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外英语教育专业

对外英语教育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外英语教育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外英语教育专业

篇1

引言

根据Horwitz (1986) 的定义,外语学习焦虑是指“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对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的心理活动”。轻微的焦虑对学习有着积极作用,但大多数时候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例如,由于焦虑而变得紧张,学生课堂上会语音变调、说不出话来等。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主要场所。学生的课堂参与便是课堂教学活动之核心。那么课堂焦虑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无关联?就此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1)英语专业学生在参与三种常见课堂活动(全班交流,小组交流,同桌交流)中积极性如何?

(2)英语专业学生外语课堂焦虑情况是怎样的?

(3)这三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与学生的焦虑程度有何关联?

本文通过问卷对学生外语课堂学生焦虑度与课堂参与状况加以调查,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依据。

研究背景

Horwitz 等最早把外语学习焦虑作为语言学习过程有的一种复杂心理现象来研究,他们认为外语学习焦虑是指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而显著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以及行为。适量的焦虑能促进语言学习的提高, 但太多或太少的焦虑都不利于语言的学习。Horwitz 设计了一个后来被大家广为采用的外语学习焦虑测量方法――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 简称FLCAS) 以测量外语学习焦虑的广度和深度。该量表的33个问题主要涵盖了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的三个方面, 交际畏惧(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考试焦虑( test anxiety) 和负评价恐惧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此后, 许多研究者都采用此量表 (如Aida 1994; Elkhafaifi 2005 ) 对不同语言学习者进行测试。

Young (1990) 曾总结前人对焦虑的研究,认为导致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至少有六种:(1)学习者自身及相互间影响因素;(2)学习者学习观念;(3)教师对语言教学的看法;(4)教师与学生间关系;(5)课堂活动;(6)语言测试。就是说,课堂活动形式正是原因之一。对学习者而言,自信心不足和竞争性是学习者产生焦虑的两个重要原因。其次,教师对语言教学的看法和课堂中设定的氛围也容易引发焦虑情绪。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纠正错误时的态度)也和焦虑有着密切联系。另外,语言测试导致焦虑。测试对学生要求越严以及学生对测试内容和形式生疏都会导致学生的焦虑度升高。还有部分研究指出,当众用目的语来演讲或作报告等具有口语表达性质的课堂活动最易引发外语焦虑 (Koch & Terrell 1991)。

研究者更关注课堂焦虑是因为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外语有效学习的最大保障,或者说积极有效参与会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外语学习。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关于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相继展开,主要有课堂参与和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课堂参与的个体差异性研究和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我国罗立胜等( 2001) 对清华大学理工科学生的英语课内学习活动作了调查,对学生课堂活动的“静态学习行为”和“动态学习行为”作了简要描述。袁凤识和肖德法(2003)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四级成绩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调查分析。张烨、周大军等对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课堂参与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

这些研究都一定程度表明中国学生的英语课堂参与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学生语言活动参与意愿不高,而情感干扰是一个影响因素。我们这次研究着眼于全班交流、小组交流和同桌交流三类英语专业学习者课堂活动,试图通过对学生参与积极状况和课堂焦虑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

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2010级,2011级180名大学一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陕西,文化背景相同,学习经历相似。有效问卷146份。

2.研究工具

(1)外语课堂焦虑量表 (FLCAS) 是Horwitz (1986) 根据学生的自我报告、客观实验以及对相关测量方法的分析整理而设计的一个专门针对外语学习的可靠而有效的测量手段。该量表由33个问题组成,包括外语课堂学习的三个方面:交际畏惧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考试焦虑 (test anxiety)和负评价恐惧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量表每个问题的备选项采取Likert五级评分:1分为非常赞成;2分赞成;3分表示既不赞成也不反对;4分为反对;5分为非常反对。在本研究中,我们又增加了Liu 和Jackson(2008)语言学习量表中的3个问项。他们的研究同样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这3项分别是:(1)我喜欢用英语表达,不顾忌语法细节;(2)不得已用英语讨论不熟悉的事情时我变得紧张;(3)我不愿意在课堂上用英语表述复杂的事情。第一项划归担心负面评估焦虑,后两项归入沟通交流焦虑。于是,我们使用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总计36个问项。得分值越高, 表明焦虑程度越高。

(2)学生课堂参与度自我评价问卷。我们调查的课堂活动为全班交流、小组交流、同桌交流三类。每个问题的备选项也采取Likert五级评分:(1) 一点不积极;(2) 常常不积极;(3)不算积极也不算不积极;(4) 非常积极;(5) 最积极。分值越高,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活动积极性越高。

两种问卷以中英文两种形式在课堂上测试,以确保答卷者没有理解偏差。试卷回收后,我们对问题进行分类输入,所有数据由社会统计软件包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1.学生外语课堂焦虑及外语课堂参与度自我评估

表 1 是学生外语课堂焦虑及外语课堂参与度自我评估描述数据。表格左半部分为外语课堂焦虑度数据,右半部分为课堂参与度数据。一二年级学生的考试焦虑值最高分别为 3.1012和2.9815,沟通焦虑分别为 3.0427和2.8346,评估焦虑分别为 2.7653和2.6056。上文提到,3分以上分值说明学习者开始显现焦虑。那么,一年级的考试和沟通焦虑均值都超过了3分,可以透视出他们明显的焦虑程度。他们不仅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同时担心交流能力。他们可能担心自己在用英语表达时的语音、表意和流利度等问题。两个年级的评估焦虑都处于偏低状况(均值在3分以下)。还需要注意的是一年级考试焦虑的标准差比二年级的明显大(.57532:.46971),说明一年级学生组内考试焦虑度区别比较大。总体看,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校,没有经过太多的专业课训练,他们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是很自信。而二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的专业课训练后,焦虑度明显比一年级低。

从表中课堂参与度数据看,二年级的学生总体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高于一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参与三种课堂活动积极性的均值分别为全班交流 3.0383,3.1500,同桌交流 3.3904,3.5148,小组交流 3.2916,3.4593。上文提到,3分以上分值说明学习者参与率偏高。两个年级学生课堂参与均值都在 3 分以上,说明积极度比较高。但相比而下,同桌交流活动中积极性最高,其次是小组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这和我们平时课堂授课时的感受一致。看来,学习者课堂参与度高低与其语言熟练度成正相关 (Nunan 1989) 。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其目标语自信攀升,自我课堂活动参与度会相应而逐步提升。

2.课堂焦虑与课堂活动的相关性情况

表2是对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与课堂焦虑度的相关性描述。学生课堂参与考试焦虑不相关,与担心负面评估或沟通焦虑高度相关。对二年级而言,只是全班交流与担心负评估焦虑关联。对一年级学生而言与担心负面评估或沟通焦虑同时相关,而且一年级学生三类课堂交流皆与焦虑相关;和考试焦虑明显显著关联,很大程度是由于调查的是专业英语精读课堂日常教学互动,不包含考试。尽管被调查学生考试焦虑趋高,但与课堂非考试互动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两个年级在全班交流即公开场合表述英语时,都比较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参与积极性就会降低。对一年级而言,三类交流情形都与担心负评估高度关联。新生对自我在同学眼里的英语能力形象更在乎。二年级学习者在同桌和小组情境中已不大担心负面评估。他们在同桌和小组交流时比较放松,不担心自己出错,或相信对方(们)更可能来鼓励自己,并且无法表达清楚时彼此也可意会。学生担心负面评估而回避口头活动,这在国内外外语课堂焦虑研究中都有反映。对中国学习者而言,爱面子被看作是一个民族文化特质。“在课堂上,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学生在潜意识里会担心自己说不好英语或表现得‘像个傻子’而让别人笑话,会丢脸,宁愿选择沉默。”(彭剑娥 2008)。

与二年级不同的是,一年级学习者全班交流与沟通焦虑高度相关,比担心负评估的焦虑还高。看来,他们过度担心自己英语的发音、流利程度是否低于其他同学,担心自己是否可以用英语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对自身的英语水平及表达能力缺乏自信,结果使得全班口头交际活动参与不再积极。有趣的是,这种沟通焦虑与同桌和小组交流互动不再显著相关。可能相对而言,同桌、小组组员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尤其在课堂小组成员是固定的,熟悉度会越来越高,相互沟通会越来越容易。即使是目标语表达,彼此间理解对方要表述的思想不是大问题。

3.外语课堂参与与否及课堂焦虑的原因

通过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学生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活动参与以及课堂焦虑相关的有三大因素: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和学习环境因素。

第一,学习者因素。上英语课感到特别焦虑的学生,总是认为班里部分同学的英语发音及流利程度强于自己,如果自己开口便会遭到老师、同学们的嘲笑。这些学生希望自己能够达到的英语水平与其实际英语水平之间的差距是诱发他们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之一。其实英语专业的新生,由于高中时英语教育程度不一,大学起初英语表述能力还是不可避免地有差异。

第二,教师因素。在大学里,学生认为和老师的接触机会比较少,于是对老师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敬畏感。相对于比较严厉的老师,他们更愿意在严格但不失温和、友善的老师指导下习得英语。

第三,英语语言环境因素。这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反映,他们除了在英语课堂上以外,平时几乎没有机会运用英语,实际生活中操练得也很少,所以英语课堂活动中他们还是下意识地用中文思考,然后在脑子里把所思所想翻译成英语。不能培养起语言表述自信也是导致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

结语

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外语课堂焦虑与英语专业教学全班、同桌、小组交流活动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外语课堂焦虑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具体而言,最严重的是担心负面评估焦虑。学生最担心的是在众人面前回答老师的问题,尤其是担心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新生的担心负面评估与调查的三类交流活动相关。大学新生全班交流情境下也存在严重的沟通焦虑。研究结果也显示,小组和同桌交流活动有可能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这两种交流与课堂焦虑没有显著相关。针对这一结果, 建议广大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注意焦虑这一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尽可能采取措施。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掌握、运用知识,以减轻学生担心负面评估的焦虑感。另一方面,让新生正视自身,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当然,要让学生减少外语课堂焦虑,提升课堂活动参与度我们需要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Aida,Y.,1994.Examination of Horwitz,Horwitz,and Cope’s Construc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the case of students of Japanese.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8:125-132.

[2]Elkhafaifi,.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anxiety in the Arabic language classroom.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H.2005,89:206-220.

[3]Good,T.,& Brophy J.E.2003.Looking in Classroom. New York: Harpeer & Row.

[4]Horwitz E.K.,& Horwitz M.B.1986.Foreign language class anxiety.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0.

篇2

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心理学理论中,语言焦虑一直被当作值得研究的个人心理因素。三十多年来,焦虑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最著名的模式克拉申(Krashen)的监控模式以及他的情感过滤假说中经常被提到,尤其是被看作影响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中的重要成分。①Horwitz是第一个对外语学习课堂学习者的焦虑情况作出系统研究的研究者,他设计了“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用33个题目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在课堂环境内学习外语的焦虑感,通过里科特五级量表来测量焦虑感的高低。②本文主要从外语学习焦虑的角度分析,并且通过访谈了解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的焦虑状况,探讨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感,提高学习质量的途径。

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

外语学习焦虑属于语言焦虑,指的是外语学习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可以出现呼吸节奏的改变、出汗、发抖、心跳加快、腹部疼痛、口吃、结巴、语音变调、紧张不自然的笑以及其他的避免给与回答的做法。

Horwitz等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一种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学习者个人的自我知觉、信念和行为的独特情结。③Horwitz认为,任何外语学习中的行为都有可能挑战学习者作为一个胜任的交际者的自我概念,导致学习者因此产生沉默寡言、自我知觉、恐惧甚至恐慌。MacIntyre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在外语语境(包括听、说和学习)中产生的担忧、紧张等消极情感反应。④

外语学习焦虑给学生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⑤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成分,习得才会产生。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于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克拉申指出,焦虑导致了情感过滤,而情感过滤阻碍学习者的知识输入,进而使语言习得的进程受到阻碍。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为:输入过滤吸收组织监控输出。如果学习者对所学课程感到惧怕和忧虑,就会产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心理障碍,语言材料在过滤这一阶段停止不前,无法到达大脑并被吸收,当然更无法进行此后的各种过程乃至输出运用了。语言课堂的互动本质和对学习者提出的交际要求使语言课堂更令学生焦虑。事实上,外语课堂中的口语交际比起别的语言技能的操练都更容易引起焦虑感,⑥而过分焦虑会阻碍学习。学习者学习外语时,往往过分注重语言形式,害怕犯错误,有时甚至会逃避学习任务。尤其对一些性格不稳定的学习者来说,考试成绩不好,外语说得不标准、不流利,会感到羞耻。这样,过分的焦虑势必影响外语学习效果。

外语学习焦虑的来源

Young提出了六种语言焦虑的来源,她认为语言焦虑分别来自于:(1)个人社会心理因素;(2)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信念;(3)教师对于语言学习的信念;(4)师生互动;(5)课堂环境;(6)语言测试。⑦

个人社会心理因素如自尊、竞争性、在集体中的身份等等是产生语言焦虑的主要来源。Baily发现学习者的自尊、竞争性是语言焦虑的潜在来源,认为外语学习的竞争性本质可导致焦虑,尤其是当学习者把自己与其他人作比较或与理想的自我作比较的时候。⑧克拉申认为,一个人不同程度的自尊可引起不同的焦虑程度。低自尊的人担心他们的朋友、同龄人对他的想法,害怕负评价;克拉申同时认为有高度自尊的学习者学习外语时的情感过滤可以降低。

关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信念,Horwitz通过研究发现,一些学习者过分关注自己的发音,有些还认为学习两年的语言就应达到英语是母语国家的人的流利程度,有的学习者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如何翻译,还有些学习者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语言天赋。从这些语言学习观念可看出,学习者的不符实际的信念可导致焦虑,如学习者认为发音是外语学习成功的标志,那么一旦发现自己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之后发音还不够完美就会非常沮丧。

教师的语言学习信念也是产生外语学习者语言焦虑的主要来源。教师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角色的观念往往与学习者的需要和期望不一致,例如,有的教师觉得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必要的,有些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越发不自信和焦虑。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学习者学习比较被动,极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进行协商,教师提问常常给学生很少的思考时间,有的教师还往往打断学生的回答或替学生回答,纠正学生的错误,这些做法容易使学习者产生不安、沮丧、自我怀疑、担心、忧虑的消极情感反应。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的来源

篇3

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外语专业人才,为国家对外交往与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加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拓宽外语人才的知识面、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是21世纪中国外语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

在世界发达国家,尤其在欧洲,外语的学习及应用非常普及与深入;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如印度、泰国、菲律宾等,我们的外语水平也远远不如他们。这一事实说明:我们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外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的设定偏低、教学效率不够高。诚然,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条件不尽如人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基础薄弱等),但我们更应拓展思路,从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材等方面来寻求突破。

要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及效率,首先要看清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改革开放为外语专业教学提供了积极的发展机遇。过去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分配形势较好,使人们普遍认为外语是热门专业。这种状况导致了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动力不足,外语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危机意识。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外语专业多年来的单科特征造成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对其他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教材知识结构单一,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老化。

(三)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

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本科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外语技能训练强调模仿、记忆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见解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协同工作能力偏差,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外语教学的实际投入存在反差,学生的语言产出技能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四)教学管理与硬件设施的不适应

自从1999年高校实行扩大招生政策以来。大学外语教学的资源呈现明显的匮乏,对外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教师队伍的不足和语言实验室的短缺使外语教学的形势日益严峻。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数十年的发展已经使高校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运作模式,按照特定的轨迹基本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日常运转。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要求,原有的制度和运作方式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滞后于新时代且束缚个性发展的种种弊端,高校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一)转变思想观念

1,教学目标定位

外语专业教学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妥善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准确把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教学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教师为其主导的观念,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本科教学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外语专业本科教学仅仅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一个为使学生今后成为各行各业专门人才奠定基础的阶段。

2,师资队伍的建设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新的缓解高校扩招步伐的政策。但是,就目前高校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仍处于滞后的阶段。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得师资队伍的匮乏显得更加的明显,教育资源的享用率也明显不足。如果高校外语专业教师的补充得不到质量的保证,师资问题将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瓶颈。要使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真正得到落实,必须培养一支语言能力过硬、教学技能过关、文化知识扎实的师资队伍。

(1)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具佳,口头表述能力强。

(2)懂得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

(3)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掌握现代教学技能,能使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5)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了解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高校外语专业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面临着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完善与提高。唯有如此,方能胜任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任务。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师资队伍培训的投入。既培训教师的语言技能,又培训二语习得理论:既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又大力扩充教师队伍。同时重视合理的梯队建设,以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复合型人才

外语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它与某种被载体的有机结合才堪称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外语传统上在我国是与文学或语言学的结合。然而,改革开放的今天,外语与文学或语言学的结合的人才需求量日渐减少,而对于外贸、外交、法律、金融、新闻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处于进行时的模式有: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单位委培+专业方向、双学位等。对此,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各外语专业应从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主确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选择复合型专业,创立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

(二)丰富学科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

为满足教学需求,我们不但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手段和设备,而且需要更新教学观念,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并合理配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1,学科内容

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

(3)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从传统意义上讲,外语教学要求学习者经过若干年系统教学后,全面具备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上述五项基本功却受到课程涵盖的信息量、学科

内容的实用性及授课过程中的趣味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正因为如此,所培养的学习者在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及工作中的应变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种种差异。

课程教学首先要有足够的信息量。信息量有教与学两个层面的含义:

(1)教师每节课所授的内容是否充实、透彻、难易相当;授课主题与课堂内容是否相符;所涉及的方面是否体现了授课主题:

(2)学习者作为受众,对授课内容有最直接的感受。他们会凭直觉对每节课作出如下评判:自己是否学有所获:是否思路得到开拓;是否对曾经忽略或不甚了解的学校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愿望。

教学主管部门应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扩展专业倾向课与专业知识课,探讨如何将专业知识传播和语言训练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摸索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加强所学语言国家的经济、文化、经贸及国情方面的研究。鼓励专职外语教师朝着各自熟悉或有志于从事的专业方向发展,创造多劳多得的工作局面,从政策待遇上形成制度。保证其朝着顺利实施的良性方向发展。

2,教学方法

教学法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必须照搬的一套固定原则和步骤,而是动态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实践过程。不少学生习惯于一言堂式的课程学习,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带给他们的惰性与依赖性的结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埋没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主动创新的个性发展,使教与学脱离了其应有的发展轨迹。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

(1)鼓励激活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容许学生各种观点的存在,鼓励冒险、鼓励遐想、鼓励多向思维,摒弃思维定向,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课堂的讲解中,要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来激活语言基本功,使之转化为综合运用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地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使其更能够体会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2)主题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百科知识和分析能力,形式逻辑思维基本完善,辩证思维也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外语教学内容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主题开始,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学习的综合技能提取信息。探讨问题,同时在这种对意义的认知构建过程中,使学生较为自然地习得知识和技能。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其能否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师生互动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重视教的方法,忽视学的策略,忽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应明确教学新理念: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他们既是教学过程的实践者、研究者。设计者、改革者。又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咨询者、鼓励者以及教学活动的协助者。学生的角色应该由过去的被动知识接收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师生作用、师生关系焕然一新,各自都由过去的单一角色转变为现在的多功能角色。

篇4

目前,国内各中职院校在逐步开办涉外护理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复合型护理人才为目标,要求毕业生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英语语言能力,就业前景良好。面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如何切实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涉外护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需求的剧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国外广阔的就业市场、优良的工作环境、丰厚的蟪暌约傲己玫母鋈朔⒄骨熬埃吸引着我国护理人员。因此中职医学院校纷纷开设涉外护理专业,探索国际护士培养模式以适应全球护理发展潮流,培养与国际接轨,顺应时展需要的双语护士。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涉外护理工作。中职涉外护理专业不仅成功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途径,而且促进了护理教学与国际化接轨。

二、中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困境

针对国际护理人才需求,分析我国护士的实际水平,最主要的还是需过“英语关”。我国学生从初中就已经开设英语课,学习时间漫长。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片面追求笔试成绩,而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较差。另外,中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离散度高,缺乏英语学习动力和自觉性,学习习惯不好,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口语表达能力差。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以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职学校英语的教学质量,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对策探讨

1.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过去的英语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应注重重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培养学生在日常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口语运用能力,让学生懂得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能更好的就业服务。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生独立性极强,自尊心也强,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师生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做好学生的老师,循循善诱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胆求异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后做学生知心的朋友,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一个学生心目中无话不说的知己,给学生的人生之路亮起一束温暖的心灵之光。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因材施教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能更好的为就业服务,所以训练学生日常和在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口语运用能力,才是老师教学的重中之重。老师要根据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教授适合学生职场的英语口语。

4.课堂教学重在精讲多练。根据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加大英语实训课的比例,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学生的地位,克服传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师轻生,重教轻学,重理论轻训练,强调重视语言的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要求精减为课时的三分之一,随之学生英语练习的时间大量增加,约占课时的三分之二,每节课不要求讲的多而在于讲的精,精讲多练,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掌握的知识质量上。

5.注重课外活动。我国学生开设外语的时间较早,而很多人语言能力并不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语言环境。语言只有在与人沟通中不断应用,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在学习英语时要注重开展课外的英语活动时间,努力为学生创造语言的环境。在正常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英语活动,如英语与英语语调模仿练习、英语听力练习、英语故事会活动、英语双人口语等专项训练,在学习中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之把学到的语言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篇5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听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并成为英语专业教学中突出强调的核心技能。而在缺乏使用英语语言的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引入英语本族语人施教,成为各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主要措施。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引入美籍英语本族语教师,进行英语专业班的口语与听力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与外教的交流的主动性以及教学效果都有悖于院方的期望。本文通过对我院外教教学效应的个案分析,发现这与语言、文化、外教素质及学生个人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

调查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观察、访谈、讨论及学生对英语本族语外教教学所持的态度与认识的问卷调查。

研究的依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表明,英语专业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语用中的听、说、读、写、译等交际技能,且该技能要体现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本位。在长期的传统英语语言教学中,由于忽略了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导致“哑巴英语”比比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的改变,不少高职院校都引入了英语本族语人授课,以期给学生提供一个使用语言的自然环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学校的教学特色。但由于受英语本族语教师的文化素质、教学水平、性格差异、教学信念、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合理引入外教、保证英语教学的高效应就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目的本次调查的人群为我院05、06级高职英语专业5个教学班199名学生和两位校聘美籍外语教师,旨在了解是什么因素阻碍了英语本族语人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研究步骤首先分别对学生及外教进行访谈,然后进行随班听课,并在课后做学生、外教问卷调查。问题涉及学生对外教及其课堂教学的一般性和即时性的评价、态度和认识,以及外教对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态度与认识。

分析与讨论

英语本族语外教的基本情况我院共引入两名外教,是一对夫妇,系美国NEBRASKA州人。男性48岁,毕业于圣地亚哥城市学院,获准学士学位,从教前从事保安工作20年;女性63岁,毕业于美国联合学院,获护理学士学位,从教前从事护理工作。二人于2005年1月来中国讲授英语,均不懂汉语。

外教教学工作安排及使用的教材外教入校后,基于让学生感受真实语言使用的自然环境、增强学生语用能力的考虑,直接安排其承担05、06级高职英语专业班的口语、听力课的教学任务。教材采用王守仁主编的《新编英语口语教程》。人均周16节课,据其本人要求,只能在周一至周四的上午排课。这样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有机会和他们见面,即一周学生只能有4个小时和本族语人交流的机会。由于语言不通,开始阶段系里指派其他英语教师跟班上课,为其作助教,以协助外教与学生进行正常交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院05、06级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均系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全国高考,总分达标正常统一录取。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各级分化较明显。来自于不同地区,多数学生的言语至少包括三种:普通话、英语和一种地方方言变体。英语口语、听力普遍较弱。受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自身基础知识的影响,只在课堂上被动使用普通话和英语交流,而在课后则习惯于使用方言变体。对英语专业的选择有不同的目的性,以兴趣为主的占少数,更多是为了将来就业。入校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英语本族语人。

阻碍英语本族语教师授课效果的因素(见表)调查显示,学生选择最多是C。之所以英语本族语外教的教学效果有悖于期望,是因为两位外教缺少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对所授课程的性质缺乏应有的了解,在对学生口语、听力的训练中,将教材处理成了对单词、表达语的机械的英文释义,语言输入只突出量而缺少质。随班听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控制过强,使听说课变成了教师的讲解。由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活动设计不够合理,学生做起来有困难,学生参与意识较差,课堂气氛沉闷。选择A与B的比率也较大。这是因为初接触英语本族语人,学生尚有一定的好奇心,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可由于施教者与学习者双方对于彼此的文化不够了解,对彼此的语言不够熟悉,在理解和沟通上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只能根据自己有限的英语水平去努力理解外教的意图和所授课程的内容。久而久之,理解和勾通上的困难,使学生难有成就感,从而导致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学习焦虑感上升,对外教的课堂失去兴趣。转贴于

选择D是学生担心在本族语人面前讲英语、或听不懂本族语人而被别人笑话,怕丢面子。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学生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怕出丑,不愿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从而制约了学生英语参与与语言输出的主动性。任课教师应了解这一文化背景,鼓励学生克服该文化心理障碍,积极参与英语的学习与应用。选择E、F的原因是,我院聘任的外教由于身体状况及其他原因,一周只有周一至周四上午来校上课,学生与外教的见面仅限于课堂。平均一个教学班一周只有4个课时,再加上班额都在40人左右,与外教谈不上有多少面对面的交流。此外,由于健康原因,外教在学期内缺课较多,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时数,使学生对外教教学没有多大兴趣。

外教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访谈,外教认为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差,不配合,上课气氛沉闷,甚至无法顺利进行课堂教学。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英语本族语教师知识水平与教学技能的高低,影响着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2.师生间的和谐相处与沟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

3.语言的输入量不足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阻碍了外教与学生的相互理解与教学效果。

4.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感限制了其语言的习得与应用能力的提高。

5.外教的性格特点、表达能力以及语速的快慢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男外教性格内向,语速较快,学生普遍感到上课听不懂,且提不起兴趣。女外教开朗活泼,语速适中,表达清晰,学生反映较好,有愿意与其沟通的欲望。

对英语本族语教师引入及提高其授课效应的几点建议

1.在引入英语本族语人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文化背景与教学能力,不是所有的本族语人都适合教学。

2.本族语外教必须熟练掌握学科知识,使所授知识内容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发展水平和知识准备状态。

3.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英语本族语外教应善于传递知识、情感技能和教学观念,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进行有效教学。

4.外交应该了解授课国家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信息结构,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技能训练,避免文化冲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5.对外教的授课安排、管理以及考核要科学化。课程安排要合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与其交流的空间与平台。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来我国进行语言教学的英语本族语人素质良莠不齐。在高职英语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英语本族语人施教应有所选择,需充分考虑教师的综合素质。合格的英语外教应具备:(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即精确优美的语音、语调,流利、地道的口语表达,没有明显的方言;(2)广博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化、历史、社会、人文、地理等;(3)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即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气氛活跃,能够驾驭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有幽默感,热爱、尊重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授课国文化,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5)身体、心理健康,有敬业精神与高度的责任感;(6)善于学习、反思、总结,并能有目的地开展实践。

参考文献:

篇6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方案中有一个身份较为特殊的第二外语课程。以二外法语为例,近年来,随着高校法语专业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迄今,国内开设法语专业的院校达150所,包括本科和专科),法语作为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也在相应地蓬勃发展。对于它的课程性质、课时总量和学分安排等,各高校的做法不尽相同。二外法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这些教学难点逐步积累并演变为现代二外教学瓶颈,高校二外法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法语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第二外语的教学现状

1.课时不足。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制定的《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零起点学生所要达到的授课学时为240学时,开课4个学期,而许多高校只开设了两三个学期,周学时也仅仅为四至六个学时。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二外法语在英语专业的课程方案中属于专业必修课程,是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必修语种之一,周学时为4学时,共开设四个学期,总学时为256学时,相当于法语专业教学总学时的10%左右。又如华南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该校二外法语的周学时也是4学时,共开设三个学期,总学时216学时,只是相当于法语专业教学总学时的10%左右。二外法语作为一门外语,同样也需要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各种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班级规模过大。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合班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笔者所在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1级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有150人,2012级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有200人,每个年级均是合班上课。人数多则无法保证教师因材施教,也不允许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法错用等问题,初学时存在的错误学习方法会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学习者越学越觉得困难,越学效率越低,因此慢慢失去学习法语和应用法语的兴趣与信心。

3.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二外法语多为综合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语法和词汇为主,没有专门开设听力、口语、阅读等课程,甚至在课堂上也没有做听、说等方面的训练,最后导致的结果:学生学完法语后只是在个人简历上显示“第二外语――法语”,学生既不会说,更不会熟练运用。

4.教材陈旧落后于时代要求。现在选用的二外法语教材大多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册),该教材虽然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各高校二外法语学习的首选,也为二外法语教育及外语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词语新语言现象不断增加,此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法语的学习效果。

5.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在许多高校的二外法语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为主导,即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教学过程如下:(1)复习: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段落。(2)教授新词:在黑板上列出本课的单词、音标及母语解释,并逐字讲解,学生跟教师朗读单词。教师说出母语意思,学生说出法语单词。(3)讲授语法:讲解语法意义及相关规则,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学生按语法规则进行转换等。(4)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学生分析语法与译成母语。教师随时纠正错误。(5)巩固新课: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教师依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回答。(6)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课文。换句话说,二外法语的教学还是在模仿专业的语言知识教学,向学生灌输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记忆的单词词组及需要理解和巩固的语法点。目前,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不在此,第二外语的文化教学应和语言教学同等重要,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法等,都应给文化教学提供足够的分量,建立符合大学生心智水平,并满足他们人格成长与发展需求的教学层次。

二、高校二外法语教学未来改革的方向

从以上问题分析来看,对二外法语进行改革有着充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制定的《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初级的法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对法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能以法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全面提高法语运用能力打下基础。而且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法语二外课程的需求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外法语教育进行改革。

1.适当增加学时。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力求学好、用好第二门外语,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应适当增加开课学时,力求达到大纲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强化二外法语的整体教学效果。课时的增加为学生争取了更多时间学习,这样无论是对于希望获得实用法语的同学,还是对于想获得法语证书,或是想通过研究生考试的学生都很有帮助。

2.课程设置多样化。学生为什么选择法语作为他们的第二外语呢?根据他们的学习目的,大致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对法语语言本身、法语国家和地区很感兴趣,希望学习实用性强的内容,希望在校期间能掌握法语,能用法语进行日常交流,使法语真正成为未来就业的一块敲门砖;第二类学生是打算考研,在学习中偏重于学习语法、表达方式、阅读、写作等。由于考研一般要求考生二外法语的水平能够达到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第四学期结束)的水平,该类学生自然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二外学习机会;第三类学生则是要求拿到学分,达到普通合格水平就行。针对不同需求,在他们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后,做一份关于学习目的的调查问卷,然后分为三个班级,分别为实用法语班、考研备考班和普通班。实用法语班开设综合法语课程、法语读写课程、法语听说课程和法语国家及地区概况课程;考研备考班开设综合法语课程和法语读写课程;对于被动学习的普通班,开设常规的综合法语课程即可。这样的分班教学可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选用合适的新教材。教学活动中如果有一套好的教材,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各类法语新教材问世,选择的余地更大了。新版教材在内容、场景设置等方面都具有现代性,在新词汇新信息方面也反映了时展。新教材更注重听、说等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具体选用哪套教材,可以根据上面的分班教学方案决定。

4.改进教学方法。各高校二外法语教学中,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获得最多的就是词汇和语法。但是学生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大多是希望学到实用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传统的翻译教学法与基于神经功能的法语强化教学法①相结合,使学生在极有限的时间内用法语交流。

5.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创造条件,开展多样化的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系统就是顺应时代要求产生的,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手去学习外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将其用于二外法语教学中,如选择有趣的电影情节或动画片配音、戏剧表演等。

6.积极引导学生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听与说贯穿始终,加强口头交际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尽量应用在课外,如法语角、法语文化节等,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促进学习的效果。

三、结语

笔者针对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二外法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和努力方向。希望通过改革,调动学习者学外法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二外法语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基于神经功能的交际教学法:在神经科学和语言认知的基础上,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UQAM)Claude Germain教授和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的ten教授一起创立了一套全新的语言教学体系,即“基于神经功能的法语强化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编.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肖辉.语法翻译教学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孙辉.简明法语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篇7

1.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世界都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愿望也愈加强烈。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到中国留学,学习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同时,中国也意识到要将本国璀璨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人民广泛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这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近年对外汉语教学的迅猛发展,同时,社会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于是很多出身其他专业:如汉语、英语的人员出于社会需求、个人意愿或经济原因的驱使,选择成为对外汉语教师。

本文主要研究英语跨文化交际学专业出身的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优势性。以期能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有所启迪。

2.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2.1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最初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在其经典著作《沉默的语言》中提出的。这本书被公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在这本书中,Hall深入的探讨了时间空间和交际的关系。Hall认为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意义时,人们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他解释了文化改革的主体,进一步提出文化即交流。《沉默的语言》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从国外传进。许国璋名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的文章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国内的诞生。

2.2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研究英语跨文化交际专业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优势性在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很少的。这样的创新是值得一试的。

3.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选取了共98名外国留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并对3名英语跨文化交际专业出身的外汉语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英语跨文化交际学专业出身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优势性进行了研究,意在能够在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产生一定的启示,以便能够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进而进一步的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4.讨论

4.1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调查中,研究人员通过对由英语跨文化交际学专业出身的对外汉语教师担任任课教师的98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3名教师的访谈,得到了许多对研究有益的数据。研究人员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运用现状做出了如下归纳和总结:

4.1.1汉语课堂的课堂活动是否丰富及阻碍课程学习的原因

通过研究问答题1“现阶段汉语课堂上有哪些活动?”,同学们的回答有角色扮演,看中文视频,图画等。可以得出结论,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很多的课堂活动已经运用到了跨文化交际相关方法。

4.1.2教师在课堂上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安排及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满意程度

表一您是否喜欢角色扮演、中文视频欣赏等课堂活动?

A.很喜欢B.喜欢C.不太喜欢D很不喜欢

3845150

根据表一可以推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运用了跨文化交际教学活动的汉语课堂是满意的,在98份问卷中,选择“很喜欢”和“喜欢”的数量是83,约占总体的85%。其中选择“喜欢”的数量为45,约占参加调查问卷总体人数的46%,而选择“很喜欢“的人数为38,占总体的39%。另外仍然还有15人(约占总体的15%)选择了“不太喜欢”。由此可以看出,英语跨文化交际专业出身的对外汉语教师已经有意识安排对外汉语课上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活动,并得到大部分了学生的认可,但仍有需要提高的空间。

4.1.3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是否为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

表二在教学中遇到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时,老师是否会介绍相关知识?

A.较少介绍B.有时候会讲解C.总是讲解

242945

从表二可以看出,学生反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时,98位学生有29名选择了“有时候会讲解”,有24人选择了“较少介绍”,有45人选择了“总是讲解”。可以看出,英语跨文化交际专业出身的对外汉语教师大部分时候会有意识的对文化背景进行介绍,但是仍会出现对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较少介绍的情况。因而,要对对外汉语教师要继续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4.1.4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文化教学(多选)?

表三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教学时,老师是怎样进行的?

A.介绍中国文化背景知识B.学习与文化相关的词汇C.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

807055

在对多选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时,98份调查问卷显示有80人次选择了“介绍中国文化背景知识”,70人次选择了“学习与文化相关的词汇”,另外有55人次选择了“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

可以看出,英语跨文化交际专业出身的对外汉语教师会有意识的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词汇进行讲解,但在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方面,显然还有待提高。进行文化对比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

4.2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选择了3位英语跨文化交际专业出身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采访,就谈话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有一位教师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时,除语言教学的共同性以及英语的便利性可以使其较为顺利的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方面并无太大优势。

另外,其他两位对外汉语教师则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英语跨文化交际专业出身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利用英语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同时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学习英语形成对文化的宽容性,能够让他们更顺利地,有意识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将学生访谈的结果与调查问卷的结果相结合,可以看出:大多数外国留学生都喜欢在汉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并且英语跨文化交际专业出身的对外汉语教师也有意识的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同时也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背景的渗透。这是英语跨文化交际专业出身的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优势。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汉语课堂。但也要看到,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意识仍有待提高,对外汉语课堂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有待丰富。

5.结语

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的形式,对英语跨文化交际专业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外国留学生都喜欢在汉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并且对外汉语教师也有意识的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同时也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背景的渗透。这是英语跨文化交际专业出身的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优势。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汉语课堂。

本论文期望可以激发其他研究者在该方面的研究热情,从而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概念及活动的引入提供借鉴意义。

注:本文为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Hall,E.T.(1959).The silent language [M].New York: Doubleday,

篇8

在注重信息化、多元化的21世纪,专业外语在各学科的多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专业外语对钢琴演奏及教学而言,实际应用能力远大于“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专业外语基础知识,对钢琴演奏及教学的影响力不容忽视。音乐界的老前辈赵沨教授在《英语音乐基础知识》一书中这样写道:“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一般文化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其结果是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提高。”音乐专业外语主要含概基本乐理、音乐理论、音乐史、乐器史、音乐家简介等。专业外语单词的语种主要由意大利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等构成。从十八世纪初起,一直沿用意大利文标记,其中一部分已变成世界各国音乐家们通用的术语。

一、专业外语基础知识的分类及发音

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音乐专业外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乐谱中,各种外文标记准确充分地体现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正确演绎才能还原作品真实面貌。这些单词主要分为速度、力度、表情三大类,笔者对各类常用专业术语发音及释义作一简要的分类。

(一)速度(Tempo)

二、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对钢琴教学及演奏的指导作用

(一)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经常遇到用以标记速度、力度、表情以及其他演奏指示的专业外语词汇。作曲家用音符不能表示的创作意图,就用各种术语记号来延续。无论是钢琴演奏者是教学者,都要准确掌握乐谱中的每一个外文标记。速度是决定作品性格的首要因素;力度的变化与对比,又使音乐作品有了层次和起伏;表情记号就像水墨画家笔下的一枚红印章,有了它,音乐作品才能跃然纸上,富有生命力与色彩。准确表达术语记号,结合娴熟的技巧,才能做到钢琴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

(二)作为艺术指导的声乐伴奏者,要明确艺术歌曲的风格、速度、情绪,对作品的每一处细节都要做到了如指掌,遵照原谱,按照作曲家原意,准确地将音乐信息传递给演唱者。结合谱面上的专业术语,钢琴伴奏者要恰如其分地展现多变的音乐色彩、生动的音乐形象、鲜活的人物刻画,用准确的速度及节奏帮助演唱者领悟作品的内涵,最终达到人声与琴声的完美结合及艺术作品的整体和谐。

三、提高掌握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能力的措施

目前,专业外语作为音乐学及音乐表演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已在国内的很多专业院校单独设立。在本科生课程设置方面,专业外语的教学还没有大规模、系统化地实施,很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该课程。以新疆各大中专院校音乐学及音乐表演专业为例,除少数从小跟随规范的钢琴教师、且注重专业外语及基本音乐知识学习方面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在钢琴演奏中,只关注乐谱中的音符、节拍、节奏、调式、调性,从未留意谱面上的速度、力度及表情术语,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演奏的乐曲生硬、呆板、严重偏离音乐作品的原貌。仅有过硬的技术技巧及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是不够的,要想提高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准确表达乐谱中专业术语的要求,更为重要。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专业外语基础知识的能力。

(一)加强基础英语的学习

专业外语是基础英语的延伸,要做到发音规范,首先要学好基础英语。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认识音标、掌握发音规律等方面都较困难,何谈专业外语的学习。因此,应把基础英语的学习放在首位,至少达到初级英语水平,学习专业外语才不会吃力。在学琴阶段,要购买音乐术语小辞典,经常翻阅,通过日常积累,逐步掌握更多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

(二)随用随查,加深印象

钢琴周围应放置常用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小册,可将使用频率高的专业术语汇总,张贴在方便查看的地方。弹奏过程中,遇到生僻的术语,及时查看,通过反复试奏,加深印象。

(三)增加专业外语基础知识教学内容

音乐学及音乐表演的本科生,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限制,再增设专业外语课程短期内不太现实。针对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可将专业外语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即不增加课时及学时,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及信息量,一举多得。现阶段高校开设的《钢琴教学法》与《钢琴艺术史》及《钢琴音乐作品精品赏析》三门课程存在些许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关于钢琴艺术发展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音乐作品等方面,存在过多的重复性。鉴于专业外语属能力掌握与知识运用部分,笔者建议将《钢琴教学法》与其它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删节,替换成钢琴演奏与教学中实用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并做出合理的教学内容、进度计划及学时分配。同时,可举办专业外语知识竞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强化记忆,提高及掌握及应用能力。

四、结语

钢琴演奏及教学需要相关学科、诸多领域知识的支撑,才更具深度及广度。仅掌握初级专业外语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努力提高基础英语水平,通过广泛阅读外文书籍、参与国际论坛等让钢琴学习与演奏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狄辰华,倪若男.英语音乐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英]迈克尔·肯尼迪.牛津简明音乐词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张宁和,罗吉兰.音乐表情术语字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篇9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122-03

一、引 言

焦虑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Curran (1972) [1 ]曾提出利用交际语言学习方法,降低学生课堂的紧张和恐惧。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被普遍采用,但是它却引起了人们对焦虑及其对语言学习影响问题之关注。Young (1991) [2 ]认为,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信仰、教师对语言教学的信仰、师生的交互过程、学生之间的交际、教学程序等因素,都有可能触发语言焦虑。语言焦虑包括3大成分: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否定评价恐惧 (Horwitz,Horwitz,& Cope,1986) [3 ]。交际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简称CA)是指口语交流的恐惧,它是语言焦虑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母语、外语交际中都有表现。在母语中,它与个人遗传基因、交际强化经历、早期交际技能习得以及社会接触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外语中,它除了受到Young (1991) [2 ]所列举的诸因素影响外,交际恐惧还可归因于母语焦虑的迁移、有限的语言技能以及对交际困难的预期。外语课堂上师生的评价、集体的注目等因素都会使外语交际恐惧雪上加霜。交际恐惧严重影响外语表达和外语学习(王天剑,2010) [4 ]。在表达方面,紧张和恐惧会妨碍认知和思维,造成语无伦次,结结巴巴,表达不连贯,过多重复等现象。在学习方面,交际恐惧较强的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积极性,回避各种练习机会,以至于个人口语技能得不到发展。技能落后会进一步加剧焦虑,形成恶性循环(王天剑,2010) [5 ]。

交际恐惧是外语学习者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影响中、小学生,也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语言技能发展。随着我国近几年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在读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国内对硕士研究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如何控制硕士研究生的交际恐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积极的情绪克服消极的情绪,要求外语教师关心学生,强化师生感情纽带,多鼓励少批评,容忍不精确的表达等等。笔者认为通过沟通训练,提高交际技能,改变自信心,是克服交际恐惧并获得持久效果的根本方法。沟通训练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的对面交谈方法,也可利用网络平台交流。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外语交际恐惧(CA)有何不同影响?沟通方式与既有的交际恐惧(CA)水平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对于这两个问题,在国内尚无发现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此研究的被试来自于贵州某高校非英语专业2011级(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为了使不同实验条件中的被试在实验开始之前构成对等组,研究采用了匹配程序:对150名研一学生进行交际恐惧(CA)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这些学生进行每3人一小组的匹配,匹配的标准是每小组学生的CA水平相差不超过2分。从匹配的学生中排除有拒绝参加者的小组,然后从剩余部分随机选出20个小组(共计3×20=60名)参加实验。为确保这些学生能够完成有关实验操作,又对他们进行了与计算机操作有关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被试都熟悉打字和网络交流操作。进一步分析表明,这60名被试当中,女生占42%,男生占58%。被试年龄介于23~34岁之间,平均25.6岁。

2. 研究工具

(1)交际恐惧(CA)量表 研究所用的交际恐惧量表是根据Horwitz et al.(1986) [3 ]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发展而成。FLCAS测量的是包括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否定评价恐惧在内的一般外语焦虑,而本研究只涉及交际恐惧,因此仅仅从FLCAS中挑选出有关交际的19个项目,构成交际恐惧(CA)量表。为了目前的测量需要,量表被翻译成汉语,而且为保证译文与原文的等值,翻译经过了3位教授研究生英语课且具有副教授职称的英语教师的反向翻译检验和修改才最终定稿。

(2)网络交际软件 本研究采用网络交流软件Skype下载版,作为文本交流工具。交流界面使用英语。本软件可以满足网上的同步文本交流需要。

(3)沟通主题 本研究使用的沟通主题包括:1)研究生学习与考试;2)高校/故乡生活;3)朋友/亲人/老师/明星;4)性别观念;5)理想壮志;6)业余时间。

3. 研究程序

利用随机方式把每个小组匹配好的3个被试分配到3种研究条件下:控制条件,对面口头沟通训练条件(口头沟通),网络文本沟通训练条件(文本沟通)。每种实验条件均有20名被试。研究者以及任课教师与参加口头沟通和文本沟通训练的40名被试签订知情同意协议,其中包含:参加并完成实验可获得平时成绩的95%以上作为报酬。沟通训练时间是连续6周的每周五晚上,口头沟通组在晚上8:00~8:20之间,文本沟通组在晚上8:00~8:25之间(多出5分钟用于补充阅读和打字所占用的时间),地点在指定的语言实验室。口头沟通组和文本沟通组的任务分别是用英语两两对面会话和网上文本沟通,沟通对象是实验者临时随机指定的本组被试(两人一对)。沟通主题由实验者临时通知,正式沟通之前不许做练习准备,训练中不许使用辞典等工具。对文本沟通组,正式沟通之前进行一次Skype 使用方法演示。沟通训练期间,实验员每次均到实验室予以监督,但一般不干预交流过程。最后一次沟通训练完成后,召集所有被试,使用和前测同样的量表进行交际恐惧(CA)后测。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过程中,口头沟通组内有一个被试流失。为了不影响两两交流,临时补充一个被试,但其结果不进行分析使用。与流失的被试匹配的控制组和文本沟通组中的另外两个被试的成绩在最后分析时,也予以剔除,以便形成新的对等组。这样一来,统计分析仅仅包括19组被试,共计57人。为了计算57名被试的CA得分,首先对量表上各个陈述下属的不同选项确定分值。选项按照“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顺序排列,对应的分值是“5,4,3,2,1”(如果陈述句是紧张症状的描述)或者“1,2,3,4,5”(如果陈述句是放松状态的描述)。由于共计19个陈述,被试得分的可能范围是19~95分。这一得分范围可以分为3个近似等距离区间,19~44分为低度CA区间,45~69分为中度CA区间,70~95分为高度CA区间。

为了回答两个研究问题,首先需要使用描述统计技术,展示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以及前后测之间的变化幅度。然后需要使用包括相关样本t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等在内的推断统计技术,以便确定实验条件的效果,以及实验条件和学生既有交际恐惧(CA)之间的交互作用。表1系不同实验条件中被试的前测、后测结果,以及前后测之差额。前后测的差额代表着实验条件对交际恐惧(CA)的影响,正值表明恐惧增加,负值表明恐惧下降。

根据表1可知,不同条件内被试在实验前的CA平均值高度一致,这是严格匹配分组的结果。口头沟通条件显著降低了CA(平均降幅8.69分),其他两种条件作用不明显(控制条件平均增加0.73分,文本沟通条件增加1.27分)。根据相关样本t检验,口头沟通条件对CA影响极其显著(t=6.03,p

四、讨 论

控制组CA水平在6周内变化不大,这一发现同Horwitz et al.(1986) [3 ]的研究一致:语言焦虑是一种情景独特性焦虑,它具有跨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口头沟通训练组中,被试的CA平均水平在实验后下降极其显著,证明口头沟通训练能够有效地降低外语CA水平。其原因可能是,口头沟通组的实验条件与真实的外语口头交际环境相似。口头沟通训练过程中习得的交际技能和交际策略,可以直接迁移到实际生活和课堂当中,增加学生交际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最终降低他们的CA。文本沟通条件对CA的作用不显著。产生这种不显著作用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文本沟通与现实外语口语沟通方式区别较大,文本交流主要涉及的是读写技能,而不是听说技能,因此它对CA的作用不像口头沟通那样达到统计显著的程度。产生这种不显著作用的原因之二是,文本沟通条件对CA的影响复杂,其中既有降低CA的情况,又有增加CA的情况,二者平均之后,文本沟通的作用在数据上被抵消一部分。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发现是,沟通训练条件与既有CA具有交互作用,并且沟通训练的作用折线图呈现近似“V”字形状。这一结果可以通过多方面原因或可能原因解释:其一,不同沟通训练条件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其二,对于低度CA,进一步降低的余地有限;其三,中度CA的产生也许与交际实践经验不足有关,高度CA的产生也许除了实践经验不足外,还与语言基本知识欠缺有关。文本沟通条件似乎增加了既有CA的高度,也许是因为该实验条件对于那些语言基本知识欠佳的硕士研究生,比如专科起点的硕士研究生所带来的主要是失败、挫折,而不是成功和满足。

五、结 论

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变革,传统的学习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但是从学习者的情绪反应角度来看,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不可取代的。面对面的交际沟通模式是交际恐惧产生的原因,但同时也是解决交际恐惧问题的最佳突破口。网络环境的交际训练尽管对外语学习具有跨时空、跨文化的独特优势,但对于克服交际恐惧的功效是有限的。高交际恐惧者也许同时缺乏实践经验和基础知识,在语言基础知识方面,对他们进行补漏筑基,此后再辅以技能训练,也许对交际恐惧问题解决更有裨益。

六、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如下局限性:1)为了获得实验前的对等组,研究通过前测进行精确匹配,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实验的内在效度,但同时却降低了实验的外在效度,这是与随机取样相比的不足;2)虽然研究是在实验室进行,但对于实验外的被试活动难以控制,被试在实验室之外的有关活动可能干扰实验效果;3)实验样本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Curran,C. A. Counseling-Learning:A Whole-Person Model for Education[M].New York:Grune & Stratton,1972.

[2]Young,D. J. 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75):426-437.

篇10

近年来,如何充分发挥海外实习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国内和海外实习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如:张小玲,2013;汪雯婷,2016;吴方敏、陈颖,2016);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遇到的普遍问题等,这部分研究多集中于对某校的海外实习模式或者某一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如:肖国珍,2014;沈玲等,2016;冯康静,2016)。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对海外实习外在影响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海外实习结束之后的跟踪研究。

本文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组织实施的赴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志愿者项目为例,以参与该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该专业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实习结束后的发展变化,从而探索海外实习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具体影响。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参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生为研究样本。基于样本质量和调查对象信任度两个方面的考虑,本文使用目的抽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在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主要借鉴国内外针对海外实习的相关文献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将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海外实习前的准备、海外实习具体内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等6个方面,采取在线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81.25%。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所涵盖的志愿者项目,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孔子学院项目和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项目为主,且以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这两个批次为主(占总体数量的76.92%)。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时所在的年级来看,以一年级和二年级为主,其中二年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3.85%,超过一半。

在询问调查对象是如何获知海外实习项目时,回答通过“所在学校公示通知”而了解并参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5%,说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渠道主要是学校,且保持一种“学校――学生”的单向形式。另有15.38%的学生是通过“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官方网站”了解到信息。

在回答“是否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这一问题时,仅有7.69%学生的答案是“毫无经验”。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在出国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与上文提到的一半以上学生在二年级时出国有着密切关系。

在询问调查对象参与海外实习的最初动因时,有46.15%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不足一半。而在其他动因中,比例最大的是“扩展国际视野”(32.69%),其次为“提高英语水平”(13.46%),两者相加也是46.15%。也就是说,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许多学生并不是抱着“提高专业能力”的想法报名,而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提高其他能力。

(二)海外实习基本情况分析

从教学时长来看,大部分学生海外实习期间的课时量很大。有48.08%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周的教学时间在10~20小时之间,另有23.08%的学生每周教学时间在20~30小时之间,两者共占到总体的71.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量比较大,参与教学的时间很长。

从岗位性质来看,学生在海外实习期间,受当地政策和规定所限,多承担助教职责,在工作中要接受所在教学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并辅助当地教师进行教学。这种辅助工作的具体形式则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有些教学单位汉语教学需求量较大,当地原有教师资源不足,实习生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甚至可能要承担多个教学单位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学单位需求较小,实习生的实际教学任务比较少,独立教学时间也比较短。在本文所调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项目中,由于当地汉语热不断升温,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教学资源仍不同程度缺乏,因此大部分实习生都能有独立教学的机会,而未参与独立教学的仅占总体的9.62%。有42.31%的学生表示独立授课的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有38.46%的学生表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多,能够独立进行当地教学工作。这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习锻炼,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从教学对象来看,实习生的教学对象普遍年龄偏小,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在调查中,有29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小学生,有22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初中生。总体来看,低于15岁的教学对象占总体一半以上。

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当地语言政策和相关规定的影响,统编教材较少,大部分教学单位采用自主设计的教学材料。本次调查中,有28人次表示,在海外实习期间,实习生主要采用自己设计的讲义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海外实习综合影响分析

依照研究设计,本文从海外实习对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就业选择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采用分级打分的方式针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影响进行统计。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感受,从“-5”到“5”对综合能力的多个方面进行打分,5分为积极影响最大,0分为无影响,“-5”为消极影响最大。通过这种设计,我们将海外实习的影响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综合评价很高,认为海外实习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起到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影响。例如,对全部6项打分在3分以上的学生占总体的81.73%,而打负分的仅占1.60%,且负分仅出现在职业发展规划和用人单位态度两项上,最低分为-3分,并没有达到最大消极影响。

具体来看,从横向上比较,在最高分5分的项目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品质、国际视野、团队协作,比例分别为53.85%、44.23%和28.85%,而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并列第四位,比例为26.92%。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在个人综合能力上起到最大积极影响的是个人品质和国际视野,而非专业能力。

从纵向上来看,在专业能力这一单项里,既没有负分也没有0分,有40.30%的人打了4分,26.92%的人打了5分。这表明,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积极影响很大。

此外,在职业发展规划这一单项中,不仅有3.85%的人打出“-3分”的消极分,3.85%的人打出“-1分”的消极分,还有21.15%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对这一项毫无影响。也就是说,有28.85%的人认为,海外实习影响偏向消极,没有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起到帮助,甚至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职业发展规划。这是其他单项都没有出现的一个结果。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作用持积极态度,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个人意志品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同时,海外实习的消极影响较小,仅有部分学生认为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无关,或者有一些阻碍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影响,本文要求调查对象就海外实习前和海外实习后的专业能力变化进行对比打分,即根据个人经历,从0~10分对自己进行评估,0分为最低分,表示缺乏这方面能力,10分为最高分,表示这项能力自我评价最高。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来看,调查对象对参与海外实习之前的自我评估加权平均分在5.2~5.5分之间,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一定自信。另一方面,?m然没有打0分的情况,但5分及5分以下的人数比较多。其中“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比较突出,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共计27人,占总体的51.92%,说明有大约一半的人认为,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差。而打分集中在6分及6分以上的项目中,则是“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一项人数最多,共计36人,占总体的69.23%。

从表3来看,调查对象自我评估在海外实习之后有明显的提升,加权平均分在6.98~7.87分之间,最高一项“跨文化交际能力”为7.87分,对比表2,是提升最大的一项。此外,没有2分及以下的情况出现,甚至在“组织课堂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中还出现了10分的最高分。这说明,海外实习之后,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最突出的是“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人数由之前的51.92%下降到1.92%,而“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汉语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明显,分别从原来的48.08%、48.08%、46.15%和46.15%下降到5.77%、5.77%、7.77%和7.77%。而7项能力中打分为6分及以上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体的80%,说明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海外实习结束之后,自己的专业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表2中“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得分相对较好,而在表3中得分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最高分。

总之,参与海外实习项目的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其中对基本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最为突出,其他能力相对较弱;实习之后,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这种提高综合体现在教学能力、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个方面。这种能力提高不仅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出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而高级水平不断完善的特点。

(四)海外实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在海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实习结束之后,这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等,也值得关注。本文采取从0~10分打分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从自身选择出发,对他们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所考虑的具体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估,0分为完全不在意,10分为重视度最高。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进行就业考量时,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总体来看,“个人兴趣”和“薪资水平”是学生比较重视的两个方面,打分在6分及以上的分别为38人和44人,占总体的73.08%和84.62%。最不受重视的是“用人单位与本专业的对应情况”,共计23人打分在5分及以下,占总体的44.23%。这说明,有大约五分之二的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对专业对口并不太重视,而是更看重其他方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展专业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海外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以国内高校推荐为主要渠道,经由国家汉办派遣,进入以中小学为主的当地教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中,学生在当地教学单位的指导与监督下,大部分都能够独立进行教学,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篇11

现阶段外语教材的研发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方面,针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材还较为短缺,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因此,笔者对广西三所比较有代表性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1147名学生进行了结构式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研究方法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试图找出所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希望能对研发适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材有所启示。

一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与现有水平调查与分析

结构式问卷问题1调查受访者对自身英语总体能力的评估,由回答可看出,56%的受访者承认他们的英语水平为“一般”,只有12%的学生自信地认为自身水平为“良”。问题2请受访者估计自己的词汇量。只有23%的学生估计自己的词汇量在4000~6000之间,估计3000~4000词汇量的学生则占54%。那受访者是否认为他们与一本、二本学生有不同之处(问题3)?对于这个问题,有11%的学生声称没有不同,44%的学生认为最大的不同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另有23%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基础较差”,还有17%的学生认为是“学习动机不强”。那么受访者认为最难掌握的英语知识是什么(问题4)?语法以56%的比例占第一位,其次是词汇(34%),再次是语音(10%)。至于最难掌握的英语技能(问题5),占据第一位的是翻译,第二位为说、听占第三位。

与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得出的结果与以上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都说明受访者英语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教材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对现行教材的难度(问题6),认为难度适中的受访者占总数的62%。调查结果表明,现行教材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至于对教材的满意度(问题7),大部分学生(89%)声称教材使他们满意。这一结果也印证了上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在问题8问到是否有必要补充课外材料时,绝大部分受访者(93%)认为这是必要的。那受访者是否认为有必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与需求设计教材(问题9),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此表示赞同。该结果表明,虽然受访者对现行教材较为满意,但根据他们的水平与需求设计的新教材将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和满意。但同时,40%的学生持相反观点。这是为什么呢?与学生进行访谈的记录或许能给出解释。学生甲:“我很清楚我们独立学院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的差距。但是,如果我们课本的难度降低了,会不会把我们的差距拉得更大。”学生乙:“如果课本变得太容易的话,我怕我们会变得更懒惰,没有努力学习的紧迫感了。”正反双方的观点都值得教材设计者给予充分的重视与考虑。问题10列出了一些现行教材的主要问题供受访者选择,包括“文章枯燥、生词过多、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缺少互动性练习”等。排第一位的是“实用性不强”,占总数的49%。另外,32%的学生认为教材“文章枯燥”,还有32%的学生抱怨说教材“生词太多”。问题11是询问受访者喜欢的课本题材,选项包括国际关系、当前热点、道德问题、社会问题、体育、音乐美术等。最受欢迎的题材是当前热点,第二位的是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排在第三位。该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学生希望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物,以及对整个社会、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问题12询问受访者希望新教材解决哪方面的问题,选项有语音、语法、词汇、翻译等。排在第一位的是语法,而翻译排在第二位。最后一个问题询问受访者希望新教材偏重的方向,绝大部分的学生(92%)希望新教材实用性更强,而不是理论性更深。该结果也反映出独立学院学生在理论上比较薄弱,但实践方面较强。

三 本调查对外语教材研发的启示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相对来说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词汇量较小,语法仍然是最大的困难,翻译是最大的挑战,而同时他们缺乏学习积极性与自主学习意识。他们虽然接受现行教材的难度并表示满意,但更愿意教师补充课外材料或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设计新的教材。现行教材主要有实用性不强、文章内容枯燥乏味、生词太多等问题。受欢迎的教材题材包括当前热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等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学生希望新教材帮助他们解决语法与翻译方面的困难,另外希望新教材更注重实用性。

这些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可为外语教材的研发提供一些启示,外语教材的研发者可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与需求并研发相应的教材。新教材应由浅入深,从词汇量较少的文章开始,逐渐向更大词汇量的文章发展;可适当穿插详尽、深入的语法练习,帮助学生复习、翻新语法知识;应提供多样化、趣味性强的翻译练习,争取引起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而不是使学生望而却步;应通过各种激励性文章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的欲望,通过指导性文章帮助学生建立或提高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教材研发者还需注意平衡教材的难度,既不能太难,使学生产生无以为继的挫折感,也不能太简单,无法使学生产生努力学习的紧迫感;选材时应注意实用性、趣味性、生词量等问题,多从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感兴趣的当前热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等方面选取真实、新鲜的材料;在理论的深入度、全面度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增加社会实践,应用方面的场景与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由于自身水平与时间等条件限制,笔者仅对三所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其结果的代表性与全面性有待同行论证与讨论。本文仅为抛砖引玉之作,希望引起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对研发适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材的关注与重视,在更好的条件下扩大调查院校的范围与增加调查学生的数量以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与全面性,研发出适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特点与需求并符合独立学院办学宗旨的外语教材,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21世纪应用型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朱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3]Yalden, J. 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4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72 [本刊网址]http:∥

由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逐步向宽口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因此,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利用学校开设的第二外语课程,来掌握至少一门其他语言,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然而如何使第二外语教学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如何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目前阶段需解决的问题。

一、第二外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师范院校面临的挑战也很大,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因此作为增加就业砝码的第二外语教学在师范院校外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之前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被普遍开设的第二外语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培养优秀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师范院校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该高校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法语、德语、日语等热门的一些语种上。课程的设立相对比较单一,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性,不能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语种学习,加之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笔者对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发现如下问题:

(一)教学课时少、内容多

对于语言类学科的学习,通常需要学生付出很长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够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然而由于许多高校院系并不重视第二外语的教学,导致设置的第二外语课时总量比较少,每周4学时,学期总学时为64学时,通常只有两个学年学习。在这样紧凑的学时内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增大了备课教学的难度,使其很难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大多数学生提出课时太少,加之学生没有考级的压力,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手段落后

教师在课堂上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的教授给学生更多的语法点,而学生没有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练习的时间,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单一的课程教学,无法保证学生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教学手段依然是课本和黑板,没有运用现代的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视听训练。这样传统老化的教学方式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浓厚。

(三)教材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选取的教材多种多样,有的采用由国家教委统一编写的大学公共外语教材,有的采用专业外语教材,有的采用自编教材等等,由于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且语法和词汇的侧重点也有差异,使得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另外由于教材内容过时,缺乏时代气息,这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性的提高。

高校第二外语教学的课程定位只作为选修课来设置的,自身也对二外教学投入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与课时的安排上都过于简单化,使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传授知识。多数高等院校在第二外语教学中都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室等相应的先进设施,在第二外语教学资金的投入方面也是微乎其微。这样的结果导致了第二外语教学逐渐趋向形式化教学,使学生没有重视第二外语教学,学习积极性锐减,甚至失去学习第二外语的兴趣和动力。

(五)学生对第二外语的需求层次不同

第二外语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目标各异的问题,有的同学是为了考研,有的同学是为了了解外国文化,还有的同学则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因此,对于存在着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学习效果就会产生较大差异。目前,很多第二外语的教师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第二外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学习第二外语的动机

英语专业学生对第二外语学习的不同动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对第二外语的学习效果。学生只有端正自己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才会大大促进对第二外语的学习。所以,端正学习动机将会对第二外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改善第二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高校应将第二外语的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并开设更多种类的语言供学生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院系应延长第二外语的开设时间,即大学本科四年各学期皆开设有第二外语课程的学习,并增加第二外语的课时数量。这样一来,学生可有充足的时间掌握和学习基础知识点,对于有考研打算的同学,在临近考试的学习阶段更方便同学向老师请教疑问,学习时间更加充分,进行更高一阶段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目的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想通过第二外语的学习来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有的则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学习,有的则想为考研做准备,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学校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听和说两种能力的提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双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科学性

教师结合教学的现状,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根据学生的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树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让学生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作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另外,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多思考,并鼓励其主动发言,这样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加强第二外语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教学大纲对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所以院校在选取教材时,应考虑到教材内容是否新颖,是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能否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相对应等特点。在使用教材前应对其进行评估,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模式,认真研究教材,并在短时间内最大化地合理利用教材,使其真正成为联系师生间的桥梁。

(六)改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们普遍重视考试的结果,以往的测试方式往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导致出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考前临阵磨枪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试着改变其考试形式,提高开放部分考题的比重及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对于平时成绩,教师通过课堂表现、随堂测验、作业等形式给予学生评定。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13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13-02

专业英语作为经管类学科中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利用英语作为沟通工具,直接接触和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知识,进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未来就业、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但当前经管类学科专业,比如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经常被师生忽视,认为不及双语教学类课程更重要。所以教师授课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接收效果一般较差,授课结束后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摆脱哑巴式英语交流方法,无法将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也影响了后续双语类专业课程的开展。

一、我国经管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专业等经管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时间多设置在第五或第六学期,此阶段由于考研、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专业英语课程一般是以选修课开设,学生普遍对专业英语重视程度不够。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同学的英语水平不太高,特别在听说方面,很多学生还处于“哑巴英语”,无法与老师及其他同学进行英文交流。这种先期影响会直接导致金融英语教学只能多采用母语为教学语言,无法加深教学的深度。同时,专业英语课程对授课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要求都较高,老师在讲授时可能会因未接触过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英语知识不足而无法很好地承担授课任务[1]。

二、国外授课模式的特点

1.教学内容丰富且更新快。国外授课内容很丰富,不会仅仅只局限于某一本教材来授课。一般在学期授课之初,教师便会先将本学期课程需要的参考书目列出清单,并明确需要学生精度和泛读的内容。学生需要在课上听懂老师所讲的主要理论后,结合教师的推荐教材组成学习小组课下讨论和学习。另外,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也不会将参考教材按章节编排从头讲到尾,而是先将每次课的讲授内容做成提纲,提前发给同学,以便学生课下预习和复习[2]。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国外经济管理类主讲教师每学期所讲内容都随时代变化而进行大幅调整,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大学中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师便将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内容及时调整到授课过程中,使得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世界经济发展动态,掌握金融业最前沿知识。

2.教学过程多元化。国外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只有课题授课环节,一般包括正常授课(lecture)、例题讲解课(example)、辅导答疑课(tutorial)以及案例分析课(case study)等多个环节。Lecture一般是由一位主讲老师负责讲授每个章节重要的新知识点,罗列不同理论观点,加以分析,指出各理论的适用性及局限性,正常授课环节强调对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授课对象是所有学生,课后还会布置一些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作业,包括基本题和综合应用题;Example则由主讲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在整个学期中设置几次例题讲解,可由主讲老师讲解,也可以安排助教来完成。每次例题讲解课老师都会非常详细地讲解lecture上提到但未深入分析的典型问题;tutorial一般是由助教组成一个辅导组,每周安排一次,具体操作时会将学生分成几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按序前往指定地点答疑;case study同example课的安排类似,不过案例分析更强调对基本理念的理解,通常由学生提出对案例的不同见解,然后教师或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和分析[3]。

3.考核方式多样化。与国内相比,国外教师授课时更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考核方式也更多元化。一般而言,教师会在一个学期的不同阶段设置阶段测试、作业、演讲以及期末测试等考核环节。阶段测试(Quiz)一般根据教学内容进度来安排,次数由老师掌控,阶段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较高,更突出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重视;作业(Coursework/homework)要求学生独立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理论知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上交一份论文或作业;演讲环节(Presentation)和作业类似,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完成资料分析,但是比作业多一个上台演讲环节,每次演讲大概10~20分钟,辅之以PPT文档进行展示。作业和演讲环节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期末考试(Final Examination)在学期末进行,是对学生整学期所学内容的全面考察,一般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30%左右。

三、国外授课模式对我国经管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1.不局限于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受经管类学科背景所限,很多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有时金融学专业学生需了解一部分会计学的专业知识,而会计学学生又需掌握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所以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而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接收程度,适当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学科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例如会计专业英语在介绍专业词汇premium(溢价)时,可同时再介绍该次如果用于insurance premium时,则指保险费,以便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献时,能根据文章内容选择专业词汇的适当含义。经济管理类学科与理工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以社会科学为主,并随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更新速度更快。这就要求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师应在传授学生专业英语的基本内容时,保持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高度关注,将课程内容与当下的社会背景相结合,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例如金融危机发生之际,金融英语的授课老师应在学期授课中增加1课时关于金融危机的相关介绍,从雷曼兄弟倒闭谈及次贷危机,在讲解过程中既让学生了解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等

2.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英语的授课方式为直接灌输,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少,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的关注。建议授课老师多学习国外课程的教学方式,由讲授式慢慢转变为启发式,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之以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4]。例如金融专业英语在讲到纽交所、纳斯达克等金融市场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哪些中国企业在此上市,为什么选择不同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以及各自的上市门槛如何。这种循循善诱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各证券交易所的不同,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上述证券交易所的差异所在。

3.注重平时,多角度考核。国外授课模式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平时考核,而且对于平时考核的重视程度要大于对期末考核。建议国内经管类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也借鉴这种成功经验,鼓励学生平时多练习和积累专业英语知识。比如可以在学期初布置本学期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的专业文献阅读作业,并告知学生每份文献阅读完成的时间,以及作业占总成绩的比重,以此激励学生合理安排课下的学习时间。另外,学生在课下作业完成中如果有专业词汇阅读理解问题,可以反过来推动学生关注课堂所讲内容,课上课下形成呼应。除安排专业文献阅读作业外,还可安排学生观赏财经类英文纪录片、财经人物英文访谈、国外知名大学公开课等写观后感,积累专业词汇。

参考文献:

[1]张晓华,田高良.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B),2005,23(08):42-43.

[2]杨艳芳,高书丽.国外经济学教学模式分析及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2):43-44.

[3]董培涛,吴小梅,李娟.借鉴欧美大学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原始创新能力的途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2):137-13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