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发展愿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与世界其它国家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同质性。从法国的洛林地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老工业基地成功实现经济转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相适应的。
1经济转型与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是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单一资源经济的有效方针
1.1经济转型的理论性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都是因资源而立的,城中的其它产业也依附和服务于资源型产业。产业结构的单一也正是由于资源型城市片面强调自己的资源优势,并以开采、出售资源作为主要的产业方向来发展地区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一个主导产业的再造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就是培育和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替代产业,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道路。
1.2根据转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培育替代产业
一般来说,培育替代产业,要转变依托自然资源求发展的思维定势,在发展接替项目上可将其分为两部分:1、接替产业项目。向上延伸经营伴生、共生资源,以充分利用其价值资源、改变粗放型开采及生产方式。向下延伸,加大资源的深加工程度等。2、替代产业项目。改造、重组、引资扩建存量项目,通向全国,多行业寻求市场。接续产业可以理解为“拉长资源产业链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长期单纯靠出售资源产品,很少进行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然之路。
1.3国外经济成功转型的实践及给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启示
(1)法国洛林转型改造“进”、“退”的基本思路。
法国洛林以往是以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地战后新产业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使该地区面临着传统产业衰退的问题。法国政府因此制定了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内容的转型目标。洛林地区经济转型的“进”、“退”的基本内容主要求包括:“进”—即产业的进入政策。旨在以发展新产业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即产业的改造。对传统的有发展前途的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以提高效率。“退”—即产业的退出。放弃成本高而又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放弃夕阳产业而又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为及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虽然漫长。但由于政府政策合理,产业进退有序,洛林地区的经济成功实现了转型。
(2)几点启示。
尽管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制度环境,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在转型的模式上,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转型产业的“进”、“退”走市场化导向的道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德国鲁尔区的重新崛起,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排除了纳粹德国高度集权的国家统制体制和战后军事占领当局严格管制的做法,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居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事业与各种形式的私人企业在社会市场经济原则框架内运作,发挥着既有竞争又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这点与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国有企业非常相似。转型过程中,政府的必要干预及支持是实现成功转型的有力保障。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投资巨大,历时时间长,政府应承担一部分转型资金。用来完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以及公共设施服务等硬件设施。为新产业的进入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引进先进技术及优秀管理、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
2资源枯竭型企业的退出是市场机制重新配置的要求,也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2.1资源枯竭型企业选择合适的途径退出以维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破产、关闭。一般是当资源枯竭型企业矿产资源基本枯竭、严重亏损且扭亏无望、企业外部条件不佳的情况下,而前景产业转型方向难以寻找而实行的退出策略。但其破产后后顾问题太多,因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我国的云南东川矿务局。
(2)产业转型。一般在企业规模较大,内外部条件比较有利,企业市场环境和区位条件良好时可进行产业转型。这种退出策略利于平稳退出而且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3)改制重组。其实质上是实行政企分离、主辅分离的过程。即实现企业的“非行政化”及“非国有化”。这是大多数资源枯竭型企业都要实施的政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让市场来选择企业,而非计划来培育企业,企业只有在体制创新、自主经营、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原有的模糊责权关系、政策主体的混乱,以及政企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如江西萍乡矿业等。
(4)迁移。是企业全部或部分人员设备迁移到其他资源矿区,缩小原有企业规模的措施。但其适应性较差。要求企业资金实力及异地企业的合作。但在中国部分地区有实施,且成效欠佳。如江苏徐州矿务集团公司在新疆阿克苏开办的俄霍布拉克煤矿等。
2.2资源枯竭型企业的退出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资源枯竭型企业的劳动力转移及安置问题是资源枯竭型企业退出的主要问题。
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单一,企业组织形式单一,退出及转型时大量的职工面临下岗而这就涉及到一系列培训转换技能、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和离退休工人的养老金等应付费等。解决该问题,首先政府的财力支持。政府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涵盖所有离退休人员、工伤工残人员,特困职工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体恤金等。其次,依托政府再就业服务体系,根据下岗失业职工的文化及技能水平建立不同类型、专业和层次的培训中心,帮助职工再就业。再次,以发展新产业为主,带动相关产业及第三产业,引进外资,鼓励外场进入以解决部分下岗职工就业问题。
3重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谋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学校承载着师生的喜怒哀乐,是广大师生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校兴我兴、校荣我荣”!学校是我家,兴衰靠大家。如果每一位师生都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以一颗忠诚的心来关注学校和呵护学校,乐学校之所乐,忧学校之所忧,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如果大家的心里都装着学校,什么事情都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来处理,就能和衷共济;在处理一些事情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就会越办越好。这是我当校长以来努力追求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我认为努力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让师生来到学校就有家的感觉,那么全体师生自然而然会将学校当作一个大家庭,人人都会是这个家的主人。本文就自己任校长以来的做法谈四点粗浅的体会。
1家有家规――制度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团体都有它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学校既然是一个大家庭,更应有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指主要依靠各种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陶行知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学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校的规章制度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权益,理应将制定权交给全体员工。一项规章制度如果经过全体教职员工反复酝酿、讨论和修改,就能变成员工“自己的”制度,从而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大家的管理积极性,并能够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但是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果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普通员工甚至事前根本不知情,那么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遵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校看似制度非常完善,但是千校一律,互相借鉴,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完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等碰到实际问题出现只能同伙行政临时讨论决定,随意性很强,这样的制度等于没有制度。
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就制度管理问题发动教师讨论,让全体教师做学校的主人,首先根据学校实际拟出需要制订的几个主要制度目录。如《教师业务考核办法》、《教职工考勤制度》、《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师一日常规》等,制订切实可行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实施方案》以及《竞聘条件》。然后由学校各职能科室起草各项制度的具体方案,经行政会议逐条讨论分析,形成草案,再下发给全体教职工进行酝酿消化,提出意见,最后综合各方意见进行修改,经全体教工大会表决通过试行一年后再修改。而且只要制度中存在不合理现象都要经教工大会审阅修改,一旦确定下来,就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的约言”,共同遵守。
又如,我校在制订新的三年发展规划之前,就印发了《学校发展规划建议表》,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规划的制作,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再综合大家的意见根据学校传统和前景以及当前实际由校长起草草案,经教工大会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并在一学期内进行逐步修改,在下一次教工大会上表决通过。这样制订出来的学校规划就会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并为之去努力奋斗。
2家有亲情――人文管理
尽管在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制度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当前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来看,由于过多地强调制度管理,明显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校教育与培养个性化人才目标背道而驰。通过反思我们发现,当前的制度管理存在明显的人文缺失。制度管理重视的是一些“条条款款”,但是当这些“条条款款”制订得太多太细时,它又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使学校变得像一潭无波的水,更难以形成学校的特色。这也与教育的根本宗旨――发展人是相悖的。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是由“管理者――教职工――学生”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管理系统,不能单纯理解为管理人、管住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所学校的管理者缺乏人文思想特别是正确的教育理念,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必定是零乱繁杂,甚至自相矛盾的,其结果是师生无所适从,学校的管理必然陷入混乱状态。因此学校管理应该学习家庭模式,多些温情和亲情,刚柔相济,多一点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有侧重,有的侧重过程,有的侧重结果,如果制度与人文不有机结合,不分轻重缓急,势必造成评价上的不公正,激发学校管理中的诸多矛盾。如班主任管理有的过程到位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结果较好而过程不是很到位,“一刀切”的制度评价往往会产生矛盾。 “管理制度是无情的”,人的管理是有情的,管理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的对象都是有着丰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管理制度的操作过程可以也应该做到充满人情味。可先打后抚,批评处理在前,促膝谈心随后,既体现制度的严肃不可违,又充满了人性关爱。如我上任前学校就有几个领导向我反映了我校有一位教师几年来一直不能遵守作息时间,作为一名班主任,每个月至少有三个星期是迟到的。往往轮到他上课的时间才匆匆到校,因此他们班在早上很长一段存在着很大的管理漏洞。对此,我一方面对照学校考勤制度严格执行规定,照章扣发他的月考核奖,并且对每个月的教师考核情况进行公示,使制度的执行更具透明度,促使教师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我经常与该教师谈心,了解他迟到的原因,尊重他对学校管理的一些看法。通过交流,我了解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疏导,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平等对话。一学期下来,这位老师慢慢地变了,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迟到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经常主动到校长室找我聊关于学校管理以及学科教学、学生德育等方面的问题。我也经常在教师会议上有意无意的对他的进步进行中肯的表扬,这样一来,也使其他教师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真诚。我也常在平时和教师聊天及教师会议上强调学校就是大家庭的理念,使之慢慢成为大家共同的信念。我校虽然地处偏僻,属于农村薄弱学校,但我校大家庭的氛围比较浓厚,同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非常融洽,工作配合得也比较默契,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管理教师应该如此,作为教师,管理学生更应如此。我相信,只要学校管理者以身作则,积极倡导人文管理,老师们也一定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好自己的班级。
3家有琐事――细节管理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学校也如此,不论大小,总有那么多细碎的琐事要去处理。因此学校管理应从大处着手,小处入手。细节决定成败,全局的成功由一个个细节的成功累积而成。学校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管理工作要细化目标,细化环节,用心思考,用心工作,追求教学与管理上的细致入微。工作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做一名有心人。管理要主动,做事有一定的预见性,要人找事,避免出现事找人的现象。要落实细节管理,首先要分工明确,又要合作完成,做到分工不分家。为此,我校对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落实到人,没两周的工作安排责任到人,层层落实。我校规模比较小,只有六个班级,而学校行政正好有六人组成,因此六个行政领导分别联系一个班级进行蹲点管理,明确职责,督促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这样每一个班级又成为一个小家庭,人人都要为这个小家庭负责。
我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这样分层落实的。期初就根据学生实际制订计划,每两周都有一个主题,从学生细小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入手,由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共同加以落实,联系班级的行政领导督促检查。如开学初两周,主要是抓卫生习惯,把教室和整个校园当作自己的家,使校园始终保持整洁美观。第三、四周重点抓学生的出操、集会、就餐习惯。上学期学生出操、集会、就餐纪律松散,吵吵闹闹,很不文明,通过两个星期的教育管理,现在学生在出操、集会、就餐时井然有序,安静文明,特别是在午餐时,基本上没有说话的声音,饭后,桌上、地上仍然非常整洁。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肯定会养成公共场合的文明习惯。第五、六周主要抓文明礼仪和爱护公物的习惯,对于文明礼仪这点,我校一直比较重视,这两周主要是对以前养成的好习惯加以巩固。而对爱护公物则与爱国主义教育挂钩,从爱学校做起,将学校的公共财物保护落实到人。如将全校课桌椅重新统一编号,将每一套桌椅落实到班级, 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总之我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在于形式,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外显活动,而在于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细小的行为习惯加以分析、纠正、规范,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比空洞的说教,形式主义的活动更加有效,将对学生终生有用。
4家有文化――文化育人
现代文明家庭要有文化内涵,一所学校要有文化特色。校园和家园有共同之处,都是育人的地方,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校园文化育人备受青睐与关注,成为学校德育领域里值得探索的课题,成为许多学校发展的品牌战略和教育创意。
因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形式,随时随地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基本技能、学习兴趣和思想动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在怎样的时间、空间内都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都能发挥其实质性的教育功能。
1 城市水景景观
1.1 城市水景景观简介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城市水景即以水为重要视觉对象的城市景观。在进行水景营造时,应注意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南方水源充足地区应尽可能为市民、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应注意实际情况,遵循适宜性原则建造城市水景,还需考虑结冰期的枯水景观。
1.2 城市水景景观分类
城市景观(cityscape)可以分为自然城市景观和人工城市景观。由此我们将城市水景分为城市自然水景和城市人工水景。城市自然水景,如某些城市的滨海景观。这些由大型海面组成的城市水景,是历史积淀的自然景观,人类很难操控,这类景观自然而独具魅力,完全呈现出自然景观的伟大与壮观。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人为可以操做的的城市人工水景,即指那些人为设计操作完成的城市水景,有的是建立在原有自然水体的基础上开发而成,有的是完全人工开凿地下水,甚或是直接买水而成的水景,这类城市水景景观体量相对小,但确是城市水景的主流。
《现代景观设计教程》将水体设计大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从水力学的范畴,水分为静水—静水力学和动水—动水力学。从景观的视觉角度来看,水景的形态也可分为静态与动态。静态水景的特点就是宁静、平和。它可以扩大观者的视觉,对环境有净化、调解、生态等作用,还可以划分空间、增加环境气氛。静态水景如园林水景,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辉,或平滑如镜亦或波光林立;又如池沼、湖泊等,清平如镜,微风细波,荷塘月色。城市静态水景大者如杭州西湖,小者则为一池一潭。动态水景对观者有引导、暗示作用,有时也是一种听觉感受。水在自然状态下通常是遵循“水往低处流”即重力流的原则。通常把动态水景分为三类,即流水景观、跌水景观和喷水景观。水体形成各种各样溪涧,漩涡等总称“流水”它可以随形而变。水体因重力而下跌,随着高程变化形成各式各样的瀑布、水帘等总称“跌水”。“喷水”是运用压力技术通过喷头而形成水景,造型的自由度较大,变化多姿,有喷泉、涌泉、喷雾等。
1.3 城市水景现状及问题
中国水资源并不丰富,面临当前如此多水资源灾害问题的发生,似乎大家都还没有完全警醒,仍旧按照各自的审美观在大张旗鼓地设计大型城市水域景观。新闻报道如是:“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 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据调查,黄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
2 城市水景景观发展的适宜性原则
面对当前我国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并存的现象,相关专业人士可以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来应对这些普便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保水设计原则
近年来,我过许多南方多雨地区,每逢台风季节,就开始提心吊胆于泥石流灾害、洪涝灾害,城市淹水等问题。故而在这些地区进行城市景观建设时,更加应该注重景观的保水设计,也就是说采用一种保水、渗透、贮集的治水对策,也算是一种较为生态的防洪方式。
只要降低城市内非透水性的建蔽率10%,会使周围夏季尖峰气温下降约0.14~0.16℃,相当于减少了空调用电的0.84%~2.76%,可见透水环境对于调节气候的功能。城市透水化在许多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展开,如在德国许多地方政府规定建筑基地内必须保有40%以上的透水面积,甚至规定空地内除了两条车道线之外必须全面透水化。
而在城市水景景观建设中兼具景观和贮集渗透之双重功能的就是“景观渗透水池”(图1),其做法通常就是将水池设计成高水位和低水位两个部分,低水位部分底层设置为不透水层,高水位部分四周则设计成以自然渗透土壤为主,如此,下大雨的时候,可以贮存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的雨水,然后让其慢慢渗回土壤,景观水岸周围通常种满各类适宜的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坚固土壤,增强渗水性,还丰富了城市水景景观,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性。
现阶段已有许多遵循此原则建设的城市水景景观,如阿姆斯特丹的ABN银行总部的生态景观水池,其景观水面与岸面高差约有一米,通常情况下其功能就是一个兼顾生物栖息生存的生态水池,但在大雨来临之时,则可涨水到高水位处的溢洪口,形成一个可以吸纳城市洪水的渗透性调解的城市水景景观。
2.2 生态节水设计原则
城市水景景观,是人类“耗水型文化”的大帮凶。例如北京国家大剧院所设计的35000 m2的露天大湖,对于严重缺水、地下水位以每年2~3 mm速度沉降的北京而言,简直是一种讽刺。然而,这种讽刺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并不陌生。又如山东省聊城市,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207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50m3,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全省人均占有量的3/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3的绝对缺水标准。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却仍旧坚持要打造“江北水城”。
在进行城市水景建设时,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考虑城市自身条件,适宜建设何种水景。在营建过程中,应考虑城市水景与雨水、中水相结合,利用天然水景景观作为截流雨水、净化中水的暂储空间,还可以削减雨水的地面径流量,进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并且雨水、中水还可以作为城市水景景观水的来源;或者在进行城市水景景观设计时,考虑结合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作为水景动力,以带动景观水的循环流动,避免景观水质恶化;还可以将人工湿地与水景景观有机结合,通过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以净化水质,不仅可以为城市水景景观提供水资源,甚至还有可能反补给城市中的天然水系。如此,不仅兼顾了城市水景景观本身的优化城市环境,活跃城市气氛、丰富城市空间等功能,而且还体现了城市水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3 结语
对于理想的城市人工水景观环境,从可持续的角度讲它是水环境的一个良好单元;从水处理方面讲,它可以实现该区雨水、中水净化利用以及补给城市水系;从节能角度讲,它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补给系统运转;而从生态系统来说,公共环境人工水景观不但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同样也为其它生物提供和谐共生条件。在进行城市人工水景营建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条件,进行适宜性城市水景营建,并应考虑通过相关技术将景观与雨水、中水的管理相结合,考虑结合自然能源,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应妥善利用生物和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减少水体污染。以实现城市水景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宪德. 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 北京:中国筑工业出版社,2007.7:116
1 庭院经济的意义
1.1 庭院经济的作用
庭院经济是农户利用房前屋后以及周边的闲散土地和水域,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来获取经济效益,也是目前农村主要的生产方式之一。以这种模式生产的产品可以自给,也可以作为商品出售,既满足了自己的生活所需,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也活跃和丰富了城乡市场;通过错时间种植、高低秆作物套种、种植业与养殖业、渔业相结合,使土地、空间的利用率达到了最大化;发展庭院经济还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时间,集体和个人经济的增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闲散土地与水域的多样化利用,改善并美化了农村和城乡结合处居民的居住和环境。由于庭院经济是以农户为执行主体,其投资少,劳动强度大、更有其灵活性、随机性、适应性强是某些大型企业、产业不可比拟的,由此给农林业新技术的试验、应用推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2 麻城市发展庭院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麻城市地处长江中游北岸的大别山中段北麓,全市总面积360397hm2,境内以山区和丘陵为主,按地貌分:山地60547 hm2,占16.8%,丘陵171549 hm2,占47.6%,平原128301 hm2,占35.6%,地貌特征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截止2010年底,全市总人口11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86万人,占总人口85%。也就是说,麻城市绝大多数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或者城乡结合处,可利用的大小不等的庭园总面积大。麻城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四季分明,冬冷夏热,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全市土地广阔,物种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发展庭院经济潜力大。充分利用闲散土地及水域资源,发展庭院经济,缓解日趋严重的土地、人口、生态的矛盾,发展生产,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庭院经济的几种主要模式
庭院经济可根据产业类型、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程度、物质循环的方式和重点、节能环节型、目的和用途设计多种模式,综合分析后以产业类型为划分标准归纳如下:
2.1 庭院种植型
这种模式以花卉、观赏苗木和景观草、园艺盆景、果树、药材、蔬菜食用菌等的种植为主。例如在平原地区可以种植经济作物、花卉、观赏苗木和景观草、园艺盆景等;山区丘陵地区可以发展果树、特产林木、药材、食用菌为主;城乡结合处可以种植蔬菜和名优花木;如果有较好的水域就可以大量种植水生的观赏植物和蔬菜,既美化了环境又产生了效益。
2.2 庭院养殖模式
此模式之一种较为普遍的传统庭院经济方式,是传统农业中分布较广的模式。主要是农民在闲散地和水域地饲养农畜、家禽、珍稀动物和水产品。这种模式可根据所处地位平原、山区现有易得资源决定饲养食粮或食草牛、羊、兔等禽畜。如在库区可发展渔业等经济动物。这种模式投入成本低,效益较高。
2.3 庭院生态循环模式
通过各种生物间物质和能量供应关系构成的一个系列性生产方式。例如食物链、沼气利用等。这种模式通常以沼气为核心,围绕种植、畜牧、水产业等进行循环生产。
2.4 加工模式
在庭院中建立小加工厂,进行农产品或手工艺品加工。像三河的中药材加工厂,福田河的白菊,盐田河的板栗等。
2.5 休闲产业模式
围绕城市成产工作人员休闲度假的需要,结合麻城市旅游产业的开发,在庭院及旅游景点周围发展娱乐、度假休闲、避暑山庄、农家乐等服务。
2.6 综合发展模式
庭院经济可以以一业为主要 专业化生产,进行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手工业、小型加工业,也可以将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结合起来,建立立体发展模式,综合经营。
3 麻城市发展庭院经济模式的区域划分
庭院经济虽以其“小而全” 、资源易得、适应性强等特点而模式多样,但由于全市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均有差异,现有的庭院经济模式随意性很强,很多是利用手边的植物资源,低水平的刺激手段以及自己的喜好决定的,所以其经济效益不稳定,家庭的增收也难得到最大体现。因此,以科学的发展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对这种利于民、利于社会的经济形式是十分重要的。
以林业发展为主的庭院经济模式,主要是庭院种植型。根据麻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考虑,可设置以下几种模式:
(1)平原地区:充分利用平原地区土壤、气候条件,农民可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等闲散地重点发展柑橘、梨、李、葡萄、银杏、猕猴桃、桂花等,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麻中南几个乡镇。
(2)丘陵地区:适宜发展的庭院树种为油茶、柿子、枣子、银杏、栀子、乌柏、油桐、茶叶、等,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麻东的几个乡镇。
(3)山区:宜发展板栗、核桃、油桐、油茶、乌柏、杜仲、厚朴、黄柏、漆树、银杏、五倍子、茶叶、柑橘、柿、枇杷、冬枣、花椒、八角、肉桂、毛竹、雷竹等,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麻东的几个乡镇。
(4)库区:可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花卉以及种藕、蕨菜等水生蔬菜。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3个大型水库区域及浮桥和湿地区。
4 发展庭院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庭院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是发展地方经济、使农民增加收入有效途径。政府应予以重视,宜采取如下几种措施予以支持:
4.1 帮资金,解决农户资金困难
资金历来是困扰林农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庭院经济要想得到大力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财政、金融、信贷部门,在安排扶贫攻坚计划或贷款时应侧重考虑农村庭院经济开发专项资金贷款,使农户不因资金困难困住手脚。
4.2 送科技,提高农户科技水平
应选派吃苦耐劳、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送科技下乡入户,开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发送传播浅显易懂的技术资料。
4.3 找市场,保证庭院产品的销售渠道
“增产不增收”历来是农户收入难以增加的一种表现,是挫伤农民积极性的祸根,是农民毁林的起因。好的生产经营模式,也需要从其它行业反哺林业,帮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保证农户的收入。
4.4 给政策,鼓励农户开发庭院潜力
对于农村户前屋后的空闲地,不便于集体开发和管理。本着“谁开发,谁管理,谁收获”的原则,由农户自己开发,鼓励农户开发庭院经济。政府还应进一步放宽政策,给农户讲明白家庭所有权、经营权的长期不变的方针,给农户吃下定心丸,使农户放心大胆开发,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的发展无疑也受到很大影响,生态性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和工程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叠图分析法。从那时起,园林技术的发展就已经开始关注到生态性的大原则。在这个大原则主导下,不断的研究开发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等是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以下是风景园林工程中几个重要方面的技术进展。
1 建造技术
由于现代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建筑设计理论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作品也表现出高技派、银色派的特点,精细的节点构造和细部,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景观建筑、小区越来越多地呈现工业设计的表现手法。当代的技术观念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现代主义的技术化观念,是一种多样化的技术观。相继出现的新媒介、新技术在环境设计之中的应用,给当代景观设计提供多种表现手段,同时也为景观增加了新的甚至是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环境景观的全新内容。通过各种手段(嗅觉、听觉、触觉等)去丰富人们的审美内容,如音乐喷泉、人造雾、视频技术等现代手段。
新型材料的运用能够带来不可替代的表现张力,能够唤起人们特定的感受和情绪,深受一些意识前卫的设计师所喜爱。在现代园林中新材料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成为传统材料无法达到的规模。如玻璃等透明材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园林景观,使景观设计出现一种走向透明的趋势,如美籍越南设计师安迪•曹设计的玻璃庭院,圆锥状的白色玻璃象盐堆一样从宁静的水池中冒出来,树根上铺着精致混合的彩色玻璃碎片,使人想起法国点彩派的油画;令人感觉新奇的合成纤维、橡胶等软质材料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景观设计中,其构成的软质景观形态流畅柔和,富于有机物的生命感和动态感,给人们带来新鲜的感受;具有现代工业色彩的金属的运用使种满自然植物的庭院很有现代感,如俞孔坚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中运用了具有个人特色代表的红色不锈钢材料制成的景观构筑物,与自然景观产生强烈对比。
2 植物栽培技术
种植工程也是园林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先进的植物栽培技术同样给设计师带来新的灵感和创造能力。先进的植物栽培技术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如无土栽培技术,针对城市土地稀缺的现状,占有极少的空间却能够增加绿化面积,节约了城市资源,创造了生态效益。无土栽培是由人工配置的营养液代替土壤,节省了很大空间,被很好地利用在屋顶花园及其他立体绿化的设计中。植物的栽植与培育不再受场地的限制,有的设计师利用这一技术制作了“移动庭院”。虽然无土栽培还有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管理水平要求高等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项新技术本身固有的种种优越性,已向人们显示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日本最先提出了“植物工厂”的概念:利用环境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和新材料等进行植物周年连续生产的系统,也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育不受自然气候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植物工厂中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是营养液栽培技术和环境控制技术。营养液栽培的方法有NFT、湛液培、喷雾培、固体基质培等,与土壤栽培相比,营养液栽培能加速作物生育进程;对植物工厂进行环境优化控制,最根本的是要明确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积累、转流分配、发育和呼吸等生理过程与全部或部分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日本植物工厂环境控制的方法主要有过程控制—反馈控制、ON —OFF控制、PID控制;计算机控制—分布式控制、分时集中控制、分层网络化控制、最适化、适应化和智能化控制。
3 水景技术
风景园林工程中的水景技术包括理水方式、园林给排水,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结合市政工程,会承载一定的城市水系防护、改造等功能,单纯为了景观效果的水景技术已经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
水景技术在手法上非常丰富,设计师利用发动机等设备将运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探索,有的设计甚至把灌溉系统设计成为一个动态的雕塑。这类高科技打造的现代水景空间让人们耳目一新,让游人参与到水景设施当中去,进行全新的体验,同时它又是凝集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附加价值的水景。上海世博会上丹麦馆就设计了一个震动控制的水景喷泉,需要人们的跳动来打开喷泉,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低影响开发是目前国外开始推崇的一种暴雨管理技术,已被美国、瑞典、新西兰、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低影响开发是指基于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原理,采用源头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一种雨水管理方法。其主要工程措施包括雨水花园、植被浅沟与缓冲带、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这几个措施都可以结合一定的审美特性,赋予景观效果,一举多得。目前该方法与传统雨水管理方法相比,LID不但可以提高开发项目的环境效益,而且还能降低项目开发的费用。LID不仅能够有效地在源头去除雨水中营养物质、病原体、重金属离子等,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降低土地开发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径流峰流量,降低建筑区域洪涝发生的频率,并能有效控制雨水冲刷带来的污染物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4照明技术
在景照明技术方面,景观照明技术已从过去追求高照度逐步向注重景观照明质量、艺术性、视觉的舒适性方面转化。
目前光纤照明系统经常被用于水池、喷泉里,如舒沃兹在瑞欧购物中心庭院的黑色水池池底分格条采用了光纤代替灯光效果。太阳能灯是完全利用太阳光及风力转换成电能的零污染能源,不需任何燃料,适用于任何地区,并可以自动定时控制,其一体化设计易于维护,故障率低。太空灯球则是用一种特殊的漫透射材料制成,里面充有氦气(也有的是普通气体)和光源的气球,使用十分简便灵活,特别适用于大面积照明,可为重大节日庆典渲染喜庆气氛。LED波长类型丰富,可调控的余地较大,应用在园林景观照明中,既可以对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抗病抗虫、抗寒抗旱等加以选择性的调适,又能在园林夜间造景中启用低碳、节能、环保新光源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节能。
5铺装技术
园林道路通常由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构成,因而人为割裂了生态的竖向循环,比如雨水的循环,蚯蚓、地鼠等小生物的正常生活等,因此道路铺装也正朝着生态型转变。各种生态型地面材料正在兴起,如现浇的透水性铺装面层,其使用的多孔透水性沥青混凝土、多孔性柏油、植草砖路面、吸声抗尘路面等材料都体现了诸多优越性,对于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声和光环境、缓解“热岛效应”、铺装地表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防涝和水体净化、减少地表径流等方面的作用都有体现,且改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下雨后,经透水路面保存下来的雨水可以慢慢蒸发出来,释放到空气中,增加城市的湿度和舒适感,尤其解决了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让城市富有生机。
参考文献:
我国现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城市63座,所占比例为53%;森工城市21座,所占比例为18%;冶金城市12座,石油城市9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其他城市5座,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0%、8%、7%和4%。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导致出现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产业难以持续发展、经济出现衰退等严峻问题。所以,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从而引导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现有经济结构存在以下重大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并以粗放型、资源型管理模式为主,呈现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端,从而导致产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其二,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也是资源型城市出现经济衰退的根本性原因。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实施过度开采,导致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从而给城市造成了数额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三,资源型城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逐步增大,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其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规划布局不科学,资源区域分配不合理,仍然体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重化的特征,导致城市创新能力不足,思想观念守旧,严重制约城市经济转型。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必须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力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首先,根据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次,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设,制定详细的专项法规和政策,同时增大执法监管力度,促使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再次,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利用先进的技术淘汰传统产业中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城市应当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防止产业发展出现盲目性。
(二)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优化支柱性产业。资源型城市应当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支柱性产业的优化。资源型城市要根据现有资源状况、生产要素配置、区域条件以及市场开拓程度来科学选择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避免产业结构调整趋同于其他城市。此外,资源型城市还应当大力发展替代性支柱产业,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其次,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资源型城市应当将初级产品加工的生产模式转换为产品深加工的生产模式,使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资源型城市还应当利用科学技术升级产业结构,积极倡导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并根据产业自身特点不断开发高科技产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应将自身发展纳入到区域共同发展的轨道,积极参与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资源型城市应当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的城市品牌形象,充分利用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多选择环保类项目,杜绝引入新污染源项目,力求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此外,资源型城市必须重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不断改善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从而推动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实施机制体制创新战略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不仅依赖于资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应当依靠于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首先,城市政府应当将工作重心置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其次,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政企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再次,建立中央或上级政府、城市地方政府、大型资源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由国家统一调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做好城市、产业、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充分发挥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指导作用。
三、结论
总而言之,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经济机构的转型发展问题,是确保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必须认清当前现有经济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探索适合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玉香.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6(10).
[2]宋玉祥.满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321-01
一、园林绿化经济的涵义
广义上的园林绿化经济是指整个园林绿化活动中发生的所有经济现象,除包括园林设计和绿化施工外,还有园林绿地所具有的物质生产的功能。狭义上的园林绿化经济专指绿地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园林设计和绿化施工。园林设计产业属于创意经济的。
二、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不足之处
1、绿化结构过于简单
城市绿地过于单一,不能科学、合理的引进外来品种。当前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重视草而轻视树木,植物种类单调。同时在树木引进上过于盲目,过分引进外来名贵品种,而忽视本土树木,这不仅增加了城市绿化成本,而且加重了绿化管理的难度,此外引进的外来品种有些不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性,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2、园林绿化不够科学合理
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受传统观念影响,规划设计遵循原有的模式:“主次干道大乔木,圆盘广场植草”,而不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同时为在短时间完成绿化指标,盲目扩大园林绿化面积,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3、城市园林绿化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经过上报批准以后才能实施,然而为了追求局部利益,园林绿化建设在上报、审批的过程中已开始施工,绿化工程不能严格按照图纸内容进行施工。
4、园林绿化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在我国园林绿化行业无论是生产好还是施工都缺乏先进的、科学的技术指导,仍然是手工劳动,绿化施工的效果与个人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如在园林绿化施工方中对于一些高大树木的搬运、修建和名贵树木的养护等,都依赖于人工,缺乏技术指导。
三、城市园林绿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因此地方政府加快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步伐。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而且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房地产、建材、金融、劳动力与搬运市场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地方相关单位部门加大园林绿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推动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1、园林绿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未来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努力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大中城市把这个目标作为扩大内需、促进发展、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中小县城把是将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大中城市把它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小县城把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改善环境、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争取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要遵循生态、自然、保留的原则,精选当地适宜的种子,并且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种植、栽培当地适宜的树木,从而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打造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
3、调动多方面资金,实现市场化运作
为促进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可以调动各方面的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的合理利用共同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园林绿化建设投资机制,提高园林绿化建设资金的利用率,降低建设成本,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经济趋势
1、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是实施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因此要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用地,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满足绿化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同时在建设方面要尽可能的遵循当地的客观实际,尽可能不要改变当地的地形地貌,切不可盲目为扩大土地占有率而随意地改变地形地貌,这样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合理栽种绿化植物,从而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加快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步伐,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的覆盖率。
2、多元化资金投入
城市园林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旅游资源,对社会资本充满了吸引力。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上政府可建立园林建设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开放银行信贷政策,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措施,加速城市园林景区的开发建设。政府财政可与银行联手建立城市园林建设的绿色通道和园林建设单位的信用档案,加强对园林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监管和宏观调控。政府的财政性投入可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而游乐项目及部分景区建设可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或利用外资进行投资建设。引进外资同时引进先进的园林管理经验与管理手段。大量多元资本的注入,可化解政府投资园林景区的资金压力,为城市园林的规模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走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合理规划园林绿化的植物,增加乔灌木的种植量,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在有效的土地资源内争取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尽量减少草坪的覆盖率,减少雕塑等建筑小品和大型喷泉的建设。对于草坪覆盖率过大的绿地,要适当降低其比例,增加乔灌木、宿根花卉和地被植物的的种植。此外,加大城市园林隔离带的建设,并且充分利用隔离带,在上边种植乔木。总之,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奉行节约型的建设方针,合理落实节约型的建设方案。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利用率,走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绿化建设道路。
4、加强园林绿化企业的自身建设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这样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竞争意识,提高其建设水平。园林绿化企业要不断提高施工养护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园林绿化的建设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队伍参差不齐,未形成规模,企业之间的合作力不强,建设出来的城市园林绿化质量不高,所以引入竞争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因此,相关单位部门要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力度,加快园林绿化的建设步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争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吴福明.园林经济新现象“大树进城”的利弊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7(1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urban gardens in the modern city play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street landscape, the city greening,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 and now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nd how to strengthen urban landscape design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city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这十年间,人们整体生活水平上了新的台阶,城市得到了高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但同时大量人口融入城市,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面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设计对其分支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城市园林景观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的附属和延伸,主要是由街道绿化、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景观等共同组成的人工景观形态,是美化城市形象、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提高人居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成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城市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加剧,加之建设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相关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的破坏。决策者的好大喜功和考核机制的单一化使城市景观建设成本巨大,如城市的形象亮化工程等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形成“热岛效应”,而且还会造成光污染;大量使用的景观大理石背后往往是以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代价。加上对西方园林景观的盲目崇拜,进而对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进行了主观的改造,以营造一种人为的自然景观,最终结果是牺牲了景观的地方个性以及区域原有的生态系统环境。
2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城市园林设计中不负责任现象时有发生
在园林设计中,有的设计初看确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起来又有困难,出现问题自己也难以解释清楚,最后或改变设计方案或半途而废,这是设计人员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求新,求景点丰富,不考虑单位的承受能力,也不论布置是否真正合理,只要设计出来了就万事大吉,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园林绿化设计项目,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进行科学的论证,就难以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不能保证设计的完整实施,达不到理想的质要求,设计出来的东西负不了责,问题不能解决,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为园林设计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是极其重要的。
2.2城市园林建设缺乏个性
过去人们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有的设计中,道路是无作用,规划配置未试种的杜英,木筒,深山含等主要生长于长江以南的植物造成了极大损失,术荷作行道树被骄阳晒裂皮而死,杜英因干旱多年枝稀叶疏,深山含笔也因无遮光物及不易排水性不良或死亡,很多花坛不建效果还好睦,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条件适合也是可以完全照明,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浪费大。
2.3城市园林意识普遍不高
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制约,许多城市对园林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一味去追求大求气派,不从广场自身功能和市民需求出发,盲目追求景观,忽视城市绿地的实用性和生态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往往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暂时利益,把绿化放在次要的地位。
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3.1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的核心要义是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生态层面上进行景观建设。生态景观既有正生态景观的概念,也有负生态景观的概念,如空气污染、水质变坏、绿地减少等,属于负生态景观的范畴;反之,则属于正生态景观的范畴。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者,应当努力塑造正生态景观,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创建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需利用生态平衡,同时着眼于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协调绿色地带系统及自然地形关系,利用生态法则,充分考虑物种整体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有效科学性的配置植物种类。要长出好的植物就必须有好的土壤。然而当今社会在在建绿地时,大量使用的是建筑垃圾、废土及污染严重的水土,这种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很难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经过实践验证,大量使用草坪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可以利用草花解决城市色彩。然而利用草花来装扮景观,这样的费用是相当大的。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平方米草花所要花费是一般绿地的50倍,这样大大降低了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健康景观设计
健康景观是从人类自身健康的角度,对公众活动场所,如广场、街道、小区等进行建设,鼓励人们运动、锻炼,使人们身心健康。健康景观首先在美国提出,而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美国是一个汽车社会,物质丰富,但许多人缺少锻炼,因此,景观设计建设中“如何给人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以步代车”是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把机动车道变窄,人行道加宽,增加人行道绿化,不仅有利于节能,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3.3艺术景观设计
3.3.1抽象艺术的运用
抽象艺术是指艺术形象较大程度的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这种抽象的艺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城市园林设计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抽象化的过程中现代园林设计倾向于用看似简单的抽象风格的各种图形处理技术镶嵌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形成一种看似简单而又抽象的设计的风格,给人一种简单层次上的遐想空间。这种抽象艺术的运用给城市园林设计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让现代的园林呈现出其新的鉴赏价值,并给人一种新的艺术境界,从而赋予了园林新的生命力。
3.3.2立体艺术的运用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在追求现代园林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追求现代园林的视觉美观体,这种审美价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园林设计者们的设计艺术提出了挑战。在现代艺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立体艺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园林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而很好迎合了人们的视觉需求。
这种立体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园林景观造型的塑造,现代园林中几何形体的应用到处可见,比如广场中的立体的花坛、雕塑;花园中的形式各样的休息亭等,不同的几何形体给人不同的美观感受。有给人一种简洁、明觉的立体设计,比如长方体的花丛、五菱体的草丛;有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的立体设计,比如球体的雕塑;也有给人一种自然、自由感的立体设计,比如奇只、怪树等。这种立体设计艺术的运用,使得现代园林景观呈现出立体、重叠的多元变化,能够很好的迎合现代城市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取向。
3.3.3穿插艺术的运用
穿插艺术是一种以简单的旋转、叠加形成复杂的变形与移位的艺术手法。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穿插艺术逐渐的被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并成为重要的空间设计理念。这种穿插艺术以其独特的空间设计,以不对称的方式来对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整体化的构图,从而实现一种不对称的平衡,从而突出地面的整体效果。使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一些基本的构图理念和元素,给人制造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味的景观,在给人独特的鉴赏价值的基础上展现现代艺术的光彩。
总结
我们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设计理念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从本质改变城市园林设计的现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姣.园林设计现状及问题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作为县级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所在的城市是国家的三类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经过几年来基层经济工作的开展,我深切感到在经济不断发展中,遇到许多瓶颈。粗浅感到经济不能只从数字上体现,应该是它相关各项指标的求同平均数。经济应该是长远发展、消除瓶颈、稳步推进。
经济从长远来看,不只是数字上的增长率是多少。我们这种小地方1个区有时经济指标竟能达到15%以上。这么快的经济数据让人浮想联翩。经详细的跟踪调查,我认为主要有引进强污染企业以牺牲周边居民环境生活为前提增长经济;有大面积房屋拆迁改造房地产拉动为前提经济增长;有开采资源造成大量落后产能为前提,使经济快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率居高不下,但造成经济增长率居高位的同时,物价水平不断攀升,拉高居民平均工资标准,造成不但生活物资水平价格提高、房地产价格更是居高不下。虽然经济增长率提高很多,但实际生活水平增长则远远滞后。造成经济增长率只是数字上的变动,而忽视了经济的长久动力,是要持续稳定增长,是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经济要增长,那么如何既要拉动经济增长,并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又要立足长远,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就要立足地域,挖掘产业优势,将科技兴企放在首位,利用高科技,开发能源物质的利用和再利用,充分调动各方面人才、不惜重金引进人才,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加企业健康的经济效益来拉动经济。我从以下几方面详细阐述。
第一,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我们这个三线小城市房价亦年年攀升,使得资金大面积倾斜到房地产业。同时,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额度大大增长,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门槛高。那么在内蒙古今年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也提到,地方政府要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不断加大扶持政策力度,同时做到政策要公开、透明,给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融资环境,助推企业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二,促进、保护第三产业(服务业)健康、有序迅速发展,国家几年来在减轻审批手续、资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地方也应该紧随其后。尤其是内蒙等落后地区,更应在经济、服务等政策上大力倾斜。不断完善各项扶持税收等配套改革措施,将好的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加强用人制度改革,将劳务用工监管落实到位。虽然用工是雇用双方达成平等意向、待遇和效益相挂钩。但如果监管不到位或出现雇佣双方矛盾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公平的解决,那么就会造成双方利益损失和信用危机,造成用工环境恶劣。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失业率高。就业环境不平衡。从目前情况看应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善:1.是劳资双方要签订用工合同,同时强制用工单位要确保为雇佣人上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本生活的保险。否则不允许雇佣人员。从法律层面约束企业用工。保护打工者的利益。2.是政府等相应劳务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不能只是个摆设。同时用工仲裁部门也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处理矛盾和问题。发挥效率及公平。间接改善用工环境。3.是从税收层面给予良好信誉的企业以奖励性优惠政策,鼓励积极用工,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保证企业人员的稳定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使用工环境有序、健康发展,是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的有利保证。
第四,加大污染治理,注重环保,打击假冒伪劣盗版力度,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扶持企业走健康发展道路。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山西某大企业向外排放生产废物,将附近居民生活环境破坏。其实,大家也看到相关报道不少。我觉得这是有它积极的一面,说明我们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社会开始重视环保了。但从这些报道中也不难看出,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或是管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污染造成环境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是不能容忍姑息的。应得到法律严惩。这即是保护企业的生存环境,也是造福百姓的应有措施。做人民满意、实实在在、稳定发展的支柱型企业。才能可持续增长经济效益,为提高地方经济总量服务。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 the current society has brought man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s a major problem and the ecological impact. This requires new urban concept for this phenomenon interpretation and summary, landscape city has become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the current mainstream of urban development, eco-cities.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city.Keywords: city; landscape; fus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社会不断的进步中,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随着人们就对各种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各种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中,提高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人们的主要要求,实现风景园林城市的设计是为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实现城市发展中与环境协调统一发展的前提基础。风景园林作为我国传统的环境设计之一,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成为一个主要的发展高度,是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以及建筑学为一体的设计过程,是综合社会生产中的经济、文化和其他各个领域为一体的建筑设计流程。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做到城市、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更是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主要目标。
一、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科学模型
城市规划是当前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未来城市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更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文化和民族特征的体现着。 城市规划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对策,是通过当前各种先进的技术结合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手段与设计理论不断的对城市进行协调统一发展设计的前提基础,是采取合适的规划措施,调整城市发展理念的前提与基础。
历史上,有不少的人都对城市的未来提出过设想,推动了城市理论的发展。城在当前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市不断的加快,各种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环境意识增强,有学者开始思索城市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以植物生态形象模拟城市的规划结构,设想出“仿生城市”。
二、生态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在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以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协同论的始作者哈肯认为,现代城市是一个分成若干层次的大系统,处在第一层次的三大系统即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制约作用。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认为城市是一种耗散结构,它必须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又不断输出产品和废物,才能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城市犹如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和经济两个子系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因此,城市的生态观就是在城市理论探索、建设实践和立法措施等方面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确立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想,将城市放在较大的区域中研究,以协调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良性共生关系,并在规划设计中自觉地引入生态决定因素。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和景观特色进行分析处理,以满足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诸功能要素之间的空间组合格局及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随着对城市功能认识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
三、园林设计的特点
园林设计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人们在几千年前就开始追求居住环境的设计过程,园林式建设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标志。在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的标志性园林建筑,如当今的苏州园林等。园林设计在今天更是发展到了更高的角度,人们在追求传统建筑的同时更是将世界各个国家的风格不断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系统化的学科。在当今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小断结合国情,在传统文化设计的基础上吸取当前各种新思想新潮流,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出适合当前环境突出其中个性的作品。
四、园林规划设计趋势
正如我国有传统园林文脉一样,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文脉另一方面,国际交往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城市现代生活的趋同园林同城市规划、建筑等学科一样,都在尽量保留传统文化个性的前提下,顺应城市发展的大潮,其成果都具有社会思潮和现代生活反哺的印记因此,城市园林将在继承文脉和走向国际化两方面并存,多元化园林创作的趋势将小可避免时代感可能带来走向国际趋同的一面,文脉又让我们小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到文化亮点两者在高层面上的对接,这可能是新世纪园林文化的趋势和众生布目。
五、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
1、设计客体的同一性城市设计主要面对的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布局,创造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风景园林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如城市内部的绿化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师最本行的业务。由此可见,城市设计与园林设计在设计对象上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城市外部空间是其共同的工作领域。
2、设计目标的一致性 不管是城市设计师还是风景园林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不断的创新发展,面对和追求的都应是同一个目的DD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营建理想的可持续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向这个目的努力和迈进。
3、 设计理论的互通性 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在理论基础也有着很高的互通性。20世纪人类在哲学、艺术、科技领域里几次大的潮流,几乎同时对两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功能主义到人文主义的变迁,既左右了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当相关理论基础随着人们的审美和社会的潮流改变时,两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就随之改变。
4、 从业人员的互渗性 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渊源很深,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业人员的互渗性。许多城市设计师有着风景园林的学科背景,而许多风景园林师又是学城市设计出身的。国际著名的风景园林教育家卡尔•斯坦尼兹(CarSteinitz)教授,早年就是师从于城市设计巨匠凯文•林奇。亨利•文森特•哈勃德是哈佛大学第一个风景园林学位的获得者,后来成了城市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
5、 学科发展的互补性 城市设计注重硬质景观的营造,强调景观视觉上的冲击力,将环境看作是建筑在空间上的外延;园林设计注重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协调,强调生态原则的体现,将建筑看作是众多营造要素之一。197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生态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处理设计对象,已成为风景园林师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六、城市发展过程中园林的设计
关键词:城市环境 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园林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重视,并且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陆地建设,防治和减少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在内的各种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建设好城市生态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城市经济集约发展以及城市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园林的内涵
城市园林通常是指城市中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 、绿地(绿化广场、小游园)、绿化带、花园及风景名胜区等供人们游览、观赏、体息的环境空间 园林中虽然不乏水体、道路、建筑(楼台亭榭)及游乐设旆等人工环境.但植物和花草树术却是园林的基础和主体。传统园林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观赏、享受需求,给人以某种美感、欢乐。生态园林是城市发展对园林的要求,也是园林的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
城市生态园林是指用生态学原理建设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是把园林纳八城市生态系统之中,使园林在城市的结构和运行中发挥调节和平衡功能,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园林由于强调人工园林与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因而在保护与发展生物多样性方面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如园林空间的异质性、园林类型的多样化及大园林规划等都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发展莫定了优越的基础。
二、建设生态园林需要遵循的原则
1、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必须本着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这一根本目的,进行大环境绿化, 城市园林绿化要与农村绿化和国土绿化相结合、相配套, 以绿为主, 先绿后美,绿化、美化、净化并举,城市园林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绿” 字上,多植树、多种草、多栽花。提高绿化覆盖率为主攻方向。尽量少搞楼台亭阁、假山、雕塑、喷泉等花钱费力多、生态效益差的园林建设。
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
3、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另外,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而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4、要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5、要坚持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要特别强调人性化,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三、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措施
1、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含了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系统性。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时,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初期,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等因素,以及绿地的性质、土壤环境等综合条件,将植物群落中的各种乔、灌、草等合理搭配,使植物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保持稳定持久。同时,积极开展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持经济增长集约发展,努力遏制水资源恶化倾向,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重视使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有了很强的适应性,而且乡土树种也是地方特色的一种表现。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优势,同时也重视外来物种的适当引种,争取在丰富城市植物多样性的同时增加景观的多样性。
3、提高人们的生态和道德建设意识。在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和建设中,注入历史文化的理念,遵循城市机理,保护好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独特的民俗风情,形成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绿色城市,实现人文景观与环境的和谐。同时,也要加强生态道德和法治的建设,在全社会中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和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道德水平,从而使生态观念真正的深人人心。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
4、构筑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不能只顾及城市内部,对于其辐射的城边区的城边林、清洁水体、开敞空间也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范畴。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周边地区的城边林,各种形式的农田防护林等所辐射的地带。这样形成的一种网状空间布局不仅保护了城郊的农田,也使城市绿地与农业(包括林、牧、渔)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构筑城乡融合的多层次、多效益绿地,优化了城市大环境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
5、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布置城市园林绿地时,以生态平衡的原理做主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互惠互利的原理,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问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既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可形成优美的景观。还要保护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应多造}昆交林,提高物种多样性,强化群落抗干扰能力。
参考文献:
[1]龚璐璐.浅议城市生态园林建设[J].江西化工,2009(03)
[2]张学元.生态位理论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中的应用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09(09)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生活中,加强园林建设,促进城市发展是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适应时展、提升我国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经济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飞速发展,园林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原先的封闭的建设模式逐渐走向了街道、广场、市区、郊外等领域,园林建设模式也从原来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逐步过渡到政府园林、公共园林,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走进了一个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园林事业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应用价值。
二、园林建设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
(1)园林建设的生态功能。园林建设一般都是以花草、树木以及其他绿色植被为主要依赖对象的,众所周知,绿色植物在净化环境、改善气候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在城镇中大量的种植绿色植物,并施以一定的艺术加工,可以改善城镇中的空气环境,降低噪音,还可以调节湿度,降低空气中粉尘含量,有效地降低光污染,给城镇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2)城市园林建设可以吸引外资,增强经济活力。一个城市的信誉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绿化环境是这个城市的重要标签,在吸引外来资本上意义非凡。现代的竞争终究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优劣与人的品质、意志、心理成熟能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协同作用具有重要的关系。一个鸟语花香、生意盎然的城市无疑会大大拉近了与投资者之间的距离,给投资者留下好感,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与市民优良的素质,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无疑会大大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概率。同时,园林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可以大大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外汇的主要来源,也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贡献者,旅游业以其环保、生态而备受经济学家的推崇,新加坡、泰国、埃及等国家都致力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优良的城镇环境和园林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游玩和消费,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园林建设推动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见一斑,我们国家最近几年也在大力扶持城镇绿化产业,使得园林建设逐渐从政府部门独立出来,成为带动国民经济的独立行业。
三、我国园林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社会对园林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园林建设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社会、政府和民众普遍对园林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园林建设只是一个辅的社会行业,没有能够为社会创造足够的经济价值,在园林建设方面形不成共识。甚至于在资金和空间等资源领域与其他产业发生冲突时,园林建设会让位于对拉动经济有显著效果的行业,且社会普遍对园林建设的前景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园林建设在改善城市化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利于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
(2)绿化覆盖率低,人均绿地面积少,绿色植物种类较少。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城市绿化率普遍较低,且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绿地占有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这就注定了我国城市绿化面积不可能丰富,且这种发展模式也给城镇绿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目前,在城镇绿化中,或许是求异心理在作祟,在选择绿化作物时往往偏爱于外来物种,殊不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给生态系统带来不可磨灭的损失。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出台了相应的城市绿化措施,但是收效甚微,与西方国家60%的绿化率相比,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在绿化过程中出于管理等因素的考量,过多的选择相同种类的植物,基本上都是行道树加灌木丛的规划方式,与郊外的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巨大的落差。
(3)园林职工素质低,管理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没有专业的园林艺术培养机构,一些园林工作者素质较低,且缺乏系统的培训,园林工作过多地依赖经验,长期缺乏专业的园林工作人员。不仅如此,很多城市面临着老员工退休,新员工没有掌握专业园林知识的窘境,在技术层面出现断层,且目前大多数的绿化工作都是一个有经验的师傅带领一帮没有经验的学徒,绿化效果可想而知。再者,我国绿化事业起步较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引进外国先进的园林管理模式,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园林工作方式,园林工作的指导方针与现实存在脱节现象。
四、加快园林建设,促进城市生态发展
(1)进一步提高和统一政府和民众对园林建设的认识。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镇建设口号,且某些城市的园林绿化事业建设的颇具成效,但是从多样化的生态园林建设的角度考虑,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政府应该首先提高对园林建设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在民众之间形成城市园林建设与保护的理念与习惯,实现行业重组,使得园林行业成为一个融合景观、文化、旅游、林业以及产品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行业部门,并在报刊和杂志等媒体上宣传园林绿化在改善生活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园林建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城市生态经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一个城市的生态资源与人文环境都是这个社会重要的无形资产,更是吸引外资,招揽人才的重要依赖屏障,要提升城市的品牌效应,提升一个城市的审美品位,就要根据本地的气候、生态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建立一套适应本地特色的园林绿化方案,完善区域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加快基础步伐,把基础设置建设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
五、结束语
园林建设是一个关乎城市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行业,在现代城镇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园林建设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现代园林建设是一个涉及科技、建筑、文化、信息、美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工程,本文主要对园林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出了重要探究,针对我国现阶段园林建设工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希望对我国的园林事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德顺,赵子贤,雷学端,李秀芬,王小青.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6(04):74-77+81.
园林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和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现状分析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是影响其最终效果和美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清楚设计和构建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所以,也就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相应的设计目标,进而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的价值。这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必然会影响其设计的可行性。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不够。城市园林景观承担着改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当前,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存在明显的“重外观、轻生态”的问题。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只要把园林设计好看即可,只要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观性的要求就达到了设计目的。其实,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会影响城市园林的景观应用价值,还会缩短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③不重视地域文化同样也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果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融入地域文化,就会影响城市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降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
2设计重点
2.1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将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让它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中。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具体来说,要想完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①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足够了解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②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之前,应该调查周围群众对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和期许,给予设计人员一些参考意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设计的协调性;③在具体工作中,要合理把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表现手法,用最准确的表现手法设计城市园林景观。
2.2注重自然规律
为了更好地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效果,应高度关注自然发展规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较好地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这对于整个城市的环境发展和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度来说,主要是要考虑整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生态价值的实现。只有其生态价值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的要求。
2.3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使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持续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当前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并在相关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和极高的价值,值得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推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从设计环节入手,采用各种有助于展现园林景观价值的方式,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宁维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究[J].北京农业,2015(03):30.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