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质灾害防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加强地灾隐患排查,查明灾情险情。一是目前已进入主汛期,据气象部门预测预报,9月9日我县强降雨达到104.6毫米,至9月底还将有几次强降雨。各街镇乡应对辖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排查不留真空,防治不留死角”;对已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点的,要落实具体的责任人和监测人,并定期进行监测,做好监测记录。二是迅速开展地震余波和强降雨后新的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监测工作,发现情况应立即报告县政府和县国土房管局,并及时疏散受直接威胁的群众,设立警示牌、警戒线,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卡。县国土房管局接到速报后,要立即派地质灾害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作应急调查处理。三是经县国土房管局确认的“首期”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理项目,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要抓紧做好迎接验收工作,若已处理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事故,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按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处理。
引言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在制造着各种各样无情的地质灾害。目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类工程,使地质环境不断发生剧烈变化,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工程活动的加剧,决定了人类所面对灾害事件概率的增加。
一、地质灾害的影响及分析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等特点,地质灾害特征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且造成的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它的发生或多或少地伴随着一些前兆,掌握这些前兆对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意义。
(1)滑坡发生的前兆
滑坡发生的前兆有:泉水复活、土体上隆、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坍塌和松弛、变形发生突变、裂缝急剧扩张、动物异常惊恐、植物正常生长发生变化。
(2)地面塌陷的前兆
地面塌陷的前兆有: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冒气泡、植物变态、动物惊恐等。在地面塌陷的同时或地面塌陷之后往往会产生地裂缝。
(3)泥石流的识别
泥石流实质上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它的识别特征是: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二、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1、地质灾害治理的意义
在人类对地质损伤和地质灾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造成地质损伤的因素的经常性控制以减少灾害发生或者采取措施使地质损伤减少到不致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这个过程叫灾害治理。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实际治理工作中就应该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损失或者把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对地质损伤的认识是微乎其微,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又往往局限于天灾人祸的范围之内――视之为“洪水猛兽”,表现为在地质灾害面前的束手无策,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更是处于自发的状态。直到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人逐渐占据主导的位置,人类对地质灾害治理才赋予了自觉的内容。
2、 滑坡的治理
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由于它经常中断交通,堵塞河道、摧毁厂矿、破坏村庄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二十年来,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开展以来,国际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灾害空前活跃,各项研究进一步扩展深入,防治工程措施也在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向轻型化、小型化方向发展。滑坡崩塌发生多为5~8月份的雨季或台风暴雨季节。
滑坡灾害实例证明,短时间对浅含水层的过量补给,在岩层陡峭地区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根据滑坡灾害的成因、成灾情况,结合防治工程客观条件及经济因素,滑坡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如下:
(1)引、排水工程,是治理滑坡中首先应考虑的措施,包括地下和地表引、排水工程,其中地下排水有平孔排水和虹吸排水等类型。
(2)减重和反压工程 ,减重和反压工程师经济有效的防治滑坡措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对厚度大的主滑坡和牵引段滑面较陡的滑坡效果更明显,但对其合理应用则需先行准确判定主滑、牵引和抗滑段落,在前者部位减重,在后者部位反压。
(3)地层的固化、改良,通过压碱、压化学物质,压浆等方法可以达到固化地层、提高滑带土的强度、增加自身抗滑力的目的,遇到深层裂缝,用压浆技术可充填裂缝。
(4)压脚加载工程,在工程环境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在坡脚加载方法达到锚固目的
(5)支撑工程,为防止滑体或岩坡滑动,在探明滑动面的深度、基岩岩情地前提下,常采用一些支撑工程。支撑工程是滑坡治理的主要手段,主要技术措施有锚杆+喷射砼、锚索、挡土墙、锚索抗滑栓、锚索+地梁(或框架梁)等等,辅助措施有梁间的CAP、\CW等防护技术。
3、泥石流的治理
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常发生在山区小溪沟,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引起形成过程复杂,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因而成为山区经济建设的一大灾害。据不安全统计,全国山区铁路沿线已发现泥石流1010处。从分析泥石流基本特征出发,分析泥石流物质成分、来源入手,调查其流域环境、流态、形成规律,用钻探勘察了地下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含水层深度、厚度、浸烛基准面变化、基岩性质等),探明泥石流形成机制,进行砾石、砂、水的分类、排队,提出了以此为基础的治理工程技术措施――挡、导、储、护措施,施工挡坝顺序为(自下而上): (基础注浆)网结+打基桩封堵坝(中间加水泥板墙,下留排水孔道)+排水(用沟孔排水,实现砂、石、水分治)+基桩顶端加水泥盖板(补强坝体)+石加载+生物治理(种速生多根树、草)
4、崩塌的治理
崩塌是一种极为普遍和直观的地质灾害现象。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其活跃程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扩展。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就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缓卸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我们对崩塌的防治总是有目的的,因此必须对形成边坡崩塌的具体条件,如岩石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并分析崩塌的形成机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 体防治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边坡崩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下面列举几类常用的防治方法。
(1)锚固与挂网喷护
在裂隙较为密集的卸荷裂隙区和危岩区,在清除部分危岩体的基础上,用锚杆加拣网喷护锚固危岩体,以达到减缓卸荷裂隙的产生和卸荷裂隙的扩展,以及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的目的。这是防治崩塌最常用的方法,也是适用性最普遍的方法。在设计加固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边坡岩体的结构与裂隙面特征和卸荷裂隙的扩展特征。将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作为重点加固区布置镂圈工程。牵引区加固后可以阻止或减缓扩展区卸荷裂隙的扩张以及卸荷裂隙区的扩展。
(2)支撑加固
对较完整的悬挑危岩体可以采用支撑的方法加固,以保持危岩体的稳定性。这是临时性的防治。
(3)遮挡避让
对直接加固困难,或加固成本裔的高陡危岩边坡,可以采用遮挡避设的方法防治崩塌危害。这是针对如铁路和公路等线路工程经过峡谷区,采用的对边夹坡崩塌的防治方法之一。
三、结束语
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在开展地质环境专项调查及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以及主动防护与被动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流治理方案,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 王芳太,黄云龙. 浅谈地质灾害控制因素与安全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1,8(4)
[2] 地质环境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问答[J].湖北地矿,2001,15(3)
0引言
五邑亦称江门,位于北纬21°27’至22°51’,东经111°59′至113°15′之间,地处广东省中部,西江的下游,珠江西岸。该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分布较广,东部、中部、南部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分布宽广,丘陵、台地错落分布,沿海砂洲发育,组成了错综复杂的多元化地貌,国土总面积9503.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50万。该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盛吹南风,常有台风侵袭,雨量充沛,长年温和湿润,无霜期长,年平均降雨量为2100mm,最大年降雨量可达2680mm。
1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江门市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发生频繁、稳定性差等特点。截止2017年1月,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1处,分布于全市的四市三区,涉及二十多个镇。经调查研究,得出江门市地质灾害具有如下特点:(1)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崩塌为主,滑坡其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相对较少。(2)分布广,类型多,危害大,规模小型为主。(3)汛期,持续降雨和强降雨时,易引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随降雨同步或滞后发生的特征,丰水年和不良地质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具有随机性。(4)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淤泥类土多层土体、粘性土、砂类土、红层碎屑岩石性组、层状碎屑岩石性组等分布地区。(5)引发地质灾害的外在因素为人类工程活动和强降雨。
2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特征是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江门市全市三地丘陵4400多平方公里,占46.13%。据调查统计,全市5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0余处位于山地丘陵地带,占比超过60%。
2.2工程地质岩类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是影响斜坡变形的主要因素。地层岩性是崩滑流灾害形成的物质基础,地质灾害活动与岩土类型、性质、结构具有特别密切关系。岩性不同,其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及类型也不同,江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受工程地质岩性影响其分布的特征较为明显。
2.3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决定地貌的形成发育,在构造运动上升区,险峻的山势,深长的沟谷,发育的临空面等,容易发生滑坡、不稳定斜坡等灾害。(2)改变了岩土体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力学强度,尤其在褶皱核心部位、转折端,断裂带及其两侧。存在风化层厚,岩石破碎,裂隙发育的情况,易发生地质灾害。江门市地质灾害在不同地质构造中的点有10处,其中7处为断裂构造带上,3处为褶皱构造带上。
2.4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的形成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3.4.1工业与民用建筑: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该地区大量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工业民用厂房的建设,部分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开挖边坡造成边坡过陡,工程完工后没有采取护坡措施,呈状态,这些边坡在暴雨的引发下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4.2交通建设:该区域内交通网络发达,铁路、公路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工边坡,形成了众多不稳定的临空面,在强降雨的引发作用下,容易引发崩塌、滑坡、形成地质灾害危险地段。
2.5气象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江门市主要自然灾害有热带气旋灾害、强对流天气等,夏季洪涝和台风是主要灾害性天气。江门市雨量充沛,降水汛期长,台风多发,台风伴随强降雨,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2015年,江门市受台风影响较大,台风“彩虹”经过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0余处。
3地质灾害防范应对措施
3.1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应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发动基层群众参与排查,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排查结果进行复核,确认为隐患点的要建立台账,且今后对建立的台账要定期巡查,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3.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治理
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强监测、治理,通过采用先进监测设备仪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发现险情及时预警预报。可选用的仪器设备有:裂缝报警器、滑坡预警伸缩仪、激光位移、地表位移计等。同时,要加强工程治理,通过治理彻底消除隐患点。
3.3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要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掌握气象预报信息和降雨实时数据,结合本区地质灾害情况,适时作出预警预报,及时向人民群众作出预告,各行政部门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对应的应急措施,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3.4加强地质灾害科普宣传
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途径,将防灾避险知识“进村入户、进学校上课堂”向基层群众、学生、市民等加强宣传,通过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地质灾害预防意识和逃生本领。
4结论
五邑地区地质灾害特点鲜明,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通过调查研究,更加明确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类、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气象等;根据现阶段情况,提出了地质灾害防范应对措施:加强排查、监测、治理、预警预报、科普宣传等;同时,通过本次调查研究为该地区地质勘查评价、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急速增加,目前解决能源问题主要方式仍是增加各矿产的开采量。由于大规模和不合理的开发,出现了一系列的矿产灾害,严重危害到矿山工作人员及附近的居民人生安全。为了保证矿山建设开发的安全性、科学性,应在矿山建设中做好灾害的分析和评价,及时采取有效的灾害防治策略,实现矿山建设的安全运行。
一、矿山建设中主要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
1、地表沉陷
地表沉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矿山建设中造成地表沉陷的成因有两类:第一类,在采矿过程中未合理的设置矿柱支撑,开采过程中,使得矿井支撑失稳,导致矿井塌方,造成地表塌陷;第二类,在采矿的过程中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被大量抽走,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使得含水层重新固结、压密,体积减小,从而引发地表大面积沉降。
2、边坡滑移
对于矿区边坡来说,由于土体和岩层具有各自的结构面,当人工开挖面的产状与原岩层形成不利组合面时,往往受到自重或雨水等因素影响,造成边坡上方岩土体的下滑。在矿山建设中对于边坡的防滑不到位,导致岩层的下滑力大于防护设施的抗滑力,形成滑坡事故。尤其在露天矿的开采中,由于不合理的开采,边坡下滑现象比较严重。
3、岩爆
岩爆是由于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势能被突然释放之后导致岩体崩裂弹射的现象。在矿山建设中主要存在的是坑内岩爆,因为矿坑周围和顶部的岩层在长期受到地壳的作用力而被强烈的挤压着,在矿山开采中一旦使岩层出现自由面,那么岩层应力就会瞬间释放,很多大量的岩石裂成碎块,同时向四周喷射。这种情况在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较为常见,坑内岩爆的发生往往会给矿山建设和开采工作带来非常大的灾害。
4、矿坑涌水
矿坑涌水是矿山建设中主要的水文地质灾害,由于矿坑涌水的爆发性较强,对整个矿山建设的影响严重。产生矿坑涌水的主要原因分四种:第一,在采矿的过程中对于矿坑涌水量的设计不到位,未做好有效的防范工作;第二,在采矿过程中打穿蓄水层,地下承压水产生喷涌;第三,在采矿的时候遇到地下暗河或蓄水溶洞,使得大量的水进入矿坑之中;第四,矿坑周围的排水设施不到位,遇到大量地面水聚积的时候排水不畅,导致地面水大量涌入矿坑,淹没矿坑。
5、水污染
矿山建设往往引发水污染灾害,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矿山建设中,对地质结构造成了破坏,蓄水层的原有结构不复存在,地下水位将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第二,在矿山开采中,产生大量的重金属物质,物质进入到地下水中,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第三,由于矿山废渣的处理不当,经雨水的冲刷,矿渣表面的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河水中,造成河水污染。
二、矿山建设中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
1、地表沉陷的防范措施
地表沉陷主要因为采空区的出现导致的,由于地表沉陷的危害性较大,要注意采用防范措施合理性。第一,在矿山开采中应合理设置支撑柱,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矿顶坍塌,并做好监测记录;同时对废弃的采空区应进行回填。例如,在煤矿的建设和开采中,大量堆放在废渣区地煤矸石可以有效回填到采空区,这样既减少了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保证降低了矿区地表沉陷发生的概率。第二,对已经形成的沉陷区,应该积极采用治理措施,在沉陷区做好防水措施,防止水进入沉陷区扩大沉陷的范围。
2、边坡滑移的防范措施
在矿山建设滑坡的防范中可以根据造成滑坡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第一,采用降低岩石剪应力的方法,包括整平斜坡角度、修筑挡土墙以及打防滑桩等等。整平斜坡角度主要是为了减小岩体滑坡的势重,如果边坡的高度较大,可将整个边坡分段治理,形成阶梯状,从而减小岩体滑动。修筑挡土墙就是在可能滑动岩体的前方修建挡土墙,防止岩体的滑动。在修筑挡土墙时,需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挡土墙底部应设置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地层中;其次要保证滑动岩体中的水能及时排出,在挡土墙之后要设置排水设施。打防滑桩指的是在滑动岩体内部打桩,桩端应置于滑动面以下稳定地层中,从而防止岩体的滑动。第二,改变岩体的物理性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岩体物力性质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要防止岩体滑坡可以通过排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方式进行:在地表修建截水沟来拦截滑坡上方地表径流;修筑排水沟从而有效排除地下水,降低岩石中的含水量;修筑排水巷道将滑动岩体中的地下水有效排出。
3、地下水防治措施
矿区地下水防治中主要重视三点:第一,在矿山建设前应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对矿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准确的了解;第二,对于已知含水层应该设置超前探水孔,从而得出含水层的厚度和位置,设计和施工中采取具体的治理措施。目前在地下水防治中主要采用的防治技术有两个,一个是排气压入浓密泥浆的方式仰视探水注浆孔埋设孔口管技术,另外一个是使用钻孔加设防突防喷装置。
4、水污染防范措施
在矿山建设中水污染的危害性不可小视,防治水污染要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要合理处理矿坑废水,应在矿区内设置废水处理站,对废水应采用沉淀、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进行处理。第二,严格控制采矿中有毒物质的堆放,一些含有毒素的物质应该隔离堆放,在雨天要做好防雨措施。第三,加强矿区的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起到净化地表径流的作用,同时也能防止泥石流的产生。
结论:
总之,由于地质、水文条件和开采方案的不同,矿山建设往往引发地表塌陷、边坡滑移、岩爆、矿坑涌水、地下水污染等灾害,因此,在矿山开发前必须做足矿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对开采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根据各灾害的类型和危险性,制定相关的预案措施;同时,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开采方案进行施工,对各施工班组进行安全教育和处理事故应急培训,真正实现矿山开发的科学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屈秋楠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防治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3)
中途分类号:U212.22文献标识码:A
一、人类要明确地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不可防止性,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地球至今已经有四十多亿年的历史,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很渺小的星球,在太阳系中,地球也是其行星之一。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地球自身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人类却不知道,宇宙特别是太阳系带给地球的一系列影响和伤害。
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所发挥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但若是不能科学或者过度地开发利用,最终所造成的后果将会是十分严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自然界存在一些灾害性条件是很正常的,如果说这些灾害性条件没有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没有造成直接的损害,那么它就会直接作用在某些资源的产生和形成上。
所以,人类当看到洪水、地震、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现象出现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些现象都属于正常范围,而且也是人类不能防止的。重点在于,人类要怎么样规避这样的危害,与之发展形成相适应,最终实现防灾减灾的良好效应。
二、全面认识自然现象,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预报机制
要想将科学的预警预报系统建立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对自然现象引起充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因为人类的活动给这些自然现象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极端现象才会形成并出现。
在前些年,出现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从此人们对于海流温度对大气所产生的影响有了基本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海底地壳的活动,对于海水温度的变化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不过,人们对于当前出现的极端条件,还没有分析和研究出一套合理有效科学的依据。
地壳活动在活跃范围中,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其它一些地质灾害现象出现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地震现象。相应在连续不断的大洪灾和地震的发生前提下,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与往年同期相比高出很多倍。为此,很多人都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灾难层出不穷。其实,这与世界末日并没有关系,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借助自身的智慧全面地认识地球,完全可以在这些灾害中认识和了解到自然灾害现象中,地球的发展和蜕变,进一步找出强有力的措施,与自然相和谐统一,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防灾减灾。
三、研究自然灾害链,采取有力措施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在自然界中,灾害现象也有自己的灾害链,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塌陷等等地质灾害现象都存在着专有的灾害链。换言之,地震的危害,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诱发地质灾害现象的基础上,形成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自然界所发生的地震,其实都是从地下十几千米或者三十多千米开始形成的,板块活动和软流圈作用在其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过,人类活动也很有可能引发地震,但是震源线、已知震级Ms都是基本固定的,不会高出5级,比如,水库蓄水。所以,对地壳深部运动情况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显得十分重要,不过做到这一点以当前这方面的技术能力还是很难实现的。在地震的时候,P波是最先产生的,房屋本身以及基础岩土向上抛起破坏结构,然后产生S波,通过P波破坏,发挥水平推毁的作用。所以,地震力和建筑基础承载力和岩土体间强度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地震破坏系数而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人们在用尽办法增强建筑基础承载力和岩土体间强度的抗震力量。
日本阪神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发生过地震,自从此次地震发生以后,人们对于建设的抗震、加固越来越重视。有些利用橡胶圈对其进行消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减震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
针对气象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之间形成的灾害链,例如,暴风雨灾形成的滑坡、泥石流,事实上,风力和雨水作用都是其中所存在的,建筑物、树林等在风的作用下,形成压力和拉力,与岩石、土坡之间力学硬度形成对抗。单纯风力作用可能还稍微好一些,但是台风等都会随之形成大雨、暴雨等现象,岩、土体在雨水的作用下,受到侵蚀、冲刷,逐渐渗透岩土体,产生动力压水,在这种情况下,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象的形成几率相对是较大的。
洪水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大致的原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岩土体表面受到地面上漫流的影响,出现侵蚀现象,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
第二,岸坡受到地面集中河流的影响,出现波浪侵蚀,坍塌随之产生;
第三,岩土体受到地表水的侵蚀,形成动水压力,在此基础上,岩土出现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现象。
因此,形成滑坡、泥石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地表河水位下降速度加快,但是岩土体中的水位下降速度却比较慢,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上升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动水压力较大,从而下出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象。
四、结语
中国地质环境条件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所有灾害点都进行治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国家财力不允许,经济上也不合理。不能治理的,都采取搬迁的办法也不行。因为地质工作本身的特点和目前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我们认为危险的点都是真正危险的,而要作出十分准确的判断,往往要付出比较大的经济代价。即使是危险的,发生灾害的时间也可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后。要用国家在经济条件比较困难时候的资金去处理很多年后的问题,从经济上讲更是不合理的。对大部分地质灾害危险点,我们只能采取监测的方式,在发现明显的险情时,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和财产转移,以尽可能减少损失。所以说,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目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参考资料:
1.董蕙青,谭凌志,郑凤琴,卢伟萍.广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J].广西气象. 2004(04).
2.肖伟,黄丹,黎华,崔振昂,蒙格平.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研究[J].地质与资源. 2005(04).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08-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通过相应的组织形式,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增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能力。发动广大群众直接参与,对地质灾害进行多种手段的常规监测,进行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进行预报预警,根据险情采取避让防治措施,在发生地质灾害时及时地进行抢险救灾,以达到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的目标。符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并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
1广西地质灾害概况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夏季湿热多雨,受台风及局地气候的影响,常有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全区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1250-2000mm,受地形的影响,形成了十万大山、大瑶山、越城岭至大苗山三个多雨区和桂南的玉林-钦州-东兴、桂北的兴安-永福-大苗山、桂东的昭平-蒙山-大瑶山及桂西的凌云-巴马-大明山等四个暴雨中心,多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2000mm以上,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在110-600mm之间。多雨区及暴雨中心区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之一。
广西地貌特征属云贵高原至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区,山地约占总面积的7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在300以上;在岩溶区,石山的岩石,裂隙发育,岩溶平原或谷地中有孤峰、峰林、残丘,其表层分布的溶余残积土有利于土洞的发育。
广西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危岩、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还有河岸侵蚀、矿坑突水和冒顶、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根据广西全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每年进行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全区地质灾害大排查等工作的初步统计,广西已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两万多处,其中以土质的滑坡、崩塌居多。两万多处地质灾害点中,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4000多处。
滑坡以小型滑坡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东南的层状碎屑岩分布地区。崩塌绝大多数为小型崩塌,在全区均有分布,山区公路边坡上多见,石山区崩塌(危岩)主要分布在连片石山区,特别是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如河池市、百色市、来宾市、柳州市、桂林市、贺州市、贵港市、崇左市等地的岩溶石山分布地区。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山采空区。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岩溶强发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浅埋区(埋深一般小于10m)。广西桂林市、贺州市、玉林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等地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现象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绝大多数是直径小于10m的小型塌坑,深度多在10m以内。局部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的塌坑呈成群出现,分布范围多在1km2以内。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在地下采矿的地区。泥石流包括沟道泥石流和坡面泥石流,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山势陡峻(坡度45度以上)的海相碎屑岩和岩浆岩分布的桂西、桂东北、桂东南等地区。泥石流在全区分布虽然不多,但其造成的损失较大,如近年来汛期各地发生的坡面泥石流,常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的经济损失的事例。
广西的地质灾害规模虽小,却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及较大的经济损失,广西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其体积绝大部分都属于小型,其中造成人员伤亡及较大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几乎都是小型的。
2造成较大损失的地质灾害例子
(1)2005年6月中下旬,我区中部、南部、东部等地连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超过200mm甚至超过300mm,导致群发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产生,金秀县、鹿寨县、昭平县、蒙山县等县市在此次强降雨过程中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数十起甚至几百起,有的县造成了10多人的伤亡。
(2)2006年6月8日,受局地气候的影响,梧州市特大暴雨,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06年6月8日凌晨至6月8日10时,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降雨量达300mm。据群众反映,其中大部分降雨集中于凌晨零点左右时段,预计此时段降雨强度超过每小时100mm。受特大暴雨影响,引发了规模大、分布面广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城区约有1000多起,形成了无山不塌的局面,靠近山体的街道全部被坡面泥石流堆积物淤埋,造成13人死亡,全市有数万人紧急撤离避让,中小学停课近20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万元。
(3)2006年7月中下旬及8月上旬,我区连续遭到台风登陆引发的强降雨天气,在强降雨的影响下,桂南、桂东南等地局部发生群发性地质灾害,有的县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1000多起,最严重的一个县造成了20多人的死亡。
(4)2010年6月2日,广西容县六王镇、岑溪市南渡镇及马路镇一带,在强降雨影响下,发生点多面广的群发型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数百处,山坡上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造成40多人死亡,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灾害点造成的人员死亡达到11人。
(5)2010年6月15日,广西苍梧县沙头镇一带在强降雨影响下,发生群发型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灾害点达数百处,大量的坡面泥石流造成道路堵塞。此次灾害造成17人死亡,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灾害点造成的人员死亡达到6人。
(6)2011年5月9日,在强降雨影响下,广西全州县咸水乡洛江村委广坑漕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此次滑坡为高位滑坡,滑坡体从高差约200米的陡坡上滑下,具有强大的势能及冲击力,滑坡体滑到冲沟底后铲刮冲沟底及冲沟两侧的松散堆积物后,形成泥石流沿沟道下泄,掩埋工棚数座,造成22人死亡。
上述这些地质灾害事件是近年来广西重大的地质灾害事件之一,给受灾地区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当时,许多媒体都不同程度地报道了这写事件,社会影响较大。列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地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得不好,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及其隐蔽性,还有的地质灾害隐患没有调查清楚,另外,其中还有不少是发生在晚上,这些都是目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中的薄弱点之一。
3通过群测群防成功预报的例子
(1)2003年5月23日,百色市田阳县坡洪镇镇领导到该镇塘定屯检查工作,向村民宣传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并提醒大家雨季应特别注意该村后山的危岩崩塌隐患,教育村民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避让。第二天上午10时,当时正在下雨,该屯村民包荣家一家3口人正在吃饭,突然听到房屋后山上有异常响声,得到过地质灾害知识普及教育宣传的包荣家感到异常,意识到可能有地质灾害发生,立即指挥家人向屋子外撤离,一家3口刚撤离出来,随后就有两块岩石(规模1.2×0.9×0.7m,0.3×0.2×0.1m)从山上滚落进入刚才正在吃饭的房屋中,造成房屋部分倒塌,直接经济损失3000元,由于房内的人员已及时撤离转移,从而避免人员伤亡3人。
(2)2003年6月27、28日,浦北县连降暴雨,降雨量达300多mm,属20年一遇。在暴雨的诱发下,浦北县多个乡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共发生滑坡21处,崩塌24处,共造成房屋毁坏118间,直接经济损失约41.18万元。灾情发生前,正值该县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工作,据灾后的灾情核查,此次发生的地质灾害点10多个地质灾害点是联合调查组调查过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于联合调查组调查时,对当地群众作了较广泛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使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故在地质灾害发生前,灾区群众都作了较充分的防灾准备工作,如监测,避险等,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较低限度,虽然有100多间房屋受滑坡、崩塌毁坏,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统计,避免了90人的伤亡,经济损失也因此大为减少。
(3)2006年7月中旬,受台风影响,广西浦北县普降大暴雨至特大暴雨,在强降雨影响下,全县发生数百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其中浦北县外贸站存在滑坡隐患,7月16日晚当地国土资源所根据广西国土资源厅的地质灾害气象4级预报,及时通知外贸站,并要求外贸站的人员撤离,外贸站滑坡于次日上午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动,房屋倒塌19间,成功避免了83人的伤亡。
(4)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龙虎村群发性泥石流,2013年5月15日下午桂林地质环境监测站恭城县为蓝色预警。当晚23时,根据实时雨情升级为黄色预警,16日凌晨1时,再次追加预警为橙色。恭城县按照群测群防工作要求,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易发区和隐患点居民进行有序撤离。2013年5月16日0时~16日03时, 恭城县龙虎乡发生群发性泥石流地质灾害10多起,泥石流掩埋、毁坏房屋21座(间)。泥石流虽然发生在晚上,但由于事先已经将167名受威胁的人员及时撤出,避免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本次预报成功,避免167人伤亡。
(5)融水县滚贝乡滚贝中学崩塌,2013年6月9日上午8点多,根据气象资料及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柳州地质环境监测站将融水县滚贝、三防、安太、安陲、香粉、怀宝、四荣乡(镇)地区由原来的黄色预警(三级)追加调整至橙色预警(四级),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并通过手机短信及电话通知相关人员。9:10分滚贝乡国土所所长管秀良接到预警信息厚,按照群测群防工作的要求,及时组织滚贝乡滚贝中小学群众撤离。10:00滚贝乡滚贝中小学发生崩塌,规模150m3,并造成房屋倒塌,由于在崩塌发生前已紧急转移了人员,从而避免人员伤亡15人。
以上事例说明,通过对群众进行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使群众提高了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有较强的防灾意识;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落实了防灾责任人,当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及时地采取措施,保证人员撤离出来,从而使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4结束语
广西是全国7个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地质灾害的规模不大,但其危害不小。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目前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方法途径之一,可以对分布于全区各地众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有效的监测监控,及时掌握其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险情,及时报告,及时进行防治与避让,及时抢险救灾。群测群防体系的建立是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的必由之路,其参加者是长期驻扎在当地不走的地方军,能对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监测和预警,能迅速发现险情并及时上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耳聪目明,反应快捷的特点。由此可见,群测群防工作是目前条件下,投资少、覆盖面广且比较有效的手段,是一项受益于民众的“民心工程”,是减灾防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刚才,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伟同志对我县2007年洪涝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井全面安排部署了20*年的任务;省国土资源厅李副厅长站在全省的高度,特别是对“5.12”四川大地震以后的地质灾害形势作了很好的分析,对我县工作也提了很好的意见,并对我县近年来在洪捞及地质灾害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此,对省国土资源厅以及李副厅长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在两位领导讲的基础上,我再简要地强调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地质灾害危机感,力争今年防治工作的整体成效比去年明显提高。
刚才,李副厅长讲了全省,特别是四川地震以后西南片区包括我县的地质灾害形势作了趋势性的分析,这是对我们思想认识上的重大提醒,希望大家在灾害面前切实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四川地震对地质结构的扰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这种潜移的变化其能量是不小的,在这种形势下必须高度关注、高度重视。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呢?除我们自身的需要外,因为:一是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到最高的地位上来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严负责的最具体的体现之一。因此,对于今年我国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年份,对洪涝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更需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更应该高度的统一、行动更应该高度的自觉、措施更应该进一步的到位。二是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对自然灾害特别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威胁及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关注特别高涨,这种形势对洪涝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做好了,其贡献绝不亚于一个企业家的贡献。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工作。目前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杜绝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只能是以预防避让为主。三是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性天气增多,加剧了洪涝及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要充分吸取近年来我县地质灾害发生的经验,更加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强化工作资任,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努力把洪涝及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总的情况,李副县长已经讲了,在此强调几件事情。
一是地质灾害讯息传输一定要畅通。一方面,请县避险办公室把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社区)支书、主任、各避险点的监测人员以及辖区内各个矿区老板的手机号码重新认真地复核一次,确保地质灾害的信息能够准确地传送到每一个人的手机上,确保第一时间知道信息。同时.各级各部门领导在汛期期间要关注洪涝及地质灾害方面的信息。这是一项基础工作,不掌握或不关注洪涝及地质灾害方面的信息就会带来重大的损失。另一方面,收到洪涝及地质灾害方面的信息后,各责任人要认真判断信息提供的内容是在哪个方位、哪个辖区,若是在我县的辖区就立马进入防汛的工作状态。因此,既要坚守岗位,更要关注地灾信息,通过坚守岗位和关注信息,有效地提醒自己,及时地通知当地的群众,特别是对雨量预报四个等级和地质灾害预警信号五个等级要告之老百姓,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
二是认真做好基础工作。洪涝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既复杂又简单。所谓复杂是因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点多面广,所谓简单实际是地质灾害威胁主要是排水问题,只要排水通畅,地质灾害隐患就小,总结近年来我县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排水不畅造成的。管地质灾害首先要管好水的问题,洪涝和地质灾害两者是相互因果关系。因此,洪涝和地质灾害防治首先要做好基础的排水工作,其次要把灾害避让知识宣传到位。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地质灾害概述
1.地质灾害背景
三门峡市湖滨区老鸦沟矿山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角古东村老鸦沟一带,属低山区,矿区开采面积约0.03km2。
老鸦沟底宽30~50m,深60~150m,东西两侧由奥陶系石灰岩、石炭系碳酸岩、二叠系砂岩、页岩、泥岩及新生界第四系黄土组成。山体形成百余米陡坡地形,坡度一般为40°以上,局部为陡崖。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发育多组构造节理,岩体表层风化较强烈,较破碎。
老鸦沟矿区总体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脆弱。自1987年开始大量小煤矿在此无证私挖乱采,一直到2000年被关停,矿区历经了13年的开采,沟谷内堆积了大量废渣,占用了土地,破坏了植被,污染了水资源。沟谷内东西两侧分布约16个坑口,沟谷内有废渣堆10余处,最大堆放斜高有20多米,坡度一般为30°~40°,废渣堆一般宽度为10~30m,长约15~150m,高6~25m。目前矿区内废渣总堆放量达15.9×104m3,一旦遭遇强降水条件,极易引发泥石流。根据废渣堆积量,如果发生特大泥石流,一旦冲出山口,将严重威胁下游黄河三门峡大坝景区、明珠冶炼厂以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矿山的开发,来自生产过程中的矿坑排水,露天废渣堆受雨水淋滤,渗透溶解矿物中可溶成份产生的废水等大量排放,直接或间接的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综合上述的矿山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改善矿山环境,减轻对矿区下游的威胁。
2.矿山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
2.1通过矿区环境地质调查,结合地形测绘及地质勘查工作,查明老鸦沟矿区矿山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现状,分析研究其发育规律和演化趋势,合理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工程实施方案。
2.2针对矿区10处堆渣场前缘边坡失稳,采取前缘修筑挡土墙、后缘修筑排水渠及生物工程进行综合治理,减小河道淤积,减轻形成泥石流的压力。
二、地质环境治理目的意义
1.地质环境治理依据
国务院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十分重视,2005年8月18日《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均把矿山地质灾害和矿山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老鸦沟煤矿的采矿活动在矿区内形成了大量废渣堆,不仅破坏了矿区自然生态环境,还堵塞了河道,极易发生泥石流,对三门峡大坝景区、明珠冶炼厂以及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一历史遗留的问题的治理,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有关政策和规定。
2.目的意义
通过对该矿山废石堆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废渣堆的边坡失稳、泥石流等矿区地质灾害对黄河三门峡大坝景区、明珠冶炼厂、道路、居民等的威胁;通过实施生物工程,达到固化渣堆、美化环境的效果;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恢复,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
三、矿山环境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1位置、交通。三门峡市湖滨区老鸦沟矿区位于三门峡市南35km处,行政隶属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矿区面积0.03km2,地理坐标为:X:3854519—3855011;Y∶37531190—37531454。
矿区北部为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景区内有公路,铁路,并有市内公共汽车运行其间,交通较为便利。
1.2气象、水文。矿区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多雨,多年平均气温13.8 ℃,多年平均降水量574.3mm,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最大降水量899.4mm,枯水年最小降水量388.6mm,降水量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多年平均蒸发量2100.9mm,最大冻土深度45cm。
矿区北临黄河,地势南高北低,大气降水沿沟谷排入黄河。黄河三门峡大坝位于矿区北侧,坝长876.2m,坝高106m,库容5.3亿m3。
2.矿山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矿区地处豫西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切割较强烈,发育众多沟谷。地表绝对高程393.4~509.6m,相对高差106.2m。沟谷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形成了大量废渣堆等人工地貌。
2.2地层。地层划分上,矿区属于华北地层区豫西地层分区,矿区地层由老至新为中生界的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及新生界第四系。中石炭统本溪组为主要含矿地层。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厚度0~10米,覆盖其它地层之上。各时代地层特征,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2.2.1奥陶系下马家沟组(O2x):上部为浅黄色、灰黄色泥灰岩,间有砂页岩,中下部为白云质结晶石灰岩。顶部褐红色风化壳明显。厚度300-380米左右。
2.2.2石炭系(C)。地层厚度32.92-94.09米,一般厚度60米左右,包括本溪组(C2b)和太原组(C3t )。
(1)中统本溪组(C2b):岩性以碳酸岩为主,上中部为粗粒石英砂岩及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灰岩及铝土页岩。底部为铁质粘土,其中含褐铁矿、赤铁矿、黄铁矿、菱铁矿(山西式铁矿)层位。这层铁质粘土可分为铁质(或含铁质)高岭土粘土岩、铁质(或含铁质)水云母粘土岩。这类岩石呈灰色, 风化后呈黄褐色,一般为泥质结构,不规则细层状、薄层状、叶片状构造,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水云母次之。下部为紫红色杂色铝土质泥岩,中部浅灰~灰色中厚层状铝质岩;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状铝质泥岩。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下部由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砂岩常夹粉砂岩薄层而呈互层状,水平层理、浑浊层理发育,为主要标志层之一;中部为厚层石灰岩夹煤层;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浅灰色石英砂岩,含较稳定的煤层。
2.2.3二叠系(P)
(1)山西组(P1):上部主要为灰色泥岩、粉砂岩及浅灰色砂岩组成,含不稳定煤层0~3层;下部为巨厚中细砂粒砂岩和灰黑色泥岩含煤两层。该区主要开采煤层就赋存于该层。
(2)石盒子组(P2):主要为杂色砂页岩和砂岩组成,顶部为平顶山砂岩,下部为含砾石的中粗粒砂岩。
2.2.4第四系(Q):主要为黄土夹钙质结核组成,上部为黄土层,下部为灰黄色、褐色粘土、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局部为半胶结状态的砾石层、近代坡积物。厚度0~20米。
2.3水文地质条件
一是主要含水层:
(1)第四系含水层。岩性为砂质粘土,含水性均较差。
(2)石炭系太原组含水层。岩性以碳酸盐为主,顶部为砂质页岩, 底部为中-粗粒石英砂岩, 中部为砂页岩、不稳定泥页岩1-3层和1层较稳定的馒头状灰岩。该含水层裂隙发育,含水性较好。
二是主要隔水层:
本隔水层为本溪组的铁质泥岩和铝土质泥岩,层位稳定,隔水性良好。
2.4工程地质条件。该区矿层直接顶板为硬质粘土,稳定性较差,间接顶板属坚硬岩石,稳定性较好。矿层直接底板为铁质粘土岩,岩性不稳定,间接底板为中奥陶世石灰岩,属坚硬岩石,稳定性良好。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987年~2000年间大量小煤矿在此无证私挖乱采,矿区历经了13年的开采,目前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废渣堆前缘边坡失稳、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及多种因素诱发滑坡、泥石流、水源污染等灾害。
3.1矿山废渣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矿区内共有坑口约16个,分布于老鸦沟沟谷内,由于矿区沟谷窄而深,可供堆放废渣的场地极其狭小,外运成本过于昂贵,自开矿以来,排出废石均在坑口顺坡堆放,大部分地段造成河道堵塞,严重影响河道行洪,矿区内堆放废石总量15.9万方,占地面积约40亩。由于废渣沿沟谷顺山坡堆放、自然堆积、挤占河道,堵塞水路,汛期洪水侧蚀,使堆渣边坡失稳,形成泥石流灾害,对三门峡大坝景区、明珠冶炼厂的生产安全以及当地居民约2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3.2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矿区开采近13年,在多年的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渣依山坡自然堆积在沟谷,占用了林地,毁坏了森林植被,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由于矿区坑口密布,来自矿山生产过程中的矿坑排水,加之风化作用的影响,使沟谷废渣中的一些金属硫化物氧化溶解,随降水带入,造成这些地表水体细菌、亚硝酸盐及金属元素含量往往超标,水体被污染,选矿造成粉尘及尘土飞扬,能见度较低,给矿山生产及周围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四、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1.当地政府对防范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很高
三门峡市湖滨区国土资源局、老鸦沟所在地湖滨区高庙乡政府以及三门村村委非常重视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曾自发组织村民在汛期进行简单的疏导工作,也多次向有关部门反应强烈要求治理矿区地质环境问题。
2.治理方案可行,施工简单,治理效果显著
该项工程通过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工程地质勘察、挡渣墙、排水渠、生物工程等措施进行治理,施工简单,治理效果好,技术上科学、经济、可行。
因此,老鸦沟矿区泥石流治理工作的内、外部条件较好,为防范和彻底治理这一地质环境问题提供了优越的内外部环境条件。
五、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1.技术路线
为了使矿山环境治理达到经济、高效、合理的目的,首先应进行矿区环境地质调查,开展地形测绘、工程地质勘察等各项基础工作,取得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数据;接着开展治理方案论证与优化设计工作;之后,依据设计方案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严格按照矿山环境治理设计规格、要求进行施工,把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和改善矿山附近居民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合理安排,科学施工。
2.技术方法
2.1对老鸦沟矿区进行1:1000地形测绘,精确标注采矿坑口及废石堆的位置;
2.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野外调查使用1:1000实测地形图;采用GPS技术定点;每个点均按要求填写统一的调查表,并及时录入计算机数据库;
2.3针对矿区堆渣采取前缘修建挡土墙,后缘修建排水渠工程对废渣堆进行固定;
2.4对治理后的废渣堆实施生物工程。
3.工作标准
3.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L274-2001;3.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3.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3.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3.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3.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9国土资源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规程》等。
六、治理方案
本次治理工程根据矿山环境条件和矿山环境问题,在进行矿区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布置治理工作,主要为矿山废渣堆放场治理工程及生物工程。
(1)挡土墙
在选定治理的堆渣场前缘修建挡土墙,挡土墙设计套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版的挡土墙标准图集《挡土墙》04J008。根据治理区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基底摩擦系数取经验值0.40,墙后填土为采矿废渣,内摩擦角取经验值40°。本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按Ⅶ考虑。
依据标准图集04J008第143页,挡土墙编号ZQD6,挡土墙为M10浆砌石结构,总长650m,有效高度4.5m,基础深1.5m,总高6.0m,顶宽1.35m,底宽2.69m,挡土墙的抗滑稳定系数为1.10,抗倾稳定系数2.06,均满足要求。
挡土墙工程基础开挖3597.75m3,M10浆砌石8287.5m3。
(2)排水渠
在选定治理的堆渣场后缘修建排水渠工程,以约束地表汇流,设计排水渠断面为矩形,深60cm,宽40cm,渠壁厚度30cm,为M10浆砌石结构。
排水渠总长度700m。排水渠工程挖方630m3;M7.5浆砌石462m3。
(3)生态恢复
在选定治理的堆渣场实施生物工程,具备复耕条件的地方进行覆土种植,恢复生态环境,达到固定坡面和美化环境的目的。
生物工程植树1000棵,厚层基材喷射种草25000m2。
七、预期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治理工程完工后,可消除该处地质灾害隐患,减少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经济效益显著。
2.生态效益
通过对废渣堆的治理,沟谷的排水条件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矿区景观得到了美化,当地居民人口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我国大多矿山环境都比较恶劣,水文条件以及地质条件对企业设备要求较高,矿区环境严重阻碍了开采人员的安全,严重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矿产生产和其他职业非常不同。矿山生产管理环境比较麻烦。一般来说,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都很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有毒气体。如果有毒气体没有妥善处理的话,在相关的工作开采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有毒气体爆炸和建筑人员中毒。引发很严重的安全问题,然而矿山预测防治水改进了矿山控制系统的实用性和简洁性,减少了现场操作员的工作负荷。另外,矿山环境恶劣,对人十分不友好,需要稳定性和抗干扰性强的机器,改善矿山机械和电器安全稳定的工作,防止外部不确定因素对矿山工作的生产和操作造成影响。在开采之前,煤矿企业应该首先熟悉当地环境,很多企业因为环境问题导致出现很多安全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安全性跟稳定性都比较高,施工人员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制定相关方案,从而可以有效的处理大多数隐患。
2矿山防治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矿山防治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在实际的地矿工作中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不但可以有效避免水灾,保障员工安全性的同时还可以给企业提供与防治水相关的信息,企业可以根据所得信息来合理规划采矿路线,从而更高效且省时省力的进行施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推动了矿业的发展。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矿山防治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保障了员工的安全性,相对于传统的探测方式有着极大的优越性,所以需要加强对矿山防治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的研究。以下从两方面来分析防治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的优势。优化煤矿企业采矿思路。我国幅员辽阔,在境内存在不少自然资源,而煤矿资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煤矿的采集关乎国内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大部分的煤矿周围环境恶劣且复杂,贸然进行采矿容易出现意外,为防止员工在采矿过程发生意外,所以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预测,从而可以更加合理的规划采矿路线。例如,一个煤矿处在地质和水质极为复杂的地区。周围有不少的暗河,那么在采矿之前,需要对该地段暗河的数量和位置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了解,避免出现突水等现象,合理的对路线和方式进行一个统筹规划,在有效率的开矿同时保障了员工的安全,一举多得。
3提高矿山地测防治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精准性的方法
技术性方法。在矿产企业施工之前需要对开采地进行细致的勘探,若发现危险性较高的地区,需要进行更高精度的探查,来获取更加精准的信息。然后根据所得的信息,来设计开采思路。以开采思路为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来考虑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意外,并想出相应的对策来应对。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员工需要谨慎且小心进行开采。在遇到不确定性较高的意外时,要遵循先测后采的原则,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再进行开采。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意外发生。三维地震数据体技术在矿山的水预测预报中应用极为广泛。通常是和一些高端技术结合来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测量,这样可以实时监控矿山地质环境发生的变化,从而保障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如果发现矿山的地质环境出现异常,就可以进行实时分析,从而及时的避免和解决问题。在施工前的勘探上,需要细致的探查和了解周围的地质环境。再根据实际的环境进行一个全面且复杂的问题分析。保证员工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时,可以从容的应对。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的查看地质情况,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判断安全隐患的同时,对挖矿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完善,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水灾害发生,保证了员工的安全性。
4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在矿产开采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可能一个小问题会导致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后果。所以在平时需要对员工进行技术上的培养,让员工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当然,企业在加强员工的培训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对探测设备进行维修以及维护,避免因为探测机器出现差错,导致意外发生。在勘探地形时,需要了解周围全部的安全隐患,以及曾经发生过的安全隐患。对该地形的地质和情况有一个较为熟悉且全面的认知。避免因为偷懒而导致意外的发生。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矿产开采之前,一定要制定一个开采思路,并要求员工严格执行,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意外的发生。总的来说,企业要不断的加强对员工技术的培养,还要重视对施工前地形的考察以及严格要求员工。按照制定的思路和方式进行采矿。
5结束语
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是必然的,因为这是发展经济的需要。而开采矿产出现意外也是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尽量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要做好矿山防治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通过对矿山附近地质环境进行探查和了解。有效地避免了很多意外的发生。在增加企业收益的同时也保障了员工的安全。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方式有的极为明显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李军栋.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9(22):130+132.
我县地质灾害除长江岸崩规模较大,其余均为小型。20*年完成了省级重点地质灾害点小孤山风景区危岩崩塌勘查,北浴乡四吉村滑坡搬迁也基本完工。我县未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强降雨期间小型灾害偶有发生,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20*年我县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受强降水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仍有可能发生,因采矿引发的采空区塌陷、岩溶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将呈多发趋势。因工程建设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为主要因素。
二、20*年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和重点防范区域
我县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弱在时间上主要受降雨控制,主要发生在降水强度大的年份。根据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和诱发因素,重点防范期为5-9月份。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按主要灾种,全县重要防范区段如下:
1、崩塌、滑坡、泥石流重点防范区。分布于北部中低山区*等乡镇;
2、采空区塌陷,岩溶塌陷。分布于二郎、柳坪、高岭、程岭等乡镇磷矿、煤矿采空区;
3、岸崩、堤基渗透变形重点防范段。分布于同马大堤宿松段、万亩以上圩堤;
4、重要交通干线重点防范段。分布于北部山区:X*0线陈汉至北浴段、X*6线二郎至界岭段、X086线。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按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予以公告。工程建设、矿山开采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单位或企业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当地乡、镇政府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治工作责任
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逐级落实地质灾害责任,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各项规定和“六项制度”,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紧抓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汛期是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期,集中强降水是主要诱发因素,因此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1、认真开展地质灾害的巡查和督查工作。在重点防范期内,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和督查,因地制宜,采取避让或应急治理等有效措施,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立警示标志,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险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应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置明显警戒线并予公告。
2、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要会同县气象局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全县地质灾害资料,县气象局负责在强降水时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在汛期天气预报中增加防范地质灾害的预警内容,发挥预警预报的重要作用。
3、认真落实“六项制度”。县国土资源局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险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制度》、《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县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应及时与县国土资源局通报本部门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险情、灾情及防治情况,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年,我县发生滑坡一起,造成4户民房共32间毁坏,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206国道K927+300m—K927+400m路段部分遭到破坏,交通、行人受到威胁。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情况,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分析预测:2007年我县地质灾害仍以河湖(水库)灾害即路桥堤坝水利工程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在5一9月份,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将受降雨量影响),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地点为淮河干、支流沿岸,部分危险区段与历年发生水害区段基本相同,灾害类型以路桥堤坝边坡失稳为主。其次是特殊岩土体灾害、地质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产生地面沉降等缓性地质灾害,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深入,此类灾害的危害性也将随之加大。各类矿山企业,尤其是采石场应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操作,防患于未然,防止滑坡、地面塌陷和危岩崩坍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防范重点和防范期
淮河以南重点防范区域是马城镇(大杨家、禹庙北官山),荆涂风景区上洪村,灾害类型以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为主。淮河沿岸重点防范区域是淮河干流及支流水系堤坝,灾害类型以渗漏、崩塌为主。
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为上述区域内重要交通干线以及行人、住户、农田等。
重点防范期为5一9月份。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有关乡镇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注明联系方式。对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建设单位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当地政府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各乡镇要切实按照《2007年度蚌埠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一是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工作。三要认真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组织制定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抓好落实。要制定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险情,相应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做好相应的抢险救灾工作。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监测和预防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五、突出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情况
2011年省国土资源厅、省气象局联合可能影响我市的地质灾害预警共6次,其中三级黄色预警4次,四级橙色预警2次。我市根据区域降雨量、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状况及成灾可能性预测分析,地质灾害预警17次。
(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受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市西部中低山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011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8起,出现重大险情1起,其中崩塌6起,滑坡2起,直接损失56万元,无人员伤亡。
二、2012年全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依据我市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分布规律、隐患点稳定状态和市气象局对2012年汛期降水趋势的预测,预计2012年全市发生地质灾害的频度、密度将不会低于2011年,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较大,类型仍以崩塌、滑坡为主,多发期为5~9月份,其中高发期为7~8月份,发生地点将主要集中在我市西北部、以及三镇中低山区区域,强降雨、连续降雨和台风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触发因素,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也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重点防治区
根据我市往年气候规律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统计,每年汛期是全市地质灾害的高发期,5月后,我市即将进入汛期,雨量开始逐渐增多,7~8月份会出现一段降水集中期,台风、强降雨和连续降雨频繁,进入9月份降水才开始逐渐减少,因此5月~9月为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重点防范期内连续降雨和强降雨及其过后的2~3天内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时段。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区划调查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数据库,确定我市重点防治区:
(一)西部山区居民聚居区
重点防范的镇、街道为、、和街道,附表中分布在上述镇、街道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需重点进行防范,同时要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做好管理和防范工作。
(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因某些单位、企业和居民在山脚切坡过高过陡建房引发边坡失稳的区域,西部山区公路建设工程导致的切坡区域,相关责任单位应加强监测和防范可能发生的崩塌和滑坡危险。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是“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灾害隐患点则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如何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开展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切实落实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需实行分级负责、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原则,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监管,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主要领导要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要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要求,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列》和“六项制度”的各项规定,做到领导到位、任务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全市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预报等工作,发生地灾险情时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告知成员单位,共享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地质灾害历史灾情等情况;市财政局按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署,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救助工作;市交通局、公路局负责公路修建切坡诱发产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监管工作;市水利局负责河道及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监管工作;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中小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监管工作;市卫生局负责地质灾害发生后,组织医疗卫生队伍开展灾区伤员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市气象局要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降水监测,及时向国土部们共享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等实时观测资料和降水预报信息,并与国土部门合作,地质灾害气象警报,在地质灾害发生时提供抢险现场的气象服务;市林业局负责加强对山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而引发地质灾害地段的植被保护和林地征用管理,并指导和督促林地权属单位制定生物治理方案,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同时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责任单位要加强台风、强降雨等灾害天气期间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因工程建设引发以及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由建设单位进行监测和治理。
(二)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强化地质灾害应急管理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应急预案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要求,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和更新包括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详细内容的防灾预案和防灾避险明白卡,一并发放到每户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地质灾害易发的镇、街道应邀请相关部门配合组织一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确保一旦灾害发生,能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突出工作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汛期,集中强降雨为主要引发因素,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1.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巡查和督查工作。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对各自负责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范区段内城镇、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旅游景区和工程房屋建设项目开展巡查工作,重点巡查各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情况,警示牌设置和应急预案落实情况,监测工具、通讯工具、报警系统的完好情况,“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及“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的发放情况,危险区域人员搬迁避让情况,宣传工作是否做到家喻户晓,是否有新的隐患点发生等,对于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派出督察组,对重点防范区内各责任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察,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责任单位要求限期整改。
2.加强汛期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要会同气象部门,加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制度。由于我市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主要来自于强降雨和台风,市气象局在强降雨和台风预报中要增加防范地质灾害的警示内容。
3.做好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坚持领导带班制度,严格值班纪律,落实值班责任,确保通讯24小时畅通,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与气象、水利和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一旦出现灾情,迅速启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组织防灾、救灾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的防灾体系
“群测群防、群专结合”是防御地质灾害的有效办法,市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进行排查。根据已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村、组为单位实施群众监测,由受威胁的居民点或单位中责任心强的人员进行监测,同时将涉及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至监测责任人,注意提高监测人员工作积极性,保持监测人员相对稳定,及时落实新发现隐患点的群测群防责任,建立群测群防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市、镇、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市国土部门要加强针对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推广地质灾害简易监测预警设备,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预警水平。
(五)加强监管力度,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我办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道路沿线和切坡建房处,主要分布在成因为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高外,还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在降雨集中时期,雨日多、雨量大、暴雨频繁、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
二、预防地质灾害重点
道路沿线山体崩塌,切坡建房等灾害点,是我办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具体职责分工:
1、河堤塌岸、管涌、水塘重点防范单位责任为街道水利站、各村委会。
2、道路建设切坡造成的崩塌、滑坡等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公路部门、经发办。
3、农户切坡建房,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以上责任单位在汛前要对上述防范重点进行严密巡查,发现险情及隐患要及时排除,确保安全度汛。
三、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各村委会要按照办事处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强对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办事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组,成员如下:
(二)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大众的防灾意识,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的人群要强化宣传,大力普及如何鉴别地质灾害及其发生的前兆,预报和避让地质灾害,减少和防止其危害知识,促进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的了解的认识。
(三)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防灾预案。
(四)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坚持群防群测,群专结合,落实有关村、组的责任,完善监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