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策略

城市发展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发展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发展策略

篇1

成都早有城市旅游品牌意识。从最早的“天府之国”、“熊猫故乡”,到前些年的“美食之都”、“东方伊甸园”,再到最近与重庆沸沸扬扬的“中国第四城”之争,或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急于树立自身的旅游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争取国内乃至国际地位的心情表露无疑。可是,这些定位或太陈旧,或太片面,或太空泛,使旅游者们不知所云。城市定位不准确,城市品牌不明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成都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目前成都市城市旅游品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成都拥有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如大熊猫基地、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等令游客耳熟能详的经典景区,“金沙”、“三国文化”、“美食文化”等引人入胜的文化资源,还有大量的古镇与民俗旅游区。但是这些景点往往各自为阵,品味定性低,缺乏一个统一的主题和鲜明的特色形象,无法形成城市品牌的规模效应。使得成都在旅游业日趋同质化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

成都作为西部最重要的交通中转站与集散地,本应具有丰富的旅游客源优势。但是由于成都品牌定位模糊,缺乏重点特色,大多数旅客仅仅把成都作为中转站而不是目的地在这种趋势下,成都周边强势的精品旅游线路的大力发展不但不会为成都带来更多的旅游客源,反而会形成“虹吸现象”,抑制成都旅游业的发展。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品牌消费需求日增。要想经营好城市旅游,必然要经营好城市品牌。城市未来的核心竞争,就是城市品牌的竞争。尽早定位城市品牌,营销城市品牌,才能使成都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二、对成都打造城市旅游品牌的策略研究

1.明确“休闲”品牌,充实品牌内涵

最近,《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出台,明确提出打造成都“休闲之都”的城市品牌。在“休闲”的定位之下,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餐饮美食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三大旅游品牌。

(1)继续发展熊猫生态文化、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三国文化三大传统文化旅游品牌。成都应当抓住大熊猫基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契机,竭力为成都品牌形象作宣传;继续推广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以此凸显成都的底蕴与渊源,平添历史厚重感。

(2)积极推广金沙古蜀文化新兴文化旅游品牌。金沙古蜀文明的重大考古发现将弥补成都在古文明方面的空白。伴随着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被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音乐剧《金沙》在全国乃至世界巡回演出赢得了巨大的赞誉、金沙遗址博物馆对公众开放,金沙独一无二古蜀国之旅必然会给成都带来神秘、不可替代的气质。

(3)大力弘扬成都的餐饮美食旅游品牌。加快整合美食旅游片区,如锦里、文殊坊、羊西线“一品天下”美食旅游商业街等,加大对这些美食旅游区的卫生检查力度和服务质量考核,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努力弘扬成都包罗万象的饮食文化。

(4)加快建设现代休闲度假旅游品牌。打造以天府广场为中心的中心游憩区,打造环城城市观光游憩休闲带,整合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与洛带等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区;兴建现代休闲娱乐措施,如大型主题公园、酒吧文化等,迎合都市文化需求。

2.依托休闲文化,发展会展旅游品牌。

会展旅游通常是把会议或展览活动与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两者的对游客的吸引力,大量吸引游客。会展旅游具有人均花费高、停留时间长、季节性弱、回头率高等特点。成都已建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新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更应当积极承办大型会展活动,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游客,形成扩散效应,提升成都的国际化水平。

3.创造旅游休闲吸引物,迎合体验式需求

城市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体验型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成都的“休闲”品牌,并不仅仅是游客所看见的、所听见的,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休闲理念、一种休闲氛围、一种休闲文化,特别是一种休闲方式。对于本地居民而言,这是一种休闲生活;对于旅游者而言,则是一种休闲生活体验游。成都应当尽快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体现成都休闲品牌精髓,迎合大众们日益浓厚的体验式旅游需求。

4.城市的综合实力才是品牌最好的背书。

旅游业载体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行业,包括“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涉及餐饮﹑娱乐﹑交通﹑金融﹑消费﹑商业﹑卫生﹑环保等行业,是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的全面展现。

篇2

1 无线城市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1.1 无线城市的起源

“无线城市”的概念自2004年7月在美国费城被提出开始,国外无线城市建设一度狂热。费城的建设目标是在约350平方公里的市区范围内,提供免费户外Wi-Fi上网服务,由EarthLink负责在路灯杆上安装无线发射器,但用户投诉称信号太弱,因此在拥有140万人口的费城,仅有6000用户注册使用Earthlink的无线服务。2008年5月,无线城市的先驱EarthLink不得不宣布放弃世界上“第一个无线城市”――费城无线城市计划,尽管该计划很快又重启,且由Network Acquisition公司接管,但已可知无线城市建设并非朝夕之功,尚存诸多难解命题。国际上对无线城市至今仍无统一定义。

1.2 无线城市兴起的驱动力

无线城市兴起的动因与背景是清晰的。首先是为满足城市信息化、电子政务、城市应急通信,和以低廉甚至免费的价位为广大市民提供无所不在的宽带信息服务。起始来看。这主要是一种专用网络性质的要求,虽然公网操作者亦可提供,但在原有公众移动通信未进入3G及其增强型阶段前,带宽与无线移动泛在连接能力不够,城域与局域及个体域方面不及Wi-Fi/WiMAX/WPAN/WBAN有优势;而新兴运营商向基础电信业务渗透,IEEE 802.11x/6x/15x等标准及其设备制造商推进产业发展,城市政府部门推进城市宽带网络建设为中心的城市信息化与惠民普及服务,这三者一拍即合,便引发了数字城市平台概念基础上的“无线城市”快速蔓延。同时,城市信息化及无线城市可有效促进城市开发区及科技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提升城市GDP及竞争力,这些也是城市当政者欢迎的。

3G时代,三大全业务运营商展开白热化竞争,3G增强至LTE/LTE+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泛在网络迈进是大势所趋。Wi-Fi/WiMAX的带宽优势已相对弱化,从而“无线城市”的概念与定义亦在演变中。现今,“无线城市”可理解为一种以城市政府为主导推动和构建的城域宽带无线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多半采用政府与公众或专用运营商紧密合作的方式来建设,以带宽与泛在能力有效提供市民、政府机构、企业、外来旅游者与重大事件及应急通信支撑等综合信息服务,其技术体系除Wi-Fi、Mesh、WiMAX以外,也可采用包括TD-SCDMA等在内的蜂窝型3G/3G+全移动通信网络。具备这种城域宽带无线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城市即为无线城市。显然,无线城市仍需以数字城市有线、无线综合平台为基础,与数字城市、平安城市、城市应急联动等密切相联;而且,除了城域宽带基础网络设施,智能交通、地理信息、多媒体服务平台及个人/个体域宽带泛在连接手段等方面均需跟上,才可能真正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够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城市综合信息。显然,这决不是一时一事的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需谨慎规划的可持续推行的系统工程,既不可能是永恒的全盘免费,也不能仅以瞄准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其运行模式需深入探索;并且,这种无线城市规划也需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应急联动通信架构相协同才行。

1.3 无线城市的发展现状

无线城市的发展同样遵循超级循环生命周期曲线发展规律,从狂热梦想至挫折后冷却反思,目前已进入较理性的思维发展阶段。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1 000多个城市开始或正在建设城域宽带无线网络(无线城市),仅美国就有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波特兰、费城、休斯敦等重要城市以及迈阿密、奥兰多等著名旅游城市;还有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加拿大的安大略、澳大利亚的帕斯、新西兰的惠灵顿、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德国的汉堡、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以及新加坡等。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或计划建设无线城市的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厦门、杭州、武汉,郑州、深圳、无锡、常德、扬州等20余城市。其中,借助奥运、世博会、国际首脑峰会等重大活动,北京、上海都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商用网络,并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用户。广州无线城市的建设除了担负提升政府和城市信息化的重任外,还要为2010年11月举行的第十六届亚运会服务。

北京由中电华通借助WiMAX+WiFi-Mesh、中国移动借助TD-SCDMA/HSDPA+WLAN-WAPI技术。上海由中国电信借助WiFi+CDMA技术、中国移动借助2G/2.75G/3G TD-SCDMA/HSDPA+WLAN-WAPI技术、中电华通WiMAX+WiFi-Mesh技术,广州由中电华通借助WiMAX+WiFi-Mesh,南京由中国电信及中电华通借助WiMAX+WiFi-Mesh技术,武汉由中国电信及艾维借助WiMAX+WiFi-Mesh技术,杭州华数电视借助WiFi+WiDTV+FitAP技术,厦门由中国移动借助TD-SCDMA/HSDPA+WLAN-WAPI技术,扬州由中国电信借助WiFi-Mesh为主体的技术等。而且中国移动借助2G/2.75G/3G TD-SCDMA/HSDPA等技术在推进数字福建、数字河南及无线(数字)厦门与数字郑州、数字洛阳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特别是无线厦门,使当地民众较好体验了泛在网络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优越性,只需一部手机即可随时随地收看“两会”视频直播并参与互动,呈现了全国首个“无线城市”手机可“直播两会”的新景观。厦门的无线城市建设得益于政企紧密合作联手支持TD成功发展。坚持了“投资市场化、技术多元化、资源节约化”三项建设原则,围绕“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生活”三大领域,结合城市现实需求,以不断完善的无线网络建设,面向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实用而吸引人的各类信息服务。目前,厦门已开通此类实惠的信息服务达16种之多,提升了政府管理效率,方便了民生,有力促进了城市企业信息化支持与厦门移动的3G业务发展。

2 无线城市存在问题

(1)从全国范围看,运行模式众多,缺乏有力的标准化及相互协同。

(2)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后向资源的应有作用,又不失时机地发展前向演进的新设备、新系统并整合成一体,极具挑战性,需尽快探索与总结推广新进展、新经验,确保全国从国家至省(区市)、地方的纵向与横向各层面、各级应急联动通信系统的有效互动以及互联互通快速响应。

(3)应急联动通信及以数字城市为依托的无线城市,既包括有线,又包括无线;既包括卫星空间段,又包括地面段;既包括运用先进IP的基础平台及IMS/P2P,也可能 利用非IP及非IMS平台,又可能直接借助无安全保障的公众Internet大网;应急指挥调度既需借助专用有线、无线平台,亦需公众平台的有效补充。因此,这是一个极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谨慎细致的规划设计,而且需要多部门有机协同,并应特别注意安全性。

(4)应急联动通信基本属“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运营方式,无线城市惠民及普及服务是其重要目标,因此,无论应急联动还是无线城市,均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运维、融资、经营模式等问题。

(5)应充分重视其多业务运行的终端应用问题与产业链、产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3 无线城市发展策略思考

3.1 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积极推进适合国情的无线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发展

发展我国数字集群/应急通信与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在应用中持续全方位地创新尤为重要。事实上,就2008年北京奥运应急通信保障确保万无一失的目标而言,即使借助EADS设备建设的正通公司较成熟的TETRA数字集群系统,其容量能力也仅9万用户左右,而当时最高峰值流最即达8.4万,显然已处于临界与危险的状态,如何确保应急通信保障?采取诸如“网中网”、“业务限制”、“用户分类”、“许可制”等多项务实应用和自主创新措施,才能安全、可靠地完成应急保障任务。

再如借助公网3G TD-SCDMA/HSDPA系统的厦门无线城市建设,以“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生活”为基本定位,以公众网泛在宽带无缝接入能力为基本依托,开展城市工地噪音远程监控、移动城管监控、无线港口、应急指挥视频通信、市民健康系统、掌上110服务,以及43家政府部门一级网站有效接入其门户网站,涵盖了市政府、公安、旅游、人事、医疗、海洋渔业等部门的信息化应用,这是城市信息化/无线城市的重要自主创新和成功尝试。

同时,国家频率/轨道资源与市场规则政策管理部门亦应进一步管理创新与协同,务实有效地发展涉及国家频率/轨道资源管理,市场规则和政策管理,协调公网、专网、共网关系,以确保我国数字集群与应急联动通信和无线城市与数字城市快速、健康、有序、成功发展。

此外,应特别强调TD-SCDMA、SCDMA/McWiLL、GoTA、DSN、WAPI/TEPA、AVS、CMMB、IGRS等自主创新技术的融合与聚合自主创新应用。如前所述,中国移动借助TD-SCDMA/HSDPA+WLAN-WAPI技术已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多个城市建设无线城市。中国电信在获得3G牌照的第100天,即2009@-4月16日,已宣布其3G CDMA 1X/EV-DQ Rev.A系统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市的122个重要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全部省会城市及沿海主要城市)同步推出面向189、133、153用户的3G业务率先商用。在此基础上,中国电信也应担纲起发展数字集群的重任,充分利用自身2.5G/3G CDMA公网基础实力,尽快拟定好数字集群自身及支持好应急联动通信/无线城市/平安城市/数字城市等城市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路标,以自主创新与融合理念为导向,积极推进以CDMA基础平台为基础的新一代语音,视频指挥调度一体化的数字集群新发展,并促进FDD/TDD专网/共网/公网互补、协同与融合创新演进发展,使国家安全、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特别是与其企业战略利益相得益彰。

就资金投入方面,政府与企业双方应本着共赢合作原则合理分担,属应急联动及无线政务等与政府部门职能密切相关的投入,政府部门应有明确预算以适当方式支持其可持续发展;企业合作参与承担惠民、平安等社会责任,亦应从全局战略和长远利益着眼,进行积极有效的支持。

3.2 加强标准化及互操作研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务实运行模式

篇3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区位优势明显。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聚状况良好,拥有安踏、七匹狼、特步等原产地知名品牌。与港澳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侨乡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

(二)劣势(Weakness)

*境内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5,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不利于大型工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化不高,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城市高等教育不够发达,融经济技术于一身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紧缺,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政府推销能力较低,城市关注度低,厦门的城市关注度排名在第10位,而*排在第38位[4]。

(三)机遇(Opportunity)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写入“十一五”规划中,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作为地处环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核心城市之一的*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日前通过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中,整个海峡西岸的交通要道将进行全面优化,*将成为海西重要交通枢纽。2006年*第一个台商投资基地建立以2008年11月4日两岸全面实现三通,这些都将有利于两岸形成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应把握好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威胁(Threat)

近几年来,同属于沿海城市的厦门、福州等与*的城市定位存在相似之处,并且凭借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在招商引资、旅游、人才等方面对*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省外温州、东莞等地都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以期在城市日趋加剧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削弱了*的对外吸引力。纵观全局,*目前正处于前有标兵,后有逐者的境况。加上*国际化进程缓慢,较少大型跨国企业在*设立区域营运中心,产业国际化发展促进作用小,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提高,也阻碍了*品牌的打造和推广。

二、*城市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大*品牌城市战略规划

从城市营销的角度看,*城市品牌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大*城市品牌战略规划。品牌资源虽然十分丰富,各个县域有自己的区域品牌,也拥有七匹狼、安踏?、特步等知名企业品牌,先后也赢得了“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等一系列殊荣,但缺乏整合,对城市品牌建设缺乏统一领导和系统规划,品牌营销活动较零散。一方面使得城市总体品牌不够突出,品牌形象较模糊,出现县域品牌、原产地知名品牌高于城市品牌的局面,没有与知名企业达成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联合的战略共识,各个县域品牌也未充分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城市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并不高,大多数*的城市顾客仅仅把*定位为一个生产制造型城市。城市营销实践仍然是停留在“城市推销”的阶段,还没有真正把“通过满足城市顾客需求,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实际上在软硬件的建设以及城市服务方面与同水平的城市有一定的差距[5]。

(二)资本人才流失严重

*作为沿海开放较早的地区,*市市场经济发育早,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晋江、石狮等地,经过20余年的高速增长,已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起飞。但近几年,*出现了不少民营企业外迁的现象。*资本和品牌双翼齐备的企业(如安踏、七匹狼)纷纷将总部迁往厦门、上海等大型城市,恒安集团、达利集团、石狮金苑服饰等企业纷纷将自己劳动加工环节迁往江西、湖南等内地,使*区域产业经济初步呈现外迁的潜在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民间资金的一次调查显示,目前*可用投资民间资金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6]。但是*民间投资扩张的动力不足,其雄厚的民间资本的能量仍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大多数企业选择投奔具有区位优势的京浙沪等地投资兴业。目前*不少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才流失的现象,据专家测算,企业的人才流动率约为15%左右。其中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尤为严重,人才的流失,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7]。

(三)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品牌营销意识较薄弱

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市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提高*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而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源泉,是*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然而,*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营造力度不够,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社会认知度低,孵化器品牌经营意识较薄弱。

(四)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不足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无论从它的山海资源、文化资源来讲都比较具有竞争力。旅游资源丰富,有巨大潜在客源市场。不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大多数旅游者不了解*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旅游市场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旅游者的满意度较差,来泉旅游者普遍反应,*旅游交通系统混乱,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城市营销目标市场的营销重点分析

(一)投资者

属于动态流动市场。所有的城市都在追逐投资者,*也不例外。这种投资群体可以分为:一是现有产业部门的资产所有者,需要区分其中的优势产业,促其稳定发展并为其扩张提供支持,尤其在税收、投资政策、用地供给和人才需求方面。二是新的产业部门的开发商,可分为创新产业和迁移企业。创新企业一般为中小企业,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平台和扶持政策。迁移企业主要指实力厚、业务广的大型公司,对*来讲,需要*政府提供高效的政务、有利的税收、迅捷的信息咨询、更对象化的配套服务,并能随着企业经营目标的转移及时调整[10]。

(二)居民(人才)

属于弱流动性市场。城市发展需要动态地保证城市居民的数量平衡,并吸引具有较高能力的素质型居民。对居民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进行调研,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此营销的重点是:要构筑适宜的居住环境,并根据不同阶段、阶层的消费群体特征,完善相应的内容建设。

(三)旅游者

属于强流动性的市场。进一步可以分为休闲旅游者和商务旅游者。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扩大对城市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商务旅游对城市的作用更具特殊性,它属于利润较丰的高端市场(“80-20”现象:80%利润来自20%的高端市场)。在会议和参加展览的闲暇去观光旅游,还会产生吸引投资者的效果。根据调研的数据显示来泉的旅游群体收入水平普遍集中在中低水平500-2000元之间占了87%,在中高收入这一群体上的游客很少,拓展不足。这一部分人可作为*城市营销的重点,努力做到:一是有较为发达的商务、会展条件,能够提供良好的发展商机;二是能为商务活动相关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有完善的住宿、娱乐、会所等服务设施。

四、*城市营销的基本策略

城市品牌传播的受众一种是城市市民;另一种是城市的投资者、游客、政府官员。对市民的传播目标主要是通过充分传播,明晰城市定位,增强市民的认同感,提升市民的自豪感,促使市民与政府共同为建设城市品牌体验而做出贡献。对外传播的则主要是促使人才、投资者、旅游者、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对城市形成从知名到完整的认知,造就期望的联想,促进品牌偏好,形成品牌拉力,提升原有的品牌体验,进而达到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营销的目标[10]。

(一)正确形象定位

目前*面临第二次创业阶段,根据*市规划提出的基本定位,政府可以进行大*战略规划,整合县域品牌和企业品牌资源,明确战略定位,统一口径,对外传播品牌定位和形象。*曾经是“海丝起点”,“东方第一大港”,海丝文化传播的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现象,亦是一种包容、鼓励创业、创新的海洋文化精神;*又是海峡西岸中心城市,侨乡优势凸显,因此可以将*城市品牌形象定位为海丝古港•海峡*-闽南创业新城。

(二)重视企业营销

城市的核心价值是城市品牌,*要重视塑造城市统一的总品牌、各分类的子品牌。开展城市品牌营销,建立城市品牌战略与企业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整合城市优势的“产品资源”,建立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如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完善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全民行为识别系统,提高城市营销意识,提高软硬件方面的服务水平,做好“服务产品”营销。

(三)积极利用广告

*应该制定整体的宣传推广计划,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结合*自身的特色制作系列城市形象广告,在央视的“魅力中国”等节目中宣传“魅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中国•*”的宣传力度。举办以城市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大赛,创作反映*城市形象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深化城市文化内涵,积极塑造创业创新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创业之城、品牌之都的形象。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措施,与知名企业达成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联合的战略共识,鼓励本地知名企业在广告中表明“中国•*”字样,把*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进行并行宣传;与企业合作,在纸巾、扑克牌等上面印制有关*城市品牌、企业品牌介绍及旅游景点介绍;发挥高校大学生的辐射作用,如可以在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邮寄包中附上关于*城市的简介,重点包括城市名片、城市特色,城市旅游景点等。

(四)加大网络营销

首先,建立城市形象网络名片。整合网站资源,注册有权威性的网络名片,建立*城市网络名片。将*政府、企业等各种网站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各网站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统一口径,统一服务于海丝古港•海峡*-闽南创业新城的城市品牌;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建立链接,加强对外传播*城市品牌。其次,注重城市网络营销。围绕城市营销主题主办相关论坛,可以开通虚拟社区群,创建城市营销主题论坛,以促进城市居民交流;设置大众论坛,城市博客,企业博客等,以使城市居民发表对城市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电子邮件营销,提供免费邮箱服务,宣传城市建设成就等,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利用网络传播迅速、便捷的优势进行全方位的城市网络营销,传播城*市品牌。另外,面向*城市营销对象的营销策略。要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确定目标受众,建设反映目标市场需求的城市产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五)加强组织保障

首先,坚持政府主导,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政府作为城市营销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营销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打造*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市政府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大*城市格局,通过对城市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整合各县区分散的品牌,准确定位,统一口径,加强战略协同,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大*品牌形象[14]。

其次,成立专门从事城市营销的非营利组织或部门,该组织或部门属于事业编制,可以不受政府换届的影响。由于城市行政系统的划分和区隔,以及政府官员任期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政府行政体系中营销职能的制度性缺乏,这些都是城市营销组织确定上的难题[15]。所以,*市应建立了统一领导、多元协调的城市营销组织网络和领导机制,对*城市营销进行项目管理。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高效率地处理需要跨部门解决方的复杂问题,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好的营销效果。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将城市营销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在政府的经费规划中做出安排,为营销提供一个稳定的财务支持。引进商界等社会力量,吸收更多的企业运作方式,通过自身的宣传服务成果来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金的募集[8]。要对掌握的经费进行精打细算,按照整合营销的理念实施城市的最大化营销[12],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化的效益。

五、面向*城市营销对象的具体建议

(一)针对居民(人才)的营销策略

首先,调动市民参与城市营销。城市营销可以增进市民的自豪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增强市民的爱乡主义观念,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鼓舞市民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11]。市民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地居民在本地接触外来人员或当地居民外出接触其他地方的人员中,当地居民是信息的重要传播者[12]。*的城市营销策划、规划和实施应吸收市民参与,以体现市民的意志,使市民在主观上把城市营销当成自己的事情,如让市民充分了解*城市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在城区主干道投放巨幅的城市公益广告等。

其次,改善居住生活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广纳人才。在吸引人才方面,要突出*发展对技术、管理等各种人才的巨大需求,努力营造一种广罗人才、人尽其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氛围。在我们一份《关于*就业环境与城市发展的问卷调查》中为吸引人才留泉工作的分析,*要加强完善人才制度和政策,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加强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增加对*城市的满意度。在营销渠道上要注重网络营销,据我们问卷统计发现39%的求职者通过网络招聘的途径了解*的人才需求信息,占最大比例,说明网络就业信息宣传这方面是人才供求的一个重要渠道。要重视*城市品牌的网络传播,使求职者充分了解*的人才需求信息,了解*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针对投资者的营销策略

1.注重投资软环境建设。做好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规划,实施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撑大城市骨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建设对吸引外地资本在泉投资创业的先导作用。尽力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创业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为投资商服务的机制.提升产业层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建设力度,尤其是软件方面的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名牌企业奖励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5]。发挥会展业集约效应,发展壮大行业协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其在招商引资的作用。办好投资洽谈会、投资环境说明会、项目推介等活动,扩大*的影响力。同时要重视网络招商,网络传播迅速、便捷的优势。在吸引外来资本和资源要素方面,要突出*在海峡西岸经济圈的地位,悠久的历史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商机潜力和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优势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特别要注重对外营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投资者来说,要着重营销产业政策和投资环境。一要积极对外营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风险投资和社会民间资本引进,帮助企业寻求合作伙伴,以达到“多方出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标[13]。二要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高新科技孵化器管理经营经验和运作的模式。如深圳积极培育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融资担保体系;如天津开发区,革新管理思维,积极营销投资环境,这些管理和营销经验都值得*城市营销者借鉴。

(三)针对旅游者的营销策略

1.明确*旅游品牌形象定位,提升旅游配套功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要准确定位,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指引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魅力*-闽南文化之都。塑造城市旅游品牌,总品牌(魅力*-闽南文化之都)和五个旅游子品牌(宗教文化圣地、海丝文化、滨海旅游、特色民俗文化、探亲访友闽台缘)。为此,*应当大力提升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交通系统,建设相关配套设施,构建旅游服务评价系统,提高旅游区的服务水平。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旅游纪念品,可以通过提供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纪念品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积极发挥多元文化宝库优势,进一步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进行主题创意策划,注重旅游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现在旅游活动体验化趋势明显,*要在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创意,注重旅游的体验营销。如可以充分挖掘海丝文化的内涵,如举办海丝航行国际大赛,建设海丝主题公园,举行海丝文化节期间,组成海丝体验团,按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行程重游故地,让旅客真正体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之旅。同时,注重旅游网络营销,通过拍摄优质的视频来体现旅游景点美感,把这些精美的视频到网站上,通过论坛发帖、博客营销、邮件营销、搜索引擎广告、交换链接等网络渠道,向旅客营销*旅游资源,宣传*城市的旅游资源。

六、结语

在全球经济日益开放的趋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使得传统上的被动城市经营日渐变得主动,*市应尽可能的利用城市自身特有的资源、产业、形象等区域条件上的优势来吸引企业、居民或游客,通过城市营销的开展与实践,在营销的互动中深入理解其所处的竞争环境,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选择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凸现城市特色、获得城市竞争优势,确定更适合城市发展的产业与政策,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并注入新的活力,达到全面提高*市竞争力的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Philipkotler,DonaldH.Haider.H.voogd,Marketingplaces,theFreePress,NewYork.1993.

[3]苏耿聪.推行城市营销打造“品牌*”[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67-69.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5品牌:城市最美的风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刘世江,蔡自兴.*城市营销战略定位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7(5):65-69.

[6]吴云旋.*企业外迁调查[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10):26-28.

[7]林善炜.福建侨乡民间资本发展问题探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5(1):37-42.

[8]王园园.济南市城市营销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26.

[9]王园园.济南市城市营销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42-44.

[10]蒋筱翡.我国城市营销的对策探析[J].消费导刊,2007(8):18-19.

[11]杨军.旅游营销:对内营销一个被忽视的角落[J].中国旅游报,2006.

[12]刘向晖.网络营销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34-337.

[13]瞿群臻.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128.

[14]宣捷,毛静.*城市品牌营销战略构想[J].*师范学院学报,2007(5):12-14.

篇4

Abstract: the city is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i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ity departments and elements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old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it to a regional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nanyang in henan province, henan province, one of the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yang city, and discuss the nanyang city development of some of the strategy.

Keywords: nanyang;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1 城市发展现状

1.1 南阳城市化进程慢,城镇体系不健全。

2010年南阳市城镇化水平仅为34.9%,城镇化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大量的农业人口仍需要转化为城市人口,城镇职能也缺乏合理分工,空间分布不合理,整体城镇建设水平较低,集聚效应和扩散能力差,无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进行转移。

1.2 中小企业发展不完善,城市经济结构亟需调整。

南阳市目前有大中型企业百余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南阳纺织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主要企业行列,但是大中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不能掩饰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由于在政策、地位、经济的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南阳市急需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企业类型,为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3 城市大而不强,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南阳市目前农业生产率尚低下,工业基础较薄弱,服务业发展落后,城市整体实力不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尚处于较低阶段,城市急需通过一系列发展措施提高城市在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内的竞争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 城市发展策略

2.1 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是目前中国发展的趋势之一,顺应这一潮流推进城市化发展,以城市的快速发展来减轻、减缓农村地区的发展压力,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策略。

因此,应鼓励和促进农民向城市的迁移,在一定的条件下做到“离土离乡”,并以此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压力的重要举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应放在城市,以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地区整体的发展。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

要加快农民向城市的迁移,首先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发挥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作用,而且还需要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是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其次,应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满足以知识和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产业结构变化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再者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人口迁移提供较好的劳动及生活环境,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

2.2 推进城市产业制度创新,积极发展中小企业。

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在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对于南阳而言,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就是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以此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依赖企业内部自身的管理能力以外,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外部环境的状态,这里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发展所依赖的产业区域的类型。在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这在当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2.3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城市建设增长方式。

南阳市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首先需要广开门路,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尤其要注重吸引旧区向新区转移的工业项目,同时也要注重在新区发展一些无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一方面对传统行业进行知识化改造,促进能源工业的后续加工,另一方面培植化工、机电、电力、纺织、冶金、食品、建材等新的支柱产业,增强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城市建设增长方式。

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工业园区为核心创建产业集聚,明确园区的功能地位,在发展骨干企业的基础上,促进与这些骨干企业有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的集中,完善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分工基础之上的网络联系,提高工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产业园区的分布,明确各产业区的主导功能和主要发展方向,根据产业特性集中投资建设专门化的基础设施。

城市应通过区域产业支持设施的建设来促进企业不断创业,提高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推动规格化生产,保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

围绕城市的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劳动力的教育和再教育,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劳动力的专业化、职业化。新的产业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否向新产业提供它所需要的劳动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2.4 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城市的发展在于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与提升城市竞争力。 加大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和结构升级,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城市化相适应的新型经济,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第一产业要按照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开发和建设。

第二产业要加快工业改组改造的步伐,按照市场导向、竞争定位的要求,提高轻工业比重,并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用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水平,完善和发挥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

在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南阳市应加强吸引区外物质、人力、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资源要素向区内集聚,通过各资源要素的重组、整合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和扩充,并形成和扩大竞争能力向周边和外界扩张和辐射,在资源要素高效、规范、快速、有序的流动中实现价值,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扩大规模和持续增长,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南阳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构建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格局,依托完善的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商贸流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同时要完善服务功能,为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条件。

3 结语

通过推动城市化发展,加大城市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推进城市产业制度创新,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城市建设增长方式等举措应能缓解南阳市存在的一些现状问题,相信将这些措施制定为可实施的政策会让南阳市未来的发展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赵义华,陈德福,曹荣林,李吉霞.南阳市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策略研究[J].河南科学,2008(7)

2 .李迅. 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 城市. 2008(11)

3.何一民,范瑛,付春.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01)

4. 潘允康.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中的理论问题[J]. 河北学刊. 2006(06)

篇5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the city water supply source, jieyang city water supply enterprises, water supply network and water supply operation system, compares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water supply enterprise jieyang cit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he urban water supp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planning, jieyang

中图分类号:U664.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榕江南北两河穿城而过。以北河为界,城区分为榕城、东山两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万。城市供水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血液” [1]。揭阳作为一个新型工业城市年轻而富有活力,但由于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已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全面分析揭阳市城市水资源和供水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揭阳未来供水事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揭阳市供水现状分析

揭阳现有两家自来水公司,,揭阳市自来水公司(以下简称一公司)和揭阳市第二自来水公司(以下简称二公司),供水总规模约为25万m3/d。由于原有投资主体不同,两公司实行划片供水原则,各自独立运营。一公司负责榕城区及其周边地区供水,日供水规模约为16—18万m3;二公司负责向东山区及其周边地区供水,日供水规模约为6—8万m3。

1、供水水源及水体污染情况

1.1供水水源、需水量分析

一公司以榕江南河和引榕干渠(从榕江干流三洲拦河闸引水) 为供水水源,吊桥河水为补充水源。引榕干渠在保证农业灌溉后尚能满足日供水能力8万吨,如将干渠整修日供水量可有适当提高,但与一公司供水规模仍有一定差距;二公司设计时以榕江北河为供水水源,但由于榕江北河污染严重,故目前以新西河水库樱花干渠为供水水源。新西河水库集雨面积为94. 10 km2,总库容5958万m3时,正常库容3739万m3时,保证率P=90%时,水库年产水量6139万m3,年灌溉用水量需3180万m3,水库渗漏128万m3,蒸发量273万m3,年可供水量只有2558万m3,供水能力只有6万m3/d,与二公司10万m3/d的规模有近一半的缺口。

根据《揭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揭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预测:到2015年,揭阳年需水总量为62055万m3,本地年可供水量13844万m3,年缺水48211万m3(其中市区7937万m3)[2],部分原因是区域内江河污染严重所导致的水质性缺水。

1.2 水体污染及江河、水库水质状况

随着揭阳工业企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量逐年增加。2010年污废水排放总量达1.33亿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量2.90万吨,其中经处置的才0.06万吨(注:数据来源揭阳市统计年鉴2010)。由此所导致的水体污染种类主要有[3]:酸性污染。酸性物质主要来自化纤工业废水、小钢铁厂酸洗废水以及数量众多的家庭印染作坊废水;重金属污染。揭阳市的主要工业是小五金、塑料制品,且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工艺落后、环保设施欠缺,该类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往往含有各种重金属如汞、镉、铅、铬等。另外,农田排水、地表径流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产生的面源污染也很严重。这些使得目前揭阳水环境污染状况比较严重,饮用水源日渐缺乏,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水质性缺水危机日益突出。

揭阳全市河流水质不容乐观,三大江河除龙江水质较好外,榕江和练江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据2010年广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监测:龙江河中、上游枯、丰水期的水质都基本符合国家地表水(GB3838-2002)Ⅰ~Ⅱ类标准。榕江水域除上游河婆段水质基本处于Ⅱ类外,其它都在Ⅲ类以下;榕江南河大桥的水质只达到Ⅴ类标准,主要超标项目有BOD、总磷、溶解性铁;枫江大桥处的水质已超Ⅴ类标准,主要超标项目有BOD、亚氮、溶解性铁等。 练江河面长满水浮莲,江水又黑又臭,属严重污染的河流,练江水闸处为Ⅳ~Ⅴ类水,下村大桥处为Ⅴ类水,主要超标项目有COD、BOD、Hg等。

水库库区内居民人口和工矿企业相对较少,大部分水质状况良好。如水吼水库水质为Ⅰ类,翁内、新西河、世德堂、龙颈、三坑、白沙溪等水库则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2、供水企业及其运作

2.1一公司成立年代较早,水处理工艺相对较为落后,大部分操作是手动进行、凭经验控制,出厂水质欠佳。一公司供水范围内供水管网老化现象严重,加之水泵扬程设计有限,现供水压力一般为2.6~3.0bar之间,高峰用水时更低。大部分稍高层建筑都无法正常供水,一些工业企业因供水不足而被迫限产或部分停产。

2.2 二公司设计能力为10万m3/d,一期工程已于2000年建成投产。该公司全套引进法国得利满水务公司先进技术和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V”型滤池为法国专利技术[4],出水水质十分良好,浊度小于0.01NTU;供水管网相对较新,供水压力一般维持在3.2~3.6bar之间,且压力稳定。该公司的自来水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与计算机管理,是一座高度现代化的自来水厂。

2.3揭阳城区现行供水管网由两公司各自供水范围独立组成,基本均为树状网。由于两公司投资主体不同,运作模式也不尽相同,造成本来可以是双水源的城市供水管网、但实际却形成了两个单水源的供水管网,供水安全性明显降低。由于供水管网大部分建成时间长,年久失修,漏、冒、跑水现象比较普遍;管径偏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对水量和水压的需求。

2.4揭阳市的供水企业基本上是由国家投资组建的,投资主体单一,投资规模有限,严重制约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两个公司隶属部门不同,协调配合困难,管理效率较低。两公司都存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人员冗余、供水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揭阳市的供水价格与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由政府主导制定价格,现行价格体系未能真正体现水资源的价值,对供水事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十分微弱。

揭阳市供水发展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自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成为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热点。但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针对不同城市发展策略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从智慧城市统筹布局的战略角度出发,将城市划分为三种类型,并给出了不同类型智慧城市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类型 城市 发展策略

智慧城市的涵义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智慧城市”被定义为这样一个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因此,智慧城市就是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的方式发展城市,尽可能优化整合城市的各种资源,从而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心情愉快,从而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长足的发展。

“智慧城市”具备四大特征:一是全面物联,用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二是充分整合,使“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三是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四是协同运作,让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基于城市特征的城市类型划分

(一)大型综合实力城市

该类城市主要为直辖市、经济特区和大型城市。其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相对成熟,另外对外开放程度高,辐射周边能力强并且科教文化软实力强。典型的代表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

(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城市

该类城市主要是一些新兴城市和中小型城市,其经济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并且多属于科技创新型城市。典型的代表城市包括广东东莞、浙江温州、江苏昆山等。

(三)特色城市

该类城市通常在资源、旅游、交通等领域的地位显著或者是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着重发展的方向。典型的代表城市包括:花园生态城市四川成都、辽宁大连、广西北海等;数字化港口城市山东青岛、浙江宁波、海南海口等;资源型转型城市山西大同、河北唐山、河南焦作等;食品工业强市山东烟台、河南漯河、吉林德惠等;数字医疗先行城市江苏镇江、山东昆明、安徽芜湖等;数字旅游城市 (景区)广西桂林、安徽黄山、海南三亚等;数字科技城市江苏苏州、四川西昌、四川绵阳等。

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制定自身具体发展策略时,必须结合自身城市特点和发展目标,并结合中央政策要求,明确自身所属城市类型与具体发展战略重点,确定其城市发展优先级别。国内城市类型的划分和不同类型城市今后的战略重点如表1所示。

不同类型城市打造智慧城市的策略

(一)大型综合实力城市

大型综合实力城市一般需要强化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高端服务功能,往往会有很大的自主创新投入,对产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有很大需求。由于该类城市对周边区域有很强的辐射能力,起着创新示范作用,加之周边城市对其有着很强的经济依赖性,此类城市通常都会作为周边城市的交通和物流处理中心等。因此可以借助其强有力的周边区域辐射能力,更多考虑整体区域的规划,强调和周边城市系统的互联互通。

大型综合实力城市体系通常比较复杂,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应该是基于长远策略,统筹规划系统建设,分步骤进行实施。另外,此类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因此既有旧系统广泛存在,又有新系统在不断建设,于是随着城市体系的日益复杂,老系统和系统间、新系统和系统间以及新老系统间的集成和优化,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

大型综合实力城市在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着重发展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实现城市各系统间的数据采集和共享,加强分析,最终实现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实现智能化分析。

由于大型综合实力城市处于不断地向周边扩张过程中,智慧城市的系统建设要具备前瞻性眼光,在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平台、数据通讯和其他硬件、软件时应充分预计未来的需求,考虑可扩容性。如上海市就是这类城市的典型代表,其智慧城市需求如图1所示。

(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城市

由于这类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在较短时间累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为能使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城市管理能够更好地支撑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其对智慧城市的需求很强烈,并且有经济能力来支持智慧城市全面建设的较大投资。

同时这类城市多属于新近发展的城市,城市规模不大,历史包袱较少,其城市体系跟大型综合实力类城市比较起来,相对简单,并且既存系统数量较少。因此对于此类城市,可以考虑快速建设全方位的综合智慧城市系统,比如统一部署建设智能交通管理、智能物流管理、智能电网管理、智能环境监测等,实现智慧城市统一方案的规模效益。

篇7

城市规划包括了内容有很多方面,比如区域层次、城市层次、社区层次方面的规划,因此文化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在区域层次、城市层次、社区层次等方面的运用。现如今,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渗透文化发展策略,我国在这方面也应该加以重视。

1 文化策略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运用

城市规划是每一个城市依据自身的情况采取的发展措施,通常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受到法律体系、行政体系以及国家政体的影响。文化策略在城市规划体系中运用的侧重点,能够直接体现出城市规划的侧重点。

1.1 区域层次

文化策略在城市区域层次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凸显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从而挖掘出城市发展潜力,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城市规划人员利用区域之中的文化资源,达到文化相互协作,互相分工的目的,进而有效的防止城市之间由于文化的同质性,而产生不必要竞争。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使得区域经济、文化更具竞争力以及影响力。

1.2 城市层次

城市层次运用文化发展策略十分频繁。在城市层次方面,文化发展策略主要是为了城市公共服务设备提供相应的标准以及合理的规范。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应用到文化发展策略,这不仅利于提升城市整体文化竞争实力,同时也能够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利于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等。文化发展策略的渗入,有效的融合了城市空间的硬环境以及软环境,使得城市整体发展更区域合理性。此外,文化发展策略的融入,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越高,越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同时也利于城市凝聚力的形成。城市规划建设者也会将城市发展重点偏向公共文化艺术,进而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

1.3 社区层次

社区层次运用文化发展策略能够更加具体的反映出从下到上的城市规划设计。文化发展策略在社区层次中的运用过程中,要求每个社区成员能够参与其中,制定每一项行动规划,并且监督规划的实施。这样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者就能够充分的了解到每个社区的具体需求,利于唤起每个社区共同体意识。城市规划人员可以在社区中建设多一些的公共文化设备,社区人员可以自发的组织各项文化活动,久而久之,社区就会形成自主能力,来维护社区发展起来的文化花产业,从而实现地方团体与社区团体的有效合作。随着社区中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越来越多,而重复的设施加以整合之后,社区空间将会得到美化,再加之,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活动会充分的彰显出来,由此社区居民幸福指数将会大大提升,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意义重大。

1.4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不可缺少的要素就是城市设计,良好的城市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特色。城市设计也可以算作是文化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城市设计与文化发展策略息息相关。现今很多城市设计中,都有效的运用了文化发展策略,对城市中所拥有的文化空间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布局。比如城市设计者依照文化资源的服务范围来进行城市功能区的设计,将服务范围法、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与城市中心区联系起来,以此能够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

2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发展策略

2.1 我们要正确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已经有了融合、协调发展的趋势。在城市规划中的特色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不要过度的排斥外国文化,更不要提起外国文化就产生厌恶感,这样只会使得本国文化难以进步,难以继续发展;此外,我们要不要过度的崇拜外国文化,看到外国文化就觉得是好的、是可贵的,我们一定要明白外来的和尚不一定会念经,在面对外国文化时既不能过度的保护本土文化、限制本土文化,也不能过分的吸收、运用外国文化,我们要控制值一个度,是彼此之间达到平衡和协调。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期间更是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俗,可谓是异常丰满的存在于世间,我国的文化有强大的融合力和复原力,所以我们要让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接触、交流和融合,使两者之间形成和谐的存在。

2.2 培育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城市文化的限制,而同时,一个城市的文化形式也会制约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和经济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城市规划中要注重城市文化的培育,以文化大发展促进经济大发展。城市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不同城市的文化,并构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地制宜、和谐发展、培育城市特色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卓有成效。

2.3 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挖掘城市内在潜力

一个城市的建筑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印象多半会是特色的建筑形式,或者是建筑所含有的特色文化。就像是北京的建筑多多半呈现威武、霸气的样式,苏杭的建筑则会给人们小桥流水的细腻美感,广州深圳的作为国家化的都市,建筑多半让人们感到现代化的活跃气息,所以只有注重保持与维护城市文化特色,努力挖掘城市内在潜力,突出文化传统的沿袭,才能不割断城市的文化根基和文脉,才能使城市文化特色传承下来。

2.4 结合历史文化规划城市定位

历史文化的沉积是一个城市的永远财富,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大力开发运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历史文物所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准确规划城市定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保证。我国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其中历史名城也非常的多:多朝的古都、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别具风情的民族都邑,所以,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遗产,结合具有现代意识的世界观,重新认识和挖掘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以城市文化指导城市的定位与规划,从而塑造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城市规划中运用文化发展策略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但是城市规划者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城市特有的优势,我国城市规划中文化发展策略定会发挥突出的作用。实际上,文化发展策略不仅仅可以应用到城市规划中,还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这一点就需要相关学者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伟伟.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黄瓴.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0.

篇8

[中图分类号] F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090-04

[基金项目] 东莞市社科联决策咨政课题(编号:2013JZ01)。

[作者简介] 王思煜(1964 — ),四川南江人,东莞市社科联主席,市社科院负责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胡青善(1975 — ),湖南耒阳人,东莞市社科联学术研究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城市发展;伍拾煤(1978 — ),湖南邵阳人,东莞市重大项目办项目工作科科长,研究方向:轨道交通;辛华(1965 — ),辽宁凤城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资源与产业协调发展。

依托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交引导城市发展(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公共交通导向),已成为解决一系列“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东莞境内轨道交通网目前尚处在初期建设阶段,应顺应区域一体化和自身转型升级趋势,谋划以轨道交通为主的TOD城市发展策略,构建疏密有序的新型城市空间格局和轨道交通经济带,带动城市与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东莞实施TOD策略的意义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对于东莞融入珠三角城镇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意义重大。

(一)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形势下,实施TOD策略,有利于东莞融入城镇群竞合进程,促进产业转型

珠三角构建以高铁和城际轨道为支撑、以城市轨道为骨架的轨道交通网,将迅速缩短沿线城市的时间距离,重构珠三角城镇群的产业竞合关系,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新一轮城市群竞合过程中,东莞拥有许多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必须充分利用洼地优势,吸引香港、深圳和广州的资源要素向东莞集聚,并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为此,必须依托轨道交通的枢纽站场,在服务业方面与广深之间实行错位发展,重点发展商贸会展物流、商务酒店、居住休闲娱乐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服务业,打造一批专业化和特色化TOD型城市副中心和城市综合体。

(二)新一轮城镇化趋势下,实施TOD策略,有利于转变分散格局,提升城镇质量,推动城市升级

在过去粗放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东莞城镇空间散乱。提升城镇化水平,必须依托轨道交通建设尤其五大交通枢纽,实施TOD发展策略,着力打造市区-松山湖,石龙-茶山、常平、虎门-厚街、望洪等几个区域副中心,并打造一批较高密度的城市综合体或TOD精致社区,形成由城市中心-副中心-城市综合体串联起来的城镇群发展格局,实现较高密度集聚发展,切实优化东莞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工业文明向生态转型背景下,实施TOD策略,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目前,东莞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人口结构、土地和公共设施利用及以小汽车为主的交通出行方式,都非常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土地、空间和公共设施资源浪费严重,建设用地逼近国际警戒线,可利用的土地严重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下降,城市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非常突出。依托轨道交通实施TOD策略,有利于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切实缓解交通拥堵;有利于推动城市高密度紧凑开发,提高土地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提高其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服务业发展比重,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二、实施TOD策略的战略思路

及重点区域的功能定位

(一)战略思路

东莞实施TOD策略,应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及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要求,坚持“集聚发展、低碳发展、差异发展和复合组团发展”理念,着力将TOD策略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围绕构建“一主多副复合组团”城市发展方向,依托市中心、望洪、石龙-茶山、虎门白沙和常平五大轨道交通枢纽站场及其他重要站点的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市区CBD、四个城市副中心及一批TOD城市社区或城市综合体,并带动市中心-松山湖片区、水乡片区、沿江片区、沿海片区、埔田片区和山区片区城镇复合组团发展,形成由城市中心—副中心-城市综合体串联起来的城镇群发展格局和轨道交通经济带。

从宏观统筹协调、中观区域差异化和微观城市精细设计三个层面,构建适合东莞TOD发展的框架体系,对于重点枢纽站场和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进行区域价值评估并按照分区差异化策略选用合适的TOD开发模式,同时注重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注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作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二)重点区域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

轨道交通网络建成后,东莞将形成市区新城、望洪、石龙-茶山、常平和虎门白沙等枢纽站场。依托这些枢纽站场,东莞有望打破分散发展格局,打造几大城市副中心,并以城市副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多中心复合组团城镇发展格局。同时,不同的枢纽站场,应进行区域价值评估并按照分区差异化策略明确城市功能与产业方向,并根据区域特点选用合适的TOD开发模式。

1. 依托新城中心站场站点,打造主城区域CBD。新城中心枢纽由东莞大道与R1、R2线和莞惠城际线交汇形成,位处东莞城市CBD核心位置。轨道交通建设,将为该片区域聚集各类资源要素,庞大的人流将加快推动该片区域金融、商贸、商务、办公、会展、文化娱乐业及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该区域应着力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先进城市的TOD开发策略,因地制宜,采用多功能组合式开发方式进行综合集成开发,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在新城中心站场站点核心区应重点发展高端商业(综合购物中心)、写字楼、金融、酒店、会展及配套设施等;新城中心枢纽应以商业办公为主,周边区域则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注意多种城市功能的配套。

2. 依托望洪枢纽,打造水乡组团区域中心。该枢纽站,应定位为东莞市西北片区城市副中心、东莞西北城市门户,努力成为珠三角东岸具有水乡特色的优质生活区,成为推动水乡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平台。

该区域应借鉴香港青衣站地铁+物业开发的模式,利用望洪枢纽区位、轨道交通的诱导效应及新开发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重点在周边地区发展业态组合丰富合理、水乡特色鲜明的融合居住、商业、商务、会议、酒店、休闲娱乐及教育文化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能够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建立具有水乡特色的城市门户形象。在业态布局方面,既要有满足社区配套的服务机构,也要有吸引外地游客的品牌商户、时尚购物、餐饮娱乐等服务,保证消费者的“一站式”消费。要与水乡特色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农家乐、农业园、美食街、美食节、节庆活动和水乡特色游,吸引周边人群到这里放松休闲、享受生活。

3. 依托石龙-茶山枢纽,打造沿江组团区域中心。R2与广深高速交汇形成石龙-茶山枢纽站,该站场位处沿江-埔田组团核心发展区,是联系市区、生态园乃至周边博罗石湾镇、增城三江镇的交通综合枢纽,是东莞衔接穗港深的东北部门户。

该区域应借鉴广州4号线TOD+IOD发展模式,推进轨道交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升该区域的电子信息产业,打造珠三角信息产业重点集聚区;积极拓展科技创新服务、商贸物流、食品展销、酒店会议、娱乐休闲及滨江居住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通勤和商务客流,因地制宜,依托周边产业和资源,采用圈层式的多功能业态开发,使枢纽站场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4. 依托虎门白沙枢纽,打造沿海组团区域发展中心。虎门白沙枢纽由轨道R2线、穗莞深城际和广深港高铁交汇形成,是广深港高铁在东莞境内的唯一站点,东莞市的综合客运枢纽站,同时也是东莞联系区域高速铁路系统的重要对外客运枢纽,东莞唯一的与国家高速铁路网络系统对接的车站。未来无疑将迎来庞大人流,对虎门、厚街等周边镇街原有的空间结构和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应依托区域在服装、电子、鞋业、家具、会展、酒店等方面雄厚产业基础,打造“穗深港发展轴”上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市和颇具潜力的成长中心,重点发展能够支撑和引领该区域产业升级的商贸、商务、会展等生产业。

该区域应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快速换乘;优化土地配置,实现该片区土地集约化、复合化、综合化的开发;带动厚街、虎门、长安等镇产业发展和升级,促进经济的空间规模集聚和升级转型,引导城市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促进商务、商贸、旅游等城市活动的发展;改善枢纽站及周边地区的公共设施质量,提升周边地区价值,促进村镇发展。

5. 依托常平枢纽,打造埔田组团区域中心。常平枢纽位于京九线、广深线和穗莞惠城际轨道交通的交汇处,是东莞市轨道交通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对外联系的主要门户,也是推动东莞东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应着力打造为集铁路客货运、城际铁路、地铁、公交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集商务、商业、居住、酒店、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一体的城市综合商贸物流服务中心。

该区域应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聚集效应,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和商贸物流基础,强化区域核心功能,打造集通信、金融、电子商务、专业服务等一体化的商务集聚区;依托物流发展平台,打造集合区域优势产品组合而成的综合商贸区。同时,该片区铁路运营时间长,发展模式相对比较成熟,要充分利用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作用,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形成马太效应,诱导以常平枢纽为核心的埔田片区人口、功能布局由分散转向较高密度集聚,并向特色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实现沿线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三、实施TOD策略的主要对策建议

1. 成立专门的TOD管理机构,履行综合协调管理职能。政府部门的重视、有效的协调和监管是TOD成功实施并取得预期效益的关键。东莞市TOD实施机构可依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领导小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及轨道办、轨道公司,成立专门的TOD综合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等工作。

2. 将TOD策略纳入城市规划修编内容,充分发挥规划引导控制作用。着力构建高效统一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规划相协调的TOD城市发展统筹管理机制;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技术审查程序及审查办法,将TOD规划设计的控制性原则和引导性策略作为重要的审查依据,纳入相关规划成果评价体系;调整建设规划和用地许可证的审批依据,使规划管理更好地为TOD服务,并将指标作为土地利用合同的一部分,约束建设开发行为。

3. 加强沿线土地统筹,推动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有机耦合。以政府为主导,统筹沿线各利益主体,借助轨道交通与开发商的联合开发,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弥补轨道建设资金不足的缺口。建立和完善轨道沿线用地管理政策,形成系统的沿线土地管理机制。评估沿线土地开发潜力,针对潜力地块,提出政府收购时序,使政府获得沿线土地的掌控权;通过土地储备使土地市场有序开发,科学有效地控制土地的出让量,保证沿线土地效益。要制定沿线用地近远期发展计划。综合分析轨道交通建设时间、土地开发期限等,确定不同开发时期的用地规模。综合考虑用地所处的城市节点、相关规划提出的重点改善地区、旧村改造的迫切性、潜力用地分布、规划线网界限等因素,划定各阶段整合开发用地范围。

篇9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70-02

一、“读图时代”与城市画报

我国关于“读图时代”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序中。当时,这套共计六本由台湾引进的原版图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当时的流行思潮和风云人物。为了推广这套丛书,编辑钟洁玲提出了“读图时代”一词,使它最早现身于新闻传播领域。

什么是“读图时代”?一种观点认为,“读图时代”是报纸为适应社会的变化,改变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模式,图片(主要是新闻摄影图片)将由以前的读字为主改为读图为主[1]。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读图时代”源于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公众阅读心理,即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视觉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日益影响着大众的阅读取向,人们在阅读文字时,越来越青睐图片,通过图片获得视觉信息,并获得感官上的享受。[2]

比较之下,两种观点一宽一窄的定义了“读图时代”的概念。宽泛意义上的“读图时代”似乎更符合当下社会现实,人们不断追求快捷消费、追求感官刺激,在这个消费社会中,“读图”成为人们更加热衷的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画报就是其中一种。

现代画报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甚至更早一些。目前我国有综合类画报数十种,除了《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画报》等中央国家机关主管主办的几种之外,其余就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办的每省一种的综合性画报。进入新世纪以来,综合性画报都出现了市场萎缩的情况。这其中有各种新兴媒体突起挤占市场份额的原因,更有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大众有了更加多元的阅读选择的原因。尽管传统画报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诸多困难,甚至有学者惊呼画报时代已经终结,言语难免言过其实。但是,画报要想更好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在传媒日新月异的今天,画报的发展势必不能成为一种强势媒介,然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只要定位精准,内容丰富精彩,仍然能够成为受读者青睐的阅读形式。尤其是当下新兴起来的城市画报,跳出传统画报的藩篱,并借鉴其有益的经验,重新打造一份适合现代都市人群阅读的刊物。城市画报的兴起为传统画报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金陵画报》的创刊优势及存在问题

《金陵画报》创办于2008年2月,设有“南京传奇”、“生活南京”、“南京人文地理”等特色栏目。《金陵画报》着力打造一份立足南京,高品位,高格调,报道城市文化,讲述城市故事,体现城市生活,人文色彩浓郁,集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时代气息的清新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杂志。作为南京第一本真正的城市期刊,《金陵画报》倾情描绘、归纳与提炼南京和南京人的内在精神、文化特色、生活状态、时尚新风,以传递南京千年积淀与时代律动[3]。《金陵t望》旨在报道文化南京,搜罗南京逝去的文化记忆,更要观察南京新潮的文化。通过对南京城市文化现象的挖掘和探讨,旨在代言南京。《金陵画报》向读者介绍南京的文化、时尚生活、风土人情等,扩大南京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就其发展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人才优势。《金陵画报》的编辑、记者团队以杂志社原有成员为主,另外聘请对南京文化有研究的学者、教授为杂志撰稿,有力的保证了杂志的稿件水平;2.丰富的文化资源。《金陵画报》定位于文化专刊,而南京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杂志提供更为广阔的言说空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使得南京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新时期南京更是把这种优势加以传承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文化创意产业使的南京的古典文化更具活力,在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生命力。

众多的优势为《金陵画报》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异常明显:1.办刊人员不能跳出做新闻的定势思维。编辑、记者做新闻报道的经历使得记者在稿件处理上更多的是按照新闻稿的方式在做,这样的作法不符合一份以追求“文化味”、“时尚先锋”为理念的刊物。刊物对于文化现象的挖掘和介绍不够新潮,“炒冷饭”现象频发。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编采人员对南京文化内涵挖掘的力度不够。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东西,更多的需要人、事、物等具象去承载。只有不断探索和思考,才能够发掘更多具有南京元素的文化现象;2.不够“时尚”。消费时代的文化要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必须契合大众消费的口味。一本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画报,追求时尚则是不二的选择。时尚的文化现象是南京文化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只有真正抓住这部分文化的精髓才可以说真正了解了南京文化的趋向。

三、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

作为一本旨在打造南京城市文化名片、代言南京的文化刊物,《金陵画报》创办至今,不断地成熟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介产业中争得一席之地,改变目前的不利因素、不断创新思路势在必行。

1.改变思路,不断提升编采人员素质。

画报的语言和图片是其向读者传递信息的载体,但是这里对文字的要求和新闻稿的要求却大不相同。画报语言的行文特色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功能的文字,提供给读者的除了一定量的信息之外,更多的是阅读的享受,一种放松性质的,读起来不那么费劲的文字。这就要求行文探讨问题不能太深奥,文字要注重文采,不一定要太过遵循章法,但是一定要有种贯穿始终的阅读感受,要让读者“有感觉”。你在书写时尚,可以对时尚只字不提,但是你所表述的人、事和景致都是时尚的。你在勾画新潮,可以对先锋不闻不问,但是你所描述的东西一定是别人闻所未闻的。

《金陵画报》的采编人员有着过硬的新闻职业素养,这是他们能够较快策划并创办这样一份刊物的优势所在。然这也成为困扰刊物提升的绊脚石,记者在写稿的时候,无形中受到原来写作新闻稿件思维的困扰。稿件的文化气息不够浓郁,休闲意味不够。因此,采编人员需要改变原来采写新闻稿件的思路,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刊物发展的需求,变原有的新闻敏感为对时尚文化的敏感。更多的关注南京新的文化动向,提高自己对时尚文化发展的把握和思考能力。

2.精心构图,为刊物增色。

画报的魅力就在于给读者“图文结合”的阅读享受。好的图片选择是一份画报成功的关键所在。画报以大量直观生动而内涵丰富的图像吸引读者。图片真实记录令人追忆与感怀的瞬间,使画报更具有趣味性和欣赏性,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图片客观、形象,深具说服力,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

《金陵画报》除了接受社会人员的投稿以外,还依托南京报业集团、南京摄影家协会的大力支持。这为画报的图片选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这些图片拍摄的目的有供报刊配图的,有自由创作的。在选用这些图片的时候,存在的不足就是不能够与每期的选题紧密结合。图片时尚元素欠缺。因此,画报图片编辑除了掌握基本的图片编辑原理之外,还要有一流的审美眼光。一期画报的图片编辑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路,要和选题紧密结合,并为之服务。图片既要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更要有一定的信息含量来感染读者。在图片选择上要把握好一个“度”。一是图片使用的“度”,要小而有致,大而有法。这个“度”指的是图片尺寸大小的选择应当适度,也指图片体现版面审美效果的“度”。

3.选题立意高远,更加富有新意。

文字风格和构图思路可以说是操作层面上的要求,要想真正地把一份刊物做出水平来,选题策划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挑选出代表南京文化脉动的话题,找出最佳的观察视角,是主创人员思考最多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示南京文化魅力,才能不断提升办刊水平。然而,《金陵画报》在选题上缺少对一些宏大主题的探讨,一定程度上少有新意也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问题。

在探讨南京文化内涵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南京是一个博爱之都,其文化也是极具包容之心,可以说是一个南文化和北文化、中西文明交汇的地方。南京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亦有近百年的近代文明洗礼,这让南京的文化有了古典而时尚的一面。这些元素都可以作为刊物探讨的文化内涵,需要南京本土文化现象的支撑。然而,一些新兴的文化现象、一些稍加提炼即可凸现“共性”的文化现象,能够引起更广泛的共鸣,都应该成为《金陵画报》探讨的内容。一味的只就南京话题展开对“文化南京”的描述和探讨,未免太过狭隘。长此以往,难免有自唱自夸的嫌疑,引起读者的反感。这也不符合南京文化的本质,南京文化应该有其他地域文化的影子,应该有更为宏大的内涵。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1 优先推进城市共同配送

(1)构建共同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城市物流配送应探索新的合作机制,尤其是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充分发挥物流企业和企业的资源互补优势,在城市物流配送中形成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在发展中提升物流和商贸企业的合作深度。同时,在城市物流配送中加强资源服务整合,在城市建立服务网络,能够通过合理布点来优化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合作共享力度,在信息化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和低成本的物流资源。

(2)建设商圈企业共同配送工程

在城市物流配送中英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尤其是在物流节点布局和建设中,通过资源的合理分布来提升物流支持,在商业集群、批发市场以及中小商业企业搭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出具体特色的商圈企业共同配送示范工程。逐步增加共同配送业务量的比重,最大限度优化配置社会物流资源,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共同化、集约化与效率化水平。

(3)完善连锁商业企业共同配送

在共同配送的发展中,可以通过共同持股、联盟等方式开展物流和商贸合作,并且采用技术创新的方式促进网络和连锁营销,从而使城市配送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并且积极地构建组织化建设模式,加强物流配送模式及集约模式的建设,保证连锁商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效率,提升城市资源的周转效率,在物流配送中优化工作体系。

2 鼓励商圈企业夜间配送尝试

在国家政府扶持政策方面,交通部门出台的限行限制了配送的发展。目前,为提升城市之间的物流配送能力,城市配送模式作为全新的服务发挥相应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夜间配送能够有效地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实现夜间送货、夜间收货,能够提升商圈之间的物流配送能力,从而缩短送货时间和周期,提升物流配送的发展能力。

3 推动社区配送快速发展

(1)促进社区商业共同配送工程建设

当前,在社区商业配送中呈现较为复杂的流程特点,这就涉及到冷冻、保鲜和拆装等服务,整个流程繁琐,导致了在社区商业配送中无法提供较高的效率,严重限制了社区配送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所以,在物流配送中可以通过构建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方法,为社区的各种专业店、便利店以及超市提供物流配送支持,能够集中社区的所有物流配送需求,从而形成集约式的配送体系,方便物流企业实现共同调拨,将社区配送搭建成 “一刻钟服务圈”。

(2)鼓励社区私人定制化商品直供发展

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发展中,通过构建菜篮子工程来确保物流配送价格,从而让农产品能够稳定的转入到社区,并且按照社区内居民对商品的需求制定物流配送计划,从而让第三方物流配送机构能够将符合需求的产品直接输送到小区。此外,通过借助我国社区蔬菜直通车的方式,能够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拓展采购商品种类,向社区输送更多的商品,保证居民获得相应的生活服务服务,并且设定私人定制化商品直供品类,确保“保供稳价惠民”工作全面落实。

4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配送

(1)在电子物流商务配送发展中,应构建产品和服务销售平台,实现传统批发、分销和直销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从而提升全网商务模式的发展,并且借助商务发展体系,信用支付体系以及物流配送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信息资源共享,能够及时车辆、仓储以及商品交易等信息的服务模式,保证信息系统能够为结算支付提供至此后,从而能够充分发挥物流资源集中发展优势,最终实现电子商务调配和整合的一体化模式。

(2)促进线上线下(O2O)模式快速发展

通过物流企业、网上营销平台和收发室、便利店以及物业等构件合作关系,能够将网购商品分拣搭载于门店日常配送货物中,将零售终端打造成电子商务配送的全天候实物交付基站,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包裹快件收寄服务,方便消费者自取自送,满足消费者对收发货便利性及时间的个性化要求,使之成为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实现者,逐步实现城市末端配送的社会化,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及满意程度。

(3)加快快递智能便民柜项目建设

在建设快递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末端配送平台中,根据自助化、智能化以及共同化的方式,进行落实城市快递末端手法业务,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配送服务。同时,还可以选择人口密集和商业繁荣聚集区设定自助收件便民柜,利用有效地缩短物流配送的流程,从而让收件人参与到物流配送,从而能够提升整个配送的效率,并且起到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的目的。

5 规范涉及民生安全的专业配送

我国城市人口较为聚集,并且消费也较为集中,在物流配送中就需要综合考虑民生安全,构建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在食品安全、卫生医药以及其他农副产品中,需要关注产品安全的可靠性,通过构建供销配送机制来提升整个配送体系的安全性。在物流配送中还可以提供过提升产品存储技术,例如,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以及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设施,加强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从而保证食品在整个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都采用可控性的安全技术,提升产品的安全保证技术,将现代化的生产和运输技术融入到民生安全配送系统中。

参考文献

[1] http:///zfxxgk/szfxx gkml/ywgz/6895526.shtml.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Z].

篇11

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个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城市规划与管理一直是城市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只有城市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焦点之一。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需要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和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设计、管理的理论模式,建设健康、安全、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一、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发展规划已经由关注生态、环境、容量到关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通过建立社会公平、经济持久力以及环境责任的规划体系,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了通过城市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有大量的规划要素需要关注,它们可能会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价值.可持续发展最传统的、狭窄的解释首先强调满足人类需要、保持对后代环境资本和未来的公平。最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也来源于这个观点,从社会改革到政策分析,大量考虑了满足人类需求,但是又忽略了其它的可持续发展要素,如促进社会公平,避免对其它资本不可避免的伤害,扩大政府执政效果,以及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城市也应该是被作为一个生态体系来考虑,人类应该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并思考如何管理自己的活动来满足人类需要和环境利益。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能够持续地进行调整来满足居民生活,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依靠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来达到这一目的。目前,可持续城市管理面临巨大挑战,需要解决由城市发展而产生的问题,需要认识到城市自身应该提供许多潜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将这些问题转移到其它空间或转移到未来。职能部门的组织方式和行政体系应适应环境体系。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管理具有一些关键内容:集成、合作、辅助、同步等。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城市发展战略所体现的理念反映了城市发展前景,通过行动计划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二、可持续发展策略

1 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城市规划是空间调控的主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已经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因此,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努力把空间、项目和财政资金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政策合力。

2 要坚持统一协调,确保规划先行。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特色鲜明,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制定和实施。要坚持 “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做到既要考虑城市总体布局,也是考虑城市某个区域的布局。在规划过程中,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建立规划分级审批制度,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 让群众多了解、 监督规划的实施,减少规划实施时的阻力。强化执行体系 通过“合作制”的建立,可以强化执行体制的完善,不仅可以加强执行力度,而且还可以与民间实体进行合作建设,从而保证公共投资的导向与规划目标的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引导开发商的投资行为,促进城市规划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用新资源观促进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新资源观拓展了规划领域,丰富了规划内容,催生了复合规划和和谐规划。复合规划是以空间规划为主要载体,综合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信息的一种规划模式,通过复合规划,可以有效明确资源配置原则和方向,保障公共利益,保障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规划。

4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前进,传统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措施已经很难与可持续发展形成统一战线,因此,在城市建设方面,应该从全局考虑,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办法,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平稳发展。 从城市层次来看,可持续发展显示:可持续发展不是仅靠政府可以取得的,还应该制定可持续框架。在此范围内,与其它参与者保持一致的、协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城市所使用的资源不仅满足当代需求,同时保护着足够的资源为后代所使用,它为居民寻找一种更好的、高质量的生活,同时通过减少浪费、防止污染、提高效率以及开发当地资源来推进当地经济,以保持自然的能力。可持续城市是综合了人类、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充满活力的体系,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城市是否能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应对环境的挑战和获取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GDP的增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更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指标,综合管理、效率、社会友好、环境友好才有助于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我国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已逐步建立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带头将这些理念落实在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中,“创新型城市”等,为其它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提供了标杆作用,为更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教训、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志勇.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2009.4

[2] 刘国新,王君华.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特区经济[J].2006,5

篇12

中图分类号:V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81-02

机场净空是保障航班飞行安全的基本适航条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航空港经济的发展,城市建成区邻近和围绕机场建设的情况日益增多,机场周边人类居住和活动密集区不断出现,给机场净空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使机场安全运行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协调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建设及地方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二者统筹、和谐发展。

1 机场净空区域的保护

机场净空是指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为了保证飞机安全起降,在以机场为中心,在机场上空会划出一个净空区。净空区是经过严密科学的计算后划分为机场升降带、进近面、复飞面、内水平面、锥形面、外水平面[1],由这些带和平面围成的空间是为飞机起降专用的,任何其他建筑物不得进入净空区,风筝、气球和飞鸟也在严禁之列,即使接近此区域的高层建筑在高度上也有限制,而且还要在顶部漆上红白相间的颜色、装上灯光或闪光灯,目的是便于驾驶员识别,防止碰撞。

机场净空若得不到保障,将对航班的正常飞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雨天大雾、低云等低能见度天气时,飞机已失去目视起降的条件,将只能依靠机上各种仪表来操纵飞机在机场起降。如果没有良好的机场净空条件,飞行将是十分危险的,飞行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2]。所以,国际民航组织早在1951年就对机场净空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十四《机场》中对机场净空保护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立法保护机场净空区域。对于国内机场管理单位而言,实施机场净空保护,是关系飞行安全的头等大事,不能有丝毫退让和妥协。

2 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的迫切性

2.1 保障机场飞行安全的迫切需要

目前,在我国不少地方,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中缺乏对机场净空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没能认真执行机场净空保护的有关规定,或者城市土地资源缺乏而向机场周边扩展,都致使机场净空的保护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因此造成的航班延误、取消、备降以及飞行事故时有发生,必须尽快协调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保障飞行安全。如,2012年,绵阳机场就因为邻近商业广场的超高建筑,而使夜间航班全部停运;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大连、厦门、宁波等临海城市的城区不断在机场四周发展,航班因为机场净空区的问题而造成的飞行事件已成为常态。

2.2 保障机场正常运行的迫切需要

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在机场周边净空区内很容易出现新障碍物,会对机场飞行安全带来极大的困扰[3]。如净空区域内出现新障碍物,机场必须重新评价仪表飞行程序,甚至需要重新设计仪表飞行程序。如果障碍物位于复飞阶段或最后航段,机场的运行标准有时就需要改变。飞机起飞爬行或降落时,如果障碍物超过规定高度,可能造成飞机不能起飞或飞机减载,导致机场运行效率降低;或者被迫提高飞行天气标准,这样会降低机场的使用率,使飞机延误和不正常航班增多。

2.3 城市发展与机场扩建统筹协调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我国城市规模扩张迅速,很多地方产生了城市建设与机场净空保护的矛盾。各地不断拓展城市中心城区,不断建设以机场为依托的航空港经济区,机场由远离城郊变为了城市边缘或者工业区。同时,各地机场为满足需要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同样需要发展空间。而机场建设投资巨大,并有各种配套设施的需要,只能在原址扩建或整体搬迁。如何用超前的规划协调好城市发展与机场发展的关系,实现两者都得到合理发展,显得尤为紧要迫切[4]。如,郑州市规划建设国家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围绕机场要形成150平方公里的经济新城,对机场净空保护提出很高要求;大连机场与大连城区已经混杂一体,双方均产生较大影响,民众已经开始提议机场搬迁问题。

2.4 解决机场与群众矛盾的迫切需要

如果城市盲目发展,机场不科学建设和扩建,容易导致当地群众与机场之间也存在矛盾。群众在机场周边居住,日常生活产生的气球、风筝等对机场安全造成影响,而同时群众生活经常受到飞机噪声的影响,日常通讯信号也受到干扰。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搬迁机场净空保护区周边原居民,防止在净空区内新建居民区,促进城市建设与机场发展相和谐。

3 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的原因分析

3.1 机场净空保护的有效机制有待完善

机场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对机场净空区域范围内出现的非法障碍物处置机制不够健全,处置程序有待优化。个别建设单位未批先建或擅自更改建设高度,由于管理责任难落实,难以及时处理新增障碍物。有些地方审批净空项目会签部门多,审批时间长,影响工作效率。

3.2 城市扩张与机场管理的协调难度很大

近年来,我国各地围绕机场建设新城区、航空港区的步伐快速推进,而随着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各地机场也在不断扩建。要协调两者关系,需要机场管理单位与地方政府的多个部门统筹协调,进行超前性规划和繁琐会商,往往做不到全面管理。而且,在机场周围区域内,目前机场管理单位的管理职能,要对影响净空保护区的障碍物进行预知和限制有一定难度,还没有直接的办法及能力去防止这样的开发。

3.3 部分地方政府需更加重视净空管理工作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民用机场管理条例》贯彻执行不够有力,规划部门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在机场四周出现影响净空保护的设施。有的地区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严格审批程序。有的地方政府对影响机场净空保护区的问题,不及时按照国家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和严肃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影响机场净空保护现象的蔓延。

3.4 机场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需要强化

部分机场管理部门对净空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大,没有使大家认识到净空保护的重要性,没能引起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周边居民的高度重视。有的机场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不及时,没有使影响机场净空保护区的行为得到及时改正。部分机场缺乏必要的设备、人员和完善的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后处理能力欠佳。

4 协调机场净空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策略

要尽力协调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既要首先保护机场飞行的安全,又要尽可能满足城市空间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4.1 推进地方政府立法,确保严格执法

地方政府要认识到并与机场管理单位一起承担机场净空保护的责任,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对机场净空保护出台地方法规。出台地方法规后,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机场净空保护的要求,在规划审批、建筑建设审批等环节,依据地方法规和规章,对净空保护限制图内的建筑修建活动实施监察,防止机场还未扩建完成,净空已遭到破坏现象的发生。地方政府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对机场周边的区块的建筑高度要严格执行。对使得机场净空环境恶化,已给飞行带来极大隐患的违章障碍物,地方政府应积极配合机场管理部门,按有关法规尽快予以拆除,消除事故隐患。

4.2 树立超前意识,科学规划发展

机场管理部门首先要树立超前意识,结合机场所在城市的远期规划和发展战略,与地方有关部门一道,研究制定机场远期规划,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用地空间[5]。机场管理部门应依据机场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机场净空保护区,绘制出机场净空保护限制图,报请地方政府城建规划部门,从城市总体规划上予以保护和控制[6]。地方政府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时,要充分与机场规划发展相结合,合理布局安排城市功能区,确保机场净空保护与产业规划开发有序推进。

4.3 健全管理运营方式,完善协调机制

机场管理部门要同当地政府及时密切的联系,使机场净空管理工作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机场管理部门要完善与当地政府有关单位的定期协调机制,共同制定和完善净空管理的程序,对于在建、拟建的影响净空保护的障碍物,应有行之有效的机制,制止障碍物的形成。地方政府的城建规划部门,对涉及机场净空保护的建筑物审批前,应及时将该建筑物的有关情况通报机场管理部门,共同按有关规定把好审批关。建议机场管理部门采取RNP等航行新技术,提高机场运行的安全裕度。

4.4 提高机场管理能力,加强宣传教育

机场管理单位要定期对机场净空检查,并要加强有关人员的责任心,保证检查范围广,面积大,做到面面俱到[7]。机场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净空管理专业人员培训,配备必要的净空管理设施,加强净空保护区的巡视检查。机场管理部门每年应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对机场净空内的设施进行一次普查,做好净空管理资料档案。机场管理部门应不间断地核实机场周围一定区域内是否有危及飞行安全的障碍物,主动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提供障碍物的范围、高度等,并密切关注障碍物的动向,确保任何建筑活动或自然生长物在成为问题前被发现。机场管理部门应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宣传实施细则,在机场周围地区形成一个普法区。地方政府和机场管理部门应共同加强对单位、企业、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大局观念,将民航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向社会宣传告知,增强对机场净空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蔡良才,邵斌,郑汝海.机场净空区范围确定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4:40-41.

[2] 杨海彬.机场净空超高障碍物航行研究方法[J].空中交通,2012,8:83-84.

[3] 付令.关于机场净空保护工作的一点思考[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1-33.

[4] 蔡良才.机场规划设计[M].北京:出版社,2002:117-118.

篇13

一、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回顾

人类对自身生活环境的选择,从远古时代的穴居、树居到固定的居民点直至阶级社会的城市,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逐渐产生了规划的思想和理论,这一思想和理论的出发点就是要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安全的需要。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城市布局以中轴线对称为主要手法。

古希腊城邦时期,在城市建设中有希波丹姆模式,提出了方格形的道路系统和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的建设原则。而古罗马建筑设计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世界上保留至今惟一最完备的西方古典建筑典籍,书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欧洲中世纪城市多为自发成长,很少按规划建造,虽然14~15世纪的新兴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有高度建筑艺术的建筑组群;16―17世纪产生了以巴黎凡尔赛宫为代表的轴线对称放射布局形态,成为当时城市建设竞相模仿的典范,但这些设计思想及理论内涵还是从属于古典建筑艺术,未形成近代的城市规划学。

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伴随着工业化而有很大的发展,城市中的多种矛盾也日益尖锐。因此从全社会的需要出发,就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城市规划理论。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各种社会改良主义者和一些从事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者和学者,都提出了种种设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形成了有特定研究对象和范围,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如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与“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及有机疏散理论等,这里不再赘述。

二次大战后至今,城市规划学科有了新的发展,学科内涵有了很大更新。从其发展看,由城市形体规划到社会、经济等宏观规划;从学科看,由建筑学和工程技术学伸展到人文科学。显然,城市规划学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形体规划范畴内,它已经涉及到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社会心理与行为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行政管理学等等。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开始吸收诸如系统工程、控制论、信息论以及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的一些理论概念,逐步引进应用现代技术,如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二、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中暴露出的几个问题

城市规划学发展到今天,其理论和实践――规划编制、规划管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各方面情况越来越复杂、关系越来越密切的状况下,加强管理就更加重要。宏观控制要靠科学管理,微观规划实施调整也要靠科学管理。同时,规划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下面仅就我国城市规划制定方面的几个突出问题简述之:

1.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严重脱节

一方面,规划编制多是规划局委托规划设计院完成,而规划设计院是企业化管理,城市规划对他们来讲更多的是一项“编制任务”。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主要仍是从规划本身的理念出发,对于社会需求考虑很少;对城市建设的运作过程及其决定因素缺乏研究,与规划管理的实际要求相距甚远。另一方面,由于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管理部门缺少定期的交流使很多非常好的规划方案难以实施,或者实施效果不佳;规划用地难以控制等等。

2.缺少城市规划动态更新机制

我国仍采用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方式,每5年进行―次总体规划的全面修订。定期的规划修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规划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增加了一定的弹性,但依然是被动的、间断式的,而不是一个主动的、连续的,是由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使用者直到政府决策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工作。城市规划不仅包括理想蓝图的绘制,也应包括一种动态的、有法定程序的调整、完善过程。

3.缺乏规范化的质量审批标准和公众参与机制

4.规划管理调控手段有限,全国各地城市的实际开况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吻合不好

5.批后监督存在漏洞

在规划审批后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实施规划监督,是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规划审批工作与规划监督工作的脱节,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没有批后监督,规划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

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这中间的纽带就是科学有效的规划管理。而规划管理科学性、有效性的保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本文后面要论及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发展回顾

“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及它在航空测量和地图制图学中的应用,使人们有可能用计算机来收集、存储和处理各种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并希望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分析来直接为管理和决策服务,这样就导致了地理信息系统的问世。

国外地理信息系统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Tomlinson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二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稍后,美国哈佛大学研制出SYMAP软件。受当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此时的G1S更 多的是辅助制图,当然也能实现手扶跟踪数字化地图,进行地图数据的拓扑编辑,分幅数据的拼接,并发展了基于栅格的操作方法。

进人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硬、软件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可操作性和图形显示功能,促使GIS向实用方向迅猛发展。这一时期,不仅是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许多商业公司也开始活跃起来,GIS软件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开始重视GIS软件设计和应用的研究,高水平的实验室不在少数。此时,GIS已经逐渐由技术而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80年代是GIS普及和推广应用阶段。图形工作站的性价比大大提高的新一代PC机的出现,使计算机和空间信息系统在许多部门得到广泛应用。稍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更使地理信息的传输时效得到极大提高。GIS的应用,从解决基础设施的规划转向更复杂的区域开发,从CAD DATABASE转向ARC/INFO。从局域问题转向应用于全球性问题(同卫星遥感技术的结合)。如果说GIS诞生于60年代,那么,其成熟于80年代。

我军GIS发展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尽管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起步晚了20年,但在世纪末的20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不论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研机构还是商业实体均有很大的发展并取得明显效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

进入90年代后,Internet/Intranet对全球科技发起强烈冲击,GIS自然也不会置身事外。随着WebGIS的出现,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逐步普及,GIS深入各行各业的趋势已不可避免。

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存在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从80年代末开始,迄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硕果累累,但经验教训也不少,现简要论述如下:

1.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从国内若干城市的成果来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1)以建设项目申请、审批案卷的登记、流转、批注、查询和统计为基础,再发展相互平行的图形数据的查询和显示(如北京、青岛)。

(2)将图形的查询、显示和案卷的处理结合在二起(如广州、常州)。

(3)跨机构、跨部门的数据传递与共享。如上海在市、区二级分权管理体制下,统一用地、工程许可证的统计口径和数据标准,实现区级机构向市级机构的数据传递。

(4)以规划审批流程为依据,以项目档案的流转为基础。自项目报建开始,直至审批结束向甲方公布结果,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窗口服务制,在案卷“进机”的同时实现图形数据的查询和显示;同时在各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建立相应模式的子系统,统一数据标准,应用计算机城域网技术,实观横向和纵向的数据传递和共享(如武汉)。

(5)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由于技术、人员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在摸索合适的技术途径时,不走弯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2.全国缺乏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各地各自为政,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红火展开,随着国有土地有偿批租使用和旧城改造、新城扩建的逐步升温(甚至一段时期的不可抑制),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量成几何级数增长,这一变化迫使规划管理人员开始思考并寻找提高办事效率的法宝。于是从沿海到内地、从南到北,全国许多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有很多是在规划设计和勘测设计单位率先)引进计算机硬软件设备和CIS软件。其中经费较充足的地区不惜投入巨资使硬软件一步到位。经费较缺乏的地区则想方设法积极申请各方面的资助,有的找地方政府,有的利用世行贷款大量引进设备,纷纷上马。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或其中部分功能子系统建设)工作蓬勃发展。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由于此时国产软件尚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而引进的国外商业软件又多不符合中国国情,有些软件功能过于庞杂,而我们使用的仅是其中极少的部分,既造成浪费,又不利于使用和开发。因此经费雄厚或技术力量较强的地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就较快,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而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也就相对迟缓一些。

3.信息更新不及时,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受到限制

近二十年来,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的改变令人目不暇接。受目前我国技术手段的限制,这些改变不能及时地在信息系统中得到反映,一方面大部分的资料还没有数字化,即使更新的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大都没有相互提供业务资料的习惯,需要较长的过程,这些都使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和现实性大打折扣。这大大影响了人们对信息系统的信心和使用热情,这对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五、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策略

城市规划要做到符合客观实际,就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要做到对城市发展有比较准确的预测,需要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不同阶段的城市规划方案及图纸,需要加以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优化和决策。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数据反馈,以便不断对规划方案加以调整。要做到这些,要使这些工作准确、及时,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依靠日益完善的CIS技术,必须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1.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应以面向21世纪,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立足点也应该以此为根,高起点、高标准、目标明确。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大系统的观点出发,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逐步消除各地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使先进地区能够早日赶上并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使相对落后地区能大步前进,让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能更好地为城市规划、为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涵盖的技术面很广泛,因此要做好标准化工作,力争同国际接轨。要做好规划业务的规范化和信息的规范化工作。有的城市长期不见效果,其原因是规划业务规范化程度低,或者业务人员抵制职责、权利的调整。信息的规范化也是推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其规范化应从业务词汇、专业术语、统计口径;统计报表、信息分类和编码做起,逐步地延伸到图形输出、数据交换、数据结构等方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