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教育与研究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教育与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教育与研究

篇1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是医学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来源[1]。在1994年,作者曾对该刊(当时为《医学教育》)1986~1992年83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的论文作者合作度、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时隔25年(1986~2010),《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近年更是进入到中文核心期刊范畴[3]。为了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10年3卷18期杂志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5年前资料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3讨论

3.1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以及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均较25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度《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主要集中在2~5位,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由61.46%改变为11.29%;而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也由单一单位占94.94%降低为61.09%,而由2~3个单位间合作的论文数量由4.83%大幅增加到34.16%。

3.2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明显提高,论文作者合作度由1.69改变为3.81;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也由1.06增加到1.61。

3.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增加的意义 根据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的变化(单一作者数量比例的大幅下降),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发生的变化(多单位合作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均较25年前明显提高的结果,反映了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广度在明显增加。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广度的增加,必然会有深度的体现。医学教育是教育学与医学两大体系的综合体,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育学的普遍性如何结合,是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去体会与努力地。

3.4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涉猎面要广 在提供参考文献的773种中文杂志中,共提供中文参考文献3596条,其中19种医学教育专业期刊共提供引文条数1476条,即2.46 9%(19/773)的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提供了41.05%(1476/3596)的中文参考文献。其次为医学专业期刊与普通教育学期刊,分别提供26.06%与16.18^%的中文参考文献,但两者涉及到的期刊种类分别达到270种与132种。由此可见,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尚需掌握医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熟悉普通教育学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年至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126-128.

[2]张东海,田华.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增强--《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0-432.

[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53.

篇2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多媒体技术、分布式管理信息系统在医学领域的普及和推广。已经开发出来的药物管理系统、住院管理系统、病例管理系统、影像管理系统等先进医学管理软件,可以大大地提高医学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医生诊治的有效性。但是,传统计算机医学教学模式偏重知识理论传授,追求理论考核成效,整体束缚了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在计算机软件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无法为医院提供操作技能高、专业理论素养优秀的学生[1]。

因此,计算机医学教育亟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计算机教学理论和实践,满足现代医院对高实用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 医学教育过程中计算机教学重点内容

现代医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医学计算机教学的特色,计算机教学重点内容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系统的部署运行管理

目前,由于医院在接诊、救治过程中,均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软件,因此医学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管理系统的部署和运行管理实践操作能力,以便能够查找、修复和解决部分管理系统安装部署、运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给予解决和帮助[2]。

2.2网络运维管理

医院开发的管理系统,需要使用互联网集中连接到服务器平台上,以便能够从集成的门户网站进入各个专业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系统的推广和使用,因此网络运维管理非常重要。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掌握网络运维管理知识,实现组网、布线、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和优化能力,保证医院网络24小时安全畅通[3]。

2.3终端、服务器故障管理

医院所有的软件管理系统均在各个终端、服务器上运行,因此需要保证终端和服务器无故障地运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掌握终端、服务器常见故障排查和修复的能力。

2.4科研文献搜索和使用管理

医院在日常的诊治过程中,需要开展医学科研。为了能够保证科研成效的先进性、有效性,在科研进行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因此,计算机教育需要培养医学工作者使用科研搜索引擎、学术知识库搜索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医学计算机教学模式要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3.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医学计算机教育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详细总结和分析医院在行政管理、诊断和救治过程中常用的应用软件,将其进行归类分析,设计为学生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医院进行现场操作和管理,以便能够加强实践操作机会,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每一类系统的应用管理能力,并且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将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的学分,保证学生能够学会用管理系统。

3.2问题导引教学模式

随着医学计算机教学的时间增长,学生逐渐掌握了医院常用管理系统的操作管理之后,可以与医院计算机管理团队结合,搜集管理系统日常出现的问题,使用问题导引学生,以便其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日常运维管理的技能。

3.3启发式教学模式

医院在开发各类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求分析过程中参与的人员较多,涉及到的专业背景知识不同,因此造成需求分析不能充分获取管理系统功能。医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兼具医学知识和软件工程知识的能力,便于学生参加工作之后,能够针对现行的医学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和丰富,精简不需要的管理功能,添加新的管理功能,提高管理系统的性能。

四、结束语

随着医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应用软件管理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覆盖到了每一个工作岗位,提高了医院救治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医学计算机教学过程要紧密结合现代医院发展需求,注重计算机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确保医学教育符合现代医院对人才的需求,进而促进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参 考 文 献

篇3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指医生通过阅读书籍和杂志、撰写论文、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学术会议以及与同事交流,使用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完成继续医学教育义务;政府或医学界学术团体通过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实行学分制来保证医生履行继续医学教育义务[1]。通过了解了重庆市整个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现状,探明影响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因素,探索合适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才能为制定适合重庆市的继续医学教育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来自重庆市设有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教务处管理人员及医院医生。

1.2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课题研究目的,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研讨和咨询,制定《继续医学教育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0份,其中有效问卷74份,有效率为74%。

2.结果

2.1一般情况:在被调查者中男性44人,女性30人,20到30岁之间有43人,31到40岁之间的被调查者为21人,41岁到50岁之间的被调查者为4人, 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为6人。大专及以下学历者无,有18人为本科学历, 38人为硕士学历, 18人为博士学历。未定职称者6人,初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16人,副高职称10人,高级职称12人。

2.2被调查医生参与继续教育现状:被调查医生在过去一年中,参加培训班的有45.9%,参加进修的有6.8%,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的有84.8%,进行学历教育1.6%,远程教育占4.0%,自学的人数占37.8%。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在5次以下的占16.2%,5-10次的占54.1%,11-15次的占20.3%,16-20次的占1.4%,20次以上的占8.1%。

2.3影响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使用SPSS13.0对被调查医生的专业技术职称与参与继续教育的动机类型中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分类变量作一维方差分析。

2.3.1职称与职业发展动机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级职称组职业发展动机因素均值低于其余各组,与副高级职称组、中级职称组、初级职称组及暂无职称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

2.3.2职称与社会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高级职称组社会动机因素均值高于其余各组,与副高级职称组、中级职称组、初级职称组及暂无职称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结果分析

3.1.1临床医生工作繁忙时间紧是影响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工学矛盾”是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临床医生时间难以保证,从而减少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机会。其次是地点因素,这和大部分的培训班、学术讲座都在院外举行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问题,医生不能尽可能多的参加外地的学习。

3.1.2临床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动机是职业发展动机: 这一研究结果和国外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1][2][3]证明参与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于职业发展的追求、为专业晋升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以及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等。其次是兴趣因素、利他服务因素、用人单位的政策规定和社会因素。

3.1.3高级职称医生参加CME主要受社会因素影响:高级职称组因为在专业晋升方面已经达到高级,已无职称晋升空间,因此,职业发展动机因素不是其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动机;而高级职称组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是与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相关的社会因素。

3.2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3.2.1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由于医院的医疗任务,医生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容易冲突。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医生,对继续教育的需要与内容不同,医院管理者应善于分析不同层次医生学习的特点,采用科学性与系统性、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主观上满足不同层次医生参加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客观上增强医生继续教育的实效。医院还应加强院内继续医学教育力度,以便更好的节约时间和经费,并根据行业要求和本单位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

3.2.2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共享

3.2.2.1整个医院的资源共享。这包括科室内的资源共享和科室间的资源共享。

3.2.2.2增强医院间的合作,实现共赢。同一地区的医院之间,除了业务上的竞争,还应该在技术、信息、资源上进行互通和共享。对于三甲医院,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技术、新知识以及行业前沿的专家,在接收进修医生、规范化培训医生的同时,将一些学术会议、案例讨论也能与一级、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医院的医生一起分享的话,会提高整个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3.2.2.3医院与社会资源。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医院应该有效的利用政府、企业、学术团体等的资助举办或者参与学术会议,开办继续教育培训班,以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各级卫生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费用分担制,多渠道解决继续医学教育的资金问题,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2.3发展远程继续教育: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手段灵活多样,卫生技术人员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自己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及分布不均的问题,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获取所学医学专业的全面的信息和资料,还可以了解相关最新医学发展动态,为卫生技术人员学习和更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便捷的通讯为获取最新的教学手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结论

综上所述,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完成较好,医生有条件多渠道、多形式的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医生参与继续教育的动机的整体趋势中,职业发展与兴趣的动机强度最高、最为普遍;而影响在职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时间因素和地点因素。因此,继续医学教育政策制定者及各级管理者应根据不同医生的不同需求及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并给予资源支持,以充分激发医生参与继续教育的内在动机,提高参与程度、优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尚柏.国外继续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进展. 安徽医学,2010,31(3):195-197

[1] Henry.G.T , Basile.K.C. Understanding the decision to participate in formaleducation.Adult Educ.Quar.,1994,32(2):77-82

[2] Merganser, M.A. the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Pharmacists toward Continuing Education, Madison, WI: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1978.56-67

篇4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保定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490X

国内刊号:13-1393/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5

关键词: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中美比较;诊断;治疗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教育的探讨也倍受重视和关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经验,培养具备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有利于我国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代表,近两年,笔者通过走访留学生、查阅文献,并先后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等医学院校进行交流访学,对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有了深入认识。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建制、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有所借鉴和启示。

1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1.1中美医学院校的体制存在差别

中美医学院校在建设、筹资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医学院127所,其中州立76所,私立51所,而我国医学院校均由政府建设。美国医学院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有偿服务、研究经费、政府拨款和校友捐赠等,筹资能力较强,而政府拨款则是我国医学院校较为主要且单一的经费来源。美国医学院校的质量评估主要由非政府的第三方组织高等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进行,联邦和州政府通过教育拨款和科研资助等形式对各医学院校略加影响,我国医学院校由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实行基本一致的学制和课程[1]。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中美医学院校在办学性质和宗旨上存在本质差异。美国医学院校实行“精英教育”,旨在提高医学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院校具有很大的自,可以自主调整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灵活性。我国医学院校推行“大众化”教育,旨在在较短周期内培养能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但受制于院校隶属关系的差别,或由于区域间的政策差异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衡,较容易导致不同医学院校间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出现差异。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差异从根本上是由中美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适应了本国国情。

1.2中美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差别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较为完整性,通常由“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部分组成。其医学教育起点较高,报考考生须完成4年大学本科学习且修过医学预科教育课程,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后才能就读。美国医学院校教学大纲为4年制,成绩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medicaldoctor,M.D.)学位。M.D.的学习课程与医师执照考试挂勾,学生在前2年学习医学基础课,结束后要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一部分,后2年进入教学医院,临床课程、见习和实习结合在一起,结束后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二部分,合格后才具有申请住院医生的资格。M.D.毕业后须经过年限不等的培训(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等),完成执照考试的第三部分后方可获得行医执照。美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法律规定医生须接受知识更新教育和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准更新执照[2]。相比之下,历史原因造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院校医学教育”的学制和培养模式较为复杂,主要有五年制临床本科、八年制本硕博一贯制、三年制临床型或科研型硕士、三年科研型博士等。“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较为薄弱松散,我国的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以上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硕士、博士在读期间只要有单位挂靠,也可以申请考试,通过后即可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工作。医学教育体系所导致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差别较为明显。美国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要求所有具备行医执照的医生都有在大型教学医院的从业经历,保证了医生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临床功底和较为一致的专业水准。对基础科研感兴趣的医学生在校期间还可申请攻读生物医学哲学博士学位(philosophiaedoc-tor,Ph.D.),毕业获得M.D.和Ph.D.的双学位。双学位博士除了临床知识学习和实习以外,还需要在实验室接受长时间的基础科研训练,发表一定质量的科研论文后才能获得学位[3]。相比而言,我国医学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现阶段通常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且不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水平差别较大。在研究生层面,由于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研究生阶段进行科研的同时,往往不能兼顾临床技能的训练,毕业后存在到了临床“不会看病”的问题,而专业型研究生虽然临床技能娴熟,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培训,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1.3中美医学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存在差异

首先,中美医学院校的生源存在差异。如前文所述,美国医学院学生的入学条件严苛,只有成绩拔尖、素质全面的本科毕业生才能通过,相当于研究生教育。从医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在学医前就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训练,并选修了医学相关课程,保证了在进入医学院后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说,在美国上医学院绝非一时冲动的想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学生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也更好。相比而言,我国的医学院校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由于每年招生数量较多,竞争不太激烈。尤其在近年,医学院校报考人数还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对于我国的医学生来说,多数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于未来职业的认识度和责任感并无感性认识,以致在今后求学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失去耐心和热情。其次,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存在差别。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医学教育将基础课程进行学科间交叉整合并集中安排授课,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更能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客观、整体地学习和思考,知识体系搭建得更为牢固。美国医学教育还注重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联系,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密切联系临床,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继续强化基础学科知识。临床实习时,科目设置除“内、外、妇、儿”等常规科目外,还设置了急诊医学、老年医学和家庭社会医学等科目,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4]。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基本框架仍然遵循着基础、临床、实习的“三部曲”,三个阶段过分明确和独立,加之学科界限明显,把完整的人体和生命现象人为地割裂,医学生在学习过程感觉较为枯燥,也难以对医学体系形成综合、整体的认识。再者,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目标设定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高等教育一方面强调培养在高校或医院中兼具基础性与临床性的专门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强调培养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和传播知识的医教人员,目标设定较为清晰,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5]。我国医学生培养的目标较为模糊,按教学目标要求,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应该具备较为基本的临床技能,但实际情况却无法满足医院需求,促使毕业生纷纷考研。而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培养本科化,课程设置专业化,过于强调专业性的学习训练,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足。部分医院的专业培养并未能融入临床实践,甚至有些学生仅会做课题写文章而与临床脱节较严重,导致临床能力较差。此外,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院较早开展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我国医学院校,受制于发展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客观条件限制,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美国医学院校中已普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BL)”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等教育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有所裨益[6]。我国的医学院校现阶段仍然维持传统学科型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灌输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得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多是会考试的学生,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中美医学院校在学业考核方面存在差异。美国每个医学院都自主建立了考核体系,除了对读写综合能力、与病人交流能力和标准化病人的评估,还需要评估学生对医学道德、医疗法规以及循证医学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此外,还要评估学生对待病人的耐心程度和紧急状态下对病人处置等能力[7]。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考评通常是考多评少,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为主,考核方法也较单一。此外,对医疗法规、医德人文等方面则较少考评,使得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得不对这部分内容重新补课。

1.4中美社会医学人文品质的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以及两国文化经济等国情方面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两国医学生在能力、个性、气质等方面。美国医学生交流能力强,无论是同患者交流和与同事交往,都能够从容应对、侃侃而谈。讨论问题时,美国医学生常能提出不同见解,能够有理有据的进行辩论。在课题研究进展汇报时,即便是进展不多或者不顺利,往往也能娓娓道来。我国的医学生大多生涩腼腆,交流和沟通能力有所欠缺,和病人接触时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专业性和信任感。在学术场合,我国医学生提问和发言也不够积极,反映出学生在校时这方面能力较少接受训练。美国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愿强烈。在美国院校的实验室,假期经常可以见到高中生来见习实验技术并参与学术活动。由于学生较早接触科研活动,创新的理念也较为超前,使得他们与我国的同龄学生相比思维更活跃,求知欲和创新欲也更强。我国医学生通常接触科研较晚,往往在研究生阶段才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少医学生把临床和科研对立起来,对科研活动疲于应付,实用主义明显,创新的动力和后劲都明显不足。美国医学生职业远景明晰,加之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入职后享有的丰厚薪酬和崇高的社会地位都使得医学生精益求精、发奋学习,而我国的医学生临近毕业时往往境况较为窘迫,为寻找工作或升学等大费周折,养家糊口颇有压力,难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业务中去。

2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不难发现中美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与差异。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方面。

2.1改革医学院校体制,完善医学教育结构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改革深化的机遇下,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应当体现出向“政府宏观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自主办学”的新体制模式转变,从宏观上推动医学院校质量提升,突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医学教育体系结构不均衡、不完善,一使得医学院校在有限的时间内负担了过重的教育任务,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高等医学教育体制,在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教育;二是在缺乏完善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情况下,使得医务人员过早地专业化、专科化,因此必须着力加强和完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

2.2明确医学教育目标,优化医学生培养模式

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实际上是短时期内的高度专业化教育,虽在较短时期内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但却影响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对医学生兴趣潜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亟需探索和设定适应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目标,适当简化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并提高医学生相关待遇。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医学生培养模式,明确不同年制、不同学制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让医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职业道路。

2.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

在医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秉承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应当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培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应当鼓励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环境。应当及时升级教学硬件,引进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方式进行教学、训练和考核。应当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推广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培养医学生的社会医学能力,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医学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汲取、总结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后,我们能够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教育体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凌保东.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3-35.

[2]吴春丽,RichardS.BaeMD.美国医学教育体系运行简述[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676-680.

[3]朱洪英.美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与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2207-2208.

[4]丑赛,赵峻,杨萍.浅谈美国医学教育的临床教学反馈[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10):1440-1442.

[5]周蓝波,周国平.美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3):470-473.

篇6

关键词:

医学英语;医学专科类院校;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在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与国际的交往日趋频繁,各领域与世界接轨,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在此大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这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与国外接轨的国际化层面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人才需求方面特别需要在医学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同时又能熟练掌握国际化的语言,特别是英语的人才。本文针对医学英语在医学专科类院校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培养出适合国际化要求的医学英语人才做出贡献。

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医学英语(MedicalEnglish)是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进行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主要提高他们在医学专业领域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与笔译的专业交流。由此可知,医学英语教学不是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用英语来讲授有关的医学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获得相关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如今在医科院校兴起的医学英语教学属于医学科目,而不是英语科目。总之,医学英语是英语能力和水平的加深和延伸,用英语语言来表达医学专业的知识,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英语。

(一)偏重公共英语,忽视医学英语教学对于医学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采用每周两到三次的大班授课的英语公共课的授课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医学生进行的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对医学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英语教学与医学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医疗卫生行业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

(二)医学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在医学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基础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医疗卫生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医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医疗卫生行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医学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医学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医学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在医学的专业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无法将医学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医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医学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游刃有余,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对于大多数的医学英语教师来说,无论其原有的专业是医学还是英语,重新掌握一门学科并使其与自己所学专业达到融汇的地步都并非易事,既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又费时费力且收效不一定明显,故热情不高。而以上这些情况对于医学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与医学相关的语境,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目前的医学院校由于学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课程多受到压缩,且多为大班授课。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多采用的是满堂讲,甚至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这对提高英语分析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教具多为公共英语的视听说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缺乏有针对性的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具,更缺乏与医学场景相关的情景教学环境,这导致教师和学生只能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利用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教具进行语言学习,这很难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的交际使用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弱化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医学英语对于提高未来临床医学研究和诊治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来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进一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限制其更好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对现阶段医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探讨有效提高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医学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毅,楚长彪.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和策略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4)

[2]刘伟荣,杨丹,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医学综述,2008,14(16)

篇7

1.1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实施转化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激发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究生经过了五年本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经过了本科临床实习期的观摩,已构建其知识体系,对各种疾病也有初步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强化他们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倡导其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为目标。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请教研究生导师。避免单纯以为目的,科研创新性差,成果应用前景渺茫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能激发其继续深造的欲望,从而明确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不断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1.2转化医学理念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一些重大疾病、多系统疾病从病因、机制、诊治到预防,涉及的因素众多,极其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靠单一专业学科医疗力量很难完成。这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基础、临床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联合会诊,共同完成疾病的诊治。转化医学即倡导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由临床研究者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指导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用于疾病医疗的新工具,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另外,医学实验技能课和动物实验课,也需要研究生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研究生在接受转化医学教育的同时,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这种互助、共进的团队精神。

1.3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在现今转化医学的时代,仅具有单方面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是远不够的,转化医学理念主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既精于科学研究又精通临床技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能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可使其自身专业素质更加全面、系统,厚积薄发。

1.4转化医学理念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转化医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频繁的交叉对话,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语言,进而促使转化医学变成双向通道———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依此形成良性循环。转化医学教育无疑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多学科介入机制以完成研究项目的跟踪、系列研究。藉此互动平台,医学研究生可以不断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科研领导、科研协调的能力,建立联系网络,形成积极、和谐、互助的团队合作的局面,这也将最终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

2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策略

对医学研究生加强转化医学理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有利于跟进国际医学发展的步伐。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需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等各层面齐抓共管,打造出蔚然成风的蓬勃局面。宏观把握制定转化医学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联合医科、理科、工科等多方面的力量,组建跨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搭建医学研究共用平台,建立促进转化激励引导机制,催生高层次研究成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模式[6]。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如下策略:

2.1强化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选综合素质高、博学强识的授课教师,保证师资力量。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院之间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会议、讨论会等,让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们增进沟通,取长补短,更新研究理念,拓宽研究思路,这样才能为更深入、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如科研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临床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临床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基础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联合为研究生制定个体化的培养计划,这样可使研究生们在基础和临床领域中得到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和培养,有利于科研思维的拓展,有利于临床实际问题的科研化,能促进青年学子们的长足成长。

2.2优化课程体系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适当减少公共课学时,确立以基本知识、临床应用、实验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基本元素讲授相关知识,围绕临床问题的各个方面(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展开启发式教学。重视综合性的系统生物学的教育,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在理论层面真正跟进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实验课程应适当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另外,科研工具和方法学的教学亦是必不可少。良好的文献检索、文献综合能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医学统计学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均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今后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国内很多高校调整学科结构,目前增设了转化医学二级学科,这为医学成果的转化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孵育基地。

2.3拓展实践应用目前医药行业在基础、临床、新药和器械研发等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基础研究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临床医务人员不能跟进国内国际的前沿科学问题,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不能紧贴临床的实际需求,这样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转化医学理念,需要政府机构、医院、高校、高新科技企业等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切实合作,才能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启发其获得科研灵感,培养自己独特的科研兴趣和方向,并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努力践行。

篇8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院急诊科临床实习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66人做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设计,随机分为6组,每组11人,单数组33名学生设为实验组(EBM组),采用循证带教法带教;双数组33名学生设为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带教方法。两组学生入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

(二)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种带教法的问卷调查结果、出科考试成绩分别运用秩和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二、教学方法

(一)带教教师情况。带教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急诊科临床教学经验,带教时间均为半年。两组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及职称等相关因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循证医学临床实习带教的具体模式。

1.教学准备。学生进入临床后,应尽快熟悉本专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要点和防治措施;另外,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如何才能找到最新、最佳的证据,同时教师亦应查阅并提供相关的循证资料,指导学生科学可靠的诊治方法。

2.教学过程。以临床实习带教老师指导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解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激素早期应用还是晚期应用”问题为例,透视循证医学的临床教学过程。(1)分析研究患者的病史、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问题:ARDS激素早期应用还是晚期应用,用多长时间,用多大量为宜。(2)师生共同检索相关文献42篇,发现激素的作用时机问题分水岭是早期应用(<7天)抑或晚期应用(>7天)。近年,主张将激素的开始治疗时间推迟到1周以后,中等量、长疗程激素治疗对晚期ARDS有益。(3)对检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多项的临床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提示,ARDS晚期激素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机制可能不仅仅局限于肺组织纤维化的减轻,而可能是激素多方面、多环节的作用结果。(4)评价上述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结合临床专业知识与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制订对本患者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归纳总结,在学习小组中讨论。(5)师生一起实施此治疗方案并动态监测效果。(6)与学生共同总结此次循证医学的实践活动所获取的知识,肯定优点,发现不足,循序渐进。

(三)传统带教临床实习带教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每周集中小讲课1次。

三、教学效果

(一)出科成绩对比。学生完成急诊科实习任务时进行出科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与实践技能操作,分别独立判卷,总分各100分。考卷从题库随机抽题,难度系数分布比例均等。

篇9

1.1教学对象及分组

选取本校2009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一、二班共60人为研究对象,每班30人。一班为实验班,在辅导员和班级干部的配合下分成6组,每组选取一名有责任感、组织能力强、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组长,教学中采用TBL教学法;二班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

1.2课程选择

选取检验专业的四门专业课程作为实验课程,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四门课程严格按照TBL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授课,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

1.3教学设计

以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其他课程教学环节相同。

1.4TBL教学效果反馈

教师设计纸质问卷,内容包括:(1)TBL能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2)TBL能否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为科研工作打下合作基础。

1.5成绩考核

每个学生的总成绩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随堂成绩,二是笔试成绩。随堂成绩包括三个部分:个人成绩、团队成绩和个人对团体贡献率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20%。个人成绩即个人纸质测试成绩;团队成绩=(团体互评分数+教师评分)/2;组内成员给出个人对团队的贡献成绩。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基础知识题40分;综合应用题60分。重点放在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成绩=50%随堂成绩+50%笔试成绩。1.6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2007及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教学效果反馈结果

通过本学期TBL教学法的应用,86%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法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创造力;82%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信息检索和信息运用能力;85%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法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86%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85%的学生认为检验专业课程教学有必要使用TBL教学法。6%的学生认为TBL法增加了学习负担,占用了课余时间。12%的学生认为演讲学生的重点、难点不突出,学习时压力大。

2.2考试成绩结果

对四门课程的期末成绩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总成绩高于对照班的平均总成绩(P<0.05)。

3讨论

3.1TBL教学法能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

正确、高效的信息检索能力对于当下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学生在文献资料的查阅中,可以迅速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找准信息源,筛选信息,分析信息,为我所用,为以后科研和临床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一学期以来学生对教师所设计问题的查询,学生们学会了怎样准确地检索信息、正确地利用及筛查有用的信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储备、处理技能,以及对信息进行合理筛选、鉴别、使用的能力。

3.2培养检验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TBL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3]。检验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学生会从事科学研究,团队的协作意识很重要。研究表明,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之间需要合理分工、相互信任、密切配合,各尽所长,紧密沟通,达成共识,最终找到能够顺利解决教师设计问题的最佳方案。课堂中学生对本组的设计方案和观点进行展示,以及对其他组学生和老师的质疑要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业务能力,在问题的讨论和答疑中,允许本组学生补充,这就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充分展示本组的知识成果[4]。

3.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主体地位的构建是大学生课堂中一直追求的教学模式,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5]。在TBL教学法中,学生课前预习和团队分工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等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预习、讨论和成果展示时,学生积极参与,准备材料,学生已经意识到,学习不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学生的责任,积极构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专业的非专业的,意见统一的不统一的,所以学生要通过资料查询、专业书籍的查阅等各种途径积极探讨,存同求异;在团队讨论中会遇到各种争论,面对这些问题和争论,学生需要认真聆听,认真分析,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断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得以提高,真正做到学生积极主动的在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学生认真思考,认真分析,去伪存真,打破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时学生被动、懒惰学习的局面[6]。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非常珍惜展现自我的机会,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课件,极力地展现自己或小组的观点,学生在展现自己成果的时候,骄傲自豪感油然而生,短短的几分钟既给了学生一个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认真记录其他组的观点和方案,认真分析,反复斟酌,无形中极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在TBL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师方面: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教师要博览群书,掌握专业的非专业的知识,以应对课堂中纷繁复杂的变化,正确合理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树立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课堂掌控能力亟待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多人都想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但有时表达者语言不够精练,过度紧张,课件繁杂,时间冗长,占用课堂时间多等问题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掌控课堂,既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合理的布局课堂;教师观念急需转变。大学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指导、归纳、总结或者及时的纠正方向和解答疑难问题。在学生方面,小组的合理构建有难度,人员分配不够客观;有的学习小组成员信息检索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复制,没有归纳总结变成自己的知识;有的学习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简单的回答问题,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要提高,一些学生的材料准备精彩,但是表达不利影响了讲授效果。

综上所述,TBL教学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缺点,确立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下一步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南,池霞,童美玲,等.儿童保健学教学中应用TBL模式的探索与意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84-85.

[2]胡兆华,郑霞霞,方仙桃,等.TBL教学法的学生反馈意见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43-1145.

[3]魏红蕾.T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7):128-129.

[4]ThompsonBM,SchneiderVF,HaidetP,etal.Teambasedlearn-ingat10medicalschools:2yearlater[J].MedEduc,2007,41(3):250-257.

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在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与国际的交往日趋频繁,各领域与世界接轨,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在此大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这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与国外接轨的国际化层面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人才需求方面特别需要在医学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同时又能熟练掌握国际化的语言,特别是英语的人才。本文针对医学英语在医学专科类院校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培养出适合国际化要求的医学英语人才做出贡献。

一、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医学英语(MedicalEnglish)是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进行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主要提高他们在医学专业领域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与笔译的专业交流。由此可知,医学英语教学不是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用英语来讲授有关的医学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获得相关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如今在医科院校兴起的医学英语教学属于医学科目,而不是英语科目。总之,医学英语是英语能力和水平的加深和延伸,用英语语言来表达医学专业的知识,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英语。

(一)偏重公共英语,忽视医学英语教学

对于医学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采用每周两到三次的大班授课的英语公共课的授课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医学生进行的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对医学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英语教学与医学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医疗卫生行业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

(二)医学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

在医学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基础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医疗卫生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医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医疗卫生行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医学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医学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医学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在医学的专业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无法将医学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医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医学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游刃有余,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对于大多数的医学英语教师来说,无论其原有的专业是医学还是英语,重新掌握一门学科并使其与自己所学专业达到融汇的地步都并非易事,既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又费时费力且收效不一定明显,故热情不高。而以上这些情况对于医学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与医学相关的语境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目前的医学院校由于学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课程多受到压缩,且多为大班授课。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多采用的是满堂讲,甚至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这对提高英语分析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教具多为公共英语的视听说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缺乏有针对性的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具,更缺乏与医学场景相关的情景教学环境,这导致教师和学生只能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利用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教具进行语言学习,这很难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的交际使用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弱化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英语对于提高未来临床医学研究和诊治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来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进一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限制其更好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对现阶段医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探讨有效提高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医学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毅,楚长彪.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和策略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4)

[2]刘伟荣,杨丹,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医学综述,2008,14(16)

篇11

关键词: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慢性牙周脓肿;疗效

0引言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飞快,继续医学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引起了全国医学院、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继续医学教育意识已经深深印在每个医务人员心中。另外,重视科研工作,忽视医学教育,认为科研工作能够得出论文和结果,而医学教育知识为医务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学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基于此,就要正确认识医学教育与科研,从根本了解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性,并且认知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

1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

1.1医学教育能够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医学教育能够反映出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也能够为科研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外界氛围。一般,某一个医疗单位医学教育之所以能够继续进行,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医疗单位在某一个领域中的科研工作在省内或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其他同行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科研工作也是医学教育项目能够通过评审的条件,所以应该对其有足够的重视。那么,继续医学教育能够反映出某一个医疗单位的科研工作水平。医学教育还能够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由于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科研工作就要不断创新出新的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继续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就是现代医学科学领域中的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此就决定了医学教育能够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使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使用在社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在此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继续医学教育就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1]。

1.2科研工作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医院科研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科研计划、论文、成果、档案、设备、保密、经费、人员、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科研管理的宗旨就是协调、综合、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科研水平,保障医院科研质量,并且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医学发展较为循序,科技创新是医学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趋势,在促进医院构建学习型医院及国际化品牌过程中,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以科研和管理两者相结合来完成,所以,科研管理工作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科研管理,促进科研工作及医院管理建设,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科研管理工作还是医学教育的基础。继续教育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生命力来源主要是全新的内容。但是任何全新的事物都是相对且具有时间限制的。为了能够使继续教育能够具有生命力,那么就要以科研工作为基础。因为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所以将两者相结合,就可以使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这种更新主要源于科研成果。科研工作还有紧密的跟踪性,也就说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手段实时关注他人的科研工作进展。这样不仅能够使医学教育内容具有完整性,还能够在与他人科研成果对比的时候,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检验及完善,保证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具有科学性。[2]

2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

2.1医学教育与科研和医院管理的关系。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就是使用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的对医学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任务就是创新、探索、发现医学教育的规律,并且将其运用到医学教育工作中,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医学教育也具有实践性、服务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在医院中进行,医学生、护士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医学科学研究是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医学优秀人才的途径。在医院进行医学教育工作,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医院科研工作,提高医学工作水平,有利于医院的技术创新、学科建设等。社会对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需求,也是科学研究的动力。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经济、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主要就是培养医学人才,所以产生间接的就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具有远期的效益。医院的科研管理,不能够知识重视近期功利,从而不重视远期效益。

2.2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医学科研管理,医学教育科研的层次越高,表示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在目前医学科学发展具有较好势头的背景下,对医学教育和科研具有局限性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质量和成果。医学教育是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及不确定的心理,会直接影响研究过程。医学教育也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要选择合适的客体进行研究,首先就要以医院质量管理为基础,题目要进行限定,题目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适中。如果题目过大的话,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题目过小的话,就不易出研究成果。所以科研题目要准确,从实际出发。医学教育与科研具有群体性,要通过医院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利用信息资源,使用院校联合,团队合作,才能够取得科研成果。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持之以恒,将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够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潜力发挥出来,促进医院管理工作和可持续发展。[3]

3结论

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需要医院对其给予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使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更加完善和高效。医院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长远性的发展,将其持续的进行下去,对医院的发展、社会医疗体系的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秀红 单位: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01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我国的医学继续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日益制度化、规范化[1]。但在医学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着课程设置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提高医学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 目前医学继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日益更新,医学技术也在迅猛更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更为迫切。但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大部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晋升职称或执业注册挂钩而不得不参加[2]。结果造成这些学员交费上学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学历证书或学分证明,而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能力,为了轻松地获得学历证书或“挣”够学分,他们乐于追求只用交费而不用参加学习的“学历班”,而很少考虑工作的实际需要。

另外,有一些开办继续教育的医学院校培养目标不正确,把继续教育当作是学校的一个经济创收点,只考虑经济效益而不重视社会责任。滥设点、滥招生,在管理上片面强调成人的工作、家庭等外在因素,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放任自流,导致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更谈不上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目前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学校卖文凭,学员买文凭,教与学双方都把继续教育当作一种经济,而不是一种知识的传递与提高。这种错误的认识只可能使医学继续教育名存实亡。

1.2 教学模式滞后

目前我国医学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从取得学分的意义上讲,课堂授课无疑是重要的途径,而对其效果则不应轻易下结论[3]。传统的、灌输式的医学继续教育虽然能在短时期内提高学员的“卷面成绩”,却不能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教学模式滞后,严重影响了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积极性。

1.3 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不同的医学继续教育对象,由于基础和需求不同,他们对医学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不相同的。职称较高、学历较高的学员对新成果、新进展及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容项目感兴趣;职称较低、学历较低的人员则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我国医学继续教育在内容设置上基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复制,仍然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学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只是对以前所学知识复习。学员自身渴望获知的内容较少,没有考虑不同学员工作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学员对这样的继续教育没有兴趣和积极性,也是影响继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工学矛盾

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都是单位的工作人员,工作繁忙,另外,作为成年人,他们又是家庭的主要劳动者,工作和家务使他们缺少相应的时间来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工学矛盾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各级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工学矛盾,学员更希望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来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参加面授或实训,达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1.5 师资需求方面

在继续医学教育师资方面,卫生技术人员最希望参加本专业的高水平专家的指导与学习,切实提高自己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但目前的继续教育师资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学校的教授与医疗岗位脱节,不少中老年教师常年得不到进修学习,原来掌握的知识已经过时陈旧,对成人教育的需求、成人学员的心理特点不能够完全掌握,完全按照普通学生对待,所授课程不能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刚开始从教,没有深入过医疗岗位,教学经验不丰富,实践能力甚至不如学员,结果造成学员厌学;第三,大部分学员希望向医院的知名专家学习,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很多专家实践能力较强,但长期不从事教学,无法系统讲授自身的经验,使学员学习如在雾里。

1.6 教材不适合继续教育的实际要求

目前,大部分成人教育教材为普通高等教学的教材翻版,内容相似,缺少成人教育所需的技能型和前沿性,没有考虑成人学员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和需求,无法得到学员认可,学员对购买教材具有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2 对医学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2.1 提高管理人员、教学组织者和卫生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

为保证医学继续教育真正达到其提高人员素质的作用,需要有关单位认真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完成情况与其年度考核、职称聘任、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注册等密切结合的有关规定,引导卫生技术人员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考核,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对医学继续教育的认识,逐步使卫生技术人员树立“只有终生教育,才能终生执业”的观念,真正把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转变成自觉的行动[4]。组织医学继续教育的院校应将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树立培养人才的继续教育观,不断探索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而不是经济创收的继续教育观[5],使医学继续教育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目的。

2.2 课程设置的优化

课程设置是继续教育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同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开设的课程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参加适合自身岗位需要的继续医学教育是每位学员的最基本要求。对学员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课程设置上,参加继续教育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更注重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知识的扩充。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就应体现对学员能力的强化和提高。基础课可由学员通过多媒体教材或网络平台自学,以“必须,够用”为标准,专业课应多开设与能力相适应的专业选修课,如“专科技能培训”、“新仪器新设备使用与结果分析”等。

2.3 实现医学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现代化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将网络教学与面授有机结合。采用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成人教育的网络办学平台,开展网络课程教学,由学员自行安排考核时间。网络课程的开通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有利于学员无法到校上课时在家自主学习,缩短在校学习的时间,缓解学生的工学矛盾。传统成人教育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相当匮乏,往往局限于教材,较少有适合成人特点的含有导学、辅导、自测、应用等内容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学资源建设仍需不断加强和完善,这需要继续教育的开办院校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授课教师与课件制作人员相互配合,不断研发适合成人自主学习特点的课件。

2.4 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是继续教育教学的依据,也是学员们自学的根本。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要更关注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需要知识的重复,需要的是知识的更新和深入。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内容上要能够体现出最新的信息,在教材的结构上要图文并茂比较清晰,方便学员自学。一本高水平的继续医学教育教材的价值决不仅仅局限于学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时的“即时效应”,更重要的是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后,贯穿于学员整个专业技术行为全过程而发挥的指导作用。因此,学校在选择教材时应多参考学生的意见,由学生集体选择合适的教材,也可由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继续教育的教材。

2.5 提高教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合适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模式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教师素质的提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将师德作为首要内容,只有教师将教学作为一种责任而不是捞取报酬的手段,才能保证在教师教学中去主动思考如何提高质量,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二,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应通过轮岗的形式让他们在医疗岗位和教学岗位上双重锻炼,使他们理论和实践的能力同步提高;第三,注重老教师的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的交叉、融合,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产生,对于毕业多年的老教师而言,学校需要提供机会使他们的知识能够与时代同步发展;第四,医院的兼职教师临床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需要学校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成人学员的心理和学习特点,做到教学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第十三次工作会议纪要[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6):64-65.

[2]岳岭.医务人员开展全方位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J].实用全科医学,2005,3(1):47-48.

[3]严慧萍.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0):24-25.

篇13

2PBL教学方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4]。PBL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寻求交流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因此,PBL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模拟学生今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现实问题的过程,因而在国内外多个著名的医学院校被推广。美国近70%的医学院采用PBL模式教学,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课程改革的试验;中国的香港大学医学院PBL教学已占该校全部医学教育的60%,中国内地包括北医大、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在内的多个“211”或“985”院校开展了PBL教学的试点和推广。PBL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整体要求比较高,对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都有一套严格的顶层设计。许多国内医学院校的PBL教学都在七年制或八年制学生中开展,通常以临床典型病例为问题引入,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和共同讨论,最终解决临床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临床、基础甚至医学前沿的相关知识广泛涉猎。进入21世纪以来,也有诸多学者开始对PBL教学法的运用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在PBL教学中教师、学生和学校三方的成本投入非常高,而小组讨论机制运作不良会影响PBL的实际效果。教育学家Wells等进一步指出,PBL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层次、学科领域和导师的要求都是非常挑剔的,需要师生双方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5]。虽然PBL在实际开展时具有一些难度,但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试点内容。

3CBL教学方法

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案例为导向的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教师对特殊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进而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BL教学方法最早在欧美国家的一些高校经济学和法学的教学中采用,并逐渐拓展到商学院的管理教学实践中,当前在医学教育中也有一定应用。CBL教学方法与PBL教学方法也一定相通之处,就是整个教学过程都以一个案例或临床病例入手,不同之处在于CBL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teacher-de-pendentapproach),而PBL教学方法是以学生自我讨论最终解决问题为主要形式,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引导和避免讨论的方向偏离主题[6]。因此,相比PBL教学方法,CBL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因小组机制的功能不良而导致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但是CBL教学方法的案例选择、构建和叙述都可能影响学生进行讨论的兴趣和意愿,因为相比PBL教学,CBL缺乏实际情境体验的真实感。基于以上原因,CBL教学方法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常常在某些学科或某些典型知识讲解中应用。

4RBL教学模式

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基于资源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接触各种资源或运用它们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基于资源的学习有时也可以用“自主学习”来替代,是学生主动地利用学习资源主动学习的模式。RBL教学方法是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崭新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标本、模型、挂图、VCD、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对课程学习所需的学科材料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不断提高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RBL教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最新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中的基本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互电视、虚拟教室、视频会议等新的技术媒体形式已经成为e-Learning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eb支持的学习(web-supportedlearn-ing,WSL)[7]。e-Learning在内容传播、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程度的改变[8]。合作学习、高阶思维技巧的发展、自我评价、以真实任务作为学习起点的训练、自主学习、学习者个体责任和教与学应用是近年来e-Learning研究领域中的高频关键词[9]。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e-Learning的有效教学法方面,以及在有效的、基于新型数字资源的教学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基于资源的学习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RBL教学模式承载的教育理念是要求学生在面对信息时代知识激增挑战的时候,具备独立进行搜集、加工、处理、利用、评价信息的能力,将学科课程学习目标与信息文化素养整合起来,强化学生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但是,目前RBL的难题不是如何保护稀有的学习资源,而是如何确保用最适当的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习,由此RBL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