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护理评估

儿童护理评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童护理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童护理评估

篇1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37-02

随着新生儿学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其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疼痛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有人建议将其作为第五生命体征[1]。国际疼痛协会在2001年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性感觉,无交流能力却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新生儿及早产儿没有交流能力,可他们的疼痛仍然需要足够的重视及处理,尤其是早产儿,对疼痛更敏感,所以更应得到照顾[2]。

1早产儿疼痛的来源

早产儿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多,如采血,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等,这些操作都可以导致比较严重的疼痛。另外,环境也可影响,如不当的光线,噪音等都与疼痛密切相关。对于早产儿,即使是更换,查体,换尿布等,都能引发疼痛。

2疼痛对早产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早产儿在住院时间内会受到反复的疼痛刺激,反复的刺激可使疼痛外周感受器敏感化,导致痛觉过敏反应,因此即使是更换尿布,查体等都会被认为是疼痛刺激,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增快,血压增高,颅内压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还可引起脑血流的变化,导致灌注再损伤,甚至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3]。另外,疼痛刺激还可以促进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的释放,造成高血糖状态,使血糖波动,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还可影响睡眠和食欲。

2.2远期不良影响:早产儿经历的反复疼痛刺激可引起痛觉的改变,慢性疼痛综合症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对于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治疗天数与成长后日常生活中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说明,早产儿能够潜意识记忆早期的疼痛经历,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他们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与成年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4]。

3早产儿疼痛的评估

新生儿疼痛可以表现为哭闹、面部表情的改变,肢体活动等,但早产儿很少哭,尤其是极低及超低体重儿,即使受到强烈的疼痛刺激,哭闹的时间也持续很短暂。因此,哭声并不是反应早产儿疼痛的有效评估指标,需要结合生理表现,通过专用的早产儿疼痛评估工具。

3.1早产儿疼痛评分(PrematureInfantPain,PIPP),这是一项多维的评估工具,由加拿大Toronto和McGill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急性疼痛的评估。由3个行为指标:皱眉,挤眼,鼻唇沟;2个生理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2个相关指标:行为状态,孕周,共7个指标组成。见表1。PIPP的总分为7项之和,最低为0分,最高为21分,分值大于12分即表示有疼痛的存在。

3.2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eonatalFacialCodingSystem,NFCS):NFCS由加拿大BritishColumbia儿童医院和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新生儿的疼痛,为最可靠有效的新生儿疼痛评估方法。NFCS有10项指标,包括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张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颌颤动,嘴呈“O”形,伸舌(伸舌只用于评估早产儿)。每项1分,总分为10分(足月儿为9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国外研究者在不同的评估工具之间进行过对照研究,发现NFCS和NIPS用于早产儿疼痛评估时都很敏感,且NFCS优于NIPS[5]。

4护理干预措施

4.1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早产儿疼痛的认识,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患儿疼痛的护理质量。因此,帮助护理人员树立积极处理新生儿疼痛的态度,积极进行疼痛控制,从而更好地帮助早产儿应对疼痛,使患儿的机体和心理创伤减少到最小,改善患儿预后。

4.2营造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应尽量为早产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6]。降低环境的噪音水平,说话轻柔,各种仪器设备的音量应控制在较低水平,并且及时回应各种仪器的报警。各种操作轻柔,并尽量集中进行。光线不能过强,早产儿暖箱可以适当遮档,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在晚上时应尽量调暗,以保证早产儿的睡眠。这些措施虽然不能直接减轻疼痛,但可以减轻压力水平,减少能量消耗,使早产儿能更好的应付疼痛,避免与疼痛协同而加重疼痛。

4.3舒适的

4.3.1使早产儿处于放松的:“便利蜷曲”是指当婴儿侧卧、仰卧或俯卧时,四肢中线屈曲位且呈放松状态的一种舒适,屈曲可同时对本体感觉、温度和触觉感觉系统予柔和的刺激,是一种有效的疼痛干预方法。阎光霞等的研究证实俯卧位进行足跟采血比仰卧位能减轻疼痛[7-8]。

4.3.2鸟巢护理:即使用襁褓或棉布做成的被子包裹早产儿,使其提高安全感,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使疼痛减轻[9-10]。

4.3.3袋鼠式护理:是指早产儿的母(父)亲,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们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多种研究已证实袋鼠式护理能够减轻新生儿疼痛[11]。

4.4抚触和音乐疗法。通过抚触,可刺激新生儿前庭、运动感觉系统,调节行为状态,减少应激行为,使新生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使疼痛缓解[12]。同时,对有疼痛反应的患儿给予听轻柔的音乐,患儿的疼痛反应可明显的降低。

4.5非营养性吸吮(NNS)+口服蔗糖或葡萄糖。非营养性吸吮能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并能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13-16]由于NNS操作简单,适用于NICU中各种操作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口服蔗糖或葡萄糖也是NICU比较常用的非药物镇痛方法,但在使用时应评估早产儿的病情,若病情危重,考虑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禁用[17-18]。

篇2

过去几十年因科技和药物的发展,使得高危险性新生儿的存活率增加,因此一些使组织受损的疼痛处置也相对增加,但还是缺乏安全且有效的策略。

早产儿和新生儿尚未具有语言能力,若要评估他们对疼痛的感受就必须依其行为来推论,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对于早产儿和新生儿疼痛,应该具备有敏锐的评估能力,并能给予有效减缓疼痛的处置,才能使早产儿和新生儿达到健康舒适的状态。本文将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疼痛反应、各种减缓疼痛的措施和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评估及处理逐一讨论,以期能给护理人员在临床上能提供早产儿和新生儿有效的疼痛处置。

1 早产儿与新生儿的疼痛反应

研究发现表明神经系统在胎儿早期即已开始发展(Wolf,1999),且分布到骨骼及皮肤,怀孕周数28-30周时神经密度已相当于成人。早产儿与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比例比成人大,且相较于成人有多且浓密的痛神经纤维传递冲动,加上早产儿与新生儿传导痛的神经纤维所分泌的endorphine较少,因此比成人更能感受到治疗过程所产生的微小疼痛。

疼痛会引起他们身体一连串的反应,例如:心跳加快、血压的波动、脑缺血机会增加等,会造成脑血流的变动、压力荷尔蒙的产生及行为的改变而影响复原情形(Gibbinsetal.2002)。

2 减缓早产儿与新生儿疼痛的措施

目前减缓早产儿与新生儿疼痛的处置,主要分成三类,分别为非药物性减缓疼痛的措施,如:非营养性吸吮和口服蔗糖)或葡萄糖;局部减缓疼痛的药物,如Eutectic Mixture of Local Anesthetics(EMLA),以及鸦片类止痛剂常用的Morphine及Demoral。

2.1 非药物性减缓疼痛的措施

非营养性吸吮是近年来减轻疼痛的措施之一,而减轻疼痛的吸吮速率必须平均达32次/分钟,才有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Pickler及Reyna(2004)研究指出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增加经皮的血氧浓度、减低不安和减低清醒时间的抵抗行为以减轻疼痛。

研究表明,蔗糖有效止痛的浓度剂量由12,c-25c,葡萄糖有效止痛的浓度剂量为24% 0.3cc-30% 2cc皆可达到止痛的效果。Johnston等人(2002)建议以蔗糖止痛应该常规性地用在32周以上的早产儿,建议在扎足跟、静脉注射或当有侵入性治疗、组织损害或预估此医疗处置将会引起疼痛时,给予蔗糖或葡萄糖止痛将会是便捷且无副作用的措施。

表一 以蔗糖或葡萄糖减缓疼痛的相关研究之比较

2.2 局部减缓疼痛的药物

EMLA 是一种含有 lidocanine 2.5% 和 prilocaine2.5% 成分各含一比一,稳定性高的混合软膏,它可以在执行各种有关皮肤表浅的医疗处置时提供局部麻醉的效果(Kaur, Gupta,& Kumar,2003)。目前有关早产儿和新生儿使用 EMLA的研究不多,表二是相关研究报告,其研究皆采双盲随机控制实验的设计,所使用的剂量,覆盖时间和范围之比较。

Gradin 等人(2002)指出瑞典已研究使用EMLA于新生儿是安全的,建议可使用在早产儿和新生儿减缓疼痛的 治疗;但是却不适用于对酰胺类局部麻醉剂过敏者和变性血红素血症者 。但是研究人员建议若一天需多次使用EMLA 或整周甚至几个月连续使用 时,必须常规性的监测血中甲基红血球的数值。

2.3 鸦片类止痛剂

鸦片类止痛剂可以减低使用人工呼吸器的压力,并用在手术后、插胸管甚至放置心肺体外循环机 时的止痛。用于新生儿的剂量一般由静脉或肌肉注射给予的剂量为每公斤0.05-0.2mg,而口服的剂量为静脉或肌肉注射的3-5倍(Young & Mangum,2001)。

Tibboe等人(2005)的研究指出,临床实际给予的鸦片类止痛剂剂量并不会产生副作用,所以若依照给药的准则并严密监测其生命征象,应不至于因担心产生鸦片类止痛剂的副作用而使其成为疼痛治疗的限制。

表二 以EMLA 减缓疼痛的相关研究之比较

3 护理人员的疼痛评估与处置

Warnock和Lander(2004)曾指出评估及测量疼痛是治疗疼痛的基石,特别是确认新生儿疼痛的反应。针对成人疼痛的研究指出除了与自己对疼痛的相关经验外,护理人员解释成人疼痛和决定介入之过程也与工作年资和教育程度有关,而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

Mackrodt和White(2001)指出美国儿科学会所提出预防及处理新生儿疼痛和压力的政策,并使用一致性且有效的评值方法。Reyes也认为统一疼痛评估量表是必须的。表三为多个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发展的疼痛评估量表,评估项目包含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表三 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已发展的疼痛评估量表

4 结论与建议

回顾所有相关葡萄糖或蔗糖及EMLA减缓疼痛之研究,研究对象若有以下之情况,则排除在收案的条件外,例如:神经肌肉病变、脊椎受损、感染等,但也正因如此,对痛觉的刺激无法产生反应的早产儿和新生儿,未列为研究对象,所以在评估疼痛和使用文中介绍减缓疼痛的处置,其效果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由文献中可以了解新生儿科护理在美国是一个专业的领域且已约莫达三十年的历史,但是对新生儿和早产儿相关医疗处置的疼痛评估,至目前为止还在不断研究发展中。回顾国内文献,极少有以疼痛评估量表评值新生儿和早产儿疼痛程度并依此给予减缓疼痛的措施。

护理人员是照护新生儿及早产儿最亲近也是最重要的人,所以护理人员应多加强疼痛评估及处理的能力,通过专业的评估从而建议医师何时该给予药物性止痛剂。相信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护理下,可以提供新生儿及早产儿免于疼痛的情境,减少合并症,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进而提高照护品质。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 儿童;小脑幕;肿瘤;手术;显微外科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30

儿童幕下肿瘤占儿童颅内肿瘤的47%~56%[1],我科收治了27例儿童幕下肿瘤患儿采用俯卧位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儿童幕下肿瘤患儿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6个月~15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6个月~3岁4例,4~9岁16例(学龄前及学龄期),10~15岁7例(青春期)例。病程:初诊时间最短1 d,最长3年,平均82 d。主要临床表现有呕吐、头痛、视盘头水肿、共济失调、颈抵抗、嗜睡以及意识障碍、视觉障碍、头围增大和前囟张力增高、眼球震颤、抽搐、智力障碍等。肿瘤位于中线部位24例,位于小脑半球3例。

1.2治疗方法全组病例均在俯卧位下行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25例采用正中-小脑蚓入路,2例采用旁正中入路;手术全切22例,次全切4例,大部切除1例。所有病例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评估做好手术护理评估,包括心理评估和病情评估。病情评估:了解患儿生命体征和营养状况、神经功能评分、睡眠情况、家庭支持、治疗依从性等;阅读实验室报告,了解重要器官的功能和电解质情况有无异常。心理评估:向家属介绍针对患儿所做的手术准备工作,并告知术前注意事项,取得家属配合;与患儿交流,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其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1.2术前准备常规准备俯卧位软垫、马蹄形头架托或Mayfield-Kees头架、开颅包、电钻、高频电刀、吸引器、束缚带等物品,特殊器械准备显微镜及其托手架、数字视频采集监视器、显微镊、弹簧剪刀、肿瘤钳、双极电凝、止血纱布、骨蜡等。

患儿准备:术前日剃头、更换清洁衣服,术日晨充分清洁手术区域皮肤,术前排空小便,遵医嘱应用术前药物。准备手术所需的病历、影像学资料。

2.2术中护理

2.2.1常规护理调节并保持手术间温度22~25 ℃,湿度50%~60%。患儿入手术室后平卧,双眼衬垫消毒棉纱,再用贴模黏贴好,以免消毒液接触角膜引起灼伤。建立静脉输液通道2条(颈部中心静脉穿刺1条、肢体浅静脉穿刺1条),协助麻醉医师做好有创操作,导尿并将尿采集袋悬挂于手术床旁。

2.2.2摆放保护气管插管,扶托患儿头颈部,托起患儿肩背部、臀部及下肢,使患儿在同一水平轴向同一方向翻转于俯卧位软垫(软垫长度上端略高于双臂、下端超过耻骨联合处)上,胸腹两侧垫软垫以免胸腔器官和腹腔静脉受压,双上肢适度外展(不超过90°)自然放置于两侧的托手架上,双下肢膝、胫前骨隆突处加软枕,双小腿上翘与大腿成30°角,大腿与背部呈20°角,束缚带固定于腘窝上方8 cm处,患儿头部放置马蹄形头架托固定,眼睛位于头架凹处、勿受压。年长患儿用Mayfield-Kees头架固定。

2.2.3协助显微手术协助手术医师将无菌显微镜薄膜套于显微镜上,用橡皮胶圈固定连接目镜处薄膜旋紧镜盖固定,显微镜托手架用双层消毒辅料包裹,横置于手术者胸前紧靠手术视野,根据手术者要求调节托手架高度以方便手术者操作。将显微镜视频采集器的显示屏放置于明显处,以方便手术者、助手和器械护士了解手术进展。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护理评估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了解手术中患儿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评估神志、生命体征以及手术切口引流情况。

2.3.2护理措施尽量平稳,减少震动,注意保护切口、引流管、输液管,防止滑脱或受到污染。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阻塞,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记录。

3结果

27例儿童幕下肿瘤患儿,采用俯卧位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无手术并发症,均好转出院。

4讨论

儿童幕下肿瘤位于颅后窝,俯卧位手术是颅后窝病变和颈椎等部位手术经常采取的[2,3],优点是手术视野暴露好,缺点是并发症多,特别易造成呼吸循环障碍,但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和麻醉监护手段的提高,俯卧位手术日益增多。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察尤为重要:(1)儿童幕下肿瘤多居中线部位、紧邻脑干,手术牵拉与电灼刺激中枢易引起呼吸循环障碍,而且儿童血容量少,对失血敏感[4],术前做好中心静脉及动脉穿刺,既可保持输液通畅又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压,观察患儿胸廓起伏、指端末梢循环、血压、中心静脉压以及尿量,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及时准确反应生命体征的变化。(2)儿童幕下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手术视野范围小,手术时间长[3],手术者易疲劳。将显微镜视频显示屏置于手术者、助手和器械护士易观察处以便了解手术进展,准确传递手术器械,这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显微外科手术时间长,肢置应摆放适当,双上肢适度外展(不超过90°)自然放置于两侧的托手架上,以免损伤臂丛神经,双下肢膝处加软枕,小腿上翘与大腿成30°角,避免腘神经长时间牵拉损伤,是护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大彪,罗世祺,马振宇,等.1267例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4-7.

[2]刘亮,郑晓梅,陈礼刚.儿童颅内肿瘤研究现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7,30(6):534-536.

[3]齐巍,王宇,甲戈,等.儿童小脑星形细胞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和预后[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72-1074.

篇4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弱视儿童150例(186眼)。入组标准:矫正视力小于0.9;经相关检查,排除眼部各种器质性病变;患儿无重大躯体性疾病,无精神障碍,无沟能障碍。将150例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75例(92眼),男39例(48眼),女36例(44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2±1.6)岁;弱视情况:轻度51眼,中等32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患儿58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1眼,斜视性患儿12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对照组:75例(94眼),其中男38例(45眼),女37例(49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3±1.6)岁;弱视情况:轻度52眼,中等33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性患儿60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0眼,斜视性患儿13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2组弱视儿童在年龄、性别比、弱视病情、疾病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与护理方案

2组均采取常规弱视治疗方案:(1)配戴眼镜进行屈光不正的矫正;(2)依照儿童弱视眼的具体病情行不同的遮盖手法及时间;(3)精细化操作;(4)其他治疗方法,如眼后像治疗、视频强化目力治疗等。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眼科常规健康宣教,即向小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案内容、治疗的意义以及治疗过程中的需要的配合等,同时嘱咐家长按照医嘱进行定时复诊;研究组实施全面的、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参考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文献、护理经验以及儿童、家长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制定。

1.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

(1)组建弱视儿童、家长健康教育护理组,成员为1位主治眼科医生与5名具有3年以上眼科经验的护理人员,共同对研究组每位患儿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记录归档,每次患儿的就诊检查结果、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等均记录在此档案中。(2)护理人员根据患儿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尤其对于情绪上有焦虑的家长、儿童要重点心理护理,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向家长及儿童讲述弱视的病理、危害以及治疗的意义、手段等,特别要强调长期规范治疗的必要性。(3)每月定期组织1次弱视儿童家长课堂,由眼科主任有计划的知识讲解,并解答患儿家长在治疗方面遇到的问题,对于困难较大的家长可进行单独指导。同时,鼓励弱视儿童家长之间相互交换督导经验,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完成治疗项目。(4)在每次复诊时,让患儿看有关弱视的知识视频,时间为20min,目的是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眼睛疾病以及不良用眼习惯等,以促进儿童顺从治疗。同时采用儿童化语言方式向儿童讲一些眼睛不好所带来的烦恼与不便,为了提高患儿治疗的积极性,可用小奖品来予以鼓舞。(5)向家长强调按时带领患儿来院复诊,告诉家长定时复诊才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以免发生不规范治疗。(6)对家长进行儿童膳食指导,鼓励家长多为孩子提供优质蛋白(如鱼类、虾类、奶类等),多提供富含维生素A、维生C及钙的蔬果,督促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加强孩子各种营养的吸收。

1.4评估方法与指

1.4.1依从性评估:采用我院眼科制定的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问答表,对入组的150例弱视儿童及家长进行依从性调查。儿童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眼镜是否每日都能配戴,是否能依照医生要求进行遮盖、训练等,是否培养了科学的用眼习惯,是否了解眼睛发生疾病,等。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是否监督、帮助、鼓励完成各项治疗项目,是否按时带领儿童来院复诊,是否主动与眼科医师沟通、交流,是否了解关于弱视的知识、危害、治疗注意事项等。依从性调查问答表调查时间为患儿治疗满两年时,由固定的专业调查医护人员向家长进行调查、解释及问答,问题结果分为“是”与“否”,答完后当场收回。入组的150例患儿家长者进行了调查,有效率100%。

1.4.2疗效评估:患儿在治疗满2年后,根据弱视治疗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治愈,患儿视力水平持续在1.0及以上;基本治愈,矫正视力水平达到0.9或以上;有效,视力水平提升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水平只提升1行或者无变化,甚至视觉功能发生减退。总有效率=(治愈+基本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这三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始终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眼睛有疾病这两个方面中,研究组依从性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32组弱视儿童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42,P<0.01)。

3讨论

3.1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的治疗不是短期就能成效的,而是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规范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配合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孩子无法按要求进行治疗或听从家人的督导,有的甚至会出现反抗治疗,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到视觉功能的改善。常规眼科健康教育由于不全面、不规范以及太笼统而不适合弱视儿童健康教育。本组研究通过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心理、行为、认知等方面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另外,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自己患有眼部疾病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对以后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3.2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治疗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治疗效果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能自觉的、长期的执行治疗要求,这就需要依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督促、鼓励患儿,才能更好的按照要求完成治疗,因此,家长良好的依从行为至关重要。本组研究制定具体化、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让弱视儿童家长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弱视治疗,同时加强家长对弱视的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家长以正确的方法来督导孩子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充分说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弱视儿童家长治疗依从性较大的帮助。

3.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

在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下,家长与儿童都能深刻的认识到疾病的危害,都能从健康教育中获得较多的、较全面的弱视知识,无形中提高了家长与儿童的治疗信心与依从性,也提高了家长对弱视治疗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由于常规眼科健康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笼统,效果并不理想。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篇5

The Value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for School Aged Children with Asthma/CUI Qiong-ying,QI Xiao-ping,CHEN Huan-l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8):101-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for school aged children with asthma. Method: 115 school aged children with asthma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had 57 cases, were given health education,observation group had 58 cases, were given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in the ba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of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ability score, asthma control, asthma attack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After nursing, the self care behavior intervention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re-nursing and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Self nursing behavior intervention; School age; Asthma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05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28

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规范化防治主要包括准确诊断,规范化治疗与健康教育。同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提高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行为水平,从而改善健康程度,达到有效的哮喘控制效果[1]。本研究探讨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儿科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115例,全部患儿均符合200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的哮喘的诊断标准[2]。全部患儿家属对本研究试验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6~16岁,平均(8.24±1.05)岁,病程:1~90个月,平均(45.16±2.14)个月,轻度哮喘26例,中度哮喘32例;对照组:57例,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6~15岁,平均(8.21±1.06)岁,病程:1~88个月,平均(45.14±2.31)个月,轻度哮喘27例,中度哮喘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与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的基础上采用自我护理行为干预。

1.2.1 健康教育 (1)护理评估:全部患儿及其家属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建立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护理病历资料,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程度给予不同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轻度哮喘患儿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辅舒酮)雾化吸入治疗,中度哮喘患儿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雾化吸入治疗,并配合雾化吸入护理。在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哮喘急性发作时,立即采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治疗。(2)健康宣教小册子:向患儿家属发放健康宣教小册子,小册子内容包括:哮喘诱发因素(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哮喘的诱发因素,避免接触哮喘的诱发因素,以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饮食原则;用药指导与家庭保健等相关事项。(3)健康宣教讲座:护理人员嘱咐患儿家属于患儿复诊时积极参加健康宣教讲座,共2~3次,30 min/次,邀请哮喘专家讲解有效控制哮喘的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哮喘的诱发因素、哮喘的预后状况,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必要措施,雾化吸入激素的安全性;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与用药方法。(4)采用个别指导、小组式教育方式增强患儿及其家属对哮喘的防治信心。

1.2.2 自我护理行为干预 以2名儿科医师、2名护师、1名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护理小组成员,护理小组成员均为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并进行统一培训。护理小组成员对患儿实施综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并负责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与随访。首先,护理小组成员与患儿建立良好与相互信任的关系,并制定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方案:(1)寻找哮喘诱发因素:辅助并提高患儿对哮喘诱发或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处理能力,制定降低或避免接触哮喘诱发因素的方案。(2)学习哮喘相关知识:了解并熟悉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临床症状与处理对策,指导患儿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或哮喘病情加重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3)准确用药的指导:指导患儿准确用药,每月对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模拟仿真培训,采用药品仿真模型,检查患儿雾化吸入治疗方法的准确性,以保证足量药液的有效吸入。同时,向患儿及其家属强调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药物安全性,以解除患儿及其家属对用药安全及其药物对患儿生长发育负面影响等方面的顾虑,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4)病情评估的指导:指导患儿准确掌握并应用峰流速仪,指导患儿每天定期采用简易峰流速仪用于测定峰流速值,并将相关数据记录于表格,学会准确评估病情程度与阶段性药物治疗效果。(5)病情分析:坚持每日完成哮喘日记的写作,日记要求详细记录天气温度、天气湿度、特殊饮食、哮喘时间、哮喘频率、峰流速值等。(6)哮喘控制水平评估:教会患儿采用《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培养患儿自我监测哮喘病情的能力。(7)运动行为干预:指导患儿制定《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运动方案》,根据患儿自身状况制定运动方案,每周3 d,每天≥30 min的健身操、慢跑等有氧运动。(8)心理行为干预:由护理小组成员中的心理咨询师执行,及时发现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每个月1次,30 min/次,干预时间为6个月,每次干预完成后完善电话回访,保持电话联系,便于电话咨询。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评分 采用自制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行为问卷》[3],实施调查方式评估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患儿讲明调查目的与调查注意事项,使患儿正确理解并完整填写调查问卷,调查者确认无漏项后回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与自我监测行为等4个维度,正向计分1~4分,其中“从不”计1分, “偶尔” 计2分,“经常” 计3分,“总是” 计4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越高,由2名护理专家与2名儿科哮喘专家问卷调查项目进行评议,内容效度为0.96,信度系数为0.72。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评分的差异。

1.3.2 哮喘控制程度 采用《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调查[4],调查问卷包括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对哮喘控制的自我评估、急救药物应用频率、哮喘夜间症状、哮喘喘息症状、哮喘导致的活动受限程度,其中25分为哮喘完全控制,20~24分为哮喘部分控制,

1.3.3 哮喘发作程度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自我监测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自我监测行为)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程度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全部患儿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明显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全球哮喘防治战略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prevention strategy,GINA)制定提高了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但不能完全消除支气管哮喘发展的致病原因[5]。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大量文献[6]证实,健康教育管理在控制哮喘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关于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在改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中的价值研究较为罕见。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是指在儿童个体在维持与促进健康采取的一系列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干预活动[7]。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其治疗效果不仅与患儿的病情具有紧密的关系,同时,哮喘的控制效果与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具有一定的关系[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日常行为、自我护理行为、哮喘控制行为、自我监测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护理后,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健康教育患儿。揭示了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显著改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减少或避免哮喘诱发因素,减轻喘息症状,从而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9]。同时,全部患儿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明显高于护理前,但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患儿的哮喘完全控制率、哮喘部分控制与哮喘总体控制率明显高于单纯健康教育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与住院次数均明显少于单纯健康教育患儿。揭示了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在改善哮喘控制程度与哮喘发作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治疗是一个长期阶段性过程,积极辅助患儿寻找哮喘诱发因素,根据患儿病情程度制定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案,使患儿主动参与哮喘的控制过程,执行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10-11]。在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期间,考虑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学习能力强,但持久力与意志力较为软弱等特征[12]。护理人员应加强短信与电话随访,不断监测患儿自我行为干预能力,以达到有效控制哮喘的目的,同时发挥有效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以有效对患儿的自我护理行为进行干预,提高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从而改善哮喘控制效果,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13-15]。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在改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力、哮喘控制程度与哮喘发作程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昀.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对哮喘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7):1082-1083.

[2]郑秋珍.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对缓解期哮喘患儿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274-275.

[3]宋雪娴.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3):99-100.

[4]任秀明.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对学龄期儿童哮喘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5):220-221.

[5]杨淑梅,王丽君,,等.临床护理路径对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154-156.

[6]苏春燕,葛琪,李美花.常规护理和居家自我护理对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学,2014,20(22):97-98.

[7]王厚玲.Orem自我护理模式在儿童哮喘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27-29.

[8]赵艳红.健康指导对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0):2268-2269.

[9]罗悦虹.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4,33(1):150-151.

[10]施丽萍,夏珊,方丽.自我管理护理模式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8):892-894.

[11]王苗苗.哮喘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9):6184-6185.

[12]周莉,韩春晖.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0-72.

[13]任丽.持续健康指导对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77-78.

篇6

①详细评估:在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之前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详细的评估,评估的事项不仅包括患儿的年龄、生长发育情况、病情状况等,还要评估患儿家长的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以及心理状态等。评估采用的方法应该简单、方便和快捷。

②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对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包括采用集体授课、直接交流、演示、发放宣传册等的形式,加强患儿及其家长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认识、理解和掌握。集体授课方式时间一般固定,并且在授课之前应该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患儿和家长能够集中起来进行学习。在集体授课过程中要借助一定的书本和光碟等资料进行讲解。在门诊中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直接交流的方式和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的交流,使患儿及其家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循序渐进的掌握各项和健康相关的知识。护理人员在采用直接方式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分清主次和重点,首先要将主要的和重点的知识传授给家长。同时,为了能够让家长对于这些健康知识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护理人员可以现场进行演示示范。

③重视反馈: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之后,应该通过反馈的形式了解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他们的问题随时给与答复,对其进行电话随访等。观察指标:在护理工作结束之后,对两组患儿的以下指标进行调查和观测:焦虑状态、不确定感和满意程度。统计学分析:对于获得的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分析,如果P<0.05说明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组患儿在增加健康教育之后,患儿家长的焦虑程度和不确定感都下降,满意程度得到明显的提高。其具体的情况,见表1。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到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实验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的。即对患儿加强健康教育能够明显的改变患儿家长的焦虑程度、不确定感,并且使其满意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讨论

篇7

儿童糖尿病主要为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需终生注射胰岛素。由于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且患病后,患者及其家属均会产生许多不适应而致心理问题,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1型糖尿病患者16例,通过分析其心理问题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儿童糖尿病患者16例,均为1型糖尿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17岁,平均10岁,其中11例以酮症酸中毒而住院,5例因血糖过高且不稳定而住院调整。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入院评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家庭的饮食习惯等,由患儿及其家长填写,当场收回。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

结 果

16例1型糖尿病患者经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血糖保持理想水平,达到了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讨 论

护理:⑴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①恐惧、焦虑心理:部分孩子对病房陌生的环境和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产生恐惧感,对测血糖、注射胰岛素害怕,特别见于年龄小的患儿。②控制能力差: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年龄小的孩子可能更喜欢吃零食,学龄儿童白天大都在学校,有些孩子还需要在学校吃午餐,而学校不可能单独为这些孩子提供糖尿病饮食,使患儿难以按医生的要求实施饮食管理,此外,运动量也难以控制,使得胰岛素日使用量变异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③处于生长发育期,饮食不合理:由于患者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不少家长在给孩子制定饮食时,能量大大超标,他们担心孩子吃不饱,长不高,因而他们不遵循医务人员的饮食指导,盲目给孩子加餐,吃零食,导致患者血糖的达标困难。⑵入院评估: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交谈、了解其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及入院的目的,详细地进行护理体检,查阅病历,发放评估表并解读填表方法。评估之后,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⑶健康教育:1型糖尿病患者年龄不同,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力不同,因此,在进行教育时,范围要扩大到整个家庭,而且要个体化。针对儿童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效果,我们利用“看图对话”、放映动画幻灯片等方式给小患者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快乐地参与其中。⑷给予心理护理:1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十分脆弱,让1型糖尿病患者清醒的认识1型糖尿病不可怕,只要接受好的糖尿病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建议,您还有机会享受与健康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也会让他们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幻灯片,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危害。从而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⑸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糖尿病是个终生性疾病,为了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动联系,给患儿和他们的家长一个连心卡,上面有主管医生的联系方式,让他们随时随地与专业人士联系,为他们提供全程、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保证糖尿病治疗规范,促进患儿康复。

糖尿病是公认的身心疾病,儿童与成人一样,不但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和管理,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护理更为至关重要。对儿童糖尿病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获得更好的代谢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

篇8

2.

范围:针对所有院内的住院和门急诊患者。

3.

定义:跌倒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任何场所,未预见性地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可伴或不伴有外伤。所有无帮助及有帮助的跌倒均应包含在内,无论其由生理原因(如晕厥)或是环境原因(如地板较滑)造成。若患者是从一张较低的床上滚落至地面上也应视其为跌倒并上报。

4.

权责:

4.1

全体员工:协助保持医院环境安全,防止跌倒的发生;遇有高危患者做好防跌倒宣传,对跌倒患者进行正确处置和上报。

4.2

护士:准确及时评估患者跌倒风险,落实预防措施,做好再评估与宣教。

4.3

药学人员:对易跌倒药物进行界定和警示。

4.4

后勤保障人员:保持地面干燥,拖地或地面潮湿时及时放置警示标识,通道无障碍物;定期对医院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对环境安全等进行巡视,消除安全隐患。

4.5

科室:进行全员培训、考核,对存在问题及时改进,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分析与改进。

4.6

护理部:对跌倒风险评估准确率、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管

4.7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制订和不断完善制度,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包括对采取的预防措施所导致的预期或未预期的后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5.

作业内容:

5.1

凡来本院就诊的门急诊患者、住院患者均需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

5.2

经评估具有跌倒风险的患者、情境、场所,应实施相应的措施和/或干预,以降低跌倒风险。对患者实施的干预措施应有记录。

5.3

跌倒高危因素:

5.3.1

年龄(包括≥65周岁的老年患者、≤5周岁的儿童及>28周的孕妇)。

5.3.2

最近1年有跌倒史。

5.3.3

饮酒。

5.3.4

步态不稳、平衡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

5.3.5

意识障碍、视力障碍、活动障碍。

5.3.6

定向力障碍、精神状态改变、躁动不安。

5.3.7

体能虚弱。

5.3.8

眩晕、性低血压。

5.3.9

使用过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包括散瞳剂、降压利尿剂、麻醉止痛药、缓泻剂、镇静安眠药、降糖药等。

5.3.10

病情需要陪护但无家人或其他人员陪护。

5.4

门急诊患者:

5.4.1

门急诊跌倒的高危场所及情境

5.4.1.1

门诊:骨科、泌尿外科、脑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血液科、风湿科、肿瘤科、放疗科、眼科、针灸科、中医科、妇产科、儿科。

5.4.1.2

B超、功能检查室、医学影像科、放疗室、内镜中心、计划生育手术室、血液净化中心。

5.4.1.3

急诊科。

5.4.1.4

卫生间、楼梯。

5.4.1.5

救护车、轮椅、推车、检查床间转移,或者在狭窄的检查台上改变姿势。

5.4.2

门、急诊患者的风险评估:

5.4.2.1

门诊患者由首诊医生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急诊患者由预检分诊护士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根据《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勾选一项即为高危跌倒患者。评估结果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5.4.2.2

年龄年龄≥65周岁的老年患者、>28周的孕妇、≤5周岁的儿童由电脑信息系统自动评估跌倒高危患者。

5.4.3

门急诊患者跌倒预防性干预措施:

5.4.3.1

在其外衣左胸前部位粘贴

“高危跌倒”标识以作提醒

5.4.3.2

通过发放健康宣教单、口头宣教、墙报等方式对患者及陪伴者进行预

防跌倒风险的宣教。

5.4.3.3

保持通道无障碍、地面防湿滑、适宜的照明等

5.4.3.4

医院过在易跌倒区域有醒目的警示标识(楼梯、卫生间、斜坡、湿

滑地面等处)

5.4.3.5

为患者提供轮椅、平车等辅助设施并做好防护.

5.4.3.6

陪者全程陪同,医护人员协助。

5.5

住院患者

5.5.1

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

5.5.1.1

住院成人患者:根据《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总分≥45分为高度跌倒危险,每日评估一次并记录,<45分住院患者每周进。

5.5.1.2

住院患儿:2

岁以上~14

岁的儿童患者根据《Humpty

Dumpty儿童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总分≥12分为高度跌倒危险,每日评估一次并记录,<12分的住院患儿每周进行一次评估并记录。

5.5.1.3

依据儿童运动的发育过程“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4

个月的婴儿才能翻动,工作人员需对照护者进行宣教并记录。月龄

4

个月以上至

2

岁以下(含

2

岁)的儿童为我院高风险跌倒的患者。

5.5.1.4

新入院或转入2小时内完成首次风险评估,如遇急症手术等特殊情况,术后及时完成评估。

5.5.2

住院患者跌倒再评估:

5.5.2.1

患者病情、治疗发生变化时,如特殊检查后、手术后、血透治疗后,使用或调整镇静剂、利尿剂、降压药、泻药、降血糖药后以及出现意识、活动、自我照顾等能力改变等应对患者进行再评估。

5.5.2.2

发生跌倒事件后。

5.5.2.3

患者面临新的治疗环境,如转科等,应对患者进行再评估。

5.5.3

住院患者跌倒预防性干预措施

5.5.3.1

在患者床头标注防跌倒警示牌,腕带扣防跌倒蓝色标识。

5.5.3.2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儿童患者签署《住院儿童安全告书》;

母婴同室病区新生儿家属签署《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5.5.3.3

风险因素,对病人和家属进行针对性宣教,采取预防跌倒和坠床的安全措施并记录。

5.5.3.4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加强床边交接班,督促强化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

5.5.3.5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根据需求提供个性化帮助。及时检查并确保传呼系统完好,告知值班人员关注此类病人的传呼,将常用物品放置于视野易取处,床头呼叫铃置于适当位置。

5.5.3.6

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尽量安排在病房有卫生间或离卫生间近的病房,卫生间设有坐便、扶手等设施。卫生间设置紧急求助铃。

5.5.3.7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卧床时使用护栏,离床活动应有人陪护,教会患者使用合适的助行器。患者头晕时,应保证卧床休息。

5.5.3.8

病室、医疗区域、公共区域光线充足、保持地面干燥,空间宽敞减少障碍物。拖地或地面潮湿时及时放置警示标识。

5.5.3.9

病房通道内设置扶手,楼梯上设置“小心台阶”警示标识。

5.5.3.10

增加全院各处警示标识的张贴,尤其在卫生间及浴室内。

5.5.3.11

为患者提供、拐杖、轮椅、平车等便利设施,使用平车、轮椅时,在换乘

和移动移动患者时不要忘记刹车。

5.5.3.12

病人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和衣裤,病情允许夜间睡前尽量少饮水。

5.5.3.13

患者在救护车、轮椅、推车、检查床间转移时,应有陪护,注意做好保护,防止跌倒的发生。

5.5.3.14

需遵循起床三步曲(床上靠30秒、床边坐30秒、床旁站30秒),如头晕立即卧床体息。

5.5.3.15

患者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时有人在旁进行保护。

5.5.3.16

躁动不安者专人陪护,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坠床的发生。因病情需要使

用约束具的患者,对可能导致受伤、血液循环受阻或皮肤完整性受损等未预期的后果进行监控。

5.6

患者不慎发生跌倒时的应急处理

5.6.1

护士立即报告医师、护士长,并评估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受伤情况并妥善安置;紧急情况立即予处理如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待医师到场后遵医嘱予进一步诊疗处置。

5.6.2

了解患者的跌倒经过、损伤情况等,并记录于病历中,跌倒伤害程度分级:

5.6.2.1

无伤害

5.6.2.2

伤害程度1级: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疗与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擦伤、挫伤、不需要缝合的皮肤小的撕裂伤等。

5.6.2.3

伤害程度2级: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固定等医疗处理、护理处置或病情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扭伤、大或深的撕裂伤等。

5.6.2.4

伤害程度3级:需要医疗处置及会诊的伤害程度。如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身体状态改变等。此伤害程度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过程及造成住院天数延长。

5.6.2.5

患者因跌倒产生的持续性损伤而最终死亡。

5.6.3

做好患者即家属的安抚工作。

5.6.4

通过医院“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进行呈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分析定性,医院质量改进办公室备案。

5.6.5

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组织科内或科内讨论,分析事件发生经过、防范及整改措施。

6.流程

6.1住院患者跌倒评估、预防与处理流程

评估患者跌倒风护士妥善安置患者、评估病情

险因素

1.《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录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住院儿童安全告知书》、《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2.

手腕带扣“防跌倒/坠床”标识,在床头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标识。

3.

对患者及家属做好预防跌倒的宣教,落实预防措施。

4.

做好再评估及再教育。

5.

护士长及护理组长负责检查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患者跌倒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立即通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处理

护士执行医嘱、做好观察察,加强巡视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班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家

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

取改进措施。

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科室讨论,进行原因分析,确定改进措施

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网报护理部

通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科室执行改进措施

门急诊患者:《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护士妥善安置患者、护士执行医嘱

、做好观察察,加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强巡视

评估病情

立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师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班

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处理

护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取改进措施

士执行医嘱、做好观察察,加强巡视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护理安科室讨论,进行原因分析,确定改进措施

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网报护理部

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取改进措施

科室执行改进措

门急诊患者:《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科室执行改进措施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6.2

门急诊患者跌倒评估、预防与处理流程

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3.

全面的环境、着装安全

4.

合理使用工具、家属陪护

5.

必要时医务人员、志愿者协助就诊等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患者跌倒

评估病情、护送至诊间或急诊科

进一步处理

跌倒发生时间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

分析原因,系统上报

门诊患者报告门诊办公室

急诊患者报告急诊室

7.

相关文件

7.1

《国际联合委员会(JCI)医院评审标准》(第

6

版)

7.2

《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版)

7.3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

8.

表单

8.1

《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8.2

《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

8.3

《Humpty

Dumpty儿童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

8.4

《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

8.5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8.6

《住院儿童安全告知书》

8.7

《新生儿病区新生儿住院告知书》

获经批准:

签署日期: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160-02

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和气道高反应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已逾千万,儿童患病率为0.5%~2.0%[1],给社会和患儿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也给患儿本人带来很多痛苦,为减少患儿的发病率提高治愈率,根据近年来文献[1]的报道结合临床护理经验,该院制定出一系列的预见性护理措施,预见性护理是指对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的患者按照预案中的相关规定对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消除在疾病进展治疗和恢复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现对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12岁,平均(4±0.5)岁,病史1.0~3.5年,其诊断和病情均均符合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标准,将48例患儿分为两组,每组24例。

1.2 方法

实验组患儿按照以下事先制定好的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照儿科常规进行护理和健康指导。

对患儿进行社会心理评估。患儿入院后即对其成长的环境,患儿及其家长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程度等进行评估,对患儿家长掌握的哮喘知识进行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了解患儿的心理与需求,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患儿处于一种极佳的状态。

注意环境与饮食。收治哮喘患儿的病房,专人负责管理,注意保持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室内和病房的窗台禁放一些花花草草,对患儿的被品清洗时交待洗衣房不用刺激性的洗涤用品,患儿的衣物和被品选用棉制品,患儿的日用品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在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及富有营养和饮食,忌食生、冷、硬、辣、油炸食物及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如鱼、虾、蛋类等。同时饮食应视患儿具体的情况给予个体化的饮食,交待和监督患儿进食不宜过饱。让患儿多饮水,因为哮喘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水分蒸发很大。

做好用药指导。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家长讲明正确规则用药的重要性,并定时督促检查服药情况,对一些用药、护理不配合的患儿,尤其是静脉输液时,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爱心,注意患儿的安全,患儿配合后可给予口头表扬,确保治疗护理到位。

加强巡视发现哮喘发作先兆。经常巡视病房,尤其是夜间,有研究表明[2]夜间气道反应性最高,而12:00-15:00时最低,表明迷走神经张力的昼夜变化在夜间哮喘中起重要作用。所以要求值夜班的护士对哮喘患儿要加强巡视,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及发绀程度,重点观察呼吸的频率、深浅度和节律的变化,注意脉搏(心率)的节律,频率的变化,观察有无打喷嚏、干咳、精神紧张及鼻、咽、眼部发痒、胸部压迫窒息感等前驱症状和体征,护理人员发现这些征兆时应联想到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可能,并嘱患者稳定情绪、停止活动、放松身心,以便控制发作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3]。若患者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对患儿家长做好健康教育。家长的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定期给患儿家长进行哮喘知识讲座,让其认识到各项治疗工作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包括:不要让患儿过度玩耍,不要训斥患儿,让患儿处在温湿度适宜的房间,帮助患儿进行体能锻炼。使体温保持在36.5℃以上,翻身拍背,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家长在与患儿接触时不能吸烟。

1.3 评价方法

将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的两组患儿情况按以下级别进行归总,观察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效果明显:患儿肺部哮鸣音,喘息症状消失,精神状态良好;效果一般:患儿肺部哮鸣音,喘息症状减轻,精神状态一般;无效:肺部哮鸣音及喘息症状未见明显减轻,患儿精神状态差。听诊患儿的肺部情况及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肺部听诊及患儿的精神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肺部听诊及精神状态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哮喘患儿从熟悉的环境来到医院这一陌生环境,对患儿来讲是一次应激过程,可引起患儿产生紧张、焦虑、易怒、抑郁等不良心理,进而加重病情,患儿一入院,即对患儿及其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对患儿的心理需求做到了解和掌握,同时和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心理上满足了患儿,让患儿保持在一个最佳的治疗状态,有研究发现[4],正确的心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不良情绪,降低哮喘发作频率。对疾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对其家长进行评估,为下一步制定个体化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奠定了基础。儿童哮喘发作普遍存在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现象,主要是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了患儿的治疗,只有通过健康教育,家长对支气管哮喘的疾病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自觉地督促患儿坚持治疗。

有人研究情绪状态、不合理运动、特殊、变应原接触、饮食、机体免疫功能、基础疾病、感染、院外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等均与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哮喘患儿的病房设专人管理与负责,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从病房环境改善到患儿所能接触的一切用品,都是避免患儿与变应原的接触,从而减少了诱发因素, 气候变化对儿童很敏感,常可诱发哮喘发作,病房如果温湿度不适宜,就相当于气候变化对患儿的刺激,调整病房温湿度也起到了减少诱发因素的作用。

儿童哮喘的诱发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因素,另一类是是引起气道高反应伴有迟发性反应的因素。儿童剧烈运动,可加重哮喘发作,运动诱发哮喘,是由于短时间内从肺泡经气道呼出并损失了大量水分,在物理刺激下,许多细胞产生并释放出能使平滑肌收缩的介质,同时可能有神经传导参与作用,结果导致反射性的支气管痉挛而发生哮喘。通过给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从而共同监督患儿,避免患儿进行剧烈运动,但又有适度运动和进行体格锻炼,因体格锻炼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呼吸动能,增强肌肉张力,提供机体对温度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还可增进食欲,保持精神愉快,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因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进行耐寒锻炼,使肺功能进一步改善。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超前的护理,使护理模式从出现问题后的被动解决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前给予干预措施,避免问题的出现。预见性护理的实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在问题出现之前,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主动对患者做出危险评估,并为之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5]。常规的护理措施,也能降低哮喘的发作频率,但有计划的系统性预见性护理措施会更有效果些,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秋桂.小儿哮喘的夜间观察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7):76.

[2] 高春花.136例夜间哮喘患者的临床观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 1(9):21-22.

[3] 郑惠英,邓春燕,黄伟玉.预见性护理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4):34-36.

篇10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先进护理理念的传播,国内护理人才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我国的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其他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是发展本国护理专业的途径之一。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其先进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就英国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作简要介绍,以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英国护理教育体系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英国的护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尤以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建立 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对世界各国的护理教育影响最为显著。她撰写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由于她的努力,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她的办学思想也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目前,英国有180多所院校,500多所延续教育学院可提供护理本科、研究生等学位课程及学术类职业教育课程。

英国的护理学生入学,年龄要求必须是年满十七周岁(在苏格兰则年满十七周岁半),都必须完成英国11~12年的普通教育,GCSE课程,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学历。如果要报读本科,必须参加2年制的A-Level考试课程,类似我国高考,某些特殊的科目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申请护理学习。学制分三年制专科、三到四年制本科两种。本科学习内容更全面、课程评估要求更高,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专科,本科学生只占入学学生的十分之一。两种毕业生毕业后均可成为国家正规注册护士,而且待遇相同。英格兰有文凭制和学位制两种学制,而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则只有学位制。英国决大多数的院校(university, college)都提供护理专业的课程。其专业主要分为:成人护理专业adult nursing,精神健康护理专业mental health nursing, 儿童护理专业children nursing,部分学校还设有残疾护理专业learning disabilities nursing。决大多数的院校在学习过程中,都提供医院实习。

三年制护士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向学校申请奖学金,如获准则留校继续学习一年,拿到规定的学分后即 可被授予学士学位;另一种是先到医院应聘作护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可申请由医院资助的与你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培训,时间一般是7~12个月。拿到规定学分后亦可拿到学士学位。在英国,大部分护士都拥有学士学位,还有很多护士攻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位。

英国的护理教师都必须有双学历。护校毕业,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然后申请与所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本人申请奖学金后攻读第二学历,毕业后方可成为护校教师。

二、英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

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涉及广泛,涵盖了影响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行为因素等各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生物科学(如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健康促进学,通信与信息技术及科研方法,强调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时间各占一半,并且平均安排在三年内。学生一入校,就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成人护理,儿科护理或是精神护理。护理学生在入学第一个月起,就开始到医院实习,老师鼓励护理学生用临床所见去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不会理论和实践脱节。

第1年是公共基础课程(Common Foundation Programme),介绍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内容涉及护理研究入门、护理理论、医疗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训练、 交流和沟通技巧、卫生和护理中的文化、法律以及伦理,论文写作,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公共健康等医学课程。第2,3年学生则进入各自选择的专业进行专科学习和培训。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成人护理。成人护理以疾病为中心,学习病理、诊断、治疗和护理知识,使学生能胜任从医院到社区、从急诊到重症等护理工作,承担照顾16岁以上的患者。课程包括成人护理的职业交流,成人持久健康的护理与管理,成人护理的安全与舒适,成人护理职业训练,成人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儿童和精神护理也各有其侧重点。儿童护理主要承担有特殊需求的健康或体弱多病的患儿,其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并保护易感儿童。学生将在未来2年内学习儿童的发育和健康,急症儿童护理,儿童护理学的艺术与科学,儿童护理的挑战与选择,新生儿的复杂性,儿童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课程。精神科护士需要为来自社区和医院的形形的精神病患者服务, 他们作为一个多类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中一分子,在这个团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学习精神健康护理的艺术与科学导论,精神健康和痛苦的起源和表现,精神健康护理的职业培训与知识,精神健康的当代热点问题,精神健康的扩展知识和技能等。

英国护理课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有课堂讲课、实验室模拟护理、分组讨论、案例讨论,不同角色扮演、远程网上教学,以及临床导师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每门课程,都要经过不同种类的评估。评估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短文、报告、考试以及论文等。这些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的应用,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生学习技能。

综上所述,英国的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借鉴其护理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具体情况改变我国护理教育,使护理教育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Nursing education: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s.2003.

[2]Robinson S and Griffiths P. Nursing education and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 profiles and perspectives.2007.

[3]How to become a nurse or midwife.2009.

[4]Careers, Nursing and midwifery 4life.2010.

[5]英国护理职业教育概况.中国护理教育网.2010.

篇11

结果:治疗后本组患儿平均住院46天,最短22天,最长71天。住院期间无1例出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

结论:做好基本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及康复指导,有利于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康复及预后。

关键词:儿童股骨干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8-01

儿童股骨干骨折是小儿骨科常见创伤之一,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随着对儿童股骨干骨折的认识不断加深及内固定器械的改进,儿童股骨干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1]。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儿童股骨干骨折17例,均采用股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或钢板内固定治疗。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17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12岁,平均(7.27±4.16)岁。包括新鲜性骨折3例,陈旧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15例,开放性骨折2例;横断性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1例,斜型骨折1例;上段骨折7例,中上段骨折6例,中段骨折3例,下段骨折1例。

2治疗

对于合并有复合伤者首先抢救伤者生命,后根据受伤情况、骨折部位及骨折类型选择合适治疗方式。其中髓内钉固定6例,钢板固定11例。治疗后本组患儿平均住46天,最短22天,最长71天。住院期间无1例出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一般护理。①入院后首先快速的评估患儿的病情,由于小儿全身血容量较少,失血后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因此要准确评估患儿情况,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积极输血、输液治疗,挽救患儿生命。②密切关注患儿局部伤情。在做好患儿生命体征的检测基础上,记录好患儿骨折部位的血运、皮温、肌力等情况,防止发生其它合并症。③待患儿伤情稳定后要做好预防感冒、指导正确饮食等工作。患儿抵抗力低于成人,在遭受外伤后,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要协助家属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注意肢体保暖。

3.1.2情志护理。由于初到陌生环境及对患儿病情的担忧,家长多表现为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在患儿受伤后家长承受的痛苦最为深切,有报道,家长的这种表现是一种对抗压力的反应[2],现在提倡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理念,护理人员应在患儿入院时就开始做家长的心理安抚工作,在日常护理中随时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优势,增强家长的信心,取得他们的主动配合。同时做好患儿安抚工作,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分布,提供他们喜爱的图书、图片等。儿科护理人员要掌握熟悉与儿童沟通的技巧,帮助患儿将痛苦减少至最低程度。

3.1.3术前准备。协助家长做好患儿禁食、禁水的工作,切忌因患儿哭闹而无原则给小儿进食。术前做好手术相关检查的采样及送检工作,提前一日备血,保证手术足够用血。

3.2术后护理。

3.2.1一般护理。为患儿创造一个安静、温度、湿度适宜的病房,减少探视频次,定期进行室内消毒。术后患儿取去枕平卧位,提高患肢5~10cm。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命体征的变化。保护静脉通道通畅,根据患儿生命体征、尿量、伤口渗血准确计算补液量,输液微量泵严格控制速度,发生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术后应密切关注患儿的整体状况,例如,我们护理的1例患儿在术后出现烦躁不安现象,在发现异常后,我们及时邀请儿科会诊,妥善处理,患儿情绪很快稳定,病情趋于好转。

3.2.2疼痛护理。正确评估患儿的疼痛,婴幼儿的哭声是显著的信号,应仔细鉴别;其次家长对病情的观察也很重要。教会学龄前儿童用语言描述疼痛的性质、程度等,以便准确评估。嘱家属多安抚患儿,多与患儿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痛苦,指导患儿学习应用控制疼痛的呼吸技巧及放松技术等,必要时遵医嘱予止痛药。

3.2.3伤口护理。术后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严密观察切口情况,观察体温变化,局部可行理疗。防止感染,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做好患儿大小便护理工作,避免大小便污染伤口敷料。

3.2.4功能锻炼。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肿胀消退、促进血液循环及骨痂的生长;协助患儿加强关节活动,可增强肌力,防止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3]。此时护理人员应协助家长争取及早开始功能锻炼,患儿在术后当日就可做足趾的屈伸锻炼,次日增加踝关节的屈伸锻炼和股四头肌的收缩活动。锻炼时注意力量要轻柔,有计划地进行,做到循序渐进,以患儿能耐受为度。外固定解除后,前2周应在床上活动,后下地活动,患肢先不负重,逐渐过渡到患肢。

3.2.5饮食护理。由于骨折的影响,手术后患儿会出现食欲差,饮食减少情况,此时,宜进清淡易消化食物,食物应富含营养易、高热能、含铁、钙丰富。每日蛋白质、微量元素等的摄入应多于正常同龄儿童,适当食用富含纤维的蔬菜或水果,防治患儿便秘,为增加患儿食欲可以不断变换菜品的花样。有报道,脂肪酸可与钙结合而影响钙的吸收利用[4],因此,严重骨折的患儿应限制脂肪的摄入。

3.2.6心理护理。受创伤及手术的影响,患儿手术后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等现象,此时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病情检测及心理安抚工作。患儿的心理承受力较成人差,创伤及疼痛耐受性也较差。在日常治疗中,为使患儿协助治疗,护理人员应当在配合家长多安抚患儿。例如,用手轻抚患儿头部,言语轻柔等,以稳定其情绪。

4结论

儿童股骨干骨折后会受到生理及心理的重大创伤,家长及患儿本身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且骨折后需要较长时间愈合。所以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护理工作应当在做好基本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及康复指导,可促进骨折早日愈合,防止并发症出现,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林邵艺.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选择[M].广东医学,2002,23(1)106

篇12

护理人员较一般人群来讲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同时他们也是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群体。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的护理对象是身心有残疾的孤残儿童,在这样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下,很容易导致生理尤其是心理上出现问题,常见的问题有抑郁、焦虑、敌对以及失眠引起的情绪压力等。因此,探讨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及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护理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心理应激

儿童福利机构内大多数是身心患有疾病的儿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患有重大疾病且无法彻底治愈的儿童。由于疾病给儿童自身带来的痛苦以及可能发生的死亡经常会对护理人员产生负性刺激,使护理人员产生一定的心理应激。心理应激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抑郁以及情绪敏感和反应过敏等,这都严重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还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2、工作制度及薪酬待遇的压力

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一般实行两班制或三班制以保证对儿童的24小时看护,因此护理人员经常面临夜班的工作,而大部分福利机构内都存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这就增加了护理人员上夜班的频率。频繁的夜班会造成护理人员的生物钟紊乱,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导致失眠以及其他的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等。另外一般来说,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属于低水平,也缺少职业发展的机会,这会使护理人员丧失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这些负面情绪都有可能导致护理人员产生心理问题。

3、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的不适

儿童福利机构内的儿童需要护理人员以极大的耐心和充足的体力去完成护理工作。有数据显示,儿童福利机构内0至6岁的儿童占儿童总数的一半左右,因此儿童哭闹是护理人员经常要面对的问题,长期无规律的噪音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小便无法自理的儿童,护理人员要经常帮助儿童清理身体,另外还要清理衣裤甚至床单被褥,不仅是工作量的增加,经常面对儿童的排泄物及清洗排泄物的衣物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负面情绪,长期下来就有可能产生对儿童及工作的厌恶和敌对情绪,甚至出现虐待儿童的过激行为。

二、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及方法

1、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和服务他人的专业,其在社会福利机构内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而社会工作在帮助人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与肯定。目前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中,关于对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关注度还不是很高,但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已经充分说明社会工作介入护理人员心理问题具有很大可行性及必要性。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引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从预防入手,在优势视角下帮助护理人员发掘自身潜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应激能力并学会合理排遣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2、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也是处理案主心理问题的常用方法。由于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因人而异,个别化和差异化的工作方式可以针对具体问题达到最有效的解决。个案工作主要是通过对案主问题的评估和问题的界定,结合专业知识制定合适有效的服务方案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儿童福利机构内的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可以利用专业的量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界定护理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借助访谈了解更多有关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评估和访谈可以初步确定护理人员的问题范围和严重程度,诊断问题是否符合服务资格标准,如果问题在社会工作者服务的范围内就可直接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如果问题已经超过了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范围,就应该及时将案主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2)小组工作。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是指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社会工作实务伦理原则的指导下,有目的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的以目标为导向的小组活动。小组工作类型主要可分为治疗性小组和任务型小组,社会工作在对心理问题的介入上可以着重利用治疗性小组的小组活动方式。社会工作者开展治疗性小组时需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临床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设计小组计划。小组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将具有相似问题的一个群体集合起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护理人员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处于相似的环境,可能面临相似的心理问题。

在小组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确定服务的目标,在对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介入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克服和降低护理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应对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的能力。界定问题之后,需要根据既定的目标,结合福利机构内实际情况和护理人员的人数,制订相应的小组活动计划。

小组工作应注重治疗性、娱乐性和教育性,而娱乐性本身就对护理人员起到了放松心情和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小组工作在帮助护理人员解决心理问题上有着其特殊且重要的功能,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的社会工作方法,来为护理人员提供最佳的服务方案。

3、个案工作案例分析

案主资料:赵某,女性,40岁,从事护理工作7年,在某儿童福利机构内工作2年。在心理评估(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结果上显示为轻微至轻度抑郁和轻度焦虑。在访谈中案主也提到自己有焦虑失眠等困扰。案主所在的儿童福利机构内儿童数量一般维持在20名左右,以学龄前且有重大残疾的儿童为主,儿童护理人员共4名。

问题分析:根据心理测评的结果可以看出案主的心理状态处于轻度的抑郁和焦虑,另外在访谈过程中,案主也向工作人员说明由于工作自己承受着一些心理压力并且长期都得不到释放。

社会工作者介入过程:首先根据心理量表对案主的心理状态评估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结合访谈得到的信息确定案主的具体心理问题。根据分析案主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夜班导致的生物钟紊乱,精神压力较大,而儿童的哭闹和病痛也会让案主时常感到焦虑。根据案主的问题主要可以运用以下两种专业的理论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指善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所建立的良好关系,利用社会工作者的权威、专业知识,来关怀、支持病人,使案主发挥其潜在能力,提高应付危机的技巧,提高适应困难的能力,舒缓精神压力,帮助案主走出心理困境,避免精神发生崩溃。该理论的适用原理为:针对案主的焦虑症状,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在第一时间安抚求助者紧张不安的情绪,通过对案主的关怀和支持及时缓解求助者的焦虑症状。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该理论的适用原理为:认知理论认为不断地用内部语言重复某种不合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并可能由此形成心理定势。案主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正是来自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长期面对孤残儿童会加重案主的负面情绪,还有可能造成案主对自身或家人健康的担忧,这样的认知直接导致了求助者内心焦虑不安的情绪,所以治疗者应该从改变案主认知着手,帮助其建立对自己对未来的新的正确认知,从而走出心理困扰。

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案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性质,进行了为期4周的服务,每周一次,一次为一个小时,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帮助下,案主的焦虑和失眠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更为重要的是案主意识到了通过自我调节来帮助自己及时释放心中的压力,避免长期积累不良情绪导致心理问题。

三、结语

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重视,因为这不仅是为了帮助护理人员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更是保证了对机构内儿童的服务质量 以及时预防可能产生的严重心理疾病,也能初步控制护理人员心理问题向更严重的程度发展。社会工作介入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优势也在于,通过发掘案主自身的潜能,以引导者的角色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有意识的利用自身优势调节心态,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具体方式的选择上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案主的状态和需求,制订合适的服务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焱.福利院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411-412.

[2] 杨晓军,弓月娥.影响儿童福利机构护理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348-2352.

[3] 曹志芳.人性照护理论在儿童福利院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90-92.

[4] 陈瑞敏.员工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670―671.

[5] 陈晶,吴均林.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7.20.

[6] 冯敏,卢伟华,贺云飞.上海福利院护理人员健康状况与工作效率的现状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15(52)125-127.

篇13

优质护理。儿科病人。烫伤。护理满意度。

烫伤是烧伤科常见病。与成人相比,儿童缺乏良好的安全意识,身体机能尚未充分发育,因此他们抵抗力较低,皮肤较脆弱,烫伤后感染风险较高,可能导致休克,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还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1]。对于烫伤患儿,在烫伤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烫伤患儿的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选择69名烫伤患儿进行优质护理护理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所有儿童均符合浅表烫伤诊断标准。对照组为男性41例,女性28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4.31.6)岁,其中浅部烧伤47例,深度烧伤22例。观察组男43例,女26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4.41.8)岁,其中浅部烧伤50例,深度烧伤19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p>0.05。

的纳入标准:符合浅或深烫伤的诊断标准。浅烫伤的标准是:烫伤处有明显的局部红肿,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内有黄色和白色的血浆样液体,或凝固性蛋白胨样物体。水泡破裂后,有一个冲洗伤口,柔软而疼痛。可见创面毛细血管网扩张充血,基底部红润,渗出较多[2]。整个表皮或浅层真皮受损。深度烫伤的标准是对深层真皮造成损伤,只留下皮肤附件,表明表面组织有一定厚度,导致扁平、薄泡,面积小,感觉迟钝,皮肤温度稍低,表皮伤口切除后可见红白或浅红色伤口,或有网状栓塞血管和少量渗出物,底部明显肿胀[3]。

。再加上凝血功能障碍的孩子们。患有全身感染或免疫功能障碍的儿童。过敏体质儿童。患有精神障碍或神经障碍的儿童。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入院后信息记录、普及儿童及家属烫伤护理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观察记录及时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进行出院指导,告知家属在家庭护理过程中注意问题,

观察组对患儿进行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接诊后,护士要立即观察、评估患儿病情,与患儿家属沟通,明确烫伤原因,记录患儿既往病史及有无过敏史,密切监测患儿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临床治疗前,观察患儿的身体状况,对发热患儿按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治疗,并给予患儿低流量吸氧,避免休克。在治疗过程中,应保留静脉注射针进行给药。待病情稳定后,对烫伤创面进行护理干预,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然后用清水再次清洗。对于伤口污染严重的儿童,应在生理盐水中加入适量双氧水清洁伤口,并注意清除伤口上及周围的污垢。如果伤口上有水泡,应将水泡皮肤切开,消毒后除去水泡中的液体,然后用无菌敷料包裹。此外,我们需要对病房环境进行优质护理,确保病房干净、整洁、无菌,并满足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儿童烫伤部位的不同进行护理,避免长时间处于同一引起压疮,提高儿童的舒适度。烫伤儿童需要多喝水,多吃高热量的高蛋白质类食物,注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的护理满意度是通过匿名问卷调查法获得的。问卷总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得分80~89分评分为满意,评分为70~79分,均分,低于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和满意度之和[4]。

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方法评估儿童的疼痛程度。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5]。

。收集的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测试在统计软件(SPSS17.0)中进行。如果P

。两组护理前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1两组护理前后伤口愈合、住院时间和VAS评分的比较(x?S)

,低于对照组的23.19%(P

表2各组之间不合作行为或不良条件的比较(n,%)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5%,65%,高于对照组的82.61%(P

[1]王俊青。负压治疗技术修复儿童浅表烫伤创面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学实用电子杂志,2018,3(17):130。

[2]李宝,左燕妮,殷永红。ADM对儿童严重烫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J]。西南国防医学,2017,27(11):1184-1186.

[3]李芮。综合护理在儿童大面积烫伤休克期的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学实用电子杂志,2017年,2(44):114-115。

,西马基安,张喆利,[4],杨洁。磺胺嘧啶银脂质水凝胶促进小儿烫伤伤口愈合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7,21(20):208-2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