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打造

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文化打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文化打造

篇1

格:玉泉区曾经是“商贸重镇”,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辖区内胜景荟萃,具备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玉泉区曾是呼和浩特宗教文化中心,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潜质。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工贸旅游文化强区”的发展战略,借助旅游业、商贸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记者:“十一五”期间玉泉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怎样?

格:“十一五”以来我区服务业迅速成长,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8亿元,2008年已实现83.1亿元,预计到2009年可完成服务业增加值98亿元,是2004年的3倍,第三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记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运行成本低、科技含量高和环境污染少的特点,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业提升产业层级的大趋势。在服务业集聚方面,玉泉区有什么具体举措?

格:玉泉区服务业发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即“四张牌,一个体系”。四张牌是指: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传统商贸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业。一个体系是指强化配套,完善服务体系。

记者:玉泉区集聚了呼市最有特色的宗教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格:是的。我们发展旅游产业,以整合资源作为重要抓手。首先,把大召区块改造作为整合的重点,以大召、乃莫齐召和观音庙为基点,辟建绿地广场,恢复名胜景观,使大召、席力图召和五塔寺形成统一的召庙文化旅游景观区。恢复月明楼、德泰玉等87处历史上有名的老字号商铺,新建大召民俗广场、康熙御道、内蒙古民俗文化村等新景观。2006年的大召区块改造,在40天内迅速拆除了遮挡大召、席力图召旅游景点影响市容观瞻的50多栋低档商业楼,建成了占地47700平方米的大召广场一期工程和席力图召广场,完成了五塔寺景区扩建和大召内部装修。在拆除占地近400亩共4000户危旧平房的同时,修缮并扩建了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乃莫齐召、观音庙、财神庙等名胜古迹,改造了88条小街巷和仿古街道,恢复了老字号、建设了总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的九久街、大召前街、阿拉坦汗广场组团式商业文化街区,使其整体统一在历史民族文化特色氛围之中,构建了民族文化、召庙文化、蒙元文化、旅蒙晋商文化为一体的“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区”。

记者:打文化创意产业、传统商贸业这两张牌,区政府有什么独具特色的举措?

格:在大召、观音寺、五塔寺、昭君博物院、蒙古风情园正在逐步成为我市旅游“名片”的同时,我们深度挖掘召庙文化、蒙元文化、旅蒙商文化和昭君文化等资源内涵,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旅游观光与休闲购物、非物质文化体验与传统工艺展示的有机结合,引导形成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都市文化产业功能区。打造并充分发挥vX"蒙元文化”和“旅蒙晋商文化”为主线的旅游品牌的整合效应,跨区域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我区以老城区改造为突破口。从优化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入手,致力于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先后建设改造了商贸环境和大型专业市场,不仅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也使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示范,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手段和流通方式改造传统零售、餐饮等服务业,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了一批业务特色鲜明、市场辐射半径大、自主增长能力强的批发贸易企业,增强我区商贸业规模效应和辐射能力。

记者:通物流是这方面的典型企业,您对这类专业市场业态的集聚有什么看法?

格:美通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食全食美水果批发市场、蒙联瓜果批发市场水果销售量占全市水果批发份额的90%以上。这个企业是一个从传统的国有企业成功过渡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的典型。重振传统商贸业需要这样在市场经济环境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也同样需要来自国内外的客商一起为玉泉区的建设贡献力量,这是一个双赢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例如,以开泰、金峰、福利达为主的肉食品、副食品批发市场已形成规模,这些直接关系民生的项目,不仅增强了我区城市的综合功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使我区基本形成了服务于全市及周边城市的农副产品批零网络。我区的金旺角服装批发市场、天孚品牌服装批发市场和恒昌服装批发市场也已经形成了服务于广大最基层群众的中低档服装的批发网络,零售业务辐射我市各旗县区。我区的三千浦餐饮有限公司不仅将连锁餐饮店发展到了鄂尔多斯市等盟市,还进军到了北京、苏杭、广州等地。

记者:玉泉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很有特点,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区政府采取了哪些务实的措施?

格:近几年,我们积极促进旅游服务硬件设施的改造建设,不断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已建成的蒙古风情园成为中外宾客来我市旅游住宿的首选。我们已在南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了五星级酒店――南湖嘉远大酒店,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游业;大召区块的特色餐饮、购物已经成为我市的又一商业带,不仅是游客,本市市民每逢节假日携全家老幼逛大召、尝小吃、购名品也已成为时尚。我们在推进这些项目全面运营的同时,还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使我区旅游产业逐步实现由资源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由游客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的三大转变,切实打造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黄金旅游带”,从而带动我区餐饮业、商业及旅游产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记者:请您谈谈制约玉泉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瓶颈”因素有哪些?

篇2

二、定期在五地市间召开旅游协作会议,共同探讨、商议合作事宜,共同推出旅游线路,共同创建“诚信旅游”、“无障碍旅游”,共同改善区域旅游大环境。建立重点旅游企业的诚信档案,由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推荐信誉度好的旅行社,向社会公布、接受互相监督。积极尝试推行旅游“套餐”最优惠价格,由五地市每家推出精品旅游景区(点)一至三个,形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文化长廊之旅”旅游产品,向市场推出。

三、五地市要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及时掌握各地的旅游动态。可通过协商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采取有重点、有目的的统一联合促销活动。共同举办大型旅游节会活动,合作城市间要利用当地主要媒体(电台、电视台)为对方免费提供宣传平台。共同邀请旅行商和媒体考察团,提供便利、优质的接待服务。

四、重视解决好交通问题,尽可能地开通或增开城市间的航线、航班、旅游专列。积极支持和大力协助各地旅游企业通过旅游包机和旅游专列等有效形式方便游客互流,扩大客源相互间的交流和效益。积极尝试从嘉峪关、乌鲁木齐东西两头组织游客进出,带动区域内各地市旅游的发展。

五、积极促进区域内各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友好合作,引导和鼓励各地旅行社、宾馆、饭店缔结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业务合作,建立客源信息网络,互相交流行业管理经验。

六、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地的投资者,采取各种融资渠道联合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纪念品。积极开展旅游管理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交流工作,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七、联合建立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规操作市场,取缔部门挂靠承包,坚决制止“零负团费”、削价竞争,杜绝虚假广告诱导游客的行为,保障旅游消费者权益。

丝绸之路是中国西部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淀。经过30多年持续不断的推介和广泛深入的宣传,这条线路在国际旅游中具有极高的声誉,每年吸引了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来丝绸之路观光旅游,寻古探幽,几十年经久不衰。

嘉峪关以西、乌鲁木齐以东的丝绸之路“甘新”段,集中展现了古老的长城文化、深邃的石窟艺术、丰富的佛教文化、多彩的西域民族风情和壮美的自然风光,是丝绸之路上一条精品旅游文化长廊。这条旅游线路文化纽带一脉相承,但各个景区又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旅游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从“大旅游”的概念来讲,是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因此,只有相互协作、共同联手,才能营造一个大旅游的环境氛围,也只有区域联合,才能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才能达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目的。

甘肃省旅游局纪检组组长刘亚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王嵘山出席了此次年会。他们认为,甘肃与新疆地相连、路相通、景同源、文同脉、人更亲,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双方携手可谓珠联璧合。双方表示,要高度认识打造丝绸之路中段精品旅游协作区域的重要性,增强协作互动的信心和自觉性,大力支持、全力配合两省五地市打造丝绸之路中段精品旅游品牌战略。同时,希望五地市统一思想,多做宣传、多联系、多沟通、多学习、多做实事。双方旅游企业要精诚合作、互动共赢,在共同打造这条世界级精品线路中,取得共赢,实现区域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相关

链接

感受丝绸之路精品旅游文化长廊

登上嘉峪关

嘉峪关雄踞于万里长城西端终点,巍峨宏伟,险峻天成,气势磅礴,“连陲锁钥”,是古代万里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必经关隘。

现在的“第一雄关”城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呈正方形,开东、西二门,城头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中段各有一座敌楼,壁垒森严,雄伟坚固。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两翼城墙横穿沙漠戈壁,与南、北两边山峰紧紧相连,如巨人伸臂屹立,威风凛凛,气势宏伟。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登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嘉峪关城楼观嘉峪关,它傲然屹立于大漠之上,纵看周围数千里戈壁大漠,难比嘉峪关之雄,故嘉峪关亦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嘉峪关作为内地与西域、中原与大漠之间纷争与融合的见证,悲壮而辉煌。

走进莫高窟

敦煌景点众多,莫高窟、月牙泉等美誉天下。

莫高窟是中国从十六国至元代开凿的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莫高窟开凿在南北长1680米的三危山上,在高15~30米的崖面上,现存洞窟750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构窟檐5座。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东方文化艺术的灿烂明珠。l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彩塑共有3000余身,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彩塑仅有十几厘米高。壁画如果按自身高度连接起来,长达30公里,其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经变、尊像、供养人像和装饰图案等。其中,隋唐时期的作品数量占一半以上。

敦煌地处气候干燥的西北沙漠,曾经人迹罕至,所以彩塑、壁画保存完好,使我们可以一睹在别处已很难见到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杰作,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艺术史上占有极其显要地位的原因。

品尝哈密瓜

新疆不仅以丝绸之路而闻名,而且以瓜果之乡著称,哈密瓜就是其中的一种。

哈密瓜品种繁多,形态各异,有圆形、椭圆形、橄榄形、卵圆形、长棒形和短筒形等。瓜皮的颜色有白玉色、金黄色、青色,还有绿色和杂色等。瓜的风味也各有特色,有的脆,有的绵,有的,也有的酒香扑鼻,适合人们的不同口味。

哈密瓜不但好吃,而且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食用哈密瓜对人体造血机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甜瓜具有“止渴、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团壅塞气、治口鼻疮”之功效。哈密瓜的外表皮可做饲料,供羊、驴食用。

哈密瓜的瓜籽小而仁饱满,可以生食,其味不亚于其他瓜籽,晒干炒熟,味道更佳。鲜瓜还可加工成哈密瓜干,形似蜜饯果脯。每年7月,哈密地区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哈密瓜节”,让游客走进瓜园,体验乐趣,品味瓜文化。

感受吐鲁番

吐鲁番古称姑师,自明代起称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历史悠久,神奇美丽,自两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除了飘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奇特的地貌风光及民族风情,吐鲁番还拥有众多名胜古迹,仅国家和自治区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4个。沐浴了2000多年风雨依然屹立的高昌、交河故城,历经沧桑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藏有千年古尸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结构独特的清代伊斯兰建筑苏公塔,《西游记》中那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火焰山,宏伟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儿井,葡萄园里葡萄姑娘动人的情歌,别具风味的巴扎风情,葡萄架下风情浓郁的维吾尔族歌舞,以及距今2400万年前举世无双的巨犀化石,使吐鲁番成为一块古代文化历史遗产荟萃的宝地和融“火洲”、“风洲”、“沙洲”、“绿洲”为一体的自然地理、历史博物馆。

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处,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夏季最高气温达47.8℃,地表最高温度高达70℃以上,沙窝里可以烤熟鸡蛋。每当盛夏,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由于具有独特的地貌,再加上《西游记》里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闻名天下。

游逛大巴扎

位于乌鲁木齐二道桥的新疆国际大巴扎(集市)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业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的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是新疆商业与旅游繁荣的象征,是乌鲁木齐作为少数民族城市的景观建筑,又是乌鲁木齐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篇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国内外游客都与日俱增,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渴望能抓住这个机会,因此不遗余力地行进大力宣传,希望能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客源。但是随着人们对现代旅游体验性的深入认识,目前旅游者对旅游数量的追求逐步转向对旅游质量提升的追求。旅游者消费需求的这一变化,要求旅游必须与文化有机融合,才能使旅游蕴含着文化内涵而持续发展并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遵义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省当然也毫不例外地搭上了这趟顺风车着力积极打造和宣传自己的文化品牌。但是在这个塑造自身文化内涵、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引以为鉴的是,虽然从上个世纪开始城市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出现并且逐渐升温,各地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城市形象,塑造自身的文化品牌,但是成功突围的只是少数城市,其中大多数城市在盲目过快的实践过程中,人为地夸大事实、浮夸作秀,很快就被一波波新拍上岸的“城市文化品牌浪潮”淹没销声匿迹。

二、文化品牌与旅游业的发展的现状和关系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8个民族。到2009年末,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以东,乌江以北,有汉、苗、仡佬、土家等民族。下辖红花岗、汇川2个区,凤冈、湄潭、余庆、习水、桐梓、正安、绥阳7县和道真、务川2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代管赤水、仁怀2个县级市。遵义地区下辖各区县,不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让贵州人甚至中国人骄傲的红色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也文明省内外,甚至有很多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尽管遵义地区在旅游发展上很想有一张自己独一无二的名片,但是总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地方上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种种举措让品牌的打造总欠缺一股后劲。的召开可以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四渡赤水让人惊叹......遵义可以说是红色旅游的代名词,可是由于规划宣传缺乏系统规范性,让遵义红色旅游一直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

整个贵州省少数民族资源丰富,遵义地区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可是当讲起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时,旅游者们更多的想起的是云南还有遵义的近邻四川,贵州发展得比较好的也仅仅是近两年才开始温热起来的西江苗寨,可是就算如此,整个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形式也很单一,项目越来越缺乏创意,无法长期吸引更多的游客,稳固客源,更无法打造一个大的品牌,传统文化资源并不会自动转化成文化品牌,不会自动转化为财富。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能一味的想到回到传统,回到原生态,而是应该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关系,在回归原生态的同时,寻求现代人都市工作生活中所缺的精神。

遵义地区下属湄潭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抗战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迁入湄潭办学7年,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提供茶树栽培、育种、制茶、防病等研究,对后来的湄潭茶产业发展影响极大,也更是成为了湄潭人民的骄傲。

湄潭茶叶品质优良,有十多个获国家、省、部优以上产品,但是当地品牌管理经验缺乏,自主小品牌越来越多,难以管理和壮大。常年来湄潭茶叶收成期一到,总会吸引浙茶商前来,低价收购湄潭茶后制成龙井、碧螺春,赚取大头利润。截止到2013年为止,湄潭全县茶园已超过四十几万亩,在茶叶生产上严把质量关,全力打造茶叶品牌。在“中茶杯”、“中绿杯”等系列国际国内名优茶评比中,先后28次夺得金奖。在“贵州十大名茶”评比中,“湄潭翠芽”荣登榜首。我县相继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继“茶文化”在国内打出名堂后,湄潭紧跟着开始了全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这种文化与山水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广西的《印象?刘三姐》品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本。它引进导演张艺谋的创作团队,以桂林山水实景为背景,融合广西民间刘三姐的传说,借助现代舞台灯光、音像技术,在红色、黄色、银色、白色四个“主题色彩的系列”里,将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成功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自首演以来,近十年的时间它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仅2012年,《印象?刘三姐》一共演出了五百三十二场,接待观众151.0261万人次,演艺收入高达1.65亿元,上交税收近2000万元。《印象?刘三姐》除了给游客带来震撼和享受之外,也拉动了阳朔的交通、餐饮、住宿、娱乐、商品零售业的增长,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阳朔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82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增长23.2%。

三、未来的发展对策

旅游业要追求长期高效的发展,务必要确保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品牌产业化。这样的长远浩大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保障,携手寻求旅游文化产业的新发展和新局面。遵义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省要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突围而出,发展文化品牌,稳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改进。

(一)加强政府文化与旅游部门的协作互助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个保障平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要合作发展更是需要政府的协调组织。所以作为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化局、旅游局、体育局等政府职能部门,更应该加强部门与部门间的相互合作,做好信息互通等工作,确保各部门间的工作更加高效率地完成。以湄潭县为例,湄潭县政府为了给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制基础,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将文化局、广播局、旅游局、体育局等文化旅游部门整合为一体,生成了一个新的部门,即湄潭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这样子的调整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信息的互通、项目的有效策划以及时间、空间的有效配合,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而且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效率。这个模式和深圳的发展很相似,为促进深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应加强下属的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在具体业务和规划方面的协作,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和配套,使双方的工作在思路、目标、措施、步骤和产品开发的类别设计、时间安排、空间布局等方面能够有机结合和有效配合,双方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二)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

篇4

一、王屋山特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一)王屋山特色文化资源。王屋山坐落于我国河南济源西北40公里,是古代名山之一并列于十大道教洞天首位,因而得此天下第一洞天美名。其山峰气势雄伟、峰峦叠翠且宫观林立、充满了人文气息,自然景观资源可谓无比丰富。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设坛祭天开始,就吸引着各个历史时期道教代表人物在此活动。因此王屋山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道教历史“博物馆”、“道教圣地”。印证了道教在此地的辉煌与绵长历史发展进程,赋予了王屋山深刻的人文景观内涵。也正因此,王屋山拥有我国最为庞大的道观皇家建筑群,例如以司马承祯、玉真公主创建的阳台宫、迎恩宫、紫微宫等,总总而生、林林而群。另外王屋山还蕴含丰富的道教艺术,其中以浮雕工艺最为突出,例如三清殿石柱通身雕刻的花鸟、云龙丹凤、飞禽鸟兽等,极富观赏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修养与智慧结晶。

(二)王屋山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王屋山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道教文化资源为其增添了无尽的魅力色彩,同时如何开发与利用好这些资源打造优质旅游品牌则成为长期以来各职能部门共同面对的难题。目前王屋山旅游开发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体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宣传力度有限、令许多外地、外省游客知之甚少,没有更好的将旅游资源与道教文化有机融合,宣传辐射范畴较为狭窄,直接导致其客源半径不良缩小。同时王屋山对道教文化的内涵旅游挖掘有限,许多开发仍停留于初级浅层水平,主要以旅游纪念品、拜佛烧香、算命求签、欣赏道观建筑与园林景观为主体,空旷的庙宇布局、少之又少的道教活动无法构建较浓的道教氛围,对道教专项主题活动的组织举办不多,体现出欠缺深层开发等弊端问题。再者旅游向导人才的欠缺、专业素质有限影响了王屋山旅游服务水平与质量,无法充分激发游客产生与道教的文化共鸣。加之旅游业整体产业链不长,令游客无法享受到一条龙式服务,也对王屋山旅游品牌打造形成了一定的弊端影响。

二、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的科学打造培育

(一)举办特色专项旅游活动,深入开发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为深入挖掘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旅游形象,我们应结合王屋山地理特征开展多方位、多渠道的旅游专题线路特色活动。例如,主体开发道教休闲游、学习道教礼仪、养生之道,打造道教养生宴供游客品尝、建立休闲疗养场所、度假区域、开发道教保健医药游、保健养生旅游等。对于具有了解历史人文内涵热情的游客我们可为其安排寻根访祖活动,开展道教修学游、观光游,举办特色专场演出活动令游客真正感受道教历史文化,为之震撼、为之感动。同时我们可利用王屋山秀美的自然景观打造开发水景观工程建设和愚公移山精神文化、道学文化游,令游客放松身心、切身体会道教文化、感悟道教真谛。

(二)提升宣传力度、广泛吸引游客。为广泛吸引游客、提升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知名度,我们应加大提升宣传力度,深化整理收集相关王屋山一切道家知识、资料,系统全面向游客进行王屋山道教的壮大、发展、传播过程与相关发展历史的展示,提升其在游客群体中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同时我们应广泛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渠道,通过信息化平台、网络系统、报刊杂志、电视媒介、电影节目进行广泛宣传,令王屋山道教特色文化的亮点展示给大众、吸引之处呈现于游客面前,突出重点介绍有关天下第一洞天的由来、特色等。提升宣传力度的同时我们应加大内涵建设,针对自然景观、文物旅游景点、基础旅游设施进行定期的改进翻修建设,不过于体现人为休憩痕迹,力求展现其道家生活的本来面貌、传统特色,并经常推出广泛吸引游客大众的经典与特色产品。再者我们应切实加强同旅行社、旅游机构企业的广泛联系、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各类交易旅游活动,主动积极的开辟与寻求新型客源市场,令王屋山所尊崇的道教文化真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三)培育优秀人才、提升旅游队伍整体素质。从业旅游人员的整体素质、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王屋山旅游品牌形象、道教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培育开发及其经济效益的合理创设,因此为全面提升王屋山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我们应从培育打造优秀人才入手,为其制定全方位、多渠道、丰富形式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深入实地教育培养、专业、历史知识传授、通古博今能力打造、应变能力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奖惩措施制定、员工职业规划辅助,令其提升职业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工作热情,待游客如亲人,真正为游客着想,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令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王屋山如何有效利用其内含的道教文化、景观资源、人文资源优势科学打造培育品牌形象,最重要的就是推出特色化旅游服务项目、广泛吸引游客、强化自身服务能力建设,进而在内涵外延的双管齐下打造中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令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享誉国内外。

篇5

[关 键 词]阜新;民族文化;旅游经济

文化产业是当前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文化产业己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夺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相对落后。与之相矛盾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正是我国文化资源相对丰富集中的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便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前景广阔。为了加快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阜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市”的战略。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强调,要明确目标,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面提升查海文化遗址、瑞应寺、海棠山、关山等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水平,尽快把海棠山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文化名山。要提炼和宣传地方民族文化精华,整合利用旅游资源。要结合海棠山、瑞应寺等同类文化旅游资源的各自特点,既要整合开发,又要突出特色,打造独具风格的文化旅游精品,促进阜新经济全面发展。

一、阜新民族文化资源丰厚

阜新享有“煤电之城”、“葛根苏木”和“玛瑙之都”等美誉。总面积10 36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93万,有蒙、满、锡伯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30万,其中蒙古族有20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11%左右,是我国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承、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阜新境内还有多处颇具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特色的旅游景点:近8 000年历史的查海文化遗址,人称“十五的月亮在这里升起”的关山,辽代古遗迹和著名的 “” 的很多遗址,堪称“东北一绝”的海棠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沙山、碧水、森林而闻名遐迩的大清沟风景区,以及世界绝无仅有的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等等。这些文化与历史、人文与自然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必将极大的促进阜新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自十七世纪初蒙古贞部落移居阜新地区以来,民族文化便成为阜新地域文化的一大特点。蒙古贞有千年的民族部落史,有四百年的建旗行政史。蒙古贞文化内涵丰富,特别是在理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艺术、医学、教育等方面,都有很深厚的积累和传承。因此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构成了阜新古老地域一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

藏传佛教文化底蕴深厚。阜新是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清康熙皇帝亲笔题匾的瑞应寺,属藏式庙宇建筑风格,以其雄伟和规模宏大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雍和宫的住持和喇嘛多出自瑞应寺,瑞应寺的“巴门扎仓”为蒙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普安寺遗址所在地海棠山的摩崖造像群是藏传佛教东方中心唯一保存下来的民族瑰宝。现保存完好的佛像有267尊,形态各异的佛像集历史、艺术、欣赏价值于一身,堪称天下奇观,是目前我国保存完好的浮雕造型艺术珍品。汉语俗称 “塔子沟庙” 的积庆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初为当地蒙古贵族所建小庙,后因请来迪彦奇喇嘛洛布桑・格拉坚措(一世活佛)而得以发展。至二世活佛,因其佛法精深而得到奉天一带锡伯族富商信服,得以筹资扩建寺庙。道光十四年(1834年),道光帝亲赐寺名为“积庆寺”,并御赐“积庆寺”匾额。阜新境内新近发掘的关山辽墓群为辽代中晚期贵族墓葬的典型代表,全国罕见。墓葬中出土的壁画,百科全书式的全面反映了辽代的社会生活,考古价值极高。此外,战国时期燕山城、武当道教创始人张三丰故里、玛拉沁夫题词世界最大敖包的关山、千佛山等多处文化遗址,构成了阜新独具特色的景观。

敖包文化是蒙古族独有的文化,情歌“敖包相会”唱遍国内外。敖包是蒙古族先民敬畏大自然、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崇拜物,也是识别方向的路标,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图腾,成为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象征物。阜新市是全国敖包形式存在最多,敖包文化较为繁荣的地区,被称为敖包的“活化石之乡”。据不完全统计,阜新现存敖包遗址约300处,4 000多座,保存完好的25处,尤以阜蒙县大巴镇的关山旗敖包最为悠久。

民以食为天。阜新有以蒙古族馅饼、喇嘛炖肉、全羊汤等为代表的美食文化,被列入“辽宁十大风味美食”的有蒙族馅饼、手把肉全羊宴。“阜新十大美食”中大部分不但具有蒙古族特色,还兼容各民族的饮食特点。既符合各民族、各教派的教理教规和风俗习惯,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养身保健功能。

二、文化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阜新要发展文化旅游,关键是整合资源“造精品大船”,用精品群吸引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广大游客,也就是所谓的群体效应。在推出特色黄金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上做好文章,吸引广大游客来阜新观光和消费。然而,阜新市文化旅游时至今日几乎依然是“一佛(瑞应寺)、一山(海棠山)、一坑(海州露天煤矿)、一水(大青沟)”。

(一)特色产品提炼、培育不够。一方面,对原有特色产品的提炼、利用不够,一些特色民族、宗教文化产品的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民族、宗教文化特色产品的外延式创新上力度不足、思路不够开阔。第三,对民族、宗教文化名胜开放性整合不够、包装不够,许多历史、宗教名胜还未列入旅游开发规划。阜新文化资源中有不少名寺、名人、名事、名园。但是,有些还没有列入有关部门的视野,一座百余年的教堂――民主天主教堂和三百多年的宝刹――海州庙名声在外(中国大百科全书有记载),但在阜新旅游业中还是鲜为人知。

(二)对外宣传、研究和利用不够。近年来,阜新在地产促销方面力度很大,但其中对历史和民族、宗教文化资源的宣传则相对不足,主要是未能让游客了解阜新是民族、宗教文化名胜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虽然,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宣传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还是没有达到游人皆知的理想效果。阜新对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特殊性的研究还很缺乏,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宗教历史、宗教名胜、宗教文化等方面资料的整理、介绍;还没有操作性很强的、专门的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规划,仅侧重在包含着宗教文化旅游在内的旅游线路的简单设计。由于资金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甚至像张三丰故居这样的文化旅游的拳头产品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宣传和利用。

(三)大众参与度不够。民族、历史、宗教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参与性项目的设计上难度较大。目前,瑞应寺等宗教名胜景区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效果很好。但总的来看,大多数还是观光型的“静态旅游”、“物态旅游”,旅游活动基本局限于寺庙之内,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很少。阜新有着丰富的带有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内涵的独特文化,群众参与性应该很强,但是对这方面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明显偏弱。

(四)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名胜的文化内涵展示不够。阜新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宗教旅游场所的旅游开放做了不少相应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宗教文化的解读、展示方面做得还不够,未能为游客提供足够的便利。省书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冷旭、阜新市书画院院长、著名画家王树清,他们创作的《阜新八景图》倾诉了对家乡阜新秀美山川的热爱。全图将“沙海清沟”、“大漠林海”、“海棠摩崖”、“瑞应佛光”、“露天煤海”、 “梨山读画”、“玉龙古村”、“巨龙衔珠”阜新“美景”及很多优秀作品精巧经营、繁简取舍,尽现于图上,为阜新市的知名度和发展旅游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人们遗憾的是,阜新的作家、画家、摄影家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三、促进文化旅游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阜新,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县,1940年置市。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 6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坐落在境内的查海古人类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村”。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已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苏秉琦先生,亲笔为查海文化遗址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阜新不但是为共和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功勋城市,而且是一座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的大观园,这些名胜是阜新主要的旅游资源,我们应科学整合阜新文化资源、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做好阜新文化的解读、展示工作,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积聚人气,进一步搞好阜新的宗教文化旅游,使阜新文化真正发挥出它在旅游业中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一)加强部门间合作。开展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必须加强部门间合作。宣传、统战、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新闻等不同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增强合力。旅游部门要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文化景区(点)全面纳入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阜新文化旅游开发的行业性指导,对市、县、区所属的旅行社采取激励机制,发挥他们壮大阜新市旅游市场的积极性。宗教部门要引导宗教界人士加强对旅游市场研究,使产品特色更鲜明,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宣传部门要协调各新闻媒体,增强阜新的知名度。

(二)打造精品,突出特色。一是继续修缮、恢复一些重要的宗教场所,并恢复其宗教功能。二是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开辟“佛教文化旅游专线”(海棠山、海州庙、瑞应寺、乌兰木图山等寺庙和景点)、“伊斯兰教、天主、基督教文化旅游专线”、“中华八千年文化源头和张三丰故乡、塔营子古城池、关山敖包”等精品线路等。三是实行地产制胜战略,主打玛瑙、麦饭石等独特产品,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线路是多点的整合,在空间上可能跨越不同的区县、市域。阜新相关县(市、区)要协调合作,统一规划,树立全局意识,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联动。我们还应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开辟“辽西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线”等。

(三)展示内涵,提升品位。如在民族文化和宗教场所进行宗教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解读。一方面对现有景点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图解,比如规范、充实介绍性标牌的内容,在某些寺观免费或低价提供解读宗教文化的材料,以方便游客自助游览。另一方面对非物质性宗教文化进行深掘,运用专题片、电影和电视剧等手段展现阜新的历史、人物、故事等。积极开发阜新文化的外延式产品,在旅游纪念品上做好阜新文化的文章,形成民族、宗教文化产品的系列化。阜新的玛瑙、麦饭食产品全国闻名,可以将这些传统技艺用于阜新文化旅游纪念品,如挂件、佛像、茶具、酒具等工艺品的制作。培养一定数量了解宗教文化的导游队伍。阜新宗教文化名胜旅游的客人多为文化层次较高的学者专家、宗教界人士和有一定历史文化素养的中老年游客,为此,必须提高导游员素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宗教文化培训。

建设阜新文化展示馆,将展示馆作为阜新博物馆的一个展室。阜新民族、宗教文化资源丰厚,但分布较散,很难纳入一条旅游线。建设一个民族、宗教文化展示馆作为阜新文化旅游的导引式开篇很有必要,它的功能类似于旅游集散中心。在这里,游客可以浏览阜新文化的概貌,也可以自主选择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的线路。在门票方面,可以搞优惠组合,提供多种价格的宗教文化旅游套餐。

篇6

2002年,聊城市委、市政决定举办“2002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大做水文章,精心打造“江北水城”这一旅游品牌。通过文化活动旅游文化节的开展,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进而带来经济效益,成为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一条突围之路。除了城市本身要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以外,这条突围之路,也需要服务、宣传等各个方面的突破。

困惑 历史悠久 文化渊源 为何旅游产业发展乏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聊城就是齐国的重要城邑。明清两代运河漕运发达,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描述的许多与“水”有关的故事大都发生在聊城。一个城市能不能被别人关注,要看有没有自己的特色。东昌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内湖泊,水面总面积近5平方公里。在聊城39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内,湖河水域面积多达13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的三分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聊城丰富的水资源一直“藏在闺中人未识”。 然而,聊城的知名度却并没有那么高。

聊城为什么会被边缘化,打破这种局面的出路又在哪里?聊城人在反思、在探索。

探索 上下齐心 百花齐放 文化活动对旅游发展推动作用凸显

2002年,聊城市委、市政决定举办“2002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大做水文章,精心打造“江北水城”这一旅游品牌。2004年,聊城举办了首届全国钓鱼锦标赛,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济南等城市的钓鱼高手齐聚水城,东昌湖上人欢鱼跃,东昌府里宾客盈门,一时间,钓鱼给这座古城带来了人气、商气、名气。

2006年,我市又请来了美国明星划水队、英国伯明翰子弹队,让水城的市民们大饱了眼福。伯明翰子弹队还与山东金斯顿队到各县城打了几场表演,在当地是一票难求。龙舟竞赛为 中国传统节日 端 午 节 的习俗之一,现已发展为一项水上 体育 运动。在2010年于 广州 举行的 亚运会 ,

龙舟 竞赛首次成为亚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我国北方地区龙舟赛不是很多,聊城有很好的水域,也不缺大赛经验,所以完全可以将其打造成为我市的一个品牌赛事来推广。

2012年6月23日,聊城市“水文化”节“金柱杯”龙舟锦标赛暨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龙舟比赛在东昌湖凤广场附近水域举行。这次龙舟比赛是由市体育局、江北水城集团承办,我市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市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技工学校、驻聊部队单位派队参加比赛。活动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同样,2012聊城水文化节全国公开水域游泳大赛顺利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泳爱好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给水城人民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趣味性十足的游泳比赛。这次活动再次将“江北水城”的城市名片推向了全国。通过一次名不见经传的活动,打响了聊城的牌子。一些成功的活动或做法应该长期坚持下去,慢慢地进行培育,时间长了就形成规模了,正所谓“酒香’也须勤吆喝。2002年时,全国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有5000多个,而目前已增长到10000多个,但是像青岛啤酒节、云南的泼水节、潍坊的风筝节等这样成功的节庆活动却不多。实践证明,文化活动的举办会有利于打响城市知名度,同样,只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才能真正行得通走得远。

据聊城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首届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78.18万人,比上年增长158.9%;旅游收入2.34亿元,比上年增长766.7%,节庆效应可见一斑。

反思 昙花一现 杯水车薪 多数文化活动难以形成产业化、品牌化

不可否认,举办形式不一、内容各异的文化活动对聊城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聊城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不过,仔细审查这些文化活动我们会发现,由于诸多原因,虽然都取得了一时的成功,能够铸成品牌、形成产业的文化活动却寥寥无几。据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举办文化活动的初衷是什么,方向在哪里,道路在何方。毕竟,只有将诸多文化活动产业化、品牌化,才会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到真正地推动作用。否则,就只是昙花一现、杯水车薪,虽有短暂繁华,却不能为聊城旅游发展带来永远的暖春。

举措 资源整合 做好宣传 推动水城旅游业发展升级

1.在整合旅游资源、彰显文化内涵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提升聊城文化旅游的产品竞争力。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资源是基础,产品是核心。聊城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关键在于整合提升,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竞争优势。实施文化解读。通过在景区设置解读碑、编撰导览手册,穿插特色工艺制作展示、小型文艺表演等方式,唤起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认同,赋予静态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感”;通过组织编撰文化解读丛书,加强对聊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整理,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资源;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登坛论道,进一步提升扬州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

2.在激发产业活力、壮大产业规模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提升聊城文化旅游的产业竞争力。举办文化活动必须以充满活力的产业主体和发达的产业规模为支撑和标志。做强产业主体。通过市场机制、政府扶持和优化发展环境,激励景区、旅行社、酒店及旅游服务等产业主体做大做强。放开旅游领域,吸引更多的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进入,构建多元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主体;敞开城市大门,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旅游企业集团来聊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的优势,积极构建大旅游的产业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和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共同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文艺演出精品,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篇7

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创造适宜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建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

1.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使校园绿化、美化、净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色彩的植物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智能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特别是绿色,能净化孩子心灵,使儿童举止行为焕发朝气,变得温和稳定。2012年春天,金山路小学在校园异地新建完工时,就广邀园林、绿化等单位的专家来学校,结合校园整体布局从校园面貌、人文环境和现代艺术环境的视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和建设。目前的金山路小学校园里花坛形状各异,富有童趣。花坛里的苗木、花卉参差错落,可谓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学生行走在花间小径,宛如置身花园,与绿色亲密接触,身心愉悦。

净化是指讲文明、讲卫生,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整齐、宁静。学校结合所在城市争创国家级卫生先进单位为工作抓手,尤为注重于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要求师生注重生活细节,校园整洁卫生。目前的新校园,先进现代的设备让人因之奋进,宽敞明亮的教室令人耳目一新,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流连忘返,校园里现代朝气与人文情怀并存共进。

2.合理安排,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审美需要,对校园的美化,还必须作精心的合理的安排。学校本着培养学生观赏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因地制宜,建造了近400平方米的“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里的植物选择关注多样性,有落叶的乔木,还有常绿的灌木;有热带的棕榈,也有温带松叶木;有芳香四溢的桂花和蜡梅,也有鲜艳夺目的月季和茶花……森林公园里四季鲜花,绿意盎然,是孩子们课余最喜欢的去处,或赏花,或诵读,其乐融融!

校园自然环境本身,为孩子提供了极好的审美对象,使他们产生审美知觉。学校再结合文明行为引导,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不仅会使小学生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的外部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以人为本是构筑绿色校园的要求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校园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应重视师生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1.实施人性化管理

教师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教师的精神需求是教师工作状态的真实反映。学校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不但给他们提供事业上的用武之地,而且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尤其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等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每位教师既有事业上的成就,又有体面的甜美的生活。在管理活动中,学校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推进阳光政务,真正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

2012年秋季进驻新校园不久,学校就组织全体教师发掘办学70年来的历史,培育“求实创新,和谐共进”的校园精神,振奋教师精神,建立职业自信。

发展“以学生为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主动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无私奉献。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认真听取学生的反映。近年来,学校结合城市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在教师中开展了“爱心妈妈”实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阳光成长,也涌现了一大批“德艺双馨”教师。

2.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学校的竞争优势,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的持续发展,关键在教师。我校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搭建发展平台。

(1)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学校细化各项制度,引领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集中学习、互动研讨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个人自学、同伴学习……定期开展“学习体会交流”等活动。体现了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思想。同时还要求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使得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逐渐树立起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观。

(2)优化成材环境,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迅速培养出一批爱事业、钻业务的合格教师,是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于青年教师的指导,学校施行导师制度。指导教师对培养对象的备课、上课、反思进行全程指导,更以发展性评价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的作用除了在价值取向上起到导向作用外,更重要的作用还表现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专业引领,即通过评价指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措施,为青年教师进行下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学校还定期开展“青年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评比”等活动,更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丰富文化生活是绿色校园的途径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展现学生的才艺,张扬学生的个性。学校充分认识到活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每学期都要举办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活动,并努力使得各项活动制度化、常规化。为此,学校每学年都要举办文艺汇演、读书节、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制作手抄报、两操比赛、学生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注重活动形式的标识性或活动仪式的规范性,用看得见的行为方式来强化看不见的教育目的,以期能增强对学生心灵体验的震撼作用,提升活动的教育效果。

为使活动出成效,本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的理念,学校努力拓展活动空间,各项活动中师生同台、家庭协力、邻里互动,场面精彩,气氛活跃。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展示了和谐校园创建成果,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项综合的实践,需要有精致的安排和精细的合作。各项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也涵养了教师,和谐了团队。

如今,走进金山路小学,依托乡村少年宫活动,书画、体育、读书、舞蹈、棋类等兴趣小组遍布校园。各个兴趣小组都有多人次在省、市级的大赛上获得了等级奖。校园里琅琅读书声伴随着动听的歌声,成了校园文化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个性化是构筑绿色校园的目标

“文化之于组织,犹品性之于个人,一个组织就像一个人一样也有其个性”,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化是学校文化的标志。可以说,建设学校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追求学校发展的个性化。

学校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个性,才使自己充满活力,与众不同。个性的背后蕴含着学校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独有的办学思路和策略,同时还有伴随而生的独特学校活动,令人侧目的办学成效等,个性化可视为一个学校的特色,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基础教育多元化、内涵式竞争格局的日益深化,学校个性的形成与凸显变得越来越迫切而重要。

学校文化是一种传统、一种积淀,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发扬。金山路小学是一所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老学校。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异地新建,2012年6月完工,并投入使用。新校园占地近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设有36个教学班,占地面积及办学规模等都为全市之最。新的校园应该有新的气象,学校借着入驻新校园及举办70周年校庆契机,引导全体师生大力发掘学校办学历史,提炼学校精神;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组织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给学校的三栋教学楼命名,广泛开展了校歌的征集工作,极大地振奋了精神,凝聚了合力。

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梳理办学思路,申报了“构筑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的省、市级课题,制定了构筑绿色生态校园三年规划,以“活力”为主题,以“和谐”为主线,开展生态教育,推进“绿色”课堂实践,力争将校园打造成为全体师生幸福的栖居地。

文化意在创造人文精神深厚、文化品位高尚的学校生活,让全体师生沐浴在人文的光芒下,儒雅气质,心态开放,昂扬勃发。管理过程中,学校进一步完善党、政、工、团等组织机构,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实施凝聚力工程,创设和谐平安校园。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加强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师德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把学校办成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学生素质优良,办学条件一流,教育质量上乘的现代化小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25-04

从文化的角度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被称为旅游的灵魂。因此,在发展国际旅游区过程中,民族文化将是最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因素之一。2013年,广西开始实施“旅游兴桂”战略,以巴马瑶族自治县为核心的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以下简称“长寿养生旅游区”),被正式列为全区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其行政区划包括河池市辖区的东兰、巴马、凤山、大化、都安、天峨等六县(自治县)。该区域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风情淳朴浓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且品位高。如何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丰富该区域民族文化的内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建设好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关键。

一、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民族文化特点

长寿养生旅游区的民族文化主要包含民族节庆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以及民族体育文化等等。

(一)民族节庆文化丰富多彩。该区域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民俗节日文化,影响较大的有:一是布努瑶的“祝著节”。每逢农历五月二十九这一天,都安、大化、东兰、巴马一带的瑶族就会过“祝著节”,也叫“达努节”,以此祭祀他们的祖神密洛陀,不忘密洛陀创世功绩。节日期间,布努瑶的族人便聚集在预定的场地一起跳铜鼓舞,斗鸡射箭,打陀螺,笑酒等。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包含唱歌、点大炮、武术等等,欣赏性很强。二是壮族的蚂[虫另]节。在东兰、天峨一带流传着久负盛名的蚂[虫另]文化。传统的蚂[虫另]节从正月初一开始,历时各地不一,有五至七天,有的长达一个月。节日活动程序有找蚂[虫另]、游蚂[虫另]、祭蚂[虫另]、葬蚂[虫另],期间伴有跳蚂[虫另]舞、农事生产舞蹈表演、赛铜鼓、对山歌等等,节目丰富多彩,场面热闹非凡。蚂[虫另]节方式之隆重、规模之盛大、时间之长久、形式之独特,在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中非常罕见。2006年6月,河池的壮族蚂[虫另]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壮族铜鼓习俗。壮族铜鼓习俗主要流行于东兰、天峨、巴马等一带的壮族村寨,主要内容包含使用铜鼓、收藏铜鼓和使用铜鼓进行演奏、演绎。壮族铜鼓习俗世代相传,薪火不断。“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项目于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项目之一。“壮族铜鼓习俗”于2006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是壮族“三月三”风情。壮族的“三月三”节日是长寿养生旅游区最具风情的节日之一,每年“三月三”期间,壮族男女青年穿着民族盛装自然聚集在一起,以歌交友,以歌传情,歌声曼妙,风情卓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二)长寿孝道文化悠久淳厚。长寿养生文化旅游区的长寿文化源远流长,清光绪皇帝钦命广西提督为那桃乡平林村邓诚才题赠“惟仁者寿”匾牌等,都是长寿文化的缩影。当前,这些长寿文化对后人的孝道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意义,得到当地百姓的借鉴和传承。在长寿养生旅游区域,壮族、瑶族、汉族等自古以来流传有“补粮续寿”的祈寿民俗,目的是子女晚辈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祈求健康长寿。人上了年纪,生理官能衰减,免疫力下降,病痛增加,导致老人出现自己一生的“粮食”就要吃完的心理压力。为了安抚老人,子女就会在老人生日或者是选定的良辰吉日,张罗为老人“补粮”,然后四面八方的亲戚就会从各家带上粮食参加“补粮”仪式,让老人的粮食不断增加,表示其寿命因此不断增加,从而让老人消除心理压力。现在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改进,体现出各民族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是民族民俗文化与精神生活和谐相融的体现,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当前,这种孝道文化,已得到外界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其独特的影响。

(三)民族民居文化个性突出。在当前全世界兴起“民宿”旅游热潮之际,独特的民居建筑,使长寿养生旅游区完全具备了发展民宿旅游的条件。在长寿养生旅游区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民族村寨有巴马的巴根瑶寨、凤山的梦娥瑶寨、大化的“天下第一弄”甘房瑶寨等等。巴根瑶寨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北部的东山乡,民族建筑风格保存较好。2010年2月13日(大年初一),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来到巴根瑶寨,在具有鲜明瑶族风格的圆形铜鼓楼里,与大家一起敲铜鼓。村寨的浓郁风情和村民的热情洋溢,让总理在喜悦中提笔写下“山青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的对联,表达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美好愿望。如果将巴根瑶寨、梦娥瑶寨、甘房瑶寨和弄歪瑶寨等民族韵味浓厚、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配上奇妙的民俗风情表演,必将使整个村寨的吸引力得到倍增,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扇重要窗口,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驻足。

(四)民族服饰文化工艺精湛。编撰于道光八年的《庆远府志》记载:“壮女作土锦,以棉为经,以五色绒为纬,纵横绣错,华美而坚”。“东兰壮女能作花巾,或花草或人物,或鸟兽或字,巧者折而数之,配以机轴,织成宛然”[1]。所以,该区域的民族服饰既有悠久的传统,又有灵巧的技艺,弥足珍贵。除了壮锦、刺绣和壮族服饰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之外,番瑶、蓝靛瑶的服饰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服饰百花园中的绚丽瑰宝。尤其是巴马番瑶的刺绣精品“哈西”(意为五彩米星额头案的锦带),图案绚丽灿烂、式样独具匠心、工艺精湛绝美,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1995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到巴马视察时,寿乡姑娘就手捧圣洁的“哈西”敬献姜副总理和随行人员,得到了很高赞誉。另一方面,该区域的民族手工制造引人注目。除了铜鼓铸造具有悠久的历史外,都安的藤编工艺,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工艺品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壮、瑶等民族,自古以来,利用大石山区盛产的竹、藤、草、芒等有韧性的特点,编织成栩栩如生的猫、猪、羊、牛等名目繁多的民族工艺品。如今,这些融欣赏、实用、收藏于一体的工艺品,远销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民族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在长寿养生旅游区,饮食养生文化历史悠久,习俗多样,特色鲜明,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该区域各民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具有多样性。长寿养生旅游区各区域、各民族的饮食习惯,通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已形成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饮食习俗。而且,在饮食口味上具有原生态性。唐朝刘恂《岭表录异》早已记述过岭南各民族有用羊、鸡、猪等连骨熬制的鲜美浓汤。后来,《庆远府志》记载:“瑶人常以牛羊肠脏略摆涤,作羹以飨客。客食既,则大喜,号‘不乃羹’”[1]。这就是原生态的羊瘪(又称百草汤)。其实,猪、羊、鸡活血以及牛、羊瘪等,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功能,可以刮粉尘、清喉润肺、滋阴补养、败火、健胃消食、避寒消暑、润肺滋肝等,是长寿养生的秘诀之一。同时,该区域经过长期饮食证明,许多当地出产的食品成为天然的绿色养生食品。如山茶油和火麻油,都是区域内长久以来的主要食用油,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抗氧化以及调节免疫力等功能,被誉为“长寿油”。

(六)民族医药文化奇妙有效。该区域内的壮、瑶等都有悠久的民间中草药和壮医、瑶医历史,拥有传统的民族传统医药保健文化。历史记载,自古以来,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就用刺、刮、灸、烧、浴、按摩等手法医治疾病,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疗效。经过不断演变,那些疗法已成为现今壮族、瑶族的经筋推拿、药线点灸、药物竹罐、瑶药泡浴等医药特色保健技术。

(七)民族传统体育魅力无穷。长寿养生旅游区内的民族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展示出各民族热情、奔放、淳朴的良好品质。影响较大的民族文体活动有:瑶族射弩、壮族板鞋舞、瑶族猴鼓舞、壮族打扁担等等。瑶族射弩主要集中在巴马、东兰一带,从宋朝时期就记述有巴马瑶族群众用弩狩猎、防盗,每年春节、祝著节和其他喜庆活动,都要举行射弩比赛,后来射弩逐渐成为瑶族的一项体育活动,1982年,射弩首次被列为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1986年定为比赛项目;壮族板鞋舞发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红水河流域,从为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的军队训练演化而来,采用“板鞋武术”的三人为组、五人为队,既讲究动作优美,又讲究板鞋跨步平衡,具有“同登、同跳、同砍、同刺、同上、同下”的美感;壮族铜鼓舞,主要流行于东兰红水河流域,由铜鼓组、竹杆组、舞蹈组三个方块组成,整个舞蹈过程有分各组进行,也有交递组合,融民族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瑶族猴鼓舞是东兰、大化等地布努瑶民族纪念先祖、求果实丰收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寄托,有敲铜鼓、打大鼓、叼铜鼓、舞猴棍、戏竹筒、舞竹筛、耍花棍等环节;壮族打扁担,现流传于都安县境内,历史悠久,唐人刘恂所著《岭表录异》亦有记载。人数以双数敲打,多少不限,每人各执扁担一条,围于一条长凳两边(或长木板)按传统的点子节奏互相击打,时而扁担打扁担,时而扁担击凳面,场面十分壮观。

二、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形成民族文化品牌效应

(一)挖掘整理,规范有序。当前,长寿养生旅游区的民族文化还处于零星分布、各自为阵、粗浅开发、管理无序的状态,在打造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行动中,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整合民族文化阵容、规范民族文化状态,是当务之急。迅速做好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要通过进一步规范以东兰为核心的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朝着良性发展;要对区域内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类整理,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形成完整体系,扩大影响;要整理和撰写一批民族文化系列书籍,整理和编创一批民族原生态音乐,整理和改编一批民族原生态舞蹈等等;要对现存的民族民居、民族文物实施保护和修整;要建设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抢救和保护代表性民族文化项目;要对民族传统医药进行研究整理、继承发扬;要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改进、包装,与现代元素融合,增强吸引力和参与力。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把散落的民族文化形成整体,使民族文化从自生自灭状态向有效保养状态发展,从无序使用朝着有序开发迈进。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和实施《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编制《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推介,重点介绍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优势,对核心产品、运营团队和综合效益进行有效分析,尽可能地吸引外来投资。

(二)开发演绎,合理利用。要用开放的眼光、创新的手段对民族文化实施保护与开发。一是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必要性开发。要结合民族文化元素对景区景点的文化设施进行恢复重建,恢复民族文化的原貌和生气。例如,可以在巴马、凤山、都安、大化一带,按照民族居住的原貌,重点打造一批民居建筑,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进行有效结合,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元素等等,大力开展瑶族的“寻根之旅”活动以及发展“见学之旅”;可以在天峨、东兰一带,在原有的蚂[虫另]节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蚂[虫另]的文化内涵,提升《蚂[虫另]舞》的现实意义,打造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文化实景演出节目。要通过各种方式,建设和打造一批具有典型和代表意义的民族村、民族风俗节目,使之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一环。二是要开发与民族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项目,增强综合辐射力。比如都安瑶族自治县,在配套打造“中国布努瑶文化旅游胜地”中,可以利用境内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纵横的地下河水系、保护完好的湿地资源及红渡石花、龙颈银滩等旅游资源与布努瑶的盘王节、祝著节以及婚宴山歌等民族文化资源结合,形成优势项目,主动融入到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中。三是要打破县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增强全局发展的影响力。各县市区的很多民族文化并非为当地独有,像瑶族文化、蚂[虫另]文化、铜鼓文化、山歌文化等等,都覆盖了很多区域。除了长寿养生旅游区各县的民族文化需要整合,六县周边的民族文化资源也要整合,实行区域侧重,避免遍地开花,形成整体保护、开发和利用。

(三)强化外宣,打响品牌。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要依托各级宣传媒介,增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使长寿文化等民族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要将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瞄准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带以及东盟国家,走一条“立足广西、走向全国、打入世界”的战略步骤。组织实施“河池铜鼓民俗文化(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推介周”、“巴马长寿文化产业香港、澳门宣传推介系列活动”、“红水河流域奇石文化赴京演展宣传系列活动”等大型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并力争在世界性的文化比赛中宣传河池民俗文化,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在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亲临河池观光揽胜的基础上,吸引文化企业入驻河池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河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当前文化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具有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文化,是拉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一环。河池得天独厚、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是打造长寿养生旅游的优势所在。因此,要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实现稳健发展。

(一)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之中。长寿旅游的最大吸引力,就是人们对长寿养生的向往,对长寿养生神秘面纱的憧憬。我们在打造长寿养生旅游区过程中,除了在当地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外,更要注重打造旅游景点,必须让长寿养生旅游区的一景一点、一草一木、一人一品都富有民族文化尤其是长寿文化元素。重点从生态、人文环境去打造和开发养生景点景区,并通过影视技术、文字资料、图片写真、长寿文物、长寿食品、长寿纪念品、长寿健身运动操等形式,满足人们对长寿探秘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更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天地和谐、山水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寿养生文化品牌。同时,要开发建设以休闲养生旅游为主、景点观光和文化体验旅游为辅的旅游线路,注重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生活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建设,以壮、瑶族村寨的自然生产和生活以及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与纯美、生态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设计一条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交错的旅游线路,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及传统生产模式等融入其中,使游客能与当地居民自由交流,甚至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和劳动生产,增强旅游吸引力。

(二)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产品)开发之中。要大力开发具有民族元素的旅游产业、产品,把旅游产业、产品与民族文化结合,提升内涵和价值。一是集中生产加工民间民俗文化工艺产品。将民族服饰、壮锦、铜鼓、藤编、舞狮、射驽、斗鸡、绣球等各种民间艺术工艺产业扩大规模,生产壮族蚂[虫另]节、瑶族祝著节等各类节庆日的民俗器皿,扩大香猪、五色饭、长寿宴等名吃特产,等等。特别要强调游客的参与性,进而增强旅游基地的吸引力。民族工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在本地旅游区进行销售,还可以延长销售链,向桂林以及全国甚至是海外旅游市场进军。二是扩大长寿养生食品加工和餐饮业。可以抓住当前人们饮食偏重于高脂肪高热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的现象,利用香猪以及山茶油、火麻等特色动植物,结合民族饮食文化,着手打造长寿养生食品品牌,走品牌化、规模化、循环化发展路径。要充分利用野菜、河鱼等健康绿色食品的清淡可口型长寿养生特色美食,形成长寿养生餐饮品牌,大力宣传和推广,拓展成连锁机构,形成一个强大的长寿养生美食市场。三是发展长寿养生药品产业。要抓住广西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有利时机,按照《河池市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0-2020年)》,从强化预防保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泡制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壮瑶医药文化等入手,积极发展壮医经筋推拿、瑶药泡浴等传统民族医药保健项目,形成种、产、供、销以及养生保健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要重点推进壮瑶药材生茶基地、巴马壮瑶中医院、东兰养生健康壮瑶医药综合养生园、壮瑶医药康复疗养中心等健康产业项目,创建休闲保健与康体疗养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模式。

篇9

2“双东”历史街区文化资源特征分析

2.1各类文化资源多样、丰富而集中“双东”历史街区是历代扬州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多种丰富的文化资源。主要有以经学世家刘文淇的“青溪旧居”为代表的名人故居,以个园为代表的园林及盐商住宅文化,以扬州漆器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以广陵琴派、木偶戏等为代表的传统曲艺等。这些资源不仅多样、丰富,而且多集中在以东关街为核心,东西长1000余米、南北宽800米的区域之内,资源分布密集。

2.2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价值高“双东”历史街区的物质文化资源多为清初以来形成的,而像扬州漆器、玉雕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历史则长达数千年。扬州在历史上曾几度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而“双东”历史街区的文化是扬州城市历史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和缩影,它不仅体现了在封建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群落发展的轨迹,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资源是现代旅游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元素。

2.3资源残存特征明显扬州的城市历史尽管悠久,但多劫难,经过多次战火的破坏,承载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多被破坏,许多已成为历史文化碎片,保存完整的非常少。除逸圃等个别遗迹保存基本完好之外,大多资源都或多或少地遭到过严重破坏,几近于碎片;尤其像原始的东门遗址、三祝庵等已经不复存在。这种资源丰富,但多为残存的特征,不仅给保护与修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且对旅游开发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3“双东”历史街区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与评价

3.1基础设施的改造初成规模在空间结构上,有大量的生活街巷与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紧密相连,经过最近几年的改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街巷体系和民居风貌,空间分布较为合理。尤其是从东圈门16号到长乐客栈以及逸圃修复的完成,对古城区的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起到了有效的保护,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原住居民的生活环境,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开发休闲文化旅游以及对旅游开发层次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3.2文化资源的挖掘仍处于浅层次阶段在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园林、旧居、艺术、节庆,甚至商铺等都透露着浓厚的休闲生活文化气息“。双东”历史街区虽然已经进入初步经营阶段,但由于名人文化、休闲文化等众多文化资源还未进行充分挖掘,与当前旅游产品还未很好地结合起来,资源的文化特征展现明显不足,导致市场定位不明确。此外,休闲文化、市井气息与当前旅游消费契合不足,比如长乐客栈,虽然已经开始经营,但对服务设施的改造与运作方式,对市场需求的把握等方面基本上停留在对外模仿上,而对最具独特性的“李长乐将军文化”的展现上缺失明显。

3.3文化资源的整合严重不足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文化资源残存的特征,使得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进行单一开发有很大难度,难以形成有吸引力的品牌。像名人故居等宅园资源,目前仍然处于各自独立开发状态,缺乏整合,而且多以纪念馆或住宅观赏的形式来展现,这种低效开发,不仅导致产品层次低,且空间利用效率也不高。此外,对于有浓厚市井气息的商贸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且在外在形象上与其它历史街区雷同现象明显,个性不足,有千城一面的发展趋势。再者,双东街区开展的旅游活动,主要是以东关街主干道为主,与其相连的许多古巷基本处于未整合状态,使“双东”在旅游的空间发展上显得有点孤立。

3.4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缺乏科学规划非物质文化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特色,是扬州历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资源。然而,由于历史与空间的原因,像手工艺、曲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已经消失或远离“双东”历史街区。目前在开发中,不仅对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与整理不足,而且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导致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没有良好的展示空间,难以顺利进入历史街区。

4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思路

历史上双东街区因东关古渡的重要交通地位而繁荣,其中盐商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盐商园林、盐商住宅以及因盐商而兴的休闲商贸业是东关街的主题。弱化东关街旅游发展中过于商品化趋势,强化其休闲化、生活化的旅游内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双东历史街区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打造特色化的文化旅游品牌应从以下四方面推进。

4.1从资源价值入手,整合文化碎片为文化旅游名片理出“双东”历史街区文化中的核心资源。将目前具有多种资源特征的个园、汪氏小苑等园林文化、盐文化、名人旧居作为核心旅游资源,通过盐文化为主线将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融合休闲产品于园林资源性产品之中;对市井休闲文化中的美食、商贸文化、手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资源中的主要遗存等资源进行归类,鼓励相关企业进行相关产品研发,以展示加销售的组合方式推向市场。以名人文化和盐文化两个资源点为主,横向延伸,并融入休闲、美食、沐浴、传统风俗等资源,打造一个整体的文化品牌,最终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文化旅游名片。此外,在对资源的挖掘中,要善于发挥各个领域的专业力量,比如在建筑、历史、旅游、书画等方面与专家来共同挖掘和整合,才能将这些碎片转变为有价值的文化旅游产品。

4.2凸显特资源个性特色,打造扬州文化旅游精品扬州的园林“多是宅”,这些宅院多与盐商文化有关,这些资源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这些名人或盐商的生活享受、情趣追求,在宣传中应作为显著的个性特征。比如“,双东”街区中的个园、壶园等园林最大的特征莫过于其“附庸风雅与生活气息”。当然,园林独特的景观设计也是其重要特征,但在宣传形象上与拙政园等知名园林比就不具有竞争优势。在产品设计上,以高起点来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避免低质产品充斥市场后再提高其层次。从最主要的特色工艺、曲艺、茶文化等休闲产品入手,先提升其层次与品质,然后再向其它文化产品推进,最终形成数个文化旅游精品组成的一个文化产业链条。同时,还应处理好文化旅游产品之间的竞合关系,在开发中注重产品之间的互补,协调它们之间的互斥以避免相互间的恶性竞争。

篇10

明确一个定位

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晴隆由历代军事要塞转身成为西南大交通网络的小枢纽。随着沪昆高速公路镇胜段、汕昆高速公路、晴兴高速公路的开通营运和长昆快铁、毕水兴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晴隆成为联结滇黔桂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交通区位优势凸显的同时,在中国西线旅游热区中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也开始显露。

根据宏观政策环境、交通区位条件、独特资源禀赋和开发基础,晴隆县提出“建设旅游名县、打造品牌晴隆”的战略,在省长陈敏尔的调研指示下,近期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山地经济的意见》,把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作为重中之重,明确打造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目标定位:到2015年,把晴隆“二十四道拐”初步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景区和西南重要旅游目的地”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民间交流平台;到2020年,把晴隆建设成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滇黔桂渝旅游圈的游客重要集散地、中国西线旅游热区的重要节点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县。

打造三张名片

2005年以来,晴隆县连续举办了七届“二十四道拐汽车爬坡赛”和“阿妹戚托”舞蹈大赛。创办了《翠华晴隆》政府门户网站、《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网站和《二十四道拐》文艺刊物,制作了大量宣传画册和专题,并借助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推介,使晴隆“二十四道拐”、种草养羊“晴隆模式”、民族舞蹈“阿妹戚托”成为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名片。

目前,晴隆正以“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简称“翠华晴隆”)为区域外宣品牌,进一步打造以“二十四道拐”为龙头的历史文化名片、以“晴隆模式”为重点的喀斯特生态文化名片、以彝族舞蹈“阿妹戚托”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名片,按照宣传、文化、旅游、体育、农业、民族的“六位一体”思路,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推进文化与旅游、文旅与科技深度融合,推进产旅互动、城旅互动。把大力发展羊茶果、开发金玉石,建设特色城镇、美丽乡村,挖掘苗族歌、布依戏、彝族舞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山地旅游综合体,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平台,以旅游平台展示文化,提炼和打造文化演艺、风情领略、汽车运动、军事动漫、地质科考、岩溶探险、田园休憩、露营烧烤、品茶尝果等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拓展文化旅游业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群的需求,提升晴隆文化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推出三部片子

“二十四道拐”以其在二战和抗战中的特殊作用,被史学家称为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和抗战生命线,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因其雄奇险峻的地势,入选中国汽车赛事挑战“六大极险经典路线”之一。

为提供平台、打造载体、扩大宣传、展示内涵,让这个曾经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动人故事的公路地标转身为国际性历史地标、文化地标,晴隆县投资上亿元修建安南古城影视城、美军加油站等景地,配合拍摄文艺精品大型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电影《二十四道拐》和大型纪录片《二十四道拐纪实》,并通过三大片的摄制、宣传、推介、播映,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二十四道拐”,让更多的人向往“二十四道拐”,走进晴隆。目前,三部片子的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准备启动摄制,拟于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在高端媒体推出,以达到文化宣传拉动旅游品牌创建的实效。

建好四大景区

篇11

泰安市因泰山而得名,寓“国泰民安”之意,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济南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辖两区(泰山、岱岳)、两市(新泰、肥城)、两县(东平、宁阳),离孔子出生地曲阜市80公里,是一座极具魅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雄峙而立于齐鲁大地,历史文化丰厚,被誉为“华夏神山”、“东方历史文化宝库”。“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相传远古时期即有72位君王来泰山巡狩祭祀,自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开始又有12位皇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和登山朝拜活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历代文化名人孔子、曹植、司马迁、李白、杜甫、坡等也都曾神游泰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华文诗篇,“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在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盛行不衰。

近年来,泰安市立足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坚持以泰山文化挖掘、展示、传承为主脉,将泰山独特的自然、地质、生态优势与文化有机融合,以打造泰山旅游带动城市发展,做到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连续实施了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建成了泰山地质博物馆和彩石园、石峡园、醉心园三个特色地质遗迹园区,搬迁建设了冯玉祥纪念馆,完成了天外村广场、环山路景观带、龙潭公园、岱庙石刻园、黄溪河水库景观提升、桃花峪水系一期工程,恢复开发了岱顶宋摩崖等景观群。同时,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不断加大形象宣传力度,叫响了“登泰山,保平安”的主题口号,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到泰山祈平安”已成为泰山旅游的重要招牌。泰山获得世界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届排名“中华100大人文与生态名山口碑金榜”首位。2008年,泰山景区进山进景点游客突破300万人、购票进山游客突破210万人。

泰安市委书记杨鲁豫告诉记者:泰安市、市政府将紧紧围绕“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打泰山牌、文化牌、生态牌、和谐牌,不断加大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进行高标准的城市综合整治,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形象不断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记者在泰安采访切身感受到,泰城确实呈现出了山城衬映,山下有城、城中观山的独特景观。如今的泰山、泰安正以壮丽的景观、厚重的文化、快速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吸引着海内外人士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科学发展 和谐泰安

泰安市是山东省三大科教文化中心之一,境内有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泰山医学院、泰山学院等6所高等院校,拥有四个省级开发区,其中有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规划面积27.6平方公里的旅游经济开发区。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泰安市立足科研和人才优势,实行综合执法、客商证等制度,依法保护外商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投资泰安,稳如泰山”已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的共识。

近年来,泰安市、市政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团结拼搏,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全市经济和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513.3亿元,增长13.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6.4亿元,增长19.0%,其中各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76.7%,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一是巩固加强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竞争能力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放松粮食生产前提下,做大有机蔬菜、奶牛养殖、苗木花卉三大“亮点”,培植优质粮、蔬菜、干鲜果、畜禽、苗木花卉、桑蚕6大产业,壮大畜禽养殖加工、蔬菜加工贮销、乳品加工、果品木材加工、桑蚕加工等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是做强做大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培植一批创新型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省以上名牌和著名、驰名商标。培植壮大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企业走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发展路子,努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目前,泰安拥有国内生产能力最大的碳纤维、纸面石膏板、甲酸、三聚氰胺生产线。尤其是紧紧抓住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无污染、能持续提供税源、富民强财政、增加就业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篇12

一、合江荔枝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一)丰厚的史料记载

《鹤林玉露》中记载:“又如荔枝,明皇时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泸戎所产也。”《太平寰宇记》载泸戎荔枝都是贡品,但戎州是贡荔枝煎,泸州是贡鲜荔枝,由此看出泸州曾作为鲜荔枝贡品产地之一。杜甫过泸宜时作诗《解闷》:“忆过泸戎摘荔枝,青枫隐映石透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方舆胜览》记载:“泸城北沿江而下七八里有杜园,荔枝品个与他园争胜。又有母氏园,距州城上流三十里,荔枝连亘,品格最多。”[1]可见当时泸州荔枝规模宏大昌盛,泸州荔枝曾作为杨贵妃所食贡品,合江荔枝作为泸州荔枝代表,以此作为历史内涵亦不为过。

(二)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

据统计,合江县境内有100年以上的荔枝52群812株,其中最大荔枝树龄达400年以上。从唐天宝年间形成的合江荔枝古道在演变的过程中,带动了沿线商品物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域文化交流,造就出具有地方色彩的农谚、传说、音乐、绘画、雕刻、礼俗等古道文化。合江作为荔枝贡品的产地和荔枝古道的起始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色彩,具有突出的文化遗产价值。2015年,合江县将县内古荔枝产地及荔枝进贡道路列入“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范围。

(三)生动的文化宣传基础

2012年1月,央视《走遍中国》栏目对合江甘雨镇莲花岛荔枝母本园进行了特写介绍,以通过人文说地理、通过地理说人文的方式为合江荔枝在全国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宣传。2016年7月,合江县举行“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合江荔枝节暨荔枝古道申遗采风活动”,策划了“妃子笑”荔枝重返长安、古道采风等系列活动,再现荔枝历史文化盛况。

二、打造合江荔枝文化旅游品牌策略

通过以合江荔枝历史资源、生态资源、荔枝城市资源为载体提出打造合江文化旅游三种类型的荔枝文化品牌建设策略[2]。

(一)以古树古道为题材,打造荔枝文化旅游的历史品牌

合江荔枝有达两千年悠久的栽种历史,历朝以来是朝廷贡品,密溪百年荔枝林为合江规模较大的荔枝古林,合江荔枝古道留下了历史的足迹,均为挖掘和打造荔枝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

以历史典故和荔枝古道为题材,充分利用贵妃贡品这一特质,通过对荔枝的古树园林、荔枝古道和历史典故等进行考证,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思路打造合江特有荔枝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探究深度、表达形式、表达新意、文化底蕴传承等方面打造出独具一格的荔枝文化品牌。把合江荔枝宣传和打造为全国较早的晚熟荔枝种植地,打造荔枝历史文化主题园,大力宣传“贵妃贡古荔枝园”、“中国最古老的晚熟荔枝园”,开发特色荔枝古道,还原古道、驿站、快马百里加急运送荔枝的场面,形成特有的历史体验感。通过主题园的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设计,突出荔枝历史文化的特色,通过文化创新和历史再现,让游客更好的感受合江荔枝历史文化深厚的内涵,打造文化历史品牌。

(二)以绿色环保为题材,打造荔枝文化旅游的生态品牌

荔枝旅游体现在游、玩、摘、尝等方面,生态则是食品安全发展的主向标。有机、绿色、无公害是目前最主要的生态标签。加强合江荔枝果园的无公害生产,建设绿色生态园林,以“奥运荔枝”标准化管理为经验,打造合江荔枝的生态文化品牌。以生态文化为依托,绿色环保为亮点,从生态栽培、科学施肥施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为感知要素,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吸引热点。

(三)以“中国荔城”为题材,打造荔枝文化旅游的城市品牌

近年荔枝成熟之际,合江县举办各种形式的荔枝节宣传荔枝品牌和文化,以助推荔枝知名度,同时带动荔枝文化旅游,将旅游观光、荔枝文化、民俗风情融为一体,打造城市荔枝文化旅游内涵与品牌。打造“中国荔乡・甜美合江”城市文化品牌。县城进行了以荔枝文化为主题的风貌塑造,选择荔枝树作为县城特色绿化树种,并将其融入文化旅游资源,以彰显城市品牌的独特之处,确定极具特色的品牌形象。以荔枝文化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来创建荔枝城市文化特有象征。

三、结语

旅游的内涵本质体现出各种文化元素碰撞,将合江荔枝的历史资源、生态资源、荔枝城市资源通过恰当方式进行文化融合,以其为载体赋予文化旅游资源属性,分别打造历史品牌、生态品牌、城市品牌。更加有效推动合江文化旅游的开发。

篇13

中图分类号:TU268 文献标识码:A

一、旅游名镇背景解读

旅游城镇是现代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小城镇发展的流行趋势。黑龙江省着力打造系列旅游名镇,旨在发挥资源优势,通过特色城镇的建设与示范,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升级、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推动地方经济转型,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二、连环湖旅游名镇概况

连环湖旅游名镇位于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与杜尔伯特政府所在地泰康镇相距21公里。三小时交通通勤圈覆盖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大中城市,也覆盖吉林的白城市、松原市,交通十分便利,水陆干线四通八达。

三、特色旅游资源解读

(一)生态旅游资源

1、大气壮美的湖泊湿地

连环湖是松嫩平原上的一个久负盛名的大型浅水湖泊群,由18个湖泊联合组成,水域面积580平方公里,湖泊平均深度只有半米,最深处也只在2米左右,是典型的湿地型浅水湖泊,芦苇丛生,湖湾密布,水草茂密,鱼虾肥鲜,其湿地范畴的旅游资源类型非常丰富。

2、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

杜尔伯特县域地下85%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井井深1800米, 出水温度可达53摄氏度,,属镭钡型温泉。水中含有诸多微量元素及矿物质,是理想的医疗保健洗浴温泉

3、辽阔丰美的草原

域内的草原面积469万亩,目前全面禁牧一步到位,草原生态逐渐恢复,牧草资源丰富、草原风情独特。

4、丰富的水禽与鱼类动物资源

连环湖水禽及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鸟类240余种,鱼类40余种。鸟类中水禽92种,除鸿雁、天鹅、丹顶鹤、灰鹤是重点保护对象,多数是非保护类的野鸭,有一二十种可以猎获。

(二)人文旅游资源

蒙古风情——黑龙江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

驿站文化——清代古驿站。

渔猎文化――冬季捕鱼、养鱼工艺、鱼苗孵化和驯化等特色生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参与性和科普意义。

寒地民俗——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以农家院生活、节庆习俗、民间艺术、特色餐饮、耕作渔猎等为代表。

(三)旅游资源开发导向

原生态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杜尔伯特湿地属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杜尔伯特应充分的借助这块优势品牌发展当地旅游业。以湖荡湿地生态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为主的绿色生态资源,可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生态体验活动,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在重点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要依托资源发展湖荡休闲度假游、温泉康体游、蒙医疗养游、农牧渔乡村旅游。

蒙古族文化资源将是开发的重点,是形象资源,也是最有潜力的资源。杜尔伯特在历史或近现代人文资源并不具有任何的优势,而其传统的蒙古族风情、东北渔民风俗在松嫩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独树一帜。因此,连环湖要突显其鲜明个性,除了原生态资源外,还需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和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旅游名镇发展思路

水为脉,文为魂,创造以湖荡湿地为核心,利用湿地保护模式、游憩体验模式、生态栖居模式、农业生产模式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突出文化景观、乡土景观、农业景观、湿地景观的塑造,建设集“生态旅游、亲水休闲、养生度假、有机农业、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休闲体验式乡村旅游空间;

打造“水—绿—人—文—产”五位一体的最具北国典型湿地田园、温泉康养特征的湖泊型生态旅游基地。

五、规划目标

全国优秀旅游名镇

国家AAAAA级旅游区

中国北方寒地湖泊温泉生态旅游目的地

黑龙江省蒙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黑龙江省温泉蒙药康疗中心

六、旅游空间结构

一镇(一心):连环湖旅游名镇

七区:龙坑驿站风情景区、九河渔猎文化景区、日月岛狩猎景区、鹭岛生态景区、生态农业观光景区、阿木塔蒙古风情景区、合发草原观光景区。

二环:连环湖水上观光游览环线、连环湖陆路观光游览环线。

三专线:渔猎风情观光游览线、农业观光游览线、蒙族风情观光游览线。

七、名镇功能布局规划

一心:温泉养生休闲中心

一带:滨湖观光、运动、娱乐休闲度假带

两湖:内湖(北)湿地生态公园

内湖(南)度假休闲区

三区: 渔村民俗风情体验区

渔趣休闲体验旅游区

他拉红绿野乡村旅游区

八、名镇风貌定位

综合连环湖旅游名镇的自然和民族人文特色,确定其风貌特色定位为:湖滨民族风情旅游城。风貌打造重点包括注重以绿色生态为本,突出湖滨小镇特色;以蒙古建筑风格为主导,展现地方民族文化风情。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