可以促进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和消费,同时促进商品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另一方面,艺术传播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艺术传播的教育功能可以提升受传者的审美能力,传播优秀的艺术作品,构建良好的艺术环境,创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艺术传播提高了人文素质,集聚了人才,提升了城市吸引力。

3.数字化艺术是两者互动的融合基础

互联网及其相关的Web2.0进行通信,连接文化和商业,把核心内容放在商业交易平台进行展示、交流和销售。此外,最综合的网络聚合发展的数字平台,可以从各种来源收集和分布广泛的数字内容,包括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这些平台开发的应用编程接口提供方便的平台,允许数字内容供应商和买家各自交易。数字化艺术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具备了艺术作品制作的数字化和传播过程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更加灵活和快捷,网络艺术成为一种新的模式,突破了以往艺术传播的封闭性,推动了艺术传播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形成。此外,相比过去的传播模式,储存便宜的数字技术的扩散和访问以及微小市场定位的传播数字媒体产品的成本显著降低。这种所谓的长尾方案认为,所有的文化艺术项目,都可以产生一些市场回报,因为它们具有精准定位的市场能力,直接向专业观众传达信息,形成数字化共享的创新媒体融合的模式。

五、结语

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艺术传播带动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传达了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在“文化+”的带动下,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科技变革带来艺术传播形式和手段不断更新和改善,产业化发展使得艺术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化凸显,艺术传播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日益明显。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文化产业凸显着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共同作用的影响力,艺术本身的传播特征得到发挥。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互动作用集聚了艺术人才,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推动了产业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地方的实际发展需要和发展条件,规划出推动文化产业空间区域,制定引导产业集聚和引导企业进驻的优惠政策,制定有效的公共市场政策,发挥艺术传播新趋势变化下的最大化作用。

作者:周锦 王廷信 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勋著:《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王廷信:《为何要研究艺术传播学》,《艺术学界》2009年第2辑。

篇11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一、浅析数字化地形测量与测绘技术

1.1地面数字测图

地面数字测图也被称为内外业数字一体化测图,主要是指在地面上可以直接进行数字测图作业。它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数字测图方式,并且主要用于比例尺地图比较大的地区或者是测绘资金投入比较大的地区。

因为是实地测量,在进行地面数字测图时,就要借助技术手段来操作,这样可以提高测得数字的精确度,但是这种测量方式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较大。所以,在选择这种方法测量时要加强成本控制。

1.2原图数字化

原图数字化测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工具只涉及到计算机、绘图仪和数字化仪及数字化软件,并且成图周期短。如需在某地建立数字地形图,对时间或者是在资金上都有限制,选择此方法是最合理的。它的主要操作有两种方式:扫描矢量化后数字化和手扶跟踪数字化。这两种方式都有优点和缺点,例如,手扶跟踪数字化就比扫描矢量化后数字化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低;但扫描矢量化后数字化的精准度是由原图设定的,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导致最后的测量精准度比原图的效果差,而且最重要的是,扫描矢量化后数字化只能简单地描绘出白纸成图时地表上的地质和地貌。为了能够更好的测量出数字地形图,并且能够把精确的坐标插入到原有的坐标中,可以通过对坐标数据进行有效调整,同样的,要是在实体测量中增加坐标数量,测量精度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1.3航测数字成图

航测数字成图最大的优势在于成图范围广,它采用空中摄影机在空中摄取地面影像,对外业进行判读,在内业建立地面模拟机型并调整,并通过计算机绘图软件直接对模型测量。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把室外的作业转移到了室内,操作简单,成像速度快,精准度高,成木低,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但这种技术也存在前期资金投入量大等缺点。

二、数字测绘技术在原图处理中的应用

2.1旅图数字化处理

对原有地图建立各种GIS系统时,就要参照原始地图,并且一定要满足精度和比例的要求,然后使用数字化仪处理数字化工作。现在最常使用的测绘技术是GNSS数据输入,它主要是依据GNSS工具确定地表面图形的准确位置,因为GNSS输入是测定三维空间位置的数字,所以不用做转换,直接就可以输入数据库。此外,还有RTK技术,它是在GNS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够为流动站确定出三维定位。流动站在接收GNSS卫星信号时,同时也采集载波相位观测量,然后在利用OTF技术由基准站得载波相位求解整体的模糊度,最后算出厘米级精准度流动站的位置。采用这种测量技术只依靠数量基准就能够方便快速地确定出控制点、地形点和地界点的详细坐标,在野外中还能自动绘制成电子地图。

2.2 MAPCAD软件的数字化原图作业流程

因为 MAPCAD软件扫描矢量化输入方法具有绘制图像清晰、逻辑方便、容易转换等优点,但在地形图的精准度上对人工跟踪的准确度和输出设备的精准度有严格的要求。工作人员实践操作是否熟练和工作态度是否认真,对人工跟踪精准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在工作人员技能培训上加大力度,严格要求作业人员按照矢量化方案设计工作,以确定图件的精准度和质量在国家规范的数字化测图要求内。

三、GNSS测量技术在数字化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因为数字化地形测量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在精准度上和技术上都要有相当高的标准。而GNSS定位技术就是把几何和物理学科相结合,使用GNSS系统空间分布的卫星与地面接收装置实现对物体的多角度定位。目前,GNSS测绘技术中的定位技术主要有:实时动态和静态相对定位两种模式。对于GNSS接收机的安装使用必须要同时接收4颗以上的卫星,才能进行三维定位。而实时厘米级定位精准度,要求同时能够接收5颗甚至是更多的卫星。在理想的情况中,由于GNSS系统中有24颗卫星环绕地球运动并且在一般的情况下水平角要在10度以上,都可以观测到7颗卫星。假如附近有假山或者是大型建筑物遮挡的话,所能看到的卫星就会减少,接收机会也很难定位,所以要利用惯性导航技术。

GNSS技术在数字化地形测量中的应用特点包括:①测量范围宽。GNSS技术在测量范围上没有限制,它可以按照需要设置控制网,简化加密级别,间接地除去联测过渡点。②测量精度高。随着现代化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GNSS技术也在逐渐地走向成熟。目前,生产性作业精度可建立起比常规测量准确度更高的控制网。③在实际应用中,每一个联测点之间不要求通视。④观测自动化程度较高。因为外业用电扭操作,内业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所以作业时间会大大的缩短,效率也会明显的提高。⑤ GNSS技术测出的成果可以得出三维地心坐标,常常用来测量规定中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分离情况,主要用在宇航科学等空间科学应用。⑥GNSS技术控制网布置完成后,可以24小时进行观测,并且也可以在天气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作业。

四、数字化地形中的数字摄影测绘技术的应用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进行的。就摄影测量本身而言,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视觉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利用影像来重建三维表面模型的科学与技术,也就是在“室内”重建地形的三维表面模型,然后在模型上进行测绘,从本质上来说,它与原来的摄影测量没有区别。因而,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整个的生产流程与作业方式,和传统的摄影测量差别似乎不大,但是它给传统的摄影测量带来了重大的变革。

目前通过在空中利用数字摄影机所获得的数字影像,内业使用专门的航测软件处理,进行的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可将大量的外业测量工作移到室内完成,它具有成图速度快、精度高而均匀、成本低,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城市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但是该方法的初期投入较大,如果一个测区较小,它的成本就显得较高。但可以说是今后数字测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未来社会要求的是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并且随着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加上GNSS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地形测量仪器也在逐渐地往智能化方向发展,从传统的大平板测绘技术到GNSS测绘技术的取代,这是时代技术的进步,也是数字化地形测量的逐渐发展和进一步完善。这样,测绘技术就会朝着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让地形测量更快速、简单、精确。

参考文献:

[1]郭勇,蒙祥达.浅谈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红水河,2009(2).

[2]胡林福.数字化地形测绘的新发展[J].科协论坛,2008(8).

[3]江振,周雅雯.论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

[4]宁津生,王正涛.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测绘科学技术新发展[J].测绘科学,2010 (9) .

篇12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28―02

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在企业界,但知识管理的思想起源于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虽然,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是必然趋势,但怎样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的管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管理?本文将从知识管理的含义和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及导入分析人手,给以分析和回答。

一、知识管理理论科学含义的把握

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由企业界提出来的。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定义越来越丰富。美国的经济学博士Yogesh 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使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持续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把知识管理定义为: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我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知识管理使系统地发挥发掘、优化、控制公司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二是认为知识管理作为社会性、集成性的活动,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中,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对知识的管理和以知识作为信息的管理,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的。

由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对信息的管理,把知识作为对象在信息系统中可以进行识别和处理,能获得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指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的很重要一部分来自于人脑之中,而知识管理就是要发掘来自人脑中的这部分非编码化的信息。

二、转型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的新特点

目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在渐渐地向数字图书馆转变,提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可以说是传统的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融合。数字图书馆,也被称为“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虽然高校图书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但在具有传统图书馆的特点的同时,也具有数字图书馆的几个特点:

特点一:数字化的存储

数字化的存储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的信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也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最大区别。

特点二:网络化的传递

网络化的传递是通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的,通过由宽带网组成的因特网和万维网以高速度、大容量、高保真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无数计算机联为一体,不仅可以利用自己内部馆藏资源,而且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行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信息化的一部分。信息资源传递的网络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也带来了信息服务的跨时空性、信息利用的开放性。

特点三:共享化的利用

共享化的利用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存储和网络化的传递基础上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不同地区的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也体现为不同地理区域数字图书馆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传递的网络化,使众多的图书馆借助于网络获取各类数字信息来满足读者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读者不必亲自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只要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对远程的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联机浏览、检索。

特点四:知识化的提供

数字图书馆将实现由文献的提供向知识的提供转变。由于信息加工的知识化、智能化和完备的检索系统的建立,使数字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某一主题的目录文献的全文、照片、图像、声音等各种知识信息,由信息提供多次的满足转变为信息提供的一次满足。

三、从知识资源到知识资本的管理本质分析

图书馆知识管理,不同于企业界的知识管理,不可以直接把企业的知识管理照搬到图书馆中,认为那就是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管理和信息管理,认为图书馆的文献都是知识;同样,也不能把图书馆的全部活动对应于知识的构建活动,把知识管理运用于图书馆的各个领域;更不是把知识管理对应于图书馆的管理,认为知识管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我国学术界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有多种表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从管理对象来看,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其实质就是对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使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

从管理职能来看,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即围绕知识创新开展工作,开发知识资源,为知识创新服务。也有研究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现于图书馆的内部组织管理和业务工作管理两个层面。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它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全部内容,而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一个新领域。它不是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包括藏书、数据库进行管理,而是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本进行管理。

能够对组织目标有贡献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知识才能成其为知识资产。高校图书馆作为组织同样拥有知识资产,表现形式同样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是图书馆拥有的文献就是图书馆拥有的显性知识,而是这些文献是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图书馆作为组织及其员工通过学习可以把部分文献记载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知识,成为图书馆的知识资产。图书馆显性知识的内容为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技术文档、服务品牌等。图书馆自主开发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等产品的创新思路、程序开发技巧等属于隐性知识,而源代码、技术文档和使用说明书等属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内容为长期形成的组织文化、管理人员头脑中的管理经验、技术人员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人员头脑中积累的工作技巧等。

四、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机制

我们已经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对象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怎样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合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技术机制和有利于创新、交流的激励机制。

1.管理机制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具有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在这种网络化的条件下,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应从以往的固定等级模式向扁平化的网络模式转变。在实施网络化管理的同时,侧重于疏导和激励的管理和调节,激发人的知识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与潜能的挖掘,建立方便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平台,从而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融通和转换。

2.技术机制

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另一个基础就是要有支持知识管理实现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支持应该能够充分地支持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的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的利用与评价,充分支持高校图书馆的虚拟知识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这一技术机制实际上就是将知识信息资源与用户和使用过程紧密地结合、灵活的运用各种资源和功能的新型知识管理系统。这一技术机制的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激励机制

首先,要拥有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图书馆馆员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图书馆馆员利用自己驾驭馆藏文献、各种数据库和网上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够深入到某一学科的知识层面对文献中的知识进行鉴别和筛选的基本素质,结合对知识的组织、整合和传递的技巧,进行导航性的知识服务,帮助用户在其需求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知识层面的交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图书馆馆员能够使知识管理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内建立适合馆员学习、积累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效果和效率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建立适合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就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具备知识管理技能的知识型馆员,以满足知识管理的需要。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在飞速增加,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只有及时的专业培训才能保证图书馆馆员对新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从而使他们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再次,以读者为中心,建立人性化的导航系统。建立人性化的导航系统,即从读者的角度来设计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考虑用户的特点,满足读者个性化的要求,做到“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

最后,建立良好的馆内文化,激励馆员的主动性。简而言之,即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尊重知识的工作环境,激发馆员创造性地为读者开展知识服务,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应变能力,使读者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使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收稿日期;2006-10-14

篇13

一、引言

古建筑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见证和载体。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古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渐被开发出来,人们对古建筑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部分古建筑由于被破坏的时间过于久远,建筑结构的修复变得复杂起来。早期传统的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制方法通常是以角尺、垂球、直尺来进行测量,以此获取建筑物的部分构件尺寸并进行数据和资料的统计,但由于测量手法粗糙,不能达到全面复原古建筑的效果。现代古建筑的修复技术利了数字化技术,利用三位激光扫描技术等对建筑物进行快速、准确、全方位的扫描。在对古建筑进行维护、整理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破坏原有的布置格局和空间结构。对于重大古建筑的修复,要求对建筑本身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建筑的结构进行精确的测绘。

二、数字化技术的概述

实体建筑物的数字化,就是现实建筑尺寸、构造、图像等资料的虚拟化和数据化。即将建筑的各个结构信息转变为电脑中可以运行存储的数据,然后将这一系列的数据建立出数据化模型,在电脑中转变为二进制代码。即:通过0和1两位数字的编码,使用光缆、卫星、计算机等设备来进行信息快速的处理。通过这一技术,实现了图像、文字、声音、数据的编码和解码,使得各类信息得到采集、传输、存储和高速的处理。数字化技术有以下四个功能:

(一)科学的计算方法

数字化技术的功能是将复杂的数据、图形快速的转换为数字信息。计算机的存储较大,计算精确,运算强度大的特点解决了人工操作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高效的信息管理技术

数据快速和准确的处理是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三个步骤:EDP阶段(电子数据处理阶段);MIS阶段(管理信息阶段);DSS阶段(决策支持系统)。

(三)生产过程的数字化

利用计算机对整个生产阶段进行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也节省了许多人力物力,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四)计算机加以辅助辅助工程在数字化技术中有许多应用。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监督、测试等。例如用CAD、天正等绘图软件进行结构平面布置和结构合理性验算。用CAM对设备进行控制。用CAT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就目前而言,建筑动画技术除被应用在古建筑的修复上,还被广泛应用在广告、多媒体、动漫、影视、房地产项目开发方面。如建筑动画在房地产开发、广告宣传、招投标、建成楼盘的销售等方面的应用,是一种新型的房地产营销模式。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广州、北京、上海等)和科技发达的国家(美国、加拿大、德国等)都收到广泛的好评。这种新型技术不仅成为房地产公司综合实力的象征,还代表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

三、数字化技术的优势

(一)测量方式不损害古建筑现状

传统的古建筑修缮方式,在对于古建筑进行修复时通常需要进行现场的勘探,传统的测绘方式主要是手工测绘和摄影摄像。此种方式不仅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大量的时间,还会不可避免的对建筑物造成损害。自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问世之后,古建筑的修复技术较之前相比更为完整。精度更高,对于复杂的构建也能进行记录;误差更小,手工测绘的误差可以减小到最低程度;解读更方便,通过读取电子图可以直接形象直白的看到构件细部的具体尺寸。对修复进行监测,在修复的前后进行扫描,就可以发现修复过程中的问题;避免人工测绘中出现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和损害的现象。

(二)在修缮前进行模拟实验

由于时间的沉淀和人为的损害,古建筑的材料出现老化的现象。在修复的过程中,没有办法预料是否会对建筑物造成更大的破坏。目前已经研发出古建筑虚拟修复系统和维修信息库,通过软件的信息处理和结构分析,对修复的方案进行演示,提供修缮的可行性方案。并且古建筑油饰彩绘数据库也已经被开发出来,可更加形象的复原建筑的外观。

(三)永久的保存资料和文献

历史文化和古迹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计算机得以保存。数字化不仅可以将图片、文字、影像等存储归档之外,还可以通过三维技术对其进行展演。使得古建筑以另一种方式保存的同时,对今后其他建筑物的修缮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方案。

(四)对修复核心技术进行演练

利用建筑动画技术,可以再计算机当中模拟出修复古建筑的全过程。尤其是工程当中一些先进的设备和重要的操作项目。这些设备和项目的施工是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的。利用建筑动画演示,可以考察修复技术是否安全合理,提前发现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隐患,有利于施工人员更加安全的完成任务。

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和古建筑资源的大国。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古建筑的修复了巨大的帮助。据统计,我国被纳入保护区的建筑群已有30多万个。巨大的抢救量和修复量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变得不再困难重重。在2006年,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研究的清华大学人员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测绘了山西陵川县三仙庙的一部分古建筑和五台山佛光寺。同年,“西安民居保护修缮工程”也在西安市正式开展,使用了新型FAROLaserScannerLS的激光扫描仪。徕卡公司对三维扫描技术作出了新的定义,即HDS技术。这种全新的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获得精确的数据,在许多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如:故宫、长城、兵马俑坑、佛光寺的修缮等。目前而言,因测量的建筑有限,所以在古建筑的修复方面没有系统的手段和规范。国外对于古建筑的修复也多采用数字图像、近景摄影测量、虚拟现实和三维激光扫描进行测量。如:H.Sternberg等人使用此技术对汉堡市政大厅内的两个著名的大厅(Kaisersaal,GroberFestsaal)进行了扫描并建立了三维模型;Konya考古博物馆也是C.Altuntas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的测绘和三维建模,并利用彩色及灰度模式使点云生成的表面模型变成可视化。

五、小结

数字化技术给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存带来了极大地帮助。它在减少了修缮工作的前期准备时间的同时,还节约了项目的成本。本文分析了在对于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存当中,传统测绘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讨论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以及其在现代古建筑修缮中的应用。但数字化技术只是古建筑被破坏后的修护手段,要真正的达到修复的目的,必须在加深修复技术研究层次的同时,还要有全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谷岩,刘源,臧澄澄.哈尔滨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数字化修复[J].山西建筑,2015,v.4115:1-3.

[2]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v.25;No.10303:274-276+284.

[3]范张伟,邢昱.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古建筑保护研究[J].北京测绘,2010,No.9603:18-21+35.

[4]金澄宇,王琴.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3,No.24701:20-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