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专业知识

儿科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专业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护理专业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53-03

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为核心,强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高职护理教育亦秉承这种理念,旨在培养面向临床护理和社区卫生保健第一线、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员。因此,作为高职护理教育应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然而,当前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与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差造成的就业难及中国临床护理人才缺乏的现状相矛盾,这就使得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护理医学基础课程中的“三理”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以往的教学重点为理论知识,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偏向于验证理论和演示现象,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借鉴其他高职高专学校的成功经验,依据护理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合并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理学这三门主干基础医学课程,开设针对高职护理学生的医学机能实验技术,以2014级和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的318名学生为对象,对实验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高职护理专业开设医学机能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含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2011年-2015年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优化护理人员的队伍结构,提高大专层次和降低中专层次护理从业人员的比例。如今,我国正大举实施五年制高职教育,广东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施行对口自主招生3+2分段中高职教育,即3年中职教育加2年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用于培养一批社会所需的职业技术人员。

可以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作为护理紧缺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教学中以突出综合素质培养为主,加强操作性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如今3+2高职的学生多数是中考后的毕业生,文化程度比高考后的毕业生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习方法需要指引。我们对新入校的护理高职生开设高职生理学课程。虽然他们在中职阶段对生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当他们接触高职生理学这样一门综合性强且难度又高的课程时,有的学生还像中职阶段那样知识点虽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理解,学习存在极大的困难。学生对学习时常表现出畏惧情绪,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欠佳。因为基础不扎实,到了第二学期随着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陆续开课,学生已遗忘了曾经学过的生理学知识,到了上护理专业课时,部分学生已将之前所学基础知识点忘得差不多了,更谈不上知识点、线、面的结合了。所以,为了让高职护理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基础,完成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任务,医学机能学实验的开课是必需而紧迫的。

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一门包括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的实验性学科,其实验对象是活体动物,是对活体动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及规律、病理生理改变以及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规律(疗效与不良反应及其机制;药代动力学及其规律)的研究。其所有的实验结论都来自活体组织器官、活体细胞或动物的整体反应结果;对传统实验方法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是它的特别之处。它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分析能力。“三理”实验课程的主要实验对象都是动物,通过使用相同的设备仪器观测实验动物的正常情况、病理状态和药物的作用等,能有效结合教学资源,让学生们更容易适应教学内容,让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因此,将“三理”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独立开设一门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是完全可行的。大部分的医学院校已经开始普及这门学科,如果能在五年高职教学中把这项教学进行推广,那么最终的受益人就是将来的护理工作者。

二、适应高职护理需求的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一)建立高职护理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课程体系

我校开设医学机能实验技术已有十多个年头,但以往课程主要针对临床专业。不同专业医学机能实验课程应该要有所侧重,实行分类教学。这门面向高职护理专业的机能实验技术课程,应当突显它的特色,即它能大力拓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注重锻炼和培养与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相关的观察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培养护理专业的创新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编写了适用于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大纲,并且开设了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这门课程,课程共28节课。在同一时间,我校相关教师按照高职护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主编了适用于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机能实验教材,教材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负责出版。另外,还编写了《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学大纲》和《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考试大纲》两本校本教材,制定了医学机能实验操作各项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

高职护理教育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尤其重视实验教学。因此,建设高职高专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这门重要的实验课程时,应通过整合“三理”学科实验,避免在教学中出现重复交叉的内容;应削减有关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参考张红英等设计的问卷,对2014级和2015级318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52%和41%的学生对所开设的实验项目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

(二)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往大多数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认为实验教学是辅助教学,部分学生不动手操作、不记录数据、不分析结果、站着看、照抄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还有部分学生篡改实验数据和结果。为杜绝此类现象,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1.总成绩的40%来源于平时考核。在课堂上,考核出勤、纪律、实际操作及提问,课后小组内网上互评分,教师对每个实验小组打分。

2.总成绩的20%来源于电子版的实验报告。我们采取在高职护理试行网上提交作业,教师网上打分的方式,根据学生书写是否规范、记录数据是否合理、分析是否全面进行评分。

3.期末实验考核操作占医学机能实验学总分的40%。在考试之前给出实验操作考核范畴,以个人或小组为单元抽签确定每个小组或者个人的实验考核项目。在考实验操作的同时,要求学生有自己合理独特的剖析和阐述。教师按照实验的评分标准给学生的每一个步骤打上相应的分数。

由这3部分汇合而成的高职医学机能实验综合成绩,不仅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具体原理的领悟、把握情况,还能从侧面清晰地反映W生的操作能力,科学客观地评估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这种考核评价体系能更加公平、客观、具体地评价医学机能实验教学的效果,推动了学生自身创新观念和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交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师生很好地即时交流。我们为了更好地给高职护理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在建设校级医学机能实验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时,也搭建了机能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在医学机能实验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们可以获取各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操作指导、实验操作视频、实验仪器使用指南、各种实验试剂的配置方法等实验资源,以此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验失败率高、动手机会少、操作时间不足等问题。同时,我们实现了学生在线提交和教师在线批改电子实验报告,学生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在网上平台撰写实验小结和小组互评分。绝大部分学生使用一学期后,对机能网络教学平台的评价是正面的。

三、小结

机能实验教学这门课程是高职护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观念和技能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重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在高职护理学生中开设医学机能实验这门课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基础性操作课程,它在目前培育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高职护理教学中开设医学机能实验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课程开设中要不断地摸索和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探索课程构建及运行规律,使医学机能实验在高职护理培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彩莲,杨润丰.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及问题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4(8):25-27.

[2] 王珏,孙国铨,俞月萍,等.关于建设高职高专医学机能实验教学平台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30-31.

篇2

在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逐步革新与完善的背景下,护理事业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在我国医疗机构烦人传统护理工作中,女性护理人员的数量约占95%上,而男性护理人员则很少见。近年来,在我国医学专科、高等院校的护理专业中,男性学生的招生比例逐年加大,并且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热点专业之一。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与女性护理人员相比,男护生具有较多的优势,但是存在的劣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儿科实习生的带教工作中,主管护师要从男护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逐步总结带教工作经验,并逐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带教模式和方法,进而促进男护生的不断成长。

1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儿科2009年1月-2010年5月招收的男性护理专业实习生37名,年龄19-24岁,平均(20.6±1.1)岁。本组选取的男护生均为全国统招入学的学生,其中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13人,中专学历6人,实习时间4-7周。由于儿科临床中收治的患儿多为6个月-12岁的儿童,男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感觉到无所适从的状态,因此,在儿科男护生的临床带教工作中,主管护师一定要坚持从实习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角度出发,协助男护生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并适应工作环境,尽快进入角色。

2男护生在儿科临床实习中常见问题分析

2.1缺乏对于本专业工作性质的了解,普遍存在观念上的偏差

据本院儿科主管护师进行统计和调查得出:在本组37名男性护理实习生中,由于受到外界因素而非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22人(59.5%),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调配护理专业的10人(27.0%),未全面认清护理专业的工作性质而仅凭兴趣选择护理专业的5人(13.5%)。由于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男护生在进入实习岗位以后,常感觉到来自社会、医院、患者、家庭的压力,在实习中难以准确对于自身工作性质进行定位,同时普遍存在认识观念上的误差,进而导致在实习中缺少动力和热情,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与女护士相比,男护生的心理状态和语言交际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面对年龄较小的患儿时,男护生难以保持在护理工作中的情绪和态度,经常出现发怒或不耐烦的情绪,导致患儿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不认可,甚至由此引发较为严重的医患纠纷。 转贴于

2.2护理专业知识不扎实,工作中普遍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在我国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中,普遍开展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但是由于男护生在进入学校以后,多数学生存在抵触、逆反心理,导致在实习中多出现护理专业知识不扎实的现象。同时,在儿科护理实习中,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和熟悉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心理特点,进而才能开展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儿科的临床护理中,男护生对于测量体温、床单位清洁、生活护理等基础护理性操作缺乏兴趣,更乐于进行一些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护理工作,导致男护生在实习中难以培养综合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男护生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带教对策

3.1提高男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协助其减轻心理压力

在儿科男护生的实习带教工作中,主管护师要针对男护生普遍存在的排斥心理特点,特别是当部分患儿家长对男护生的护理服务质量产生质疑时,男护生往往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反感情绪。在带教工作中,主管护师要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并且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工作性质的讲解,使男护生在实习中逐渐建立信心,并且形成投身护理事业的心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由于护理对象的年龄及接受能力的特殊性,男护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操作时,主管护师要让实习生掌握扎实的技巧,并通过与患儿的交流,使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达到降低工作难度,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的效果。

3.2提高主管护师的素质,逐步改善临床带教方法

在儿科男护生的临床实习中,主管护师的业务素质及职业素质对于实习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主管护师不但要掌握深厚的护理专业知识,而且端正的带教态度,不能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就对男护生儿科护理学的学习有所忽视。同时,在带教工作中,主管护师还要尽量为实习生提供临床学习机会,逐步改善临床带教方法,努力为男护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3.3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充分调动男护生的兴趣

在本院儿科男护生的带教工作中,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主管护师要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尽量让男护生接触到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所有内容,而且要加强对于男护生的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在儿科护理带教中,主管护师还要加强将实习生手术室、临床等护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在儿科男护生的实习带教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模式和方法,对于男护生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广大主管护师和医院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92-01

前言

儿科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他们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及需要,不仅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不同,而且各年龄阶段的患儿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对护理的要求也不同,从而造成数据多、概念多、理论性强的复杂状态,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够,比较容易出现医疗事故,所以在进行儿科护理当中需要有更高的责任心,通过在护理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安全隐患。通过提高安全护理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

1 目前造成实习护士责任感差的原因

1.1 与带教老师沟通欠缺

目前我国医院的护理现状是:护理人员工作量大、配制不足、床护比不达标、任务繁重,这些导致护理人员对基本的操作厌烦,开始反感这项工作。而负责实习生的带教老师由于工作繁忙,责任心不强等种种原因,忽略带教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并且不能及时发现实习生的心理变化。这就使得护理实习生产生抱怨心理,觉得护理工作就是做一些很简单的琐事,进而对护理工作没有责任心。

1.2 护士生的儿科护理专业的知识不扎实

现代医学模式对疾病的治疗及指导意义日益被人们所接受,这就要求护士的知识更加丰富,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护理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只有在熟练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性化护理。然而还有很多医院的护理工作仍然遵循着旧的护理观念护理病人,护士生没有及时的接触到新的知识体系,而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也很缺乏,他们认为护理工作只是简单的进行各种基础的护理及医疗协助技术操作,并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知识系。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形式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其理论体系指导下对患儿进行临床实践活动。

1.3 护士生心理压力较大

护士生在刚开始实习的时候,缺乏实践经验,缺乏自信,进而心理压力增大,因此护士生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手忙脚乱,无法进行自主思考。然而儿科护理对护士生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护士生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并灵活运用,提高自己对压力的抵抗力。

1.4护士生的工作地位低

由于护理工作繁杂,使得一些护士生付出了劳动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其工作更是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肯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加上护士生由于刚接触护理工作,对医院环境及护理内容的陌生,护理工作的生疏,致使患儿及家属对其护理工作的不信任,很多患者对于一些实质性的工作不同意实习生操作。这就使得护士生对工作最初的热情大大地降低。

2 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提高护士责任心的措施

2.1 教学生如何加强与带教老师的沟通

带教老师由于工作繁忙会忽视对护士生工作的细节指导,导致护士生会在进行护理的时候忽略许多细节上的问题,进而导致医患之间发生矛盾。因此护士生要有自己的自觉,勤于学习,有不懂的东西要及时的进行询问加以解决,并且要跟着老师进行临床实习,观察学习老师的工作方法、应变能力、沟通技巧,做好笔记。经常与带教老师进行沟通,从他们的经历中总结经验,为自己的护理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引导学生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

专业知识不合格是导致护士生责任心缺乏的一个间接原因。因此护士生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多进行实践,这样就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出现。基础的知识只能是理论,却不能运用到实践上,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书上没有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多加学习其他相关的知识,融合起来解决问题。

2.3 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减轻压力

儿科护理是医院中出现医疗纠纷最多的科室之一,因此护士生要有面对这些状况的心理准备。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要给予他们最大的耐心与爱心,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使他们配合疾病的治疗护理,减少医患纠纷。在此期间护士生会遇到很多挑战耐性的事情,如患儿因为不舒服而发脾气,家长因为孩子受苦而骂人,这都考验着护士生的耐性与压力抗性。因此护士生要经常进行自我调节,给自己心理暗示,工作之外做些放松心情的事情。

2.4 引导学生做好自我位置的调整

由于我国的国情,现在的护士生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比较娇宠,因此自信心极满。同时在医院的工作十分艰辛,节假日也不例外,每时每刻都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辛勤的劳动,但是却时常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尊重,这就极大地打击了护士生的自信心。因此护士生要调整好自己的位置,在家跟在医院必须很好的转换自己的角色,才不会应付不了极大的反差,让同学们学会换位思考,从患儿及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言行,调节自己的心理。除了心理上的变化外,护士生也要学着充实自己,多多跟着经验多的护士学习,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

用心去护理病人,以病人为中心,全身心的去工作,帮助患者,促进健康,协助康复,减少患者的痛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看到你护理的患者在你的精心护理下拥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后备力量,进而康复了。你就会觉得虽然辛苦,但是辛苦之后的成就让你更加充满热情。

3 结束语

儿科护理工作虽然是一种有风险的工作,但它是直接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护理工作的好与坏关系到患者及其家属的今后生活的质量。如果护士生在护理患儿的时候责任感不强,就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因此,我们要加强护士生对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其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时刻提醒自己,在任何情况下,视患者如亲人,持之以恒,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41-03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知识够用、实用为限度,以掌握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为依据。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放在第二位,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系统的专业知识;针对能力目标,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掌握知识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岗位专业知识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形成。如何利用三年学习时间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呢?我校儿科护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明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教学思路

针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我校儿科护理学课题组通过对实习医院的深度走访调研,对护理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本岗位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护理、住院病人护理及常用辅助检查、防治措施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临床护理基本技能操作、常见疾病的护理和危重症抢救的护理知识。职业技能包括:能对患者健康状况作出评估,对个体、家庭、社区进行健康指导和卫生宣教;会运用护理程序、操作规程对常见病和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护理;能够与患者、家属及社区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具有初步开展临床护理研究、护理管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职业素养包括:具备救死扶伤、勤恳敬业、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严谨细致、判断敏捷、反应迅速的工作作风;善于沟通、学习、创新,实施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基于对护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结合专科办学特点,我校大专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区域经济,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的医疗护理、应急抢救、病房管理、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指导和卫生宣教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遵循以人为本、人性化医疗服务的理念,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和能力本位的教育观,确立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树立整体护理、以人为本、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护理理念;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护理岗位任务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内容设计学习内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护士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课题组通过与实践专家座谈调研,将护士职业生涯划分为4个阶段的成长历程:护理人员进入工作岗位最初5年的职业确定阶段,即毕业生到医院各科室轮转,承担病房助理护士工作,完成对医院及组织的认知,完成个人的组织化过程和护理职业定位。通过专科护理进修,在第5~15年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进行专科护理或到ICU等特殊科室承担主管护师工作,经验不断积累,技术日益熟练精湛,相应的人际关系网建立起来,并形成自身发展优势。第15~25年是职业中期危机阶段。此阶段主要承担病房责任护士、副主任护师工作,成为专科护理专家或护理管理者。25年以上为维持阶段。此阶段主要工作岗位是承担病区责任护士、护理导师、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工作,并力争维持现有地位。具体如表1所示。

临床护理属于技术复杂、服务个体差异大、综合能力要求高的职业,从业者必须经历3年以上的专业学习,考取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后方能从业上岗。护士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护理评估(健康史、身体状况、辅助检查、心理和社会状况),提出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在医嘱引导下拟定护理计划、护理目标,在护理导师指导下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完成健康指导。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作出护理评价,通过评价发现新问题,作出新的护理诊断和计划,或对前期方案进行修改、补充,使护理程序持续进行下去,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护士职业水平和护理质量。具体如表2所示。

开发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学习领域,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我校儿科护理学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学生在医院带教医师指导下,借助护理专业临床见习、实习指导等资料,熟悉儿科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儿科疾病整体护理,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和评价,熟练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并在带教医师指导下开展儿科急症的抢救和护理;初步具有进行儿童保健宣教的能力,能够针对儿科常见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初步具有进行儿童保健宣教的能力,能够针对不同疾病进行健康教育;知晓儿科病房概况、病房设备和各项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并具有不断学习、归纳提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学校课题组通过多次与医院儿科临床实践工作者共同对护理专业儿科岗位进行主要任务分析,结合本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选取了护理专业职业生涯前3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选取每个学习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同时具有学习价值的职业活动为载体进行学习任务设计,从儿科基础到儿科各系统疾病护理,设计出3个项目共10个学习任务。将儿科护士岗位的主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融入课程中,开发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主要岗位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主要学习任务,强调儿科常见疾病护理的学习和儿科常见“四病”的预防。注重夯实临床基础,强调体液紊乱患儿的静脉补液及护理内容,使学生熟练达到岗位要求,掌握临床护理要素,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注重服务西部工作岗位群,在学习任务上加强了营养不良患儿的护理学习,以利于学生毕业后服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岗位群。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以及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于教学相应环节。通过本课程常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实现“工学结合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能够进行儿童常见病症护理。

同时,将儿科护士的日常工作任务转化为第三学年儿科毕业实习的主要实习任务。具体包括:(1)正确判断各年龄小儿生长发育情况;(2)开展儿科常见“四大”疾病的病情观察和一般护理;(3)正确测量各年龄期小儿体重、身长、体温、呼吸、脉搏及血压,并进行异常判断;(4)进行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5)进行小儿常见传染病的病情观察、隔离、消毒及护理;(6)进行小儿各种化验的留置法及静脉穿刺;(7)参加小儿各种诊断性穿刺的准备及护理;(8)进行小儿常用药物剂量的换算和配制;(9)开展小儿哺喂技术及喂药技术培养,并指导家长;(10)参与儿科协助治疗的准备和技术操作;(11)进行儿科常见症状的护理;(12)参与儿科常规护理和交接班记录等。通过贴近岗位的培养,培养职业实用型人才,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三环节,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建设三环节情境式学习环境,即多媒体辅助――以临床典型病例为载体的实践课程教学环境,全仿真实训中心和工学结合――医院临床见习学习工作环境,以及医院顶岗实习环境。第一环节通过多媒体、典型病案、疾病教学光盘等辅助课程教学,在熟悉“必需,够用”的儿科护理学理论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初步了解岗位情况。第二环节借助全仿真实训中心、模拟病人、标准病人、电子标准化病人集合训练系统、工学结合和假期社会实践等与第一环节交叉进行,对职业岗位的认识逐渐清晰。第三环节在教学或实习医院顶岗实习1年,全方位、“零距离”地熟悉本职业岗位。

通过仿真场境、真实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总结、改进和提高;通过完成贴近临床岗位任务需要的综合性职业任务,学生职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与升华,达到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发展、学会创造,适应就业后职业岗位发展的需要。教学中加强校企合作,规范校外教学和实习医院管理,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把专业实践课程与直接获取医院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使学生按典型实习工作任务要求,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临床护理技能,强化职业能力。同时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习环节、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以整体护理、人性化、个性化服务贯穿于“教学做”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价内容职业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加强对学习和实习全过程的监督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体现循环递进

课程学习按照各疾病的临床过程、护理程序相同,内容不同的多个循环来组织。第一个项目(任务1~5)是基础,包含儿科基础和部分疾病护理。在第一个项目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掌握儿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入疾病学习,教师在疾病学习中给出每一种疾病明确的整体护理程序,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并实施,领会制定护理方案的基本方法。第二个项目(任务6~8)的每一种疾病给出2~3个不同的护理方案,要求学生讨论选择最优方案并实施。第三个项目(任务9~10)要求学生自己制定各疾病的护理程序并组织实施,教师给予评判,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循环递进(如表3所示)。

顶岗实习按照儿科护理职业日常工作流程设计出的12项主要工作任务来进行,临岗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循环递进地训练学生的临床职业能力。

加强工学结合,突出职业教育的开放性

儿科护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由于大专学历教育时间有限,早期安排学生以“职业人”的角度利用假期到医院、社区卫生中心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尽早体会护士职业角色,熟悉儿科护理学知识,掌握技能,贯穿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并将人文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善良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校内学习与护理实训基地学习结合、校内学习与临床教学和实习医院见习工学交替,临岗学习与顶岗实习结合,临床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强化儿科临床能力和常用护理操作技能。

我校儿科护理学通过岗位任务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学习领域。由于典型工作任务本身是贴近医院临床岗位任务需要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方式,突出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学生顺利实现由护生向护士的转变,为独立胜任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栋,潘寄青.对德国职业能力本位观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23-27.

[2]郭贵龙,李卓英,胡孝渠.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外科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OL].(2010-09).省略ki.省略/Article/CJFDTotal-YXJT201009026.htm.

[3]陈莉,许涛,许晓倩,等.发展医学模拟教学,提高临床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12-113.

[4]钟玉杰,王敏,李勤.从10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9-261.

篇5

1.1调研儿科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通过教师对临床医院的儿科护理专家、毕业护生进行访谈和临床一线见习,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日常工作流程、儿科护士的岗位职责,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等。根据儿科护理岗位调研结果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要求,与临床一线兼职教师一起整理归纳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如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小儿喂养技术、各年龄儿童的保健护理、预防接种等;新生儿科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正常新生儿护理、早产儿护理、各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新生儿专科护理技术等;住院儿童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小儿营养性疾病护理、各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小儿传染性疾病护理、儿童专科护理技术等),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需要掌握的工作流程、各种护理文书书写和和相应的职业素质等。

1.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标准①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制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儿童护理基础知识、社区小儿保健预防知识、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护理的专科知识、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专科护理知识、小儿传染病的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目标(具备规范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和常用检查配合的能力;按照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患儿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素质目标(具有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知识迁移和终身学习能力;亲和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②设定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结合儿科护理岗位(儿童保健护士、计划免疫室护士、新生儿科护士、各临床科室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整合为“社区儿童保健、新生儿护理技术、患病儿童护理技术”3大模块,共16个工作项目、53个工作任务。③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护理程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④考核方式采用三段式突出能力考核,包括平时考核(能力、态度、方法)、工作任务过程实施考核(即模拟实践考核)、期末考核(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利用40个临床护理案例,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教学方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护理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为平行、递进、包容的关系。以临床病例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学习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架构相关的医学知识、护理技术、沟通方法、职业素养,把课程体系同职业活动中的行动体系衔接起来。

2实施方法

2.1工作情境设置利用儿科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模拟人、护理仪器和设备,按照学习单元教学方案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求来布置仿真的工作情境。

2.2教学组织安排选择“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窒息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肺炎患儿的护理、腹泻患儿的护理、贫血患儿的护理”六个教学内容,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技能课教学融为一体,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和思考”。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分配工作任务。课前准备:护生自己预习、查阅资料、寻找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每小组的护生分别担当护士、家长、患儿角色参与相应任务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展开学习过程,把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工作过程相衔接;教师围绕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医嘱内容、护理措施等提出相应问题,启发护生独立思考,培养护生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各小组分工协作,教师采用引导启发、任务导向、角色扮演、小组协作、交叉检验等教学方法,最后护生互相点评,教师总结。

2.3课程案例例如“腹泻患儿的护理项目”工作情境。患儿,男,7个月,吐、泻2d,伴发热,大便为蛋花汤样或水样,大便次数每天约20次,自昨夜起尿量明显减少。体格检查:T38.8℃、P120/min、R50/min,体质量7kg。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干燥、樱桃红色,呼吸深快,肺部听诊未见异常,心音低钝,腹稍胀,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0.8×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25,淋巴细胞比值0.70,血清Na+140mmol/L,血清K+3.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2mmol/L。大便黄色,呈稀水样便,WBC0~1/HP,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门诊以“小儿腹泻病、中度等渗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收入院。该患儿长期医嘱如下:儿科护理常规,Ⅰ级护理,无乳糖奶粉喂养,更昔洛韦40mg、10%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复方乳酸菌胶囊0.33g口服,3次/d,蒙脱石粉1/3包口服,3次/d。临时医嘱如下:10%葡萄糖溶液200mL、5%碳酸氢钠溶液30mL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缓慢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100mL、10%氯化钾溶液2mL缓慢静脉滴注。任务一:评估患儿的健康状况。①与患儿、家长沟通,收集病史(一般资料、健康史、家族史、近期治疗和用药情况、心理状况)。②为患儿进行护理体检(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③查阅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检查记录。任务二: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①阐述临床诊断和护理诊断的依据。②分析疾病的病因。③为什么会发病(发病机制)。④有哪些治疗方法。任务三:制定护理计划。①阐述该患儿的护理目标。②制定该患儿的具体工作方案。③指出该患儿实施Ⅰ级护理的原因,Ⅰ级护理有哪些要求。④该患儿为什么用无乳糖奶粉喂养。⑤该患儿为什么使用更昔洛韦,临时医嘱为什么要求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⑥如何观察该患儿的病情变化。任务四:实施护理计划。①与家长一起制定小儿饮食。②评估脱水的程度和脱水性质,制定第1天的补液方案。③为患儿做臀红护理。④护生为患儿做物理降温;⑤护生对患儿进行病情观察;⑥护生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出院后健康指导。任务五:护理评价。根据患儿的症状是否缓解、护理问题是否解决、评价护理计划是否正确、有效。

3效果

3.1护生访谈护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增加了对上课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增进了对未来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的了解,增强了到临床一线工作的信心;目前的授课方式,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护生们体会到护理人员只有掌握大量的护理专业知识,才能正确完成观察患者病情等工作;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授课模式上课,不仅夯实了他们的各项操作技能,也提高了他们的专科护理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也培育了他们的职业情感。

3.2教师访谈通过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工作过程将医学理论知识系统化地融入护理临床实践中,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减少了医学知识重复学习的现象,减轻了护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课改能力。护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患者的感受,培养了护生的人文关怀和敬业精神,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3课间实习带教教师对护生评价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并向专业化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但课间实习时间较短,以往护生由于缺乏对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的了解和体验,缺乏与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常常手足失措。进行课改后对带教老师进行访谈,儿科带教护理教师评价:护生适应临床岗位能力强,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会沟通,做事很沉稳,有团队合作精神;体贴患儿,责任感较强;护生的整体护理能力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对待临床问题能用系统化的护理思维方法处理。

4体会

篇6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在是教学中存在对其重视不够的情况,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学生的灵活性及个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临床实习后不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教学工作的关键。我院于2013年8月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对部分护理专业护生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二个班的学生,共102人。随机选取一班(5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互动教学法授课;二班(52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2.课程及教材。

两组学时和内容均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安排,教材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第2版)。

3.教学过程。

(1)实验组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授课,选取临床典型案例,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教师解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具体方法:将学生分为6组,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每章结束,针对本章内容来选取一例临床典型案例,小组自由讨论,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其中的角色每位同学可以自主选择,轮换角色。在小组进行演示中,教师会不断的提出新问题,引导同学思考并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找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

(2)传统教学法。采取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4.评价方法。

(1)理论考试。课程结束后,期末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占50%,主要考核对儿科护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占5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

(2)学生评价。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方式在实验组中进行,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项内容均采用ABC三级进行评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按照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进行。

二、结果

1.理论考试

实验组学生客观性试题考试成绩为与对照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有差别。主观性试题及平均成绩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

2.学生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实验组学生对互动式教学法给予了肯定,认为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沟通能力,有助于培养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

篇7

2教材质量难以保证

生命周期课程模式是部分高职院校近几年尝试进行的改革探索,使用的教材基本为自编教材,是将原内、外、妇、儿科护理中的相关内容改变顺序后重新组合而成,经常出现不同版本教材各课程间内容重复,错误或缺失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3教学安排困难

整合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需要大量相关教学资源配套。受师资教学场地和操作设施限制,部分学校采取不同系统疾病由不同专业老师轮转任教的方式授课,学生常因不适应这种“走马灯”式的换人方式,很快失去学习兴趣;也有部分学校选择固定某些教师固定上某门课程,但存在对自己原来专业熟悉的内容重点讲授,不熟悉的其他专业整合内容选择性忽略的现象,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课程整合的初衷相去甚远。

4与临床实践岗位存在矛盾

生命周期课程模式最大的硬伤就是和医院多年来形成的临床体系格格不入。因为目前国内多数医院仍都是以内、外、妇、儿等专业设置临床专科,护理也是以疾病为中心,以专科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和实习都要求必须分别到内、外、妇、儿等科才能完成,而且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可能出现相同的疾病,因此常会碰到同学问“成年人和老年人患甲状腺疾病、溃疡病、胰腺炎等疾病到底该按照哪种模式护理,为什么临床实际与学校课堂学习的内容不一致”之类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原已形成的知识系统性和整体性在临床现实中被分割肢解,这不仅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今后就业也会受其影响。

5临床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有调查显示,按生命周期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专业理论不够扎实,开展健康教育能力亟待提高。而专业理论是临床实践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对胜任护理岗位工作存在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护理队伍建设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6与国家考试脱轨

许多同学都希望获得更高文凭,因此在校期间和参加工作后都有同学参加全国护理本科或研究生考试,但是国家相关考试的命题和教材仍然是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体系的不兼容给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形成了很大阻碍。

篇8

临床护理教师中部分是毕业于临床专业有过临床医生的工作经验。但对临床上护士的工作没有亲身体验过,对护理的认识不足,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理念的渗透。

2.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文素质知识不仅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求职就业有帮助,对工作中如何与病人相处有帮助,对将来职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和技能的讲授,忽略了人文素质理念的灌输。

3.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

我校护理专业学生都是大专生,高考分数相对比较低,人文知识基础差底子薄。还有部分中职升高职的学生,目前大部分都是九零后,大部分都是父母宠大的一代,社会阅历少,自我意识特别强。缺乏与人交流、相处的技巧,也缺乏宽容理解他人之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缺乏主动沟通的积极性。

4.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

实验课上,趁老师给其他学生示范的时机,有学生拿着模型乱写乱画。完全没有把模型当成是真正的娃娃,到处乱摔。抱娃娃的姿势也不正确,有的拿头,有的提腿,动作粗暴,丝毫不知道呵护、关怀。

5.儿科护理的学科特殊性。

不可能如内科一样有真实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资源,学生用模型操作还体会不到护理柔软的真娃娃时的呵护和关爱。

6.附属医院条件有限。

学生见习实习条件都有限,在实习期间科室为减少矛盾的发生,让学生亲自独立护理,解决矛盾的机会少,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和呵护儿童的实际经验。

7.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差。

一旦在实习中受到点委屈,就拒绝与病人打交道,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二、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水平。

多给教师提供培训人文素质的机会,多学习。教师到临床一线进修学习。临床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医生岗位进修学习,同时多了解护理工作,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护理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护理岗位进修学习,增长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和病人打交道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比如实验操作给婴儿沐浴,把模型娃娃当成真正的娃娃。目光温柔地注视娃娃,在穿脱衣服的时候动作轻柔,放置和抱起娃娃的时候动作也要轻柔。洗完注意保暖,防止慢慢擦干让宝宝着凉,用浴巾把身上的水蘸干。小婴儿的颈椎没有发育好,抱小婴儿时特别要保护头颈部,注意安全。

3.学生参与操作训练和操作考核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操作训练中同学们模仿老师亲切温柔地对待患儿,轻柔准确地抱起娃娃。爱惜模型,把模型当成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表扬人文素质理念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同学。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体现人文关怀素质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4.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运用人文关怀理念的机会。

比如,上实验课前把一堆的婴儿放在操作台上,有个别同学悄悄用毛毯把他们轻轻盖住。表扬表现关爱的同学,懂得照护。创设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护患沟通的场景,要体现人文素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一个患儿发生高热惊厥了,一个同学扮演护士,一个同学扮演医生,两个同学扮演儿童的父母,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临床护士的心理和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运用人文关怀理念。例如:一个5岁患儿诊断为肺炎,需要输液,护士需要操作前和家长及孩子沟通,让一个同学扮演护士,让另一个同学扮演家长,一个扮演患儿进行沟通。这样学生分组进行沟通,最后对小组同学的沟通能力进行评比、打分。

5.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交流,让医院提供更多见习和实习动手的机会。

实习之前像强化技能一样,对学生人文素质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实习期间更积极主动地和病人及家属打交道,提高护患的沟通能力。

6.增加开设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的课程:文学鉴赏、人际沟通、求职与就业等。

篇9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身传重于言教,教师自身人文知识不足。临床护理教师中部分是毕业于临床专业有过临床医生的工作经验。但对临床上护士的工作没有亲身体验过,对护理的认识不足,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理念的渗透。

2.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素质知识不仅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求职就业有帮助,对工作中如何与病人相处有帮助,对将来职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和技能的讲授,忽略了人文素质理念的灌输。

3.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我校护理专业学生都是大专生,高考分数相对比较低,人文知识基础差底子薄。还有部分中职升高职的学生,目前大部分都是九零后,大部分都是父母宠大的一代,社会阅历少,自我意识特别强。缺乏与人交流、相处的技巧,也缺乏宽容理解他人之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缺乏主动沟通的积极性。

4.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实验课上,趁老师给其他学生示范的时机,有学生拿着模型乱写乱画。完全没有把模型当成是真正的娃娃,到处乱摔。抱娃娃的姿势也不正确,有的拿头,有的提腿,动作粗暴,丝毫不知道呵护、关怀。

5.儿科护理的学科特殊性。不可能如内科一样有真实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资源,学生用模型操作还体会不到护理柔软的真娃娃时的呵护和关爱。

6.附属医院条件有限。学生见习实习条件都有限,在实习期间科室为减少矛盾的发生,让学生亲自独立护理,解决矛盾的机会少,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和呵护儿童的实际经验。

7.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在实习中受到点委屈,就拒绝与病人打交道,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方法:

1.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水平。多给教师提供培训人文素质的机会,多学习。教师到临床一线进修学习。临床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医生岗位进修学习,同时多了解护理工作,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护理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护理岗位进修学习,增长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和病人打交道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1]比如实验操作给婴儿沐浴,把模型娃娃当成真正的娃娃。目光温柔地注视娃娃,在穿脱衣服的时候动作轻柔,放置和抱起娃娃的时候动作也要轻柔。洗完注意保暖,防止慢慢擦干让宝宝着凉,用浴巾把身上的水蘸干。小婴儿的颈椎没有发育好,抱小婴儿时特别要保护头颈部,注意安全。

3.学生参与操作训练和操作考核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操作训练中同学们模仿老师亲切温柔地对待患儿,轻柔准确地抱起娃娃。爱惜模型,把模型当成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表扬人文素质理念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同学。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体现人文关怀素质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4.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运用人文关怀理念的机会。比如,上实验课前把一堆的婴儿放在操作台上,有个别同学悄悄用毛毯把他们轻轻盖住。表扬表现关爱的同学,懂得照护。创设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护患沟通的场景,要体现人文素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一个患儿发生高热惊厥了,一个同学扮演护士,一个同学扮演医生,两个同学扮演儿童的父母,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临床护士的心理和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运用人文关怀理念。例如:一个5岁患儿诊断为肺炎,需要输液,护士需要操作前和家长及孩子沟通,让一个同学扮演护士,让另一个同学扮演家长,一个扮演患儿进行沟通。这样学生分组进行沟通,最后对小组同学的沟通能力进行评比、打分。

5.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交流,让医院提供更多见习和实习动手的机会。实习之前像强化技能一样,对学生人文素质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实习期间更积极主动地和病人及家属打交道,提高护患的沟通能力。

6.增加开设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的课程:文学鉴赏、人际沟通、求职与就业等。

7.学校团委定期举行一些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并进行评比打分,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为更好地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临床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讲授对疾病的护理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每一个环节[2]。在日常实验训练和考核中,不断强化人文素质理念,让学生亲自体会对患儿的照顾和关爱。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自觉重视人文素质理念的渗透。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选修相关人文课程。加强学校和医院的联系,让学生获得更多真实的体验机会。

篇10

1 具备思想道德素质

儿科护士首先要有热爱儿科护理专业的思想,具备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为患儿健康服务的献身精神,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观。有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心理品质,优良的行为习惯,对工作极端负责,尊重生命,尊重护理对象,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丰富自身内涵,进行自我完善,全心全意为患儿健康服务。

2 具备职业道德素质

2.1 提高情感素质 儿科护士要拥有博大的爱心,关爱孩子照顾孩子,才能赢得患儿及患儿家长的信任与尊重。要有慈母般的温柔体贴,了解和观察等生活习惯,性格,爱好和生理需求。对患儿温柔体贴精心护理,鼓励患儿,尊重患儿人格,促进患儿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

2.2 提高仪表形象的素质 儿科门诊室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院医疗工作的第一线。它反映医院的精神面貌和医疗质量,整洁的医院环境美好的护士形象是整体护理质量的外在表现。护士的形象是艺术的修养,爱的结合,自然的表情姿势,得体的行为,含蓄的举止,让患者感到安全可信。护士的笑容柔和的语言,轻盈快捷的步态,让患者含到亲切可爱,精神焕发,因此全面提高护士的形象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2.3 要求人性化服务 儿科门诊的特点是患儿哭闹,家长急躁,人员拥挤环境喧哗,因此护士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给患儿人性化服务。护士真诚的态度,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恰当的问候,一个温柔的操作,一次短暂而亲切的交谈,能安抚他们急躁的情绪,使患者感觉到被关心,被关爱被理解。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与合作,建立了诊疗-护理-健康的良性环境提高服务功能和治疗能力,更好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2.4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微笑服务时语言沟通中必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护患沟通的良好开端。微笑无序,可以创造很多价值,可以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语言可以表达对患儿的爱心和耐心,多用鼓励和赞美的语言,如穿刺之前说“太棒了”,“真勇敢”,“真了不起”如果穿刺失败说声“对不起,咱们从头再来或者是换个阿姨好么”,如果遇见情绪不好的家长要体谅家长的心情,以静制动,以良好的服务化解他们不满的情绪。

3 专业素质

3.1 努力学习广泛的医学科学知 儿科门诊来指各个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环境信念不同,对健康需要也不同,护士不仅要满足患儿家长的心理的,生理的,社会的文化知识。还要胜任新时代的护理工作,这就需要努力学习新知识,开拓知识面,要掌握基础护理学,儿科学,心理学,伦理学,营养学,社会知识等,不断丰富护理文护理文化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来满足不同社会地位家庭,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的需求,而且了解他们的习惯融入他们的生活,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而努力。

3.2 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 儿科门诊患儿集中,在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患儿由于疼痛和恐惧往往集体哭闹,不跟护士配合。过硬的操作技能能减轻患儿的疼痛,还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建立有效的护患关系的实力保证。护士处处在情绪上思想上体贴他们,其关键在于护士要有扎实娴熟的护理技能及专业知识。儿科门诊由于患儿拥挤,患儿集中,疾病复杂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因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即使,冷静,迅速,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无痛肌肉注射,皮试判断准确,抢救患儿迅速,及时,快捷,让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尽快疏通人群,减少交叉感染机会,达到高标准的护理质量。

3.3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因为儿童表达能力表达时间短,要获得准确真实的资料是有难度的,与护理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是密切相关的。护士运用视,听,触,嗅,来观察患儿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的病情变化,精神状态,心理反映,发现他们明显的,不明显的,潜在的护理问题,获取有效的措施,提供系统的服务,让患儿得到可靠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安全第一,认真执行规章制度,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4 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儿科门诊工作无规律性,面对这特殊的服务群体,面对着患病的儿童,又面对着家长的反映,有些家长情绪暴躁行为野蛮,护士时刻从患儿角度出发,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忍耐力和自控能力,注意自己的言行,杜绝服务禁语。对患儿及家属热情诚恳,工作中要保持平和稳定愉快的心情去影响他们,用高尚的情操换走他们的悲观情绪,用鼓励的语言和欣赏的语言时时转变患儿的注意力,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消除家长的紧张急躁的情绪,从而使患者精神愉快,减轻疼痛,促进康复,因此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护士所要具备的重要因素。

5 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76-02

“翻转课堂”作为来自美国的舶来品,以其创新、科学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技术影响着我国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而引导我国学生形成自觉学习、善于质疑、独立思考的优良习惯。该模式的提出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同时也为我国高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打开了新思路。儿科护理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其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广泛性,使其在教学中尽快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积极性、保证学生考试过关率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翻转课堂”如何正确应用于儿童护理教学,就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意义

1.“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现代的智能信息技术为工具,让教学任务在课外同样可以完成。而在日常课堂中,教师则起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容消化的作用。“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不仅使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位置发生改变,增进了师生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同时对于教学时间也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合理分配。[1]

2.“翻转课堂”最常用于高职院校专业性较强的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方式最符合高职各学科教学的特性,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有力的保障,课上和课下都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学习;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知识素养,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力强、素质高、综合能力优秀的教师团队。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的必要性

1.有效推动儿科护理专业进一步发展。儿科护理属于理论与实用程度较高的专业,因此,该专业采取的教学方式必须对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具有针对性。将实际的工作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正是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之一,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课下线上学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教育成本的投入,同时显现了互联网的优势,帮助学生提前融入到儿科护理的工作岗位中。

2.促进儿科护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儿科护理作为临床护理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其护理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一直进步。然而,愈加细化的护理方式与专科设置,使得许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显得较为困难,尤其是年轻教师,难以真正用书面或口语为学生进行个别护理问题的讲解。[2]所以,将“视频”引入到课堂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许多教师解决了这一困难。教师可将较为复杂的护理问题制作成视频、动画等形式,以较为直观、生动和有趣的方式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可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设置的各专业一般都是以“实用”为原则,知识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指导学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作为儿科护理专业的学生,技能专业、可操作性强、知识应用能力较好是基本的要求。因此,如何又好又快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进入医院后能尽快适应儿科护理工作,成为了当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翻转课堂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经之路。

三、“翻转课堂”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策

1.课堂教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是进行翻转课堂的必要支持,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实现“网络入校”,在学校各区域内覆盖宽带、无线,并在各教学课堂中设置多媒体、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其次,高职院校应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以保证翻转课堂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教学作用。对于儿科护理教学则要重点投入信息技术的建设,如利用多媒体教室对儿科护理重难点进行集中的讲解;微视频可用于对儿科护理中的病因、护理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微博、微信等形式则方便学生课下用以讨论交流等。高职院校只有真正落实网络畅通,才能保证翻转课堂的正确应用。

2.正确使用“微课”激发学生兴趣。儿科护理的学习效果关乎着孩子的生命健康,因此,教师必须将护理中的常见疾病、基础操作技术、护理与沟通技巧全部教给学生,以保证学生不仅能将知识吸收消化,更能将其灵活应用到实际当中。然而,医学知识的学都是严谨、枯燥的,伴有着大量难以理解和学习的医学名词与治疗技术,依照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大力实施翻转课堂,利用“微课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护理技巧、沟通方式以及临床病症等重难点内容,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制作成时间短小、内容精悍、形式有趣的微视频;将课堂上难以触及到的儿科护理知识分化成学纲、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以及最终结果,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视频课件,让学生在课下可以反复学习、观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儿科护理中的重难点、易混淆点。[3]

利用微视频形式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既要考虑视频的直观性、趣味性,更要注意视频制作的针对性、专业性以及逻辑性。

3.将多种学习方式与微视频进行组合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虽然是以微视频为主,然而多种形式协作才是翻转课堂正确应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翻转课堂想要发挥自身最大程度的作用,只靠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其中还需要学校、网站人员、教育与心理学专家、各网络软件的开发者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另一方面,翻转课堂也无法只使用微视频进行教学任务,想要真正提升儿科护理的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将多种教学方式与其相结合。比如,利用网络独有的实时交互性,在微视频的教学内容播放过程中,可提出儿科护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护理技术、临床病症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学生答题完毕后,再进行对错的讲解并自动播放后续内容,正确利用网络交互性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可依据微视频的课件内容,引导学生自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视频结束后可组织学生对该视频中的儿科护理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测验,并对学生反馈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的解决。

4.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要在儿科护理课堂中发挥教学作用,可依据课堂教学的情况与学生学习的能力,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模块。首先,以微视频制作内容与儿科护理所学内容为依据,在课前与学生共同探讨和设计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相应的问题,并在之后的视频学习里始终以该问题为中心进行观看。[4]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学模式应从教师指导逐渐转化到学生可独立思考、提问、解答并动手实践的模式,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搭建属于自己的儿科护理知识系统。再次,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的微课程形式,代入时下的护理事件、医疗事件等内容,并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促使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最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特点分出学习小组,设计实践性、协作性强的活动,比如儿童疾病的模拟、护理环境的模拟等。这类活动的设计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了解协作的重要性。

5.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意识。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已是愈发重要,因此,只有院校师资队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拥有教学的创新意识,才能让翻转课堂真正融入到儿科护理教学当中,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的目的。首先,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学习,了解国外或优秀院校的儿科护理教学经验;其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教学能力。由于翻转课堂的实施所要求的技能更加全面,因此,教师需要掌握的技术包含视频制作、自学监控、活动设计与管理等多项内容,同时还要以新奇的、创新的制作方式赋予微视频全新的视觉效果;最后,翻转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儿科护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利用翻转课堂的微视频进行教学时,不能主次不分,应以视频为辅助,代入儿科护理中的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更好地吸纳视频中的知识内容,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着重分析了“翻转课堂”的内涵与意义,以及将其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的必须性。同时,依据现今我国高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的情况,提出了五点应用对策,其中内容主要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正确使用“微课”激发学生兴趣;将多种学习方式与微视频进行组合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创新意识。高职院校作为向各医院输送人才的平台,只有采取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儿科护理人才,从而提高我国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飞,宁苗,马玉婷,等.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实施的问题及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17-19.

篇12

1我馆在护理专业藏书建设上采取的措施

1.1明确藏书建设与读者的关系

图书馆所有藏书都是用来为读者服务的,建设起来的藏书,要能使读者阅读利用。针对这点,本着读者对象为第一原则,利用校园网平台,一个学期为护理专业师生开展一次图书月活动,介绍专业藏书、推荐专业图书以及介绍相关类图书。并针对不了解馆藏的新生,宣传和通过制作视频短片介绍馆藏,使其了解我馆电子书库,并学会利用,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社科知识,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2藏书计划

1.2.1护理专业基础藏书

每年制定年度藏书计划。利用各种购书渠道,采集印刷型图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藏书建设,合理安排经费,避免年终或季末突击性采书,降低图书质量。采书人员分工细致,医学专业图书采购由医护专业毕业的在职图书馆工作人员采集,以防专业知识缺失而引起专业图书质量下降。人文社科类图书由图书馆专业毕业的在职图书馆工作人员担任。我馆在图书采购上,经常与专业骨干教师交流,了解专业最新动态,与借阅排行榜前的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借阅方向,以及希望在本馆能阅读到的图书,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所需书刊资料。护理专业及相关类文献日益增长,对偏重于护理专业的文献进行比较全面的采集,建立护理专业的基础藏书,比较全面地收集,在一定范围内不仅有本学科的,也有与本学科有关的、相近的边缘科学。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方能胜任临床第一线的工作。学校为护理系师生配备了医学基础学科方面(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临床医学方面(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护理专业方面(内外儿妇护理学、护理技能等)等国内外著作,以及本科以上医学基础及专业教科书及教参以满足学习、教学、科研需求。全馆医学专业印刷型期刊每年征订品种320种,其中护理刊22种。所有过刊装订成册,供读者借阅。购买中国疾病知识总库。中国疾病知识总库(ChinaDiseaseKnowledgeTo-talDatabase,CDD)是由医学图书馆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一个面向临床医药学专业人士,同时兼顾大众的知识型数据库。购买超星电子图书。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图书馆,图书涵盖各学科领域,为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和工作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同学们学习、娱乐的好助手。购买维普电子期刊。维普全文电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9000余种期刊,学科覆盖理、工、农、医、教育、经济、图书情报等多个领域。

1.2.2专题图书补充计划

如外文护理专业的专业及相关图书、情报资料、期刊的补充,弥补以往薄弱。充分利用馆际互借与协作,与本市大学开展馆际互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节约了经费又节省了空间,大大提高了文献利用率。与本省医科大学协作,利用互联网,投入较少的入会资金,共享电子资源,以弥补我校因其他原因未能购买万方数据库以及SpringerLink数据库的缺陷。这样既节约了资金,又解决了老师查找资料难的问题,开阔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从2008年开始,校护理专业开展护理教学年活动。图书馆本着读者需求为第一原则为护理教师着重收集了有关各专科护理方面的书刊资料及各大医院护理学术讲座等一线资料,供护理老师教学与科研参考。

1.2.3人文社科藏书

护理专业人才是服务于医疗机构第一线人员,仪表、与患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知识面等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就医心情。由于护理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初中应届考入本校,人文社科知识缺乏,为此图书馆加大了这方面图书购置,侧重闽南语、普通话、外文、礼仪、口才、有关医患关系处理、心理学、地理历史等有关书籍采集。本馆非专业藏书基本上包含了各门类的科普读物,丰富了学生文化生活。

1.3藏书组织管理

据护理专业具体情况,分有专业书库、社科书库。把藏书组织好,更有利于读者即类求学、因书究学。本馆为读者所组织的开架藏书,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开架制直观宣传效果和直接借阅图书的效果,提高藏书利用率。

篇13

2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护理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此,采用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对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训教学为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实训基地,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的学校并不多,能让学生去医院见习的也不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仅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更是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2.3是运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护理专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为目标,属于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可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2.4可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让学生在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更是为学生和医院创造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因此,通过建立与护理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质量,我校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财政重点资助的专业实训中心。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校内实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来进行,以实训教材的编写为主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以疾病护理过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自行完成整个护理程序等开展实训教学。

3.2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体系的建立

教学见习体系的建设以附属医院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3.3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和保障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3.3.1加强校院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多家“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如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这为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3.3.2完善毕业实习体系的机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践的基本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是保证毕业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毕业实习采取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由学校教师与医院临床一线专家共同负责制订和编写实习计划。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训练和操作,全程跟踪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将医院作为护理教学的实践场所,结合医院的实际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专业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培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