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灾害防控

灾害防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灾害防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灾害防控

篇1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在我县主要表现为崩塌、崩岸、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现象。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我县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暴雨、连续降水等诱发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县年汛期降水量比往年偏多,但降水时间分布不均,6月份和7月份降水相对集中,因此,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尤为紧迫。

二、年汛期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结合往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今年汛期降雨趋势分析,在全县划出以下监测重点地段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一)崩岸、管涌灾害预防监测重点

1、瓦埠湖、高塘湖沿岸庄墓镇、罗塘乡、左店乡重点预防堤坝崩岸、管涌。

2、瓦东干渠、滁河干渠等重点预防滑坡、管涌。

3、中、小型水库在暴雨和连续降雨时重点预防堤坝崩岸、管涌。

(二)不稳定斜坡土体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

1、淮南铁路线段、合淮公路、朱双公路重点预防路基崩塌、滑坡。

2、砖瓦窑厂取土区重点预防滑坡、崩塌。

3、采石厂重点预防滑坡、崩塌。

三、工作重点

(一)全面摸底,及时制定防灾救灾预案。汛期前,由国土部门组织人员,对我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核实具体隐患点的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及危害情况,督促指导乡镇、矿山责任单位安排好全年尤其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根据调查情况编制修定我县地质灾害总体预案。各乡镇要根据全县汛期地质灾害防灾总体预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救灾预案,划定重点防治区段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群防群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由国土部门牵头,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开发区参与,按照群防为主,群治结合的原则,充分依靠社会各方面和广大群众的力量,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和预报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我县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完善预防措施,落实防治任务,达到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和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

(三)分工负责,加强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区段监测防护。各乡镇、工程设施所属单位及矿山企业要按照分工负责的要求,落实监测人员,明确监测内容及方法。与工程设施直接有关的地质灾害隐患日常监测,由有关部门、单位负责;铁路沿线日常监测由铁路部门负责;两湖地区日常监测由周边乡镇负责;干渠及中型水库日常监测由水务局和滁河管理分局负责;小型水库日常监测由所在乡镇负责;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日常监测由矿山企业负责。国土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防御区段的巡查,汛期巡查一般不少于2—3次;重要时段(如特大暴雨、连阴雨时段),要增加巡查次数。如发现重大异常情况要迅速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时上报。

(四)属地管理,及时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预报。对可能发生险情的隐患点,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时险情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成灾范围、危害程度等。对确认进入危害阶段的隐患点,根据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规律、地带及危害性等,由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时报请县人民政府预警。

(五)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预防应急措施。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根据“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宜避则避,宜治则治。有条件的地区,可将危险区内受灾对象撤出或及时进行治理,暂时无法搬迁或没有条件治理的地区,应针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采取必要应急预防措施,以遏制和减缓险情,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出现临界险情的,要立即组织灾害影响范围内人员撤离,重要财产要立即转移,并迅速做好抢险临战准备。对难以准确判断是否进入临界险情的,按照临界险情方案运作。

(六)协调配合,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灾情发生后,灾害发生地乡镇、开发区防灾领导小组要立即按照既定方案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的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速报灾情;国土部门要迅速组织技术力量查明灾害类型、活动范围、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圈定危险地段,加强现场监测,参与指导安全抢险救灾;各级抢险救援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抢救人员;交通、通信、电力等部门要保证抢险救灾工作所需交通通信联络、电力供应的安全畅通,并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有关基础设施;民政部门要及时做好灾民转移安置抚恤工作;公安部门要维持好灾害发生地的公共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地质灾害监测重点区域所在乡镇(开发区)要成立以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本区域灾害防治工作,并将地质灾害监测重点地段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负责人。县国土部门负责做好地质灾害防灾的业务指导,与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其它部门,要按照统一布置、分工负责的要求,积级做好有关工作。

篇2

一、主要内容

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制度,是指对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职责进行分解落实,并对因工作失职、渎职而发生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的有关责任人员实行责任追究的制度。

发生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的,应根据应急预案启动的级别,由上一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或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组),对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对防控措施进行评估,并提出责任认定意见向指挥部报告,由指挥部审核后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政府。对政府或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工作人员,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发生的,由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二、防控工作职责

*市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制订全市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防控规划,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部署全市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加强植保植检队伍建设,保障防控经费和应急物资供应。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列入平安县(市、区)建设以及对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负总责,政府分管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有关部门及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

(一)县(市、区)政府和*经济开发区、袍江新区、镜湖新区管委会防控工作职责

1.建立应急防控组织指挥体系,组织制定本区域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防控规划;

2.及时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组织部署本区域的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

3.建立防控工作责任制,落实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的防控责任,将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列入对有关部门、乡镇(街道)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4.加强植保植检队伍建设,依据有关规定建立一支适应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需要的公共植保植检队伍,落实乡镇专职或兼职植保植检员,建立病虫疫情监测点;

5.建立防控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监测预警、预防防治、检疫防疫工作所需的经费;

6.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农药、药械市场监管,保障应急物资供应。

(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防控工作职责

1.按照上级政府和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的监测、调查、预防、防治、控制和扑灭工作;

2.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乡村级植保植检员(测报员)队伍;

3.按县(市、区)政策,落实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测报、防治、控制、扑灭所需的经费;

4.落实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和无害化处理场所;

5.建立完善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制,落实具体责任人。

(三)市级有关部门的防控工作职责

1.市农业局。提出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制订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处置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农业植物重大病、虫、草、鼠害的系统监测,分析发生发展态势,及时重大病虫害中长期、短期预报和警报;负责做好重大植物疫情诊断、监测与报告,依法提出对有关区域重大植物疫情实施封锁和解除封锁的建议;负责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补偿等费用和灾情损失的评估;负责农药市场监管,提出救灾农药、药械的应急储备计划;落实本地区防控工作具体责任人。

2.市发展改革委(市物价局)。负责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计划和重要项目安排;负责价格监督管理,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3.市经贸委。组织、协调应急物资供应。

4.市供销总社。负责应急防控农药、药械的储备、供应及调剂工作。

5.市工商局。共同做好农药、药械市场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有关违法行为。

6.市质监局。共同做好农药、药械市场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有关违法行为。

7.市财政局。将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监测、预防、控制、扑灭补助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及时拨付;负责协调落实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物资储备、无害化治理、社会化服务等财政补助经费。

8.市民政局。负责对因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救助。

9.*检验检疫局。负责出入境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疫工作,防止重大疫情传播;及时收集国外重大植物疫情信息。

10.市交通局。保障应急防控物资运输,协助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等工作。

11.市邮政局、铁路部门。协助应施检疫植物及其产品运递的检疫检查,防止重大疫情传播。

12.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疫区内卫生防护、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工作。

13.市科技局。负责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14.市气象局。负责向农业部门及植保机构提供关键期、短期和中长期气象预报预测信息以及灾害性天气监测服务,与植保机构合作开展主要农业植物病虫气象预测。

15.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办)。把握宣传报道口径,正面引导舆论,做好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知识宣传;协调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情况的新闻报道,组织新闻会,协调中外新闻媒体采访;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网上舆情收集、研判,组织开展网上舆论引导。

16.市公安局。负责与疫情相关的社会治安、交通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协助做好重大植物疫区封锁、临时检查站的设置和检查工作。

17.市监察局。负责监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对工作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18.市级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履行职责。

三、责任追究

各级各有关部门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并导致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发生或在国内外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一)县(市、区)政府和*经济开发区、袍江新区、镜湖新区管委会

1.不按要求建立责任制,落实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责任,致使防控职责不清、监管防疫措施不到位的;

2.不组织制定本地区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防治规划,不及时部署、督查防控工作,使本地区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目标不明确、任务不落实的;

3.植保植检机构队伍不健全,或专业技术力量不足,或监测防控设施薄弱、保障措施不到位,致使防控措施不落实的;

4.不履行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职责,或不按规定启动预案,或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域不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扑灭措施,或不配合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调查疫情,导致疫情扩散蔓延的。

(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未建立防控工作责任制,致使职责不清、防控措施不到位的;

2.不按规定组织开展农业植物重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监测、调查、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的;

3.未按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62号)要求建立相对稳定的乡村植保植检队伍,监测防治、防疫检疫人员不落实,经费不到位,致使防控工作不落实的;

4.不建立乡村疫情监测报告体系,未能及时发现、报告重大植物疫情的,或不落实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和无害化处理场所,延误疫情处置的。

(三)农业部门

1.不提出或不及时向当地政府提出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建议和方案,使本地区防控工作措施不落实的;

2.不按规定开展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的系统监测、普查和督查,导致没有及时发现疫(灾)情或预报错误的;

3.不及时制订有效的防控技术方案的;

4.不及时掌握防控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或者不报告存在的问题,造成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

5.在重大植物疫情报告期间,不采取临时检疫防疫控制措施,或不及时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域,导致植物疫情扩散的。

篇3

一、高度重视。

即将迎来春运高峰,当前正值春节来临之际。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形势将更加严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保民生、保畅通、保安全、保稳定放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好应对措施,科学调度,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最大程度减少因灾损失。

二、确保城乡群众正常生活秩序

保障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情况下群众的正常生活。县商务局要组织好粮油、肉、蛋、菜、奶等市场供应,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好生活物资的供应,确保物价基本稳定。县工商联、市政局、水务局、供电公司、民生燃气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要切实保证居民的水、电、气供应,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各项应急准备。县教委、卫生局、民政局要排查中小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房屋隐患,防止出现人身伤亡。县旅游局要加强对各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县卫生局要组织做好医疗救助准备工作,满足群众就医需要。特别是县民政局要储备好赈灾救济物资,对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众,要及时进行救助,决不允许有冻死人、饿死人事件发生。县级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此次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工作。

三、努力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一旦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县交委、交巡警大队要加强对事故易发路段的巡逻。要采取科学疏导车辆、除雪除冰防滑等措施,全力保障国道、出境道和通乡道路安全畅通,确保生活、抢险、救灾等物资运输及时通畅。同时,县交委要加强对船舶的监管,县农委要加强渔船管理,有针对性制订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高速公路执法队、火车站要充分考虑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对高速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组织制订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密切协调配合,妥善安排好滞留旅客和司乘人员的吃饭、饮水、保暖、医疗等服务工作,切实维护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

四、切实保证工农业生产正常运行

特别要加强对电力、通信、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的安全检查,有关生产经营企业要认真做好雨雪冰冻灾害可能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应对工作准备。确保安全正常运行。县安监局、经信委、城乡建委要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企业的安全监管监察,加大督查检查力度,指导生产企业做好应对雨雪冰冻灾害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生产设备、装备检查和建筑工地安全,确保生产安全。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督促相关企业加强设备检查与维护,制订完善防寒防冻预案,确保生产平稳运行;县供电公司要完善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备足应急物资、装备,并组织抢修力量,最大限度减轻雨雪冰冻灾害对输电、供电造成的损失。要完善有序用电和大面积停电预案,确保重要设施、公共单位、居民生活用电和特殊行业供电安全可靠。县农委、林业局、畜牧局等部门要迅速派出工作组,深入各乡镇指导农民做好农林作物、牲畜的防寒防冻和灾后救助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受损的蔬菜大棚、禽畜栏舍等生产设施,努力保护生产能力,保障蔬菜及鲜活农副产品的供应。

五、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

篇4

由各县区政府负责,对气象信息员名单再核实,月底前报到市应急办和市气象局,要选聘有责任心的村干部、志愿者担任信息员,要切实能发挥信息员作用,每个村、社区、学校至少有名气象信息员。县政府和应急办每年组织气象信息员培训、气象局负责培训内容。气象信息员需掌握本村住户、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等情况。气象信息员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市、县气象局发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喇叭广播、走访、电话等方式通知各有关农户、居民。对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通过电话将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情报告市县气象局。市气象局需掌握最新的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变化情况,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气象信息员。

二、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

各县选取个村作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提供实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等)建设示范点,可以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培训站、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在原有站点基础上加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有固定场所(可容纳村民前来咨询,有科普宣传橱窗);有信息设备(电脑、宽带网络、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有信息员(能及时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管理制度(公示服务项目、开放时间、信息员职责和考核指标);有服务内容(接收和广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登陆气象信息服务网、更新科普宣传板报橱窗、参与气象灾害调查、反馈农民的意见)。

三、开展县级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

各县区牵头,组织气象、国土、水务、民政专家,开展调查,摸清气象灾害危险区域、适宜安置点,制作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旅游区气象灾害分布图。滦平县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完成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乡、村。

四、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是指对某个乡镇是否具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是否能自发进行灾前、灾中到灾后各项防御工作进行综合考评认证。各县按照认证标准,逐一落实考评内容,滦平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前完成认证,由气象局和市应急办负责对滦平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和认证,争取其他县明年通过认证。认证标准:有健全的组织、掌握气象灾害风险状况:有专门小组全面负责乡镇气象防灾减灾事宜;有一名乡镇负责人分管,有气象信息员承担相关工作;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一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掌握乡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要设施、危险地区、气象灾害风险图、弱势民众、防灾减灾资源(避难场所信息、防灾减灾专家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有多种渠道(显示屏、大喇叭、电话、手机等设备)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通知到乡镇每户居民。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乡镇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对弱势群体救助措施,乡镇气象灾害避难图(包括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临时安置场所、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定期科普宣传、民众有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场所或设施开展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定期印制分发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居民知晓本乡镇的避难场所和行走路线、气象预警信号含义;居民掌握气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防灾基础设施齐备:每个乡镇至少1套天气自动监测设施、并能正常传输数据;应急避难场所有明确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路口设置醒目的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乡镇储备必要的应急减灾物资。有工作制度:建立相关人员、气象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的管理制度,建立两卡发放制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发放给防御责任人和信息员,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给乡镇居民);定期进行气象防灾减灾检查;建立气象减灾工作档案。

五、做好新增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规划

篇5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加剧。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截止到2008年,入侵我国并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达34种,年均发生面积达130万公顷。其中,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占林业生物灾害总损失的30%。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在我国呈入侵频次增加、种类增多、危害面积逐年扩大的趋势。

本土重大有害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依然严重。松毛虫一直是我国林业历史上第一大害虫,近年来出现反弹,年均发生面积在140万公顷左右,一些地方仍周期性暴发成灾。杨树柱干害虫在三北地区发生危害依然严重。以鼢鼠、野兔为主的鼠(兔)在三北地区新植林地危害猖獗,年均发生100多万公顷,对未成林造林地林木构成严重威胁。

突发性害虫种类增多,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春尺蠖、杨树舟蛾等杨树食叶害虫发生普遍,其中以华北、黄淮、江淮地区危害最为严重,致使多处绿色通道景观被毁,江苏、安徽等省的杨树产业损失巨大。随着气候变化和天然林卫生状况的改变,栗山天牛、云杉八齿小蠹、切梢小蠹等一些次要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已上升为主要危害种类。

经济林、竹林有害生物危害种类增多,发生面积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经济林面积不断增加。随着经济林、竹林面积的快速增加,经济林、竹林生物灾害的发生种类也不断增多。

灌木林和荒漠植被有害生物危害日显突出。2003年以来,年均发生面积达200万公顷以上。沙棘木蠹蛾、梭梭尺蠖、灰斑古毒蛾、大沙鼠等对东北、西北广大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的危害日益突出,并在局部地区多点暴发成灾,新疆塔里木盆地累计有20万公顷胡杨林毁于虫害。

(二)林业生物灾害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林业生物灾害是指森林、林木及林产品遭受微生物、动物、植物侵害而使其经济、生态及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的事件,包括由非生物因子引发的林木生理性灾害。

1.林业生物灾害具有自然属性。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是由林业有害生物、森林植物和环境条件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在不断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

2.林业生物灾害具有社会属性。一方面,林业生物灾害具有人为灾害特征。引起林业生物灾害的有害生物是生态系统固有成分,生态系统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可利用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通过自身调节功能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避免有害生物种群密度过度增大而形成灾害,即使偶有灾害发生,生态系统也能通过自身调节从干扰中自然恢复,一般不会因有害生物而使生态系统破坏至无法自然恢复的程度。但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地球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不合理的森林经营方式,生态系统被严重破碎化、人工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稳定性减弱,控制和制约有害生物的能力下降或丧失,导致有害生物繁殖失控,频频暴发成灾。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又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遭到进一步破坏,这成为当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灾害损失逐年加大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林业生物灾害事关国土生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娱乐和食品安全,事关广大林农群众增产增收,事关林产品对外经济贸易安全,具有显著的经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性。

(三)林业生物灾害防治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林业部门抓住战略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大局。

1.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职能,这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林业的更加紧迫而艰巨的使命。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林业生物灾害严重威胁着上述的“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迄今最高级的文明形态,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实及其成果的反映。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一个健康的森林以她优美的形态、色调、音韵等陶冶着人类的情操,人们在其中体验和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人们对以森林文化为主的生态文化更加渴求,对生态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必须科学地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维持身边的绿色,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

3.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2009年9月,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当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年均发生面积1000多万公顷,年致死树木4000万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巩固新增造林面积、保证森林蓄积稳步增长上,都具有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此外,林业有害生物还直接导致了森林的碳排放。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权威专家温奈尔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在加拿大因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森林碳排放是森林火灾和森林采伐总量的3-5倍。必须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减少森林面积负增长和碳排放,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需要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土地承包后农村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林改后,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将成为广大林农日常生产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项新生事物。林业生物灾害防治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例如:组织主体的多元化,广大林农中普遍存在的预防意识淡薄、缺乏病虫害防治知识,大型林用药械无力个人承担等。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引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严重发生,并导致因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伤农事件发生。这将极大地挫伤广大农民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林农因此至穷,因此破产。

5.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拓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空间需要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一些国家散布中国,采取多种措施遏制我国经济发展。其中,利用林业有害生物设置贸易壁垒成为他们采用的手段之一。2010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美植保组织制订并区域标准植物检疫措施《来自亚洲舞毒蛾疫区的船舶及船上货物运行管理指南》。据国家质检部门估测,我国至少1/5的输美货船可能在美国口岸遭遇拒绝入港、锚地待检、港口滞留等形式的通关障碍,将有500亿美元的货物受到影响。2011年韩国方面又针对香蕉穿孔线虫,禁止进口我国南方三省区寄主植物,对当地苗木花卉产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6.维护森林食品安全需要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然资源认识的深入,森林食品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由于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式、手段、技术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普遍,与农药残留、水体污染等有关的森林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按照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国经济林栽培面积达到3300万公顷,经济林总产量达到2亿吨。这一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大意义,调整防治思路,转变防治方式,改进防治技术,科学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从源头遏制食品安全隐患,有效应对森林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保证森林食品的安全。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

做好新形势下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从服务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和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高度,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深化改革,依靠人民群众,采取综合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一)坚持预防为主

国内外灾害防治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某种灾害一旦发生,要完全挽回所造成的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减低损失程度也是相当困难的。从灾害防治的成本效益和工作绩效分析,做好预防是灾害防治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措施。林业生物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要树立森林健康理念,要从培育优良抗性品种入手,把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森林自身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要加强对林分的抚育管理,及时清理受有害生物感染的林木和火烧迹地的过火林木。加强对现有纯林、低产林的改造,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加强测报、检疫、生物防治等预防性工作,在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上全力推进预防工作,由以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转变,变灾后救灾为灾前御灾,切实把预防工作摆到首位。

(二)加强科学治理

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是由林业有害生物、森林植物、环境条件、人为干预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在不断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坚持科学治理的方针。要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研究科学的对策,采取科学的措施。要正确处理好预防与除治、治标与治本、内部与外部、生态与经济、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科学布局防治资源。要转变防治理念,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认识灾害,推进灾害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主要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机制、防治技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机制等基础研究,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和集成度,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强化防治标准体系建设和技术监督。要大力推进无公害防治和绿色防治,实现可持续控灾,维护环境安全。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因地制宜地开展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

(三)坚持依法监管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具有社会公益性,其职能的履行要依靠行政手段来推进、法制措施来保障。坚持依法监管,必须建立健全防治法规制度,加快完善行业法规体系,确定依法治理灾害的法治原则。要加大违法处罚的力度和刚性,提高违法成本。要强化执法能力,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行政执法工作。要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监督,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要完善和严格执行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奖惩、林业植物检疫报检、监测调查报告等制度,加强行政监管力度。

(四)强化责任落实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是国家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的肩上,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建立科学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度,提高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成效。要建立健全“分类、分级、突出重点、按需扶持”的公共财政扶持政策和“谁受益、谁投入”的防治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元化社会资金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应急储备资金纳入本级预算,保障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纳入森林灾害综合保险范畴,充分利用金融支持林业改革的相关政策,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开展政策性保险工作。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支持。

篇6

二、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县地势相对平缓,强降雨发生频率较低、降水量较少,地质灾害较少发育,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低。但受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影响,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红沙岗镇区和西大窑矿区。遭遇强降水时,西大窑矿区和野芨里铁矿开采区有可能发生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红沙岗镇的黄蒿沟、石井子沟、红柳沟和西道沟等4条洪水沟下游是工业园区和牧民新村,将会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三、灾害重点预防区段

根据《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情况及危害性,选择以下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1滑坡、崩塌灾害重点防治区。各采石厂和露天煤矿开采区为滑坡、崩塌灾害重点防治区。汛期前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巡查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群测群防责任制,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

2地面塌陷灾害重点防治区。西大窑和红沙岗矿区为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对已经发生地面塌陷灾害的采空区要划定范围,设立警示标志,开展监测。

3泥石流重点防治区。红沙岗镇区和工业园区是泥石流重点防治区。要加强汛期降水监测,发现险情,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地质灾害防范时段

根据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诱发因素,确定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防范期。

一)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与大雨、暴雨同步。根据我县的降水特点,确定7-9月为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

二)滑坡、崩塌。崩塌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降水诱发的灾害具有稍滞后于降水的特点,确定79月为主要防范期;人为因素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情况比较复杂,全年防范。

三)地面塌陷。县已发生的地面塌陷灾害主要是地下采矿引起的其发生、发展与采矿的强度、开采规模、开采形式等有关,矿区应加强日常监测与预报、预警工作,全年防范。

四、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一)灾情速报。发现险情征兆或灾情时,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立即采取相应避让措施,并在1小时内分别向县防灾应急指挥部和县国土资源局上报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人员伤亡及采取的防灾措施。县国土资源局应第一时间内向县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

二)抢险救灾。地质灾害发生后,辖区乡镇和基层国土所在继续监测有可能再次出现险情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同时,要立即组织当地群众进行抢险自救。县防灾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在接到灾情报告后,根据灾情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确保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靠实防治工作责任

各乡镇、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辖区、本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进一步健全领导责任制和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人负责制,科学编制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从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各项规定,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基层国土所要推行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即对辖区内居民建房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简单评估到位,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人员联系到位,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地质灾害防灾宣传材料和防灾明白卡发放到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人员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精心组织,加强汛期巡查排查。

要继续坚持汛前巡查、汛期排查、重点核查制度,及早发现灾害隐患点,及时将其纳入监控预警范围,落实防灾工作措施,切实避免突发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汛期内,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对辖区内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重要工程等进行巡查。对纳入防灾预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严密观测,不仅要逐点查看隐患点变化情况,还要检查隐患点防灾责任和防灾避险措施的落实等情况。对人工建设活动形成的地面切坡,按照“谁破坏,谁负责”原则,督促业主依法履行地质灾害防治义务,维护好边坡,防止和减少人为工程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必须按照“三同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原则,加强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形成或发生。通过巡查工作,不断细化防灾预案,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三)落实预案,抓好地质灾害预防。

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认真编制年度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防治预案,按照“预案进社区、预案进企业、预案进农户”要求,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防治预案,全面落实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防治措施,连同防灾避险明白卡,一并发放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交通、水务、建设、教育等部门根据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分别制定交通干线、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以及学校周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矿业权人要根据所在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定本矿区防治方案,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加强监测,完善群测群防网络。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矿)组(点)群测群防网络,强化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对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要确定专门人员,严密监测并及时预警;要把日常巡查与重点防范跟踪监测结合起来,日常巡查每季不少于1次,重点防范期巡查每周不少于1次,暴雨时期实行昼夜24小时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实现监测人员动态管理,针对乡村基层干部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责任人、监测人,并加强对新增人员的培训,确保基层防灾工作有人管,应急抢险措施能落实。要开展以机构、人员、预案、监测、经费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高群测群防效率和水平。

五)加强宣传,强化地质防灾意识。

要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和业务培训,向地质灾害监测人员、隐患区群众普及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和防治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基本的地质灾害识别、监测、预报知识和避让措施,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救灾意识。通过向防灾责任单位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确乡镇、村、社、矿山企业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让群众了解防灾监测人电话、预警信号、避灾撤离线路等。各责任单位要在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显著位置设立警示标志,提高过往群众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六)完善制度,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按照《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各乡镇和基层国土所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监测预报、汛前检查、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领导到场、妥善处置等制度,制定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的应急方案,明确预报预警方式、躲灾避险路线和自救互救方法,并落实到单位和人户,做到应急工作责任、人员、措施“三到位”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确保一旦灾害发生,能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建立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专家队伍,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及时有效进行判断,迅速做好应急处置。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要及时开展应急调查,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进一步扩大。

七)密切协作,形成抗灾防灾合力。

篇7

(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管理工作。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二)严格农村建房选址审批。农村建房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农村居民宅基地选址,可以按乡镇为单位分批分次,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有资质单位技术人员及有关部门人员进行简单评估,从源头上预防新的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的产生。

二、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一)加强巡查监测。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应加强巡查监测,落实防灾工作责任制。村(居)“两委”组织受威胁村(居)民开展巡查监测,居住在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威胁的住户是该点的具体防灾责任人,负责该点的巡查监测;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威胁的水库、公路、桥梁、矿山、学校、卫生院、工厂、临时工棚、施工工地、旅游景区等,其管理者或所有者是该点的具体防灾责任人,负责该点的巡查监测。

(二)做好汛期安全转移。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险制宜,及时做好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威胁群众的转移避让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灾明白卡”,明确隐患点的类型、规模、地点、受威胁对象、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及转移方案。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威胁的群众可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来落实避险场所,投靠亲友确实有困难的由所在乡镇、村帮助解决。在持续强降水或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期间,乡镇、村居可以采取腾出位于安全地带的村部、学校、厂房等较大建筑物,集中安置转移的群众。

(三)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达标所建设。我县已建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达标所4个,有关乡镇应巩固这些达标所建设成果,充分发挥这些达标所在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三、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排险加固工作

各乡镇应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地质安全隐患点的排险加固工作,分期分批逐点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险加固工程在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下,以住户为主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开展治理;公路、桥梁、矿山、学校、卫生院、工厂等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管理者或所有者应采取工程措施,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险加固治理。

篇8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45-01

1 建立组织指挥体系

林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总指挥为林业局局长,副总指挥为林业局主管局长,成员为林业局计划科、财务科、营林生产处、资源林政科、安全设备科、纪委、办公室、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森防站等部门负责人。防控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防控组,办公室设在林业局森防站。

2 指挥体系的职责

指挥部:研究决定重大生物灾害处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解决减灾控灾过程中资金及时到位等重大事项。计划财务组:根据指挥部意见和处理需要,协调上级财政部门及时筹措和拨付救灾资金。办公室:负责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防控组:负责防控措施的具体落实。

3 建立预警机制

(1)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根据林区森林资源分布情况,结合气象、地理位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在林业局建立健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2)报告内容。上报的主要内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地点、发生时间、级别、危害程度、发生区域,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关图片、录像材料等内容。

(3)监测预报职能。林业局森防站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具体实施单位,每年必须定期进行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综合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方案,及时上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防治进展。在对上报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的同时,林管局森防站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地核查,在核查确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时,及时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报告等形式向国家林业局汇报。并向邻近林管局及其他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4)鉴定。对不能鉴定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由林业局报送林管局组织鉴定,仍无法鉴定的,立即报送国家林业局鉴定中心进行鉴定。

4 建立预防机制

(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基础预防系统建设,包括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等建设,做好有关资金、技术和物资的储备,提高防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和水平。

(2)加强预测预报工作,突出预测预报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建设为基础,林管局级测报点和林业局级测报点为补充的监测预报机制,提高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

(3)组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救灾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应急处置技能。

(4)不断加强国际间和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有害物种的信息,听取专家意见,提出防治措施。

(5)定期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加强检疫管理,一旦疫情发生,通过木材检查站,严密封锁,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6)加强群众监测,建立有奖举报制度。

(7)组织重大生物灾害应急救灾实战演练,提高灾害应急意识,加强应急能力。

5 应急响应

(1)林业局的响应。

林业局林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灾害发生地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并将灾害情况和应急处置响应情况逐级上报至林管局。超出林业局处置能力的,由林业局报请林管局在技术、物资等方面提供支持。林管局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援。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和操作规程积极组织实施,启动应急预案,对发生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调查、分析和检验,实施跟踪监测。对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要建立检疫检查站,严格隔离现场,封锁疫区,严禁寄主植物运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及时向林管局上报灾情除治情况,并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争取公众的支持跟理解。

(2)信息共享和处理。

(3)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的责任部门、单位及个人。

林业局森防站及林场测报网点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责任报告单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责任报告人。

有关单位及个人发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或疑似情况时,应立即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汇报。所在地林业局森防站核实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林业局主管领导并按事权划分逐级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

(4)通迅。

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电话及网络的通畅。

(5)结束应急。

应急预案启动后,通过采取全面有效的控制、扑灭措施,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及周边没有发现新的灾情,经专家组对灾情和防治效果的评估论证,及时向国家林业局指挥部提交评估报告,提出继续实施,终结实施或转为非重大生物灾害事件实施防治的意见。根据专家组的意见,由国家林业局对外公布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或应急结束。

6 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

根据《重大灾害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要求,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建立紧急预案拨款和用款的“绿色通道”,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所需财政负担的防治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处置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所需财政经费,在年度预算内专项安排。

(2)通讯保障。

林业局应建立和完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和卫星通讯器材,确保工作人员保持通畅的联络。

(3)物资储备。

篇9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因开采引起矿山地应力重新分布,导致岩移和岩体破坏等灾变状况。这些灾害隐患可以通过矿山岩石力学工程设计和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控制与预防技术来消除。但由于金属矿山的地质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隐患多,其影响因素复杂。从矿床地质构造、地应力环境条件、开采深度、岩层软弱带、岩体裂隙、地下水、地热、开采工艺以及开挖进度等各方面,均影响制约着采矿工程和围岩的稳定性。

1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类型

矿山废石堆边坡和尾矿坝滑坡是地表较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除此之外,由地压引起的工程地质灾害还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1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由于浅部空区或较大范围的地下采动影响,在近地表的岩移活动,或者是可能由爆破诱发或岩层移动到一定程度时爆发采空区大范围塌落。在地下开采的矿山中较为普遍,并造成危害较大。较为普便的是有对地表建筑物、道路、村庄及公共设施等构成一定危害,有些甚至能引起山体滑坡。由于采空区的突发性崩塌,还会产生巨大的地震波、空气冲击波等灾害。

1.2 采场冒顶

冒顶灾害事故最为普遍,包括岩层脱落、块体冒落、不良地层塌落,以及由于采矿和地质结构引起的各种垮塌。特别是矿岩稳定性差的难采矿体及软弱夹层,易发生较大规模的垮落,引起采场和巷道冒顶事故。该类灾害主要对采矿设备和矿工生命构成威胁。

1.3 深部岩爆

矿山进入地表1000m以下进行深部开采后,高应力条件下的硬岩层往往会发生岩爆。如我国冬瓜山铜矿开拓达1100m,深部有岩爆声和岩石弹射现象;红透山铜矿开拓达1337m,在采深1100m左右,大片采区花岗岩柱及上下盘发生多次岩爆,井巷工程严重破坏,给生产造成危害。

1.4 地下水穿透和突发涌水

突发性大量涌水不是直接由地压变化引起,但与采矿作业活动有密切相关,当采矿活动一旦接近积水的巷道和积水的采空区,或遇到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在隔水岩层突然失稳的情况,易造成灾害。

2 矿山井下工程地质灾害源

2.1 软弱破碎岩层与含水岩层

软弱破碎岩层是导致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直接工程地质条件,这类岩层又是矿床赋存条件中常见的岩层,因而多数矿山都需要在这些岩层中布置工程;尤其是这些岩层富含地下水时,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开采这类复杂岩层条件下的矿床时,必须特别重视,采取必要的灾害防治措施。

2.2 山坡角和地应力集中构造区

这些区段往往水平应力异常,采场和巷道容易冒顶、片帮和坍塌。应结合主应力影响等因素实施防治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实效。

2.3 急倾斜薄矿脉群采区

这类采区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应力集中都比较突出,而相邻采场地应力相匀干扰影响,需要妥善地布置采矿工程和实行合理回采方案,并施行有效的监控和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从根本消除此类灾害隐患。

2.4 缓倾斜中厚以上矿体采区

往往由于矿体的连续性,形成层状的采空区,若是空场法或房柱法,易形成大片采空区连通,一旦隔离矿柱被破坏,可能造成大面积地质灾害。

2.5 特厚特大矿体或重叠矿体采区

由于一次地应力的重新分布、扰动十分复杂,随着空区的不断扩大,地压活动加剧,存在突发性垮塌冲击的隐患。

2.6 露天开采转地下开采的矿山过度带

过渡带为应力集中区,而且露天采场与地下采场互相影响,存在复杂的岩石力学问题,易引发灾变。需要因地制宜地消除灾害隐患,才能最大限度回收资源。

3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控制与防治技术

3.1 微震监测系统

矿山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己有数十年的历史,国外目前己进入了广泛应用阶段,国内也己在少数矿山投入应用。微震监测设备,正朝高集成性、小体积、多通道、提高探头灵敏性等方向发展。在信号处理方面、数据采集与存储、波形识别、排除噪声(音)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波形识别上可以区别不同类型的波(如P波、S波、噪音等),这为提高有用信号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在矿山地质灾害预报应用方面,主要是通过提高对微震事件的定位精度,实现对地压灾害的预报。目前定位精度随设备性能的改进和信号识别功能的增强而大为提高。在自动监测和信息远程传送方面,微震数据实现了从“地下”到“地表”的远距离传送,甚至通过调制调解电路送至更远的地方。微震监测技术己成为深井矿山地压监测预报的最主要的、先进的高新技术,它突破了传统地压监测的局部性、不连续性、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的严重弊端,实现了深井矿山地压灾害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代表了深井地压监测的发展方向。

3.2金属矿山安全及灾害信息系统

矿山安全及灾害信息系统是针对金属矿山的灾害隐患和安全事故研究的一种矿山安全系统。该系统以生产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各种信息为输入,能够全面评价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状况,使安全部门及时掌握安全信息,科学地预警矿山安全隐患,达到预防、控制、减少甚至避免事故发生的目的。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该系统利用具有庞大空间分析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建立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系统,建立地质灾害信息库和信息网络,确保信息畅通,保证信息资源共享,可为分析灾害、防治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3.3 矿山充填新技术

矿山充填是从采矿工艺的根本上消除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一条有效途径。矿山充填新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矿山尾矿和废石,使回采空间随矿石的采出而被充填,能保护围岩不发生塌陷、消除或减少尾矿库,实现采矿工业安全生产与环境调发展。包括高浓度全尾矿胶结充填技术、赤泥胶结充填技术、废石水泥浆胶结充填技术和废石砂浆胶结充填技术等矿山充填新技术。新技术实现了充填作业全盘机械化和管道化,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目为矿山机械化和自动化奠了基础;具有充填效率高、充填体水泥用量少、充填成本低和充填料浓度高等特点;充填系统和充填工艺简单可靠对材料要求与应用条件宽松,适用面广,能应用于不同条件的矿山充填,

几乎能够解决我国各种开采条件、各种开采规模和不同地域的金属矿山胶结充填技术难题。

4 结束语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主要取决于矿山开采技术条件、采矿工艺与技术、矿工素质和安全管理等因素,是矿山技术经济能力综合实力的反映。国外矿山的经验和国内先进矿山的实践表明,针对地表岩移,地下采场冒顶、片帮、岩爆,矿山废石堆边坡和尾矿坝失稳以及矿山突水等工程地质灾害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采取适当的工程地质灾害控制技术、控制措施和控制工程,实行“预防为主”的控制方针,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李国亮.平远县坪山岗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防治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6).

篇10

关键词:有害生物;存在问题;防治措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漫长的生长周期内,它会遭到火灾、病虫害、雪压、冻害、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以及多年乱砍滥伐、肆意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森林资源蓄积大幅度消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后备资源持续稳定地增长,并使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在这些重大的森林资源灾害之中,森林病虫害这种频发性的生物灾害,一直都是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林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一旦病虫害形成规模,那会给林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林区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结合亚布力林业局森林病虫害发生,提出有效防治和治理方法,针对正对如何运用科技技术治理病虫害进行研究。因此,要以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为基础,以先进的森林健康理念为指导,培育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生长健康、生物多样的健康森林。

1 有害生物现状

全局对森林有害生物高度重视,对有害特别是病虫鼠害,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本经理期总投资95.5万元。其中设备设施投资63.0万元,基础建设投入33.7万元。防治工作量47万亩,其中病虫害3.2万亩、虫害2.8万亩,鼠害41万亩。坚持以预防为基础,科学有效地推广以无公害防治为主手段的综合防治措施。要科学用药,合理先择低毒生物农药,降低污染,积极推进工程治理,以生物招引、灯光诱杀等技术为主,限量使用化学药剂,控制防治区不发生灾害。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生物防治克服上述缺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缺陷,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网络的关系,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发展。提高森林病虫害管理的效率及科学决策的水平,为全面控制森林病虫害奠定信息管理基础。

2 森林有害生物种类用存在问题

森林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林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鼠害等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森林炎灾,如发生病虫害常大于森林火灾。主要森林病虫害有:落叶松早落病、松流脂病、杨树烂皮病等;主要森林虫病害有;落叶松球蚜、落叶检录鞘蛾、银杏大蛾、杨扇舟蛾等;主要森林鼠害有:棕背平、红背平等到;主要有害杂草有:狗尾草、灰绿藜、车前草、黄花蒿等。

2.1 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环境受到人为破坏,部分资源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病虫害发生种类和面积逐年增加,防治任务越来越艰巨,影响了防治质量。原因是:一是个别突发性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病虫害得不到控制;二是资金爱到影响,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测报防治工作和科学化程度不高;三是基层测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报表数据传输落后。

2.2 取得成效

该局对近几年防治面积总计67万亩之间,其中病害3万亩、虫害2万亩左右、鼠害60万亩左右,加上灯光诱杀和性诱引捕粘,预防面积每年最高可达20万亩。初步取得了成绩,保护了森林资源,实现生长量稳步提高。

3 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改进措施

现林业局常用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一是病害防治以百俊清烟剂灵和多菌灵等到喷雾;二是虫害防治则采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用,化学防治采用烟剂,生物防治采用挂鸟巢;三是鼠害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放生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分析,应今后从营林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三个方面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的措施,以及高度重视林业已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防治机制。

3.1 预防为主,加大宣传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的无烟火灾,应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通过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对广大群众进行防治意识理念和义务的教育,预防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

3.2 建立健全专业防治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和防治质量

建议把林业局专业病防队伍和林政防火队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优势,节约资金的投入。平时组织培训班学习,进行时战演练,有火扑火、有虫治虫。做到一人多兼职能、一队组织多胜任,节约了资金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森防队伍整体素质,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质量。充分发挥管护责任人的作用,大力推进无公害防治,进一步提高控灾御灾能力。

3.3 建立检测预警、防治减灾等应急控灾体系

完善病虫害网络体系,提高报表数据传输水平,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及责任制,推广使用先进的测报工具,强化预报工作和防治手段。害防治总站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技术,共同开发了《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目前包括了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森林病虫害检疫信息系统两个子系统,与院校合作研制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系统的全面推广使用,实现森林病虫害信息处理、传输的电子化,数据处理的可视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促进林业病虫害管理信息化进程。

3.4 规范化专业法及条例

贯彻《森林病虫害保护法》和《病虫害检疫条例》,严格种苗检疫工作,选择优良抗病虫害的树种,增强树木的抗病能力,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3.5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篇11

1.我国目前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现状

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多发频发,对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根据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1000多万hm2,年致死树木4000多万株,年均成灾面积占林业总面积灾害的50.69%,占据半壁江山,是全国森林火灾面积的数10倍,年均造成损失高达1100多亿元,并呈现出传播扩散迅速,控制难度加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加速且危害加重的态势,林业有害生物正演变成中国林业生态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敌”。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存在问题

2.1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到位

由于对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现实严重性和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有关方面领导的高度重视,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力量,认识基础和思想支撑,工作主动性不强,政策和措施没有认真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导致林业有害防控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

2.2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

由于森防工作是一项集行政管理、法制管理、技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工作,工作人员素质水平是体现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目前的县级森防机构都普遍存在森防工作人员队伍单薄,流动性大,岗位想变就变,在编不在岗的人员不在少数,随便叫人顶岗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工作缺乏连续性和主动性,工作脆弱软散。

2.3造林营林措施不力,有害生物危害加剧

由于造林时科学规划、适地适树、选育良种壮苗不够,加之许多设计缺乏防治措施,外来树种、大面积人工纯林增加,林分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造成树势衰弱,生物多样性差,降低了林木抗病虫危害的能力,使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加剧,防控难度加大。

2.4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由于一些基础设施缺乏,陈旧老化,加之严重缺乏技术力量和资金,先进适用技术的引用、研究和推广跟不上,防治基本上都是运用喷洒化学农药或采伐灾害木等一些比较传统的方法,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损失森林资源。

2.5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工作缺乏规划

监测的基础设施和手段落后,监测预警网络不健全,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低,相应的监测预报数据不及时、准确,欠缺失实,延误防治最佳时机。

2.6检疫不到位,监管漏洞大

在工作中观念陈旧,工作简单化,加之技术力量跟不上,缺乏相应检测设备,检疫工作不严格按有关技术规程执行,只开证,不检疫的现象非常普遍。

2.7森防经费短缺,森防体系建设落后

由于森防经费短缺,普遍存在森防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更多的时候,只能是疲于应付差事,从而大大弱化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力度。

3.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措施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领导重视是成功开展各项工作的一条普遍经验,在目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严峻形式下,领导要认识到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加速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保护我国及地区的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重要性。人民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行政领导和部门双层责任制,把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责任,全面落实防控责任。

3.2广泛宣传,群防群治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参与。林业主管部门要利用会议、电视、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促进全民积极的支持并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有效杜绝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

3.3加强营林措施,培育健康森林

一是要选用抗病虫害强、无病虫害的壮苗造林。二是要按“适地适树”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混交类型和混交方式,大面积的营造混交林,避免树种单一化。三是要加强中幼林的抚育管理,促进植物生长,并及时清除林分中的病虫木,改善卫生条件。四是严禁乱砍滥伐,促进多层次的植被生长。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使植物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强,保护了各种天敌和有益的微生物,培育了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从根本上遏制了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上升趋势。

3.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林业主管部门领导要按专业要求,不断调整和充实专业人员,不宜动辄轮岗,尽可能长时间内稳定队伍,保证工作连续性,并积极争取编办,要按当前森防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编制数。同时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森防专业人员,使他们更新知识,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其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履职能力,更好地为林业生产建设服务。

3.5强化监测措施,提高预报准确率

一是要按要求的区域、数量合理规划布控监测点和监测样地,做到监测面全覆盖。二是充分发挥村级护林员一线监测作用,在加强对其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划定责任区,签订责任书,落实奖惩责任,将日常监测任务真正落实到护林员的身上,做到林业有害生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三是为减少漏查,提高测报准确率,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干部群众宣传森防工作的重要性,并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广泛性地开展群众测报。四是定期认真开展普查工作和利用引诱剂、诱捕器等进行监测。五是逐步利用微机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监测,提高工作效益和测报准确率。

3.6严格检疫监管,抓好源头管理

一是要做好监管调查和检疫登记工作。森防部门要对辖区内涉木单位和个人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建立健全相应的档案资料。二是要抓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检疫人员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产地检疫调查,防止漏检,将有害生物控制在源头。要进一步加强对调运检疫的管理,严格签发和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并重视开展复检工作。三是要加强检疫执法。在工作中要不定期开展专项检疫执法工作,特别是对车站、主要交通干线、木材市场、木材加工企业、煤矿企业等重点场所要联合森林公安、林政资源管理、材检查站、种苗站等部门共同执法,促进部门间的合作,加强执法力度,对违规事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保证执法效果,促进检疫监管工作开展。四是在干线公路路口增设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检查,严防带疫传播。

3.7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森防体系建设

篇12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20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采取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促进苹果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

1 昭阳区苹果生产概况

近年来昭阳区苹果生产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苹果的产量、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7.767万hm2,投产果园面积1.2万hm2,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

2 病虫害绿色防控在苹果生产中的意义

2.1 推广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苹果病虫灾害,保障苹果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20世纪90年代,昭阳区苹果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农药年平均商品用量56g/667m2,重大病虫害爆发周期比较长;进入本世纪3~5a爆发流行一次,农药年平均商品用量66.8g/667m2。近年来,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使用量有所下降(平均商品用量55.6g/667m2),而且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机率,减轻危害损失,实现了防治中的可持续控制,有助于保障苹果安全生产。

2.2 推广绿色防控能促进苹果标准化生产,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

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苹果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可以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或使用次数,避免苹果生产中农药残留超标,提升苹果的品质,增加市场竞争力,保障了农业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果农增产增收。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同时,还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3 昭阳区苹果绿色防控主推措施

3.1 农业防控技术的应用

3.1.1 健康栽培技术的应用

3.1.1.1 加强苹果水肥管理

增施有机肥和微肥、合理施用氮肥,做到控氮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抗性

3.1.1.2 清洁田园

收集病枝、病叶、病果、病皮等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这样能降低再传播危害和来年的病虫源基数。

3.1.1.3 合理修剪

根据树势来修枝整形、可以剪去多余枝条,这样可以通风透光,增强果树的抗病虫能力。

3.1.2 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推广林下种植矮秆作物或保留良性杂草

生物多样性技术能够改变作物生长的小环境,林下种植不同科、不同属、不同种的矮秆作物或保留良性杂草,降低病虫基数,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在果园内种植大豆、辣椒、马铃薯等矮秆农作物,以及种植\三叶、黑麦草、白三叶等牧草,这样能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及减轻为害程度。

3.2 物理防控技术的应用

3.2.1 花前喷施石硫合剂

石硫合剂被列为矿源类无公害农药,用其防治果树病虫害,既是化学防治,又是物理防治。在苹果开花前喷施3~5°波美石硫合剂能铲除越冬的介壳虫若虫、红蜘蛛的若螨与螨卵以及白粉病、腐烂病等越冬病虫害初侵染源,能达到苹果整个生长期病虫害防治事半功倍的效果。年喷施面积达1万hm2以上。

3.2.2 杀虫灯

苹果生产上,年示范推广太阳能杀虫灯360台,年防控面积达0.05万hm2次。据调查,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减轻了蛾类、金龟子等害虫的危害,减少用药2~3次。

3.2.3 诱虫色板

年推广诱虫色板黄板和篮板达50万张,防控面积达2000万hm2,推广面积逐年增加。防控色板对蚜虫、蓟马等有较好防效,在害虫发生期,每周每张色板(20×24cm)能粘到100头以上,有效控制了田间虫口基数,降低喷药次数1~2次,每667m2降低人工费及农药成本50~80元。

3.2.4 果实套袋技术

篇13

有机农产品安全、优质,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2013年万载县有机生姜栽培面积达950 hm2,每667 m2产量一般为1 500~1 800 kg。有效防控病虫害是有机生姜增产稳产的重要保证,现将其病虫害防控措施初步总结如下。

1 农业防控

1.1 选地

具有3年以上有机土壤转换期,地势高爽,土壤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前3年未种植过姜科植物;符合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3级以上标准,土层深度要求在40 cm以上,地下水位1.0 m以下,远离城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所等,经省级以上环境监察部门检测,符合以下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一级标准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一级标准;农田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的二级以上标准的沙壤土、壤土。

1.2 清洁田园

2、3月生姜种植前,或11月收获后,将田间的植株残株、枯枝烂叶和杂草去除干净,集中烧毁或深埋。

1.3 土壤消毒

4月上、中旬,生姜种植前,结合播种整地,每667 m2姜田均匀撒施生石灰60~75 kg。

1.4 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丰产、抗病虫和商品性好的生姜品种。姜种应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自繁自留,在不能获得经认证的有机种子时(如在有机农产品种植的初始阶段),可使用未经有机农业生产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姜。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因的生姜品种作种姜。

1.5 姜种消毒

3月下旬,选择晴天,将姜种摊晒2~3 d,晒到姜皮表面发白发亮为止,播种时,再用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浸种30 min,晾干,然后用新鲜、清洁的草木灰封口。

1.6 轮作换茬

水旱轮作,如生姜—水稻轮作。

1.7 合理密植

每667 m2姜田栽6 000~7 000株,有利于改善有机生姜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

1.8 搭建凉棚

生姜喜阴凉,当生姜出苗率达50%时,可用40%的遮阳网,将其做成幅宽60~70 cm的条幅拉于生姜行间,两头用2 m的木竿或竹竿固定。8月下旬拆除。

1.9 水肥管理

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合理使用有机肥,如腐熟饼肥、绿肥、堆肥、沤肥、沼肥或草木灰、天然磷矿粉、商品有机肥等,防止施用高氮量的有机肥料和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不施用人粪尿,做好开沟排水,及时排灌,减少有机生姜病虫害的发生。

1.10 耕翻晒垡

生姜收获后,姜田应及时进行深翻晒土、冬闲冻垡,以杀死越冬病菌和虫卵。

2 物理防治

2.1 色板诱捕

每667 m2姜田插黄板20块,15~20 d换1次,诱杀蚜虫。

2.2 灯光诱杀

5-9月生姜生长季节,每2~3 hm2姜田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10月底撤灯。

2.3 人工拔除

及时摘除虫卵,拔除病虫为害株,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2.4 使用防虫网

在生姜生长季节及时使用防虫网。可防虫,还可防暴雨、强风和冰雹,同时适度遮光,能有效改善有机生姜生长环境。

3 生物防治

3.1 保护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姜田中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蛙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通过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如七星瓢虫、蜘蛛、草蛉、绒茧蜂、赤眼蜂等,可有效控制姜田中的螟虫、蚜虫等害虫的为害。

3.2 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性天敌

经过人工培养生产生物抑制剂,直接用于害虫防治。目前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有颗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和核型多角体病毒。

3.3 应用性引诱剂

利用昆虫激素,如用性激素诱捕害虫和干扰。

4 药剂防治

4.1 传统农药

可使用波尔多液、氢氧化铜、石硫合剂、硫磺、植物油、矿物质油等,以上均需要检测机构认证。

4.2 生物源农药

可使用除虫菊、茶皂素、苦参碱、鱼藤酮等植物源农药防治,或用土制农药大蒜、苦楝、蓖麻、黄杜鹃花、雷公藤、辣椒、烟草等防控。

5 有机生姜几种主要病虫的防控措施

5.1 螟虫

通过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可有效控制姜田中的螟虫。可放赤眼蜂治姜螟,即在幼虫羽化率达到20%时,每667 m2设5~10个放蜂点,放蜂量为15 000~30 000头。也可在姜螟卵孵盛期前后喷洒BT制剂(孢子含量大于100亿个/mL)2~3次,每次间隔5~7 d。或用杀虫灯或黄板诱杀成虫;或用鱼藤酮、茶皂素等植物源农药;或田间喷施0.3%苦参碱800倍液,或用3%除虫菊800倍液喷雾1~2次;也可在早上或下午5时后进行人工捕捉。

5.2 蚜虫

采用人工捕杀、灯光诱杀、色板捕杀、性诱剂诱杀或糖醋液诱杀(糖醋液配方为酒∶水∶糖∶醋=1∶2∶3∶4)等方法,减轻蚜虫等害虫为害。可在姜田设置黄色粘板,当田间有蚜虫出现时,用0.5%印楝素水剂800倍液,或0.3%苦参碱水剂600倍液,或3%除虫菊水剂800倍液等植物源农药喷雾防治,或使用辣蓼、黄杜鹃花、杜博回、烟叶等土农药防控。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为此可采集一定数量的七星瓢虫,置于蚜虫发生为害的姜苗上,效果很好。

5.3 姜瘟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