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教育问题

医学教育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教育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教育问题

篇1

医学是运用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如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都是医学的分类。医学可以治疗人的疾病并促进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学领域的发展也走向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结合给人类的健康问题带来极大的便利,所以医学教育专业相对目前社会发展是一个热门专业。人们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医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专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随着高校医学教育的关注度增高,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学教学质量的水平。

1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实际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质量问题

1.1重视度不够

在高校医学教学中,对医学课程的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出现课时少,学生很多问题没有充分掌握,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也没能及时的消化,这种现象在目前大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并能让学生从课程设置中感受到学校对医学教育的重视。

1.2师资力量不够

好的老师能培养出好的人才,在高校医学教育中,强大的师资队伍有助于高校医学教育的发展。在高校医学教育中,对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够清晰,导致学校对医学课程设置不稳定,影响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是扩充师资力量的基本,有了重视的前提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医学教育。很多研究医学理论的人多数在有所成就时会选择实际医学操作,而并非在理论上进行一味的教育,导致医学教育的工作者数量较少,学校在开展医学教育课程时缺少一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这就是师资力量不够的一大因素。高校在医学教育中教师力量与学生队伍不成正比,教师即使学校多安排一些课程,也会出现没有教师讲解的时候,教师教导学生医学知识时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经历,也不能很好的开展医学知识,这是目前高校医学教育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且每个人从出生就离不开医学,在越来越需要医学人才的环境中,培养医学队伍是当务之急,这同时也要求各大高校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健全的教育体系和完善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有力保障。

2高校开展医学知识讲解和传输的过程中存在填鸭式教学问题

任何教育都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来配合,这样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医学领域的学习也是如此。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课程,学生在进入医学教育中,要从理论基础开始,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进行下一步深入的学习。随着新教育改革的实施,各大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医学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高校中还是比较普遍,教师习惯性的对医学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给学生灌输医学知识,学生一直承担被动角色。医学是一项非常枯燥且复杂的知识体系,想要真正的成为一名医学领域的佼佼者,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医学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医学产生兴趣,主动的去探索医学知识,结合一些生活实际与医学理论相总结,并且要经常看一些课堂以外的教材,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掌握医学知识,而绝对不是教师作为主体在课堂上一味的进行教学传授,这个过程要与学生形成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对医学知识产生兴趣。一惯的采用填鸭式教学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多医学知识不是教师能全部讲解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共同探讨和研究,而学生一旦在医学教育中产生依赖性,将影响学生思维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研发的灌输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同时对思维的创新也有一定的制约,所以高校在开展医学知识讲解和传输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由被动变成主动,让学生自主创新,开放思维去探索复杂的医学知识。

3提升高校医学教学效果的科学性建议

3.1注重医学教学工作的多元化发展

高校在开展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医学知识,就要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医学课时,保证教师能够有充足的课时向学生讲解医学知识,并对学生学习到的医学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

3.2提高医学教育的师资力度

对于医学教育来说,创建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求高校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了高校充足的教师资源,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提升高校对学生开展医学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3.3不断创新医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医学知识储备,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心。教师还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对相关医学知识进行创新,保证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时候能够全面提升学习效率。

4结语

从目前高校的医学教育现状来看,确实是存在一些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始终占据着教育教学的主导位置,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医学教育的目标不明确等等,这类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医学教育的教学效果。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医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工作以及师资队伍的创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课堂建设模式,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PathmanDEetal,梅人朗.通过医学教育培养志愿到农村行医的医生[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01):95-96.

[2]李皓桓,张国忠.医学教育中的动机──理论如何指导实践[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03):47-48.

[3]陈刚.592名欧洲医生对医学教育中“临终关怀”教育的评价[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04):36-37.

[4]万茹.深化继续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J].海南医学,2000,(06):92-93.

[5]佟维训.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全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关于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回顾[J].继续医学教育,2000,(01):32-33.

[6]张爱莉,夏英宗,张燮林,等.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00,(03):56-57.

篇2

中图分类号:G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86-02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体制类型,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经济与教育之间向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不同阶段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都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我国中医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受到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影响。而面对现实经济条件,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也需要积极探索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发展途径。

一、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经济环境也会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来看,教育事业肩负着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以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任。中医医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不同个体在中医医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熟练程度等,从而更好地为各种实际建设任务服务,促进整体建设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各种知识和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多种中医理论和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中医理论和资源的开发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系统的中医医学教育来不断促进相应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更好⒏髦肿钚碌目蒲Ъ际踔识和科技成果等应用到实际的劳动生产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各中医院校则属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中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会对中医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无法良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的中医医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无法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相应的专业结构在设置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不同类型和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应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多好的针对市场以及各种中医药技术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进行科学的教育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促进中医医学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首先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针对以往中医医学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适应现实经济条件的问题,还需要积极地立足中医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注重对教育评估所具备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予以应用,鼓励不同的中医类院校积极参与到激烈的投入与产出市场竞争之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对中医类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予以“倒逼”,促进其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要做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更新。在中医医学教育中,要努力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从而制定完善的多方面对策,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优化。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在立足国家教委所制定的专业目录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对中医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科学分析,进而以相应的调研和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自主专业设置,并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另外,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交流频繁,大量人才的流动速度很快,并存在频繁的职业转换现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还要注意适当对专业口径予以拓展,以更好地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情况等。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注重教学实践和创业教育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在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育与实际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密切观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等予以增加。加强中医药相关最新科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及建设,并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尤其要注意在教材中对各种最新中医药科技成果予以收录和介绍、反映等,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帮助其日后更好适合市场环境。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上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中医类院校可以积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为中医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良好的条件。

另外,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首先,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计划设置、内容更新、方法改革、建设管理等环节,遵循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育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全校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构建学校“大创业”格局。其次,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以项目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为原则,加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等,按照小资金培育、梯次资助、不断推进的机制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另外,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服务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师生共享学校的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引导成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校企联合培训机构,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评价各院项目,选拔优秀项目给予基金支持和导师指导,进入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实战平台。

(三)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

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五统一”体制。在这一体制模式下,相应的招生计划由国家y一颁布。不同中医类院校所使用的地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也是相同的,此外,还采用学、统一审批专业以及统一办学等模式。这样的管理体制下,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一定的中医人才,但也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单一情况的出现,导致相应的中医人才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为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还需要在宏观控制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针对不同中医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学校更多的办学自。打破以往“五统一”的办学模式,鼓励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进行共同集资办学。在具体的办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等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下,学校将作为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撑单位,双方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活动,包括联合培训中医药健康产业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课题等。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中医药职业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搭建企业“用人”和院校“育人”之间的桥梁,培养综合素质好的实用型医药人才。另外,也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智力引进工作,在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临床医技、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红宁,袁杰,陈绍辉,等.市场经济与我国中医药发展[C]//华东卫生经济研究协作会第23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

[2] 王屹亭,沃红梅,徐玲,等.中医现代化滞后的制度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2,(19).

[3] 郑旭锐,李长秦,董正华,等.中医创新实验班《温病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初探医学教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3).

篇3

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存在人文教育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医科院校不够重视,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轻人文知识和精神培养的现象。很多院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课程对于医学教育、以及医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大部分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施中存在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仅仅局限于大学教育的某个阶段,以至于无法持续、全面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内容僵化

很多医科院校仍然没有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真正内涵,而是将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与医学人文教育混为一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偏重理论记忆,且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无助于学生切实掌握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内容,使得医学生深感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空洞与枯燥,导致人文教育的效果欠佳。

(三)课程设置孤立,缺少渗透

医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之间应该相互渗透与融合。目前,医学教育中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在设置方面缺乏横向的联系,导致彼此孤立、二者间没有融合。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仍然以掌握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临床工作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医疗实践中难以较好地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既不能与患者顺畅的沟通,又无法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必然是一门具有人文特色的学科。人文精神对于医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体现着医学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优良社会品德的发扬、对科学伦理道德的认同。现代医学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带给人类健康巨大福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医学日益受到物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侵蚀,由于生物医学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陷对医学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障碍,所以,医学院校只有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回归医学的真正意义,确保医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医生的必然要求

医学是一门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系统扎实的医学知识,也需要具备科学的人文精神。随着系统和整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人们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接受,疾病不再是医学研究的中心,患者才是医疗活动的中心。医生不应当成为只看病不救人的纯技术主义者,应该医德高尚,且关心患者的身心病痛。鉴于此,医科院校在医学教育中有必要融入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医学教育需要从只注重医学专业学科教育的“单核驱动模式”,转变为融合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的“双核驱动教育模式”。在新模式下,医科院校的教师应该把人文精神真正注入每个医学生的体内,着力于培养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因此,怎样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临床?教育者如何凭借人文教育为医学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问题理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新形势下加强医科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医科教育学制长、内容多,在如此繁重的课程体系下怎样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医科院校应该重新整合原有的非专业课程,进而系统合理地设置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医学生具有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其次,医科院校应该提高理解与实践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有机会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再次,医科院校要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临床课程中,特别是临床实践中应该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活动结合起来。最后,医学人文课程的安排要贯穿医学高等教育的始终,甚至有必要成为一门医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必修课。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人文特色

篇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1-01

人文素质是医学生文化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医学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以及医学的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1.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方面

(1)过去到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医学学院与学校和另外的非文科学习机构一样,是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去替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却把学生处于社会学习生活学习中需求处理的大部分关系和价值观方面的不解放在一边,忽略了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智育的特殊性内容。

(2)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务必需要有一股高素养的医学人文师资生力军。现如今,医学这类学院与学校相当多一部分都没有专业的,能够和学生采取人文素质交流培养的教师。人文社科的老师有的对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有关知识、医学科技研究知道的不多,有的对人文社会科学分析不到位,于是在专业学科之间互补融合上有很大的不足。老师的知识框架、学历学位等级水平和对相关专业学科的深层次探究、梯队建设相关项很难满足医学人文学科进步的需求。

1.2医学生自身方面

(1)看重专业学科,轻视人文素质:这些年来,由于社会风气相关多方面的熏陶,引起学子广泛的看重专业学科而轻视了哲学、伦理学等社会人文专业的学习。所以,学生最后在其工作岗位工作时,没办法恰当地处理好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缺少在医疗工作中的热情,更甚者某些在临床学习的学生和年纪较轻的医生,在写病人病历和实践报告的时候,常常是错别字、语句不通顺屡见不鲜,同时更严重的是其本人对待这些毫不在意,缺少责任感,经常导致医生或院方的沟通理解阻碍,引起患者或其家属不满意,从而造成医疗纠纷。

(2)价值观趋于功名利禄:处于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中,突出了浓厚的个人主义情感。看重利益轻视情义,更甚者实习的医生学生中发现收病人或者家属的“红包”,还有索取财物的例子。

(3)政治思想不强,信仰不坚定:在近代大学生中,有的人对“政治”无一个正确的认知和掌握。于是处于这样的思想状态下加入党派加入团的结果便带有功利原因。

1.3社会正面引导不足

这些年来,社会大多对人文教育不加以看重,于是对一些学院学校和医学生自身的人文教育的重视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很不乐观。

2.改善措施

2.1教育机构的改善措施

2.1.1首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关注教师的素质培养,老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人文素质如果得到了培养,那么就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提高教学水平,更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目前一些院校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例如:为教师提供更多更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可以鼓励教师去进修学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为教师队伍提供更多的人才和精英。另外还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临床实验,让他们更加熟知医用器材等。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宣传,鼓励教师去自主学习。

2.1.2其次,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力度,完善学习环境。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渲染,环境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在校园里摆设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植物或是假山奇石等,建筑物也可以融入一些人文元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培养人文素质。

2.1.3再次,改善医学教学的授课内容,例如可以加入一些人文精神。学生的知识一大部分来自教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人文因素,人文精神,这样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属于意识范畴的,它的加强培养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实现的,所以需要在细节上关注,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课程中。改善医学的教学课程,让教学能够更加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2.1.4最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传统的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仅仅只停留在初级的理论方面,教育体制比较落后,所以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加大对医学机制的完善和改革,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人文教育,两者应当相互结合促进,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的将人文教学与医学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机制,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

2.2医学生自身完善措施

除了教育机构改善以外医学生也要从自身出发,完善自身的素质。医学生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思想,学医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学医是为了从医,从医要面对病人,因此要懂得如何处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人文素质。所以医学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外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多积累一些经验,学会与医生和病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人文教育,两者应当相互结合促进,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的将人文教学与医学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机制,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现涛,李培,杜旭. 浅析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09)

[2]陈亚军,郭峰. 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9(S1)

篇5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40

1 引言

随着我国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而生物作为中等医学专业学校医学基础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教学问题,尤其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中等医学专业学校生物教学的改革发展。对此,笔者立足于中等医学专业学校生物教学的现状,就如何实现生物有效教学,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提高中等医学专业学校生物教学质量。

2 中等医学专业学校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是中等医学专业学校医学基础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当前,生物教学正处于改革时期,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更加强调生物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关于生物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过于依赖教材,忽视大纲的重要性。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教学组织的重要依据。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以教材指导教学的组织,造成教学目的不明确,僵化的教学形态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大纲的重要性被弱化或被忽视,造成教学与大纲要求相脱离,教师备课不完善、教学目标模糊,这些都无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效教学的构建。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学法缺乏重视。在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下,生物教学方法固化为填鸭式教学、牵引式教学为主,形成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错位教学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缺乏有效教学指导下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开展。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致使学生成为依赖于教师的学习工具。学生不会科学学习,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也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

第三,课程教学设置不合理,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强调课程设置兼顾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从实际而言,实际的生物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零散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难以落实,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尴尬。并且,由于理论教学为主导的缘故,与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冲突,学生缺乏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3 强化中等医学专业学校生物教学的措施

在新时期,强化中等医学专业学校生物教学,在于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有效生物教学。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传统教学理念。强化中等医学专业学校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僵化的教学理念难以支撑教学目标的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学理念的创新,在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始终秉承“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当前的教学改革形成脱节,造成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置的优化处于滞后状态,这也强调创新传统教学理念的紧迫性与现实重要性,更好推动生物教学改革。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形成多元化教学形态。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推动生物课程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转变当前僵化的教学形态的重要突破口。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在于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基于分层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等,构建多样化教学方法。针对实际教学需求,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此外,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遵循“生本”理念,转变当前师生的教与学的状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激励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与学的同步优化中,实现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

第三,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填鸭式教学的灌输,让学生在单一的理论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培养。殊不知,这种形态下的教学既违背了生物课程的本质,又脱离了中职学生学习的内部需求。对此,优化生物课程设置,形成科学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更符合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的课时设置,应强调理论与实践课时6:4的比例。这样,不仅保障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充裕时间,也确保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情形下,不仅转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单一,而且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尊互重的师生关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生物教学形态,不仅难以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也难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时期中等医学专业学校生物教学的改革创新,立足点在于务实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为生物教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生物有效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少英.中等卫校生物专业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邯郸医学高专学报,2011,(3).

[2]李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

[3]罗更福,余胜泉.实施启发式教学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青海教育,2011,(6).

篇6

一、教学提问的原则

(一)具体准确

教学提问注意问题要准确,答案要明确。问题太空泛,学生容易误解,回答起来不得要领。提问前,必须把提问的目的、范围、难度和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不要问得太宽或太窄。比如:

1.在自己的不幸面前,祥林嫂主要选择了什么态度?

2.一个人面临不幸,一般有两种态度,顺从或者抗争,在自己的不幸面前,祥林嫂主要选择了哪种态度?

问题1,问得有些空泛,学生听后感觉迷惘,不知该怎么回答。问题2,“一个人面临不幸,一般有两种态度,顺从或者抗争”这样具体明确的限定,给学生提供了思路的导向,学生容易答到点子上。

(二)有启发性

提问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不悱不发,不愤不启”。当学生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或者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提问,也就是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开启思维的闸门。提问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拾阶而上,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比如在讲授《祝福》时,老师要求学生找出“不变”的事物有哪些?学生找到了“比先前没有大改变”的四叔,“也没有什么大改变”的几个本家和朋友,仅是停留在作者直接点明的“不变”的事物上。

师:对,这是作者直接点明的“不变”,那么,还有没有不提“不变”而暗含“不变”的东西呢?所谓“不变”,就是从前如此,现在也一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了“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习俗:拜祭神灵和祖先、放鞭炮、办年货、杀鸡、宰鹅、洗猪肉等。

师:是啊,其实课文中还有一个细节,虽然没有说“变”或者“不变”,但从常理分析,应该是多年没变了,这也是“我”这个知识分子才会特意关注的,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到?

在老师的启发后,学生终于找出了文中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一句,才明白“已经脱落的对联”也是“不变”的事物。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找到了作者直接点明的“不变”的事物,老师启发学生寻找:“还有没有不提“不变”而暗含“不变”的东西呢?”或者说“虽然没有说‘变’或者‘不变’,但从常理分析,应该是多年没变了,这也是“我”这个知识分子才会特意关注的,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到?”,并提醒学生:“所谓‘不变’,就是从前如此,现在也一样”,学生这才突破了对“不变的事物”的简单理解,对“祝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有逻辑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逻辑性,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时要胸有全局,讲究问的顺序,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应有条理地进行。提问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为营,这样学生才可顺着老师的思路作层层递进的回答。学生面对难问题或大问题手足无措的时候,教师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四)难易适中

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脱口而出,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回答不了,调动不了学生积极性,课堂变成一潭死水。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超越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心理水平,而且是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切忌提简单的“是非”之类的简单问题。

(五)数量得当

作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数量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问题过少,课堂沉闷,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启发,积极性难以调动。但是物极必反,一味追求提问的次数,往往会使提问流于形式、失于肤浅。如果问题过多,一方面由于没有对每一个问题仔细深入地挖掘,所提的问题可能是一些简单的、学生不假思考就可随口而答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提问过于频繁,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每一个问题,结果仓促作答、答非所问,或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

(六)灵活多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情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提问,而且对各种提问方式要能变通转换,根据学生水平的高低,设置不同难度、层次多样的问题。当学生没听清或没理解题意答不上来时,老师可以重述问题,突出重点词语,或者变换提问的角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当学生吃不透问题的难点,老师可以将难点分解,降低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当学生思路误入歧途,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帮助走出误区。

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把“沙鸥翔集”翻译成:沙鸥时而飞翔,时而聚集之后,老师这样提问:

师:“集”在这里的含义是聚集吗?大家看,“集”字的上半部的“隹”是与哪些字有关的偏旁?

生:雀、鹰、雁。

师:其实“隹”有一个含义,是指断尾鸟。大家看“集”字,鸟停在木上,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停歇。

师:那“沙鸥翔集”是什么意思呢?

生:“沙鸥翔集”的意思是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树木上。

学生错误地理解“集”为“聚集”,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集”是“停歇”的意思,学生很难明白。老师利用学生熟知的“雀、鹰、雁”这些与“集”偏旁相同的鸟类开始诱导,分析“集”的字体结构,提醒学生“鸟停在木上,应该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停歇”的意思,老师通过适当的语言提示解决了“集”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提问的分类

教育家特内创设“布鲁纳—特内教学提问模式”将教学提问分成由低到高六个水平:知识水平提问、理解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综合水平提问和评价水平提问。美国的查尔斯?C.狄诺凡根据信息交流形式把教学提问分为以下5类:特指式提问、泛指式提问、重复式提问、反诘式提问、自答式提问。

我们根据问题的关联性将教学提问分为单问和多问。单问指的是单个的、与其他问题没有关联的问题,包括直问与曲问、正问与逆问、设问与反问。多问指的是一连串的、有关联的问题,包括总分问、递进问和连环问。

(一)直问与曲问

直问:直截了当提出问题,不转弯抹角。

曲问:教师的本意是解决甲问题,却偏不直接问,而是绕个弯提出乙问题,而乙问题的解决又以甲问题的解决为前提。以下是钱梦龙讲授《愚公移山》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看书的确很仔细!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五个人。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个子孙。

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

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率领了子孙去的。

钱老师不直接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什么意思,而是绕个弯子,问学生“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这样通俗易懂的问题,既避免了枯燥的发问,又达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正问与逆问

正问: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正面提出问题。

逆问:教师不从正面提问,而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师:《社戏》这篇课文,题目讲的是戏,可开头和结尾有不少段落写的却是其它事,这叫文不对题。我想题目应该改一下,你们看行吗?

老师巧妙地用了一个反问,引发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纷纷议论开来,最后统一了认识:《社戏》这个题目不必改,原因是开头和结尾有些段落虽不是写社戏,但对社戏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三)设问与反问

设问: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后,自问自答。

反问:教师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学生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教师的真意。经常用于学生表述有问题时,将其变为反问句,发人深思,引人警醒。

生:她(祥林嫂)偷着跑出来到鲁镇做工,改嫁时候的反抗,再次到鲁镇做工,去捐门槛,都说明她对生活还抱有希望,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师:改嫁是为了改变命运?

生(纷纷抢答)不是,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

师:什么礼教?

生:好女不嫁二夫。

当学生以为祥林嫂改嫁是为了反抗命运时,老师没有断然否定,而是通过反问“改嫁是为了改变命运?”引起学生的警醒,重新考虑祥林嫂改嫁的原因。

(四)总分问

教师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综合小问题的答案就可以得出大问题的答案。

在教《秋水》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河伯这一形象的?然后把这一个大问题分成三个小问题给学生:

1.河伯为何事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向若而叹呢?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这三个小问题能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后,河伯这一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五)递进问

教师将几个连贯性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一步一台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1.课文前两个自然段通过简短的叙述为我们刻画了两个突出的形象,你从原文哪些字句认识了怎样的仲永,怎样的父亲——伤什么?

2.作者借可伤之人,可伤之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为何伤?

3.如果方氏父子现在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点什么?你会给现代版的方仲永什么的建议?——还伤谁?

“伤什么”、“为何伤”、“还伤谁”这三个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步步推进,将伤仲永的浅层思考引向思维的拓展。

(六)连环问

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

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生(自由问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父利其然也”。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

师: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个很愚昧、贪财、目光短浅的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接连发问,一追到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三、教学提问的忌讳

(一)忌随意

提问缺少明确的指向性,结果学生的回答,都不是教师所要的答案,自然教学中就会有很大的出入,教学的实效性也就大打了折扣。教师在授课前应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提问进行精心策划,仔细斟酌每一个教学提问的内容、角度、难度、对象等。

(二)忌冗长

问题应简明扼要,若是冗长,学生很容易听了后半句,忘了前半句,心理上产生厌烦和乏味,有时连听都不愿听,更不用说积极思考了。口头提问一次最多不能超过三个,否则学生很难一下子全部记住。

(三)忌偏爱

有些老师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或者是由于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或者担心影响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把难度较小的问题送给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忌惩罚

个别老师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那些上课不认真、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就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这不但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对立,而且也破坏了老师的形象。

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的精髓,既不满堂灌,也不满堂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吉首大学新开课程建设项目“普通话与教师口语”(2013KCB0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瑞.守望诗意——享受汉语之美的初中语文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玉春.安顿心灵——品味文化价值的高中语文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昕.教师口语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7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问题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教学效率是否提升。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顾着“传道授业”,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切身需求,导致课堂沉闷,学习被动,高耗低效。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习惯的重要时期,“一言堂”的教学,只会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其依赖成性,不能独立思考。倘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适当地进行,富有艺术性和趣味性地提问,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生的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教学的注意事项

1.所提问题,需具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要目的明确,既要紧扣教学主题,又是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且经过深思熟虑的。

2.所提问题,需具有启发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启发和诱导作用的,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认知、领悟,进而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所提问题,需具有层次性

为鲜活语文课堂,正视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呼吁全体参与,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设置层次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办法

1.激发学生好奇心

篇8

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我每一节课都要对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语、结语、讲述、点拨能力达到明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设计导语:今天我要带大家出去旅游,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顿时精神大悦,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下桂林,学生恍然大悟,议论纷纷,我顺势引导:桂林是著名是旅游景点,有哪些同学去过,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历。有去过的学生就开始情不自禁的描述着桂林的一山一水,没去过的学生也开始想象桂林美丽的风景,顿时课堂非常活跃,学生争相恐后的发言。顺势我开始文问题:桂林是闻名世界、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使读者顿生悬念:桂林山水独特在哪里?人们为什么冠以“天下第一”的美名呢?同学纷纷回答,仿佛这幅美丽的景色就在眼前。然后我又让大家想象,如果你在桂林,你该如何描述这幅风景画呢?对桂林山水进行正面描绘。瞧,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等。作者巧用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现了山的静态美,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

二、调节课堂气氛艺术

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调动课堂气氛;以表演渲染课堂气氛;赞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把微笑带进课堂情绪;师生互动缓和课堂气氛。只有调动好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值得一提的是,在努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因个别学生违纪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上课前应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尽快进入讲课的角色,才能形成轻松活跃的气氛。学生应该认真地配合老师的教学,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跟着教师一起体会与文章相关的各种情感,并在适当的时候举手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这样,同学与同学之间,以及老师与同学之间,不管是情感、还是思想能够实现一个很好的互相的感染与冲击。老师的教学将会是充满了激情,而学生就是一场视听盛宴了!总之,语文不是背出来的,是感和悟出来的,所以,先跟着书中人物和老师,或喜或悲,然后慢慢就知道悟了,课堂也会因为你对语文课的挚爱而生动无比。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语文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85-01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与世隔绝”,这样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比如:七年级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不能轻视,因为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七年级学生开始练习写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作为七年级语文老师就应该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七年级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课,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32-02

众所周知,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的。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如果教师强迫学生去学习,那么教学的效果必然会很差。提问艺术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因为好的提问艺术会大大鼓励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改进学习方案,为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提供了便利。提问艺术主要包括提问内容、提问方式、以及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内容

提问内容是提问艺术的重点内容,提问内容会直接影响提问的艺术性。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的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更能够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从而制定更好的教学方案。例如提问内容中的层次问题,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他们在提问过程中就很容易暴露这些。例如,一个好学生,在问问题时,一般不会问基础性的知识,当然这不代表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够好,他们问的问题一般是一个面;学困生在提问题时,问题总是停留在基础和提高阶层,重点是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无法灵活的使用一些形容词或者是其他有关知识,他们提问的问题主要停留在一个点上,而这些点是零散的,不能够系统起来组成一个面[1,2]。教师的教学任务固然重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更为重要。所以在提问题的内容方面,教师应该做到循序引导,努力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爱提问的好习惯。教会学在提问题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思路,让逻辑更清晰。这样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也会有针对性,为同学解答问题更准确。这样既节约了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同时提高了效率。同时,教师在解答同学问题时,也不是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讲解清楚的。给学生适当留一点悬念,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回答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将问题的解决方案,思考问题的主线给学生整理清楚。初中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更不能很好的将所有知识有逻辑的组织起来。所以,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会暴露,教师也会更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

二、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解答问题的人的状态。例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提问题。首先,学生应该明白老师在讲什么,其次就是学生应该能够跟上老师的思路。然后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提问题的目的是不同的,例如老师想检测一下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程度,这种提问方式是最普遍的。但是学生针对这种提问方式都比较反感和恐惧,做过学生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因为回答不上问题就可能要面临老师的批评,甚至是处罚。所以,老师提问应该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恐慌心理。老师可以把问题在课堂之前提出来,不要求学生都来回答问题,而是给他们一个积极推荐和展现自我的机会[3]。老师的语言对于提问形式来说也很重要,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明白,谁来帮我解释一下,谢谢”。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明显缓和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们都会积极主动的去回答问题。所以一种合理的提问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教师的提问方式对于教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突出的,因为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发展。高素质的教师,必然会将其品德传输给学生。

三、鼓励学生提问

受到长期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更不愿意向教师咨询问题,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畏惧心理考虑。谦虚的学生总是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多,不够好,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就对不起教师。所以在这些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选择逃避教师的眼光,他们尽量不引起教师对他们的注意[4]。这在当前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种不良因素对教学过程形成了阻碍。如何去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应该打开学生的心结,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可以教学中来[5,6]。鼓励学生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中,课堂是教师的天下,而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适当做一些改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客体而已。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比教会他们一个问题要重要很多。交流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没有交流就必然会成为闭门造车。所以,鼓励学生大胆去提问,是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而且还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会给集体带来活跃的气氛,一个喜欢交流的人可以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所以从初中语文教学做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至关重要。

现实中很多学生没有提问题的勇气和技巧,这是受传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造成的。所以,如何去解决学生提问题的心理问题,如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学生进步的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改变提问的方式,同时将提问题的技巧传输给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蒲忠新.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23).

[2]杨静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J].云南经济日报,2011.

[3]朱广跃.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东盟博览,2011,(04).

[4]张军.提高学习有效性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57-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一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内容、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教学真正增强实效性。

一、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1、问题不明确

一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性要明确,即明确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曾听一位老师在上《我的老师》一课时,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文着重写王老师爱学生,还是着重写蔡老师最使‘我’难忘? ”这是一个选择性问题,这类问式,选择项之间必须是不相容的,而王老师爱学生和王老师最使“我”难忘,两者在课文中是融合在一起描写的,它们的内涵一致,并不排斥。全文写的就是王老师爱“我”,“我”难忘王老师。可见这一问题问得不明确,学生难以回答,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2、问题过难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有一位教师在上《鼎湖山听泉》时,这样设计提问:“请找出重点段落来读一读,说出你的理解。”这篇文章较长,学生根本不清楚重点段落在哪,所以无从思考回答。“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如果教师提问一味拔高,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将导致学生学习的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的低效提问毫无意义,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受挫。

3、语言不恰当

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很简单,会的请举手。”这样的提问语言很不准确,学生能回答出来那是理所当然,因为问题简单;如果答不上来则会感到很难为情,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信心受挫会感到很自卑。而一些尖子生不屑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反之,如果教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的提问语言也不好,因为问题很难,学困生就不愿动脑思考了,反正答不上来;而尖子生如果很容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往往也会沾沾自喜,产生骄傲情绪,不对问题作深入的分析。

二、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1、巧妙设疑,激趣

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能激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提问时,老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语文知识。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曾满怀激情地提出问题:“我们一提到春啊, 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描写春天的?”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思维。

2、难深适宜,以生为本

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老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从发展学生思维出发,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调动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健康情感的培养。如《一双手》一文,我就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在书上找出答案――“天下第一奇手”。然后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运用了视觉和触觉,从理性上去感知,一层层写出了手的特征。最后,我顺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双手揭示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境界?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很容易理解。

篇12

体育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概括地讲,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注重教学的质量,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这是体育有效教学社会化、人性化的一次飞跃。从有效教学的研究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因此,《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引发的体育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会引发体育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化。

二、对体育教学任务出色完成问题

体育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室外的身体锻炼来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是长期以来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关心和探讨的课题。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方法教学进行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尝试性探索,取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体育课教学要完成三项任务,第一是通过组织教学和身体练习,增强学生体质,第二是在教学中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第三是通过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教师除了思想上重视,熟悉教材并对教材内容精心安排,以及良好的课堂气氛外,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课堂经常受到突如其来的外界的干扰,有的学校长期存在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的现象,特别是受到场地小、器材少、班级多等客观限制的情况下,相互影响和干扰的现象就更为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经常表现出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某某若不能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上来,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效果,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停止讲解或示范,提出某些学生思想不集中,也采用点名批评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带有强制性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通过观摩教学,听课教研,对学生进行调查交谈发现,虽然学生的注意力暂时被转移过来,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同教师在情绪的抵触,矛盾激化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完成,失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研究探索,发现采用提问的方式方法,解决学生出现的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认真对待体育课中提问的优越性的问题

篇13

曾经有位教育学家提到要发展学生的学习水平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足够的兴趣之后,自然就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才愿意学习。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大脑思维正处于发育阶段,我们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以后的写作培养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设计恰当的游戏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只有当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下才愿意配合教学,老师要仔细设计每个环节,充分分析和利用教材可以利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节目或者适合教学的儿歌以及舞蹈,小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自然就很愿意每天都来上课。并且小孩子的胜负心理特别严重,通过游戏的设置在竞争的状态下可以激励学生学习进步。

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习惯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应该从小就要开始培养,不然到了以后想改就很难了。而且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以后的学习情况,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培养说话的能力,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对生活经验积累得不多,所以就导致了有些想法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老师要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借助故事书或者日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方面,首先要规范学生写字的坐姿以及握笔的手势,还要规范田字格写字和牢记字的笔画顺序,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是规范和匀称的。在培养学生读的方面,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在学习之前要对课文进行预习,课文学习完成后要进行复习,这样的学习习惯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态并且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