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乡村振兴的设想

对乡村振兴的设想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乡村振兴的设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乡村振兴的设想

篇1

1、债务的规模等级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家审计署对乡镇政府债务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0亿元,其中有偿债务67100亿元,占据了62%以上的比重;有担保债务数额23369亿元,占据了21%以上;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16695亿元,占据15%以上。按照国家级次划分,全国范围内的省级政府债务余额32111亿元、市级政府债务余额46630亿元、县级政府债务余额28430亿元,分别占据了30%、42%、28%的比例。根据国家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省和直辖市的政府债务余额53200亿元以上、中部地区的省和直辖市政府债务余额24710亿元以上、西部地区的省和直辖市政府债务月29250亿元,分别占据了49%、23%、28%的比例。

2、乡镇政府债务类型

生产性债务。乡镇政府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处于乡镇发展建设的需要,需要向地方或更高级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以保证发展过程中乡镇政府能够流畅运作。申请的贷款也大多用于兴办乡镇企业,提升乡镇的经济水平。基础性债务基础性债务也主要是乡镇政府用于乡镇建设而向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债务,而这类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乡镇内的基础保障性设施,受益群体是乡镇的广大居民而不是独立的乡镇企业。公共产品债务。与基础保障性设施相对应,乡镇政府在运作过程中需要维持一系列基础的政策保障措施,包括乡镇内医疗保障政策、义务教育政策等等,在运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的相应的债务。行政性债务。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薪资福利、乡镇政府办公所需要的贷款数额、政府工作中所需要的交通费等公款共同组成了政府行政性债务。

3、乡镇政府债务特点

(1)债务构成复杂

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债务是乡镇债务的初期阶段,随着乡镇不断发展的需求,单一的银行贷款已经无法满足政府的支出需求。而处于对政府运行状况的考虑,在银行贷款的基础上会以集体或个人的名义进行高息贷款,或以政府财政收入作为担保贷款。债务主体由单一的银行发展到了目前多方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农村信用社等多个层面与对象。同时政府债务中还涉及到了乡镇内基层干部工资、工程建设尾款等多方面,复杂的债务结构也导致了乡镇政府债务管理的高难度。

(2)历史性债务

乡镇政府庞大的债务数额经历了多年的积累而成,从盲目的初期建设阶段到乡镇内义务教育与医疗保障普及阶段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性债务,另外还包括工程款项、拖部及民工工资等债务。乡镇政府债务一直是在旧债未还新债又添的情况下不断积累,因此债务不仅自身的数额庞大难以偿还,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利息,更加加大了乡镇政府的偿债难度。

(3)隐性赤字

隐性赤字包括了乡镇政府拖欠工资、工程款、挪用公款等违法操作所产生的债务数额。政府信息的不透明以及不披露机制导致了政府存在大量隐性赤字,乡镇政府在面对这类赤字问题是大多是模棱两可的态度,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使得乡镇债务的真实性一直很大得到保证与统一。

(二)债务的主要产生原因

1、发展乡镇经济

乡镇政府贷款的部分资金用于增加乡镇就业岗位,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日常生活水平,另一部分则用于购置农业基础设备设施、普及农业知识以提高乡镇的农业生产水平。乡镇政府债务在一定程度确实弥补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缓慢的经济发展情况,促进了农村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但由于建设与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与效仿,导致了盲目的企业兴办、不科学的发展管理以及不完善的市场调查,乡镇企业在经过蓬勃的发展阶段后没有后续的技术与管理支持纷纷破产或倒闭。而遗留下来的债务便成为了乡镇政府早期的债务主体,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不平衡是导致乡镇政府债务不断积累与恶化的主要原因。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各地的乡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交通相对闭塞,为了响应国家吸引外资的号召,兴修公路便成为了当时乡镇政府的首要目标。而由于资金的匮乏,政府在向银行借债的同时需要乡镇内居民分摊建设资金,同时为了保证上级组织的周期性验收,乡镇政府在接待方面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债务情况。在乡镇发展的中期兴修的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同样属于上述情况,逐渐积累成为了目前巨额的债务数目。

二、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化解乡镇债务的对策

(一)积极核实债务

控制新债以及偿还旧债的前提是对现有债务进行核实,按照统一的分类方法对债务进行明细,明确各级政府在化解债务中的责任范围。具体的核实流程中需要对举债实践、用途、责任人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将债务的具体款项落实到相应的负责人身上,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债务偿还情况加以监督控制。以逐步化解、妥善分类作为主要方针进行债务偿还以及债务控制。

(二)明确债务解决途径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对危害了农民群体切身利益的乡镇债务是需要进行优先解决的对象,包括了拖欠工资、个体群众债务等等都是债务化解的主要对象。而在乡镇进行债务化解的过程中,应明确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作为工作主导,妥善的利用国家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包括挂账停息政策、国家承担义务教育债务的政策等等。而对地方政府而言,应根据乡镇的负债情况给予没有偿债能力的乡镇政府相应的财政补贴和借款,并从债务减免、财政转移支付等多个方面帮助乡镇政府进行债务偿还。

(三)控制新债产生

篇2

3月6日,发改委专门召开动员会,全面部署这次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会上县发改委副主任、驻李集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蔡家启带领全体帮扶干部,全文学习《XX县脱贫攻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方案》,并就有关具体事项给大家做出说明解释,就走访调研的重点难点进行培训讲解,使大家深刻领悟方案精神,确保调研走访活动有的放矢。委党组书记、主任李绍奎在会上对大家提出具体要求。他强调,为进一步增强帮扶干部工作主动性和针对性,走访时要做到,问家庭基本情况要核实到人、问致贫原因要分清主次、问脱贫需求要准确无误;在拟定脱贫时限时要因人而异,在确定帮扶项目上要两厢情愿,在敲定帮扶措施上要切合实际,在划定帮扶责任上要岗责分明。要通过此次活动开展,把“量身定制”的帮扶措施具体落到实处。

二、广泛走访,摸清实情

会后,李绍奎主任带领委领导班子身先士卒,全体帮扶干部一行分四批前往临水镇李集村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针对今年重新调整的53户包保户,他们各找门路,做到一户不漏。李绍奎主任先后走访了村两委和自己包保的贫困户,紧接着在驻村工作队队长蔡家启陪同下,查看2017年单位帮扶项目两条道路和一个水渠硬化现场。李绍奎要求,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要深入调研,了解20xx年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积极与村两委和镇政府沟通汇报,抓好李集村项目储备建设,立足村实际,制定三年发展规划、2018年度工作计划,精准组织实施;扶贫工作队要充分利用在基层工作、在脱贫攻坚中锻炼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确保李集村2018年村出列任务按期完成,促进振兴乡村战略落地生根开花,为打造美好乡村,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做出新的贡献。

篇3

下半年工作设想

1、加快新中医院建设步伐。市中医院作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龙头”,承担着中医药科研攻关、中医药服务、建设特色专科和创造品牌带动整体工作的责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中医院现址位于会战中道,批准开放床位100张,属二级甲等中医院。现用综合楼为五层砖混建筑,建筑面积4186㎡,占地6.26亩。设有门诊及辅检科室12个,住院部3个。实际开放床位仅为60多张,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事业的需求,而且市中医院现址已经列入我市“三年大变样”城区改造二期工程;市委、市政府已连续两年将新建市中医院列为我市的大事实事之一。下半年,应在综合考虑城市医疗机构规划的前提下,尽快落实好新址用地。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聚集中医药人才。市中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远远低于国家二级以上中医院中医专业人才要达到60%以上的要求。为此,尽快建立中医药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我们计划对取得中医药专业硕士以上毕业生直接招录并签订用工合同,并列入事业编;每年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籍考生中,总成绩排在前5名的中医专业或中西医结合专业考生直接招录,并签订用工合同。三是打造“名科、名医”。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加强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补充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全力培育中医名科室和名中医师。

篇4

一、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对此问题有不同表述,尤其以曾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概括得最为充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简单地说,“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侧重于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者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对其他两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系统地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

截至2008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2135万人,占54.32%。总就业人数为77480万人,其中在乡村就业人数为47270万人,占61%。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067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4000.0亿元,占11.3%。尽管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是“无农不稳”,而且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提供重要原料,同时农村也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中国要在经济上获得长足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突破。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部署。自2006年,中央政府全面免除了农业税,结束了农民数千年要交“皇粮国税”的历史。近年来,由中央政府推动的各种惠农政策全面向农村铺开,诸如向种粮农民发放各种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养老保险、新农村建设等等。以上政策都是得民心、惠及农民的好政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主要有三个来源:种粮收入、政府补贴和工资性收入。

(一)种粮收入

中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以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说明,耕地的产出在一定意义上是保持国家稳定所必需的,粮价是一把双刃剑,“谷贱伤农”,但是,粮价太高,城市居民又难以承受。因而,粮价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粮价太低,政府应当以最低保护价来收购,以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而粮价太高,政府又应适当减少粮食储备,以调低粮价,或者向城市居民发放补贴,以降低城市生活的成本。耕地和粮食关乎国家安全,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保障性质的,特别是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农民可以返乡种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成千上万的失业人口都聚集在城市,衣食无着,这对于政府、对于社会都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因而,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触碰,耕地流转必须以保持耕地承包权不变为前提,否则,失地加上失业,这对于打工农民来说就是“雪上加霜”。更何况,“中国水土资源都严重缺乏,有六百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有三分之一的省人均耕地少于一亩。这些地方的农村土地已经基本上转化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那些人均耕地面积多于一亩的地方多在北方,然而北方缺水严重,旱魔肆虐,经常是数以千万亩的土地受旱,因此,尽管那些地方土地资源相对宽松,但水资源缺乏导致产出率低,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是第一位的。”由上分析可知,种粮收入对于农民增收来说并不是关键性的因素。

(二)政府补贴

篇5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而从历史上类似实践中获得借鉴也是非常有益的。目前,已有学者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与历史上著名的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黄炎培的乡村职业教育实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几次声势浩大的农村教育运动一样,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将是新世纪的又一次教育实验,更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远的一次中国农村教育的世纪性工程。”’一但这项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点尝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的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是一次农村综合改革的可贵探索,是把中国农村融人现代化轨道的伟大尝试:这场历时十余年的教育运动,最终因的爆发和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以及自身的缺陷而走向沉寂。乡村教育运动与当前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为“三农”服务的远程教育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比较是进行历史借鉴的基本前提。

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对象和宗旨上的高度一致,那就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围绕农民、农业等问题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农民走上现代化之路。但毕竟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办学性质以及具体方式方法均有不同。乡村教育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时政局动荡、战争频仍、外族人侵;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则是发生在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性质上,前者是“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那就是“改造乡村、再造民族”;而后者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方针的具体实施。在与政府的关系上,前者总体上倾向于一种“在野”的个人作为,而后者则是当今“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前者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怀着救国救民宏愿的教育家们带着大批知识分子奔赴乡间、田头,建立学校,组织民众,开展活动;后者目前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远距离地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现代教育先行者的热忱和智慧在令我们钦佩的同时,也给我们良多启迪,其经验和教训足资借鉴。以下从总体的教育理念、从教者与受教者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实施教育的具体方法等方面作一展开。

乡村改造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家都从教育着手,但是他们并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教育上,而是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考虑,在教育理念上,他们都坚持“大乡村教育观”。

黄炎培把孔子的“富、庶、教”思想演变为“富教兼施”,且进一步走向“富、政、教合一”的“大职业教育主义”。他认为乡村是一个整体,应该进行整体改进。“方今教育上最大问题,无过于学校与社会隔绝。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从此更进行扩大教育的范围,沟通生活界线种种方法,而理想的教育,或者因之而实现。”纽’〕陶行知推行“以学校为中心,以乡村教师为灵魂”的整体乡村改造模式,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原则。他把整个教育的外延扩大化,认为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疮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教育思想,更具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的色彩。实施文艺、卫生、公民和生计等“四大教育”,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从而实现政治、经济、教育、卫生、自卫、礼俗建设的整体进步,达到复兴国家、振兴民族的目的。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乡村被破坏而激起的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乡村组织”(乡长、乡农学校、乡公所、乡民会议)实现“新乡政”,解决农村教育及政治、经济建设三大问题。具体途径是用乡农学校实现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生产劳动及知识教育等,以推进社会,组织农村,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

虽然上述几位教育家关于乡村整体改造的阶级性质及具体设想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大乡村教育观”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现代教育所应具有的先进理念和特色:一是教育地域的扩大,课堂、田间、车间、炕头等都可作教育的场所;二是受教、从教人员的增加,男女老少、农民、教师、官员等既是受教对象,亦都可作施教人员;三是教育内容的拓宽,读书、识字、乡政、自卫、农、工、商、贸等都是教育的内容;四是教育方式的灵活,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乡规、民约、劳动、陶冶、示范等多重方式灵活运用。可以说,中国20世纪初的乡村教育思想已初具现代终身教育的理念。

虽然目前已有人认识到:“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教育资本、文化资本,先使农民的脑袋富起来,再使农民的口袋鼓起来,腰杆子挺起来,人格的尊严立起来,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宏观决策却相对滞后。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政出多门、行政垄断以及行业壁垒等情况的严重存在,构成了远程教育向‘三农’延伸的体制性障碍。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高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现在的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已经相当精细、复杂,电大教育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分担其中一部分职能,但无论就社会需要还是自身发展,电大都应当具有这种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电大除了把自己做大做强,提高自身在农村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外,还要协调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及其他高校的关系,协助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高校合作,这样才能拓展自身的教育业务,发展自身,在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显身手。由此可见,在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工作中,政府应当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而电大系统则应该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从教者与受教者关系的处理上,乡村教育运动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

晏阳初早年在为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华工当翻译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我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物就是‘苦力”’。“是‘苦力’教训了我。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生意人知道开金矿银矿的重要,忘记了脑矿。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我们中国一般知识分子没有这个知觉……平民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发扬民力,发扬平民的潜伏力,发扬人格平等的精神。

在具体实践中,梁漱溟、晏阳初都强调“农民自觉”,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二梁漱溟提出:“农民自觉,乡村自救,乡村的事情才有办法;所以我们说乡村建设顶要紧的第一点便是农民自觉。”晏阳初认为:“社会改造事业,没有千百万觉悟了的劳苦大众积极参加,是一定不会奏效的,是注定要失败的。”又说:“知识分子回到民间去,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启发教育农民,激发调动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自发自动的精神。”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就需要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他们都提倡知识分子下乡,与乡村居民结合,指导与帮助乡村居民进行乡村建设。1929年,晏阳初及其同仁举家迁往定县,形成一时传为美谈的“博士下乡”壮举。梁漱溟号召知识分子下乡与农民打成一片,并最终“使乡间人磨砺变化革命知识分子,使革命知识分子转移变化乡间人”。

梁漱溟抛弃优越的都市生活来到乡村,以满腔热血和激情“解救众生”,结果却遭到农民的冷遇,甚至反对,心中不免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哀。他意识到自己未能代表时代的要求、乡村的要求,甚至与农民处于对立地位。晏阳初认为从事“人的改造”是解决中国整个社会的根本问题,希望从根本上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几十年乡村工作的实践使他感触颇深:一个强加于人民的计划,即使其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也会因为满足不了其真正的需要而宣告失败。“知识分子总是在考虑如何引导人类按自己预设的道路前进,总是在想自己与大众有什么不同,以及如何做才能显出不同,却没有人去思考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伙’。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家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已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彻底摆脱“救世主”的心态,而这对当代从事远程教育的人尤其有着警戒意义。

对农民人格的尊重,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这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分子要真正付诸行动,走出书斋,走出机房,深入民间。有专家建议,将普通高校的力量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研究生在暑期进行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维护、技术培训和对农民作宣传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校教师、学生与电大配合起来,在课程开发、农村需求调查、新经验总结推广等方面共同设计一些项目,分步骤实施。只要政府支持,这些措施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乡村教育运动不仅有着先进的理念,平等的态度,也在实践中形成许多科学有效的方法,这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计划的制定、教育模式的改革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一,深入民间,调查研究。晏阳初主张从实际出发,建立符合时代、符合国情、为全民而有的新教育体系。为此,他号召知识分子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并协助平民解决问题。他始终把调查工作列在第一位,强调一切教育工作与社会建设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必须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的事实与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案。在他的号召下,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深入定县农村,进行了中国现代史上首次以县为单位的系统的社会调查,时间之长、内容之广,前所未有,最后由李景汉汇编成70多万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为了使调查能够顺利进行,并得到精确、有用的数据,他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现代社会调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并要照顾到农民心理和农村风俗等民间生活状况。”·晏阳初这一主张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工作尤为重要。目前,农民讲求实惠,自主性差,有的还相当保守,看不到效益就不会主动介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呈现空洞化态势,这些都是要充分考虑的。’因为纵然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先进的网络技术,有高水平的师资,若不通过调查获知农民的真实需要,那只能是摆设,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崇尚科学,注重实验。乡村教育运动创力、大量试验区,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试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试验区(1931年)等。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到1935年,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种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实验区已达193处之多。为了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救国方案,晏阳初特别重视从农村、农民的实际生活中找材料,进行研究实验。他说:“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实验室,社会科学的实验也需要实验室,但这实验室不是在屋子里,不是在图书馆,而要在社会实践中,在农村里。”7’“,定县就是这样一个改造农村社会生活的大的“社会实验室”。

篇6

一、2012年度所做的主要工作

1、广泛宣传、沉下基层,了解民情,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

我局“三送”工作组克服人员紧,业务工作任务重,并且时间上相冲突的矛盾,大年刚过,年宵没出,我局就接到参加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任务,年初八开始培训,2月23日开始就派出6名审计人员赶往龙南县参加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在这种情况下,我局在家人员全部出动,深入村每一家农户,安装联系牌,发放连心册,走访每一户群众,了解所有联系户的家庭成员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困难情况、探讨产业发展设想;尽管我局近两年业务繁忙,人手紧张,但三送工作从没有松懈,除专职三送干部保证按照要求到职到位外,局其它干部也经常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到三送点走访农户,保证了重点联系户每月走访一次以上,非重点联系户每季度走访一次的要求。

与此同时,还召开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确定今年“三送”工作帮抚的重点对象和主要工作任务。经过近一个月时间,除少数全家外出打工的外,基本摸清了村全部524户农户的主要情况,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局还结合全面落实苏区振兴政策、危旧土坏房改造、两个永远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深入各家各户,进行政策宣传,还多次召开党员会、村组干部会、群众代表会进行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并通过重点走访交心,使党的各项政策普遍深入人心。村民有事或有了困难第一想到的是三送干部,今年我局“三送”工作站共接访群众来人和电话八十多人次。村民直接到县局来访二十多人次。

2、加快“三送”工作制度和三送工作站硬件建设

我局工工“三送”工作组在深入了解情况后,积极按照县“三送”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并且将今年的工作目标进行了公示,悬挂了“三送”工作站标志牌,配齐了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同时将驻村工作队及办公室成员牌、“三送”工作制度牌、群众事务党员干部流程图和员牌、“三送”工作服务站工作职责牌全部及时上墙,并广泛向村民宣传,使群众知道。

3、制定全年“三送”工作计划目标,并落实责任

在全面了解情况后,制定了村2012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任务:一是全方位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不使一户符合条件的农户落在政策之外;二是全力支持村小道路建设,不使就学孩子有出行之忧;三是全心帮抚特困农户,不使一户有温饱之忧;四是积极支持引导农户发展高山茶叶、旅游农家乐、高出大米等农产品特色产业。并且责任落实到人。

4、抓实事、求实效、帮民困、解民忧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

(1)抓实事、求实效

我局克服本身资金紧缺的困难,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为挂点村解决实际困难,共筹集资金10多万元,其中:投资7.8万元硬化了村小道路674米,周围上学便道1200多米;投资3.5万元硬化断头通组公路330米,另外,为整治村部,修建围墙80多米。

(2)帮民困、解民忧

我局“三送”工作队员克服既有业务工作,又要做好“三送”工作的双重压力,经常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甚至法定节假日加班加点,深入农户,帮助困难户申报最低生活补助资金,落实大病救助政策,如村上洞组村民张郁春(优抚对象)患胃癌多年,导致生活困难,驻村“三送”工作组得知后及时与民政部门联系,为其申报落实“关怀救助”政策,每年补助3000元。特别是在四月底由于连续降雨,刮风,部分农户受灾,屋顶瓦面被风刮走,我局“三送”干部及时跟进,深入受灾农户,了解情况、稳定灾民情绪、向上级上报灾情,并且对村内所有八户重点地质灾害农户逐户上门,落实应急预案。

二、2013年的主要工作

1、继续完善村部整治工程,绿化硬化村内道路,改善村部环境。

篇7

现代城市是工业化发展的标志。城市在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催动下,已经越来越淡化了“城”的卫戍功能,而更多的是发挥“市”的经济作用。城市的标志不再是城砖角楼,漆红的城门,而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和四通八达的城市公路。城市的脉络在不断延伸,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在不断增加。两个相邻的、同时都在成长的城市融为一体,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城市合并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头戏。

城市合并是在乡村城镇化后,我国迎来的新一轮城市化建设浪潮。我国现阶段众多城市合并的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筹划实施当中,涵盖了我国各个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除“长吉一体化”外,还有“西安咸阳一体化”工程,打造新“长安”,恢复昔日汉唐盛景;还有“长株潭一体化”工程,致力于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等等。一座座“大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会矗立在这个历史悠久、名城众多的国度,焕发出新生的活力。

城市合并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它打破了城市间的行政区界限,通过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建设共同市场等方式,谋求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抓住机遇,促进共同协调发展。

城市合并能促进新的城市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实现1+1>2的发展效应。使两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层次,优化地区经济布局,强化核心地区及整个区域经济集聚与辐射能力。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重新规划城市发展、环境建设,充分利用两个城市间经济带、环境带、产业带,形成城市间新的生活圈;将使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合并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就业形势将随着新的城市发展得到明显改善,GDP水平及税收将会高速增长 。

以长吉一体化为例,吉林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是老工业基地之一,因此,工业在吉林市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不过,随着长吉一体化的规划发展,除了对城市框架的调整外,吉林市将加强产业协调与合作,作为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吉林市将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加快建设北部工业新区,力争再造一个“工业吉林”。二是实施哈达湾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力争把10余平方公里的哈达湾老工业区整体改造成为现代服务业集中区。三是规划建设西南部宜居新城,推进口前镇与市区融合发展。四是规划建设城市轻轨工程,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主城区与金珠、口前、北大湖全线贯通。

吉林市将借此机会实现传统工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为此规划了千亿化工循环经济园区,突出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配套化工产品、合成树脂及制品、合成橡胶及制品、生物化工六大产业领域。到2012年,化工园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清洁能源生产,到“十三五”中期,全市清洁能源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百万辆整车制造工程,以吉林汽车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加快形成轻微型车、经济型车、多功能用途车为主的100万辆整车体系。

长吉一体化将打造长春吉林一小时生活圈。一方面加快公路建设,用高等级公路把环长春市的县市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加速长春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建设。辽源至长春的高速公路开通,两个城市之间的车程只有40分钟,较过去缩短了一半。长吉城际高速铁路也将于今年完工,长春和吉林市之间的车程也由过去的一个多小时缩短为30分钟。

然而城市合并看似顺势而为,在这一进程中有诸多问题不能回避。城市合并带来的城市过度扩张,意味着更高的居住成本、更大的能量消耗、更大的环境问题、更多的资源需求和更多的耕地被占用,等等;越来越多人搬到卫星城或郊外住宅区,新的贫民窟大量出现,引发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悬殊。

合并中的两个城市必然存在发展程度不同,存在实力的差异。合并中必定会出现新的崛起与没落。城市合并是否意味着“吞并”?合并后旧有的城市间的乡村划入城市,合并后旧有的城市间的连接区域将如何建设?这条“大哥带小弟”的思路如何在城市合并中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何在合并后让全域内的人民群众都能得到真正的实惠,是摆在规划者与建设者面前的最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

消费者价值取向的改变将对第三产业带来冲击。举个例子:A城市和B城市在合并前分别有两座商场,商场A和商场B。两座商场均是两城中的顶级消费场所。作为B城的消费者,我每周要去一次商场B,因为商场B是这座城市里最高档次的消费场所,可能我一个月会去一次商场A。商场A虽然略高档于商场B,但商场A过远,我的价值取向更倾向于选择区位优势。当两座城市合并以后,随着交通等市政工程的发展,B城的消费者去商场A的时间大大缩短,商场B不再具备区位优势。商场B将会面临极大的市场冲击,为保住市场份额而提高成本。从长期来看城市合并给商场B带来损失和极高的经营风险。而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B城的其他服务和零售行业的企业中。对于企业来说城市合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城市合并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会为百姓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生活成本。城市合并所带来的区位优势将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进而提高地价。而更高的地价意味着更高的房价。同理,价格上涨的还会有交通的费用、管理的费用、处理生活垃圾的费用,还会有教育的费用、医疗的费用。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会均匀地辐射到新城市的每个区域,但是生活成本的提高却会波及到新城市里的每个人。这种情况将使原有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篇8

一、引言

海南全省土地总面积占我国热带面积的42.5%,农业作物种类繁多,热带作物品种十分丰富。海南海域辽阔,河库众多,水产品种类和数量丰富,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世界一流。丰富的“3S”资源、奇特的山野温泉、原始雨林、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热带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优越的旅游资源库。目前旅游客源来自于三方面,一为国际游客,这部分游客主要倾向于历史特色与国家特色浓厚的旅游景点;二为外地游客,这部分游客出行时间较为集中,其出行受旅游营销或口碑的影响较大;三为本地游客,这部分游客一直是各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盲点,大量、多次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

传统旅游业发展受旅游资源分布限制,其开展的地域与项目泾渭分明,其面对群体也相对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代表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普及,旅游资源分布界限被打破,固化的旅游景点被充满地域特色的特殊旅游项目替代,吸引可更多旅游需求群体的参与。创新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淡化了旅游业中一直存在的旺季与淡季之分,使区域旅游持续繁荣成为可能。

海南省一直致力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大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带动了诸多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了生态资源保护。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旅游业发展插上了翅膀,突破了传统旅游对时间、地域、信息的依赖,成为旅游产业在现阶段发展的特色,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旅游电商产业已成为振兴传统旅游业的重要手段。

二、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目前在兴建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方针下,海南地区的旅游行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想要强化和振兴海南旅游行业,提升海南区域旅游在国际市场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是十分有效的渠道。旅游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在国民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呈飞速发展态势。由于消费习惯传统、从业人才缺乏、个性化服务缺少、协同能力差及整体协调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且发达国家旅游电商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在借鉴国外经验过程中缺乏本土化改造。所以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旅游电商方案与对策,从而提升海南旅游业的总体竞争力,最终使海南旅游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旅游电商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区域性特色,不能形成合力。大部分的旅游电商网站功能单一,偏重于基本的信息与交易功能,所含信息量较少、更新缓慢、技术落后,没能实现社会化功能。作为新亮点和突破口的海南生态旅游呈现规模小,发展慢,规划差的特点。虽然海南生态旅游电商网站正在抓紧建设,但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现阶段,技术支持和发展思路成为行业革新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电商如何利用好流行的新技术,引进社会化智能旅游新思路成为当务之急。

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围绕着产品信息化、交易电子化以及网站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普遍存在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低、旅游企业网站宣传不到位、支付手段单一等问题,缺陷明显。同时旅游产品类别不足,社会化旅游服务不够,移动电商建设滞后等问题是旅游电商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因素直接制约了海南旅游电商的发展速度。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建设进程设想如下表所示。

1.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情况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体可分为企业主导与政府主导两种。由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映出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就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而言,政府主导的主动性高于企业主导,这也凸显出旅游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海南金旅网”作为国家旅游局倡导和发起“金旅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海南公共旅游信息官方网络平台。由于人力、资金及管理体制及职能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海南金旅网只承担了政府政务网的基本功能,还没有发挥出作为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生态旅游等新生项目,导致政府主导建设后劲不足,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来看,海南旅游电商面对的客户群体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脱颖而出,势必淹没在市场的洪流中。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的权威性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无法比拟的,但企业主导的建设更具灵活性更接地气转化更高。因此,采用两种主导平行发展是海南旅游资源推广与建设的关键所在,任何一条线的弱化都会影响到另一条线的正常运行,进而拖累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旅游电商市场发展趋向

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次。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统计,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传统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也引发了电子商务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宣传开始由线下往线上渠道转移,线上渠道所占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以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化发展在旅游电子商务市场拓展中展现了巨大力量,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三、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1.强化旅游电子商务在旅游产业链中的地位

传统旅游业与旅游电子商务的结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与必然趋势。旅游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优势,其发展伴随技术进步与消费习惯转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旅游业发展策略中,应将旅游电子商务放到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资源配套和建设规划等方面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投入力度,使之成为推动旅游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外部动力。

2.本土化发展策略

发展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应结合海南区域情况,深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海南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完善与借鉴的地方很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适当借鉴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在短期内有助于旅游产业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要避免缺乏本土化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而导致的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没有长效性的局面。在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有本土特色、难以复制的旅游项目与商业模式。另外,要大力培育“服水土”的本地旅游企业,以旅游企业带动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

3.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在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互联网+旅游不仅需要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应互联网操作技能。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网络技术是旅游产业整体腾飞的重要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竞争,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关乎旅游产业当前与未来,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系统性工程,人才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4.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海南整体旅游产业经济呈现上升势头,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关注。传统的旅游行业间竞争也日趋激励,具体体现在景点与景点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旅游企业在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弥补本区域产业结构不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海南应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热带农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和推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将农业生态旅游与传统人文、历史、自然景点等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开发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技术高、线上线下结合的试点项目,实现海南区域旅游特色突围。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以技术为产业驱动力,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使农业生态旅游搭乘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快车,为海南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同样明显。旅游产业作为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托海南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区域特色旅游服务,组建云服务、大数据支持下的社会化、智能化的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电商平台。坚持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将农业生态旅游打造成海南旅游的标识性项目。

参考文献:

[1]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

[2]蔡舒.浅谈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J].科技展望,2015(05).

[3]雷春.在线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研究--以海南三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05).

[4]陈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01).

[5]易振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01).

篇9

(一)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效果。

1.压实单位包村任务,强化单位包村职能。

班子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开展工作,广泛收集村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包村工作制度、分年度实施帮扶计划。局领导班子成员与村干部召开座谈会,就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如何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探讨。干部职工继续实行脱贫户一季度一走访未脱贫户每月一走访工作机制,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及脱贫设想,就如何帮助已脱贫户发展经济,未脱贫户如何脱贫共商计策。

2.落实干部职工包保任务,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排查。

为切实解决帮扶工作单一化,要求所有结对帮扶责任人结合走访帮助贫困户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情,建立互信互助的帮扶关系,随时掌握贫困户家庭信息变化情况,制定具体有效的帮扶措施。6月份,为全面贯彻落实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县扶贫开发小组要求,全面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用水安全突出问题大排查专项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群众们对包保工作的满意度。

3.深入推进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上半年继续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协助帮扶村选配好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贫困村积极开展“三变”改革,发展村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脱贫攻坚。

5.开展访贫慰问活动,以救助帮扶为辅助措施,进行思想扶贫

一方面以救助帮扶为辅助措施,切实解决贫困户困难。针对不同的类型,对造成贫困的对象落实各项救济措施,帮助其渡过难关。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上半年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对包保村的贫困户进行慰问。由帮扶责任人自行捐助,为贫困户送去慰问金、米、油、春节对联大礼包,深得贫困户的好评。另一方面加强与贫困户沟通,进行思想扶持。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确保扶贫工作见成效。上半年通过加大力度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思想教育发动贫困人群积极投身于扶贫工作,通过与各村联合制定的脱贫计划,使更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劳动取得了“公益岗”岗位,稳定脱贫成果。下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将通过加强思想交流谈心,促使其增加脱贫信心与参与务工的热情,使其投入劳动来使自己脱贫。

(二)集中力量,全面开展专项整改活动

对照相关文件精神,开展《县脱贫攻坚“抓整改、补短板、强弱项、促攻坚”专项集中行动实施方案》脱贫攻坚工作专项整。自5月初针对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通过开展全面、彻底的查找和逐村、逐户、逐项摸底排查,将查找出来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部门与责任人,限定整改时限逐一进行整改,确保全县脱贫质量持续稳定,脱贫成果巩固提升。

1.设立机制、专项排查。局领导班子按乡镇分小组对全县扶贫“十大工程”双基工作道路畅通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局综合规划股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对各乡镇交通扶贫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内业等方面进行专项督查,局财务审计股对扶贫资金投入是否到位、扶贫资金拔付支出是否及时等方面要进行自查,确保扶贫资金拔付使用及时精准。

2.查找问题、限时整改。各小组到分包乡镇主要查看内业资料、实地查看扶贫项目工程整体推进情况及扶贫资金拔付使用情况,本着“实地查找、限时整改”的原则,对各小组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限时销号,整改到位。对排查出来的个性、共性问题都切实加以整改。

二、扶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年初工作计划,扎实推进交通扶贫项目建设,助推脱贫攻坚。

(一)任务及进展情况:

2020年,县交通运输局计划投资2.76亿元,改造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436.49公里。全县实际施工838条,长度436.49公里,涉及20个乡镇(阙店、开发区没有建设任务)。截止2020年6月7日,未招标道路9条28.850公里,占比6.61%;正在招标道路90条53.178公里,占比12.18%;招标完成739条354.462公里,占比81.21%;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建118条71.075公里,占比16.28%;水泥混凝土路面完工512条207.167公里,占比47.46%。

(二)存在问题:

1.乡镇间进展不平衡,部分乡镇施工已接近尾声,部分乡镇仍在招标进度,无实质性开工。

2.程序资料报批不及时,完工道路施工资料与进度不同步等。

(三)经验做法与下半年计划

(1)压实目标、全力推进

紧紧围绕年度目标,提前制定工作计划,督促乡镇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在早、实、快上下功夫。

(2)强化监管、加强调度

为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每个项目在路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前、混凝土施工中都要有技术人员把关,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实现每旬一调度,并将通报发送至县政府和乡镇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扶贫工作微信群”中。

(3)严控质量、督促整改

针对农村公路施工队伍良莠不齐、原材料质量不稳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从材料、施工质量管控抓起,从管理源头抓起,要求项目乡镇尽可能使用商品混凝土,减少质量风险环节。县交通局定期开展质量巡检,22个乡镇(开发区)全覆盖,针对巡检中发现的问题,对照问题,严格整改并反馈结果。

(4)奖优促后、突出考核

年中和年底,按照《县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考核办法》进行打分、排名,将畅通工程考核结果纳入县民生部门对乡镇的考核。对先进乡镇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后进乡镇给予通报批评,以此促进工作开展。

篇10

1桑蚕规模大户生产经营优势

简而言之就是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泾县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留下的都是年迈老人,采用的都是传统养殖办法,养殖效率低。如果将这种零星的饲养转化为联合饲养,实施大棚养蚕,实行全年条桑育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从而降低蚕农的劳动强度同时提升产值。另外,规模化养殖能使得土地得到综合利用,利于实现“果桑”、“桑药”、“桑蔬”等综合产业的形成,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桑树病虫害,达到增产增收[1]。

2蚕桑规模化生产“增产增收”

1)果桑模式。泾县桃花潭镇栽植了约27hm2的果桑,该品种既能采摘果实又能养蚕。依托桃花潭景区(4A级)的旅游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采摘体验,即“农业+旅游”模式。另外,还可以将其酿酒,味道鲜美具有保健价值,市售价达到了130元/kg,销售良好供不应求。2)桑药模式。即桑树和金银花、黄精等数十种中药材间作,有的中药材对桑树病虫害以及蚕病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且还能大量产生品质良好的中药材,提高亩桑效益,实现第二收入。现阶段蚕区农户已联系多家中药生产厂家,初步达成合作。3)桑蔬模式。桑树和一些蔬菜间作,桑园间作榨菜、白菜、萝卜等生长期短的绿叶菜,不仅可以达到防病减病,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桑叶品质,提升蚕丝品质。4)综合利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桑叶茶。在传统养殖中因为桑叶叶片质量不佳影响蚕的质量。研究发现将桑叶芽头摘下来之后,利于提高桑叶品质,满足蚕的营养需求。最主要的是,将其按照炒茶技术精制成茶口感极佳,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目前生产桑叶茶有两家企业,并且制定了桑叶茶省地方标准。还有桑枝木耳,其原生态健康品颇受市场欢迎,规模化经营后,可以利用剪伐后的大量桑枝,培育桑植木耳,提高综合利用价值。以上四种综合开发项目,都能走农旅融合路线,延伸产业链,使得当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

3泾县规模化蚕桑经营存在不足以及解决方案

虽然该地区能够认识到规模化经营优势,并能够提供技术支持,使得蚕农动态更新技术增产增收,但是对于规模化经营形成的果桑、桑蔬、桑药以及桑叶茶等产品的对外宣传不足,不能有效地打开销路。没有实现“互联网+蚕桑”经营模式,在总体经营策划上显得薄弱。

3.1缺乏媒体推广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大环境中,只有打造地域文化才能提升桑蚕销售规模和销售价格,实现更大的利润。但是该地区从政府层面、蚕农角度都缺乏地域文化打造的行为,一直依赖“蚕桑大县”这顶帽子来静等上门收购,价格方面不占优势,很多利润被收购商侵占。另外,果桑酒、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特色产品缺乏相应推广,就会失去很大的市场份额,而这些特色产品能够广泛销售,本身就对泾县蚕桑品牌塑造很有帮助。目前该地区并没有形成策略的推广方案。另外,对于蚕桑规模化经营和特色经营形成的农旅结合项目,也同样需要宣传,否则门可罗雀,会造成蔬菜、药材、果实的过盛积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解决方案是由县政府带头建立泾县蚕桑官网平台,另外建立泾县蚕桑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对外宣传该地蚕桑文化,结合古今历史形成图文并茂宣传,打造泾县蚕桑品牌。同时积极地引导当地蚕农建立微信号,集中对外扩散,提升品牌推广力度。

3.2未形成产业链

目前蚕桑生产环节,都是蚕桑站在负责主抓持。然而除此之外与规模化经营有关的其他主体没有很好地融入进来,比如蚕茧收购部门、丝绸厂、科研部门等等。这就使得蚕桑规模化经营失去了产业链这个生态圈,没有实现更大的资源整合,经营风险虽然会因为规模化经营降低,但没有产业链支撑,风险仍然得不到切实把控。比如市场风险当中价格变动,一直以来是该地区蚕桑生产收入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建立产业链将收购、生产企业纳入其中形成合作,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就会实现稳定的收购价格,促进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解决方案,建立当地蚕桑协会配合县政府积极地筛选蚕种公司、收购公司、丝绸公司、蚕药公司、农机具公司、物流公司等等,使得这些公司进入合作名单形成具体的产业链。彼此利用合同来实现制约,做到信息对称,实现产业链经营。为了确保产业链有效运转,要成立专门的微信组,实现即时信息交流。在协会引领下定期开会,对市场问题形成解决方案,确保产业链竞争优势。

3.3未形成电子商务模式

商务模式即通过淘宝网、京东网、当当网等建立虚拟门店,对该地区的蚕桑产品予以销售。但是目前来看,蚕桑站在此方面的工作并不能顾及到,其只是集中指导蚕桑技术推广方面,缺乏适合时代的经营思想,没有意识到帮助蚕农扩大销售对于该部门的重要意义。或者说其拥有这样的思维,但是因为不是本部门工作而作罢。如果是后者,证明当地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存在问题。解决方案是政府层面围绕蚕桑联合各部门对电子商务采集意见,集合相关经验人才打造旗舰店,结合自媒体形成强大的推广局面,配合平台推出各种活动,从而积累粉丝扩大销售,以网店推出泾县蚕桑品牌,带动当地地面销售,实现良好的O2O模式,扩大销售途径,实现增产增收。

3.4缺乏管理人才

蚕桑规模化经营,还存在特色产品开发项目,这样庞大的管理工作需要专业人才来主持。但是从该地区具体操作掌握在蚕桑站手中的现状来看,对市场颇有建树的管理人才是比较缺乏的,这必然限制整盘规划,直接影响规模化经营效果,如果效益不佳直接降低蚕农积极性,后果不堪设想。解决方案是当地政府主导培养现代农业管理队伍。比如当地能人或者回乡创业大学生等,专门结合当地情况对其进行培训。针对规模化经营的关键点予以讨论,既能提升他们市场经营能力,也能够给蚕桑规模化经营带来灵感。之后,将具体的方法方案快速落地,实施成效由政府来负责检查和监督[3]。

4结语

安徽泾县实行的蚕桑规模化养殖正走在路上,现在积累的经验还显得有些薄弱,不过其已经有了一定效果,只要在总体策划、媒体宣传、队伍建设上多下功夫,便可以使得经营管理明确了方向,蚕桑产业才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下去,给当地蚕农带来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篇11

一、认真总结、科学分析我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服务业增速明显放缓,结构依旧不够合理

一季度,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4.54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6.4个百分点。其他县、区服务业增速为:9.9%,12.4%,18.2%,8%,全市平均为11.3%。我区服务业增幅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仅高出区0.2个百分点,而去年我区服务业增幅位列全市第一,服务业增速明显放缓。主要原因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一季度我区住宅销售面积6.39万平米,同比下降5.7%,住宅销售额2.08亿元,同比下降1.7%;建筑业增加值为0.88亿元,同比下降15.2%,而房产、建筑业是我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季度,我区服务业GDP占比为27.7%,其他县、区服务业占比为:32.6%,35.8%,40.03%,49.8%,全市平均为39.09%。我区服务业GDP占比依旧为全市最低,且差距较大。同时,我区服务业产业层次较低,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企业缺乏。目前,我区服务业主要依靠批零贸易、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的拉动和支撑,新兴服务业(软件、信息技术、医药外包等)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全区还缺少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领航企业;信息咨询、研发和创意文化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培育阶段。

(二)服务业投资高度集中,重大项目推进缓慢

一季度,我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8.57亿元,同比增长27.9%,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25.8个百分点,高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1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44亿元,同比增长217.2%,其它服务行业投资增长缓慢,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推进缓慢。今年,我区列入市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11个(其中续建项目6个,新建项目5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8.5亿元。截止3月底仅完成投资1.3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5.8%。其中,区地板坯料市场、振兴商业广场、和洲综合开发项目、农业博览园项目、生态、休闲乡村观光项目等5个重点项目尚未开工建设。

(三)服务业统计逐步完善,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我区服务业统计工作起步时间晚,2009年启动实施服务业法人单位直报工作,目前已基本建立服务业统计框架。一季度,全区377家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的网上直报工作进展顺利,376家单位完成直报工作,上报率达99.7%。但由于服务业企业实行定额申报纳税,因此少报、瞒报现象比较突出,这也造成了统计报表准确性不够。同时,我区还有相当一部分规模较大的服务业企业被排除在统计范围之外,遗漏现象比较严重。况且,在目前统计体制下,尚有部分行业的数据直接由市统计局汇总,区级统计部门无法主动掌握和了解这些服务业重要企业的实际情况。

二、多管齐下、千万百计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

(一)完善政策法规,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服务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引导和扶持。一要抓紧制定出台《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我区服务业发展方向,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物流等优势行业。同时,要加快发展文化、科技、信息等新兴产业。二要认真梳理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研究完善我区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制定服务业考核细则和《服务业优强企业排名评选办法》,引导企业将资金投向服务业领域,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三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各级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资金,助推我区服务业企业健康发展。

(二)狠抓项目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各镇(开发区)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特别是要加快11个市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推进力度。各镇(开发区)要对照这11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工作进度安排,实施项目建设责任制,全程跟踪项目建设,加大服务力度,加强业务指导,主动帮助业主单位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项目督查力度,促使项目早竣工、早见效。对尚未开工的五个重点项目,相关乡镇和部门要进行专门研究,分析项目迟迟不能开工的原因和相关制约因素,想方设想,破解要素制约,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此外,要继续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服务业项目储备,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依托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

篇12

1993年是改革最激情澎湃的一年,43岁的魏文彬从湖南电视台台长升任湖南广电厅厅长,成为当时湖南最年轻的厅长。

怀着指点江山的激情与梦想的魏文彬,面对的却是湖南广电破旧的办公楼,和500万的“余钱剩米”。但他很快就制定出“12341”的完整改革发展思路。一就是以宣传为中心;二是两个转变,体制上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经营上向产业型转变;三是三件大事,上卫星、建中心、建网络;四是四大任务,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最后就是一个保证,即人才是保证。

在魏文彬的这个严密系统中,最核心的就是产业化,建广电中心、上卫星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平台,而体制上和经营机制上的改革则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条件,最终目标就是打造广电大产业。这个思路一直贯穿着湖南广电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变。这也是湖南广电产业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

打造东方“好莱坞”

在魏文彬的大产业计划中,打造现代传媒的产业发展平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长沙市东北角的郊区选址后,他第一次就征地近700亩,紧接着又在附近征了1000余亩的商业用地。1700余亩地总价近1个亿,而开发这个偌大的产业区,需要投入几十个亿。此时,湖南广电的账上仅有区区500万元。

为了得到银行的贷款,魏文彬找到时任建行总行行长。被魏文彬振兴中国广电事业的梦想所感动的,派出了一个专门的评估小组,经过评估,魏文彬顺利地得到了1亿元的巨额贷款。

接着魏文彬又通过资本运作和上市融资,基本解决了一直困扰金鹰城建设的资金问题。如今,一个占地2900亩,集广播电视中心、影视拍摄基地、影视会展中心、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影视旅游娱乐景区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已基本建成。

魏文彬用几百万元,撬动了近40亿的资本魔方,实现了湖南广电的超常规发展,在中国广电产业发展史上创下奇迹,但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难度与风险也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放权”改革

金鹰城的建设只是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平台,湖南广电要实现大产业梦想,关键还在于软件。

早在1991年,刚当上湖南电视台台长的魏文彬就开始着手进行机制改革。1995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成立。经济电视台全新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才,并充分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经济电视台第一年的创收达3200万元,第3年创收就突破了1个亿。

有了经济电视台成功改革的示范,魏文彬顺利地对湖南广电的所有媒体都进行了机制改革。各频道“道长”一律是公开竞聘,除导向、定位和上缴利润三项权力以外,所有权力一律下放,激活了一大批人才。

1998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红遍全国。这一年,湖南广电的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比改革前增加了27.4倍,经营创收也增长了3倍,达到2.5亿元。短短3年内,湖南广电就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电视湘军”也从此而得名。

改革再出发

1999年,湖南广电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总收入首次突破4亿元。但高峰过后,危机随之而来。

此时,湖南广电拥有7个电视频道,在市场达到饱和之后,各个频道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广告竞相打折、节目雷同等恶性竞争严重。

2002年,魏文彬开始在湖南广电进行第二轮改革,这次改革的主旨就是整合。把3个同质同构的频道合并,同时成立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和节目营销中心,把广告经营权和电视剧购买权上收。整合的效果立竿见影。2003年,湖南广电总收入翻了一番,达到6.4亿元,湖南广电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

在魏文彬的梦想中,5至10年内,把电视湘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有话语权的大型现代传媒集团。对于魏文彬和电视湘军来说,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就是能否在第三次改革中,打破现行的行政、官办、事业夹杂不清的系统,建立一套市场的、自由的、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系统。(吴明华)

(摘自《决策》2007年第8期)

袁隆平

篇13

第一,影响城市的交通功能。由于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就必然产生了城市的通勤。技术决定论者认为随着远程工作的盛行,城市有形的物理交通将被无形的电子化交通所代替,因此,城市的交通功能将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4-18]。但是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仍将存在,依然需要交通。不少学者认为,网络技术将增加城市的交通量[7,8,19-21]。概括起来主要由于:1)人们的居住与工作相距更远,虽然可以减少通勤次数,但并不能减少通勤距离;2)人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它活动的通勤;3)由于人们通勤时间的错开,也能增加人们潜在的通勤量;4)远程工作者更倾向于私家车而取代公共交通;5)由于车载工作台的运用,人们可以利用在路上时间进行远程工作,从而导致道路交通的拥挤。近年来,西方国家过度的依赖私家车,不发达的公共交通导致了通勤时间增长,通勤里数增加,城市总通勤量居高不下,为上述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L21]。但中国学者研究得出,上海市的交通量同信息技术(电话)呈负相关关系,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使城市总的交通量呈下降趋势[22]。第二,影响城市的居住功能。随着未来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区的功能将会多样化,社区的形态将会发生改变,社区的边界将会更加模糊。虚拟社区与物质社区相融合,出现了许多如电子村落(Televillages)的新型社区类型。洛杉矶的BuleLineTelevillage是—个两平方英里的电子村落,原先是公共交通走廊,规划师将土地利用、交通和电子通讯联系起来,创造一个可居住的社区,减少了机动车交通,增加了社区活动,提高了社区密度[20]。信息技术还使得某些衰落的社区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如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高层建筑增加了吸引力[23]。信息时代的住宅不仅是一个休憩场所,还是一个活动中心。住宅公寓需要提供接待室、会议室和其它家庭办公室无法具备的专用设施。信息时代住宅的吸引力不再是卧室的大小,而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带度(网络速度)。居住空间将会更加集中在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乡村地区,这些地区将会吸引那些可以自由地进行远程工作的白领阶层人士到此居住。第三,影响城市的工作功能。Castells将信息时代的工作者分为网络组织者(Networker)、网络工作者(Networked)和线下工作者(Switch—offWorkers)[4]。信息时代的工作方式将出现更加分化的趋势,人们不但可以在传统的办公室工作,还可以居家工作,或利用车载台在旅行中工作,后两种被称为远程工作(Teleworking)。Gillespie将远程工作分为五类:电子家庭作业(ElectronicHomework)、电子村落(Telecottage)、移动工人(NomadicOrMobileworkers)、远程办公(RemoteOffices)、团队远程工作(GroupOrTeamTelework)[20]。从事远程工作的男性多于女性,任职者多是社会地位高、待遇高的管理、研究、销售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当然也有很多常规和低工资的职业,如数据处理和秘书职业等。然而,从雇主的角度看,远程工作不利于进行有效的管理;从雇员的角度看,远程工作也不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得传统的工作场所依然需要[20]。即便是职业管理人员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一周中有两天以上进行远程工作被认为是低效的。2.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远程工作、远程服务,企业和员工的流动性也将增大,出现所谓的距离消失(theDeathofDistance)[18]的论调。Gilswe认为网络将把图书馆、音乐厅、商业聚会等带进家庭和办公室,促成了城市的消亡(theDeathofCities)[24]。网络技术使汽车带来的离心化趋势得到加强,城市将趋向于更加分散。但是,一方面由于远程工作和远程服务目前只占有很小的部分,未来仍将有大部分的实际工作存在。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专业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面对面交流的作用加强,仍然需要有集中的场所,那就是城市。新的集聚因子

仍将存在,城市将会在新的层次上实现重新集聚。Castells预测未来城市发展将以巨大的城市簇(MegacityHugeUrbanAgglomerations)成为全球经济的节点[4]。随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发展,Kolko认为远程通讯使得距离消失,而并不是城市消亡,并且还得出城市的规模与网络地址的密度呈正相关的结论[25]。在集聚和分散两种因子的作用下,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由圈层式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打破了汽车时代的空间结构。具体来说,影响到以下几个方面。2.1对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的影响Graham针对近年来世界城市出现的多中心趋势,对未来CBD的前景表示担忧。但他认为信息加工和服务的高级产业仍然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并对世界城市(WorldCity)的集聚效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8]。Castells认为未来CBD仍将继续繁荣[4]。前两者都没有任何实证研究,而Leigh等对芝加哥和亚特兰大两个城市的CBD和郊区的办公用房进行了实证研究,从1990年到1997年经历了郊区办公用房的大幅度增加,CBD中办公用房的高闲置率等现象,认为郊区的边缘中心是城市CBD的再造,并不是CBD低档办公(Back-office)职能的扩散和外迁[9]。2.2城市功能分区的重叠工业时代,由于工业污染使城市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由各个分区中的片段穿插起来组成,通勤占用了大量时间。网络时代,家庭办公、电子购物、网络会议、网上学习等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产生,使得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集居住、工作、休闲于一体的网络化多功能社区将会出现,人们可以轻松地完成工作、娱乐以及购物等活动,不必成天在拥挤的城市之中穿梭。这样,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城市土地空间的使用出现兼容化。2.3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一般认为,城市的CED可能会衰弱,城市的中心区由于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可能面临更大的衰弱。未来最有增长潜力的是城市的边缘区(近郊区),这里将会是城市里工作机会和投资最活跃的地区。而远郊区也可能面临着与中心区同样的命运[26]。这种不均衡现象可以从网络IP地址的分布不均得到解释。Townsend对美国都市区IP地址密度进行了不同空间尺度的研究[12]。Dodge和Shiode对伦敦都市区内部IP地址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解释了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27]。2.4城乡一体化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城乡差别将不断缩小。未来判别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将不再是农业时代的城墙,工业时代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而是信息时代的信息基础设施。随着通讯技术的改进,未来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无线通讯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利用原有的供电和电话线等进行远程数字通信,使农村地区可以享受到城市中的服务(如教育、医疗和其他服务),这就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在缩小、中心区与区变得越来越模糊[7]。城市与农村相互交错,城市将溶解在农田中,农田将进入城市核心区,并且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28]。2.5网络时代的城市体系Townsend提出了网络城市(NetworkCity)的概念,认为网络城市并不等同于世界城市,它是那些有高容量的Internet骨干网并在高素质的劳动者当中普及的都市区,如旧金山、华盛顿特区、波士顿、西雅图等(公认的美国的吐界城市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7]。3.对未来城市规划的思考(1)城市管理体制的革新。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制是在借鉴四方发达国家工业社会时代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同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依据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在划定地块的基础上,确定强制性标准,如容积率、绿化率、高层限制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受到挑战,各功能分区不断融合,城市不断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在功能分区基础上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制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考。网络时代的CBD作为城市增长极的作用正在受到挑战。信息时代的城市应该考虑新的城市增长极,如电子信息港和信息特区。电子信息港(Teleport)通过卫星和光纤系统集中联结高新技术办公园区,可以通过集聚规模效应为中小企业提供廉价的信息服务,使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已在许多国家出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如牙买加和尼日利亚等也开始出现这种项目[29]。信息特区(InformationDistricts)通过提供高密度的网络联结,成为中小型信息企业的孵化器,西方国家通常通过建立信息特区来重新振兴衰落的中心区[19]。(3)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21世纪议程》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60%的人居住在城市。如果按照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很快就会走到尽头。但信息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希望,未来的城市将是精练和绿色的。未来规划师需要反复问自己:“我们需要这么多建筑吗?我们能全部或部分用电子系统来替代吗?”。网络时代的城市交通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在设计城市的时候,减少总通勤量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Mitchell设计了一种新型城市:由紧凑的、多功能的、小规模的社区组成的多中心城市,其间由便捷高效的交通和通信线路联结在一起,这些社区可以沿公交干呈线型排列,通过对住宅、工作场所和服务设施进行重新组合,在步行、机械交通和通信之间找到一种更为持久的平衡[7]。另一种概念是通勤廊道(CommunicationCorridors),设想在通勤主干道的附近设立远程工作中心,并且鼓励避开高峰通勤,可以使得信息化与交通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可以缓解高峰阶段的道路拥挤。设立远程工作中心的花费远低于用于道路拓宽所需的费用[19]。在从工业城市转向信息城市时,并不会产生破坏性后果。电子设施往往分散布置,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并不产生污染,还能同环境相互适应。因此有机会重新设计、规划、创造我们的城市。(4)注重非物质空间规划。信息网络在改变有形的城市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在改变城市的无形空间,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将会使传统的家庭关系更加亲密和睦,使邻里关系、社区精神得到加强,而使传统的同事、合作伙伴等工作关系有所疏远。网络社会将加剧城市社会的分化。信息的贫富差距将比以往财富差距更加悬殊。无论从国家、地区、城市内部来说,还是从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30,31]。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者应该正视这个差异,努力缩小这种差距。(5)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irtualRealityModelingLanguage,VRML)可以实现三维信息的网上传播。VRML语言一般将地形数据、植被数据、建构物数据等转换成为VRML格式,通过VRML服务器传播到网络浏览者,实现实时三维动画模拟。这种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可进行公共参与项目评议、专家评审和预景研究等,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32]。参考文献:[1]DYTTIBJA.NewAmericanUrbanism:

Re—formingtheSuburbanMetropolis[M].Skira,2000.15-27.[2]KATZB.ReflectionsonRegionalism[M].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1999.1—8.[3]CASTELLSM.TheInformationalCity[M].BlackwellPublishers,1989.1—9.[4]CASTELLSM.TheRiseofNetworkSociety[M]BlackwellPub1ishers,1996.1—25.[5]CASTELLSM.Grassrootingthespaceofflows[J].UrbanGeography,1999,20(4):294—302.[6]MITCHELLJW.CityofBits[M].MITPress,1996.1—8.[7]MITCHELLJW.E—topia[M].MITPress,1999.147—155.[8]GRAHAMS,MARVINS.TelecommunicationsandtheCity:ElectronicSpeces,UrbanPlaces[M].NewYork:Routledge,1996.3—25.[9]LEIGHNG.Peopleversusplace:telecommunicationsandflexibilityrequirmentsOftheCBDincitiesinthetelecommunicationsage[A].JAMESJ,WHEELERO,ROUTLEDGE.TheFracturingofGeographies[C].2000.302—331.[10]BATTYM.Invisiblecities[J].EnvironmentandPlanningB:PlanningandDesign,1990,17:127—130.[11]FATHYTA.Telecity:InformationTechnologyandItsImpactonCityForm[M].Praeger,1991.93—103.[12]TOWNSENDAM.TheinternetandtheriseoftheNewNetworkCities,1969—1999[J].EnvironmentandPlanningB:P1anningandDesign,2001,28(1):39—58.[1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9.106—133.[14]宛剑英.信息社会的城市及其规划[D].同济大学,1997.[15]王颖.信息网络革命影响下的城市[J].城市规划,1999,23(8):24—27.[16]孙世界.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1,25(5):30—33.[17]姚士谋,陈爽,朱振国,等.从信息网络到城市群区内数码城市的建立[J].人文地理,2001,16(5):20—23.[18]CAURBCRISSF.TheDeathofDistance2.0:howtheCommunicationsRevolutionWillChangeOurlife[M].Texere,2001.[19]GRAHAMS,MARVlNS.Urbanplanningandthetechnologicalfuturesofcity[A].JAMESJ,WHEELERO.CitiesintheTelecommunicationsAge:theFracturingofGeographies[C]NewYork:Routledge,2000.71—95.[20]GILLESPIEA,RICHARDSONR.Teleworkingandthecity:mythsofworkplacetranscendenceandtravelreduction[A].JAMESJ,WHEELERO,CitiesintheTelecommunicationsAge:theFracturingofGeographies[C].Routledge,2000.228—245.[21]BURNSEK.Travel,gender,andwork:emergingcommutingchoicesininner-cityphoenix[A].JAMESJ,WHEELERO.CitiesintheTelecommunicationsAge:theFracturingofGeographies[C].Routledge,2000.267—281.[22]刘红,真虹.信息技术发展对械市交通客流量替代作用的定量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9):78—82.[23]municationtechnologyandlocalknowledges:thecaseof“Peripheralzed”high-risehousingestates[J].UrbanGeography,1999,20(4):303—333.[24]GILSWEG.Forbes[J].ASAP,1995(1):27—56.[25]KOLKOJ.ThedeathOfcities?ThedeathOfdistance?EvidencefromthegeographyofcommercialInternetusage[A].TheInternetUpheaval[C].IngoVogelsangandBenjaminCompaine,MITPress,2000.67—95.[26]SHENQ.Transportation,telecommunication,andthechanginggeographyofopportunity[J].UrbanGeography,1999,20(4):334—355.[27]DODGEM,SHIODEN.Whereonearthistheinternet?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geographyofINTERNETrealestate[A].JAMESJ.WHEELERO.CitiesintheTelecommunicationsAge:theFrachuringofGeographies[C].Routledge,2000.42—53.[28]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17(6):9—13.[29]KTCHINRM.Towar

摘要: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该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四大功能的转变,并进而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最后讨论了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2)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考;3)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4)注重非物质的城市规划;5)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历史发展表明,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西方国家(如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郊区化的过程,但带来了土地的大量闲置、低利用率以及城市的过度蔓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和地区主义(Regionalism)思潮,用来限制城市的过度蔓延和复苏城市中心区[1,2]。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西方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和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美国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于2002年2月12日公布了全球因特网普及情况的最新调查结果,全球互联网用户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网络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也成为近二十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上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领域、建筑规划领域、城市地理领域、文化和通讯技术领域等。在经济社会研究领域,CastellsM为其代表性人物[3—5];在建筑规划领域,MichtellJW最有影响[6,7];城市地理领域研究也独具特色[8]。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新名词,如“连线城市(WiredCity)”、“电子时代城市(CityintheElectronicAge)”、“信息城市(InformationCity)”、“知识城市(Knowledge—basedCity)”、“智能城市(IntelligentCity)”[9];“虚拟城市(1nvisibleCity)”[10]、“远程城市(Telecity)”[11]、“信息化城市(InformationalCity)”[3]、“比特之城(CityOfBits)”[6]、“网络城市(NetworkCity)”[12]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