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童护理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37-02
随着新生儿学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其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疼痛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有人建议将其作为第五生命体征[1]。国际疼痛协会在2001年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性感觉,无交流能力却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新生儿及早产儿没有交流能力,可他们的疼痛仍然需要足够的重视及处理,尤其是早产儿,对疼痛更敏感,所以更应得到照顾[2]。
1早产儿疼痛的来源
早产儿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多,如采血,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等,这些操作都可以导致比较严重的疼痛。另外,环境也可影响,如不当的光线,噪音等都与疼痛密切相关。对于早产儿,即使是更换,查体,换尿布等,都能引发疼痛。
2疼痛对早产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早产儿在住院时间内会受到反复的疼痛刺激,反复的刺激可使疼痛外周感受器敏感化,导致痛觉过敏反应,因此即使是更换尿布,查体等都会被认为是疼痛刺激,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增快,血压增高,颅内压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还可引起脑血流的变化,导致灌注再损伤,甚至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3]。另外,疼痛刺激还可以促进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的释放,造成高血糖状态,使血糖波动,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还可影响睡眠和食欲。
2.2远期不良影响:早产儿经历的反复疼痛刺激可引起痛觉的改变,慢性疼痛综合症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对于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治疗天数与成长后日常生活中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说明,早产儿能够潜意识记忆早期的疼痛经历,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他们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与成年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4]。
3早产儿疼痛的评估
新生儿疼痛可以表现为哭闹、面部表情的改变,肢体活动等,但早产儿很少哭,尤其是极低及超低体重儿,即使受到强烈的疼痛刺激,哭闹的时间也持续很短暂。因此,哭声并不是反应早产儿疼痛的有效评估指标,需要结合生理表现,通过专用的早产儿疼痛评估工具。
3.1早产儿疼痛评分(PrematureInfantPain,PIPP),这是一项多维的评估工具,由加拿大Toronto和McGill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急性疼痛的评估。由3个行为指标:皱眉,挤眼,鼻唇沟;2个生理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2个相关指标:行为状态,孕周,共7个指标组成。见表1。PIPP的总分为7项之和,最低为0分,最高为21分,分值大于12分即表示有疼痛的存在。
3.2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eonatalFacialCodingSystem,NFCS):NFCS由加拿大BritishColumbia儿童医院和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新生儿的疼痛,为最可靠有效的新生儿疼痛评估方法。NFCS有10项指标,包括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张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颌颤动,嘴呈“O”形,伸舌(伸舌只用于评估早产儿)。每项1分,总分为10分(足月儿为9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国外研究者在不同的评估工具之间进行过对照研究,发现NFCS和NIPS用于早产儿疼痛评估时都很敏感,且NFCS优于NIPS[5]。
4护理干预措施
4.1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早产儿疼痛的认识,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患儿疼痛的护理质量。因此,帮助护理人员树立积极处理新生儿疼痛的态度,积极进行疼痛控制,从而更好地帮助早产儿应对疼痛,使患儿的机体和心理创伤减少到最小,改善患儿预后。
4.2营造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应尽量为早产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6]。降低环境的噪音水平,说话轻柔,各种仪器设备的音量应控制在较低水平,并且及时回应各种仪器的报警。各种操作轻柔,并尽量集中进行。光线不能过强,早产儿暖箱可以适当遮档,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在晚上时应尽量调暗,以保证早产儿的睡眠。这些措施虽然不能直接减轻疼痛,但可以减轻压力水平,减少能量消耗,使早产儿能更好的应付疼痛,避免与疼痛协同而加重疼痛。
4.3舒适的
4.3.1使早产儿处于放松的:“便利蜷曲”是指当婴儿侧卧、仰卧或俯卧时,四肢中线屈曲位且呈放松状态的一种舒适,屈曲可同时对本体感觉、温度和触觉感觉系统予柔和的刺激,是一种有效的疼痛干预方法。阎光霞等的研究证实俯卧位进行足跟采血比仰卧位能减轻疼痛[7-8]。
4.3.2鸟巢护理:即使用襁褓或棉布做成的被子包裹早产儿,使其提高安全感,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使疼痛减轻[9-10]。
4.3.3袋鼠式护理:是指早产儿的母(父)亲,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们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多种研究已证实袋鼠式护理能够减轻新生儿疼痛[11]。
4.4抚触和音乐疗法。通过抚触,可刺激新生儿前庭、运动感觉系统,调节行为状态,减少应激行为,使新生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使疼痛缓解[12]。同时,对有疼痛反应的患儿给予听轻柔的音乐,患儿的疼痛反应可明显的降低。
4.5非营养性吸吮(NNS)+口服蔗糖或葡萄糖。非营养性吸吮能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并能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13-16]由于NNS操作简单,适用于NICU中各种操作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口服蔗糖或葡萄糖也是NICU比较常用的非药物镇痛方法,但在使用时应评估早产儿的病情,若病情危重,考虑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禁用[17-18]。
过去几十年因科技和药物的发展,使得高危险性新生儿的存活率增加,因此一些使组织受损的疼痛处置也相对增加,但还是缺乏安全且有效的策略。
早产儿和新生儿尚未具有语言能力,若要评估他们对疼痛的感受就必须依其行为来推论,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对于早产儿和新生儿疼痛,应该具备有敏锐的评估能力,并能给予有效减缓疼痛的处置,才能使早产儿和新生儿达到健康舒适的状态。本文将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疼痛反应、各种减缓疼痛的措施和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评估及处理逐一讨论,以期能给护理人员在临床上能提供早产儿和新生儿有效的疼痛处置。
1 早产儿与新生儿的疼痛反应
研究发现表明神经系统在胎儿早期即已开始发展(Wolf,1999),且分布到骨骼及皮肤,怀孕周数28-30周时神经密度已相当于成人。早产儿与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比例比成人大,且相较于成人有多且浓密的痛神经纤维传递冲动,加上早产儿与新生儿传导痛的神经纤维所分泌的endorphine较少,因此比成人更能感受到治疗过程所产生的微小疼痛。
疼痛会引起他们身体一连串的反应,例如:心跳加快、血压的波动、脑缺血机会增加等,会造成脑血流的变动、压力荷尔蒙的产生及行为的改变而影响复原情形(Gibbinsetal.2002)。
2 减缓早产儿与新生儿疼痛的措施
目前减缓早产儿与新生儿疼痛的处置,主要分成三类,分别为非药物性减缓疼痛的措施,如:非营养性吸吮和口服蔗糖)或葡萄糖;局部减缓疼痛的药物,如Eutectic Mixture of Local Anesthetics(EMLA),以及鸦片类止痛剂常用的Morphine及Demoral。
2.1 非药物性减缓疼痛的措施
非营养性吸吮是近年来减轻疼痛的措施之一,而减轻疼痛的吸吮速率必须平均达32次/分钟,才有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Pickler及Reyna(2004)研究指出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增加经皮的血氧浓度、减低不安和减低清醒时间的抵抗行为以减轻疼痛。
研究表明,蔗糖有效止痛的浓度剂量由12,c-25c,葡萄糖有效止痛的浓度剂量为24% 0.3cc-30% 2cc皆可达到止痛的效果。Johnston等人(2002)建议以蔗糖止痛应该常规性地用在32周以上的早产儿,建议在扎足跟、静脉注射或当有侵入性治疗、组织损害或预估此医疗处置将会引起疼痛时,给予蔗糖或葡萄糖止痛将会是便捷且无副作用的措施。
表一 以蔗糖或葡萄糖减缓疼痛的相关研究之比较
2.2 局部减缓疼痛的药物
EMLA 是一种含有 lidocanine 2.5% 和 prilocaine2.5% 成分各含一比一,稳定性高的混合软膏,它可以在执行各种有关皮肤表浅的医疗处置时提供局部麻醉的效果(Kaur, Gupta,& Kumar,2003)。目前有关早产儿和新生儿使用 EMLA的研究不多,表二是相关研究报告,其研究皆采双盲随机控制实验的设计,所使用的剂量,覆盖时间和范围之比较。
Gradin 等人(2002)指出瑞典已研究使用EMLA于新生儿是安全的,建议可使用在早产儿和新生儿减缓疼痛的 治疗;但是却不适用于对酰胺类局部麻醉剂过敏者和变性血红素血症者 。但是研究人员建议若一天需多次使用EMLA 或整周甚至几个月连续使用 时,必须常规性的监测血中甲基红血球的数值。
2.3 鸦片类止痛剂
鸦片类止痛剂可以减低使用人工呼吸器的压力,并用在手术后、插胸管甚至放置心肺体外循环机 时的止痛。用于新生儿的剂量一般由静脉或肌肉注射给予的剂量为每公斤0.05-0.2mg,而口服的剂量为静脉或肌肉注射的3-5倍(Young & Mangum,2001)。
Tibboe等人(2005)的研究指出,临床实际给予的鸦片类止痛剂剂量并不会产生副作用,所以若依照给药的准则并严密监测其生命征象,应不至于因担心产生鸦片类止痛剂的副作用而使其成为疼痛治疗的限制。
表二 以EMLA 减缓疼痛的相关研究之比较
3 护理人员的疼痛评估与处置
Warnock和Lander(2004)曾指出评估及测量疼痛是治疗疼痛的基石,特别是确认新生儿疼痛的反应。针对成人疼痛的研究指出除了与自己对疼痛的相关经验外,护理人员解释成人疼痛和决定介入之过程也与工作年资和教育程度有关,而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
Mackrodt和White(2001)指出美国儿科学会所提出预防及处理新生儿疼痛和压力的政策,并使用一致性且有效的评值方法。Reyes也认为统一疼痛评估量表是必须的。表三为多个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发展的疼痛评估量表,评估项目包含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表三 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已发展的疼痛评估量表
4 结论与建议
回顾所有相关葡萄糖或蔗糖及EMLA减缓疼痛之研究,研究对象若有以下之情况,则排除在收案的条件外,例如:神经肌肉病变、脊椎受损、感染等,但也正因如此,对痛觉的刺激无法产生反应的早产儿和新生儿,未列为研究对象,所以在评估疼痛和使用文中介绍减缓疼痛的处置,其效果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由文献中可以了解新生儿科护理在美国是一个专业的领域且已约莫达三十年的历史,但是对新生儿和早产儿相关医疗处置的疼痛评估,至目前为止还在不断研究发展中。回顾国内文献,极少有以疼痛评估量表评值新生儿和早产儿疼痛程度并依此给予减缓疼痛的措施。
护理人员是照护新生儿及早产儿最亲近也是最重要的人,所以护理人员应多加强疼痛评估及处理的能力,通过专业的评估从而建议医师何时该给予药物性止痛剂。相信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护理下,可以提供新生儿及早产儿免于疼痛的情境,减少合并症,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进而提高照护品质。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儿童;小脑幕;肿瘤;手术;显微外科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30
儿童幕下肿瘤占儿童颅内肿瘤的47%~56%[1],我科收治了27例儿童幕下肿瘤患儿采用俯卧位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儿童幕下肿瘤患儿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6个月~15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6个月~3岁4例,4~9岁16例(学龄前及学龄期),10~15岁7例(青春期)例。病程:初诊时间最短1 d,最长3年,平均82 d。主要临床表现有呕吐、头痛、视盘头水肿、共济失调、颈抵抗、嗜睡以及意识障碍、视觉障碍、头围增大和前囟张力增高、眼球震颤、抽搐、智力障碍等。肿瘤位于中线部位24例,位于小脑半球3例。
1.2治疗方法全组病例均在俯卧位下行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25例采用正中-小脑蚓入路,2例采用旁正中入路;手术全切22例,次全切4例,大部切除1例。所有病例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评估做好手术护理评估,包括心理评估和病情评估。病情评估:了解患儿生命体征和营养状况、神经功能评分、睡眠情况、家庭支持、治疗依从性等;阅读实验室报告,了解重要器官的功能和电解质情况有无异常。心理评估:向家属介绍针对患儿所做的手术准备工作,并告知术前注意事项,取得家属配合;与患儿交流,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1.2术前准备常规准备俯卧位软垫、马蹄形头架托或Mayfield-Kees头架、开颅包、电钻、高频电刀、吸引器、束缚带等物品,特殊器械准备显微镜及其托手架、数字视频采集监视器、显微镊、弹簧剪刀、肿瘤钳、双极电凝、止血纱布、骨蜡等。
患儿准备:术前日剃头、更换清洁衣服,术日晨充分清洁手术区域皮肤,术前排空小便,遵医嘱应用术前药物。准备手术所需的病历、影像学资料。
2.2术中护理
2.2.1常规护理调节并保持手术间温度22~25 ℃,湿度50%~60%。患儿入手术室后平卧,双眼衬垫消毒棉纱,再用贴模黏贴好,以免消毒液接触角膜引起灼伤。建立静脉输液通道2条(颈部中心静脉穿刺1条、肢体浅静脉穿刺1条),协助麻醉医师做好有创操作,导尿并将尿采集袋悬挂于手术床旁。
2.2.2摆放保护气管插管,扶托患儿头颈部,托起患儿肩背部、臀部及下肢,使患儿在同一水平轴向同一方向翻转于俯卧位软垫(软垫长度上端略高于双臂、下端超过耻骨联合处)上,胸腹两侧垫软垫以免胸腔器官和腹腔静脉受压,双上肢适度外展(不超过90°)自然放置于两侧的托手架上,双下肢膝、胫前骨隆突处加软枕,双小腿上翘与大腿成30°角,大腿与背部呈20°角,束缚带固定于腘窝上方8 cm处,患儿头部放置马蹄形头架托固定,眼睛位于头架凹处、勿受压。年长患儿用Mayfield-Kees头架固定。
2.2.3协助显微手术协助手术医师将无菌显微镜薄膜套于显微镜上,用橡皮胶圈固定连接目镜处薄膜旋紧镜盖固定,显微镜托手架用双层消毒辅料包裹,横置于手术者胸前紧靠手术视野,根据手术者要求调节托手架高度以方便手术者操作。将显微镜视频采集器的显示屏放置于明显处,以方便手术者、助手和器械护士了解手术进展。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护理评估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了解手术中患儿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评估神志、生命体征以及手术切口引流情况。
2.3.2护理措施尽量平稳,减少震动,注意保护切口、引流管、输液管,防止滑脱或受到污染。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阻塞,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记录。
3结果
27例儿童幕下肿瘤患儿,采用俯卧位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无手术并发症,均好转出院。
4讨论
儿童幕下肿瘤位于颅后窝,俯卧位手术是颅后窝病变和颈椎等部位手术经常采取的[2,3],优点是手术视野暴露好,缺点是并发症多,特别易造成呼吸循环障碍,但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和麻醉监护手段的提高,俯卧位手术日益增多。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察尤为重要:(1)儿童幕下肿瘤多居中线部位、紧邻脑干,手术牵拉与电灼刺激中枢易引起呼吸循环障碍,而且儿童血容量少,对失血敏感[4],术前做好中心静脉及动脉穿刺,既可保持输液通畅又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压,观察患儿胸廓起伏、指端末梢循环、血压、中心静脉压以及尿量,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及时准确反应生命体征的变化。(2)儿童幕下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手术视野范围小,手术时间长[3],手术者易疲劳。将显微镜视频显示屏置于手术者、助手和器械护士易观察处以便了解手术进展,准确传递手术器械,这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显微外科手术时间长,肢置应摆放适当,双上肢适度外展(不超过90°)自然放置于两侧的托手架上,以免损伤臂丛神经,双下肢膝处加软枕,小腿上翘与大腿成30°角,避免腘神经长时间牵拉损伤,是护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大彪,罗世祺,马振宇,等.1267例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4-7.
[2]刘亮,郑晓梅,陈礼刚.儿童颅内肿瘤研究现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7,30(6):534-536.
[3]齐巍,王宇,甲戈,等.儿童小脑星形细胞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和预后[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72-1074.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弱视儿童150例(186眼)。入组标准:矫正视力小于0.9;经相关检查,排除眼部各种器质性病变;患儿无重大躯体性疾病,无精神障碍,无沟能障碍。将150例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75例(92眼),男39例(48眼),女36例(44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2±1.6)岁;弱视情况:轻度51眼,中等32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患儿58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1眼,斜视性患儿12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对照组:75例(94眼),其中男38例(45眼),女37例(49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3±1.6)岁;弱视情况:轻度52眼,中等33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性患儿60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0眼,斜视性患儿13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2组弱视儿童在年龄、性别比、弱视病情、疾病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与护理方案
2组均采取常规弱视治疗方案:(1)配戴眼镜进行屈光不正的矫正;(2)依照儿童弱视眼的具体病情行不同的遮盖手法及时间;(3)精细化操作;(4)其他治疗方法,如眼后像治疗、视频强化目力治疗等。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眼科常规健康宣教,即向小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案内容、治疗的意义以及治疗过程中的需要的配合等,同时嘱咐家长按照医嘱进行定时复诊;研究组实施全面的、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参考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文献、护理经验以及儿童、家长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制定。
1.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
(1)组建弱视儿童、家长健康教育护理组,成员为1位主治眼科医生与5名具有3年以上眼科经验的护理人员,共同对研究组每位患儿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记录归档,每次患儿的就诊检查结果、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等均记录在此档案中。(2)护理人员根据患儿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尤其对于情绪上有焦虑的家长、儿童要重点心理护理,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向家长及儿童讲述弱视的病理、危害以及治疗的意义、手段等,特别要强调长期规范治疗的必要性。(3)每月定期组织1次弱视儿童家长课堂,由眼科主任有计划的知识讲解,并解答患儿家长在治疗方面遇到的问题,对于困难较大的家长可进行单独指导。同时,鼓励弱视儿童家长之间相互交换督导经验,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完成治疗项目。(4)在每次复诊时,让患儿看有关弱视的知识视频,时间为20min,目的是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眼睛疾病以及不良用眼习惯等,以促进儿童顺从治疗。同时采用儿童化语言方式向儿童讲一些眼睛不好所带来的烦恼与不便,为了提高患儿治疗的积极性,可用小奖品来予以鼓舞。(5)向家长强调按时带领患儿来院复诊,告诉家长定时复诊才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以免发生不规范治疗。(6)对家长进行儿童膳食指导,鼓励家长多为孩子提供优质蛋白(如鱼类、虾类、奶类等),多提供富含维生素A、维生C及钙的蔬果,督促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加强孩子各种营养的吸收。
1.4评估方法与指
1.4.1依从性评估:采用我院眼科制定的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问答表,对入组的150例弱视儿童及家长进行依从性调查。儿童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眼镜是否每日都能配戴,是否能依照医生要求进行遮盖、训练等,是否培养了科学的用眼习惯,是否了解眼睛发生疾病,等。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是否监督、帮助、鼓励完成各项治疗项目,是否按时带领儿童来院复诊,是否主动与眼科医师沟通、交流,是否了解关于弱视的知识、危害、治疗注意事项等。依从性调查问答表调查时间为患儿治疗满两年时,由固定的专业调查医护人员向家长进行调查、解释及问答,问题结果分为“是”与“否”,答完后当场收回。入组的150例患儿家长者进行了调查,有效率100%。
1.4.2疗效评估:患儿在治疗满2年后,根据弱视治疗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治愈,患儿视力水平持续在1.0及以上;基本治愈,矫正视力水平达到0.9或以上;有效,视力水平提升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水平只提升1行或者无变化,甚至视觉功能发生减退。总有效率=(治愈+基本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这三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始终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眼睛有疾病这两个方面中,研究组依从性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32组弱视儿童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42,P<0.01)。
3讨论
3.1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的治疗不是短期就能成效的,而是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规范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配合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孩子无法按要求进行治疗或听从家人的督导,有的甚至会出现反抗治疗,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到视觉功能的改善。常规眼科健康教育由于不全面、不规范以及太笼统而不适合弱视儿童健康教育。本组研究通过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心理、行为、认知等方面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另外,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自己患有眼部疾病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对以后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3.2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治疗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治疗效果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能自觉的、长期的执行治疗要求,这就需要依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督促、鼓励患儿,才能更好的按照要求完成治疗,因此,家长良好的依从行为至关重要。本组研究制定具体化、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让弱视儿童家长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弱视治疗,同时加强家长对弱视的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家长以正确的方法来督导孩子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充分说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弱视儿童家长治疗依从性较大的帮助。
3.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
在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下,家长与儿童都能深刻的认识到疾病的危害,都能从健康教育中获得较多的、较全面的弱视知识,无形中提高了家长与儿童的治疗信心与依从性,也提高了家长对弱视治疗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由于常规眼科健康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笼统,效果并不理想。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The Value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for School Aged Children with Asthma/CUI Qiong-ying,QI Xiao-ping,CHEN Huan-l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8):101-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for school aged children with asthma. Method: 115 school aged children with asthma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had 57 cases, were given health education,observation group had 58 cases, were given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in the ba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of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ability score, asthma control, asthma attack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After nursing, the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re-nursing and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Self nursing behavior intervention; School age; Asthma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05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28
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规范化防治主要包括准确诊断,规范化治疗与健康教育。同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提高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行为水平,从而改善健康程度,达到有效的哮喘控制效果[1]。本研究探讨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儿科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115例,全部患儿均符合200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的哮喘的诊断标准[2]。全部患儿家属对本研究试验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6~16岁,平均(8.24±1.05)岁,病程:1~90个月,平均(45.16±2.14)个月,轻度哮喘26例,中度哮喘32例;对照组:57例,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6~15岁,平均(8.21±1.06)岁,病程:1~88个月,平均(45.14±2.31)个月,轻度哮喘27例,中度哮喘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与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的基础上采用自我护理行为干预。
1.2.1 健康教育 (1)护理评估:全部患儿及其家属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建立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护理病历资料,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程度给予不同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轻度哮喘患儿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辅舒酮)雾化吸入治疗,中度哮喘患儿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雾化吸入治疗,并配合雾化吸入护理。在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哮喘急性发作时,立即采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治疗。(2)健康宣教小册子:向患儿家属发放健康宣教小册子,小册子内容包括:哮喘诱发因素(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哮喘的诱发因素,避免接触哮喘的诱发因素,以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饮食原则;用药指导与家庭保健等相关事项。(3)健康宣教讲座:护理人员嘱咐患儿家属于患儿复诊时积极参加健康宣教讲座,共2~3次,30 min/次,邀请哮喘专家讲解有效控制哮喘的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哮喘的诱发因素、哮喘的预后状况,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必要措施,雾化吸入激素的安全性;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与用药方法。(4)采用个别指导、小组式教育方式增强患儿及其家属对哮喘的防治信心。
1.2.2 自我护理行为干预 以2名儿科医师、2名护师、1名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护理小组成员,护理小组成员均为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并进行统一培训。护理小组成员对患儿实施综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并负责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与随访。首先,护理小组成员与患儿建立良好与相互信任的关系,并制定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方案:(1)寻找哮喘诱发因素:辅助并提高患儿对哮喘诱发或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处理能力,制定降低或避免接触哮喘诱发因素的方案。(2)学习哮喘相关知识:了解并熟悉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临床症状与处理对策,指导患儿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或哮喘病情加重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3)准确用药的指导:指导患儿准确用药,每月对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模拟仿真培训,采用药品仿真模型,检查患儿雾化吸入治疗方法的准确性,以保证足量药液的有效吸入。同时,向患儿及其家属强调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药物安全性,以解除患儿及其家属对用药安全及其药物对患儿生长发育负面影响等方面的顾虑,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4)病情评估的指导:指导患儿准确掌握并应用峰流速仪,指导患儿每天定期采用简易峰流速仪用于测定峰流速值,并将相关数据记录于表格,学会准确评估病情程度与阶段性药物治疗效果。(5)病情分析:坚持每日完成哮喘日记的写作,日记要求详细记录天气温度、天气湿度、特殊饮食、哮喘时间、哮喘频率、峰流速值等。(6)哮喘控制水平评估:教会患儿采用《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培养患儿自我监测哮喘病情的能力。(7)运动行为干预:指导患儿制定《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运动方案》,根据患儿自身状况制定运动方案,每周3 d,每天≥30 min的健身操、慢跑等有氧运动。(8)心理行为干预:由护理小组成员中的心理咨询师执行,及时发现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每个月1次,30 min/次,干预时间为6个月,每次干预完成后完善电话回访,保持电话联系,便于电话咨询。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评分 采用自制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行为问卷》[3],实施调查方式评估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患儿讲明调查目的与调查注意事项,使患儿正确理解并完整填写调查问卷,调查者确认无漏项后回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与自我监测行为等4个维度,正向计分1~4分,其中“从不”计1分, “偶尔” 计2分,“经常” 计3分,“总是” 计4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越高,由2名护理专家与2名儿科哮喘专家问卷调查项目进行评议,内容效度为0.96,信度系数为0.72。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评分的差异。
1.3.2 哮喘控制程度 采用《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调查[4],调查问卷包括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对哮喘控制的自我评估、急救药物应用频率、哮喘夜间症状、哮喘喘息症状、哮喘导致的活动受限程度,其中25分为哮喘完全控制,20~24分为哮喘部分控制,
1.3.3 哮喘发作程度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自我监测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自我监测行为)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程度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全部患儿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明显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全球哮喘防治战略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prevention strategy,GINA)制定提高了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但不能完全消除支气管哮喘发展的致病原因[5]。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大量文献[6]证实,健康教育管理在控制哮喘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关于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在改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中的价值研究较为罕见。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是指在儿童个体在维持与促进健康采取的一系列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干预活动[7]。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其治疗效果不仅与患儿的病情具有紧密的关系,同时,哮喘的控制效果与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具有一定的关系[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自我监测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护理后,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健康教育患儿。揭示了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显著改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减少或避免哮喘诱发因素,减轻喘息症状,从而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9]。同时,全部患儿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明显高于护理前,但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的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明显高于单纯健康教育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均明显少于单纯健康教育患儿。揭示了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在改善哮喘控制程度与哮喘发作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治疗是一个长期阶段性过程,积极辅助患儿寻找哮喘诱发因素,根据患儿病情程度制定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案,使患儿主动参与哮喘的控制过程,执行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10-11]。在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期间,考虑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学习能力强,但持久力与意志力较为软弱等特征[12]。护理人员应加强短信与电话随访,不断监测患儿自我行为干预能力,以达到有效控制哮喘的目的,同时发挥有效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以有效对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进行干预,提高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从而改善哮喘控制效果,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13-15]。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在改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哮喘控制程度与哮喘发作程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昀.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对哮喘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7):1082-1083.
[2]郑秋珍.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对缓解期哮喘患儿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274-275.
[3]宋雪娴.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3):99-100.
[4]任秀明.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对学龄期儿童哮喘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5):220-221.
[5]杨淑梅,王丽君,,等.临床护理路径对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154-156.
[6]苏春燕,葛琪,李美花.常规护理和居家自我护理对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学,2014,20(22):97-98.
[7]王厚玲.Orem自我护理模式在儿童哮喘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27-29.
[8]赵艳红.健康指导对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0):2268-2269.
[9]罗悦虹.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4,33(1):150-151.
[10]施丽萍,夏珊,方丽.自我管理护理模式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8):892-894.
[11]王苗苗.哮喘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9):6184-6185.
[12]周莉,韩春晖.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0-72.
[13]任丽.持续健康指导对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